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节能的发展趋势

2024-10-05

工业节能的发展趋势(共12篇)

工业节能的发展趋势 篇1

节约工业锅炉的能源, 合理利用资源是主要研究的内容, 而工业锅炉的节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设备的改进与选择;第二是融入现代节能技术。本文通过对现在工业锅炉使用设备、节能技术、燃料选择等方面进行论述, 研究工业锅炉节能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工业锅炉的应用系统

工业锅炉的应用, 是中国热能动力领域采用的重要设备。早期的工业锅炉的资源利用率是很低的, 导致非常严重的资源浪费, 而且是主要的污染源, 占据总污染源1/3的比重, 因此, 国家将节约能源的目标对准了工业锅炉。

工业锅炉应用的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 根据不同的应用阶段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部分:

(一) 载体供应系统

一般工业锅炉是通过水、电、燃料等载体产生能量, 由于载体的不同, 对工业锅炉的各个方面都是有影响的, 长期使用下来, 工业锅炉的设备使用寿命是直接影响对象。

(二) 能量供应系统

工业锅炉是一个整体的系统, 其主体部分是工业锅炉的本身、燃烧设备和一些输送管路、计量仪器表、控制阀门组成, 现代的大多数设备都有不同程度的采取了保护措施, 以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

(三) 能量输出系统

由工业锅炉通过能量供应系统按照不同用户的需求, 供应热水或其他能量, 能量输送到用户之前, 还有相应的储存系统, 例如, 分汽缸、输送管道等等。或者当用户不需要时, 能量暂时储存也是在能量输出系统, 以便下次循环使用。

(四) 能量应用终端

工业锅炉最终服务的对象是能量的使用者, 此环节就是工业锅炉应用系统的终端, 绝大部分终端的能量是热水或蒸汽, 但是终端的设备, 因服务对象而产生差异, 最终形成了终端设备的多样化和复杂化。改进后的不仅能源节约有了明显的提供, 而且减少了环境污染。

二、正确选取工业锅炉设备

工业锅炉是能量转化的设备, 通常是将载体的化学能转变成热能, 在此能量转化的过程中, 能量的浪费是不可避免的, 热效率与负荷率会出现反比趋势。

以节能环保为基础, 选取达标的锅炉设备, 首先, 对应载体介质选择相对应的设备, 在使用上不能长期处于低负荷的运行状态, 必须达到热负荷及热介质在参数上的要求, 对于工业锅炉的热效应, 一定是要等于或高于国家对节能产品的要求;然后是锅炉设备要根据地区载体的性质选择而不是载体适应设备, 同时在环保标准上要按照当地要求执行。

三、工业锅炉的节能技术

对于工业锅炉的使用, 采取一定的节能技术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现如今, 计算机控制技术和均匀分层给煤技术, 在工业锅炉的节能使用上给与极大的帮助。

(一) 计算机控制技术

早期工业锅炉的每项应用程序, 无法避免的会产生资源浪费, 顺应时代发展, 计算机技术逐渐渗入工业领域, 形成工业锅炉计算机控制系统, 不仅仅对节约能源产生了巨大帮助, 同时也奠定了工业锅炉使用的安全基础。

微机控制系统的介入, 对于锅炉的水位气压、风量风压、燃料消耗等等的参数数值进行处理, 而且此系统可以对载体供应系统和能量供给系统实行精确的控制, 避免了能源浪费。微机系统对于整个锅炉工业的程序运行数据都是可以记录的, 对后期的锅炉的产能和损耗提供有依据的数据统计和数据考核。

(二) 均匀和分层给煤技术

工业锅炉炉排横断面上的煤层如果不均匀就会导致燃烧不充分或者是燃烧不均匀, 不利于能源的节约利用, 均匀和分层给煤技术可使实现煤层在炉排上由上到下呈现从小到大的分布, 提高了煤层的燃烧质量, 使得煤层的疏松, 透气性好。由于煤层的充分燃烧, 使一些质量比较低的煤被利用起来, 提高了煤层的利用率和锅炉的产热率。

四、简述我国工业锅炉的节能使用情况

目前, 我国的工业锅炉的使用燃料以煤层为主, 工业锅炉的使用数量也在不断上升, 相对其他国家而言, 我国在工业锅炉的节能技术使用上起步是比较晚的, 但是在众多工作人员的努力下, 节能技术在工业锅炉的使用中得到了大力推广。

我国的工业锅炉主要采用的是改变燃料结构, 燃料本身就具有自身的特性, 工业锅炉的自控系统一直是处在初级的阶段, 必须通过外界控制来实时调节锅炉的给水量, 鼓风量等等参数, 这样才可提高燃料的利用率, 所以采用分层燃烧技术, 不仅能根据煤层燃料自身的特性使其充分燃烧, 而且大大节约了燃料成本。据有关调查报告显示, 此项技术可以提高3~5个百分点的效率。同时我国根据煤种改进工业锅炉的炉拱布置, 加强燃料的利用, 提高燃料的燃烧效果。

五、结语

工业锅炉的能源节约技术将会在工业锅炉的使用中得到普及和提升, 通过创新的技术在每一个工业锅炉的应用程序里都要保证燃料的充分利用和能量的充分使用与循环利用, 工业锅炉占据市场的很大比重, 所以, 要最大力度的实现能源的节约, 降低能量的生产成本。

参考文献

[1]刘茂俊.燃煤工业锅炉节煤实用技术[J].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2.

[2]王善武.大容量层燃热水锅炉技术发展探讨[J].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1.

[3]赵振元.工业锅炉用户须知—安全节能与环保技术[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工业节能的发展趋势 篇2

腈纶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世界产能和需求趋势 1995~,世界聚酯纤维所占份额从28%上升到36%,而腈纶所占份额从5.6%下降到5.0%,其间,腈纶市场年均增长率为1.6%.据PCI纤维和原材料公司预计,~世界腈纶需求年增长率为1.7%,将从1994年254.9万吨、277.3万吨、255.7万吨、263.8万吨、20281.3万吨增加到292.3万吨、300.7万吨、20313.4万吨.

作 者:钱伯章 作者单位:刊 名:上海化工英文刊名:SHANGHAI CHEMICAL INDUSTRY年,卷(期):200429(11)分类号:F4关键词:

后工业化时代的发展趋势 篇3

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对此国内外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作为企业经营者来说,如何深化改革,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走势如何,都是大家极为关心的问题。

在已经过去的十年中,中国经济有了很大的飞跃,中国的经济总量成为全球第二,许多产品产量指标都处于世界第一位。但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和积累了不少问题。对于经济来说最大的问题仍然是经济结构不很合理,贫富差距加剧。面对这些问题,如果不继续深化改革,不进行全方位的改革,那么中国经济将会处于一种危险的境地。

接下来该如何改?该如何发展?对此,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并提出了全面改革的六十条,这是解决了大方向问题。对于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来说,究竟该如何看、如何做?值得关注和深思。

全方位的改革时代

改革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先来看已经走过的十年。对于已经走过的十年,我在十年前曾经提出过“三位一体”优先发展的方式。所谓“三位一体”优先发展,就是要城市化、公共交通和汽车工业共同作为中国经济投资着力的重点优先发展。为什么这样说,这是因为,城市化是解决中国社会经济问题的根本出路,它可以给巨额的资金找到出路,也可以扩大就业,城市化过程可以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而房地产业有高额的回报,可以解决部分投资的回收和收益。当时,中国的情况是经济正在向“住、行”升级,城市扩大了,交通就要大力发展。汽车行业是其中的高增长行业,汽车多了需要解决交通特别是公路交通问题,城市化、汽车工业、公共交通特别是公路交通、铁路交通,显然都是连在一起的,它们关系着中国经济的走向和社会走向,需要共同发展。

回过头来看看,经过最近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城镇化率有了很大提高,从20世纪末的30%多,增加到2013年已经超过51%。这十几年的发展中,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的亮点,但也是矛盾的集中点。这十几年,中国汽车工业飞速发展,201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2000万辆,其中产量为2211.68万辆,同比增长14.76%;销量为2198.41万辆,同比增长13.87%。至此,中国汽车工业已经连续5年蝉联全球第一。而在200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才双双达到200万辆,十三年间增长了10倍。

十多年来,中国的各类交通事业更是有了大的突破,中国高速公路建设起步于1984年,最早开工的是沈大高速公路,最早完工的是沪嘉高速公路。2000年年末,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16314公里,至2012年年底,中国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达到96000公里,超越美国的92000公里的州际高速公路,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速公路系统。另外,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到2012年12月底,中国时速达20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里程接近13000公里。运营里程、运行时速、在建规模、发展速度,均位居世界第一。短短几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的路程。

在已经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的城市化、各类交通、汽车工业成为引领中国经济的主要引擎和动力。除此之外,市场化程度、市场自由度都超过了70%,达到了比较高的状态。

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特别是在高投资的时代,也产生和积累了大量问题,主要是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东西差距。不可否认,市场和经济自由度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实际上,在中国,可以说那些非市场化最后的壁垒还在影响和阻碍着发展,而这些最后的壁垒必须在多方面统筹的过程中才能得到最后的解决。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破除各方面体制的弊端。这是因为改革开放和发展到了关键阶段,许多问题必须要在未来的阶段得到化解和平衡。

如果要问2014年以及今后一段时期里中国发展的趋势如何,实际上这与全面深化改革的进展有关。鉴于中国的许多问题需要在今后几年甚至十年左右才能得到化解和平衡,因此,未来的改革决定了发展方式,发展方式也就决定着2014年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根据中国社会经济目前存在的问题,改革和发展仅仅在某一方面和某些方面是不够的。仅就改革和开放来说,必须是全方位的改革和开放,全面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从而打破计划和行政力量最后的壁垒,全面建立在法治框架下的市场经济体制。

向后工业化发展阶段迈进

鉴于改革必须和发展结合在一起,根据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需要多方位发展,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又要重点突破,那么这个重点应该是什么呢?

