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学内容的改革

2024-06-28

中学教学内容的改革(共12篇)

中学教学内容的改革 篇1

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少、慢、差、费”现象在作文教学中尤为突出。中学生写作的“格式化”早已成为作文教学的瓶颈。然而, 作文教学的改革, 是广大家长、学生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极为关心的事情。中学作文教学改革的出路, 敢问路在何方?

一、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作文教学观念

过去的“应试教育”脱离了“有感而作”这一前提。大概表现为, 作文教学, 无论是教育思想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打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有的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 不认真去探索作文教学规律, 而是围着“考试指挥棒”打转转, 学生的作文水平自然很难提高。

改革“应试教育”, 就是要把作文指导的重心移到指导学生感知生活、积累生活上来。“写有我之情、有我之思、有我之心。”比如, “同样的作文题《我的父亲》, 中国教学是课堂交稿, 逼得有的孩子临时胡编乱造。而美国是一周内交稿, 让孩子们去采访父亲、母亲、祖父, 乃至伯伯、叔叔、邻居和同事, 使孩子们更深刻地了解父亲, 一篇生动而深刻的调查报告或纪实文学出来了”。可见, 美国教师深谙作文法则和教学规律, 这些法则和规律很好地体现在教学、作业设计和完成作业的要求诸方面。而让学生写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应用文, 既避免了说假话、空话, 又有相当的难度, 日后工作也能派上用场。

美国的作文教学, 对于我们作文教学改革是有诸多启示的。

二、教师应帮助学生拓宽信息储存渠道

我们要确立“大课堂”的观念。语文课本固然信息量大, 但毕竟不能包罗万象, 更何况社会生活的变化日新月异。这样,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外阅读、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等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博览群书的兴趣, 勤写读书笔记, 狠抓语文读本的运用和语文阅读教学的落实, 严格阅读和摘抄笔记的数量和质量, 以最广泛的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 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应鼓励学生深入生活, 广泛收集材料, 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材料积累能力的培养, 教师往往只偏重要学生写, 却忽略了一个重要前提———学生必须参与社会实践, 结果, 学生只得“闭门造车”, 拼凑成文, 作文自然言之无物。

著名语文教育家顾黄初教授在《语文教育论稿》中明确指出:“不要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 把眼光死盯在高中有限的课本上……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开放, 我们的眼光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因而, 教师应做好两个“立足”:一是立足大社会发掘作文资源;二是立足本校本班开发特色作文资源。作文教学改革的出路在于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们走出“象牙宝塔”, 奔向“十字街头”, 从而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写作。

三、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个性化语言, 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鲁迅的两段话对我们的作文教学特别具有针对性与指导意义:“我们要说现代的、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 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说出来”, “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作为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语言, 让学生自陈心曲, “为时”、“为事”而作 (白居易) , “我手写吾心” (黄遵宪) 。

首先, 用好教材。可从语文教材中感受语言艺术的美。当然, 每一篇文章的语言风格都是不同的, 每一篇都有自己的特点, 引导学生认识、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久而久之, 在潜移默化中使他们有目的地运用于自己的作文中。

其次, 课外阅读汲取精华。“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 道出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课外阅读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化语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像古典小说、《读者》、《读者文摘》、《青年文摘》、《散文选刊》等较好的报刊杂志, 应多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丰富学生的语言, 锤炼学生的写作语言, 为学生能终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负责。

“写作个性化对学生而言就是作文个性化。个性化作文是指学生天赋所及的范围里, 在极大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状态下写出的作文。其核心的东西应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写作教学要让学生用其真情实感表达出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语言生动形象, 富有文采、个性, 那就像丰富的矿场中闪烁的颗颗耀眼珍珠, 光彩夺目。

不过, 学生在文中运用个性化语言的同时, 往往在文中出现思想偏激、脱离时代、灰色眼睛看世界, 教师应及时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四、改革作文评改方法, 端正学生“我写你改, 一写即了”的写作态度

学生之所以对写作不感兴趣, 甚至逃避作文, 这与教师批改作文的方式呆板单一不无关系。教师在作文评改中应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激发其写作兴趣。应端正学生“我写你改, 一写即了”的写作态度。首先要做到批改方式多样化。实践中, 可以以“精阅略批为主, 精批细改可辅”为原则批改作文。其次, 要根据具体情况, 因人而异, 各施其法。再次, 评语要有激励作用。对于基础差的学生, 要多鼓励。教师千万不能“喧宾夺主”、“越俎代庖”。

一言以蔽之:把写作教学与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学生的“社会化”、“人性化”结合起来。找回学生在作文中丢失的“自我”, 这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 有很大的影响。

中学教学内容的改革 篇2

史定海 特级教师

摘要 新的教学理念的确立、课程理论的变革,新的教学技术和手段的应用,必将引起学科教学从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编写、教学方式到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的改革。本文阐述了当前化学教学改革的八个热点问题。

关键词 教学改革;课程理念;网络教学;创新教学。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本意,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本意是促进人的发展,既促进人的生命成熟(情感发展、社会责任感)、也促进人的智慧发展(认知能力和决策能力)。作为科学教学的化学教学,其功能已不只是传授和继承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还应是将化学知识作为一种载体,培养社会责任感,促进人生观、世界观主价值观的形成,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当前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已进入关健时刻,课程教材改革和高考方式改革正在同步进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到一个民族存亡和兴衰的高度,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认为要关注这些变革,要适度从应试教学中解脱出来,去思考并实践化学教学的改革。

