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普通高中美术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精选10篇)
改革普通高中美术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篇1
改革普通高中美术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改革普通高中美术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山西省吕梁贺昌中学校 王江涛
虽然高中美术学科从一九九四年起始至今已有快二十年了,但仍处于制度建设的起始阶段。高中美术学科现在还处于从应试教育体制向素质教育体制改革的试验之路上,具体反映在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还不适应未来素质教育对美术学科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内容应该是感受方法的训练,方法应该是训练感受方法的途径。训练感受方法的途径不是内容,或者说形式不是目的,方法是首先必须动起来,不是去想,不干就别去想,不然是折磨自己。
素质教育是一种能力的教育而非以知识的记忆为目的教育。美术学科正是体现了这一特点的学科教育模式,我们虽然理论上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对其的认知还是来自于过去应试教育的经验,素质教育的观念不是喝出来的,是要通过方方面面的具体的行动来实现的。具体到美术学科的内容和方法上:
1。美术教育是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教育。美术考试不是以应付考试,特别是应付升学考试,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美术考试是一种教学手段或形式,考试有评测和选拨作用,考试没有错,是如何考的问题,需要顶层设计。美术考试不是教育的目的,但是从目前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美术学习是一种引导,是强制性的制度,考试是一种合理的教学机制,美术教学更应该注意这一点,可是我们一点都不把此当回事儿。美术教学要组织好考试,考试是必须的教学方法,假设做为一名学生知道不考试,则意味着可以不去学,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2。美术学科教学内容所要求的三维目标是个整体,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每一方面因时代不同、需求不同而有不同的侧重点。美术学科素养方面,除文化科学知识外,还要加强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和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培养。这些都很好,都没有问题,但美术学科核心的核心是什么,必须要有自身的特点,超越理性的感性显现,审美是一种创造个性的实践性行动。美术学科的教学内容决对要以塑造学生的感性能力为中心来展开,美术不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不是过程和方法的引导,但美术决对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画一张画不是为了去画形画色,不是为了表现如何画得出来,画一张画是因为要实现新的自我。现在的高中美术教育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方面是突出智育,忽视其他方面,以知识和技能考试代替了素质的全方位要求。实质上美术教育是建立在自我实现为目标的基础上的,和素质教育实践的思维结构是相统一的,美术实践是纯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以自我认知、自我实现、自我创造为特征,更以创造自我为目标。
3。美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教育的平等。在美术的学习方法上对人是一视同仁的,首先是实践,然后才是思考,不分有没有基础,是否考美术,培养好每一个学生,应成 为我们实现基础教育公平与效率的最完美的途径。美术特长生是只抓少数尖子学生,放弃整体学生的“精英主义 教育”,既谈不上公平,更谈不上效率。美术教育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因为少数的精英可以引进,但整个国民的素质是无法引进的。
4。感性的超越是终身的理想目标,审美的实践和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业。美术学科担负着两个任务:一是促进“人格形成”;二是促进“学力形成”,这种学力是由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可持续独立学习的态度这三个要素组成。学生时期是主要的学习时期,既要学会立足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本领,更要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美术学科教学是一种非常适合创造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教育体制,更应该能够形成学校适应学生的校园文化。而应试教育则急功近利,为一时的分数的提高而排斥其他。
5。美术教育注重开发个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能力的发展,而创造能力发展的关键是学生能够主动地发展。美术学科教学的功能首先是发展人的能力,而不是选拔功能。美术实践的目的是超越限制,而不是去限制一个人,使其有机会把某一方面的潜在的才智得到良好的启蒙、发现、培植和发挥,从而高于一般人。美术特长生教育注重的是选拔,是标准件式的限制,就很难发展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总之,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讲,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努力追求素质教育的目标,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办法去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现有的教学内容犯了一个错,把训练感受方法的途径当成了目的,当成了内容,或者说把美术的形式当成了内容。
教学内容由教学目标所决定,普通高中美术学科的教学目标要体现钱实践的特点:美术实践的目的是能力的完善而非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美感一审美能力是一种感受美的能力,应体现在感受方法的掌握上,现在我们是对于美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认知有问题,我们可以选择各种形式一五大系列、九个模块,但是不能离开对于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方法的训练。
训练的手段一方法一工具有很多,我们可以择优。要因材施教,方显效果。塑造什么样的人,就用什么样的技术。
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决定了我们的教学目标。素质教育体现了时代的要求,问题是什么是素质一直在争论,素质从哪里来,很明显不可能从过去的实践中找到答案,素质应该是一种过去没有的新的实践存在的产物,是我们应该去做些什么的时候到了,美术学科正是适应这一形势而产生的新事物。
虽经多年的发展,美术学科一直在应试教育体制的控制下,旧的观念以至旧的教育模式,内容和方法存在严重的问题,应该抓住机遇改革,以自身学科的任务和目标出发去打破旧的内容和方法。旧的人才观是不把人当成是主体来看待的,学科教学内容和方法不由学科的目标来决定,由人才的选择标准来定,人才的选拨标准不变,素质教育永远难开始。标准应修定为尊重一个人的主体性,注重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美术学科正是做这一方面实践的学科,原来的教育标准不是说对和错问题,而是继承和发展的问题,从现在的社会发展形势判断教学内容和方法必须改革,内容要深化,方法要提升,教育质量要整体提高,时间,精力是有限的,要在有限中去寻找无限的可能性是一个技术活儿,可以说审美教育是现行教育体制的突破口,是更高层次的教育要求,不只是加进审美教育的问题,更是教育生命力的问题。
虽然我们喊了多少年的审美教育,但技术上的不成熟造成效果一直不理想。人才的标准应是以人的主动性为中心而展开,主动性是理性的,但更是发展着的感性的.存在。知识和技能不是美术学科的终级目标,只是前提条件,过程和方法也是一样的问题,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才是终极目标,一个人的幸福感一美感是全体社会幸福感的标准单位,必须改革现行教学内容和方法总是把一个问割裂来看待。
美术教学的内容当然是从对象语言化这一形式展开的,但形式或者说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不是美术的根本,可以说形式是可变的,不变的是美术的本体,美术的标准就是美感,或者说审美能力,美感不能受到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的限制,美感当然要跨过这些栏杆,这应该通过与其它其它学科的配合来解决。但美术不是理性的存在,起码不是知识本身,美术是一种能力,要通过主体的体验来获得,但这种体验的的技能是方法而非目的,技能本身体现了过程和方法,应该说美术的目的是人的感性的不断提升。美术学科的评价体系应该是建立在技术层面,或者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层面,评价不是考知识,应是考技术、考能力,考感觉。
实际上人做什么都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感觉,一种好的状态。我认为一个好的做事儿状态勤快地干,认真干,全力以赴的干,善于吸收和消化,及时地发现和纠正问题等,这些在美术实践中是有非常鲜明的特征。
未来是没有标准的,标准是人制定的,谁掌握这个世界的实践权谁最有发言权,最善于解决问题,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掌握这个世界的发言权。
难道美术学科不应该好好梳理一下现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了吗?美术鉴赏模块当然重要,但应该把美术的实践放在首位,绘画和雕塑模块注重实践,应该是抓住关键的环节,结合实际,从效果出发,书法和篆刻模块有待自己研究论证,建议往后排;设计和工艺是实用美术,降低了美术的学科特征,增加了不确定性,受条件约束的因素较大,过于理想化了;电脑美术和摄影、摄像模块也是实用美术,同样的问题。我们应该立足于纯美术,立足与美术的思维,然后再去扩展,现在的问题是美术的思维模式如何展开,我们讲的太多,看到太多,讨论的太多,唯一最主要的前提条件是实践起来,画室里面坚持画下去。不要争论,看画,讨论,浪费保贵的时间。
干什么,如何干是需要认真对待的。我的认识是从绘画出发,从作业的数量和质量上严格把握才是适应的。绘画便于开展,基本不受条件的制约,又非常鲜明地体现出了美术实践活动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又方便向更高的形式去扩展。高中美术课本上的五大模块是形式,是工具不是目的,学习方法上要抓住作业和考试价体系不放松才能在现有形势下收到效果。作业不把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做为评价的最终归宿,实质上是对这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学以致用,注重能力的发展。具体到每个学生的作业,体现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数量上的质量是看学生投入了没有,每一张的质量是看对自我突破的程度,在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上每张作业当然有体现,但更重要的自我实见程度的评价:自信、坚韧、品格、毅力等做事情所必需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些过于抽象,不如一张美术作品直观和容易把握。
