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的探究式教学(精选12篇)
中学数学的探究式教学 篇1
摘要:探究式教学法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但是在中学数学教学的实际运用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要想达到探究式教学的目的, 必须妥善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法,数学教学,问题,建议
20世纪中叶, 美国生物学家、教育家, 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于1961年在哈佛大学的纪念演讲中首次提出了“作为探究的理科教学”, 从此在美国开始了探究式教学。其核心是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 中学数学教学方式、观念有了一定的变化, 教学条件得到了改善, 但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凸显出来,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被完全调动, 学习过程依赖于教师, 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在这种情况下, 部分学校数学教育开始了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探索。
一、中学数学教学实施探究式教学法的条件
1.教师强大的组织驾驭能力
(1) 熟悉课程内容
探究式教学不是无目的的探究, 教师必须首先提出教学目的, 指出重点难点, 并将探究目标分解为各个阶段的任务, 这一系列工作都是建立在熟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 脱离课程内容的目标任务是无效的, 也是难以达到的。
(2) 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对教师教学任务的分解, 以及探索过程中适时地点拨、引导相关。如果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强, 基础好, 教学任务的分解可以概括一些, 教师对探索过程的干预可以少一些;反之则教师对教学任务的分解就要细化, 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准备对策, 在探索过程中进行点拨。
(3) 熟练地驾驭课堂气氛
任务的分解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教学目标的提出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探索过程要对学生进行鼓励, 通过适时地点拨解决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既使学生感觉到学习的乐趣, 又要有成就感, 从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2.良好的探究环境
(1) 轻松严谨的课堂氛围
探究式教学要允许学生自主探究, 自由创造, 创设一个良好的、民主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是很重要的。这就要求师生间形成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尊重学生, 虚心听取学生的见解, 学生也要尊重教师, 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接受教师的指导。
(2) 广阔的信息来源
学生的探究学习不是无米之炊, 仅依靠教科书是很难进行的, 为了保证探究过程能够有效地顺利开展和深入, 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源, 如参考书籍、实验用具、仪器、现代教学手段以及多媒体网络等。学生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学习探究分析, 逐步接近探究目标, 完成学习任务。
二、中学数学教学实施探究式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能力和责任心限定了探究式教学效果
(1) 没有能力驾驭课堂
缺乏专业能力。较强的专业知识是教师上好一门课的基础。教师首先必须自己要深刻领悟本门课程的内容, 多角度地分析, 做到心中有数, 如果教师自己一知半解, 不能准确地讲授课堂内容,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详尽地给予解答, 学生更是糊里糊涂。
缺乏课前准备。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哪些是重点, 哪些是难点, 哪个地方需要着重讲解, 哪个地方可以一带而过, 哪些地方需要教师提示, 哪些地方可以全部交给学生自己处理……。不仅要准备课堂内容, 还要准备如何组织教学。详尽的课前准备可以使教学结果事半功倍。
缺乏课堂组织能力。探究式教学法成功与否与教师的教学组织息息相关, 教师必须通过成功的的课堂组织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让学生投入到探索中去。
(2) 缺乏责任心
无论何种教学方法, 其目的都是让学生掌握所学的内容和学习的方法。探究式教学不是放羊式教学, 尽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关键。由于缺乏责任心, 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不闻不问, 任凭学生自己讨论;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不予解答, 让学生自行解决;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做分类, 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凡此种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都使探究式教学形同虚设。
2.贫乏的信息来源制约了探究式教学效果
在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中, 资源很重要。探究式学习不是闭门造车, 他是在占有大量资料基础之上的一种升华。然而现在的学生探究过程所有的资料就是课本, 然后配以练习;在上课时主要内容就是学生的相互讨论和教师的简要总结;课后的复习就是更正错误。资源的匮乏迫使学生在遇到难题时, 只能依赖课本、教师和同学, 对于其他的资源应用很少或者根本没有, 这样就使探究式教学的结果大打折扣。
3.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影响了探究式教学效果
初中生还处在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的年龄。自控力、平衡性、稳定性较差, 自我监督能力欠缺和思想方法局限;办事易走极端或半途而废或中途易辙, 耐力和韧性不足;希望获得独立, 行为叛逆。中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对于探究式教学的开展既有正面作用, 也有负面影响, 如何通过教学组织充分发挥正面作用, 减小负面作用也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中学数学实施探究式教学法的建议
1.强调教师的引导性, 重在组织
在探究式教学中, 教师的职责在于促进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使其认识、情感、意志及行为达到高度的统一状态。为达到这一目的, 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认真准备, 对教材进行分解, 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关键点。在课程进行中适时地进行点拨、引导、化解。做到既积极的引导、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和讨论问题, 又使学生有机会发挥其创造潜能, 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重在探索
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探究学习将学习控制权转交给了学生, 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在老师的组织下,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 分析归纳和综合去处理新旧知识之间的冲突, 促使学生用已知的知识做工具去揭示、分析和解决矛盾。探索的过程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在探索过程中, 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参与, 寻找与任务相关的信息, 通过各种方法 (如查阅、对比、分析资料, 小组讨论等) 探索和研究, 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最优答案。
3.强调结果的评价, 重在激励
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培养和爱护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评价时, 对于答案明确的, 一定要给出确定性的答案, 避免学生陷入混沌;同时应注意方式方法, 避免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正确答案要给与肯定, 对于错误答案一方面给与纠正, 同时要对学生进行鼓励, 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上进心。
四、结论
综上所述, 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更加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要求的新学习形式, 有利于学生自我能力的发展, 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念。但是探究式教学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 它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组织能力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修养, 从而根据学生的需求、特征和学科特性设计出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中学数学的探究式教学 篇2
近几年来国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突出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突出了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探究式教学已成为科学教育的主要形式。它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亲自体验和感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其实质就是让学生能主动地面对创设的情境,并能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去发现,从而学会如何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面对复杂的问题,学会获得自主探究发展。这一过程可以提高学生探究数学的意识,实现创新与发展,激发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探究能力,从而在问题解决的同时去获得自己的新经验、新能力。
一、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提供自由探究的空间 知识往往是通过情感功能才能更好的接受、内化、发展、创造的。所以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给学生造成一种宽容与理解的气氛,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有一种宽松自由的心境,充分感受到在探究未知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平等性,从而使学生敢问、敢说、敢想,激发起参与热情。有热情,就有创造活动的心理动力,创新意识也由此而萌发。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学生探究的欲望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目标,为思维指明方向;同时学生也会对探究产生强烈的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和活力。创设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测、验证、归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让学生在数学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去提出问题、去解决问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从而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进一步发展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创设条件,帮助学生融入熟悉而亲切的具体生活氛围中,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让学生身临其境,真正感受到今天学习的数学知识就是来自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和探究数学的欲望,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在学习习近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序数对的探究时,首先出示了2009年60周年国庆庆典活动中,天安门广场上壮观的背景图案引导学生参加团表演的每一个人都根据图案设计要求,按排号、列号站在一个准确的位臵。随着信号举起不同颜色的花束,整个方阵就组成了绚丽的背景图案。今天我们探究后也能设计出简单的漂亮的图案。联系生活实际的开头,学习有序数对的知识就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油然而生。
