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 《从传统到现代》 教学案例(通用9篇)
高中美术鉴赏 《从传统到现代》 教学案例 篇1
高中美术鉴赏 《从传统到现代》 教学案例
高一年级美术学科 设计人 管欣彤
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教学模块:美术鉴赏 课业类型:欣赏与评述
教材分析:本课是《从传统到现代》第一课时20世纪中国现代绘画部分,学生通过《人间生活》、《审美自律》等内容的学习,已经对中国传统文人画有了较为深入的学习,掌握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20世纪中国画、年画、油画的巨大变化,通过学习,掌握中国现代绘画的演变原因和特点。
教学方法:互动法、启发式教学、合作探讨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由于受西方文化影响,中国20世纪绘画在传统绘画基础上所发生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中国现代绘画名家名作,了解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主要过程和中国艺术家突破传统、追求创新的主要思路及观念,能正确理解作品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悟与情感的体验中国现代主义绘画作品,了解画面记录的时代变迁以及各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感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是如何突破传统,走向创新的。学习画家如何用艺术手法表达爱国主义情感
2、难点:美术“现代化”的方式和原因的分析理解。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欧洲3大美术流派
2、由安格尔的作品《浴女》引出1914年上海画院刘海粟使用人体模特写生引发一场轰动,随后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进行美术革命的要求的故事,引导出课题《从传统到现代》,引发学生通过查阅或结合历史知识思考中国现代美术起始的时期,社会发展,变革的特点以及该时期美术发展的历程和基本特点。
学生发言,由教师做出总结。
二、进入新课:(15分钟)
教师播放幻灯片提出问题:这是我国什么时期的作品?哪些画家的作品?你们了解其中的含义吗?(学生分小组讨论、思考派代表回答。
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并要求
学生阅读教材P42~44的内容。使学生了解传统型中国画的代表画家,代表作品,艺术特色及其意义。
教师总结:导致中国美术现代化的因素主要是中西文化的交融以及现代社会的变化。教师展示第42~43页的作品(带着问题看图片)
你认为中国画的革新体现在什么地方? 还有那些角落也受到了稀饭个文化的冲击?你能看出其中的意义吗?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观看下面的几组图片:(播放课件)
1、(中国画)
a.文人画和现代题材绘画的对比,讲述时代变迁对绘画产生的影响。b.徐悲鸿留学和对中国画的改良,点明西方思潮对中国画的影响。c.《流民图》,讲述现代中国画受西方思潮的影响。
2、(年画)
a.传统年画欣赏,讲述传统年画创作观念
b.《丰衣足食图》力群,时代变迁对年画创作的影响
c.练习:《阳春白雪》、《赶火车》两件作品是如何体现现代年画新特点的?
3、(油画)罗中立《父亲》,主题生活化
4、(漫画)《三毛流浪记》漫画和动画的发展,现代化美术表现方式的多样化。
三、知识巩固(10分钟)
1、展示讲解图片60年小学课本的变迁。从这些小学课本中我们可以感受到60年来教育变化的巨大成就,2、建国初期的语文课本特点是:毛主席像太阳。第一篇课文内容是“毛主席,像太阳,他比太阳更光亮。小兄弟,小姐妹,大家一齐来歌唱“。那时新旧时代刚刚交替,教材形式上还有着旧的特色。比如课本自左向右翻阅,采用旧社会时期的竖行排版方式,印刷的字为繁体字。3、60年代的语文课本的特点是:满纸的阶级斗争。有一道数学练习题的标题是“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然后才切入到正式的数学问题:家里有多少地,每年收多少粮食,要给地主交多少租,借了多少高利贷,过了多久就翻了多少倍 4、70年代的语文课本的特点是:课本变成红宝书。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每一课的开头都是“最高指示”,封面大多为红色毛主席像,毛主席语录占了课本的大部分内容,完全像一本红宝书,也被称为“红色课本”。5、80年代的语文课本的特点是:课本的春天来了。“冰雪融化,种子发芽,果树开花,我们来到小河边,来到田野里,来到山岗上。我们找到了春天。”对于每一个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孩子来说是幸福的,纯粹政治的内容终于从教材中消失,知识的春天来到了。
优美散文、励志文字、革命故事成为这一时期课文选择的主流,像《狼牙山五壮士》、《谁是最可爱的人》、《小桔灯》、《背影》、《荷塘月色》、《生命的意义》、《海燕》等课文成为这一代人共同的经典记忆。
6、现在的语文课本的特点是:人文化人性化。“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分别是当前使用的小学语文课本,内容富有时代气息、人文色彩和情感因素。更大的一个变化是从2001年的课改开始,学生们可以选择丰富多彩的课本。
结合自己亲身感受,感悟时代的变迁对于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以此思考回答艺术家的生存的时代意义以及环境冲击对于艺术风格的影响因素。
总结:艺术大师一生在不停的创新,他们有着自己深刻、独特的画学思想,一生的个性风格变化较为突出。这也是他们与一般画家的区别!(中国现代绘画的发展和进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提高、以及市场的炒作)
四、拓展延伸(5分钟)
1、名家故事: 认识徐悲鸿 播放有关徐悲鸿的生平视频
简介:1895—1953,江苏宜兴人,曾留学欧洲,历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院院长,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被称为“中国近代绘画之父”。
作品欣赏:《群马图》是1940年徐悲鸿欣闻国内鄂北大捷时创作的,反映了画家对当时的抗日战争所取得的胜利无比欢欣的心情。
他画的马,几乎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前三匹昂首竖耳,似有警觉,后一匹低头吃草,姿态各异,静中有动,透出一股内在的力量,使人感到有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由于画家熟悉马的解剖,粗细有别的浓墨线条,精练准确地画出马的形体结构,浓淡不同的墨色寥寥几笔渲染出躯体的明暗起伏,这种融入西法的表现,加强了马的体积感,成功地刻画了形象,传达出作者的强烈情感,在当时给人以耳目一新、令人振奋的感觉。
风格: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显示写实艺术之美,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中国画坛上还有不计其数、卓有成效的名家: 如:
国画家:高剑父、叶浅予、赵望云、陆俨少、朱记瞻、陈子庄、郭味渠、刘文西、刘大为等 版画家:李桦、黄新波、刘岘、李焕民等 油画家:王式廓、靳尚谊、詹建俊等
希望同学们在课外还可以对其他画家极其作品在课余进行学习和研究。
五、总结思考(5分钟)
1.欣赏中国近现代绘画的时候,需要与时代结合起来。
2.西方传统绘画的创作风格、表现内容和画面技巧,对中国的绘画起到了改良的作用,促进了中国绘画的现代化进程。
3、讨畅所欲言:你认为中国现代绘画应该怎么发展? 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发言,调动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性。
教学感悟
教学设计是死的、但上课过程是活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堂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而不能不顾教学效果按部就班。本节课按计划以欣赏为主,第二课时才设计,但看到学生那股热情劲,我不由自主地调整教学流程,缩减了欣赏时间,留给学生大量表现自己的时间,让他们开心地展示自己,及时地张扬自己的个性,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利用身边环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发展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
高中美术鉴赏 《从传统到现代》 教学案例 篇2
例如, 鉴赏元代任仁发的 《二马图》, 首先用感悟式鉴赏, 那么我们得出的结论可能就是作品中画了两匹马, 而且画得很像; 再稍微仔细一点, 我们还可以感悟到这两匹马一肥一瘦, 有很大的区别; 再深入一点, 展开我们 “想象的翅膀”, 我们可能会想到 “不管肥马瘦马, 任仁发画的都是好马”等。而鉴赏 《二马图》, 我们能到此止步吗?显然不能。如果是这样, 那么就会辜负任仁发创作此画的 “倡廉讽腐” 的良苦用心, 也会削弱 《二马图》 “以画传话”的社会批判价值及其穿越时空的艺术人文价值。这就带出一个新的问题, 即怎样才能把握美术作品意旨的问题。怎样才能循序渐进地把握美术作品的意旨呢? 我认为, 可以走 “从 ‘是什么’到 ‘为什么’”的道路。
一、探问 “是什么”
所谓 “是什么”, 就是我们在鉴赏美术作品时所观察到、判断出的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对象, 这个对象可能是人物、景物, 也可能是人物、景物 “组合”营造出来的某个情境、事件; 可能是抽象的点、线、面、色彩等, 也可能是由这些美术作品形式语言要素 “组织”创造出来的某个意象, 等等。
例如, 鉴赏达 · 芬奇的 《蒙娜丽莎》, 通过观察、判断,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坐姿妇女肖像, 她身着深色服装, 身体稍稍朝向左侧, 左手倚放在扶手上, 右手轻搭在左手手腕处, 面露 “神秘的微笑”; 她的背景是幽深、渺茫的山水和充满神秘感的天空。
又如, 鉴赏 《向日葵》, 我们看到埃贡 · 席勒的是枯黄瘦黑的 “向日葵”, 克里姆特的是叶茂花鲜的 “向日葵”, 凡 · 高的是辉煌热烈的 “向日葵”。
再如, 鉴赏巴勒斯坦著名的镶嵌画《智慧之树》, 我们看到的是: 一棵巨大的果树下面, 左边是两只鹿在觅食, 场景十分温馨; 右边是一只狮子在啃食一只鹿, 场景十分恐怖。至此, 大家应该明白 “是什么”到底是什么了。
值得注意的是, 在观察、判断 “是什么”的过程中, 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要做, 那就是要准确判断出对象的特征。这个特征可以分为局部特征和整体特征, 同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辩证统一和有机组织的关系。
