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班教学

2024-06-05

高中美术班教学(精选12篇)

高中美术班教学 篇1

自1998年从事高中美术特长教学至今已有十三年了, 我带出了五届美术特长生, 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考入了中央美院、中国美院等名校。我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高中美术特长专业训练方法, 并把它归纳为“三个教学阶段、四种训练方法”。

一、三个教学阶段

1. 第一阶段为高中一年级, 采用引导式教学

引导式教学是指从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出发,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高一学生刚刚升入高中, 没有受过正规美术专业训练, 但是都有充沛的精力、强烈的求知欲望与积极性。教师在此时期运用引导式教学, 积极引导他们确立正确学习方法与观念, 使其尽快进入正规、严谨的基本功训练, 教师通过正确的教学引导、指点、启发, 在短时间内由不正规进入到正规的专业训练中, 完成基础训练。此阶段将贯穿高一年级。

2. 第二阶段是高中二年级, 为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发展学生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此阶段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他们升入了高二年级, 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 这也是他们能够迅速成长进步的关键时期,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死板的教学方法。我认为在这个阶段适宜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这样利于学生真正理解、消化他们所学到的东西。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艺术潜能, 有利于艺术性的培养及绘画风格的形成。这个阶段, 教师要因材施教, 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 因人而异地进行针对性的启发、指导,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使他们主动探索获取知识, 这样才能使他们掌握较强基本功, 并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向前发展。

3. 第三阶段为高中三年级, 实施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教学旨在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展示学生的个性, 有利于培养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高三年级的时间较短, 大约有半年的时间。倘若学生只停留在模仿和抄袭上, 那么他们的画永远没有自己的个性, 也不能达到高考的要求。现在的艺术类高校招生对专业的要求不再停留在能客观地再现对象上, 而是如何在写生及创作中体现出个人的艺术素质。因此, 我们在这个阶段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手段, 主要围绕着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展开。教师要根据课程的内容和学生特点, 采用“因势利导”的原则, 根据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点予以肯定, 引导其发展, 给学生一个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空间。

这三个阶段的教学, 充分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使学生形成独特的艺术气质及绘画风格, 并把教师的正确引导贯穿其中, 有效地把握住了教学的每个环节。

二、四个训练方式

1. 反复式与跨越式训练

课程结构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立性和相互联系性。以前我们的课程训练从石膏几何体、静物、石膏像直至人物, 一个内容接着一个内容依次训练。这种循序渐进的课程设置有一定合理性, 但也容易产生一些弊端:一种课程内容训练时间太长, 学生易产生厌倦情绪, 从一年级的静物到三年级人物, 再回过头来学生会对前面的课程感到陌生, 缺失了课程之间的联系性。因此, 实行跨越式加反复式配合的训练模式能克服以上缺陷。在画头像时加入静物素描的练习更能提高学生对物象内在结构的理解, 同时保持每一种课程的新鲜感, 也有利于知识的消化吸收与融会贯通。

基本功强化训练

基本功训练在高中美术特长教学中极为重要, 只有拥有较强的基本功才能适应高考中各种类型的考试。在教学中, 教师可采取加强绘画作业的难度, 加大课程跨度的方法进行训练。比如, 每天大量的速写练习, 由临摹跨到默写的训练等等, 强度与跨度的训练若能持之以恒必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3. 再现训练

教学中除了稳定而规律的东西, 还有创新的、探索的东西, 那么, 再现的、模仿的训练属于前者;抽象的、表现的训练则属于后者。再现训练是教学中主要的训练方法, 在基本功训练阶段尤为多用, 它能够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物体造型的本质与结构的规律, 从而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写实能力。所以, 这种训练有很强的必然性。

4. 抽象表现训练

抽象表现训练侧重于画面形式结构。西方现代教学是以抽象表现为主的, 着重研究物质结构中的抽象秩序, 注重学生个性思维的表达。这种训练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可以给学生欣赏大量西方艺术大师的抽象、意象艺术作品, 而后让学生在写生中提取各种抽象形式的练习, 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可取得很好的效果。

以上三种教学方法和四个训练模式相互贯穿, 教师应本着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原则, 科学把握住教学的每个环节, 既可以避免课程容易出现的枯燥性和单一性, 还可以形成生动、有趣的教学气氛。另外, 在强化基本功的同时, 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 去发现自我、表现自我, 从而提高成绩。这种方法在特长教学中是非常有效的。我所在学校这些年的美术高考本科专业上线均在90%以上, 有多名学生升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院、广州美院、天津美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名校, 得到了社会的好评。

高中美术班教学 篇2

浅谈高中美术班的色彩教学

文/吴功亮

摘 要:色彩是美术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最敏感、最直接的美术表现语言。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色彩考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对于教师在备考阶段辅导学生进行色彩训练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高考;美术;色彩教学;临摹;评价

色彩课教学是美术学科中最主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我们知道,正确而敏锐地捕捉色彩的能力,是画好色彩画的关键。当我们去画风景写生或面对一组静物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许许多多具有不同色彩变化的物体,要想准确、真实地把它们描绘出来,正确的方法就是第一位的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怎样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怎样让学生不断地提高学习色彩的能力呢?通过多年的教学,我总结出如下几种方法,以供大家参考指正。

一、利用分步示范,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示范教学是一种最直接、最一目了然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用分步演示的方式将色彩写生的全过程向学生展示。首先,选择一个较完整的角度构图起稿,画出物体的轮廓,初步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比例及透视关系。其次,观察物体的整体色调和物体间的色彩关系,用大笔触、大色块来表现物体的明暗。再次,根据光源色与环境色来捕捉各个物体的色彩,特别注意要根据物体的结构用笔,不能平涂,要从局部进行深入的刻画。最后,从主体物入手,进行深入调整,注重作品的整体效果,体现物体的结构、质感以及空间感。这种教师示范的教学方式与只为学生改画的教学方式相比,其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充分体现了美术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特点。

二、采用分段教学法,实现阶段性突破

教师应从具体、细致、规范等角度,对色彩知识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对教学进程进行科学的规划,并在教学计划中反映出来。将色彩辅导分为若干个小的阶段,定期进行检查与小结,及时地调整和改进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例如,可以把色彩练习分为几个阶段练习:

第一阶段:音阶与色阶(初识色彩理论阶段),色彩变调练习――三原色变调,(三原色:大红、中黄、钴蓝)要求学生用三原色向六个方向:亮、暗、冷、暖、纯、灰变调练习,理论观察:(亮―变亮+白,暗―变暗+补色,冷―变冷向蓝色靠拢,暖―变暖向红色靠拢,纯―三原色最纯保持不变,灰―变灰+补色+白色。)横向16格,纵向至少16格(越多越好)要求横向保持色相不变,纵向对比渐变变化。作业1~3张,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观察色彩变化的规律和色彩调色

