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2024-09-29

高中《美术鉴赏》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模式的构建(通用9篇)

高中《美术鉴赏》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篇1

高中《美术鉴赏》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丹东市第一中学音美组 姜庆恩

高中《美术鉴赏》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丹东市第一中学音美组 姜庆恩

一、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意义与现状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已被广泛应用于美术教学中,成为优化美术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将形、声、色、动画溶为一体,极大地拓展了美术教学空间,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审美的需要。但是,时代发展到今天,大多数的高中美术鉴赏课还都是运用罗列图片的幻灯片+教师的口头讲解这种比较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学效率非常低下。因此在高中美术鉴赏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形式、内容、内在情感等进行探究,以培养学生形成高尚、健康的审美情感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运用信息技术整合高中美术教学,通过声音、动画、视频、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亦动亦静,既能再现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学习情境。这样在情景交融,声形并茂的情境中,学生大开眼界,积极主动参与,信息技术的使用提高了整堂课的效率,使美术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下面,我就粗浅地谈谈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鉴赏课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直观的情境。情境的创设是整合课的基础。现行的高中鉴赏课是以“审美教育”为主旨教学过程,“美育的最有效手段是多接触艺术”。事实上,就现行的教学条件来说,我们很少有机会让学生去感受真正的美术作品原作的魅力。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这种缺憾。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这个工具提供丰富的素材,可以让学生看到更多的图片、影像资料,便于学生 对作品进行分析,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分析齐白石的作品《虾》时,通过制作动画,让虾动起来,并组合成不同的画面结构,生动的动画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不同的黑、白、灰搭配带来的不同的审美视觉效果,促使学生充分体悟到大师原作中看似随意却匠心独运以及水墨画特有的笔墨趣味与黑白灰美感。这样,就把我们用语言很难表达的艺术理论直观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种动画在现代设计课中恰当地运用可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提供素材时,一方面,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优秀作品,避免过多过滥,否则可能一节课下来,学生只有兴奋、新奇而一无所获。另一方面,要选择画面清晰、层次分明、色彩感强的画面。

2、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科间的整合。《新课程标准》认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因此,美术鉴赏课教学应摆脱传统单一的课堂模式,开发课堂学科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科间交融。

第一,促进美术与音乐的交融。音乐与美术尽管在审美特点上千差万别,但在主题与意境的追求上常常是相似的。例如在传统的书法或国画鉴赏时,配以节奏柔美、充满古韵的古筝等民族乐曲,可以更多体悟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与美妙意境。西方绘画配以钢琴曲或轻音乐,更能充分展现其色彩斑澜的审美意象。而鉴赏凡高的作品最好配上充满热情、活力、富有动感的交响乐,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凡高令人目眩的色彩和火焰般燃烧的激情。在美术课件的制作中,音乐的运用可以起到拓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与联想空间、深化主题的作用。这样,不仅可以营造氛围,视听结合的方式更可以起到烘托主题、启迪思想、增加鉴赏深度的作用。

第二,促进美术与语文(文学)的交融。中国传统文化讲究诗书画相结合,西方美术的发展与文学的发展更是息脉相通。充分利用电化 3 手段,开发语文学科的课堂资源,可以增加学生对美术鉴赏课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如再鉴赏古代中国绘画时,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一边鉴赏郑板桥的《兰竹图》、徐谓的《墨葡萄》等作品,一边配乐诵读他们所题写的脍炙人口的诗句。这样,让学生更能体悟中国画的意象之美和诗书画相结合的悠远意境。

第三,促进美术与政史等学科的交融。任何美术作品都是特定时代历史文化的产物,是政治、经济、科技、宗教、文化生活及思想意识形态的反映。美术鉴赏课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整合政史等相关知识,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美感,还可以从美术作品所描绘的内容获得丰富的知识,认识世界、了解历史,涵养学生们的人文潜质。例如:不了解法国大革命历史,就无法理解雕塑《马塞曲》及油画《自由引导人民》;不了解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就不可能领略哥特式教堂建筑蕴含的浓郁的宗教精神,进而也就无法理解乔托《犹大之吻》等作品体现的世俗化与人文主义精神;不了解我国元代的历史背景,就无法理解当时文人画的精神内涵;鉴赏王式廊的《血衣》等作品,可以让学生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情感等等。这些我们都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音乐、图片、影视片断等播放方式展示给学生,这比传统的讲述式教学更直观、有效。

另外,如印象派画家对光色的应用及透视学知识,美术作品构图中黄金分割的应用等,无不说明美术与光学、几何学等自然学科的密切关系。这些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以分析,直观教学的同时也节约了有限的教学时间。

3、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在教学中,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何采用最有效的方法去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呢?实践证明,信息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信息技术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 4 特点,还有存储、再现等功能,在同一屏幕可同时显示相关的文字图像和动画,这是传统教学媒体无法达到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优点,认真研究教学目标与内容,选取最能体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易,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有效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鉴赏评述《蒙娜丽莎》这幅画时,我制作的课件中精彩的部分是在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上。本课的重点是“蒙娜莎丽为什么微笑?”对蒙娜莎丽的微笑一直争论不休,有说是丧子的贵妇的笑、孕妇的笑、牙病患者的笑,还有的说是达.芬奇的自画像、妓女的笑等等,学生根据自己在互联网上和图书馆里查到的资料来阐述各自的感受,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我根据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自画像这一说法,制作了由达.芬奇自画像渐变成蒙娜丽莎画像的过程,生动的说明了以上各种观点可能都有一定的依据和道理,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感受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课的难点是“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什么神秘?”现在有权威解释说这种忽隐忽现的神秘微笑是由观众的视觉中心在蒙娜丽莎面部不停地移动产生的。我用课件给予形象的演示:当视觉中心集中在蒙娜丽莎眼睛时,周围部分变模糊,颧部阴影和嘴角成一条弧线,使微笑明显加强;当视觉中心集中在蒙娜丽莎嘴部时,周围部分变模糊,嘴部独立显现,使微笑明显减弱,这节课的难点问题运用课件就非常直观的解决了。

