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

2024-09-26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精选8篇)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 篇1

大力发展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与建议区政协经济委员会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城镇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和根本途径。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本会经济委员会根据《汉南区政协二00四年工作要点》的安排,八至九月份,就“发展我区农产品加工业”问题,深入部分农场、街、镇及部分企业和部门分“振兴传统农产品加工业”(指的是曾经兴盛的粮、棉、油的加工业等)、“培育新兴农产品加工业”(指的是正在兴起的以水产品加工为主的加工业等)、“强化农产品加工业的招商引资工作”三个专题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和意见报告如下:

一、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目前,全区与农业产业化相关联企业共有37家,其中畜牧类3家,水产类6家,生鲜蔬菜类6家,粮食制品类4家,油脂类2家,发酵及生物技术类3家,饲料类1家,林木果品9家,其它类3家。近年来,区委、区政府认真落实“三农”政策,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这个中心,优化农业结构,培植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了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逐步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促进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和主导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的带动作用逐渐显现。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带动基地,不断加大带动作用,实现了企业、农户的“双赢”。二是市场网络逐步形成。全区农业产业化企业在巩固原有市场份额的同时,与全国各大新型业态公司合作,形成了各自的市场网络。三是农业产业链有效延伸。全区农业产业化企业基本实现了带基地,订单生产。四是企业的品牌效应日渐增强。全区农业产业化企业共注册商标20个,企业品牌的科技含量和知名度不断提高,品牌效应日渐增强。

二、影响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由于诸多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还存在基础薄弱、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缺乏强大的动力等问题,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许多制约因素。主要有:

(一)管理体制和产业主体的制约目前,我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分属农业局、经贸委、农场街镇等多个部门管理。在现实的管理中,存在严重的部门分散,多重管理,只能在低层次运行,而且生产、加工、销售等经营环节脱节管理,没有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造成种养业、加工业,流通环节之间信息不协调,不对称。同时,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中,有的产权制度不健全,相当部分还是“作坊”式运营,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资金严重短缺的现象。这大大制约了农产品加工的综合开发、规模经营和有序竞争,造成规模效益和积聚效益低,产品附加值小,产品的生产成本高,质量不优。

(二)原料供给的制约我区现有的农业是一家一户的自主种植生产,生产户数多,规模小,经营分散,这种生产和供给方式难以适应生产加工业集中,稳定的原料需求,加之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交易方式传统,种养方式落后,信息屏蔽,使这种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

(三)农产品品质的制约我区的农产品品种和质量结构主要是与过去的那种初级产品的直接消费方式相应。长期以来,农业发展强调数量和高产,对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加工专用型农产品的开发研究处于空白,使得农产品品质类型单一,适宜加工的优质、专用品种缺乏,并且没有固定的基地。

(四)技术水平的制约我区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水平普遍较低,技术储备严重不足,许多企业设备陈旧,技术人员缺乏,企业缺乏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的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的能力也偏低。

(五)发展环境的制约由于历史上欠账过多,政府的政策扶持难以到位,税收政策也是内外有别,企业缺乏强力支撑,加之融资瓶颈难以突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在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有的部门服务意识淡薄,依然存在重收费、轻服务的现象,严重挫伤了企业的感情。

三、发展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与对策工业立区,开放强区是汉南经济发展的主题。如何通过城乡工业化,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既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考验,更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区域经济”,十分清楚的表明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全区上下一定要正视差距,统一认识,振奋精神,面对困境,迎难而上,真抓实干,把农产品加工业放到重要的位置,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建议:(一)、立足区情,明晰思路,科学规划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遵循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区情,是加快发展,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要实现推动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战略,必须正确认识汉南,了解区位条件,把握区情。众所周知,我区是武汉的一个远城区,基础差,底子薄,资源总量匮乏,加上资源供给的不充足、不均衡,农产品的供给量远远达不到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的需要,更不用说农产品品质对农产品加工的制约,这是我们规划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因此,发展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正确的认识和面对我区的这种客观条件,明确正确的发展方向,明晰科学的发展思路, 规划好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1.合理控制生产规模,适度发展针对我区的区情和目前的现状,“规模效益”应是我们追求的首要目标。如果一味讲究扩大生产规模,盲目加大生产投入,势必造成生产投资过热和重复建设。以史为鉴,可知兴衰。80年代初,我区农场乡镇都办有一个粮油加工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料供给不足的矛盾逐步突出显现,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现都相继停产,衰败不堪。假如当时我们正确认识到了我区客观存在的这种资源条件,不是一窝蜂的盲目上马,而是整合生产企业,改变布局分散、零星作业、零敲碎打的生产状况,收拢五指,选择食品行业为重点发展方向,形成拳头,那么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绝不会丧失那么好的历史机遇,造成目前这种举步艰难的现实。历史的教

训是惨痛的,历史的教训也是极其深刻的,需要我们仔细思考,认真吸取。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必须客观公正的看待这些农产品加工业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不可忽略的历史作用:在带动一个乡,一个村的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致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我们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运用科学和智慧,正确分析我区的区情,适度控制生产规模,在追求“规模效益”上下功夫。基于这种思考,我们认为目前要做好“米”“鱼”加工这二篇文章。银莲湖物资贸易公司应立足解决银莲湖、汉南的稻米资源,名舰、阿卜应立足全区的淡水鱼资源,适度扩大生产规模,不断提高生产效益,努力做优做好,从而形成拳头,形成品牌,形成我区农产品加工业“鱼”“米”的特色。在此基础上辐射周边地区,不断做大做强.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力发展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工业立区,开放强区”的发展战略,推动全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必须围绕这个战略来实施。随着“全面加快武汉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努力走在中西部前列”战略的提出,“放权、放活、促进区级经济快速发展”措施的实施,我区的发展战略要适时跟进全市的这种战略调整,要主动迎接武汉城市圈的外延,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农产品加工业招商引资的力度,借力发展。全区要集中土地、资金、人才等各方面的力量,结合全区现有的农业资源,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养殖传统、加工品质等各因素上综合考虑,进行科学论证,进而形成科学决策,确定一至二个能够拉动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带动我区农业产业化调整的重点项目,实行项目招商。主动出击到相关地区寻找“同类项”或“互补项”,以优惠的引资条件和有效的招商方式,吸引外商、客商到汉南发展。同时积极争取省、市乃至国家投资项目在汉南布点,竭诚欢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企业研发机构在我区建立科研基地和试验、实习基地,使我区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农产品加工业更具扩张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项目引进,一手抓引导管理,要切实改变过去那种重引进、轻引导,重扶持、轻管理的现状。曾几何时,我区某一农业高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其较大的发展规模,以其较好的发展条件跻身于我市农产品重点龙头企业的行列。省、市领导多次莅临指导,我区也把该企业作为全区招商引资的一个重要窗口大力宣传,资金、贷款、补贴投入了许多,但是忽视了对其生产的引导,对其经营的管理。如今,这家曾经积极带动了我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拉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民收入,被广大农民接受和欢迎的企业已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每一个热爱汉南,每一个期盼汉南加快发展的人无不痛心,无不焦急。从中我们要吸取深刻的教训:对于引进的企业,服务和管理要并举,引入和引导要并重,环境和机制要共创。