使用方法。

第二阶段:色彩变调练习――灰色变调(使用色彩的实验阶段),写生三块接近三原色:(红、黄、蓝)的衬布,要求调出的原色与实物本色90%接近,方法:要求学生用调好的原色向六个方向:亮、暗、冷、暖、纯、灰变调练习,横向16格,纵向至少16格(越多越好)要求横向保持色相不变,纵向对比渐变变化。作业1~3张,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和比较色彩变化的规律和色彩调色使用方法。

第三阶段:色彩变调练习――平面变调(初识色彩理论阶段)大色块平涂实验阶段,方法:要求学生写生几组简单的组合静物,小稿16开纸即可。用大色块大笔触归纳物体的表现方法,注意保持色彩的整体性。作业:5~10张。目的:学会大胆用笔和归纳色彩的表现。

第四阶段:立体变调实验阶段,方法:要求学生写生几组简单的`组合静物,小稿16开纸即可。用大色块大笔触归纳物体的表现方法,注意保持色彩的整体性。作业:5~10张。目的:学会大胆用笔和归纳色彩的表现。

专门的大色调练习或者侧重练习深入刻画,从而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阶段性突破。这种分段教学方法,可将问题细化,让每个小问题在各个特定的阶段得以解决,让学生在具有一定的表现能力后,再综合处理整幅作品。

在分段教学中,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考查。分段教学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实践情况,及时检查并纠正各个阶段的不足,从而让学生掌握好各个阶段的技巧,使学生的作画更加规范有序,进而实现色彩辅导教学的总目标。

三、深入塑造阶段,打破思维局限

在色彩教学中,要抓好重难点,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训练。尤其是在深入塑造物体时,要力求用笔与用色的准确,以及色彩层次的自然衔接,使物体的质感得到充分的展现。对于画面中的次要物体,有时只需一笔带过,切不可面面俱到,从而造成呆板、缺乏层次与空间感的现象,甚至还会弱化作品的整体效果。

深入塑造阶段是色彩教学中的难点。学生通常是看对象上有哪些色彩倾向,便在调色板上进行调和,这是一种思维的局限性,我们应该突破这种思维定势,根据色调分析究竟哪一种颜色才符合色调的需要,进而选取适当的颜料进行调和。在画面基本完成时,还应从色彩、素描、冷暖、空间等角度进行检查,进而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四、注重临摹与写生相结合,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在临近高考的紧迫时间里,要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很好地掌握色彩,并将色彩表现在其作品中。笔者认为除了要巩固学生的色彩基础理论和加强调色、用笔、作画等基本步骤的训练外,让学生临摹优秀作品的同时适当地开展写生练习同样重要,并且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备考辅导中就找到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在临摹前先观察、分析作品,看一看优秀的作品在色调、用色特点、色彩构成、色块布局、物体的刻画、用笔方法等方面是如何表现的,并进行讨论。通过临摹训练和写生训练的有机结合,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博采众长,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还有利于使学生的色彩学习迅速地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准。

总之,在高考美术色彩的复习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的前途摆在首位,尽职尽责,要围绕考试大纲精心设计适合高考的色彩训练内容,确保学生的色彩学习在短时间内出效果,最终取得高考的胜利。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篇3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51-01

一、引言

美术鉴赏成为普通高中的一门必修课,虽然只有短短几年时间,但它也是美术教育教学的一项重大决策,与其他学科体系相比,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而且现阶段美术鉴赏和其他基础教学一样,存在着严重的重视基础而忽视其它教育功能的作用,与生活严重脱离,再加上其教学内容的特殊,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教师探索的地方。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1、利用传统文化进行有效地美术鉴赏教育

社会的发展引起了人们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当代文化环境下的高中生在他们的审美观念上也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这表现在潜意识里,民族传统的审美文化对当代青少年心理的深刻烙印。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可以采取如下适当的方法:

在文化情境中实施美术鉴赏。如在教学中强化学生鉴赏美术作品中的传统精神的能力。例如,可以从中国美术作品中的语言入手,引领学生结合中国书法来赏析绘画中的“线”的功力、情感、个性、格调,以及与中国书法的关系,还可以从传统审美观念对“意境”的追求出发,来赏析传统绘画中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道风与意境的关系通过这些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美术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也可以说在民族文化情境中学会鉴赏。

使用更多的教学形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对传统美术作品的兴趣和鉴赏能力。首先,可以用鉴赏原作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带学生进入美术馆、博物馆。其次,可以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系统,从声音、图像、视频等多角度刺激学生,使其接受更多的传统美术信息,提供更好的展示氛围。

2、利用网络进行有效的美术鉴赏教学

随着网络文化的普及,课程资源变得越来越丰富,学生们不仅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寻找教学所需资源,还可以以网络为平台进行观点的交流。

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师生互动。在计算机与网络普及之前,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单一性: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带来的后果是:学生的学习变成了被动的接受。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影响了学习结果,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电脑网络社会提倡的是人机互动,甚至是人与网络上的其他人的互动。

实施美术鉴赏教学的媒体手段获得了拓展。自从在多媒体教室上过美术鉴赏课后,学生们都反映希望多在那里上课。无疑,良好的教学设备是美术鉴赏学习的必要保证,学生们在这样的条件下可以获得更美的审美体验。特别是网络教学兴起之后,学生们可以在网络教室里直接通过点击鼠标、敲动键盘来任意选择、放大美术作品,并在网络上实现与教师、同学交流鉴赏体会,这样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得美术鉴赏教学更具有成效。

3、利用“百家论坛”在鉴赏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主动参与欣赏和鉴赏各种艺术作品,才能真正理解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艺术价值,形成自己宽容的开放性的审美心态。美术鉴赏中,学生的真实体验最为宝贵,我们应在理性的分析与理解作品价值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情感取向,因此,要敢于设置“百家论坛”,开展“百家”争“鸣”,倡导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又富有个性特征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态度。例如:鉴赏《蒙娜丽莎》那永久的微笑,有人从微笑中看出他的庄重、娴雅;有人从表情中看到她的是神秘莫测,心事重重;有人看出她体验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乐观自信:悲观的人觉得她的微笑带点伤感;快乐的人觉得她的微笑中带有甜蜜。通过交流,让学生意识到作者巧妙的留下了一个空间,让观众用想象去填补,形成精神上的愉悦。

