工业心理学论文

2024-10-23

工业心理学论文(精选8篇)

工业心理学论文 篇1

陈立, 字卓如, 生于1902年, 祖籍湖南平江县。陈立为我国工业心理学的发展倾其一生, 不仅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工业心理学著作, 还在工业心理学人才的培养上作出突出贡献, 对我国应用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工业心理学又名工业组织心理学 (I-O Psychology) , 是探求各工业部门工人劳动在心理上合理化途径的科学, 其内容包括管理心理学、劳动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人事心理学、消费者心理学等等。梳理陈立一生的工业心理学研究生涯, 对于今天发展和运用工业心理学具有重大意义。

一、陈立研究工业心理学的初始期

1930年, 由于学习成绩优异, 陈立获取湖北公费出国留学的机会, 师从英国著名心理学家C.E·斯皮尔曼教授, 主修专业为心理学, 也正是这样的机会, 为陈立开始工业心理学研究创造了客观条件。当时的中国, 受制于频繁的战乱, 工业发展较为落后, 与之所对应的工业心理学研究自然处于缺失状态, 开展中国工业心理学研究的基础极为薄弱。在求学期间, 陈立深刻意识到, 工业落后是导致当时中国与西方发展差距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要让国家工业得到发展, 工业心理学研究是当务之急。基于此, 1934年, 陈立在英国完成学业并获得博士学位之后, 毅然回国, 在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和清华大学任研究员, 主抓工业心理学研究工作。在面对一片空白的工业心理学研究状况下, 陈立独自完成《工业心理学概观》一书, 从学科性质、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对工业心理学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开拓了我国近代运用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在该书中, 陈立写道“:工业心理学所希望于国人者甚大, 希望整个的产业界都加入这产业的大革命中以确立我国工业化的基础。”[1]24由于当时正处于第二次产业革命后不久, 陈立看到由于我国没有参与第一次产业革命, 使得落后于西方国家颇远, 因此, 他提出第二次产业革命是我国赶上西方国家的极好机会, 而要实现工业的发展, 必然需要工业心理学发展作支撑。

与此同时, 陈立不仅仅十分注重工业心理学的理论研究, 还特别注重工业心理学的实践研究, 在当时经费不足的状况下, 他在清华大学建立起“疲劳研究实验室”, 作为实践研究的重要基地, 并亲自走访调查了上海、北京、苏南等地区的工厂, 考察如何将工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解决工厂实际问题之中, 以真正推动工业之发展。在南口和长辛店机车厂, 他对工人人体疲劳状况、劳动生产的环境进行了实验测试, 提出改善工人生产环境是缓解工人劳动压力、 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在南通大生纱厂, 陈立利用6个月的时间对纺织生产的照明、室温以及择工问题进行了仔细研究, 总结出完善的“纺织工操作测验”[2]41, 这对于当时纺织行业的生产起到了很好的指引作用。正当陈立对工业心理学研究不断深入之时, 1937年, 抗日战争爆发, 陈立的很多研究资料由于地点的辗转不断丢失, 工业心理学的研究暂时被迫中断。

二、陈立研究工业心理学的挫折期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 1939年, 在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的邀请之下, 陈立奔赴浙江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 到该校后不久, 浙大因为战乱而向贵州遵义转移。在贵州遵义期间, 陈立主讲了一系列课程, 如心理测验、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 受到了学生的高度评价。在注重讲课的同时, 陈立还时刻不忘对工业心理学的研究。 在陈立看来, 大学的功能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 还应该是各种新思想和新技术的重要来源地, 基于此, 陈立非常注重在浙江大学的科学实验研究。心理学实验对于环境的要求比较高, 而浙大在西迁的过程中场地一直比较紧张, 陈立在如此环境之下总是力争每一块小地方为学生创建实验室。但即便如此, 在当时由于没有电力供给, 一台旧的计算机要维修2年才能使用, 陈立的心理学实验建设十分缓慢, 心理学研究步入苦难期。

1949年, 国内战乱基本平息, 中国各个学科学术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但建国初期之后, 由于受向苏联学习思潮的影响, 我国学术界也排斥西方理论的借鉴和运用, 这就使得心理学学科体系建设面临严重的阻碍。为了维护心理学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陈立对当时苏联学者提出的心理学与生理学无明显差异的观点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并进一步指出必须在对心理学学科性质明确的前提下, 才能开展心理学的一系列研究。在教学上, 陈立带领年轻教师深入工厂, 对纺织生产中的事故、工人培训、工艺流程、视觉疲劳展开研究, 并于1956年发表《细纱培训中的几个心理学问题》一文, 继续坚持工业心理学的研究。60年代, 陈立的工业心理学研究受到当时极“左”思潮的严厉攻击, 反动文人姚文元发表《这是研究心理学的科学方法和正确方向吗?》一文, 批评陈立在工业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不正确, 认为“实验报告是用形而上学的观点, 抽象孤立地研究”, 认为心理学是“伪科学”, 因为“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人们对色、形爱好的问题”, 由此, 心理学在当时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针对此, 陈立不畏惧政治压力, 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对心理学中实验法的估价问题》一文, 明确针对姚文元的观点进行批判, 指出“对实验法过于迷信是不对的, 但完全否定它的作用亦不正确”[3], 以捍卫当时工业心理学的科学尊严。也正是因为陈立对于工业心理学研究的坚持, 使得他自身受到许多不公平的待遇。但随着心理学被定性为唯心主义, 陈立也被关入牛棚, 中国工业心理学的研究又一次被中断。而在如此恶劣条件之下, 陈立对于工业心理学的研究的态度, 真正体现了置个人利益于不顾的学术精神。

三、陈立研究工业心理学的辉煌期

“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 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百废待兴的局面。受计划经济平均主义政策的影响, 工厂没有自主管理权, 工人生产缺乏积极性, 加之多年社会生活中的政治学习任务, 导致工人的生产能力快速下降。1978年, 党中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 要求对企业加强管理, 以不断提高生产能力。因此, 如何管理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此时, 已经近七十多岁的陈立仍然不忘用自己毕生所研究的工业心理学来指导当时企业的管理, 作为最早行动者之一, 陈立提出企业管理首要的任务应是转变工人的观念, 传统的管理思想已经不适合现代化的生产, 而工业心理学正是实现工人观念转变的重要武器。对此, 他曾说道“:工业心理学就是利用人的特点, 使人尽其能, 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调动人的积极性。”

1979年2月, 陈立发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中的工程心理学》 一文, 在该文中, 陈立结合自己四十多年对工业心理学的研究历程, 提出了人—机适应、信息论、系统论等在当时社会极为陌生的概念, 并结合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工人作用发挥的经典理论, 指出只有不把工人仅仅限制在机器系统的某一个环节, 真正实现工人技能的多元化, 才能弥补当时社会生产工人技能不足的缺陷, 从而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 达到推动经济建设之目的[4]144。他主张要善于发现工人的特长, 然后通过再训练、学习迁移的培训模式, 来增强工人生产能力。正是对工人有如此认识, 陈立才期望通过工业心理学来引导企业注重员工在生产中的作用, 从而提高生产力。同年4月, 陈立发表 《科学管理与劳动心理学》一文, 一针见血地指出“, 我国今天的工业管理, 仍处于极原始的状态”[5]5, 以此来督促企业要在管理中与时俱进, 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和手段来对企业进行管理。

1981年, 陈立在大连发表演讲, 指出“社会经济体制变革中的最大阻力来源于思想僵化”, 因此, 必须注意某些种族或国家的惰性思想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要注重智力投资, 而智力投资的重要途径就是发挥心理学的引导作用。1986年, 陈立提醒要注意计算机在对整个社会管理中的促进作用, 并指出“消费者将成为决定企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是陈立在新时期管理心理学研究方面的重大结论。1988年, 陈立提出要打破部署管理的模式, 不仅仅要注重企业的整体效益, 还要注重企业的长远效益;既要实现企业的整体利益, 又要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只有这样, 企业才能得到长远发展。1989年, 陈立再次提出要建立多层次的管理, 注重员工的培养和发展, 这对于我国企业管理新秩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93年, 已91岁高龄的陈立, 在卢盛忠、郑汉阳的邀请之下, 仍然为其专著《组织行为学———概念、理论、应用》作序, 呼吁企业要将满意度作为动机管理的核心。

之所以称此时期为陈立工业心理学研究的辉煌时期, 除在此阶段发表了大量的著作和文章之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 此阶段我国高校学术体制开始恢复, 陈立开始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 为我国培养了国内第一批工业心理学硕士和博士。他要求学生必须到工厂进行实践调查, 以获取数据, 否则不能毕业。1986年, 他的三名平时十分用功的硕士不能毕业, 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深入工厂实习, 论文数据只是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的, 不具有真实性, 陈立认为靠不住, 如此学术精神, 正是造就很多工业心理学人才的根本。

摘要:陈立在工业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研究领域都做出了突出贡献。梳理陈立一生的工业心理学研究生涯, 对于今天发展和运用工业心理学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陈立,近现代中国,工业心理学

参考文献

[1]陈立.工业心理学概观[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5.