(二)、把握机遇,狠抓落实,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指导方针、政策措施上注重加强薄弱环节,特别是要重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这种方针的指引下,随着“三农”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作为传统农业区的汉南,迎来了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目前,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在艰难中摸索,在复苏中探求,在曲折中前进,发展已有了一定的进步,特别是水产品加工业已确定了一定的优势。这为农产品加工业赢得良好的发展机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周边城区优越的资源条件和奋起直追的干劲。区域间这种竞相发展的竞争态势,也让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必须先发制人,抢战先机,发展好这种优势。如果不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不真抓实干,将这些企业做优做好,那么我们将重蹈历史覆辙,再丧历史机遇。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切实在服务管理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坚持企业优先、项目优先、纳税人优先,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首先要落实各项政策,要全面落实上级有关减免的税费和专项扶持经费,规范服务等政策措施,让企业实实在在享受到政策的实惠。《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特色水产业发展的意见》(武政办[2004]123号)下发后,我区相应制定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特色水产业发展的意见》(汉政办[2004]54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全区特色水产业发展。一是从支农资金、科技专项经费中划拨部分资金用于特色水产业的发展;二是对有一定规模、能带动农户的加工企业,实行贷款贴息;三是对争取到市政府项目资金的企业、项目、基地实行配套政策(按市10区1的比例配套)。”这些明文规定的政策要切实到位,让基层和企业切实感受到区委、区政府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决心和支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价值观,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区委、区政府要站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高度来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优势发展。要带头树立诚信形象,做到承诺的事项就要坚决按时兑现。在调查中,我们认为代表我区特色的“米”加工企业——银莲湖物资贸易公司,“鱼”加工企业——阿卜沃德食品公司,由于有些部门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产权不明晰,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建议:一是要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的方针,将这些企业和引进的企业同等对待,对他们同样实施优惠的政策,低价提供厂房、土地,并加以多项优惠扶持措施。二是区委、区政府对此类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杜绝这种“内外有别”的现象的发生。同时,要强化优质服务。农产品加工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多学科的系统工程,各相关部门和管理单位要充分认

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落实“三农”政策的重要意义,是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实践,要切实从思想上加强认识,切实从行动上做好服务,克服有的职能部门行政执法中的一些陋习和痼疾,杜绝在收费、办证等方面的违规甚至违法行为。

(三)、突出重点,加大力度,有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围绕农业产业布局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改革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工作中仍然存在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户之间信息屏蔽,农业产业化经营仍然口号多、行动少、施行难等问题。因此,我们建议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实施农业产业化的运营要通过突出工作重点、加大工作力度来推进发展。一是要切实搭建企业和农户之间信息双向互动的畅通平台,使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间形成紧密的联系,从而使双方能通过信息,加强产销合作。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市场调节,实现农产品在生产、流通、加工三环节之间的增值,通过市场信息媒介实现企业和农户双赢的目标。二是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紧密联系,构建农户、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发展和利益分配机制。重点是要扶持和培育发展前景良好的优质企业。这些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能把市场信息、适用新技术、管理经验和生产技能传递给农户,有效地解决分散的千家万户的农户经营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连接,促进产销衔接和农业结构调整,政府要从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加大对这些企业的支持力度,推进其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使之成为强有力的市场竞争主体和带领广大农民参与市场竞争,拓宽增收渠道的组织依托。通过搭建畅通的信息互动平台,通过强化订单生产,合同经营,农户自然而然就会通过看得见、摸得着、取得了的效益中转变种养方式和种养习惯。如此互动的过程,如此双赢的效益,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农产品加工业的推进也自然落到了实处。

(四)、加快科技进步,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区农产品加工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较落后,产品精深加工不够和技术含量较低,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企业通过了国家质量标准认证。在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的今天,工艺水平不高、质量标准不严、食品安全不强的企业是永远长不大的。我们要直面这种现实,采取切实措施改变这种现状。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区委、区政府及主要职能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着力实施制度创新、结构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要推进科技和生产的有机结合,加速高新技术研究和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改良传统农产品品种和品质;要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实行品牌化营销,大力推广绿色产品生产技术,发展有机农业和无公害农业;要解决农业产后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设立专项科研经费,支持农产品及加工业各项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科学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是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和保证,也是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加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借鉴先进的经验,尽快形成和完善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体系,逐步形成既符合实际又与先进水平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农产品及加工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做到用标准组织生产,规范市场,保障销售,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水平和效益,使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第3页)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 篇2

四平市是农业大市,产粮大市,同时也是农产品加工业大市。多年来,各级政府坚持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了玉米、大豆、水稻、杂粮、花生、生猪、肉牛、肉(蛋)禽、梅花鹿、中草药等10条农产品加工链条,打造出粮食、畜禽、特产三大农产品加工产业,构建起以农产品加工为引领、以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品牌研发推广为支撑、多元化销售渠道为保障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农产品加工业在支撑农业发展和竞争、保证农民收益、调整与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农产品加工业与装备制造、能源并列全市工业三大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三分之一。截止到2015年年末,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47户,完成总产值368.5亿元,营业收入432.2亿元,实现利润19.2亿元,上交税金5.1亿元。全市粮食实际加工转化量达到500万t,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80.6万t、34.4万t、11万t。

2 存在问题

2.1 加工产业层次较低

我市现有加工企业初级加工占比过大,既使玉米深加工企业,加工产品也是普通淀粉和酒精居多,高附加值产品少,产业链条短,当市场供大于求时,缺乏市场竞争能力,获利空间狭窄。

2.2 受经济下行压力,产品获利空间变窄

受国家临储粮政策托市影响,东北粮食加工成本逐年升高。正常情况下,东北玉米要低于山东、河北等地150元/t,近两年实际情况是,山东、河北等地同期玉米价格比吉林省要低120~200元/t,南北产销区价格严重倒挂、国内和国外玉米价格严重倒挂,生产成本提高,加工产品南销和外销受阻,市场竞争优势被弱化。

2.3 融资难问题较为普遍

金融机构融资门槛过高,条件、手续相对复杂,致使企业融资渠道不畅通,资金流动性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发展。

