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工业经济的思考

2024-06-28

发展工业经济的思考(共8篇)

发展工业经济的思考 篇1

发展特色经济加快经济发展--关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考

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从行政区划层次看,主要包括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广西5个自治区和四川、贵州、云南、甘肃、青海5个省份.10省区自治地方人口占全国自治地方总人口的87.9%;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6.9%.从地理区位角度看,10省区主要分布在西部,故称西部民族地区.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 者:夏文斌 周春芸 作者单位:刊 名:未来与发展 CSSCI英文刊名:FUTURE AND DEVELOPMENT年,卷(期):“”(5)分类号:F12关键词:

发展工业经济的思考 篇2

1 发展劳务经济的重要性

发展劳务经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的转移,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迫切需要,是造就新型农民、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在当前发展劳务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发展劳务经济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不断增长,农民收入的来源有多种渠道,但主要的来源是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比如:07年上半年,河北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402.16元,同比增加303.05元,增长14.4%。其中,工资性收入人均983.24元,同比增加113.02元,增长13%;工资性收入中外出从业收入595.03元,增长15.1%,对上半年现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接近四成。2007年辽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73元,其中工资性收入达到172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6%。

1.2 发展劳务经济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后,一方面在党的政策指引下,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了,拉开了收入差距,打破了过去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局面,充分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同时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这个问题突出的表现为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的拉大。在改革初期的1984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之比是1.7:1,到2008年扩大为3.6:1,如果考虑到福利、生产成本支出、实物估价等因素,实际差距可能有5到6倍。在最近几年,由于党中央连续出台了几个“一号”文件,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有所减缓,但总的看还是较大,并且还在逐步扩大。要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就必须转移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1.3 发展劳务经济是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有利条件。

我国农业的基本矛盾是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投资收益递减十分严重,由此导致的农业投资收益率低是影响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农民外出务工,不仅增强了农业投入能力,更重要、更根本的是,农民由此可逐步转变为城市居民,促使耕地向少部分人手中集中,扩大农业生产规模,缓解农业的投资收益递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从而调动农户投资农业的积极性,增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内在动力,为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有利的条件。

1.4 发展劳务经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有力保障。

目前,我国刚刚迈进小康社会的门槛,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现在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小康,我国农村还有近3000万的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既使有更多的人口虽然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尚未达到小康。在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在城乡之间、各地区之间小康社会建设的发展状况和水平是不平衡的,当前我们一方面要巩固已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另一方面要提高目前的小康水平,朝着全面小康目标而奋斗。为此,我们必须提高农民的收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总之,发展劳务经济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还关系到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问题,关系到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以及保持社会的稳定等方面的问题。

2 发展劳务经济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劳务输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劳务经济的发展。当前在劳务输出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民较低的职业技能影响和阻碍了劳务经济的发展。

从目前来看,一方面我国的农民整体素质还不高,脑力型、技能型的高素质农民还很少,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技术、新工艺的广泛应用,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劳务需求已明显由“体力型”向“技能型”需求转变,可是农村劳动力由于素质低且缺乏技能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2.2 缺乏组织引导,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低制约着劳务经济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农村劳务输出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缺乏必要的组织指导和服务。主要表现在:一是劳务输出网络不健全,有关方面与外界劳务市场的联系较松散,劳务信息的搜集、整理、发布覆盖面窄、时效性差、中间环节多,缺乏系统性、广泛性、权威性,导致不少群众盲目出门,经常来回奔波折腾。二是劳动力市场发育滞缓,中介组织发育程度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转基本处于自发、无序状态,而自发性转移的最大特点就是受到地缘、血缘、人缘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连带关系特别明显,严重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流转的规模和速度。据调查,目前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由政府、职业中介组织介绍安排外出的只占农村外出劳动力的29.90%。

2.3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缺失制约着劳务经济的发展。

由于现行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以及一些企业认识上的差距等因素,绝大多数农民工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一是工伤保险参保率低,伤残医治赔偿困难。据农业部2009年调查,农民工伤保险的参保率仅为22%,农民工面临着巨大的劳动安全风险,许多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经济赔偿。二是医疗、养老保险空缺,后顾之忧难以解决。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表民明,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亿人。截至2008年11月底, 全国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4195万人。由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劳务经济的发展。

总之,在目前影响和制约劳务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进行决绝。

3 发展劳务经济的措施

我国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要把这些劳动力从狭小的土地上,从农村的困境中转移出来,必须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一项重要途径。发展劳务经济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3.1 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劳务输出工作。

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劳务输出工作,把劳务输出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各级政府要真正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要按照“扩大规模,提高素质,培育市场,强化服务”的总体要求,努力实现劳务输出数量、质量“双提高”。

3.2 成立机构,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组织体系。

发展劳务经济不是某一个各部门的工作,也不是一个部门所能够承担的,它是情注“三农”的工程,只有发挥各界的力量,在规范管理和监督下,劳务输出才能做大做强。因此各级政府都要建立专门的工作班子负责领导,从县人事劳动局职介中心到乡镇劳务输出保障所、村就业工作站、组劳务信息联络员,要层层夯实责任,尽快形成强而有力的县、乡镇、村组“四级”联动抓管体系。另外还要与省市就业部门、省内外一些大企业集团、劳务中介组织等建立“手拉手”的供求关系。劳动就业部门作为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牵头单位,要加强综合指导,负责抓好工作目标责任制,抓好劳务组织和基地的建立落实工作。

3.3 加强培训,提高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

加强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措施。农民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有了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适应市场需求,才能出得去、留得住。要提高农民素质必须抓好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要充分利用县职教中心、就业培训中心以及其他培训实体,围绕市场需求对农民实施计划培训。

3.4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构筑外出务工人员的安全网。

目前我国有2.2亿农民在外打工,据统计我国建筑业的90%,煤矿采掘业的80%、纺织业的60%和城市一般服务业的50%的从业人员是农民工,农民工已逐渐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是保证务工人员能出去,留得住、有发展的前提条件。

工业发展的思考 篇3

摘 要: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给予大足和双桥经开区“城市发展新区”的功能定位,市政府2014年11月3日正式批复大足区城乡总体规划,明确大足区是成渝经济带的重要支撑点,是城市发展新区的工业重镇、旅游重镇和重要交通枢纽,大足区工业经济的发展正进入最好的发展机遇期。紧扣重庆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我区确立的“138”发展思路,始终把发展工业作为首要任务,着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强化政策、项目、能源、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不断创新工作载体,深化优质服务,全区工业和信息化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呈现出总量继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结构逐步优化的良好态势。

关键词:工业发展

1 当前工业经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在经济增长“换档减速”,改革“快马加鞭”的大背景下,部分企业也正经历结构调整的阵痛。增速放缓,效益下滑,利税减少,不但暴露出企业自身的问题,更折射出整个产业环境存在的弊端。