例如, 列宾的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在十一个人物形象中, 他们的年龄、身份、衣着、面色、表情、动作、气质都各不相同, 有的饱经风霜而充满智慧, 有的身材魁梧而憨厚耿直, 有的步履艰难而愁苦无奈, 有的年少孱弱而疲惫不堪; 还有酷烈的阳光、荒芜的沙滩、焦黄的河岸、惨淡的天空、满载的货船等, 共同构成了人物活动背景。所有这些, 都给人以贫苦、艰难、无奈、无助与无望的情感震撼。总之, 画中的每一个元素都集中在 “苦难” 这一撼人心魄的特征之中。
二、追问 “为什么”
在弄清楚 “是什么” 之后, 我们要走的就是第二步, 即追问 “为什么”。所谓 “为什么”, 简而言之, 就是作品形象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这就需要我们去探究作者的生平事迹、个性特征、思想境界和艺术追求, 需要我们去探究作品的时代背景、社会心理和历史风貌。所谓 “知人论世”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例如, 19 世纪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风景画家列维坦的风景名画 《深渊》, 从 “是什么”的角度看, 他画的不过是搭在小溪上的破旧的木桥, 从左至右从桥下流过分上下两层的似浅实深、深浅难测的溪流, 溪岸边神秘黝黑的森林, 寂寞地伸向森林中的小路, 森林背后灰黄的云彩与天空, 寂静地照映在木桥、草丛、小路、水面上的残阳余晖与倒映在水面上的幽灵般的树影。其总体特征是, 光影幽暗异常, 景象深邃莫测, 气氛万籁俱寂, 画面苍茫逼人, 似乎在向人们昭示着生命的孤独与无望, 暗示着内心的苍凉与凄怆。
为什么会这样呢? 解谜的方向有很多, 这里列举三个: 一是列维坦的艺术追求, 他的作品往往是 “在感悟自然的过程中感悟艺术、感悟生命, 在感悟苦难后抵达崇高与静美”。二是列维坦的艺术个性, 他的风景画的基调是 “忧伤”, 题材往往是阴郁的天空、昏黄的残阳、苍凉的暮色、幽静的池水、宁静的湖泊、沉寂的树影等, 从中, “我们触摸到的是俄罗斯大地的苍茫与忧郁”。三是列维坦的创作原委, 原来 《深渊》取材于一个民间故事, 说的是一个磨坊主的女儿与一个农民的儿子相爱了, 磨坊主坚决反对, 买通了征兵局, 将青年农民抓去当了兵。因为旧时俄国的兵役制是终身的, 所以姑娘闻讯后深感绝望, 便从桥上跳入水潭溺亡了。这个故事一直盘桓在画家的心底, 耿耿不能释去。有一天, 他看到了一处景象, 于是依照这一景象创作了一幅风景画, 这就是 《深渊》。至此, 我们就可以明白:这 “深渊” 里, 有姑娘的热烈的爱情和无限的遗恨, 有灵魂的无声的哭泣;有画家的无尽的痛楚和无言的控诉, 有灵魂的真诚的祭奠。 “深渊”, 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 更是社会人生的。显然, 这种作品的鉴赏, 需要鉴赏者具有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识见功底和关注社会、悲悯人生的人文情怀, 否则, 鉴赏便无法达到应有的深度和高度。
值得注意的是, 在解决 “为什么”问题的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把 “知人”和 “论世” 有机结合起来, 也就是要全面了解作者及其创作意图, 全面把握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所要表现的时代主题。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看到 “蒙娜丽莎”的 “神秘的微笑” 里闪烁出来的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光辉, 才能看到乌东 “伏尔泰坐像” 焕发出来的荡动的激情和高贵的锐气, 才能看到罗中立的 “父亲” 的凄楚、迷惘又略带期待的目光里透视出来的饱经沧桑却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 才能看到江丰的“风雪中的东北抗日义勇军”用血肉之躯筑就的中华民族的新的长城……例子不胜枚举, 道理归于一个: 离开了 “知人论世”, 所谓的美术鉴赏, 所谓的探求美术作品的意旨, 都无异于向水捞月、缘木求鱼。
综上所述, 我们简要介绍了鉴赏美术作品意旨的方法步骤。概括起来说, 探问 “是什么” 的过程实际是一个观察、判断的过程, 它要求仔细、全面, 不能对作品有任何遗漏, 而要既有局部认识, 又有整体把握, 只有这样, 才能给下一步的鉴赏行动奠定基础。追问“为什么”的过程实际是一个探究、发掘的过程, 它要求准确、深刻, 不能对作品有任何误解甚至歪曲, 而要既贴合作品形象本身, 又结合作者与时代社会背景, 只有这样, 才能含英咀华、探骊得珠。
高中美术鉴赏 《从传统到现代》 教学案例 篇3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育;美术鉴赏;传统文化运用
美术鉴赏课在高中课程安排中的比例不得重视,殊不知美术鉴赏教育环节是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中国学生多对传统作品不大清楚,反而熟知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文化,对传统的中国美术文化与精神相知甚少。通过美术鉴赏教育能够让高中学生培养个人审美情趣,并能够通过写意书画、服饰图腾、工艺雕塑等方面了解到中国士大夫、文人们的激情思想,了解到我国儒家文化的千年精髓。
一、传统文化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实施的必要性
(一)利于人格塑造
高中学生具备较全面的价值观念,乐于接受事物,更加具备接受、理解、反馈、创造的能力。在该阶段对学生进行有效全面的鉴赏赏析教学,能够让学生有较强的理解意识。而传统文化在鉴赏赏析教学中的运用又能够利于学生了解中国文化,通过绘画、书法、陶器、民族图案等熟悉中国艺术背后的千年文化,通过鉴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健全学生的感受能力,从而利于潜移默化的形成学生个人的特质人格。
(二)培养图形意识
美术鉴赏教学的模式多以赏析图片为主,这样的鉴赏模式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使得学生具备对图案的敏感性。例如陶器上出现的人物场景图案,教师能够从人物的穿着、表情、动作几方面去引导学生处理各种元素,可以通过手中的权杖、服饰花纹给学生解释是否为祭祀画面、人物的权利分布是怎样,从而体现出文物当时所处于的人文环境等等。这样的具体分析能够培养学生对于细节的把控与对整体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具象图形意识。
(三)多元文化观的形成
鉴赏课程表面看似是引导学生赏析,实则是将文化内涵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消化理解再创造的过程。我们不难看出艺术史上的发展都伴随着意识形态,文人学者艺术家们进行自主理解的再创造再加工,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艺术的再次传播和兴起,如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而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同样有着这样的深层规律,建立在模仿、戏仿等基础上的学说都在解释这一现象,这意味着美术鉴赏课程是让自主学生发掘规律,探寻历史的过程,并启发学生能够在了解历史,明确文化的基础上,能够有自主开创,形成自己对不同文化的保持态度。
(四)审美能力的提高
不由分说,鉴赏课程的基本要求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最高要求是希望学生具备个人系统的美学体验,对于美的追求是美术教育一贯之本质。通过不同样态的美术形式让学生自主形成审美趣味和审美品位,例如对工艺品图案的独特理解、对民族服饰文化的感受、对写意山水画灵动的感知、对狂草书法的共鸣等。
二、传统文化在美术鉴赏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一)多种艺术形式的交叉教学
多种艺术形式的交叉教学是指,教师能够将同一朝代的相关作品进行交叉教学和引导。例如围绕先秦文化赏析教学时,将春秋时期的文化大繁荣景象、战国时代的兵器及生产工具、文字、图案、诗歌一同纳入教学范畴,感受百家争鸣、战火纷争、多元并存,这样的交叉学习,利于学生从多种方面了解文化内涵。
(二)比较教学法
将东西方文化进行比较教学,从中让学生自主感受文化之差异,更直观的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例如西方的雕塑以人形为主,而中国的雕塑则以动物、龙腾等为主,即使是人形也都有些不同于真实的人类长相,通过对比教师可以发问学生为何西方人物雕塑多以动态美和爆发为展现,而中国人物雕塑多以静态安详面孔为主,这样的对比赏析和引导能够让学生直观了解到东西方从宗教、人文信仰上的不同,自然也就深刻了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和呈现态势的理解。
(三)体验教学法
鉴赏课程的最大缺点在于艺术形式和学生有实质距离,学生只能鉴赏而不能够取得更进一步的共鸣和体验,所以在鉴赏课程中加入体验方式能够更好的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对于绘画和书法的赏析,教师可以利用前半段上课时间给学生进行赏析分析,后半段课程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书法绘画的模仿和创作,去感受每一笔的灵动与内涵;而涉及到陶器工艺品教学时,可以带实物进行展示,给学生用视频展示如何制陶,带给学生烧制出炉的陶器是什么样子,并展示上釉之后的成品效果;教学到民族服饰内容时,还能够让学生自主设计服装,有条件还能够在学期末制作出来作为成果展示,学生相互进行评分,这些体验式教学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和接触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用眼耳口鼻去感受,还真实的能够动手去创造。
(四)文化引导法
文化引导法的内涵实质是将赏析内容联系到时代的背景文化中去阐释艺术形式的由来、形成原因等,文化也是中国传统人民的智慧结晶,用文化去解释现象,利于学生学习和接受,知晓艺术样态的形成原因。
结束语:
高中美术鉴赏课能够有效的弥补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缺失,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树立起自己的理解和创造,这也利于学生在青年阶段就培养起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感受,从而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刘瑛,黄意涵.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高校美术鉴赏教学改革刍议[J].湖南包装,2015.
[2]李娜.在美术鉴赏课程中有机渗透中国传统文化[J].美术教育研究,2012.
[3]李沛东.传统美学在“美术鉴赏”课程中的诠释与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