3 对策建议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3.1 培育行业领军企业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区域协作,创新驱动全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转化能力的提升,着力培育提升畜禽食品、绿色食饮品和粮食生化三大优势产业集群,推进全市农产品加工向集群化、精深化、品牌化、健康化方向迈进。二是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扶持科技高起点、资源利用高效率、终端产品差异化强的重点项目建设。推进2016年3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落实。三是培育企业家队伍。充分发挥政府、企业、民间组织的多方积极性,精准发力,合力培养打造具有新型企业家队伍。

3.2 加强品牌经营体系建设

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加大优质农产品和食品品牌创建力度,重点开展全市农业品牌创建与品牌资源整合行动。鼓励扶持地理标志产品、“三品一标”的申报认证,鼓励扶持区域公共品牌创建,加快推出一批影响大、效益好、辐射带动强、具有国内外竞争力的知名区域品牌。加强企业、产品品牌与区域公共品牌的整合衔接,建设一批知名品牌的标准化生产核心示范基地。

3.3 搭建服务发展平台

搭建市场信息平台,构建农超对接、电子商务、节会推销、实体营销等农产品推介平台,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快捷服务,破解农产品加工业营销不畅难题。搭建技术合作平台,加强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将先进工艺引进企业,优秀人才留在企业,破解农产品加工业技术难题。搭建招商引资平台,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引进农产品加工重点企业、优势项目,带动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3.4 提升企业内生发展动力

一是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引导和帮助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宏观决策、项目谋划、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逐步形成与现代企业发展相适应的配套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避免家族式管理、小农意识决策带来的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二是政策支持保障机制。整合涉农扶持资金、扶持项目,优先向带户增收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龙头企业倾斜。同时,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增加现有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的总量规模并不断完善投入机制和方式,进一步强化并发挥专项资金撬动龙头企业在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邱信图,南喜平.论四平市农产品加工体系建设[J].农业与技术,2013,(10):215.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农产品;农产品加工业;工业化;对策

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破解“三农”难题有特殊重要意义

(一)农产品加工业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助推器

农产品加工业与现代农业的关联度极大,它的发展不但可以促进农业种养结构的优化,帮助农民调优种养的品种和品质,大幅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农业的整体效益,带动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有利于促进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形成,使农民更多地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增加农民收入。农产品加工业汇集了资金流、物资流、信息流,有利于形成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围绕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营销,带动农村地区仓储、运输等三产业的发展。这些非农产业在农村的发展,又可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必要的支撑,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推动农民向二、三产业和城镇的转移,加速城乡统筹和城乡共荣的实现。

(二)农产品加工业是不断加大财政支农扶农力度的可靠保证

农业基本属于弱质产业,在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双重约束下,整体经济效益偏低,单纯依靠自身的积累很难自我完善,迫切需要各级政府为农业夯实发展基础。而政府支农的力度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财政实力的强弱,财政实力的强弱又取决于工业化发展水平。在这种状况下,属于工业范畴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程度就具有特殊意义。农村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起来了,农民收入必然随之增加,地方财政也就有了基本来源;农村经济总量得到壮大,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就有了经济支柱,工业反哺农业就有了基本条件。

(三)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农村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支撑点

工业化与城镇化是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加工业的迅速发展,必然会带来农村地区特别是县域城镇的繁荣;农产品加工业的园区化集聚,必然能增强中小城镇的活力,提升广大城镇的档次,为农村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奠定良好基础,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拓展出广阔空间。近年来大量农民工向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流动无疑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就业压力,但这种较大规模和较远距离的劳务输出,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拉力相对较小,且外出的就业成本和社会成本相对较大。而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但可拓展农民的当地就业领域,加快农业富余劳动力向生产加工领域的转移,还可为城镇富余劳动力和下岗人员提供再就业机会,确保社会大局的稳定。

(四)农产品加工业是发展循环经济、创造农村新环境的重要载体

深度发展产业化和企业化的农产品加工,通过加工过程中对高科技、新工艺和信息化手段的不断运用,特别是通过加强标准化管理、精深开发和综合利用,以及零废弃物生产体系的建设,可有效提高农业投入物的利用效率,逐步实现农业投入物的减量化,节约加工资源,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村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高效率的可持续农业体系的形成。

二、湖南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但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一)农产品加工业形势喜人

近年来,在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指引下,湖南依托农业大省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产品加工业现已初步形成粮食加工、竹木加工、油脂加工、果蔬加工、肉类加工、茶叶加工和特种养植加工等7大行业,2006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1700多家,其中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116家,涌现出了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和一大批起点高、成长快、规模大的领军企业。2007上半年,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又增长到367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近2000家,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达220家,销售收入等经济指标也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为激活全省农村经济、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起了巨大作用。

(二)问题与矛盾比较突出

1、资源利用率相对低下,产品加工率不高。例如,湖南食品工业产值还不到农业总产值的1/10,而全国这一比例将近1/3,发达国家则通常是农业总产值的1.5-2倍。目前湖南农业初级产品与加工品的产值比例仅为1︰0.92,而我国这一比例为1︰1,发达国家则高达1︰3左右。调查资料还显示,湖南每年出栏生猪约6600万头左右,可加工率还不到5%;湖南的油茶产量长期居全国之首,油菜籽产量也在全国排名前五,但由于加工水平不高和加工能力不足,湖南的相关品牌在全国难以称雄。

2、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偏小,集约化率偏低,辐射和带动力有限。在湖南现有的3万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超过30亿的只有2家,超过10亿的也只有10家,平均的资产规模仅为几十万元,且总体上设备比较陈旧,工艺流程和技术水平也较落后,产品加工质量和科技含量不高,产出率也较低。即使是全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其收购省内农副产品原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也仅为14.1%,制约了丰富农产品的转化增值及本地农业传统优势的充分发挥,影响了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3、产品结构不合理,名优产品较少。在全省3万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中,目前仅有唐人神、正虹科技、金健米业、隆平高科、加加酱油等10多家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仅有益鑫泰等8家企业获得“中国名牌”;获得“湖南省著名商标”和“湖南名牌”的企业总共不到300家。

4、质量和食品安全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的不合理使用,在加工过程中存在一些工业污染,一些加工企业或加工环节的节能减排工作不到位,致使部分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残留物经常超标。这种状况如不彻底改变,必将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消费安全,也将严重影响湖南农产品加工的市场竞争力。

三、深度发展湖南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路和对策

(一)牢牢把握重大发展机遇

湖南是我国著名的农业大省,诸多农产品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特别是稻谷、猪肉、麻类产量历年排在全国的前一、二位,烤烟、柑桔、茶叶、油菜籽等产量也榜上有名,农产品加工资源极为丰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也已初具规模,特别是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已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发展的历史轨迹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800美元之后,恩格尔系数降到40%左右之时,将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机遇期,此后农产品需求将由追求数量向营养、多样、便捷和安全转变,增速一般将保持在10%以上,并可能持续20-30年。当前,我国及湖南就正是处在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机遇期。2002年以来湖南人均GDP已达800美元以上,并且城乡恩格尔系数也降为40%-50%之间,发展机遇难得。

