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教学的技巧

2024-12-13

高中美术教学的技巧(精选12篇)

高中美术教学的技巧 篇1

高中历史学科不仅难教, 难学, 也难复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记住了课堂所讲的内容, 记住的如何巩固, 没有记住的又应该如何记忆, 教师应该如何把握复习的节奏, 又该怎样讲述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并且起到作用, 就成为历史复习的难点所在。从基础知识掌握的角度来说, 复习阶段最重要的还是引导学生回到课本中去, 将厚课本“读薄”, 将知识化繁为简地进行记忆。

一、利用课本目录, 建构知识体系

历史的课文目录都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的, 利用目录进行复习, 可以帮助学生在构建起历史知识大纲的同时, 实现对历史专题知识的总结与归纳。

以必修一为例, 这本书主要是关于全球政治的介绍, 全书共八个单元, 第一单元是介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及演变, 第二单元则介绍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相关内容, 第三单元讲述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第四单元是介绍中国自鸦片战争起至解放战争中人民的反侵略和解放历史, 第五单元主要以俄国为例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制度, 第六、七两个单元可以统一成是介绍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变革, 至第八单元就是总体介绍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可以看到目录的安排是遵循从古至今、从内而外、互相对比的结构, 第一、二两单元可以做中外政治制度的对比复习, 第三单元则可承接第二单元的民主政治进行复习, 即“古希腊是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这一说法, 第四单元的中国反抗战争史则可以与第五单元的俄国社会主义相互联系, 第六、七、八则是整个现代社会的政治大背景介绍和对比, 尤以中国的改革为主。通过这样相互比较联系的复习, 既可轻松地完成知识的回忆, 也可快速了解专题的内容, 还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打破原有格局, 对目录进行重新整理, 如第一、四、六、七可以串联起来当作是整个中国的政治史, 第二、三、五、八则安排成外国政治史, 如此一来, 线索也会更为清晰明了。

二、联系课本, 进行思维发散

高中历史的课本与课本之间也是有密切联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间的互相影响, 总结起来也可以成为学生复习的一个脉络。这种将课本拆开的复习方式, 可以称作是专题复习。

如从历史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这三本的内容来看, 就可以拆分并重新整合为中国古代、中国近代、中国现代、外国古代、外国近现代这几个模块的内容。必修一的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必修二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还有必修三的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就可共同构成整个古代中国全面的发展历史, 涵盖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演变发展, 这种复习的模块可以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点上并进行扩展思考, 从一个大的背景出发推断各种现象实际上的联系, 最终对整个历史了然于心。

三、细读课文, 重新回归课本

完成大体系的结构梳理后, 最终还是要回到课本, 通过课文的复习对建构起来的框架进行确认和填补。对课文的复习要细致认真, 教师可以按照总结大纲的方式进行每一小节的知识整理, 还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一定的历史规律。对具体单元小结进行知识要点的归纳, 一般要注意涵盖以下几个问题: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目的、结果, 以及经验教训和影响、作用。这样可以把历史知识点进行系统化, 并有效地抓住重点, 形成有条理的复习。

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课为例进行说明。首先明确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时间是在秦朝, 此前的制度都是分封制, 其次是中央集权形成的特点在于皇权至上。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最终标志着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官僚制度随之取代了贵族统治, 实现了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上的目的。最后是对于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 从正面看增强了秦的实力, 实现了大统一, 但从负面来看, 专制制度最终激化了阶级矛盾, 影响极大。再深入可结合经济文化进行说明, 秦始皇为了加强统一在文化上的举措, 如焚书坑儒、统一文字, 在经济上的措施如统一度量衡等, 皆可归入中央集权制度当中, 让历史的复习更全面。■

高中美术教学的技巧 篇2

2、一部分教师过分注重语法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具体表现为教师局限于传统英语语法教学,把大量的时间及精力都用于对语法知识的讲解、传授上,把原本可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材料较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导致学生英语学习及教师英语教学的无奈、低效。全国优秀外语教师李俊和说,学语法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结合听说读写的实践,体验语法规则,理解英语的规律。空洞地研究理论,没什么意义。

3

成因及对策

1、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的教学任务重,很少有时间及精力反思教学。

2、教师的观念有待更新:受传统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影响,教师要更新观念存在一定难度。

但是,不管怎么样,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有责任探索有助于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记忆、运用英语语法的教学方法。下面笔者将就“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技巧”这个问题和广大同仁进行探讨。

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技巧研究 篇3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 历史教学 技巧