三、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建议

1、积极改善美术教学条件。高中美术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学校的现代媒体教学资源和美术教师的教育技术化要求都很高。学校要尽可能增添现代化的教育媒体,教师要尽可能多的掌握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技术,否则自己的职业技能就不适应时代发展。按照现行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每个高中学校至少要有一 5 个美术教学专用的多媒体教室和一个画室。

2、美术教师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学习交流的机制。现行的高中美术教材,缺少适用的与之相配套的辅助教学资料,如影像资料、课件等,我们美术教师可以自己动手在每个单元里选择一两个重要课节,自己制作课件(除了扫描教材上的和画报上的图片之外,更多的可以从互联网上得到更好的影像素材),每学期坚持做三、四个教学课件,这样日积月累就可以很快建立起自己的美术鉴赏教学资源库,我们的美术鉴赏的教学效果也将发生质的变化。我还有一个设想,如果我们将自己制作的课件与兄弟学校的美术教师制作的课件相互交流,互通有无,我们就首先在丹东地区形成了一个高中美术教学资源库,就可以实现美术教学资源的共享,其效果可想而知。

3、灵活完善课堂结构,培养学生参与意识。高中美术教师应该努力将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进行整合,整个美术教学活动要会延伸到课前课后,课堂结构的完善可以根据学科特点来灵活安排,使美术教学中的审美理论和实践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课前除了对知识的整理以及对课堂学生心理反应的设想外,还要注重对电教媒体这个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选择。采用电脑多媒体教学,美术鉴赏课的效果将大为改观。针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有些美术鉴赏课可以两节课连上,因为鉴赏需要时间去体味美术作品。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学生还应该掌握上网查询、收集、整理美术资料的能力并能运用某些多媒体设备进行创作,这样也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高中《美术鉴赏》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篇2

一、教学资源更直观, 展现形式多样化

高中美术鉴赏教材分为鉴赏基础和鉴赏内容两大块, 为学生展现了一大批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由于教材的印刷与课时的限制, 部分作品不能很全面、很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但是利用信息技术, 就有多种手段来弥补这种不足。比如运用实物投影, 将书本上的作品直接放大;或者直接利用网络搜索作品图片;甚至可以查找观看介绍该作品的专题片, 以音频、视频混合媒体来展示。这样, 对于作品的介绍更直观、更生动, 让学生完全融入作品之中, 学习兴趣也得到迅速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 时常会提到美术语言元素、语言手段、语言规则的运用, 需要将作品分割成若干部分或者将主体凸现出来。这时, 传统的教学方式就不能很好地体现, 运用Photoshop、Coreldraw等电脑绘图软件就可以很好地将作品进行分割或拼接。又如在介绍色彩作品时, 运用绘图软件中的滤镜功能, 可以展现出不同风格的视觉效果:蜡笔、浮雕、油画、水彩等, 通过调节色彩曲线、色阶等, 让学生对色彩知识的掌握更为具象。特别是在学习抽象主义和现代绘画作品时, 学生往往不能理解。我就利用Photoshop软件中马赛克效果, 将一张照片变成以几何色块为主的抽象主义作品, 让学生体会其中的点、线、面、色彩的关系, 再配上音乐, 让学生想象音乐所要表现的形象, 这样一下子就掌握了抽象主义最主要的特点。同时, 运用软件的模糊、笔触等功能, 创作出一幅幅抽象主义作品, 为学生理解作品打开了一扇大门。

二、落实课改高效性, 教学效果最大化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 增加学生的知识量, 教师通过引导, 使学生自己思考, 自主学习, 相互合作, 解决问题。因受教学课时与教学重难点的制约, 教师对于许多优秀作品的介绍不能面面俱到, 有的甚至忽略不讲, 学生的鉴赏量受到一定影响。在教学前, 我根据教学内容和美术作品类别设置若干问题, 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自学。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利用网络资源,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对教材中出现的所有作品进行了解, 对问题进行讨论, 对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 通过教师解答来解决。同时, 设置一些拓展性训练, 让学生依托信息技术, 掌握更多的知识, 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如在教学《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一课时, 笔者课前先让学生赏析雕塑《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 在背景音乐与文字中, 提出两个问题:“在众多的艺术形象中这尊雕像被公认为最美的, 我们如何来鉴赏他的美?”“在你们的观念中美的标准是什么?”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得出第一个问题的答案:“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集艺术美与形式美于一体。”接下来让学生根据教材上的内容自主学习艺术美和形式美的特点, 并结合教材和网络找出相关作品及作品介绍, 教师加以总结。最后, 设置两个拓展性训练:“假使维纳斯的双臂完好无缺, 那么会呈现怎样的画面?”“假使维纳斯残缺的部位不是双臂, 那又会呈现怎样的画面?”学生结合教师播放的视频, 利用电子白板的删除、添加、帘幕等功能, 通过讨论、探究活动, 得出了艺术需要想象, 成功的作品需要满足艺术美和形式美相结合的结论。这样的鉴赏活动,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审美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促进美术鉴赏研究性学习, 提升学生探究精神

美术鉴赏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实践性较强的美术教育教学活动, 需要教师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 而是让学生参加美术鉴赏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美术能力。美术鉴赏研究性学习方法多样全面, 常用的有观察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等。整合信息技术, 可以让美术鉴赏研究性学习更加高效实用。

1. 资源利用便捷。

传统的学习方法需要学生走进图书馆、走进博物馆、走进美术馆、走进社会去获取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尤其是网络手段, 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 从浩如烟海的互联网上找寻,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由于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农村, 生源多来源于农村, 研究性学习资料的收集时常受到交通或经费的制约, 往往不能充分利用坐落于市区内的美术馆和博物馆等专业场馆。通过在互联网上信息资源的查找, 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而且资源信息针对性强, 条理清晰。如开展的《常熟地方美术的研究》, 学生利用网络, 很快就能收集到常熟的书画、园林、建筑、红木雕刻、花边等地方美术的资料。载体多样, 既有文字, 又有图片, 还有视频, 再结合实地了解, 学生的信息量一下子就提高了,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研究过程简化。