[2]陈立.细纱工培训中的几个心理学问题[J].心理学报, 1959 (1) .

[3]陈立.心理学中实验法的估价问题[N].光明日报, 1965 (3) .

[4]陈立.向四个现代化进军中的工程心理学[J].心理学报, 1979 (3) .

[5]陈立.科学管理与劳动心理学[J].经济管理, 1979 (4) .

工业心理学论文 篇2

关于课程考核的有关规定

南工理[2004] 05号

教学内容的考核是本科教学工作的主要教学环节,根据教学评估要求,为了进一步规范管理,特制定如下规定和措施:

1、课程考核

1)大面积的基础课程成立课程组,指定组长专门负责本课程的教学进程制定和考试命题等工作,原则上大面积的基础课程实行统考,采用题库形式命题。其他课程由任课教师负责考试命题。

2)考试严格按教学大纲命题,做到内容能反映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试题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有助于区分学生成绩的等级,试题份量适当,控制一般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具体工作由课程组长(或任课教师)负责,每套试卷由A、B两份试卷,评分标准及解答组成,经系主任审核,交教务处。教学过程中多学时主干课程每学期测验两次,其他课程测验一次,成绩记录平时成绩册。

3)考试方式可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但要客观真实的反映学习效果。

4)任何教师不得向学生泄漏任何与考试直接有关的内容。

2、监考

监考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学院委托教学秘书与系主任协商做好期末考试的监考安排表。教师拿到监考安排表后,应该仔细核查自己的监考时间和地点,出现疏漏者按学校有关规定给予处罚。有事不能在规定时间内监考者要按规定履行请假手续。

3、阅卷

1)统考的课程应在课程组内集体评卷,统一评分标准,评卷要严格执行评分标准并做到准确、公正、合理。试卷无论对错都必须有批改的痕迹,试卷内批改得分有变更的应签名(总分处签全名,小分处签姓亦可)。评阅好的试卷应保存备查或按规定上交归档。

2)课程考核结束三天内,教师必须将考核成绩送达院教学秘书,送出之前,教师应仔细核对检查,一经送出原则上任何人不能更改。

3)课程结束,任课教师应对本门课的教学、考试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填写试题分析表。做好课程小结(内容必须全面完整)并上交存档。

4、成绩记载

(1)主干课

成绩记载应有三栏:平时成绩、卷面成绩、总评成绩,所有成绩

用百分制。

2)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重不超过20%(浦江学院的不超

过30%)。

3)卷面成绩低于55分的不能总评及格(浦江学院的可降至50分,即50以下的不能总评及格)。

4)不单独设课的实验(课程所带的)成绩在总评成绩中,作为平时

成绩记载,但必须在平时成绩册中明确注明实验成绩。

(2)非主干课程

1)成绩记载原则上应有三栏:平时成绩、卷面成绩、总评成绩。

2)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重不超过30%。

3)原则上卷面成绩低于50分的,总评成绩不能及格。

4)不单独设课的实验(课程所带的)成绩在总评成绩中,作为平时成绩记载,但必须在平时成绩册中明确注明实验成绩。

(3)其他

课程或实践教学环节若采用其他方式(非笔试)进行考试的成绩记载执行学校的有关规定或由各系自行确定成绩记载方式,原则上做到同教材,同课程,同方法考试的班级成绩记载的规定应相同。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考核按《南京工业大学理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的规定执行。

5、试卷归档要求

教师在每学期结束前,必须按规定时间、规定地点上交学生总评成绩单、平时成绩册、试卷及试题分析等,疏漏者责任自负。

(1)试卷卷宗表面

1)写上任课老师姓名及教师所在学院,如:(理学院)***

2)写上试卷属哪一学年哪一学期,如:02-03

(二)3)写上课程名称(或统一的简称)及卷宗内试卷份数,如:大学物理A32份

4)写上试卷属哪个学院(系)哪个班级的学生的,如:材料学院高材0201

(2)试卷卷宗内

1)试卷应按学号顺序叠放(试卷份数应该和卷宗表面的一致)

2)试卷内批改得分有变更的应签名(总分处签全名,小分处签姓亦可)

3)试卷必须有批改的痕迹

4)卷宗盒内应附本班学生成绩册,成绩册上应有任课老师的名字

以上未尽事宜,执行学校的有关规定,各教师应认真学习并遵守执行。

工业心理学论文 篇3

我国工业园区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以下阶段:“破坏污染环境—忽视园区景观环境—重视工业园区景观设计”。目前工业园区景观设计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将工业废弃地的环境进行改造再利用, 形成全新的现代城市景观, 如德国鲁尔区改造建成的埃姆舍尔公园。二是运用现代景观设计手法改造传统产业园区, 如我国的苏州工业园。

工业园作为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依托, 是城市空间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工业园生产性质, 设计出满足员工身心需求的健康舒适的园区景观环境, 将带动园区经济效益。符合环境心理学的园区景观设计, 不但能消除噪音, 过滤灰尘, 净化空气, 还可以调节工业园区内部微气候。

工业园景观设计构成要素分为物质要素与精神文化要素, 两大要素相互结合渗透。其中, 物质的构成要素包括:受众人员、建筑、植物、道路、公共设施及公共环境空间;精神层面的要素包括:园区的环境特征, 员工的舒适感、安全感、归属感等。

二、人的环境心理与景观设计的关系

环境心理学将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空间环境作为研究对象, 环境和空间是互相融合渗透, 人们依赖于其生存的环境, 也会根据自己的需求改造环境。

环境心理学理论强调了对人的关怀, 从多个方面为景观的局部细节设计提供了相关设计理论依据。目前的实践案例表明, 将环境心理学应用于公园、广场及工业园景观设计都产生了较好效果。具体运用如下:人们通过一系列心理情感变化, 对其所处环境的位置、距离、方向、组织等信息进行解码、回忆、储存, 从而形成特定的空间认知。从景观设计角度来讲, 构成人的环境认知的要素包括:路径, 节点, 边界, 地标等。

三、员工对工业园区环境景观的心理需求

1. 安全感的需求

作为工业园区内员工, 只有满足安全感的基本需求, 才能更好的投入工作, 创造产值。安全感分为生命安全与心理安全。我们侧重分析心理安全, 在园区景观设计中, 应加强环境的可识别性与可控制性设计, 营造安全与易识别的环境氛围。减轻员工的工作压力与恐慌心理, 明确园区道路及标识系统设计, 使园区使用者能随时判定自己的方位方向, 使园区内人流及车流动线清晰明了。

2. 环境健康的需求

衡量环境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是视觉、听觉、触觉及呼吸是否感到舒适适宜。在园区景观设计时应加强园区建筑的通风采光设计, 良好的光照条件对于人的生理及心理都是有益的, 在园区道路及公共休闲厂区, 应为员工提供遮荫乘凉之处, 减少太阳暴晒对人体的伤害。针对制造业工业园区粉尘大, 在植物配置时应种植抗污染性强的植物。在人流通道的植物选择上, 减少带有针刺或有刺激性气味的植物。