一、创新教学,更新教学方式

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跟老师的教学方式是分不开的,变化的,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就会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反之则会让学生出现厌学,降低学习效率。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喜欢变化的事物,不喜欢一沉不变,所以无论多么好的教学方法,在他们那里都不会奏效太久,只有高中历史教师不断更新思想,创新思维,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高效的课堂教学。在新课改下,在历史课堂,要让学生有兴趣,就一定要想方设法的不断拿出新东西,让学生对你的课有所期待,渴望着你的到来。如在讲授历史知识巩固新生政权中的抗美援朝,可以采取有效的导入方式,可以运用小品的方式进行授课,激发学生的而学习兴趣。内容大致如下:根据历史情境,朝鲜战争爆发不久,美军占据优势,很快占领了大部分领土,这时学生扮演美军五星上将常胜军人麦克阿瑟,用望远镜再在眺望远方,观看战情,然手很自大的说“我有领导的战争,不会失败,战争很快就会结束,哈哈哈,前边就是红色中国的领土了,战争马上就要结束,我准备回家陪家里人过圣诞节了。”常胜将军很自大自夸,更是很自傲。这是另一位学生扮演一名士兵,跑到麦克阿瑟前面说:“报告将军,形势不妙,前面有大批中国军人,怎么办?”麦克阿瑟傲慢地说:“中国军人,消灭,统统消灭”。刚过去不久,有一名士兵上来,说中国人已经达到汉城了,看来战争短时间结束不了。这时常胜将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长声叹息,哎,中国军人害的我一世英名将败在朝鲜,伤不起呀,然后灰溜溜地下场。通过小品的表演能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学习,效果一定很好。

二、利用课本插图,增强直观性

历史插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各个领域,提供了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图像,表达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效果。与课文配合,相辅相成,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形象生动的插图,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也容易接受。诚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历史插图有的以浓笔重彩宣染激烈的战争场景,如《英法联军在天津大沽登陆》,《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等,有的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神貌,如《林则徐》等这些感性的画面最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发起热烈持久的情绪。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代表人物画像,有利于克服学生死记课本历史人名、地点、年代等单纯知识的枯燥无味,增强直观性、欣赏性,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如在学习《抗日战争》时,可引导学生看《日本天皇宣读投降诏书》、《南京大屠杀》《日本侵略者正用健康的中国人进行细菌试验》等插图,指出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非正义性,以及给我国人民所带来的惨痛灾难,引导学生追本溯源,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八年抗战中国人民的艰辛,要他们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只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加强民族凝聚力,我们才能堂堂正正的做人。这样讲解创造了一种传递信息的最佳气氛,使学生在牢记知识的同时,又达到了历史情感的培养,可谓一箭双雕。

三、做复合型的历史教师。

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已越来越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时代呼唤高素质的创新型的教师的到来。历史教师应掌握计算机、电脑、投影仪、国际互联网的使用方法,现代电子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方法,以及其它现代教育教学技术,能够利用网上资源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下载教学图片和课件,能够利用光盘在电脑上教学等,以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尽可能地学习和了解其它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现代科学分工越来越细,但学科之间的联系却越来越紧密,掌握独自一门学科的知识已远远不够用了。同时,现代对人才的培养是多方面的素质要求,需要复合型的人才,科目学科之间逐渐走向综合性,文科政、史、地的小综合就是典例。因此,教育教学更需要复合型的历史教师。除了要掌握本门历史知识外,还需要多掌握政治、地理及科技、经济、法律等知识,主动地实现学科问知识的自然交叉和综合,从而成为复合型历史教师。以学生的引导者、鼓励者、合作者的姿态从教,最终成为一名具有特色的教师,这是我们追求的根本目标。

四、教学中要处理好新旧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关系

对于高中历史来说,作为文科教学,有着很大的特殊性,在新课改下,要实现高效的教学,采用教学方法和技巧时,也离不开以往旧的教学方法。其实,在历史课开展新教学方式探索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传统的教学方式。现在,很多历史教师一味的以为新课改就是对传统教学方法全盘否定,一提传统就说“填鸭式”、“满堂灌”,都是不可取的,一定要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历史教学走进误区。其实,传统教学手段和新课标并不矛盾,新旧教学方式可以互补,要根据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熊洁.高中历史教学人性化课堂问题设计探析[J].读与写,2012(3)

[2]杨少敏.高中历史课改中自主探究教学的技巧与方法[J].考试周刊,2011(10)

浅谈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技巧 篇4

大多数学生相信, 只要努力学习必有收获。而现实情况, 阅读中常常遇到困难, 使很多人无法感受到学习语言的乐趣。此时老师应适时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阅读习惯。不良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为以下的四个方面:

1.一遇到生词就求助于字典,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没有工具书就无法阅读的定势, 从而丧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说字典里找到的汉语释文往往不是原文的绝对等值, 且工具书不会也不可能容纳所有的语言现象。

2.重复阅读迟滞理解力的集中, 减慢阅读的速度, 因此。往往会挫伤学生的阅读兴趣, 所以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信非常重要, 要用勇气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和智慧, 于一口气跳障碍看到底。

3.视幅小, 即阅读不以意群或句子成分为单位, 而是以单词或词组为单位。这样做, 不仅将部分的注意力分散于词形和词的发音上, 而且增大了语音信息块的密度, 引起不必要的耗损和摩擦, 从而降低阅读效率。

4.心译, 即一边读一边翻译, 这是一种较普遍的阅读行为。阅读的宗旨是培养语感和提高阅读的熟练程度, 用外语解决问题, 心译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只有纠正和克服以上阅读的不良习惯, 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要在长期的坚持阅读中获得。下面谈几种高中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技巧。

