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教学论文 浅谈“绘画创作”(通用12篇)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 浅谈“绘画创作” 篇1
美术教学论文:浅谈“绘画创作”
一、欣赏优秀美术作品,明确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绘画创作,首要的是选择题材。因为学生上创作课,最困难的是不知画什么,很容易使创作一般化、概念化。为此,首先要引导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并且强调说明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因为,成功的美术作品,都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理解和评价,是作者理想和愿望的表现。如初中美术教材第六册《妞妞》这幅画,通过靠在磨盘边吃饭的小女孩的动作和神态,表现了我国农村广大农民生活走向富足、安定这一主题;而《秋》《农家》等作品虽也是以农村幸福生活为题材的创作,但却从不同角度表达了美好的生活情趣。要启发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无论风景、静物、人物,一盘水果、几棵蔬菜„„只要是美的、动人的,都可以入画,这也可以激发学生进行绘画创作的积极性。
二、注重创作构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完成一幅作品,艺术构思是中心环节。在构思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把在生活中搜集到的素材进行选择、加工、整理、提炼,力求构思完美。学生选择的题材大多都是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和发生在身边的好人好事,以及对祖国的歌颂和对未来理想的追求。如反映校园生活的题材,就要仔细品味教材中同龄人的作品,满怀热情地去表现自己的生活,从事感人的艺术创作。再如,处理欢庆香港回归的题材,就要启发他们从和平、幸福的角度来立意,用寓意、象征等艺术语言进行构思、构图,使学生掌握从题材到主题、从生活到艺术、从内容到形式这一创作规律,对自己所选择的题材反复推敲,不断探索。对于学生来说,这不仅是一个复杂而艰苦的创作过程,实际上也是思想认识不断深化、不断进步的思维过程。尽管他们的表现技巧还欠娴熟,但是通过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靠艰苦的艺术实践去表现生活的优良品质。
三、在生活中发掘创作素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绘画创作素材需要在生活中积累,培养学生经常画生活速写的习惯是搞好创作的基础,不少创作题材都是在速写中萌生的。因此,鼓励学生去观察生活,在生活中搜集素材,多画速写,以捕捉生动感人的形象资料是十分必要的。以我国著名已故女画家周思聪创作的《人民和总理》这幅作品为例,作者在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就曾多次深入灾区,从生活中发掘大量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通过这些,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人品和刻苦、执著的奉献精神,使学生受到教育。
观察能力是与创造能力同步发展起来的,没有观察也就难以更好地想象,观察是学习与创作的基矗如表现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时,学生们可在放学路上或家中窗口,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观察到最能代表城市风光和最能表达自己心愿的那一面。学生可能对自己所观察到的东西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加之在具体构图时的情绪和想象,就会产生有明显个性差异的作品。这时要引导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创作充满自信,使学生在观察、感受、创作中得到乐趣和满足。
四、热爱生活,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天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九十年代的中学生,表现出了良好的个性品质,他们积极进取,有创新精神。大自然是艺术取之不劲用之不竭的源泉,也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利用假日多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或山村、古城,或老树、石屋„„让真实的自然和感情激励学生,通过启发和鼓励,让学生表现自己身边的生活,进一步感受生活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美,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能力、表现能力,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就会更高,绘画表现的欲望就会更强烈。
用心爱心专心 1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 浅谈“绘画创作” 篇2
一、通过欣赏优秀美术作品, 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
实践教学中, 很多教师都知道学生上创作课, 最头疼的是不知道该画什么, 创作的思维往往受到教材中美术作品的限制, 有时跳不出这样的怪圈, 这样, 创作出的作品只能是一般化、概念化的东西。其实, 美术创作灵感来自于学生对大量美术巨作的欣赏, 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优秀作品, 同时引导学生认真欣赏,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作品, 获得体验。对于作品的来源, 可以选择绘画作品中典型性、代表性的名作, 内容与形式不拘一格。为此, 在教学绘画创作前, 教师要提供一批能够拓展学生思维的美术作品, 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为拓展创作开阔思路。
二、合理引导, 让学生形成独特的艺术构思
创作一幅作品, 需要学生大胆地形成独特的艺术构思, 这是创作的前提。在构思过程中, 教师要合理引导, 让学生形成对作品的认识, 然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搜集创作素材, 进行艺术加工、整理、提炼, 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构思, 力求构思完美。在引导学生选择题材时, 要从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和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件等方面入手, 可以是弘扬正能量的好人好事, 也可以是对祖国的歌颂和对未来理想的憧憬。在进行艺术整理、加工与提炼时, 要对这些素材进行深入细致的品味。如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素材, 可以让学生走入风景秀丽的明川, 切实体验到大好河山的壮美, 满怀热情地去表现自己对祖国的赞美, 这样, 表现出来的艺术创作才能丰满。再如, 创作表现祖国人民欢庆香港回归的作品时, 首先可以让学生观看香港回归的纪录片, 引导学生从和平、幸福的角度来立意, 通过视频, 切身感受到香港回归的巨大变化, 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 将这些可喜的成就运用寓意、象征等艺术手段进行构思、构图, 使学生掌握从大量的素材到主题、从熟悉的日常生活到艺术、从内容到形式的创作规律, 反复推敲, 不断探索, 真正形成独特的艺术视角。当然, 将事物抽象并形成艺术形式, 再创作出来, 是一个复杂而艰苦的过程, 也是学生对创作主题的认识不断深化的思维过程。教师如果给予适当引导, 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尽管学生的表现技巧还欠娴熟, 但在这样的创作过程中, 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就会逐步形成。
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 发掘创作素材, 培养观察能力
绘画创作需要一定的生活基础, 以生活素材为创作主题, 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学生表现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例如初中美术教材中《妞妞》这幅画取自于农村生活, 运用艺术手段表现吃饭时小女孩的动作和神态, 充分反映了我国农村广大农民生活走向富足、安定这一主题。再如《秋》《农家》等作品都是以农村幸福生活为题材的创作, 只是反映的角度有所不同, 表达了人们美好的生活情趣。这些作品充分说明创作主题来源于生活, 反映生活。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会生活和感悟生活, 发掘创作素材, 为绘画创作打好基础。当然,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必不可少, 在观察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是绘画创作的第一步。为此,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并将生活中的主题运用速写的方法展示出来, 养成速写的良好习惯。实践证明, 不少创作灵感都是在速写中萌生的。因此, 鼓励学生观察生活, 在生活中搜集素材, 多画速写, 以捕捉生动、感人的形象资料是十分必要的。
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给学生一个创作的广阔天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 如今的中学生, 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意志品质、综合素质都得到充分发展, 他们积极进取, 有创新精神。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 关注自然, 这些都是艺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 更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时, 教师不妨带领学生利用假日走入生活, 来到大自然中, 或山村、古城, 或老树、石屋……这些真实的自然一定会激发学生绘画创作的热情, 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启发和鼓励, 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的形式表现自己身边的生活, 进一步感受生活的美, 感受大自然的美, 提高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认知能力和表现能力, 他们的创作积极性一定会更高, 绘画的表现欲望一定会更强烈。
高中阶段的“绘画创作”教学, 教师不应仅停留于技法、技能的训练, 更应突出学生“创作”能力的提升, 这就要求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 通过合理引导, 注重作品构思,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教师要为创作提供广阔的空间。我相信, 通过“绘画创作”教学, 高中生在今后的绘画创作中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创造出一幅幅美术巨作!
摘要:高中美术学科的绘画教学占据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 其主旨是通过绘画教学,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绘画创作”是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重要载体, 教师要通过让学生欣赏优秀作品的方式, 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还要注重挖掘生活中的创作素材, 为学生的绘画创作提供广阔的舞台。
关键词:高中美术,绘画创作,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强.谈绘画创作的思维方式[J].美术界, 2011 (8) .