3. 缓解情绪, 释放压力的需求

作为一线生产的园区员工, 工作内容往往是重复枯燥的, 长期的压抑情绪使其身心疲惫, 有时员工一个程序的微小错误都可能引发这批产品的不合格。因此, 营造一个清新、舒适的园区环境将大大缓解员工心理压力, 园区的绿色植物及休闲空间将利于员工释放自我, 激发其创造性, 促使其提高工作效率。

4. 员工交往与归属感的需求

环境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的需求, 根据马斯洛层次需求说, 人的需求层次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爱的需求, 尊重的需求和交往的需求等, 其中交往的需求是员工的高级需求, 它是员工进行工作和生活的基础, 作为企业应该充分考虑到员工的各种需求, 积极为员工创造需求的各种环境和场合, 调试好开放性与私密性的度, 工业园区就像个大家庭, 把园区设计成温馨的“家园”, 减小员工的压力及思乡之感从而使其能够全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四、满足环境需求的设计策略

1. 满足员工安全、健康需求的设计策略

安全健康的环境需求是员工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 园区环境安全健康又兼具游憩娱乐功能则是促使园区发展, 员工长期乐业的保障。

营造安全秩序的园区环境, 首先要在园区道路上保障车人流及车流动线清晰明确, 加强道路的标识系统, 使人们行走在园区可清晰快速知道自己的方位, 道路景观应简洁轻快, 减少视觉混淆。其次, 不同的边界设置给人的心理感受不同, 作为园区最外围的边界设置应以硬性分割为主, 辅以景观装饰;内部各块分区应结合地块特点进行划分, 如绿篱式, 变化铺装材质, 做雕塑小品等柔性分割方式。最后, 根据人的领域感的需求, 应营造满足各种需求的空间层次。

工业园区植物配置应结合企业生产的特点及园区所处地形、土壤、光线和环境污染情况,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选择适宜的植物, 如种植抗二氧化硫气体, 抗烟尘及滞尘能力, 防噪音较强的植物。避免使用带刺或其他易中毒的危险性植物, 保障员工安全。

2. 满足员工缓解压力的设计策略

完善配套设施, 营造安静环境是缓解员工压力的重要方法, 在园区景观设计时要提供运动场地, 既增强了员工的场所归属感, 又使员工身心在运动中得到放松, 丰富其业余生活。此外, 工业园生产时总伴随嘈杂的机器声音, 员工渴望在休息时刻寻找安静放松场所, 因此园区景观设计时应运用多种手法营造安静园区环境。

3. 满足员工交往需求及归属感的设计策略

园区景观设计时应为员工提供满足不同交往需求的活动设施及相应的空间, 使员工在合适的尺度及位置进行交流沟通, 通过坐凳的摆放, 休憩娱乐空间的设置, 及景观小品的设计形成私密、半私密, 开放等不同空间形式。从而让员工根据自己需求, 自由选择交往方式, 对园区有归属感, 对工作有认同感。

五、结语

工业园区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构成部分, 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人对园区环境的身心需求, 结合企业文化, 营造一个生产劳动与休憩娱乐相互融合的园区环境, 以园区景观提升企业形象, 激发员工创造潜力,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陈顺安, 黄学军.工业景观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姜立, 杨怡楠.工业园区景观规划—建立可持续的工业园区景观[J].山东林业科技, 2009 (1) .

现代工业企业管理学-课程大纲 篇4

程 教 学 大 纲

工业制造学院

《现代工业企业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

Modern industrial enterprise management 课程代码:

01120180

课程类别:公共类课程()学科类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其他()

分:

2.0

总 学 时:

其中实践学时:

0 授课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先修课程:

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等

一、课程目的与任务

《现代工业企业管理学》是研究现代工业企业基本特征、运作规律、管理方法的一门学科,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作为与企业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关系密切的机械工程系的学生,必须掌握现代企业管理尤其是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具备初步的解决企业管理尤其是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企业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之需要。本课是面向全系本科非管理专业的一门企业管理基础课程,这门课程的开设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面向就业及就业后快速适用工作环境非常重要。通过学习本课程,应使学生了解、掌握现代企业的基本概念;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熟练运用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具有一定的运用企业管理尤其是生产管理的工具和方法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企业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的需要。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现代企业的基本知识及其活动基本规律,以及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包括企业管理概论(企业的概念及类型、管理及企业管理的概念、企业的目标与责任、企业生存环境分析)、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管理的基本职能、企业战略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库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的有关知识。其中,管理的基本职能、战略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库存管理为教学重点。

三、教学内容(按章、节、目三个层次详细编写,含具体要求、重难点内容和学时分配)企业管理概论(学时数:4学时)2.1 企业的概念与特征

1.1.1 企业的概念

1.1.2 现代企业的特征 2.2 企业管理的概念及特征

1.2.1 管理的二重性

1.2.2 企业管理的概念及特征 2.3 现代企业类型

2.4 企业的目标与责任

1.4.1 企业的目标 1.4.2 企业责任

教学要求:了解企业的概念与特征、企业管理的概念及特征、企业的目标与责任等。掌握现代企业类型等。

重点:企业管理的特征、现代企业类型。难点:现代企业类型。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变(学时数:4学时)2.1 西方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1.1 泰勒制

2.1.2 法约尔理论 2.1.3 行为科学理论 2.2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2.2.1 万里长城

2.2.2 丁谓重建皇宫

教学要求:了解西方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掌握科学管理、组织管理、行为科学理论。重点:西方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难点:西方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3 管理的基本职能(学时数:4学时)3.1 决策

3.1.1 决策的类型 3.1.2 决策的过程

3.1.3 决策的影响因素 3.2 计划 3.3 组织

3.3.1 组织的类型 3.3.2 结构设计 3.4 控制

3.4.1 控制的类型 3.4.2 过程要求 3.5 领导

3.5.1 领导者的素养 3.5.2 领导方式理论 3.6 激励

3.6.1 激励理论 3.6.2 激励方式

教学要求:了解管理活动的职能划分;掌握各管理职能的具体内容。重点:管理的基本职能、管理组织的类型。难点:管理组织的类型、领导方式及其理论。需求战略管理(学时数:2学时)4.1 战略管理概述

4.1.1 战略的构成要素 4.1.2 特点 4.1.3 层次 4.2 战略环境分析 4.3 战略选择与评价

教学要求:了解战略的构成、选择与评价。掌握战略的环境分析。重点:战略环境分析。难点:战略环境分析。

生产组织

(学时数:4学时)5.1 第一节 工厂布置

5.1.1 工厂选址 5.1.2平面布置 5.2 生产过程组织

5.2.1 生产过程的构成

5.2.2 生产过程的客观要求 5.2.3 生产过程的类型 5.3 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 5.4 生产过程的时间组织 5.5 生产过程组织形式

5.6 第六节 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5.6.1 成组技术

5.6.2 柔性制造系统 5.6.3 5S 教学要求:了解工厂布置;掌握生产过程的空间和时间组织、组织形式。重点:战略环境分析;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和时间组织;生产作业。难点:战略环境分析。

生产计划与生产控制

(学时数:2学时)6.1 生产计划

6.1.1 生产计划的指标 6.1.2 生产能力的核定 6.2 生产作业计划

6.2.1 生产周期

6.2.2 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 6.3 生产作业控制

6.3.1 生产调度

6.3.2 生产作业控制

教学要求:了解生产计划的内容;掌握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与控制。重点:生产计划。难点:生产控制。