1.1 产业、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市场形势的变化

新区成立以来,我区工业经济的发展壮大,得益于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现代五金、资源循环利用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快速增长。产能过剩、需求不足导致销量严重下滑,从而直接影响了全区工业增速。同时,我区汽车及零部件、通用机械等产业面临着“两大失衡”。一是日益增长的成本压力与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和逐渐走低的市场价格之间的失衡,二是行业产销规模不断扩大与行业集中度难以提高之间的失衡。在这样的局面下,产业大而不强,竞争力不高,行业利润也越来越低。

从产品结构看,我区超过50%的中小微企业主要为汽车及零部件和通用机械两大产业配套。但一是本地配套率低。据统计,两大产业本地配套不足30%。二是结构性过剩。高端产能严重不足,中、低档产品产能过剩。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而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的中、低端配套产品低层次重复建设、同质化恶性竞争。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大多数企业只能按主机厂提供的图纸简单加工,缺乏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能力,不能同步开发,而少数有研发能力的企业也只能为满足配套而进行适应性开发,无力超前开发和系统开发,在产业发展中缺少话语权和主动性。四是配套产品单一,大多数企业的业务量过于集中在一个或两个主机企业,没有生产的主动权,极易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

1.2 生产、资源要素不能满足持续增长的需求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要素供给矛盾日益突出,成为我区工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制约瓶颈。主要包括人才要素制约瓶颈,招人难、留人难、用工贵,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的技术、管理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严重不足;土地要素制约瓶颈,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土地宏观调控愈加严格,土地利用效益水平不高。资金要素制约瓶颈;政府融资平台受到严格监管,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主机企业拖欠配套企业货款,社会资本进入实体经济的机制不健全、渠道不通畅。环境要素制约瓶颈,随着我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资源和环境的关注越来越强,标准越来越高,“两型”社会建设、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试点城市建设等,迫切要求工业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

1.3 企业经营管理不能达到现代企业制度的标准

部分企业停留在家族式管理、粗放式经营的阶段,战略规划、人才培养、生产组织、技术开发、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基础性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和薄弱环节。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我区企业当前面临着两大风险。一是产业发展风险。包括核心竞争力缺失风险、产业链支撑缺失风险、产业效益低下风险和商业模式落后风险。二是金融风险。包括企业现金流断裂风险、过度投资风险、低效投资风险等。

2 工业发展的思考

2.1 重点产业发展方向

2.1.1 重型汽车及汽摩零部件产业

大力发展重型汽车整车,加快发展汽摩零部件产业,重点建设重型汽车及汽摩零部件产业集群,重点依托上依红、双钱轮胎、鞍钢贝卡尔特等,重点支持上中航专用车、中国汽研科技产业园、上依红30万根车桥项目、康桥微型汽车车桥生产项目,力争到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00亿元。

2.1.2 装备制造产业

大力發展智能装备和工程机械产业,加快发展机器人产业,重点建设智能装备产业集群,重点依托重庆机电集团、重庆机器人有限公司等,重点支持长泰智能机器人制造产业园项目和万古智能装备产业园项目,力争到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00亿元。

2.1.3 现代五金产业

大力发展现代五金产业,加快发展生活五金产业,重点建设工业五金产业集群,重点依托杰利来、鑫业船舶等,重点支持杰利来日用五金项目、鑫业船舶工业五金等项目,力争到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00亿元。

2.1.4 循环经济产业

大力发展废旧金属、废旧电子回收和再生资源利用产业,打造再生资源循环产业集群,重点依托德能股份、深圳一电、重庆再生资源集团、重庆智伦电镀等,重点支持重庆德能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年处理20万吨废旧铅酸蓄电池项目、智伦电镀园区等项目,力争到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50亿元。

2.1.5 家居产业

大力发展以套装门、橱柜、家具为主的现代家居产业,打造家居产业集群,重点依托大川门业、尚鼎门业等,重点支持大足家居产业园项目,力争到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00亿元。

2.1.6 电子产业

大力发展以计算机、笔电外壳及机壳、面板、打印机为主的电子产业,打造电子产业集群,重点依托巨腾集团等,重点支持巨腾笔电机壳项目,力争到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0亿元。

2.2 实施一批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工程

2.2.1 智慧城市智慧园区工程。围绕主导产业,积极探索智慧园区集成创建模式。

2.2.2 重点行业推进工程。重点推进汽车及零部件、五金、化工、再生金属等两化深度融合,推进信息技术渗透到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依托服务型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成立两化融合服务中心,提升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2.2.3 重点企业试点示范工程。每年选择20家左右重点骨干企业开展两化深度融合试点;每年组织认定10家示范企业,进行表彰奖励,加强引导。

2.2.4 重点项目支撑工程。围绕机器换人、节能减排、降低成本、拓展市场等转型升级目标,引导企业提升设计信息化、产品智能化、生产自动化、营销体系网络化、集成管理信息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2.2.5 节能减排助推工程。以汽摩、化工、铸造等行业为重点,创建两化深度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验区,选取5-10家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企业;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监测和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监测和评测体系,实现对全区3000吨标煤以上重点用能单位用能情况的实时监控。

2.2.6 电子商务发展工程。加快建设区域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产业集群、专业市场构建电子商务应用交易平台,发展网络销售和采购业务,实现线上线下购销互动;鼓励工业企业建立独立的电子商务平台,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商务协同,完善供应链、客户和渠道管理,实现企业商务活动全程电子化和网络化。

2.2.7 现代物流提升工程。鼓励制造企业与专业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对接,推进制造业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物流业务的有序外包,提高物流业专业化、社會化水平;推动行业性、区域性和面向中小企业的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发展。

2.2.8 信息产业支撑工程。重点支持物联网、电子商务、云计算、新一代移动互联网、工业软件、数控设备、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汽车电子、船舶电子、智能家居、节能照明等产业(行业)发展,做大信息产业规模。

2.3 发展产业的保障

2.3.1 土地保障

区委定期听取产业发展工作汇报,区政府定期召开专题会,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政策,按照“产业跟着功能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建设用地跟着产业和人口走”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对本地区土地、环保、能源、运输等产业发展特别是土地供给要素的统筹协调,引导人口、资源和市场主体按照各功能板块定位的方向流动和聚集。

2.3.2 水电气保障

以解决工程性缺水为重点,合理布局建设水利设施,基本达到水资源供需平衡。新建及扩建4座水库,扩建8座水库,改善工业园区供水设施,实施龙水、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10万吨,邮亭5万吨供水工程;实现棠香龙岗、龙水、邮亭、万古四大片区电网协调运行,重点完成220kV、110kV和35kV变电站的布点及电源规划,启动500kV变电站前期工作,完善城乡供电网络结构,提高供电质量;建设以中心城区辐射各镇街的天然气输送网,使城镇天然气普及率稳步发展,气化率逐步提高。规划建设地下储气库、LNG储存设施和工业专用供气管线。做好页岩气开发和利用工程。到2015年,新建CNG加气站1座,年供气量达到5000万立方米;抓好煤炭安全生产,加强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延伸产业链,煤炭洗选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