一、抓中心思想

学生根据自己水平选取一定长度而有趣的阅读材料或面对教师提供的材料, 不作预习, 按速度要求限时读完后, 应该对文章意思大致做到心中有数了。然后对自己预测进行检验, 重新阅读一遍, 或与其他学生交流, 或者向老师进行反馈, 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中心大意。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 除读懂文章、领会意思外, 还可以培养训练学生归纳综合的能力。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归纳综合能力, 会有助于他们在阅读中更能明确清晰地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

二、找主题句

每篇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思想, 每个段落都是围绕中心而写的, 而每个段落里常有一个主题句表达这个段落的中心思想, 其他句子则围绕主题句而展开。学生在阅读 (下转第31页) (上接第30页) 文章时可通过寻找每段的主题句来理解段落的大意, 来把握整篇文章的大意。大多数的主题句位于段落开头, 另一些位于段落中间或结尾。

三、猜词

在阅读文章时难免会遇到一些不熟悉的词。这时有些学生就会常查阅字典, 这种习惯对阅读是很不利的, 既影响了阅读速度, 又打破了文章的连贯性。因此高中学生要学会猜词义。这种猜词能力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准确地猜词能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加强单词的记忆。因为经过自己思考获得的东西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更深刻, 同时阅读速度也大大地提高。文章中词的词义可以通过上下文中的同义词关系、反义词关系, 理解整个句子或段落以及词的构成方法等形式获得。

四、推断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高中美术教学的技巧 篇5

正宁三中宫雪峰

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可见,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大力推动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应该把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有效地探究,让学生亲历自主探究的成功之旅,体会探究之乐,获取成功之喜。现结合高一历史教学,谈谈个人对开展学生自主探究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巧妙进行课程编排,引导学生掌握初高中知识衔接的方法。

由于历史学科中考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许多学生在高一阶段根本就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高中课程又要求按专题进行学习,特别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特定的历史问题(或专题、课题),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获取材料,以类似科研的方式主动获取历史知识,解决特定历史问题。同时,由于教学时间较为紧张,要想专门抽出一块时间进行初中知识的复习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课程编排上,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将初高中的知识衔接起来。具体方法:

一是抓住典型,随机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章制度等,引导学生查找出初高中历史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关系,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领会知识内涵、建立知识链接。这样一来,学生对所学知识既容易消化、吸收,又可在此基础上拓展教材的内容;历史课程教学中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也不再只是死记硬背的内容,而是为学生获得某方面知识提供的必要的学习资料。二是开展活动,鼓励交流。要善于发挥和调动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与交流欲望,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和整理各类历史资料,然后组织开展“知识寻宝”与“知识探究”等活动,或是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编写手抄报、出黑板报、讲解历史故事等,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找出初高中知识中有相互关联的历史典故、战争故事、人物关系等,并鼓励学生进行相互交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究学习的成功与乐趣。1

如人民版第五专题“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的内容处理上,可以让学生结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华东师大版)第16课“走向新世纪的对外关系”的内容,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概括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所取得外交方面的成就,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交流,然后再结合高中的知识使本节知识进一步得到升华。这样既能充分肯定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成果,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初高中的知识得到很好的衔接。

二、学会创设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

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偏重于将教学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变成“只听不说”的哑巴,其创造性和个性受到压抑与扼制。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还要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与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大胆发问。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方法:

一是善于设疑。“学贵知疑,教贵设疑”,“问题”是发现的钥匙,是探究的动力。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教育特强的学科,它所涉及的知识和内容包罗万象,具有广泛性、综合性的特点和功能。它既涉及到人类社会古往今来的各个时期,又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这无疑为历史教师开展探究性教学指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历史教师应抓住这些有利条件,提出或精心设计一些难易适度,并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进行启发诱导,便于让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把握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激发兴趣。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的状态时,他们学得最好。所以我在人民版教材第一专题关于秦汉官僚机构中秦朝的“朝议制度”做了一次教学尝试,让学生在课堂上组织一次“朝议”。学生反映十分踊跃。有人争当秦始皇,有人争当李斯,还有人争当王绾及其他大臣,争着对秦朝实行分封制与郡县制与否进行辩论,这种活动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多方查阅材料,加深对秦朝政治制度的理解,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能力。

三是贴近生活。如在人民版第二专题“伟大的抗日战争”这一内容中,我设计了“1937年当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王浩作为一名在北京大学就读的爱国学生,他将如何重新面对他的人生?在长达八年的抗战中,他如何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答案五花八门,我在课堂上加以引导,不仅让学生应用知识,独立思考,加深对抗日战争历史有关内容的理解,而且对学生进行一场“润物细无声”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依靠自我不断求新探索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它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深入思考,各抒己见,探新求异,达成共识,获得成功喜悦,增强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他们的认识、判断、推理、概括等综合能力,使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这样的教学指导,不仅使学生能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出事物间内在的联系和本质属性及发展过程,具有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正确方法,而且拓展了思路,达到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着眼长期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