1 两大课程观走向融合

20世纪我国的化学课程曾在“学问中心”或“学科中心”和“社会中心”或“经验中心”两大课程观之间摆动,如“以硫酸、玻璃、雪花膏”为题材的教材、“三酸二碱”式教材是“社会中心”课程的教材,而人教社的`“甲种本”、“乙种本”和“高级中学必修.选修”化学教材是“学问中心”课程观的教材。“学问中心”课程观,它的特点是把教学内容学问化、专门化、结构化,抽取学科的“精髓”,重视概念、原理,强调化学的知识学科结构和逻辑结构,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有利于知识的继承和智能的发展,培养学科的精英。“社会中心”是由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发展而来,其特点是“实用性、综合性、课题性、实践性”,强调学生的知识从经验中来,“学以致用”,常以实用化工和社会或自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来组织教材,如“硅酸盐工业”、“日益贫乏的水资源”。有利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培养社会责任心和价值观,但不利于化学学科知识结构的建立,易导致基础学力的下降。化学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不但要促进人的智力发展,而且要促进情感的发展,“使人的能力全域发展”。因此,必须将“学问中心”和“社会中心”两大课程观融合,走向“学生中心”的人本主义课程观。新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DD化学),既保持了“学科中心”的体系,又体现了“社会中心”的韵味,是一种平衡和融合的课程。

2 教学目标走向多维化

化学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已不是学科知识的教学,而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化学,其教学目标不应局限于学科的本身,而应该包括教学和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目标。因此,必须构建多维的化学教学目标。从化学教学大纲的变迁可以看出这一点,1990年化学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虽也提及能力和思想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但强调双基目标;新大纲(版)的教学目标为:①知识、技能:在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初中化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以及重要应用。②能力、方法:培养

中学作文教学改革的出路 篇3

一、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作文教学观念

过去的“应试教育”脱离了“有感而作”这一前提。大概表现为,作文教学,无论是教育思想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打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有的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不认真去探索作文教学规律,而是国着“考试指挥棒”打转转,学生的作文水平自然很难提高。

改革“应试教育”,就是要把作文指导的重心移到指导学生感知生活、积累生活上来。“写有我之情、有我之思、有我之心。”比如,“同样的作文题《我的父亲》,中国教学是课堂交稿,逼得有的孩子临时胡编乱造。而美国是一周内交稿,让孩子们去采访父亲、母亲、祖父,乃至伯伯、叔叔、邻居和同事,使孩子们更深刻地了解父亲,一篇生动而深刻的调查报告或纪实文学出来了”。可见,美国教师深谙作文法则和教学规律,这些法则和规律很好地体现在教学、作业设计和完成作业的要求诸方面。而让学生写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应用文,既避免了说假话、空话,又有相当的难度,日后工作也能派上用场。

美国的作文教学,对于我们作文教学改革是有诸多启示的。

二、教师应帮助学生拓宽信息储存渠道

我们要确立“大课堂”的观念。语文课本固然信息量大,但毕竟不能包罗万象,更何况社会生活的变化日新月异。这样,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外阅读、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等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博览群书的兴趣,勤写读书笔记,狠抓语文读本的运用和语文阅读教学的落实,严格阅读和摘抄笔记的数量和质量,以最广泛的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应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广泛收集材料,储存信息。但在实际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材料积累能力的培养,教师往往只偏重要学生写,却忽略了一个重要前提——学生必须参与社会实践,结果,学生只得“闭门造车”,拼凑成文,作文自然言之无物。

著名语文教育家顾黄初教授在《语文教育论稿》中明确指出:“不要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高中有限的课本上……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开放,我们的眼光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因而,教师应做好两个“立足”:一是立足大社会发掘作文资源;二是立足本校本班开发特色作文资源。作文教学改革的出路在于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们走出“象牙宝塔”,奔向“十字街头”,从而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写作。

三、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个性化语言,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鲁迅的两段话对我们的作文教学特别具有针对性与指导意义:“我们要说现代的、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说出来”,“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作为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语言,让学生自陈心曲,“为时”、“为事”而作(白居易),“我手写吾心”(黄遵宪)。

首先,用好教材。可从语文教材中感受语言艺术的美。当然,每一篇文章的语言风格都是不同的,每一篇都有自己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久而久之,在潜移默化中使他们有目的地运用于自己的作文中。

其次,课外阅读汲取精华。“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道出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课外阅读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化语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像古典小说、《读者》、《读者文摘》、《青年文摘》、《散文选刊》等较好的报刊杂志,应多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锤炼学生的写作语言,为学生能终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负责。

“写作个性化对学生而言就是作文个性化。个性化作文是指学生天赋所及的范围里,在极大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状态下写出的作文。其核心的东西应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写作教学要让学生用其真情实感表达出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个性,那就像丰富的矿场中闪烁的颗颗耀眼珍珠,光彩夺目。

不过,学生在文中运用个性化语言的同时,往往在文中出现思想偏激、脱离时代、灰色眼睛看世界,教师应及时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四、改革作文评改方法,端正学生“我写你改,一写即了”的写作态度

