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之我见

2024-08-02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之我见(精选10篇)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之我见 篇1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之我见

建始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魏未

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搞好美术鉴赏教学的方法。鉴赏相比之欣赏,更多了主观意识的参与,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让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不只是去“赏”,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去“鉴”。

关键字:美术鉴赏、美术教学、高中美术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更是来自生活。他们的创作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科技等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同时又和艺术家本人的身世、个性、世界观、艺术观、创作激情、潜意识等密不可分,这些就如同基因一样被带入作品的每一块色彩与笔触之中。因此,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美术作品,不仅是由物质材料构成的可视形象的艺术世界,而且还散发着这些“基因”的信息,它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是时代精神的文化结晶,对美术 作品的鉴赏就关系到人的生活品质的提高。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提高美术鉴赏能力呢?这就是高中美术鉴赏课的目标之所在。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随之步入课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资源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标准。

高中美术鉴赏课以鉴赏为主,是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因为优秀的美术作品是时代精神的文化结晶,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关系到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但在我几年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单纯的美术鉴赏课教学过于枯燥,美术鉴赏课上,教师就是一幅接一幅的从作品的来历讲到作者的奇闻趣事,最后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学生却神色漠然,不知所云,纯粹是“看热闹”,整堂课上的是索然无味。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的兴趣呢?针对这种情况我对如何更有效的组织鉴赏课堂产生了一些想法,并用在实际工作中,还是有一定的收效。

第一、创设课堂氛围,改变教学方式,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自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才能思维敏捷,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获得自主的、有益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敏锐洞察力和乐于探索精神,鼓励想象、创造和勇于实践。这些能力的形成无法由教师一手操办,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参与其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参与,就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让他们敢想、敢说、敢做,不受传统束缚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下才能更好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引导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第二、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电化教育的广泛应用正是教育发展经历的又一次革命,它是教育逐步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适时、恰当、合理、灵活地运用电教多媒体,充分的发挥其声、形、光、色的优势,把无声的教材变的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形象直观、以其新颖、感染力强的特点步入课堂。

多媒体教学把以往人们常用的直观教具如挂图等准确、逼真地通过屏幕反映出来。具有如下的特点:

1、形象直观,声画合一。

2、简捷灵活,动态感强。

3、信息量大,传递迅速。

4、形式活泼,表现力强。

由于上述特点,和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如下优势:(1)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2)对一些理论知识通过画面可得到非常直观的诠释。(3)为调动学生的思维创造条件。

(4)声画并用,充分刺激学生感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求知兴趣。

高中美术鉴赏教材中大部分内容都要仰仗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才能输送给学生,但各个知识点在内容和形式上就有各自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如何使用的问题。如绘画鉴赏需静态的图像,而建筑鉴赏则更多的运用动态图像等。即使上述因素都考虑的很好,也不一定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这里还有一个使用的艺术问题。即何时用,怎样用,尤其是用什么样的语言把直观教具和正常教学连在一起,使其浑然一体。打破旧的教学模式需要在实践中创新,时代赋予我们教师更高的要求和使命。

第三、教师自身应具备上好美术鉴赏课的几条原则

1、要将重点放在学生身上。教师的任务不是教会学生理解某一件艺术作品,而是为学生提供机会促进他们自己获得对作品的理解。这种对作品的重要性是不能教会的,而只能通过学生在理解一件艺术作品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

2、要注意平时的搜集整理。在中国民间美术鉴赏教学中可要求同学们到农村、街道去搜集旧的年画、剪纸、民间玩具、草编、竹编等,从报刊杂志搜集有关图片资料,并按类别、作者、创作年代、风格等整理出来,加以文字说明。

3、举办校园画展,为学生提供比较作品的机会。当学生意识到他们对作品的一些假设需要修改时,说明了他们遇到了困难,这时教师可以举办一些经过仔细挑选并且在题材、风格和作用等方面有相似之处的作品,如:为了让学生弄清中国画的分类及其装裱艺术形式,可以举办了中国书画展览。展览的作品可以是临本,也可以是其它,内容可包括山水、人物、花鸟,装裱形式等等,这种直观教学的手段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时感到轻松愉快,同时也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

要想更有效的组织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只要我们美术教师带着一颗热爱美术教育的事业心,带着对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满腔激情地投身到美术课的教学、实践、研究中去,一定会使的美术教学会成为一门特色,一门艺术。

参考文献 《高中美术鉴赏》 人民教育出版社

《探究式学习在高中美术鉴赏课堂的应用》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之我见 篇2

一、当前学校美术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由于中国历史上千年封建时代科举制度对人们思维习惯的影响和当前高考制度的现实存在, 应试教育思想还深入人心, 并且仍作用于当前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各个方面, 素质教育仍然始终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和口头上而未能成为教育的主导思想。考试成绩仍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衡量教育质量的不二法宝。在这种教育体制的笼罩下, 各学科自然以其与高考的亲疏远近关系而分出三六九等高低贵贱, 美术学科也必然难逃边缘化的命运。美术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校普遍重视不够, 师资缺乏, 教学设备缺少投入;美术课为主课让路, 成了自习课或机动课, 教师教学缺少热情, 学生学得乏味;教学方法陈旧简单, 内容单调枯燥, 重技法轻素养, 缺少人文关怀;美术课成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装饰品, 表面上丰富多彩, 实质上空虚苍白, 以个别掩盖整体, 远未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美术鉴赏应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始探讨

传统的教学观要求学习内容必须是有定论的, 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准确无误的, 那些有争议的问题不能被列入教材。而新的教学观认为, 教材中的学习内容, 不一定必须是成定论的知识, 也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接触一些尚在争论的内容。因此, 新课程为寻找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提供了相对广泛的空间, 现实生活中的话题往往具有亲近感。