传统的研究过程需要学生集中或分组进行讨论、研究, 优点是直观性和互动性较强, 缺点是研究过程容易受到时空限制, 某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或受到媒体的限制, 资料不能充分展示。网络的交互性和即时通讯功能, 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 通过建立QQ群、博客、电子邮箱等平台, 实行资源的交流和共享、问题的讨论和解决、过程的记录和总结。如:利用QQ群召开小组会议, 制订目标、分配任务、反馈进度等;利用博客, 发布信息、上传资料、讨论课题等。在展示总结研究性学习时, 利用课件、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手段, 全面、美观、形象地展现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过程, 既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的素养, 又提升学生信息技术方面的技能。

高中《美术鉴赏》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篇3

美术鉴赏这一学习模块,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和延伸,使学生通过美术鉴赏内容系列学习,不仅能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同时也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鉴赏享受,并能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引导学生以一种开放、探索性的审美态度从美术作品中获取多方面的信息,并且在有效获取这些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对美术作品的认识。随着教学条件的逐步改善,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这使得上美术课时可图、文、声并茂,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

美术鉴赏的基础是认识美术的种类、艺术特征、美术技法和术语。运用现代多媒体组合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术语和专业名词,通过声音、动画、视频、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亦动亦静,再现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景,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走进抽象艺术》这课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的信息来感悟艺术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认识和理解线条、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要素和形、色、肌理、空间等美术语言。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运用其中一种美术语言和基本要素,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来表现所见、所想,使学生在创作活动中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同时也对抽象艺术有了更深的了解。美术鉴赏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能够直观、形象、生动、多角度、立体式地展示美术教学的内在规律,有机地与其他学科联系和交互影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使教学化难为易,化复杂抽象为直观形象。通过投影屏幕,丰富直观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散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使之与美术鉴赏相结合,能更好地达到美术教学的目的。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并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美术语言的基本表达方式和方法,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信息技术的美术教学活动,突出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上。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美术鉴赏的最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让学生收藏自己喜欢的优秀作品,反复感受、认识和理解,在收集、准备的过程中,体验鉴赏文本,收集知识,体验解决问题过程中带来的成功与满足,享受学习的快乐,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如让学生收集《民间艺术作品》《中国建筑介绍》《中国优秀雕塑作品》等,或通过一系列的浏览、收藏,再运用语言、文字、绘画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真正达到培养欣赏与评述能力的目的。

美术教材不仅限于教科书,形形色色的图书教材、视听教材都丰富了美术的教学内容,而网络资源的补充更是锦上添花。网络信息,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即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拓展课堂容量,增加很多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动画、影像、图片等素材,创作模拟教学课件。例如让学生欣赏国画、油画等不同风格的作品创作过程,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网络使美术教学内容更富开放性,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

在进行网络资源与美术教学相结合的改革实验的过程中,笔者深刻地体会到: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教学资源永远是开放的、跨越时空的,它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也深刻影响了教师的工作方式。

在计算机技术走进美术课堂的今天,计算机因具有快捷而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存贮能力和处理能力,必将成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最佳的资料搜集和存贮处理工具,更会成为学生美术素养、美术创造能力提高的平台,能让学生本着自主学习的态度,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高效能、高质量地解决令人关注的现实问题。

高中《美术鉴赏》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篇4

层次性原则:强调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确立不同的创新教育目标,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因为在同一个教学班中存在各种层次的学生,所以在设计教学时要考虑到全体学生。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确立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得全体学生都能通过学习有所收益。

主动性原则: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观察能力,注重维持其好奇心,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地探求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改变传统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而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个别化教学和协作学习相结合的原则:个别化教学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指导无疑是有好处的,但只强调个别化是不够的,在学习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例如对疑难问题求解或是要求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的场合),采用协作(Collaboration)式教学策略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更能奏效。而且协作学习对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也是最有利于培养21世纪新型人材的教学策略之一。所以在课程整合中,应该考虑把个别化教学与协作学习相结合,使学习收到最好的效益。

注重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给予相应的特殊政策,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的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在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一定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上述的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原则以及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三种模式:

模式之一:课堂演示助教

教师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采用购买或自行开发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抽象、复杂的教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新知识的教学,教师作为多媒体设备的主要操作者,以演示教学内容为出发点进行辅助教学,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在《三原色与三间色》一课的教学中,我改变了传统的“授――受”教学模式,通过设问“大自然里有许多美丽的景色。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色彩缤纷的图片,请同学们边欣赏边思考,这些图片中有哪些主要色彩”,运用多媒本创设学习情景,然后再解答:“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刚才你们发现的这些色彩是由三个魔术师变化而来的。看,它们来了”。接着用多媒体显示三原色。随后教师要求:“同学们手中的材料盒里也有这三个魔术师,请对照屏幕上显示的色彩将它们找出来。”接着学生出示了红、黄、蓝色学具。

教师提示:“这三个魔术师都有自己的名称,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它们的自我介绍及魔术表演。”运用多媒体展示颜色鲜明的红、黄、蓝三个卡通形象,使学生了解到自然界的色彩,掌握原色、间色知识。这样不仅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热爱美的情感,激发了学生表现美的欲望。与传统的讲解传授法相比,效果非常显著。

模式之二:课内交互教学

运用计算机进行课内美术课的交互教学,不仅能普及计算机基本知识、增强学习美术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用Windows98中自带的画图软件与《金山画王》组合进行绘画教学还有如下好处:

1.巧构图

构图处理是画面好坏的关键。在纸上作画,构图稍不谨慎就会使画面不够理想,有时会严重影响作画者的情绪,致使作画人以失败而告终。在教学中运用计算机通过画布选定和工具箱中的选取图形工具可随时灵活处理画面构图。

画布选定(整体布局)――可用鼠标拖动尺寸控点或菜单中的命令来改变画布的大小。

局部调整――可用选定图形工具或任意形状裁剪工具来选定所需调整图形,再用鼠标左键将图形拖动到所需位置,在图形外单击鼠标,图形就被重新固定在画面上。这一方法可反复使用,直至画面调整满意为止。如:让学生打开文件,利用移动图块的方法,将图拼完整,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操作方法,形成技能,且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2.便设色