学生之所以对写作不感兴趣,甚至逃避作文,这与教师批改作文的方式呆板单一不无关系。教师在作文评改中应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其写作兴趣。应端正学生“我写你改,一写即了”的写作态度。首先要做到批改方式多样化。实践中,可以以“精阅略批为主,精批细改可辅”为原则批改作文。其次,要根据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各施其法。再次,评语要有激励作用。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要多鼓励。教师千万不能“喧宾夺主”、“越俎代庖”。

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方向 篇4

语文教学, 宜打开教室的大门, 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 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联系生活进行基本训练, 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学会做人。然而, 长期以来, 教学中存在着与生活脱节的弊端, 使原本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无味。

一、语文教学改革必须以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前提

语文教学改革就是要使语文教学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 完成由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向以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以及由培养经验型人才向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转变。教育观念是人们形成的关于教育的比较稳定的世界观, 是教育目的和手段、内容和方法的主体。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是在社会“升学热”中自发形成的, 这种教育观念只见考分不见人, 考什么就教什么, 怎么考就怎么教, 一切以考试作为指挥棒, 引导学生“死抠书本、死记硬背、死追分数”。相反, 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 它重视素质, 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素质就教什么, 怎样教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质就怎么教, 一切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为依据, 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二、语文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切合

联系生活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要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上深入思考生活, 实际体验生活。对生活的思考涉及方方面面, 可以是社会人生问题, 可以是自己身边的琐事, 也可以是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例如教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 要求学生拿自己的光明生活与海伦的双目失明、两耳失聪的生活相对照, 学生深有感触, 从而激发学生珍惜生命, 努力拼搏, 最后有所作为。这样联系生活,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变难为易, 而且便于抓住机会进行思想教育, 能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

三、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 实现师生互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 排斥一切课外活动, 忽视劳动职业训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唯一目的, 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 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显然, 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 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 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必然要为社会所淘汰。

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理论, 发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但获得的只是初级概念, 因此, 并非适合于所有课程的学习, 而接受学习仍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点:接受学习不同于机械学习, 它同样可以实现意义学习, 学习结果到底是意义的还是机械的, 这要取决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四、拓宽学生阅读视野

关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5

仙居二中 龚旭利

一、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使之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为将来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⑴ 信息技术课在教学中地位偏低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离不开信息技术,教育的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都认为信息技术是未来社会每个人都必须掌握的。但是,由于目前招生制度没有根本变化,进入重点学校仍然是每个学生的首要选择。导致学生、其他任课老师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都不重视信息技术课。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信息素养已成为和体现传统文化的“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不可或缺。⑵ 信息技术课面对的对象层次差异较大

信息技术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面对基础不同,认知特点差异的学生,难以较好地把握教学。例如:在文字输入方面,部分学生在小学或平时就已接触过了,而部分学生压根就没碰过键盘,不会任何操作。这样,如果再次讲述文字输入,尽管属于提高学习,但是大部分学生的兴趣也不浓,如果不讲,那不会的学生还是照样不会。随着教改的全面开展,分组合作学习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⑶ 信息技术重实践,但也不能忽略讲授。

信息技术课立足于实践,注重创造,其学科特点与传统学科不同,这决定了其教学方式、学习方法与传统教学存在巨大差异。在调查中几乎所有学生都希望老师减少讲解的时间,给他们更多地操作时间,但事实上如果脱离教师的讲授,即使给予学生再多的空间,他们的任务也完成不好,所以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一定要对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进行反思,思考如何将学生从“玩”的状态转到“学”? 三.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对策 自从实施“自主互助学习模式”以来,取得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些许突破,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主探究,快乐地获取知识,课堂上小组团结氛围浓重,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信息技术课堂自主互助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 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精心设计任务,让学生在接受任务、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任务驱动式教学关键是任务的设计,教师将教学目标进行分解,把学习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几个小任务上,通过对小任务的实践,来完成教学内容。例如:在表格图表化的教学中,我设置了三个小任务:任务一:将表格数据反映到图表上【掌握生成图表的方法】;任务二:学有余力的同学,再创建一种不同类型的图表【分层教学】;任务三:美化图表【掌握图表的美化】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掌握图表的生成、美化。⑵ 分组合作式学习

分组合作式学习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的目标,相互之间可以采用讨论、指导等形式完成教学任务。如在文件共享的教学中,我用任务驱动方式,将本课的几个目标深入到各个小任务中,任务一:通过网上邻居获取老师共享的文件【学会获取】;任务二:【获取的文件中,有一份留言板】要求在留言板上写一段话【巩固文字输入、记事本保存等】;任务三:将写好的留言板共享【新知:共享】;任务四:浏览其他同学留言板上写了什么(新知:查看计算机名,会通过网上邻居查看)。在任务完成过程中,部分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操作起来游刃有余,那这时候他就可以协助组里其他成员完成任务,以达到所有学生掌握新知的目标。从学生角度来看,以分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给学生提供开展互助学习的场所和机会,使之共同进步;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辅导可以针对疑问的知识点,避免了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重复讲解浪费时间的现象。⑶ 开展研究性学习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技能基础,所以,我在初一第一学期,没有安排研究性学习,在初一第二个学期会陆续将这种学习方式深入到教学目标当中。例如以“网站的设计”为例,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网站设计的研究,掌握网络设计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课题的实施分三个阶段进行:阶段一:准备确定课题。本着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自己选择网络的类型,诸如:音乐网站、文学网站、动画网站、科技网站等。阶段二:设计方案,开展研究。让学生利用网络查询资料,观察各典型网站,进行创新设计,然后动手上机实践。开展研究,得出结论,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报告。阶段三:评价、交流。在教师阅读研究报告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之后反思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6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新课标;教学观念