我认为,应该是后工业化阶段的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多位一体发展,以及与此相关的企业发展机会和机遇。为什么要这样说?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本质实际上是一个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过程。在最近出版的《现代发展经济学》一书中,笔者分析研究了近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从中发现,无论是西方社会,还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实质就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过程。制度、体制、机制都只不过解决的是发展方式和手段。改革开放初期阶段,中国主要加快的是工业化的进程,最近十多年来城市化进程在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都是一个不断投资的过程。实践表明,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实际是投资和消费的转换过程,只不过是在不同的阶段,投资和消费在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而已。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大规模投资,从1980年到1990年这十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大约是1950—1980年这三十年投资的总和。从1990—1999年这十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十年投资总额的10倍,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而2000—2009年这十年,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又是第二个十年的10倍。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共364835亿元,名义同比增长20.6%,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9.3%。可以看出,投资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或者说是第一动力。然而,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初步完成,持久的、大规模的投资将是不可持续的。

nlc202309022310

目前,由于行政力量的强大和市场机制还未完善等多方面原因,在发展过程中工业结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钢铁、水泥等基础产业产能大量过剩。从生产经营的角度来看,各个企业仍然是以加大产量为目标,就生产资料方面来说,2013年粗钢年总产量预计7亿吨左右,由于产能的过剩,市场竞争剧烈,钢铁一吨的利润还买不了一根雪糕。产能过剩的后果是企业效益大幅下滑,经营困难。随着经济增长的回落,许多行业都将在一段时期内保持激烈竞争的局面。在此情况下,一些企业会不断退出原有的领域。要解决退出问题,新兴产业要跟上,然而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创生在短时期内也不是那么容易。从而,对于传统产业来说,流程再造、重组是一条再生和发展出路。

从2013年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由于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处于一种强劲的势头,因此也有一些行业形势还比较好,诸如水泥的需求量一直在攀升,鉴于市场需求旺盛,水泥行业形势比钢铁行业要好一些。铝合金制品的产量大幅增长,一方面是由于国内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主要是国际需求的增长。由于生产资料的强大需求,因此用电量仍保持高位,进而对煤炭的耗费量巨大。从整体上来看,由于产业结构始终处于一种失衡状态,再加上产能过剩,生产性企业整体效益都不是那么乐观,中小企业大多不死不活。

总体来看,目前中国在国际上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也一直在大量地耗费资源、能源来促进生产,从而保证国内就业和稳定,最终表现为用大量耗费原材料和能源来支援发展中国家发展并换取外汇,同时购买巨额美国国债来支持美国经济的发展。这种状况在短期内仍然难以改变。要改变这种现象,只能通过加快后工业化进程才能实现,这个过程估计至少还需要八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早在2005年,中国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达到50,这表明中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与此同时,北京紧随上海步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随着前些年的快速发展,到2010年天津、广东已处于工业化后期后半阶段,浙江、江苏、山东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前半阶段。辽宁、福建处于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山西、内蒙古等十省份处于工业化中期前半阶段,河南、湖南等十省份处于工业化初期后半阶段。再经过这三年的发展,河南、湖南等十省份基本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除贵州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西藏尚处于前工业化阶段之外。各种情况都表明中国的国情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但从一个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而且正在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也就是说,中国即将迎来后工业化阶段。

通常按照工业化发展速度,人类社会可分为前工业化、工业化和后工业化三个时期。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的后工业化时期大体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特点是城市的中枢管理职能更加强化,城市消费者的要求更加多样化,电脑技术和数据通讯网络所构成的物质机制使城市的经济状态和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革。根据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后工业化阶段的显著特征是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市区人口和企业大量向郊区迁移,产生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形成卫星城镇以及城市地域互相重叠连接而形成的城市群和大城市集群区。

国际上通行的后工业化阶段的标准是第三产业占比超过70%。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中国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4.6%。虽然,从总体上来看,中国进入后工业化阶段还有差距,但从2007年北京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以后,上海、天津、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越来越多的地方和地区开始向这一阶段转变,并且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这一速度进一步加快。从整体上看,一个国家不可能在一个时间节点一下子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但很多地区会在一定的时段内实现这一目标。中央决定2014年要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将进一步加快这一进程。明白这一点,看准这一目标,将会对此的推进以及对企业的发展和转型大有裨益。

城镇化与现代农业

中国地大人多,发展又不平衡,中国的城市化决定了其过程只能是城镇化。最近几年,中国的城镇化速度加快,城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由于中国是在短短的几十年之内来完成西方社会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所走过的城市化路程,再加上各种限制和资本市场的发育不充分,在已经过去的十年里,不少人和企业利用原有的资金优势,获得大量土地资源,在城市化过程中发了大财,从而加剧了贫富差距。由于中国的城镇化是在短期内快速实现的,许多农村在很短的时期内变成城市,因此,这个城市化过程也是和未来的逆城市化过程同时并行的。

在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下,城市化的农民并没有享受到城市人应该享受的相应福祉,所以,未来的城镇化需要新型城镇化。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要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2013年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后,国家发改委根据参会代表提出的一些意见对规划进行了修改并上报国务院。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2014年必须开好头、起好步。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积极稳妥扎实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

按照目前的发展,新型城镇化必须和现代农业结合起来。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据笔者对此的考察和了解,最近几年,一些地方在不断探索新形式农业的发展方式,特别是农业在向着工业化、规模化、多业综合的方向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随着土地流转政策的放宽,大量资金将会涌入农业领域,中国广大农村将迎来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

只有在后工业化阶段,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协调发展,才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提供更大的平台。如果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协调发展,中国的经济才会在未来的阶段相应完成后结构趋于平衡。因此,改革要围绕着有利于这些方面进行发展。改革和发展相辅相成,不能单纯地改革而忽视发展,也不可以只讲发展而忽视了改革,否则将会引起新的不平衡。

nlc202309022310

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后工业化阶段,新型城镇化以及现代农业将为企业提供新的机会和机遇,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为第三产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和企业家座谈你会发现,很多人都会说现在的企业经营困难,钱难赚。之所以会是这样一种情况,从整体上来说,中国经济实际上是处于一种转型和结构再提升的阶段。这个阶段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一些产能过剩的企业会逐步退出以至于被淘汰。只有及早认识到这一点并采取相应措施的企业才会争取主动。传统产业要不断进行新的重组和升级,经营模式和方式上要进行创新。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发展能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过剩产业转型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协同,将会创造出许多的机会。所谓危机中蕴含着机会的意义正在于此。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农业的发展一直受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发展缓慢。现代技术将使农业发生质的变化,农业将由传统的生产模式,改变成为工业化、产业化的生产模式,将为企业提供众多的投资机会和发展空间。特别是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的共同发展,将创造更多新机会。

对于企业来说还有一个方面很重要,这就是所有的发展都要有资金的支持。中国社会目前面临着财富重新分配的新的局面,这种局面与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关。传统的金融体制已经远不能满足现代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只发展产品生产不行,更重要的是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国老百姓有高储蓄的习惯,这一方面与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有关,更重要的是与社会保障的不确定性有关。中国百姓手中有大量闲散的资金,缺乏适合老百姓理财或投融资的平台,老百姓省吃俭用的“剩余”只能放在银行,因此,中国普通百姓只有低微的“劳动收入”,而没有“资本收入”,这是造成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加剧的根本原因。加快金融改革和发展势在必然。金融产业、金融市场的发展将为改革和发展提供动力,同时也会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的所有职能都是在主动与被动的过程中开展。所谓主动就是一方面中国的改革是在政府的力主和推动下进行,所谓被动就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权力是在改革的推进中被逐步削弱和放开的。政府的力量太强大是推动改革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行政力量的太强大会扭曲市场或者成为市场化的阻力。未来的改革需要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的壁垒,使市场力量全方位得到释放,真正形成在法治约束下的发展状况。

工业节能的发展趋势 篇4

在石油化工行业中,加热炉是运用较广泛的设备,在炼油生产中主要能耗产生在加热炉中。以常压装置为例,其能耗占到全装置综合能耗的75%左右,因此提高加热炉效率,降低燃料消耗,实现节能便具有重要的意义[1]。辐射室内加热体发出的热射线,除了直接射向工件的少部分外,多数射线要在炉内进行入射、反射、吸收等,结果导致部分热量通过炉墙而损失了,到达工件的热射线较少,热效率不高。另外,随着时间的延长,炉内壁也逐渐腐化,壁面材料开始脱落,影响到传热效果。针对以上问题,为了提高加热炉热效率,实现节能,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找出了许多方式对加热炉进行改进,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所提出的方法大都是针对特定的情况,不具有广泛性。鉴于此,本文将加热炉辐射传热节能的方法进行总结分析,便于进行查找与对比。

1 加热炉内装强辐射元件

在工业加热炉中,传统的节能方式以加热炉合理选择炉墙材料,用轻质砖代替重质砖,在炉膛内壁贴耐火纤维等方式,来实现减少蓄热和散热损失;这些措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其目的都只是将热量积聚在了炉膛里,并没有解决热射线是否集中到达加热体的本质问题,使得发热体发出的热量到达加热体的仍然比较少,效率仍较低。

针对上述情况,李治岷等人[2]先对加热炉热效率低进行分析,得出其本质原因在于炉膛内热射线呈漫反射状态,最终部分热射线通过炉壁散热损失了。针对于此,提出了一种新的节能方式——黑体强化辐射传热。

从加热炉内工件获得的热量入手得到

Q=α辐undefined

式中 εM、εW——分别表示工件、炉墙的黑度;

FM、FW——分别表示工件、炉壁的面积;

tM、tW——分别表示工件、炉墙的温度;

α0辐——εW=εM时的辐射换热系数。

以式(1)为依据提出一种方式既可以实现增大黑度又可以增加面积的方法——启用黑体元件,在不增加炉子的功率,不减少发射率的情况下,该黑体元件集增大炉膛面积、提高炉体黑度、增加辐照度三项功能于一体。根据兰贝特定律,热源空间各方向发射的辐射能,法线方向能量最多,将黑体元件安装在炉内顶部较佳。

该方法节能的效果较好,可使炉体黑度达到0.95,迅速吸收射向元件的漫反射状热射线,随即将射线从无序到有序直接发射给工件,提高了射线的到位率,使工件吸收的能量增加,从本质上改变炉内射线呈漫反射的状态。此方法比较适于大批量连续生产,黑体元件要安装在炉内顶部才可达到射向工件的能量最多,对于一些顶部不便于安装的加热炉,需要重新考虑安装位置。此外元件是特别设计的,增加了实施的不便性。

2 辐射室出口装新型反射板

加热炉的传热方式主要为辐射传热,经其辐射室出口的烟气温度较高,直接流出带走了相当部分的热量,使辐射室的热效率较低;若能增加辐射室吸收的热量,则整个加热炉的效率就会提高,进而可以减少燃料的消耗,实现节能。