同一景物在不同的季节里或一天中不同的时间里给人的色彩感觉是不一样的(如:春天百花盛开、嫩绿点点;夏天郁郁葱葱、碧绿一片;秋天硕果累累、金光灿烂;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画面色调。色调有冷色调、暖色调(画面的总体设色),具体为红色调、绿色调等(在画面上谁据主导地位,就以谁定调)。欲使同一幅画表现出不同的色调,用计算机来完成极为轻松。只需从屏幕上的颜色盒中获取不同的色彩系列,就能让人欣赏到不同色调的画面美。

3.易设计

作为“素质教育突破口”的美育,其工艺课、设计课及欣赏课目前在教材中的比重增大了。在“工艺与设计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做大量的示范,学生要做大量的训练。由于这类教学内容(如适合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重复构成等的图案设计)运用的是各种几何图形的组合,要求非常规范、严格,填色技巧也很讲究,使范画的制作或作业的完成都非常耗时费力,学生往往不喜欢进行这类设计。用计算机来设计这类图案,就简单得多了。只要掌握了图形复制、图形翻转、反色技巧就能轻而易举地制作出精细、复杂、多变和色彩有正负交替感的图案来。图形复制、翻转技术还可以表现水中之影、镜中之物。

4.多画种

计算机引入美术课,不仅能画出独特的画面效果,运用特效还能模拟蜡笔、水彩、民间剪纸及在有色纸上作画的效果。

模式之三:网上探索求知

1.在美术课堂上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网络所固有的开放性,为师生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美术欣赏内容,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获得众多的美术知识信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信息素养。在传统的美术欣赏课教学中,老师一般只能采取指着书本上的图片为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的方法进行教学。如:“这是XX画的”、“这是XX类型的画”等,往往是教师照本宣科讲解吃力、学生学得枯燥无味一点兴趣也没有。而借助于网络进行欣赏教学,可以变被动学为主动探究,达到因才择学、因才择教的理想境界。现在我们可以把在网上搜索下载的大量关于本课的相关资料设置为虚拟网站,供学生在虚拟网络环境中自主探究,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由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成为了教学目标的确定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而对于学生而言,主要的收获在于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探索中前进的过程,使他们自信地进行独立思考,并敢于发表自己思考后产生的认识和看法。

在《土瓷罐》一课的教学中,我们课前将在网上下载、收集的大量资料加以整理,使学生在课上可以欣赏到古今中外的各类花瓶、瓷罐,由此切入到现代具有装饰味的花瓶造型、功能、色彩、材料乃至设计风格等方面的嬗变,帮助学生掌握了制作土瓷罐所需要的一系列技法。

2.在网上构建美的殿堂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篇5

国培中学(3)班

梁兴旺

设计思想:

一、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性 将美术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相整合,就是以美术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美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计算机的运用能力。

将计算机辅助教学运用美术教学,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加深理解记忆、增强自主学习的作用,因而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得心应手,课堂的压力相对减轻,教学的质量就容易控制了。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学习能力

1、把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出现后,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解决问题,而是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途径,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2、把读的过程还给学生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课文,才能加深理解,教师不能以讲代读,应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

3、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计教学环节,鼓励学生争当小老师,讲解主要过程出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4、把绘画时间留给学生

美术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为知识目标,课上必须留给学生大量的绘画时间,努力克服烦琐的讲解。

课程脉络

让学生欣赏邮票→介绍邮票种类及涉及项目→产生设计冲动→利用计算机设计→讲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邮票的有关知识,掌握邮票的设计方法,设计一张漂亮的邮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设计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

①发展学生创造思维、对美的体验和欣赏,让学生学会创作美;

②培养集邮兴趣。

教学重点:

运用各种表现手段设计一套有创意的邮票。

教学用具: 范画、PPT课件、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件 揭示课题

师:首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影片,请你们说一说片中的同学在做什么?他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请你说一说片中的同学应该怎样做?(学生观看课件,并思考问题)

生:片中的同学在邮信,他这样做不对,因为他没贴邮票。应该在信封上贴邮票,再投入邮筒,邮票是邮资的凭证。

师:写一封信,或抵万金的家书,或淡如水的闲谈,都会买上一枚邮票,贴于信封,投入信箱,从那一瞬间起,信中的文字便被无限地拉长,真温暖亲人,友人的心扉(师出示范画、学生欣赏范画)。

师:邮票即能用于邮政,又能留于家中玩味,既具备千里飞鸿,一寄思绪的浪漫,又具有收藏价值。我们有谁轻易地离开过邮票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设计邮票,在这狭小的天地里叙述更多的事情?自己设计的邮票更有情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设计邮票。(板书:邮票设计)

二、介绍邮票种类及涉及项目

师:现在我们手中有一些邮票,请同学们观察自己手中的邮票,谈谈你想知道什么?小组讨论:

1、邮票上都有什么?(有图案,有面值,发行时间,发行地区等。)

2、邮票上有哪些标记吗?(邮票的外形边缘有整齐的齿孔,票面必须注明邮资的价格,发行的时间和地区。)。

3、邮票有哪些种类?(有普通邮票、纪念 邮票、特种邮票、讲解航空邮票和欠资邮分票。并且每种邮票上都有一些标记。)普通邮票 用“P”表示。

纪念邮票 国际上有“C”表示,我国用“J”表示。特种邮票 国际上用“S”表示,我国用“T” 表示 航空邮票 用“A”表示 欠资邮票 用“D”表示

小型张和小全张用“M”表示

4、邮票上有一些数字,如“8-6”,这是什么意思?(它表示这套邮票共有8枚,这是其中的第6枚,一套邮票多少枚没有统一的规定。多枚可以组成一套,独立的一枚也可以称其为一套。)师:了解邮票和知识,设计邮票就方便了,怎样设计邮票呢?由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三、设计邮票的步骤

1.构思(板书:构思)

