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产品销售收入论文

2024-09-27

工业产品销售收入论文(精选9篇)

工业产品销售收入论文 篇1

2009年, 四川省建材工业抓住灾后重建机遇, 加快生产, 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发展,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主要产品产量持续增长,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9年四川全省建材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 413.56亿元, 比2008年增长51.66%;实现销售收入1 113.20亿元, 比2008年增长55.82%。

经济运行质量持续向好。四川全省建材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45.25亿元, 比2008年增长48.92%;实现利税92.07亿元, 比2008年增长31.68%;实现利润48.84亿元, 比2008年增长29.25%;完成技改投资320亿元, 比2008年增长76.70%;全行业产销率达98.13%, 比2008年提高0.43%。

主要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四川全省累计生产水泥8 400万t, 比2008年同期增长44.32%;生产平板玻璃3 259万重量箱, 同比增长13.46%;生产建筑陶瓷6.65亿m2, 同比增长37.19%;生产标砖比2008年同期增长98.05%。

主要行业经济指标较好。水泥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61.66亿元, 同比增长50.03%;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69.13亿元, 同比增长51.35%;实现利税总额23.38亿元, 同比增长17.14%;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16.63亿元, 同比增长11.47%。

平板玻璃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05亿元, 同比增长18.04%;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6.48亿元, 同比增长14.52%;实现利税总额1.38亿元, 同比增长30.06%;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1.04亿元, 同比增长32.05%。

建筑陶瓷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1.80亿元, 同比增长35.98%;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6.53亿元, 同比增长46.26%;实现利税总额6.28亿元, 同比增长11.04%;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3.05亿元, 同比增长43.96%。

墙体材料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1.62亿元, 同比增长97.47%;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4.15亿元, 同比增长112.43%;实现利税总额5.49亿元, 同比增长79.49%;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2.54亿元, 同比增长76.28%。

石材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3.85亿元, 同比增长108.34%;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8.44亿元, 同比增长107.89%;实现利税总额2.03亿元, 同比增长123.25%;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0.78亿元, 同比增长70.68%。

工业产品销售收入论文 篇2

销售收入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产品销售的货币收入总额,用公式表示如下:

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数量×产品单价。企业商品产品销售和其他销售所取得的收入。前者的销售收入包括产成品、代制品、代修品、自制半成品和工业性劳务销售收入等。后者的销售收入包括除商品产品销售收入以外的其他销售和其他业务收入,如材料销售收入、包装物出租收入以及运输等非工业性劳务收入。企业专项工程、福利事业单位使用本企业的商品产品,视同对外销售。

销售收入的发生,是以商品产品所有权的转移和已提供的劳务为依据,其主要标志是收到货款或取得收取款项的权利。在采用分期付款销售的情况下,通常以每期收到的货款作为该期实现的销售收入。对于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产品,通常按生产完工程度,分期确认销售收入。例如,建筑安装企业按项目施工工程进度计算的销售收入。

企业销售商品时,在下列条件同时满足时确认收入:

(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

企业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买方后,如仍然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或仍然对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则此项销售不成立,不能确认相应的销售收入。

(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人企业。

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即为销售商品的价款。企业销售商品时,如估计价款收回的可能性不大,即使收入确认的其他条件均已满足,也不应当确认收入。

(4)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5)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销售收入的一般确定准则

销售收入确定的方法较多,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它包括①它销售成立时确认营业收入;②在收到货款时确认营业收入;③根据生产完成程度确认营业收入。属于权责发生制范畴,属于收付实现制范畴,而我国一般采用权责发生制,即以商品产品所有权的转移即收到销售货款或取得收款凭证的权利为准。

权责发生制确认销售收入的条件:

1)与收入相关的交易行为已经发生或商品的所有权已经转移;

2)获取收入的过程已经完成或已得到取得货币资金的权利。

不同的销售方式下,销售收入的确认

1)用直接收款方式销售。若货款已经收到或取得收取货款的凭证,发票账单和提货单已交给购货方,无论商品、产品是否发出,都应作为销售收入实现。

2)托付承收和委托银行收款结算的方式销售。以商品产品已经发出,劳务已经提供,并已经将发票、账单及运输部门的提货单等有关单据提交给银行并办妥托收手续作为销售收入的实现。

3)采取分期收款方式销售。以本期收到的现款或以合同约定的本期应收现款的日期作为本期收入的实现。

4)预收货款方式销售。在商品、产品发出或劳务提供给接受方作为收入的实现。

5)用委托其他单位代销方式销售。在代销的商品、产品已经销出,收到代销单位的代销清单,作为销售收入的实现。

6)出口商品的销售。陆运的以取得货物承运单或铁路运单,海运的以取得出口装船提单,空运的以取得空运运单,并向银行办理交单后作为销售收入的实现。

7)自营进口商品销售。实行货到结算的,在货物到达我国港口已取得外运公司的船舶到岸通知单向订货单位开出结算凭证后,作为销售收入的实现;实行单到结算的,凭国外账单向订货单位开出结算凭证后,作为销售收入的实现。

工业产品销售收入论文 篇3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 劳动力和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两个关键要素。但随着全球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科学技术影响不断加大, 这种理论的弊端也随之浮现:在该理论解释经济增长的过程中, 会有一部分“剩余增长”得不到适当的解释。针对这个理论缺陷, 索洛 (Solow) 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基础上, 分离出技术进步这一重要影响因素, 揭示了经济增长过程背后的技术进步的作用。但是在索洛的相关研究中, 一直是将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来考虑。[1,2]

国外的研究表明, 科技投入转化的科技进步所引起的企业绩效非常明显。Chmookler (1966) 把专利作为企业的产出指标, 研究企业的投资与专利产出的关系, 发现两者呈现高度同步效应, 投资序列往往趋向领先于专利序列。[3]William N·Leonard (1971) 通过对美国制造业研究发现, R&D (研发) 投资会在第二年对企业的销售和利润增长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会在以后的九年中持续稳定上升。[4]Gary H·Jefferson, Bai Huamao等 (2006) 通过对中国大中型制造企业进行实证分析, 发现R&D投入主要集中在大规模资本密集型企业, 并且R&D投入对企业绩效有显著影响。[5]A.G.Hu (2001) 对通过中国工业企业的研究也发现, 科技投入对企业绩效有显著影响。[6]

