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教学

2024-10-05

高中信息教学(精选12篇)

高中信息教学 篇1

信息技术是一门对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实践性学科。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普及, 加强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新课改的实施, 为高中信息教育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为了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 我们必须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 学校只有不断加强信息技术教学, 才能真正全面提高我国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 实现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 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一、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我们应该努力培养高中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因为知识迁移能力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保障。学生具备了知识迁移的能力后, 在学习中, 就会学以致用, 主动地运用之前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技能型的知识大多具有相通性的。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将已经掌握的知识迁移到新的学习内容中, 使学生自主地掌握新知识、学会新技能。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比如, 在讲授知识时、在学生练习时、在知识总结时,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与以往知识相关、具有知识迁移特质的内容。通过引导,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意识, 这样做不仅可以节省教学时间, 而且可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加深他们对知识地理解, 将知识融会贯通, 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根本。作为一名21世纪的学生, 不管是在学校学习, 还是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如今的学生, 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 在遇到问题时, 不善于思考。学生在做练习时, 打开的文件有时会以只读方式打开, 不能进行保存操作;在文件打开的情况下, 学生就进行重命名操作等。每每遇到类似的情况, 学生通常不分析、不思考, 直接等教师来解决。对于这种情况, 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其结果, 应该让学生根据信息提示或实际问题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并不难, 难的是学生不及时思考。通过大量的实例, 培养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问题自主地进行分析, 有目的地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有助于问题解决的信息, 并对信息可以进行加工和处理, 最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采用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任务驱动法, 巧设情境,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 在PPT超链接一节, 教师可以创设“猜谜语”的情境, 让学生在猜谜语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谜面和谜底不对应, 接着提出任务———用超链接实现谜面和谜底的对应关系。教师在练习中引导学生分析超链接关系和走向, 并运用“动作设置”知识点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 信息技术教学的最终目标不再是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 而是要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素养。

三、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 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随着网络的普及和通信技术的推广, 信息量以及信息内容骤然增加, 网络黑客、计算机病毒、不健康的黄色垃圾信息、虚假的信息等, 都成为摆在学生面前的现实问题。因此, 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信息, 客观地评价信息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课程, 或者针对网络的某个热门事件为背景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学习之余, 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认知。教师通过正确引导, 让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信息, 辨别信息的对与错, 去伪存真, 做到对一些未经证实的信息不盲目跟风, 要冷静客观地看待事件的发展, 逐步形成理解信息、评价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和使用信息,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培养学生创造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信息的能力, 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核心。创造信息的能力是一种更高级的能力, 它是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基础, 它是在学生正确理解评价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的再加工。创造信息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教, 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和课程整合, 在教学中充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 分析、思考后解答问题的过程, 逐渐具备创造性思维和能力。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在技术性的内容上给予帮助, 在奇特的思维方法上给予肯定和鼓励。也许作品并不美观, 也许作品已经存在过, 只要在探索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做到能力的提高和意识的升华, 就其主观方面, 已经发展了创造信息的能力。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 信息技术教学在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正确理解评价信息和创造信息能力方面, 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这只是培养学生众多能力的一些具体方面。要想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首先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思想意识, 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随时加以引导, 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开发和提高, 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信息教学 篇2

本教材包括信息技术基础、操作系统基础、表格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计算机网络基础、信息的数字化、程序设计基础共六章。其中表格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计算机网络是在考试中占%60,是该书的重点。而操作系统基础是所有操作技能的前提,因此学好操作系统这一章是学好后面知识的基础。

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主要培养学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并用于学习和生活,当然本最重要的还在于高一信息技术会考,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及教学要求。学生情况分析认知前提分析优势现在学生家庭中拥有电脑的数量较多,平时接触电脑的机会也比较,而且,电脑学习不需要太多的精力和时间,部分学生比较感兴趣。不足由于学校电脑设备想较其它县市学校落后,对学生积极性造成一定负面影响,致使有些学生厌恶上机实践操作,从而影响部分学生积极性。情感前提分析优势计算机是比较特殊的学科,操作性较强,大部分学生对此相当感兴趣,学习较积极,比较热情,讨论和学习的气氛比较不错。不足学生对电脑的兴趣局限于游戏娱乐和上网聊天方面,缺乏全面性。对教材要的一系列操作知识不感兴趣,只对娱乐功能感兴趣。改进措施教学措施1)

强调基础知识,重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2)

注重教学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4)

课堂中注重讲练结合,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5)

加强学生上机实践操作管理和引导教育措施加强学生上机纪律管理,完善机房管理条例,约束学生不良行为,严肃处理学生违法违纪行为,组织优势生辅导后进生上机实践操作,实现分层管理、分层教学。优(差)生教育计划指导思想1)

完成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2)

完成学校制定的合格率和会考A率3)

培养些技术较深、知识较好的优势生4)

加强后进生转化辅导工作辅导对象1)

加强优势生辅导,使其尽量都能达到A,并在班级中起骨干作用2)

引导优势生,特长生帮助后进生转化进步工作,尽量做到无一人不及格辅导形式,时间形式:1)

理论辅导:教师讲解为主,可在教室和多媒体教室中进行2)

上机辅导:教师上机指导为辅,学生上机练习为主,优势生帮后进生为补进行。教

度 单元课题单元教学要求课时周次备注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1)

信息的概述2)

人类的五次信息革命3)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时间、名称、国家4)

计算机的四个发展阶段5)

宣告网络时代到来的标志6)

现代通信包括哪几个方面?7)

现代信息技术的组成及发展方向21 第一章信息处理工具—计算机1)

数字技术与模拟技术的描述2)

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3)

冯▪诺依曼理论体系4)

中央处理器(CPU)的组成、功能及发展5)

