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的阅读教学

2024-06-12

中学数学的阅读教学(精选11篇)

中学数学的阅读教学 篇1

按照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初中数学课堂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该革新思维,开展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学会学习。针对初中数学课堂的阅读教学来说,不用于语文阅读教学,它具有自身的特点。数学课堂阅读的内容和方法也区别于语文阅读教学。初中数学课堂上的阅读特点是:语言抽象,内涵丰富;逻辑严密,思维严谨。它是对数学符号、文字等内容的阅读,阅读的过程也是思考和探究的过程。

一、重视学生的预习和笔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预习对于初中数学的学习来说非常的有帮助,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学习的内容,做到心里有数。预习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阅读的过程,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出一定的目标和任务,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简单的了解相关的内容,巧用知识迁移,构建新旧内容之间的网络联系,然后尝试着解决课后的问题。通过学生的预习,特别是阅读,学生在处理课后题的检测之后,大体明白了那些内容是重难点,哪些内容没有搞清楚,在书上做好相关的笔记,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在新授课学习的时候做到有的放矢和针对性的学习,自然就能提升学习的效果。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依据预习的情况和目标有重点的精讲教材的有关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如在学习《合并同类项》的时候,教师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来预习:同类项的含义?如何合并同类项?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去阅读,肯定会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构建数学教学问题情境,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如果在初中数学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激发,那么学生阅读的兴趣就会非常的浓厚。初中数学教师应该依据学情和教学内容。

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在备课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联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设计适合学生参与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优化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打下基础。例如在设计“圆的周长”一节的教学内容时,传统教学往往是先由教师演示测量圆的周长,然后学生模仿测量,虽然说这也有学生参与的意义,但是这种方式更多的是一种类似于走过场,学生的阅读意识和阅读兴趣未能得到挖掘。所以,为了改变这一困局,在备课中笔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思考、实践、观察、总结的基本步骤,先启发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在没有经过教师的指点下先进行实践探索,并让学生通过一定的语言描述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语言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的语言运用遇到了困难,教师则引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寻求解答。在学生有所感悟后,教师在适时的向学生示范规范的操作,这样一来学生观不仅会集中注意力看自己的探索是否正确,而且对于教师的语言规范化使用进行模仿和使用。最后再让学生对刚才的探索过程,以及教师的语言描述做深入的分析和总结,从而弥补自己的不足并发掘自己的亮点,经过这样的教学环节处理之后,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一定会大大提升。

三、强化数学习题阅读训练,活跃学生的阅读思维

初中数学的学习是与数学符号是分不开的,是与试题分不开的,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中,有很多的应用题和阅读理解题,这些都能有力的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比如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中,都有大量的生动、有趣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阅读理解和应用题,这些章节的相关内容部分,正适合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作答应用题的时候,一定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首先要学生仔细的阅读,读清题干,了解问题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然后基本上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问题的主旨。通过阅读分析,让学生在脑海中进行思考解题的方法,并能粗略的表达出解答的过程和路径。

初中数学学习难度系数较大,有些试题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如果不能认真读题和思考的话,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考试成绩。很多初中生在考试之后或者做完练习题之后,抱怨没有理解题意或者没有看清题目,导致丢分,这些都是初中生阅读理解能力不佳造成的结果。当下,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革新教学思维,转变教学观念,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但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和解题能力。

摘要:长期以来,在初中数学课堂存在一定的教学误区,忽略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降低了数学学习的效果。本文中,笔者依据学情,在结合相关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初中数学课堂开展阅读教学的方法,希望能对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发展以及学生学习效果和解题效率的提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阅读教学,阅读能力,解题效率

中学数学的阅读教学 篇2

[摘 要]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陶冶情操,完善品德修养,而完成这一系列的要求都离不开阅读。教师要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爱上阅读,懂得阅读,在阅读中有所收获,首先必须要有阅读兴趣,要有阅读的气氛,在阅读中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让阅读成为学生重要的能力,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

[关键词]兴趣;氛围;想象

语文是一门集综合性、实践性为一体的工具学科,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陶冶情操,完善品德修养,完成这一系列要求都离不开阅读。《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喜爱阅读,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是所有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如果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自觉地去阅读,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反之,就很难读完一本书,甚至一篇短小的文章。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地探索新颖的教学艺术,创设宽松乐学的氛围,巧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阅读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则需要创造力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主体,只有他们的积极性被点燃,他们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二、创造课外阅读的氛围

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开拓视野、积累材料的重要途经。教师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倡导者、支持者、引导者,教师要尽一切力量争创造出良好的课外阅读气氛,开展一些有关课外阅读的活动。比如:利用每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请同学讲一个故事,比比谁的故事精彩。班级内容定期交流课外阅读体会,评选“阅读之星”等。还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创设课外阅读的气氛,初中语文教学的教材中,有许多名著的节选,可以充分利用在教授完课本内容后鼓励学生阅读原著;还有许多动人的诗篇,也可以在感悟完诗的意境后激励学生阅读作者诗集。教师还可以在介绍某位作者的同时推荐该作家的作品。

环境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师生共营课外阅读的氛围一定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其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三、给阅读插上想象的翅膀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三方面之间的互动过程。作品是联系作者和读者的桥梁,作者以文字符号为载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者则从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想象解读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想象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替代的方式。学生在阅读作品时,通过丰富的想象力不仅可以充分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更能深刻地感受文章的优美意境。

比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让学生们边诵边想,诗中的景物似乎活了一般,枯萎的藤,老迈的树,瘦弱的马……顿时产生凄凉之景,让人眼泪汪汪,仿佛自己就是那个断肠之人,心中凄凄惨惨,恍恍惚惚,与作者达到了心灵相通,品读出了诗的意境。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表演也能给学生很好的阅读想象的机会。比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根据童话内容表演皇帝这一人物。为了展现出他的多重性格特点,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设计好他的台词和动作,在表演皇帝游行时,听到百姓的赞美后,发出得意的笑,还频频挥手致意,在听到人们议论他没穿衣服时,又心惊肉跳,却还要保持趾高气扬姿态的矛盾的心态。学生这样栩栩如生的表演,来自于他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感悟,这是简单的常规教说无法达到的教育效果。

文字作品没有绘画、音乐带给人的直观性,唯有让我们的阅读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感悟到作者的思想。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 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模式

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新法。虽然"教无定法",但各种教学方法都会或多或少有它不无遗憾之处。诗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语文教师,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切合学习的主体--学生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我想,这应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和义务。笔者不揣浅陋,想就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方面,做初步的探讨,以求教于同行。

一、课文的结构分析模式:"感性认识→深刻理解→灵活运用"与"泛读→精读→研读"

语文阅读的认识过程应是系统而完整的,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它应起始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而发展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因而,从认知方面来说,是个由"感知"到"理解",进而"运用"的过程;从教师教学方面来说,则是要求学生从"泛读"到"精读"再到"研读"的教学指导过程。