一张小小的邮票,要在狭小的天地里叙述很多事情,应精心构思,票题要好,主题要突出,要别具创意,请看(教师出示投影片)这两枚邮票票题好,一是“虎虎生威”一是“气贯长虹”,颇有虎年气魄,给人以振奋感。邮票的内容包罗万象,宇宙间的万物都可以记载在小小的邮票上,如人物,动物、景物、事物、重大历史事件、故事传说等,造型方面,邮票多种多样,有的写实,有的变形。生: 1.我要设计一套有关校园生活的邮票。2.我要设计一套有关跨世纪的邮票。师:起稿(板书:起稿)

可以运用美术字写法标明邮票上的各种标记。邮票上都有什么? 生:邮票上有图案、面值、发行时间、发行地区。师:(1)图案,(板书:图案)造型生动形象简练,单纯,富于装饰。(2)邮资的价值。(板书:面值)(3)发行时间。(板书:发行时间)(4)发行地区:中国人民邮政。(板书:发行地区)

同学们请看,这枚邮票构图和谐,画面文字精心设置,面值画显得很活泼,富有生气。3. 着色,(板书:着色)

学生看挂图欣赏色彩处理方面可以说是百花齐放,既有鲜艳的色调,又有灰色调,色彩强烈,明快,鲜艳。

邮票的表现形式也不受任何限制,以绘画方法表现邮票的内容最为常见。也可用剪纸,拓印等方法来表现。(教师指挂图)

师:今天老师请同学当一名小小设计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各种手段设计一套有意义的邮票,老师这里有一些主题,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主题设计邮票内容,也可以自己设计确定设计的内容。

四、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绘制

学生利用金山画王,设计、绘制邮票,教师巡回指导

五、展评学生作品

师:看,设计师们设计了这么多的邮票,漂亮不漂亮啊?有„„你最喜欢哪张

邮票?为什么?这张邮票是谁设计的?请你说一说你的设计想法。生:(略)

(肯定成绩,指出不足)

六、教师小结

邮票是国家的“名片”,是邮资凭证。它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历史、地理的“小型百科全书”。是认识世界的窗口。小小的邮票像一个广阔的知识世界。可以在这狭小的天地里叙述很多的事情。

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的整合 篇6

李双

(吉林省九台市实验高中,吉林九台 130500)

摘要:目前,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已经普遍在各校展开。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的整合,是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教学方法,应该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去面对这一崭新的课题,在不断的实践中去把握和运用。关键词:信息技术 ;生物教学 ; 整合

“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一方面是顺应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终身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提出的,另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当前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下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难以兼顾的矛盾。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实施主体性教育提供了技术基础,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彻底革命,使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成为可能。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成为现实。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新内容授课方面,导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好的导课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只有在上课时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好的方法是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情景体验,在特定的情景中理解事物本身。这样就会达到很好的导课效果。如在学习植物激素时,播放一些植物向光生长的录像,或是展示相关图片,再由教师提出与之相应的问题,就会迅速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再 如,学习细胞增殖时,可展示不同生物细胞分裂的图片或动画演示过程,这样会调动学生一探究竟的热情。当然,录像和图片要精选,不可占用太多时间。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优化教与学方式,突破重难点,提高教学与学习的效率

生物学有很多复杂的生命现象、生化反应、代谢途径等,学生接受起来很困难,多媒体课件能够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视频等于一体,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可以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感官需求,而且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知识的 传递密度,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由学生在自己头脑中建构理论模型和知识结构,以实现自主性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强化重点内容,进行难点分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讲授动物细胞的减数分裂的内容时,可以制作一个Flash课件,形象地展示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过程,使学生可以看到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变化过程,对于学生来理解这些内容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再如光合作用一节教学,光合作用过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 点。在光反应和暗反应教学时,其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较为抽象,教师单纯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到叶绿体的真实环境中,观看其内部具体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伴随动画演示,学生体验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场所、条件、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具体过程。这样,学生一是乐于接受,二是将微观的分子变化以宏观视角体现,降低理解这部分知识的难度。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能演示图形的变化,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静止的知识动态化,把无形的知识化为有形直观的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图像变化,使学生已有经验与概念进行联想组 合,建立起抽象思维的观念和方法,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比如在现代生物技术部分,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这些高科技手段对于学生来说显得高深莫测,可用Flash课件一步一步地展示外源基因是如何被转入DNA中,从而改变被转入基因 1 生物的性状的过程;对于“多莉”羊的培育过程中涉及的核移植、细胞培养和胚胎移植等环节通过多媒体的呈现,使学生对于科学家培育“多莉”羊成功的奥秘、对于克隆技术,尤其是体细胞克隆技术有了清晰的认识。网络教学有利于实现互动 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能把教师和学生引入全新的教与学的世界,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在家里学习,同时又与老师、同学保持接触。特别是在假期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通过E-mail进行交流,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学校不再有围墙,依靠互联网和远程多媒体技术而建立的虚拟教室将使教学延伸到生物学课堂之外,扩大学生学习的视野,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世界各地的数据库。他们能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习者在网上共同参与、协同进行学习;他们也有机会在网上接触教学专家,与他们进行交谈,及时获得帮助。但计算机网络不会取代教师,只是创造交流环境使人们共享知识,在共享中相互碰撞,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信息技术有利于支持个性化学习并能提高教学效率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智能模拟教学得以实现,/学生可以通过人机对话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检测。智能辅助教学系统充分考虑到学生主体性学习,它要求信息资源有较强的可选择性,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主动求知的需要,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智能专家系统通过模仿人类专家解决问题的推理方式和思维过程,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进而替代教师的部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师的主体解放,因而教师可以把更多精力用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材内容等的探索上,以及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科学素养等方面。如在减数分裂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制作几个不同梯度的课件,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不同的窗口进入,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用阅卷软件对每一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分析、统计,以便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信息反馈,了解学生每一题的得分率,选A的占多少,选B的占多少„„从而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学生在解题时的思维过程,而教师也可以省时省力并能在讲评时做到有的放矢。多媒体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极大丰富了生物教学的手段。尤其是在生物新课标改革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教与学的改革。与此同时,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一些问题。