4、利用比较教学方法增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效果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侧重于比较学的鉴赏方法也是常用的鉴赏方法之一。可以是纵向的比较,也可以是横向的比较,可以是同类比较,也可以是异类作品之间的比较。在确定了比较的对象之后,可以选择各种方法进行具体鉴赏。例如,选择比较鉴赏的对象为:《宝座上的圣母和圣婴》和《大公爵圣母》。《宝座上的圣母和圣婴》这幅画显得比较呆板,完全看不到古希腊艺术引以为荣、古罗马时代固守不变的那种表现人物动作和表情的绝技。按文艺复兴时艺术家们的观点,这件作品缺乏“人性”的。而在中世纪时期的肖像画大都如此。如果把《大公爵圣母》这件作品同《宝座上的圣母和圣婴》相比较,就会发现拉斐尔笔下的作品中洋溢着生命。圣母面部的造型和隐没在阴影中的方式,温柔的母亲怀抱着可爱的圣婴的和谐,充满着人间的温情,是那么的真实、可信。通过上述比较,可以清楚地了解中世纪绘画和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区别之所在。同时,这些方法也可以借用到中国美术的鉴赏上来。此外,在对中国美术作品进行分析时,还可以依据中国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原则来进行解读。以此给予学生更多的审美体验,从而增强他们的美术鉴赏能力。

高中美术班教学 篇4

一了解教学对象

高中美术班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为高等艺术院校输送合格的后备人才, 培养对象有着其自身素质的多样性, 他们都很年轻、思维敏捷、易接受新观念和事物, 他们中间不乏对美术有着较高的悟性和兴趣浓厚者, 也有较好的艺术禀赋和渴求学习美术的愿望。通过2~3年的认真学习, 一般可以达到质的飞跃, 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我们武宣县二中的美术生当中, 有这样两种现状:一种是喜爱美术, 对美术有较大热情而忽视文化课的学生;另一种是其文化课学习成绩本身较差, 投考其他专业无望而转向学美术的学生, 他们认为学习美术不需要较好的文化素养, 这显然是片面的。大家都知道, 美术是一种艺术, 它是一种精神创造, 其自身文化修养深浅与厚薄、人品的高低, 对今后的深入学习起着主导作用。因此, 美术教学要让学生明确:要学好美术, 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观念, 必须兼顾各方面的平衡发展。

二基础训练方法

1. 加强临摹训练

第一, 临摹的意义和要求。临摹是美术基础训练学习的方法之一, 也是学习和借鉴优秀美术作品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可以说“花时少, 见效快”, 能够较快地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绘画技能。临摹的要求:从起稿到最后, 整个作画过程要清楚, 一定要明确目的, 从大局着眼, 不要照抄小的局部细节, 始终要明确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切勿机械地照抄。临摹的目的是吸收别人的作品思路和技巧, 为我所用, 借助前人的经验, 提高自己的作画水平, 避免走弯路。

第二, 临摹范画要严格选择。 (1) 选择自己喜欢的, 档次较高又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2) 吸取作品中的表现方法、技巧和表现风格。 (3) 研究作品构图的完美, 造型的严谨, 绘画的语言、表达方法等。 (4) 临摹作品要有目的性、针对性, 如纯绘画类和设计类, 由于画种的不同, 要求也就不同了。 (5) 学生在选择临本的同时, 专业教师要给予一定指导, 避免学生的盲目性和应付性 (见图1) 。

2. 加强默写训练

第一, 默写目的。默写考试是对考生知识面以及形象思维能力、记忆能力、组织画面和造型能力的考查。

第二, 默写的要求。考生要对绘画有比较全面的、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物体的基本比例、结构、位置、透视、大小、明暗、组织画面、色调。

第三, 默写的内容。默写考试的内容一般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 如罐子、水果、盘子、杯子、酒瓶、花卉、面包、蔬菜、鱼、书等。

第四, 默写的形式。 (1) 全默写:以文字形式说明的, 如“橙黄色衬布一块、瓷盘有面包一块及用刀切好的面包两片, 水果刀一把, 大号玻璃杯内有褐色饮料, 两个苹果、一个桶子”等。 (2) 半默写:提供相关的图片作为依据, 提供单线黑白构图, 提供物品随意摆放在考场里, 由考生自己组织画面。

第五, 风景默写。从近年来全国各高等院校色彩考试情况来看, 默写的内容基本是以静物为主, 但也有风景默写。因此, 在考前要做好风景写生、风景临摹、风景默写训练。

3. 重视写生训练

写生是美术基础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短期的集中写生训练, 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体察对象的风貌, 并运用课堂所学的方法与技巧进行独立的写生实践。在素描、色彩、速写等写生过程中, 老师要根据美术学习特点和学生素质结构的多样性, 采用不同表现手法、表现形式、表现内容多元并存的写生教学手段, 注意引导学生在写生中积累绘画经验, 培养他们发现蕴涵在自然物象中的美;要求学生超越表象的模拟层面, 进入表现与营造的层面, 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视觉的敏感性、表现手段的丰富性以及审美的广泛性。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在自然中寻找、发现、探索视觉表现的各种形式要素, 并创作出大量作品 (见图2) 。

三重视和加强素描训练

1. 素描的基本训练与美学教育之间的问题

素描的指导思想离不开艺术修养, 教师的素描水平和艺术修养又是基础训练的关键。教师要以自己较高的艺术修养, 启发学生发现和表现艺术之美, 启迪其艺术思维, 在素描基础教学中去引导和点燃学生的艺术思想火花, 表明其独具慧眼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素描基础训练从内容上分为:静物→几何形体→石膏分面像→石膏人像→真人肖像的练习;从教学手段上分写生、临摹和默写等方法上的训练, 来锻炼学生手、眼、脑的协调性, 从而形成一个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 提高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达到基本绘画技法与美学观念的统一。

2. 素描基础教学中的基本规律与个性发展

个性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对艺术的领悟, 是独特地运用了美学法则的表现, 我们在平时的基础素描教学中, 在解决基本问题的同时, 就应重视培养和引导初学者的绘画个性, 它有助于今后创作风格的形成, 把绘画者的性格、兴趣、思想感情、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法等融为一体, 在作品中反映个人的精神面貌, 使其作出的画能给人一种“冲击力”, 能触人心怀。

3. 素描教学形式多样

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应采取长期作业与短期作业齐头并进、各光源前提下的作业相互结合;并且要在其间安排构图作业, 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想象力, 使学生懂得画面的构成, 培养其表现整个画面的能力;提倡画记忆画。

四研究美术高考试题

了解近年来美术高考的新动向、新政策、新试题等, 从各大美术院校、美术设计院校的考试试题中, 通过对美术院校的写生与默写内容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各院校的考题内容的难度在不断增加, 但不管考试的内容如何变换, 万变也不会离开艺术规律这个宗旨:测试美术考生的最基本的造型能力和艺术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艺术潜质, 艺术的可塑性是最重要的。加强对学生考试的心理素质训练, 了解考点考场情况, 掌握临考应变方法等, 提高应考能力。