从传统到现代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从传统到现代》是湘版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六课。本课通过赏析一些美术作品使学生学会解读现代主义美术作品,准确把握现代主义美术的特征以及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我根据教材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2、了解中国美术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所经历的主要过程;
3、了解中国艺术家突破传统、追求创新的主要思路与观念.在学习了新课程标准,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是如何突破传统,走向创新的.本课的难点是:美术“现代化”的方式和原因.步骤四:通过幻灯片展示多幅传统年画与现代年画,比较之间的不同,以提问教学法和观察体验法进行师生交流,得出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之后,一些新的事物纳入了年画的表现范围,表现内容也不再是门神福禄寿,更多的洋溢着生活气息,艺术形式上也有所创新。
步骤五:与学生交谈他们喜爱的漫画作品,集中学生注意力,导出漫画作品《三毛流浪记》和《西游漫记》,由学生发挥想象,讲述作品中描绘的小故事,锻炼其表达能力,总结作品产生的社会影响和作用。第三环节:归纳总结
新课程理念非常注重学生自己学习评价,因此采用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和知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的优差点。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直接展出,并采用了文字与图片相配合的方式,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加强了学生对作品的记忆。
高中美术鉴赏 《从传统到现代》 教学案例 篇5
究(3)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高中美术鉴赏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3)”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
高中美术鉴赏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 ● 鲁 浩
随着美术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次改革是一次涉及美术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课程评价、教学方法等一次全面的深刻的改革。我们必须构建一套综合的、系统的能够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这样才能为教师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一、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背景
《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在“美术鉴赏”模块中明确指出:美术鉴赏的首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美术语言与鉴赏方法,以多种方式了解和感受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积累审美经验,认识美术的价值和作用,提高美术素养。
美术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认知是左脑的功能,情感是右脑的功能,人脑的功能应全面开发,协调发展。著名的科学家李振道认为:科学是认知领域的顶峰,而艺术是情感领域的顶峰,二十一世纪将是艺术与科学的双峰聚会。科学家大多是热爱艺术的。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艺术家达芬奇不仅在艺术上有杰出的成就,而且在数学、医学、物理等领域都有巨大的贡献。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名言是 “ 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 ”。所以,美术教学能促进情感领域的发展,在美术教学中引进探究性教学模式,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与认知的发展相结合。
探究性教学思想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发现教学模式”、美国探究教学专家萨奇曼提出的“探究训练教学模式”、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进行的“问题教学法”以及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的“探究式学习”等都属于探究性教学模式。
探究性教学思想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的方式,是指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实践、总结与归纳,获得经验与体验,发展智慧与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实践活动。
二、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基础
1.主体特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
“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好奇心强,对学习的知识喜欢提出问题,也喜欢回答问题,且高中学生又已具备了较为广博的知识基础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设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判断、推理,探究新的知识。既发挥了学生潜在的能力,又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发展。另外,青年时期也是世界观、审美观和道德观初步形成的基础时期,高中学生对理想、未来、社会、人生都有了一定的看法。在审美欣赏中,他们不仅能够对审美物的外在形象与表面的美等方面做出评价,并力图在形式、内容结构以及内在的美等方面做出分析和评价,因此在高中美术鉴赏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形式、内容、内在情感等进行探究,以培养学生形成高尚、健康的审美情感,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满足他们情感上的要求。
2.理论基础:探究性学习理念
现代教学论强调:学生学习的性质是“开发、创新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 “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要变“ 以教为中心” 为 “ 以学为中心 ”。“ 以教师演绎活动为主” 为 “ 以学生体验、推理、创新为主”。现代教育的教学过程不单纯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过程;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经不仅是“学到什么”,更主要的是“ 学会怎样学习” 了。因此,教师的使命,不应该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进而主动地去获得知识和能力。探究性教学法是一种按照教学规律进行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探究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运用“探究性教学法” 进行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
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的思想。因此,探究性教学法把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讲,学生听” 的教法。探究性教学法是一种按照教学规律进行的,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进行尝试性地探究学习,结合教师的点评,学生再体验,不断提高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
三、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意义
这种探究性教学真正体现了国际教育界流行的“You do,you understand”的思想,也体现了新一轮美术课程改革的基本观念,其意义有:
1.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性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改变了以往单向的师“授”生“受”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师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对话、交流和合作。
2.有利于开展“问题教学”。探究教学以问题为中心,要求学生始终围绕问题进行仔细调研观察、查找资料、访问专家、实地考察、认真思考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能力。
3.有利于开展“情境教学”。探究性教学改变了以课堂、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和现实生活中学会和探究,即增长了知识和技能,又培养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提高探究的能力和水平,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坚持真理以及锲而不舍的毅力等科学素养。
四、高中美术鉴赏探究性课堂模式的实施 1.探究性课堂模式的构建