6.1 不要刻意追求多媒体课件的视觉效果 当前对于多媒体的使用,存在一种普遍的误解,认为多媒体课教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多媒体制作的技术水平。随着教学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准备公开课时,为了实现优美的视觉效果,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课件制作上,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中仍然起主导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不能刻意追求多媒体演示的效果。因为多媒体课件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并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如果刻意追求视觉效果,随意在课件中插入过多的漂亮图片、视频、动画等,不仅不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6.2 不要被多媒体技术所左右,忽视传统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网络课件资源丰富,特别是在初尝“甜头”后,许多教师越来越依赖于多媒体课件的便利,渐渐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事实上,并非每个知识点都适用多媒体演示。教师的板书往往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虽然电脑能够实现板书功能,但由于电脑所显示的信息随着下一个信息的出现而消失,加之课件的容量大,学生往往一堂课下来,看到了许多,却没有什么印象。因此,多媒体技术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2]《教学设计原理》R·M·加 涅 L·J·布里 格 斯 W·W·韦杰 著 皮连生、庞维国等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谈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 篇7

一、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美术教学, 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有很强的优势。它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影像、网络于一体。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能够用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段向学生展现学习内容, 为学生创建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它生动、形象、感染力强, 给学生以多种感官的刺激, 刺激学生认识事物的兴奋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对于学生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是非常重要的。比如, 在艺术鉴赏课中, 我们可以使用视频录像来展现丰富多彩的艺术品,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而刺激学生的欣赏欲望。

美术教学的内容是源于生活实际的, 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很多学生的阅历浅薄, 对于他们来说, 游离于自己生活经历之外的学习内容是抽象的、枯燥乏味的、不易理解认识的。传统的美术教学中, 往往是教师的单边活动, 学生只是被动的模仿, 特别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匮乏, 在美术欣赏课中, 老师一般只能指着书本上的图片为学生简单地做一下介绍:“这是某某画的”、“这是某某类型的画”等等, 基本上是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解, 学生学得枯燥无味一点兴趣也没有。美术是视觉艺术, 加强教学的直观演示性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 展示具体视觉形象可帮助学生认识、比较和鉴别新事物。

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化抽象为形象

美术学科有许多术语是比较抽象的, 往往是教师讲得乏味, 学生听得厌烦, 教学效果自然也不好, 运用信息技术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 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对称纹样》一课, 我在Powerpoint演示文稿中插入Flash动画———一只会飞的花蝴蝶, 这只蝴蝶刚“飞”上屏幕, 立刻吸引了全体同学的注意, 甚至连一些不爱上美术课的学生也活跃起来。同学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飞翔中不断打开、重合的现象, 很快理解了“对称”的定义, 并受此现象的启发列举出对称的其他实例, 其后再演示用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对称纹样的制作步骤, 清楚、简洁、直观地讲授了制作方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化抽象为形象, 不但使学生认识了知识的本质,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 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三、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使学生成为认知的主体

学习目标的达成要通过学生主动的学习, 从而使每个学生通过这种个性化的练习, 各得其所, 各得其乐。并通过参与各种美术活动, 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 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 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并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从而真正体现出学生认识主体的地位。

传统的美术教育中信息传递媒体单一, 往往只能够传授给学生最后要完成什么, 难以让学生感受、欣赏课内外众多的优秀作品, 更无法从多角度全面分析其创意、设计、制作过程。学生经自己观察、思考后形成的知识少, 实际上就不自觉地扼杀了学生全面探索及创造思维的能力, 从而限制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借助于网络等信息技术进行欣赏教学, 可以变被动学为主动探究, 达到因才择学、因才择教的理想境界。现在我们可以把在网上搜索下载的大量关于本课的相关资料设置为虚拟网站, 供学生在虚拟网络环境中自主探究, 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由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成为了教学目标的确定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在探索前进的过程中, 自信地独立思考, 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利用信息技术, 使学生学会按美的规律去设计生活

美术的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主要是让学生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 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 美化生活及环境。例如用废品泡沫拼砌《高楼》、用碎布贴《布贴画》、用画报贴《面具》等等。我们可以先摄录一些优美的环境与建筑物, 指导学生分析感悟美的规律;再用摄录投影等方法表现设计制作过程, 使学生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在学习图案、纹样、封面设计等内容时, 则可以根据教学需要, 从设计初稿、骨格、设色到完成作品, 设计制成教学演示课件。分层次地展示不同的变化的骨格形式, 不同的色彩配置、引导比较与分析。还有, 在电脑绘画软件里设置各种特效处理功能, 如对图像进行各种变形、复制、缩放、旋转、镜像合并及色调调整等, 使学生对“美”的规律产生深入的认识, 丰富了学生表达“美”的方式与方法, 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 增强了教学过程的趣味性, 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 篇8

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美术欣赏课中的运用能让学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同时还能使学生感受到其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并做到了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合,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打破了“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如欣赏建筑艺术时,不但可以用常用的视觉方式欣赏建筑物在静止状态下的形态或内部构造,而且可以用3D动画做动感显示,让建筑物旋转起来,欣赏建筑物的多个侧面。也可以按设置路线浏览一座建筑物的内部装饰及陈设。学生有一种现场感、真实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

我们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美术教学,有利于启发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美术课尤其是欣赏课的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上课仅靠课本和黑板进行教学很难引起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只有合理地运用信息教学技术,融观赏、趣味、形象、知识为一体,才能有利于发掘他们的艺术才能,并提高美术教学的课堂效果。

通过十几年的美术教学实践,我对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及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有几点体会。

一、运用电化教学技术能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在美术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美术作品欣赏,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形声信息,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据着统治地位。”美的形象性特点, 决定着人们审美活动不是用逻辑思维方法,而是用形象思维方法。