国内研究企业科技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文献不多, 而且对不同行业的企业得出的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何玮 (2003) 通过对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认为在三年内大中型工业企业的R&D投入对其产出存在显著影响。[7]粱莱歆、张焕凤 (2005) 对我国高科技上市公司R&D投入绩效进行分析后认为, 这些公司的产出效应有明显的滞后性, 并且对企业提高盈利能力的作用明显。[8]周亚虹、许玲丽 (2007) 对浙江省桐乡市民营企业R&D投入对企业业绩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认为两者之间存在倒U型的关系。[9]朱卫平、伦蕊 (2004) 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实证研究, 认为科技资金与企业绩效之间基本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0]李涛、黄晓蓓、王超 (2008) 对信息业和制造业上市公司实证研究, 认为企业科研投入与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 但是对企业成长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1]邱冬阳 (2002) 对上市公司科技、R&D投入与业绩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认为R&D投入的实际效果与科技投入的效果和企业绩效不存在显著影响。[12]

这些研究结论仍有不足之处:一是研究样本大多采用截面数据进行分析, 可能会因信息遗漏而得出不同的结论;二是科技投入对企业产出绩效的影响在当期可能没有明显的效果, 存在滞后效应。因此笔者根据浙江省规模以上企业2000~2010年的数据, 采取计量经济学的方法, 构建协整检验模型, 准确分析企业的R&D投入对绩效的影响。

研发经费投入与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关系

1. 基本数据

笔者把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R&D经费作为R&D投入变量, 选取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企业创新变量。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 对数据进行取对数处理, 分别记为LNX (对R&D经费取对数) 、LNY (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取对数) (见表1) :

(资料来源:浙江科技统计年鉴〈2010年〉)

由于实际的时间序列数据可能不平稳, 如果直接回归可能导致伪回归现象, 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笔者采取协整分析方法, 首先检验时间序列数据是否平稳, 如果不平稳再进行一阶差分、二阶差分检验直至平稳;其次, 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 建立协整变量之间修正均衡方程;最后, 检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2.单位根检验

笔者采用ADF检验法, 检验变量及变量的一介差分、二阶差分是否平稳, 结果为 (见表2) :

(注:表中Δ表示一阶差分, Δ2表示二阶差分;检验形式 (C, T, K) 中的C, T, K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包括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阶数;0指检验方程不包括常数项或时间趋势项)

由表2可知, Y、X的数值和它们的一阶差分△LNY和△LNX是非平稳的, 但是它们的二阶差分△2LNX和△2LNY在5%的显著水平下是平稳的。所以LNY和LNX均为二阶单整, 即LNY~I (2) 、LNX~I (2) 。LNY和LNX二阶差分是平稳序列, 这两个序列可能是协整的, 即虽然LNY和LNX是非平稳的, 但两者的线性组合却有可能是平稳的。因此, 需要对LNY和LNX进行协整检验。

3.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

(1) 协整检验。由以上单位根检验得知LNY和LNX两变量序列均遵从随机游走, 用OLS法对协整回归方程LNYt=α+ΒLnx1t+Ut进行估计, 得:

回归结果:可决系数R较大、截距项和RD变量的标准差较小, 可知模型拟合很好。为了识别是否有长期影响, 要进行协整检验。记方程的回归残差序列为Ut, 由①得:Ut=LNYt-α-ΒLNXt, 即:Ut=LNYt- (5.177+0.856×LNXt) 。对残差序列Ut作单位根检验, 结果为 (见表3) :

由表3可知, 残差序列在5%的置信水平下不存在单位根, 这说明残差序列是平稳的, 即为白噪声序列, Ut~ (0) , 所以上述方程表明, 两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2) 误差修正模型。通过LNY和LNX协整方程的残差序列, 令误差修正项ECMt=Ut, 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LNYt=α0+α1△LNXt+α2ECMt-1+ξt

估计得到:

△LNYt=0.148+0.260△LNX-1.271ECMt-1

其中D.W.=2.067, F=23.446, R2=0.870, ECM=LNYt- (5.177+0.856*LNXt) 。

这个误差修正模型描述的是:均衡误差对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短期动态的影响, 误差修正系数为误差修正模型描述了均衡误差对经济增长短期的动态影响。误差修正系数为-1.271, 符合相反修正机制;系数的绝对值大于1, 说明短期内某一变量偏离均衡位置时, 均衡校正机制反应速度很快, 迅速把非均衡状态拉回均衡状态。从误差修正模型看, 两者的短期动态均衡关系是:企业R&D经费投入水平短期内每变动1个单位, 经济增长将正方向变动0.260个单位。但是这个数值比长期协整回归的系数小, 说明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对新产品的销售收入的影响作用是长期的更为显著。

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研究变量之间是否构成因果关系, 需进一步检验。根据规模以上企业的R&D经费投入、新产品销售收入数据, 对其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结果为 (见表4) :

由表4可知, 滞后长度为1时, 企业的R&D经费投入与新产品销售收入互为因果关系。这可能是因笔者选取的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企业创新的产出指标本身有一年左右的时滞, 从而与企业R&D经费投入产生时滞重合。滞后长度为2时, 企业的R&D经费投入是引起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原因, 而新产品销售收入不是引起R&D经费投入增长的原因。滞后长度为3时, 两者因果关系不明显。本文数据有限, 不能进行超过滞后长度4。但是从分析的结果看, 随着滞后期的增长, 企业R&D经费投入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因果关系越来越不明显。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浙江省企业R&D经费投入与新产品销售收入成显著正相关关系。企业R&D经费投入不仅对当期的新产品销售收入有影响, 而且还存在滞后效应。R&D经费投入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滞后时长为2年, 到第3年效果不太明显。这说明企业R&D经费投入的资源能迅速转化为知识的存量和科技进步, R&D经费投入对促进企业产出效率比较高。笔者根据协整分析, 虽然R&D经费投入与新产品销售收入增长是非均衡的, 但是长期R&D经费投入与新产品销售收入是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回归方程较好的解释了企业R&D经费投入与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弹性关系, 即当R&D经费投入增加1%时, 新产品销售收入就增加0.85%。短期内, 企业R&D经费投入水平每变动1个单位, 经济增长将正方向变动0.260个单位。而且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 能够迅速恢复均衡状态。