其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确定探究目标 —— 建立问题情境 —— 形成假说——整合资料 —— 得出结论 —— 小结反思”。探究性教学法既有教师讲解,学生看书或查阅资料,也有师生谈话,也有学生作练习,把几种基本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最优的组合。2.建立问题情境 —— 引起兴趣,激发动机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是学习自觉性的特点。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其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有兴趣就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没有兴趣就会精神颓废,感到头昏脑胀,无异于一种苦役,甚至会对学习厌而生畏。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讲的这个道理。学生的兴趣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此,在教学中,教师须将那些不知与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由于美术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等特点,教师创造问题情境时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情绪感染力强,美术形象鲜明的作品来营造课堂的氛围和问题的情境,迅速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教师可将视频、画面、语言等进行组合设计。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引起兴趣。比如在欣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的时候,首先观看有关揭露德国法西斯入侵的短片,引起学生对法西斯罪行的痛恨,产生共鸣。然后在背景音乐中出现《格尔尼卡》的画面,学生思考“画面的内容是什么,表现了画家怎样的情感?”如此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了解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的背景和画面内容,以及画家的表现手法等。3.合作探究 —— 点拨指导
(1)小组探究。当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情绪被感染,兴趣被激发以后,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或结合教科书的提示,有时还可布置学生在课前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如查找有关画家的资料等。在课堂教学中,将
学生按四人一组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并让各组组员合作进行一些尝试性练习,即让学生自己先找一找(资料),议一议等,对所要欣赏的画面进行充分的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时教师要到各小组了解情况,并参与学生讨论,倾听学生的观点,进行点拨和指导。这样的教学既创设了教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又使学生学到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真正使学生 “乐在学中”。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之我见 篇6
建始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魏未
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搞好美术鉴赏教学的方法。鉴赏相比之欣赏,更多了主观意识的参与,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让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不只是去“赏”,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去“鉴”。
关键字:美术鉴赏、美术教学、高中美术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更是来自生活。他们的创作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科技等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同时又和艺术家本人的身世、个性、世界观、艺术观、创作激情、潜意识等密不可分,这些就如同基因一样被带入作品的每一块色彩与笔触之中。因此,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美术作品,不仅是由物质材料构成的可视形象的艺术世界,而且还散发着这些“基因”的信息,它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是时代精神的文化结晶,对美术 作品的鉴赏就关系到人的生活品质的提高。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提高美术鉴赏能力呢?这就是高中美术鉴赏课的目标之所在。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随之步入课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资源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标准。
高中美术鉴赏课以鉴赏为主,是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因为优秀的美术作品是时代精神的文化结晶,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关系到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但在我几年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单纯的美术鉴赏课教学过于枯燥,美术鉴赏课上,教师就是一幅接一幅的从作品的来历讲到作者的奇闻趣事,最后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学生却神色漠然,不知所云,纯粹是“看热闹”,整堂课上的是索然无味。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的兴趣呢?针对这种情况我对如何更有效的组织鉴赏课堂产生了一些想法,并用在实际工作中,还是有一定的收效。
第一、创设课堂氛围,改变教学方式,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自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才能思维敏捷,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获得自主的、有益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敏锐洞察力和乐于探索精神,鼓励想象、创造和勇于实践。这些能力的形成无法由教师一手操办,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参与其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参与,就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让他们敢想、敢说、敢做,不受传统束缚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下才能更好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引导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第二、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电化教育的广泛应用正是教育发展经历的又一次革命,它是教育逐步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适时、恰当、合理、灵活地运用电教多媒体,充分的发挥其声、形、光、色的优势,把无声的教材变的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形象直观、以其新颖、感染力强的特点步入课堂。
多媒体教学把以往人们常用的直观教具如挂图等准确、逼真地通过屏幕反映出来。具有如下的特点:
1、形象直观,声画合一。
2、简捷灵活,动态感强。
3、信息量大,传递迅速。
4、形式活泼,表现力强。
由于上述特点,和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如下优势:(1)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2)对一些理论知识通过画面可得到非常直观的诠释。(3)为调动学生的思维创造条件。
(4)声画并用,充分刺激学生感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求知兴趣。
高中美术鉴赏教材中大部分内容都要仰仗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才能输送给学生,但各个知识点在内容和形式上就有各自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如何使用的问题。如绘画鉴赏需静态的图像,而建筑鉴赏则更多的运用动态图像等。即使上述因素都考虑的很好,也不一定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这里还有一个使用的艺术问题。即何时用,怎样用,尤其是用什么样的语言把直观教具和正常教学连在一起,使其浑然一体。打破旧的教学模式需要在实践中创新,时代赋予我们教师更高的要求和使命。
第三、教师自身应具备上好美术鉴赏课的几条原则
1、要将重点放在学生身上。教师的任务不是教会学生理解某一件艺术作品,而是为学生提供机会促进他们自己获得对作品的理解。这种对作品的重要性是不能教会的,而只能通过学生在理解一件艺术作品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
2、要注意平时的搜集整理。在中国民间美术鉴赏教学中可要求同学们到农村、街道去搜集旧的年画、剪纸、民间玩具、草编、竹编等,从报刊杂志搜集有关图片资料,并按类别、作者、创作年代、风格等整理出来,加以文字说明。
3、举办校园画展,为学生提供比较作品的机会。当学生意识到他们对作品的一些假设需要修改时,说明了他们遇到了困难,这时教师可以举办一些经过仔细挑选并且在题材、风格和作用等方面有相似之处的作品,如:为了让学生弄清中国画的分类及其装裱艺术形式,可以举办了中国书画展览。展览的作品可以是临本,也可以是其它,内容可包括山水、人物、花鸟,装裱形式等等,这种直观教学的手段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时感到轻松愉快,同时也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