针对于此,窦从从等[3]提出了在辐射室内出口处安装反射板,在烟气流出辐射室之前,让其先进行回流增加了烟气在室内的停留时间。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辐射室设置不同反射板的圆筒式加热炉进行燃烧及传热的三维计算,得到了如下四种工况下的流场、温度场、辐射传热及热效率的详细结果:不加反射板(工况1)、直径较小的反射板(工况2)、直径大的反射板(工况3)、新型反射板即两边带有倾斜度(工况4)。

研究结果表明,工况2和工况3延长了烟气在辐射室内的停留时间,与工况1相比,气流循环得到了加强,工况4室内烟气回流明显增强,向上流动的烟气在板的两侧形成涡旋,进一步延长了烟气在炉膛内的停留时间,较大程度的改善了传热。工况2和工况3对温度场产生的影响较小,工况4使炉膛内温度分布更加扁平,径向温度随着反射板在炉膛内的高度增加而趋于均匀,改善了炉上部受热情况。工况2和工况3对流场、温度均匀分布的影响较小,但增加了部分辐射热量,随反射板直径的增大反射热量增加,使辐射室辐射传递的热量增加。对于工况4,改善了炉上部的受热情况,烟气出口温度降低,提高了辐射热效率。这种在辐射室内加装新型反射板的方式,有一定的节能效果,操作起来也比较方便,不需要在加热炉中做过多的改动,只需要将反射板安装在炉膛内,另外反射板的结构设计也较简单。该方法是在圆筒式加热炉内进行的,可对其他形式加热炉的节能改造提供参考借鉴。

3 加热炉衬里涂装高辐射涂料

在大多数锅炉、加热炉中,辐射室炉墙衬里采用的都是耐火材料,但随着运行周期的延长,炉管积灰日益严重,导致传热率下降。事实上,加热炉的结构及炉管的表面热强度分布是不均匀的,靠近火焰一侧,其表面热强度较高,而另一侧较低,如此降低了整个炉的表面热强度,传热效率降低。为了达到要求的加热温度,就需要大幅度的提高炉膛温度,但这样便导致了燃料消耗的增加。于是很多人提出在炉内衬里涂高辐射涂料。对以辐射传热为主的工业加热炉,高辐射涂料可以提高炉内参与辐射传热的物体表面辐射系数,达到节能的目的。

3.1 高温红外辐射涂料

涂红外辐射涂料能增加基体表面黑度,增强基体表面对热源热量吸收后的辐射传热,改变了传热区内辐射的波谱分布,将热源间断式的波谱转变为连续形式的波谱,进而促进被加热物热量的吸收。红外线通常是指波长在2.5~1 000 μm范围内的电磁波,通过被物体吸收使物质内部质点产生共振,从而使物体温度上升。通常情况下,高红外辐射涂料由辐射粉体基料、粘接剂、载液组成。

英国在1988年研制出的以氧化锆、氧化硅、氧化铝为基料,胶体悬浮液为粘接剂的ET-4红外辐射涂料[4],能与基体牢固粘合。随后Herbert Beven公司推出的主要由碳化硅和化学添加剂组成的涂料,通过烧结后化学添加剂在碳化硅表面形成保护膜,防止高温氧化,使用寿命较长[5]。

在我国,1974年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出的涂料运用到金属上,适用温度范围为60~1800℃,平均节能达5%左右[6]。90年代初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Fe2O3和MnO2为辐射基体,比例从20%~80%变化,以CuO、CoO、Co2O3为助烧剂[7],研制出了一类高红外涂料;由于Co2O3价格高,随后又研制出以主要成分为SiO2的矿石粉末为基础,掺杂Fe2O3的新型低成本红外涂料。在这之后进行了许多研究,到21世纪初山东淄博市新材料研究所研制生产的以Al2O3等优质远红外辐射复合粉料为基料的ZGW、ZYT远红外辐射涂料[8],其抗冲击性、抗震性好,节能率达15%~30%。吉林市绿源节能材料制造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开发了FHC和FRS-DQ远红外节能涂料[9],其中FHC是一种在高温时具有较高辐射率的新型水性无机涂料,主要由高温辐射材料、高温粘接剂及悬浮剂、稀释剂等组成。FHC可以涂在各种高温加热炉的炉膛表面,经使用表明涂层具有较好的理化性能,使用寿命较长。红外辐射涂料施工便利,在工业炉窑运用较多,但是许多材料与其基体的结合力不强,鉴于此,武汉钢铁集团等单位研制出一种与自制红外辐射涂料粉料相适应的涂料粘接剂,其结合力达6次水淬而不至脱落[10],这为红外辐射涂料在炉窑热工设备的基体上的应用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3.2 高辐射陶瓷涂料

在国外,1997年美国Cressie E Holcombe等人[11]研制出了以稀土氧化物CeO2或TeO2为基料,以Al(H2PO4)3、磷酸为粘接剂的辐射涂料,使用温度高达1 100℃以上。Wessex[12]把获得专利许可的NASA高发射率技术合并产生了EMISSHIELD高发射率涂料族。将该涂料喷涂到热处理高合金铸件的加热炉室内时,其节能率达15%;运用于高温隧道煤窑,经使用第一年的节能率达到了16%。Cockeram等人[13]提出用真空等离子喷雾(ZrO2+18%TiO2+10% Y2O3,Cr2O3,ZrC,Fe2TiO5,ZrTiO4,ZrO2+8%Y2O3+2% HfO2,TiC,TiC+5% Al2O3+5% TiO2,ZrB2,ZrB2+10% MoSi2,Al2O3+TiO2),弧变形(C和SiC电极),泥浆融合(SiO2+C),激光烧蚀变形,铼晶体化学汽相沉积等方式增大钼、铌、Haynes230(镍基合金)的发射率。热循环试验结果表明,六种等离子喷雾涂层(ZrO2+18% TiO2+10% Y2O3,ZrC,Fe2TiO5,ZrTiO4,ZrO2+8% Y2O3+2% HfO2,Al2O3-TiO2)和铼晶体化学汽相沉积可使钼、铌、Haynes230的发射率达到0.8左右,效果较好。B.Rousseau等[14]结合喷雾热解法与快速热退火,得到一种掺杂镨氧化镍(Pr2NiO4)的厚膜,通过远红外到中红外区域光谱发射率的测量结果表明该膜具有强黑体的特征,比较符合工业红外陶瓷辐射板的热效率。

在我国,最早于1994年研制出了高辐射陶瓷涂料。1997年,王志发等人[15]采用锆英砂、铬铁矿、耐火粘土、轧钢氧化铍以及少量稀土氧化物作为配料,按比例在耐火度测量锥及粘土表面,进行1 300℃的比较试验后,确定各组分为:ZrO2 10%~20%,SiO2 10%~20%,Cr2O3 15%~20%,Fe2O3 25%~30%,Al2O3 5%~10%,MgO 5%~10%,La2O3 1%-5%,运用结果表明,该涂料隔热效果好,节能效果达14%。1998年黑龙江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所的耿庆生等[16],采用以复合氧化物为主,采用我国特有的资源-稀土氧化物,经过活化处理,按比例混合,研制了GJT-高辐射陶瓷涂料。哈尔滨石化公司引进了该辐射涂料,使用结果表明GJT使炉墙衬里的热辐射系数由0.30~0.40提高到0.90~0.95,辐射系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该涂料辐射率高,粘接性强,抗高温氧化和腐蚀,在石油化工、机械等行业的加热设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高辐射陶瓷涂料能较大幅度的增加炉墙的辐射系数,节能效果明显,不需要对加热炉原来的结构形式做任何的改变,实施方便;对于任何能进行喷涂辐射涂料的加热炉都能运用,范围较广;该技术运用到实际中使炉膛温度降低100℃左右,加热炉效率显著提高;但为了减少炉管和炉墙积灰,用燃料气效果最好;涂层与内壁要保持高度的粘性,否则涂层易脱落,影响传热,同时还需要加强清灰。

4 优化管式加热炉结构形式

管式加热炉辐射室中主要通过烟气及炉墙向炉管进行辐射传热;目前炼油厂及石油化工厂所使用的加热炉均为水平管双面辐射管箱式炉型[17],根据其炉子的特点,在辐射室顶部拐角处不可避免地存在烟气内回流区,而造成辐射室内烟气温度及辐射管热强度分布不均匀,所以导致其能耗大,热效率低。

针对上述问题,北京拓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发了一种新型加热炉[18]。该炉辐射室侧墙设置为倾斜状,侧墙底部有一段垂直墙,垂直墙高度在侧墙总高度的1/10~7/10之间,侧墙的倾斜角度为10°时最佳。这种新型管式加热炉辐射室内避免了烟气回流,辐射室两侧的倾斜度缩小了辐射室内部与辐射管之间的距离。此后为了进一步提高传热效率,中国石油天然气华东勘察设计研究院李明等[19]研制了一种中间炉管座吊组合结构的管式加热炉,其由辐射室中间炉管、炉管支座结构、炉管联排结构、炉管吊架结构组成的以座为主吊座组合结构,解决了加热炉增设辐射室中间炉管困难的技术缺陷。在新型加热炉的基础上,上海惠生化工工程有限公司李保有等人[20]从增大换热管的表面积出发,提出了一种传热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的辐射炉管,该辐射炉管由外管、空心内管、定位块组成,外管与内管之间设有环形间隙,其定位块在环形间隙内;用于乙烯裂解炉,增大了管比表面积,提高了传热效率,在内、外管间的环形间隙设置的螺旋形状的定位块,使间隙内的流体产生旋转,减薄了管内流体的边界层,减小了热阻,进而提高了辐射传热效率。

新型结构加热炉辐射室内沿辐射管高度方向的热强度分布更为均匀,降低了辐射管管壁最高温度,减少了燃料的消耗,降低装置操作费用;它使辐射室内烟气温度场及辐射管热强度分布更为均匀,提高了辐射管的辐射及对流传热效率;由于倾斜度的设置,缩短了辐射室内部与辐射管之间的距离,提高了烟气流动速度,从而提高辐射室上部辐射管的辐射传热及对流传热。这种通过结构改造的方法,提高了生产经济效益,节能效果较明显。由于侧墙倾斜的设置和底部还有一段垂直高度,加大设计时候的难度,外侧墙的倾斜角度也需要谨慎设置,不同的角度达到的节能效果不同。

5 辐射传热节能技术的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加热炉内最主要的传热方式是辐射传热,其节能技术的研究发展也主要围绕辐射传热的理论与特点展开。根据其技术的发展脉络和存在的问题,辐射传热节能技术研究的重点与发展趋势总结如下。

(1)加强研究炉内强辐射元件安装位置的普适性;