2.建议

企业在加大R&D经费投入的同时, 应注重其效率, 把以往的粗放型科技发展转变为集约型科技发展, 改善R&D经费投入的转化效率, 加大其对产出的促进作用。

第一, 由于R&D经费投入对产出中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影响显著, 因此企业应强化创新意识, 加大R&D经费的投入;同时改善R&D经费投入的结构, 提高R&D经费投入促进新产品销售收入增加的效率。政府也应在政策上对企业给予鼓励、支持、引导, 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 企业应积极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R&D经费投入体系, 在增加R&D经费投入的同时, 加大社会资金在R&D投入方面的比重, 优化R&D资金的使用效率, 使研发出的新产品适应市场的需要。

第三, 鉴于R&D经费投入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有滞后效应, 企业应将R&D经费投入的资源与企业的长期和短期发展目标相协调, 以使R&D经费投入稳定持续地增加, 减少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波动。企业还应把R&D经费投入项目的各种机制进行紧密结合, 降低R&D经费投入时间滞后长度, 提高R&D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R.M.Solow.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6 (70) :65-94.

[2]R.M.Solow.Technical: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ctics, 1975 (37) :34-52.

[3]Schmookler J.Invention and Economic growth[M].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6.

[4]William N Leona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industrial growth[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1 (2) :232-256.

[5]Gary H.Jefferson, Bai Huaamao, Guan Xiaojing and Yu Xiaoyun.R&D Performance in Chinese Industry[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Technology, 2006 (15) .

[6]A.G.Hu.Ownership, government R&D, private R&D,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ese industry[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1 (29) :136-157.

[7]何玮.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支出对产出的影响———1990—200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 2003 (3) :5-11.

[8]梁莱歆, 张焕凤.高科技上市公司R&D投入绩效的实证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 2005 (2) :232-236.

[9]周亚虹, 许玲丽.民营企业R&D投入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对浙江省桐乡市民营企业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 2007 (7) :102-112.

[10]朱卫平, 伦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投入与绩效相关性的实证分析[J].广州:科技管理研究, 2004 (5) :7-9.

[11]李涛, 黄晓蓓, 王超.企业科研投入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信息业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比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 (7) :170-174.

出口销售收入时点的确认 篇4

1、新会计制度对出口货物销售收入实现时点的规定

新会计制度改变了以往的分行业会计制度对外销收入确认的标准,不再以企业向银行交单时作为确认收入的时点。新会计制度规定按不同的成交方式来确认收入,主要的确认方式有以下三种:

离岸价(FOB)。离岸价也称为船上交货(指定装运港)条款,采用离岸价核算的外销收入的,以装船日作为确认收入的时间。

成本加运费(CFR)。成本加运费也称为成本加运费(指定目的港)条款,采用成本加运费核算外销收入的,也是以装船日作为确认收入的时间。

到岸价(CIF)。到岸价也称为成本加运保费(指定目的港)条款,采用到岸价核销外销收入的,应以到港日作为确认收入的时间。

2、税法对出口货物销售收入实现时间的规定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的规定,出口企业在货物报关出口后,应按财务制度的规定凭有关凭证在财务上作销售处理,即出口企业销售收入实现时间分别为:陆运应以取得承运货物收据或铁路运单,海运应以取得出口装船提单,空运应以取得空运单并向银行办理交单后作为收入实现时间。

生产企业出口货物不论海、陆、空、邮运出口,均以取得提单并向银行办妥交单手续的当天,作为出口货物销售收入的实现时间。预收货款不通过银行交单的,以取得提单日期作为出口货物销售收入的实现时间。

生产企业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应以收到外贸企业代办的运单和银行交单凭证作为确认收入的实现时间。

外贸企业确认出口销售收入的时点,应采取货物流通企业财务制度的规定,在取得出口单据并向银行办理交单后,再作为收入的实现。同时还应结合不同的结算方式。如采用L/C等无风险方式的出口销售,可及时确认收入;采用汇款方式结汇的,应于款到后确认收入;采用D/P、D/A结算方式的,应分别将收到货款和买方承兑日期作为收入的确认时间。

出口货物由于业务流程长,涉及部门多,政策复杂,其纳税义务确认时点还

有一些特殊规定:

1、国家政策明确规定不予退(免)税的出口货物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的销售货物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2、未按期申报退(免)税和不申报退(免)税的出口货物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是出口货物退(免)税90日申报期限或设区市国税局核准的延期申报期限届满的次日;

3、未按期补齐退(免)税单证的出口货物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是出口报关单、出口收汇核销单、代理出口货物证明等单证规定申报期限届满的次日;

4、代理出口货物的受托方在开具《代理出口货物证明》60天期限届满的次日,委托方在货物出口后90天申报期限届满的次日;

工业产品销售收入论文 篇5

一、就业本质是通过实现他人利益来实现自身利益的劳动

就业应该是属于劳动的过程。在市场经济中, 并不是所有的劳动过程都属于就业。只有那些用于交易或者服务于交易的劳动才是就业;没有进入交易的劳动不属于就业。可见就业既是创造产品的活动也是交易的活动, 是两者的统一。

在市场经济中, 就业大规模发生, 因此就业应该符合交易各方的利益。为了要达成交易, 就业者的劳动就必须符合他人 (雇主或者用户要求的) 利益。同时, 就业也必须符合自身的利益。只有同时符合自身的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劳动力交易才能持续进行。可见就业必须同时符合自身利益和他人利益, 是一种通过实现他人利益来实现自身利益的劳动。