要想更有效的组织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只要我们美术教师带着一颗热爱美术教育的事业心,带着对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满腔激情地投身到美术课的教学、实践、研究中去,一定会使的美术教学会成为一门特色,一门艺术。
参考文献 《高中美术鉴赏》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美术鉴赏 《从传统到现代》 教学案例 篇7
关键词:传统设计;现代设计;材料利用;质感优先;肌理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8-87-2
日本设计总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无论是传统设计还是现代设计,在其理念中都蕴含着日本人独特的生活观念和审美的意识,这些生活观念及审美意识的形成与日本的地理环境、风土气候息息相关,与日本人的生活紧紧相连。
在漫长的设计发展道路上,日本人充分总结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把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他们把传统设计的精华融入到现在设计的理念之中,使传统设计精神、理念延展到当今社会的设计领域并且发扬光大。
一、日本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的特色
日本传统设计没有过多的矫饰,一见之下让人有古朴、自然的感觉。无论传统建筑、工艺品、还是生活用品,都散发出沉静、幽婉的气质。即便是京都城里风云一时的德川家康的府邸,其室内的摆设、生活用具也都简洁、素雅,没有过多奢侈华丽的装饰。日本传统设计在色彩和造型手法上讲究的是“意”“简”二字,不求繁华耀眼的一时闪烁,而是追求让人联想无数的意境感。使用减法,以少胜于多的方法来进行装饰,“空即是有”以“空”带来无尽联想是其用色的特色。此外,讲究材料的原汁原味,用精耕细作的匠人精神,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个细节,也是日本传统设计的特征之一。
如今,日本不仅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其设计也占领先地位,这与日本人兼容并包的意识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日本现代设计除了保持了传统设计的理念精神以外,还在此基础上吸收了西式的设计精粹,把它们转化成带有日本味道的西式风格设计。现代日本设计的方针是走民族与西洋并行的双行路线。以人为本,以环境为本,提倡与自然和谐、使生活更加舒适的设计,是日本现代设计的目标。日本现代设计除了有着日本传统设计的严谨及“简约”的精神外,还在此基础上追求人性化、个性化、时尚化,使受众更加方便、放松与愉悦,这也是日本现代设计的一大特征。
二、稻秆文化与木的文化传承下来的设计精神
有人这样描述日本文化,即日本文化是稻秆的文化和木的文化。以米为主食的日本人与稻秆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自古以来他们就用稻感编织生活用品以及包装用品,如斗笠、蓑衣、锅垫、榻榻米、墙壁装饰等等,就连正月也用稻秆做成“注连绳”来装饰神社。在这里稻秆被赋予了吉祥的意义,它不仅具有装饰的作用,还具有阻挡邪恶进入的力量。作为稻米的副产品———稻秆,在日本人的生活中被毫不浪费地用在了身边的各个角落,它的用途被最大化地拓展开来。
与稻秆文化一样,木的文化也植根于日本人的生活之中。日本多山,绿色植物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不仅是古代,即便是在现代社会,日本人的住居仍是以“一户建”(带有花园的木质房屋)为理想的生活环境,木质家具、木质地板、木碗,木勺等等这些生活用品也是现代百姓家事寻常之物。他们对不同的木材进行研究,对待制作工艺一丝不苟,以毫不浪费的意识来对待大自然给他们带来的恩惠。
不仅仅是稻秆和木材,珍惜材料、毫不浪费地利用材料、挖掘材料本身的最大性能,使之被广泛应用,并以尊敬的态度对待创作活动,是日本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一种精神、一种文化。这些祖辈们传下来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日本人对设计最初的看法和观念,这点我们从那些精致的设计作品中不难观察到。
三、与自然相融的审美意识与质感优先的设计方式
日本四面环海,国土狭小而多山并且气候复杂,适合生存的平原地区不多,资源也相对匮乏。外界环境使古代日本人仔细地探究和寻找适合自己生存的方式,长久以来他们便养成了独特的生存理念,认为只有顺从自然、融入自然才能平稳安定地生活,于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也随之注入到他们的审美意识和设计意识之中。造物之时使“物”更加趋于原本的真实状态,使它具有“生命感”的美,是日本人创作中隐含的审美意识。从这种角度来讲,即便选择已经干枯没有了生命的枯树来做装饰,其散发出的枯竭、阴郁、沧桑之感觉也具有了美的力量,因为这种阐述生死轮回的样态是来自自然的,是真正的美。所以,在传统设计中比起鲜艳夺目的带有人工意味的色彩,他们更喜爱使用自然质朴的颜色;比起精工细刻的雕琢和装饰,他们更喜爱捎带粗糙感的自然肌理。对自然的热爱与崇敬之情已经深深的在嵌入日本人的思想意识之中。
日本人喜爱在设计作品中倾诉没有被人手加工过的天然的妙处,利用和再现素材本身的质感及色彩,在设计过程中去还原自然,以质感优先。例如,日本的传统住居都是利用了木材和纸等的自然肌理和颜色来表达他们对自然事物的向往;又如在传统茶道中使用的茶具,追求陶瓷器的表面肌理质感的细微变化,有若岩石的自然质地,而不是细腻光滑的矫饰之感。换而言之,木的肌理、岩石的肌理及其他自然肌理在设计时保留其自然状态或是模拟自然状态的手法,是日本传统设计的一大倾向,这种倾向已经演变成为一种设计文化,固着在设计师的脑海之中,这是日本人通有的设计感觉,也是扎根在日本人心中的国民通感的体现。即便是在当今的繁华社会,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以及众多的文化冲击之下,日本仍然在某些方面保持了质感优先的设计观念,他们依然在承袭使用自然的材料或者用人工的仿自然材料的方法,以其自然质感之美诠释设计理念。这种执著在某种意义上说确实是有些过于偏执,但正是这种偏执使日本的设计飘荡着独特的个性气氛。
在设计历史的长河中,淘炼精髓,漂洗糟粕,经过数千年发展至今的日本设计,蕴含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底蕴,折射着日本人踏踏实实的造物精神和融于自然的审美意识,其散发的特殊的魅力使日本设计长久立于世界设计的大舞台。
参考文献:
[1]小林重顺.日本人の心といろ[M].大进堂株式会社,2002.[2]宫崎清.ものと人間の文化史シリーズ藁[M].法政大学出版局,2012.
[3]原研哉.日本のデザイン———美意識がつくる未来[M].岩波书店,2009.
作者简介:
李薇,女,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助教,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研究方向: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
高中美术鉴赏 《从传统到现代》 教学案例 篇8
——关于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的教学随笔
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 刘清峨
新课程理念对教材的影响很大。从原来的“一纲一本”发展到现今的“一标多本”,教材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在一个民主而开放的学术氛围中,教材版本百花齐放,当几个不同版本教材生机勃勃地同时摆在眼前,作为教师,选择和判断已经无法避免。
最初,那几次教研活动,主题是关于教材使用策略的话题。说的人多了,听的人也在意,关于教材的话题自然成了“主旋律”。也难怪,对走进新课程的老师们来说,教材是新事物,各版本的《美术鉴赏》教材都很好,大家愿意说出自己的感受,呈现各种声音。
部分老师明确表态,认为比较难教的是湘版,比较好教的是人教、人美版。教研员老师针对意见,一次次组织大家学习湘版教材思路,针对教材编写的主题进行研讨,我们达成共识——教材本身就是一个重大课题,不实践就不了解,必须自我修炼。要教好这门课,与教师的专业修养有很大关系。
一、人的因素是关键——你在做什么?
人的因素是关键。在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中尤其如此。
1、关注学生的成长环境
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现在的学生难教,再好的教材拿在手里翻阅一遍,再也不愿意多看,这样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是常态。冷静想来这背后一定有原由,学生是真正意义上的弱势群体,“不讨好”的背后一定有原因。教育的意义在于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面对课程内容,制定可操作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改变“不好教”的现状。
“崇洋”的孩子——现代社会的信息量犹如海啸,孩子的教育环境相对而言比较复杂。接受西方文化比本土文化更多……他们的价值观所在,我们难以把握,是非美丑有流行意义上的标准,不是“教材标准”。
薄薄的一本教科书,所选择的可视的图片文字资料,怎么能迎合到所有孩子的视觉?但是教科书所涵盖的教材理念和教学智慧,不经过课堂的交锋怎么能吸引学生?要想做好鉴赏教学,似乎需要把握好学生的价值观。如中国的绘画应该怎么讲?学生认为中国绘画黑白两色,画的不像,还“乱”的很,也没有那么值钱,远没有西方绘画的色彩华丽和丰富,有一种潜在的秩序和规则,在拍卖市场上独领风骚……
学生学习的目的——学生参与学习的目的性很强,就是考大学,上好大学。美术作品鉴赏强调分析理解、表达呈现,于学生来说是“虚无”的教学表现,决定了部分学生的兴趣难以调整到一个理想的兴奋点,学习状态难以保证。
有点小“功利”的孩子——不要盲目地乐观,以为学生对我们的东西很感兴趣,以为美术课程的作用是无法替代,其实学生正“坏坏”地盯着这些“没用” 的老师“唱大戏”。
摘录案例:阮玉芳笔下的美术老师
D
会写一手漂亮的字,充满艺术气息的老师,在讲台上唱着独角戏。整篇整章的台词,老师无奈地念完一段又一段。总要磨完40分钟,最后的时间会放映他搜索到的图片,古今中外。
讲台下的同学,各个埋头。大部分在忙着赶作业,每天忙到半夜总是不好的事。小部分在补眠,昨晚没睡好,等下又是数学课。
我偶尔抬头看看老师,毕竟自己是喜欢艺术的。但妈妈说,白天要抽时间做作业,别的同学会利用没用的课,你不会阿。
很多时候,老师不能预测的课程的作用和效果。教学行为与学生的注意力是否有“共振”,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2、教师的素养
教材对美术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悟性是保证鉴赏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教师的知识“内存”影响教师看问题的态度:
对教材思路是否理解?理解和认识能力到了哪个层面?