语文阅读的感性认识阶段,就是要学生弄懂文章的基本内容。即文章写了些什么。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则是指导"泛读"。要做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就必须"精读",即明白文章为何要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何在,从而达到领悟文章中心、结构、线索等问题的目的。因此,"精读"有别于"泛读",它是在"泛读"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比较和理解。阅读教学的第三阶段,是要求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由此及彼"的应用掌握知识的目的,亦即力争做到"知识的迁移"。与此相适应的则是"研读"的阅读方法。

在《故乡》一文的阅读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先预习课文,通过初读让学生弄懂该文大致可分三部分: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代了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从第六自然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在故乡。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给中国农村带来的苦难,给中国农民带来的心灵上的创伤。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结尾。这一部分写"我"离开故乡的心情和感受。再通过"精读",使学生领悟到,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故乡的变化,景物的变化,人物的变化。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文章的线索,我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反映作者思想发展变化的内容,并回答如下问题:①小说中"我"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有什么变化?②为什么闰土变成"木偶人"了呢?③对杨二嫂这个人物,我们应怎样认识?在文中杨二嫂起什么作用?通过"研读",再让学生运用围绕中心人物的思想品质安排材料的写法来写一篇描写人物的记叙文。

二、课文的主题理解模式:"认识的开始→认识的入门→认识的升华"与"整体→局部→整体"

阅读教学应从整体结构入手,即首先通过预习、泛读,让学生在心中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个大致的轮廓。然后通过精读,对文章的局部,即对字、词、句、段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达到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掌握,使心中的轮廓更透彻、鲜明。

对文章局部的分析,首要任务是品味重点字、词、句。教学中,我们要捕捉那些表达中心思想精确、形象、生动的词、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长江三峡》首段,作者对三峡一天的航行描绘为"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这句就是统摄全文的"神",通篇所写的景物,全在这"雄伟""瑰丽"四字。它概括反映了三峡山势的峭拔、惊心动魄,水势的凶猛势不可挡;也含蓄地反映三峡色彩的缤纷和神话传说的美丽动人。抓住这一关键词、句进行分析讲解,学生就能很明晰的掌握该游记散文的结构和中心。

综上所述、语文阅读,只有首先对课文有个全面的了解,才能高屋建瓴,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及关键词、句、段;也只有对局部的字、词、句、段作深入的理解后,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结构线索和中心。

三、语言的比较运用模式:"语言→思维→语言"与"具体→概括→具体"

阅读教学从"具体"到"概括",就是要通过对文章的字、词、句、段、篇的了解,尔后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而从"概括"到"具体",则是经过一定的判断和推理,具体回答课文的有关问题,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也"知其所以然"。从语言与思维的角度上看,这是由课文的语言开始,经过思考,达到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的目的。在这里,思考是关键。因为只有经过积极的思考才能使学生从掌握书本知识进而达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事理的目的。这一过程,也可用"读"--阅读课文、"思"--对课文有关问题进行分析、比较、"说"--表达自己的思维结果来加以表示。其中比较、分析是最重要的一环,是联系"读"与"说"的重要桥梁。因为不加思考分析地"说",只能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即不能把书本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达不到"知识迁移"的目的。为了启发学生思考,我让学生把《雨中登泰山》与《长江三峡》在描写景物的方法上加以比较,指出二者之间的异同,让学生理解到一定的形式是为一定的内容服务的道理。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 篇4

一、课堂阅读教学课前要研读文本,课上要形成师生互动

一是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反复研读文本。读懂文本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基础,对于文本没有一定的掌握的情况下进行阅读教学,无疑是无米之炊,谈不出什么东西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在教学之前,将文本的理解真正了然于心,完全做到胸有成“文”,才能给学生提供教学的源源不断之“水”。

二是在教师上课之前,学生要深入去阅读文本。当前的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这样的一个偏见,就是学生的阅读浅显,根本没有去深入阅读文本,这样的阅读教学肯定是失败的,因为学生连文章的基本内容也没有了解,怎么能进行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呢? 对于文本还是十分陌生的阶段,怎么可能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 怎么可能有新的发现。

三是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二、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1. 教材的处理

现今经常谈到教改,如何改,怎样改,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同时,现在大部分教师都还是采用传统教法,怕学生会跌倒,因而不敢大胆放手。分析课文时方方面面讲透,这样收效甚微,对学生又会产生误导,认为老师这样做是对的,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实际上教师应对大纲,教材深入研究,吃透大纲,洞察各类课文的个性,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裁剪教材内容,巧妙配置讲和练的内容,突出重点使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围绕重点展开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我们只要掌握了阅读方法,就可推而广之地阅读课外读物,为以后的应用积累丰富的材料。

在教材中应把教学素材转化成一个知识发生的过程,思维展开的层次,引导学生通过思维探索获得结论的教学步骤。要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老师不能因赶进度或其它原因而丧失启迪学生思维的良机,应巧妙设疑。用系列化的问题结论编织教学线索,或综合运作多种解读方法,由浅入深,主体展开或讲练结合,技能合一,读写开花,力求思想知识、能力与智力开发融为一体。

2. 激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掌握知识的关键,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能使学生主动地吸取知识。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首先,让学生要认识、端正思想,形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明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形式,调动学生兴趣。比如,阅读速度,让学生上讲台以故事的形式复述阅读内容,比复述内容的准确全面、生动性。由学生讨论评判。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使学生在愉快中增长知识,锻炼自己的胆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 方法指导,分类推进

“教是为了不教”。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充分重视方法传授。不少学生反映,看了不少作品,但没有什么收获,其中就有一个方法问题,现时往往是教师一讲到底,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得要领,学生只有听的义务,没有读的权利,结果是拿出文章不会读,读也读不懂,因而成绩上不去,这实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教师应授之于渔。如在讲授小说时,同时也在传授小说的鉴赏,甚至写作方法要领。这样学生以后遇到此类作品,就能触类旁通。教师可根据教学经验,形成一种模式。如教师提示———学生( 或师生) 研讨———学生练习———教师小结。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选择好的例子,要选择最有价值的典型例文、例段、例句对典型例子的分析、总结规律,形成方法。训练思路,教师要作示范,规律、方法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不能简单的重复,应重视学生技能的迁移,方法要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阅读水平的参差不齐,采用粗细结合的阅读方法,分层次、分阶段的方法,便于因材施教,照顾全面。例如,讲读《我的叔叔于勤》一文,可采用先让学生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指出两次景物描写的异同,再让学生体会两次景物描写对文中主人公的心理起什么作用。当然,要使学生能在阅读掌握知识,还应在教学中作为一个具体的指导。根据教改信息,增加课内外文段的阅读,在对比中掌握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4. 增加课外阅读量