力”。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历史教学整合的模式,有助于改变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但是,在以往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很多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老师交给的课题,而且学生之间对工作的分配互相推诿,有的甚至由老师动手制作,致使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所以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研究性学习的同时,教师也要深入到学生当中,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探究活动,并在必要时帮助学生排除一些探究的障碍,以便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调动学生探寻未知事物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我所教的高一(1)班,学生申报研究性课题《初高中的历史学习衔接》,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具体分工,所有同学都开动脑筋,努力为小组的研究活动

做出贡献;老师则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出肯定和表扬,不断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在不断的探究学习中,获得丰富的历史体验,并且尝试到成功的快乐,提高了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如他们设计出一张关于学生对初高中历史学习的问卷调查,重点针对中考的开卷考形式、对初中知识的整体把握、是否适应高中专题性的学习等问题,在全班同学中进行调查,非常具有代表性。

高中历史复习教学的思路与技巧 篇6

一、利用课本目录,建构知识体系

历史的课文目录都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的,利用目录进行复习,可以帮助学生在构建起历史知识大纲的同时,实现对历史专题知识的总结与归纳。

以必修一为例,这本书主要是关于全球政治的介绍,全书共八个单元,第一单元是介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及演变,第二单元则介绍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相关内容,第三单元讲述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第四单元是介绍中国自鸦片战争起至解放战争中人民的反侵略和解放历史,第五单元主要以俄国为例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制度,第六、七两个单元可以统一成是介绍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变革,至第八单元就是总体介绍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可以看到目录的安排是遵循从古至今、从内而外、互相对比的结构,第一、二两单元可以做中外政治制度的对比复习,第三单元则可承接第二单元的民主政治进行复习,即“古希腊是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这一说法,第四单元的中国反抗战争史则可以与第五单元的俄国社会主义相互联系,第六、七、八则是整个现代社会的政治大背景介绍和对比,尤以中国的改革为主。通过这样相互比较联系的复习,既可轻松地完成知识的回忆,也可快速了解专题的内容,还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打破原有格局,对目录进行重新整理,如第一、四、六、七可以串联起来当作是整个中国的政治史,第二、三、五、八则安排成外国政治史,如此一来,线索也会更为清晰明了。

二、联系课本,进行思维发散

高中历史的课本与课本之间也是有密切联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间的互相影响,总结起来也可以成为学生复习的一个脉络。这种将课本拆开的复习方式,可以称作是专题复习。

如从历史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这三本的内容来看,就可以拆分并重新整合为中国古代、中国近代、中国现代、外国古代、外国近现代这几个模块的内容。必修一的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必修二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还有必修三的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就可共同构成整个古代中国全面的发展历史,涵盖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演变发展,这种复习的模块可以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点上并进行扩展思考,从一个大的背景出发推断各种现象实际上的联系,最终对整个历史了然于心。

三、细读课文,重新回归课本

完成大体系的结构梳理后,最终还是要回到课本,通过课文的复习对建构起来的框架进行确认和填补。对课文的复习要细致认真,教师可以按照总结大纲的方式进行每一小节的知识整理,还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一定的历史规律。对具体单元小结进行知识要点的归纳,一般要注意涵盖以下几个问题: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目的、结果,以及经验教训和影响、作用。这样可以把历史知识点进行系统化,并有效地抓住重点,形成有条理的复习。

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课为例进行说明。首先明确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时间是在秦朝,此前的制度都是分封制,其次是中央集权形成的特点在于皇权至上。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最终标志着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官僚制度随之取代了贵族统治,实现了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上的目的。最后是对于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从正面看增强了秦的实力,实现了大统一,但从负面来看,专制制度最终激化了阶级矛盾,影响极大。再深入可结合经济文化进行说明,秦始皇为了加强统一在文化上的举措,如焚书坑儒、统一文字,在经济上的措施如统一度量衡等,皆可归入中央集权制度当中,让历史的复习更全面。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篇7

关键词:英语,课堂,输出,课外

词汇是指一种语言中所有词的总和, 也指某一范围所使用的词的总和, 是构成语言的三大基本要素 (语音、词汇、语法) 之一。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掌握尽可能多的词汇是学好语言的基础。要抓住教学的各个环节, 做好词汇教学工作。

一、课堂是词汇教学的主渠道

1.单元词汇预习。

首先, 指导学生按读音规则拼读单词, 要求学生一边口读一边手写对应的字母。这样就不断强化字母或字母组合与读音的联系, 帮助学生掌握规则, 提高单词拼写的准确性, 同时减轻记忆负担。其次, 课本中的黑体词汇是教学中的重点词汇, 不仅要求认知, 更要求熟练运用, 尤其注意其基本用法, 即课文句子中的用法。教师可采用一词演绎多句, 对于每一个词汇准备若干个例句, 这些例句要涵盖所有高中英语教学大纲要求本词应掌握的句子, 学生可结合资料自学语言点部分。教师大声朗读每个句子后, 让两名学生重复, 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及反应能力。