个人的教学思路和教学风格,与教材思路碰撞时是否找到一个点来切入?
对教材编写者的思维导向持什么态度,怎样与实际结合……每一次自我审视,都有助于教师对课程有一个客观的把握,提升自己,加强自我修炼。
跟进教材思路,问题即课题——刚开始接触教材,肯定有一个跟进的过程。
若不了解教材思路,把教材当问题,这里会出现值得我们关注的分水岭——少部分教师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停止了思考,用老观念教新教材;而另部分专业成长意识强的老师把遇到的困难当课题,促使自己不断的思考,贴近教材专家和资源,反复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与教材沟通的智慧,促使教师形成了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特色,教师的专业成长空间得带了大幅度的提升。
近几年,湘版教材发行所在地,各省市要求出版方对教师进行教材培训。我有机会参与,在这个特殊的培训现场,很容易找到一个契合点,也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你在思考什么?
你在思考什么?用问题的方式呈现。借以判断各地老师的教学思路现状。
刚开始,很多老师的提问停留在伪问题层面:教学条件没有办法改善,怎么办?领导不重视美术教学工作,党群关系难以处理,怎么办?课件没有怎么办?学生不来上课怎么办……
逐渐的,老师的提问在培训中有了变化,这个台阶上得很有价值,体现出老师可贵的思考:“鉴赏为什么不用美术史或者美术主题的方式?湘版教材不好用备课要花大量时间,该如何教”?教材编排“不秩序”而是太“混乱”,如何把“没有秩序”变成“秩序”?
再后来,有老师问起关于湘版高中美术教材的编写思路问题:“教材的编写思路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在各省高中骨干教师会上,也是一个很普遍的提问。我以问做答:“老师们的学历教育接受的美术史知识方式,如果是这样的,试想:我们模块教学仅有的18课时,怎么可以完成中西美术史教学呢?”
就这样一步步地走进了教材,贴近了编写者智慧。
在笔记本上,我记录下这句话:“你的每一次提问,在考问别人的思考层面时,也在呈现你自己。”提问涉及人思维品质。对于有人呈现的“浅色”,你可以宽容对待,大家呈现了,是因为真诚,是积极进取的优秀教学品质,亮出自己的问题,因为大家在思考,所以有这么大的勇气“出卖”自己。
摘录案例:一位美术老师的学习笔记
“……在使用湘版《美术鉴赏》教材中,我们已经从最初的不理解,逐步感觉到教材的指导意义。尤其在教了几轮后,感受到教材思路带来的灵活、自由,带给学生主动寻找文化语境的快乐,同时也带给我更多的思考,提供了可贵的思考路径。这是其他教材不足以指导的。”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变化无数,自主性强,对美术老师自身素养要求更好的一本教材。从茫然抱怨,到得心应手,到教学成果丰硕我们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
前几天,第二次到了贵州黔南州做高中教学培训,在互动环节中,接触到老师们写下的回条。看到老师们一次次的观念更新,学习跟进,谁说不是教材引领这教师的专业发展?
美术教师的眼光和境界——教师的素养决定教学成败。
于所有讲授高中鉴赏教学的老师而言,你是否分析到位?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眼高手低”不是什么坏事,倒也许是好事,因为这是个勤奋的问题,眼睛会看的人起点高。怕就怕“眼低手高”,这样的人错以为自己没有问题,所以用声音“轰炸”别人,这类人很危险,把没有主见的人都“炸”晕了,还怎么教书呢。
人做事的方式有很多。做美术教育,是需要教学理想和境界的。教师尤其需要把握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思考和加强交流,自我修炼,心胸坦荡。鉴赏教学是一项凭良心做的工作,用心教,谁都可以做好,得到学生的认同。
二、美术是视觉的——你看到了什么
早先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书中有几处记录让我沉思。文中写到作者请朋友们告诉她,在来时的路上,都看到了什么,她的朋友们真诚地说:“什么也没有啊!”
什么也没有?怎么会没有呢?
为什么看不见?
有视觉的人们,在匆匆忙忙的脚步中,忘记了视觉世界的丰富和美好。往往没有注意到生活细节,也无心顾及。海伦凯勒写下这篇感动世界的文章,每每读来,都觉得有如无形的鞭策,有一种责任,美术鉴赏课程的功能在哪里?教会孩子学会运用自己的眼睛。
1、“目之所及,无非美术”。
美术是视觉的。
美术鉴赏是一门学科,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记住一些艺术史上重要的美术作品,而更要培养学生以一种审美的心态、发现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历史、文化、生活以及我们身边的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文化素养。
美术鉴赏是培养学生“会看”的课程,在视觉意义中提升生活品位和观察品质。课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高考,追求目标也不是高考分数,课程的服务周期也不仅仅“服务”学生的高中三年学习,而是服务于人的一生,在生活的每个瞬间。
案例一 《泼墨黄山》。
黄山是很多人都去过的,黄山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有的人说是迎客松,有的人也许就是黄山门口的那张纪念照片。在一个名叫《泼墨黄山》的光碟中,我们可以看见黄山云海在山间流淌……只要一分钟就够了!他说:“在教中国画的时候,给学生看看,学生会被震撼,有了感觉,也有画的愿望。”舍弃了那简单的色,可以看到一幅幅流动的泼墨山水。站在黄山山顶,谁能把握着云雾缭绕的美景?在这里,懂透视法是不管用的,因为西方人发现的透视法只能画到所见。在这里,你看不到云雾的尽头,山顶在云雾中躲闪,这里视觉无限!——这里是一个思想力无限开阔,想象力无限丰富的画面,这也就是中国画的境界,黑白亮色足以,山的轻重、皲裂,也就成就了笔触的肆意纵横。
案例二 《中国南方园林》。
很多人从苏州园林回来,那种“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美景,谁能说点什么?也许你还去过欧洲的园林,比较而言,西方园林的秩序美,在修剪齐整和统一造型中展示理性的美,也许你能说出什么。
但是我们中国南方园林艺术的美,是交给时间的,在你走进去时,美才会慢慢呈现!南方园林,把对自然的理解,已经玩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这里的设计强调取景,没有统一,却自然而统一,让你慢慢的品!这样诗情画意,无形中有形的美感,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无限向往,只有对热爱自然的人有巨大的吸引力。她营造了理想中的自然,有诗的情怀,有山水画的语境。
前几天,笔者有幸听马永建老师的讲座。马老师是教材编委,讲课中说到一些教学案例。讲这两个例子的时候,他有点激动。是很好的教学案例,我听着,觉得对老师们了解教材很有益处,很快记录下来。
2、读图时代已经来临
读图时代已经来临。把握经典作品的选择,是自我约束的开始。
现代生活告诉我们,视觉影响力将无处不在——广告和包装引导着我们的消费,媒体运用图像做尽文章……在科技力量的推波助澜下,视觉文化可以瞬间输出到全球。
在这惊涛骇浪的读图时代,态度取舍很关键。在教学中,教材为我们做了第一步甄选工作,选择经典作品,是编写者的态度。同时也给大家自由,提供了艺术话题,供大家自我选择与主题相关的,各种艺术主题和表现形式的作品充实课堂。
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接受经典艺术作品,同时感受现当代艺术的多样性。所谓经典艺术是经过历史的洗礼而沉积下来的艺术,一般具有较高的精神品位和艺术价值经典作品让学生接近美的距离更近。在教学中,高明的老师会用问题设计或者活动引领,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用读图的方式,让学生对作品产生深刻认识。
案例片段:《蒙娜丽莎》
记得和山西的赵紫峰老师交流时,他说起他的一次课:老师走进教室,看见学生愁眉苦脸地坐在书本堆积的座位上,双目无神地看着老师。赵老师说:“大家会笑吗?”