浅谈小学美术绘画创作 篇3
【关键词】小学美术;审美标准;绘画创作;能力培养
小学美术绘画课程关注学生对美术绘画兴趣的培养,绘画内容以新的审美,新的创作手法来体现绘画作品,能使学生对绘画有更新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绘画创作的兴趣和探究愿望,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创作绘画的乐趣,最终使他们掌握这种学习的绘画方法,使他们的审美意识,绘画创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这种绘画创作的教学方式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美术绘画创作中的审美意识
我们的审美意识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的发展,流动。审美意识的变化往往会决定个人的绘画创作风格。进而形成一些绘画创作派系,比如很久以前的古典主义,印象派等等,经历一段时间以后这些派系又会被人进行重新组合,成了毕加索的新古典主义,又或是近现代人的新行为艺术。这些都体现了不同时代的绘画创作精神。
画中的美不是常数而是变数,人们都是在把客观现实中自己认识的美,或者对美的理解,运用到自己的绘画审美观点中展示给别人欣赏,让别人发现各种各样的美。然而打破一些人对美固定的欣赏模式,启发人们:“你因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去欣赏,瞧,这样多美!”这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现在小学美术绘画有时固定了一些思维上的审美模式,比如“鱼有色彩的最美丽,天空一定是海蓝海蓝才舒心,花儿红叶儿绿的才醉人……传统的课堂绘画教学引导过于呆板,都一概而论,过于直率,没有更新的创意思维。这种绘画方式缺乏活力,缺乏想象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能从另一个角度去发现,去引导,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事物,发现事物另一面的美,表达他们自己对美的理解,那么学生的绘画创作方式就可以产生变化,通过探索、实践,从中发现绘画知识,掌握技能,增强绘画创作的兴趣。
创造就是否定。否定古人的,否定别人的,否定自我的昨天,肯定的只有:未来。小学美术绘画中加入这样的审美创作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对绘画探究的兴趣,创设一种学生感兴趣的,容易探讨的绘画创作手法,理解绘画内容的美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问题,并将创作的绘画手法加以运用。而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就是提高基础的教学绘画创作,使学生的绘画手法更丰富多彩,更具有创意,这就是美术教学中绘画创作值得探究的问题。
二、绘画创作在小学美术绘画中的渗透
美术课堂教学要注意创设良好和谐的绘画情境,善于捕捉学生在绘画中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对所绘画的内容产生兴趣,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表现自己的绘画天赋。因而我在绘画时注意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是绘画欣赏进行引导,通过一定的教学情境(如讲故事、欣赏大师作品、播放录像、VCD多媒体辅助以及生活中的典型场景的图片等),使他们好奇,好学,好问。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兴趣。
[案例1]我在五年级的《肖像艺术》的教学中,首先展示了大师们的人物肖像作品进行欣赏,选择《青年女歌手》这样一个人物肖像画让学生进行人物身份联想,“她是一位怎样出色的歌手?”“画家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性格?”“背景为什么用山水画?”“如果是你,你如何来创作一个有故事的人物肖像。”许多新奇的问题以及图画让学生在视觉及思想上都得到一定的冲击。这能带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并从中认识创作的表现方法。每个学生都全神贯注地看着,眼睛也机灵地搜索着,欣赏活动结束学生对绘画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我又要求学生自己描述一下另一件绘画作品《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你對这个人物肖像的感觉是什么?”“还可以联想到一些什么?”然后再出示创作好的新作品与原画相互比较,发现新的创作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创作人物肖像并不单是人物肖像的创作,环境也可以是创作的条件。任何绘画创作都不能只限定一个范围,而是要开阔思路。这时,我积极地肯定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要求学生看着图片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创作人物肖像。这样两三遍练习下来,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些情境中,积极的发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最后再用画面与自己所想的内容相连接表现自己的绘画创作才能。
我们常常说:“变形是个严肃认真的事。”作者的生活经历,才智天赋都会直接影响到他创作作品内容。比如说把一个美貌的姑娘打扮的奇形怪状,把一个老奶奶打扮的花枝招展这样的变化创作说美不太可能的,绘画创作决不是装装怪样,扮扮鬼脸,也决不是为变化而变化。例如创作人物肖像时绝不是把人的脖子拉拉长,腰扭来扭去,五官表现的夸大其词就是创作。我们的美术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绘画的情感理解出发,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体验和感受生活,并在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导和有意识的引导下,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案例2] 美术六年级《有特点的人脸》教学片段
(上课的时候与学生探讨如何创作有特点的人脸的问题)
师:如果你想画你朋友的肖像画,你首先来描述一下他五官的特点?
生1:她有大大的眼睛,双眼皮。樱桃小嘴,鼻子肉肉的。高前额有齐刘海,马尾辫。
生2:他的颧骨很突出,年纪看上去很大了,眼睛周围有小小的鱼尾纹。
生3:她不爱梳理头发,每天头发都是乱蓬蓬的……
教师根据描述绘画出人物,同时也让学生自己动手绘画。
师:那我们给她肖像添上一些细节内容吧。
师:这分别是以上几种画面关系的处理,一种是一味的涂鸦,一种是略带情感的细致描绘,你来选择一下效果。
出示图片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根据自己描述,带有情感的细腻创作绘画手法更能体现绘画的创作的意境。
在绘画中有很多的经验是源于丰富的现实生活,是自我的情感提升。我们身边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与绘画息息相关的创作。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及时的与学生沟通,作出引导,从孩子的生活中实际取材,去创作绘画作品。
三、学生绘画欣赏能力的培养
学生眼中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他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自己心理的色彩世界,尊重他们的绘画方式,从另一个角度去欣赏他们表现事物的美丽,肯定他们的作品,支持他们的创新,让他们用画笔将自己眼中多彩的世界描绘在画纸上。这就是对学生绘画能力的一种培养,一种肯定,并让他们用心去感悟这个世界,用画笔随心所欲的去表现美。不是按部就班用我们成人对绘画的审美去评判他们,这样的压抑会折断他们想象的翅膀让。
速写与绘画创作 篇4
——李松杰 速写在绘画创作中起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速写艺术是快速提高造型能力,塑造优美形象最便捷的方法。实践证明,速写艺术不仅具有独立的审美艺术品质和价值,而且也是艺术家发挥主体的创造精神,强化审美感受,在日常生活中收集积累创作素材,探索艺术表现形式,表达情感的媒介。在绘画造型艺术中,为绘画艺术的一种,具备了一定的造型美。
速写是收集绘画创作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创作中几乎都涉猎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和主观世界的各个层面,范围之大,题材之广,都早已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这么广泛的题材并非我们在美术基础训练素描和色彩中所接触而产生的,而是靠速写来收集的。之所以说是速写收集而来的,那是因为速写的工具简单,携带和做画很方便,记录所见所闻十分方便快捷。速写还可以根据观察者的意识对所绘制的对象有意识的概括、归纳、变形、夸张和强调、捕捉瞬间真切的感受和鲜活的印象等,这都给绘画创作奠定了丰富的素材基础。
速写是绘画创作草图的重要表现手法。由最初的绘画创作方案意向的产生到绘画创作方案草稿定稿,在这个过程中有着很多次的肯定与否定,建立与推翻,修改与完善,那么速写在这其中始终担任着主要的职责。从绘画创作方案的初始到完整体现;从各种艺术元素的比较和提取到独特的艺术效果的呈现。每个过程的变化和发展不仅表现在思维的提升还表现在画面的变化,而画面的这种变迁多半是
体现在速写式的草稿或图案上,由此看来速写的高低确乎关系到绘画创作的水平高下。速写艺术与绘画创作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速写表现的是生活,是创作的素材积累。速写艺术是一种技能训练,是培养艺术家观察生活、运用创造性思维表现生活。通过对各界画家作品的赏析,我们从中行到一条道理,那就是深入生活,勤于速写与创作,才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绘画创作作品。
高中美术绘画说课稿 篇5
情感目标:能够通过丰富的色彩感受活动,激发通感体验,并理解色彩心理属性具有共同性与个体性特征,在色彩运用的实践体验中进一步深化色彩表现的色调知识,建构形象生动的色彩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丰富的色彩感受活动,激发通感体验,并理解色彩心理属性具有共同性与个体性特征;
难点:选择和运用色彩语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能够结合生活中的色彩体验并运用绘画的相关知识欣赏评述作品中的色彩表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题引入:上课前,老师被一个问题难住了,我想请同学们出出主意,你觉得今天这样的场合,老师该打什么颜色的领带比较适合?