计算机存储单位间换算关系及常见存储设备6)

计算机常见的输入设备,输出设备22 第一章计算机软件系统计算机信息安全1)

计算机软件系统划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2)

系统软件主要包括哪些?3)

应用软件主要有哪些?4)

《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时间,目的5)

目前威害计算机信息安全的表现有哪些?6)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时间23 第二章操作系统简介操作系统的发展与分类1)

操作系统的概念2)

操作系统的作用3)

常见的操作系统4)

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5)

操作系统的分类24 第二章文件与文件目录(含上机)1)

文件的概述与基本组成结构2)

文件命名规则及不能使用的的符号3)

文件的基本属性4)

文件目录结构5)

路径、当前目录概念的理解6)

目录的创建与删除7)

目录的复制、移动45,6 第二章文件的查找与共享(含上机)1)

文件的查找方式2)

通配符“*”与“?”的用法3)

文件的高级搜索4)

文件的共享操作5)

文件的共享方式47,8 第二章资源管理器(含上机)1)

资源管理器的组成结构2)

用资源管理器实现文件或文件夹的基作操作3)

显示属性的设置(背景、屏保、外观、效果)4)

添加、删除程序5)

桌面主题的安装与设置49,10 第二章资源管理器(含上机)系统工具的应用1)

文件及文件夹的基本操作2)

显示属性的设置3)

资源管理器对硬件资源管理4)

系统监视及磁盘碎片整理程序411,12 第三章电子表格基本知识1)

电子表格Excel的启动和退出2)

电子表格Excel窗口的基本组成3)

工作簿、工作表、单元格概念的理解4)

Excel中鼠标指针的含义213 第三章建立工作簿(含上机)1)

工作表的选择、插入与删除2)

工作表的重命名、复制、移动3)

活动单元格与区域选择4)

工作表的数据输入5)

数据的计算(自动求和、公式计算)414,15 第三章建立工作簿工作表的编辑(含上机)1)

单元格地址的相对引用和绝地引用的理解应用2)

简单函数的应用操作(求积、平均值)3)

单元格内容的编辑修改4)

单元格的移动、复制、插入及删除5)

改变单元格数据格式、边框、底纹6)

调整行高、列宽416,17 第三章统计分析数据建立图表1)

数据的排序与筛选2)

数据的分类汇总操作3)

图表的建立及编辑4)

对图表进行调整修改418 ,19 总复习对各单元理论知识重点进行回顾总结Windows基本知识及其操作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电子表格Excel的基本知识电子表格的理解应用220 第四章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1)计算机网络含义2)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构成要素3)

计算机网络的作用4)计算机网络的分类21 第四章Internet基出知识1)Internet的起源与发展2)中国的四大主干网3)普通用户进入Internet4)Internet上的信息资源22 第四章Internet上获取信息1)

使用浏览器查看WWW2)

下载保存WWW上的信息资源3)

利用FTP获取信息4)在Internet上交流信息43,4 第四章Internet上发布信息1)HTML语言2)浏览器的作用3)网页中的基本组成4)规化网站建设5)制作相关网页6)申请主页空间7)发布主页45,6 第五章信息的数字化1)二进制基础2)二进制与十进制的转化3)二进制与其它进制间的转化4)计算机中数字的表示5)计算机中字符的表示27 第五章多媒体基础知识1)文本、图形、图像2)音频、视频3)多媒体的数字化表示4)数据压缩28 第五章多媒体的展示与应用1)多媒体的展示(常用的几种多媒体软件介绍)2)多媒体的应用29 第六章程序设计基础1)宏的基本结构2)宏的基本操作3)210 第六章程序的基本控制结构 1)宏与Visual Basic的关系2)程序设计基本控制结构 211 第六章程序设计方法1)程序设计中的几个核心概念①Windows的工作方式②事件驱动模型③集成开发环境的元素2)创建一个VB程序实例212 第六章软件工程基础1)软件危机与软件工程①软件危机的概念②产生软件危机的原因③解决软件危机的途径2)

面向对象方法学引论3)

面向对象方法的主要优点 213 复习理论重点知识搜集整理相关重点难点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识记掌握理论,对重点反重强调,划出重点,由学生背诵414,15 总复习基本操作加强与巩固Windows基本操作、Excel操作、程序设计习题(并结合会考模拟)416,17 总复习基本操作反复练习掌握各项操作(适当给予考试指点)618,19,20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刍议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是一门融知识和技术为一体的学科,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能够很好地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方法。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有很多内容是需要强化记忆的,因此,学生会觉得有一点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也会有所降低。如何很好地将知识深入浅出、生动地教给学生,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和考虑。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参与和实践的意识,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激发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觉得要做好信息技术的教育工作,大体可从以下几点来着手:

一、应用情景教学,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上,只是简单地对基础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在课堂上将一些信息技术的概念、特征、信息等一些基础的知识传输给学生,这种最普通最常用的教学方法,难免会让学生觉得乏味。所以在讲授过程中,如果教师创设情景,穿插一些健康益智性的游戏,不仅可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原本枯燥无味的基础教学变得愉悦轻松一些,同时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最终学生能够很好地将基础知识掌握。

二、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知识是浩瀚无边的,学生是不可能全部掌握的,需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提升和不断地获取。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做的就是能够很好地将知识进行限量的讲解,要着重把学生所需要的知识点进行很好的讲解。与此同时,学生也不能完全依赖于教师,自我不进行提升和获取知识,就不能很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去了解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学会自我进行探究,充分发挥自我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获取更多的知识。要知道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欠缺的部分,才能真正对症下药,很好地弥补自己的知识漏洞,将信息技术知识学好。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锻炼自我的独立思考能力,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自我检查,慢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养成勤于动手的好习惯,学会信息共享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在其中技术尤为重要,因为知识的掌握是技术操作的前提,是为了更好辅佐操作,所以技术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要部分。真正地将学到的信息知识很好地融入技术操作中才是信息技术的主体部分。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提倡学生敢于动手操作。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逐渐成为自己的技能,并且能够熟练地进行操作。慢慢的,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并且增强了学习信心和积极性。