总而言之,高中美术学科的实践教学体现出来的是整个教育技术的落后,技术要引进、消化和吸收,要又一个艰苦创业的的过程,是应该让美术学科出来干点事儿的时候了,而且必定是相当迫切的。假如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教育改革,不光美术的教育事业,那么整个国家的教育事业,整个国家的后备力量,国家的创新能力,生存和竞争力,人民的幸福指数都会得到不断的、比过去明显的质的飞跃。
教育是方法,同时是制度。谁的教育就是谁的方法,可悲!教育不应该受到制度的影响,不然只能体现不平等。教育在人性中才能生存。
改革普通高中美术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篇2
关键词:改革,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数字电子科技
高职院校的数字电子技术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学途径和教学程序。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方便老师有效地教学以及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老师所教授的知识。而数字电子技术作为当今社会发展速度最快的一门技术, 它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我们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数字电子技术的支持。它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是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它既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基础也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能掌握这门课是十分必要的。随着近些年这些专业突飞猛进的发展, 相关领域对于数字电子技术这门专业课的要求也不断地上升。本文先通过分析现行的高职院校数字电子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现代各个专业对电子技术的不同需求提出了一些更加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
一、高职院校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在数字电子技术教学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陈旧的教学方法跟不上现代科技发展的步伐。虽然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是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包括教学的教材严重滞后于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 教学的内容过于陈旧, 教学方法过于老套。更加详细的说就是现有的教学方法不能够达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教学要求;学生没有正确的认识到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 他们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只凭借考试成绩就判定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不利于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也不利于有效地掌握学习的内容;最重要的是很多学生脑子里有着一种学而无用的想法, 这种想法根深蒂固, 他们认为有些知识与实践脱节, 而有些很有实践性的知识又没有被列入教学内容中去, 这直接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内容方面, 众所周知, 电子科学技术最注重的就是与时俱进, 不断地改革创新, 不断的更新换代。而现有的教学内容已经严重的落后于先进的科技, 根据提高所学知识的实用性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革势在必行。由于数字电子科学技术这门课程是众多专业的基础课更应该及时的进行更新才能不落后于现代科技发展的步伐。我们国家一直在提倡高职院校要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归根结底, 要解决当前高职院校电子技术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就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 再结合其他的手段才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及其实用性的目的。
在教学方法方面, 随着近些年来数字电子技术教学方法不断地改革使得我们的教学学时不断的减少, 而教学内容并没有随之减少。在这种情形下, 老师就要利用更少的学时教授与以前一样的知识, 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所以只有教师们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因此, 目前高职院校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对现有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改革。
二、高职院校电子技术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
1、数字电子技术教学三部曲
高职院校的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可以分为三步进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课程设计。只有经过了这三步才能够把学生学习的知识和实际有效的联系起来, 才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理论教学方面, 主要是教学内容的编排上, 具体的可以先从基础知识开始过渡到综合知识再到系统的知识最后升级到创新的层面。每一个层次都要有具体的目的和方法, 只有完成了上一级的学习才能进入下一层次的学习最后到达最高的层次。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古语有云,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一个人只有对自己所学的东西感兴趣了, 才能学起来轻松, 掌握起来才能更快。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加入问题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往往能达到激发学生的兴趣的效果。这种通过提问和启发的方法可以很容易的激发学生去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触发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 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在课堂上一个老师若能够在适当的时候提出合理的问题, 学生们也就能够更加准确的抓住所学的知识点, 他们才会跟着老师的教学思路走而不至于开小差甚至逃课。例如, 在教学的时候老师引入一个知识点之后说说它的应用, 然后把其他的应用留给学生们自己去发掘。当然这要在学生对所讲的知识有比较全面的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做到。这就会促使同学们为了在提问环节能提出更有建设性的问题而选择认真听课。这样学生在每次上课时便会养成一种认真听课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学生们学习有了积极性, 学习的效率也就会随之提高。
3、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老师在黑板上写, 学生在下面抄。往往教师在上面写字的功夫就已经浪费了三分之一的课程时间。而在现代我们的课程时间越来越短的情况下, 这显然是行不通的。这不但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 还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所降低。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多媒体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把基本的教学内容做成幻灯片的形式, 上课的时候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们, 省去了在黑板上写字的时间。并且教师可以把一些过程做成动画和图片的形式, 图文并茂, 更加形象具体的展示给学生, 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
4、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教的再好, 如果缺乏实践也不能使学生很好的理解所学知识。教学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空谈, 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完课程之后给学生一些实践的机会, 这是一个很好的深入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的途径。所有的事情都要讲究理论联系实际, 更何况我们的应用型教学。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时不时的说说我们所学的知识的具体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假设一些实际问题, 让学生们自己去解决, 从而使得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但熟悉了解决问题的流程, 也对所学的东西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这对于以后的应用和实践来说至关重要。
5、注重课外实践
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 因此老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并且提供一些课下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学校可以开放微机室和实验室, 教师们可以出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计划方案指导学生们学以致用, 让学生们看到理论知识的实用性, 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彭新光.数字电子技术教学方法研讨[J].高等工程教育, 1997 (06) :28-31.