(二)全力实施深度加工战略

今后必须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进一步在全省实施农产品加工战略,努力实现由粗加工向精加工、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低科技含量向高科技含量的转变,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及食品工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总的思路应当是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破解“三农”难题为目标,以新农村建设和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契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推进农产品的综合利用、加工转化增值为方向,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途径,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及检验检测体系为保障,立足当地资源,发挥区域优势,放眼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利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建好一批农产品加工及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开辟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园区,依靠技术、体制、管理和服务的创新,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和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使之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全省产业经济的强力支柱。

(三)突出抓好五项重点工作

1、抓好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的培育,充分发挥龙头作用。要牢固确立积极应对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意识,从产出规模、加工水平和外向型经济三方面入手,在财税政策、信贷政策、投资政策、科技政策和外经外贸政策上给予扶持、鼓励,为龙头企业创造条件,使其不断做强、做大,特别是要注意积极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鼓励国外和省外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者来湘发展,共同开发名牌产品,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带动其他农产品加工关联企业的发展和农产品资源基地的配套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工业化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2、抓好农产品加工业的商品基地建设,满足农产品生产加工需要。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按照基地专业化、布局区域化、产品商品化、加工配套化的思路和要求,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种养结构,建立一大批有规模、有特色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优质原料基地。要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根据国内外市场和农产品加工业的需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建立高度专业化、优质化的大型原料基地和健全的储藏流通体系。同时还要注意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小城镇集中,促进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带的形成并与优质原料商品基地协调配套,以原料基地和加工业基地所形成的优势产业带推动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3、加强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努力提高整体素质。要进一步推行科教兴省战略,不断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投入和资金投入力度,引导大中型农产品骨干加工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并搞好“产学研”结合,组织有关专家和科研单位对制约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进行攻关,研究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及食品新产品、加工新设备和新工艺技术等。还要有针对性地积极引进国际先进设备、技术及工艺流程,依靠科技创新和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提高湖南农产品精深加工及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出率,减少农业和农产品资源的浪费。

4、努力增加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完善落实金融扶持政策。要进一步用足已有的财政贴息、投资参股、税收、土地使用、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并积极参考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相关政策,特别是要将农产品加工业列入财政专项,逐年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资金支持力度。对于目前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改及工艺技术研发能力不强、经济实力和自我积累能力较弱、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资金缺口较大这一突出问题,金融机构应积极提供信贷支持,重点解决好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资金需求,并尽量简化抵押和担保手续。

5、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安全监测和保障体系。必须认真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和国家有关粮食及食品卫生等各项标准,鼓励生产加工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环保食品。尽快完善农产品精深加工及食品工业产品检验检测、安全监测、技术规程、质量认证和管理体系,特别是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质量技术监督和卫生防疫部门要全过程把关,搞好农产品加工的动植物检疫、农药、兽药、渔药残留检测、环境质量检测和产品质量控制,严禁生产、销售和消费高残留农药等污染加工产品,确保消费安全。

参考文献:

1、梁尔郁.国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对湖南的几点启示[J].湖南省统计局决策咨询,2002(36).

2、中国工程院课题组.“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研究[DB/CD].中宏数据库,2007(7).

3、张晓等.实现农产品加工业跨越式发展的思考[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 篇4

一、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是繁荣**农村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

建设现代农业是

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先导力量和带动力量,农产品加工业在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承担着独特的历史性社会责任。

1、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载体。

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农产品加工业通过企业与基地农民对接,将一、二、三产业有机联结起来,使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由工业引入农业,由城镇引入农村。**是农业大县,具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资源优势。农产品加工转化是实现农产品增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的有效途径。

2、农产品加工企业是构建新农村支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促进生产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带动农户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同时作为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的重要力量,不断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有效改造传统产业,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构建新农村支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生产发展、实现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需要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农产品加工业植根在农业,发展在农村,动力在农民,与农村经济繁荣息息相关。在带动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现代化、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等方面,农产品加工业大有作为,正在日益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4、新农村建设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各级政府投入将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将更加直接,发展环境将更加优化,农民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的积极性将进一步高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经济都将迎来一个加速发展的新局面。这必将进一步启动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壮大创造更好的投资机遇、市场机遇和发展机遇。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作为**的基础和支柱产业,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产业链不断拉长,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

1、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将主导产业的发展与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围绕蚕茧、畜禽、粮油、食品、饲料等农副产品的转化增值,整合优势资源,发展精深加工,促进全县农产品加工从初级低附加值向精细高附加值转变,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现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2家,累计发展农业龙头企业26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3家,市级5家,县级17家。今年前三季度62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60.5亿元,销售59.7亿元,分别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额的24.2%和28.3%。

2、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推动了全县蚕桑、畜禽、粮油、蔬菜、海淡水产品等基地建设,另一方面依托自身的经济优势和产品优势,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形成了以龙头带基地、基地促龙头的良性互动,与农户形成了紧密的利益联结。目前9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2.7万户,建立生产基地62.5万亩,其中种植基地60万亩,水面面积2.5万亩,让利返利给农民1940万元,带动农民工就业9435人,有力的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收。

3、名牌效应逐步显现。**农产品加工产品品牌不断增加,档次不断提高。目前已有国家级名牌产品2个,省级名牌产品3个,市级名牌产品13个。其中食品饲料行业获市级以上名牌产品12个。鑫缘集团是南通市第一个获得国家名牌的企业,“鑫缘”牌白厂丝和真丝绸产品荣获国家名牌产品称号;海波牌紫菜通过美国有机食品协会质量认证,成为**第一个获得国际质量认证的产品。

**农产品加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有了一些比较好的产品,但是对照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差距仍不小,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是农业大县,这仅仅是指农产品生产的总量。如果从农

业总产值、特别是从农产品加工增加值等指标来看,与其它地区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以单体企业规模来比较,周边地区都有年销售5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最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鑫缘茧丝绸集团2005年销售收入刚突破10亿元。

二是精深加工程度较低。农产品的加工程度决定着农产品的增值程度。越是精深加工,增值程度越高。目前**粮

食、蔬菜、水果、水产、肉畜等加工仍停留在冷冻、冷藏等初级加工模式上,企业整体竞争力较差,产品档次较低。

三是副产品的加工增值少。目前,**秸秆、米糠、玉米芯、稻壳等农业资源绝大多数被废弃,有的甚至成了环境污染源。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生产企业都是从环保和经济效益两个角度对加工原料进行综合利用,把农副产品转化成饲料或高附加值产品,从玉米芯、果皮、果籽和果渣中提取膳食纤维、香精油、色素等。在副产品加工方面,**几乎是空白。

