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明的发展历史

2024-05-21

工业文明的发展历史(通用8篇)

工业文明的发展历史 篇1

一.工业文明的发展历史

文明发展

当前的文明研究将世界分为几大文明圈,如---文明圈、儒家文明圈、印度文明圈、伊斯兰文明圈之类,这种研究不是不正确也不是没有价值,但这其实是对传统文明的研究,基本上是对农业文明的划分,不但不能对当今世界的发展格局给出清晰地说明,而且还很容易混淆人们的思想。而将社会发展阶段划分为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也过于机械,没能抓住生产力这个根本。实际上对文明的划分应该以生产力为根本标准,按工业化水平对人类社会进行划分看起来很简单,但却是最科学的,因为工业化是对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是生产力各要素中最具革命性要素的变革。可以用工业化水平作为唯一标准对全世界的国家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处于低端的是落后国家,处于高端的发达国家,处于最高端的国家曾经是大英帝国,而到了21世纪则是“大美帝国”。

工业革命

从18世纪80年代到以后的三代人里,一场史无前例的、意义深远的革命在整个英格兰展开。“从那时起,世界不再是以前的世界了。”英国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拉开了整个世界向工业化社会转变的“现代化”帷幕。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功使各国看到了振兴的希望,纷纷变法图强,从此以后,工业革命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展开,至今方兴未艾。从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地球上就开始存在着两类主要的文明: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当然中间还有很多过渡地带,因为不同国家的工业化程度不同,有的很高级而更多的甚至还没有开始工业化。工业革命是近代工业化的实际开端,是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过渡的转折点。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的伟大飞跃,工业革命所建立起来的工业文明,成为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农业文明的终结者,它不仅从根本上提升了社会的生产力,创造出巨量的社会财富,而且从根本上变革了农业文明的所有方面,完成了社会的重大转型。经济、政治、文化、精神,以及社会结构和人的生存方式等等,无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所谓工业革命,其实是不同层次的统一,首先是产业和经济革命,然后是社会革命,最后是文化革命。不能把工业革命仅仅当做是产业革命,而应当从社会革命和文化革命着眼来进行全面把握。事实上,如果没有社会革命的支撑,工业革命无法最终完成。工业革命与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互为表里。实际上工业社会的一切都以工业大生产为基础进行,一方面国家建立起关联度极高、分工极为严密的产业体系,产生了大批的“自由劳动者”——产业工人(包括蓝领和白领),同时工业化要求从业者有较高的教育,因此国家建立起完整而系统的国民教育体系,使得教育和职业训练社会化。另一方面,国家作为大企业利益的集中体现,与经济管理高度整合,管理能力和国家权力大大增强。如此一来,整个国家和社会高度组织化,就像一台巨大的机器,日夜不停地产生出令人生畏的能量。

二.评价

人类社会历经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最终到达现在西方国家所处的知识文明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中间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不可省去。这是一个生产力水平不断递进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

相比较而言,工业文明早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这也使得一些左派人士对此表达出了强烈的不满情绪。这种情绪的产生是正常的,但也是不理性的。因为那些人只看到了工业文明早期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贫富差扩大等问题,却丝毫没有看到工业革命后人类粮食产量的迅猛增长,没有看到工业革命后期社会福利制度的蓬勃发展,没有看到工业革命后新生儿死亡率的快速下降。因而,西方国家的曾经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今天的我们也必须走,但我们要吸取西方先进国家的经验教训,使我们在工业化道路上尽可能少走弯路,以期更早进入知识文明。

三.意义

工业经济决定了国家需要它的成员们在文化上具备相同的特征,或者说,经济增长需要一种由国家维系的普遍识字的大众文化,盖尔纳把它理解为近似于农业文明中的高层次文化的世俗化和普及。是这种跨社群跨地方的大文化而非社群和地方文化提供了国家内部的约束力。“在农业社会里,高层次文化与低俗文化共存,需要一个教会来维持。在工业社会里,高层次文化占据主导地位,他们需要的是国家而不是教会。每一种文化都需要一个国家。”[⑩]这意味着文化边界和政治边界的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一种普遍的和共同的、与政治单位同一的现代文化的世界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来说,就变成了自然的社会单位。

这种单位就是近代国家。就像他没有具体分析农业国家的政治统治的效果一样,盖尔纳也没有刻意去列举近代国家的政治和文化细节。由于了解这些细节对理解盖尔纳的思想是不可缺的一环,因此笔者以为花些笔墨对这一几近常识的领域作些勾画还是有必要的。近代国家的特征是从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开始形成的。理想的近代国家都有下述特征:国家在其领土范围内对其人民直接统辖,不存在任何足以妨碍流动的中间统治环节;国家对人民进行普遍的读写文化和公民准则的教育,但几乎都不宣扬宗教;由于普遍的教育、迁徙和就业使几乎每一个国民都成为现代经济的成员,由于等级和身份的废除和经济社会差距的缩小,使得所有人都被赋予纳税的义务和能力,现代国家的财政制度得以建立;由于人民是税收和军队的主要来源,由于平等,近代国家必须时时关注其人民的意见,不得不允许人民参政议政,只有获得人民的认可近代国家才能维持下去。这意味着,和农业时代相比,现代国家或多或少必须是民主国家, 至少是大众动员和参与的国家。

而在农业文明中,民主属例外,专制是常规。发达的分工和健全的社会与政治网络使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双向互动的了解和控制在技术上成为可能,从而保证了较高的行政效率。如果只用一个词来概括盖尔纳所指出的工业文明区别于农业文明的以上种.种特征的话,笔者首选同质性或同质化。在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上,一个工业社会是一个同质的社会,一个农业社会则是一个有着许多异质的亚文化的不同质的社会。统一市场,统一语言,普遍的社会流动和平等,无处不在的标准化等等,都是同质化的具体表现。

工业文明的发展历史 篇2

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 在消费市场, 汽车消费长期保持了我市销售额最大单品的地位。相关数据表明我市2014年拥有汽车总量399.8万辆, 从2013年汽车保有量的前十名跃居第二, 在2013一年汽车数量就猛增70万辆。