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大幅度地增加容量,加快课堂节奏,让有限的时间发挥出尽可能大的效能,从课内向课外辐射、延伸。学生只须在充满张力的思维和实践中,才能领略学习的愉快,才能获取切实的能力,从课内到课外,从文学到科技,多多益善,有了数量才有质量。可以吸取他人的写作技能、技巧,增长知识。古人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具体做法可以是引导学生阅读选入课本中的长篇作品或其他作品,也可以结合自读课或课余活动,有系统、有针对性地分阶段向学生介绍,推荐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及时沟通有关阅读信息。如课前5分钟可让学生上讲台,用讲故事的形式说说自已看的是什么书,书中讲的是些什么内容,主题思想是什么?自己对此有何感想等说出来,让学生作评判,是好、是坏,是对还是错,这样既活跃了学生,又增长了知识,使师生在愉快中教学。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摘要:阅读教学是以文章教学为中心,组织学生学习文本解读,培养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尤其现在强调素质教育,以及中考语文试题的改革,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更显得重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 篇5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个性化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的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在阅读教学加大“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也就是对三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强调学生能从整体感知文本。

个性化阅读是相对于共性化阅读而言的,所谓个性,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是指“有独特心理结构、心理过程和行为特征的个人特性”。《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说明了阅读活动个性化的基本特点。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 语文个性化阅,,要避免原来的对文章进行支离破碎的分析。我们要认识到,读者对文本的解读是一种基于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结构等,不同于作者创作的“二次创造”活动,因此其认识和感受必然是多元化、个性化的。只有在大力张扬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础之上,充分挖掘阅读主体的阅读潜能,才能使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个性得以释放和发展。

在个性化阅读教学具体的课堂操作过程中,首先要选取合适的阅读文本,除了现行的语文教材,也可以选用适合本阶段学生阅读水平的书刊,如选取《读者》《意林》杂志上的相关文章。教学过程可以采用“通览全文-初步感知-局部突破-训练语言-认知提升”的教学步骤。其基本形式如下:

通览全文: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或者默读,熟悉相关文本,获取初步印象,即文章的题材、内容、艺术手法和思想情感,通过调动学生的主观认知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初步了解作者所使用的艺术手法,发现文本的内在美,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这一环节,学生会形成对作品的初步印象,教师要提倡和鼓励阅读理解的多元化,尊重他们的阅读感受、理解和体验,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解读结果。为保证学生对文本自由、个性的解读,教师应该多导引,不急于下结论,不必对学生作过多或过细的规定要求。

初步感知:阅读并非被动地反应,而是老师和学生一起的主动参与,阅读的过程就是与作者和作品进行交流、对话。这一环节,我们要让学生把第一环节已经形成的阅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对于不同的阅读感悟,只要言之有理,符合常理,老师都应该应给予热情的肯定或鼓励,消除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紧张心理,推高阅读兴趣和感知能力。

局部突破: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后,针对学生的异议和重难点,尤其是多元的阅读感受,要抓住关键和突破口进行引导分析。比如学习完《愚公移山》,有的学生认为,“愚公傻,为什么不考虑搬家”;有的学生学完《背影》,提出父亲为什么不遵守交通规则?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展开讨论,对学生认识的偏颇与不足合理引导,在鼓励学生思考的同时,提倡真善美的价值观。既不选择对这些问题置之不理,“一棍子打死”,也不应以“阅读就应该多元化”而回避,应该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这既是阅读技巧的指导,也是阅读能力的练兵。训练语言:学生阅读量少,阅读面狭窄,阅读能力低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难点所在。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词句、精美的细节时强化对学生字词句的能力训练,比如用文中的写作技巧当堂作文或说话;或者进行联想和想象,对课文改写、续写等,以提高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

认知提升:教这一环节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与文本对话等多种形式实现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与交融,让学生进行多元解读,体会文本的核心内容与人文价值。

中学数学的阅读教学 篇6

阅读是全人类带有普遍意义的大众化行为。阅读活动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和交流。胡塞尔现象学的“双主体性”理论、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 主要就是强调读者与文本是一种互为主体、互相解释、互相沟通、互相交流的关系。在阅读活动中, 文本沟通了阅读主体和创作主体, 进而在两个“主体”间产生心灵的碰撞与灵魂的交汇。在网络文化冲击下, 作为传统教育三大基石之一的阅读正在发生着一场强大的裂变。网络文化语境中的阅读 (以下简称“网络阅读”) 不仅对传统的文本阅读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而且使长期困扰于“费时低效”的中学阅读教学又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网络阅读的特征

对“网络阅读”, 不同的研究者看法不尽相同, 但一般都认为:是指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来获取信息与知识, 完成意义建构的一种阅读行为。与传统的文本阅读 (纸质化阅读) 相比, 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 阅读过程的互动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阅读的革命。由于网络阅读是一种超文本阅读, 超文本阅读的对象是由一个个节点连接起来的信息集合, 每一节点就是一个浓缩的信息。网络的交互功能和这种发散的、非线性的超文本呈现方式, 使阅读者视野开阔, 思路开放, 参与的愿望和信心大增, 而网上的BBS、博客、微博、推特更让你有了一吐为快、大显身手的自由空间。网络精英蒂姆·贝纳斯·李将他创造的技术命名为“蜘蛛网” (Web) , 其意为:互联网就是我们像蜘蛛吐丝一样编织起来的。正如一位电脑专家所言:互动是网络化空间的关键词。例如“9·11事件”发生后, 网上立刻涌现海量的帖子, 有同情的, 有担忧的, 有幸灾乐祸的, 也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或字字珠玑, 叹为观止;或只言片语, 一针见血。随即又有许多同意的、附和的、反对的, 甚至是辱骂的帖子出现在BBS上。内容的丰富性与多元化、交流的开放性与个性化、参与的即时性与方便性, 大大地激发并解放了人们的阅读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因此, 从这一意义上讲, 互动更是网络阅读的生命。

(二) 阅读环境的开放性

互联网是一本向着全世界打开的书。它没有国界, 连通了地球上任意一个可以连通的角落。鼠标一点, 世界在你面前打开。网络信息的全球交流和共享, 使人们可以不再受时空限制, 自由交往, 随意阅读。具有实时性、交互性和广域性的网络阅读时空, 使学生阅读的范围不再局限于课本、课堂, 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域和资格的限制进行自主阅读, 而且网络中的信息和知识本身又具有一种非排他性和共享的特征, 传播面越广, 使用的人越多, 其价值也就越大。可见, 在开放的网络上, 阅读的内容和行为多么富有意义和生命力。这里所说的阅读环境, 已不仅仅指物理时空, 更包括精神和心理。网络阅读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使学生避免了在现实生活与课堂教学中阅读可能带来的紧张和尴尬。手指在键盘上轻轻地点击, 心绪随着鼠标的移动自由地飞扬, 这是网络阅读给莘莘学子带来的无比美妙的感觉。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网络阅读心理, 能让学生在阅读时充分调动各种心理因素协同参与, 在不知不觉中“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充分体现出阅读者鲜明的个性和无限的创造。