高中美术班教学 篇5

“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己成为学科教改研究的总课题。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因素之一是课堂教学结构。把一堂美术课设计成“观察欣赏激趣;发现探索尝试;讲解示范点拨;练习讲座辅导;评讲小结提炼”五步进行,是比较理想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步观察欣赏激趣。上课开始用2——3分钟引导学生审美技巧,唤起创造美的欲望。教师先出示范画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从整幅中找感觉,找画了些什么,表达什么意思等。学生觉得好看极了,这好看的感觉是从哪里来的?于是再进一 步观察,学生从范画中逐步发现了构图的方法、笔墨的技巧等,逐步体会到这大一点、小一点;上一点、下一点;这繁一点、简一点无一不是画家娴熟技巧的体现,无一不凝聚着画家的思想、阅历的精华。通过这一步步地观察,学生们接受了美的熏陶,体会到画的笔墨情趣,也从中找到了一些作画的步骤、构图的方法、笔墨的技巧等。在强烈兴趣的趋使下学生们创造美的欲望油然而生。他们感到画这样的画并不难,自己完全可以也去试试。

第二步发现探索尝试。找到创造美的途径。学生通过第一步的学习,已初步发现了一些创造美的方法,找到了一些笔墨技巧,并跃跃欲试,根据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教师不妨用3——5分钟时间让学生尝一尝、试一试,实践一下自己的发现,展示一下自己的感觉。布置全班同学用自己从探索中发现的方法去画画。与此同时,请几个有代表性的同学讲讲自己的发现,上讲台表演白己的发现,让他们充分显示一下自己的创造才能。

第三步讲解示范点拨。1——10分钟时间,让学生掌握到正确的创造美的方法和技巧。教师根据学生尝试的情况,再进行一步步的示范讲解。示范和讲解要同时进行,对于学生尝试中的问题,教材中的重点部分教师一边精讲,一边示范。

例如在示范讲解山水画时,教师从构图开始,一山一石,一草一树地示范讲解,学生看得明白,学得真实,能较快地掌握技法。同时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持久,能有充分的信心完成创造美的活动。

第四步练习讨论辅导。用15——20分钟,让学生体会美的真缔,进行创造美的实践,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能力。学生经过前三个步骤结构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表现中国画的笔墨情趣的方法,想要表现一下自己掌握程度的欲望之火已经越燃越烈,这时可以布置学生作业让学生去完成。至于他们怎样完成,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在同座或邻座间讨论后完成,也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在学生练习的同时,教师进行巡回辅导,重点帮助学生加深对美的理解,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每个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第五步评讲小结提炼。在本课结束前用1——2分钟展评学生的作业,总结本课所学,鼓励学生在创造美的活动中继续探索,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认识美,创造美。这个过程时间虽短,但是教师画龙点睛式的小结,既可使学生对本课时所学知识系统化、理性化,又能使其结晶升华,产生新的飞跃。

谈高中美术欣赏教学 篇6

一、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要有充分的认识

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教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授课的侧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分析须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那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

按理说,教材中每件作品教师都应引导学生进行欣赏,老师应对教材作品哪些做重点分析欣赏、哪些点到为止、哪些干脆让学生读文欣赏或课后自查资料欣赏作出具体安排。但是,无论教材如何变化处理,万变不离其宗,最重要的是,教师不仅要有能力找出每件作品所有美点,而且能准确抓住作品诸多美点之中一两个最为突出的美点,以此设计教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切忌千篇一律。作品分析避免面面俱到,如果每件作品都是“形象造型生动、构图均衡稳定、色彩层次丰富……”之类的老套数,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如果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那么欣赏还有什么意义呢?

教师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其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独自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二、欣赏与绘画、工艺结合,从中领悟作品内涵

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因此,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恰恰相反,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制作中。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例如:在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想动手做一做,这时不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在欣赏民间泥塑一节时,我首先展示许多学生的优秀泥塑作品,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这些小玩意吸引住了。这时紧接着播放一段泥塑的录像,讲解泥塑的故事和泥塑的知识,最后观看泥人的制作过程。于是我让他们学着挂图上的样子做一做,最后对自己的作品和图上的作品进行评价,了解泥塑作品美的因素。

三、创设情景,从中品味艺术魅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在审美直觉这种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欣赏者的感觉后,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如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内容,让学生再仔细观察纤夫们各种不同的表情、姿态,放上一曲《黄河号子》……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设身处地”,进入某种情景,而自觉地体验画面纤夫们劳动的艰辛,产生审美同情。这时的欣赏主体(学生)受到欣赏对象(纤夫)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调动相关的各种感觉实行通感,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当学生进入联想境界后,教师如能和激昂的语调在音乐声中诵出俄罗斯着名诗人涅克拉索夫的诗句:“到伏尔加河去!是谁在伟大的俄罗斯河上呻吟?这呻吟声象是一支沉痛的歌曲,那就是拉纤夫们在痛苦的行进。”这时学生们原先模糊的,朦胧审美享受一下子就变得清晰了:那优美而辽阔的伏尔加河风景与倍受苦难的纤夫处境鲜明对比,仿佛是一曲低沉的号子在炎夏的闷热中与河水的悲吟混然震颤,学生开始随主人公一起痛苦、挣扎,逐步进入“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高中美术教学思考 篇7

一、当前高中美术教学现状和分析

(一) 对高中美术教学不够重视, 美术教育目标得不到落实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和推行了一段时间, 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体制依然在很多方面影响着目前高中的教学。很多高中学校还是一贯秉承着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 一味地向高考升学率看齐, 将学生的学习完全调控在高考必修课的范围里, 致使学生对美术课的存在与否都不关心, 更谈不上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学校和教师对审美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对美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了学生连培养审美情趣的机会都失去了, 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更是得不到实施和落实, 这在实质上是对素质教育的忽视。学生学习知识单纯地为了应考, 对自身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没有意识, 真正走入社会将会是“应考”能力很强, 而实际工作能力极差。

(二) 高中美术课时设置偏少, 学生的美术实践机会更少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把美术课开设为鉴赏课, 供学生进行自主选择, 以此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启迪学生智慧, 陶冶学生情操,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但是, 现实的情况是, 很多学校没有美术课时设置, 有的学校只对文科学生设置美术课时, 而且一周只有一个课时, 这样的课时设置使得学生接触美术的机会甚少, 对美术知识的学习呈走马灯式, 不可能深入细致地了解美术知识, 更谈不上感悟美术课程的审美教育主旨, 导致学生的审美缺失。美术课的实践性很强, 学生只有有足够的实践经验, 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感悟美术的真谛与奥妙, 才能培养和提升自身的审美情操。但是, 大多高中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繁重的文化课, 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 美术实践就更谈不上。