(二)创设游戏情境,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开头显得尤其重要。情感教学是激发学习的重要前提条件,创设情境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
如何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与思考,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关键在于教师的创设教学情境。在讲用字母表示数时利用做游戏的方式进行引导。如:见到你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经常念的一首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让学生放开声有节奏的做儿歌的游戏,趁着学生不自觉地续读,老师追问“发现规律了吗?引导学生横向比较发现青蛙腿条数是只数的四倍,为后面用字母表示数量打下伏笔。如果这首儿歌继续往下读,读得完吗?让学生感受到这首儿歌是读不完的,这时老师提出:用一句话把这首有规律的儿歌概括出来。这种导入既吸引学生又蕴含着新知识,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三)创设动手操作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动手操作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操作中不知不觉中获得新知识,并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如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引入时,先组织学生复习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连接而成的平面图形。然后教师将课前准备的一些长短不一的塑料棒发给学生,每位发三根塑料棒,让学生将三根塑料棒拼成三角形。活动开始后,同学们发现有的同学手里的三根塑料棒能拼成三角形,而有的同学手里的三根塑料棒却无法拼成三角形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问题情境是我们平时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是问题解决的前提,是激发个体展开问题解决思维活动的动因。因此,创设一个有效的、良好的问题情境是促发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必要条件。发现和探索是学生在精神世界中的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生动活泼的环境;精心选择“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对结论的迫切追求的愿望,将学生臵于一种主动参与的位臵,对学生在情境发展过程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至关重要。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解决的难易程度,根据学生学习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精心为学生设计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能引起学生思考、猜想和论证,促进学生的发展。问题解决中的“问题”主要是指那些非常规性的或者条件不充分,结论不确定的开放性、探究性问题。“问题”常常给出联系实际的情境,主体必须将它数学化,并必须探究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数学问题的设计是数学问题解决的基础。要使问题解决教学取得良好的成效,必须先将问题设计好。好的数学问题应当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它要求人们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立见解、判断力、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具有现实意义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具有趣味性和魅力;具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或有多种可能的解答。在设计数学问题时,首先细致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和知识水平,提出既有一定难度又有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注意适时适度创设实际情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教材及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适当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了圆的有关性质以后,可以设计一道关于找圆心的问题给学生一张上面画有一个圆的纸,提出问题:我们如何确定这个圆的圆心?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法获得答案。问题设计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逻辑性。人类认识数学对象的过程是一个渐进过程,是从认识最简单的对象开始逐步发展到对数学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它们的内部结构的认识。因此在问题的设计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层次地循序渐进,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不断获得成功,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精神。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创设最佳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乐于学习、自主学习。通过问题解决的教学同学们学会了探索的方法,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培养了数学思辩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情境,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的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 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认知基础和思维方式,这种认知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活动。根据这一教学理念,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尊重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建立了自信心。
(一)鼓励算法多样化 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机会 数学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认知活动,由于每个人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途径可能不相同,所以学生在面对一个新的计算问题时,就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是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开放化,让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其所喜欢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学生比较感兴趣,学生的自主权受到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相应的保障。这样对于智力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也能着手解决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而对智力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说,也有充分施展成功才华的空间。
在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中,以学生亲亲自动手进行操作为切入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测量、剪图、拼图、折叠等方法得出结论。对同学们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给以鼓励,但得出的不都是180度,同学们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呢?引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充分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给他们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算法,学生在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之后,得到多种充满个性化的算法。合作探究后学生利用添加不同的辅助线如:过A点作BC的平行线,类似过B点作AC的平行线或过C点作AB的平行线。还有的是过三角形一边上的任意一点分别作另两边的平行线。还有的是在三角形内部(外部)任取一点,分别作三边的平行线,最终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化为一个平角并得到证明。显然,不同的回答显示着学生不同的差异性,对于这种差异作为教师不能对学生强加要求,而应尊重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在学生掌握自己算法的基础上,不断体验、感悟多种选优。鼓励算法多样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的发展。这样不仅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积极主动学习,从而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鼓励算法多样化,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自信心 提倡算法多样化,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采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对于他们的想法,我们不能急于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劣,我们应尊重学生自己发现的方法,鼓励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和感悟,得出有价值的算法,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建立了自信心。
在探究八年级数学上册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有的学生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画对角线分割成几个三角形,有的是从两个顶点画对角线等对同一个多边形有不同的分法最终都可以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虽然他们的方法中有的并不简单,但是我们也要对学生的思维过程给予肯定。优化算法必然重要,但是算法优化的过程不应该是教师强加于学生的,而是学生在反复地体验中自觉地去感悟,最终得出多样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算法。这一过程给学生带来了成功的喜悦,每个学生都体会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从而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增加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并最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及时反思,体验探究乐趣