2.3.3 人才保障

依托我市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合作研发新技术;建立健全信息技能技术培训认证体系,实施“百名信息主管(CIO)培养计划”和“千名信息化应用骨干人才培养计划”,为发展工业化和信息化提供有力的支撑。

2.3.4 组织保障

对我县突破性发展工业经济的思考 篇4

一、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近年来,我县以加快工业发展为主题,以优化结构调整为主线,突出抓好企业改革、招商引资和技改扩能,实现了工业经济超常规发展。回顾这几年工业经济发展历程,主要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工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2003年开始,我县工业经济开始呈现恢复性发展。从规模以上工业发展速度看,2003年是个转折点,当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8.3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1亿元,入库税金2808万元,实现利润940万元。200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1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3亿元,入库税金4650万元,实现利润3395万元,分别是2002年的3.1倍、3倍、2倍和4.6倍,工业在GDp中的比重提高了6.3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农业增加值,工业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第一动力。

(二)产品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在工业经济工作中,县委、县政府始终抓住产品结构调整这根主线,不断优化所有制结构,促进了工业更快更好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县大刀阔斧地对工业进行体制改革,破除了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并通过招商引资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整合产业资源,培育壮大了能源、机械冶金、农产品加工三大产业群,培育形成了电力、机械、冶金、轻纺、医药、食品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类别,奠定了我县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所有制结构也得到了全面优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除马回电力股份公司、自来水公司、天然气公司属国有或国有控股外,其余企业全部民营化,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41.2 %,上升到2005年的88.2%。在非公有制工业经济效益逐年攀升的同时,国有、国有控股企业在打破制约发展的体制障碍后,实现了整体扭亏增盈,2005年实现利润411万元。

(三)优势支柱产业贡献明显。通过大力开发优势资源,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资金、技术逐步向发展前景好的产业集中,电力、冶金、机械、汽配、农产品加工和医药业等6个行业得到发展壮大。2005年,上述6个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共实现增加值4.15亿元,比2002年增长136.8 %,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到71.4%,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最大。

(四)强优企业带动作用大。经过近几年的培育,涌现了一批贡献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2005年全年产品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有5 家,比2002年增加5家(2002年无销售收入过亿企业)。其中,电力、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茁壮成长,带动了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

(五)工业技改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近几年来,我县加大了对工业的技改投资力度,2003年工业的技术改造投资达到0.88亿元,2004年工业的技术改造投资达到0.98亿元,2005年工业的技术改造投资达到1.25亿元。技改投资力度加大,使工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突破性发展工业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XX工业近几年得到较快发展,但由于基础比较薄弱,经济总量不大,质量效益不高,与省内外工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一)规模效益因素。我县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户,是2002年的1.5倍,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销售收入是2002年的2.6倍。在农产品加工、机械冶金、能源上形成一定规模,但是与大英等地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二)品牌效应因素。企业缺乏品牌战略思维,对科技研发的投入较低,名优品牌开发意识不强,企业在技术上缺少专门的科研机构,科技进步能力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没有一批名优品牌作为支撑,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融资瓶颈问题。近年来政府为企业融资牵线搭桥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部分企业缺乏主动性,资金短缺、融资困难仍然制约着企业进一步发展。在宏观调控和适度从紧的金融政策大环境下,工业企业信贷资金供应明显趋紧。2005年12有底,全县工业贷款余额为3.6亿元,比上年末净增2560万元,但与企业发展实际需求8亿元资金额仍有较大差距,“融资难”现象依然存在。

(四)人才制约问题。近年来,我县实施招商引资战略,在引进资金、项目的同时引进了一批有战略思维的专家型人才、领先行业的高科技人才和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来,但是人才数量与我县工业经济发展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同时,企业用工仍相当困难,虽然有关部门作了大量的工作,但有的行业,特别是冶金、缫丝、织绸和棉纺行业用工严重不足,海峡丝绸、泰兴织布等公司生产始终不能满负荷运转,影响了企业产量。

三、突破性发展工业的建议

我县工业的发展虽然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制约,但是,只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找准工业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以观念发动、园区驱动、产业拉动、开放带动、环境推动这五个“轮子”作为引擎,大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就一定能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一、观念发动:树立“全党抓经济、重点抓产业、突出抓工业”的理念,形成齐心协力抓工业的合力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省委张书记在“工业强省”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实现富民兴川,不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一点希望也没有。冷静审视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现状,经济总量少,企业规模小,发展速度缓慢,核心竞争力弱,没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名品名企。这些问题,是制约我县工业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主要因素,也是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必须解决的。因此,我们要结合县委开展的“XX要发展,我该做什么”的大讨论活动,借鉴成都、遂宁、雅安等地突破性发展工业的理念、思路和举措,不断解放思想,不断转变观念,以全新的思维谋划抓工业的举措,以全新的举措推进“工业强县”战略。

一是要树立“观念是财富”的理念。新理念催生新发展。大英县在建县之初,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4户,年销售收入1.92亿元,工业上交税金仅200多万元。近年来,大英县委抓大项目培育产业,抓招商引资增大工业总量,工业经济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了30户,完成销售收入21.2亿元,实现工商税收1.1亿元,分别是建县时的11倍和40倍。两相比较,我们最大的差距,不在区位条件,不在资源基础,而在观念。因此,我们要发展工业,首先要树立“观念是财富”的理念,突破惯性思维,打破常规思维,以新的办法破解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障碍,以新的办法来抓落实难的问题,一步一个台阶,一年一次跨越,努力做大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运行质量。

二是要树立“无中生有兴产业”的理念。我县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农业大县。近年来,我们突破发展空间的限制,找资源,借资源,放大电力能源充足的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以航星钢铁、金鹰电化为龙头的冶金业,培育形成了一大工业支柱。因此,我们要继续坚持“无中生有兴产业”的理念,坚定“无资源也要发展工业”的决心,整合资源,发挥产业、政策等优势,引进一批支撑有力、带动明显的新兴产业。

三是要树立“强强联合兴产业”的理念。近几年,嘉宝公司坚持与重庆长安、铃木等公司强强联合,突破技术、市场“瓶颈”,取得了长足发展。今年,该公司又与嘉陵摩托公司联合,新上摩托车配件生产线,该项目建成后,将年新增产值1.5亿元。我县工业经济整体实力不强,技术相对薄弱,产品市场比较狭小。因此,我们要继续坚持“背靠大树、借力发展”方针,与外地的大企业、大集团联合,形成一个“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合作、共谋大发展”的联合新格局,以此来推动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产业拉动:做强做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经济质和量的全面提升