质量管理(学时数:6学时)7.1 质量与全面质量管理

7.1.1 质量的概念

7.1.2 质量管理的发展与内容 7.2 全面质量保证体系

7.2.1 概念 7.2.2 内容

7.2.3 运转方式

7.3 质量管理常用的统计控制方法 7.4 ISO 9000简介

7.4.1 戴明环

7.4.2 八项质量管理原则 7.4.3 ISO9001标准条文 7.5 6σ管理

教学要求:了解质量管理的发展与内容、常用的统计控制方法;掌握ISO 9000中戴明环、八项质量管理原则。

重点:质量的概念,全面质量保证体系,统计控制方法。难点:质量保证体系。8 物流管理(学时数:2学时)8.1 物流管理概述

8.1.1 物流概念 8.1.2 分类

8.1.3 物流管理的起源与发展 8.2 供应物流管理

8.2.1 概念 8.2.2 构成 8.2.3 决策 8.3 生产物流管理

8.3.1 概念

8.3.2 需求计划 8.4 销售物流管理

8.4.1 组织

8.4.2 需求计划 8.4.3 分销计划

8.5 回收与废弃物流管理

8.5.1 概述 8.5.2 技术

教学要求:了解物流活动,提高物流效率,认识物流管理的重要性。重点:库存管理。

难点:废弃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时数:2学时)9.1 第一节 人力资源的招聘与培训

9.1.1 人力资源招聘的程序、原则 9.1.2 人力资源培训的分类 9.2 第二节 人力资源的绩效考核

9.2.1 绩效考核的作用 9.2.2 绩效考核的程序 9.2.3 绩效考核的方法

9.3 第三节 薪酬管理

9.3.1 企业薪酬体系的构成

9.3.2 企业薪酬体系的影响因素

教学要求:了解薪酬管理;掌握人力资源的绩效考核。重点:人力资源的招聘与培训、绩效考核。难点:人力资源的绩效考核。

四、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一)推荐教材:

王关义.《现代企业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年8月第2版。

(二)参考书目:

⑴ 王关义.《生产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⑵ 黄渝祥.《企业管理概论》(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⑶ 徐国良.《企业管理案例精选精析》(第3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大纲撰写人: 李玉龙

系(教研室)意见:

学院学术委员会意见:(签字)

学院审核:(签字、盖章)

工业心理学论文 篇5

高校宿舍是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 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 也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空间。宿舍空间的质量往往会影响大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与完善, 综合价值观念的取向和确定。我们在调研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的宿舍时, 发现宿舍拥挤及室内空间环境较差, 分区混淆, 学生缺乏个人领域感和私密性。因此需要亟待解决寝室的拥挤问题, 优化室内环境, 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1 宿舍拥挤的原因分析

造成寝室拥挤感的原因有多方面, 通过对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男生宿舍星天苑G座与女生宿舍云天苑B座的实地调研, 对拥挤的原因进行概括:

1.1 寝室平面尺寸

我们调研的两座公寓, 都采用竖向分开式布局形式, 即睡眠空间和活动空间上下分开, 上层床铺, 下层为书桌、衣柜等家具。寝室4人间, 室内空间分为四个领域, 将床位两两分开, 寝室中间为交通空间。寝室的开间为3.3m, 除去家具所占的空间, 中间留下的交通、交流空间只有800mm左右, 尚且能够满足交通需求, 但调研时我们发现物品占用了走道空间, 使原本不宽敞的走道显得拥堵, 不利于相互的交流沟通。

1.2 阳台疏于整理、利用率低

寝室阳台为开敞式, 除晾晒衣物外, 利用率低。尤其是冬天不利于在阳台的活动, 阳台不能放置贵重物品, 自然地成为了堆放杂物的场所, 加之疏于整理, 部分阳台的物品混乱拥挤。

1.3 家具设计不合理

(1) 衣柜:宿舍衣柜是一个宽73cm, 高133cm, 深60cm的立方体储藏空间。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男生的衣柜几乎又满又乱, 相对于男生不善整理, 女生的衣物则摆放整齐, 对衣物较少的女生可基本满足需求, 但还是普遍反映衣柜无法满足需求。部分男生表示, 衣柜不能放下一个学生四季常穿的衣物、被褥。其次, 行李箱放在衣柜外面会给原本就小的宿舍造成更大压力, 放在里面会打乱衣柜原有的布置方案, 很多女生还把一些衣物放在了行李箱里, 取用十分不便。 (2) 脸盆与鞋架:衣柜下边的架子上可放鞋子、脸盆, 但空间不足。在调查时发现, 女生基本选择在衣柜下面放鞋子, 但不够四季的储藏, 需要鞋架。尤其在高年级女生宿舍中, 放置鞋架很常见, 使原本拥挤的宿舍空间就越发糟糕。 (3) 书桌:在男生宿舍中, 调查时发现一些男生配备了台式电脑。书桌被显示器, 书本、零碎物件占用空间后所剩无几, 学习空间太少。因此男生宿舍玩游戏的情况下就大大影响学习效率。在女生宿舍, 这种现象相对缓解一些, 女生大多使用笔记本电脑, 使用时所占空间相对较少, 可以满足学习需求。但所使用的书桌设置了放主机和键盘的地方, 这对于使用笔记本电脑的同学是不适用的。另外女生喜欢的各种装饰品和需要使用的日常卫生、护肤品占据了书架很大一部分空间。

2 不同的学生对宿舍使用的需求差异分析

寝室的拥挤现状, 使同学们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需求也随着性别、专业、年龄的差异而有不同, 了解这种差异, 有利于我们合理设计室内空间和家具, 减少寝室拥挤。

2.1 对储物空间需求的差异

随着时代的发展, 大学生的生活必需品的数量与质量也有质的变化。了解大学生对储藏空间的需求, 对我们研究大学宿舍的储藏空间, 以及预测大学生宿舍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在个人物品上, 女生普遍要比男生多一倍的衣物, 尤其是鞋子的储存是个很大的问题。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 几乎每个宿舍都有鞋架。另外还有各种饰物摆设, 比如护肤品等瓶瓶罐罐, 这些物品在视觉上容易造成拥挤感。因此女生宿舍需要更多的个人储藏空间。

另外, 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不同于十年前的现象。即使衣柜有足够放衣物的空间, 仍然有不少衣物挂在宿舍里学生自行粘的挂钩和绳子上。这一现象在女生宿舍十分普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 女生更注重搭配, 而不是由于气候变化或者衣物脏乱而更换。根据场合变化或温度变化换下的衣物不需要清洗, 但又不能将其放置在衣柜中, 所以, 女生宿舍对衣柜之外的置物空间需求较大。

2.2 专业差异

在对本校学生的调查中, 发现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宿舍使用中需求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在宿舍设计时进行区别化和特殊化。以建筑学为例, 该专业学生对制图工作空间有特殊需求。该专业学生普遍反映晚上在宿舍里, 需要图版和纸张的徒手作业中, 最大的问题是灯光太暗和桌面太小。晚上熄灯后用来照明的应急灯光照的范围和亮度都很欠缺。另外桌面除了图纸, 还有工具, 需要能适合制图工作的工作台。此外, 熬夜期间对宿舍他人干扰也是问题。因此, 对于设计类学生来说, 置物空间的需求及个人空间的需求更强烈。

2.3 年龄阶段差异

调查发现, 高低年级的学生对于宿舍使用的需求存在差异。交往方式上, 年级越低的学生越倾向群聚, 年级越高的学生越趋向个体。随着年级增高, 这两种倾向在同一人身上出现不同的比重。一、二年级有密集课程与社团活动, 群聚的需要, 这一时期的学生在宿舍的使用上体现为对小聚会空间的需求。到了高年级独立倾向逐渐增强。研究生比本科生有更明显的独立倾向。考研、写论文、求职等因素, 使这一时期的学生对宿舍使用上集体活动的需求减少, 生活上独来独往的情况增多, 并要求更多的私人空间。

3 寝室改造设计

基于以上研究以及对不同人群的需求分析, 从人体工学角度出发, 以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宿舍为例, 对家具设计中 (床、书架、储物柜、衣柜、书桌等) 存在的诸多不合理提出以下改造建议:

3.1 阳台的改进设计

西安在气候分区中属于寒冷地区, 冬季室外温度较低, 利用率极低。因此改为封闭式, 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在阳台活动的可能性, 也大大提高了其储物能力。物品可以在阳台上进行分类储存, 例如鞋柜、吊柜的设置能够大大减少室内物品的堆积, 很大程度上能够缓解室内的拥挤感。