著名的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如果没有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个重要而有教益的方面”。事实上,通过回顾所完成的探究过程进行重新思考,学生们确定可以巩固他们学到的知识和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因此反思探究的思考过程是对新学知识的加深,有助于学生梳理所获知识以及与原有知识形成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帮助学生总结学习中使用的方法,促进学生今后的学习与自主发展;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探究;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117-01
所谓的探究式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用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如何有效的实施探究式教学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之一,在小学数学的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探究兴趣的激发,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索。以下是笔者的几点肤浅看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潜在动力和前提,是学生学习的好老师,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来自于浓厚的兴趣。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对生活、社会的认知不足,对于一些新奇的知识或者事物,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而在小学数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就是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探究式教学保障学生的兴趣基础。例如,在教学“简易方程”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悬念:“同学们,你们在心中各自记住一个数,我说你心中的数加上几,再减去几,得数在乘几,只要你说出结果,我就能知道你心中想的数是几,你们信不信?”这时学生们纷纷回答:“不信!”我说:“不信我们试试看。”这时,学生们个个都精神抖擞,迫不及待的想要听我上课,接着我为学生验证了我所说的真实性,学生们个个都大声问我是怎么做到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由于创设了探究性的学习氛围,成功的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们都能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在小学数学的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不断丰富感性认知,让学生在实践中渐渐养成探究的兴趣。
二、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充当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探究式教学更是应证了新课改的这一教学理念。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学生的自主探究,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自主探究,就是要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学生自主探究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到科学的探究方法,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究实间和自主探究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课堂上,教师要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合理、有针对性的给学生设置自主探究问题,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和主动实践,引导学生把观察、动脑、动手、尝试、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探究效率。
三、积极倡导学生合作交流探索
由于新课程的改革,如今的小学课堂已不在是以往“满堂灌”的课堂,而是大力提倡小组交流的课堂。对于探究式教学,积极倡导学习小组交流探索也极其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索、交流、对话,从而获得成效。小组之间的相互交流、评价,达到教学互动、互促,形成比、追、赶、帮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引领学生合作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的注意,教师所设置的探究问题既要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也要充分的表现出合作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还应针对不同的问题,给学生提出一些合作的建议来引导学生合作,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适时的给予点拨,促进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最后,对于学生小组探究的结果,教师要给予评价和作出相应的指导,让学生你在通过合作探索后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四、探究式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探究式的教学,不是教师盲目的给学生提供几个数学问题,然后让学生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得遵循一定的原则,应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方方面面都得到提高的过程。具体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点:○1时间性原则:探究是需要时间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要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缩短学生的探究时间,或是只注重形式,“走过场”,而忽略了探究的价值。而应给足学生的探究时间,注重探究过程,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深入了解了问题的本质。○2方法指导原则: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的问题,或是学生在合作探究时,学生合作的意识不强,没有一个更好的分工,这些方面,教师都应该给学生做出明确的指导。○3生活性原则:知识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教师在设置探究问题时,应多贴近学生的生活。
总结:以上是笔者的几点看法和建议,在小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必须途径,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总结交流,不断完善探究式教学的方式方法,争取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 任长松.探究式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5
中学英语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探索 篇4
一、研究教材编排, 做到胸有丘壑自成章
中学英语教学旧大纲是以语法大纲为指南, 侧重语言结构和语言能力的掌握, 新大纲则以功能意念大纲为依据, 强调语言形式、语言意义和语言功能的结合, 主张培养“为交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新课本以循环式为特征, 使语言知识多次重复, 重视培养学生流畅和得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用书里列出了每单元的话题 (topic) 、功能项目 (functional items) 和语言点 (language point) , 使教师非常清楚地知道每单元所教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教师在教学大纲的指引下, 根据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课堂安排和设计, 引导启发学生以探索、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 鼓励学生质疑,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为学生提供自由提问、质疑、探究和讨论问题的机会。
二、结合分层教学, 实施小组互动抓成效
首先, 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 了解学生能力, 根据学生能力及已掌握知识状况的差别将学生分成两层次多个小组, 并确定两个层次目标。其次, 按教学目标设计学生对应的课前资料搜索和准备;设计对应学生的研讨内容来满足学生对英语语言运用的需求;设计对应学生利于自主学习的作业, 促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去巩固和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再次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教案设计应尽量以艺术化、婉转化的课堂语言, 化解学生感受到的等级问题, 并且在成果的表扬与奖励要一视同仁, 无层次差异。
以下我们以仁爱版初中英语教材九年级上册:Unit 2Saving the earth Topic 3 What can we do at home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Section C为例, 介绍探索研究与分层设计的教案及具体实施。
教学目标:层次一, 掌握阅读技能:能根据上下文语境及词的结构进行词汇猜测;能就环保节能话题表达自我观点及建议;能就环保节能话题写出关于该话题的短文。层次二, 根据不同任务掌握不同阅读技巧:略读和寻读;能说说文中提到的几种新能源的优缺点;能读懂简短的有关环保节能的短文并获取信息。学生课前准备:层次一, 学生通过书籍或网络查阅有关新能源的资料, 了解其用途、优缺点 (至少两种) ;层次二, 学生上网收集有关新能源图片及英文命名。课堂任务设计:层次一, (一) 各自阅读整篇文章, 了解文章大意, 讨论生词1:electric (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的语境来猜测词义) ;生词2&3:renewable & disavantage (引导学生通过词的结构来猜测词义) 。之后用这三词每人造一句, 并共同研讨句子的正确性; (二) 小组内学生归纳文中提到的新能源的优缺点, 并将各自所准备的课前资料拿出介绍研讨, 表达自己的观点, 针对其缺点提出建议, 设想对新能源的改进; (三) 以口语形式每组选派一人进行小组报告总结。 (四) 教师做有必要的补充、评价和总结。层次二, (一) 教师给出影响文章阅读的生词的词义及相应图片的说明, 学生阅读每段落的首尾句, 给每段落选出1a中对应的图片 (略读技巧) ; (二) 仔细阅读每段落, 分别找出新能源的优缺点, 填在1c的表格内, 小组内互相检查; (寻读技巧) (三) 选取文中一种新能源的缺点, 讨论将其改进的方法; (四) 阅读一篇关于新能源的简易短文, 并完成四道选择题, 也是小组内自行检测答案, 并找出在文中的依据。 (五) 教师做有必要的补充、评价和总结。
三、延伸教学链条, 优化作业设计强自学
作业的设计也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和需求提出不同的要求, 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内容、形式上充分体现因层而异, 并能引起学生兴趣, 自主地完成。作业可分为两种形式:纸质作业和电脑作业。