围绕扩大总量,在狠抓盘活存量、扩大增量上下功夫,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施产业聚集,实现工业经济质和量的全面提升。

一是稳步发展能源工业。把电力能源产业作为一号产业发展,全力以赴加快金溪航电枢纽工程建设,在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的基础上,确保明年上半年所有机组全面竣工投产发电;进一步加大对马电公司内部管理和技改扩能等工作力度,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二是扩张农产品加工业。延伸生猪产业链,全力抓好良繁体系和饲养小区建设,加快齐祥公司、七环公司肉食品加工生产线建设,达到年宰杀加工生猪100万头的能力;加快巨农公司、天杰普华公司、齐祥公司饲料生产线建设和兴华药业公司兽药生产线扩建工程。延伸薯业产业链,搞好碧溪、徐家等葛薯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力争北京荷田薯类及重庆钰峰葛深加工项目早日建成投产。延伸纺织产业链,加强蚕桑产业基地建设,启动金华纺织公司棉纱生产线扩建工程,扩大赛克斯、海峡丝绸和泰兴纺织生产加工规模。延伸水果产业链,搞好以锦橙100号为主的水果标准化示范园建设,加快可口爽公司的技改步伐和巨农公司水果气调保鲜库建设步伐。

三是提升机械冶金业。实施“挂大靠强,内引外联”战略,做大做强嘉宝公司;发挥天府公司品牌效应,加快变速器生产线建设,大力开发新产品,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航星钢铁公司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加快金鹰电化公司技改步伐,完善环保达标建设,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开放带动: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扩大工业经济总量

通过扩大开放,强化项目工作,加强招商引资,力争在更广阔空间获取或共享生产原料、市场空间、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更好地促进县域工业发展。

一是依托项目抓招商。把项目工作作为加快工业发展的核心举措来抓,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瞄准外商投资的方向和热点,紧密结合我县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规划,加强项目的挖掘、包装和争取工作,争取更多的工业项目进入国家、省、市计划的“笼子”。今年,要重点抓好齐祥食品公司饲料生产线技改、兴华药业GMp达标二期技改、嘉宝摩托车配件生产线等项目的申报工作。

二是突出重点抓招商。要将每年引进工业项目到位资金的目标进一步分解细化,具体落实到县级领导、部门、乡镇和重点企业。各部门、乡镇和相如街道办事处要对照目标,将目标任务落实到具体产业、项目上,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具体行动上,确保目标实现。

三是逗硬奖惩抓招商。以招商引资工作实绩论英雄,强化激励约束机制,严格逗硬考核。提高考核权重,招商引资工作占综合目标考核的60%。年终未完成任务的,采取经济手段直接惩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连续两年未完成招商引资任务的,则直接对责任人作出组织处理。而对完成目标任务好的单位和个人,则按项目规模和性质,按实际到位资金的多少分别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

四、园区驱动:狠抓载体建设,打造工业经济发展平台

县域工业的发展必须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充分发挥省级工业园区在发展县域工业中“筑巢引凤”的作用,最大限度提高工业用地、基础设施和资源的利用率,形成产业集群,带动县域工业的发展。

一是拓展规模扩大承载力。针对园区用地紧张的实际,将县城南端周河路两旁北起清溪桥、南至河舒镇的200公顷的土地规划为工业园区,全力打造“机械冶金制造园”和“轻纺食品化工园”两个园区,扩大产业聚集空间。在规划建设新的两个园区中,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原则,按照“用地集中、开发集约、产业聚集、能量聚合”的要求,把园区建成县域经济带动区科技创新示范区、项目资金和人才密集区。

二是创新园区经营管理机制。坚持市场化运作,成立XX县工业园区投资开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和XX县工业发展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政企分开、面向市场、盘活存量、吸纳增量、营运并举、滚动发展的运行模式和发展路子,全力做好工业园区建设融资、招商引资等工作。灵活园区经营政策,敢于创新,对重大工业项目,在土地供应、税收奖励、费用减免,能源价格等方面实行政策跟着项目走,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力争通过几年努力,把工业园区真正建成产业集群效益突出、带动作用强劲的经济核心区。

三是加快项目建设进度。要树立“只争朝夕争抢项目、聚精会神落实项目”的理念,对已入驻园区的项目,要采取一个项目一名县级领导协调服务、一套人马跟踪督办的办法,排除各种干扰和克服各种困难,加快建设进度,促使尽快建成投产。

五、环境推动:强化环境保障,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环境是聚集生产要素的“磁场”。环境优,则发展提速;环境差,则已有的优势将逐渐丧失。我们要树立“环境是生产力”、“环境是生命力”的理念,把环境作为工业发展的“生命线”,在搞好硬环境的同时,着力打造软环境,做到“硬件不足软件补、地缘不足服务补”,用环境的大好转、大优化推动工业经济的大跨越、大发展。

一是构建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寓引导于支持之中,把企业对政府的反映作为评判我们工作的重要标准。坚持依法行政,清理和规范有关政策文件,切实解决“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获利途径审批化、审批方式复杂化”的问题。规范执法行为,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过错责任追究制、考评制、公示制,严格执法责任,强化执法监督。积极推行收费许可制度、收费明白卡制度、收费公示制度,规范收费管理,杜绝“三乱”行为。对重点企业和业主实行挂牌保护,任何部门和个人,未经工业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同意,不准随意进入企业检查;有收费项目的职能部门,必须按照年初给政府报告的收费项目清单严格执行,中途一律不准增加收费项目和数额。

二是构建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政法部门要坚持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严格执法,规范执法行为,增强执法透明度,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确保企业家人身、财产安全。对破坏发展环境的人和事,一查到底,从重处理,是公务员的调出公务员队伍;是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的,调离财政拨款单位;是领导干部的,一律免职,且不保留职级待遇,在全县上下形成“谁敢阻碍企业发展,就砸谁的饭碗”的发展环境。

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思考 篇5

【内容提要】 本文首先肯定了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要求,接着分析了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主要障碍、政策措施及发展趋势。

党的十五大之后,我国私营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私营建筑经济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观念、建筑业产业和产品特点、国有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滞后等因素影响,其发展速度、经济规模和市场环境与私营工商企业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严重阻碍了建筑业生产力的发展。

文中所称私营建筑经济是指:纯粹私营经济+国有或集体经济中属于私营经济的成份+名为国有或集体实为私营的建筑经济。

一、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一)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是我国私营经济大发展的必然要求

私营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增加财政收入、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和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力量和重要来源。改革开放来,非公有制经济在并不宽松的市场环境下,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7%,明显高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速度(集体经济8%,国有经济4%)。1993-间,私营经济的工商税收增长5倍以上,已经成为各级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劳动就业的重心已向非公有经济转移。

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等非公有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条件。