其实,刚才我们谈的话题跟今天所学的内容有关,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色彩与人的心理活动.
展示课题:第三课《光色心情》P31
二、课题一:看得见的冷、热、酸、甜
设问:冷、热、酸、甜能看得见吗?我们知道冷、热是触觉,酸、甜是味觉。
引导:大家能不能分清橙汁与咖啡的味道?(课件展示图片)。
让学生讲出色彩的通感。
1、比较作品:《蓝色睡莲》法国-莫奈;
《萨达克寻找湮没的水域》英国-约翰马丁
引导学生说出两幅作品的感受,得到:一般来说,红、黄、橙等色常让人联想到暖烘烘的太阳、火光,感到温暖,所以称为暖色;而青色、蓝色使人联想到天空、冰川、河流、海水等,感到寒冷,所以称为冷色。
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常常会利用这种色彩的冷暖感,营造出画面所需要的气氛,突出作品的主题。(学生讨论怎样运用冷暖感创作作品,如“沙漠行人”这个画面色彩组织。)
2、比较作品:《故宅》吴冠中
《浙东石城》陈伟南
导问“两幅作品同样是画房子、墙壁,你觉得重量是否一样?”
得到:色彩是有重量感的。在同类型、同一材质对象的情况下,明度较高的色彩,给人的感觉较轻;相反,明度较低的色彩,给人的感觉较重。
3、图片导出什么是色调:
课件展示:《天使无言》杨国辛;
让学生说出每一个小图的主要色彩,导出什么是色调:每一个画面的色彩,都有其主要特征和基本倾向,称为色调,也常被称为“主调”或“基调”。
绘画色调从明度上有高调与低调之分,对比欣赏《闹房》、《E地风景之六》。
低调的画面往往使人感觉厚重、深沉、压抑等;
高调的画面色彩明度高,往往给人以轻柔、明快、理性的感觉。
比较《天使无言》中四幅作品,让学生谈谈不同的画面色调带给我们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色调是画家传达作品主题情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课题二:画笔抹出的喜怒哀乐
1、欣赏《都市红茶》(现代)周刚
青春、热血、生命、兴奋、激动以及活力是不是你从画面中感受到的?分析是什么因素让你感受到这些?
将作品《都市红茶》变成蓝灰色调以后感觉有什么不同吗?
从心理反应来说,蓝、绿等色被称为冷静色,相反,红、黄等色,使人热血沸腾或烦躁不安导致心理亢奋,则属于兴奋色。
2、色彩的联想
其实,色彩给我们的联想是非常丰富的,同一种色彩,能使我们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受。
下面我们做一个色彩联想的小测验:
色彩联想感觉情感经验
黄秋叶枯萎衰败
红
白
针对学生的答案:设问为什么同一种色彩有些同学的感觉完全不同?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生活经验的人,会对色彩有不同的感受。色彩的感受会因性别、年龄、种族、风俗习惯而有个体与群体的差异。(学生讨论)
另外,不同的形状、肌理、构图、空间也会对色彩的表达形成制约。(展示图片)
3、对比欣赏:《云飘来云飘去》胡冰;
《云卷云舒》刘欣
与人类的个性一样,色彩也具有明朗与阴郁的区别,可以用来表达人的感情。
明度高、对比强、色度偏纯且色性偏暖的色彩给人以明朗的感觉,而明度低、明度对比弱以及纯度偏低且色性偏冷的色彩往往给人以阴郁之感。
4、思考与交流
将毕加索《少女像》改变色彩以后,你能结合人物形象谈谈每一幅作品的色彩所表达出的不同情绪吗?
四、拓展
1、借助色彩和形状(包括肌理和笔触等)画一组小画,表达自己近阶段的心情。
2、在生活中寻找红色,如:红喜字、红灯笼、红花、鲜血、警告牌、火焰等等,提取需要的元素,画一幅用红色表现情感的作品。
附:色彩的联想测验表格
色彩→联想→感觉→情感经验
黄秋叶枯萎衰败
红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 浅谈“绘画创作” 篇6
第10课《外国古代绘画撷英》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10课《外国古代绘画撷英》。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教具和教学过程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外国古代绘画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以及不同民族绘画的主要特点有基本的了解,并领会各民族绘画形式的差异及其与审美观念的联系;能够比较、分析外国古代绘画重要作品的风格、特点及时代特征,认识到外国古代绘画的丰富多彩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最终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感知能力。
(二)重点
通过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的分析、比较,使学生加深对外国古代绘画的了解,认识外国古代绘画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三)难点
领会古代不同民族绘画形式上的差异及其与现实生活、宗教,审美观念的联系。
二、教法
讲授、演示、讨论
三、教具、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留下了大量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当我们徜徉在艺术长河中的时候,常常会被他们所倾倒。这些艺术珍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的见证,它们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操,直到今天,仍然继续带给我们无比的享受。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部分外国古代绘画精品。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三乐女》《草地上的圣母》《拉斐尔自画像》等,并作引导语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听讲,欣赏外国古代绘画作品,感受艺术之美,产生认识和欣赏的强烈动机,从而进入良好的学习准备状态。
(二)人类早期的绘画
人类绘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19世纪在欧洲南部发现的原始洞窟壁画,是人类早期绘画的杰出代表。大约产生于一万五千年至两万年前的原始洞窟壁画主要描绘的是野牛、野马、长毛象、驯鹿等形体巨大且行动迅速的动物,形象写实、生动概括、特征突出,体现了原始狩猎时代人类对动物的细致观察和准确地表现。
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与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壁画,突出表现了人类早期的绘画水平。
教师活动:展示洞窟壁画,提出问题:A、请同学们欣赏并辨认出画面中是哪种动物?B、它们在表现上有什么特
点?