3.2 床铺空间的改进设计

针对学生常在床头看书和在床上放置书、小物件的习惯, 可在两床头之间设置一斜靠靠背及简易壁橱, 以便于学生依靠和放置物品, 靠背设为活动式, 睡觉或不用时可取下, 以不影响睡觉时长度空间尺寸。当然, 为了简便和节约成本, 此靠背也可不设, 学生可根据自己需要自买靠垫倚靠。靠背高约0.35m, 与床面大概成110-115°。靠背弧形弯曲符合人体脊椎自然曲线, 材料可使用简易的框架结构, 既经济合理又渗透着时尚感。简易小壁橱可为与床体相连、由床部提供支撑的直立双层结构, 可放置手机、眼镜等常用物品。壁橱高度设计可参考标准中的男性18-25岁和女性18-25岁第50百分位坐姿肩高, 设为60-75cm可调;两层搁板之间的高度, 可参考一般书本的高度20-26cm, 设为28-30cm可调;壁橱宽度参考一般书本宽度15-19cm, 取20cm。

3.3 书桌及储物空间的改进设计

目前的电脑桌即是书桌, 桌上既放电脑又放书籍等物品, 因此可采用“L”型设计, 将电脑桌和书桌分隔开, 较小的一边放置电脑, 较长一侧用于学习, 转角处设置成弧形。将L型书桌的用于放置电脑的一侧设置为可活动性可以增强书桌的适应性。在需要更多的活动空间时, 可将电脑桌部分收起来。反之, 则可以将其展开。在储物空间方面, 可以去除放置键盘的抽屉, 在书架处增加部分隔断, 在书桌下方增加两排鞋架。这样更有利于物品的分类收纳。 (如图1、图2)

3.4 衣柜改进设计

在调研中, 我们发现由于大学生审美需求的变化, 大家喜欢频繁地更换外出着装, 加之当下服饰材料的变化, 大家对隔断的需求并不高。因此在衣柜的设计上, 可以适当地去除一部分隔断, 加大晾挂衣服的空间。尤其是女生的衣柜, 可以适当得增加井字形分割的抽屉来收纳小件衣物。 (如图3、图4)

4 寝室改造设计后的效果

寝室环境改造后, 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宿舍空间的拥挤感, 完善并优化了室内环境, 利于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学习效率;同时创造出合适的个人空间, 促进大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与完善;进而推动学生宿舍设计理论体系的建立, 推动校园建设与社会和谐发展。

5 总结

我国的校园环境建设在逐步推进。人们传统地认为宿舍仅仅是睡觉休息的场所, 是教学楼的附属空间, 这种思想导致长久以来学生宿舍的发展缓慢。随着高校改革和经济发展, 人们对宿舍有了重新的审视。本文基于大学生心理需求而对寝室环境进行的改造设计仅仅是沧海一粟, 更多着眼于高校学生宿舍的研究能够对国内、国外现今设计发展水平, 国内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学校进行深入分析调研, 推动学生宿舍设计理论体系的发展, 解决现今普遍存在的使用弊端, 推动校园建设与社会建设, 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燕.现代大学生公寓空间形态与环境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03.

[2]罗莹英.基于大学生心理行为特点的高校宿舍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3.

工业心理学论文 篇6

创新管理机制, 工作网络完备

一是工作网络深入班级宿舍。在班级设立心理健康委员, 在宿舍设立心理健康信息员。部分院 (系) 试点成立了由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和宿舍心理健康信息员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 整合教育资源, 统一规划活动。各院 (系) 至少配备1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辅导员, 并成立心理部, 在专职辅导员的指导下开展朋辈辅导工作。学校形成了“学校———院 (系) ———心理部———班级———宿舍”五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

二是建立朋辈辅导志愿者队伍。朋辈辅导志愿者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蒲公英使者”, 分为两级:“一级蒲公英使者”一部分来自于学生社团“大学生心理协会”, 另一部分采取“自愿报名———院 (系) 推荐——学校面试”的选拔方式, 每个院 (系) 报送4-5名, 共同接受学校培训;培训合格后, “一级蒲公英使者”在本院 (系) 面向全体心理部成员、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和宿舍信息员进行推广性培训, 形成“蒲公英使者”二级队伍。目前, 学校拥有“一级蒲公英使者”近百名, “二级蒲公英使者”近千名。

三是注重提升志愿者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学院在每年11月和次年3月, 分别以理论知识和团体辅导为主要内容对参与朋辈辅导的全体学生进行系统培训, 共计20学时, 内容既包括工作定位、作用和职责, 又包括如何根据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符合其心理发展特点的主题活动。如, 针对大一学生开展“走进新生活———新生适应”等活动;针对大二学生开展“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自我认知探索”和“火星金星对对碰———男生女生各不同”亲密关系探索活动。学校还编印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手册》 (学生版) , 内容涵盖“规章制度与管理办法”“心理知识与助人技巧”“心理活动设计与组织”“心理服务资源”四个方面。《手册》简洁实用, 被志愿者们誉为朋辈辅导的“百科全书”。

加强条件建设, 保障朋辈辅导

一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设。为保证朋辈辅导活动的顺利开展, 学校设置了朋辈辅导工作室及配套团体活动室, 并优先向其开放身心反馈室、心理沙盘室、情绪宣泄室、心理放松室、图书阅览室、心理测评室等。学校配备了音乐放松椅、智能互动宣泄仪、自助服务一体机等专业设备, 总价值30余万元;订购了《大众心理学》《青年心理》等期刊, 每年有计划地购买心理健康教育书籍, 现有图书2000多册;建成了《大学生素质教育导读数据库》和《大学生成长之路专题虚拟书架》, 开设了网上报告厅, 汇聚1127场国内知名心理学家的精彩讲座, 满足了朋辈辅导活动所需的阅读需求。

二是支持院 (系) 建设二级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站。学校划拨专项经费、配套设备予以支持。目前, 已有四个院 (系) 建立了完善的二级心理辅导站, 总面积达218平方米。二级心理辅导站结合本院 (系) 专业特色和活动传承, 更方便快捷地为朋辈辅导活动提供心理测试、个体谈心、团体辅导和心理行为训练服务。如软件学院“成长加油站”的团体沙盘活动和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阳光工作坊”的“帮帮堂”系列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是加强网络平台建设。“蒲公英使者”利用学校开设的新浪官方微博“郑州轻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微传播活动。如通过“你难开口我来说”活动帮助学生传递心中未能表达的歉意, 通过“我想对你说”活动帮助学生传递感恩之心、感谢之情。同时, 不断改版中心网站, “蒲公英使者”积极推送心理百科、治愈图片及心理书籍等, 周点击量均达2100余人次。“蒲公英使者”每日更新微信公众平台“郑州轻工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介绍心理知识、推送活动安排, 形成网络教育合力。这些举措使朋辈辅导工作由“平面”转向“立体”, 从“单色”转向“多色”。

注重师资培训, 强化跟踪指导

朋辈辅导活动绝不是放任自流, 教师的支持、指导及跟踪服务至关重要, 因此, 教师队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必须加强。

一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培训。近三年, 学校共安排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学习培训19人次, 总计达662学时, 共有6人次接受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专业督导, 人均80余小时;同时重视校内督导, 坚持每周二下午以成长小组的形式进行朋辈督导, 每个学期开展活动10~12次, 这些活动不仅能避免职业倦怠, 促进个人成长, 还有效提高了服务技能, 有力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水平。2014年, 学校申报的《从自我接纳的角度辅导强迫症》入选全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精品案例。

二是加强辅导员专业化培养。学校启动辅导员心理咨询师认证培训工程。目前, 已全额经费支持全体心理健康教育专职辅导员和部分骨干辅导员共30余名通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认证。第二批认证培训工作已顺利启动。同时, 举办“辅导员心理沙龙”, 如针对新生辅导员举办心理主题班会培训活动。通过“大风吹”、“滚雪球”、“松鼠与大树”等活动, 辅导员亲自体验多种形式的团体辅导, 有效提升了专业知识和技能, 更好地发挥了在朋辈辅导活动中的指导和协调作用, 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立足教育引导, 强化保健意识