在达芬奇和丁托莱托所创作的《最后的晚餐》中,其再现性的内容相同,但因形式处理(构图、人物造型、透视等)不同,就有了隐藏着的另一种不同的内容,即不同的形式因素给欣赏者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试想,让一个不知此圣经故事的人去欣赏这两幅画时就出现这样的情况,达芬奇的画透视焦点居中,呈一种对称式构图,加之空间处理的平板装饰性,给人一种平静稳定之感。在平衡中人物的动态变化,略使画面产生从静到动、从安稳走向骚动之感,使欣赏者体验到一种事物处于萌芽状态,但预示着即将来到的运动最普遍的经验。而丁托莱托的画,由于透视焦点偏向一边,长形餐桌向纵向消失产生倾斜的纵深感。不对称的画面失去了稳定性,加之人物的前俯后仰相互重叠,以及画面上方飞动着的小天使,更加剧了动荡不安的感觉,使欣赏者体验到事物发展中矛盾对抗即将解体的一种普遍经验。而在表现性绘画中,表现性内容处于显眼处,再现性内容则相反。

二、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解决了素描教学中用传统教学方法解决不了的问题。在专业课训练中,素描教学很抽象,如果老师单纯讲,很难讲清楚,而上课时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利用放映素描光碟,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有性格的脸”,为学生绘画“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利用投影让学生掌握绘画的立体感和空间感,熟悉素描画的基本理论“三大面”“五大调子”,认识“光”与“线”的内在和外在的联系,都有非常有利的好处。特别是一些优秀作品,如果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更能增加学生的理解能力。

如在欣赏塞尚的《苹果与桔子》会有这样的感受:产生顺畅、和谐及愉快情绪,线条是流畅的、形状是柔滑圆润的、色彩是暖调的;静物在大面积白衬布映衬下,整个明度是高调的。构图是由各种大小方向不一的三角形组成,变化而统一。桌面向左倾斜造成圆滑的果子不稳定感,但似乎又在右倾斜的果盆强力牵制下取得了平衡。这样画面既有欢快的动感,又有祥和宁静的均衡感。但这些定性的分析必须后于学生的评价,教学应当首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因为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胜不过对形式的直觉,直觉是对形式全面综合性感知,是动态的。而剖析是将形式分解后逐一定格,是静态的。在教学中,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我们需要直觉形式,但不能把直觉神化。另一方面,直觉后的理性分析帮助我们了解所能直觉的东西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我们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尽管对形式的剖析会使欣赏失去了愉悦性,但对提高形式的直觉水平是极为重要的。

三、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引导他们入境入情

教材中重点、难点,需要学生去探索理解、主动掌握,而学生“启而不发”“思维受阻”时,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再现情境,把教材与教师所讲和学生思维融在一起,帮助学生使其受阻思维顺畅发展,达到对事物深刻理解、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式,进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强理解效果。

四、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开启创造能力,给学生多一点自由,少一点束缚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心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演绎情境,进行启迪诱导,激起学生强烈创作欲,巩固所学知识、技能,并结合点、线、面教学,巡回辅导,因材施教,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高中《美术鉴赏》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篇9

关键词:必要性;整合方式;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结合当地特色进行研究性学习;建QQ群开展互助学习; 内容摘要:该文的特点是结合学科特点,运用大量的实例,结合一线教学经验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借鉴意义。文章从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整合的必要性、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方式及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从激发学习兴趣;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增加教学容量;提高读图能力;提高自主探究的水平;克服局限性,减轻劳动强度;指导研究性学习七个方面阐述了必要性。整合方式从地理教学资源的获取、加工与管理;在传统的教授式教学中;自主探究式教学中;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及开展互助学习五个方面进行论述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最后,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六个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章结合地理这一学科特点提出了运用信息技术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地图的基本素养;还讲述了该校的一些具体做法:如依据当地特色确立的《大通河的污染状况调查》,《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等进行研究性学习;建立了《帮你学地理》的QQ群开展互助学习,创建学习过程中相互交流的平台,这些均具有推广价值。正文:

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最优化。即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融进课程,让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与学。下面就来谈谈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1、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求知欲。

信息技术能突破学习信息表现单一化的局限,图文并茂,形声并举,便于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具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求知欲。如在讲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时,可将当地近期的天气预报进行剪辑,引入到课件中,形象地展示近期的天气变化(由热变冷),学生自然会有疑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然后展示卫星云图的冷锋过境实时画面,很自然的就引出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冷锋和天气”,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显然从身边的现象入手制作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比起死的课本插图更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

2、运用信息技术可突出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和某些特殊的地理现象往往是地理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如必修一《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等,它们本身是具有动态的知识点。教材中作为重点或难点,对于这些知识点单纯的利用传统教学手段中的板书、板画、挂图、模型是很难完成的。因此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整合(如可运用动画演示其运动、发展和变化),可以弥补传统地理教学手段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同时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把图、文、声、像等多种信息集中在一起,利用Flash、幻灯片展示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或发展变化,变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不仅增强了教学效果,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又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在讲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时,学生对冷锋影响下的天气变化不易理解,运用flash动画演示,先是晴好的天气;然后冷锋逐渐向东移动,所到地区天气出现变化:大风呼呼刮,树叶随风下,垃圾满天飞,行人抱头归;冷锋过后,天气转晴,气温下降(行人添了衣)。这种用flash动画演示加深学生印象,帮助学生对冷锋影响下的天气变化这一难点的理解,变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不仅增强了教学效果,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又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运用信息技术可增加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信息技术可增加教学容量,原因如下:1)、新课标教材(如人教版)中文字简练、许多重点内容多以读图、思考、活动、阅读、问题研究等形式出现,且课本上没有答案,需教师在讨论小结后加以补充,课件展示既快捷又全面又省时间,课堂效率高。2)、新教材中有些内容以案例形式出现,要求学生掌握分析方法,做到举一反三。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多举例说明,以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分析方法。如在讲必修三第三章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教材讲了美国的田纳西河的梯级开发,又“阅读”了我国红水河的梯级开发,容易让学生误解为所有流域的开发均为梯级开发(修水电站)。为消除误解可在教学中引入了“怒江要不要开发”,通过背景展示,支持和反对意见的辩论,最终得出结论:怒江应以保护为主!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起了重要作用,正是大量的资料展示(这是传统教具无法比拟的),帮助学生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学会了分析方法,又树立了科学地、辩证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的思想。3)、新教材中一些原有的内容删掉了,但这些内容有助于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或者这些内容仍旧是考纲所要求的,教师需依据情况加以补充。如新教材中讲《大气的受热过程》时可补充已删掉的“大气的组成”及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等内容,以便于学生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又如在讲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时应将已删掉的“锋面气旋”作以补充,这仍然是高考内容之一。这些内容用常规教学手段(如绘图)讲解时既费时又费力,而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运用信息技术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地图的基本素养。