学生活动:从画中辨认动物形象,欣赏古人的绘画特点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总结出:人类早期绘画产生的年代,代表作品
(三)古代埃及绘画
古埃及绘画以附着于墓室墙体的壁画代表,与浮雕具有相同的艺术特征,表现内容主要为尘世生活和冥间“乐土”。追求来世和永生。绘画中的人物形象遵循古老而奇特的法则:人物的脸部为正侧面,眼睛为正面,胸部为正面,下肢为正侧面,画面中人物比例大小与其身份地位高低成正比。
古埃及绘画表现的是古埃及人观念中的事物形态,而不是视觉中物象的真实面貌。
同时古代各民族在艺术上的交流与融合,学生也应当有所认识。
教师活动:
1、多媒体课件展示《三个乐女》及《宴乐图》
2、提问:A、学生观察欣赏讨论与发现古代埃及绘画的古老法则。B、指出古代两河,爱琴海等地区的绘画与古埃及壁画的联系
学生活动:欣赏讨论并总结古代埃及绘画的古老法则以及古代两河,爱琴海等地区的绘画与古埃及壁画的联系。
师生共同总结出A、古代埃及绘画的古老法则,代表形式。从而得出古埃及绘画所表现的是意中之象,而非视中之象。而这种古老的法则的数千年的沿用,最终形成了独特而永恒的魅力。B、古代埃及绘画与两河,爱琴海等地区的绘画在表现形式上存在相近的特征,体现出古代各民族在艺术上的相互交流与融合。
(四)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欧洲绘画,分四部分讲解
1、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绘画已经到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只是传世的较少。欧洲中世纪绘画主要是为基督教服务。
文艺复兴时期各类艺术空前发展奉希腊古典主义艺术为典范,崇尚科学、努力探索自然与生命的奥秘,将透视学解剖学等原理应用于绘画。当时,涌现出一大批卓有建树的绘画大师。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图片:达芬奇《岩间圣母》《自画像》拉斐尔《草地上的圣母》、《自画像》米开朗基罗《创世纪》,提示学生观察欣赏
学生活动:观察欣赏展示图片
2、欧洲绘画在经历了文艺复兴时代的辉煌之后,艺术家们不断探索,在优化题材的拓展和技艺的我那扇等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17世纪佛兰德斯、荷兰、西班牙绘画成就卓著。这一时期的宗教画、历史画、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代表:鲁本斯、哈尔斯、伦勃朗、委拉斯凯兹
教师活动:
1、展示图片,维米尔《倒牛奶的女仆》、雷斯达尔的《埃克河边的磨坊》。使学生领会荷兰风俗画与静物画的特点
学生活动:欣赏图画加深对鲁本斯、哈尔斯、伦勃朗、委拉斯凯兹的关注。3、17、18实际的欧洲画坛上,西班牙绘画大放光彩代表人物有:委拉斯凯兹和哥雅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纺织女》《1808年5月3日的枪杀》提示学生观察欣赏讨论两幅画的艺术特点。
学生活动:观察欣赏思考问题并踊跃回答问题 4、18世纪末、19世纪欧洲画坛流派纷呈,名家辈出,法国画家最为令人瞩目,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画派各领风骚,名家名作,蔚为大观。
教师活动:a多媒体展示图片《自由引导人民》《三等车厢》b、提出问题:分析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和杜米埃的《三等车厢》分析比较说明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绘画的差异。C、多媒体展示图片《马拉之死》《泉》《印象日出》《草地上的午餐》讲解知识点让学生领略19世纪法国绘画的不同风貌。
学生活动:a伴随图片展示欣赏法国绘画大师的作品。B完成相关问题
师生共同总结:
(五)其它地区的绘画
在世界绘画艺术的百花园中,印度的佛教石窟壁画、日本的浮世绘版画,波斯的细密画等也都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散发出奇异的芬芳。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图片《持莲花菩萨》《三美人图》使学生了解东西方绘画的基本面貌和不同的民族特色。
学生活动:伴随图片展示标记知识点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 浅谈“绘画创作” 篇7
塞尚在他的作品中, 寻找的就是真实, 即绘画的真实。他在不断的研究中, 在几大流派的徘徊中逐渐感到, 他创作的源泉必须是自然、人和他生活在其中的那个世界的事物, 而不是昔日的故事和神话。他希望, 把这些源泉里出来的东西转换成绘画的新真实。有人说塞尚是画家中的画家, 之所以这样说, 是因为塞尚在艺术创作上有他独到的理论, 这些理论精辟且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是他在长期的自我实践与苦苦思考中提炼的。在他的后期生活中, 这种见解可能用语言怎么也讲不清楚, 他的成功, 也许更多的是通过在画布上的发现, 即通过在画上所画的大自然的片断取得的, 而不是靠在博物馆里所做的研究。他在画中表现的质感与量块感, 藉颜色产生的凸现以及天真视觉, 虽然长期被排斥于沙龙门外, 却被当时年轻画家们视为大师且极力推崇。近一百年后的今天, 他的大型回顾展巡回于世界, 更获得一致的赞誉。
二、色块对比强烈
“色彩丰富到一定程度, 形也就成了。”塞尚在他讲到他的画时, 经常重复这句话。“画面上的素描和色彩元素, 一点也不相分离;在作画的过程里, 我们逐步着色, 便是逐步描绘物形;色彩越和谐, 物形便越精确。色彩一旦丰富了, 物形也就饱满了。色调间的对比和相互关系, 也就是物形描绘和立体感造型的秘诀。”塞尚认为“线是不存在的, 明暗也不存在, 只存在色彩之间的对比。物象的体积是从色调准确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塞尚的伟大成就, 是对色彩与明暗进行厂前所未有的分析, 这与印象派画家捕捉表面的印象有所不同。他在画面的结构与色彩关系仁有着敏锐的感觉。在画面的处理上, 塞尚追求平面感, 用色彩末表现空间。他在绘画中注重理念表现和追求结构美感, 主张绘画应该摆脱文学化和情节性, 突出绘画自身的语言表现力和物象本身的美感。例如作品《苹果与橘子》就是塞尚晚期创作的一幅作品, 以色彩斑斓的花布为背景, 看似漫不经心地画了20多个苹果和橘子, 却反衬出强烈的色彩对比。
三、题材以静物、人物、风景为主
塞尚在其绘画生涯中所绘题材十分有限, 其中有普罗旺斯的风景、肖像画和自画像、静物写生及沐浴中的男女之裸体画。在印象主义革新家的团体里, 他进行的是个人艺术革命。如果说雷诺阿、德加或者莫奈这些印象派画家是将运动着的事物的暂时的瞬间印象固定在油画布上的话, 塞尚则是在探索以一种永恒的不变的形式去表现自然。十分明显, 塞尚最喜欢表现的题材是静物, 他的静物画常常是用“柱形的、球形的、和角形的”方式去表现。不过他也画人物画, 他画面上的人物都是当着静物来处理的, 人物的身体往往处理成概括的、机械的、纪念碑式的富有几何形概念的形象。
四、追求结实的几何体感
塞尚对物象轮廓的描绘也是区别于其他画家的一大特点。当时印象派的画家的作品的重要标志就是将物象的轮廓线模糊化, 追求一种意识形态范围内主观的意象表达, 而塞尚坚持自己的创作方式, 另辟蹊径, 重新恢复了画面中清晰的轮廓线。他一反当时流行的线性透视法, 转而将创作重点放在了物象体量感的表达上, 追求画面的深度表现。这无疑是一种大胆的革新。塞尚对物象这种体感与厚度的表达并不是通过线条的运用来实现的, 而是通过他最擅长的色块组合来实现的, 他并不纠结于对物体精准、细致的所谓的真实再现, 而把注意力放在了物体之间和谐关系的塑造上, 有时甚至为了追求画面整体的和谐而表现出了近乎偏执的结构确立。塞尚画布上的作品总是可以给人一种色彩上的饱满感、结构上的结实厚重感, 他不会给人们带来任何惊喜、跳跃的感觉, 人们更多的是从他的笔触中感受到一种宁静, 一种能够沉下心来让人反省、思考的宁静。
五、总结
塞尚作为20世纪一代艺术大师, 他是具有划时代意义和革新精神的, 他的一生都在争议、反对甚至是唾骂中度过, 无论是年少时父亲的强烈限制与反对, 还是早年公众的排斥与讥讽, 他都没有放弃过, 从未妥协过, 最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纵观塞尚的艺术创作之路, 无论从造型、色彩上还是观察描绘对象上, 塞尚都不愧为大家, 不愧为现代绘画之父, 是他为绘画指出了一条绘画不再是简单的再现自然, 不只是反映物的表象, 更应体现对物的本质的感受的道路。是他强调要重视描绘对象的“体”与“面”, 以及“在自然里的一切, 自己形成为类似圆球、立锥体、圆柱形”这一著名的论述, 对于后来的“立体派”画家及他们将表现"体"和"面"置于绘画表现的首位, 用几何形体来描绘真实世界、在平面上表现客体内在结构等, 起到了启蒙作用。客观来讲, 尽管塞尚的艺术思想中良莠并存, 但总的来说是他的富于个性的创新精神, 及其艺术成就和艺术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为20世纪西方绘画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从而被推崇为西方现代主义各画派的先驱。塞尚在争议中前行, 在排斥中革新, 之所以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现代绘画之父”, 除了兴趣所致、天赋异禀、贵人相助之外, 我想大概就是他一生对艺术事业的孜孜不倦的追求, 对自我梦想实现的永不放弃, 这份执着的自我坚持对我们当代美术学者产生的积极影响不可估量, 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参考文献
[1]钟铭霞.论塞尚的绘画思想及对现代绘画的影响[D].西北民族大学, 2013.