三、美术鉴赏手段从单一走向多元化

网络时代互联网技术的超级发达, 为视觉文化的影响与传播提供了最好的平台,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渗透使现代美术课堂的教学形式也趋以多样化与多元化。特别是图像、影像、动画、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 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比如欣赏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的中国画作品时, 一边配以悠扬的中国古筝乐曲, 一边用眼睛剖析作品, 不禁让人联想到“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的诗意, 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境界。这样, 抽象的绘画语言变成了诠释音乐的形象的视觉符号了。把音乐引入美术鉴赏课教学, 这种学科间的整合, 确实为美术鉴赏注入了一剂兴奋剂。美术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吸收美术教科书上现成的结论, 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活动, 激活丰富、生动的思维, 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一个缺乏众多学生积极响应参与的课堂, 老师即使口才十分精彩, 也只是老师的“个人秀”。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鉴赏课, 不再强调老师“教教材”, 而是在把握教学主题的前提下更好地“使用教材”, 一个课题具有许多内容, 信息容量大,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有所取舍, 合理运用;也可以在单元课题下展开一系列的子课题, 这样对知识的挖掘更具深度, 学习的过程更趋理性, 具有良好的效果。这种教学形式早已广泛应用于其他学科中, 而以往的美术课追求“立竿见影”, 过于强调四十五分钟之内的教学内容要令学生“一课一得”, 这样强烈而紧凑地完成教学任务, 注重的是共性与结果, 并不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与探索。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充分展开研究性学习, 并贯穿实践活动, 教师的角色由美术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 协助学生的学习研究,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在自觉地学习中获益, 在与他人的交流分享中获益, 在沟通合作相处中获益。如“宛自天开———中国古代园林”一课, 凭借苏州园林文化遗产和从小生活在本地的学生已有的园林知识经验, 用更多美术实践活动展开教学, 我通过分析教材、教学背景、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特点, 明确教学主题为“古代造园艺术的审美精神”, 将主题分化为三个学习子单元:“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比较”、“壶中有天地:园林审美”、“感受园林:写生·创作”, 向学生明确每个子单元的学习目标、操作方式、制定学习评价细则;然后分课时展开教学, 将资料收集、研读比较、归纳综合落实到学习小组, 具体问题落实到每个组员, 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把学习的体验、感受在课堂上交流;安排学生用一课时在校园写生, 实地细致的观察、捕捉美的片段, 更好地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造园理念, 随后以组为单位、或以个人为单位将写生整理、创作, 互相交流, 互助合作;最终进行单元教学成果的展示、评价, 部分优秀作品在学校艺术节活动中展出。在进行美术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经验、美术技能、个性等个体差异, 决定了他们在活动参与中的角色, 教师要全过程、全方位地关心每一个学生的表现, 不忽略细节, 做好评价工作, 使活动参与不流于形式。同时, 美术创作来自学生内心的体验, 其主观成分造成复杂多样的效果, 教师更要容纳多样的创作, 不以单一、写实的标准来评价高下。

四、美术鉴赏应从文本欣赏走向研究性学习

网络资源的知识包容量巨大、覆盖领域广阔, 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获得知识源泉的宝库, 它弥补了其他媒体传播方式上的不足。在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适当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也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是连通美术与社会文化、时代之间的桥梁, 通过这样的活动赋予美术欣赏教育以丰富的意义, 无疑给美术鉴赏教学带来新鲜的空气。美术鉴赏课研究性学习中,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种指导与传统教学指导不同, 课题研究的答案没有所谓的标准, 甚至课题的提出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列出。通过网络资源、图书查询、民间调查等手段广泛收集资料, 并且对与课题有关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进行整合、汇总, 围绕自己的课题进行合作探究, 完成研究报告。它有助于扩大学生美术文化的视野, 促进学生对美术文化的体验与感受。

五、将对学生的艺术学习作出合理的、充满人性的评价, 不断地激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一支红笔, 优良中下, “好”与“不好”, “像”与“不像”……一切都那样的自然。除了这样的评价方式, 就再没别的让我觉得站在我的立场评价学生的最合理的评价方式了, 且不知这样的评价方片面强化了评价的界限, 让我尴尬的扮演着终结性和唯一性的课程裁判者, 致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评价和被测试的被动境地, 给了他们自卑和压力, 就好比在他们的脖子上挂着石块, 而要求他们轻松的游过河。经过全新的思索和实验, 印证了新课程标准评价理念要求美术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 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 从而促进教师从评价角色转向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角色。经过实践, 我发现要这样把握:首先,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

六、在教学中与其他学科互相联系, 互相依存

美术学科应与其他学科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依存、互相融合。新课程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 由偏重美术知识技能的传授, 转向强调围绕课程内容同其他学科进行更广泛的融合。由此可见:新教材已逐渐淡化了课程的专业意识, 注重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加强文化修养, 博览群书,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学会把美术与音乐、语文、现代信息技术、科学……联系起来, 把美术当成美术文化课来上。在课堂上教师必须以一种科研型的学者身份, 审视自己的活动, 审视学生的活动, 并且不断地思索与改进。要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方案, 进行探究, 开展综合性的美术活动, 使学生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授之以“渔”, 是消除学生依赖老师的心理。美术鉴赏教学, 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几幅名画, 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终生受益的欣赏方法、审美思维, 以此来培养学生主动认识美术作品, 并能独立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评述的能力。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师必须改变独占讲台满堂灌的做法, 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 创造民主开放的教学局面, 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共享经验的过程。美术鉴赏课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画画, 如何欣赏, 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积极的、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在课堂上, 老师如果一味的自己“表演”, 没有留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 那么, 这堂课就是失败的。总之, 在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 这也赋予我们美术教师更大的责任。虽然在课程改革中存在着种种困难, 但我深信, 只要我们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 我们在新课程的美术教学中会得到更大的进步和完善。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 意义在于激励心灵的动力, 培养终身学习美术的自觉性, 真正体现了发展性的教育, 把美术融入了生活。高中新课程背景下, 如何抓住美术课改的关键所在;如何把握美术新课程的定位、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目标设计、评价指标的特点和要求。如何实现以学生为本, 有效开展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学工作, 构建有特色的高中美术课程体系。

关键词:新课程,美术鉴赏,研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朱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杨立梅.艺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高中新课标美术鉴赏课教学之我见 篇3

我们知道,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传递情感和思想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本身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一件美术作品,总是在特定文化环境和条件下诞生的,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因此,美术学习不应仅仅只是美术技能技巧的学习,而应当把它看作是一种文化的学习,以便通过学习,认识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差异而形成文化的丰富性,从而尊重我国各族人民的文化,接纳世界的主文化,并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的特点,在美术的创作和欣赏中,发掘文化内涵,提高人文素养。

“美术鉴赏”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高中学生通过对美术鉴赏课的学习,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陶冶情操,了解和形成以美术学科为特征的知识、能力、情感和个性。如何上好一堂生动有趣、轻松愉快的美术鉴赏课,就要准确把握新课标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目标,注重美术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从大文化的角度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的共性,从学生熟悉的或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切入,让学生随着老师设计的思路潜移默化地进入美术鉴赏的学科知识中来。