在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信息共享的习惯,在每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会遇到一些问题,所以让学生把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对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而且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知识。通过信息的交流和探索,学生的视野也得到了很大的拓展,这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总而言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应该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将信息技术这一门课程很好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掌握信息技术。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探析 篇4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信息素养,教学

一、改革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我国传统的信息技术教育中, 教师只重视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事实上, 信息技术课程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 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而且还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之中, 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 改革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首先要树立现代的信息技术教育思想, 把掌握现代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和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作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 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 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

1. 汲取传统计算机教学中的成功经验。

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虽然起步较晚, 但也积累了一些较好的教学经验, 如“实践操作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较好的效果, 在今天的信息技术教育理念下仍可适用。

2. 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

语文、数学、外语、物理等传统学科其发展历史悠久, 形成了科学的方法体系, 其中不乏适用于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教师要悉心研究, 找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异同之处, 将适合的方法科学地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之中, 如演示法、操作法等, 取长补短, 为信息技术学科所有。

3. 创新具有信息技术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不同于以往的计算机教学, 它强调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重在“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 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因此,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其达成教学目标的要求, 必须创新具有其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任务驱动教学法”、“课题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符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将其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 达到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为学生创设提升信息技术能力的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也就是培养学生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因此,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提高信息能力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欲望, 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为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教师节来临前, 教师可以尝试向学生提供有关教师的信息学习“资料库”, 让学生到“资料库”中去获取相关的材料, 利用“资料库”中的文字、图片、表格等进行加工, 为老师制作出各种各样精美的电子贺卡, 培养学生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也可将每个人制作的电子贺卡在“班级网”中展示, 学生在欣赏中分享各自的制作技巧与经验, 以培养他们的信息交流能力。再如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主题班会活动”设计时, 教师要大胆放手, 鼓励学生尽情地发挥想象力, 亲自体会设计的全过程。教师可对活动的分析、活动任务的分解、活动方法的选择、活动方案的实施等作出适当的指导, 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设计、提升信息素养的机会。

四、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篇5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一

1. 教材分析

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不能是机械的知识传授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充满体验、充满实践、充满探究、充满创造的过程,

高中第一节讲信息与信息的特征,基本上是概念与知识的介绍,缺乏操作技能方面的教学内容,较难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2. 学情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如果直接从概念讲解入手,照本宣科进行概念和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往往觉得比较枯燥,很难接受,不但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影响到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因此必须采取例举法来讲解,吸引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效果。

3.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感受生活中的信息,认识普遍存在的信息,理解信息的含义;

(2)通过实验总结信息的基本特征,了解信息对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性。

1.重点

(1)了解信息与人类的关系,理解信息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了解计算机中数据与信息的关系,知道信息编码方法和度量单位。

(3)了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强化信息意识。

2.难点

(1)理解信息的含义和特征。

(2)理解计算机中表示数据的方法。

4.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首先一起观察老师,说出老师的特征。(学生讨论回答:老师的发型、衣服的颜色,脸型、姿势等等特征)。通过观察老师获得很多关于老师的信息。

可见信息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在每个人的身上,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

那么,信息究竟是什么?信息有哪些作用?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二、新课讲授

1、信息

展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的有关图片,请学生回答通过观看以上图片能得到什么信息,看到每一幅图片都想到了什么。(展示图片,学生讨论并发言)这些图片向我们传达各种各样的信息。请同学们讨论并说出,除了这些信息,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还能够获取哪些信息。

1.1 信息的含义

所谓信息,是指数据、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在我们学习、生活、工作中都离不开信息,信息无所不在,无所不有。

1.2 信息的基本特征

(1)传递性。信息的传递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共享性。信息作为一种资源,通过交流可以由不同个体或群体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共享。

(3)依附性。各种信息必须依附一定的媒体介质才能够表现出来,为人们所接收,并按照某种需要进行处理和存储。信息如果经过人的思考分析和处理,往往会产生新的信息,使信息增值。

(4)价值相对性。信息使用价值的.大小是相对的,它取决于接收信息者的需求及其对信息的理解、认识和利用的能力。

(5)时效性。信息会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不能反映事物的最新变化状态,这的效用就会降低,一旦超过其“生命周期”,信息就失去效用,成历史记录。

(6)真伪性。

5.板书设计

一、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1、什么是信息 2、信息的特征是什么

二、开展活动

三、思考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载体也越来越多,那么信息还可以从哪些载体中获取呢?

6.教学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浅析 篇6

关键词:高中;教学;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早已进入我们的生活,并且在方方面面都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学科,其教学方法也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要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一起培养创造性的思维。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1.工具性。当做一门工具学科来学习,将所学习到的技术运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2.变化性。信息技术更新特别快速,新的内容在不断快速跟进。3.实用性。不管是在平时的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可以运用到所学习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把握信息技术的特点进行对学科的有效把握,并且选择最有效的讲述方法,让学生学习到实用的计算机应用技术。

一、有效安排课程,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在进行具体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可以从学生的年龄入手,找寻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一定要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点,尽量营造一种轻松的教学氛围。比如,在讲述如何创建Excel表格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安排学生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对此感到有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充分锻炼学生的学习以及思维方式。因为一旦遇到新的课程、新的教学内容的时候,学生往往是感到不知所云的,所以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搭配实践,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教师来作引导,建立起沟通、快速、高效的学习氛围。