(三) 学生对美术课的认识不准确, 学校对美术教师不重视

不选择艺术院校的绝大部分高中学生觉得高考没有美术内容, 只要学习好文化课就可以了, 对美术课的认识不准确, 不充分, 认识不到美术教育对提升个人审美情操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性。社会现象也如此, 每年高考后, 大家都会关注文理高考状元, 对美术成绩好的艺考生却忽略不提。因为学科的特点和整体教学环境的影响, 美术教师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甚至有的学校对美术课的态度是可有可无, 忽视美术教师的存在, 严重挫伤了美术教师的教学热情。这使得部分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教学层面, 把美术教学当成落实教育要求的存在形式, 美术的审美教育就只会停留在表面上, 素质教育也相应地得不到实现。

二、高中美术教学的建议和策略

(一) 要高度重视美术教学, 促进美术教育目标的落实

高中学校要重视美术课程课时的开设情况, 保证美术课时开设要齐全, 要足量, 满足学生对美术课的知识的学习和审美需求。美术教师要结合学生的需求, 改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为顺利开展美术教学创造有利的条件, 更好地落实美术教育目标。学校和教师都要将美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将美术学科的特点体现出来, 使美术教育的审美和育人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不断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审美教育会启迪和陶冶学生塑造美的心灵, 美术教师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开阔学生的视野,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 保证美术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美术教学要想实现其审美与育人的教学目标, 就要保证教学质量, 调动和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美的艺术境界, 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美术教师要力求美术课堂教学的最大有效化, 要使学生能配合教学的开展。美术教师可以通过结合生活实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地产生情感体验, 增强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或提供实践的平台, 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美术的实用性联系起来,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使其能主动参与美术教学过程, 进入美术学习的境界。

(三)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美术的作用, 提高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才是高中教育的目标, 而美术教育就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高中学校和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重视美术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 通过美术教学和美术课程的学习, 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高中学校在正视美术课程作用的基础上, 一定要重视美术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 使美术教师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教学中, 并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以更好地将美术教育的目标落实到教学中。

高中学校只有很好地认识到当下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重视美术教学的基础上, 改变教学理念, 改进教学方法, 调动和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才能使学生爱学, 教师爱教。高中学校要重视美术教师的地位, 提高教师的审美水平和专业素养, 使美术教学的教育目标很好地得到落实,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艳玲.浅议高中美术教育中的学习动力问题[J].湖南教育, 2005 (18) .

高中美术教学刍议 篇8

目前, 在校大多数高中美术教师在大学学的多是绘画专业, 传统应试教学模式在老师们心中打下的烙印恐怕是很难一时抹去的, 针对高中课堂模块教学, 我们可以借鉴传统专业教学的一些方法, 但不能按专业教学的思路去进行照搬, 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群体不一样, 通过教学所达到的目的归宿也不一样;在高中美术教学中, 我们应立足于学生的技法操作能力还是面向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应带给学生一些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说说我的看法。

一、给学生一个看世界的方法

“看”也是一种能力, 如何引领学生去“看”应该是我们在教学中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 不同学科的学习往往形成的学生的观察和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区别, 蔡元培先生曾这样论述到:美育是教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 在各种教育中起到协调统一的作用。作为美术学科应该发挥学科本身的教育优势, 着眼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

学生的观察能力一部分是由自身审美素质自发的, 但大部分则需要教师优化教学形式诱导引发的。在高中课堂教学中, 面对我们要施教的对象, 我们应引源而不是截流, 不要用程式化的要求去引领学生的观察, 要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察方式。

1.换个角度看。

1909年, 康定斯基在自己家中发现了一幅难以描述的美丽图画, 一幅充满一种内在光芒的图画, 它除了形式和色彩之外什么也没有。一次不同以往的观察, 康定斯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抽象美的存在, 并从此走上了抽象主义绘画的表现。由经验式的观察走向发现式的观察, 能使学生在观察时积极地进行分析和思考, 并通过事物的表象, 从多角度的综合比较中把握物象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物象, 改变观察模式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以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提高。

2.看不一定只用眼睛。

用心感受、用思维去联想, 让看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美术是最富情感的艺术, 只有用心感悟、用心去触摸艺术作品中那点化融心灵的敏感与悸动, 才能让心灵穿越作品与大师的灵魂碰撞并相融契合, 让心灵化作一股清泉自然流淌。这种体验似乎是一次次圣殿中的洗礼, 洗去心灵上由于种种原因而产生的灰烬, 洗出自然的亮色和心灵的一片净土。

3.学会用文化的眼光去看。

在观察学习中要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 引导一种文化的联想。山川河岳、风花草木曾被历代多少文人吟咏过、歌颂过, 文化的联想会丰富看的内涵, 并且最终会丰富学生作品表现的内涵。

4.学会用审美的眼观去看。

有过这么一句话, 说一块矿石在商人的眼里始终是商品, 在艺术家的眼里却能发现美的存在, 这是一个需要引导和学习的过程, 也是美术教学本身与生俱来的一种使命。美的体验需要一种情感的引导, 在课堂教学中, 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用充满情感的、美的意念去观察和感受。所谓“魂在艺存, 魂丧艺亡”, 作为欣赏者, 没有情感的投入, 就领略不到作品的内涵, 更体会不到画家创作时的心境, 这等同于艺术的丧魂失魄。因此,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利用情感的融入, 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5.让看变成一种习惯。

平时我们会经常碰到这样一种情况, 在课堂上我们让学生画一件作品, 即使你提供了素材, 学生还会老是问你:“画什么。”养成观察的习惯, 不仅仅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并且会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

美术课堂教学中表现的过程就是把通过“看”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归纳反馈, 是在一定的意识支配下完成的。持续的针对性的训练能改变人的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惯, 进而影响人的日常行为, 高中美术实践模块的教学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的成长, 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1.科学意识。

艺术的表现需要感觉, 同时艺术也需要严谨, 尤其在西方传统艺术中, 造型和空间表现几乎是建立在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 对物象规律性的把握是进行表现的基础, 这需要一种严谨的科学的态度。即使是抒情达意的中国画, 从“搜尽奇峰打草稿”到“五日一石、十日一水”, 也同样需要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 可染先生在谈到自己的创作体会时曾深有感慨地说过:“潦草不可恕。”

2.大局意识。

艺术的美首先在于整体的美, 整体是我们在对学生的造型训练中说的最多的一个要求。所谓整体, 就是画面各种关系的协调。俗话经常说“大局为重”, 引用到美术教学当中来也是有道理的。学生在最初的表现过程中, 基本能力尚未确立起来, 顾此失彼, 没有信心所以不敢下笔, 下笔也不敢大刀阔斧地去表现, 我们一开始是直接要求形象的准确还是先要学生的一种状态体验?如果我选择, 我就选择后者。前者是一种通过时间的过程可以完成的, 并且一定要经过一个时间的过程, 后者是一种引领达到能力的方法, 两者之间是一个因果关系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 只有先让学生拥有“大局意识”, 才能做到在表现时以“大局为重”, 引用到日常生活中同样是这个道理。

