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重庆教师考试—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

2024-09-19

2017重庆教师考试—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共6篇)

2017重庆教师考试—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 篇1

让0-99岁群体有更好的教育选择

2017年青海教师招聘考试-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

在教师招聘美术学科面试中,不乏有考取高中美术的考生,而对于试讲中比比皆是的鉴赏课程,也是考生通常比较头痛的内容。美术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美术教育已不再是传统的基础训练和技法传授,而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素养为主要目的的,使美育进一步升华。在普通高中美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美术鉴赏课是一门必修课程。如何来上好这样一门课呢?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一)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美术是一门注重体验和实践的学科,在普通高中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将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教师应该通过各种美术鉴赏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美术活动中提高观察,构思、创意、造型、表现,设计和工艺制作等的能力。例如:我们在上《民族文化的瑰宝》时,谈到中国古陶瓷的欣赏时,教师可出示器皿,先让学生眼观,手摸,亲自体会陶瓷的机理,质感,然后让其品评。在欣赏中国画作品时,教师可以结合自己演示,学生简单临摹,给他们充分感受作品的机会,引导他们认真分析画面上的形式语言,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画面线条的粗细,色彩的冷暖,造型的写意与象征。以视觉为主,加上听觉、触觉、嗅觉的相互作用,从而有效而完整地挖掘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乐意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在互动中体会了欣赏的乐趣,增强了作品的感悟能力。

(二)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应该注意创设情境。可以针对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用有关的音乐,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欣赏的积极性,感染学生的欣赏情绪,加深对文化,历史以机及美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应该创设出能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情境,鼓励学生创作出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作品。特别是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下,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多媒体教学中,形、声、色并茂,能完成形象、线条、色彩、质感、空间视觉的直观性的再现。易于营造主体的欣赏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从中品味艺术魅力优秀的艺术作品。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如我们在欣赏罗中立的《父亲》时,可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内容,让学生再仔细观察作品里的人物,再加以说明。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体验画面中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的劳动的艰辛,产生审美同情。这时的学生受到欣赏对象(父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调动相关各种感受,使自身的情感融人画面。当学生进入联想境界后,教师如再能用激昂的语调说:画面上是一个凸显着一个朴实憨厚的、几乎是现实形象真实翻版的农民形象,他已操劳了一辈子,他的手上和脸上镌刻着勤劳、坎坷和善良,但是他在如此的年纪还不能停止劳作,也许这就是他的“命”。”这时学

让0-99岁群体有更好的教育选择

生们原先模糊的,朦胧的审美享受,一下子就变的清晰了。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很 快地排除外界,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心境,这一点尤为重要。

(三)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开展美术鉴赏教学。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的世纪,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并进入到了社会各个领域,从而极大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的每一个层面。毫无疑问,美术教育不可能置身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潮流之外,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热点。在有条件的学校应鼓励学生在学习美术鉴赏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资源主动地收集,筛选,分析,整理图象和相关背景资料,扩展学习资源,开阔视野。例如:我在上高一美术鉴赏《外国近现代建筑艺术》时,首先提出问题:(1)现代建筑在艺术处理方面有哪几个特点?(2)美国建筑设计师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体现了哪位中国哲学家的思想,这种思想强调什么精神?(3)法国郎香教堂等现代建筑所主张的是什么样的建筑思想?体现出了什么样的现代精神?然后再指导学生利用网上资源:(1)教师提供与主题相关的网址,并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的网页(2)培养学生的探索研究能力,并要求学生以所找到的资料为基础,试写一篇与主题相关的小论文。

(四)根据学生、学校和当地的特点选用适当的教学方式。要使高中美术鉴赏课真正发挥美术教育的功能,在面对教学对象时还需要我们美术教师 采用恰到好处的教学方式、方法,实现在教学中学生的转变和进步。