在重庆汽车保有量增长迅速的同时, 我想到了去年北京的雾霾。雾霾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空气的不流动, 使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聚集, 漂浮在空气中。地面灰尘大, 空气湿度低, 地面的人和车流使灰尘搅动起来。那么北京的雾霾是怎么产生的呢?据相关报道, 有以下几个原因:一个是燃煤, 一个是汽车尾气的排放。有的人说尾气排放占40%, 是最大的祸首, 也有人说是燃煤, 占30%。至于是汽车尾气的排放严重还是煤燃烧的问题严重, 雾霾形成已是不争的事实。现在环保已成全球热门性话题, 大城市里面已经开始注重雾霾的防治。重庆也应该未雨绸缪, 加强环境保护, 防止雾霾形成。

从环境保护这个角度来讲, 我们一是可以向大多数城市一样选择“限购+限行”;二是找到一个清洁能源来逐步替代我们过去的传统能源, 以达到更为长治久安的效果。那么“限购+限行”这个办法适不适合重庆呢?我想目前的答案是否定的。2013年市发改委表示, 我市支持发展汽车产业的相关政策不会改变, 近期也没有考虑出台汽车限购的相关政策。因为当前重庆的经济发展需要汽车消费来拉动。同时, 汽车制造业也是我市工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我市支持汽车产业的发展。那么第一个办法行不通, 第二个呢?我市打造两江国际汽车城为目标的鱼复工业开发区, 多家知名车企生产建设进展顺利。截至目前, 包括长安汽车、韩泰轮胎、霍尼韦尔、尼玛克、重庆凌云、宝钢车轮、长安特种车在内的多家整车或零部件企业已经投产。据此, 我们可以把重庆的汽车产业和市场需求定位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如何才能对环境保护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如何才能保证我们更安全高效的出行?我认为新重庆的汽车梦应该如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所言是清洁、环保、安全和智慧的。我想这将是我们的未来同时也是我们的责任。其实早在本世纪之处, 中国政府就意识到这个责任, 2001年实施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 2012年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产业进步和配套体系的健康发展。

近日, 随着特斯拉直营的重庆服务中心落户南滨路, 再次引发了我对新能源汽车的思考。人类文明逐渐用更多的二次能源来替代一次能源, 这些以电能为主的二次能源比直接燃烧煤炭、天然气等一次能源更加清洁、高效。有人会说, 我们现在电能的产生也是靠煤炭的燃烧来发电的啊?其实除了煤燃烧之外, 我们还有核电站、潮汐发电、风能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等等。所以为了更好的保护核心区生态环境, 我建议:一、加大电动公交车的数量, 逐步替代汽油车;二、加快城市轨道网络的建设, 使人们尽量采用公共交通出行;三、发展小型电动车, 设置覆盖全市范围的充电桩。诚如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张国宝所言:电动车不一定是汽车发展的未来方向, 但是我肯定汽车发展的未来一定不是汽油车。

参考文献

[1]Kan.汽车中国.特别报道, 2014-05-06.

[2]张国宝.特斯拉并非电动车技术未来方向.车讯网:行业新闻, 2013-10-21.

工业文明的发展历史 篇3

从环境换取增长到生态优化发展,全域统筹国土开发格局,调整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多维立体的全方位拓展之势。

规划生态功能板块,严格生态空间管制。总体谋划全区国土空间开发,顶层设计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划定城乡发展、产业发展的生态边界,实施生态空间管制,实行集中开发和均衡布局。

划定生态红线,维护生态安全。江宁把建立严格的生态红线保护制度,划定生态红线、生态控制区边界,作为制定发展规划、调整产业布局、审批建设项目的硬杠杠,给生态功能保护拉起“生命线”和“警戒线”。

坚守生态本底,构筑南京生态屏障。江宁人认识到,守护好山水田林自然生态本底,保障好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就是为南京构筑了一道生态屏障。为了确保一江清水送下游,“长江江苏第一洲”新济洲“封岛”涵养十多年,保护区内化工、铸造企业、码头、船厂全部搬迁;秦淮河之源江宁段及主要支流实施“河长制”,全面负责水质动态监控监管。为了确保秸秆禁烧无一火点,每年夏秋农收两季,全区严防死守、疏堵并举,做到白天不见烟、晚间不见火,不给机场、高铁、高速公路造成污染影响。

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到深化经济结构调整,抢抓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重大机遇,推进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增强创新创业的动力引擎之变。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进产业结构高新化。着力发展以新兴产业为主导、高端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幅百分之二三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2014年达63%。培育发展“2+2+2”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汽车、电子信息两大支柱产业壮大提升,加速智能电网、未来网络、生命科学、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规模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建设15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14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40%。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台湾农民创业园、汤山翠谷农业科技园、湖熟生态旅游农业园等六大国家级、省级农业园区,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也是涵养生态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抓手。

集聚创新创业要素,驱动产业形态升级。一是打造“磁场”,完善生产生活条件,优化“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综合环境,建设花园式科技研发园区,吸引高素质人才投资兴业。二是“筑巢引凤”,建成了300多万平方米创新创业载体,已有近500家企业入驻孵化。三是架起“金桥”,推动科教人才资源与创新创业载体高效融合,推进政校企协同创新,建设大学科技园、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等,全区年均实施高端产学研合作项目120个以上,80%的高新技术企业与区内外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

向节能减排要环境容量,倒逼落后产业淘汰转型。一方面,严格环境准入,提高产业层次。落实最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全面推进规划环评、区域环评、跟踪评价和项目环保前置审批制度,坚持“十个不批”原则,坚决控制“两高一资”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上马。另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为生态空间腾出容量。坚决向污染宣战,坚持铁腕治污。2011年以来,关停整治“三高两低”、“两高一资”企业115家。

从打造生态乐居现代品质新城到建设美丽乡村,实施新型城镇化,促进产、城、乡、人有机融合,彰显城乡一体的宜居宜业之美。

突出城镇功能提升,建设现代化生态品质新城。构建新型城镇体系,重点提升东山副城品质,加快汤山、麒麟等4大新城建设,培育建设淳化、秣陵等10个新市镇,推动“副城—新城—新市镇—新农村”协同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现代化新城区。

突出打造“金花村”,留住“诗意江南”。“金花村”开发建设内涵上,以“立于生态、兴于经济、成于家园”的理念,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的要求,做到生态保护与适度利用相统一、产业发展与富民强村相促进、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开发经营模式上,或政府引导,或国资集团投入,或民资经营,或园街支持,或社会多方共建;开发建设途径上,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等工程相结合,将现代农业、休闲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品牌运作上,以点带面、整体开发,建设了30多公里长的旅游廊道和绿道系统,把美丽乡村串联成珠,乡村旅游从孤立的“盆景”变成了“百花园”。