由于建筑业和建筑产品具有特殊性以及“所有制歧视”的存在等原因,使得私营建筑经济发展与私营工商业相比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建筑业的发展。但是,私营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并促进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

(二)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是建筑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1、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是由建筑业具有“二元性”特点所决定的。建筑业的“二元性”特点表现在:

(1)一方面,国家把建筑业与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并列,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但另一方面,建筑业又属于竞争性行业。1984年,在全国城市经济中,建筑业率先进行了改革,建筑业企业被率先推向市场。十几年来,国家不仅没有给建筑业以优惠政策,而且仍然将之作为完成基本建设任务的“工具”,在资源配置、价格改革、政策法规制定和建筑市场规范等方面严重滞后,使建筑业企业在“压级压价、垫资承包、拖欠工程款”的恶性竞争环境下艰难度日。

(2)一方面,随着我国一大批工业、能源、交通等重大建设项目的建设,尤其面对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挑战,对建筑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另一方面,建筑业从整体上说,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粗放型产业。建筑业仍然没有摆脱“四低一易”的特点:即资本有机构成低、生产工业化程度低、服务社会化水平低、建筑市场准入的门槛低。因而使得私营建筑业企业容易进入建筑市场,容易完成资本原始积累。

(3)一方面,公有建筑经济(国有+集体)在建筑经济总量中仍然处于主体地位,还在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另一方面,大多数国有建筑业企业产权不明、权责不清、包袱沉重、亏损严重、效益低下;而私营建筑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并日益显示出其生机活力。私营建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国有建筑企业改革形成了“倒逼机制”。而产权改革是改革的关键,国有建筑企业的前途取决于产权改革的成败。因此,私营建筑经济是建筑业深化改革的结果,反过来,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又促进国有建筑企业的改革。

总之,由于建筑业属于一般竞争性产业,国有经济要逐步从这一产业退出,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留下更大的空间;由于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市场进入创造了有利条件;再加上私营建筑经济较国有经济具有更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因此,发展私营建筑经济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建筑业生产力的二元性决定了所有制的二元性,即必须在发展国有建筑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

2、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已经具有较为深厚的现实基础。就量的概念而言,在建筑经济总量中,非国有经济已经占有较大份额。据统计,在建筑业总产值中,非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已达到63.7%。私营建筑经济的.现实基础更主要地还表现在质的方面:

(1)近几年新成立的一批建筑业企业,尤其建筑装饰装修、地基处理、综合布线、建筑防水、消防工程施工等专业企业,成为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最具活力的重要力量。

(2)在国有建筑经济中孕育着私营建筑经济的成份。国有企业通过改制,使“原国有企业”已经改性,从而增加了私营建筑经济的成份。有的已经上市,其产权已属股民所有;有的已由职工一次性买断,变成民有民营企业;有的由职工参股;有的实行租赁、承包经营,特别是有的经营者买断了中小国有尤其是集体建筑企业,变成了私营企业。

此外,在国有建筑企业中,还存在着如下三种情形:一是一些企业经理以改制为名,将有效的国有资产“重组”,成立新的公司,由自己或亲属控股,并兼任董事长或总经理。他们将以国有企业名义承包的工程,尤其是资金到位、利润丰厚的“肥活”,交由“自己”的公司施工。这样实际上是将企业的有效资产和利润实现了由“公”到“私”的“双转移”。二是一些国有建筑企业的项目经理,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名,打着国有企业的招牌,只负盈,不负亏(实际也负不了亏)。项目盈了,狠捞;项目亏了,也捞。导致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寺庙穷、和尚愁、方丈富的现象。三是一些企业之外的人,以国有企业某某工程处或项目部的名义,以交上一点象征性的“管理费”为条件,挂靠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牌子,冒国有之名,行个人之实。这些现象的存在,事实上使许多国有建筑企业包括一些国有大中型建筑企业已经成为一捅即破的“空壳”。国有建筑企业中存在的为数不少的这些人,实际上成了国有建筑企业为自己培养的“掘墓人”。就是这些人,就是利用这些手段,在几年中就迅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

(3)大量存在的名为国有或集体,实为私营的建筑企业已经成为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3、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有利于加强建筑市场管理,有利于消除私靠乱挂、出卖资质、垫资承包、压级压价、拖欠工程款等建筑市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利于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三)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符合发达工业化国家建筑业发展的规律

从发达工业化国家建筑业发展的规律来看,私营建筑经济应大力发展,国有资本可以从建筑业产业中退出。如日本在明治时期及其以前创立的23家主要建设公司中,有22家属私营企业,占96%,只有大成建设公司由大仑组商会(属行业协会团体,而非政府)创立。私营建筑企业由于自身具有灵活的机制和旺盛的生命力,而经久不衰。被称为日本五大超级建筑公司的清水建设、鹿岛建设、大成建设和大林组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竹中工务店创立于16,距今已有近40

0年的历史,虽历经沧桑,但至今仍然保持着蓬勃生机。

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几十年前就基本上没有了国有建筑企业。我们也应当结合建国以来建筑业的发展史,认真研究国外的做法,改造我们的建筑企业所有制结构。

二、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主要障碍、政策措施及发展趋势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具有客观必然性。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私营建筑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阻力,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一)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主要障碍1、从外部来看,主要存在着观念和市场环境两大障碍。观念障碍―――概括起来有“三论”,它是制约中国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具体表现为:

(1)“对立论”,即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把私营建筑经济看作“异己”,加以排斥;

(2)“担心论”,即担心私营经济发展过快,会影响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担心工程质量干不好、债务债权还不了,等等;

(3)“唯心论”,即看不到私营建筑经济发展已经具有雄厚的现实基础,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看不到私营建筑经济所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市场障碍―――概括起来是“三个缺乏”。(1)缺乏有效保护私营建筑经济合法财产的法制环境。尤其一些管理部门对私有建筑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集资、乱报销的“五乱”现象比国有企业更严重。(2)缺乏平等竞争的政策环境。在市场准入、资质审批、招标投标等方面,私营建筑企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所有制歧视。(3)缺乏提供服务的社会环境。目前,私营建筑企业在银行贷款、员工培训、职工职称评定、申报户口等方面受到不应有的、很“严格的”限制。

思想认识和市场环境存在的种种障碍,严重阻碍了私营建筑经济的大力发展。

2、从私营建筑经济自身来看,制约发展的障碍主要表现为“三大缺陷”:

(1)家庭化的管理模式和独裁型的决策方式,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在企业发展初期,权力高度集中的家庭化管理模式和个人专断的决策方式,能够高效地利用有限资本,调动家庭成员的积极性,加速资本原始积累。但是,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任人唯亲的用人制度,使得私营建筑企业在家庭关系之外难以培植新的动力主体;个人专断的决策方式,由于受经营者自身知识、信息等方面的局限,而难以作出更正确的决策。因而,制约了企业的规模发展。