仅仅符合他人利益的劳动从整体来看也仅仅存在于政府的公共产品服务、无偿义工等劳动。这里需要注意的就是在公共产品服务机构的领取工资的工作人员的劳动依然算作就业。在市场经济的规则, 大多数劳动用于商品制造, 必须既符合自身的利益、也符合他人利益, 因此属于就业的范围。不符合自身利益或者不符合他人利益的劳动只能作为就业的一些补充。这些情况用可以用图1表示如下:

二、后工业时代就业是最有效率的收入获得方式

整个社会创造的财富总会以某些形式被社会成员占有。在市场经济中, 社会成员获得收入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 按照获得收入的依据可以分为:按财产获得收入、按劳动获得收入、按身份获得收入三种基本类型。按财产获得收入是指在获得收入时按照财产数量的多少来获得收入, 尽管不是严格按照财产等比例获得收入, 但是一般来说财产多的主体能够获得收入较多的收入。按身份获得收入就是指在获得收入时根据主体的不同身份来决定获得收入的数量, 如失业救济金、社会医疗养老保险等等。按劳动获得收入是指在收入获得收入时根据劳动的时间、强度和质量来获得收入。如前所述, 就业的本质就是通过实现他人利益来实现自身利益的劳动。因此就业是劳动力消费的过程, 同时也是劳动者取得收入或者取得获得收入的权利的过程。对于雇员来说, 取得收入和劳动力消耗的过程同时发生。对于雇主来说, 取得收入和劳动力消耗的过程并不同步, 他们耗费的自身的劳动要等到利润实现时才能实现。在市场经济中凭劳动获得收入一定是劳动力的交易, 而交易的发生必定是既符合他人利益也符合自身利益。可见在市场经济中根据劳动获得收入就是就业。相对相应, 把按劳动获得的收入称为就业收入, 按财产获得的收入称为财产性收入, 把按身份获得的收入称为身份性收入。来自资本市场的收入、房屋出租等取得的收入属于按财产性收入;雇员的薪金收入属于就业收入, 雇主的利润既包括就业收入, 也包括财产性收入;绝大多数国家对居民有失业养老医疗等制度, 这部分属于身份性收入。根据这个分类, 在市场经济中人们获得的收入可以用式子描述为:

总收入=就业收入+财产性收入+身份性收入

在市场经济中, 只要社会制度能够促进交易公平合理, 那么交易产生的结果就应该是有效率的。在这些收入获得方式中, 财产性收入和就业收入都是通过交易来实现。如果交易是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形式, 那么就业采取交易的方式就应该是有效率的劳动力资源配置形式。相比较而言, 就业收入的效率更大于财产性收入。劳动是人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源动力。给予就业更多的收入, 就相当于鼓励人们发展高效率劳动来获得高收入, 就可以推动社会进步。此外就业收入的公平性也优于财产性收入。就业收入必须是主体努力做出了贡献才能获得。财产性收入不一定能够与主体的贡献和努力相关联。由于财产可以通从先辈继承等与贡献无关的方式取得, 因此一些没有贡献的人可以凭借占有的巨大财产而获得丰厚收入。

可是, 在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 如果只根据劳动贡献来获得收入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市场经济中对特定主体而言, 其获得的、没有被消费或转让的收入就会以财产的形成保存下来。人们就业获得的收入中没有消费的部分也以财产的形式存在。如果劳动者积累的财产不能参与社会经济活动, 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那么一方面劳动者积极性会受到挫伤;另一方面, 财产的闲着也会导致其他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因此不允许凭借财产来获得收入, 最后也不利于鼓励劳动。因此就业收入需要其他获得收入方式来补充, 尤其财产性收入的补充。

三、就业不充分长期存在的条件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始终存在一定程度的就业不充分, 即使是经济形势较好的时候失业依然会存在。就业不充分可以描述为有就业能力的人而没有就业的社会现象。有就业能力的人是指具备劳动能力的人。按照现代社会的一般习惯和法律, 人在达到一定年龄阶段、身心健康、掌握一些劳动技能的人就是具备劳动能力的人。如前所述, 就业的本质是基于他人利益实现自身利益的劳动, 表现形式是凭借劳动从他人取得收入。那么就业不充分是具备劳动能力的人处于没有任何来自劳动的收入的状况。就业不充分可以区分为两个层次:没有从事劳动;或者从事了劳动但是没有从他人处取得收入, 包括义工、家庭内部劳动等等。

就业不充分长期存在的第一个条件是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从消费角度来看, 整个人类社会长期的需求是无限的;但是就某一个具体时间段来看, 在人口和消费结构一定的条件下, 消费数量是有限度的。这个时间段相对整个人类社会来说会很短, 但却能够是几年甚至是几十年。而从生产发展的角度来看, 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 生产效率可以不断提高。那么在这个时间段里, 社会的整体生产能力可以超过消费需求, 从而出现总量上有些生产能力闲置。存在生产能力闲置, 相应的劳动力就会被闲置——从总量上来看不使用这部分劳动力, 也可获得使整个社会正常运转的产品。当许多具备劳动能力的人不需要从事劳动的条件下, 这样就使失业现象可以长期存在。并且技术越进步, 就是允许劳动力闲置的比率越来越高, 即脱离生产的劳动力在劳动力总数的比率可以很高。不论有就业能力的人是否自愿, 相对过剩的生产能力将使其长期不就业;

就业不充分长期存在的第二个条件是具体的失业者并不依赖就业收入生存, 而是能够通过其他方式获得足以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平收入。这些收入获得方式就是财产性收入和身份性收入, 而且身份性收入是失业者的主要收入来源。原因在于财产性收入是的依据是财产, 并且基于市场交易来获得收入 (如租金、利息股息等) , 所以某人要获得财产性收入其前提条件是拥有足够数量的财产, 并且这些财产能够在市场被交易。对于多数失业者来说这样的条件很难达到。而身份性收入通常只要具备一定身份条件, 如居民等, 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收入。多数失业者比较容易达到这个标准。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给予公民较高的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福利。这些政策措施使得很多人失业以后还能够维持基本生活水平。这也是高福利国家有较高的失业率而社会依然稳定的原因。