现仍以仁爱版初中英语教材九年级上册:Unit 2 Saving the earth Topic 3 What can we do at home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Section C为例设计学生作业。层次一:1. 设计一篇难度较高的短文, 根据上下文提示填入所缺单词, 巩固学生的生词练习与加强学生对生词的记忆和运用。2. 课后小组集体合作, 从理论上创作一种新能源, 并从以下四方面讨论这种新能源, 将讨论结果写成一篇小文章上交。1) The advan-tages of it; 2) The areas which it can be used in; 3) The disa-vantages of it; 4) Your ideas about it . 层次二:1. 设计一篇较易读懂的缺词短文, 并给出打乱的生词, 学生进行选词填空。2.课后小组集体合作, 从网上搜索一种新能源, 也从以上前三方面讨论这种新能源, 并模仿课文将讨论结果写成一篇小文章上交。
以上诸多的阐述, 只为与更多教师共同来分享、研究探究式教学, 希望这一教学模式经不断探讨实践后, 能更加臻熟、更贴实际, 在更广泛的课堂推行, 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真正有实力的人才。
摘要:探究式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则充当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教学更侧重从课前引导、课堂教学, 作业设计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热情。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小组学习,启发、讨论式教学,分层教学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新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2]《教师教学用书》九年级上册.北京市仁爱英语教育研究所编著
中学数学的探究式教学 篇5
摘要:探究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发挥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提高其学习兴趣,培养其问题意识和适当引导学生反思等方面组织开展,同时要注意把握探究式教学的“适度”。
关键词:探究 教学 开展
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倡导积极的、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探究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数学探究在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和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能发挥重大的作用。面对探究式教学,我们正处于实践探索的阶段;通过实践把握好其教学规律,才能轻松自如地驾驭它。结合我们的实践探索,谈谈一些体会。
一、把握探究式教学中的“关键点”
1、“主动”点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只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使学生充分体验和感受学习的过程,才能让课堂充满生机。
我们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或发挥好“主导性”,努力为学生创造学习的自由等手段来诱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在操作中要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引导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学过程。
例如:在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中,先设置一个探究问题: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都固定在图板的两个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在这一过程中,笔尖(动点)满足怎样的几何条件?让每位学生都动手探究,教师仅是作点拨提示,在学生探究出结果后再用《几何画板》进行动画演示,进一步使学生从视觉上感受椭圆的形成过程及其几何关系。这样的探究设计能推动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会到椭圆上动点所满足的几何关系,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兴趣”点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兴趣是人的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主性。课本中的数学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始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生要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于现实中去。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对教材内容做不同程度地处理,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急待探究的状态当中。例如:在“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的学习时,可创设如下情境:据气象台的预报,一个台风正在我省南部大海中形成,估计受影响的范围是半径长30km的圆形区域。当时我市航运公司有一艘轮船位于台风中心正东70km处并向港口方向沿直线航行,港口位于台风中心正北40km处,如果轮船不改变航线,那么它是否会受到台风的影响?天气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省位于沿海地带,台风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比较大,各大媒体都时刻关注它的动向。用“台风”为背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本题的学习,学生很快就探究出可用坐标法来解决此问题。教师再加以点拔,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此类实际问题的求解方法步骤。
3、“问题”点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提问为主的做 1 法,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经过思考,自己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有价值问题的敏感度和捕捉能力;善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和学会提出问题。虽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很有价值,但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需要一个培养过程的。而且,情不自禁发表的意见是智慧火花的闪现,如因未得到许可而失去发言的机会,火花也会随即熄灭。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问题的提出、争论,到最后的解决,能使知识得到升华,思维能力得到拓展,收到良好的效果。
4、“和谐”点
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不活跃。大部分学生习惯于在课堂上充当被动接受的角色。学生被动地吸收老师所讲的东西,成为存储前人留下的知识的“容器”。教师应该努力从“授业”中解脱出来,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尽量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在这种愉快的环境中,教师的参与会让学生觉得教师不是居高临下,是朋友,这样有利于解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同时教师要关心每一位学生,要热情地鼓励他们,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积极态度。特别是对于那些基础较差,回答不出问题或担心自己见解不够成熟而不敢开口的学生,教师应不断给予鼓励。帮助他们克服怕犯错误的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5、“反思” 点
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数学并不是单纯的知识,而是思想、观念,它既是反思的材料,又是反思的结果。探究式教学过程中组织引导学生“反思小结”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强化探究过程,逐步加深印象,形成习惯,而且能再次体会探究的乐趣,从而增加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我们在课中、课尾引导学生反思、小结,主要是回忆探究中运用的各种方法,取得的各项收获,逐渐帮助学生积累方法,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严谨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研究作风。
二、把握探究式教学的“度”
探究式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和新课程提倡“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课程教学与生活的联系”的理念是比较适合的。但是不能把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对立起来。首先,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的培养伴随的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没有一定的知识为基础,能力与素养的养成只是空谈,知识的积累不可能都以直接经验的方式呈现或以探究的方式获得,接受式的方式对某些知识的获得是必不可少的。其次,如果每个概念都从实践中引入,每个定理都在探索中发现,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成?此外,过分强调探究与发现,违反人类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规律,也给高中数学学习增加更大的压力。传统的听课理解、模仿记忆、练习作业等仍是当前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不能因为提倡探究式教学就将它全盘否定。作为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具体的教学条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对传统的学习方式适当改造,让它渗透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思考 篇6
[关键词]探究 探究式教学 创新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自我导向的学习,即学生自主参与,深入探讨,反复研究的发现式的学习,是一种更复杂更主动的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不再是使人趋同,而是使人们更富有个性、更敢于质疑、勇于探索,更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富有创造性地主动学习。它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是一般的记忆、理解和掌握,更强调学生通过参与探索问题的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识、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必须实现自己的角色转变,由传道者、授业者、解惑者转变为教学资源的提供者,主持探究式教学的导演或主持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催生者。这是对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挑战。几十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于向学生灌输自己熟悉的知识,把学生当作接受外来知识的“容器”,教学过程变成了存储知识的过程。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应该对过去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反思,把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创造一个充满生机的、积极探究知识的课堂教学氛围,张扬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和提供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现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初浅见解。
一、明确确定教学目标