二、布置特制作业,个性化考核

快速掌握信息技术的学习最基本的办法就是进行实战考核,当然,在做考核的时候不能因为学生的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对学生进行打压,一定要多从几个角度去分析和考核,比如,可以给学生布置不一样的作业,做出漂亮的表格,使用信息技术制作漂亮的模型等等。只要是能够考核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的作业都可以布置,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做的作业都要一样,也不要设定一个标准的考核评判,让学生保留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相信他们一定可以做到更好。比如,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些小动画,这样既可以考查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也可以让学生熟悉有关计算机方面的基本操作,甚至还有可能涉及一些其他方面的、比较深度的软件的学习。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学习计算机内容,满足学生天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其实信息技术并不复杂,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这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作用非常大,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比如,可以在接近寒假放假的时候让学生制作一张信念贺卡,让学生自己去发挥想象力,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会让信息技术考核获得不一样的效果。

三、多激励学生,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虽然在我们看来信息技术学习的内容是比较死板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计算机以及信息技术是一门快速发展并且变化着的学科,只有创新才能够创作出不一样的作品,才能够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极致。所以,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要创新,要积极地引导自己的学生去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并且,还应该多站到学生的角度上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最好是能够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学习并且进行创造性运用。尤其是在具体实践练习中,不要给每一个学生都做一个标准的考评,不要让每一位学生都限制甚至固定在一个作业框架里面,要针对每一个学生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不要给学生设定一个固定的模式,让学生自己去设计,让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参与到作业的设计当中去。计算机教师最好是把信息技术教学课程当作是一种文化熏陶和文化渗透,要让学生能够产生出自己去学习、自己做主学习的意愿,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首先应该肯定,并且在肯定的基础上尽量给学生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让学生发散新的思维,拓展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使学生将学到的东西运用起来,在所学到的知识的基础上做出创新。对于信息技术教学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我要学”的主力,把学生放在主导地位,激励学生要进行自主性思考,真正发挥出学生的创造力。

四、加强网络技术教育的硬件方面建设

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设施,比如,多媒体、网络等一些能够代替传统的黑板以及粉笔,从日常所用开始改变,让学生生活在一个无处不有信息技术的学习氛围中。全面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信息技术,学校应建设校园网教育信息系统,并且还要逐步实现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水平。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对学生进行扩大教育的信息交流。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和能力去自行地探索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对学生加以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愉悦,逐步提升自身素质。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必备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和掌握到更多的知识,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以及工作都是大有好处的。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徐克强、律原、韩红梅、王振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篇7

关键词:应试教育,任务驱动,评价设计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 不走应试教育的老路

随着新课改的发展, 从应试教育逐步过渡到素质教育, 从根本上消除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 有了一定的成效。而新课改, 本身就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手段、一个工具, 新课改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能改变着眼于分数和选拔, 以考取高分获得升学资格为目的的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 能实现提高国民素质、追求教育长远利益的目标。

(2) 能使教育由面向少数高分学生或升学有望的学生转为面向全体学生, 使全体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3) 改变了教育的任务。以前, 是以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为任务, 根据考试和升学的需要对学生进行训练, 确保学生能顺利升学。而新课改后的教育任务是提供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目标。

(4) 新课改的最大变化体现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 将以前那种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 考什么就教什么的片面化教学转变为教给学生适合自身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 教材内容上更为丰富了, 知识上更为灵活了。

(5) 改变过去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 教育方法死板单调, 死记硬背强化练习的局面, 转为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重视启发诱导,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潜能优势。

(6) 改变学生一切为了考取高分的不合理目标, 将分数作为衡量尺度的错误评价标准转为取消分数制, 以等级制来代替,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总之, 新课改以来, 基础教育从根本上发生了变革, 但仍然有很多以前的有价值的内容保留并传承了下来。特别是考试, 作为检测素质状况和改进教育教学的手段, 并没有被取消, 而是被逐步完善;升学率依然存在, 关键是不“片面”追求。作为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和成为教学新主体的学生, 都需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以更高的标准来促进自己的进步。

2 新课改下教师提高课堂效率应采取的措施

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新课改能顺利实施的核心内容, 而教师教学能力的快速提高, 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 教学工作始终都是教师的主要职责, 笔者认为, 如果要改进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 可以这样来操作。

2.1 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和安排课时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下的教材, 明确了教学的具体范围。但是我们不可能将教材内容全部搬上课堂, 因为这需要增加大量的教学课时, 不太现实, 所以, 我们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地分析, 目的是根据各种客观因素合理取舍。例如, 高二的选修教材, 既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 又要考虑到学校的硬件设施情况, 在确定了选修教材后, 再根据教材中的内容, 将不适合于本校学生的知识内容进行剔除。

另外, 课时安排会对整个教学进程起到很大的影响。就目前的高中信息技术课来讲, 一个班每周最少要保证开设两节课, 并且最好能两节课连上, 这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 或开展合作探究课都有很好的帮助。

2.2 优化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 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主体, 要以让学生去学为主, 以教师教为辅。任务驱动法则是一种比较灵活, 能够达到该目的的方法, 在使用任务驱动法去实施课堂教学时, 要充分考虑到以下几点。

2.2.1 任务要有趣味性

教师设计的任务要有趣味性,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 所以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将趣味性融入到教学任务中去, 学生的主体性才会被突出。在一定程度上, 任务中的趣味性是学生进入课堂自主学习的一个切入点, 就像鱼饵一样, 鱼闻到了鱼饵散发的味道才会来咬钩。那么,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 千万别把枯燥的、毫无乐趣可言的任务带入课堂。

2.2.2 任务要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 要求学生勤动手, 在课堂中, 教师一定要放手让学生去动手操作, 并且给予其充分的时间。但是, 自由度要把握住, 千万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 要做适当引导提示。