[2]杨丽.塞尚在现代绘画中的地位[J].美与时代, 2004 (04) .
[3]戴家峰.论“现代绘画之父”塞尚的绘画艺术[J].苏州大学学报, 2009 (30) .
[4]谢金.塞尚:现代绘画之父的艺术思想[J].知识窗, 2012 (02) .
[5]沈颖.回到塞尚——西方现代绘画空间的当代审视[J].齐鲁艺苑, 2011 (02) .
浅谈小学阶段学生的“绘画创作” 篇8
一、明确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曾几何时,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语文课上,用“发现”一词造句。孩子甲说:“我发现一只母鸡围着草堆转。”老师嗤之以鼻。孩子乙说:“我发现地球围绕着太阳转。”老师用可能找到的赞美词把他夸奖一番。这当然不仅仅指语文教学,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不也看腻了飞机满天飞、轮船满海行的“充满想象力”的儿童画,以为这就是儿童丰富的想象力。艺术源于生活,还是老老实实地让孩子从发现身边的“母鸡”开始,来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吧。用心去观察,用心去體会,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去发现新奇和美妙,避免概念化的描述,这样或许大家会少看到一些太阳永远是“老公公”、月亮是漂亮的“阿姨”等类似的作品。
写生是收集创作素材最好的办法之一。学会写生,当然包括了技术的学习,但在绘画的过程中,当孩子更深入地观察、了解描绘的对象,无论花、树、鸟、兽和人物,孩子对它们都会有更深切的理解和感受。一幅作品是否成功,画的繁或简,细节特征的多或少,仅仅在风格上影响了画面的效果,而远非作品是否成功的关键,美感的关键很多时候是整体感觉是否到位,少而精往往更为可贵。当作品中融入了这些感受,他们所描绘的就不只是空洞的事物了。
二、真率表达,把握创作的神韵
孩子作画,本该是一种天真烂漫、快意自在的事情,孩子来到这个复杂的世界还不久,还没有被尘世所污染,比起技巧精严的成人作品,他们的涂鸦有的是另一种动人。孩子的作品更切近心灵,画面中稚拙的造型、艳丽的色彩,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感受,就会发现这是另一种艺术。
孩子绘画也许从来就不是以“像不像”为主要标准的。从学科角度看,孩子学画,更重要的是培养形式感知力,发展敏锐的美感和有品位的鉴赏趣味,在理想的状态下,更可以培养出较高的造型能力。低年级的孩子既无能力也不想去抄袭自然,他们努力在解释他们对世界的感受。这种感受是我们成人所无法体会的,所以作为家长往往不予关心和重视,认为是乱画。也就是这些所谓的“乱画”作品才是孩子最真实的感受,隐藏着孩子宣泄的快乐和创造的自豪。有真切感受的涂鸦,其实都是灵感的萌芽。
即兴的点划、歪斜的线条、漫溢的墨色和自由涂抹,与孩子的身体和灵性一起生长,难道这不是一种创作过程吗?
大多成人画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都会赋予作品深刻的含义,这些都是作者在进行创作时一些情感的表达和宣泄。而孩子的创作来得并没有那么深刻,但同样有着自己单纯的心路历程要对于孩子来说这些单纯的想法已经是长足的进步。老师和家长应该给孩子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孩子在快乐中完成自己的作品。克利说,画画就是“拉根线条去散步”。而散步也是一种过程,让孩子在这样的过程中去完善自己,表达自己的感受。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才是有感染力的作品,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而不单单看重孩子完成的画面效果。可是太重功利的成人社会,往往会给孩子的艺术活动强加上过分沉重的使命,过于频繁的儿童画展、比赛等等恰恰是把孩子从真正的艺术活动中拉到了成人功利的圈子里来,使孩子本真的艺术活动变成了成人功利的一个浅薄的分支,评价因此失去了真正的标准。
三、欣赏作品,激发创作潜能
孩子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其中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观摩的部分,从中可以激发起孩子另外的想象力、创造潜能,因此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孩子向同伴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具体的做法:及时地介绍孩子有创意的表现,引导孩子在学习的基础上想象创造。在孩子完成作品后,教师可把孩子的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引导孩子乐于观赏,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优点。
欣赏、观摩大师的作品也是幼儿绘画的常用形式。凡高、米罗、毕加索、莫奈等大师的作品应该经常出现在教室的各个角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审美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孩子参观各种美术展览,让孩子到艺术的海洋里寻找、发现,帮助他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激发想象。
四、激发兴趣奠定,创作的情感基石
记得小时候画画经常如痴如醉,往往忘记吃饭而不觉得肚子饿。画出一张不满意的画一天的心情都会极差,画出一张满意的画则沾沾自喜、手舞足蹈,对画的那种痴迷程度、那种爱、那种全身心的投入、那种激情,简直无法言说。有位孩子曾和我说过:“小时候我一不高兴或受了委屈,就用画画来出气,我从画画里得到了快乐。有两年妈妈逼我拉琴,我不喜欢,爸爸就打我、骂我,我就更不喜欢了。我在心里想,等我有了钱,我一定要买架手风琴,把它砸碎。后来妈妈发现了我这个想法才停止让我拉琴。现在学习紧张了,我多希望每天都有时间画画呀。特别是面对美丽的大自然写生,这时我就可以忘记爸爸凶巴巴的责骂,忘记其他烦恼了。”听了孩子的话,让我有了些许感悟。孩子学画难得的是兴趣,只有保持这样良好的开始,才能让孩子在艺术的殿堂里去寻找自己的梦。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 浅谈“绘画创作” 篇9
3047字)
摘要:新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讲究凸显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注重学生个体的需求及其主体性作用的凸显。在社会发展迅猛的今天,创新是不变的话题。创新代表着思维具有独特性,是事物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更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一种展示。高中生对于现代媒体艺术系列中的电脑绘画•电脑设计比较感兴趣,文章论述通过开展创新的高中美术电脑绘画•电脑设计教学,引导学生更好地分析美术作品、创新制作美术作品,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开阔学生的想象思维等,这有助于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可以说,创新视野下的高中美术电脑绘画•电脑设计教学,具有很强的探究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创新;高中美术;电脑绘画;电脑设计
美术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倡导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艺术的本质、特性和文化内涵。如今,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我国教育由过去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新背景下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注重的是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提出的主要要求之一。高中美术电脑绘画•电脑设计学科本身是丰富多样且灵活的,形式和内容更不是唯一的,这就给学生的思维、想象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教师可以运用学科的优势,启发和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地谈谈创新视野下的高中美术电脑绘画•电脑设计教学。