总之,普通高中开设美术鉴赏课,是加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向重要措施。实行高中美术新课程无疑要面对种种复杂的局面,但是如果美术教师对高中美术教育的作用,有了清晰的认识,情况就会逐渐好转。事实上也证明了许多美术教师都是多面手,艺术本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规范,变则通。教师对相关美术专业的钻研,对艺术规律的深刻认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艺术休养,使得我们美术教师在新课改后,在高中美术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公讲师解析

文章来源:中公青海教师考试网

2017重庆教师考试—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 篇2

人的道德理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 并以美作为追求的价值取向。蔡元培先生大力提倡“以美育代宗教”, 就是因为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的美术有辅助道德进步的教育功能。任何一位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具有的, 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 而是在社会、家庭, 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美术鉴赏课就是学校的美育课程之重要部分。美术鉴赏课是美术教育工作在学校的一种延续, 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这种审美教育是通过鉴赏美术作品的意境、线条、色彩、构图、肌理、空间及作者创作背景等完成的, 它可以把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直观的、生动的感性形式, 其中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 均使受教育者在提高审美感受、表现能力的同时, 心灵得到净化, 道德情操得到升华, 从而培养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以特色美育鼓舞创新, 拉近师生互动距离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美术鉴赏课可以使学生感知、注意、记忆联想、幻想、创造等思维能力得到发展。通过发掘有特点的美术教育方法,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 对各种色彩的象征义和引申义的理解会更加敏锐、协调, 更能够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可以这样认为, 美术鉴赏具有启迪智慧的作用。在美术鉴赏过程中, 由于鉴赏者面对的是富于启发性的典型视觉形象, 所以会自然地唤起种种有关的联想和想象。在联想和想象的作用下, 通过特定艺术形象可以感知和认识更为丰富的内容。中国古代诗论中就有“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之说, 宋代诗人梅尧臣要求“作者得于心, 览者会以意”。中国画的留白处理, 正是留给鉴赏者想象的空间, 这是鉴赏者对艺术作品再创造的过程。艺术作品不管表现得多么完整、具体, 都留有广大的想象空间, 这些空间需要鉴赏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去丰富和发展, 使鉴赏者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美术鉴赏与美术创作一样, 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因此, 鉴赏过程也是培养鉴赏者创造力的过程。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美术鉴赏正适合这种创造心理的培养, 尤其在美术鉴赏过程中对作品的色彩、比例、空间、节奏等视觉思维的训练, 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开拓视野, 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 开启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三、以广泛知识传播美学, 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美术鉴赏的过程是一种视觉思维和审美创造的过程, 其实也是鉴赏者身心历练的过程。鉴赏者往往通过对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的感受、体验、理解和想象等一系列思维活动, 从而影响人性积极向上的一面, 使身心健康得到发展, 甚至形成习惯。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自然、人性和社会的理解, 是创作者心灵的表露, 所以在美术鉴赏中, 广大学生可以通过艺术作品这一媒介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使自己的心灵得到熏陶、感染、净化与提升, 从而使学生的认知心理和人生态度得到和谐发展。中学生面临人生的十字路口, 课程紧、压力大, 如果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直接抒发各种情绪, 可以缓解心理压力, 升华情感;促进交流, 学会沟通人际关系, 从而形成良好的身心状态与社会适应能力。

四、以多种形式展现美术成果, 增强学生学习自信

鼓励是素质教育中比较重要的方法之一, 成长中的青少年需要不断的鼓励才能获得自信、勇气和上进心, 这就像植物必须每天浇水才能生存一样。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 不如奖子一长。”学生应多受鼓舞, 使他 (她) 们的学习心境保持喜悦。这是适应青少年年龄特点和遵循青少年教育规律的。实践已经证明, 一个人在愉快心境中学习, 无论是感觉、知觉, 还是记忆和思维, 都会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对于学生时代的记忆, 往往是印象最深的, 用多种形式展现同学们的美术成果 (收获) 就是一种鼓励, 并能使记忆得到强化。同时还增强了同学们的自信心。只有当他 (她) 们看到自己的“力量”时, 才会产生积极活动的欲望和情绪, 才能主动地去求知。