(2)较小的经营规模和单一的组织形式,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的竞争环境。一是私营建筑企业的发展滞后,规模很小。二是私营建筑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是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在融资能力和扩张能力方面受到限制,制约了企业规模难以迅速扩大。因而,使得私营建筑企业在抵御经营风险,参与市场竞争方面缺乏实力。

(3)经营策略上的短期行为及较低的技术和信用,是造成私营建筑企业承揽工程难的重要原因。我国私有建筑企业追求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比较严重。有的私营建筑企业不是依靠加强科学管理,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工程质量,降低经营成本来获得经济利益,而是通过偷工减料、偷税漏税等各种不正当手段牟取利益,直接影响了私营建筑企业的信用和形象。

(二)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对策与措施

1、抓认识。就是要用党的十五大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全新观点,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要把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提高到国有建筑企业改革能否深化,建筑业能否真正成为支柱产业的高度上来;要把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提高到能否抓住历史机遇,使建筑业得到大力发展的高度上来;要打破束缚私营经济发展的框框,只要不违背法律政策,就不要做任何限制。

2、抓改革。就是要深化国有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点是改革产权制度,实现制度创新。国有小企业可以采取出售、兼并、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从而为私有建筑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3、抓政策。就是要全面落实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政策。一是加强法制建设。制定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规划,为长期以来名不正、言不顺的“戴红帽”私营建筑企业“摘帽”正名,还原其本来面目,确立其法律地位,从而最大限度地解决和发展私营建筑生产力。二是制定一切有利于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要为私营建筑企业在工商注册、资质审批、招标投标、跨地区跨部门施工、工程质量评优、企业贷款、企业改制,尤其是私营企业兼并、参股、收购国有中小建筑企业等方面,创造一视同仁、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三是破除所有制歧视,强化服务意识,提供各种咨询服务,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抓规范。就是要以克服私营建筑经济自身存在的缺陷为重点,抓规范。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和导向作用,引导私营企业明确市场定位,确定经营策略,壮大经济规模,适应市场竞争。二是要加强工商、税务、审计和工程质量监督,提高工程监理覆盖率,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充分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等综合手段,消除私营建筑企业自身存在的偷工减料、偷税漏税、掠夺经营、忽视质量等行为短期化问题,促进其向合法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三是要改变私营企业传统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

(1)在产权制度上,要从独资企业单一主体的产权结构向股份合作制和有限责任等多元化产权制度过渡;

(2)在企业管理上,要从传统的家庭化管理模式和独裁型决策机制向科学化现代化管理过渡;

(3)在企业规模上,要从以中小企业为主逐步向公司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4)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要从劳动密集型、粗放型逐步向技术管理密集型、集约型过渡;

(5)在企业扩张上,要从仅仅依靠“一家一户”的资本积累转移到依靠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实行多元化融资上来;鼓励私营建筑经济参与国有建筑企业的产权流动、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推动国有建筑企业改革的同时,壮大和发展私营建筑经济。

只要政策允许,并正确引导,这些“戴帽”的、“挂靠”的私营经济成份必将象火山爆发一样,迸发出巨大的能量,使私营建筑经济得到大力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建筑业的迅速发展。

(三)我国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整个私营经济的发展状况;二是我国整个建筑业的发展状况。只有整个私营经济和建筑业都发展了,才能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1、私营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我国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长期存在。对我国私营经济的存在期限,十二大后认为“从大局看,不用担心”,十三大报告认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始终,十四大报告认为与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共命运,十五大报告认为与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同兴亡。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私营经济存在的长期性。

2、建筑业作为国有经济的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将随着我国工业化

进程的加快,而进入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纵观工业化国家建筑业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建筑业的发展同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工业化前,由于以农业为主体,因而不具备大力发展建筑业的要求和条件;工业化初期,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快速发展,建筑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工业化阶段,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在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本阶段建筑业总量进一步加大;后工业化时期,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比重下降,随之,建筑业作为国有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历史使命也将完成。

我国正处在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在这个较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建筑市场潜力巨大,建筑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私营建筑经济作为我国整个私营经济和整个建筑业中的一个很活跃的部分,也将长期存在并得到大力发展。如果把改革开放初期到19的20年间私营建筑经济从无到有、基本完成原始积累作为“孕育”阶段的话,那么,以党的十五大为标志到下个世纪的前20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随着私营经济、私人投资的发展和增大,私营建筑经济将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

我国私营建筑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年的孕育阶段,已进入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一是随着我国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加,为建筑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样有利于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二是私人投资的日益加大,将有利于私营建筑经济扩大市场占有率。因此,这一时期,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速度将明显加快,经济规模将迅速扩大。这一阶段大致用20年的时间,即到,我国私营建筑经济规模总量将与国有建筑经济规模持平。

从-2050年,我国将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私营经济持续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将作为国内建筑市场的主力军而进入规模发展阶段,就其经济总量来说,已超过了国有建筑经济;国有建筑经济由于国有资本的逐步转移等原因,而呈下降趋势。国有资本是否要象发达工业化国家一样从整个建筑业中退出,那将是下世纪中叶之后的事情了。

诚然,上述对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历史发展趋势的描述,是建立在十五大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我国私营经济将持续快速发展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已经孕育成熟、将要大发展基础之上的。而发展趋势中各阶段发展周期的长短,取决于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时间表,并随着改革进程的调整而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马洪.王梦奎主编.中国发展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选:中国私营个体经济的现状与对策.中国发展出版社,.

[2]张岳东主编.日本的建设业.中国计划出版社,1988.7.

对会展经济发展的思考 篇6

成与其知名度和影响力相称城市的重大举措。体育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必将能够在发展我市会展经济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我市体育事业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兴体为动力,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为出发点,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我市体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体育场馆建设不断完善,全市共有各类体育场馆三千余个,人均占有体育场地0.59平方米;能容纳2.6万人的汇川体育场和能容纳5600人的汇川体育馆,已成为**市的标志性建筑。群众体育蓬勃发展,每年都组织全民健身社区体育大赛,市直机关拔河赛、中学生田径运动会等群众体育竞赛,做到了月月有赛事。我市常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在230万人以上,占全市人口的35%。竞技体育取得突破性进展,2008年,我市运动员邹市明代表中国参加第29届奥运会,获得48公斤级拳击比赛金牌,取得历史性突破。体育产业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今年体彩发行预计超过一亿元。运用市场化运作,成功举办了2004年全国男篮俱乐部联赛,2004年全国女足联赛、中澳男篮国际对抗赛、中国甲a男篮西部巡回赛、全国青年女篮俱乐部联赛,2005年中国国家队—美国明星男篮对抗赛;2007年中、美男篮对抗赛,中国、古巴、意大利三国拳击对抗赛,娄山关国际山地越野挑战赛;2008年全国a男乒乓球联赛等。