一、以问题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高中美术电脑绘画•电脑设计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设计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它注重的是创新与受众对设计的需求。没有创新的设计就失去了其本身存在的意义。高中美术电脑绘画•电脑设计的教学目的不在于培养学生成为设计师,而在于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础性内容,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活化自己的思维范畴和模式。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师边讲边操作,学生被动地听,接受知识;师生互动也只是简单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课堂形式较为呆板。创新视野下的课堂教学是灵活的、动态的,学生有足够的主动权。鉴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应首先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以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为基准构建教学活动。“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最佳途径之一。在教学中,笔者尝试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有意识地设置问题,引发学生产生不同的观点,进而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学习书籍封面设计的教学内容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分析、总结书籍的结构是什么,进而提出一系列问题:书籍的封面都有哪些内容?你喜欢什么样的书籍封面?什么样的封面设计能够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力,吸引大众的眼球?这样层层递进,诱发学生自主地展开思维。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得到启发。这样一来,整个课堂动态、有效,不仅学生的自主性能够得以体现,而且其自身的技能和素养也会得到培养。
二、以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兴趣是促使学生产生某种行为的最佳动力。一般来说,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就会主动探究,而在探究的过程中自然也就流露出个体的思维和意识,这些因素中就可能包括创新意识。高中生有着独立思维的能力,其思想也渐趋成熟,对事物的选择更是有着自我决定的意识。鉴于此,笔者尝试以激发兴趣的方式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高中阶段,学生面临高考,需要思维上的放松、视觉上的冲击等,电脑绘画•电脑设计以其内容灵活、丰富多样、没有局限、信息具有前沿性等特点,无疑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眼球。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该学科的优势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小发明”“小创造”系列活动,促使学生产生创新意识。如,在书籍封面设计教学中,笔者在学生基本掌握一定的设计技能之后,开展开放性的“小创造”活动比拼,即让学生自己设计海报,内容、版式不限。高中生对于海报、时尚等前沿信息是很感兴趣的,纷纷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等渠道收集相关信息,之后发挥想象力,运用电脑技术设计多套不同内容组合、色彩搭配的版式,每位学生的思维都得到了活跃。笔者趁势向学生渗透:这门课程的关键在于创新,有新的东西才能够吸引大众的眼球,也才能够有所发展。同时,笔者让学生回过头看自己收集的素材,感受创新的重要性,让其潜移默化地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
三、开放教学,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
高中电脑绘画•电脑设计教学在于让学生了解设计的基础性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创新视野下的教学更是将创新看得很重要。学生的创新需要一定的空间,如思维的想象空间、自我发挥的空间等。要想有创新就不能够有限制,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开展开放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拓展创新思维、强化创新精神。电脑绘画•电脑设计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会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如绘画的工具、内容等。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般对于教学采取统一标准,即统一安排绘画工具和绘画内容,过于注重对学生电脑绘画技术的强化而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忽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绘画工具、材料本身是灵活多样的,使用不同工具、材料其效果也会不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开放性的教学讲究的是异曲同工,即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选取绘画工具、材料等,描绘自己心中的世界,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等。学生作为个体本身是不同的,那么其创作出来的作品也会不同。这样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了电脑绘画•电脑设计教学的乐趣,另一方面也给予了学生发展自我的空间,实现了创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渗透创新精神,等等。如,在“小创造”设计活动中,有位学生用油画棒和布、线、羽毛、塑料、树枝、玻璃、木片相结合创作了一幅动画版的校园。笔者对这位学生进行了一定的奖励,并鼓励其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自由创造,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新世纪是知识经济发展迅猛的时代,更新换代很快,而支持事物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关键因素在于创新。教育作为特殊的领域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改革。高中美术电脑绘画•电脑设计学科是丰富多样、灵活的,其形式和内容更不是唯一的。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认为很有必要探究创新视野下的高中美术电脑绘画•电脑设计教学,即倡导教师采取多元化的手段和方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给予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不限制学生,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创造能力,最大限度地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关于幼儿绘画教学方法浅谈 篇10
关于幼儿绘画教学方法浅谈
编者按:生动、有趣、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幼儿对绘画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有效促进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
教学方法不仅影响着幼儿对绘画的兴趣、甚至影响幼儿将来接受新鲜事物的兴趣,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幼儿的绘画表现力
实物观察法
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实物、共享自然,激发幼儿绘画的欲望,帮助幼儿最直观、最准确地了解绘画对象的主要特点。如:在“公鸡一家”的绘画活动前,我多次带幼儿到户外和小鸡一起玩,让幼儿近距离地接触鸡,幼儿和公鸡一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同时幼儿对鸡的形象有了一定的认识,产生了强烈的绘画欲望,教师抓住这一时机,及时组织讨论:公鸡长得什么样?公鸡和母鸡有什么不同?小鸡长得和爸爸、妈妈一样吗……并鼓励幼儿模仿公鸡一家成员的动作。通过这一方式,引导幼儿总结公鸡的形象特点,有效地帮助幼儿分析公鸡与母鸡的异同,同时也促进幼儿掌握一种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方法。
主题活动结合法
与班中的主题活动将结合,教师鼓励幼儿收集与主题相关的图片、资料,通过引导幼儿欣赏同一事物不同形象、姿态的图片、资料,刺激幼儿视觉感受力,帮助幼儿同一类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初步感知同一类事物不同姿态的画法,提高幼儿绘画的表现力,为幼儿自由地进行绘画奠定基础。如:
本学期我们班开展了以“鱼”为主题的探究性主题活动。在“美丽的小鱼”绘画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多种美丽的小鱼图片,在幼儿的欣赏过程中,引导幼儿发现小鱼的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也不同。幼儿首先对图中小鱼鲜艳的色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甚至情不自禁地想去摸一摸。同时,在观察过程中,幼儿发现小鱼都有两只圆眼睛、有鱼鳍、有尾巴,但每条小鱼长得不同,身体、尾巴的形状不同,游泳姿势不同,个头大小也不同,从中幼儿找出了它们的不同点。