2.2.3 任务要有合作性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 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设计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到合作性能给学生带来的帮助, 而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也是现在及未来的一个主要方向。

2.3 设计协作型学习环境

在设计协作学习环境时, 要将下列内容考虑进去:

①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②能将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③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 要考虑如何站在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 通过提问来引导讨论;④教师要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 做出恰当的评价。

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 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理解和认识, 整个协作学习过程由教师组织引导, 讨论的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 学生提出的重要问题也可以作为讨论的内容。

2.4 完善教学评价设计

传统教学评价过分强调了对学生的选拔与甄别作用。在新课改的教学评价中, 我们要以促进学生学习为原则, 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去创新实践。评价的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自主学习能力, 协作学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 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在评价的形式上, 我们可以用以下三种方式去实施。

(1) 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可以使被评价者主动去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寻找问题, 这对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2) 小组对个人的评价

让小组的其他成员来评价一个学生, 好处就是如果评价标准比较明确的话, 可以得出相对客观的结果, 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判断能力。

(3) 教师的总结性评价

可以根据学生经过课堂学习后的反馈来判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分析其取得的成果和不足之处, 学生能从教师的评价中得到明确的指引, 是教师与学生开展互动的一个好途径。

3 结语

素质教育要彻底消除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 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新课改则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 是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新课改如果要及时准确地取得预期效果, 就需要所有的教育研究者和广大教师全力参与进来。

新课改给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所带来的冲击也是很大的。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 只有深入教研教改, 彻底理解新课标内涵, 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 合理改变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 才能真正将新课改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崔相录.素质教育指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127.

高中信息教学 篇8

一、信息技术素养不是信息与技术的简单组合

信息技术素养是课程标准提出来的重要概念,仅仅从概念上来看,与其他学科素养并没有区别,对此概念的理解不能概念化,不能认为信息技术素养就是积累了信息、提高了技术之后就自然生成的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理解与能力水准。 在笔者看来,信息技术素养是内隐在学生有形的学习之后无形的东西,它能在面对信息与技术要求时自然表达出来的一种能力水准。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今天的高中学生具有的信息与技术知识已经很丰富,但不能认为其信息技术素养就很高,这样的矛盾凸显出信息技术教学中素养提升的迫切性。

二、基于信息与技术的信息技术素养教学实践

基于上面的分析,笔者以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除了基本的知识传授之外,信息技术素养的真正落实应当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着力点。 现以“ 信息及其特征”一课的教学,谈谈笔者的观点。

“ 信息及其特征 ”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第一个内容, 常常因为知识性过强而被教师忽略, 加上学生也感觉太多的知识识记而没有上机操作的机会, 自然不会感兴趣。 这实际上折射出信息技术素养提高面临的困难。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知难而进。

首先,拉近高科技信息与生活信息的距离。 当前进入高中的学生已经经过多年的信息与技术的洗礼, 谈到信息技术,想到的便是通信卫星、互联网等,而很少想到身边就有更为丰富的信息。 因此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可以让学生对信息的理解更为全面,而这正是信息技术素养的最为基本的东西。

其次,寻找生活中的“ 信息”。 生活中的信息与高新技术下的信息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 课本上的文字图形、课堂上教师展示的多媒体、 信息技术课上的Int er net自不必说 , 早晨妈妈喊起床的声音、上下课时的铃声、上到第四课时肚子饿得咕咕叫的声音也是丰富的信息源。

再次,在上面两步的基础上,开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学习。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 信息存在于哪儿呢”“ 有没有载体的信息呢”, 这些问题可以将学生的认识导向“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 且信息在依附的载体之间往往是可以传递或转换的;通过“ 信息具有哪些功能”的问题讨论,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信息的价值在于其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在于其能够促进人们在生活中的物质和能量的生产与使用;而当笔者向学生介绍曾经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的“ 信息不对称理论”时,学生可以从中深刻意识到信息的经济、社会、政治甚至是军事价值。

最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延伸。 延伸有两个方向: 一是学生的学习生活范围;二是学生所不太熟悉的信息技术世界。 在前者的努力中,笔者通过某次考试成绩的计算,让学生认识到针对不同对象进行不同的计算,可以发现平均值、极差等数据对一个班级某个学科的精准把握;而对于后者, 笔者则将大数据思想向学生传递,以让学生认识到对于信息把握得越准,组合得越科学,其所能发挥的功能也就越大。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面对的就不再是大量且无序的纯粹的信息,而是信息的有机组合,也是信息功能的进一步发掘。 当学生认识到信息是具有丰富的功能时,他们信息技术素养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

三、信息技术素养提升的师生教学关系再思考

将信息技术素养当成是教学的重心, 那就会发现实际教学中师生教学关系需要重构。

一方面教师不能完全充当信息技术的讲授者,因为那将意味着信息是一个单向传递的过程,这与信息技术教学所依赖的信息社会背景中信息传递的双向性是不一致的;另一方面学生对信息的理解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对于教师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甚至是斟别的过程,笔者以为学生如果具有了这样的意识, 那就意味着对信息有了理性思考, 也就不至于看到什么夺人眼球的信息就随手转发的情形了。

总之,信息技术素养提升视角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师生建立在平等关系的基础上,对于信息与技术进行现代意义的加工,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得到真正的提升。

摘要:当前高中学生生活在信息社会中,所接触到的手机及电脑等也都是高科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有质的提升。事实上,学生在信息世界中的表现证实了信息技术素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要实现从信息、技术向信息技术素养的转变,这个过程中要重构师生教学关系。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浅析 篇9