二、对会展经济的理解及基本思路

会展集商品展示、交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功能为一体,并具备信息谘询、投资融资和商务服务等配套功能,在贸易往来、技术交流、信息沟通、经济合作诸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会展经济与体育产业从内涵上有许多吻合之处,都是带动服务、交通、旅游、餐饮等产业的重要手段。

基本思路:

1.进一步提升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水平,打造体育竞赛、训练基地。2003年,西南地区同类城市中最好的体育场馆汇川体育中心落成投入使用,之后场馆功能陆续完善,更新、添置了包括拳击台在内的各种比赛、训练设施,能够承办全国及至国际大型单项体育赛事。去年,我们向国家体育总局递交了《关于申报将**列为国家拳击训练基地的请示》。今年,**市市民体育健身中心工程被列为“十件实事”之一,这是进一步提升我市场馆水平的举措,建成后,不仅将方便市民健身,其功能设计上也更加丰富,特别是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今后运动队来遵期间接待能力问题。

随着全市体育场馆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提高,为运动队在遵期间的比赛和训练提供了硬件保证。

2.努力培养和引进与全市体育场馆水平相适应的管理人才。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场馆的不断落成,给我市的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带来了极好的发展空间,但随之出现的是管理上的挑战。未来我们需要一批懂管理、懂体育,又有经营理念的高级体育管理经营人才,他们需要掌握先进的体育经营管理理念、市场化的体育运营方式。

解决这个矛盾,短期可以采取“请进来”的办法,通过政府给予优惠政策引进人才。长期还是要在高等院校通过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紧密结合世界形势的发展和需要,改革培养体育管理人才的方法,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体育管理教学体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体育管理人才。

3.大力发展特色鲜明的地方和民间体育赛事(运动),使之成为旅游业的重要补充。

举办在面向旅游市场,打造体育旅游产品的赛事活动,能够融自然与人文、观赏与体验于一体,开发和丰富我市旅游产品,推动旅游、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娄山关、海龙屯国际越野挑战赛”为例,2007年比赛持续一天,2007年延长至两天,比赛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参赛队伍,将娄山关、海龙屯的秀美风光和历史渊源向全世界进行了充分展示。今后这项赛事将提升至全国山地运动会。

独竹漂,起源于我市赤水河,是一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体育表演项目,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高的观赏性、参与性和健身性。近期上海基尼斯纪录组委会专程前来考察我市这个项目,准备将其收入名录。贵州省体育局已申请将其列为2011年在我省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比赛项目。如果能够进一步丰富内涵,做好包装和宣传,届时来遵的游客能够慕名而来观赏“一苇渡江”的风采,必将为体育旅游增添亮点。

三、希望及建议

一是各级政府要把体育事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从实际出发,明确体育事业发

展的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将体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强体育管理机构建设,在机构改革过程中,体育机构和管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为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二是要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体育是一项公益事业,体育的发展主要靠政府的支持。各县市区要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不断加大对体育事业的投入,按照《体育法》的规定,把体育事业经费、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确保体育经费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

陕南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 篇7

陕南位于秦岭巴山之间,自西向东由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地级市组成,总面积7.0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4.12%、共有人口854.2万,占全省人口总数的22.8%。陕南突破发展不仅关系到陕南850万人民的福祉,还关系到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1 循环经济的涵义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的。英国环境经济学家D.Pearce在其1990年出版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一书中正式提出。我们对于循环经济的定义一般来说就是将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简化,也就是将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融合的一种经济形态,从根本上来说它属于生态经济,通过遵循生态学规律对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将经济系统依照自然界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和能源的流通方式重新组建,让他融入到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流程内,创造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使得经济在资源反复产生利用的影响下形成社会生产可以利用最少资源对自然生态造成最少危害的新型发展形式。循环经济符合我们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资源使用的高效性和循环性做为重心,遵循资源的少量及循环的利用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在把经济活动向物质不断循环形式的组建过程中,不断降低消耗和排放同时提高效率,将原料以能源有效地利用,用最少的环境成本完成最大的收益。

2 陕南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陕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也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十一五”以来,陕南三市经济增长逐年加快,2006年GDP增长10.4%,2007年增长12.6%,2008年增长13.9%,达到760.3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6.64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陕南是我省水稻和油菜的主产区,农业基础地位巩固,现代农业发展快速。基础设施丹江口水库及上游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以天然林、长江防护林、自然保护区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有序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一批污水、垃圾处理项目积极推进;城市骨架拉大、功能提升,汉中“一江两岸”、安康“一桥两路”、商洛江滨大道等景观核心区初步形成,为陕南突破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在陕南有闻名全国的矿区,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多样的矿产种类,为陕南多种矿产加工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自然条件;作为全省范围内最重要的水力资源开发之地,汉丹江以及嘉陵江富有广阔的流域,他们占据全省水能蕴藏的多半比例。同时优越的先天条件,使这个地区的药材资源颇为丰富,种类超过3000余种,包括黄姜、杜仲、绞股蓝均有生产。依次有“天然药库”以及“中药材之乡”的美誉。在大巴山和汉丹江附近有西北规模最大的产茶基地,这些地区地势为丘陵和低山适于茶的生长。传统的养蚕种桑历史悠久,是我国东桑西移的重要地区。这里的地势和自然条件也为板栗、核桃、食用菌等提供了有利的种植条件,其中魔芋的种植是我国四大区域之一;陕南历史久远,蕴藏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有许多历史古迹遗存,其中以两汉和三国的数量最多,悠久的历史文化也让陕南成为了文化旅游胜地,吸引各地游客前来观光。铁路、高速公路、国道主干线的遍布,尤其是高速路和高铁轨道的建设发展,让陕南划分在西安一、二小时经济圈内,和周边城市的交通也越发的便捷,这里已经逐渐朝着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发展开来了。与西安、武汉、重庆、成都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将陕南的自然资源用于实际的经济发展,优势也实现了现实化的转变。特别是他们强大的制造业、服务业以及科技实力,让陕南逐步随之前行,与之合作互补,更为完整的优势将推进更快速的发展。

近年来,陕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突破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增长内在动力强劲。在国家坚定不移地推进西部大开发、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发达地区产业加速转移的大背景下,陕南突破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政策支持。用循环经济理念开发生物、矿产、旅游资源,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已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

3 陕南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3.1 加大发展循环经济的力度,可以转换发展模式、从而满足陕南发展的现实需求。

循环经济的开展符合我们推崇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能源物质的不断循环利用,用最少的环境成本完成最大的收益。一直以来,陕南都是在开展“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的矿产业属于能源消耗较多、环境污染严重的资源型产业。对资源有效的整合太过贫乏,缺少技术含量,导致上下游的产量比例不协调,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收益。长期以来,这种固有的经济发展造成了陕南在经济发展中的障碍,更阻碍陕南进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放慢了陕南经济前行中的脚步。要想改善这种情况,就务必将循环经济投入发展,转变能源消耗的发展方向,用高科技、低消耗、少污染的发展取得更大的经济收益,一步步将陕南推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2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陕南率先突破发展的战略选择。