3.独立意识。

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 表现自己眼睛发现的东西, 表现自己的思维所理解的东西, 发现不了精彩就表现不出精彩。教学中我们应注意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用自己的感受去进行表现。

4.创造意识。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带有思考性的观察能让人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和感受, 只有思维上的创新, 才会有能力上的创造性。创造首先是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的。

三、高中美术教学, 我们应该带给学生什么

有益的学习应该使学生终生受益, 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 我们的任务不是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艺术家, 我们在传授方法的同时, 应注重于传授知识、传授文化、传授一种意识和思想, 进而启发学生的一种创造意识, 要让学生能够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去看世界、看生活, 要让学生能够拥有艺术家的情怀去拥抱生活。

美术课堂教学首先应立足于对“人”的教育, 使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获取人文知识, 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使学生的身心得以全面健康的发展。东方艺术注重人格的修养, 西方艺术注重人性的张扬。其实, 人格也好, 人性也罢, 美术教学最终面对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素养的一种丰富和提高。

摘要:高中美术新课标对教学中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进行了重新定义。高中美术教学应面向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应给学生一个看世界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 要启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要让学生能够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去看世界、看生活, 让学生能够拥有艺术家的情怀去拥抱生活。

关键词:美术教学,观察方法,思考方式,创新精神,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2]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高中美术教学模式探讨 篇9

一、教师自身的美术素养方面

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教学要有全局观念。首先要确定美术教师自身的美术素质要全面。

美术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这些知识不仅包括美术常识、美术史知识, 还包括文学、历史、地理、教育学、心理学等。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了美术学习活动要加强与其他学科、与现实社会等方面的综合, 这综合的基础必经建立在美术活动的指导者、引导者———美术教师广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首先是艺术家, 然后才是教师, 自己的艺术品位高了, 才能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教师更应转变观念, 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在加快, 新的美术教育理论、方法不断产生。因此, 教师要不断学习各种先进的理论、方法, 要认识到只有继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为了丰富教学内容, 必须多种渠道接受美术信息。此外, 还要积极思考、探索, 加强交流, 以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适应高中美术课程改革提出的挑战。

二、营造课堂情境方面

乐学是一种强烈的学习动因, 有了这种动因, 学生才能产生学习的欲望, 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 欲望才能进一步转化为饱满的学习热情, 进而在学习中获得新知识。当取得成功、学习成绩得到肯定后, “乐学”将会进入更高层次的良性循环。

过去我们习惯于按教材时间顺序, 对学生进行直线型的欣赏教育。而今湖南美术出版社的高中美术教材出现9个模块, 9本书, 教材的编排方式多样化, 往往一课中既有古代又有现代, 既有中国作品又有外国作品。涉及范围广, 古、今、中、外的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都有, 内容丰实, 图文并茂。因此, 灵活运用教材, 寻找到学生的兴趣点, 成了我课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当然根据学校的条件, 还不能完全开设他们喜爱的课程, 但可根据人数的多少展开研究性学习。对教材中《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新的实验》、《美术家眼中的自己》、《通俗的浪潮》等课, 我会根据学生们的喜好着重上, 一切的准备都是为了学生, 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

三、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方面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下, 在如何提高美术课教学时效性方面大胆尝试、不断创新, 使美术课堂教学转变为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教学过程。美术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发展学生的个性,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使学生各显其能, 发挥想象, 并能与教师互动交流。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要求高中阶段学生应“积极参与”美术鉴赏活动。因此, 让学生主动地学、主动地参与, 成了我一再追求的方向。要解放自己的思想, 采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去诱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为了造就有充分艺术创造力的画家, 更为了培养一代充满创造力的现代人才, 我们应高度尊重、保护、鼓励学生的自由活动和想象空间,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从而使学生发挥特长、表现个性, 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 合作学习特别适合共同完成一件作品或研究性学习。通过同伴的共同努力, 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收集资料, 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求问题的答案或结论。这一合作过程, 既是类似科学研究的体验过程, 更是学生之间能力、情感、心理不断调整互补、互动的过程。“学会团队沟通, 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 特别是学会尊重各自对事物的理解, 欣赏别人, 发展宽容的态度和关爱的品质, 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社会性的成长和发展。”[1]

四、提倡质性评价方面

美术课程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评价等方式, 尤其应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还要注重表现性评价和质性评价。教师必须客观地分析现实, 同时必须建立起新的评价体系。如果我们用“画得太小”、“画得不认真”等去挑剔学生作业, 只能使学生美术学习受到严重打击而越来越失去信心, 渐渐地就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师应努力使其能得到正面引导与鼓励, 形成进步动力, 继而在这门功课上能得到发展。“你能动脑思考, 但还须进一步考虑”, “你真棒, 再想想、改改, 肯定还要好”, “理解了, 但总结得不太全面, 要再深入一点就会更好”, 等等。这样的评价, 以鼓励为先导, 话语也温和亲切, 使学生能时时感到老师的亲切与温暖, 老师对自己的关怀, 同时能促使其进行自我反思, 达到提高。新课程改革的这种评价, 将使每一个学生都努力向“成功”进军, 最后成为成功者。这样激励性的评价, 不但能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也能让学生知难而进, 去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

美术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作为一位普通美术教育工作者, 将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 因地制宜, 主动配合教育课程改革, 为开创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新局面奉献出一份微薄的力量!

参考文献

浅谈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篇10

一、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艺术素质

美术鉴赏包括对美术作品的鉴别与欣赏。在这一过程中, 人们都是自觉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从作品中获得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展开联想和想象, 从而对作品做出某种评价。在此意义上说, 鉴赏要比单纯的欣赏要深刻一些, 它是在欣赏基础上进行的更高层次的拓展和延伸。所以, 在鉴赏课上,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和感悟, 并最终获得审美享受。因此, 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 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首先, 教师要博览群书, 要大量阅读有关美术理论、美学、美术史等方面的理论著作, 提高自身对美术学科的认识;其次, 要从各种渠道如网络、美术展、博物馆等途径接受美术信息, 开阔自己的眼界, 关注当前美术的发展动向, 了解当代美术的特征;再次, 要加强与同行和专家的交流, 通过沟通, 在与他人思想的交流碰撞中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