光明网曾经有过这样一篇报道(2012年9月6日),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50多所孔子学院和500多个孔子课堂,海外近1亿人正在学习汉语,并以每年50%甚至更快速度增长,汉语学习热持续升温。然而,反观我们国内,我们国民的汉语水平却明显呈现下降态势,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小学生最不受欢迎的课程就有“语文”课。从课时安排来看,虽然中小学语文课一直是被当作与“英语”“数学”同等重要的“主课”来设置的,然而课时数量与教学预期并不成正比。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呈现出明显滑坡趋势:书写能力差,错别字连篇;识字数量少,阅读水平下降;口头表达能力不强,表述缺乏逻辑性;作文能力差,提起笔来,洋洋洒洒上千言,离题万里,不着边际;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下降尤为突出,成为中小学生最为头疼的一件事。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究其原因,我认为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较大问题,而中小学语文老师不能尽快适应新课改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授课能力缺乏质的提高

大部分语文教师对九年制义务实验教材的编排体系、编辑意图理解不深。面对当前新课程改革,教师或多或少学了一些新课程理念,并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着运用,现在教师兴致勃勃“满堂灌”的少了,代之而起的是“满堂问”“满堂说”“满堂动”,课堂热闹了,形式多样了,场面好看了。但细究其实,学生说的是什么,动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的环节有没有必要?恐怕很少有人去考虑。深入课堂我们不难发现,主要呈现出两种倾向:一种是教师问得多,学生答得也多,学生回答问题大多是观察教师的表情,揣摩所谓的标准答案,动心眼的多了,真正动脑筋的并不多。另一种是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积极地“讨论”着,或左右,或前后,学生热烈地“动”起来,但动脑、动手的习惯很差,遇到生字,张口就问……结果就是,学生活动多了,老师讲的少了,肢体活动的多了,静心思考的少了;课堂气氛活跃了,而教学实效却很一般。

2.教学方式转变表象化

在教学中,中学语文教学方式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是重视教师的教,而轻视了学生的学,重视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能力的培养,这是我们否定的教学方法,但它依然占有一定的市场;另一种是采用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外显形式是学生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讨论、表演、辩论等。由于部分教师存在理解的偏差,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不足,致使有些课堂呈现出一种“放羊”的状态,学生的活动偏离了课堂的主题,为活动而活动;有些教师机械地照搬发现式教学,完全否定讲授式教学,使课堂教学走进新的误区。

3.教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研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只有约9%的教师在写教学总结、教学反思,写论文的教师就更少了;关注学科前沿成果,经常主动浏览专业杂志报纸的人不足54%;平时主动听取其他老师授课的教师为数不多,大多数教师只是在学校安排下,被动地听课;平时主动研究教学的老师更少。

4.教学观念需深层次地转变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师虽然能说出一些新名词,初步理解了新课标的部分理念,但在实际授课中,受以往经验的影响,一部分教师还是就教材教教材,脱离不了教学参考书,这种现象在教龄不足五年的教师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即使部分教龄十年以上的教师也存在照搬《教师教学用书》的现象,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课堂资源,没有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教学效益差,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没能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学生始终是知识的奴隶,而不是知识的主人。

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途径

《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是对学校课堂教学的根本要求。我们要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决不可片面。“以学生为主体”,不是盲目地迎合学生,更不是放手不管,教与学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可偏颇。要很好地掌握这个分寸,关键在教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从教师自身转变做起

学习应该是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生对语文学习有足够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就必须找准学生的兴奋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做好角色的转变和定位。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及时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发现知识、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寻找知识、获取知识,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充分的话语权,准确把握学习过程中的症结所在,适时点拨、适时肯定激励,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活了,效率提高了,加之教师诙谐幽默、妙趣横生的教学语言,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生一定会逐步爱上你的语文课,从而爱上语文学习。

2.加强对语文教师的培养

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培养,主要依赖于高等师范院校,这就要求高等师范院校在专业课的设置上,必须紧扣中小学教学的实际。在注重语文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师范生设计教学、组织教学、研究教学等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使这些师范生更能适应目前教师专业化的需要。

同时,教师也要主动学习业务,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一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热爱本职工作,热爱教学,乐于奉献,甘守清贫,尊重学生,喜欢学生,一心扑在教育上。二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积极接受新理念,努力转变课堂教学,适应时代要求,让学生乐于接受。三要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及时学习新知识,不做时代的落伍者,开阔知识视野,让自己的知识多元化,做一个复合型的博学之师。四要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以适应新的教学。

任何改革,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也是如此,应该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不断反思,及时总结,汲取传统教学的精华,站在时代的前沿,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走出一条成功之路,让我们所有同仁们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开创语文教学改革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孙军会.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与探究性学习[J].科技资讯,2011(05).