综上所述, 利用美术教育引导学生从文化、社会等视角认识美术, 了解它与生活、文化、社会、自然、民族等的联系, 并于其中理解美术的价值, 传承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使美术鉴赏课中各个环节真正关联着素质教育, 关联着学生自由和谐的发展。

摘要:美术鉴赏课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和人生价值观上, 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促进了学生的自由和谐发展, 更进一步推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下面就以实际教学中的感悟与学生的反馈, 总结美术鉴赏课对于学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 篇3

关键词:美术鉴赏;看;品;发现

现在的高中学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文化课的作业平时都做不完,哪有心思去看美术课呢。针对这样的情况,刚开始我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分析画时,课本上讲得很少,大多都再讲和这幅画有关的故事,学生听了很感兴趣。过段时间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学生只喜欢听我讲,对画得见解和意见都没有了。我觉得可以说些小故事,但要有一定的度,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才最重要。以下是我在教学中得一些体会。

一、看

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他们的创作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科技等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同时又和艺术家本人的身世、个性、世界观、艺术观、创作激情等密不可分,这些就如同基因一样被带入作品的每一块色彩与笔触之中。高中绘画第6课中,徐渭《墨葡萄图》和刘文璞的《葡萄》都是以葡萄为题材,一个是耐人寻味的墨点,一个是看了就流口水的葡萄。不能说谁画得好与不好,要看怎么去欣赏。不能只想讲故事一样把两则的不同讲出来,要先让学生看。要提高学生的奖赏能力:一是增加美术鉴赏的基础知识,了解各门类美术的艺术特点及其不同流派的艺术语言,才能与交流者对话,进而知道怎样从感性入手进行形式分析,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二是鉴赏经典的美术作品,优秀的作品。知道得越多,鉴赏时对美术作品的分析、理解、甄别、评价等思维活动就会比较快,比较准确了。

二、品

这里的品,不是品味道。是让我们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例如,在教学的时候,曾有学生提出漂亮的就是美的。我就让学生辩论罗丹的雕塑《欧米艾尔》。漂亮是美术欣赏的标准吗?学生通过激烈的辩论终于明白欧米艾尔既不“漂亮”,也不“好看”,但给我们心灵和视觉上以震撼,她传递给我们一种“残缺美”,或是我们说的“凄美”。辩论的最后,我适时引用罗丹的艺术主张:“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有可能变成非常美,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能算是美的。”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应牢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如果只是让学生记住我们教学规定的作品的理论评价,用固定的美术欣赏方法去欣赏,由于我们强加给他们过多的程式化的学习内容,而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么美术课也会同其他的应试学科一样死气沉沉,没有想象,没有创造了。

三、发现

在高中美术鉴赏的第一课就是《培养审美的眼睛》,我们在看一件作品时,不能只靠自己的感觉,或自己的喜好。要多发现作品中的美,作品中的不同。例如,张萱的《捣练图》和米勒的《拾穗》都是以劳动为题材的,我刚开始也讲了两幅作品的小故事,但是我还会引导学生去发现不同,发现潜在的东西。张萱的《捣练图》体现的是优美的劳动,从身上的衣服和发饰以及眉毛,学生发现是在宫廷里进行的劳动。米勒的《拾穗》是一些穷苦的农民们在劳动,让学生去发现作者的社会背景不同,年代不同作品也截然不同。让学生去发现,去找,比我们讲故事一样讲给他们听效果好很多。

爱听故事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利用好每节美术课,不能只讲故事,要引导学生会鉴赏,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教师在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的过程中,逐渐引导学生进入联想,结合已经欣赏过的作品去鉴赏,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藏在学生心灵深处无意识积累的模糊印象。我们有必要了解各种美术形式特点,美术的艺术语言及美术家为什么那样表现等等,以培养大家具有一双审美的眼睛。