二、教师要精心备课

美术课不同于其他课, 在课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准备很多东西, 比如一些道具实物, 一些图片、影像资料、新闻典故等。在备课前教师要事先对教材作品进行分析, 要明确哪些内容要重点分析鉴赏, 哪些只需要做简单介绍, 哪些无需在课上讲解, 只需学生在课下阅读鉴赏后自己查资料欣赏即可。另外, 教师还要对在教学中使用的美术作品材料事先选好题材内容。对于鉴赏课来说, 最重要的就是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地方, 并能对其作深刻分析, 让学生在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 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三、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 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只有在实践学习活动中,

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性, 才能调动自身的潜能。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在出示完鉴赏作品后, 不要急于讲解, 而应该让学生先进行自主的欣赏, 形式上可以单独鉴赏, 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进行, 让学生对作品产生第一印象, 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解, 并在讲解的过程中给学生留下一些思考题, 以此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其次, 教师在教学中可进行情境创设, 让学生从中品味艺术的无限魅力。每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 都是作者花费巨大的精力和时间才完成的, 里边有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也包含了作者的个性特征或意蕴, 或某种意味等精神内涵, 即意蕴美。在审美直觉刺激了鉴赏者的感觉后, 他们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 这时教师应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 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教师若能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法、语言描述法、情境设置法等办法, 往往会事半功倍。

四、利用多媒体, 收集资料, 在网络中鉴赏美术

信息技术现在已经成为主要的教学辅助手段, 学生也非常喜欢利用网络找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材料。高中生由于高考的压力, 学习任务繁重, 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博物馆或者展览馆对绘画作品进行细致的鉴赏, 而且一些城市也几乎没有博物馆和画展。但网络却解决了这样一个难题。无论是画家的生平材料, 还是作品简介, 绘画的各种流派及发展趋向等, 学生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 应有尽有。学生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网络欣赏作业, 可以对作品进行巩固、拓展、延伸。因此, 在教学中, 美术教师可以和计算机教师合作, 让学生与网络亲密接触。此外, 在鉴赏外国美术作品时, 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历史年代以及时代背景往往知之甚少, 理解起来十分困难, 这时网络就成了很好的帮手。运用网络不仅能查到大量与作者相关的文字资料和更多的作品, 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 而且能使学生对画家和作品有更深的了解。

高中美术教学研究 篇11

高中美术自主学习教学实践高中阶段的学生其思维能力、记忆力、观察力和自控力都进入了一生的鼎盛时期,教师应该放心让其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在不断探索研究中培养起学习兴趣使其热爱学习。高中研究性学习近几年才刚刚兴起,大部分学校美术学科的老师也同其他学科的老师一样,学生选定其为课题指导法老师时,由于其经验不是很丰富,都会感到茫然,但是有了前几年新课程实验改革的铺垫,在这一站的指导教学过程中不至于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美术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分析

1.美术研究性活动的选题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管理》中要求“研究性学习”其为学生们“学习活动”的一种形式,它并不是少数英才生的专利,也不是科学院院士的国家高精尖课题的“科学前沿的创造”。他的选题要贴近生活实践,要富有趣味使人主动参与,并且选题阶段就要显示出学生们的集体智慧。

美术研究性学习要求的不是个人的提高而是团体素质的提高,所以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孩子们集思广益发挥团体力量,共同达成目标的过程,只要确定好课题学生们研究性学习活动也就成功一半了。学生们在美术学科范围内选题教师一定要做好把关者,千万不要把范围定的过大,过宽。例如曾指导过的高一学生,学生们对雕塑感兴趣,并列举了选择课题的理由:特别喜欢雕塑作品;从小到大见到的雕塑作品大都是图片,想感受一下实物所带来的精神与视觉的冲击;进一步了解雕塑的相关情况。

帮助学生审题时发现,如果单纯从“雕塑”着手范围太大,就“雕塑”这个框架没有一两年根本填不满,如果从网络上看还是没有现场观看的视觉冲击效果,但要想现场观看还需计划才可实施……经过同学们开会讨论决定,把范围缩小到我们身边环境,活动主题《城市雕塑与我们周围环境调查研讨》便确定了,这次活动所观赏的雕塑就在我们身边,既方便又亲切,并且活动不会影响孩子正常学习及休息,更重要的是雕塑作品的作者大多生活在这座城市,方便联系与学生交流。

2.美術研究性活动的管理

学生在高中阶段选择美术研究性学习,大部分是因为小时候有过美术方面的理想,但随着课业的加重放弃了,可他们对于美术的兴趣却不会削减。某届高一和高二的学生共同选择了“美术”这一研究课题,我告诫他们课题太大会影响结题,但他们讨论之后还是坚持选此课题,他们坚持己见,迎难而上,我想经过他们共同的研究与学习他们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都知道美术这个学科其教育功能性在于对学生“道德”“修养”方面的辅佐。

教师帮助学生确定选题时要针对学生的能力不同及年级高低不同灵活选定,要照顾到小组中的所有成员使其都能积极参与,并让学生的特长有所发挥。研究性活动主角是学生,其本着培养孩子自理自主能力社会适应力及意志力的思想所以教师不要包办会使学生依赖,只要做引导者,协助者。在活动中我始终是跟踪者、引导者、协调者及陪伴者,美术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们得到了主动、活泼、生动的发展,使其学会生活、学习及做人,学生们的收获也是我的收获、我们在活动过程收集的资料为今后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师生交流评价等活动的影响分析

美术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制定,影响着美术探究活动的成败。其目标制定应针对大多数学生,而不是天赋好的个别人,其是实践研究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一堂美术技法课;主要考虑的是思想上的收获与学习,而不是智商美术技法的高低;是一组成员美术学习与社会实践收获。而不是个别人美术技法上的收获。

计划活动首先步骤明确,目标清晰教师在活动过程加强指导,不要紧盯结果。学生要经过探究学习实践的过程经过思维多样化认识,情感态度升华,才会得出扎实的结论。例如前面所提的做《城市雕塑与我们周围环境调查研讨》的美术研究性学习活动探究的学生,在活动开始研究交通工具安全性和观赏雕塑方便性时,我提出全程乘坐公交车,他们提出反驳意见:按雕塑点分布安排交通工具,分散的雕塑点乘公交车;雕塑较为集中的坐公交车费时费钱;有一路段人行道宽敞可骑自行车,自行车停走自如,方便停走拍照。

最后实践证明学生是对的,在一次观赏完沿湖雕塑后,回来的路上一同欣赏了沿湖风景美不胜收。假如我坚持己见又如何看到如此美的一幕。雕塑与环境的美,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美,尽在我们的眼底。通过这站的活动之后。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顺畅。

在调查实践活动中,资料收集学生们主要通过记录和摄影形式。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教会他们如何对收集到的资料分类,使之系统化便于以后操作。在访问大学美术教授及社会上一些美术人员他们对美术理想的看法,学生们用笔记本记录和相机拍摄获取信息,把听到的和发生的记录下来,这些都是平时美术书上达不到的。活动中教师应做到注意小节,动员所有学生参加,让其大胆发表意见踊跃发言从而促进他们成长。