美术作品的鉴赏应以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作品欣赏重在感受美,基础知识重在研究为什么美。如果说欣赏是一把锁的话,基础知识便是一把开锁的钥匙。如果美术鉴赏课教学只重视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而忽视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作品的形式要素的探究,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鉴赏方法难以掌握,鉴赏能力难以形成。如鉴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若只看画面的描绘场面,而不去分析作者如何运用点、线、面的纵横交错,以及色彩的冷暖、面积的大小等形式要素,给人造成的心理感受与爵士乐、百老汇所特有的属性的联想和分析,学生是不会正确理解这件作品的。艺术作品的创作远不只是为了象形,艺术家寄托在作品中的主观情感和审美理想,才是作品的灵魂所在。这些若不通过美术基础知识,对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美术鉴赏是难以收到好效果的。但要防止大量使用美术专业名词、专业术语或直接套用教材章句,这样深奥难懂的学术课不符合高中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美术鉴赏的学科特点,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学生享受美的愿望得不到满足,美术的学科目标也难以实现,并将导致学生对美术鉴赏兴趣的丧失。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自身苦下工夫,提高自身专业、文化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将教材融会贯通自我消化,语言准确而言简意赅,风趣幽默而具有感染力的表达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新奇感,开拓学生的视野,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阐明自己对艺术的独特视点和看法。

英国著名艺术史家艾瑞克·牛顿将艺术品比作一层层剥开的洋葱,表层是“再现层”,表层之下一层为“诠释层”,在往里一层则是“审美层”……。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不像做数理化试题,只有一个固定的答案,一定程度上讲,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感受和理解时,会因每个人的性格、爱好和知识的不同而对作品意蕴的认识有所差异。如《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所代表的虽然是对人生的肯定和人性的赞扬,但不同的人看她的微笑的感觉是不同的:或溫柔、或严肃、或哀伤、或讥嘲…… 西方俗话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美术作品时,应充分尊重这一规律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应以教师自己的观点主宰一切。让学生大胆发表见解和感受,以丰富作品的内涵。鼓励学生以创新精神从多角度理解作品,发表真正属于自己的主张,结论正确与否并不关键,关键的是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开发学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尊重和鼓励学生发表见解的过程中,要实现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关键是要营造一个平等、自由、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敢说、想说,而这个平台就需要教师去搭建,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完成教学活动。当然这一切都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包括情境设计、问题设计、过程设计等。

我们可以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辅助教学,把声音、图像、文字、动画融于一体,不仅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单一性,模式的局限性,又给现代美术鉴赏教学增添了生机和活力,许多教学重点、难点迎刃而解。但它却不是万能的,无论它多么先进,评判它的作用应该只有一条,那就是它在实现教学目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在教学中既要看到传统教学手段的合理性,又应认识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形成互补介入课堂,为提高教学效益创造条件,无论是对具体的教学环节,还是对整个教学过程,都可起到优化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只有适时、适当、适量、实效的使用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说数理化教学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愉快是与教学水平有关的,而艺术教学让学生在愉快中进行学习,则是对教学的一般要求。美术教学不仅要讲清楚,更追求讲的艺术,欣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识作品,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图,与艺术作品直接交流,理解作品信息,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的过程,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 在当前应试教育并没有真正转变,高考压力依然如故的情况下,美术教师只能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充分发挥艺术学科的魅力,提高课堂效益,创新求变,才有可能从学生有限的精力中,真正分得一杯羹, 而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作者单位:松花江大学)

责编/齐鲁青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之我见 篇4

究(3)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高中美术鉴赏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3)”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

高中美术鉴赏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 ● 鲁 浩

随着美术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次改革是一次涉及美术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课程评价、教学方法等一次全面的深刻的改革。我们必须构建一套综合的、系统的能够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这样才能为教师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一、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背景

《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在“美术鉴赏”模块中明确指出:美术鉴赏的首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美术语言与鉴赏方法,以多种方式了解和感受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积累审美经验,认识美术的价值和作用,提高美术素养。

美术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认知是左脑的功能,情感是右脑的功能,人脑的功能应全面开发,协调发展。著名的科学家李振道认为:科学是认知领域的顶峰,而艺术是情感领域的顶峰,二十一世纪将是艺术与科学的双峰聚会。科学家大多是热爱艺术的。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艺术家达芬奇不仅在艺术上有杰出的成就,而且在数学、医学、物理等领域都有巨大的贡献。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名言是 “ 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 ”。所以,美术教学能促进情感领域的发展,在美术教学中引进探究性教学模式,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与认知的发展相结合。

探究性教学思想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发现教学模式”、美国探究教学专家萨奇曼提出的“探究训练教学模式”、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进行的“问题教学法”以及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的“探究式学习”等都属于探究性教学模式。

探究性教学思想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的方式,是指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实践、总结与归纳,获得经验与体验,发展智慧与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实践活动。

二、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基础

1.主体特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

“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好奇心强,对学习的知识喜欢提出问题,也喜欢回答问题,且高中学生又已具备了较为广博的知识基础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设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判断、推理,探究新的知识。既发挥了学生潜在的能力,又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发展。另外,青年时期也是世界观、审美观和道德观初步形成的基础时期,高中学生对理想、未来、社会、人生都有了一定的看法。在审美欣赏中,他们不仅能够对审美物的外在形象与表面的美等方面做出评价,并力图在形式、内容结构以及内在的美等方面做出分析和评价,因此在高中美术鉴赏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形式、内容、内在情感等进行探究,以培养学生形成高尚、健康的审美情感,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满足他们情感上的要求。

2.理论基础:探究性学习理念

现代教学论强调:学生学习的性质是“开发、创新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 “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要变“ 以教为中心” 为 “ 以学为中心 ”。“ 以教师演绎活动为主” 为 “ 以学生体验、推理、创新为主”。现代教育的教学过程不单纯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过程;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经不仅是“学到什么”,更主要的是“ 学会怎样学习” 了。因此,教师的使命,不应该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进而主动地去获得知识和能力。探究性教学法是一种按照教学规律进行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探究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运用“探究性教学法” 进行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

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的思想。因此,探究性教学法把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讲,学生听” 的教法。探究性教学法是一种按照教学规律进行的,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进行尝试性地探究学习,结合教师的点评,学生再体验,不断提高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

三、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意义

这种探究性教学真正体现了国际教育界流行的“You do,you understand”的思想,也体现了新一轮美术课程改革的基本观念,其意义有:

1.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性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改变了以往单向的师“授”生“受”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师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对话、交流和合作。

2.有利于开展“问题教学”。探究教学以问题为中心,要求学生始终围绕问题进行仔细调研观察、查找资料、访问专家、实地考察、认真思考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能力。

3.有利于开展“情境教学”。探究性教学改变了以课堂、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和现实生活中学会和探究,即增长了知识和技能,又培养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提高探究的能力和水平,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坚持真理以及锲而不舍的毅力等科学素养。