突出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一是环境整治向农村延伸。着重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全面开展农村生态创建,全区村庄环境整治率达100%,100%的街道建成国家生态街道,92%的村建成生态村,89%的社区建成绿色社区,数量位居全市第一。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做到城乡公共交通“一元化对接”,城乡供水“一个龙头提供”,城乡污水管网“一齐覆盖”,城乡垃圾“一个炉子焚烧”。全区污水日处理能力达35万吨,是2000年的10倍,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90%以上。三是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引导农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社保、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社区服务,让农民不出社区即可办理19大类151个民生社会事项。四是资金投入向农村延伸。每年按照1∶1.5比例足额落实区级配套资金,整合多部门涉农项目资金,每年财政投入十多亿元,保障美丽乡村建设。

从注重发展实绩到注重百姓感受,大力提供生态产品,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铺就生态文明共建共享的民生幸福之路。

以群众满意为导向,让百姓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江宁直面发展问题,强化问题导向,坚持群众满意的唯一标准,多策并举,多方联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改善人居环境,增进社会和谐。区“12345”政府服务热线群众综合满意率排名全市前列。南京市创建国家生态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等民意调查显示,江宁的群众满意度始终保持在85%以上。

推进环境综合整治,让百姓成为环境改善的受益者。全面实施“蓝天、清水、家园宁静、绿色江宁”四大环保工程,加强城乡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进一步改善城镇环境品质和整体形象。2012年以来,以举办亚青会、青奥会江宁分赛场为契机,集中开展动迁拆违、治乱整破专项行动,开展“大干一百天”、“再干二百天”环境大扫除,完成了一批重点项目动迁,拆除了数万平米违建,进行了干道街巷出新、城中村危旧房改造、黑臭河流治理、道路交通秩序整治等,城市更美更净更靓,赢得了老百姓的称赞和支持。

凝聚生态创建合力,把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江宁发展的新优势新品牌。强化生态文化建设,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加强“绿色细胞工程”,让生态创建活动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营造全社会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强化政绩考核引导,2014年建立“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考评机制,把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工作实绩纳入街道、园区、各部门科学发展目标考评体系。强化环境经济政策,探索实施排污权交易,推广环境责任保险,引导企业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管理,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维护生态保护地区群众的发展权益。

(作者系南京市江宁区环保局副局长)

第七单元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 篇4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1、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

2、性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变革

3、首先开始的国家:英国

4、成就:(1)哈格里夫斯-----珍妮机(2)富尔顿----蒸汽轮船

(3)瓦特改进了蒸汽机(4)史蒂芬孙------蒸汽机车

5、影响:(1)蒸汽机的普遍使用,成为工业革命的标志,从此,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2)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

(3)工业革命也开启了欧美社会工业化及现代化进程。

(4)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财富,使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同时也使社会形成了两大主要阶级-----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补充: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19世纪30、40年代,欧洲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

2、空想社会主义: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

3、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4、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自己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三、资本主义的扩展

1、德国第一次统一(1871年)

(1)时间1871年(2)人物:首相俾斯麦

(3)原因:国家的分裂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4)统一方式:三次王朝战争(即铁血道路)

(5)影响:德国统一促进了德国现代化发展,使德国成为世界强国。但是,德国的军国主义,民主为充分实现,给20世纪德国发展埋下隐患。

2、美国南北战争

(1)时间1861—1865年

(2)人物:林肯

(3)原因:根本原因是美国的黑人奴隶制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4)过程: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

(5)结果:以北方胜利告终。

(6)影响:废除了奴隶制度,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俄国改革

(1)彼得一世改革-----使俄国开始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

(2)1861年改革

①时间:1861年

②人物:亚历山大二世

③原因:落后的封建农奴制阻碍了俄国发展。

④内容:废除农奴制

⑤意义: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4、日本明治维新

(1)时间:1868年(2)人物:明治天皇、(3)内容:颁布向西方学习的改革措施

(4)原因:落后的封建国家危机四伏。

(5)影响:日本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使日本强大起来,成为亚洲第一个迈上工

业化道路的国家。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

1、时间:19世纪后半期

2、最突出特点:电力的广泛应用。

3、成就:电灯——爱迪生电话----贝尔飞机---莱特兄弟汽车---本茨

在生活中感受工业文明上课 篇5

(一)材料。古时有一名海宁举人,十年寒窗苦读,明年恰逢三年一次的科考,他准备进京赶考,有哪些出行方式可以选择呢? 用步行或骑马的方式需要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海宁许村的甘蔗经过那么多天会变质。可见,当时的出行方式存在怎样的不足呢? 经过殿试,他高中头名状元,那么他可以采用怎样的方式让他的家人尽 快知道这个消息? 从原来的难得一见到美味荟萃,出现这样的变化,主要是什么原因? 交通工具的进步,天堑变通途,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大大缩短了各地之间的距离。阅读与思考:

1、从材料一四幅图中看,当时人们出行主要靠什么?

2、材料一的故事反映了人们的什么愿望?

3、材料二说明,是什么原因使人们的愿望变成了现实?

4、结合材料三和所学所知,说说火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人类有什么影响?

5、和工业革命时代相比,现在又有什么新式的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日新月异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生活感受,分组讨论工业文明给生活带来的变化。物质生活方面:衣食住行用等。社会生产方面:劳动工具、生产组织方式等。精神生活方面:娱乐、学习、业余生活等。

我的感悟 人类的社会与生活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进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勤奋学习,投身科技大潮,创造美好生活!

1、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 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的天方

2、第一个到达印度的欧洲航海家是哪位? 葡萄牙航海家 达??伽马 第二轮抢答题共8题

3、古代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是什么? 丝绸之路

4、当代丝绸之路是指什么? 亚欧大陆桥

5、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就利用天然河道或在天然河流之间人工开凿运河,发展水路运输? 春秋时期

6、秦始皇为征服南越,为了军事运输,特意开凿了什么运河? 灵渠

7、有力促进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是什么运河的开凿? 隋朝大运河

8、隋朝大运河是以什么为中心,东北到哪里,东南到哪里? 洛阳,涿郡,余杭。工业文明大家谈 写一份调查报告 * * 步行:约34天 骑马:约7天 进京赶考

(二)如果他想带一些温州的时令水果到北京送朋友,用上述的交通方式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杨梅 瓯柑 步行 骑马 杨“霉” 瓯“干”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 主要靠不行、坐船、起马、坐马车 人们要求提高出行速度,解除长途跋涉之苦。从交通工具中看社会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明创造的不断出现与应用使人们的愿望变成了现实。缩短了世界的距离,加强了各地的联系,扩大了人类活动的范围,加速了信息传递的速度,提高了生产和运输的效率,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同时也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地铁、城市轻轨、磁悬浮列车、空中客车、航天飞机等 地 铁 城市轻轨 磁悬浮 空中客车 航天飞机 科学技术的进步 A组 B组 C组 D组