2.单元词汇学习。

在平时的语篇教学中, 可以把语篇中的生词分为三类, 用三种方法来处理。第一类, 读前词汇。对于这类词, 要把它所在语篇中的句子适当地做一修改, 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在句子中学习这些单词。第二类, 读中词汇。不把这种单词作为生词给学生讲解, 让学生在阅读中借助上下文的同义词、反义词、关联词等信息来猜词义, 让学生体验真实的阅读活动, 训练他们的阅读能力。第三类, 读后词汇。对于这种单词, 要借助词典拓宽讲解, 利用填空、翻译、造句, 重点练习掌握这些单词。

3.单元重点词汇复习。

语篇教学活动结束后, 学生要复述课文或概括课文大意, 并根据教师提供的目标词汇写短文、编对话等, 经过反复接触和运用目标词汇来复习重点词汇。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 发挥非智力因素在词汇学中的作用, 减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焦虑感。

二、课外阅读是词汇教学的加油站

许多词汇仅仅靠一个单元中有限的语料来掌握和巩固是相当困难的, 这就需要阅读课外书籍。课外阅读除帮助学生巩固课本中的基础词汇外, 还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增加学生接收英语的信息量, 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英语词汇, 覆盖面扩大到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 选择相关阅读材料, 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使其增长知识, 活跃思维, 扩大词汇量, 也为新学词汇起到良好的复习巩固作用。

三、输出机会是词汇教学的补偿剂

在词汇教学中, 要创设词汇输出训练机会, 增加学生词汇运用和纠错机会。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 使已形成的各种概念的语法规则对词汇学习能起到正迁移作用;挖掘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力, 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训练中让学生运用新学的词汇, 也是掌握和巩固词汇重要的一环。众所周知, 孤立的东西不容易记住, 而英语中词语的唯一性现象又是很少见的, 英语词汇基本上是多义或多类词。所以, 要有效地掌握词汇, 更好地理解词汇就必须基于具体的语境, 将词汇与句子、语篇结合起来, 脱离了语境, 词汇的含义往往是不确定的。因此, 在词汇教学中, 多组织学生进行造句或翻译, 经常培养学生对多义、多类词在文章中的确切含义的理解与判断能力, 做到从词、词组到句型乃至段落的由浅层次到深层次的渐进学习。具体做法是:教师紧扣所学课文, 用汉语自编一篇短文, 把本单元的重点词汇、相应句式、句型都用上, 让学生翻译成英语, 形成一篇很好的作文。

浅议高中英语教学课堂的提问技巧 篇8

一、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教师在讲解中适当地插入一些提问, 可以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 既起到锻炼学生思维与听说能力的作用, 又可以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正确把握提问时机, 巧妙设问, 及时吸引学生注意力, 这是体现教师教学的重要方面。以高二英语下册Unit15中的Lesson 58 NOISES IN THE NIGHT (Ⅰ) 为例:本课是一篇有关一起侦破案的课文, 如果讲解形式过于单调将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稳定, 可能会使学生迅速出现疲劳现象, 使原本情节曲折的故事变得索然无味。因此, 课前可以准备好以下的问题, 以供课堂讲授中随机提问。

1. What’s the problem with a young lady?

2. Was her life in danger?

3. Who will get the lady’s money when she dies?

4. Is her uncle the very person who wants to kill her?

5. Why did the famous detective decide to spendthe night locked in the lady’s room?

通过提问1、2问题导入新课, 学生们注意力就会被女主人公的命运完全吸引, 新课在学生对故事结果焦急地期待中进行。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 同样可以通过提问制造一些悬念, 3、4问题使故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紧张的故事情节吸引、控制着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 课堂的学习气氛紧张而又愉快。最后, 通过问题5检查、了解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情况以及对课文的掌握情况。

二、精心设计提问的难易程度

英语教师精心设计提问的难度, 使优、中、差学生都可以获取所需信息, 起到“优生能吃饱, 差生能吃了”的良好作用, 启发出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的做法是利用系列提问, 从易到难。以高一英语上册Unit 7中的Lesson 26 and Lesson 27 EARTHQUAKES为例:对部分学生而言, 课文内容较难理解, 课后问题设计偏难。因此, 为了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 可以尝试按课文顺序对问题重新设计如下:

1. In what part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San Francisco?

2. In the spring of 1906, what happened to San Francisco?

3. What happened again in the city in the fall of 1989?

4. Can you tell the reason why there are earthquakes?

5. Why did the two worst earthquakes both happen in San Francisco?

其中, 问题1、2、3相对简单, 比较适合英语基础差的学生, 只要细心, 就能轻而易举地在课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问题4、5相对偏难, 问题的答案需要根据课文内容将语言重新加工, 比较适合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当然, 我们也可以将较难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 使之简单化。