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论文 篇4

帽儿山镇中学

徐善玲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在提高与造就学生素质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尤其在高中开设欣赏课以后,美术欣赏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广大老师带来前所未有的考验与机遇,而美术课作为改革较大的一门学科,也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这是一门融合了各种艺术种类(如语言、唱歌、舞蹈、律动、器乐、图画、手工、表演)为一体的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的综合课程。

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开设,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启迪智慧,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以及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这些目的,并不是通过欣赏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就可以的达到的,而是要在长期的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的。因此,在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讲解作品(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吸引学生来参与欣赏(体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原则)。事实上,在美术欣赏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情况却十分尴尬。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大多数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很难长久保持,这样,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程序或方法,以至于让人感到不知所云或枯燥无味。这一问题不仅困扰着学生,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情绪低落,同样,也困扰着教师,尤其是在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没有哪位教师应该给学生设计,去解决美术欣赏中的这一难题。如果真的这么做,不仅是错误的,还会与美术欣赏的目的背道而驰。那么,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去把握好每堂美术欣赏课呢?

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本身往往隐藏着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是由于“欣赏无定法”,也给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的创造提供了无限空间。相传唐代书法家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担夫争道,而提高了书艺;怀素观夏云多奇峰、夜闻江涛,启发了书法艺术的灵感等等。这些”艺无定法,道可旁的事例,告诉我们既然美术欣赏没有固定方法,我们何不触类而旁通,即通过引进与美术作品有联系的事物或知识,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以达到欣赏的目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能提高同学们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而且也便于他们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例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其中,最主要的和难度最大的是让学生去领略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不同时期的山水画的面貌和意境都各不相同,其中,面貌的不同之处比较容易感受,而意境的不同,相对来说是难以理解和体会的,尤其是对于这些自我意识和现代意识较强的高中生来说,它们之间更是有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为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么一座金桥,即从体会古诗的意境入手,去体会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因为对于高中生来说,在语文课中已学过大量的古诗,所以对古诗的意境的理解就比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容易得多了。而且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与古诗之间的确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例如,陶渊明的诗句“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境,就与北宋山水画的意境有很多相同之处,主要是作者都以客观地描写自然景色为主。诗人和画家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没有直接表露出来,而是隐藏在所描写的景色之中,所以称为“无我之境”。而南宋山水画是极力追求诗的意境,画家们为了使画面景色更加耐人寻味、更能激发观者的想象力,把与追求意境无关的、可有可无的景色一律删去,常常运用“计白当黑”的艺术手法,所以才会出现画面简洁、构图偏小,但意境深远的“马(远)夏(圭)山水”,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的意境,就与唐代诗人柳宗元诗《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对元代山水画的理解,可以倪瓒的《六君子图》为例来分析,初看上去这幅画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画面景色显得气象萧疏,近乎荒凉。但有了黄公望的题诗,其中的意境便可见一斑,诗曰:“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前两句诗是写画中的景象,后两句显然是借景抒情,表达了元代汉族知识分子对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的不满之情。加上元代山水画的用笔,普遍带有个性特征,所以,把这一时期的山水画理解为“有我之境”,即画家的情感和艺术个性在画中鲜明地体现出来了。通过以上诗与画之间的对比与联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并且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也是这样,如果有着精彩的导入,那么接下去的教学也就能比较顺利地进行。在欣赏中国民间美术作品时,要让这些生活在现代都市中,喜欢穿牛仔服和玩电动玩具长大的高中生去关注并认同民间美术,从而达到欣赏的目的,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就必须精心设计好本堂课,采用现代中学生较为熟悉的事物为切入点,才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在这堂课中,我先让同学们欣赏一首熟悉的英文情歌《MY HEART WILL GO ON》和一首中国民歌《绣荷包》的片段,并让他们将两首歌曲进行比较,谈谈自己的喜好和感受。据测试,绝大多数学生都喜爱时下流行的英文歌曲,认为中国民歌“太土气”,以至于不愿接受,甚至在心理上产生排斥情绪。进而引出问题让同学们思考:我们今天要欣赏的中国民间美术是否也遭到同样的厄运?为什么一些原本有着优秀传统和浓郁的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逐渐被所谓的现代人淡忘?但为什么它们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的冲洗,却依然能完好的保存下来呢?难道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吗?通过以上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思考,从而产生一种欲擒故纵的心理引导,消除他们的排斥情绪,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教学活动的开展铺平了道路。