美国教育学家布拉姆认为:“如果不能在不甚重要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和精力,那么明确确实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因为“目标是行为的动力”,这个动力就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某种目标的内驱力,它决定着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教学目标要定得合理、适宜,就像摘桃子,太低的桃子摘到了也不会珍惜,随手就扔了。太高的再努力也摘不到,干脆就不去摘。跳一跳或创造一些条件,经过一番努力才能摘到的桃子才是珍贵的。合理、适宜的教学目标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充分开放学生思维的张力,活跃课堂气氛,促进教学活动朝着高效、快速的方向发展。
二、营造愉快、平和的学习氛围
學习是通过阅读、听讲、研究、实践等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渐进的选择性感知的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识结构的过程,它需要一定的时间跨度,是一个非常困难,甚至是痛苦的过程。如何把这个非常困难甚至是痛苦的过程转化为愉快地探究知识的过程,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营造出一个愉快平和的学习氛围。首先是教师必须塑造一个良好的首课形象(包括教师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如果我们初次与学生见面,能给学生一个举止优雅、仪表端庄的第一印象,对于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师生彼此之间的隔膜,使得学生愿意接近我们,就为促进教学沟通,实施探究式教学奠定了基础。试想一下:清脆的铃声响过以后,一个油头垢面、头发零乱、衣衫不整或花里胡哨、怪模怪样的教师走上讲台,给学生留下一个没有修养、没有风度、难为人师的印象,学生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心态?其次是塑造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应该激情胸怀,信心十足,向学生展示一个生气勃勃、神彩飞扬、充满活力的形象,要面带微笑,感情诚挚,给学生留下一个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值得信赖的印象。在这里我们特别强调一下微笑的作用,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姆士教授说过:“有笑容的人在管理、教导、推销上较为有功效。”真诚的微笑,能给学生带来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信赖,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再次是幽默的语言。大多厨师都有这样的经验:要使菜肴美味可口,就要注意适当的加一些佐料。幽默的语言也是这样。在课堂上,一个风趣的自我介绍、一个幽默的开头语能让课堂快乐轻松起来。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平和的学习氛围,就能使学生既能在这个愉快、平和的学习氛围中探索新的知识,又能从笑声中有理性的感悟,促进积极的思维和大胆的想象。
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求知的倾向性,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主动地、愉快地去追求,尝试和体验。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说过:“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对探究的热情。”数学是思维的学科,由于数学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尤其重要。首先是培养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探究式教学中举足轻重,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微积分的教学中,我们不妨提一下:假如没有极限的定义<“-N”>或<“-”>,那么微积分简直就成为一个“空中楼阁”,然而17世纪牛顿—莱布尼兹所创建的微积分就是这样一个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直到十九世纪中叶,魏尔斯特拉斯给出了“-N”或“-”的极限定义,这个“空中楼阁”才补上了基础。这样一个简单的开头语,很自然地引起了学生的好奇,激发起学生对微积分的学习兴趣。其次是进入角色。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以后,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个时侯教师就应该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让他们尽快地进入角色。例如复合函数的求导,我们给出求导公式dy/dx=dy/du*du/dx以后,大可不必举例讲解,只需要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像剥竹笋一样,把握脉络、穷追不舍、层层递进,总结出“层层剥竹笋”的解题规律,他们就会感到整个解题的过程,不仅是探究真理的过程,更是一种逻辑美的享受过程。学生不仅收获了成功探究的喜悦,更激发了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激情。
四、建立情感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强调的是“师道尊严”,这是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这样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不平等的,它不在乎学生需要什么,而是在乎社会需要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自我个性。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索、研究,做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奴隶。这就要求我们抛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情感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保证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成功实施。首先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从这个观点出发,教师应该放下师道权威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和沟通,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其次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平等的。教师应该从“传道者”,转变为教学资源的提供者,与学生一样都是学习者,区别在于教师是先学者,学生则是后学者,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共同获取新知,提升能力。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去接近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只有在平等真诚的基础上,才能建立情感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相互交流。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潜能,主动地、富有创造性地探究新的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个目标的实现,首先要使学生能够学会自我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心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应该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掘他们的潜在的能力,用平和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正确而又平缓的引导。其次是张扬学生的个性。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意识,自己去读书,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乐于学习,在学习中主动获取知识。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篇7
一、激发兴趣,诱发探究活动
数学教育要有趣味,要能吸引学生.瑞士现代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预示新课题,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急切企盼“探个究竟”,启动思维,而后层层递进,逐步阐述有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去理解新的知识.其次,提供质疑问难的条件,教师不独占课堂,让学生有质疑问难的时间以及对学生多启发、多诱导等.如此反复,可使学生巩固、拓广旧知,发现、掌握新知,同时使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兴趣,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如在讲“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时,设计课前提问:“A、B、C三村(呈三角形分布)合建一所学校,校址应选在何处,才能使三个村到学校的距离相等?”学生带着这个悬念学习这部分知识,学习兴趣很浓.
二、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最优化的问题情境,一般以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切入口,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有关素材来设置问题情境,力求真实和全面地模拟现实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牢牢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2)”时,教师揭示课题后让学生思考:分别位于海上A、B两处的两艘搜救船接到O处遇难船只的报警,当时测得∠OAB=∠OBA.如果这两艘船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发,能不能大约同时赶到出事地点?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然后教师设问:在一般的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这样的提问,第一能使学生从上课开始就明确本课的目标,第二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重视引导,教给学生探究方法
探究教学通过“问题情境——猜想假设——获取信息——建设模型——解释交流——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原理、公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解决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如,在探究了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后,课文利用求根公式求得了x1+x2和x1·x2进行证明.是否还有其他的证法呢?经过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终于由他们自己探究出利用“对比系数法”证明的新证法:
设ax2+bx+c=0(a≠0),
当Δ≥0时,有两个实数根x1、x2,
则有a(x-x1)(x-x2)=0,
整理得ax2-a(x1+x2)x+ax1x2=0,
对比系数得-a(x1+x2)=b,ax1x2=c,
∴x1+x2=-b/a,x1·x2=c/a.
这里还没有结束,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仿照上述证法探求一元三次方程ax3+bx2+cx+d=0(a≠0)的根与系数的关系.这样,探究性学习的内容超越了课本,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跳跃性.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四、注重生活实际,培养探究能力
教师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充满数学,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重新创造知识,在创造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强数学意识和应用意识.