“二级蒲公英使者”着眼于基层, 在班级和宿舍层面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教育引导, 帮助同学们关注心理健康, 强化保健意识。

一是开展主题班会推广活动。学校推出“四季风——我的大学生活变奏曲”主题心理班会建设活动。根据大一到大四学生面临的不同人生课题, 选取新生适应、班级建设、自我认知、异性交往、时间管理、生涯规划等主题开展活动, 其中抵抗压力、珍爱生命、感恩生活等主题贯穿整个大学生活。班会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根据团体心理辅导理论设计模板, 录制团体辅导视频范本, 对“一级蒲公英使者”和辅导员进行培训指导, 并经由朋辈辅导体系最终通过“二级蒲公英使者”把工作手臂延伸到学生班级, 使广大学生在最需要的时刻得到最贴心的支持和帮助, 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是实行心理晴雨表月报制度。学校自2011年开始实行《心理晴雨表》月报制度。2014年, 根据实际操作经验对“晴雨表”进行改进, 将其分为院 (系) ———班级两个层面, 更加体现精细化和操作性, 形成全员覆盖、动态跟踪的预防/教育机制。截至目前, 经由两级“蒲公英使者”反映而快速处置的严重心理异常和心理危机共8起, 有效地增强了学校危机预防工作的主动性和深入性。

三是积极开展宿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实践中, 学校通过主题讲座等方式对宿舍信息员进行心理知识培训, 并借助“我爱我家”宿舍人际关系成长营、“幸福一家亲”宿舍内务风采展等活动, 引导广大学生珍爱宿舍家园, 珍惜室友感情, 珍视宿舍关系。宿舍信息员成为朋辈辅导的重要力量, 学生宿舍成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

创新活动形式, 实施项目运作

“一级蒲公英使者”着眼于氛围营造, 近年更以专业化建设为目标, 在全校范围内创新活动形式, 实施精细管理、项目运作。

一是举办“蒲公英工作坊”。工作坊由“蒲公英使者”利用周末和晚上主导运营, 面向全校学生开展, 每周安排活动1~2次, 采取海报、橱窗宣传, 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公开招募, 有效提高了朋辈辅导的辐射力和实际效果。工作坊截至目前共举办活动25次, 累计参与学生近千人, 赢得学生一致认可。

二是依托“蒲公英使者”培育心理素质提升项目。学校鼓励使者自行申报主题各异、形式多样的活动, 给予资金支持和专业指导。两年来, 全校申报“蒲公英项目”96个, 实施89个, 参与学生12000余人次。2015年, “蒲公英使者”又创办了“蒲公英影吧”和“蒲公英读书会”, 通过新的途径和渠道更加灵活地满足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学生共同的心理健康需求, 深受广大学生的好评。

三是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品牌。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项目培育工作, 形成了一批特色活动品牌, 如“愉悦身心———心理趣味运动会”, 通过“十人九足”“风火轮”“坐地起身”“盲人摸号”等心理趣味活动, 有效舒缓了学生压力, 增进了他们的进取心和凝聚力。2014年, 学校申报的《校园心理情景剧比赛》因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荣获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秀品牌。

工业心理学论文 篇7

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 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标志着网络时代的来临, 随着网络技术已在高校教育领域中广泛应用, 网络越来越成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以及交流情感的重要渠道。网络具有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 对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心理健康等产生着重要影响。近年来, 高校学生因网络使用不当或过度触网而患上网络心理疾病的比例明显上升, 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材。因此, 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心理的正确引导, 开展网络行为引导工作不仅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更是网络时代的需要。

一、我校学生网络心理现状调研

根据对本项目的研究主体, 针以广东工业大学的全体学生进行抽样个人访谈、全校性的大型问卷调查中得出, “从早到晚都要上网”的学生占据54.5%, “需要时才上网”占据44.6%, “很少上网”只占到1%。而针对“如果没有网络的话, 生活会变得怎样?”的问题, 感觉“不自在, 生活中缺少什么”的学生占据72.3%, “变的焦虑”占据5.9%, “无所谓”的大学生占据了19.8%, 只有2.0%的大学生会认为现实生活更加精彩。这些数据表明, 在这个信息化的大社会里, 网络已成为我校学生必不可少的生活便利工具。

渴望独立却过度依赖, 早熟却也单纯, 虚荣心强等变成如今大学生的典型心理特征。结合对广东工业大学学生的抽样个人访谈与问卷调查得出的数据, 分别从人际交往、学习生活能力、认知能力、网络热点事件和网络依赖性这五方面分析我校大学生网络行为现状及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 网络对我校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盛行, 代表着网络把传统的面对面人际交往方式转变为人与电脑、手机的交流, 与网络中虚拟的朋友交往, 从而造成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和情感的冷漠, 甚至造成情感和心理的错位。据得出的调研数据显示:本校大学生中, 有19%的大学生因上网而对日常的人际交往越来越淡漠;29%发现自己投注网络而减少了身边朋友的交往;16%减少了和家人交流;36%是其他方面。久而久之, 必然会使本校大学生对人冷漠、虚假、麻木, 人际关系疏远, 并相伴产生孤独、焦虑、压抑、甚至是情绪低落、消沉、精神不振等心理问题。最终陷入上网时间长, 朋友越来越少, 人际交往能力越来越差, 现实生活圈子越来越小, 生活越来越封闭的怪圈中无法自拔。

(二) 网络对我校学生学习生活能力的影响

当下, 通过网络学习的方式越来越受大学生的欢迎, 这也使本校大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不再局限于学校, 网络世界提供了丰富便捷的知识来源,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 当需要找生活或学习资料时, 有69.7%的本校大学生首先想到的途径是上网搜索, 这使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积极, 思想更加的活跃。但是, 有利必有弊, 网络剽窃的指数也不断的上升, 部分大学生慢慢地养成懒惰和依赖的陋习。

(三) 网络对我校学生认知能力的影响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及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与其他事物的关系、发展的动力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与信息资源的普遍使用, 网上常伴有的传播色情暴力信息等不道德行为和黑客攻击、诈骗、赌博等犯罪行为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了, 加之绝大部分本校学生对于新生事物天然的认同感使得在充分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 也被其阴暗的一面诱惑着。如何提供有力的引导方法使本校大学生对网络信息有理性的思考和辨别, 这对预防大学生网络犯罪、促进网络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极为重要。

(四) 网络热点事件造成大学生恐慌

最近几年来, 网络中的热点事件表现出数量频频增多、复杂程度提高、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 其中折射除了大量社会问题, 极大危害到社会稳定和发展, 同时也对本校大学生造成一定的冲击。大学生社会心态正处于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 他们在接受网络热点事件中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往往会受到网络热点事件中负面信息的影响, 60%的本校大学生对网络负面信息表示会产生消极的情绪, 严重者甚至会造成心理恐惧或危机。

(五) 一部分大学生的生活过分依赖网络, 导致价值观模糊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 有48%的本校大学生对网络有一定的依赖性, 有7%的大学生相当沉迷, 一两天不上网就会感觉异样, 有46%的大学生对网络依赖程度很轻, 他们认为上网只是为了娱乐和放松, 还有3%的人认为其他。网络文化以其独特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异质性, 以及隐藏在互联网中某些不良因素, 给本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等带来了许多影响和冲击。在抽样个人访谈中, 当问到本校大学生对网络上的各种负面消息的看法时, 大部分的大学生觉得应该对这些信息有选择的相信。由此可见网络及其网络文化给本校大学生带来了开放、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观, 同时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消极影响, 例如价值观产生倾斜, 社会生活中价值观取向紊乱和道德判断削弱, 大学生道德人格缺失, 道德意识、伦理观念混乱等。