(三) 阅读内容的丰富性

“网络无界, 信息无限”, 内容的丰富主要源于网络本身和网络的交互。据国外权威机构研究, 如今知识的半衰期已由过去的7~14年缩短为目前的2~3年, 每3年左右, 全世界知识积累增长1倍。面对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信息与知识, 互联网像一名敬业负责、技术熟练的图书管理员, 把各种信息和知识有条不紊地收集、归类、整理, 读者通过链接, 可以方便迅速找到想要的信息和知识, 例如中国读者经常使用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谷歌、搜狗等。在网络技术环境中, 信息以网状辐射的结构突破了传统信息的线性链式传播方式, 这样就把信息的组织形式与信息内容呈现的多样性、复杂性结合起来, 将自然信息与文本信息表达方式的优点融合起来, 呈现出传输跨时空、速度快、密度大、选择自由灵活等鲜明特征。阅读因丰富而便捷, 因便捷而丰富, 因丰富而更加吸引读者。

网络阅读强大的即时双向交互功能形成了网络阅读消费与生产的共时性特征。当你在网上阅读后, 发表在BBS、博客、微博上的内容又可能成为别人阅读的对象。正如著名网络文化学者姜奇平在《通过知识获得自由———兼谈共享权的生产意义》中所言:“一个人在共享知识时, 由于始终伴随着意见的发表, 从而成为知识的生产;而在发表的意见中, 由于旨在赢得人们的回应, 又成为一个知识消费过程。”这样使得网络的内容精彩纷呈, 层出不穷, 因丰富而交互, 因交互而更加丰富。如此循环往复, 使得互联网更像是一条波涛汹涌、永不停息的江河, 支撑推动着网络阅读活动。

二、网络阅读对当前中学阅读教学的几点启示

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阅读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处在信息化社会中的现代阅读教学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时代人们了解世界、关注生活和认识自我的重要认知方式———网络阅读的影响与启示。

(一) 师生观:呼唤教学中师生角色的重塑与转换

在网络阅读中, 信息的传播与接收一律是平等的, 你完全可以自由地选择、阅读、对话。网络决不会因为你是CEO, 你是专家学者, 就拥有你专享的文化盛宴。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 只要家里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 就能够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导师乃至诺贝尔奖获得者分享一模一样的学术和教育资源, 探讨共同关心的问题, 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这一意义上讲, 阅读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在传统的课堂阅读教学中, 教师常常以“知识拥有者”、“信息垄断者”、“全知全能者”自居, 把学生视为“无知无能者”, 剥夺了学生与文本交流的“自主权”和“对话权”, 使得阅读课上“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得很少, 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 (苏霍姆林斯基语) 。网络阅读提醒我们, 教师已不再是课堂阅读教学中惟一的信息源, 而且其“信息霸权”和“知识权威”也将被打破。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建立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我们还必须意识到, 网络的发展绝不会也不可能最终取代教师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网络信息既丰富又散乱, 对特定的学习任务来说, 无用信息乃至垃圾信息占到了绝对大的比例, 有用信息往往淹没在大海般无用信息之中, 中小学生从其中获得完整的教益而不需要任何指导的可能性非常之小” (卢子洲语) 。这就要求教师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递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从而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 相互协作, 共同完成对文本的意义建构。

(二) 能力观:亟需对相关性阅读能力加以关注与培养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 但阅读过程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复合结构, 阅读能力也是一种可以分解的综合能力。网络时代的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怎样的阅读能力, 这一问题随着网络阅读在学生中的普及, 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面对着网络带来的海量信息, 任何一个遨游其中的学生都可能会产生“信息迷航”。正如T·洛扎克在《信息崇拜》中所言:“信息, 到处都是信息, 惟独没有思考的头脑。”的确, 信息太多, 容易使人在空洞零散的一堆事实面前眼花缭乱、六神无主、无所适从, 不仅“头脑成了别人的跑马场” (叔本华语) , 读者更成了毫无意义的“信息搜索机”。

所谓“相关性阅读能力”, 是指那些并不直接与个体的阅读理解水平相关的能力。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阅读注意力的控制与分配;一是能利用工具和媒体, 检索、选择、处理信息。在网络时代, 知识陈旧率日益增长, 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 使得人们通过阅读获取知识的有限性与知识扩展更新的无限性这一矛盾日趋突出。因而, 效率观念成为网络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为使阅读速度与思维速度尽量趋于平衡一致, 提高阅读效率, 就必须在阅读中学会高度控制和合理分配注意力, 快捷正确地选择处理信息。速读则是矛盾解决的利器。由此可见“相关性阅读能力”更是速读能力形成的必要条件。然而, 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 往往只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接受和吸收信息, 忽视学生已有的心理图式对课文的同化与顺应。而且, 指向结果的阅读教学目标, 更扼杀了学生选择信息的自由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今, 人们已意识到未来社会的教育目标应是培养产生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人, 信息社会的教育便可称为信息能力的教育。因此, “相关性阅读能力”理应进入阅读教学研究的视野。

(三) 活动观:重视阅读教学中的情感唤起与心智互动

如果说情感是阅读的灵魂, 那么, 对话与交流应是阅读教学的本质特征。凝聚作者生命情趣的作品, 当然需要读者主体情感体验的积极投入。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 才能真正实现与文本作者心灵对话。传统印刷文本阅读的退化虽然是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一种文化现象, 但阅读毕竟是一种与文字文化相始终的人类认知和学习的基本方式。阅读之于文化, 犹如行走之于生活。虽然人类已经进入汽车时代, 但步行决不可少。网络阅读虽然打破了时空的界限, 拓宽了人类的交往渠道, 但其内容呈现的虚拟性与稍纵即逝性, 以及“人———机”系统交往的机械性, 使读者往往来不及咀嚼、揣摩、品味文本, 因而也无法积极调动情绪体验, 造成了认知与情感的缺失。正如列宁所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刻。”

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唤起学生对传统文本的情感。“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海德格尔语) , 要清醒地意识到文本阅读的不可替代性, 尽管传播媒体日趋多样化、数字化, 但印刷文字仍是最主要的信息源。要培养学生对文本的亲近感和认同感, 要让学生能够从有声音、有色彩、有生命、有情感、有思想的文字里去体察丰富世界, 感悟美好人生。

其次, 要确立以情感沟通与心智互动为核心的教学交往。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地通过对一篇篇课文静态的肢解、条分缕析, 甚至“碎尸万段”, 想为学生找到一把能开启所有文本大门的万能钥匙。这种程式化 (题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教学———中心思想———写作特点) 的阅读教学模式, 不仅完全忽视了课文解读的主体 (学生) 的存在, 使学生在课堂中的阅读趋于封闭僵化, 而且使文本的解读走向单一化、极端化, 更造成文本艺术魅力和生命力的枯萎。因此, 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高尚的人格修养、渊博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形成师生双方的情感沟通与心智互动, 让情感唤起情感, 让互动促进交流, 帮助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激发思考、启迪心智、净化心灵、陶冶性情、升华人格。