动画片导入法
通过欣赏动画片的方式,感知绘画对象的基本特征。动画片中的人物、动物是夸张的、具体的、可动的形象,有助于幼儿发现事物的显著特点,使幼儿感知事物的动态特征。如:在“瘦叔叔、胖阿姨”的绘画活动前,我请幼儿欣赏“三个和尚”的动画片,在片中,三个和尚身材夸张地表现,使幼儿在轻松的欣赏活动中自然区分胖与瘦的显著差异,田知雨小朋友说:“那个胖胖的和尚身体圆圆的,像个大皮球!”豆豆说:“瘦和尚身体、胳膊、脸都那么长,他的腿像筷子!”幼儿在对形象的比较中获得了胖与瘦的概念。
故事引导法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发散幼儿思维,为幼儿创设丰富的想象空间,诱发幼儿大胆创编丰富、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如: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 浅谈“绘画创作” 篇11
关键词:绘画 艺术表现 意义
绘画创作中的艺术表现既能反映出画家在绘画中技法的应用,又能体现出画家的修养及经验。所有人都力求做出好的艺术作品,好的艺术作品一定是通过具体的艺术表现使其具有了特定的艺术魅力。
一、 艺术表现对于绘画创作中的重要意义
1.如何通过艺术表现使绘画创作具有感染力
艺术表现,是指在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感染力,也是使作品具有艺术性所具备的条件。要想作品有较强的艺术表现能给观看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就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艺术家会发挥其自身最大限度的专业技能完成一件艺术品,这些技能包括场景构图,人物或物体的塑造以及黑白构成、透视、色调、虚实、肌理等各种语言的应用,以此来为主题服务,使绘画创作具有感染力。同时,保持画面均衡、色彩明亮的效果也是使绘画创作具有感染力的前提条件。在观察一幅好的油画创作作品时,油画本身的色彩明暗关系是均衡的,在很多不同的颜料混合下保持着色调的统一,整个画面给人带来一种稳定感,这种稳定感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当一幅画在画廊里展出时,会有各式各样的人会对它加以评判,有些是肯定,有些则否定。有时画家刚完成的作品认为已经满意了,但放了一段时间后又感到并不是那么好了。甚至有些历史名作在观者眼里仍然有争论,经受着各种考验。所以,要想使画面有好的艺术表现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在油画的创作中,运用色彩的强度和明暗等艺术表现决定着画面是否有着响亮的效果。在观察过一些古典主义的绘画后,我发现画家是非常注意技法的运用和控制色彩的纯度和明度的,如果不能熟练的驾驭色彩,就会使得画面显得很灰浊,不能达到响亮的效果。在一些大师的绘画作品中,例如鲁本斯、委拉士贵支等,有的用光线充满了整个画面,使之与整幅画面的色调相融合;有的则是利用对比调子的明暗把光线合理分配。
优秀的画家在明暗与色彩关系的表现上能够控制光的使用,例如在马尔奎的绘画中明暗之间的对比关系非常微妙,通过加入一点点白色使得整个画面的内在精神能够展现出来。如果不弱化这种对比,光暗之间的关系则会破坏作品中所透出来的意境。同时还要适当地处理色彩强度和光暗关系,保持两者之间的平衡。
在艺术表现中技法知识的运用中,我们应特别重视对白颜料的使用。优秀的大师在绘画中很注意控制白颜料的使用,一些人刚刚接触油画时,往往在调制颜色时会使用过多的白色颜料,这样做往往不会使画面变得更亮,而是变得更灰,因为失去了一开始画面中色彩的明度和纯度。同样的,笔触的运用对于表现上也是十分关键的。通过长时间形成起来的用画笔的习惯会展现出一种响亮的笔触,从而使整幅画面产生很光泽的效果。如果遇到画面的效果没有达到之前所预期的感觉,这时候不应该反反复复的用笔在画面上蹭,而是应该用刮刀把不满意的颜色刮去,避免失去对画面的新鲜感。诸如这样一些艺术表现的方法会使画面达到某种预期的艺术效果。此外,肌理也是艺术表现的重要元素,作品表面色层的薄厚,或粗糙或细腻的质感,同样可以传达作者不同的情绪,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
2.关于音乐的启示
造型艺术通常以人们的视觉需要和习惯为基本依据,是一种依靠视觉而成立的艺术。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都喜欢欣赏令人愉悦的风景,同样我们的耳朵也习惯于去聆听优雅的旋律。不是什么东西都是美的,人们不一定喜欢看真实的东西,也不是所有的画都可以拿出来供给别人欣赏的。同理在音乐领域中,如果作曲家把生活中所遇到的无论好事或坏事全都融合到他的音乐中去,所表现出的效果会是令人难以忍受的,所以他的音乐是得不到认可的。
从音乐的角度来说,即使在歌曲中要表现出一种痛苦的思绪,作曲家也应该要以人们可以接受的声调渗透到每个音符中,转化为朗朗上口的旋律从而使人们每当听到这种甜美的哀怨时得到的却是一种对音乐的享受。相应的,在造型艺术当中也存在着相同的道理。造型艺术不像音乐的乐音会在转瞬间消失,它则是一种有存在感的空间艺术。在美术馆里的绘画或装置作品都是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向公众展示的,如果一件作品产生一种使人心理上不悦的感觉,观众是无法忍受这种视觉上的痛苦。
二、 艺术表现在绘画创作中的艺术法则
1.绘画艺术表现中的情感因素
在画面中流露出真情实感是画家绘画的动力,也是艺术创作的灵魂。虽然没有把真正的感情投入到绘画创作中也是可以画画的,但是这种机械的艺术是并不具有很大艺术价值的。内心的感受有着它的永久性和不变性。对于自己所喜爱的绘画主题和表现技法,真正的画家不会轻易取舍或随便放弃的。
作品中的真情实感源自于画家对生活中细致入微的观察中得出来的感受。从感受中体会到强烈的创作欲望进而展现出作品的主题。通过作品主题的选择,我们也可以看出画家的思想境界和对艺术的理解。
用发自内心的情感观察身边的事所激发起来的创作欲望是明确和单纯的。所以对主题的选择要简单化,因为如果内容复杂的话则需要繁琐的说明去解释,从而会使人感到厌烦。在绘画过程中,我们需要仔细观察要绘画的对象,要把它使你感动的点画出来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把所有看到的东西都表现出来。
在创作一幅画的过程中并非一定就是理论要凌驾于实践之上,感受性是很重要的,在我的毕业创作里,画面的主体是正在玩耍的小孩儿,当看到天空中出现了一只即将欲火的凤凰时停止了游戏,心灵纯净的儿童惊恐的观望,他们思索眼前所出现的景象。沉重的围墙阻拦了孩子们通往外面的世界,通过对小孩的刻画暗示他们对未来的一种期盼。这些孩子是我在前几年去山区中写生时拍下的一些照片,在他们的童年里,没有现代的娱乐和高科技电子设备,玩的只是28自行车和相互的追逐、嬉戏。在我和他们相触的时间里,我了解了他们的内心想法,他们渴望有书读,渴望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希望得到社会的帮助。我希望可以用我内心的感受反映到画面中去,呈现给观众一种自由,重生,改变命运的谛皆昭示。
此外,除了观察周边的事物,外出旅行对艺术家寻找新的灵感和感情也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仅仅要积累经验、增长见识,我们更要学会去捕捉对事物的新鲜感受。创新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讲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即便在同一个创作主题内也要寻求新的改变。我认为如果没有新的情感或灵感的注入,画面的那种能打动人的地方也就随之消失了。在作画之前,需要考虑周到,想好在画面每个地方最终所要表现出的效果,保持住对画面的热情,把自己最真实的感情流露在画面当中。
2.个人绘画特点和独特的绘画技法
通过画家在创作时的不同风格可以透出画家的个性。对于个性,起到影响的方面有很多,虽然个性的某些方面是天生就有的,但我认为艺术个性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培养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在一些大师的早期绘画作品中,我们并不能看出他们与同时期画家们在艺术表现上有多大的不同,但在后来的不断尝试中,他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绘画语言,进而自己的绘画风格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但是这种艺术表现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有些人在自己的绘画技巧和对艺术的理解还在一知半解时就盲目地追求个人风格,这样的结果会使得画面显得很空洞,没有内容。因此,一件优秀的绘画作品是可以从画家的艺术表现风格中看出画家的性格特征和艺术造诣的。
创新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有自己的独创性并不是指绘画出一些只是自己认为很出彩而别人琢磨不透的、很奇怪的东西。这些所谓的“独创”已经脱离了人们的审美观念,与要追求的创新是没有联系的。
通过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可以使自己的画面富有创新,但如何控制住画面的表现手法使得作品不会超出大众的审美理念、获得一定的审美价值,是非常难掌握的。因为对于一切美的东西来说它都是依附于一定的道理存在的,都有着它自身的规律,所以在绘画过程中需要画家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画面美的形式的语言才能给观者带来享受。这种有依据的美需要符合画面中的艺术规律来完成,其中包括色彩对比,物体之间相互呼应,避免对立的东西存在,使之把画面中所有内在的表现形式统一起来,从而实现自己独特的绘画技法。举例来说,在前一段时间我关注的英国画家珍妮·萨维尔,她就以表现夸张的女性裸体为主题。在她的画面中,她用明确有力的笔触展现出女性巨石般的体格和健壮的肌肉。尽管她把女性的美做了夸张的变形,但这种真实感受的来源于她对女性身体的理解,在创新中融入了熟悉的艺术元素并明确地表达出一种多元的视觉感受,因此显示了她在绘画艺术领域中独特的艺术表现和潜力,使她的作品给人一种极大地魅力。