失业长期存在一方面说明劳动力过剩, 另一方面说明有一部分人不通过就业也获得了支持生活所需的收入, 在他们的生活中就业收入并不占主要地位。至于是否自愿, 并不是失业长期存在的必然条件。

参考文献

[1]、[美]保罗.萨缪尔森和威廉-诺德豪斯:《宏观经济学》第十七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

[2]、BenChemiavsky, Tax Policy and Job Creation:Specific Employment Incentive Programs, workingPaper1996

工业产品销售收入论文 篇6

通常条件下, 增值税收入与工业经济增量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一是不同性质的经济增长会造成税务收入在总量、增速以及结构上的不同。然而该项税务的收入又可以通过政府实现投资来推动社会生产的价值创造, 实现工业经济的增长, 因此, 两者的增长是具备一定的相关性和协调性。21世纪以来, 中国经济经历了爆发式增长, 税收和工业经济规模都快速增加, 出现了税收增长的速率连续数年都要高于工业经济增长。就在全球爆发金融危机之后, 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受到了连锁性的影响, 中国的工业经济增速已经明显有所放缓, 但税收收入却出现了负增长的现象。虽然, 有很多的情况会影响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 例如税收法规、征管力度、优惠政策和经济结构等方面, 也会因为经济和税收的计算和统计标准等差异而发生变化。这些项目的变化都会引发这种协调性的差异, 造成不协调的现象, 而正是这种不协调也引发了不少学者的研究和关注。

1 工业增加值与增值税税基定义分析

国内生产总值, 简称GDP, 作为一项全球认同程度比较高的评估指标, 其通常被用以评估该国的经济状况, 指特定国家的所有常住单位在特点时间段内所进行生产活动的总产出, 即所有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之和。工业增加值就是工业经济的GDP。

增值税是一种对商品或劳务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增值的数额为依据进行税务征收。该税种的计税原理是指对商品在生产、流通等环节中所增加的价值和附加值进行税务征收。

2 工业经济增长与增值税收入增长之间的关联性

国内增值税的收入增长可能有很多原因, 其主要原因大致上可以分为下列三类:第一是工业增长所推动的税收增加, 粗略看来, 中国的增值税税基大部分都是工业经济的增长值 (尽管其中还有包括一些商业流通的增加值, 但这类部分增加值在整个税务板块所占的比例太低, 因此本文不作主要分析) , 其对中国增值税的影响十分关键;第二是当年的可比价格 (扣除价格变动因素的价格) 对中国增值税收入增长的影响;第三是因为当期的税制、税收优惠政策及其执行力度等方面都会对当期的增值税增长构成影响, 这类因素所产生的影响程度统计难度较大, 一般统称为随机因素, 包括除工业增加值和价格以外的所有其他因素。因此, 简单来看, 工业经济的增加值可以看作为增值税的税基[2]。国内增值税和工业增加值增长情况见表1。

通过对于上表的分析, 不难发现, 中国在2001—2007年间工业增加值对国内增值税增长的贡献还相对稳定的, 随着工业增加值逐年增加, 随着国内增值税的走势也很大程度上显示与工业增加值及工业经济相似的运行态势。然而, 在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时期, 虽然我国的增值税收入增长状况表现出了明显的颓势, 但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增长比率却依旧保持了一个相对较高的增速 (相对于增值税增速五倍) , 两者之间的增长关系表现出了相当的不协调性;然而在2010—2011年两年间, 中国的增值税收入有了很大的提升, 增速更是连续超过10%, 一扫之前的颓势, 反而是中国的工业经济增长速度却是一再下降, 两者之间的增长关系再次表现出了相当的不协调性[3]。当然, 这其中也不排除税收规则、通胀以及物价变动所带来的影响, 但也一定程度上对问题有所反映。

3 中国税收增长与工业经济增长不协调的原因

3.1 出现增值税增长率高于工业经济增长率的根源

从20世纪末之后, 中国逐渐调整经济, 蓄力发展, 不但走出了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 更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中逐渐占据了有利的发展地位, 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更是屡创新高, 核心竞争力水平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旺盛的国内市场需求推动了消费的增长, 甚至出现产量和销售量十分接近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 由于生产型增值税的扣除项目少于工业增加值的工业中间投入项目, 工业增加值在扣除出口部分的增加值后会小于增值税的税基。此时, 如果产品出口情况保持相对平衡或者出现出口减少的情况, 就会导致税基增长超过工业增加, 导致两者之间的增长失衡。中国的增值税征收管理政策事实上是一项比较严苛的税种, 尤其是税款抵扣的问题上, 往往由于抵扣证明、会计核算等方面的原因导致部分产品的重复征税, 这也是税基扩大的原因, 这也是为什么从数据上看, 中国的增值税收入增长比率要高于工业经济增速比率。

不难发现, 当时中国的增值税还处于一个试点阶段, 到2012年之前都采用暂行条款, 这也可能是增值税的增长率高于工业经济增长率的原因之一, 是由中国当时不完善的税收制度所造成的。

3.2 增值税增长率低于工业经济增长率现象的原因

分析当时国家统计局所发布的2009年工业增长和税收增长数据来看, 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约为8.7%, 而国内增值税的增长率却仅仅为2.3%, 这也从数据上说明中国在工业经济增长和增值税收入关于增长率的不协调关系。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可能是当时税制问题所造成的原因之外, 也有一部分因素是源自于增加值与增值税在实现口径上的差异性, 工业经济增加值的计量是对产品完全成型并可以售卖的条件下进行计算, 而增值税则是在产品售出成功实现价值进行征收的, 两者之间的还是存在不少的不同。还有就是两者之间的扣除口径, 工业经济采用实耗法, 增值税采用购进扣税法, 当原材料被采购进场后, 原材料的进项税额就可以抵扣当期应缴的增值税, 从而导致增值税减少。