(四) 策略观:尝试网络阅读中情感态度的迁移与利用

中学数学的阅读教学 篇7

关键词:课外阅读,数学思想,与中考接轨

一、问题的提出

案例:在教学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认识概率”时, 有同学在学习课本阅读材料《一类事件概率的计算》中读到这一段话:“这个例子中, ‘OAB是直角三角形’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事件不会发生.我们只能说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所以, 概率为0的事件不一定是不可能事件.”为此该同学很困惑: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 为什么概率为0的事件却不一定是不可能事件呢?当他求助于我时, 虽然当时我知道这一定涉及到数学推理中的充分性和必要性的关系, 但对这个问题的实质也是未做过研究, 因此我也不能及时作出解释.由此, 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一大漏洞———对教材的钻研还只是着眼于表面, 既不能做到“深入”, 也没能做好“浅出”.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对教材钻研不够, 一味的“拿来主义”, 究其原因还是教师的“知识修养”不够.如今我们面临的是知识激增的时代, 各种新理念、新方法远不是我们在师范学习中所能学习到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摈弃以前单一、墨守陈规的方法, 要勤于学习, 孜孜以求, 不断探索和思考, 使自己有广博的文化和教育科学知识, 更要有精湛的学科知识, 才能促进学生的求知.

在数学教学中, 存在这一倾向, 那就是教学脱离课本.课堂上, 教师叫学生合上教材听课, 除了布置作业以外, 从不利用教材.课后, 学生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不良习惯, 直接完成老师布置的习题, 不愿阅读教材, 直到解题遇到困难时才翻阅例题, 期末复习时也不会全面阅读教材, 平时能反复钻研教材的更是寥寥无几.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教师本身就不能正确对待教材.初中课本上的例题老师们都会做, 以教师本科学历来教授学生绝对是信手拈来.我们总是只满足于对学生数学技能上的教学.但是我们能真正理解教材, 体会编者的用意吗?就前面提到的这一案例来看, 若不深入研究, 如何能领悟到编者设计这一阅读材料的意图呢?特别是新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想一想、试一试、数学活动”方面的内容, 更是我们经常忽略之处, 以致于学生问我们之时会感到束手无策.

三、重视阅读内容教学的意义

在苏教版初中数学6册书34章内容中, 每个章节都编排了1~2篇阅读材料.这些或为数学知识的补充, 或为教学内容的引申和总结, 或为数学实践方法的介绍, 细细品读, 发现其在教学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 开阔学生视野, 增加课外知识

以前的课本只重视技能教学, 除了做一些数学题外, 要让学生尝试写一些数学小短文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为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解题以外的知识, 他们对数学方面的小故事、小趣闻也知之甚少, 加之老师也光是照本宣科, 造成了孩子们觉得数学枯燥无味的认识.

在苏科版初中数学书中, 如七上中“商品条形码”、“电视画面的清晰度”、“小孔成像”, 七下中“基因”、“概率小史”, 八上中“分形中的中心对称图形”, 八下中“马尔克广场之谜”等材料都是知识性较强的课外读物;而八上中“证明姨2不是分数”更涉及到了数论证明, “心电图”教会了我们如何计算心率;再有八下中“一类事件概率的计算”则能让学生体验到另一种概率模型———几何概型, 是课本中所学的古典概型的补充.这些有趣的短文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 也能让其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了解数学史, 进行情感教育

数学教学三维目标中的“情感与价值观”是每节课必须达成的一个目标.有时我们常写“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增强爱国主义情操”, 其实这一教学目标不是靠一两节课就能实现的, 它是一个长久的持续性过程.在七上的“漫长的历程”、八上的“函数小史”、八下的“欧几里得与《原本》”, 九上的“勾股定理的证明”、九下的“三角学和它的应用”都是介绍国内外数学发展历程的金典文摘, 对学生情感教育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3. 与中考接轨, 培养善思能力

中考中阅读题的比重增加也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巧读善思的能力.有些阅读材料其实提供了一种解题方法, 如八上中“镜面对称”一文中介绍了镜面对称与轴对称之间的关系, 并且利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如何通过白球瞄准红球镜中成像击中红球的方法.如果学生能读懂这一方法, 就不难解决下一习题.

如果两面互相垂直的镜子, 你想让击中的白球先后经过两个镜面反射, 然后仍能击中黑球, 那你该怎么瞄准?

学生在阅读中要有独立思考的习惯, 这不仅能大大减少接受新知识的困难, 更会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面对中考中的阅读性题目也就不会那么束手无策了.

下面以2012年无锡市数学中考第27题为例加以阐述:如图1, 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任意两点P1 (x1, y1) 、P2 (x2, y2) , 我们把x1-x2+y1-y2叫做P1、P2两点间的直角距离, 记作d (P1, P2) .

(1) 已知O为坐标原点, 动点P (x, y) 满足d (O, P) =1, 清写出x与y之间满足的关系式, 并在所给的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所组成的图形;

(2) 设P0 (x0, y0) 是一定点, Q (x, y) 是直线y=ax+b上的动点, 我们把d (P0, Q) 的最小值叫做P0到直线y=ax+b的直角距离.试求点M (2, 1) 到直线y=x+2的直角距离.

分析:题 (1) 只要对照原题给出的定义, 把原点坐标 (0, 0) 代入就能得出x+y=1, 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组成的图形如图2所示.

对于题 (2) 则要理解两个定义.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表示出d (M, Q) , 二再求出最小值即为所求的直角距离.

第二步考虑最小值, 此处可以用代数的分类法求解, 也可用几何法 (联系数轴) 求出最小值为3.即点M (2, 1) 到直线y=x+2的直角距离为3.

像此类题目我们要在阅读中抓住其本质, 理解其内涵, 那么操作起来也就水到渠成了.

4. 领悟数学基本思想, 运用方法解题

数学思想是数学科学发生发展的根本, 是探索研究数学所依赖的基础, 也是数学课程教学的精髓.在书本阅读材料中明确介绍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以下几种:分类、归纳、特殊化、转化、类比法.平时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提到数形结合法、整体思想法、换元法等, 学生掌握的都比较好.有些方法学生也会有所了解, 但很少会恰到好处的使用.

以2012年无锡市数学中考第10题为例, 如图3, 以M (-5, 0) 为圆心、4为半径的圆与x轴交于点A、B, P是⊙M上异于A、B的一动点, 直线PA、PB分别交y轴于点C、D, 以CD为直径的⊙N于x轴交于点E、F, 则EF的长是 () .

(C) 等于6 (D) 随点P的位置而变化

本题利用垂径定理、勾股定理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可以解决.