对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7

一、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

对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理解不透彻, 教学改革只停留在操作层面的变革。一部分教师热衷改革, 但偏重于盲目模仿, 缺乏深入领悟理念及新理念下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强烈意识;还有一部分教师专业功底扎实, 奉献精神好, 但在教学上偏重于自我封闭, 固守或变向固守传统模式不变, 这两部分教师加起来可以说已占去了全体语文教师的一大半,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不能正确把握新理念下教学中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 导致教学效率不高, 学生发展水平偏低。

对语文素养的内涵把握不够全面, 不能正确处理语文素养各层面的关系, 不能引导学生在“自我建构”过程中将精力有效分配到各个层面, 往往顾此失彼。课堂阅读教学中重复地甚至无效地将过多的精力花在了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理解上, 对学习的策略、程序和自我评价及自我调控层面很少问津。

还没有牢固地建立起处理“资源”和“建构”关系的有效机制, 不要说开发教学资源, 就是现有的教学资源, 包括教材资源也往往利用得不够充分。

深入认识教学环境的意识不强, 选择教学路径的视野狭窄, 或盲目追风, 或不思变革。但也不乏一些亮点, 有的学校、有的班级课前5分钟训练, 或演讲或诵读, 有自评、有他评、有教师的点评, 程序好、效率高, 体现了教师引导下的高效的“自我建构”。

二、改革阅读教学

1. 使用新的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 语文教学存在一个严重的弊端, 就是“名篇不名”, 占有语文课本很大比例的文质优美的文学作品, 由于片面的、急功近利的语言技能训练的影响, 被“手术刀”无情地剔除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几大块, 语文教师成了“文章粉碎机”, 扼杀了语言的气韵和灵感, 对青少年学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也就丧失殆尽。因此, 为了让自己从繁琐讲解中解脱出来, 把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去体会、质疑、感悟、创造, 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我使用了“欣赏式阅读教学法”。“欣赏式阅读教学法”是以学生轮流当“主讲教授”为核心活动, 整个教学过程依次包括:承包主讲课文 (课前) ———写鉴赏文章 (课前) ———五分钟讲授———七嘴八舌评议———质疑———一句话赏析这六个环节。即使是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学生, 在轮到他当“教授”时也不得不认真钻研教材, 写好文章赏析, 走上讲台也得像模像样地讲授。而那些暂不当“教授”的学生在这样的六个环节中也必须眼耳手脑并用去捕捉重要信息, 评价同学的文章及见解, 依理质疑, 精彩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于是, 在这样“逼上梁山”的氛围中, 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便积极运作起来, 并因此而得到很好的锻炼。此教学法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的作用则在于课前对“主讲教授”的指导, 上课时将教学环节连贯井然, 并查漏补缺, 最后点拨升华, 而学生也能在唱尽主角的兴味中, 充当起知识的“加工厂”, 而非知识的容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 我深深地感到这一教学法确能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学生素质。

2. 扩大阅读量。

语文学习离不开积累, 阅读是积累的重要途径。初中语文教材的阅读量是有限, 要扩大阅读量, 就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文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巩固。语文课标要求中学生广泛地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 并要求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教师要指导学生立足课内, 开放课外。课文阅读的途径很多, 如订阅报纸杂志、进行网络阅读、去学校图书室等。课文阅读的范围要广泛, 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宗教、建筑等都可以涉及。学生阅读量越广, 视野会开阔, 思维就拓宽, 对学习的一系列学习都有帮助。

三、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要深刻认识语文教育的本质和规律, 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认识是先导, 观念转变是行为转变的前提, 认识不到位, 观念和行为转变不到位, 效率的提高只能是空谈。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要通过热忱而扎实的学习、调查和分析总结等途径不断提升对本学科教育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水平, 透彻地理解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理念;透彻地分析自身所处的教学环境和条件, 不失时机地调整自已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 真正把提高教学效率放到第一位, 把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建构”的成效放在第一位。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是老生常谈的教学组成部分了, 但是, 仍然没有引起一些教师的注意, 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成了一句空话, 这就无形中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师生关系搞不好, 学生自然会排斥教师, 对其教学自然也不会感兴趣, 不会积极投入。教师教得再辛苦, 也不会被学生学进去, 产生不了教学效果, 教学能力再优秀的教师也无能为力。因此,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展开教学的基础。师生之间需要互相尊重, 而不是去强迫、指责和嘲讽学生, 教师应给予学生一种心理安全感, 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感。有的教师对学生出现的学习上的失误或行为上错误, 喜欢放大, 进行严厉的说教, 恨铁不成钢。或者告诉班主任、家长。学生在教师眼里成了一个“犯人”, 更加没有学习的兴趣。看似教师对学生负责, 其实是对学生不负责。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 缺乏人性的教育是没有说服力的, 只能让师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教师要耐心地开导学生, 亲和力的形象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多听听学生的心声, 不能一家之言, 在包容中和学生积极沟通,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中学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改革 篇8

一、为什么要改革物理演示实验教学

不少学校, 仪器设备陈旧简陋, 地方狭小, 严重制约了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许多物理老师只重视理论的讲授和解题能力的培养, 而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普遍较低。因此,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爱好,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我们应进一步改善实验条件, 改革演示实验教学, 直观形象地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

二、怎么改革物理演示实验教学

(1) 重视演示实验教学, 加强能力培养。很多学生感到物理难学, 其原因之一就是物理教学中缺乏实验。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他们非常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如日本, 初中物理的课时数只有75课时, 但安排的学生实验却有20个, 演示实验有130个。因此, 我们对物理实验教学, 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教师必须研究教材中哪些地方学生感到抽象、容易混淆、接受困难, 并结合教学实际, 研究解决方法, 努力开发一些直观的演示实验。

(2)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中学物理课堂演示实验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是对知识的正确与否加以验证, 巩固和加深对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认识, 但是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而探索性实验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独到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中可把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变为探索性的实验。