改革普通高中美术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篇3
关键词无机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无机化学是化学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也是化学相关专业的第一门必修课程。学生学好这门课程,不仅可对中学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深化、扩展和提高,也为后续化学基础课乃至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培养高素质跨世纪的开拓型人才至关重要。多年来,配合化学相关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笔者对无机化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革和实践,使课程内容更具科学性、先进性和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一、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和取舍
笔者调查了高中化學教材内容,见表1、表2:
其他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
从整个无机化学教学体系上看,首先,笔者根据上述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注意处理好与中学化学课程的衔接。每学期对新生的化学基础进行调查和了解,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和安排,以尽量照顾大多数学生的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和补充,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的程度和深度,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度,例如,在讲述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度、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内容时,笔者注重各部分内容的定量推导和计算,对于基本概念、原理性的知识,因为学生在中学已经比较熟悉,不必作过多叙述。再者,笔者注意处理好与各二级学科专业必修课的教学内容相互衔接和呼应,在教学的过程中,使无机化学的教学内容有所侧重、有所突出,例如,在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一章中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时,笔者提到薛定谔方程式的解——波函数,就是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原子轨道,至于解的过程将在后续课程结构化学中学习。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
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范围极其广泛,涵盖了除有机物以外的整个元素周期表中所有元素及其化合物,涉及的物质结构类型众多,化学键型复杂,化学反应多式多样。
对于基础化学原理部分内容,采用先宏观化学原理后微观物质结构的教学顺序:宏观化学原理部分包括物质的状态、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初步、化学平衡原理和各种水溶液中的平衡;微观物质结构部分则包括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以及配位化合物(包括配位平衡)。同时,兼顾学生基础,内容的编排注意深入浅出、循序渐进、难点分散、前后呼应。有系统性、重点突出、难点透彻,但不要面面俱到。适当反映现代化学的新发展和新应用,突出理论建立的历程、方法和发展,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对于无机元素部分内容的教学,笔者淡化各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详细介绍,将重点放在运用基础理论对元素化合物性质和反应等的解释。把握元素化学中的规律性、特殊性和反常性,特别是将共性和个性、理论知识和现代应用联系起来。与无机化学学科前沿和其他学科如生命、环境、材料等科学联系起来。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改革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教学模式:采用PowerPoint方式进行,兼顾黑板板书,这样既保证知识学习体系的完整和足够信息量的输入,又生动活泼,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基础理论部分的教学方法,笔者以教师讲授(teach-er-centered teaching)为主,采用概念构图(concept mapping)式教学,使学生对本课程的框架结构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在框架结构下由大到小,由粗到细,在基本框架下填充和拓展教学内容,并将宏观化学原理和微观物质结构两个大框架适当地联系起来。例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一章中笔者采用概念构图(见下图)。
对于无机元素部分的教学,笔者采用以学生学习为中心(student-centered learning)的教学模式。教师讲授“少而精”,在讲授典型元素和重要化合物的知识的基础上,按照无机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总结式教学。学生通过自学、课堂讨论、讲座和小论文等形式学习大量的描述性内容。
对于每一章节,笔者又采用问题导向教学(problem-orientat-ed),通过在每章节设计一些问题,把教学过程从单向传授变成双边交流过程,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在课前问题部分,针对章节的重点和关键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在课堂问题部分,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和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形式可以是当堂提问,也可以是课堂小测验。在课后问题部分,加强和巩固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形式为课后作业或在课堂上提出的课后思考题。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明显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协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质量;高科技教学手段加上教学改革,可以收到缩短学时而不降低教学质量的效果。总之,依据课程内容先进性、科学性和教育教学规律,笔者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在课时调整的同时,笔者又相应地修订了无机化学教学大纲,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面向各个对象、各个不同层次学生因材施教,实现了无机化学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教学内容与方法、手段改革情况 篇4
综合英语是面向英语专业一年级到三年级开设的一门主干课,长期以来是外语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原称英语精读,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学观念从语言知识的灌输向听说读写语言能力的培养的转变,从注重语法向注重运用的转变,课程名称改为综合英语。综合英语课程是听说读写各项语言技能的综合,是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的综合,是语言与文化的综合,是语言学习与语言学习能力培养的综合。
自90年代以来,在历任课程负责人的不断努力下,从拟订课程建设方案着手,着眼长远的教学目标,尤其重视几大方面的建设工作:(1)教学大纲和“三基”方案的修订,使之符合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要求,强调现代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2)重视教材建设,多年来沿用以全国优秀教材(如北外出版的《大学英语》,李观仪主编的《新编英语教程》,何兆熊主编的《综合教程》等)为主要教材,辅以其他自编的活页教材,加上网上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资源,充实了教学内容,增大了信息输入的数量与质量。(3)重视图书资料的建设。目前已有图书内容丰富、类别较多,其中,部颁教学大纲推荐的图书1000余册共学生借阅;专供教师借用的教学参考书、业务学习书100余册(教研室存书)以及学院资料室保存的30,000多册各类语言、文学原版书、工具书等;学术期刊达50多种。(4)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遵循现代教学理念, 探讨综合英语教学模式,辅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投影仪、电脑等),帮助学生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二年级综合英语教学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全面、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他们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听、说、读、写、译),以及对基础语法和词汇的熟练掌握和正确运用,为进入高年级的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三四年级英语是一门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的课程。课程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包括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的名家作品,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每课都应配有大量的相关练习,包括阅读理解、词汇研究、文体分析、中英互译和写作练习等,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在质量上有较大的提高。
针对不同阶段,综合英语课堂教学内容、手段应作出相应调整。但是,两个阶段的授课都应遵循如下原则: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在教学中要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利用现有的图书资料和网上信息,获取知识,并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同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根据课文的不同体裁和难易程度,将其分成侧重点不同的四种类型:阅读理解、语言知识学习、对话交际、自主学习四种。
学习侧重阅读理解的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借助词典和参考资料初步阅读课文,划出疑点、难点;教师针对存在的疑点、难点重点讲解,扫除语言障碍;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重新阅读课文,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评价文章的写作技巧;通过课后练习和补充练习使学生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基础知识,巩固课文中的重点词、短语和语法现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及在课文语境下的词语学习;课文讲解结束后提供一系列体裁相同的文章给学生阅读、讨论;及时评阅学生作业,反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并要求学生进行相应的提高整改训练。
侧重语言知识的学习,主要针对语言理解难度大的课文学习,分析语言的抽象、隐含、比喻等意义,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理解课文,以及与课文相关的哲学、心理学、文体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教师的讲解,启发学生理解和欣赏内容精深的课文,并掌握相应的语言知识。
对于侧重对话交际的课文的教学方法是,在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基本掌握课文中的语言知识要点并完成课后练习后,扩展相关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课文中出现的常见短语和表达方式,并把课文改编成短剧由学生自编自演。有可能的话,提供相关的影视资料供学生观摩,模仿,反复训练。从而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模仿训练中更加熟练地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自主学习课文,根据学生水平和课文中出现的基础知识,提出自主学习的要求和目的,把学生分组,抽出相应时间,学生来讲解课文之后,由教师给以指导,并结合课后练习提出的要求开展讨论和辩论,检查自学效果。
1)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利用学生活动的环节,采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开展英文每日presentation、讨论、辩论、角色扮演、采访、背景知识展示与汇报、情景对话、话剧等课内实践活动。