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地图能力的提高一直是教学的一大难点,原因是缺乏教具,如有的学校连基本的《中国地形图》、《世界地形图》、《中国政区图》、《世界政区图》都没有;即

使有一些挂图,也因用途单一,作用有限;而教师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绘地图费时费力,又不准确,几乎没有可操作性。而运用信息技术就不同了:计算机可以无限延伸学生的多种感官和思维,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动画将地理事物的分布、联系、发展过程等直接展示出来,一目了然,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形象、直观地感知和认识地理事物,还可以将图缩放、对比、移动更新,还可以提高图的清晰度、区分度,这是挂图等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通过教师的长期地不断地运用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地图素养。

5、运用信息技术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水平和学习的成功感。

如在“问题探究”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探究的问题、要求、提示予以呈现,让学生自主探究或分组讨论,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因材施教。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或分组作答,讨论,然后教师运用动画设置逐一呈现答案,教师适时进行点评,最后师生共同小结。这种探究形式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水平,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还利于个别化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

6、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克服教师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

教师是人,而且是很普通的人,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储存于脑海中,并及时准确的提取出来,且教师自身条件存在差异。运用信息技术将其他名师的现成的课件下载,并结合学生实际加以应用,既起到了和名师交流的效果,又能够将一些新的知识理念,传递给学生,既补充了教师的知识局限,又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一举四得。

7、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

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中,大多与地理知识有关,地理老师总是指导较多的小组。所以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学习一些成功的指导案例。以此指导学生寻找相关的素材,查阅相关课题的最新进展,资料的来源,知识的获取,这样就可以扩展教育和学习的领域,摆脱以学校、课本、教师为中心的束缚,也改善师生认识事物的途径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方式

1、地理教学资源的获取、加工与管理,信息技术既是工具,又是载体。

地理信息化教学资源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案例,文献资料,媒体素材(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常见问题解答,还有反映地理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成果的资源,如卫星航空照片﹑计算机三维电子地图等。这些资源的获取可以使用搜索引擎从互联网获取。教学资源的加工也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文字、图片的编辑,音频、视频的插入和动画的制作。

同时对所收集到的资源进行管理----建立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资源库。建立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资源库着重在地理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入库﹑管理﹑检索系统上,要求地理教师必须完成制作课件﹑教案﹑试题以及研究型课题﹑教学实践﹑学习评价等全套内容。地理信息资源库作为巨大信息库应尽可能通过多种信息渠道收集各种各样地理资源,以保证资源覆盖的广泛性﹑有效性﹑深度性和代表性。

2、在传统的教授式教学中,信息技术作为讲解、演示的工具。

在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性的地理知识,如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常见的天气系统,气候类型,地壳运动等内容时应用信息技术,比如运用课件(动画)演示,而且讲授演示相结合进行,能使地理学中许多概念﹑事物﹑现象﹑规律﹑本质以及它们由静态到动态﹑无声到有声﹑抽象到具体﹑复杂到简单﹑理念到实际﹑遥远到咫尺等方面得以呈现,再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规律,从而更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3、在自主探究式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式学习法,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生解决课堂任务,提高学习效率的工具。

在进行主题性的地理知识,如人类认识的宇宙、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大气环境保护、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陆地自然资源、气象地质灾害及其防御、地质灾害及其防御、资源跨区域调配等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呈现教学资源并提出任务,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或自己查找信息,自主探究,也可团结协作,即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进行观察和辅导;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这种形式的教学有利于教学中的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也有利于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4、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探究工具。

研究性学习是确立具有一定意义的研究学习方向和课题,再以网络为基础,通过对地理信息资源库﹑上网、各种媒体的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建立课题的模型﹑实现课题的目标﹑形成研究成果。并在网络上发表研究成果,吸引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形成互动探讨,不断接近地理事物的本质。如我校依据当地特色确立的《大通河的污染状况调查》,《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等课题,再以网络为基础,查阅各种媒体,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大量的实地调查,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撰写出课题报告。其中《大通河的污染状况调查》在兰州市举行的《青少年生态道德实践》活动中获一等奖。这种形式让学生走进了社会生活﹑走进了大自然,进行

大量实践活动,不仅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还培养了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提高了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也把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实际结合了起来。

5、开展互助学习,信息技术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工具。

通过网络,开展互助学习,创建学习过程中相互交流和合作的平台---网络课程平台。如我校建立了一个《帮你学地理》的QQ群,群中不仅提供最新的学习资源(如试卷、答案),与地理相关的时事、新闻,对某一问题的探讨,还有学习方法介绍,也进行在线学习交流,这一形式既有助于协作学习、互帮互进,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1、确保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不能自顾自地一路讲下去,忽视了学生活动。

2、在任务驱动下的学习中,要鼓励百家争鸣,不能刻意地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甚至粗暴地否定学生的答案。

3、适度使用音乐、动画:音乐、动画要适度地、合理地使用,不能过频过滥,太多了会干扰学生思考,削弱课堂效果。

4、在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既要发挥“小能人”的作用,又要兼顾“边缘人”,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天赋所及的范围内得到最大化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5、避免将课堂变成“技术秀”:信息技术是教学的工具,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有的人认为课件越新颖越好,技术手段越多越好,使教学变成了新型技术展示会,学生变成了观众,一节课只顾看热闹了;也使得一些教师竭力开发课件,浪费了大量宝贵时间,收效甚微。(以上五点来自《甘肃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程》(初级)主编 丁立 魏友松)

6、课件的选择要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如课型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学生接受能力的高低都是在课件选择时要考虑的,只有选择合适了,才会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以上是对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在实践应用中的粗浅见解,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方式的更加多样化,教学工具更加的多元化,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会更深更广。

上一篇:查隐患纠违章方案下一篇:春泥计划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