1、请列举古人出门时常用的五种出行方式? 步行、坐马车、坐轿子、坐船、骑马等

2、有一南方举子,准备坐船去北京参加科举考试,假定他是夏季出发,你可以帮他收拾行囊吗? 要带文具、盘缠、秋冬衣物等。第一轮必答题A组(每组2题)

1、古代,杭州有一批瓷器要运往北京,最理想的交通工具是什么?为什么? 船只。因为有京杭大运河沟通两地,且船只运行平稳,瓷器不易被打破。

2、请你谈一谈马车运输的优缺点。优点是运行速度相对较快,缺点是运量较小,运输成本较高。第一轮必答题B组

1、古代,四川成都有50万吨大米需要运往山东赈灾,最理想的交通工具是什么?为什么?

2、古代的交通工具有等级差别吗?请举例说明。船只。因为可以利用长江和京杭大运河航道,且船只运量大。有等级性。劳动人民出行往往选择相对廉价的船。第一轮必答题C组 马车。因为冬季北方的河流已经冰封,无法通航,马车运输相对快速。

1、古代,冬季,山东有10万件冬衣需要运往北京,最理想的交通工具是什么?为什么?

2、请你谈一谈舟船运输的优缺点。优点是运量大,运输费用相对便宜等。缺点是受天气影响大,运行速度慢等。第一轮必答题D组

1、“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句告诉我们怎样的历史信息? 在古代北方,由于交通运输方面的原因,只有像杨贵妃这样的人,才可以品尝到广东的新鲜荔枝。

2、列举古代促进交通做出贡献的人?(2人以上)张骞,郑和 第一轮抢答题共4题

3、“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是谁写下的诗句?“蜀地”交通的落后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 李白。不利于和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制约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4、古代,交通工具的落后限制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你知道是谁第一个发现了美洲大陆吗?他当时去美洲的交通工具是什么? 哥伦布,帆船。

1、你知道是谁第一个作环球航行?他的环球航行花了多长时间? 麦哲伦,三年时间。

2、在古代社会,人们关于出行有许多梦想,《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一个筋斗就是十万八千里。《水浒传》中的戴宗,绰号“神行太保”,能够日行八百里。这些幻想反映了人们怎样的愿望? 反映了人们希望拥有先进交通工具,提高行走速度,解脱长途跋涉之苦的美好愿望。第二轮必答题A组(每组2题)

1、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人们出行有了哪些交通工具?发明者分别是谁?(说出4个)蒸汽机船(富尔顿),火车(史蒂芬孙),汽车(卡特),飞机(莱特兄弟)

2、西北的大量天然气需要运往上海,理想的运输工具是什么?为什么? 管道运输。安全,快速,可以昼夜不停地运行。第二轮必答题B组

1、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是谁?他是坐何种交通工具完成太空旅行的?我国是世界上第几个拥有这一技术的国家? 杨利伟,神舟五号飞船。第三个。

2、进入工业文明后新发明的交通工具,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缩短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距离,方便了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第二轮必答题C组

1、沟通地中海与红海的海上交通要道是什么?沟通大西洋与太平洋的海上交通要道是什么? 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

2、要把波斯湾沿岸的石油通过海路运往西欧,请你设计两条合理的海上运输路线。并说明设计理由。波斯湾--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 波斯湾--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超级油轮)第二轮必答题D组 *

工业文明的发展历史 篇6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之使生产力大为提高,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促进了美、俄、德、意的革命、改革,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在工业社会中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19世界30、40年代,工人运动兴起;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传播到各地,冲击着旧制度、旧思想;东方从属于西方,殖民侵略导致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对中国的影响:为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以英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倾销工业品,将亚、非、拉广大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体系。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而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资本主义国家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影响:

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且程度进一步加深。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中国长期贫困落后。

2.中国人民英勇抗争

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人民不断抗争,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

3.中国新思想萌发

魏源、林则徐等开明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4.中国近代化起步

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中国近代工业、科技、教育起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 资本主义制度已在全世界范围内确立 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生产力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 即帝国主义时期 加紧了对落后国家的掠夺,彼此之间也展开了分割殖民地的争斗 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对中国的影响: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西方国家需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展殖民活动,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在全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的情况下,中国则成了它们掠夺的中心,这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边疆危机到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从强占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瓜分狂潮到八国联军侵华,帝国主义展开瓜分中国的狂潮。《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边疆危机、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中的爱国官兵英勇抗争;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3.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使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合法化。列强竞相对华输出资本,加剧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这是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4.中国近代科技进一步发展

工业文明的崛起及其对中国的冲击 篇7

从近两年的高考试题来看,考点覆盖率达26%,分值比重占3.5%,平均难度0.45。从考查的内容来看,考点主要集中在新航路的开辟、 两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和影响,尤其重视对工业革命与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大国崛起等内容的联袂考查。另外也会对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殖民扩张的关系、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等知识点进行考查,中外联系和西方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冲击以及中国的反应, 也是考查的重点。从考查的方式来看,侧重中外关系的比较,体现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新角度。

【金题点睛】

示例1 (2015年全国Ⅰ卷文综第28题)1852年,一位在华的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国土布的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答案与解析】D设问是关于包装布的, 没有涉及生丝,排除C项;材料里面提到的是 “上等棉布”,“价格更具优势”的说法不正确,排除B项;之前一直在用中国土布,其质量粗糙的说法不正确,排除A项。

变式练习表1是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的比较表。这一现象造成

A.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B.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C.列强控制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命脉

D.中国的民族棉纺织企业大量破产

【答案与解析】B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不是完全解体,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的税率在降低, 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推动了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化,B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进口税率在降低,没有反映列强控制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命脉,C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出现在19世纪60、70十年代,题干时间还没有产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更谈不上破产,D项错误。

示例2 (2015年全国Ⅱ卷文综第28题) 奕讠斤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 “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答案与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当时的国人对倡导洋务或与洋务有关的人和事件持轻视、反对的态度,体现出传统观念对外来事物的排斥,A项正确;倡导洋务和出使国外不是崇洋媚外的行为,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洋务运动只学器物、不学制度而受到批判,C项错误;国人抵制洋务不是因受外国侵略而产生的爱国情感,而是对外来文明的抵触,D项错误。