(3) 在演示实验中增加学生的参与。演示实验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 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 演示实验通常教师演示, 学生看, 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 特别是后边的学生, 这不同程度地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 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 在演示实验中, 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总结, 甚至在实验操作上让学生积极参与, 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 多次重复, 加深印象, 巩固记忆。

(4) 合理运用多媒体, 优化演示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系统科学的观察和方法, 组织多媒体信息, 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 以实现教学优化,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观察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探讨 篇9

1“终身体育”的内涵

“终身体育”是指在体育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为主导的一种教学思想。这种教学思想和培养能力、快乐体育、主动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有相同之处, 都是为了使学生将来终身受益。不同点就是它特别强调和重视培养学生具有“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这种思想的产生与终身教育观点的出现和现代化社会发展使体育成为“终身体育”。

由于现代化大生产不断发展, 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 劳动时间缩短, 余暇时间增多, 人们为了健康长寿, 使生活丰富多彩, 体育运动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贯穿于人的一生。因此终身体育思想的出现, 对学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 体育教学应列入生活体育的内容, 使之与将来社会体育接轨, 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培养学生独立进行体育运动的能力与习惯, 使体育经常化、自觉化, 成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 使学生理解运动的必要性和体会运动的乐趣, 建立学生对体育的良好态度, 满足学生对体育的需求。

2 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

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 目前的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 教学指导思想的改革

体育教学的改革, 首先是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改革, 这是贯穿于体育教学中的主线。传统的体育教育观, 注重增强学生体质, 强调掌握体育基本技术、技能。这些方面, 在今天仍需要, 然而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没有树立终身锻炼, 终身受益, 个体锻炼, 社会受益的观点, 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体育教学的现代化。随着社会的发展, 体育将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体育的社会化和科学化是现代体育发展的两大特征, 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除了增强体质, 掌握“三基”外, 应着重培养学生有自我身体完美的要求, 有终身锻炼的欲望, 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具备必要的活动技能及运用技能的能力, 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体育教学更好地为现代社会服务。

2.2 教材内容体系的改革

教材体系应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摒弃《大纲》中锻炼价值不高, 花费时间长且较难掌握的内容。按学生的体育兴趣来选择和安排那些主要使学生能体会、理解、运用、创造, 达到终身锻炼的目的的内容, 包括健美、韵律操、体育舞蹈等。这些内容应充实和完善体育基础理论教材, 通过与其他学科协作, 丰富体育理论常识。通过各种声像的综合利用, 使教材更具现代化。

2.3 教学模式的改革

长期以来, 体育教学多采用“四段式”或“三段式”的教学模式, 许多课为了准备部分而准备, 为了基本部分而把各部分截然分离, 因而, 部分与部分之间分明、呆板, 对教材内容和组织形式起到制约作用。改革课的结构, 首先应对课的整体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把课看成一个整体, 无论如何, 都应遵循动作形成的规律, 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 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 工作能力变化规律, 还应考虑学生心理变化, 课堂上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的变化。因此, 改革课的结构, 不在于分成几部分的问题或每部分应怎样做的问题, 而应放在如何使课的结构在施于教材内容之后更符合教学规律, 有利于培养学生, 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2.4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对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一般可分两个类型:一是, 在原有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完善, 如“演绎式”教学中, 通过改变教学手段, 穿插多种多样培养学生能力的内容;在“归纳式”中, 通过细致的安排, 加强教学措施, 保证各类教材的完成。另一类, 是冲破原有组织形式, 建立新的形式, 如“课前组长培养———组长按任务上课———学生练习、老师个别辅导———初步掌握”。这种课的前提是按专项分组, 充分发挥学生个性, 变教师单一指挥为学生自己管自己, 教师从旁辅导, 体现了教学相长, 是一种新的方向。

3 体育教学改革中应采取的措施

3.1 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体育课

学校领导在思想上要重视体育课, 应加强“终身体育”思想的宣传力度, 在学校的公告栏等显眼的地方, 向广大师生员工介绍“终身体育”的思想。同时, 在安排课程时, 尽量保证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在经费上也应加大投入, 建设规范的运动场所。

3.2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首先, 要转变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 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 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培养体育教师的责任感和为人师表的自觉性。

其次, 要采取多种渠道, 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如:举办体育教师短期学习培训班;组织他们外出观摩、听课, 增进“终身体育”的知识;刊订多种杂志, 让体育教师学习, 使他们了解当前国内外体育教学改革的模式。

3.3 学校要及时提供教学上急需的体育器材。

体育教学的必备教具要充足, 如:体育课本、体育教学《大纲》、教学图片、挂图、录音机等要及时提供, 这样才不至于使体育教师在编写教案时, 因器材的短缺而放弃精心设计构思一堂“快乐体育”课。“终身体育”的体育观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其指导下的体育教学改革将更加注重个体的情感体验及长远的发展, 这是素质教育内在要求, 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S

参考文献

[1]林高宇.中学体育教学中的“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J].琼州大学学报, 2002 (3)

[2]丁红江.体育教育需要转变的几个观念[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5 (10) .

[3]白素君.论终身体育教育体系的构建[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10) .