(2)着力改善高温辐射涂料的粘结剂,提高粘结剂与基体间的结合力,避免涂层脱落,延长涂层的使用周期;

(3)深入加强红外辐射涂料节能机理的研究,为高温红外辐射涂料的研制开发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4)进一步优化加热炉的结构,使炉内温度分布更为均匀;

(5)辐射涂料超细超薄化、成分复合化、功能多元化;

(6)延长易损元件和涂料的使用寿命,维修方便、维修成本更低。

摘要:工业加热炉炉温都比较高,所以传热的方式以辐射为主,基于加热炉辐射传热的节能理论,综述分析了炉内装强辐射元件、炉内衬喷涂辐射涂料、在辐射室装反射板、优化改造加热炉等加热炉辐射传热节能方法。其中喷涂辐射涂料以其不改变原本加热炉的结构,操作起来较为方便,且节能效果好,得到了较多的使用。文末对辐射传热节能的研究重点与发展趋势做了简单的分析述评。

对我县工业发展趋势的定位思考 篇5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工业兴县、工业强县、工业富县”和跨越发展的正确方针指引下,我县工业经济得到长足的进步,由80年代初的工业“零基础”发展到现在的以香料化工、轻工纺织、机电冶金、食品加工、烟花爆竹为特色的五大工业支柱产业,从完完全全的农业县蜕变成不折不扣的工业县。截至今年7月底,我县实现工业增加值25357.8万元,工业总产值78030.1万元,税收2026.1万元。很明显,我县当前仍然处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离工业强县的目标还有很长一段差距。对于我县今后发展方向,工业化的道路只能坚持不能动摇,扶持工业的力度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笔者仅就我县工业发展趋势定位略作思考,提出一些不成熟意见。

一、我县五大工业产业发展趋势定位分析

(一)香料化工产业

目前,香料化工产业共有企业17家,产生税收的企业12家,涵盖了香料、橡胶、制药、染态助剂等多个行业,实现税收511.51万元,占整个工业税收的25.25%,其中香料企业创税349.45万元,占该产业的68.32%,橡胶企业创税108.14万元,占该产业的21.14%,制药企业创税47.49万元,占该产业的9.23%,其他企业创税6.43万元,占该产业的1.26%。

可以看出,香料产业已在该支柱产业中占有主导地位。虽然香料产业不是一个大产业,但从发展现状来看,无论是企业的规模、质量、市场占有率、对财政的贡献率,还是在全市乃至全省类似产业对比来看,香料产业优势地位明显突出。未来几年的发展中,应紧紧抓住我县香料产业已成特色,产业集聚效应初显,其他县区无法比肩,市场地位难以撼动的有利时机,定位于全国第一大香料产业,强力推动,巩固优势、拉大优势、做成强势,形成“中国香料看金溪”态势。也就是说,香料产业应为我县今后工业发展的“拳头”产业。

橡胶产业、染态助剂等在该产业中也占一席之地,但由于其污染重的特点,与我县的环境保护战略相背而驰,应列为逐步淘汰产业。

(二)轻工纺织产业

目前,轻工纺织产业共有企业22家,产生税收的企业13家,涵盖了制丝、纺织、服饰、塑胶、造纸等多个行业,实现税收336.25万元,占整个工业税收的比重为16.6%,其中制丝纺织企业创税113.66元,占该产业的33.8%,塑胶企业创税89.27万元,占该产业的26.55%,其他企业创税133.32万元,占该产业的39.65%。

制丝产业虽规模小,财政贡献也不是很大,但作为我县的一项传统产业,有技术,有条件做大做强。至今,我县仍是全省少有的几个丝绸被服生产大县。由于受到蚕桑基地的萎缩和蚕丝产量的锐减,该产业几乎停滞不前,传统产业、特色产业的地位逐渐削弱。

纺织产业为我县近年来突起的新产业,虽没有形成大气候,但随着大型项目台湾工业纺织园、卓尔纺织、玫罗兰纺织的引进和投产,呈现出蒸蒸日上、聚集发展的良好态势,加上

该类型产业的劳动力密集的特点,该产业孕育的潜力非常巨大。我们应立足于全市乃至全省,把纺织产业做成如黎川的制鞋、东乡的制药一样的具有地方特色龙头产业。

(三)机电冶金产业

目前,机电冶金产业共有企业19家,产生税收的企业15家,涵盖了汽配、电子、机械、金属加工、矿业等多个行业,实现税收971.8万元,占整个工业税收的比重为47.98%,其中矿业企业创税216.8万元,占该产业的22.31%,金属加工企业创税705.7万元,占该产业的72.62%,电子企业创税27.5万元,占该产业的2.83%,其他企业创税21.8万元,占该产业的2.24%。

显而易见,机电冶金产业为五大支柱产业中对财政贡献最大的产业,在全县工业中占绝对地位,但必须指出的是,我们需要客观地站在长远发展的立场上来熟悉这个产业。

一般意义上来说,产业定位分为三种:交通定位、资源禀赋定位和市场定位。矿产业属于典型的资源禀赋型产业。从资源禀赋特性来看,我县的矿业资源蕴藏量不大,只适宜小型开采,为国家限制发展的产业;从资源禀赋型产业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如我国的辽宁抚顺,德国的里尔工业区,随着资源的枯竭,无不面临工业艰难转型的问题。因此,小型矿产业只能作为我县工业短期发展的一个方向,不可能成为我县工业发展长久规划中的支柱产业。但我县矿产业的潜在优势在于本县江南第一富矿——石墨矿。

金属加工业属于交通定位型产业。我县与亚洲最大铜冶企业江铜集团所在地贵溪邻近,与其他金属加工相比,铜加工企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更具有发展潜力,应成为今后我县招商引资的主攻阵地,充分发挥地位优势,深挖潜力,做成全省精深铜产品加工基地。从上述的数据中就可以看出,这种潜力和优势已经得到较大程度上的发挥,铜加工企业极短时间内就超越了其他金属加工企业。

(四)食品加工产业

目前,食品加工产业共有企业20家,产生税收的企业18家,主要以大米加工为主,实现税收30.24万元,占整个工业税收的比重为1.49%,其中14家大米加工企业创税29万元,占该产业的95.9%,其他企业创税1.24万元,占该产业的4.1%。

从数量上来看,该产业在整个工业产业中比例不小;但从对财政贡献率来看,作用却微乎其微。今后,对于大米粗加工企业,必须限制发展,而对于粮食深加工,延长大米产业链条的项目如油脂、果葡糖浆等大型项目企业,是促进产业升级的重点方向,努力朝全市最大的粮食加工产业发展。因此,该产业我们可以定位为潜力产业。

(五)烟花爆竹产业

目前,烟花爆竹产业共有企业45家,产生税收的企业32家,实现税收176.05万元,占整个工业税收的比重为8.69%。

该产业在我县发展历史长久,尤其是陈坊积乡、琉璃乡、双塘镇的广大群众,有着几乎家家做花炮的传统,技术熟练,属于名副其实的“草根经济”,生命力旺盛。虽然我县的烟花爆竹产业数量上了规模,但质量没有上层次,呈现出“多而小”的特点。随着全国大中城市烟花爆竹禁放令的逐步解开,该产业也必将迎来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可以把该产业定位为既是传统产业也是潜力产业,是我县今后需要重点发展、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争取使烟花爆竹产业在全国“三分天下有其一”,成为继湖南浏阳、江西万载之后的全国第三、全省第二的烟花爆竹主产地。

二、我县工业发展建议

不容否认,作为还处于工业化初始阶段的金溪,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数量规模的问题。笔者认为,我县工业发展到此时,最大的矛盾应是工业发展定位的问题,只有结合县情,科学地定好位、找准方向,才能够有效避免今后工业无序发展、无头发展以及无重点发展的问题。从来没有那个地方能够发展所有种类的工业,“小而全”的工业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今后我县工业发展必须着力于三个重点,即力助传统产业,壮大优势产业,深挖潜力产业,其他产业自然发展或者着重于大项目引进。这一思想贯穿到招商引资工作中,总的要求就是把握产业规律,完善产业链条,切实做到产业招商,不符合我县产业定位的产业决不乱引进。

(一)力助传统产业,即大力扶持烟花爆竹和纺织产业。

对于烟花爆竹产业,一是通过企业“兼并扩”渠道,做大产业规模。“兼”就是鼓励单一产品企业向多个产品发展;“并”就是鼓励大企业吞并小企业;“扩”就是鼓励企业扩大再生产。二是通过行业标准约束,规范市场秩序。当前我县烟花爆竹产业在外存在质量不高、影响不广,在内存在竞争无序、相互倾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于强有力的行业协会及强有力的行业标准。三是通过专业市场培育,创建产业品牌。主要是建立大型烟花爆竹市场,把我县建成我国主要的一个烟花爆竹集散地和批发市场。

对于制丝产业,一是大力培育基地。制丝产业在我县历史上一直属于“两头(原料、市场)在内”的产业,随着我县蚕桑基地的萎缩,逐渐演变成为“一头(原料)在外、一头(市场)在内”的产业,不利于产业的发展壮大。二是大力扩展市场。我县的丝绸被服市场仅仅局限于市县,全省、全国乃至国际市场却几近为零。三是大力推新产品。改单一的丝绸被服向刺绣、丝绸服饰等多个产品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

对于纺织服饰产业,一是要推进产业聚集,着重在大项目上下功夫;二是要解决招工突出难题,着重在企业做久、做大上下功夫。

(二)壮大优势产业,即壮大香料产业。

一是多加下游企业引进力度,促进产业的集聚效应。我县的香料绝大部分属于初产品加工,香料产品的再加工、深加工以及应用产品的企业则没有,出现了产业链条断缺。二是多加企业技改扶持力度。除了继续设立原有的企业技改奖励基金外,可以酌情考虑采用沿海一些地区的做法,由政府购买某一先进技术或生产设备赠与企业,购买资金然后在企业的奖励基金中相应扣除。三是多加香料市场培育力度。可以借鉴浙江义乌、永康等地培育市场的经验,在我县某地建立香料批发市场或香料中转市场,把我县建成全国的香料集散地。