现在的陕南正开始着手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发展阶段,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涵养和生态屏障的任务,让陕南在身负维护生态坏境重要责任的同时还要解决在资源供给与需求上越来越多的矛盾,这对于陕南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只有坚持科学的可持续发展,采取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相结合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和降低污染日益严峻的矛盾才能被彻底解决,城市的发展力也会越来越强。所以,将循环经济运用到经济发展中去,是从根本上改变经济模式的重要措施,这不只是响应国家的环保政策,走上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道路,还可以破解长久以来陕南发展的难关,扫除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障碍,让陕南经济更快更科学的发展起来。

3.3 加大循环经济的发展力度,是对陕南和谐发展的根本要求。

循环经济关系到自然、经济以及社会的多个领域,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每个环节,因而显示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与人类社会以及环境间的和谐共存。现在生态环境是陕南在发展中的最大的优势,将这一优势很好的维护和利用,才能促使经济社会更协调的向前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持和环境保护的互动,促进经济和生态的共同建设,将循环经济模式作用于实际的经济发展,转变传统经济发展形势中生产多、消费多、污染多的弊端,尽可能多的让污染物在生产过程中被解决利用,完成利害转变,化废成宝,就能让自然社会与经济和谐发展的模式以更高的层次体现出来,这样一来我们在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的道路上也就能更为快速顺利。保护好生态环境,珍爱自然,让大家在舒适的环境中完成工作进行生活,完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解脱资源的限制,改善发展与环境的矛盾,维持生态平衡,让人类和自然更协调的并存相处,为建设小康社会给予更多的能源保证,为后人创造更好的利于发展与生存的世界。

参考文献

[1]刘英基等.我国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个案研究[J].经济纵横, 2010, 2.

[2]张巍.陕南发展县域循环经济的意义和对策[J].商场现代化, 2008, 12.

梁平城郊经济发展的思考 篇8

关键词:梁平;城郊经济;发展

梁平城郊是指梁平县城周边乡镇,包括仁贤、金带、星桥、安胜、盘龙以及梁山、双桂街道的部分村组。梁平城郊乡镇在全区经济发展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表现在:一是毗邻城区,交通便利,信息灵通,有发展的区位优势。二是以县城市场为导向的农副产品的生产占比较大,商品率较高,产业成规模。三是接受城区经济辐射并且与城区经济初步形成了分工协作的互补关系,运输业、建筑业、饮食服务业、小微企业发展比较迅速,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在数量上超过农业劳动力。四是生产的集约化程度相对较高,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五是资金和技术的集聚程度、人口密度、人均收入低于城区,高于一般乡村。城郊经济的这些特点是经济梯次发展的规律性反映,谁把握住了这些特点,抓住了这些优势,并自觉地去开展工作,谁就能在城郊型经济发展中处于主动地位。

一、梁平城郊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还不到位

城郊部分乡镇干部缺乏城郊意识,对本乡本镇的区位认识不足,本地发展特点把握不准,资源优势发挥不够。发展经济总是跳不出搞工业的老框框,你搞啥我学啥,跟着城区经济跑,发展思路窄办法少。部分城郊农民也缺乏城郊意识,市场意识、产业意识不强,接受新观念、新事物的能力较弱,农村产业结构调跟不上城市市场变化,不少农民只想打摩的挣快钱,对搞产业不感兴趣。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部分乡镇存在“工业偏好”,以工业发展为业绩,特别偏重加工业的发展,忽视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一、二、三产业不协调,造成与城区经济发展同类,形成争项目争土地的不利态势;另一方面由于规模小基础设施不配套,盲目引进等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大,能耗高、污染重,给节能减排带来严峻压力。

(三)特色不突出

部分城郊乡镇对资源优势、发展定位缺乏深入研究,发展还停留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上,虽有一些探索性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但规模小特色鲜明,经济结构单一,产业支撑能力弱,未能真正形成有竞争力的特色支柱产业。

二、梁平县城郊经济发展策略

城乡一体、统筹规划,就是在宏观决策上把城区和城郊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经济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开发,构建“城乡一体,统筹规划;错位发展、差异并存;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产业架构。

差异并存,错位发展历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城区工业还不饱和,还没有能力向城郊扩张和辐射的情况下,城郊要克服“工业偏好”的思維,产业类型要突出本土资源优势和乡土的特色优势,突出与城区经济的互补特点,避免产业同类,避免形成相互争项目争资金争土地资源的恶性竞争局面。

按照这个产业架构要求,笔者认为梁平县城郊乡镇的发展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做大做强区域性的有竞争力的支柱特色产业。

1、梁山、双桂街道要充分利与离城区连接,受城区辐射力越强的特点围绕为城区工业提供生产和生活配套服务来发展。一是个体私营企业,为城区工业提供加工服务、商贸服务;发展与城乡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饮食服务业、各类市场、仓储物流业、加油站、物资供应等第三产业。二是依托城区巨大消费市场和级差地租优势,重点发展蔬菜、瓜果和鲜鱼等鲜活产品生产,如发展“万亩现代渔业示范园”、反季节蔬菜园绿色蔬菜园等,以名、特、优、新、稀品种,满足城区居民多层次多方面的生活需要。

2、仁贤、安胜乡(镇)地势平坦,土地和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适宜以现代农业、特色农业作为培植亮点,把成规模地发展示范观光农业作为重中之重,用抓工业的思维来抓农业,用经营企业的理念改造农业经营模式。重点抓好优势农产品基地的建设,突出特色,扩大规模,形成品牌。搞好农产品的转化增值,培育农副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品牌,带动乡镇经济的发展。

3、蟠龙、星桥镇在产业类型上要突出山地森林资源、矿产资源优势和高山绿色食品优势,瞄准城区的钱袋子,鼓励农民大力发展无污染的生态粮食、高山蔬菜和经济林产品,如蟠龙的大米、蔬菜、土鸡,星桥的的土李子等;发展林下种植业和野生环保的养植等生态畜禽,为城区提供优质畜牧禽产品;围绕农产品深加工和石料等相关资源招商引资,为城区建设服务。

4、金带镇要围绕区政府对金带镇统筹城乡集中示范点的定位谋发展。一是依托双桂堂建设“一堂两寨三园”。打造全国修身养心的风情小镇、西部最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重庆最典型的城乡统筹展示窗口。二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以修身养心、休闲度假为主题发展佛教文化旅游;以农业示范、乡村观光和田园公寓度假为主题培育星级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

参考文献:

[1]华亚军.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进城郊经济发展[J].江南论坛,2006(01).

上一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下一篇:2教案 全等三角形 教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