然而,我们又不能完全的把其他艺术的个人风格完全照搬过来的,因为风格的形成是根据在自己所处的大环境下自然而然形成的,不要一味的跟风,我们应该用自己的思想去创作。在绘画手法上,可以去临摹自己所喜欢的,然后再和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相结合,找到属于最适合自己的一种表现方法,进行不断的研究。在艺术史上,人们从独特的艺术中得到享受,个人风格有时会改变那个时期整体的艺术潮流,并使艺术领域不断地向前发展。
结语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如今更多人渴望精神层面的享受,艺术也越来越多的走进人们的生活当中。掌握艺术规律,理解绘画中的艺术表现,完善自身的绘画技巧,是每一位艺术家提高自身创作水平所应具备的条件。因此,我们应当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探索艺术表现的问题进而使其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德】莱辛著,朱光潜译.拉奥孔[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秦大虎.油画创作[M].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
[3]弗洛伊德.创作力与无意识[M].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 浅谈“绘画创作” 篇12
一、图片的收集、选择
以图片为素材的小学绘画创作教学首先要求学生学会收集、选择图片。这里所说的“图片”特指反映自然、社会以及生活实际的照片。它可以来自网上、书籍、杂志、报纸等, 也可以是教师、学生根据创作需要而自行拍摄的照片。教师和学生要关注的不仅是从哪里可以收集到图片, 而且更应思考选择收集什么样的图片。经常有教师这样给学生布置图片收集任务:“下节课, 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走进春天》, 请同学们收集一些关于春天的图片。”到了上课时, 不难发现, 学生会收集到许多类似或相同的图片。原因是教师没有给学生指明所收集图片的目的, 学生自然就没有了方向, 也就不去辨别哪些图片才是真正符合主题的、是自己喜欢的、是可以为创作提供素材的。可见收集的图片不仅要和创作主题有关, 而且还应充分考虑到创作的需要, 注重选择一些能激发起创作的欲望、能提供创作所需素材的图片。
在教学《走进春天》一课时, 笔者尝试以谈话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怎样选择相关图片。“春天来了, 同学们感觉到了什么变化?”“你喜欢春天吗?你想给春天画个像吗?”“你打算画一幅什么样的春天呢?”……在这些问题的交流中, 学生知道自己想要表现什么, 也为他们的图片收集、选择指引了方向。课堂上, 学生有的收集的是春天的风景图片, 有的是春游时的照片, 有的是关于春天的美术作品……可见学生的图片收集、选择过程就是一个主题创作的内容构思过程。
二、图片的观察、欣赏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术作品的创作离不开观察, 对图片的观察、欣赏能力是利用图片进行绘画创作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对图片的观察经常停留在图片的表面, 是一种潜意识的观察。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性地观察图片是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图片不仅有表面的物象, 而且更有其内在的意趣。在教学中, 教师只有循序渐进, 不断引导学生感受图片的美感、意趣, 学生才能真正地从图片中获取灵感和素材, 进而表现内心, 实现创作。图片的观察、欣赏有助于学生创作作品中美术语言的形成。
(一) 观察图片之象
图片之象就是图片呈现出来的物象。小学生由于知识、阅历和经验的不足, 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有限的。在观察一个新的图片或作品时, 他们往往会瞪大眼睛好奇地观看, 还不时发出赞叹声, 但是他们并没有太多的思考。教师可以试着给出一些问题引领, 让他们对图片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在《走进春天》一课教学中,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提问:“你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这幅图的什么地方最吸引你?”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 进行了简单的观察, 很轻松地实现了对图片物象的观察, 感受到了春天的景色或是人物的外在美, 但这只是观察的第一步。
(二) 欣赏图片之美
图片的美综合体现在作品的构图、造型、色彩等方面。在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观察图片呈现的物象, 而且还要能够从构图、造型、色彩等诸多美术要素的视角, 引导学生欣赏图片之美。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尽管非常努力地刻画作品, 但是作品总也达不到自己预想的效果。这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发现作品的美表现在哪里, 没有找到表现这种美的方法, 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从美术的构成要素方面去赏析图片, 发现图片之美。如《走进春天》一课, 笔者引导学生再次欣赏图片:“图片里的春天美在哪里?它有什么特点?”学生有的感受到了木版年画的淳朴、艳丽之美, 有的感受到了图片中人物形象的生动有趣……这些都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技法上的借鉴和参考。
(三) 品味图片之意
美的图片之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 不仅在于它形式上的美, 而且还能让人们品味到创作者的思想和情趣。这就是图片之“意”。文学作品中有“托物言志”一说, 美术作品一样如此。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允许学生对作品进行多样的解读, 读出自己的思考、情感和趣味。在《走进春天》一课教学中, 笔者针对图片《春耕》, 引导学生进行了再次欣赏:“《春耕》的创作者想通过这幅画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通过再次的品味, 有的感受到了图中体现的和谐之美, 有的体会到了作品欢乐、喜庆、吉祥的寓意。继而笔者又引导学生进行了这样的思考:“你想通过你的作品告诉我们什么呢?你打算用什么方法?”学生的思维是无限的, 他们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思考, 教师不要阻碍他们, 要引导他们大胆地去解读图片之“意”, 表现心中之“意”, 形成创作方向和思想。
三、图片的整合
每张图片传达的信息各不相同, 学生通过选择、观察、欣赏获得了许多零碎的信息资源, 找到了创作的素材。但是要实现主题创作还需要根据自己的意图对素材进行整合。图片的整合就是实现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的构思、取舍。整合不是垒加、拼凑。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学生的创作就是从这张图中找一颗树, 从那张图中找一个人, 然后画在一起。这种拼凑的方法不能算是创作。艺术创作需要对素材进行加工、处理、概括、提炼, 形成艺术表现语言, 体现创作者的审美思想和观点。图片的整合就是要根据艺术创作的原理, 实现对图片素材的再创造。在《走进春天》一课教学中, 学生通过观察、欣赏感受到了春天的美, 了解了春天的特点, 也有了一些简单的创作构思。有的想表现春天的漂亮的景色, 有的想表现春天里欢乐的人, 有的想画画春天里的自己……但此时他们的构思还是很模糊的, 并没有成为“胸中之竹”。这时学生需要的就是整合素材。“你想表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你的作品中想画些什么?你打算用什么形式?怎样安排呢?”这些问题引领着学生对自己获取的各种图片信息进行整合, 找到适合自己的构图、内容、色彩等绘画语言, 心中有了“胸中之竹”, “手中之竹”也就简单多了。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 浅谈“绘画创作”】推荐阅读:
高中美术绘画教学计划11-14
高中美术现代绘画课件11-08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 浅谈农村中学美术教育特色学校的创建09-24
高中美术说课稿:《外国古代绘画撷英》10-19
小学美术绘画创作07-12
2017重庆教师考试—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10-23
高中美术色彩教学07-17
高中美术有效教学论文11-24
高中美术教学总结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