(三)深挖潜力产业,即做好跟踪服务,变潜力为实力。

一是促使几个特大项目,如万里药业、台湾工业园、卓尔纺织、玫罗兰纺织加快建设力度,做到早动工、早投产、早见效。二是切实做好产业招商,在招商引资实践中,重大、重优地引进与这些产业或周边县区优势产业关联度密切的项目,完善延长产业链条,链条断缺的产业从来得不到长久的发展壮大。当前的产业招商主要是引进香料下游产品加工利用企业、铜金属加工企业、大型纺织企业、石墨矿开采企业。三是坚持走园区专业化道路,提升园区的承接功能,改变过去小园区内建专业园区的熟悉,树立“大园区”意识,将现在规划中的、建设中的A、B、C、D四个工业园区建成四大专业产业园区,共同构成金溪一个大工业园区。

工业节能的发展趋势 篇6

【关键词】Creo;现代设计;工业发展

一、引言

随着现代设计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应用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计算机绘图(尤其是立体绘图)已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机械、电子、工矿等工程设计领域。由于手工制图工具的发展缓慢,人们花费大量时间使用手工制图,不但效益低,而且质量也不容易得到保证。自从计算机绘图技术产生与发展以来,由计算机控制绘图设备自动绘图, 不但明显地提高了绘图的速度和精度,更重要的是把工程技术人员从烦琐的手工制图中解放出来,将精力用于创造性的工作上去。

工程机械是我们传统实体化经济的支撑产业,在实际生产制造中机械工业的特点是按用户需求设计,它的复杂性体现在需要很快的响应速度,而这恰好是Creo参数设计的强项,Creo是整合了PTC公司的三个软件Pro/Engineer的参数化技术、CoCreate的直接建模技术和ProductView的三维可视化技术的新型CAD设计软件包,集成了多个可互操作的应用程序,功能覆盖整个产品开发领域。

二、Creo的简介

(一) Creo发展背景。Creo软件是一款集成CAD/CAE/CAM的系统软件,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通用机械和造船等工业领域。企业、教学中大部分模型、零件设计及装配都是针对Creo软件制作而成,其零件设计、装配、工程图生成等一系列完善的工作程序及组件功能被越来越多从事设计的工作者认可和采用。Creo针对不同的任务应用将采用更为简单化子应用的方式,所有子应用采用统一的文件格式, Creo目的在于解决CAD系统难用及多CAD系统数据共用等问题。

(二)Creo主要功能。Creo功能强大而全面,但其基本功能更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解决机械 CAD 软件中未解决的问题,就机械CAD而言,其不易用性、相互操作的性能以及在对图纸装配管理方面差强人意。2、采用兼容式的方法解决方案(基于 PTC 的特有技术和资源上),是的Creo软件具有较好的通用性与兼容性。3、Creo中有关于可伸缩、可互操作、开放且易于使用的机械设计应用程序,这大大提高了人们的使用效率,使得大部分人能在较短时间内操控该软件;4、 为设计过程中的每一名设计人员适时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给出正确操作方式的导引,知道设计人员想出正确合理的设计方式。

(三)Creo突破性技术及意义。Creo 提供四项突破性技术,克服了长期以来与CAD 环境中的可用性、互操作性、技术锁定和装配管理关联的挑战。这些突破性技术包括:Apps、Modeling、Adoption、Assembly。Creo的推出,正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制造企业在CAD应用中面临的核心问题,从而真正将企业的创新能力发挥出来,帮助企业提升研发协作水平,让CAD应用真正提高效率,为企业创造价值。

Creo在拉丁语中是创新的含义,Creo的推出,是为了解决困扰制造企业在应用CAD软件中的四大难题。CAD软件已经应用了几十年,三维软件也已经出现了二十多年,似乎技术与市场逐渐趋于成熟。但是,制造企业在CAD应用方面仍然面临着四大核心问题:

易用性:CAD软件操做还很复杂,简化程度有待提高。

互操作性:画图软件相对独立,操作方式完全不同,对于客户来说,转换较麻烦。

数据转换:一些人试图通过图形文件的标准来锁定用户,因而导致用户有很高的数据转换成本。

配置需求:由于客户需求差异,会造成由于配置复杂,而大大延长的产品交换的时间。

三、Creo对工业发展影响

(一) Creo在工业中的应用。工业设计(Industrial Design,ID)又叫工业造型设计,是一门科学技术与美学艺术相互渗透、交叉、结合形成的以现代化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现代综合性学科。对于设计者来说,CAD是用于基础设计,而Creo是用于创新设计,此过程包括产品造型、视觉传达、环境,即把实体的工业产品置于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仿真模拟的设计环境中,通过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系统化最优设计。基于Creo的结构设计首先是利用其强大的三维建模功能创建实体,即通过众多的工程特征,利用各种构造方法并对特征加上所希望的约束来生成形状非常复杂的物品。

(二) Creo产生的经济效益。改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如果充分利用所掌握的有关数学、力学以及材料学等相关方面的知识,通过运用Creo技术软件来进行工业机械产品的结构设计与开发工作,从而增加新产品的潜在价值和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为机械市场增添新的活力与动力,改良现代机械加工制造方法,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材料的损耗率。实践证明:Creo等机械制图方法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机械设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尽可能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机械工业发展趋势

(一)制图效率的提高。传统的设计以手工绘图为主"绘图繁琐"劳动强度大"绘图的质量和速度难以得到保证"修改麻烦"不能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Creo的迅速发展"复杂曲面的应用变得轻而易举,从而改变了人工逐点逐线绘制曲面的传统方法,大大提高了曲面的设计精度,降低了劳动强度,其次,Creo在航空、汽车、造船等工业部门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三维构思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三维图样不再作为产品的辅助图样,而是现代工业产品设计、计算、分析、加工、仿真的基础。

(二)促进现代机械产品造型。Creo的工业设计模块,用于支持自上而下的投影设计,以及在复杂产品中的设计中所包含的许多任务的自动设计。用于在立体成图中对3D建模的支持与应用,具体构成描述如下:Creo支持平面图布置上的一般组装概念设计,平面布置上的概念分析及3D部件平面布置。Creo也能使用平面图自动组装零件,而Creo的优化保证了工业设计模块在根本上和设计全局的统一。

(三)促进现代机械美学的发展。 机械美学则完全是新兴的工业时代的美学诉求,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环境、材料等领域的突飞猛进,新的技术表现理念更强调外表的光滑(如太空舱般的效果)、轻透、可呼吸的表皮、结构更加轻盈、内部巨大的灵活性等。Creo的发展产生为人们的奇思妙想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宣泄渠道,使得人们设计的物品能够较为直观的展现在大众面前,极大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机械美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飞,粱艳霞.Pro/E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1.

浅析电梯节能技术的发展趋势 篇7

在高层建筑物中, 通常都是要并联设置若干台电梯的, 那么各个电梯之间怎样连接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了。如果并联的电梯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那么即将使用电梯的用户就会同时按下多台电梯的呼梯按钮, 这样就很容易出现轿厢扎堆的问题, 同时也降低了电梯的工作效率。因此在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电梯群控技术, 其工作原理就是将若干台电梯组成一组, 控制系统选择分布式的方式, 在对各台电梯进行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中, 可以充分的分析高层建筑的使用情况, 从而选择最佳的输送方式。电梯群控技术的出现, 不但降低了召唤电梯的响应时间, 同时也提高了建筑物内部各台电梯的工作效率, 起到了节能的作用。

通常情况下, 电梯群控系统都是通过继电器控制的, 也就是所谓的自动方式选择系统, 但是这种方式是有着明显缺点的, 不但无法进行复杂的逻辑推理, 同时结构复杂、维修困难并且可靠性较低, 但是随着近些年来集成电路的快速发展, 电梯群控系统的结构得到了一定的简化, 同时可靠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 电梯群控系统中也相继应用了模糊控制、人工神经网络以及专家诊断系统等先进的技术, 大大的提升电梯群控系统的智能化程度。

2 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技术

长久以来, 在选择电梯的驱动机构时, 都是选择涡轮蜗杆曳引机, 因为其具备结构简单、传送稳定并且传动比大的优点, 但是在新世纪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高速发展, 对于电梯产品的使用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市场中出现很多新型的电梯产品, 如小机房电梯和无机房电梯等。而要想与这些新型产品相配套, 那么电梯的驱动机构就必须具备体积小并且低速大转矩的特点, 那么传统的轮蜗杆曳引机就是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了。因此最新研发成功的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就应运而生了。这种技术在应用了先进的电子控制技术和高密度的永磁材料的基础上, 采用了经过优化的CAD计算方法, 并且也已经研制出了多种结果和多种规格的永磁同步发动机, 常见的有自起动潜油结构、变频外转子结构、音圈式直线结构以及变频无阻尼绕组内转子结构等, 其在不需要励磁电流的前提下就可以将曳引轮安装在电机的转子上, 降低了电机的体系, 也提高了电机的使用效率。

在与传统的涡轮蜗杆曳引机对比的过程中, 其工作性能不但具有明显的优势, 如结构简单、稳定性高、体积小、污染小以及低速大转矩等, 同时它还有着明显的节能优势:第一, 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的转子部分采用了高性能的永磁材料, 其工作时不需要励磁电流, 电源对其干扰也较少, 电机的铁耗和铜耗都得到了降低, 其满载启动电流只需异步电机启动电流的二分之一;第二, 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不用减速机构, 电能可以直接被转化成为机械能, 机械传动效率几乎可以达到100%, 节能效果十分明显。当然, 现阶段要想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完全取代传统的结构是不现实的, 首先在超低速的运行环境下, 其稳定性略显不足, 而很多大吨位的超低速货梯, 还是建议选择传统的驱动机构的。

3 电梯变压变频调速技术

从出现电梯开始, 其拖动设备几乎都是选用直流电动机, 而直流电动机也是有着明显的优缺点, 其工作时噪音小并且平滑性好, 同时其应用范围也很广, 但是它体积较大并且结构较为复杂, 后期对其的维修有很大的困难。所以, 怎样使用交流异步电动机取代直流电动机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了, 而核心问题就是异步交流电动机的调速性能, 以往使用过的变极调速和调压调速的方式都有着一定的缺点, 近些年来, 一种名为变压变频调速的技术占据了世界电梯的主要市场, 其工作原理为通过调节电机定子绕组供电电压的频率和幅值来调节电机的转速, 这种技术的节能效果十分优异, 主要体现在以下的两个方面: (1) 传统的调速方式都是要留有足够的余量, 而电机也无法在满负荷的状态下工作, 这样很多电能就被浪费了, 而这种技术能够通过动态调整的方式来适应负载变动, 从而提高电机的工作效率; (2) 传统的调速方式对于电机的启动力矩是有着明确的要求的, 要从电网中吸收足够大的启动电流, 这样就会对电网的电压波动产生一定的危害, 也造成了电能的浪费, 而这种技术具备软启动功能, 缓慢的调至额定电流, 对电梯的转速冲击以及对电网的冲击都会降低, 节约了电能的同时也延长了电梯的使用寿命。