四、高中美术鉴赏探究性课堂模式的实施 1.探究性课堂模式的构建

其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确定探究目标 —— 建立问题情境 —— 形成假说——整合资料 —— 得出结论 —— 小结反思”。探究性教学法既有教师讲解,学生看书或查阅资料,也有师生谈话,也有学生作练习,把几种基本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最优的组合。2.建立问题情境 —— 引起兴趣,激发动机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是学习自觉性的特点。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其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有兴趣就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没有兴趣就会精神颓废,感到头昏脑胀,无异于一种苦役,甚至会对学习厌而生畏。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讲的这个道理。学生的兴趣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此,在教学中,教师须将那些不知与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由于美术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等特点,教师创造问题情境时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情绪感染力强,美术形象鲜明的作品来营造课堂的氛围和问题的情境,迅速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教师可将视频、画面、语言等进行组合设计。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引起兴趣。比如在欣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的时候,首先观看有关揭露德国法西斯入侵的短片,引起学生对法西斯罪行的痛恨,产生共鸣。然后在背景音乐中出现《格尔尼卡》的画面,学生思考“画面的内容是什么,表现了画家怎样的情感?”如此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了解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的背景和画面内容,以及画家的表现手法等。3.合作探究 —— 点拨指导

(1)小组探究。当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情绪被感染,兴趣被激发以后,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或结合教科书的提示,有时还可布置学生在课前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如查找有关画家的资料等。在课堂教学中,将

学生按四人一组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并让各组组员合作进行一些尝试性练习,即让学生自己先找一找(资料),议一议等,对所要欣赏的画面进行充分的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时教师要到各小组了解情况,并参与学生讨论,倾听学生的观点,进行点拨和指导。这样的教学既创设了教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又使学生学到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真正使学生 “乐在学中”。

幼儿园美术教学之我见 篇5

内容摘要: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的一种活动形式,在该活动中,幼儿情感得到了体验,身心的到了愉悦,能力得到了发展。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包括绘画、手工、美术欣赏三大內容。关键词:

幼儿园美术 教育

发展

提到美术,很多人就想到了画幅画,再深一些就是素描或写生等,其实幼儿园美术教学不是纯粹教孩子画一幅画,它包括绘画、手工、美术欣赏三大內容,它是运用多种手法帮助进行创作的综合活动,通过多种操作活动,幼儿情感得到了体验,身心的到了愉悦,能力得到了发展,整个活动过程是一种轻松、愉快、享受的过程,它讲究的是让幼儿在饶有兴趣的情况下,在玩和游戏中获得情感、能力和知识上的体验。经过小中大班三年的美术教学摸索,我有了一些以下的感受,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当前幼儿美术教育的现状

1.从幼儿美术教育的地位上看,众多的家长已从思想上重视了美术教育,不再把美术当附属科目来看,已把它同孩子的素质教育联系在一起。幼儿园也把美术课提到了同语言、计算等传统学科一样的地位上来,并进行了多种教学形式的挖掘。

2.从幼儿园美术教育形式上看,学校和教师已充分认识到幼儿园美术教育已不是单纯的绘 画,它包括绘画、手工、美术欣赏三大內容。它强调的是幼儿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和审美 情趣的提高,并认识到美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3.家长对美术教育的认识有所提高,但部分家长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容仍有一定的片面理解,错误地认为幼儿美术就是绘画,评价的标准任然以像与不像来衡量。其他就是玩。绘画,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培养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和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孩子眼里的世界,充满着各种神奇的色彩。无论是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还是人类生活的景象,都是孩子所追求的对象,孩子们乐于用画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内心意愿。因此,绘画在幼儿健康成长过程中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是幼儿园不可缺少的教学活动。它的表现手法虽然是众多家长比较认同和易于理解的,但仍有许多家长认为:绘画就是美工,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片面的,幼儿美术活动除了绘画还包括泥工、纸工等形式多样的手工活动,它们和绘画一样,也是有益于幼儿脑发育的美术活动形式。但对于绘画,有些家长的理解也有些片面,过分强调幼儿美术的技能技巧,觉得孩子画的不像、不圆、不方、不正,这实际上没有从孩子的身心特点出发,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过严,过分强调技巧的运用,忽视孩子自身的需要和兴趣的培养,由于得不到认可,孩子有时产生畏惧和厌学心理,最终造成儿童的片面发展。班上有一孩子,美术活动时,绘画技巧上稍差点,但并未影响他的活动表现,泥工、撕纸等都都很棒,可家长却认为他画的不像,而对他的美术教育全盘否定,使得这个孩子一上绘画课就叫肚子痛,我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打消了孩子的顾虑。

泥工对孩子有种天然的亲和力,喜欢玩泥土是孩子的天性,橡皮泥是泥土的良好替代物,它卫生、无毒,颜色鲜艳,可以重复使用。可家长认为这只是玩。

幼儿也喜欢进行动手动脑的撕纸、折纸、剪纸、撕贴等趣味纸工活动,对此,部分家长对此持否定或冷淡的态度。教师要帮助幼儿家长改变现象,利用多种形式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和不科学的认识,充分认识到少儿学美术,技巧固然重要,但它只是达到美术教育目标的手段,幼儿美术活动重要的是引导幼儿认识世界和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世界,是要结合幼儿园的美术活动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以培养孩子学会运用多种美术活动表现事物的能力。

二、在美术教学活动前的准备

1.教师自身美术素养的提高:注重自身的“像”„„ 2.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总之,我们要善于找到了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兴趣、美感、技能是美术教学的三大重点。

三、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具体要求 1.对教师实际操作中的要求:(1)范画的严谨,要求突出主题,画面画满(2)材料的选择(3)色彩的要求(4)勾线的技巧(5)绘画的基本元素:造型、构图、涂色灵活渗透给孩子。2.对孩子的要求(1)欣赏(2)临摹(3)幼儿想像自由画(4)选材是幼儿熟悉的、印象深刻的、来源于生活。

(1)小班的孩子从欣赏入手,通过引导幼儿对自己和他人美术作品欣赏,对美的事物的欣赏,使幼儿从中获得美的体验和感受。其中美术欣赏可以说是绘画、手工教学的一种准备和启蒙,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欣赏教育是培育儿童艺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对提高幼儿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在对孩子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还要注意孩子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培养。美是一种体验,美的因素无所不在,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幼儿情感的培养,个性的陶冶,甚至对其整体素质的发展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幼儿能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那么就能更快提高幼儿审美水平和欣赏能力。从而开阔艺术视野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进行简单的绘画尝试,在图色上要求,如:均匀,不超出范围。绘画,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培养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和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孩子眼里的世界,充满着各种神奇的色彩。无论是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还是人类生活的景象,都是孩子所追求的对象,孩子们乐于用画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内心意愿。因此,绘画在幼儿健康成长过程中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是幼儿园不可缺少的教学活动。中班美术简单的蜡笔色彩画成为活动主题,同时还穿插着线描画和水粉画。在教学活动中,以培养孩子的兴趣为目标,孩子有了兴趣,才能有绘画的愿望,才能提高绘画的技能。