一、教师运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

通过网络等途径了解了一些“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理论知识, 学习了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 感觉这种教学方法可以结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法来优化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例如在初二信息技术上册, 数据库软件的操作是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 也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 矛盾激化最严重的一个教学阶段, 如果按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 数据库的生涩难懂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我这学期中一直尝试“先学后教”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确实感受到这种教学模式对信息技术教学有很强的优化作用。

二、教师再引出运用设计视图创建查询

学生先自学再尝试操作练习, 这个查询的操作相对较难, 教师注意巡视观察, 在规定时间内要发现大多数学生容易出问题的步骤, 教师通过多媒体广播教学软件给学生演示操作这种查询的操作过程, 与学生一起分析哪些是关键步骤, 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从而将操作中的难点击破, 这时让学生再次练习操作, 学生也能很快完成, 然后教师再上升到知识拓展阶段, 让学生改动数据表中的一个数据, 观察查询中数据的变化, 从而引出数据表与查询之间的关系问题, 通过一系列问题:查询中有真实的数据记录吗?查询和表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让学生思考探究, 认识到查询其实是数据表的动态集合, 是数据表的映射, 通过教师的引导探究将实践操作结合理论知识上升到更高层次, 培养了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最后结合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例 (银行账户查询、公安户籍管理查询、QQ账号信息修改的过程等) 来认识一些生活中运用数据查询的实例, 使学生对数据库的检索查询有一个更实际的认识来结束本课。

三、通过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先学后教加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我发现学生上信息技术课的状况有了很大变化, 首先在上课时, 没有了以前上机练习前教师枯燥的讲解, 学生这时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角, 在完成了一个操作内容后, 也有了自我成就感, 学习的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引导, 都能自觉地自学探究和上机练习, 以前授课模式中, 对信息技术没有什么兴趣的学生明显参与到学习当中来了, 授课过程中, 一些能力相对差得学生生怕自己被落下, 能主动的通过认真自学、想办法和别的同学讨论学习请教等方式来跟上全班的学习步伐, 教师再利用学生之间协作学习的方式, 互帮互学, 互相做学习评价, 这时课堂纪律可以保证了, 学生之间谈论的都是任务操作的内容。其次, 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 以前教师演示操作讲得多, 现在实施学生先学后教、自学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后, 教师只需要观察大多数学生自学操作当中的主要问题, 然后加以点拨, 就能很快解决学生操作练习上的难点, 教师讲的精了, 学生练的多了, 教师从枯燥的演示讲解中解放出来, 转变成一个辅导和点拨者, 提高的教学效率, 这时就有更多的时间让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更深层次的操作技巧以及理论知识方面的知识, 一堂课的知识容量增大了, 但是学生并没有感觉到学习负担的增加。同时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的自主学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学会了自学, 懂得了自学探究的乐趣, 学生爱学了, 将学生和教师从枯燥的软件操作练习中解放出来, 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改变了以往学习中“只见树不见森林”的被动局面, 课堂活了起来。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篇10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及任务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 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 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 掌握信息技术, 感受信息文化, 增强信息意识, 内化信息伦理, 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根据《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1.让学生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 了解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一些工具软件, 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 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3.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4.注重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

1. 学生现状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认为:高中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为非零起点。但是就目前学生的现状来看, 很多学生达不到“非零”标准, 尤其对于农村的高中学校来讲, 学生来自不同的初中, 受到不同学校硬件条件的限制以及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程度的影响, 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学生有比较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而有的学生对计算机却一无所知, 这给信息技术教师的授课带来一定的困难。

2. 教材现状

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差别比较大, 以往的教材多注重软件应用的讲解, 而新教材对于软件的应用讲解比较少, 增添了很多理论性的内容,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 如果理论知识讲授过多, 学生的兴趣不高, 若仅仅讲软件的应用, 又与新教材的教学目标有所出入。因此,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要结合不同的授课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既要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要多增加操作内容, 还要将教材的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 这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能力要求比较高。

3. 课程地位

多年来, 虽然从中央到地方、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到学校、从教师到家长, 都认为掌握信息技术是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 是未来社会每个人必须掌握的。但是, 由于高校招生制度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进入高等学校深造仍然是每个进入普通高中学生的首选。在应试教育背景下, 信息技术不纳入高考, 使得学生和学校从思想上和行动上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程, 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绝大多数学生觉得学好学坏无所谓, 从而导致教师无法很好地开展教学, 更别提教学效果了。

4. 教师现状

信息技术教师, 顾名思义就是指教授信息技术课的教师, 但是就目前高中学校的现状来讲, 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不能“专业化”, 基本上是处于学校“勤杂工”的地位。在学校里, 信息技术教师往往身兼数职, 既是信息技术课的任课教师, 也是机房管理员、计算机维修工, 或者还是网络管理员、技术辅教人员, 而教课基本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副业”。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飞速的,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是紧追发展的脚步, 这样才能给学生讲授比较前沿的知识, 但是由于“勤杂工”的地位, 导致信息技术教师没有时间去“紧追发展的脚步”, 因此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来讲, 也是一个很大的弊端。

三、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策略

针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结合笔者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几年来的经验, 提出以下几个策略, 以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提高教学质量。有些现状与误区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无法改变的, 但也有一些是我们在教学中完全可以避免的。只要我们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有利因素, 信息技术教学也就会健康发展。

1. 分析社会发展形势,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国家很早就提出素质教育, 让学生全面发展, 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就要求我们更新教学理念, 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学的功能和意义, 帮助学生纠正对计算机作用的认识误区, 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计算机学习和使用的轨道上来, 使其认识到信息技术将成为学生离开学校以后继续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最基本技能。