三、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茧丝绸加工产业:以鑫缘茧丝绸集团为龙头,推进茧丝绸产业向深、精加工,高附加值转变,向系列化、规模化、品牌化转变。大力拓展市场份额,形成品牌巨舰,走向世界。综合开发利用蚕蛹、下脚茧丝等循环项目,实现桑蚕丝精品化、品种开发多样化、染整加工精细化,推出科技与健康并举的丝绸新产品。

饲料加工产业:以天成饲料、海辰生物科技、正通保健品公司为龙头,以发展畜禽饲料为基础,积极开发特种动物饲料,使饲料工业与养殖业协调发展,促进饲料业从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从依靠粮食向依靠各类农副产品转变,全面增强**饲料业的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由饲料大县向饲料强县的转变。

畜禽加工产业:以康德生物、天恩食品公司为龙头,重点发展畜禽肉类深加工制品,引导鲜肉制品向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熟肉制品向系列化、精包装、易储存、易食用方向发展;蛋制品重点解决传统的食用方法,向分级包装、蛋清蛋黄分离提取、加工蛋黄(白)粉、生产各类具有蛋类营养的食品方向发展。

粮油加工产业:以家惠油脂、里下河大米销售中心为龙头,以粮油精深加工为重点,配套进行粮食烘干等产后处理。稻米加工以生产高质量、高档次的产品为主,重点开发富硒、免淘、精洁、方便米等新产品,开发各类“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满足一般消费层次的中低档产品;玉米加工以玉米淀粉和畜禽饲料业为基础,向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方向发展;大豆、菜籽重点开展精深加工,开发脱皮冷榨天然油新产品。

食品加工产业:以百味食品公司、奇佳食品公司、宏远食品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及加工制品。搞好蔬菜的清洗、分级、整理包装等初加工,大力推行净菜上市,重点发展和研制低温脱水蔬菜、冷冻或速冻菜、净配菜、调味蔬菜、蔬菜汁及蔬菜罐头等系列产品;发展果品加工,重点发展果品的分级包装、贮藏保鲜、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水产品加工,加快发展以名优水产品为重点的保鲜保活运输业,拓展紫菜、鳗鱼、牡蛎等系列保健食品的精深加工,培植河豚等海洋生物药材药源,发展海洋制药业。

(二)**农产品加工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方式

1、产业带动。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发展基地,带动当地的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如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依托,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建立种养基地,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鑫缘茧丝绸集团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在**建成万亩标准化蚕茧生产基地2个,千亩蚕桑生产丰产方30个,桑园面积稳定在16万亩,基本形成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的蚕桑生产格局。

2、合作开发。农产品加工企业与镇、村合作,共同开发,共同发展。企业可以与镇、村合作建立种养殖基地,也可以采取转移厂房到农村、分解车间到村居、搬迁机器到农户的形式,创办加工基地,使农民就近就业。家惠油脂公司计划与相关乡镇合作建设200亩“双低”油菜基地,每亩补贴农民300元,既促进了农民增收,又减轻了政府农业结构调整的资金压力。

3、直接参与。农产品加工企业与贫困村结对帮扶,同时鼓励企业家兼任镇、村干部,直接为镇、村里服务,出钱、出人、出物资,真心实意地为农村、农民办实事。鑫源茧丝绸集团公司南莫镇砖桥村结成帮户对子,集团指定了一名办公室副主任负责帮扶工作,帮助该村制定三年振兴计划,并将于2007年在该村建设150亩标准化示范桑园,每亩补助农民80元。

4、公益捐助。农产品加工企业参与公益捐助,直接为镇村捐钱捐物,兴办公益事业,如建造公益学校,改善基础设施,长期扶助。兰波公司近年来捐资20多万元用于老坝港镇的道路、敬老院和教育等公益事业。

5、帮助自立。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招收农民工,提供技术培训,使农民成为产业工人或者技术农民。农民有一技之长,或自主创业,或在企业就业,能够自立。

(三)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1、增强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农产品加工企业要把科技创新放在重要位置,增加投入,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大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力度,坚持产学研联合,研究开发一批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特色鲜明的农产品,推进产品深度开发,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二是鼓励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注重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职工队伍的素质,加强现代经营管理和科技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尽快成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企业人才。

2、增强农产品加工企业外向拓展能力。

在外向型农业的发展中,农产品加工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具备出口条件的农产品加工创汇企业仅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促进农产品出口。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国外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企业发展水平。采取多种形式与国外企业合作、合资,参与到国际化的分工体系中去。二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到境外创办企业,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技术、资本和市场,拓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外向经营渠道。积极到境外申请商标注册、卫生注册和取得产品质量专项认证,加快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目前**仅鑫缘茧丝绸集团公司一家企业在境外设立了公司。

3、增强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能力。

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或“公司+农户”的联结模式,创新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推行面向农户的利润再分配,探索建立风险基金制度,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双赢”目标。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采取发展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与企业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4、增强农产品加工企业品牌建设能力。

市场竞争的核心是终端产品的竞争,实质是品牌的竞争、质量的竞争。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长远之计,关键之举。针对**农产品品牌少、知名度不高的状况,**农产品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定份额,要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打响“特色品牌”、“生态品牌”、“原产地品牌”。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改组、改造,跨地区、跨行业经济联合和兼并,实现品牌扩展,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产品竞争力弱的问题。除了鑫缘茧丝绸集团有限公司外,**还有一些知名农产品,如天成饲料、德心食品、兰波紫菜、品王酒、里下河大米等,这些产品都需要通过不断发展,提高知名度,同时也需要通过品牌的运作迅速把企业做大做强。

5、全面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 篇5

一、我县农产品基本特点

我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有着与众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耕作习惯和生产方式,也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先进县,农产品丰富,可供加工的农产品不仅种类多,而且呈现绿色生态环保质优价廉的明显特色:

1、大宗农产品稻谷、薯类产量大,我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可达41.99万亩,粮食作物26.89万亩,其中水稻25.89万亩,总产可达10.36万吨,现农民自留生产的常规稻79106品种,是最适合加工手工粉干的原料之一。旱粮1.0万亩,其中红薯产量6000吨,可年产薯粉1000吨,是我县可提供食品加工的一项大宗农产品。

2、白莲成为我县非常稳定的主导优势农产品,是我县农产品的一张名片,有“中国白莲之乡”的称号。我县白莲常年种植面积在6-8万亩,可总产鲜莲21760吨,可总产干莲5440吨。下水片部分地方产出的白莲有着不同的口感。盛夏的荷花,是蜜蜂的乐园,也是蜂荷花粉的优质基地,蜂荷花粉是保健养颜佳品,年生产莲花粉量达50吨,占全国四分之一强。白莲及其付产品已成为我县最有开发价值和潜力的、实力最强的一项优势农产品。