本校大学生的自身问题以及当今网络的复杂化的综合影响, 85.1%的本校大学生都曾出现过不规范的网络行为, 例如认为网络黑客是英雄, 网络黑客行为是高超技术的展现, 部分大学生甚至还以破坏他人的电脑系统作为炫耀自己的“才华”的表现;传播色情视频、传播暴力信息、传播匿名信息等各种网络上侵权行为;电子产品不离左右, 经济独立意识差, 心理抗挫折能力弱, 心态开放易接受新鲜事物;恋爱不稀奇, 崇拜政界商界成功人士, 同时也蔑视形式, 不屑口号;一定程度上也削弱、淡化了本校大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导致冷漠自私、甚至暴力行为的发生。

除去网络的内部因素导致了本校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失衡, 以下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占据大部分:1.本校的管理模式。本校专职学生工作人员与学生人数比例低至1:400, 更有学院达到1:800, 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人数配备不齐全, 很难监控到全体学生的心理状态;在这种情况下, 学工教师重点关注学生的社会适应及生存能力, 却可能忽视个别个体的独特生存状态;注重网络思政教育政治性, 忽略网络思政教育的艺术性、思想性;注重网上思政教育的技术性, 忽略网络思政教育的人文关怀。2.政府监管不力。社会法律制度存在漏洞, 政府监管体系尚不完善, 造成网络中出现种种的问题, 进而影响、误导大学生作出的行为。

二、引导大学生健康网络行为的对策

对于大学生来说, 如今网络就是一把“双刃剑”, 大学生通过网络来学习知识、了解世界, 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于本校大学生而言, 合理地运用网络可以为自身的成长提供有益的帮助, 虽然网络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和由此产生网络心理障碍, 但不能简单地让本校大学生远离和拒绝网络。应当引导大学生学会在网络上鉴别良莠, 增强心理防范和趋利避害的自觉性, 使其养成文明正确的网络行为习惯。为此, 基于广东工业大学调研的数据分析与学生网络行为的实际情况, 从政府、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四个层面提出引导本校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对策, 以此给大学生有效的帮助和心理疏导, 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一) 政府加强监督, 健全网络法规

政府要加强对网吧等场所的管理和监督, 加大对违法、违规网吧的惩处力度;有关职能部门必须做好综合治理工作, 公安部门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 规范网络经营活动, 加大执法力度, 使网吧、游戏室规范化, 彻底防止大学生在校外网吧无节制地上网。规范电子游戏市场, 创建良好的网络社会文化环境。另外, 政府还必须健全网络法规, 把网络文明建设纳入法制轨道, 逐步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网络法律法规体系, 保证本国的信息产业及早得到规范化发展。目前, 本国的法律制度还不适应网络这一特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发展的要求, 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 结合现有的网络犯罪的案例, 抓紧研究和制定有关网络的法律法规, 切实防止网络空间内黄色的、暴力的及其他消极乃至反动信息的产生与传播。

(二) 社会理性宣传网络影响, 鼓励社会实践

在社会这个大整体中, 社会舆论应当平衡地看待网络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本校大学生由于缺乏实践锻炼和切身体验, 理想化色彩较为浓厚, 对于社会现实认识不足, 因此对社会舆论中所报道的因网络引起的社会问题, 表现出恐慌。同时, 由网络所构造的数字化空间虽然植根于现实世界, 但它更多的是对现实社会的模拟, 若长期沉溺于虚拟时空中, 会进一步造成大学生对现实认识的不足。社会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让广大学生投身现实社会的大课堂, 有助于其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 增强社会适应性, 为踏入社会担任角色做好准备。社会实践是保证本校大学生健康社会化和加速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最有效途径。社会舆论应对因网络引起的社会问题进行客观理性宣传, 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

(三) 学校注重心理辅导, 完善校园网络

学校要更加注重对本校大学生的心理辅导, 普及有关网络的心理学知识, 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首先, 高校要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氛围, 使学生的心理有适合发展的土壤。如开展形式多样的有意义的学习竞赛或校园社团活动, 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使其有更多的机会展现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自我。其次, 要完善校园心理咨询体系, 使本校学生在心理上遭遇困惑或难题时能有适当的渠道得到解决, 避免学生通过沉迷于网络来逃避现实中的困难, 从而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心理。同时, 完善校园网络的建设与管理, 一方面保障网络信息安全, 另一方面吸引本校大学生的上网偏向, 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网络氛围。高校校园内可广泛开设内部局域网, 积极创建各种主题网站, 同时, 还可以与其他一些优秀网站开展合作交流, 在满足本校大学生上网需求的同时, 为他们营造一个美好的网络精神家园, 使网络真正成为促进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阶梯。

(四) 大学生端正心态, 提高自律意识

政府、社会和学校在对于网络生活各个方面的改善能够给予大学生一个良好风气的外部网络环境, 能够有助于大学生面对网络的消极事件或自身周围较差的环境时形成敢于面对现实的心态,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大学生本人能够认清网络这把“双刃剑”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内部心态的端正才能让大学生本人彻底地培养自身文明的网络行为。与此同时, 大学生本人不能过度依赖外部环境的帮助来引导自己的网络行为, 自身也要提高自律意识, 面对网络的消极影响, 能够积极思考;面对网络的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 能够自觉抵制;面对心理的压抑、孤单, 能够走出虚拟世界, 在现实世界中敞开心扉。唯有这样, 当代的大学生才能在发展飞快的网络时代创造出自己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颜卫东.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4.

[2]陈巧蓉.大学生网络心理特征分析及导向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8, 05:203-205.

[3]王炜炜.大学生网络行为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的研究[D].扬州大学, 2012.

[4]吴毅安.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 2013.

[5]严丹.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及教育引导研究[D].长安大学, 2009.

[6]赵航.大学生网络心理与行为调查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2.

[7]吴玲.隐性教育视角下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对策研究[J].学理论, 2015, 12:257-260.

[8]卢国栋.大学生网络心理分析及心理健康引导[D].重庆交通大学, 2010.

[9]莎日娜.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特征分析及教育引导[J].纺织服装教育, 2013, 02:165-168+172.

工业心理学论文 篇8

2008年6月中下旬, 经济管理学院根据广东工业大学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的指示, 将广东工业大学2008届毕业生调查问卷分发给本学院各2004级各毕业班学生。是时发下去的问卷总计2017份, 回收2000份。现将问卷题目的反应情况及其原因分析如下:

(一) 就业高期望与就业恐慌形成张力

截至2008年6月25日, 我院应届本科生已经落实就业单位的有66.02%。其中, 已经签定三房协议书有47.04%;此外, 有单位接收证明或劳动合同的有28.51%, 而有工作单位但是没有正式文字证明的也高达24.45%。对于剩下33.98%未就业的同学, 当时已经有意向单位 (处于实习或见习状态) 的有39.81%, 而还在忙碌于投简历等面试机会的也达到33.52%之多, 而且“不急于就业”的也有

27.67%。

大学扩招以来, “本科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于是, 为了早日求得安心并消弭“就业恐慌”感, 很多学生在大四第一学期的10月份就跃跃欲试, 更有不少人当时就表现出“快刀崭乱麻”的决心, 希望“一剑封喉”。在应聘的时候, 不少毕业生发现所急奔就职的单位跟自身期望大多存在落差。于是, 除了小部分同学可以安心一次性就业, 大多数同学却演绎了“连环跳”。根据统计, 在6月份第一批就业的同学, 第一次应聘就踏上岗位的仅仅18.69%, 一般情况是经过三次以上的面试与实习才定下岗位。此外, 由于同学们的期望高低不同、就业心态松紧不一, 大家选择的单位的档次也存在明显的分水岭:一般情况下, 一旦劳资双方确定相关利害关系, 便会通过三方协议书和接收证明等加以保障;但有些同学去到一些小规模的民营企业, 仅仅通过“君子协定”等口头协议加以确认。在普遍的“就业恐慌”心理作用下, 部分学生还是战战兢兢地接受了“君子协定”的方式。为了消除就业恐慌心理, “稳定压倒一切”成为毕业生求职的普遍认知心理。但是, 这种“尽早端紧饭碗”的求稳心理未必能够获取一份比较理想的职业。