变式练习1864年,普鲁士公使在大沽口私自捕捉了三艘丹麦商船作为战利品(当时两国是敌对国),满清政府根据国际法提出了严重的抗议。最后,普国退还了商船并支付了1500美元的赔偿金。这在本质上说明了满清政府

A.领土主权、贸易主权意识的增强

B.已经有了足够的能力来解决国际争端

C.满清政府的国际视野逐渐加强

D.已会利用国际法来维护本国的权利

【答案与解析】D依据材料“普鲁士公使在大沽口私自捕捉了三艘丹麦商船作为战利品(当时两国是敌对国),满清政府根据国际法提出了严重的抗议”,可知清政府已会利用国际法维护本国的权利,D项正确。

【重点突破】

一、近代西方崛起、东方衰落的原因

1.西方崛起的原因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掠夺奠定了物质基础; 文艺复兴提供了精神食粮;宗教改革成为“清道夫”;良好的政治环境保驾护航;工业革命的推动。

2.东方衰落的原因

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缺乏新思想的冲击。

二、对殖民扩张与资本原始积累的认识

1.不同时期殖民扩张的目的及手段

(1)15世纪末至18世纪晚期。1目的:主要是为了掠夺金银财富,积累资本。2手段:抢劫财富、贩卖黑奴、进行欺诈性贸易。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1目的:拓展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以适应本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2手段:发动侵略战争和输出廉价商品。

(3)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1目的:满足各国垄断资本家利益的需要,积极抢占资本输出的场所。2手段:资本输出、掀起瓜分狂潮和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2.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之间的关系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决定了西欧国家采取殖民扩张政策。

(2)殖民扩张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建立在西方列强野蛮扩张与殖民掠夺的基础之上的。

3.对殖民扩张的评价

(1)文明史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碰撞;是资本主义先进文明在世界范围的传播; 是落后国家或地区社会进步的外部促进因素。

(2)全球史观。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政治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3)现代化史观。是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促进了世界各国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的发展。

(4)革命史观。殖民主义者对殖民地野蛮的屠杀、掠夺、奴役,打断了亚、非、拉美的历史进程,引发了民族、民主革命。

(5)社会史观。促使物种、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和进步。

4.资本原始积累与资本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是以暴力强迫劳动者同生产资料分离的过程,而资本积累是通过剥削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积累资本的过程;资本原始积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资本积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过程中;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是赤裸裸、强盗式的直接掠夺,而资本积累的手段是间接性和隐蔽性的剥削。

三、从多元史观的角度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整体史观

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发明,为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2.文明史观

使人类由农业文明迈向了工业文明。

3.近代化史观

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的进程: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工业化、城市化;思想上,科学化(民主、科学、自由、平等、博爱);社会生活上,文明化、大众化、市民化。

4.社会史观

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的问题;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的人口暴增);严重的群体性社会问题; 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者等)的社会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等问题。

5.生态史观

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方便,但是也带来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6.革命史观

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工业革命导致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无产阶级要求改善待遇和分享政治权利,国际工人运动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兴起。

四、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市场的关系

1.市场的扩大促进了科技革命的发展

(1)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了法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2)19世纪中期前后,美、德、日、俄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成立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同时由于殖民扩张的加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竞争激烈,又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2.科技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同时也加剧了各国对市场的争夺

(1)工业革命迅速地提高了生产力,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途径,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殖民扩张加剧,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提供了物质基础。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工场,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空前发展,为满足急剧扩大的生产对商品销售市场的需要,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使世界上绝大部分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密切了国际交流。各行业间和各国间生产的互补性,使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分工更具体,联系更密切。

(3)为推动国际交流提供了技术和经济条件。促进了国际人口和资金的流动,引起了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联结世界的经济纽带逐渐形成。

(4)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它的确立成为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保障。

五、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认识

1.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阻碍因素。1生产力:传统手工主导, 引进技术有限。2生产关系: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3社会环境:政局长期动荡,外来侵略不断。4资金市场: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轻、重比例失调,不能独立地发展,市场狭窄。 5劳动力和人才:缺乏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和技术人才。

(2)推动因素。1生产力:西方技术不断传入。2政策:政府鼓励兴办实业。3社会环境: 西方国家经济的客观推动,反帝爱国斗争、辛亥革命的推动。4思想观念: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实业家们的爱国精神、与时俱进的技术、管理革新的推动。

2.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特点

(1)产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直接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兴办起来,不是由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

(2)地域。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和通商口岸,广大西部和内陆地区极少。

(3)部门。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表现出工业结构的不平衡。

(4)实力。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5)发展过程。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既排斥又依赖,发展艰难、曲折。

六、对中国思想近代化的认识

1.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兴起的原因

(1)历史遗产。明末清初批判君主专制新思想的深刻影响和启迪。

(2)严峻现实。民族危机、统治危机的出现与加深。

(3)学习方向。从“开眼看世界”到“中体西用”,学习西方逐步深入。

(4)推动力量。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5)人才培养。近代教育的发展和派遣留学生出国促进了西学的传播。

(6)经济基础。经济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近代中国思想演变的特点

(1)爱国性。以救亡图存为主题。

(2)进步性。向西方学习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广泛性。四大阶级的不同阶层先后向西方学习。

(4)渐进性。从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再到文化层次。

(5)由被动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走西方的路”到“走俄国的路”再到“走自己的路”。

七、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特点及启示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打个比方,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西方对东方的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的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了泄洪口。由此可以得出

A.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和社会根源

B.工业革命的起因

C.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政治关系的变动

D.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近代欧洲的民族国家为维护本国的利益,在经济上采取了一项重要的政策,该政策的实质是经济民族主义。其主要特征是,国家的统治者同新兴的商业资本家结盟,从政治上加强对经济的全面控制。该经济政策

A.有利于为工业革命积累资本

B.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提供了支持

C.在工业革命的过程中逐步确立

D.有助于缓和欧洲国家之间的关系

3.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曾提出过“世界时间”的概念。意即人类文明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球的每一个地方,每个时代都有少数两三个地区代表着那个时代人类文明的最高水平,每个民族都应该谨慎地寻找自己的方位, 判断自己到底是与“世界时间”同行还是被远远地抛弃在后面。根据这个说法