2. 任务驱动式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 学习的动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也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学中玩, 玩中练, 有效地利用和发挥本学科的优势 (这是其他课程难以比拟的) , 这样就会使枯燥变为生动, 乏味变为有趣。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真正把“苦学”变为“乐学”“愿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任务驱动式教学就是其中之一。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 “任务”的提出是最重要的, 它将决定这节课学生是主动地去学习还是被动的去接受。教师给学生确定任务时, 一定要注意任务的选取。

(1) 贴合现实生活,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所提出的任务, 如果脱离实际, 学生会感觉没什么用处, 这样去解决问题的欲望就不够强烈, 不利于课程的学习。

(2) 学生感兴趣

任务的选取要有吸引力, 兴趣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 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如果学生对教师提出的任务没有兴趣, 该任务就是失败的, 所以提出的任务必须让学生感兴趣, 必须有吸引力。

(3) 不宜太难理解和操作, 也不能太简单

选择任务时, 如果太简单, 不仅仅浪费时间, 而且不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样就达不到教学目的;而如果任务太难, 学生不能用所学知识去解决, 这样也会让学生“望而却步”, 依旧达不到教学目的。

(4) 任务选择要有创新性

设计任务时还需要考虑到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 这样才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分层教学, 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目前, 计算机在我国正处于普及阶段, 很多学生家里有计算机。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得知, 近1/3的同学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 也有近1/3的同学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 这样就造成了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 因此教师必须对症下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提优、帮差、抓中部, 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小组协作学习方式是实施分层教学的有效方法,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一般采取以下分层方式:根据学生水平层次不同分成“强弱互助”组、“强强联合”组。“强弱互助”的协作式学习, 能使学习小组成员在统一问题或任务的驱动下, 完成共同学习目标。“强强联合”能使能力水平较好的同学有一个展示平台。教师可以发现并选出学有所长的学生充当教师的“小助手”, 安排到较弱组中担任一对一的“学生导师”, 让他们在互帮互学中共同进步。但是, 随着学习任务的推进, 成员中会出现分工不均、独自贪玩、自我约束能力下降等现象, 需要教师采用监控学生屏幕等措施加以引导。

任务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另一有效方法。学习任务的设计,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水平差异, 任务的布置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进行分层:基础型任务、提高型任务、探究型任务。让能力较强的同学能够在已掌握基础知识的状态下, 仍能保持积极钻研的学习乐趣;而基础知识、操作能力较弱的同学也能在基础任务的驱动下弄清楚这节课自己应该做什么、学到了什么, 对新知识充满积极主动的学习欲望。

4. 创设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 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学习,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有用的”“有趣的”“具体的”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 不但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 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信息技术中的情感, 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个好的情景, 一个好的课程导入, 都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当学生有了求知欲, 主动去学习的时候, 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进行情景选择时, 一定要注意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让学生感觉身临其境, 只有感受真切, 才能入境, 这样更有助于教学的开展。

5. 加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进修, 提高业务素质

信息技术教师是教师中的I T人才, 信息技术教师不仅决定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更重要的是决定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所以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本身素质, 是提高中学信息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教师应不断获取新知识,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需要。平时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 多听课, 与同行多交流, 相互获取教学经验, 有业务进修的机会要积极参加培训。同时学校要重视信息技术课教师的业务进修, 为教师提高业务能力大开绿灯, 这样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成绩。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虽然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但也是一门新兴学科, 缺少现成的教育教学经验以供借鉴, 在学习应用过程中还有待于不断总结经验, 寻找规律, 探索信息技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更大空间。信息技术教师也要用发展的思想、用课改的精神指导教学, 不断探索新环境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 承担起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使命, 将信息技术教学的每一堂课真正转变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金土地。

参考文献

[1]徐志伟.任务驱动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1

[2]李艳飞.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 (教育学术版) , 2008, 9

[3]刘宝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 2008, 9

[4]潘弘毓.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J].中国教师, 2009, 2

[5]钟海平.信息技术新课程下的教与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 12

[6]蒋霞.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开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建议[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8, 16

[7]韩国惠.浅议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J].教育革新, 2009, 10

[8]蒋筱英.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有效性探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09, 13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探究 篇11

关键词:高中学生 信息技术 教育教学

随着我国的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电子信息时代,这就使得信息技术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为了能够让祖国的希望——青少年学生,在这个信息非常发达的社会里,能够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我们必须加强对高中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因为,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来说,高中生不仅需要掌握单纯的理论知识以及技能,更重要的是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以后的学习或者工作过程中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顺利应对未来信息社会中的转变以及挑战。

诚然,信息技术的相关教育思想观念经过不断的改革与完善,已经在高中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在人们的惯有思维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仅仅是教学生打字这种非常简单的操作,并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对高中信息技术课所做的一些具体探究,以供参考。

一、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经过不断改革和完善,其主要内容以及大致结构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不仅结构模式由原先的零起点学习模式改为现在的技术型学习模式,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交流或者布置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去自主学习或者探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潜能,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然而,现在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学习之前,需要接受中学信息技术的相关学习,从而能够拥有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的操作技能。但是不同的地区对于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方面的教学有着不同的方式或者目标,这就使得刚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上有着比较大的差别。其中主要的差别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体现:第一,在县城学习的学生,相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能够接受比较好的教育,所以信息技术水平也比农村的学生要高出很多;第二,家庭条件的差别使得很多学生对于电脑没有足够的实际操作机会,甚至有些学生在上高中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电脑。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探究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是主体对象,同时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角。要想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相关教师應该让高中阶段的学生亲身体验整个教学活动,同时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给予学生比较多的自主学习或者自主研究时间,让学生能够自己发掘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在不断探索或者研究的过程中,才能让学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假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教育教学活动,那么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就是不成功的,与此同时也就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由上面这些信息我们可以看出,在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进而积极主动地进行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或者实际技能的学习,而不是仅仅依靠相关的教师进行传授。只有这样,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目前,我国很多高中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本或者教材,在不同的省市所用的内容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在选择教材的时候,根据自己学校的学生的综合情况进行选择,同时也要考虑教材的主要内容是不是符合高中生的年龄特征以及高中生在生活过程中的实际需要。比如,高中教材中关于“画笔”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习之后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或者技能设计并制作贺卡,在同学或者朋友之间互相赠送;关于“Word文字处理的简单操作”的内容,学生要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作文或者日记等的书写;PowerPoint制作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它来进行自己的班级通讯录的制作或者编写。