首先,选择丰富有趣的内容,引起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兴趣与好奇紧密联系,没有好奇产生不了兴趣。因此,我在选材上下功夫。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及绘画特点,来选择幼儿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具有吸引力的题材。

其次,通过游戏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幼儿美术教学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游戏,要使幼儿绘画兴趣始终高涨,教育内容、方法应该多样化,应在看看、想想、画画、玩玩的过程中,运用一些趣味性的游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激发幼儿想象力,引起幼儿作画兴趣,让幼儿在玩耍中不知不觉、很自然地接受绘画技能。因此,在美术活动中,我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游戏形式。如:在进行绘画“树宝宝”活动时,通过游戏“树宝宝在哪里?”,让幼儿在室外寻找树,边玩边观察,使幼儿在玩中画,画中玩,在玩画中找到乐趣,大大提高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最后,运用多种绘画材料,激发幼儿创造力。一成不变绘画形式和材料,会使幼儿索然无味。在教学中,我给幼儿尝试新的绘画材料,激发他们探索欲望,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每一种的尝试都会带来不同画法的效果,使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大班的孩子(三)大班美术教学的组织领导

1、绘画教学

1)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扩大绘画和题材范围

2)提高幼儿表现物体的形状和结构的技能

3)发展幼儿连贯的表现事物的技能,鼓励幼儿大胆制做

4)训练幼儿使用各种颜色表现物体色彩的技能

5)传授给幼儿图案装饰的技能

6)引导幼儿运用多种绘画工具和手段,充分表现自己的认识和情感

2、手工教学

1)泥工教学

2)纸工教学:折纸、剪贴、自制玩具

3、美术欣赏

三、不要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美术作品用“像不像”作为评价孩子作品的唯一标准。

最典型地表现在我们时常会听到家长这样评价孩子的作品,“你今天画的小猫真像”,“您怎么跟教师画得不一样呢?”看你画得圆不圆,方不方的!”“好好的纸不画画,折折撕撕干啥?”„„,如果以这标准来衡量孩子,在指导孩子进行美术活动时就会犯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家长在家辅导孩子作画时,有的为了让孩子画像一只猫,会让孩子子画十遍,二十遍乃至更多遍,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还有的家长发现孩子画的“不像”时,会不由自主地拿起孩子手中的画笔代替孩子完成作品。孩子的作品完成了,但由于孩子未能真正获得练习的机会,不能亲自感受欣赏美、创造美的乐趣,也失却了体验成功的快乐。因此,家长在辅导孩子进行美术活动时,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的指导者、合作者、欣赏者,而不应成为孩子的替代者、挑剔者。

幼儿的一些作品,在成人看来很可笑,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孩子对事物特征的认识。比如画“水果树”,成人的理解是长满菜果或梨子的树,而孩子则会把它想象为结满各式水果,如香蕉、葡萄、梨、桃甚至西瓜的“百果树”。因此,家长在评价孩子作品时,不能用近大远小、遮盖等透视原理去要求。对孩子美术作品评价的标准就是构思新颖、富有想象力;色彩鲜艳、搭配自然;充满童趣,作画大胆,画面丰满富有个性。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之我见 篇6

美术课虽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却长期被当做副科,很难引起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大部分学生不能认真对待学习过程,没有好的学习动机和热情。另外,美术教学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学习材料和场地的限制,美术学习材料是学习过程的基础,必不可少。道理很简单,如果没有颜料用具就没有办法谈对色彩的知识了解和学习;没有泥怎样也做不出小泥人。

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影响美术课堂教学效果,影响这门课的发展。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下:

一、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深受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目的只是为了升学,而忽视了自身美术素养的提高,影响了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二、学生和家长对学习活动的认知不到位。学习是获得知识、技术、态度或价值的过程,决不仅仅是为了得到一张可以炫耀的文凭。而家长们最热心的总是:谁家的孩子考进了重点、谁家的孩子考进了名校。他们还认为:孩子学习美术既耽误学习又浪费钱财,以后没有什么用处。这些认知偏差严重影响学生在美术课堂的学习态度。

三、学校由于不重视美术课的开展,学校的美术设施不达标,没有专用的美术教室和多媒体,使得美术课不能施展开。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之我见 篇7

一、让学生参与体验进行鉴赏教学

音乐鉴赏的最初阶段是聆听阶段, 是欣赏阶段, 是情感体验的过程, 它既是鉴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 同时又是鉴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听众, 还是对于音乐专家来说, 情感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鉴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过程。实践证明, 体验离不开学生的参与, 因为学生不仅仅是观众或听众, 还是表演者、欣赏者、评论者、创造者, 更是参与的主体。在教学中, 让学生参与音乐实践, 有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培养。如在欣赏《春节序曲》时, 学生听着音乐模仿秧歌舞步, 用动作表现音乐的情绪, 既锻炼了音乐的节奏感, 又发展了身体的协调能力。学生还根据音乐创编动作, 互相交流, 再把编创的动作连起来形成一个组合, 从中体验成就感。一节课下来, 学生还意犹未尽, 口中仍哼着《春节序曲》的主旋律。这种上课形式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进行鉴赏教学

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使他们发挥个性特长, 都能参与到音乐中, 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 享受音乐的乐趣。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食粮, 音乐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愉悦和美感。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运用适宜的方法体现教学过程的愉悦性, 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 这既是音乐教学能获得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 又是音乐教学应达到的一个目标。当学生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 就会产生持久的音乐学习动力。如在欣赏德国作曲家舒曼的钢琴套曲中的《梦幻曲》时, 聆听钢琴独奏《梦幻曲》, 请学生根据音乐要素及音乐情绪上的变化想象音乐所描绘的内容。课上有时会邀请有舞蹈特长的学生为大提琴独奏《梦幻曲》配舞, 高雅的芭蕾很适合表现乐曲的意境, 舞蹈的韵律随着音乐的节奏展开, 乐与舞的融合更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有绘画功底的学生还用画笔描绘了自己的梦幻世界;有文采的学生写了音乐随笔, 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它以娴熟的浪漫主义手法, 把我们带进了温柔优美的梦幻境界。这首曲子主题非常简洁, 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和芬芳的幻想色彩, 旋律线几经跌宕起伏, 婉转流连, 使人不觉中被引入轻盈飘渺的梦幻世界。”只有在这样的师生情感融合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才能真正地感受和保持因音乐艺术而产生的愉悦。