三、高中美术研究性学习活动当中的实践所产生的影响分析

研究性学习提倡的是开放性教学,边走边教,边走边学,改变了以往教室教学的概念。学生们从教室里走出来,更轻松愉悦的学习还可以放眼看生活、看社会,虽然迈出的是一小步,却收益良多。通过美术研究性学习活动,收益良多,看到了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不再代言真理,而成为学习活动的指引者,参与者及启发者。对教师的要求要比单纯在课堂上讲课要求高,要求教师不但要把握全局还要深入细节,要照顾到所有学生的情感体验不仅仅是某个人或自己,对教师素质也有较高要求,许多把握不准及回答不出的问题可以请教专家,其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实践的机会,也给教师提高知识面的机会。并且会让学生收获在校园美术课所学不到和感触不到。学生们在研究性学习实践中必须运用自己的头脑去吸收精神营养去思考,这是别人无法弥补或替代的,即使教师也不行。

参考文献:

[1]张峰,新课程与新教学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例谈 篇12

一、欣赏模式的探究

一幅美术作品,直面的鉴赏很难细致地体现作者的思想,而运用感悟式鉴赏切入思维和激情投入画面的观看方式,使思维不断翻滚,融合诗的意境、音乐的美感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不仅能冲破单纯美术学科的视觉欣赏,而且能糅合语文学科诗词的意境思维体验,以及音乐学科乐律的听觉激情。经过这三者的分层体会和融汇感受后,一幅美术作品会变得景随人迁,人随意动。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写意性和表现性的艺术作品的鉴赏,如中国画等。

以南宋马麟的中国画绢本《静听松风图》鉴赏课为例。首先,展开画卷,印入眼帘的是苍松、青石、远山、暮霭、小溪、流水、文士、童子……不一而足,两株青黛的苍松古韵虬曲、姿势苍劲、枝叶潇洒。画家绘画其树并不写顶、脚,更显松针和枝上蔓藤随风向一个方向拂动。深山溪流间,四野空旷,针藤的摇曳愈发瑟瑟。松底青石采用了大斧劈皴法绘制,突兀嶙峋。斜倚在松根大石上的文士,他的衣襟微开,翘着左腿,姿态非常随意而悠闲。文士轻便的服装,书僮手中的扇子,以及青翠的松针,都提醒我们这是炎炎夏日,他们正在松林里乘凉。文士看上去似乎是在望着侍立一旁的童子,但仔细再看,那种神情淡漠的样子显露着视而不见的神色,虽然将脸侧向左边,但眼睛却瞟往风所吹来的右边,耳朵也被特别强调,他似乎正在凝神倾听风拂过松针的飒飒声响。这时一种静定闲适观察自然最细腻幽微的变化的感觉油然而生,我们能感受到画卷清凉而安详的气息。

从上节美术的角度欣赏后,思维开始被画卷激发,与画意相关的声音缓缓进入欣赏者的大脑,小溪流水的潺潺,风吹松动的絮絮,自然界的声音如一首乐曲悄然而至,乐声初发,远山暮霭,徐徐微风,但听小溪流水,微风拂动松枝的声音,宛如置身于飘渺幽远的妙曲缭绕之中,感情的潮水,不禁随着弦音的颤动而起伏激荡。突然风骤大,松枝应而乱颤,风吹松声压盖了小溪流水,此时乐声忽变,一变而为气宇轩昂的骑士,在填然骤响的鼓声中,跃马驰骋,不可阻挡。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其音色的雄壮磅礴可想而见。接着风忽大忽小,炎炎的暮夏中振颤着婉转错杂的啁晣之声,瞬息间高音突起,曲折向上;瞬息间转向艰涩,好像走进悬崖峭壁中,手登脚攀,步履维艰;瞬息间音声徒然下降,恍如一落千丈,飘然坠入深渊,弦音戛然而止。

身体在画境中感受着乐的韵律,心潮澎湃,思绪开始飘动,古时文人骚客的灵感这一刻在我们身上复活闪现。“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炫”。山川流水,时光转换,林壑优美,并非永远保持原状,然《静听松风图》却将此绝妙美色,美妙乐曲留之绢面,如果不是对于大自然的造化之工有着真切的感受,无论如何也不能臻于此景。

如此一节课,横向引用了美术、诗歌、音乐的教学内容,从画而乐,画乐而诗,一堂鉴赏课横贯画乐诗的境界,不仅使学生陶醉在画的优美中,更打破学科界限,使学生在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中学习美术知识。

二、欣赏扩展到思想深化

对于一些具有历史文化背景的美术作品,我们要从作品的时代背景、画家思想和社会意义方面展开欣赏。

首先,选择优秀的画家,优秀的作品。上课时要先让学生对画家的思想和人格精神有个充分的了解,然后对其作品进行分析,融入画家的思想,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接受思想教育。要知道一件伟大的艺术品能屹立不倒,不仅仅只有外表的美,更重要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如十九世纪画家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首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去观察,观其色察其型。讲述大师绘制此画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及所属画派,让学生从中找出“六个人、一头牛、一匹马”的形象图型。这样学生就会边欣赏边思考,小结时告诉学生毕加索正是通过作品中怪诞的造型和黑白灰地狱般的色彩,六个被肢解的人体、一头凶猛的牛、一匹嘶鸣的马来揭露法西斯的罪行的。既表达了人民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慨,又表达了画家对战争暴行的控诉,对人类灾难的同情。所有形象都是超越时空的,并蕴含着愤懑的抗议声。通过这样的欣赏,学生不但会对立体派有新的认识,而且能运用立体派欣赏方法去欣赏其它立体画派的作品。著名艺术史家艾瑞克·牛顿将艺术品比作一层层剥开的洋葱,表皮是“再观层”,表层之下一层为“诠释层”再往里一层则是“审美层”……他的这一妙喻,清楚地告诉我们:美术欣赏是对美术作品的再创造和再认识,因此加深对名作研究,能开发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其次,在进行鉴赏教育时,让学生充分地了解中国的艺术,如彩陶、青铜器、石雕、秦陵兵马俑、汉画像石、壁画、帛画、版画,以及有代表性的美术家及其作品等,提高民族荣誉感。只有了解了我国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的情况,学生才能对祖国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进而去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因此,教师应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三、成功的欣赏会激发学生自我的表达

学生通过对大量美术作品的欣赏,从各个角度、各种方法去鉴赏,对作品、画家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等多方面的了解,必定会对美术有新的认识。在欣赏美的同时,学生既会自觉地接受美术知识,又会接受思想教育。最终学生也会以各种形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理想和愿望。

上一篇:医科学生下一篇:顾客公民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