A.1840年前GDP处于世界首位的中国处在“世界时间”之中

B.英国从工业革命开始跻身到了“世界时间”当中

C.罗马法是古罗马处于“世界时间”中的重要标志

D.改革开放和国力增强使中国再度回归 “世界时间”

4.“20世纪初和20世纪末之间存在的类似之处和明显的连续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下列选项,最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A.两大对立军事集团的较量

B.跨国公司的资本扩张

C.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D.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5.19世纪末,有人作了这样一首诗:“富人成双结对而至,坐的是罗尔斯—罗伊斯;他们谈论自己的事务,声音高大、刺耳而又无休无止。” 20世纪初,这首诗又被添加了几句:“穷人乘坐福特而至,这些车子的外貌跟他们相似;他们笑个不停,因为看到那么多的老爷、太太云集在此。”以下对这首诗的解读正确的是

A.诗歌的前后变化反映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剧

B.生产方式的改进促进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

C.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社会的平等

D.工人运动的发展提升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

6.某国的规定从“政府指定某些殖民地产品只准许贩卖到本土或其殖民地,包括烟草、 糖、棉花、靛青、毛皮等”到“允许外国的商船到沿海从事贸易”。该项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地开展了解放运动

B.大西洋沿岸成为贸易中心

C.代议制完善了民主政治

D.该国获取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7.在近年编撰的世界通史中,不少著作突破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传统套路,按文明的类型及其演变划分历史,注重描述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与融合。一些中国史的研究者尝试以这种视野审视中国的历史,撰写了《反思“西方中心论”的一个代表》等著作。下列史实中,最能印证这种视野的是

A.16世纪开始兴起三角贸易

B.清王朝厉行海禁

C.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D.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8.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工业革命和民权运动的开展,1870年通过的英国历史上第一部 《已婚妇女财产法》规定:“已婚妇女因从事任何职业、工作或手工艺,或者因独自经营而得到的工资收入,都应被视为和确认是她独自拥有和处理的财产。”1875年,议会正式批准《婚姻及离婚法》,使离婚合法化,妇女也有权提出离婚。材料主要表明

A.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妇女地位的提升

B.妇女人格独立地位的法律确认

C.民主进程激发了妇女维权的意识

D.工业革命激发了妇女参政的意识

9.马克斯·勒纳在评价《国富论》时指出: “他在封建欧洲解体、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 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他正是为了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据此,可知《国富论》诞生的主要背景是

A.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普遍确立

B.法国大革命席卷了整个欧洲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开展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10.图1中两个历史时期主要经济体年平均增长率的变化,反映了

A.两次大战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B.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C.日本经济发展的速度世界领先

D.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11.“以后的三十年间,世界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左右。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非工业国家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被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则销往全世界, 国际分工日益明显。”上述情况的出现是在哪一事件发生后

A.工业革命B.新航路的开辟

C.第二次工业革命D.《航海条例》的颁布

12.某经济学家指出:“先行工业化的国家在19世纪后期就已经转入了现代增长模式。” 这里的“转入了现代增长模式”主要是指

A.以资本原始积累为主要手段

B.利用殖民扩张发展经济

C.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发展经济

D.依赖世界市场发展经济

13.恩格斯在《波斯与中国》中写道:“中国南方人在反对外国人的斗争中所表现的那种狂热态度本身,显然表明他们已觉悟到古老的中国遇到了极大的危险;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作垂死的挣扎,同时我们也会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他在此

A.认为太平天国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B.赞扬三元里人民抗英的爱国精神

C.赞扬义和团运动表现出的强烈民族精神

D.认为国民革命运动具有进取精神

14.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稍有盈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 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A.服饰西化现象逐渐风靡上海

B.政治的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空前繁荣

C.上海的社会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D.攀比之风盛行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

15.甲午战争后,剪发易服行动不断地推进,服饰西方化潮流刺激了西装面料的进口,传统面料销量日减。为此,立宪派也日益注重倡导中式服装。剪发易服与国货运动并行的主要原因是

A.服饰西方化的潮流引发了利权之争

B.剪发与维护清朝统治之间的矛盾

C.易服与保存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

D.立宪派以剪发易服来推进宪政改革

16.19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文章屡见不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 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这一现象表明中国的知识分子

A.已经摒弃了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B.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C.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的重大变化

D.以挽救民族危机为己任研究西方

17.1898年,有报纸评论说:“出洋肄业之诸子弟,学成返国,早已习与性成,只知改洋装, 操洋语,娶洋妇,教洋书,或为洋人司出纳,或以洋人作舌人,从无一委质策名,供国家之用者。 推其原弊,岂非幼稚时未明中国大道,先沾染外洋之习气使然耶!”这在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A.留学教育危及了清朝的统治

B.顽固守旧势力排斥留学教育

C.传统观念制约社会转型

D.中国教育的半殖民地化特征

18.有的学者认为,传统中国的市场不可谓不发达,城市的规模也曾居世界之首,但是市场的性质受制于消费的性质及其社会效应。古代中国的消费结构中,国家军费、行政消费大大超过了生产性人口的消费。由此可以得出

A.国家体制制约了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

B.国家军费、行政消费等没有与近代接轨

C.城市的规模与消费没有成正比例关系

D.消费性质及其社会效应决定社会性质

19.图2漫画《得意的日本人、沮丧的德国人》深刻地反映了

A.大国强权政治B.德日争夺山东

C.中国门户开放D.列强瓜分中国

20.依珀金斯所引资料,民族工业1912年至1921年净产值的年增长率为11.7%,整个北洋政府时期平均发展速度为13.8%。…… 1915年美国旧金山举办的 “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中华民国展品获得各类奖章1218枚,是各国获奖之冠。由此可见

A.北洋政府全力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

B.经济的工业化得益于政治的民主化

C.民族工业的发展迈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D.一战使得中国的GDP迅速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其中第21小题18分,第22小题17分,第23小题15分,共50分)

21.(18分)对同样的历史活动,不同地域的人或不同时代的人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昔洪武年间,广东人陈祖义等全家逃于此处(指“旧港”,在今印度尼西亚境内), 宽为头目,甚是豪横,凡有经过客人船只,辄便劫夺财物。至永乐五年(1407年),朝廷差太监郑和等统领西洋大宝船到此处。有施进卿者, 亦广东人也,来报陈祖义凶横等情,陈祖义等被太监郑和生擒,回朝伏诛。

———〔明〕马欢《瀛涯胜览》(马欢曾随郑和三下西洋,本书成于1451年)