当然,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普遍拥有的内容还有很多,并且这些内容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以及以后的学习或者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对于高中的学生而言,只有将学习的专业知识或者技能运用在实际的生活或者学习中,他们才有学习的兴趣或者学习热情,并最终将这些知识或者技能学好、学精。

三、结语

21世纪是电子信息时代,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过程中时时刻刻需要信息技术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必须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开始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或者技能,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在走向社会或者继续深造的过程中自如地应对各种关于信息技术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夏学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9.

[2]陈刚.基于个性交互的网络学习系统研究[D].江南大学, 2009.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探讨 篇12

一、实施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意义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 起步较晚, 其主要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让他们掌握新技术, 为将来的学习、生活与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因此, 信息技术教学应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 将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互相配合使用。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

现阶段,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 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主流教学趋势, 信息技术教学中统一使用多媒体教学, 这样便于教师在不影响其他学生正常学习的情况下, 实施个别辅导, 针对性很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 还可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这一教学模式对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 要让他们认识到, 分层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有差别, 但并不存在等级制度, 以免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产生自卑感, 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产生自满和骄傲。

二、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

1.学生分层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 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在新生入学之后, 教师可以针对他们的信息技术基础和计算机操作能力进行测验, 然后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学习态度, 摸清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水平, 最终根据综合测验结果将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个层次。同时,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进步, 以及信息技术水平的变化或提升, 合理调整他们的层次, 让学生认为自己的层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这样的方式, 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积极向上、奋发图强, 并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学习态度与不断进取的精神, 产生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效果。另外,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作用, 特别是在分层教学中, 应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出发, 不断调整分层教学计划。

2.教学目标分层

在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中, 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 需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特点, 拟定不同的学习要求和目标, 促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中得以提升。对于优等生,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着重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与自主探究能力, 要求他们不仅能够掌握教材内容, 还应能拓展信息技术知识视野, 对教学大纲之外的知识有所涉及;对于中等生, 教师所设置的教学目标不能过高, 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重点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与探究能力, 提升其成就感, 促使他们向优等生靠近;而对于学困生来说, 他们的学习目标需要适当降低, 以培养其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为主, 帮助他们消除自卑, 树立学习信心, 让他们以充满热情的心态参与信息技术课程学习, 逐步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

3.教学方法分层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进行分层教学时,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 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分层, 帮助他们适应信息技术教学活动, 尽快实现教学目标。对于优等生, 教师应主要使用导学方法, 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或探究性学习, 指导其学会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充分调动其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主动性, 锻炼其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的能力;对于中等生, 则应运用帮学方法,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注重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 营造活泼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 在课堂上多提问, 课下多辅导, 促使其提高成绩、认真学习;而对于学困生来说, 教师应采用诱学方法, 从他们比较感兴趣的信息技术知识着手, 实现寓教于乐, 或者是通过一些小游戏提升课堂的趣味性, 同时多辅导他们, 善于发现他们的学习优点, 以鼓励和表扬为主。

4.教学内容分层

教学内容分层主要指的是,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运用同教材、同进度和异要求的教学模式。对于优等生, 由于他们已经基本掌握教材内容, 教师可着重对一些难点知识和重点知识进行点拨教学, 并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之外的知识, 在教学内容中还应多设计一些问题, 促使其独立思考, 拓展思维;中等生的主要学习内容以教材为主, 适当补充课外知识, 帮助他们巩固教材中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与信息技术理论知识, 并逐渐向优等生层次靠拢;而对于学困生来说, 教师所安排的教学内容更要立足于教材, 从最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开始, 教学内容应尽量精简, 但是需要围绕重点。由于这一次层次的学生基础水平较差, 对于难点和重点知识, 教学需要反复讲解, 带领他们反复练习, 通过多次重复训练的方式使学生的记忆得以强化, 最终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5.作业设计分层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每当教师完成一个章节的教学活动之后, 都应给学生布置课堂作业, 以此巩固他们的学习效果, 并检测自己的教学成效。 在分层教学中, 教师也需要对作业进行分层设计, 将难度分为困难、一般和简单三个档次, 分别对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例如, 在学习《图形图像的采集与加工》时,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 对于优等生, 应要求他们使用PS技术自由采集和加工一组图片, 根据自己的构思设计出一幅新颖的作品;对于中等生, 作业可以设计为熟练掌握PS软件的操作, 进行一般的图形、图像采集与加工, 作业内容符合基本审美;对于学困生, 教师要求他们能够掌握PS软件的基本操作, 明白各个常用工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与技巧, 以一些简单图形、图像的剪切、调整大小和明暗度等为主, 适当降低作业难度。

综上所述,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 不仅符合高中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实际需求, 还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与实施。因此,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分层教学法的优势, 合理运用分层教学模式, 将学生进行合理分层, 同时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作业设计等进行科学分层, 保证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 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赵永芳.高中信息技术课应用分层教学的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2]李红.高中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实施分层教学的行动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4.

[3]符学斌.高中信息技术课应用分层教学的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 (22) :80-82.

[4]庄李木华.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分层教学[J].好家长, 2015 (16) :149.

上一篇: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下一篇:工业节能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