三、通过比较进行音乐鉴赏

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比较音乐的不同体裁、形式、风格、表现手法和人文背景, 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音乐的能力。”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 比较同一作品的不同体裁

如欣赏舒伯特的钢琴五重奏《鳟鱼》时, 先听歌曲独唱《鳟鱼》, 然后欣赏童声合唱《鳟鱼》, 由学生比较总结二种歌曲演唱形式的不同及歌曲表现力上的差异。演唱者音色的不同, 单旋律与和声的丰富, 都使同样的作品听起来有不同的感受。学生讨论总结艺术歌曲的特点, 通过欣赏声乐作品, 加深对主旋律的印象, 并了解歌曲内容。然后欣赏钢琴弦乐五重奏《鳟鱼》, 了解钢琴弦乐五重奏的音乐知识, 比较每一个变奏的特点, 然后畅所欲言, 说出内心的感受。如第一变奏描绘河水清澈透明。第二变奏中小提琴演奏对位声部, 以描绘小鳟鱼在清澈的水中无忧无虑地游动, 嬉戏。第三变奏音乐变得激烈而暗示隐伏着的危险出现。第四变奏音乐显得更为紧张不安, 以描写小鳟鱼遇到了不幸。第五变奏音乐显得悲痛凄凉, 结束段与乐章开头相呼应, 恢复了开始时的明快、清澈、透明的音乐形象, 表现了欢畅的情绪。由学生比较器乐曲和声乐曲的特点, 总结出相对于声乐曲有歌词, 内容具体形象, 器乐曲由于变化丰富, 没有歌词的限制, 而能够给人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比较”, 是学生自己发现和鉴赏的过程。“比较”, 能促进有注意的审美体验;“比较”, 能促进学生的思维交流;“比较”, 能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比较”, 能使学生懂得个性化艺术的价值。

2. 比较艺术作品的不同艺术特点

在具体教学中, 若所选内容的相异性太大或太明显, 会提不起高中学生的兴趣, 因此, 音乐鉴赏中提倡的相异性, 应当具有一定的思考性, 应当有利于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可安排“艺术歌曲与流行歌曲的不同艺术特点之比较”的选题, 课前准备一些可让学生欣赏的作品:艺术歌曲《中国的土地》、《教我如何不想她》、《铁蹄下的歌女》;外国艺术歌曲《鳟鱼》、《小夜曲》、《我的太阳》等;流行歌曲《从头再来》、《红旗飘飘》、《千万次的爱》、《绿叶对根的情意》……在上课之前, 教师认真分析归纳是不可缺少的准备, 想好比较的项目与类别, 如在风格上, 艺术歌曲与流行歌曲相比, 前者比较严谨细腻, 后者比较宽松, 不拘一格;在内容上, 艺术歌曲具有永恒性, 流行歌曲具有应时性、现实性;在歌词上, 艺术歌曲是有严格韵律的诗篇, 流行歌曲格率则比较自由, ……课上, 要求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自己喜欢的艺术歌曲与流行歌曲各一首, 报上曲目, 并选择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歌曲请两三名学生播放, 边播放边说出自己发现的区别, 教师将学生不全面的零星观点写在黑板上, 不管正确与否, 都给予一定的鼓励。然后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看法或补充, 让学生集体讨论发表各种各样的意见。有选择地将学生的各种观点陆续写在黑板上。指出“比较”需要有一定的逻辑, 应从不同的角度, 通过仔细聆听, 逐一讨论各种歌曲的差异。要求学生自己列出可进行比较的不同角度。学生讨论发言, 各种角度纷纷列出, 教师整理归纳, 将自己带来的曲目和学生带来的曲目逐项展开对比, 进而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力。

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加以辅助

高中音乐鉴赏课内容繁多, 涉及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尽管高中生对音乐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感性积累和理性认识, 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日趋增强, 但受阅历和知识的制约, 对音乐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他们不可能对所有的内容都感兴趣, 往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对不同的乐曲采取不同的态度。要激发他们的兴趣, 使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音乐鉴赏中来, 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 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于是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所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静态影像集成在一起, 合成教学软件进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使学生置身于有声有色的音乐画面中, 引发他们的兴趣, 很快进入音乐情景, 想象、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丰富多彩、细致的感情。

以上仅是我在音乐鉴赏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教学方法, 各种教学方法的作用, 都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元的。高中音乐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探索和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 为提高音乐鉴赏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保证。

摘要:音乐鉴赏是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结合高中教学实际, 对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建议,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2]张前.再论音乐欣赏方式与心理发展阶段, 音乐研究, 2006, 3, (1) .

高中美术素描教学之我见 篇8

关键词:造型;结构;个性;创新;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025-01

美术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方法也有它的独到之处。我在多年的美术教学中,我认为教师本身除了不断提高美术素质以外,最重要的是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上好美术课贵在得法。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而素描造型艺术又是创造不同类型的形体艺术,是研究主观世界一切物象造型规律的学科,在美术常规教学实践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同时它也被看作一门独立的艺术,因为一件好的素描作品本身就是一件优秀的艺术品。它要求学生对客观事物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而这种“再创造”就是艺术。学习绘画,提高学生的造型水平并不是凭空创造,而是要学生能将自然形体转变为艺术形体,这种本质和美感的表现就是素描造型艺术的主要特征─—形体的特征。而要表现这一特征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表现、整理与概括的能力。对学生的训练应有层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可操之过急,只有打好艺术造型的基础,才能实现培养学生较好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以及良好的审美能力与创新意识的育人目标。笔者就高中素描教学谈一点浅见。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方法

整体的观察事物,初学者最易犯的毛病是从局部入手,以致造成包括比例、结构、明暗、空间、透视等方面的错误。所以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学习方法,善于总结经验避免学生少走弯路。

系统、科学的培养学生的素描认知力、观察方法,明确素描表现的具体法度。正确的观察方法,体现了一个画者的艺术修养,也是画好一张素描的首要前提,它甚至决定了一个从事造型艺术家的未来。正确的观察方法,首先要解决透视问题,用透视的眼光观察物体,掌握透视的变化规律,以及物体固有联结─—结构问题。在教学中更要遵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先可摆较简洁、对象较少的静物训练学生的观察力、认知力,让学生在单纯中发现丰富的内在变化:如何构图,处理画面上的空间关系,把握画面的细节特征等;而后逐渐过渡到复杂的组合体、多角度地训练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加强画面的组织能力,对画面中体现美感的东西进行重点描绘,集中感受对象鲜明的特征,对无关紧要的细节加以舍弃,避免学生见啥画啥,重点不突出的弊病,让学生较顺利地走入美术的殿堂。