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研究 篇8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行和新一轮课改的实施, 高中数学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应对新的形式, 高中数学教师有必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找出适应时代发展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 以推进高中数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探究式学习作为教学的一种模式, 在新课改背景下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探究式学习主要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 自主地对某一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自主寻求问题的答案, 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有效的信息和结果.在素质教育观下, 新课改主要是注重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 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因此, 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也就有了实现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探究式教学的优劣
唯物主义告诉我们, 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也是如此.因此, 高中数学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探索和尝试时, 也就必须要坚持两分法的观点, 不能搞一刀切, 应该辩证地看待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优劣, 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高中数学教学任务, 才能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和学习能力的目的.
(一) 新课改下探究式教学的优势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 主要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优越性和自主性.从这一方面上看, 探究式教学正是契合了素质教育观下的高中数学教育, 在教学上具有实际意义, 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探究式教学主要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突破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 把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放到教学的核心位置, 这无疑是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数学是思维逻辑性极强的学科, 给学生广阔的自由空间, 让学生以“自我”的方式进行思考, 用自己的思维去解决数学学习中碰到的问题, 而不是被“模式化”“机械化”, 这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拓展思维是大有益处的.此外, 探究式教学还可以促进师生关系、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 因为有探究, 就有探讨, 有探讨就可以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这对高中数学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 新课改下探究式教学的劣势
首先, 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主张学生自己收集并分析资料, 找出问题的答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提升, 教师的主导地位就相应地被减弱了.对高中学生而言, 个性意识已经基本成型, 他们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 这样, 在探究式学习模式下, 学生可能会因为拥有过大的自由空间而变得“个性化”, 对教师教学不能产生认同感, 而他们还处于成长阶段, 对知识和学习的把握能力并不成熟, 这就会影响到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其次, 探究式下的高中数学教育可能会导致课堂教学的失控和教材的失效.强调自主与探索, 就可能忽视听取和接受性的学习, 使教师的课堂活动和教材的使用出现问题.
二、应对的措施
(一) 正确处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知识不是被动的吸收, 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去建构.”这就强调学生在学习中要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 这也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在探究式数学教育下, 教师一定要把握学习探究的“度”, 也就是说教师在给学生发挥空间的同时, 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引和提示, 不能让学生的思绪漫天乱窜.如:“已知A (x0, y0) 是抛物线y2=2px上的一个定点, 过A作抛物线的两弦AB与AC, 若两弦的斜率kABkAC=m (m≠0) , 问直线BC是否恒过定点?”教师在让学生自主分析解题时可以适当给予一些提示, 如提示学生把A (x0, y0) 变成A (0, 0) , 或者在A不变的前提下, 两弦AB和AC互相垂直, 即m=-1, 结果会怎样?通过这样的师生合作, 一是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序化, 二是可以对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和开放性进行综合练习, 学生又可以通过自主探索, 得出问题的答案.当然, 在这里教师必须时刻记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的指导主要是从宏观上进行, 而不是每一步都对学生进行提示.
(二) 重视逻辑思维训练
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法宝, 因此, 教师对学生进行数学逻辑思维训练, 引导他们走向数学殿堂之前, 就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工作中体现出严谨的逻辑思维.例如:在引导学生利用单位圆与三角函数的联系, 发现诱导公式
以上面的例子说明, 教师在对这一内容进行极具逻辑性的讲解的时候, 就是对学生进行严谨的、正规的、具有高度概括理论知识的一种训练, 学生就可以在其中受到启发, 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
(三) 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能力
探究式教学的模式是强调学生个体的发展, 学会与他人沟通互助、团结合作, 在合作互动中完成对知识的掌握.合作型的学习模式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型互动过程.例如, 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体会函数在数学和其他学科中的广泛应用, 并且初步运用函数思想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就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研究, 去图书馆搜集资料, 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奥秘, 然后将学习成果跟其他小组的成员汇报, 这种合作型的学习模式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函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促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学会交流辩论、学会互相帮助共同完成目标任务,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改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怎么学”, 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而合作式的学习就是实现“怎么学”的主要途径.社会是人的社会, 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高中学生以后也要走向社会, 也要接受社会的激烈竞争, 要在竞争中获胜, 就要学会与人合作.高中数学教学也应该贯彻这一人文思想, 在探究式数学教学中加强合作学习的因素, 让学生在实现自主学习的同时也学会合作学习.如在讲授等差数列的知识后, 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出等比数列, 让学生分组合作, 从等差数列的经验中寻找等比数列的关系.教师在课前可以做好准备, 把等比数列的知识细化, 写在卡片上, 并给予一定的信息注释, 指导学生进行探索, 但是探索的结果要与其他各组同学合作才能得出最后的总公式.通过这样的练习, 既可以让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优势, 又可以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相互合作, 让他们明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把数学教育综合化、人性化、专业化的特点结合起来.
三、结束语
探究式教学作为新课改下备受关注的教学方式, 既有它的优点, 也有它的缺点, 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用辩证的方法对待这个问题,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探究式教学进行适当的改进, 把传统教学中的优点融入到新的教学模式中, 实现数学教学方法的优化.
参考文献
[1]丁石孙, 张祖贵.数学与教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2]曹之江.谈数学及其优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江苏省数学会, 苏州大学数学系, 《中学数学》编辑部.中学数学[M].2001.