三、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法

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 驾驭学生思维,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就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法, 提问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单个回答——由个别学生单独回答某个问题。小组讨论——由小组成员集体讨论, 最后由小组代表回答, 其他成员补充。全班讨论——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同一问题, 各抒己见, 最终得出统一答案。例如, 在讲授高二英语上册的Lesson 34 EARTH、AIR与WATER三篇短文时, 可以穿插以下的一些问题:

1. Why is the area of desert growing every year?

2. Whatarethecausesofair pollution?

3. What shall we do to protect our earth?

高中美术教学的技巧 篇9

1. 数学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人脑基于有限数据和事实, 调动一切已有知识经验, 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性联系作出迅速识别、敏锐洞察、直接理解和综合整体判断。数学思维是指人应用数学工具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思考过程。数学直觉思维便是数学活动中一种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的直觉。在数学研究中, 由直觉思维所产生的想法, 尽管还只是一种猜想、假设, 或者一时得不出证明, 甚至是错误的, 但它能够吸引人们去推证, 是创造、发现的先导。

2. 数学直觉思维的特点

2.1 非逻辑性。

数学直觉思维的进行没有依据某种明确逻辑规则, 结论得来也没有经过严密推理, 带有一定程度的猜测性、预见性, 它不同于一般三段论演绎推理, 也不同于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但它与逻辑思维有着密切联系。第一, 数学直觉思维总以熟悉的数学对象及其结构为依据, 思维结果是思维者依靠老规范得到的经验结晶, 而许多经验结晶又是人们以前逻辑思维活动的结果;第二, 有相互补充性质, 数学问题解决往往是两种思维协同的结果;第三, 直觉思维会用到一些逻辑思维片段, 作为选择、分析、判定和推理的引线。

2.2 快速性。

对于一个问题情境, 能根据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况, 立即作出判断, 得出结论。希尔伯特说:“在算术中开始解决一个问题时, 我们往往凭借对算术符号性质的某种算术直觉, 迅速地、不自觉地去应用并不绝对可靠的公理组合, 这种算术直觉在算术中是不可缺少的, 就像在几何中不能没有几何想象一样。”

2.3 确信感。

它得出结论, 理智清楚, 意识明确, 不是盲目猜测冲动性言行。其结论有对错, 没有经过严密推理和论证。但思维者主观上对它的正确性具有一定坚信感。爱因斯坦就曾经说:“我信任直觉。”

3. 数学直觉思维的引导

数学直觉思维并非数学家独有。对于学生, 学习数学已经达到一定水平, 直觉是能够产生的, 也是可以加以培养的。数学直觉思维基础在于数学知识组块和数学形象直感生长。因此, 如果一个学生在解决数学新问题时能对结论作出直接迅速领悟, 那么就应该认为是数学直觉思维的表现。这同数学家在创造性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的直觉相比, 层次显得较低, 但其本质是相同的。

3.1 重视数学基础知识, 形成丰富的数学知识组块。

例1:求tan6°·tan42°·tan66°·tan78°的值。

分析:求三角函数组成关系式的值, 通常化切为弦, 用积化和差方法分别求分子与分母值。按这一种思路, 过程较繁, 如果解题者知道下列关系: (1) 4sin (60°-α) ·sinα·sin (60°+α) =sin3α; (2) 4cos (60°-α) ·cosα·cos (60°+α) =cos3α; (3) tan (60°-α) ·tanα·tan (60°+α) =tan3α。则可把 (3) 作为一个知识组块, 直觉启发我们用补形组块方法计算原题, 方向明确, 直接用逻辑运算求得值是1。

3.2 强调数形结合思想, 拓展几何思维。

例2:已知m、n是正整数, 且1≤m (1+n) m

分析:原不等式等价于。受不等式结构启发, 构造函数y=lg (1+x) , 如图1:

在图形上任取两点A (m, lg (1+m) ) 、B (n, lg (1+n) ) , 显然KOA>KOB。

3.3 引导大胆猜想, 养成善于猜想习惯。

例3:确定所有满足p (x2+1) =[P (x) ]2+1及p (0) =0的多项式p (x) .

分析:这个问题若盲目猜测, 不知要走多少弯路, 但按运算经验, 多项式次数越高项数越多, p (x2+1) 与[P (x) ]2+1的对应项系数差别就越大。要使两者相等就必须降低次数减少项数。猜想p (x) =x, 这个假设是一种简单直觉, 在脑海中迅速闪现, 指明解题方向。首先检查一些x的特殊值情况。p (1) =p (02+1) =[p (0) ]2+1=1;p (2) =p (12+1) =[p (1) ]2+1=1+1=2;p (5) =p (22+1) =[p (2) ]2+1=22+1=5.