但在中考有限的时间里, 但凡看到“P是⊙M上异于A、B的一动点”时, 学生多半就没辙了.此时, 要想快速解答选择中的最后一题 (最后一题多半难度较大) , 不妨试试特殊化法.假设∠PAB=45°时, CO=AO=9, BO=DO=1, 则CD=10, ON=4, ⊙N半径EN=5, 求出OE=3, 则EF=6.不妨再用当∠PAB=30°试一试, 可求求得OE=3, 则EF=6.虽然特殊化未必能得到一般性, 但在中考这种紧张的时间状态下, 也不失为发挥学生应变能力的好办法.然而多数同学只会用猜的方法给出答案, 这与平时老师的教学, 学生的思维习惯密切相关.试想, 平时从不知道特殊化的学生怎会用这一方法?即便有所耳闻, 而未尝试使用, 怕也是无济于事的.名家说过:不懂得数学思想方法的老师是一个不称职的老师.而我要说, 不会教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老师更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老师.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本质的认识, 是在具体的数学实践过程中提炼出来的, 教会学生用方法, 也就达到了“授之以渔”的目标.

5. 促进教师成长, 优化教学效果

从学生层面讲, 阅读材料的学习对他们有诸多益处.而从教师角度来看, 这更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如果没有开始学生的提问, 也许到今天我也不知道概率为0的事件不一定是不可能事件, 进而学到概率为1的事件不一定是必然事件.更不会有把六册教材从头至尾重温一遍的经历了.在阅读材料中, 我学会了如何用计算机求一组数的中位数 (MEDIAN) 和众数 (MODE) , 还会简单运用几何画板研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了, 这使得学生能在课堂上更直观的感知, 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并且在教学中, 我告诉学生这些知识的来源, 以此促进学生也能注重课外知识的学习.我想好学是会传染的, 一人好学, 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老师好学, 必然会带动学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老师, 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而在学和教的过程中, 又会知不足, 会疑惑, 从而求得新知.著名学者陆九渊曾说:“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猛进.”所以, 在对未知世界的学习过程中, 必然会带给我们进步.

中学数学的阅读教学 篇8

关键词:数学阅读,中学生,习惯

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已经几年, 一直都沿用学校科组的教法: 阅读———训练———辅导探究法 ( 简称读练辅导探究法) , 由生疏到渐渐熟悉, 慢慢地摸索前进, 并与科组前辈共同讨论探究, 改进完善该教学方法. 以下是本人总结的几点:

一、数学阅读在数学教学的地位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 数学知识已越来越多的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有关数学方面的理解及阅读也显得日益重要. 同时, 数学阅读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都提到了重要地位. 美、英、法在数学教学大纲中都明确地把数学阅读列为教学要求. 我国在新课程标准里与已经把数学阅读能力与数学应用能力、数学探究能力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 数学阅读教学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方法, 也不断有一线教师与学者在探究如何利用数学阅读环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发挥更大的良好教学效果. 从中学生角度来说, 良好的数学阅读不仅是一个好习惯, 更是提高中学生自己的自学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说理描述的能力. 学生的能力高了, 这就更利于老师开展数学的课堂教学活动, 提高教学效益. 毕竟, 课堂是需要老师与学生共同经营才能得到双赢!

二、中学生数学阅读习惯的现状

学生的阅读习惯, 由他进入学校就开始进行, 可能是简单的图片、符号或文字, 但是都必须通过学生的阅读来获取信息. 随着学生的升级, 学科的增多, 教学的压力等因素, 许多老师都开始有意无意的忽视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培养, 只是凭借着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充足的备课, 在滔滔不绝, 展示自己不用课堂“翻书”的能力, 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由于长期的不良影响, 许多升上来的初一学生, 压根就没了阅读的习惯, 就连语文这样需要阅读习惯的科目都没有了阅读的习惯. 在与多个语文、数学老师的交谈中, 发现现在的中学生上课都在等老师讲, 即使老师安排了阅读时间和阅读提纲, 都不会进行信息的简单搜集, 这种现象不能用一个“懒”字可以解释得了. 习惯与兴趣就该从小培养, 要持续进行. 对于当下中学生数学阅读习惯的现状的调查分析, 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杨红萍老师在《数学阅读教学访谈与反思》中: 从“数学阅读教学的现状”、“ 数学阅读教学的情况”、“ 预习和自学情况”三方面向一线教师进行访谈. 结果反映出当前数学阅读教学都存在不足的地方, 第一, 老师不知道或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数学阅读”;第二, 老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不当; 第三, 目前只看教学成绩教学评价导致学校和教师急功近利, 只顾眼前利益, 只看眼下学生的考试成绩.

三、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

1. 兴趣性“数学阅读”———体现数学的实际性与应用性

数学知识有很强的实际性与应用性, 在初中阶段许多的数学知识都可以应用到学生的生活中. 这个时候, 老师要不失时机, 结合学生的实际, 突出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提高学生参与阅读的兴趣. 一般来说, 每当所学知识与身边的生活有直接关联, 学生就来劲了. 例如: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的8. 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探究活动1. 这是个关于养牛场估算每天每头牛食用饲料的问题. 由于所教班级的大部分学生的家庭都有搞养猪或养鸡鸭等养殖业的, 而且相当一部分在星期天还要帮忙, 有亲身经历. 在讲授这个问题前, 我就以他们的所见所做为引子, 提起他们的兴趣, 引导他们要提高自己的数学应用能力, 加强数学与实际的联系. 这时, 他们阅读数学兴趣就来劲了, 效果也是理想的.

2. 提纲式“数学阅读”———解剖透析, 让每名学生都有亮点

这个数学阅读方法, 也是所在数学科组的读练辅导探究法的基本方法. 经过多次交流与听课, 看到前辈们运用得甚是娴熟. 富有层次的问题设计步步“引诱”学生入局, 可谓精彩绝伦. 当然, 这个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与理论支撑. 这个阅读方法, 还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因材施教. 每一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 解决自己力所能及的问题. 这让每一个参与课堂的学生都有收获, 都有闪光点. 或者是理解了一个概念, 或者是发现了一个定理的证明, 或者是找出了一个答案等等. 例如: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 ( P29 - 31) 的12. 1 轴对称的教授中, 可以设计如下阅读提纲: ( 1) 通过图, 你知道怎样的图形才叫轴对称图形? 其对称轴是一条____ ( 直线、射线、线段) . ( 2) 通过图, 你知道怎样的两个图形才叫成轴对称图形? 存在对称轴吗? 对应点呢? ( 3) 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吗?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 这两个图形全等吗? ( 4) 图形轴对称有什么性质, 请大家了解? ( 这个问题可以作为下一节的铺垫)

3. 发现式“数学阅读”———从阅读中寻找规律, 寻找成功

学生都喜欢玩游戏, 不管是体力游戏还是脑力游戏, 只要是能带给他们点娱乐与肯定的, 总会是乐意参与的. 玩游戏的都有求胜的欲望. 发现式“数学阅读”是指通过学生的阅读、计算和归纳, 探究出存在的规律.