小学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的思考 篇9
一激趣是小学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的前提
兴趣是一切研究与探索的原动力, 没有兴趣的数学学习将成为苦不堪言的沉重负担, 可以设想, 一位对一门课毫无兴趣的学生, 再聪明也学不好这门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古今中外一切发明创造, 无一不是由兴趣催化而成的。和谐宽松的师生关系、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生动的媒体呈现形式都会成为学生学习充满兴趣的理由。此外, 把学生置于丰富的问题情境之中, 让其在各种各样的生活情境与现实情境中感受数学、发现数学问题, 又在不断的知识冲突中主动探求、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学习兴趣带来了勤奋, 带来了成功的可能, 但这还不够, 还要有理想。兴趣靠理想支持, 理想靠兴趣引路。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 从小树立远大理想, 克服一切困难把学习搞好;否则, 意志薄弱的学生无恒心、无毅力, 遇到困难就退却, 久而久之, 恶性循环, 成绩必然下降。在教学中, 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使他们明确学习的目的和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克服枯燥无味、令人疲倦的机械重复的记忆方式, 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学好问、勤学苦练、扎实专心的优良学风和良好的性格品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尊重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发挥教学民主, 让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这是现代教育培养、造就人必须具备的教育理念。
二质疑是小学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的核心
人类的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 疑问、矛盾、问题永远是思维的启发剂, 学习的起点在于疑, 设疑激趣, 激发乐思, 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 孩子的“财富”不是分数而是习惯, 因为行为养成习惯, 习惯养成品质, 品质决定命运。小学数学课堂探究式学习是以数学问题为中心的学习, 数学问题是小学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教师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数学问题并使学生产生数学问题意识, 是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探究式学习的关键。在教学中, 通过对比等方法, 尽力启发学生内心的求知欲, 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
三纪律是小学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的保证
课堂上学生确实需要有一定的纪律约束, 秩序混乱的课堂, 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 “七嘴八舌”不是个性发展。为了防止个别学生影响教学, 要求学生两手背后、身体坐端正、两脚并齐、两眼平视前方有时是很有必要的。但过分强调纪律, 必然会扼杀学生生动的个性和活泼的天性, 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 压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个性的飞扬、思维的活跃、深刻的思考、智慧的启迪。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质疑。我们的课堂是一个能让学生体验感悟的场所, 是学生身心完全放松的课堂, 一个人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 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才会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才会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才会勇于表现自我, 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发挥, 教师才更具有亲和力。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 在和谐的环境里, 学生的学习会很愉快, 学习的效率也很高, 是“和谐教育”的体现。反之, 如果教师过于威严, 学生心情受到压抑, 课堂纪律再好, 学习效率也不会高。
四方法是小学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的法宝
教师在教学中, 不仅给学生提供“黄金”, 更重要的授之“点金术”, 授人以鱼, 只供一餐之需;教人以渔, 则终身受用无穷。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 思想和方法的掌握是长久的, 知识使学生受益于一时, 而思维和方法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 重在启发。教师努力寻找启迪学生智慧的切入点, 创设探究情景, 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对学生构成心理挑战, 使学生产生“跳一跳摘果子”的欲望和冲动, 产生“我要学”的念头让学生在讨论与争辩中擦出思维的火花。在重难点上, 要“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学、自觉地学, 并持之以恒。学风对学生影响是无形的, 却是处处、时时、事事起作用, 学风一旦形成, 就会产生群体效应, 只要学生迷上学习, 自然就会“学好”。给孩子一些权利, 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条件, 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问题, 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片空间, 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五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的目的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探讨 篇10
一、探究式教学的内涵
相对于传统教学, 强调师生互动、发挥学生主动性是探究式教学最主要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不再是在讲台上“照本宣科”, 枯燥地讲解知识点和例题, 而是指导学生入门, 与学生进行互动, 从而对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起到启发作用, 并引起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自发主动地了解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生也不再是机械地接受知识, 而是独立自主地探索问题,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探究性教学中, 教师的任务是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会采取各种有趣的方式, 比如利用现实生活中与知识点相关的事物作为课堂导入,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这就是“趣味性”特征;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教学, 这就是“主动性”特征;寻找并提出问题是探究活动的开端,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应该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这就是“问题性”特征;探索结果能够直观反映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能够及时反映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程度, 及时纠正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因此探索性教学同样重视教学结果和过程, 这就是“过程性”特征。
数学探究式教学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开拓性地改革, 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 并根据学生的的特点创新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 提高学生的课堂互动活跃度, 重视知识的积累过程以及知识获得的方式。
二、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现状
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是新课改的要求, 是国际竞争的需要。但是到目前为止, 我国小学的数学探究式教学实施情况仍然不乐观。有调查表明: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 尽管有68.75%的教师认为探究式教学很有必要, 但是仅有47.75%的教师认为这一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11.25%的教师认为探究式教学对教学质量影响很大, 有15%的教师能够很好地回答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 但是却有37.5%的教师亲自代替学生去探究。
再者,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角色没有转变过来, 教师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很小, 即使有些小学老师采取了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 也只是流于形式, 实质与传统教学模式并无区别。这些都说明了在小学数学教学要进行改革, 实施探究式教学很有必要。
三、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既然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人们开始高度重视“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索式教学活动中”这一问题。
(一) 充分认识实施探索式教学的重要性
有数据证明, 小学中的很多老师都看不到探索性教学的优势以及采取探索性教学的必要性, 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知识讲解。很多学生也表示不愿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他们认为探索式教学中的互动学习增加了学习负担。老师和学生对探索式教学的狭隘理解严重阻碍了其在小学数学中的实施。因此, 无论是教师还是同学都应该进一步学习和适应探究式教学的相关内容, 增加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解, 尽快适应这一创新型教学方式。
(二) 尝试灵活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教学中, 学生的特点、教授的内容不同, 甚至是不同的教学环境都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有所不同。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差异来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选择合适的交流方式, 增强数学探索式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应该对所教授的内容进行选择, 排除不适合这一教学方式的知识点, 创新式教学模式, 整改教学内容, 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以适应课改要求。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的教学环境和设施,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当然, 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 只有提高了自身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三) 自主学习
兴趣是个人积极主动进行探索的一种倾向, 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探索式教学,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实现探索式教学, 学生应该利用各种方法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 比如, 品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成功感, 从而对自己产生正面的刺激,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观察并发现有趣的问题, 培养自己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配合老师的教学, 尤其是在师生的互动环节要表现积极, 这也是在小学数学中使用探索式教学的关键。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篇11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策略
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主动地通过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或猜想,经过调查、实验,搜集资料,建立模型,通过分析、思考、表达与交流、批判、反思等活动,积极地理解和建构知识,改善自身心理结构,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的过程和方式。探究教学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过程。探究式教学与传统的教学具有明显的不同。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学習氛围,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不断地自我反思,最终能灵活解决数学问题。