二、深入研究结构素描与明暗素描的造型规律,培养学习兴趣

结构素描是以研究和表现形体的结构为宗旨,主要以线的形式来表现形体的穿插及构成关系,而明暗素描主要采用明暗法,依靠空间透视原理(近实远虚、近大远小)来表现形体在空间中的诸多因素,主要特征是以明暗调子来控制形体的结构关系、透视关系和空间关系,这两种素描没有本质的区别。素描规则告诉我们,没有不讲结构的造型艺术,也没有不注重结构的素描,结构是各种体系素描的命脉,点、线、面、质感、量感是素描的要素。我们从事的高中美术教育针对的是高等艺术教育的目标,一般遵循一套既定的程式。从内容上分有:静物→几何形体→石膏分面像→石膏人像→真人肖像的练习;从教学手段上分有写生、临摹和默写等方法上的训练,来锻炼学生手、眼、脑的协调性,从而形成一个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达到基本绘画技法与美学观念的统一。

三、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创新意识

个性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对艺术的领悟,是独特地运用美学法则的表现,但个性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独创性的作品,对干初学者在学习素描时,临摹某某的作品,甚至像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摹写,可以说这是正常现象。但在其今后的学习发展过程中,不可一味地摹仿,要勇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古人所说的“似我者死”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绘画作品中“不可无我”即是在作画时不可无情。

高中美术生的教学是走“写实”的道路。三年里,在教师平常的示范教学中,学生或多或少地学习了教师的作画风格,这易造成全班学生的画一个样,这也许间接地扼杀了许多学生的艺术灵气。齐白石老人不是曾告诫自己的弟子:“学画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个中意味不言而喻。教师应更多的重视学生自我价值的表现,注意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思维方式,因材施教,在掌握基本的造型规律后,根据学生的喜好引导其自由发展,力争在班上形成百花齐放的艺术氛围。这样才能对学生在高中阶段乃至未来的发展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要注意的是学生的作画个性是不能强制产生的,是其内在成长起来的,是其自我的必然反映,我们在教学中应融会贯通,灵活教学,因材施放,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块肥沃的土壤中生长出不同的花木来,使艺术界更加绚丽多彩。

要始终强调独立思考,发挥自己的想象,不可被动地刻画对象,人云亦云,同时在素描训练中寻求简练合情合理地表现见到的物体或人物,以达到形神兼备,丰富而又洗炼,严谨而又生动。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应采取长期作业与短期作业齐头并进、各光源前提下作业相互结合;并且要在其间安排构图作业,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想象力,使学生懂得画面的构成,培养其表现整个画面形的能力。

高中素描基础教学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既要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也要提高其扎实的造型能力和对现实的表现力,同时还要提高教师自身更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来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之我见 篇9

新时期小学生的美术学习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并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像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这种教育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辅助者,以学习者的平等心态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去,协同合、师生互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地、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创造之中,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新的探索。纵览小学的美术教材,既有生动有趣的童画、想象画、卡通画,又有中外儿童优秀的美术作品欣赏、画家笔下的动物画、风景画;既有动手操作的工艺品、小制作课,又有走出课堂、描绘大自然的写生课,教师在教学时用有趣、童话般的语言来描绘教材中的画面,可给课堂注入兴奋剂,形成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绘画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美的教育。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凭借具体形象的的联想进行的,虽然他们已经能够运用某些概念进行判断、推理,但很大成分上仍然与具体形象联系着。针对这个特点,在美术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二、调动感官,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视觉是心灵的窗户,我们要靠眼睛来提高观察力,所以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思维、鉴别,然后完成自己独特的创造结果。小学生学画要学会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体会生活中的变化,并把观察到的东西加以联想,就能画出更有情趣的画。

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贫乏,因此要尽可能地让他们去接触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让他们运用各种感官去了解周围的一切。感知力是一切领域的人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基本能力。视觉是一种主动性很强的感官形式,进行积极的选择是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要使小学生具有一双善于选择的眼睛,就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小学生能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其中。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知道,小学生作画开始时都是凭印象来画,常常是别人怎么画,他也照着画,缺乏自己的独立性。正是由于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使小学生的作品多姿多样。实践证明,没有教师的示范,他们也能画出千姿百态、形象色彩各异、充满稚气和美好愿望的作品,那是小学生心灵真实的体现。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在通过观察、记忆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没有大量观察、记忆的积累,就谈不上想象力,因为想象力是学生对原有的事物加工改造形成的产物。

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想象力,尊重学生对美的感受、理解能力。他们的想象画是不求科学的“真”只求感受的“真”,并不以“像”为标准。

创造力是人类智力的核心,它是在观察与想象之后的灵感状态。以形象思维为引线,在生动有趣的作画中牵动逻辑思维、推理思维、动作思维、灵感思维的自由发展,引导小学生进行某些相似的改进、相似的综合而后创造,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引领小学生走进自由自在的艺术天地和理想彼岸。培养创造力的土壤是深入生活。生活是创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事多留心,多联想。创造力的来源是心灵,学会运用自己那颗美妙智慧的心,才会有创造性思维的闪光。培养孩子灵活机动而不死板,善于联想而不僵化。例如,提供给学生手套的形状,让他们根据手套的外形用填添在手套上增加一些东西,叫它变成另外一种东西,如树、楼房,表现出孩子想象的求异和创造的新意。

四、正确认识儿童画

“你胡涂乱抹的什么呀,乱七八糟的”、“画得一点都不像,难看死了。”只拿像与不像作为评价一幅童画的好坏标准,会对孩子学习美术产生消极影响。由于儿童的生理机制尚不完善,手、眼、脑三者的配合尚不协调,所以画出来的形象荒诞、奇特、不合常理,但这正是儿童画的可爱之处,它所展现的魅力是成人所望尘莫及的。要知道,儿童画更多的像玩一场游戏,这种“不像”的画正是他们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感受和内心世界的真诚流露,是真、善、美的体现,而正是这种游戏培养了他们的个性品质,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画与成人画相比尽管表现形式和技法无法相提并论,但其纯真、质朴的童趣则是成人画所不能及的。这种纯真、质朴的童趣往往给人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因此,教师应珍惜和爱护小学生的这一特征,不要总在“形”上做文章,评价“像不像”、“美不美”,应该遵循他们年龄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关注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心理特征。只要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是愉悦的、投入的,教师就不要过分挑剔。只有孩子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做到了敢想、敢画,才有可能真正的儿童画。