在x的特殊值1, 2, 5, 显然有p (x) =x成立。用数学归纳法可以证明, 这是正确的。 (令x0=0, xn=x2n-1+1, (n>0) , 知p (xn) =xn)

3.4 重视整体分析, 引导块状思维 (例题省略) 。

总之, 正如德国数学家彭加勒所说:“逻辑是证明的工具, 直觉是发明的工具。”在教学中, 要让学生牢固掌握和应用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形成丰富的数学知识组块, 具有强烈的创造意识, 就得加强数学直觉思维的引导和训练, 营造可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使学生通过主体积极的活动, 形成一种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小亚著.数学学与教的心理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篇10

一、进行充分的提问准备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实现更好的提问效果,应该做好充足的课前提问准备。在课前提问准备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内容。教师提问的内容是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的时候,应该贴近教学内容,进而使提问的问题与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2)问题的难易度。教师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问题的难易度,如果教师没有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将严重影响到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率,制约了学生学习上的进步。教师应该对班级中的学生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进而在进行问题的设置上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使自己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相适应,这有助于学生在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对相关的知识点能够进行充分的掌握,促进他们学习上的进步。

二、营造良好的提问氛围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营造良好的提问氛围。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喜欢数学,变被动学为主动的求知欲。所以,课堂教学的气氛不能过于紧张,应该使学生感受到轻松和愉快,教师可以通过幽默的教学语言,丰富的肢体动作活跃课堂气氛,然后再进行提问。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认真地思考,积极地回答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还应该采取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表扬,以进一步调动所有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进而使课堂教学形成非常融洽的氛围,这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能进一步促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提问对象应有所侧重

在提问方式上,教师需要采用面向全体和面向个体的提问方式,而提问方式的选择应该本着科学合理的原则进行设计。像一些大众化的问题、能够启发学生思维以及与本堂课知识紧密结合的问题,教师应该向全体学生提问;一些能够体现学生能力的问题以及具有创造性思维的问题,教师应该采取个体提问的方式,向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问;而针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教师可以向一些后进生提问,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进一步激发这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

四、问题情境的设置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应该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在合理的情境中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在相应的情境中,会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思考。教师在问题情境的设置过程中,不能够盲目地进行设置,应该结合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平时生活中的喜好进行设置。设置的情境最好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真实感。在真实的情境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对于学生来说会更加容易,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会更加有效率。在设置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提前准备一些道具,如在学习立体几何的时候,在课堂上可以利用提前准备的道具增加情境的真实感,进而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更有效率地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

五、时间上重点把握

在进行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重点把握提问的时间和学生思考的时间。在提问的时间方面,应该是在教师讲授完相关的知识点之后,留给学生大概5分钟的时间进行消化和掌握,接着让学生针对于没有弄明白的知识点与老师进行探讨最终掌握,然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课堂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解。教师可以在这个时候提出几个与课堂知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对学生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补充和完善。在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上,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至少应该给学生留3分钟的时间进行思考,不可在提出问题之后立刻让学生回答,这样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学生只有通过充分的思考,才能够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六、评价要客观和科学

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中,应该掌握方法,如一些学生回答问题不够理想、回答的答案不正确时,这个时候不能立即进行否定,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进行问题的回答,并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使其了解到自身答案中不足的地方,鼓励他们进行改正。而针对于一些问题回答的非常好的学生,教师应以表扬为主,但是不可太过夸张,以防止学生浮躁心理的产生。由此可见,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客观和科学的评价,有助于学生更加有效地回答问题,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促进他们的良好发展。

总之,在高中数学课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进行全方面的考虑,既要考虑教学知识的难易程度,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学习能力等,进而运用有效的提问方法进行提问,才能够实现良好的提问效果,促进学生在学习上有更大的进步。

摘要: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是非常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提问的技巧和有效性将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提问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实施高中英语情感教学的技巧 篇11

一、平等对待学生,感受民主学习环境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特别要尊重全体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心理需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情感因素是增进师生之间信任感,构建和谐课堂的关键因素。平等的对待每一名学生,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平等对待学生的前提是尊重和信任。高中阶段的学生内心是脆弱而敏感的,他们十分在意同学特别是教师的评价。但客观上由于每个人的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英语学习成绩自然也不同。在教学时,教师要平等对待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引导学生细致感受课程所独有的丰富人文性。这种尊重和信任,能够在有效升华学生学习思维情感的基础上,让他们更好地接受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这种平等对待学生的理念,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以享受的情感参与课程教学,体现其主体价值。

例如,在讲解高中英语模块七的project “Are mobile phones safe?”时,笔者针对mobile phones话题,启发学生思考。Have you ever used a mobile phone ?/Do you know whether the mobile phones are safe or not? /Why or why not ? /Give some evidence. /What does this discussion about whether the mobile phones are safe mean? /Suppose the safety of the mobile phones are proved , what should we do as a student?这些问题学生十分熟悉,自然有话要说。教师应给每个学生提供交流与表达的机会,营造轻松愉悦的交际氛围,逐渐地让学生适应用英语表达。

二、深入引导学生,增强学习情感体验

学生在充分享受尊重和信任的前提下,更能够深入探究课程学习内容,能够充分感知语言文本知识的人文内涵和价值意义。教师不妨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依据任务教学原则来引导学生参与课程教学,增强他们学习情感的体验。