4 电梯能量回馈技术

进入到21世纪后, 在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节能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 电梯行业也推出了能源再生电梯, 从此真正的进入了电梯行业的“造能”时代。当电梯处于满载或是重载下行以及空载或轻载上行的工作状态时, 通常都会产生一定的再生电量的。现阶段我们所使用的变压变频调速电梯, 这些电量是被存放在电容器中的, 这样母线的回路电压就会慢慢升高, 而电容器中所存放的直流电能如果不能及时的得到释放, 电梯就会出现故障并且停止工作。通常都是采用电阻消耗电容中储存电能的方式来释放这部分的直流电能的, 电梯运行时电阻耗能所产生的热量很高, 不但影响了机房的环境, 也降低了系统的工作效率。而所谓的能量回馈技术就是指在变频器直流母线的两端安上能量回馈装置, 应用有源逆变技术将再生的能量转变为交流电并返送到电网中去。这种装置的节能效果十分理想, 节电的效率为30%左右。另外, 采用能量回馈技术, 也能进一步的降低机房的温度, 那么机房空调的耗电量就也随之下降了, 也起到了节能的作用。

这种电梯行业的能量回馈技术的节能效果十分优异, 但是其应用程度还并不十分广泛。根据相关资料数据的统计, 全国所有的电梯中安装了能量回馈装置的电梯仅为2%。第一, 这种技术的安装成本较高, 而电梯的安装费用和运行费用都是要居住的用户来支付的, 通常开发商都是不愿意为居住用户承担这一部分费用的;第二, 能量回馈技术所采用的变频器是一个逆变的环节, 其波形也有很大的可能性发生畸变的现象, 并且畸变的概率也很大, 因此其对很多的用电设备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新兴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通过以上的论述, 我们对电梯群控技术、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技术、电梯变频调速技术以及电梯能量回馈技术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在我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我国对于节能减排工作也更加的重视了, 很多政策的约束也逐步的得到了解决, 因此很多如能源再生电梯以及永磁同步无齿轮电梯等节能电梯的技术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 很多优于现有节能技术的电梯也将成为电梯行业发展的热点和趋势。

参考文献

[1]沈大威.变频调速技术在电梯改造中的应用[J].节能技术, 2003.[1]沈大威.变频调速技术在电梯改造中的应用[J].节能技术, 2003.

[2]彭金声.浅谈推动电梯节能技术的发展[J].建设科技, 2009.[2]彭金声.浅谈推动电梯节能技术的发展[J].建设科技, 2009.

[3]周科.能量回馈节能技术在电梯节能中的实践应用[J].无线互联科技, 2013.[3]周科.能量回馈节能技术在电梯节能中的实践应用[J].无线互联科技, 2013.

[4]邓金强.电梯节能技术的发展趋势[J].科技致富向导, 2012.[4]邓金强.电梯节能技术的发展趋势[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浅谈节能建筑的发展趋势 篇8

1 节能建筑“叫好不叫座”

不可否认, 在政策的批引下, 我国的建筑节能已初步形成从法规到行业标准的节能框架体系, 一些地方在建筑节能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看, 目前, 节能建筑推广面临, “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开发商积极性不高是节能建筑遭遇尴尬的重要原因。节能建筑的成本比普通住宅高出10%左右, 每平方米售价也“水涨般高”, 要高出100-200元。同时, 其建造工艺、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工程施工等, 要比一般建筑复杂。无论是改造不是建设, 节能建筑需要投入的资金更多。而且, 节能建筑与普通住宅从表面上看, 并无大差别, 消费者在短期内感受不到节能效应, 再加上节能建筑的售价较高, 市场需求难以估计, 开发商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空间, 做节能建筑的动力肯定不足。

消费者对建筑节能的意识不强, 也是节能建筑难以推广的原因之一。北京康郡小区的一位销售人员说, 目前, 地段、价位、楼层、户型、结构、小区环境等, 是购房者首先考虑的问题, 而对节能, 还很少顾及。另一方面, 节能建筑还没有过消费者的信任关。面对每平方米比普通住宅贵上百元的节能住宅, 不少消费者对“听得到, 看不着, 更摸不准”的数据指标将信将疑。

政策法规形不成合力以及市场励机制的缺失, 也是阻碍节能建筑发展的重要因素。市场观察人士表示。推行节能建筑的关键, 在于形成一整套引导机制。例如, 节能建筑为供暖企业节省成本, 为社会节约能源, 在收费上鼓励消费者是必要的。但现状却是, 节能建筑和普能建筑都按面积收取供暖费。这样的政策显然不合理。对建设节能建筑的开发商来说, 也应当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 比如, 为节能建筑的开发商提供一些税收、贷款优惠等。

2 建筑节能势在必行

据调查显示, 我国建筑能耗的总量逐年上升, 建筑能耗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已从20世纪70年代末, 上升到近年来的接近30%。面对中国快速增张的能源消耗形势, 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 到2010年, 单位GDP能耗下降20%。但是, 从今年上半年我国能源消耗增张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的情况来看, 目标的实现不容乐观。把目前占能源消费总量30%的建筑能耗降下来, 就变得迫在眉睫。

业内资深人士指出, 一方面, 我国是建筑业大国, 建筑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建筑节能和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不仅涉及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而且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业。另一方面,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时期, 每年大约20亿平方米的建筑总量, 接近全球年建筑总量的一半。我国在这个时期的新建建筑以及原有430亿平方米存量建筑是否节能, 关系到能否缓解我国能源供求的紧张状况。所以, 降低建筑能耗, 势在必行。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指出, 建筑节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突破人们意识上的束缚和技术及政策壁垒, 加速建筑节能知识的普及, 以市场需求来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要用示范工程带动节能建筑的发展;加强方法和行政监管力度。此外, 政府应采取经济鼓励政策。

可喜的是, 国家已把建筑节能列入“十一五”期间国家十大节能工程。通过建立新闻披露制度和市场清除制度, 对不执行国家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设计单位和建筑单位进行披露, 并给予一定的处罚, 甚至清除出市场。同时, 我国将建立税收、贷款和收费等一整套经济激励制度, 强化全民的节能意识。

3 充分发挥改革杠杆的作用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资源、能源消耗正处在相对高峰期, 而建筑业是排在诸多产业前面的耗能大户, 墙体耗能又是建筑能耗中的“老大”。因此, 保执资源、节约能源,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从加快墙体材料革新和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入手, 充分发挥政策杠杆的作用, 有效遏制高耗能建筑的增长势头。

近年来, 国务院和建筑部相继出台《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用建筑的指导意见》等文件, 明确到2010年, 全国新建建筑争取1/3以上能达到节能建筑标准, 全国城镇建筑的总耗能要节省50%, 到2020年, 要使全社会建筑的总能耗能够达到节省65%的总目标。但是, 这些政策在各地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差别很大, 一些地方的领导对此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工作力度还远远不够, 致使这些地方的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缓慢, 建筑节能成效不大。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涉及面广, 难度很大, 每一步都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

目前, 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对政府性基金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在此基础上将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同时也在加快研究企业资源综合利用所得税优惠产业目录, 组织力量研究推广节能建筑的扶持政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经予高度重视, 将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建筑节能工作与当地经济的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密切结合起来, 研究制定发展目标、推广重点和政策措施, 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摘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经予高度重视, 将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建筑节能工作与当地经济的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密切结合起来, 研究制定发展目标、推广重点和政策措施, 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新型节能型建材的发展趋势 篇9

一、发展新型节能型建材的必要性

我国建材行业沿用了粗放型传统生产模式, 对自然资源重开发、轻保护, 对生态环境重利用、轻改善。建筑材料的发展应以满足建筑节能需要为重, 节能建筑材料作为节能建筑的重要物质基础, 是建筑节能的根本途径。在建筑中使用各种节能建材, 一方面可提高建筑物的隔热保温效果, 降低采暖空调能源损耗;另一方面又可以极大地改善建筑使用者的生活、工作环境。因此, 走环保节能建材之路, 大力开发和利用各种高品质的节能建材, 是节约能源, 降低能耗, 保护生态环境的迫切要求, 同时又对实现我国21世纪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二、新型节能型建材的发展趋势

1、新型墙体材料

墙体材料在房屋建材中约占70%, 是建筑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建材是建材发展的方向, 因而发展墙体材料, 一定要按照建材绿色化的要求, 与资源综合利用、保护土地和环境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限制粘土砖, 优化墙体材料产业与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的关系, 实现墙体材料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根据目前国家的节能标准, 唯有加气混凝土才能做到单一材料达标 (节能50%) 的要求, 而用板材做墙体材料是今后墙材发展的趋势, 因此加气混凝土制品作为今后墙体材料的首选, 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因此, 要适应建筑应用的需要, 将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与提高建筑性能和改善建筑功能结合起来, 使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种新型墙体材料, 从而达到节能、保护耕地、利用工业废渣、促建筑技术发展的综合目的。

2、保温隔热材料

墙体特别是外墙的传热在建筑物总体传热中占比例最大, 我国多采用保温节能墙体。墙体保温式根据保温层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外墙外保温、外内保温和中空夹心复合墙体保温等3种。目前我的外墙保温技术发展很快, 是节能工作的重点。而节能材料的发展必须与外墙保温技术相结合, 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因此, 在大力推广外墙保温技术的同时, 要加强新型节能材料的开发和利用。

3、防水密封材料

防水材料是建筑业及其他相关行业所需要的重要功能材料, 是建材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对防水材料提出了多品种高质量的要求, 而在桥梁、隧道、国防军工、农业水利和交通运输等行业和领域中也都需要高质量的防水密封材料。

目前我国防水材料行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颢。

(1) 产品结构不合理, 新型防水密封材料的产量不高, 市场占有率不高;

(2) 产品质量普遍偏低, 假冒产品充斥市场;

(3) 设计施工应用技术有待提高, 工程建筑渗漏还相当严重。

因此, 防水材料工业亟需调整结构、规范市场。在发展方向上, 应重点发展新型防水材料, 扩大新型防水材料 (如SRS、APP、APO等改性沥青油毡和高分子防水卷材等) 的市场份额。