2)第二课堂活动:指导成立英语学习兴趣小组;组织参与“莎翁杯”话剧比赛,CCTV风采大赛;每学期定时举办针对不同年级的竞赛等实践活动, 如一年级英文歌曲比赛, 英语书法比赛 , 口语比赛;二年级英语短剧、电影配音大赛、演讲比赛等。
3)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检验个人所学知识的平台,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调整学习方向和重点的好机会。
改革普通高中美术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篇5
近三年来,学校不断对专业进行开发与改造,在对专业的调查,认证基础上,现代农艺专业教学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不断改革。
现代农艺专业是我校的老专业,也是长线专业,通过多次社会调研,围绕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优化,完善本专业课程体系,逐步增加了电工电子技术,CAD/CAM数控加工等新课程突出贴近实际的操作技能训练,实行学分制。
以下是该课程专业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改革的专业
现代农艺专业
二、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原因:
根据市场调研情况,经过广泛征求企业、用人单位及专家、老师的意见,依据教育部,省教育厅和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了更好地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拓宽学生的就业面,适应更多层次的就业需求,针对原计划中不适就新的市场需要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
三、课程结构改革的模式
1、压缩文化课门数,突出专业课和实践教学。
2、实行学分制,推进素质教育,增设限选课和任选课,同时将学生操行纳入学分制,形成比较完整的考核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教育体系。
四、改革的具体方案
1、文化基础课中减去书法、音乐、综合文科,将其归到选修课和限选课中。
2、增设限选课:园区农业、立体农业、野味农业等。
3、增设任选课:音乐、书法、英语口语训练。
五、改革的实施
2005级教学实施按修改后的新教学计划执行:(见教学计划表)
句容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改革普通高中美术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篇6
1.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改革的认识
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我们进行的课程建设应该遵循“师范性”(体现高师院校职能观、人才观的目标和方向)、“未来性”(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现实性”(适应中等教育的现实要求)及“实践性”(重视师范性职业教育的实践)的原则,结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内容及学生的具体实际,转变教育观念,以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以现代化教育科学为指导,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个性为核心,以知识的传播和创造为手段,从有利于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际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着眼,从课程的基础化、现代化、专业化、多样化着手。课程建设的宗旨应该是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科建设及师资水平的整体提高。
2.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学科。本课程力求以应用为目的,努力使学生了解概率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处理随机现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概率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如《随机过程》和《教育统计学》等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数理统计的基本知识现已成为中学数学课程的一部分,从而它也成为中学数学教师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因此本课程是高等师范数学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它的理论和方法已与数学的其他分支互相渗透,并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3.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
向学生系统讲授概率统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概率论思维,即随机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培养学生在随机性思维下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和步骤包括:由“确定性”向“不确定性”过渡,培养学生随机性思维的意识;展示推理过程,培养随机性思维下的逻辑推理能力;注重概率与统计的联系,培养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能力;融入数学建模思想,提高随机性思维下解决问题的能力.4.目前教学内容和方式的经验和不足分析
概率统计课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4.1、概率统计课程教学内容多年来变化不大。训练学生的概率统计运算能力和技巧方面比较多,忽视了统计思想、方法和应用的介绍。
4.2、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方法落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当做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试图在课堂上一次性解决问题。教学手段单一,主要采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版书,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概率统计课堂教学不足。
4.3、概率统计课程考试、记分方式单一,助长了应试型教学的漫延。现在,概率统计课程考试仍然是 两个小时,要求学生闭卷完成一些计算或证明题,没有采用其它办法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好坏。仅把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教学的唯一依据,以一、二次考试分数作为学生概率统计课程最终学习成绩。
4.4、概率统计课程教学过分强调共性,不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概率统计课程教学对所有学生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要求,统一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它把教学统一在中下等水平学生的基础之上,不符合提高人才竞争力的需要,不利于发挥不同学生的个性与特长。
5.教学内容和方式改革意见
①教学内容改革措施
概率统计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处理随机现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会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的。因此,对一些繁难的理论推导内容不作详细讲解,基本理论的讲授不过分强调全面性,而是在科学性与系统性的基础上选一些最重要的理论讲授,一般讲清楚条件与结论,多留一些让学生自己思考、研究的空间,主要介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思想与方法。概率论、数理统计概念的讲授选一些基本的详细介绍,结合实际背景和直观形象引入概念,让学生了解从实际问题出发抽象得到概念的过程,培养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想。注意离散化思想、随机化思想的介绍,培养学生应用随机性思想方法思考问题。认真讲好概率计算法、随机变量法等概率统计方法。教学中多讲授一些统计思想,介绍统计思想及统计大师们处理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学生了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与方法来源于实际,又在实际工作中有广泛的应用。介绍一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发展简史,让学生了解实践在概率统计理论发展中的重要性。认真讲好实用概率统计方法,重点讲解正交试验法和回归分析法。选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性概率统计建模问题作为学生们的课外研究习题,培养学生用处理随机现象的思想和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②教学形式改革措施
以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为中心的教学手段改革。研制多媒体“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电子课件,并在教学实践中使用。我们用 Authorware 软件研制了“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电子课件,该软件在全国轻工院校电教学术年会上评选获得三等奖,该电子课件将数学建模思想方法融入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实现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相辅相成与有机结合。
③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课堂讲授中介绍统计软件包,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和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讲授时注意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讲授中注意揭示知识的发现过程;创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环境,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与知识空间。
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用归纳分析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方法讲基本理论,用模拟科研法及探究问题方法讲基本方法,选一些教学内容采取自学指导教学,或采用课堂讨论或上机计算与作图等,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讲授中应突出讲重点、讲思想、讲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概率统 计思想和方法建立统计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讨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自学指导法和分析讨论法进行教学。
④考核方法改革措施
5.4.1 考试形式多样化,开卷与闭卷、笔试与口试相结合
课程考试形式多样化,采用开卷和闭卷两种形式相结合。闭卷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公式等基本原理的掌握,开卷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综合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形式不一定局限于笔试,也可采取口试的形式进行,特别是中学概率统计教学与研究方面。在考试题型方面应尽量减少选择题和填空题,增加应用题、开放题、情境题、设计题等。例如,我们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期中考试时曾出过这样的一道考题:“寓言„孩子与狼‟的故事:山里有个小孩到山上放羊,山里有狼出没,第一天他喊„狼来了!狼来了!‟山下的村民闻声便来打狼,可到山上,发现狼没有来;第二天,仍是如此;第三天,狼真的来了,无论小孩怎么叫,也没有人来救他,因为前两次他说谎话,人们不再相信他了。试用学过的概率知识分析村民的心理活动,为什么村民在第三次没有来?”这道题体现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首先要对问题进行简化和假设,然后利用概率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求解、检验和优化,最后对数学模型进行解析和应用,即解释“村民的心理活动”。