中学语文口语教学改革的探讨 篇10

一、少讲多练,多给学生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

口语交际课“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关键是让学生多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修订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口语交际内容,与修订前的“听说训练”大同小异。教学时需特别注意根据口语交际课型特征和教学目标,不能上成对教材示例的讲读分析课,只需用较短时间让学生明确基本要求,即应迅速转入学生的自主实践。因此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不能靠教师“讲”出来的。只有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每一节课的主要时间都留给学生说,互动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深化认识,审视自我与他人,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听说水平,交际能力。为此,分组活动与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是口语交际教学常用的组织方式。

二、创造条件,努力实现互动

1. 落实教材提示,让学生充分互动

新课程教材的口语交际教学,话题的互动性往往较强,教学中要认真落实教材提示,让学生充分互动起来。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成长的烦恼》中“说一说自己的烦恼……请把你遇到过的烦恼列个清单,选择自己最苦恼的一件事或几件事,仔细做些分析,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很显然,提示中的“交流”就是互动的出发点。教学中,分组和全班交流时,都可在学生陈述后,大家再合并筛选,确定最值得关注的“烦恼”加以深入的讨论,让学生在“合并筛选”“深入讨论”中充分互动。

2. 挖掘、赋予话题交际性,努力实现互动

有的口语交际话题互动性不明显,或不具互动性,教学中应挖掘话题隐含因素或赋予话题交际性,努力让学生互动起来。例如,“讲述见闻”“看图说话”之类的题目,在小组活动或全班交流中,对一个学生的讲述或说话,其余学生可就自己不清楚的、感兴趣的、有异议的地方进行咨询、评议、质疑或补充,实现双向或多向互动。

三、联系现实生活,激活学生经验,唤起交际需求

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随着阅历的增长,是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的。研究发现,口语交际课上,学生的投入程度与其对话题的关注程度相关(当然,还与学生的准备程度,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相关)。对感兴趣的、与自己的生活密切关联的话题,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互动容易;对不感兴趣、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学生往往反应冷淡,发言如雾里看花,隔靴搔痒,甚至给人作秀的感觉。后者当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教师要将课堂教学的“虚拟”与真实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精心确定恰当鲜活的话题;重视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积极创设交际氛围,以激活学生生活经验与语言积累的内存,激发学生表达、交流的愿望。这也是上好口语交际课的重要策略。

参考文献

关于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思考

就目前我国的中学生而言,大部分中学生的体质比较差,存在不爱运动的现象。而众所周知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唯有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为学习打下强有力的基础,所以中学的体育教学有利于塑造学生的良好身体素质,有利于中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就此,本文对关于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进行以下几点讲解:

一、积极宣传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及家长对体育教学的重视

虽然当前的教育部门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但是许多家长以及教师的应试教育理念并没有转变过来,所以中学体育教学中学校应加强对学生以及家长体育教学的宣传,使学生以及家长能够重视体育教学。在宣传过程中,学校应针对学生以及家长的应试教育理念,向其宣传体育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效率。并且在宣传过程中,学校应将体育教学的优势以及重要性体现出来,在文化课程考核的同时应该也对学生的体育课程进行考核。

二、对于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

1.转变体育教学的重点

在我国以往的中学体育教学中并不注重对中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教学的主要重点是教师对运动项目的技术讲解。而这样的教学重点往往会使学生对体育课程不再产生兴趣,对于运动也不具有积极性,最终影响体育教学质量。而当前的中学体育教学重点则不同于以往的教学重点,主要是以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基础进行体育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在当前的体育课堂上,中学体育教师一般会对学生讲解多种运动知识,只要求学生对各种运动项目具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够掌握运动项目的基本要领,将中学体育的教学任务在课堂中循序渐进地完成,并使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运动习惯,并纠正学生的运动技巧。

2.终身体育的教育目标

根据相关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的中学体育教学占领着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对当前社会人才的需求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并对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进行提高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难点,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并且根据当前人才市场的调查结果来看,职业的发展往往与人才自身的身体素质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人们唯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在自己的职业工作中才会具备充沛的精力,工作才能够有干劲,并且可以有效地减少身体疾病对其职业工作的影响。而随着我国人们的经济水平提高,人们具有的健康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对身体素质要求也开始提高。所以当前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提出终身体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重要工作,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观察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以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最终使学生不仅仅在体育课堂中进行运动,更能够在课堂外进行运动,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3.以中学生的性格、年龄等为基础开展体育教学

通常情况下,每位中学生的性格都各不相同,并且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以及心理状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所以中学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需要密切观察学生的行为习惯,明确学生此时的心理状况,并根据大部分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等状况制定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中学体育教学不仅仅需要培养学生的良好身体素质,更应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因此中学体育教学要以中学生的性格、年龄等为基础开展体育教学,并利用多媒体等技术对学生开展体育与心理相结合的课程等等。

三、明确中学生对新兴体育休闲运的兴趣爱好,以便引导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

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发展,我国的科技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体育中也出现了诸多新兴休闲体育运动。当前中学生对新兴休闲体育运动中的滑板车、活力板等都比较感兴趣,所以中学体育教师应了解学生对新兴休闲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并学习新兴休闲体育运动的专业技能,以便在课堂中以学生对新兴休闲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调动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以及积极性,从而灌输给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

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仅需要注重学生对基础体育运动的了解以及基本技巧的掌握,更应掌握当前新兴休闲体育运动的专业技能,从而在课堂上对学生讲解与新兴体育运动相关的专业知识,运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并通过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讲解新兴休闲体育运动的防护措施等,从而调动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热情,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总之,对于中学体育教育而言,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教育方式,而且也是提升我国人才素质以及社会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在现代体育教学的影响下,其发展主要应当从自身教育理念改善入手,同时将学生的身体素质及体育素养作为最早的培养目标,进而对学生的生活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这种改革方式还能促使学生形成锻炼的习惯,以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标。

参考文献:

金璐,王浩.户外体验式拓展训练融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实践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14).