学生看着老师,不明白老师说什么,就笑了。
老师说:“你们笑得很浅,和蒙娜丽莎比,你们笑得不一样。她已经笑了快500年了,而且她还要这样笑下去!”
学生哄堂大笑。
老师说:“看书,看她是怎样笑的?”
这就是一节课的开始,很简单,很有趣。
还有一位老师是这样上的。
老师问学生:“女性的手,一般在什么时候放在腹部,在这个位置?你试试看?”
这个问题叫大家很兴奋,大家很快能做出反应,在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展开活动。
英国BBC拍摄的纪录片《当达芬奇遇到蒙娜丽莎》,篇中这样说道:“达芬奇观察事物的高度超越了一般人……用整整十年画成这件作品,为什么?”有条件的老师可以编辑视频给学生看,同时把问题抛出来,让学生讨论,或者把记录片介绍给学生学习了解。
再比如《托物寄情》教学中,老师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走进艺术主题:
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什么是四君子?”
“画家为什么要画自然?”
“古代把人分类为君子和小人,而现代把人分类为好人与坏人,你怎么看?”
在一步步讨论中,让学生体会画家借助自然的力量,表达主题,想象的空间可以使人上天入地,出神入化。在接触作品中我们才能发现,托物只是话题,表达的是文化品质,美术真正意义上,把思想和生活结合在一起。
美术作品与文字不同,读图时代给我们带来便利,当我们面对作品,很多东西就很直观,也变得简单。
运用自己的眼睛,图像丰富了我们的视觉。作品的直观性让人不用思考,瞬间的视觉反应,打动你,能感受到作品的无限美。
3、通过视觉的教学
美是不带标签的,没有古今、中外的界线。读图具有普遍意义的关键是,普通的人也能接触,无论文化结构发生什么改变,视觉影响力无处不在,只要把握读图的意义,对生活的问题有所觉悟,有自己的观念,鉴赏终将从形式走向观念。
美术鉴赏的意义就在与此,这是通过视觉的方式。它不会因为你记得多少东西而有用,你记住什么名字?记得书本上哪段文字?那都是“浮云”。美术鉴赏的视觉特性,就是通过视觉感触一些东西,只有通过视觉的教学,这才符合美术的特点。
是的,读图是美术鉴赏的特征。在灌述式教学和引导式样教学中,灌述的知识多了,往往学生的思考就少了。作品的无限美是在教师和学生在交互探讨情境中,在思考碰撞中,把问题理清,而鉴赏力得以提高。
三、沿着《美术鉴赏》教材的“轨道”
1、你探寻怎样的教材“轨道”
每个老师的心中都会有一个理想的教学“轨道”,也积极地在教材优化和处理课题上,探寻理想的教材思路。我曾经和同行交流这个话题:“美术鉴赏课程,你追求最理想的教学状态是怎样的?”
这个问题,得到大家的回应,值得关注:
“该讲的东西太多,怎样梳理?”
“课程给与的时间太少,怎样完成教学任务?”
“学校条件不好,没有办法保证该有的教学设备。”
老师们深陷教学细节和知识点的繁琐中,忘记了自己。在一次次沟通中,我们终于跳升到了教学策略层面。理想的教学状态,归纳为——有一本好教材,便于教师的教学,也便于学生的学习;有一个好的艺术主题,在教学组织上便于操作,在学生参与上学生有兴趣。教与学这两个动作能达到和谐。
一本好教材是可以解决老师们面临的琐碎问题,当我们脱离了应试环境后,终会有这样的一个感悟:“美术不因为你记得多少而有用,符合美术特点的,或者说判断一个人美学品位的是这个人的视觉特性和视觉感悟。”
正源于此,教材编写避免美术史的方式,不与历史挂钩,避免被历史约束;避免按照美术门类编写,因为美术家的创作没有受门类约束。用艺术主题的方式编写教材,方便教师的教学,方便学生把握艺术脉络。教师探寻的理想教学轨道,恰是教材思路。
2、湘版美术鉴赏教材的编写思路:
了解几个关键词——
教材特点:以文化背景为线,举一反三,将文化情境、学科知识、鉴赏方法自然融合;
编写体例:改变从历史发展顺序角度或者美术门类的方式,从文化情境或者艺术主题入手组织教材,分析艺术作品创作的内在动因;
教材结构:三个单元可以形成不同的组合关系,三个台阶,也可以看做是围绕学生经验而组合的三条线,辐射的24条线,自由的,可以与生活产生联系,也与生活经验关联。
所谓文化语境就是指湘版教材的第二单元的七课书,每一课都涉及艺术的一个发展阶段,从原始美术、到艺术成为政治工具(礼仪与教化)、宗教工具(心灵的蔚籍)、到艺术世俗化(人间生活)、到艺术家运用艺术表达自我(审美自律)、从传统到现代、后现代美术,这几个阶段是按照这些现象最早在美术史上出现的时间顺序组织起来的。这和以往的针对艺术家的生平以及单纯的艺术作品介绍不同,它从艺术语境,从艺术产生的社会空间和土壤的角度来分析艺术作品,而艺术家的作品只是这种土壤的一种显现,这就将艺术作品整体的串联起来,便于学生从大的文化背景入手去理解艺术作品。
比如宗教美术,不管是佛教美术还是基督教美术、伊斯兰教美术都有其共通性,就是在宗教大规模流行的阶段,宗教强烈的影响着美术,成为了这个时期美术发展的主流。这个阶段为了信徒有集会、参拜、修行的场所而修建庙宇,为强化信仰、传播教义而绘制或雕刻神灵的形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这个时期能够看到大量的宗教建筑以及宗教雕塑绘画的原因。你在其他时期能看到这么集中的宗教美术现象吗?肯定不能,这是在宗教有着强大影响力的情况下才能看到的。如果不能从总体上理解这一点,学生得到的将永远是一些零散的知识。相反,如果从这个角度入手,哪怕他只记住了部分作品,再遇到类似的作品的时候他也能够大致的了解这类作品的总体特征。
而第一、三单元的内容则更容易理解,每一个都涉及一个经典的艺术主题。
比如战争与和平,曾经看过一本美术史的书,名字就叫战争与和平,而且还是很厚的一本书,实际上人类的历史就是在战争与和平相互交错的过程中走过来的,它构成了一种历史发展的方式。所以有很多美术作品都是围绕着这一个主题而展开的。不同时代的艺术家都针对他们对战争的看法创作了作品,也表达了对和平的期望。
实际上,艺术主题才是艺术的灵魂,艺术家可能用绘画、可能用雕塑、可能用摄影去表达这一主题,虽然表面形式不同,但是其内涵是一致的。而我们看艺术作品,除了形式因素,最终也要落实到艺术主题上,正是这个因素在打动我们,也就是所谓的“得意忘言”。过去我们的鉴赏只关注造型、构图、色彩等形式问题,但是打动艺术家的除了这些,更多的是社会中的一些问题触动了他们的心灵,所以才会有这些作品的出现,如果缺乏对主题的理解,就只能看到一些表面的东西。
3、鉴赏从形式走向观念
湘版教材改变了以往单纯运用记忆学习美术鉴赏的方法,强调美术鉴赏方法的获得;
教材从文化语境和艺术主题入手来组织材料,这和以前从线性历史发展角度和艺术门类角度组织材料不同。
我们在认真领会每一课的主题,对这个主题有深入感悟的同时,然后从这个角度组织材料,这就容易多了,教学要力图展示美术世界的丰富性。这些主题实际上每一个都可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也就是围绕着学生的生活经验放散出的24条线。
比如在《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这课中,教师对教材的设计思路了解深刻,在教学中做一下处理:
教材主要处理的是美术家的自我认同跟社会环境的关系,也就是说,美术家究竟怎样看待自己的职业。我们可以通过历史的透视和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理解美术家的自我跟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美术家的自我和社会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社会试图分派给艺术家一个明确的身份:工匠、杂役、职业画师、艺术家;但美术家却往往把自己看做一个完整的“人”,游离于各种身份之间。画家或雕塑家仅仅是一种通常的称谓和职业身份,不能反映某个具体艺术家的个性特点。而美术家更重视的,可能正是自己的人格和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这条中心线索跟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联系起来,层层深入地体现这条线索,并且贯彻到教材提供的两个“活动建议”当中去。
教材把不同画风,不同时代的自画像放在一个主题,以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为语境,丢勒、普桑、真蒂莱斯基的自画像——画家的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 ;伦勃朗自画像——浓缩人生的“传记”; 委拉斯贵支和维米尔的自画像作品——画家不同的艺术追求。通过系列的不同的自画像的赏析,我们了解“社会试图分派给艺术家一个明确的身份,但美术家却往往把自己看做一个完整的„人‟,是自己的人格和个性。”鉴赏的意义在于通过作品,建立自己的审美观念,通过作品看到的与生活相关联的自己。
结语: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薄薄的一本,借用一位美术老师的话说:“这本教材是有温度的。”
这本书需要老师们慢慢去体会,用熟悉了,就感觉到了很好用,很自由,也很条理。其实艺术是个很简单的事情,没有那么复杂,什么史论,什么门类,在这里都不过分强调。教材中选用的艺术家的作品,当时在创作初始,他们是为了艺术的感触和体悟,并且用艺术的方式表现的,不是为了能收入教材。呵呵。
所以我们讲课的时候,不要老想这去讲教材,而是要用教材。
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方法,给我们一个比较有趣的角度看问题。