5.4.2 成绩评定灵活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成绩评定灵活化与考试形式多样化是相统一的,课程考试不仅仅是给学生评定一个分数,也应是学生学习提高的机会和过程。例如,在开卷考试中,学生通过调查、实验等方式获取有关数据,借助于计算机,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根据分析和处理数据所得的结果进行预测和决策,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显然,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是考试,也是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在评定成绩时,可采用“两点定绩制”方式,既考虑结果也要考虑过程。成绩评定灵活化,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⑤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讲授、操作和实践相结合,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5.5.1 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
概率统计中的数学思想可分为特有的数学思想和一般的数学思想,其中特有的数学思想主要有随机思想、统计调查思想、统计描述思想、统计推断思想等;一般的数学思想主要有归纳思想、特殊化与一般化思想、分类思想、化归思想、模型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14]。具体说来,概率统计思想方法是处理随机现象的数学思想方法,概率统计是思想方法很强的学科,诸如概率的思想、独立、相关、数学期望、大数定律、随机化思想、抽样、估计、假设检验、回归、聚类、因素分析等都是概率统计中特有的思想方法。在概率统计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注意各种统计方法的使用条件及注意事项,而且要分析它们与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异同,突出概率统计思想方法的特点。顺便指出,有些中小学教师把统 计方法的教学“算术化”,这是不理解概率统计思想方法本质的表现。
在概率统计中还蕴含着丰富的一般性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重视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特别是数学建模思想方法,我们可以把它贯穿概率统计课程的全过程,即用数学建模思想方法指导概率统计的教学。
在概率统计中,随机思想与其它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如统计调查思想、统计描述思想、统计推断思想、分类思想、归纳思想、特殊化与一般化思想、模型化思想、化归思想等都有着密切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事实上,随机思想就是统计调查思想、统计描述思想、统计推断思想的基础,是统计思想的深化和发展;概率思想又是以归纳法为基础,是归纳思想在数学中的具体应用,再追根问底,归纳法又与特殊化、一般化等思想结合使用才能实现。因此,在概率统计的教学中,应该揭示各种数学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这些数学思想的发展命脉和发展网络,建构概率统计数学思想的网络体系,理解和掌握概率统计中数学思想的本质,以促进学生对概率统计的深入的理解。
5.5.2 采用类比方法教学
类比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具有推理的猜测性、联系的广泛性、探索性等特点。康德说:[15]“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拉普拉斯曾说过:[15]“甚至在数学里,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也是归纳和类比。” 因此,类比可以诱发人的创造性思考,可以触类旁通、启发思想,帮助我们分析猜想,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类比方法教学主要包括三个步骤:[16](1)对目标对象进行抽象;(2)寻找类比对象,对类比对象进行抽象,并确认目标对象和类比对象的共同点或相似点;(3)在抽象统一中发现个别属性,实现目标对象的真正建构。其中,第一步是整个认知过程的基础,第二步是认知的关键,最为复杂,是求同思维过程,第三步是认知目标,是求异思维过程。
例如,(1)多维的教学可与一维的进行类比。多维随机变量的概念和定理大多数和一维随机变量是平行的,形式上是相似的,思想方法上也是类同的。一般只要注意一元函数与多元函数的对应,相应的一重极限与多重极限,一重求和或积分与多重求和或积分,就可由一维随机变量的概念和结果类似建立多维的。但是,从一维随机变量到多维随机变量,有许多问题是不一样的,而且难度也大大地增加了,比如,分布函数的性质,这一点在教学中应予以强调。(2)连续型的教学与离散型进行类比。离散型比较简单,一般安排先学习,对连续型的可与离散型的进行类比,采用“离散化”方法直观得出。
在类比法教学中,不仅要根据学生己有知识,提供适当的类比对象,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类比中发现目标对象与类比对象的本质区别,真正认识目标对象,否则类比教学有可能导致知识的负迁移。
5.5.3 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学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教师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交给学生阅读、思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进行分析、讨论,以巩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描述案例和讨论案例两种形式进行。⑥实施新方案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改革普通高中美术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篇7
一贴近部队需要的教育转型是国家利益和军事变革的必然要求
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是我军军事理论和军事变革的重要方向和客观趋势, 军事技术和应用性教育应紧密围绕这个中心主题实施教育思想的调整和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领土争端、地区冲突、反恐维和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也成为我军军事行动的主要任务之一, 相应的气象、水文保障成为了军事气象学和军事海洋学面临的重要任务。
军事海洋学教育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适应和服务于上述国家利益和军事需求的调整, 教育转型势在必行。转型既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会面临许多的困难和问题, 但它也是一个发展的机遇, 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是军事海洋学发展值得深入探讨和认真思考的问题。
兄弟院校如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工程兵指挥学院和第二军医大学等, 都根据自己学校专业的特色, 积极开展了“三贴近”的教学改革。比如, 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四十多名教员顺利完成了半年时间的下部队代职, 在代职期间, 取得了关于促进部队建设科学发展的调研报告等成果。所以, 军事海洋专业作为国家现在大力发展的新兴学科, 更有必要进行贴近部队需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在转型建设中军事海洋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转型教育对军事海洋学科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 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变。随着国防基础教育转型于国民教育, 军事海洋学科教学对象也将从学历教育转型为任职教育。第二, 研究型教育向应用型教育转变。随着军校调整和教育任务调整, 军事海洋学科也将逐渐从研究型教育过渡为应用型教育。第三, 单一教育向复合教育转变。基于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保障要求, 单一型教育将转型为通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第四, 技术型人才向“指技合一型”人才转变。随着军校职能的变化, 培养对象也将从传统技术型人才向“指技合一型”人才转变, 进而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新型军事指挥人才。以上转型过程无疑会出现较大的对比反差, 转型中也会有许多的困难和难题, 甚至与人们切身利益相矛盾。因此军事海洋学转型首先需要人们从思想上统一认识, 并自觉服从大局。
三贴近部队的军事海洋学教育转型所需要做的工作
军事海洋学是为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需要和我军新时期战略目标调整以及反台独斗争而应运而生, 是我军重点发展的新兴学科, 尽管起步较晚, 但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 即教育着眼定位于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的海战场保障需要。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面, 坚持以高技术信息化战场环境保障和我军新时期战略目标作为引领, 遵循军事教育规律, 培养献身国防事业、探索创新、基础扎实、通晓气象和水文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应该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 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 更加贴近部队的实际建设
教学内容需要更加贴近部队的实际建设, 需要从部队发展与建设的实际形势出发考虑, 根据不同军兵种战略发展与新军事变革的需要, 适时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 培养部队转型发展建设所需要的军事海洋专业人才。一是紧密联系部队实际需求。军事海洋学专业所培养的是海军部队发展和建设的骨干力量, 必须以海军部队建设的真实需求为标准牵引出相应的教学内容。二是着眼于部队的实际建设需要。军事海洋专业教育必须依托海军部队所担负的任务与实际的建设状况。要把多样性的海军部队实践工作与特色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了解海军部队的实际情况, 坚持教育与问题相结合, 确保教育内容最终能够解决海军部队建设的实际问题。
2 贴近岗位任职的实际需要, 增强教学内容的实效性
教学内容必须贴近岗位任职的实际需要, 针对军事海洋学专业学员基本工作岗位是三大舰队等海军单位, 紧密贴合海军部队实际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 选择针对性强的教学内容。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提高综合素质, 并由素质转化为能力, 要有一个学习、实践、锻炼的过程。”没有经过实践锻炼的人都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才。一是要强调岗位的指向性:军事海洋专业任职教育要求具有明确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要突出教学的实践性, 增大操作教学、实验和演练等的比重, 加强模拟训练与实际的岗位锻炼, 实现将知识教育转向能力教育。二是着眼于发展的需要。军事海洋专业的教学内容改革必须根据学员的实际能力进行培养, 特别要针对海洋环境预报保障等专业技能进行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加入能力训练, 实践性的教学内容需要增强, 起到将实践性教学与能力相互转化沟通的桥梁作用。
3 贴近实际军事的斗争需要, 增强整体教学的针对性
军事海洋学专业教学内容必须紧密贴近未来军事海洋的斗争准备, 要紧贴未来海洋战场战争的需要, 针对具体海洋军事斗争的实际情况, 需要增加应急作战使命性等课题教学的比例。根据未来海洋战争的特点, 在教学中融入战斗精神的培养, 对完成使命提供精神上的准备。时刻紧盯未来海洋的战争形态, 适应多兵种联合作战的特点, 具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的层次, 最终为海军作战训练部队提供智力支持。
教学的实效性要求教学内容贴近岗位任职需要。利用在我们学院成立的军队重点实验室军事海洋环境实验室的海战场环境影响仿真、海洋环境预报保障和海洋调查等试验分室进行模拟和训练, 使军事海洋学学员体会到在实兵训练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解决在联合训练中理论与实践难以接轨的问题。
总之, 本文首先提出了传统的教学往往理论脱离实际, 不贴近部队需要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强调了贴近部队需要的教育转型是国家利益和军事变革的必然要求, 并且指出了军事海洋专业作为国家现在大力发展的新兴学科, 更有必要进行贴近部队需要进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进一步讨论了转型建设中军事海洋学教育面临的四个挑战, 最后指出了贴近部队的军事海洋学教育转型所需要做的三项工作。
参考文献
[1]邱士刚关于大学跨学科教育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4 (1) .
[2]朱现平.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 2004.
[3]方江, 李德军, 陈力生, 等.关于完善新型海军院校教育体系的研究[R].北京:海司军训部, 2003.
[4]陈力生, 方江, 李德军.世界主要国家海军院校教育特点分析[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综合版) , 2007, 4 (2) .
[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l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
[6]张连盈.军队教育评估[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6.