我们知道音乐和美术被称为“姊妹艺术”,而且它们之间的确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音乐引进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不仅活跃了教学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尤其是对一些抽象作品的理解。比如,在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街的爵士乐》时,一边放爵士乐,一边让学生去找寻画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并把感受表达出来。在音乐影响下,同学们面对画面,很容易感受到画中那错综复杂的直线和闪烁不定的小色块形象地表达出爵士乐所特有的节奏感。这样,抽象的绘画语言变成了诠释音乐的形象的视觉符号了。

音乐对人的情感能起到很好的渲染作用。而美术欣赏离不开情绪的调动,没有充满感情色彩的欣赏过程,必然得不到情感的体验,认知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在讲解美术形象的本质特征这一问题时,为了避免陷入枯燥的理论阐述与抽象的概念教学,我以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这一成功地塑造了艺术形象的典范之作为例来进行欣赏和分析。首先,我让同学们讨论,应该给这幅画取一个什么画名,才能使这一形象更具艺术感染力。经过思考,大部分同学们都给这幅画取了画名(多数都取名为《老农》),但不知是否确切,很想知道原画的名称,因而产生了心理上的期待。这时,我并不直接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让他们进一步欣赏。接下去我采用多媒体的手段,以琵琶演奏的民歌《父老乡亲》为背景音乐,在饱含深情的乐曲声中,加上解说词,渲染气氛。古铜色的老脸,艰辛岁月耕耘出的那一道道车辙似的皱纹,犁耙似的手曾创造了多少大米白面,那缺了牙的嘴有又扒进过多少粗粮糠菜,他身后是经过劳动换来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他的手中端着的却是一个破旧的茶碗。画家以深沉的感情,用巨幅画的形式,借超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一位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老农形象。它咄咄逼人,发人深省,多少人曾在他面前黯然神伤。因为这位老农的形象已经远远超过了生活原型,他所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农民,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才养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他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

此画问世后即引起了强烈反响,尤其是在我们整个民族经历了十年浩劫这个重大灾难之后,他所激起的不只是观者对老农个人身世的悬想,更是对整个中华民族这个农业大国命运的深深思索。

在欣赏过程中,由于音乐和画面同时出现,听觉和视觉的共同冲击,同学们的感受更加直观,情感得到了升华。解说词引导学生从画中的老农形象想到中国的农民阶层,由农民再想到养育中华儿女的“父亲”,进而想到祖国这一农业大国的命运。在这一情感的体验过程中,同学们深切的体会到为什么这幅画要取名为《父亲》才更有艺术感染力。从而也更好地认识到,创造美术形象就是要创造出“通过具体生动的个性,来表现事物的共性与普遍真理的形象,也就是创造艺术典型”。这样,同学们加深了对美术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综合性学习 篇5

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美术课程也毫无例外地具有这个特征,它要求教师在教学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打破严格的学科桎梏。

在美术鉴赏课的传统教学中存在着片面追求知识和技能,割裂了美术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割裂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密切联系,严重阻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阻碍了学生美术审美素养的提高,这是传统教学的弊端。现代社会媒体非常发达,学生可以很轻松地从各种媒介上获得所需的知识,这为学科的融合提供了物质前提;美术课程的要求也在从以往的专业化走向生活化,美术不再是一个纯粹的专业学科,而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需要,美术开始走下神坛,走进生活。学生获得各种知识的途径呈现多元化,现在的教师不再像以前一样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重要的来源,教师的角色开始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领者转换。这为美术鉴赏课和其他学科融合提出了要求。