一、转变教学方式
杰斯捉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的探究、思考的过程,就必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就必须克服过去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实现由“教”向“学”过渡,转变了教师的角色,由单一知识传授者转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与合作者,营造了一种教学民主气氛,建立了一个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好与合作的师生、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刊的活跃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保留自己的空问,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教学环境,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主动性、开放性、灵活性的状态;学生的情感处于自由、宽松、友好、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学生探究性学习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心灵空间。
二、提供自主探索机会
教学应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知识。比如讲授“轴对称图形”时,出示松树、衣服、蝴蝶、双喜等图形,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具有的性质。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边都是对称的,这些图形的两侧正好能够重合……”。学生自己得出了“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之后,可以让学生提问生活中的(比如数字、字母、汉字、人体、教师中的物体等)“轴对称图形”。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直觉、数据处理等思维过程。
三、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传统的数学教学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学生机械记忆概念、定理、公式,然后尝试应用解题强化,这时,他的学习是被动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解决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四、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索、交流、对话,获得成效。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达到教学互动、互促,形成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合理分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与学生品质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最优化组合,组建“学习合作小组”;②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即要提出合作建议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而且要求学生按一定的合作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③教师的激励性的评价是进一步促进合作的催化剂。评价应是更多地重视对小组的评价,注重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及活动结果中的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缩小优差生的距离;④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师既要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又要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引导、点拨,促进其思维的不断深化,完善认知。
五、注意个体差异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的学习需要,鼓励与提倡学习多样化。
如在“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中,先引导学生通过引对角线分割成三角形,探究得出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然后追问,利用刚才的思路,还有其他方法吗?以五边形为例,可以在五边形的内部任找一点,把这一点与各个顶点连接起来,把五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这时多了一个周角,因此,五边形的内角和为:5×180°-360°=540°,还有别的方法吗?这一点是否能在任一条边上或在多边形的外部,你能推导吗?有意识地创设诱发学生提问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质疑问难,形成认识冲突,从而把课堂设疑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六、反思提升
在教师组织下,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总结,达到认识的深化与认知结构的完善,通过反思可以有效的控制思维操作,促进理解,提高自己认知水平,促进教学观点的形成和发展,更好的进行建构活动。通过实施激励评价,让学生反思探索过程,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与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勉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化成主动发展的动力,并使其提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使认识上一个台阶,逐步完善认知结构,并进一步开拓探究的空间。使学生在这些环节中,或质疑问难,或自我展现,或答疑解难。从而他们的思维得到了碰撞,认识得到了升华,体验得到了丰富。
新课标下数学的探究式教学 篇12
一、以疑引路, 激发兴趣, 培养创新
教师要充分重视每一个问题, 而数学的“心脏”就是问题。学生是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成长的。所谓问题, 就是新的想法, 就是疑点, 它是学生获得新知的一个重要生长点, 同时, 问题也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与指导下, 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确, 问题的发现过程本身就是对该事物的认知过程, 学习主体通过观察、实验、比较、类比等思维方法发现问题, 是开发其创新意识, 形成开拓进取、大胆质疑的创新思维品质的必要条件。
现在初中学生所用的数学教科书, 在数学新知发现过程中进行多方位的观察与思考时, 问题提出过程体现得不够明确, 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独立探究、自主学习。教师备课时要以创新理念研究教材, 深入挖掘新旧知识间内在联系及新知产生、发展过程, 创造性地设计问题。上课时要多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研究同一数学事物, 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 要针对具体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圆周角一课可采用“引申-演示”发现问题法, 平行四边形单元教学可采用“演化-实验-猜想”发问法,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可采用“矛盾发现”提问法或“因果递进”提问法等。问题的提出要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出发, 合理运用各种思维方法, 培养其创新意识。
二、合理铺垫, 指导方法, 合作探究
探究式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 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的主体已经变成学生, 而教师, 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情感的激励者、解决问题方案的先行设计者、探究成果的评价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陈述者, 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作为一名负责任的教师, 要通过调查研究, 依据学生思维特点及认识的规律, 为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提供必要的材料, 为学生的探究指明方向, 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必要的策略与方法。
首先, 要为学生提供一些感性材料, 为研究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在复习过程中, 要将同学们探究所用的各种材料及时呈现给学生, 让他们理解这些材料的明确意义。如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教学中, 教师先组织学生复习方程解法, 明确求根公式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方法, 认清公式特点, 学生在探究中就会很容易地从公式性质特点概括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有无实数解的方法。探究式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能为了发现而发现, 不能让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要想法鼓舞学生探究的勇气和信心。教师的主要作用, 是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方法与步骤, 让学生少走弯路。比如, 立方根教学中, 教师先组织学生复习平方根, 着重再现知识的发现过程, 包括问题提出、定义方法、性质特点、计算方法等, 这就为学生提供了“立方根”的研究方法, 并设计了“研究、汇报、对照、总结”的探究程序。要让新知的发现过程, 成为一个探究方法的运用、类化的过程, 以便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每一部分知识, 都有各自研究发现的规律性, 比如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研究各种函数、对比整式乘法研究因式分解、类比分数研究分式。教师要深入挖掘这些规律性, 科学地指导学生探究的方法, 提高教学效益。
三、注重建构, 系统所学, 力促创新
建构是教师指导学生建立完整、清晰的认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是其数学知识、能力的负载者。探究性学习不仅要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发现矛盾、提出问题, 也要借助原有的认知经验分析问题、深入研究, 寻求合理途径和方法解决问题, 形成新的认知。即良好的认知结构是学生创新的物质基础, 建构是探究性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教师指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强化新知与旧知间的多面、多点联系, 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是数学教学的必然要求, 也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若片面强调学生探究而不注重良好认知结构的构建, 探究式教学也必然会夭折。
学生在主动探究式学习中认识到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 及新知与先前知识的诸多联系, 本身就是建构过程, 且比“静听”接受式学习所获得的知识要深刻。但由于受其原有认知经验、思维定式、数学科学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他们自己研究所获得的知识也不乏片面性、零散性和肤浅性。教师要指导他们运用创新思维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进行知识的再建构。通过总结、归纳、补充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形成“知识树”;以引申、变式深挖知识内涵, 形成理性认识;经过反思运用, 钢化新知与旧知的焊接点, 增强信息编码序列形成, 便于存储、拾取和运用, 防止新知“松动、脱落”。
总之, 问题、探究、建构相互联系:问题是探究的起点, 是新知的生长点, 解决问题是探究的目标;探究是问题解决的建构过程;建构是问题的归宿, 是探究的结果, 也是新问题的“发祥地”。
【中学数学的探究式教学】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探究10-08
高中数学的探究式教学06-08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探究与思考07-30
中学历史教学探究08-15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探究05-08
探究式教学数学教学05-23
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05-21
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06-08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09-23
“数学探究式教学”体会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