改革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尝试 篇12

一、利用投影技术, 增强演示实验效果

演示实验就是教师利用实验器材、仪表向学生做表演示范实验, 或创设必要条件将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等再现出来。这是物理教学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方法, 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 是认识事物规律的起点, 也是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 思考总结, 从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 有的演示实验观察目标, 现象细微, 且由于条件的限制, 教师只能在讲桌上进行演示。后排学生看不清楚实验现象, 这就增加了学生在理解过程中的难度, 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利用投影器将演示现象放大, 使其在银幕上清晰地显示出来。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 又缩短观察时间, 从而增强演示实验效果。

例如, 在测定物质的密度这个实验中, 其实验目的就是练习使用天平, 学习使用量筒, 学会利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在这个实验中, 学生第一次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和测量小金属块的体积。因此在做实验之前, 教师应先教学生如何使用量筒, 如何正确读数。而量筒的刻度较小, 教师演示讲解, 大部分学生看不清楚。这时可利用投影技术, 将刻度放大, 学生就容易看清。方法一:用立式投影器对圆形量筒进行投影时, 会产生聚光作用, 在银幕上形成一条竖直亮线, 无法看清演示刻度。为了消除圆形量筒的聚光作用, 可将量筒放在透明的水槽里进行投影演示。方法二:用立式投影器和专门作投影用的方形量筒。方法三:用卧式投影器和抽拉式量筒投影片 (在教学生学习温度计、安培计、伏特计的正确读数时, 也可用抽拉式温度计投影片, 旋转式安培计、伏特计投影片进行投影演示) 。

二、抓好课堂内的实验教学, 寓实验课改革于趣味之中

实验教学能否达到最优目的, 系统各部分能否协调运转, 关键问题是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引起学生较浓厚的兴趣。如果学生对实验感到乏味, 就难以达到目的。兴趣的培养必须是通过多种途径, 多种形式综合进行。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 我们把中学物理的42个学生实验, 700多个演示实验, 逐一研究, 在揭示物理规律的原则下, 每一个实验都做一些趣味性改进。如在演示水的不善于传热的实验时, 把事先准备好的小鱼放到试管底部, 然后在试管上部加热使水沸腾时, 鱼却在管底没有什么异样。学生感到十分惊奇, 从而引起兴趣, 提高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演示实验时, 我们让少数学生参加演示实验, 为做学生实验时培养一批骨干。这样在演示实验时, 学生观察十分认真, 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以学生实验为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风

通过演示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跃跃欲试, 但由于课堂时间限制只能吸收少数参加。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对学生实验就非常重视。我们除了让学生做完课本上的学生实验外, 还通过制作教具、学具, 把许多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 给学生提供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如演示浮力的大小, 电流强度跟电压的关系等实验。在实验过程中, 我们除了要求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做好实验外, 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 这是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认真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 促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 正确理解原理, 明确实验目的, 认真设计步骤, 详细记录数据, 分析实验结果。特别是一些实验出现误差后, 要求学生认真讨论, 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使学生逐步形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

四、实验技能训练促进教学技能的训练

实验操作技能仅仅是实验教学的基础, 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必须在实验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思维和设计实验教学方法。我们采取的措施是:首先, 在操作技能的训练过程中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解决部分实验因环境变化而导致操作失败的问题, 如静电实验时故意加大环境湿度, 养成实验前先干燥器具、检查绝缘情况的习惯;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 因为课堂教学中天平正面对学生, 必须学会背面调节的技能等。其次, 为培养演示实验操作与课堂讲解密切结合, 可在操作训练时采用增加讲解程序设计和在操作表演时与讲解相结合等方式进行, 这样不仅有助于实验教学技能的训练, 而且可提高表达能力和教材处理等教学能力。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形成科学的实验素养

实验操作的全过程包括仪器调节、观察操作、仪器整理。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使之形成科学的实验素养。首先, 实验前都要对仪器进行预备性调节, 根据需要, 有的仪器位置安装底座要水平, 有的要垂直。各仪器之间的联系应满足一定要求, 如电学实验中, 电路连接要正确, 还要考虑到观察、操作、检查的方便。在光具座上的仪器应保持共轴。 测量仪表必须先进行零点调节, 当某些条件变化影响到零点时, 要重新调整零点。如天平位置变动、弹簧秤拉力方向改变、万用电表电阻挡量程变化等, 都必须重新调整零点。使用各种仪器必须按一定操作规范进行, 对于违反操作规定的要禁止。

操作要有一定的条理性, 例如应在检查电路后, 再接上电源的另一个接线柱, 然后合上开关。观察仪表时视线应与刻度平面垂直。仪器整理要有一定顺序, 如:电学实验, 应先切断电源然后拆除连接电源的接线柱。仪器整理要有利于仪器的保养维护。 如:托盘天平游码归零, 橡皮圈垫上, 学生电源刻度盘旋钮旋到最小值, 万用电表刻度盘旋钮拨离电阻挡, 滑动变阻器滑臂滑至同一边, 有传动装置的仪器将传动皮带松弛等。

上一篇:排序算法下一篇:编码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