以上各种方法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的新课程标准, 既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又使学生逐渐从“学会”到“会学”. 这三种“数学阅读”方法都存在着既独立又相互联系渗透的关系, 这要求老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灵活地运用.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 篇9

数学阅读是指在数学教学学科内开展阅读的学习活动, 数学阅读教学也就是组织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偏见, 认为阅读只是语文、英语教学的事, 不屑于数学的阅读教学, 在数学的教与学的过程中, 仅注意数式的演算步骤, 而忽略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近年来, 阅读理解题成了考试中的新题型, 具有很强的选拔功能, 很多学生解题能力不强, 学习过分依赖于老师,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阅读能力差导致的。我们的数学教学中, 应该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 充分利用阅读的形式,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数学课堂中阅读教学的现状

1.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对数学课本应用。

课堂教学中, 不少数学教师往往侧重于对数学知识的传授、命题的演绎推理、数与形的变换、关注对数学问题的求解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忽视数学课本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也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在课堂上循循善诱、娓娓动听地讲解, 讲完后就让学生翻开课本做书上的练习, 之后进行分析小结、布置课堂作业, 把课本当成了习题集;也有一部分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了一点时间让学生阅读书本, 但也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没有对数学阅读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正是教师课堂教学中对教材关注度的低下, 对数学阅读指导的欠缺, 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材的重视程度, 造成学生在数学学习时奔波于题海之中, 很少阅读数学教材, 影响着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 数学学科语言特点让学生畏惧数学阅读。

数学阅读包含语言符号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 同时, 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想象、推理、证明及计算等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数学教科书中的语言往往是文字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交融, 数学阅读就是把符号语言或图形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文字语言的形式;或把文字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符号或图形语言, 并用通俗的语言来理解定义或定理, 把难于理解的或抽象的知识转化为自己容易理解的语言。

二、数学阅读的重要性

1. 重视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语言水平的提高及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

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是提高数学交流能力的根本。然而, 学生仅靠课堂上听老师的讲授是难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数学语言系统的。只有通过阅读, 做好与书本标准数学语言的交流, 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 能有效地促进数学阅读水平的发展, 准确叙述解题过程中有关的观点和进行严谨的逻辑推理。

2. 重视数学阅读, 培养阅读能力, 符合现代“终身教育, 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

众所周知, 未来社会高度发展, 瞬息万变, 这决定了未来人不仅要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功底, 更需要他们有较强的自学功底从事终身学习, 以便随时调整自己来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而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 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 因此, 培养阅读能力也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

3. 新课程特别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如果学生不会阅读, 那么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学习方式, 更不可能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教学实践表明, 阅读能力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最基本能力, 也是最重要的能力。

4. 加强方法指导, 掌握练习性阅读。

练习性阅读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对例题和习题的阅读, 阅读内容包括审题、分析、解题步骤、格式和文字表达等。阅读例题是前提和基础, 例题的解题步骤和文字表达是最典范、最严格、最标准的。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例题掌握各类题目的解法和解题格式, 达到熟练驾驭各种类型题目的能力。

5. 优化阅读过程, 提高阅读技巧。

数学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 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 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 使阅读更有效。数学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 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 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 也是思维能力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质疑使学生观察得更仔细, 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 自然思考也越来越周密深刻了。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比较。比较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可以使学生新旧联系, 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 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通过异中求同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虽然是千变万化的, 但是有很多问题有着共同的规律, 有很多知识具有内在的联系。

总之, 只要教师改变教学观念, 从培养能力入手, 多给予学生数学阅读的指导, 多给一些阅读时间, 多给一些阅读的材料, 学生的学读能力就会普遍得到提高。

中学生物课的阅读教学 篇10

高中生物课的内容比较抽象,有些内容很难,很多教师及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忽略对教材的学习,这给我们生物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为此,本校高二生物备课组确定了微型课题——《生物课中的阅读教学》,以下是笔者运用阅读教学的体会。

一、指导学生阅读时做好“批注”,提高阅读效率

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直接在课本上“画、添、注、粘”。画:用各种不同的颜色画线来表示知识所要理解的程度。《课程标准》对学习的能力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即了解、掌握和理解。学生在预习和听课的过程中能够把理解的内容、掌握的内容、了解的内容,关键字、词、重要的段落,用各种符号或不同显色的笔标出,这样也能从另一方面反映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也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认真思考问题。添:对于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批注式的文字说明做好记录。例如,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全能性,关于试管婴儿、胚胎分割移植等,教材上没有解释,学生可把它增补在教材上。注:对于课本内容的个别地方必须前后联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可批注在旁以备忘,便于阅读时随时查阅。如脂质中胆固醇的具体功能,此节教材没讲,但在“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中就提到。粘:课下请学生总结本节内容,粘上该章节的知识纲要,以及本节课的易错易混点,做个把握程度的记录,以备巩固。

二、将课本正文与插图、表格联系阅读

生物教材中有许多重要的插图、图解、表格,把抽象难理解的文字叙述内容加以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但学生往往忽略对其的阅读。如果我们教师能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参照插图、图解、表格,与教材文字内容对应阅读理解,将会事半功倍。例如:①参看组成人和玉米的部分元素含量表,结合正文第一段,让学生自行相互提问和解答,理解表格传达的知识,得出相应的结论。②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流程图与课本文字说明联系阅读,区分每一个步骤,并思考各种操作步骤的目的。③减数分裂的过程图表与正文内容对应阅读,观察各个时期的特点,总结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区别,以便应用于遗传和变异的内容。通过对应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内容,增加记忆的深刻性。学生在考试时碰到文字题,能快速地在大脑里搜索相关图形,增大答题的准确性,碰到填图题不再害怕,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挑出隐藏考点,增加阅读

所谓隐藏内容,即课文中无文字说明,而在插图中隐含、不易被学生发现的内容。例如:①在蛋白质学习中,肽键数、水分子数、氨基酸数及肽链数的关系;②种子萌发过程中代谢类型的变化,细胞干重的变化,吸水方式的变化,有机物种类的变化;③呼吸作用过程图解,隐含着呼吸作用既有水参与又有水生成;④DNA与RNA碱基种类的对比等。这些隐含未显内容都是学生把握知识、完成习题的障碍。所以,我们在引导阅读过程中要带有启发性的点拨,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隐含的内容,学生悟出了书本文字没有表述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四、难理解的、抽象的内容进行专题阅读

对不同章节出现的同一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组织成体系,利于学生阅读把握。如核酸,教材上出现过多次,可把它整理成下列几方面:①核酸的种类;②核酸的功能;③核酸的分布;④组成核酸的化学元素;⑤核酸的基本单位及结构简式;⑥核酸中的五碳糖、碱基、核苷酸等。关于蛋白质,把它整理成下列几方面:①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②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及其结构;③蛋白质多样性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④蛋白质的功能;⑤蛋白质的生物合成;⑥蛋白质的有关计算。开设专题性阅读,目的在于使分散的基础知识形成整体性的知识结构网络,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迁移能力。