教师与学生在彼此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形成有效的思维情感,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和激情。在进行引导的过程中,可根据课程知识要点,创设接近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知识思维想象力;鼓励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队学习精神和能力;运用情境模拟,增强综合语言运用情感体验。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突破学生自身的语言学习“瓶颈”,形成“我要学习”的主动学习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在引导过程中,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表达交流的空间,让他们的体验得到有机升华。在牛津版高中英语教材模块七 Unit 2 Fit for life的“Reading Two life-saving medicines”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文章,可要求学生在完成“Reading A”中的习题的基础上,围绕“What’s the effect of medicines ?”鼓励学生能够进行综合思考探究。同时,可建议学生就“How to make us become healthy?”来进行多元表达交流,让学生能够在表达过程中不断提高语言知识水平,加深对语言文本的理解感悟,使得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三、激励评价学生,构建和谐情感氛围

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是英语课程教学所倡导的形成性教学评价的重要运用体现。通过激励评价引导,不仅能够发现学生学习的闪光点,还能够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增强语言学习内生动力和信心,以此来增强他们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通过激励法评价学生,能够让课程教学在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中不断彰显人文关怀特色,让学生能够真正发现自身的“存在价值意义”,能够激发他们畅所欲言的愿望,能够有助于培养他们多元化学习策略和语言学习反思能力,真正激活他们的语言学习潜能,为构建和谐课堂教学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对学生激励性评价,做到“以生为本”,不仅是体现课堂教学人文性的需要,更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能够更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亲和力和和谐性,为提高教学效果奠定坚实基础。

谈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篇12

一、有效提问的涵义

有效提问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 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一种方法和手段, 是成功教学的基础;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相互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桥梁与导航, 它将教师的意图传达给学生, 又将学生的学习反馈给教师;有效提问即为理解而提问, 让学生开动脑筋。

新课程课堂评价由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向师生的互动交往, 由关注学生回答转向关注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题。新课程要求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善于提问, 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通过提问,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驱使学生积极思考, 参与学习过程, 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在积极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建构知识、理解知识和领会知识, 在运用知识时或许还会发现一些新问题。

二、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思维障碍分析

学生在学习物理时的思维障碍有: 一是学习物理受自身心理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制约; 二是学习物理受学习内容的概括性和抽象性的制约。由于高中物理知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学生在学习时若不能真正把握知识的内涵、联系及区别, 则在运用物理知识进行物理思维时往往会产生一些思维障碍, 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 如学生结果可能正确, 也可能错误。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 均要营造良好的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氛围,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采用民主的教学方式,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猜测。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有较大的局限性, 直觉思维能力正处于萌发阶段, 有的猜想或假说是很幼稚的, 甚至是错误的, 要满腔热情地加以爱护、引导;否则会扑灭非常可贵的直觉顿悟的火花, 挫伤学生求知的欲望, 抑制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习前潜在的错误观念对学生学习思维的干扰, 相近的物理概念的混淆对物理概念混淆不清, 物理方法的类比不当引起的推理结果错误, 将物理公式数学化造成的思维偏差, 将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模糊不清形成乱套公式或规律的张冠李戴等。所以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与现有知识水平需要, 针对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思维障碍特点, 善于采用恰当的策略进行有效提问, 这样才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三、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是问题生活化策略。新课程提倡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所谓问题生活化策略是将问题置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 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 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 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从而获得有鲜活的知识, 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在学生的生活中, 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界、社会发生联系, 许多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使学生心存疑惑、充满好奇的物理问题。一种提问若有效, 它将问题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 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 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二是问题搭桥策略。搭桥策略是指教师为使学生对当前问题做进一步理解的需要, 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逐步深入地加以分解, 以便学生自行构建知识体系和物理思维达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一种行为活动。在教学中采用这种策略进行有效提问, 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与知识的意义构建, 教师的作用是搭桥引领探求知识结论的方向, 而不是把答案都告诉学生。

三是以问引问策略。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 思索问题。以问引问策略, 就是要发挥有效提问的这种功效作用。我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的最高价值性应该就在于此。这里的以问引问策略中的第一个问是指教师提出问题, 第二个问是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即以问引问的是教师提出问题能引导或指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思考, 而且在于它能引导学生敢于发现、提出问题, 培养创新意识, 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创新教育理论表明, 学习者不断质疑、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中,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也就得到培养, 发现新的问题是问题提出以后所引发的新的价值, 因为发现新的问题比提问更富有创造性。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提出问题, 并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评价。当学生还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 教师应多鼓励他们, 树立他们的信心与勇气, 并在方法上给予点拨或引导。如果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由于时间限制解决不了的问题, 也可在课后继续探究。这样做既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 又让他们体会到获取成功的快乐。这种成功感会驱使他们产生进一步求知的愿望。如果只是刻意追求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 而不引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 就会导致放任自流或作秀的形式主义。

总之, 在物理课堂中的有效提问不仅仅在于问, 更重要的是在于采用合适的策略进行提问。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相应的策略达到有效提问的目的, 则能使物理课堂中不断动态生成新的问题, 才能充分发挥有效提问的教学真正功效,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上一篇:继电保护调试下一篇:工作任务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