美术鉴赏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它是学生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它是比美术欣赏更为成熟、更为理性、更为内化的一种审美过程。美术鉴赏的这一课程特点要求教师必须能掌握超出单纯美术范畴的知识,也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联系其他学科。

首先,要求美术鉴赏课能实现学习内容的综合,譬如在讲授《西方文艺复兴美术》时,教师除了让学生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的特点,还要让学生了解文艺复兴产生的背景,只有了解文艺复兴产生的背景,才能更深刻地掌握文艺复兴美术的艺术特点,才能深刻地了解文艺复兴是如何唤醒人性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才能深刻地了解为何说文艺复兴是西方文化的一个转折点。在讲解这一时期的作品时,不能就画论画,需要找出它们的联系点,比如学生比较熟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也能说上几点,但是如果向学生介绍文艺复兴早期乔托的《逃往埃及》时,画面上青涩的造型使学生很难接受,这是教师除了需要从美术绘画技法上讲解,更要从两者之间的共性来讲解,比如构图、透视和人物的刻画。这要求课程将融合了历史、宗教文化等知识,如果只是从美术领域讲,学生对这一时期的美术的认识还是仅仅停留在浅显的形式欣赏层面。

再如,在讲授《中国青铜艺术》时,除了让学生了解中国青铜器的造型特点,还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青铜文化。“艺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以审美方式反映社会现实社会。艺术必须塑造美的形象,传递美感。”如果教师在讲解本节内容时,只停留在青铜器本身,学生是无法了解青铜器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的,这种审美还是停留在形式方面,无法提升学生较高层次的审美素养。所以,在讲解时,着眼点要开阔。在授课时,可以从一些典故或者成语作为开篇,比如“楚王问鼎”、“一言九鼎”、“加官进爵”、“钟鸣鼎食”……通过这些学生耳熟能详典故或者成语,让学生初步感知青铜的“礼”文化,然后通过赏析各种形式和各个时期的代表器型将学生的初步感

知深化,把对青铜文化的理性认识和感性审美结合起来。在本节中融入历史、文学、礼乐等“国学”常识,那么,这节课的深度将超过了美术本身,学生从中获得的审美也会是持久而深远的。

其次,要求美术鉴赏课能有学习环境的综合。一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是无法涵盖的所讲的内容的,学生也很难消化。所以需要学生在课余能有一定量的自主学习。现在网络发达,社会上各种文化机构也比较齐全,学生可以很方便的从网络或者其他环境中获得很多知识,但是,从网络上或其他环境中获得的知识相对而言比较零散,知识点之间没有多少联系,是一种快餐式的知识结构,所以,还需要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引领,进行师生和同学之间的探究,对各种知识进行整合,才能让这些知识成为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支柱。所以,美术鉴赏课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需要有其他学习环境的参与。