3、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如大豆、早花生、翻秋花生、蜜枣、茶树菇、油茶、黄花菜、茵陈、金银花等产量在逐年增大。尤其是屏山河东地方翻秋花生、蜜枣,山上的竹笋、红菇、杂菇,河鱼干等成为食之精品。

二、我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历史与现状

我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客家摇篮,传统食品加工时间长,形成了一些具有独特风味的客家食品。同时,随着改革

开放,现代信息、交通以及我县旅游事业的发展,长期以来县委县政府对食品加工业的重视,政府和民间资本的不断投入,我县农产品的产供销在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当前我县农产品加工呈现良好态势。

1、粮食加工系列产品已形成多年。长期以来,我县就有米粉加工,尤其以手工米粉最为出名和畅销。还有传统的薯粉条、薯粉水饺、肉丸、客家酒娘在我县经久不衰,成为消费的主导食品。目前,已具规模的有江西省恒鸿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以79106常规稻米为原料的手工粉干,总投资400多万元,年产量3000吨,年销售额700多万元,产品主要销往广州、福州及本省的赣州,当前主要受到原材料供应的限制。现有的客家酒娘二条简易小规模生产线,有时供不应求。

2、白莲初级产品销售形式多样。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干莲为主产品的市场有白莲城、小松镇两个集散地,以鲜莲(莲肚子)为主产品的市场有龙岗街、秋溪街、县城农贸市场。以“通心白莲”(干莲,占白莲销售量的70-80%)销售为主,年外销量约3000吨,经营单位有石城县珍珍食品有限公司(出口贸易)、江西省雄达食品有限公司、石城县清心食品有限公司及个体商贩;鲜莲及莲蓬(占白莲销售量的20-30%),年外销鲜莲数量达5000多吨,销售单位主要有江西十八度莲业有限公司(石城县冷冻食品厂)年产年销速冻白莲180吨。龙岗乡的鲜莲营销协会,年销售鲜莲达1100吨。做莲藕加工的有江西长今食品有限公司,年产藕粉100吨左右,全县可产藕粉500吨左右。由浙江客商合作生产的莲藕精粉、茶藕粉试产试销效果良好。石城白莲已注册“石城白

莲”地理标识,白莲各类产品远销广州、深圳、福州、厦门、上海、北京等全国各大、中城市及东南亚国家,产值3个多亿。另外,莲花粉、荷叶、莲芯等白莲副产品也竞相活跃,年产值上千万元。

3、地方特色产品凸显市场。屏山河东村的翻秋花生现有5户个体生产加工户,并注册了“红石寨”商标。珠坑红薯干、彩色薯也注册了“珠坑红”商标,以及保健类产品茵陈茶、莲心茶、金银花茶、凉茶、荷叶、莲藕精粉、茶藕粉、茶树菇、红菇、茶油、莲花粉、蜂蜜等一些地方特色产品,以其独特的风味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产品在本县及周边县市小有名气。

三、我县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中存在的问题

1、我县农产品加工还在发展初期,企业分散,规模较小,实力弱、产品单

一、管理粗放,辐射和带动能力不强。

主导农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多年来,虽然想了不少办法,花了不少钱,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但我县一直未能形成一个象模象样的白莲深加工产品和企业,原有的1-2个白莲加工厂也早已关门停产,白莲城也成了杂乱市场。白莲主导产业的深加工优势根本没有得到发挥。

特色农产品目前也基本上还是处于初加工、卖原料阶段,开发的系列产品品种少、规模小、产量少、档次低,仅处于礼品阶段,未能真正进入商品市场,缺乏市场竞争力。

2、农产品产供销各个环节还不够稳固,断链断档现象时常发生。

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和技术水平不发达,农业专业合作社组织刚起步,组织化程度不高,运转不规范,稳定性差,大部分还不

能发挥实质性作用,尤其在长期稳定提供农产品方面的保障能力不强。

目前莲籽加工仍以手工操作为主,基本停留在“口咬壳,手剥皮,签通心”的原始水平上,造成效率低,成本高,人力人手不足,且莲籽加工费用有逐年增加的均势,白莲生产的标准化程度低。白莲种植面积虽然大,但都停留在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基础上,技术标准难统一,产品质量有差异,还没有获得国家无公害、绿色、有机等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不仅制约了白莲规模化生产,而且还影响到了我县白莲的质量、声誉和石城形象。

3、企业融资困难、发展投入不足,缺乏食品加工方面的人才和技术,没有规划建设食品加工基地和专业市场,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不能产生强烈的宣传效果和影响力。

4、产品品牌优势不强。

石城特色农产品如白莲、手工粉干、翻秋花生等,没有知名商标、统一品牌,都是各自为营,小打小闹,市场竞争力不强,没有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如“石城白莲”一直被“广昌白莲”所掩盖,有些本地商贩为了眼前利益,把 “石城白莲”冠以“广昌白莲”在市场上销售,我县的特色农产品在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国家、省市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申报等方面建设还远远滞后。

四、我县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前景分析及对策

“民以食为天”,人们对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食品需求的也呈现出朝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因而食品行业不仅是一项朝阳产业,而且是一项经久不衰的产业,可以做强做大做精做久。

从各业主反映的情况看,他们认为石城的初级产品供应充

足,市场生命力旺盛,农产品深加工有前途,有基础,有条件,有巨大的潜力可挖,能做大。他们对自身经营的产品也有强烈的信心和愿望生产好、经营好,对农产品精深加工前景乐观。

针对我县县情,我们认为,发展我县农产品精深加工,只要坚持“稳定中求发展,发展中求突破”的理念,精心组织,常抓不懈,我县一定能够再一次迎来食品加工大发展的春天。为此,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仅供参考。

1、建立政策扶持政策服务长效机制,为农产品精深加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拉动食品加工产业发展。

首先要完善财政投入机制。设立产业发展专项经费,捆绑农业开发、扶贫资金、科技等项目资金加大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扶持。可采取直接投入方式或者采取以奖代补,财政贴息、保费补贴(开展农业种植保险试点)等间接方式对食品行业的扶助。重点扶助品牌建设,鼓励企业规范生产销售行为,为我县食品进城市进超市占市场提供便利条件。对取得QS认准的企业以及申报并取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的产品和取得国家及省级“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的企业,以及企业参加国内外相关展示展销活动,积极主动给予资金奖扶。

其次可在信贷、用地、税费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对企业发展初期给予一定税收优惠。