改革普通高中美术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篇8
关键词:农林院校;天然产物化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5-114-03
《天然产物化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矿物质中天然化学成分的课程[1-2],其研究内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传统药用植物化学成分,食品功能成分和微生物代谢产物等。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食品、保健品和药品等产品安全性的日益关注,天然产物化学研究技术和方法在这些领域的作用尤显突出,其在化学应用领域的基础性作用也备受重视。农业院校的许多专业都开设《天然产物化学》课程,例如食品科学、茶学等专业。但是,由于缺乏相适应的教材,这些专业的天然产物化学课程教学一直存在许多问题。课程内容往往包含了大量的化学结构式的简单罗列,而对于化学结构式的讲解过于刻板生硬,缺乏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学习该课程觉得枯燥乏味,学习效果不佳,关键知识点理解掌握不够[3-4]。
为了提高学生对《天然产物化学》的学习效果,就要针对目前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改革与探索,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1 天然产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与学生的课下交流,以及课堂反映,《天然产物化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3个方面。
1.1 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反映对化学结构的理解和掌握难度较大,特别是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化合物。另外,还有一些专业的学生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掌握不够,缺乏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所以影响了对于化学结构的学习和理解。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与农林高等院校化学类基础课程的设置有关。许多农林院校选用的教材主要有姚新生主编的《天然药物化学》、高锦明主编的《植物化学》及刘湘主编的《天然产物化学》,对于非化学类专业来说,这些教材内容偏多、偏难,没有突出农林院校专业的特色。而且教师在讲授时,通常按照教学大纲中安排的教学内容及先后顺序,没有针对专业的实际情况选取讲授核心知识。
1.2 教学方式方法有待改进 目前,食品科学专业《天然产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方式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上理论教学往往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理论课讲授上要讲究方式方法,旁引佐证,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而本课程一般都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每一节课的多媒体课件包含了大量的化学结构式、理化性质与波谱学特点,以及大量的文字表达内容,学生无法在短短的几个课时内接受并且理解这些复杂的化学知识。
1.3 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辅助 《天然产物化学》是一门以有机化学为基础、紧密联系现代研究成果的课程。本课程的核心知识都源于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而其它大量的课程内容都是与近100a来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结果直接相关。例如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内容往往是来源于传统中药植物化学研究结果,而皂苷类化学成分包含了名贵药材人参的化学研究结果。由此可见,《天然产物化学》既是一门基础性和应用性并重的化学课程,也是一门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研究性综述课程。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这些枯燥的化学知识时过于书面化,而缺乏动态的以及实践操作的环节,使得教学的响应率较低。
2 农林院校《天然产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 突出关键的内容,去除冗余的部分 以食品科学专业为例,其基础课程《食品化学》部分内容与《天然产物化学》内容重叠,例如《天然产物化学》课程中的多糖类、蛋白质类以及氨基酸类的内容与前述的重复,所以可将这些内容删除。此外,每个章节中都介绍了大量的化学结构式,但是这些结构式数量的增加并没有提高学生对于关键结构母核的掌握能力。例如生物碱这一章介绍了大量的生物碱结构类型的分类,约有10种不同类型的生物碱,而且每一个类型还列出了2~5种化学结构式,数量很大,然而关键内容不够突出。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关键的核心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删除了与食品科学专业关系不密切的5个类型生物碱结构的介绍,而突出介绍与食品密切相关的嘌呤类(咖啡碱)、异喹啉类(罂粟碱)和有机胺类(麻黄碱)。结果显示3个核心生物碱的关键母核结构讲解,并且辅助以相关植物的图片介绍,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知识点掌握能力。
食品科学专业《天然产物化学》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其专业特色,既要讲授经典的天然产物,如黄酮、生物碱、皂苷等,又要讲授其在具有代表性的食品如大豆、水果以及蔬菜中的化学结构。以往的教学内容由于参考植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的讲授,其重点集中在介绍具有显著药理活性的天然产物的理化性质、结构特点、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方面,没有体现食品科学专业特色,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没有选取讲授的核心知识。由于某些食品如大豆中含有异黄酮类,柑橘水果中含有多甲氧基黄酮类,葡萄中含有花青素类等,这些都属于黄酮类化学成分的范畴,因此在教学中可重点讲授黄酮类化学结构,更能突出食品专业的特点。
2.2 采用互动式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天然产物化学》理论课中的天然产物基本结构部分均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往往难以掌握基本概念。改进教学方法后,利用一半的课时,由教师讲解关键的基础知识,如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和波谱学特征等,然后利用另一半的课时,提出一些与植物天然产物化学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查阅文献,并且自己准备多媒体材料进行课堂讲解。这种互动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归纳的能力,并且能够增加学生对于关键结构类型的反复接触次数,提高学生对于枯燥化学结构的掌握能力。如《天然产物化学》每章都涉及到很多化学结构,要重点讲授并分析重要的结构式,并督促学生学习记忆,其他化学结构式则简单介绍或让学生自学,使学生掌握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天然产物的化学结构,如小檗碱、芦丁、樟脑、绿原酸、大黄素、齐墩果酸等常见、常用的天然产物。
2.3 优化组合,加强实验实践环节的教学 《天然产物化学》课程实验项目较多,但由于受到课时和经费的限制,所有的实验项目不可能全部开设,而且《天然产物化学》实验课程所需要的设备经常与食品专业课《食品化学》的相同。在此情况下,为了节约成本,优化组合,提高效率,通过结合食品专业其它相关课程的实践环节,将实验中的回流、索氏提取、超声、微波、薄层色谱、纸色谱、柱色谱等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融合于关键性的1~2个综合实验中,减少实验方案的数量,增加实验课程的频率[5]。以教师传授基本的实验操作为基础,大胆鼓励学生主动设计实验方案,组成实验小组,开展实验并且思考解决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学生从资料搜集、技术路线的确定、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准备以及溶液试剂的配制等过程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
3 《天然产物化学》课程教学模式
根据近年来《天然产物化学》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以总课时40个课时为例,总结探索出适合于农业院校的《天然产物化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见表1)。
4 小结
《天然产物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不仅要传授基本的知识和技术,还要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和解决自然科学中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通过以上教学改革,学生不仅熟悉某一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技术路线,并且掌握了基本的科研思路,提高了动手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做实验的同时还应重点指导学生学习、做研究、做学问的方式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高锦明.植物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张继杰.天然药物化学(第三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3]史清文,李力更,霍长虹,等.天然药物化学理论课教学的改革[J].药学教育,2008,24(1):34-36.
[4]周国梁,张传宏,卫强. 对《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7(13):133-134.
改革普通高中美术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篇9
坚持实现“普通高中学生有选择性地学习,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改革方向,提出“调结构、减总量、优方针、改评价、创条件”的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总体思路。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调整优化课程结构,适当减少必修,切实加强选修。调整优化课程的结构,减少必修学分,必修学分从116分减到96分,选修分从28分增至48分。
第二,凸显个性,加强选修课程的建设与实施。选修课程分为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四类,学校可根据本校本区实际,建设满足本校学生发展需要的选修课程。
第三,发展特长,全面实施选课制和弹性学制。建立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鼓励学生制定个人修习计划。实施弹性学制,学生应在3年内完成学业,同时允许学生提前毕业。
第四,培育特色,进一步扩大学校课程自主权。规定在确保每学期开设思想政治、体育与健康、艺术等必修课程,每周在校课堂教学时间不得超过26小时的前提下,学校可自主制定学校课程开设计划。
第五,改革评价,建立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改高中会考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等11门必修课程,每年开考一次,分别在1月、6月施考。学生参加同一科目考试次数最多2次,以最好成绩录入。
第六,强化保障,逐步实行普通高中学分制收费。将学费分为注册学费和学分学费两部分,实行学分制收费。在2012——2013学年选择若干普通高中进行试点。2014年秋季,争取在全省全面执行普通高中学分制收费制度。
课改Q&A:
Q1:高校对本次普高课程改革的衔接上是否有举措?
A1:本次普高课改主要是致力于学生打破应试、个性发展的目的,所以暂时与高校并不对接。
Q2:本次课改是否表示将会取消会考,换而言之学生不用参加会考考试?
A2:课改的目的是向着学业水平考试逐步取代统一会考,目前是过渡阶段。主要改变有
⒈一年中11门科目全部设考;
⒉目前的会考还需要参加,所有学生可以考2次,学生自主选择那次考试的成绩作为记录,记录入案。
Q3:如何评估本次教改的成效,or是否有评估的标准?
A3:12课改主要目的是增加学生课程的选择性,所以需要对06课改的成果进行扬弃:
⒈坚持06课改新课程的方向;
⒉坚持新课程设定的目标;
⒊坚持让孩子终生必备的只是;
⒋坚持教学改进;
Q4:选修课开多了,如何保证选修课质量?