3.3 增值税增长与工业经济增长不协调的其他原因

首先是衡量两者之间的增长尺度不同, 税收增长只需要对当年的物价进行算即可, 而工业经济的增长值还需要加入可比价格这一概念 (扣除价格变动因素的价格) 。其次, 也可以将当年所处的物价环境和通胀情况进行一定的带入, 因为这些因素都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年的消费、生产以及再生产的过程, 从而影响两者之间的协调性。

目前中国的增值税征管政策经过多年的试点经营之后已经有了完备的管理征收模式, 加之近年来的征税新政的推行, 中国的税收征管工作效率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尽管新税政的完备性和高效性对中国增值税懂的增长起到了不少的推动作用, 但政策的支撑只能将客观产生的税收进行征收, 保证税收的实现, 不能实现税收增长, 即不能创造新的税收。因此, 新税政的实施和征管质量的提高都不会支撑着税收持续增长。

4 结语

增值税收入增长与工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确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和协调性, 两者自身的发展和变动也必将给对方带来影响。这不但是由于工业经济是增值税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更是因为税负收入还可以借由政府对市场的投入进行生产创造新的价值, 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然而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中国的这两项增长数值之间一直处于不平衡的时期。因此, 对于这种不协调的分析和研究, 可以帮助中国的政府部门更好的了解经济发展的境况, 及时对现行的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 并从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中走出来, 实现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

摘要:通过对增值税与工业产值含义和概念的对比, 分析了两者增长值在最近十几年间的差异性, 并就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增值税收入和工业经济增长脱节的问题进行相应的研究。

关键词:增值税,工业,营改增,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白景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税收增长[J].财经问题研究, 2015 (8) :56-61.

[2]白景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税收增长关系探析[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4) :66-71.

视同销售收入确认探讨 篇7

一、存货对外捐赠

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或外购存货对外捐赠, 不确认收入。对外捐赠, 虽然产品离开了企业, 但并没有经济利益的流入, 不符合收入确认的第 (4) 个条件, 所以不确认收入。

[例1]甲企业为一般纳税人企业 (下同) , 2012年通过政府机关向青少年基金会捐赠自产毛巾一批, 该批毛巾的实际成本为20000元, 市场不含税价格为30000元, 增值税税率为17%, 企业发生捐赠业务的会计处理如下:

存在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对外捐赠, 由于税法上作为收入处理, 为了避免纳税调整的麻烦, 会计上也应作为收入处理;另一种观点认为, 如果是公益性捐赠不应作为收入处理, 而如果是非公益性捐赠应该作为收入处理。贵刊2012年第8期 (上) 70—71页刊登的骆国城的文章《企业存货视同销售会计处理分析》三中的例题, 关于对外捐赠的处理, 对非公益性捐赠, 骆国城确认了收入, 笔者认为欠妥。笔者认为不论是公益性捐赠还是非公益性捐赠, 都不符合收入确认的第 (4) 个条件, 经济利益没有流入企业, 不应该确认收入。只不过是, 对于公益性捐赠, 在符合要求的条件下, 税法允许税前扣除一部分, 而非公益性捐赠, 税法不允许税前扣除, 但这跟却确不确认收入没有关系。所以笔者认为骆国城该笔业务的会计处理应为:借:营业外支出;贷:库存商品和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

二、存货对外投资

存货对外投资是指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或外购存货用于对外投资。企业以存货对外投资, 在会计上可以看做是把存货先作为销售处理, 然后用销售取得的款项对外投资, 这个过程的发生同时满足收入确认的五个条件, 应该确认收入。此种情况, 一般应分别库存商品和原材料、包装物等按其公允价值确认主营业务收入或其他业务收入, 按其账面价值结转主营业务成本或其他业务成本。

在此说明两点, 一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 合并方以转让非现金资产方式作为合并对价的, 合并方不确认收入。原因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合并双方已构成关联方关系, 同一集团内部的企业合并, 付出的对价很难做到真正的公允, 所以以账面价值作为核算的基础, 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利润的操纵。所以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合并方以转让非现金资产方式作为合并对价的, 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合并方支付的非现金资产以账面价值转账。二是,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第六条规定在确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 企业应当关注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所以不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 如果换出方是存货的, 也不确认收入, 而是以账面价值转账, 这样的处理理念和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一样。上述两点是特殊情况, 特别规定, 除此之外, 企业以存货对外投资都应该确认收入。

[例2]甲企业2012年6月1日与乙企业原投资者A企业签订协议 (甲企业和乙企业不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 , 甲企业以存货换取A企业持有的乙企业股权, 购买日乙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1000000元, 甲企业取得70%的份额。甲企业投出存货的公允价值为500000元, 增值税税额85000元, 账面成本400000元。

甲企业相关的账务处理如下:

(1) 例题中的存货若为库存商品, 甲企业的会计分录为:

存在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企业以存货对外投资应以存货成本转账, 不应确认收入。如贵刊2009年第7期 (上) 87页刊登的冷琳的《再议视同销售业务的收入确认》一文中认为企业以存货对外投资不确认收入的处理, 笔者不同意该文作者的处理方法。

冷琳给出的例题为:某企业以原材某企业以原材料对外投资, 双方协议按成本计价。该批原材料的成本为料的成本为200万元, 计税价格为220万元, 原材料的增值税税率为17%。

该文作者的会计处理为:

笔者认为, 作者给出的例题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果该项投资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 作者的处理正确, 如果该项投资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或非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 其会计处理应为:

同时结转原材料成本:

三、存货用于工程建造

存货用于工程建造是指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或外购的存货用于企业内部在建工程的建造使用。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存货用于建造职工医务室、职工浴室、职工食堂等集体福利工程;二是企业的一般工程建造, 如办公楼等。笔者认为不管用于什么工程的建造, 均不符合收入确认的第 (1) 和 (4) 个条件, 所以上述两种情况均不能确认收入。下面以例题说明, 若是自产、委托加工的存货的会计处理。

[例3]甲企业在办公楼建造过程中, 领用本企业生产的A产品一批, A产品的实际成本为50000元, 计税价格为70000元, 产品的增值税税率为17%。

甲企业会计处理为:

该笔业务中, 如果工程建造领用的是外购原材料, 购买价格为70000元, 则会计处理为:

存在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将自产、委托加工货物如果用于职工医务室、职工浴室、职工食堂等集体福利工程的建造应该确认收入。笔者认为, 不管是用于企业一般工程建造, 还是集体福利工程的建造, 其处理应该是一致的。而且, 企业会计准则及注册会计师考试统一用书上明确规定企业“建造固定资产领用工程物资、原材料或库存商品, 应按其实际成本转入所建工程成本”。所以笔者的处理既符合收入确认的要求, 也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四、存货用于职工福利

职工福利包括集体福利和个人福利。其中集体福利一般包括集体福利工程的建造及将自产、委托加工或外购存货用于集体福利部门提供的补贴, 如果是用于集体福利工程的建造, 其处理上面已经说明, 不确认收入。如果是将自产、委托加工货物用于福利部门提供补贴, 或将自产、委托加工货物作为个人福利发放给个人, 因同时满足收入确认的五个条件, 笔者认为应该确认收入。

[例4]甲企业下设的职工食堂享受企业提供的补贴, 领用自产产品一批, 该产品的实际成本为60000元, 市场价格80000元 (不含增值税) , 增值税税率为17%。甲企业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如果是外购存货, 若例题中外购价格为80000元, 增值税额13600元, 会计处理如下:

这种情况可以看做, 存货购进的目的就是要给职工发放福利, 这个过程中企业并没有经

济利益的流入, 所以不确认收入。如果企业购进存货后存放时间较长, 此时的市场价格与当时购进时价格有很大变化, 购进时肯定作为库存商品入库了, 笔者认为, 这种情况下应该按照领用时的市场价格确认收入, 并同时结转存货的成本更为合理。会计处理为:

综上所述, 税法上视同销售的处理, 会计上是否要确认收入, 关键是看该项业务的发生是否符合收入的概念及是否同时满足商品销售收入确认的五个条件, 若满足就确认收入, 否则就不确认收入, 实际处理时千万不要和税法上是否作为收入处理相混淆。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2006) 》,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冷琳:《再议视同销售业务的收入确认》, 《财会通讯》 (综合·上) 2009年第7期。

工业产品销售收入论文 篇8

统计显示, 2012年前11个月, 山东省机械工业11666家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209.21亿元, 同比增长13.84%;利税总额2095.11亿元, 同比增长14.81%;利润总额1388.83亿元, 同比增长11.56%;预计全年主营业务收入将达到23200亿元, 同比增长15%;利税总额将达到2300亿元, 同比增长14.5%;利润将达到1500亿元, 同比增长11%。

从2002年到2007年, 全省机械工业创造了销售收入连续六年涨幅超过30%的记录, 为山东成为机械工业大省奠定了坚实基础。2008年, 山东机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一万亿元, 2012年超过两万亿元。

数量的背后

山东省机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在全国的占比为13.05%, 在全省工业的占比为20%。这两个比例都是比较高的。

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公布的数据, 山东农业机械、机械基础件和食品及包装机械三个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列全国同行业第一位, 机床工具、工程机械、汽车、内燃机和其他民用机械五个行业列全国同行业第二位, 电工电器和石化通用机械两个行业列全国同行业第三位, 重型矿山和仪器仪表两个行业列全国同行业第四位。

“但是山东作为机械工业大省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 数量的背后还蕴藏着更高的质量。”山东省机械工业协会会长刘卫东进一步解释说。“作为内燃机企业的杰出代表, 潍柴动力不仅在国内市场独树一帜, 其海外影响力也不断扩大, 今年1月, 潍柴开发的重型高速柴油发动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等主要技术指标明显优于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济南二机床是我国重型压力机的领军企业, 由其独立开发的LS4B-2500型2500吨闭式四点多连杆压力机项目也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样也是今年1月, 继福特汽车美国堪萨斯和底特律两大生产基地之后, 长安福特杭州工厂也选购了两条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全自动双臂高速冲压线, 成为福特汽车第三个选购济二机床汽车冲压装备的整车制造基地, 长安福特杭州工厂订制的全自动冲压线包括9台大型多连杆压力机, 冲压生产节拍为每分钟15次, 各项技术性能均达到国际最先进水平。”

此外, 在工程机械领域, 山推的推土机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 而时风集团、五征集团、福田雷沃重工等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则多年来一直代表着我国农机产品的一流水平。

未来的目标

刘卫东表示, 两万亿元的突破只代表过去, 行业应该面临新的未来。为此, 山东省机械工业协会给行业制定了新的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 全省规模以上机械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 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0%, 届时将有望突破4万亿元大关。在规模增长的同时, 还要新建2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12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过1000亿元的企业2家, 100~500亿元的企业20家, 50~100亿元的企业30家;继续建设壮大济南、烟台等数十个整车、新能源汽车、特种车、汽车发动机、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风电装备、农业装备、发电输变电设备、内燃机和石油装备产业基地;继续培育提升高效低排放内燃机、大型数控锻压设备、大马力推土机、大马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大型发电成套设备、高压超高压电缆、变压器、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高速动车组等10大自主品牌;围绕国家鼓励、支持的重大技术装备领域和产品, 加大研发力度, 突破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全面提高重大装备技术水平。

论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 篇9

一、对商品销售收入确认条件(1)的解释

(一)取消报酬的说法;把风险界定为损毁、灭失所造成的损失,取消减值

收入确认的第一个条件是,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那么什么是风险和报酬呢?对此,有学者解释说:与商品所有权有关的风险,是指商品可能发生减值或毁损等形成的损失;与商品所有权有关的报酬, 是指商品价值增值或通过使用商品等形成的经济利益。

然而《买卖合同法》规定,标的物的风险是指标的物毁损灭失等形成的损失,并不包括减值。另在商品买卖中一般都约定了商品价格,根据《买卖合同法》 规定,只要合同成立就必须按照合同履行,而不需要再去关注买卖标的物的价值增减;即使在商品买卖中,对于商品的价格没有约定,则《买卖合同法》对此也做了规定,即按照订立合同时履行地的市场价格履行;而对于逾期交付或提取标的物的,《买卖合同法》也规定了处理原则,即逾期交付标的物的,遇价格上涨时,按照原价格执行,价格下降时,按照新价格执行。逾期提取标的物或者逾期付款的,遇价格上涨时,按照新价格执行,价格下降时,按照原价格执行。所以在会计准则中对标的物的价值增减做出的规定,没有法律依据,并且显得多余。