除了教材上的资料,它所“辐射的”相关资料,大家都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取,比如网络,那里的资料很多。教材已经给了我们方向和指引,不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可以自己去找。
高中美术鉴赏 《从传统到现代》 教学案例 篇9
高中人教版美术新教材在编写时大多是基于比较的方式编写的,如将中西建筑的比较,中西造型观念的比较等。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能够在未来的美术鉴赏中加以运用,等于教会了一种鉴赏的方法。
高中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通过不断的美术鉴赏活动,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趣味、陶冶高尚情操。但鉴赏力是一种非经教育而不能具备的特殊能力,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必须通过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鉴赏课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评论老师,有些老师虽然是名牌大学毕业却教不好学生,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怎样将自己所知传授给学生并能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接受,我一直在探求。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粗浅的感受。
一、任何教学,都要将完整统一的知识分解成不同的要素,并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框架中向学生加以传授,美术鉴赏教学也不例外。比如东西方绘画艺术的鉴赏教学,“具有不同文化意识、美学观念和审美风貌的中西艺术,当作用于欣赏者时,便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效应。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比较鉴赏法使学生既能与东方画家的审美意念共鸣,又能理解西方画家的情感与艺术语汇,以此达到一石二鸟之目的。
什么样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呢?又如何比较呢?教材中也给了一些提示,如同样以精美绝伦的人物形象塑造,表现贵族妇女生活的传世名作《簪花仕女图》和《蒙娜丽莎》。首先从表现内容上找出差异,前者于公元八世纪出自中国盛唐宫廷画家周昉之手,后者则为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晚年的不朽之作。两者作品产生年代虽有先后之分,但都产生于太平盛世,画家都以严谨的写实画风表现了特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女性的端庄与安详。只是前者内涵着闲适与自得的心态,后者则表现得优雅而神秘。其次要主要引导学生花精力对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别进行探究。《簪花仕女图》是典型的中国画长卷,在高46厘米,宽180厘米的画面中,展示了采花、看花、漫步、戏犬四个情节段落,刻画的六位妇女或呼应、或独立、或聚、或散;散点结构的画面没有背景衬托,只画了两条狗、一只白鹤、一棵花树,作为点缀,并以此建立人物间的情节关联和画面结构。《蒙娜丽莎》则是典型的西方油画肖像,在高77厘米,宽53厘米的画幅中,截取主人公胸像,集中全力于人物面部那“神秘的微笑”以及那双富有青春气息的手的刻画。画面背景也是西方式的一丝不苟,明暗光影、空气远近,表现性的环境衬托,在再现的可视可感上,体现了典型的西方审美追求。常言到不比不知道,对于东西方在艺术风格上的差异这下就了然了。所谓鉴赏我认为一定要有别于以前的欣赏教学模式,在感受,体验与识别方面狠下工夫,给学生提供多看和多比较的机会和正确的引导。
二、追根求源,亲身体验是中学生鉴赏美术知识的捷径。也使美术鉴赏教学由静态转向动态。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绘画作品的理解很肤浅,知道画家画了些什么,但不了解画家是如何画出的,只是看热闹,看不出门道来,对于艺术品的鉴赏仍然是个睁眼瞎。因此我在教学中先确定美术教学的脉络,把课程分为鉴赏、绘画两部分,赏、技同步推进,分阶段交叉授课,这样的教学方法在中国画的鉴赏教学、书法艺术上更为可行,因为中国画的技法程式在创作中占有突出地位,无论花鸟、人物、山水,工笔还是写意所需的工具材料简单,教学内容亦可从临摹古画进行,从继承古人的“笔墨规矩”入手,体悟“古人之神妙”俗话说的好,百闻不如一见,千讲不如一练,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压力较大,美术教学改变知识讲授过多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生还是相当欢迎的。西方绘画油画技法的学习让学生亲身体会不太可能,但可通过素描临摹和写生锻炼学生的造型能力,民间美术可选择剪纸这些简单易行的种类在教学中实施,总之,只要我们大胆去探求切实可行的教学法总会找到。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随着教学条件的逐步改善,我校高中部都配有多媒体教室,这使的上美术课时可图、文、声、并茂,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但这需要老师课前作更多的准备,我和我校的另外一位美术老师一起,把美术知识分类做成了教学课件,虽然用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现在上课只要课前做一些小的调整和补充,就可以了。多媒体教学把教学素材逼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容易对知识理解和产生兴趣,有些教材内容可适当加入视频,探索栏目出的《千年书法》等与美术有关的电视节目等.都可通过剪辑加入课件.使学生产生兴趣,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四、宿州是书画之乡,有很多书画名家,且有书画艺术的优良传统,充分利用地方资源进行教学也是切实可行的办法,我校的艺术展室有很多宿州书画名家的书画作品,和学生历届书画展、艺术节的作品,新生入学我们带领他们参观,并对学生们进行讲解,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近。此外,宿州展览馆不仅有很多名人字画,灵壁奇石,还有很多书画艺术展,带领学生去开阔眼界,拓宽学生的艺术、文化视野,努力去挖掘在我们身边可利用的美术资源吧!
五、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教师讲,学生听,一节课老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要么如痴如醉,要么昏昏欲睡,下课以后,结果都是啥也不会,(美术课又不考试,我们干吗费脑子记呀,主科还记不完呢!----学生如是说)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教出一大群忠实懒惰的听众,却无法使孩子们成为有艺术头脑,能独立进行艺术思维的人。因此我认为老师可以“懒”一些,深圳中学的房尚昆老师的作法值得借鉴,给学生一些课题让学生进行分组研究,集体备课,最后每组推选一位学生来上课,老师呢,当学生当助教都可以,让学生在收集,准备的过程中,体验鉴赏文本,收集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带来的成功与满足,享受学习的快乐,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自主学习,先行学习,合作学习应该替代传统的教学方式了。
教无定法,一个教师如果每次上课都是一层不变的教学方式,那只能说明你是个确实懒惰的教师,学生一定会对你产生审美疲劳,好的教师,应当总是能给学生惊喜,让学生体会学习美术的快乐,那么每一课都没有固定的模式,老师就要不断的实践、反思、总结,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调查报告人:黄 家 涛
【高中美术鉴赏 《从传统到现代》 教学案例】推荐阅读:
教师招聘面试高中美术《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说课稿10-25
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07-04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之我见08-02
高中美术鉴赏二课10-27
高中美术鉴赏试题答案11-17
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创新10-30
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试讲教案06-27
高中美术现代绘画课件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