材料二弗朗西斯 · 德雷克于1577— 1580年期间作环球航行,不断地作战与抢劫。 他带回大量的战利品,被(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封为贵族。1585年,与西班牙的战争再起,德雷克在加的斯港摧毁了敌国船队,后又率领舰队于1588年与无敌舰队作战。

———[法]德尼兹·加亚尔《欧洲史》

材料三旧港(在今印度尼西亚境内)番舶长张琏,广东潮州饶平县人。张本大盗,明嘉靖末作乱,扰广东、江西、福建三省。西籍言嘉靖间有海寇张士流夺据葡人之澳门,殆即琏也。 中国人之胜西人,自是始。琏后为官军剿平。 已报克获,万历五年,商人诣旧港者,见琏列肆为番舶长。漳、泉人多附之。犹中国市舶官。 盖琏虽不称王,实握王权矣。

———梁启超《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陈祖义和德雷克的结局有何不同。(4分)请结合史实,说明原因。(4分)

(2)历史记述能反映记录者的观点和立场。 请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关于民间海外活动的记述,指出陈祖义、张琏的共性,分析马欢和梁启超观点的差异。(10分)

22.(17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893年9月,在湖广总督张之洞的主持下,汉阳铁厂在湖北龟山建成投产。创办经费最初定为246万余两,到建成时,实际支出500万两左右。1896年4月,该厂改为官督商办的形式,“所有盈亏,全归商认,与官无涉”。 因计划不周,所购设备不适于炼制大冶铁矿提供的含磷较高的矿砂,所炼钢料不符合铁路钢轨的要求,钢铁生产陷入困境。1908年3月26日,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组成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改官督商办为完全商办,盛宣怀任总理。至辛亥革命前,有炼铁炉3座,炼钢炉6座,年产生铁约8万吨,钢近4万吨,钢轨2万余吨。……抗日战争时期,汉阳铁厂的部分冶炼设备内迁重庆,其余被日军侵占。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收,作为敌伪产业清理结束。

———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1862年,卡内基把以前自己入股的两家公司合并起来,成立了联合制铁公司。 1890年,卡内基将公司名称变为卡内基钢铁公司,资金增长到2500万美元,他持公司半数以上的股份。1892年,卡内基在合并了30多家厂商公司的基础上,在全美范围内成立了钢铁托拉斯公司,建立了从铁矿石开采、炼钢、运输到销售的一整套经营系统。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卡内基钢铁公司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企业。它拥有2万多名员工以及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它的年产量超过了英国全国的钢铁产量,年收益额达4000万美元。卡内基与洛克菲勒、摩根并列为当时美国经济界的三大巨头。

———《公司的力量》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汉阳铁厂和卡内基钢铁公司建立的背景, 并归纳出汉阳铁厂发展的特点。(11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阳铁厂相比,卡内基钢铁公司的发展优势。(6分)

23.(1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历史学家李剑鸣认为,历史解释包括了解事实的真实含义,寻找不同事实之间的关系,最后作出恰当的判断。请你以此为标准对表2进行历史解释。(15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A 3.C 4.B 5.B 6.D 7.A 8.B 9.C 10.B 11.C 12.C 13.A 14.C 15.A 16.C 17.C 18.A 19.A 20.B

二、非选择题

21.(18分)(1)不同:陈,被明朝镇压并处死。(2分)德雷克,被英国国王封为贵族,并利用其打败西班牙。(2分)原因:中国,专制集权制度限制了海外扩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妨碍了中国人走向海外;海禁的影响;理学强调纲常礼教(或强调道德伦理)。 (每点1分,任答2点得2分)英国,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殖民扩张的需要;民族国家形成,争夺海外殖民地;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解放了人性。(每点1分,任答2点得2分)

(2)共性:都从事海上劫掠(海盗活动);都在海外建立了殖民统治。(2分)差异:马欢否定了陈祖义的海外活动。(2分)马欢在记述时强调陈祖义的凶残,对其行为完全否定。(2分)梁启超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张琏的海外活动。 (2分)梁启超在记述时强调了张琏战胜葡萄牙人的历史;同时将张琏称赞为殖民伟人。(任答1点得2分)

22.(17分)(1)背景:汉阳铁厂,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严重;在抵抗外国侵略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些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洋枪、洋炮的厉害;洋务运动兴起后,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方面的问题,洋务派创办了民用工业。(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卡内基,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新技术、新发明广泛应用;重化工业的生产规模扩大,生产的社会化趋势加强;资产阶级调整了生产组织形式,垄断组织出现。(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特点:由官办到官督商办再到商办;由政府统筹到企业自负盈亏;由单个经营走向关连企业的跨行联合;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加上外国的侵略和国内的黑暗统治,发展艰难。(每点1分,任答3点得3分)

(2)技术领先,吸收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新科技成果;经营模式优越,建立了垄断组织的最高形式托拉斯,并形成了从采矿、冶炼、运输到销售的完整经营系统;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民主、平等、自由、法治的经营环境(资产阶级统治建立);市场广阔,殖民扩张推动了海外市场的扩大。(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阿里改革 篇8

一、内忧外患的形势

例118世纪末,英法等西方殖民者加紧侵略埃及的主要原因有( )

①埃及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②埃及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③埃及社会动荡,国力衰弱 ④马木路克同侵略者相互勾结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及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18世纪末,在埃及遭受英法侵略前,马木路克是埃及的实际统治者,他们彼此为争夺权力互相征战,并没有同外国侵略者勾结,故④不正确,排除含④的BCD三项。

答案 A

点拨本题要从英法等西方殖民者侵略的目的与埃及当时的社会状况来思考。18世纪末,英法等西方殖民国家都推行对外扩张政策,此时的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而法国出现了大革命及随后围绕共和制与君主制的长期斗争(包括拿破仑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复辟王朝、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英法侵略埃及的根本目的都是为抢夺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垂涎于埃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与重要的战略位置。埃及名义上由封建的奥斯曼帝国任命的帕夏统治,而实际由马木路克控制政权,马木路克之间的相互征战,导致埃及的分裂和经济的衰弱,这给西方国家侵入埃及带来可乘之机。侵略埃及就法国来说,还有与英国争夺欧洲霸权与世界殖民霸权的目的,英国侵略埃及还出于巩固与扩大世界殖民霸主的需要。由于知识记忆不牢或理解上的失误,此题容易误选④。

二、向西方学习的措施

例2阿里改革在客观上推动了埃及近代化的措施有( )