五、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

情感是对外界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它能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因此,要使学生喜欢上美术课,教师就要善于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和情感。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老师做到情感真挚、丰富,并把这促情感以恰当的方式渗入学生的心田,感染他们,使他们与自己一起参与到和谐美好的教学之中去。如在学生动手做作业之前,我都会像讲小故事一样给他们讲一些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表现美的过程,引导他们在做作业时学会介入自己的情感因素,使自己的作业透出情感的灵性。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各方面都达到最佳状态,通过积极的探索获得新知识,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创新思维与现实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他们的思维空间更加广阔。

高中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10

这一届学生即将毕业,回顾自己这三年的作文教学,个人觉得,高中写作教学要抓好四个方面:一是要引导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广泛的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二是要有一个科学、高效的写作体系;三是要进行及时针对性地讲评;四是要督促学生养成勤于练笔和反复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除了生活之外的另一个重要源头。相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阅读对学生写作的贡献不亚于生活。一个学生没有丰富的阅读量,写的文章总会给人干巴巴的感觉。没有阅读,写作就如同无源之水。因此,要想学生写出好的文章,必须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高中语文老师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并不简单。至于原因,高中语文老师和其他关注此事的人都很清楚,在此不作赘述。但我们可以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此事;二是定期或不定期给学生介绍、推荐一些书目和文章。包括一些经典的作品,也可以是当代的一些名家名作。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迟子健的《雾月牛栏》《清水洗尘》《伤怀之美》,鲍鹏山的《天纵圣贤》等。当然,也可以推荐一些期刊,如:《读者》《意林》《青年文摘》《创新作文》《独唱团》等。三是定期组织读书交流会。读书交流会上,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书或文章,并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然后把书名或篇名、作者、出版社写

到黑板上。会后,老师要把学生介绍的书或文章做一个梳理归纳并核实,附上作者、出版社,然后再告知全班学生。四是每周留一节课专门给学生阅读,阅读的内容可以广泛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古今中外的都行,但必须是健康的。阅读地点可以是教室,也可以是图书馆。这节课上,老师既要给学生足够的自由,也要适当监督,不能变成“放羊式”教学。保证学生在忙于学习数理化英等科目的同时,有时间阅读。五是及时表扬优秀者。优秀者可以是读书读得多的,阅读面广的,也可以是写作文时引用很丰富的。另外,老师要坚持这种做法,即使到了高三也不能放弃。

这一工作如果落实到位,学生写的作文肯定不会差。

二、设计科学高效的写作体系

高中作文教学一定要有一个体系,至少每一学年要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且这个体系必须科学、高效。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必修阶段时,可以按照教材本身的体例来操作。如高一第一学期主要掌握记叙、描写、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了解记叙文的文体特征,选好记叙的角度,写人要凸显个性,写事要写出波澜;掌握写景的方法技巧;会写抒情散文。高一第二学期主要掌握议论的表达方式。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选择和使用论据、基本的论证方法、横向展开议论、纵向展开议论、反驳等。高二第一学期巩固议论文的写法。另外,掌握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发展等级”的四个能力

点:学习写得深刻、充实、有文采、新颖。这部分,老师还得适当补充相关内容,而且每个点可以写两篇作文。

高二第二学期一般已经进入了选修课程的学习。绝大多数学校一般会选择《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教材。但是这本教材里没有写作教学。因此,这个学期的写作教学需要老师自己把握好方向,必须要有一个体系,而且这个体系最好还包括高三一年的。换句话说,针对后三个学期的作文教学,老师要有一个整体规划,要制订一个科学、高效的体系。如果考虑高三一轮复习资料上可能有一定的作文复习体系,那么至少高二第二学期要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且这个体系要跟高三的体系能够衔接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高二第二个学期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阶段训练如何拟好标题、如何写好开头、如何写好结尾;第二阶段(学业水平考试复习阶段)巩固如何写规范的记叙文和议论文、作文升格、作文审题(初级)。高三这一年是这样设计的:作文审题(高级),重点是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审题;议论文的结构(横向、纵向),重点是如何拟分论点;议论文如何选择和使用论据;议论文的论证方法;符合文体特征,适当巩固记叙文的写法;巩固深化如何写得深刻、丰富、新颖、有文采;全面升格;积累作文素材。

这一体系,从各方面反馈的情况来看,效果不错。

三、进行及时针对性地讲评

教师无论采用何种批改方式,都需要进行及时针对性地讲评。学生作文交上来后一个星期内应该批改完成并进行讲评,否则效果就会打折扣。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必须抓紧时间批阅,这个过程是很辛苦的。讲评应该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指出典型问题、讨论出正确的审题立意、列举典型的分论点、范文共赏共评或作文升格。在范文共赏共评时,可以采取作者本人朗读或全班印发两种形式,但后一种效果明显好于前一种。作文升格要学生先指出问题,可以叫作者本人回答,也可以叫其他同学回答;然后在旁边修改,并抽查展示,再点评。写一次,及时针对性地讲评一次,学生才会有一定的收获。

四、督促学生养成勤于练笔和反复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

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学生练出来的。老师指导得再好,批改得再认真都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练习。但是绝大多数学生都害怕写作文。曾有这样的顺口溜:“学生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总结得确实很有道理。另外,现在的学生普遍吃不起苦,惰性重,文学积淀不够,所以更害怕写作文,更不想写作文。因此,就需要老师的督促。老师可以每两星期布置一篇大作文,每周布置一篇周记,要求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上交,以此来督促学生勤于练笔。当然,对写得好的大加表扬,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勤于练笔,有的学生甚至会养成主动练笔的良好习惯。到那个时候,老师就不需要费很大的劲来做这事了。

在老师整体讲评之后,一般的学生都不太愿意去修改自己的文章,而是丢到一边。而很多老师也是讲评完之后,又开始讲授新的作文知识,布置新的作文题目,学生开始另写作文。这种做法,效果并不显著,会让讲评的内容无法落实。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在考试时写的作文题是他们之前练过的,他们写出的作文跟第一次相比,并没有明显的进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是老师讲评不到位,而是学生在老师讲评完之后并没有进行相应的修改,或者说老师没有督促学生进行修改。因此,老师在讲评完一次作文之后,最好的做法是要全班学生对照评语修改,修改之后,再交上来,批阅之后再讲评。对于个别写得不好的,要求他再修改,然后要他仔细比对,学生就会在反复的修改中感受到自己的作文变得越来越好,写作能力也就无形中提高了。如果第一次升格之后,总体上仍没达到预期效果,也可以进行第二次升格。作文升格之后,再布置新的作文,如此循环。

做好这样的工作,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一般会令你满意的。

上一篇:四年级班主任班级管理经验交流材料下一篇:我的理想军人500字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