第三要对现有食品加工企业进行一次调查摸底,把脉诊断,对症下药,帮助转型发展,改进产品和生产工艺。

二是要完善硬件建设,建立行业发展载体。

要尽快尽早着手选址规划建设食品加工园区,把新建成的兴隆步行街定位为销售农副土特产品专业市场,为食品加工销售企

业提供创业平台,树立我县食品行业外部形象。同时做好食品业发展与我县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的交叉与融入,把我县所有的农产品纳入旅游产品的开发和销售范围,改进产品包装,适应旅客即时即食消费,营造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浓厚氛围。

三是政府要牵头搞好项目开发,延伸产业链,催生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重点瞄准莲子、莲心、荷花粉、莲藕、荷叶系列加工产品,和大米、薯粉、花生几项大宗资源产品的项目开发与储备,同时,兼顾做好翻秋花生、蜜枣等地方风味特色食品加工项目,为现有食品加工企业找商引资提供素材。

政府组织好农产品价值研发,开发好白莲、山药等农产品的药膳兼用价值,为食品加工企业提供生产新技术,注入新活力,化资源优势为经济新优势。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培植龙头企业。重点引进白莲系列产品开发和米粉大型加工类企业,傍大靠强,借船出海,与知名食品企业(如娃哈哈、达利园)联姻,着力培育2-3家本地的规模企业,做大做强,成为白莲、米粉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在推进产品加工方面,重点发展速冻鲜莲、超高压包装干鲜莲等品种。加速开发白莲饮料、罐头食品、方便速食米粉等。同时,推进莲芯、莲叶、莲花、莲花粉、莲藕、莲杆莲蓬等副产品开发进程,延伸白莲产业链。

3、加大农产品基地建设力度,保障食品加工原料供给,实现供需平衡,保障有效供给

在生产区域布局上,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形成上水片为烟莲稻主产区,下水片为瓜果类地方土特产主产区。坚持“政府推进,产业化经营”,建立稳固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大力组建专业合作社,发挥协会作用,对生产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全面执行“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的五统一标准化生产,推行订单生产。

从原材料着手保护好传统产业和品牌。严厉打击违法经营现象,特别是白莲在初加工的过程中用药液或开水浸泡脱衣(嫩皮)替代手工加工,烘烤中用硫磺熏白,市场上渗水使假,用普通花生替代翻秋花生的行为。建立水稻、白莲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申报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产品。

对石城手工粉干的原料品种79106、对太空莲3号、太空36号、建选17号进行提纯复壮。对白莲良种选育、高产栽培、腐败病防治、实用加工机械等技术进行联合攻关,提高白莲生产科技含量。

4、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大产品质量监管力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篇6

编者按:根据市场的需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是农业产业

化的必由之路。我省是农业大省,要立足资源优势,努力发展农产品的加工工业,藉以带动前头的种养业以及后边的市场销售业,达到产业互动、农民增收的目的。编发此文,意在引起读者进一步的思考。

省委领导最近强调:“要按照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基本思路,形成合力,加快全省经济发展”。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但县域经济二元特征突出,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关联度低,产业互动性差,产品附加值低,生产规模小,市场半径短,缺乏竞争力,形不成优势产品和特色经济,这些都直接影响四川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实施。

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关键是抓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其它产业相比,农产品加工业具有与市场结合紧密和生产过程中劳动生产率递增、产品收入需求弹性较大、产业关联效益显著等特点,是能够带动第一产业、壮大第二产业、促进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

在国内,许多兄弟省区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河南省的“莲花牌”味精厂,拥有年加工14万吨的生产规模,总产量居世界第二,占有国内46%的市场,年均加工和消化原粮35万吨。河南省的“春都”、“双汇”、“郑荣”三大火腿肠企业,产品占全国市场的70%,年加工和消化生猪1600万头、肉牛400万头。河北省的“露露”、“旭日升”、“妙士”三大饮品企业对地区经济发展贡献也很大,“妙士”乳制品带动了1万多养牛专业户和20多个村的甜玉米生产。这些龙头型农产品加工业,既拉动了种植养殖业发展,加快了工业的发展,又推动了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运销业的发展,产业关联效应十分显著。

相比之下,作为生猪生产第一大省,我省的猪肉加工量还远低于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我省的农产品加工业还很不发达。实践证明,只有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道路,农业和农村经济才能提高到新水平。农产品加工业能够促进一二三产业的互动,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延长农业的产业链,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使农民直接参与农产品在生产、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增值过程,农民除获得种植、养殖业的收入外,还可分享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的部分利润。而只有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附加值,增加就业机会,才能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有力地推动城乡共融。

加入WTO后,发展高价值、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出口尤为重要,这是扩大农产品出口创汇的一条主要途径,没有深加工、精加工农产品的出口,农产品出口永远只能停留在低层次。我省要建立大的龙头企业,不仅要扶持省内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鼓励省内的资本投向农副产品加工业,更重要的是向省外、国外招商引资。据分析,近两年中全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可望超过500亿美元,五年内可能接近1000亿美元。一些大食品加工业跨国公司,也正在调整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点。如果把我省的猪肉、牛羊肉、蔬菜等的价格优势、劳动力优势、市场优势向大型跨国公司进行宣传,加大面向国外、省外招商力度,突出抓好猪牛羊禽肉类加工项目、菜油加工项目、薯类深加工项目、大米加工项目等的引资和建设,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就能不断发展壮大。总之,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抓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是实现一二三产业

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关键。

相关链接:

对国内农产品加工业的认识与思考 篇7

1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基本状况

在政策扶持和技术创新的双轮驱动下,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在生产规模、技术装备、品牌建设、出口创汇等方面不断发展和提高, 形成了一批区域性、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和农业产业化集群。但与国外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相比, 我国农产品加工在产业带动能力、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农产品加工增值率等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

1.1 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低, 加工增值率不高

虽然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已初具规模, 但产品普遍以辣椒干、辣椒粉、面粉、淀粉、食用油、分割肉、冷冻保鲜品等初级产品为主, 加工工艺基本停留在选、洗、烘、割、渍的水平上, 缺少精细加工和精深加工, 多层次开发和终端产品少。据相关统计, 我国深加工用粮不到粮食总量的8%, 大宗果品的商品化加工率不到10%, 精深加工的空间很大。

1.2 产品结构单一, 品牌影响力小

从总体上看, 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类同, 缺乏特色, 企业在同一层次上抢原料、争市场, 基本上是原材料和规模的低端竞争, 缺乏技术和品牌上的竞争力。一些加工企业停留在筛选、分割、冷冻的水平, 不能对同一原料产品进行多极开发, 终端产品普遍存在专用程度不高的状况, 没有自己的特色产品和拳头产品, 品牌建设面临多、乱、杂、小的问题。与国内粗放的农产品加工业相比较, 英国专用面粉有70多种, 日本专用油脂达到400多种, 美国的稻米加工产品已经超过350种, 玉米加工产品更是高达2 000多种。国内农产品品牌建设任重道远。