(二) 各显神通, “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面对井喷式的就业大军, 大学生力争上游、各显神通。在“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心理作用下, 千方百计拓展就业渠道。数据显示, 毕业生通过网上投简历方式应聘的高居30.8%, 借助省教育厅主办的供需见面会的也有12.73%;而借助学校就业信息网、本学院就业指引和推荐等校方服务平台就业的, 才达到5.03%、4.1%和2.26%。不容忽视的是, 在讲求“人际关系是第一生产关系”的中国社会, 依靠“亲友介绍和推荐”而就业的仅次于网上招聘, 达到16.02%。从这些数据得出的启示是, 作为就业服务体系的施动者———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充分挖掘校友网络资源、提升校方举办招聘会的质量。只有如此, 才能提供服务质量水平, 从而切实提高就业质量。当然, 由于大学城校园是我校的本部, 每年的12月份和第二学期的三月份就业“黄金期”所举办的招聘会综合性比较强、涉及面比较广, 有38.85%的同学从此得以落实就业问题, 而到了第二学期的四和五月份, 却渐次递减, 分别是20.86%和10.07%。

(三) “求稳避震”心理愈发明显

在这些已经落实就业的毕业生群体当中, 工作性质反映出其变化了的就业心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按照常例, 经管类毕业生应该主攻企业类,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转型不断定型的今天。但是, 伴随转型过程而来“跌宕起伏”的就业态势, 令广大毕业生未出校门就敬而远之。求稳心理成为改革浪潮中的产物。尽管工薪水平未必如想象那样可观, 但是大多毕业生倾向于国家公务员、地方基层、高校、教育机构等部门。而奔向企业的同学, 也有24.45%投奔国企、其次才是民营 (21.7%) 和三资企业 (16.88%) 。具体到各个行业, 我们也清晰地看到新时期毕业生相应的去向分布依次如此分布: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达到39.57%、住宿和餐饮业18.18%、制造业17.97%、金融业17.33%、房地产11.02%。其他诸如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建筑等都低于9%

(四) 就业区域:哪里风光哪里去

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 “马太”效应在毕业生的流动分布结构也得以反映。就本省范围内, 越是有经济辐射力的城市, 越有吸引力。当下位居大学生的地域选择的“前三甲”分别是:广州 (45.97%) 、佛山 (13.33%) 、深圳 (7.86%) ;而经济活力有限、前景一般的地区难以吸引毕业生前往。比如说, 粤西 (4.68%) 、粤东 (4.58%) 、粤北 (3.38%) 。此外, 我校是省立学校, 生源绝大多数来自本省。由于广东省在国内的经济发达程度比较高, 省内学生一般选择省内“扎根”, 所以去外省的才1.59%。

(五) 就业选择:以有限青春追逐无限前景

所谓“人往高处走”, 几乎每一个毕业生都希望自己找到一份既有高工薪, 又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职业。正因为他们初涉职场, 他们希望一入职“安定”下来。当然, 如果一直“徘徊不前”, 那只能给自己2-3年时间去适应。不行的话, 再作调整。对此, 毕业生“选择单位的参考因素”和“转换工作的计划时间”两项可以给予反映。对前者而言, 发展空间 (42.2%) 、薪酬 (16.35%) 和地域 (14.6%) 是最值得考虑的问题, 其次再去考虑“专业对口 (13.95%) ”、“行业 (8.76%) ”和“福利 (3.76%) ”等问题。而一般情况下, 刚刚出来社会的毕业生因为不充分理解自己的职业价值, 所以有26.44%的人并未想过转换工作, 如果考虑在内, 一般也就给自己2-3年时间“逗留”, 作为重新检验自身价值的思考空间。

(六) 薪酬水平:期望与现实总会存在落差

鉴于目前的职场形势, 务实的大学毕业生都希望转正后工薪可以达到2600-3000元 (34.44%) ;实习期可以以此为参照物降低500元左右 (有40.23%的人希望实习期每个月有1600-2000元) 。当然, 由于当前就业竞争愈发激烈, 如果是一个月2100-2500元的工薪水平也可以接受。不过, 这种月薪期望与实际薪水水平总是存在一定的落差。据35.98%的毕业生反映, 这种差距一般是在201-500元之间。其实, 落差的确切数目是多少,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毕业生的住房条件、工作强度、消费开支习惯以及或多或少的攀比心理。

(七) 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促使大学生学习取向的变化

自从高校扩招之后, 社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已经从纯粹知识性转向应用型人才需求转变。于是, 几乎各个高校都对此做出教育管理策略的调整, 在课程设计中兼顾专业课与实践和实验环节。52.42%的毕业生反映, 在求职过程中运用最多的知识来源于在大学期间所掌握的综合知识, 而55.12%的毕业生也认为这个“法宝”让其基本能够适应现有的工作挑战。这个“综合知识”对求职成功率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其中专业课最为重要;而大学期间形成的“全部能力”的贡献率则高达70%。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形成来自外语、计算机能力、专业知识、社会实践等方面, 有50%的毕业生认为实际应聘过程中英语“很少用到”, 不过他们又承认掌握英语“很有必要” (43.94%) 。

“就业形势严峻”让广大毕业生明白了“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当下的大学生早已知晓“复合型”人才的内涵, 即使是工科出身的学生也认为“有必要” (57.69%) 学习一些文科类的知识。谈及大学的能力培养, 大学生认为学校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和教育:实践能力、创新性、团队精神;令人关注的是, 品德、知识、自我教育这些修养内涵型的价值理念在市场经济面前逐步靠后。这反映出:当前的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促使广大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倾向从“重思想、重价值”转向“重技能、轻价值”。

二、对策与建议

基于以上数据以及原因分析, 作为高校就业指引和服务的机构必须因时制宜, 把握时代脉动, 根据学生的需求不断提升我校的就业指引和服务质量。

第一, 完善本校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提高信息咨询和引导水平。

根据调查显示, 大多毕业生对本校现有的就业服务质量评定“一般”, 而且从就业渠道的拓展及其效果看, 大多数毕业生更多的依靠自己的“网投”功夫和人脉。广阔的就业渠道可以保障较高的就业率。考虑到各位毕业生素质和就业机会的差异, 学校应该广开渠道, 构筑系所教师-学院党委-学生处三位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明确责任并适当地给予激励, 将专业教师也纳入整个就业服务服务体系当中, 构建三位一体的互动机制。此外, 就业指导中心应该培养一批“就业信息咨询师”, 对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和就业新发展形势因势利导。

第二, 充分利用校友网络资源, 为本校毕业生“走出去”广开门路。学校应该借此完善校友的信息库管理, 为今后的合作联系奠定动态管理的基础。充分挖掘这笔宝贵的资源和“社会资本”, 为本校的就业分流拓展渠道。

第三, 设置就业“避震器”, 建立就业恐慌“缓冲区”。

首先, 考虑到近期内的就业压力, 不妨尝试探究合适的合同工用人制度, 比如设立“兼职辅导员”、“教务管理员”等岗位。通过增设岗位为本校毕业生的就业分流做好铺垫。

其次, 提高研究生办学和招生水平, 为就业恐慌群体搭建“缓冲区”。如果一名本科生如愿考上研究生, 不但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还可以因为多出2-3年时间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所在。这无疑提升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能力。

最后, 为了提高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必须将对现有课程进行必要的调整。

一是将“大学生职业规划”列为大学的课程之一, 从低年级开始就以就业形势作为切入点, 建立起目标管理教育;二是在课程设计方面, 增设实习课程和实践环节, 提供更多的实习调研、参观实习和项目研究的机会;三是邀请知名校友和社会精英来我校举办经验介绍会和“模拟面试”、“模拟职场”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 让我校学生在校期间就提前为就业“预热”, 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的嫁接。

摘要:本文首先针对广东工业大学2008届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调查问卷进行分析, 归纳出新时期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取向及其原因。借此, 明确在金融海啸咆哮的背景下高校经管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以及高校进一步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的路径。

上一篇:锁骨骨折下一篇:乡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