4、节能门窗和节能玻璃

节能门窗的制造材料从单一的木、钢、铝合金等发展到了复合材料, 如铝合金一木材复合、铝合金一塑料复合、玻璃钢等。就玻璃钢门窗而言, 其型材具有极高的强度和极低的膨胀系数,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除结构外, 对门窗节能性能影响最大的是玻璃的性能。目前, 国内外研究并推广使用的节能玻璃主要有:中空玻璃、真空玻璃和镀膜玻璃等。

(1) 中空玻璃在发达国家已经是新建住宅法定的节能玻璃, 但我国中空玻璃的使用普及率还不到1%, 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 推广使用中空玻璃将是实现门窗节能的一个重要途径。

(2) 真空玻璃在节能方面要优于中空玻璃, 从节能性能比较, 真空玻璃比中空玻璃节电16%一18%:

(3) 热反射镀膜玻璃的使用不仅具有节能和装饰效果, 可起到防眩、单面透视和提高舒适度等效果, 还可大量节约能源, 有效降低空调的运营经费;

5、水泥的发展和粉煤灰的利用

水泥工业在我国建材行业中能耗最大, 因此要大力发展生态水泥。所谓生态水泥就是广泛利用各种废弃物及城市垃圾为原料制造的一种生态建材。这种水泥能够降低废弃物处理的负荷, 既解决了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又降低了生产成本。

粉煤灰是燃煤发电场的废弃物, 由于其具有轻质多孔的特点和潜在的水硬性, 可以作为多种建材的生产原料。开发粉煤灰建材不仅可以解决能源和资源问题, 同时解决了这种工业废弃物造成的污染问题。

6、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

近几年, 我国在建筑垃圾开发利用方面投入了相当大的资金, 不少地区将建筑垃圾作为一种再生资源, 对固体废弃物加以筛分、破碎后制成建筑垃圾砖或用作路基垫层及地基垫层;对不可理垃圾则堆山造景加以利用。从而使建筑业走上了一条良性循环的经济模式, 成为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综上所述, 未来我国新型建材的发展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类:

1、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建材

2、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建材

3、大力发展多功能型建材

总之, 节能环保型建材具有多功能、低能耗、低物耗、少污染、可循环再生利用等特征, 集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资源有效利用、清洁生产等综合效益于一体, 成为未来建筑材料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符合人类的需求和时代发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1]朱盈豹:《保温材料在建筑墙体节能的应用》,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3-9-1。

论工业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篇10

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控制系统的智能化、分散化、网络化, 而现场总线的蛔起正是这一发展趋势的标志。

1.1 现场总线的崛起

多年以来, 工业自动化领域的过程控制体系历经基地式仪表控制系统、电动单元组合式模拟仪表控制系统、集中式数字控制系统、集散控制系统 (DCS) 等4代过程控制系统, 当前我国工业自动化的主流水平即处于以PLC为基础的DCS系统阶段。

与早期的一些控制系统相比, DCS系统在功能和性能上有了很大进步, 可以在此基础上实现装置级、车间级的优化和分散控制, 但其仍然是一种模拟数字混合系统, 从现场到PLC或计算机之间的检测、反馈与操作指令等信号传递, 仍旧依靠大量的一对一的布线来实现。这种信号传递关系称之为信号传输, 而不是数据通信, 难以实现仪表之间的信息交换, 因而呼唤着具备通信功能的、传输信号全数字化的仪表与系统的出现, 从而由集散控制过渡到彻底的分散控制, 正是在这种需求的驱动下,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 现场总线便应运而生, 并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不断崛起。

现场总线是应用在生产现场的全数字化、实时、双向、多节点的数字通信系统。现场总线技术将专用的CPU置入传统的测控仪表, 使它们各自都具有数字计算和通信能力, 即所谓“智能化”, 采用可进行简单连接的双绞线、同轴电缆等作为联系的纽带, 把挂接在总线上作为网络节点的多个现场级测控仪表连接成网络, 并按公开、规范的通信协议, 使现场测控仪表之间及其与远程监控计算机之间实现数据传输与信息交换, 形成多种适应实际需要的控制系统, 即所谓“网络化”, 由于这些网上的节点都是具备智能的可通信产品, 因而它所需要的控制信息 (如实时测量数据) 不采取向PLC或计算机存取的方式, 而可直接从处于同等层上的另一个节点上获取, 在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FCS) 的环境下, 借助其计算和通信能力, 在现场就可进行许多复杂计算, 形成真正分散在现场的完整的控制系统, 提高了系统的自治性和可靠性。

FCS成为发展的趋势之一, 是它改变了传统控制系统的结构, 形成了新型的网络集成全分布系统, 采用全数字通信, 具有开放式、全分布、可互操作性及现场环境适应性等特点, 形成了从测控设备到监控计算机的全数字通信网络, 顺应了控制网络的发展要求。

1.2 现场总线的新动向———工业以太网

长期以来的标准之争, 实际上已延缓了现场总线的发展速度。为了加快新一代系统的发展, 人们开始寻求新的出路, 一个新的动向是从现场总线转向Ethernet, 用以太网作为高速现场总线框架的主传。以太网是计算机应用最广泛的网络技术, 在IT领域已被使用多年, 已有广泛的硬、软件开发技术支持, 更重要的是启用以太网作为高速现场总线框架, 可以使现场总线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主流技术很好地融合起来。为了促进Ethernet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国际上成立了工业以太网协会, 开展工业以太网关键技术的研究。此外, 开发设备网供应商协会 (ODVA) 已经发布了在工厂现场使用以太网的全球性标准--以太网/IP标准。该标准使用户在采用开放的工业应用层网络的同时, 能利用可买到的现成的以太网物理介质和组件, 也即由多个供应商所提供的可互操作的以太网产品。

2 管理控制一体化

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另一个发展趋势是管理控制系统的一体化。

2.1 何谓管控一体化

在市场经济与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中, 企业内部之间以及与外部交换信息的需求不断扩大, 现代工业企业对生产的管理要求不断提高, 这种要求已不局限于通常意义上的对生产现场状态的监视和控制, 同时还要求把现场信息和管理信息结合起来。管控一体化就是建立全集成的、开放的、全厂综合自动化的信息平台, 把企业的横向通信 (同一层不同节点的通信) 和纵向通信 (上、下层之间的通信) 紧密联系在一起, 通过对经营决策、管理、计划、调度、过程优化、故障诊断、现场控制等信息的综合处理, 形成一个意义更广泛的综合管理系统。

2.2 现场总线为管控一体化铺平了道路

企业信息网络是管控信息集成的基本条件, 没有信息网络就不可能实现企业横向和纵向信息的沟通和汇集, 建网的目标在于实现全企业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共享, 以及与外部世界的信息沟通。

管控一体化解决方案中的现场控制层由现场总线设备和控制网段构成, 把传统的集散系统控制站的功能分散到了现场总线设备, 此时的控制站实际是一个虚拟的控制站。现场总线技术与产品所形成的底层网络, 充分发挥其使测控设备具有通信能力的特点, 为控制网络与通用数据网络的连接提供了方便。企业信息网络是管控一体化的基础, 现场总线则为构建管控一体化网络铺平了道路, 过程监控层由局域网段以及连接在局域网段的担任监控任务的工作站或控制器组成, 现场总线网络通过现场总线接口与过程监控层相连, 或者监控层直接由现场总线来担当, 监控站可以完成对控制系统的组态, 执行对控制系统的监控、报警、维护及人机交互等功能, 企业管理层由各种服务器和客户机等组成, 用于集成企业的各种信息, 实现与Internet的连接, 完成管理、决策和商务应用的各种功能。

2.3 管控一体化的支持环境与系统集成

在多总线并存的局面下, 系统集成成为实现管控一体化信息系统的中心任务。系统集成是要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将相同或不相同厂商的现场总线产品相互连接, 并使上层应用与下层现场设备之间完成双向数据沟通, 使之成为一个可以满足用户需求的整体。因此, 系统集成既包括硬件产品的集成, 也包括软件产品的集成。对硬件集成来说, 需要借助网桥, 网关沟通总线接口。一般同种总线的网段采用中继器实现网段的延伸, 采用网桥实现不同速率网段之间的连接, 不同类型的总线网段之间以及现场总线与以太网等异构网络之间采用网关实现互连, 如公司与生产厂或其他部门距离较远时, 采用公共数据网或电话网来实现局域网的连接。因此可以预计, 今后这类通信接口产品将会变得很热门, 从软件集成来说, 通过OPC、ODBC等技术使得不同系统之间的准确、高速, 大量的数据交换得以实现, 能将实时控制、可视化操作, 信息分析、系统诊断等功能集成到一个紧凑的软件包中, 具有很大的硬件灵活性, 并且可以提供与多种管理软件的连通性, 从而可较为经济地解决管控系统之间的连接。

3 对水工业自动化发展的思考

综上所述, 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 引起了自动化系统结构和自动化控制概念的变革, 进一步推动了管控一体化企业信息系统的建立, 它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为一体, 成为流程工业自动化发展的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工业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愈加严峻的挑战, 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控一体化企业信息系统的建立, 将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络的普及, 将会使管控一体化的重要性日益显露出来, 由以PLC为基础的集散型控制系统向以现场总线为基础的管控一体化分布式网络信息系统过渡是必然的。

责任编辑:孙兆杰

摘要:本文从控制系统的多元化和管理控制一体化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工业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工业节能的发展趋势 篇11

1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现状简析

(1)生产总量大,外资比例高

目前虽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但是并不是强国。2004年全国各汽车企业拥有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汽车工业总产值高达到11000多亿元人民币。根据以上数据来计算,我国的汽车生产和销售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国汽车产业中则包含了50%以上的合资企业,由此来看我国本土品牌汽车的销售总额不及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

(2)经营分散,生产规模小

1998年,我国整车生产企业为115家,2004年中为119家,算上2004年的几起并购案,现在整车生产企业数量仍然在100家以上,为期不短的国内汽车企业并购整合并没有出现让人惊喜的进展,国内汽车生产企业数量几乎等于美、日、欧所有汽车企业数量之和,产量却不及这些国家一个大企业的产量,“散、乱、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点难题。

(3)区域市场封闭,抑制销量增长

目前我国市场缺乏积极有效的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违背市场竞争规律,错误的推行地方保护主义政策,封闭的区域市场直接限制了非本地企业生产汽车的使用率。这种人为的分割市场、胡乱收费和繁杂的购车手续抑制了个人购车的积极性,限制了汽车需求增长。此外,汽车生产企业的产品种类、产品价格、营销模式、市场开发及售后服务等各个方面也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