①阿里采用西方机器大生产发展军事工业 ②阿里聘请外国专家到埃及讲学和传授技术 ③阿里规定各部部长和各省省长都由他亲自任免 ④阿里聘请法国等西欧国家的军事教官,为埃及培养新型军官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对阿里改革中体现近代化的措施的理解。③项体现了阿里专制的方面与题意不相符,故排除③。

答案 D

点拨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阿里改革在埃及近代化的进程中,加强了中央集权,结束了长期的混乱状态,实现了国家统一,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发展了农业和商业,建立了近代工业,提高了生产力;增强了军事实力,使印度成为地中海东部最强大的国家,实际上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殖民统治;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阿里改革是在保存封建农奴制的基础上进行的,虽然有近代化色彩,但其性质还是封建性的。它涉及内容全面,但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但它拉开了埃及近代化的序幕,使埃及成为亚非最早开始近代化的国家。

三、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失败

例3阿里改革最终的结果是失败的,其决定性的原因是( )

A.阿里只进行了局部性的变革,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的结构变革

B.阿里的改革缺乏群众基础,没得到社会成员的有力支持

C.阿里政权的封建专制性对现代化的改革起着明显的阻碍作用

D.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解析这四个选项都是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但是最根本的、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是阿里改革并没有触动腐朽的封建统治基础,而是对封建统治加以修缮和维护,从而企图继续加强封建统治。这在当时是违背历史发展的。

答案A

点拨阿里改革失败原因既有内部原因,如阿里没有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对外战争加重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又有外部原因,如西方列强的扩张政策,埃及必定成为侵略的对象,列强宁可维持腐朽的奥斯曼土耳其,也不愿埃及在中东地区称霸。其中理解把握“决定性的原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决定性的原因”是指影响历史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带有历史发展必然性,在历史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一般是指根本原因。我们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阶级本质、历史发展的主要原因等角度去探讨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

四、众说纷纭话阿里

例4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综观穆罕默德·阿里的一生,应该说他是埃及近代史上一位杰出人物,他比其前辈确实提供了不少新的东西,建立了许多功勋,因此马克思赞誉他为“唯一能用真正的头脑代替讲究的头巾的人”。历史学家普遍认为,“穆罕默德·阿里是19世纪的伟大统治者之一”,是“近代埃及的奠基者”。

材料二 “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

“真正的独立需要有一支能够抵抗西方入侵的现代化军队,而现代化军队需要建立起现代化工业,以提供必要的军事装备。”

——穆罕默德·阿里

(1)为什么说穆罕默德·阿里是“近代埃及的奠基者”?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穆罕默德·阿里在治国方面有什么有益思想值得今天借鉴?他的思想有什么局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依据材料,分析、理解并论证问题的能力。第(1)问要结合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内容归纳概括;第(2)问结合材料二分析归纳,要扣住“治国方面”,从治国方向、国家独立与发展的途径等角度回答。

答案(1)穆罕默德·阿里在土地改革中扫清了阻碍埃及社会发展的马木路克势力、宗教长老阶层和落后的包税制;在工业上大力建立近代军事工业,发展民用工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推动埃及的工业化;在文化方面建立新式学校,派留学生出国,推动了教育近代化;在军事方面废除雇佣兵制,实行征兵制、建立军事学校,有利于军事的近代化。

(2)借鉴:主动向西方学习,对外开放;实现民族独立的前提是建立强大的现代军队,而军队近代化的基础在于建立强大的近代化工业。

局限性:没有认识到实现国家强大和独立的根本在于革除落后的封建制度。

阿里改革虽然发生在近代工业文明进程中,但却是一场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可以说是近代工业文明冲击下一次积极回应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变革。阿里对外扩张的非正义性加剧了阿里政权的危机,专制性与扩张性是其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这也充分说明了民族独立、近代化才是当时进步的历史潮流。

点拨如何正确认识与评价这次改革与改革者阿里,并反思这次改革的成败得失,需要我们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并论证。要坚持“论从史出”“史论一致”的观念。穆罕默德·阿里是“近代埃及的奠基者”及“穆罕默德·阿里在治国方面有什么有益思想”“思想有什么局限”,这都属于历史高考考查能力中的“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测评。其中,阿里是“近代埃及的奠基者”要从论证角度考虑,需理清阿里改革中有利于埃及近代发展的具体措施;对阿里在治国方面的有益思想与局限要联系材料二,提取相应信息后结合所学知识探讨。

练习

1.1976年《剑桥非洲史》第五卷主编弗林特就断言说:“拿破仑对埃及的占领启动了北非现代化运动。”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

A. 法国当时已完成工业革命

B. 法国占埃及的客观后果

C. 北非是世界市场的一部分

D. 法国占埃及的主观目的

2.改革开始后,穆罕默德·阿里就在开罗任命一名警官负责治安,这位警官拥有很大的权力,可以随意处置犯人。夜间,这位警官率领巡警四处巡逻,并规定行人在日落后一小时必须手提灯笼方能通行,违者投入监狱。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说明了( )

A. 控制人民的方式无根本改变

B. 依法治国,加强社会治安

C. 净化社会风气的措施与手段

D. 革新政治,提倡新式生活

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阿里“甚聪明,尤灭弄权之骁骑,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穆罕默德·阿里)实施了现代化规划,这是最早和最雄心勃勃的规划之一。它包括改组整个政府建立;建立有效能的军事机器,组建技术教育与高等教育学院,以及制定工业发展政策,所有各项均有聘请的欧洲顾问的帮助。然而首要的是农业革命。穆罕默德·阿里懂得,埃及的繁荣乃至政府的兴旺皆依赖于土地。……于是仅农业税即达到政府全部岁入的一半。

——《剑桥插图伊斯兰世界史》

(1)结合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海国图志》对阿里的评价是在什么背景条件下产生的?

(2)依据材料二指出阿里的改革的特点有哪些?

参考答案

1.B

2.A

3.(1)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扩张;鸦片战争中,中国的有识之士被西方的洋枪洋炮惊醒,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开始睁眼看世界,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林则徐将一些有关外国情况的资料交给魏源,希望他为救国御侮,筹谋划策。

(2)改革全面,涉及到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农业,工业等各个方面;改革具有现代化色彩,而且是亚非地区最早和最雄心勃勃的;依靠外来力量的帮助;农业革命与农业的发展是首要的工作;仍以农业为主,没有从根本上迈出近代化的步伐。(言之成理即可)

上一篇:佗城镇中心小学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方案下一篇:学习十八大党章知识竞赛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