第三,要求美术鉴赏的学习方法能体现综合性。信息时代,人们接受各种信息的途径呈现多元化,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注定好是多样化的。美术鉴赏课的学习方法主要由讲、谈、看、写等部分组成。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师生互动或者在教师的辅导之下不断提升自身的美术素养。传统的美术鉴赏课由教师作为唯一主体,学生是受体,师生通过知识的灌输来达到教与学的目的,这种学习方法机械粗暴,作为被动的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很难将其内化。所以,采用适应学生以及课程特点、学习的展开过程的学习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第四,学习评价也要体现出综合性。这种评价方式体现的是阶段性和持续性的,即学到了什么和怎么学的(是呈现加法的评价),而不是学的结果怎么样(是呈现减法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是一种被限定好的终点式评价,带有机械性、强制性和功利性,是无机化的评价,学生在这种评价体系中始终处于被动位置;而综合性的评价实际在学生开始学习时就已经进行了,带有明显生成性、激趣性和鼓励性,是有机化的评价。它除了对学生学习的成果进行评价,还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同时,在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时,还根据不同受体之间的区别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评价的内容除了有学习能力,还包括了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美术鉴赏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涵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甚至军事等各个领域,里面渗透了各门学科的知识。教师要在综合性学习中要发挥自己的应有价值,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欣赏美术作品,教师就必须改变授课形式。摒弃已往严重桎梏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知识传达、机械灌输的教学模式。美术鉴赏课的综合性学习要依据学生的兴趣和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选取有价值的人文问题、自然科学问题等,引导学生去探究。在美术鉴赏课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改变以知识获得为目标的单一教授方式,而要转变到以提升学生综合鉴赏能力为核心的指导方式,“促使学生去想去做,有欲望地学习”为指导目标。

浅谈高中美术鉴赏 篇6

庄珊霞 发布时间: 2009-6-30 7:37:06

[摘要]高中美术鉴赏课程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本文立足高中美术课程的人文性,通过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体会和具体案例剖析,从把握教材精髓,感受人文魅力;创设情感体验,领悟人文内涵;注重教学设计,体现人文关怀三方面,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 高中美术鉴赏教材精髓情感体验 教学设计 人文精神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提到人文, 我们就会想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闪烁着人文精神的美术作品,也会想到我国“扬州八怪”的文人画,以及文人画所包含的深厚的人文内涵。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的基本精神。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的人文精神。

一、把握教材精髓,感受人文魅力。

高中美术鉴赏教材,处处可感受人文精神的存在。不论是结构体例、内容的编排形式,还是课题章节的名称、文字的阐述等包涵着浓郁的人文气息。例如:人类早期的美术遗物,如中国古代石器、陶器;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里所画的野牛、野猪、鹿、马;法国洛赛尔出土的《手持牛角的妇女》;古希腊的一些人体雕塑如《米洛斯的维纳斯》等反映了人类祖先生产、生活、崇尚生育等人类自我关怀、对理想美的追求等方面的美好的人文精神。体现着人类的智慧、意志和愿望,透视出古代人类在劳动中对命运的维护和对理想的追求。进入阶级社会后,美术所饱含的人文性就更丰富了。如奴隶社会埃及的金字塔,它那流畅、简洁、宏伟的外形,精密的设计,体现了奴隶社会的神人文化,奴隶主以自己为中心,追求不死的单极思想;此时中国的青铜器,如“司母戊鼎”、青铜羊尊等,也透视出神秘、恐怖、威严的气氛,反映出奴隶主至高无上的权力,透视出奴隶主的个人价值观;欧洲中世纪的绘画,打上了深深的宗教色彩,含有冷峻、沉闷的气氛,这是由于基督教的盛行和发展,教皇以“神”来统治人的宗教思想的体现。虽然,在现在看来,这一类是“人文精神缺失”的作品,但它已经融进了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经过时间的洗礼,已转化成了人类珍贵的精神产品,因而具有丰富的人文性。我国唐代的人物画,大都体态丰腴、神态端庄,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人民的富足和安定,又反映画家对审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肯定;欧洲十五、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变革,这深深地震撼了艺术家的心灵,他们挣脱了“神”一千多年的禁锢,实现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艺术思想,产生了大批闪烁着人文主义思想光辉的美术杰作;进入二十世纪后,各种艺术思潮不断交替更迭,各种美术流派层出不穷,甚至呈现出了种种光怪陆离的现象,这反映了社会飞速发展,世界风云变幻,艺术家出现多元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凡此种种,我们可以看出:高中美术鉴赏教材内容闪烁着人类人文精神的灿烂光辉。我作为一线美术老师必须把握教材精髓,感受人文魅力,才能更好地上好每一节课。