(二)明确只要交付实物,风险随之转移;取消转移所有权凭证的说法

怎么样判断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转移给购货方呢?很多书籍解释说:判断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转移给购货方,应当关注交易的实质,并结合所有权凭证的转移进行判断。这样的解释对于会计人员来说,缺乏可操作性,并且这种解释和《买卖合同法》有不协调的地方。

《买卖合同法》的规定,标的物的所有权自标的物交付时起转移,同时《买卖合同法》也规定了“交付转移风险”原则, 即以交付标的物作为标的物风险转移的时间。而且对于因买受人的原因致使标的物不能按期交付的,法律规定买受人自违反约定之日起承担标的物损毁、灭失的风险。

而对于使用权凭证等资料,《买卖合同法》规定:出卖人按照约定未交付有关标的物的单证和资料的,不影响标的物损毁、灭失风险的转移。

所以,根据《买卖合同法》的规定,只要交付了标的物,主要风险就转移给对方,如果买受人的原因致使标的物不能按期交付的,买受人自违反约定之日起承担标的物损毁、灭失的风险。所以,收入的确认条件(1)应该改为:商品已经交付或商品毁损灭失的风险已经转移购货方。

二、特殊销售方式的收入确认解析

商品销售方式多种多样,如交款提货方式销售、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 托收承付方式销售等,虽然销售方式不同,但对收入的确认同样适用销售收入确认的五项条件,它们收入确认的时点, 同样是满足五项条件的时点。

1.交款提货方式销售:因交款和提货是同时进行的,所以买受人交款时间也就是作为标的物风险转移的时间,此时销售方不能再作为本企业的商品核算, 应该确认收入。如果买受人交款后迟迟不提货,则按照《买卖合同法》规定买受人自违反约定之日起承担标的物损毁、 灭失的风险。

2.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商品:委托方在交付商品时商品的风险就转移给受托方,此时不确认收入,而是在收到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因为委托方发出代销商品时,并不知道所发出的商品受托方能不能卖出,能卖出多少,即收入的金额不能可靠地计量,而收到代销清单就意味着收入的金额可以可靠计量,所以收到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

3.托收承付结算方式销售:在办妥托收手续时确认收入。托收承付结算是指根据购销合同由收款人发货后委托银行向异地购货单位收取货款,购货单位根据合同对单或对证验货后,向银行承认付款的一种结算方式。托收承付结算方式销售和其他方式销售的不同点仅在于收款方式的不同,按道理也应该和一般商品销售一样,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 但由于此种结算方式适用的是企业与异地购货单位的商品销售结算,为保证使用的效力,相关法律法规对使用范围、使用条件做了限制性规定。如: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支付结算办法》规定,托收承付的适用范围是:(1)使用该结算方式的收款单位和付款单位,必须是国有企业或供销合作社以及经营较好,并经开户银行审查同意的城乡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2)办理结算的款项必须是商品交易以及因商品交易而产生的劳务供应款项。适用条件:《支付结算办法》规定,办理托收承付,除符合以上二个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前提条件:(1)收付双方使用托收承付结算必须签有符合 《经济合同法》的购销合同,并在合同中注明使用异地托收承付结算方式。(2)收款人办理托收,必须具有商品确已发运的证件。(3)收付双方办理托收承付结算,必须重合同、守信誉。根据《支付结算办法》 规定,若收款人对同一付款人发货托收累计三次收不回货款的,收款人开户银行应暂停收款人向付款人办理托收;付款人累计三次提出无理拒付的,付款人开户银行应暂停其向外办理托收。正是由于此种结算方式使用范围的特殊性, 及使用条件的限制,企业在发出商品后, 在办理结算时有可能因为不符合使用条件而被银行拒绝,从而使经济利益不能流入企业,为此,需要企业在办妥托收手续时才能确认收入,而不是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

4.售出商品需安装检验,且安装检验是销售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安装检验完成后确认收入。因为在商品的安装调试期间,虽然商品已交付,但货物实际还在销售方管理及控制下,销售交易还没完成,销售不能成立,所以不能确认收入。

5.预收款方式销售商品: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企业收到预收款,应该就同时满足了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可能性条件及可计量性条件,因此在发出商品时就可确认收入。

6.实物已经交付,但质量存在问题,在补偿数额未达成一致时,不确认收入,因为收入不能计量。

7.实物已经交付,但购买方有一定时间的退货权,在不能合理估计退货数量的情况下,在退货期内不确认收入,因为收入不能计量。相反,能够合理估计退货数量的,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

三、结论

在实务操作中会计人员应该以准则为准绳,但如果准则的规定不具可操作性或准则的适用更多的需要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则规定失去了意义。因此从可操作角度出发,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原则应该更多的体现客观性,会计人员采用什么方式,什么时候、什么条件才确定为权利发生进而确定收入,应该是根据客观条件判断。因此,根据上述研究,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原则应是如下:

1.商品已经交付或商品毁损灭失的风险已经转移购货方。

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

3.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4.可计量性,即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摘要:会计准则对收入的确认原则做了规定,但规定过于理论化,在实践中,收入的确认往往需要会计人员根据一些主客观因素做判断,企业可能会因为会计人员的判断能力偏差,而不能准确确认收入,但同时企业也可能会为满足某种不当需求,有意不准确确认收入,操纵利润。笔者结合多年的会计实务工作及会计理论研究,并结合《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这一原则规定提出了自己的疑义,做出了具操作性解释,并从商品销售收入确认的一般条件对一些特殊方式销售的收入确认作了解析,说明销售方式可以多样,但收入确认条件是共性的。

上一篇:国际贸易和国际展会下一篇:农村中学后进生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