A4:
1、发展学生选课指导机制,及早去思考自己将来大学想学那个专业,确定未来发展的问题;
2、校长领导课程、老师开发课程能力的提升;
⒈组织培训如何开发教科书;
⒉不断尝试,做中提高;
⒊征集优秀选修课,作为模板给大家参考;
改革普通高中美术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篇10
2-1-1学校实验教学相关政策
1.为进一步提高与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水平,提高实验及实践教学的质量,实施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学校专门制定了《福建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教学实验室建设规划》、《福建师范大学仪器设备管理暂行条例》、《福建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实验室管理工作规程》、《福建师范大学本科实验教学规程》及《福建师范大学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试行)》等有关实验教学的文件和政策,对实验教学进行了明确的规范与定位,拟定了本科实验教学的发展规划。
2.为了更好地培养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学校建立了“实验室开放项目基金”、“本科生课外科技项目基金”等本科生科研基金,资助部分优秀本科生进行科研实践。
3.随着“教育部工业微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农业部甘蔗生理生态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 和“福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项目的立项与建设,“以评促建”,学校大大加强了对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力度,五年来,各方共投入经费1590万元,用于生物学实验中心建设。这些为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学校和中心还通过制定相关制度,使得教授、副教授主持实验课,并吸引了一批在科研前沿工作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从事实验课教学,形成了一支优秀的实验课教师队伍。这样,既保证了实验教学队伍的稳定和水平的提高,又有力地促进了实验课内容和教学思想的更新。2-1-2实验教学定位与规划
“中心”成立伊始,根据面向21世纪新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并结合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要求,制定了“三层次培养、一方面保障”的实验教学体系,最大限度的整合实验教学资源。中心以学生为本,以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全面、协调发展。根据合理化、共享性、科学性、前瞻性的原则,建立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中心。在加强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实验教学队 伍建设,推进实验室管理体制、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的改革。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
2-1-3实验教学改革思路及方案
1.改革思路:依托学院学科建设及科学研究的优势,中心以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制定了“三层次培养、一方面保障”的实验教学体系,并最大限度的整合实验教学资源。从基础性的技能训练实验、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性科研训练等三个层次上重组实验内容、层层深入地培养与训练学生的综合实验素质及创新能力:精选基础性实验,加强综合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所占的比例,并将研究创新性实验与本科毕业科研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与此同时,中心实验平台软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通过进一步开放实验室,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环境。
2.实验教学改革方案:
(1)建立了“三层次培养、一方面保障”的本科生实验教学体系,即:构建基础性的技能训练实验、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性科研训练三个层次;另外按实验功能平台整合资源,不断完善中心实验平台的软硬件设施,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
中心实验室的建设打破以往按二、三级学科独立设置的分散实验室,在功能性层面上建设一个以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为主,同时面向全校包括化学与材料学院、地理科学学院、体育科学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等院系相关专业本科生开放的、高度集成化的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在生物学科一级学科层面上,中心建设包括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平台、生物化工实验平台、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实验平台、生物大分子实验平台、细胞和发育实验平台、宏观生物学实验平台等6个较先进的实验技术平台。实现了实验内容的优化整合最大可能的做到了资源的共享。
(2)中心加强和进一步完善了实验室管理体制,加强了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的程度及实验室管理的水平。中心所有实验平台均配备先进的实验室监控摄录及门禁管理系统,有效地保障了实验室对本科生的最大限度的开放及实验室的有效管理。此外,配备了网络教学环境,中心已开发并投入使用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验室开放管理系统”,这一系统从实验室的网上预约开放、实验设备的网上预约使用、师生创新实验项目的发起及运作、实验室的开放管理等四个层面上实现了中心所有实验平台的智能化、网络化的管理,同时保证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创新性实验及本科毕业科研训练活动的顺利进行。网络信息平台的广泛采用,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实验技术的学习提供了自由探索的空间。
(3)中心采取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方式,引入与科研成果相结合的实验项目,使实验内容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项目的发展密切联系,充分体现经典实验与现代
科技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早日进入实验室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依托教师的科研条件和指导力量,将科学研究渗入实验教学。如:遗传学实验课将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室遗传毒理学 研究的成果作为综合型实验引入课堂,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将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成果引入课堂,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相关的实验技能,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结合学校教学改革,建立了综合评定学生成绩体系和实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以及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加强实验教材和网络课程建设。编著和修订了配套的实验教材,编制和购买了实验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采用,大大改善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5)加强对外合作交流,聘请外籍教师为本科生讲授实验理论和实验技能,如:2004年至今聘请美国杜兰大学Yiping Chen 教授讲授分子生物学实验等。
2-2.实验教学总体情况(实验中心面向学科专业名称及学生数等)
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建筑面积5450 m2,仪器设备总值达1830万元。设在我院的福建师范大学动植物标本馆,贮藏着丰富的生物种质资源,包括许多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动物。动植物标本馆是福建省和福州市的科普教育基地,也是福建省馆藏标本最多、面积最大的标本馆。吸引了省内许多大专院校和中小学生都前来参观,新馆建立一年以来,就接待了数万名师生。还接待了来自德国、菲律宾、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大学校长、专家、教授以及省内外领导、专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示范辐射效应。
实验中心面向的学科专业名称及学生数统计
专业名称人/年专业名称人/年生物科学(师范类)100生物竞赛培训120生物技术60心理学(教科院)80生物工程60美术学(美术学院)80生物工程(闽南)80档案(社会历史学院)30涉外中医(中医学院)100教育学(教科院)120生态学(地科院)40研究生(8个硕士专业)100环境科学(化材院)80师资培训(生物骨干教师等)30体育教育(体科院)120生物科学(专升本函授)
100合计1300
2-3.实验教学体系与内容(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名称及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所占比例,实验教学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结合情况等)
2-3-1 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
中心以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制定了“三层次培养、一方面保障”的实验教学体系,并最大限度的整合实验教学资源。从基础性的技能训练实验、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性科研训练等三个层次上重组实验内容、层层深入地培养与训练学生的综合实验素质及创新能力:精选基础性实验,加强综合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所占的比例,并将研究创新性实验与本科毕业科研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与此同时,中心实验平台软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通过进一步开放实验室,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环境。
根据实验课程的性质、类型和具体要求,对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将每一门实验课程的实验内容整合为基础性(技能性训练)、综合性和研究创新性三个层次。
实验课时与理论教学课时原则上为1:1。以基因、分子、细胞、个体、群体等不同层次设置实验,尽量避免了实验内容的重复交叉,实验课程独立设课,独立计算学分,使实验课程既独立于课堂教学又与其紧密联系的生物学科实验教学体系。
基础性、技能性训练的实验主要是强化学生基本实验技术的训练和基本实验知识的学习;综合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对基本实验知识和基本实验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为研究创新性实验的开展奠定基础。研究创新性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某一研究课题,按照科研项目和科研论文的设计和过程进行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技能性和基础实验是按正常的教学计划在教学时间内完成;综合性实验通常以个人或以小组为实验单位,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在实验室开放时间内完成;研究创新性实验基本上以课题小组为单位,主要在学生的业余时间内完成,可以单独进行或与毕业论文工作相结合。基础性实验项目相对比较稳定,有明确的实验教学大纲和计划,综合性实验项目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随学科发展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而不断更新,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则由教师提出,同时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进行。
三种不同类型和性质的实验项目、内容所占比例因不同年级、不同课程而不同。低年级课程以基础性、技能性训练实验为主,在高年级,则逐渐增加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的比例,一般来说,三者的比例为7:2:1。
中心还承担着本学院生物科学、生物工程、生物技术三个专业及闽南科技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每年280人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本科生毕业论文与实验教学、教师科研课题项结合,指导教师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本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等选择开题,确保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大幅提高。同时通过开题、中期考核、答辩、提交毕业论文等环节规范管理,提高学生科研训练的效果