五、以问题为载体导入课堂,激发阅读

据马斯洛心理需求层次说明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天生就有,且无法抗拒的。所以在每开始一节新课之前,笔者都会围绕教学内容,提出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从课本中找出答案,如果个人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还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寻找答案,最后才教师的点拨总结。有时还将那些重点和难点、关键点编写成阅读提纲,让学生按照提纲来完成新课的学习,启动学生思维,使学生的学习从等老师给答案变成自己找答案,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增强了。如在学习《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时,可先向学生提问:“土壤中水是如何进入到植物体内,又如何把水从土壤运到植物的顶端,植物是如何利用这些水的呢?为什么在树底下感觉比较凉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主动获取知识,更能有效地提高阅读和学习能力。

中学生物课的阅读教学 篇11

高中生物课的内容比较抽象, 有些内容很难, 很多教师及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忽略对教材的学习, 这给我们生物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为此, 本校高二生物备课组确定了微型课题———《生物课中的阅读教学》, 以下是笔者运用阅读教学的体会。

一、指导学生阅读时做好“批注”, 提高阅读效率

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直接在课本上“画、添、注、粘”。画:用各种不同的颜色画线来表示知识所要理解的程度。《课程标准》对学习的能力有三个层次的要求, 即了解、掌握和理解。学生在预习和听课的过程中能够把理解的内容、掌握的内容、了解的内容, 关键字、词、重要的段落, 用各种符号或不同显色的笔标出, 这样也能从另一方面反映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也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认真思考问题。添:对于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批注式的文字说明做好记录。例如, 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全能性, 关于试管婴儿、胚胎分割移植等, 教材上没有解释, 学生可把它增补在教材上。注:对于课本内容的个别地方必须前后联系才能更好地理解, 可批注在旁以备忘, 便于阅读时随时查阅。如脂质中胆固醇的具体功能, 此节教材没讲, 但在“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中就提到。粘:课下请学生总结本节内容, 粘上该章节的知识纲要, 以及本节课的易错易混点, 做个把握程度的记录, 以备巩固。

二、将课本正文与插图、表格联系阅读

生物教材中有许多重要的插图、图解、表格, 把抽象难理解的文字叙述内容加以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 但学生往往忽略对其的阅读。如果我们教师能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参照插图、图解、表格, 与教材文字内容对应阅读理解, 将会事半功倍。例如: (1) 参看组成人和玉米的部分元素含量表, 结合正文第一段, 让学生自行相互提问和解答, 理解表格传达的知识, 得出相应的结论。 (2) 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流程图与课本文字说明联系阅读, 区分每一个步骤, 并思考各种操作步骤的目的。 (3) 减数分裂的过程图表与正文内容对应阅读, 观察各个时期的特点, 总结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区别, 以便应用于遗传和变异的内容。通过对应阅读,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内容, 增加记忆的深刻性。学生在考试时碰到文字题, 能快速地在大脑里搜索相关图形, 增大答题的准确性, 碰到填图题不再害怕, 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挑出隐藏考点, 增加阅读

所谓隐藏内容, 即课文中无文字说明, 而在插图中隐含、不易被学生发现的内容。例如: (1) 在蛋白质学习中, 肽键数、水分子数、氨基酸数及肽链数的关系; (2) 种子萌发过程中代谢类型的变化, 细胞干重的变化, 吸水方式的变化, 有机物种类的变化; (3) 呼吸作用过程图解, 隐含着呼吸作用既有水参与又有水生成; (4) DNA与RNA碱基种类的对比等。这些隐含未显内容都是学生把握知识、完成习题的障碍。所以, 我们在引导阅读过程中要带有启发性的点拨,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隐含的内容, 学生悟出了书本文字没有表述的内容, 有利于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四、难理解的、抽象的内容进行专题阅读

对不同章节出现的同一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组织成体系, 利于学生阅读把握。如核酸, 教材上出现过多次, 可把它整理成下列几方面: (1) 核酸的种类; (2) 核酸的功能; (3) 核酸的分布; (4) 组成核酸的化学元素; (5) 核酸的基本单位及结构简式; (6) 核酸中的五碳糖、碱基、核苷酸等。关于蛋白质, 把它整理成下列几方面: (1)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 (2)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及其结构; (3) 蛋白质多样性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4) 蛋白质的功能; (5)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6) 蛋白质的有关计算。开设专题性阅读, 目的在于使分散的基础知识形成整体性的知识结构网络,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迁移能力。

五、以问题为载体导入课堂, 激发阅读

据马斯洛心理需求层次说明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天生就有, 且无法抗拒的。所以在每开始一节新课之前, 笔者都会围绕教学内容, 提出思考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 从课本中找出答案, 如果个人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还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寻找答案, 最后才教师的点拨总结。有时还将那些重点和难点、关键点编写成阅读提纲, 让学生按照提纲来完成新课的学习, 启动学生思维, 使学生的学习从等老师给答案变成自己找答案, 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增强了。如在学习《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时, 可先向学生提问:“土壤中水是如何进入到植物体内, 又如何把水从土壤运到植物的顶端, 植物是如何利用这些水的呢?为什么在树底下感觉比较凉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 主动获取知识, 更能有效地提高阅读和学习能力。

六、相近内容, 对比阅读

人们对事物的熟悉往往是通过对比的方法而使熟悉得到深化的, 对比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在阅读时, 要鼓励学生多对易混知识进行对比, 以利于把握和记忆。例如, 在《遗传的物质基础》的学习中, 注重DNA与RNA、核酸和核苷酸、核糖和脱氧核糖、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苷糖等的比较;在《细胞工程》的学习中, 注重植物体细胞杂交与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等等。在布置给学生比较内容的同时, 笔者还教会学生采用适当的比较手段, 如列表比较、画概念图等, 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图文转换、知识迁移等。

七、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简化记忆

生物学教材中基本概念与定义较多, 而且表述简练、抽象, 学生往往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而不容易记住。如果学生在阅读中, 学会归纳、概括和“提纯”, 就能增进对概念、定义的理解, 便于记忆。如“DNA的结构”一节有一段约300字的文字, 叙述了DNA的组成元素、基本组成单位、分子结构、立体结构。这节要求记忆的内容多又细,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归纳成“五、四、三、二、一”的记忆法:五种组成元素、四种脱氧核苷酸、三个小分子、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一个双螺旋结构。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和记忆。生物教材上有很多知识点比较零碎, 给学生的记忆带来极大的阻碍, 课堂上或课后可以鼓励学生找方法阅读记忆。如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意成“携一本亮色书来读”;植物必需的七种微量元素记成“铁臂阿铜目”;有丝分裂时期的特点编成“间期复制、前期三体、中期排队、后期分家”;原核生物为:“一支细线蓝子”。面对如此多的诙谐的口诀, 学生不禁大笑, 但笔者更致力于激励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鼓励他们自编口诀。

八、综合理论实际, 升华阅读

上一篇:装车方案下一篇: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