(4)零部件生产落后,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目前,我国对汽车零部件生产工业的投资力度仍然不足,在整个汽车工业总投资规模的比例中占不到30%。因为地方、部门、企业各自为阵,投资分散重复,没有培育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大型骨干零部件企业,未能生产出极具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也未形成按专业化分工的产业结构,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总之,我国的零部件工业总体水平仍然不高,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2 、应对当前问题的策略

(1)重组国内汽车生产企业

目前,在我国现有的百余家汽车企业中,有很多企业的生产能力相近、产品类型相似、技术水平相当、竞争力不相上下。对于这些企业来说,要实施企业间并购重组的可行性很小,因此可以先采取相对松散的联合方式,例如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项目合作,共同开发新的产品类型等,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走向合资、控股等高层次的联合。

(2)加大技术研发投入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研发能力强大的企业,那么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竞争中,就只能作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附庸。但是要在短时间内形成我国汽车工业完整的开发能力,任务是相当艰巨的。因此建议政府,将汽车研究开发基金单独列入政府预算体系,由行业主管部门每年确定详细的支持项目,由行业主管部门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和统一分配。尤其要鼎力支持我国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并且在国内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的汽车品牌。

(3)紧跟世界汽车工业发展步伐

我国的汽车工业已在上一轮的世界汽车工业发展进程中坐失了发展的机遇,如果现在还不彻底革新观念,转换思路,就会再次坐失这一轮的世界汽车工业发展机遇,仍将无法参与到世界汽车工业的竞争中。因而,我国的汽车工业发展要紧跟世界汽车工业发展步伐,不能再次掉队了。

3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趋势分析

(1)汽车价格仍有降低的趋势 由于目前汽车生产能力的迅速提高,汽车产量大于销量的现实,将导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同时随着国内生产规模扩大,技术水平提高,零部件体系逐渐完善,国产化率不断提高,塑料、电子产品等原材料价格下滑,进一步降低了汽车生产,加上大量新车超低价上市,新老车型竞争更加激烈,多样化选择使消费者观望心态增强。这些因素都增加了价格下降的压力。

(2)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

从日本丰田、美国通用、福特、德国大众等国际汽车巨头纷纷加大在中国汽车产业的投资可以看出,在未来5至10年内中国仍然处在对发达国家汽车产业的追赶期,国内汽车生产企业仍将紧追国际汽车产业技术发展,牢牢抓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清醒审视自己的技术实力,利用好自己的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基地。

(3)自主品牌汽车市场份额上升

据统计,2006年1至10月乘用车自主品牌累计销售近174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2%。其中自主品牌轿车销售81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7%。2006年上半年最畅销的15个轿车品牌中,三分之一是自主品牌。上半年我国自主品牌轿车的销量以51.3%的增长率领先于合资品牌36.3%的增长率,自主品牌轿车市场份额接近25%,个别月份甚至接近30%。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它表明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份额呈上升趋势。

(4) 汽车消费将呈现辐射状扩张趋势

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看,目前国内汽车业已进入成长期,率先买车的是最高收入群体,此时中心城市增长会很快。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逐渐向次高收入群体辐射,比如二线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等。再往后,增长的中心还会向内地中小城市甚至农村辐射。而且每个靠后层级的消费人群在数量上要远远大于前一个层级,这无疑会给汽车消费需求提供强劲的增长动力。

(5) 自主品牌汽车将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

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定位和产品特点比较符合中国的国情,尤其是对收入不高、讲究实用的内地中小城市居民和广大农村消费者而言,自主品牌汽车无疑是他们消费的首选。由于没有外资伙伴的限制,自主品牌企业可以充分地享有海外市场,扩大产品的出口,尽管这些企业目前在海外的销量还不大,但可以预见今后在性价比方面的优势会逐步显现。同时国家的产业政策扶持、庞大的本土市场需求、零部件配套体系的日趋完善等有利因素,都将推动着国内汽车市场朝着自主品牌化的方向发展。

我国是汽车的消费大国,目前汽车消费市场正逐步走向成熟,这让许多汽车生产企业开始意识到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对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虽然本土化汽车品牌的建立在国际知名品牌的挑战下,显得步履维艰。但是在日益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只要本土汽车生产企业牢固地树立质量和品牌的战略思想,那么必将能够打造出本土汽车产品的强势品牌。

试论生态节能建筑的发展趋势 篇1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 人们对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生态文明建设逐渐被提上工作日程。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节能建筑可以有效地降低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 是推进我国绿色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015年5月,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因此新形势下加强对生态节能建筑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生态节能建筑的发展趋势

纵观生态节能建筑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 其发展趋势有着观念大众化、设计主流化、技术全面化等显著特征, 具体分析如下。

1.1 节能环保建筑观念大众化

当前情况下, 我国生态节能建筑数量较少、规模较小, 据相关数据统计, 截止到2013年年底, 我国城乡建筑总量中属于生态节能建筑的比例不足10%, 但是政府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提出, 到2020年我国生态节能建筑占比要达到50%左右[1]。生态节能建筑在我国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人们生态节能环保观念不强, 受传统观念的长期影响, 仍有部分人认为我国地大物博、能源丰富, 没有必要建设生态节能建筑。因此, 未来我国生态节能建筑发展的趋势之一是节能环保建筑观念大众化。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只有在城乡居民节能环保观念不断增强的情况下, 我国生态节能建筑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1.2 节能环保建筑设计主流化

就目前情况而言, 我国建筑项目中节能环保设计不够普及, 据住建部相关数据统计, 在2011年对我国30省市建筑项目抽样调查发现, 建筑项目在设计阶段能够完全达到节能环保标准的建筑所占比例约为43.8%, 半数以上建筑物在建筑设计上只能符合其中一项或几项, 甚至完全不符合节能环保设计标准[2]。在这方面, 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远。以德国为例, 由于德国自然资源能源不足, 100%的石油、80%的天然气依靠进口, 因此德国非常注重生态节能建筑的建设, 建筑项目在设计阶段能够完全达到节能环保标准的建筑所占比例接近80%[3]。因此, 节能环保建筑设计成为建筑行业设计主流, 必然是我国生态节能建筑未来发展趋势。

1.3 节能环保建筑技术全面化

现阶段制约我国生态节能建筑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客观原因是, 我国节能环保建筑技术还不完善。一方面我国节能环保技术研发滞后于发达国家, 我国建筑行业节能环保标准仍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标准, 另一方面我国建筑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因此, 我国生态节能建筑未来发展必然是朝着节能环保建筑技术全面化的方向前行,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节能环保建筑技术研发全面化, 保温隔热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污水自动处理技术、烟气综合治理技术、太阳能照明技术等节能环保建筑材料和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其次是节能环保建筑技术应用全面化, 建筑行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节能环保技术应用逐渐普及。

2 促进我国生态节能建筑发展的具体措施

推动环保事业发展, 进一步促进我国生态节能建筑的发展, 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2.1 增强节能环保观念,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政府应当转变传统建筑观念, 充分认识到生态节能建筑对于降低能源消耗、保护自然环境、推动绿色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提高对节能环保建筑发展的重视程度, 加大对生态节能建筑的宣传力度, 呼吁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生态节能建筑中, 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 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4]。同时, 政府也要加强节能环保方面的法律建设, 进一步完善现行法律法规中不利于生态节能建筑发展的规章制度, 明确规定生态节能建筑在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等流程和环节中的节能环保标准, 为生态节能建筑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2.2 加大节能环保投入, 扶持节能环保产业

政府在提高对生态节能建筑发展重视程度的基础上, 应当进一步加大对节能环保事业的资金投入。现阶段我国生态节能建筑建设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神态节能建筑建设成本过高。基于此,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生态节能建筑财政资金补贴款的形式, 对于我国城乡居民建设的生态节能建筑能够达到相关节能环保标准的部分, 应当给予适量的财政补贴, 提高城乡居民建设生态节能建筑的积极性。同时, 政府也要大力扶持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通过税收优惠政策等形式积吸引社会资本进入节能环保产业,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对生态节能建筑发展的推动作用。

2.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创新节能环保技术

建筑设计单位需要提高建筑设计人员综合素质, 一方面建筑设计单位可以通过提高建筑设计人员薪资待遇水平、提高进入门槛等措施, 积极吸引外部高素质人才为本单位服务;另一方面, 建筑设计单位也要加强对现有建筑设计人员的在职培训, 定期举行生态节能建筑方面理论知识和从业经验的学习班, 及时更新建筑设计人员知识系统, 提升建筑设计人员专业素养。同时, 政府应当和建筑设计单位通力合作, 成立专家小组, 深入建筑施工场地, 分析房屋建筑设计、施工各方面之间的内在联系, 加大对生态节能建筑技术的研发力度, 创新节能环保技术, 进一步提高节能环保技术在实际建筑施工中的实用性[5]。

2.4 改变经济发展模式, 强化日常执行监督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生态节能建筑的发展, 政府应当转变过去依靠加大资源能源投入推动经济发展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 树立集约型经济发展理念, 优化经济结构,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逐步淘汰生产效率低下、资源能源消耗过高、环境污染严重的建筑行业企业, 增强建筑行业企业的危机感。同时, 政府应当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在实际建筑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保标准执行力度的监督, 加大对违法违规建筑行为的打击力度, 强化生态节能建筑施工的日常执行效果。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生态节能建筑未来发展趋势突出表现在观念大众化、设计主流化、技术全面化等方面, 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扶持节能环保产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节能环保技术、改变经济发展模式等措施, 可以促进我国生态机能建筑进一步发展, 为我国环保事业的不断完善奠定扎实的基础。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 生态节能建筑的发展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力发展生态节能建筑有助于降低能源消耗、改善自然环境, 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生态节能建筑进行介绍, 深入分析生态节能建筑的发展趋势, 并提出促进我国生态节能建筑发展的具体措施, 以期为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完善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态节能建筑,发展趋势,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1]张余, 康磊, 谷峰.低碳节能建筑设计和绿色建筑生态节能设计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4 (2) :39.

[2]推广绿色建筑, 营造低碳宜居环境—第八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J].城市发展研究, 2012 (4) :1-16.

[3]刘长安, 仝晖, 周琮.以生态建筑学为导向的建筑教育模式研究—山东建筑大学生态建筑学教学实践[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2 (5) :539-542.

[4]朱永忠, 何人可, 陈飞虎.基于现代生态技术的居住建筑节能与推广方案研究[J].四川建材, 2012 (6) :6-8.

上一篇:高中信息教学下一篇:混凝土岔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