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是教师教育的特色,生物科学专业在培养方案中加强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训练和教学实践,在内容的设置上充分考虑中学实验教学和科技活动的需求,开设中学实验教学课、生物多媒体课件制作和微格教学等教育技术方面的实验课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现代教学技术的强化训练。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产业化人才为主,我们设计调整教学体系朝着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方向积极努力。在福州市建立了10个左右的稳定的教育实习点,8个的生产实习基地。同时在省内建立了福建崇武海滨、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等9处专业课程的野外实习点。
具体实验项目见附件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
2-3-2实验教学与科研和实践结合情况:
中心实验教学依托学院的学科学位点及重点实验室的优势(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动物学)和1个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一个工科专业硕士点(发酵工程),1个“工业微生物教
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农业部甘蔗生理生态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1个“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1个“福建省现代发酵技术工程研究中心”,1个福建省高等学校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生物技术与工程),2个福建省重点学科),在“三个层次,一个保障”的本科实验教学体系的框架下,全院有12名教授和19位副教授承担本科学生的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训练,他们在承担着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实验技术训练和科学思维培养,利用教学、科研实验室的“最大限度的开放”,接纳本科生进行研究创新性自选课题的科研训练。项目组为学生指定有经验的科研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重在训练学生独立思考、查阅文献、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学生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分批开展毕业论文工作,最后一个学期集中进行毕业论文的研究、撰写与答辩。将研究创新性实验与毕业论文工作相结合,既有利于研究创新性实验的开设,又能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2-4.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技术、方法、手段,实验考核方法等)
2-4-1 围绕中心“三个层次、一个保障”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
1、加强实验基本技术的训练
学生利用实验课时间进行实验基本技能训练,合格后方可进入实验室做综合、创新性实验。解决了新形势下学生既要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操作、又能保证仪器设备完好率的问题;基础实验课的教学注意引导、启发和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实验报告中去深入探讨问题。
2、通过综合创新型实验,启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
综合创新型实验从原来若干个相互独立的实验,改革为要求学生自主设计一个全新的教学实验流程并按流程完成实验内容,综合创新型实验包含了实验室现有的生物学实验技术和将完善的实验技术,各个实验之间紧密相连,每一部分实验结果都会直接影响最后的实验结果。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根据学过的基础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实验结束时相当完成了一个小课题。如“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实验中,将以前单一的、分散的几个实验,按其内在联系组合为综合性实验,不但使学生学到了相关的基本实验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对基本技术和实验方法综合运用的能力。综合设计型实验的开设,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对学生进入科研研究训练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
3、通过研究性训练,强化学生掌握现代生物学实验技能
研究创新性实验由教师提出课题让学生选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技术路线,开展实验研究。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采用弹性制,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实验时间。实验室开放期间,安排专门的实验员和教师进行管理和指导。从二年级开始在学生中选择一些优秀学生分期、分批进入教师实验室,和研究生一起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实验研究。
4、建设软硬件设施先进的中心实验室,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中心利用新校区的建设契机,在生物学实验教学大楼建设6个较先进的实验技术平台。所有实验平台均配备先进的实验室监控摄录及门禁管理系统,有效地保障了实验室对本科生的最大限度的开放及实验室的有效管理。此外,配备了网络教学环境,中心已开发并投入使用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验室开放管理系统”,这一系统从实验室的网上预约开放、实验设备的网上预约使用、师生创新实验项目的发起及运作、实验室的开放管理等四个层面上实现了中心所有实验平台的智能化、网络化的管理。不断完善的中心实验平台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4-2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
应用了模拟演示、多媒体网络课件、视频录像、网络信息平台等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结
合动植物标本馆、动植物野外实习、高新企业生产实习等手段,辅助实验教学。
(1)中心各个实验室均配备多媒体教学系统。实验教学全部应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前将录象和图片进行播放,使学生能清楚直观地观摩实验技术,了解实验过程,明显改善了实验教学效果。此外,还建立了1个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提高了显微形态观察方面的教学质量。
(2)中心拥有独立的网站, 完成了网络化建设,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实现网上开放教学、学习及开放管理。中心将实验教学相关内容发布上网,供学生浏览;同时将所有实验设备在网上公布,并逐步拍摄、制作仪器的操作规程,实现设备的全方位共享。中心自主研发的“生物学开放实验预约系统”,进一步将实验室管理和使用、实验仪器预约使用和开放实验项目申请和开展等工作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有机地整合,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增强了管理的透明度。这套系统的投入使用,解决了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际工作时间和生物学实验时间不确定性二者之间的矛盾。学生可以在课外通过网络登录系统,进行实验项目的申请、实验室的预约申请以及实验仪器的预约使用;教师可以通过系统进行实验项目的发布、实验课程开课申请和贵重仪器的预约申请;中心管理人员则可以通过系统实时掌握实验室、实验仪器的使用状况,了解各种设备的运行和维护情况。
(3)设在我院的福建师范大学动植物标本馆,贮藏着丰富的生物种质资源,包括许多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动物,是福建省和福州市的科普教育基地,也是福建省馆藏标本最多、面积最大的标本馆。此标本馆的开放使用为中心相关实验课程的演示实验提供了一个有特色的实践平台。
(4)综合创新型实验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聘请学院实验中心管理大型仪器的教师,开设仪器分析课程,并结合参观和实际操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
(6)中心每年为学生组织数目众多的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报告,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4-3实验成绩考核方法
坚持教考分离,重点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建立了多元实验考核方法,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根据不同实验课程的性质和内容,制定了不同的考试大纲和考核方法,建立了实验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实验成绩的评定包括实验中的表现、实验报告、研究创新性实验论文和考试成绩等部分,实验课的考试主要以平时的实验操作考核为主,期末的考试为辅。平时成绩以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的成绩为主,适当考虑学生预习实验情况、实验表现等;期末考试包括实验操作和理论考试。各门实验课程根据各自不同内容设置与要求成绩组成的比例也有所不同,具体见附件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实验成绩评定方法改革,使之能更科学、准确、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引导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2-5.实验教材(出版实验教材名称、自编实验讲义情况等)
专业基础实验课程大部分使用高教出版社出版的统编教材。
中心选用教材情况表
序号课程名称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1无机化学实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南京大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有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第三版)曾昭琼高等教育出版社3生物化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陈毓基科学出版社4动物实验I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刘凌云高等教育出版社5植物实验实验I植物生物学实验(第二版)汪小凡、杨继等高等教育出版社6植物学实验II植物学实验实习指导谢国文中国科学文化7普通生物学实验生命科学导论实验指导吴敏高等教育出版社8人体解剖生理实验I生理学实验教程王庭槐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9人体解剖生理实验II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实验(第四版)辜清高等教育出版社10微生物学
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第三版)沈萍、范秀容高等教育出版社11遗传实验普通遗传学实验指导张贵友清华大学出版社12植物生理实验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第三版)张志良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3细胞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杨汉民高等教育出版社14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生物分离工程实验刘叶青高等教育出版社15生物工艺学实验发酵工程实验指导吴根福高等教育出版社自编实验讲义:
1、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本学院林丹军黄义德 胡雪峰)
2、生物工程大实验讲义(本学院 刘峰)
3、微生物遗传育种学实验指导(本学院 蒋泳梅)
4、动物标本的采集、保存和制作(本学院 蔡明章 陈寅山)
5、无脊椎动物学实验图集(本学院 高如承 王方平)
6、组织胚胎学实验(本学院 林丹军)
7、福建海滨无脊椎动物实习指导(本学院陈寅山)
【改革普通高中美术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推荐阅读:
普通职高会计教学改革05-16
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07-23
蒙城县职教中心德育内容和方法改革07-20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10-03
普通话考试流程和内容11-04
中学教学内容的改革06-28
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05-31
《2011-2015年山东省普通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08-18
高中英语教学的改革论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