1.3 产业集聚程度低, 产业链短

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状况来看, 农产品加工已经开始向区域化、集群化发展, 但产业集聚程度还不高, 企业规模相对偏小而散, 没有形成集团化发展趋势;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产业链不够紧密, 上下游产品关联度不高, 生产环节的副产品不能用来制造多样化的终端产品, 产业链条得不到有效拉伸;原料基地流通配送等相关支撑体系不发达, 在很大程度了束缚了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发展。

1.4 技术创新能力差, 缺乏潜在市场竞争力

技术创新是实现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拉长产业链的核心要素。目前, 国内农产品龙头企业大都建立了自己的技术创新中心, 但绝大多数企业在产品开发上仍然沿用简单的模仿与跟踪, 缺乏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创新和工艺水平落后, 最终导致产品在加工贸易中处于产业链低端, 产品层次低, 品牌价值低, 市场竞争力差。

2 提升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整体水平的几点思考

随着农产品加工业的不断积累和发展, 国内农产品加工已经奠定了一定基础, 形成了一定规模, 拥有了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正处于由初级加工向精细加工和精深加工过渡、由传统加工工艺向先进适用技术转变、由规模生产向产业集聚的临界点。在现有发展基础上, 合理的产业规划、持续的政策扶持、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有效的产业集聚, 是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跳跃式发展, 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客观要求。

2.1 科学规划, 抓好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一是各地区应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思路, 科学制定农产品生产基地布局规划, 抓好粮食、蔬菜、花生、果品、渔业、畜牧业等农产品基地建设。

二是建立政府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促进基地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 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大企业、大集团跨区域参与基地开发建设, 提高企业与生产基地的利益联结程度, 形成“龙头带基地, 基地促龙头”的良性发展格局。

三是大力推行标准种养植模式, 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一方面要以农产品加工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监管为主要措施, 全程抓好农产品卫生安全质量的监管与控制, 为农产品加工提供优质安全的原料, 另一方面要扶持企业积极争取ISO系列认证, 提高食品安全系数和市场准入程度, 以质量标准提升市场竞争力。

2.2 创新科技, 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

引导、支持龙头企业突出主业, 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和新产品开发力度, 使中间产品向终端产品发展, 初加工向深加工发展, 普通加工向精、深、特产品加工发展, 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努力形成核心竞争力, 创出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首先, 政府扶持成立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专项基金, 鼓励有条件的骨干企业自建研发机构, 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 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其次, 继续通过多种形式鼓励龙头企业加强与农科院校的交流合作, 整合农业科研资源, 拓宽对农产品加工领域的研究, 提高农业科研与农产品生产、加工的紧密度, 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 拉长产业链条, 逐步实现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多次转化增值;再次, 加快农技推广体制改革步伐, 推进龙头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实行集团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 增强企业活力, 通过制度创新推动技术革新。

2.3 龙头带动, 发挥集聚效应

第一, 继续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 一头连着农户, 肩负着带领农民进入市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任, 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要把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乃至整个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切实落实好国家、省、市关于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第二, 在培育龙头企业的基础上, 把发展产业集群作为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的重要措施。要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 采取多种方式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要围绕农产品支柱产业, 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租赁等形式, 培植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向组建企业集团的方向发展, 提高企业生产的协同效应、经济效率和创新效率。

2.4 融资创新, 解决企业资金瓶颈

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困难, 是当前制约企业规模扩大和技术革新的重要瓶颈。这个问题,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尤为突出。

克服农产品加工企业资金瓶颈, 首先, 要鼓励龙头企业加快自有资本的积累, 不断提高信用等级, 以良好的信用和经营业绩寻求金融机构支持;其次, 要引导龙头企业采取股份制改造、合作合资经营、参与国有企业改制等多种形式, 形成多元化投资的机制;第三, 要积极为企业与金融部门牵线搭桥, 建立银企联席会、座谈会等制度, 创造银企直接对话与合作的平台。

摘要:农产品加工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当前,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在生产规模、技术装备、品牌建设、出口创汇等方面不断发展和提高, 但与国外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相比, 在产业带动能力、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农产品加工增值率等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本文就国内农产品加工业的基本状况, 从品牌建设、产业集聚、技术创新、企业融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提升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整体水平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

参考文献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 篇8

一、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发展以马铃薯为主的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東南村地处和龙市西北部山区,已有六十多年种植马铃薯的历史,村民的种薯经验较丰富,但多年的传统的耕地观念较深,习惯于按老方法、老品种种植。近年来,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为改变这种状况,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引进马铃薯新品种和新技术。请进来,就是请州农科院脱毒马铃薯专家和省、州、市农业科技部门的技术人员入村为农民传授科学种植方法、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马铃薯贮藏技术及加工技术等。走出去就是带领典型户、村两委班子成员到省内外参观学习,2007年组织村民参加了长春农副产品博览会,2009年村里领导还参加了汪清县召开的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技术对接暨马铃薯储藏技术推广会议。通过这些活动,使更多村民转变了传统的耕种观念,改变了按老办法、老品种种植。2009年,大面积推广应用淀粉含量高的延薯4号和延薯5号脱毒马铃薯,不但增加了产量,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由于2009年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特别遭受低温冷害影响,粮豆严重减产,三大作物平均减产幅度50%。但是,东南村种植的脱毒马铃薯每公顷产量达到4.2万公斤,比常年增产45%,淀粉含量均高于当地品种四个百分点。

二、大力发展个体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东南村地处偏僻山区,无霜期短,山坡地较多,退耕还林面积多,村民耕地逐年减少,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村民单靠种地收入不能温饱。基于这个问题,几年来东南村两委班子把村民就业、创业当成头等大事来抓。办好村办加工厂。2008年,积极争取国家扶持“三农”资金100万元,村集体创办了马铃薯淀粉加工厂,于同年8月份开工建设。2009年5月份设备安装完毕,现已投产加工2500吨马铃薯;支持更多村民创办农产品加工厂。为了开办马铃薯淀粉加工厂,村两委班子成员帮助村民跑贷款、跑工商办照,解决销路等。通过村民自己的努力和村上的帮助,当年创办,当年盈利。现村内有马铃薯淀粉加工及粉条加工厂9家,从业劳动力占全村劳动力的30%以上,马铃薯深加工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便利农民储存、销售。

三、依靠产地品牌,狠抓产品质量,开拓国内市场

上一篇:幼儿园培训学习的心得体会下一篇:中国养老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