二、创设情感体验,领悟人文内涵。

艺术不同于理性的X+Y=Z的数据推理,而是一种情感体验。我在引导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的时候,不是单一地从作品的构图、技法等方面去理解,而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内涵,着重从情感层面去引导学生鉴赏活动,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自主得出对艺术作品的不同理解。如:鉴赏《中国山水画》的教学,不是像以往一样挑选出几幅名家名作然后逐一讲解它们的绘画技法、独特涵义等,而是通过音乐(如:高山流水)、诗词(如:望庐山瀑布)这些学生熟悉的知识来感悟中国山水画独有的意境,在有了一定初步了解后,我提出让学生分小组来尝试体现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话音未落很多同学就开始准备拿纸笔作画了,但我却提出了令很多同学倍感惊讶的要求,就是必须用美术以外的方式来体现,明明是美术课却不用美术的表现形式来体现,学生一时有些不知所措。于是我提醒他们就像我们之前欣赏的音乐、诗词

等就属于非美术的范畴啊,不同的领域里有一些东西却是相通的。同学们似有所悟,七嘴八舌地讨论后,第一小组派了一位会吹奏笛子的同学为大家吹奏了一曲悠扬的笛子曲目,演者听者皆十分陶醉。另一个小组则选派同学为大家声情并貌地吟诵诗辞歌赋。第三小组居然派出了体育课代表为同学用打了一套刚柔并济的太极拳,不禁博来阵阵喝彩。第四小组派了两位同学拿出棋盘在讲台上对立下起象棋来,刚开始其他同学还有些困惑,但很快就有同学顿悟出此乃国画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来,雷鸣般的掌声也豁然响起。这样的体验让学生更好地领略了中国山水画的内涵,而学生们新奇的构思也开拓了我的思维,同时深刻地体会到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乐趣。

三、注重教学设计,体现人文关怀。

当前高中的学生学业负担重,每周学习时间高达70多小时,而在这70多小时的学习时间中,美术课却只能和音乐课共享40分钟的时间,学生的精神负担已大大地超过这一年龄阶段的精神压力,对美术课一般不会太投入。面对此现状,我深刻体会到人文性极强的美术课应注重教学设计,体现人文关怀。如:第五章《理性的光辉》中的第一节《巨人的时代》这一课,同学们随着乐曲欣赏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的作品,看得入神,津津有味。突然“哇„”的一声,同学们不约而同发出赞叹。我把鼠标停留在《蒙娜丽莎》这张

画上,看得出同学们对这张既熟悉又不太了解的名画很好奇,渴望获得更多的信息。于是我就从这画入手展开达·芬奇艺术的学习,同学们兴趣高涨,你一言我一句,纷纷举手把各自知道的信息吐露出来,整个课堂成了达·芬奇艺术经典的大荟萃。这是多么难得的场景呀!我感受到了学生们智慧的火花在迸发,情感在宣泄,在艺术中享受快乐的气氛!于是我决定趁热打铁,下节课继续达·芬奇艺术——《最后的晚餐》,用表演形式再现《最后的晚餐》那扣人心弦的情景。任务交待后,同学们找资料、分角色、排练,忙得不亦乐乎!结果,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表演非常出色,把画中人物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反应表演得细致入微,淋漓尽致。同学们在活动中探究知识,领悟了达·芬奇的艺术魅力,激发了创造潜能,满足了好奇心和表现欲。因此,我在教学中不断尝试新的形式,研究学生的心理,抓住高中生的特点,注重教学设计,体现人文关怀,力求增强美术鉴赏课的吸引力。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课程,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也是我这几年一直研究的课题。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高中美术鉴赏课人文精神的几点肤浅看法,望同行及专家们指正。

[参考文献]

1、《人文精神的坚守与呼唤》陈言 叶朗

2、《坚持先进文化培养人文精神》程彦葳 马忠艳

上一篇:《韦德的心愿》教学设计下一篇: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育发展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