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推动作用(精选12篇)
探究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推动作用 篇1
探究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推动作用
摘 要:信息技术的产生与应用为现今各个学科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基础和良好的辅助作用。数学科目对于小学生是较其他科目更具挑战性的课程,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小学数学的学习起到了越来越明显的推动作用。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老师的备课工作和学生学习当中素材的积累提供了切实可查的作用,同时也极大的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小学生对数学学习增进兴趣,启发思维改进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老师备课;学生学习;进程推动 前 言
信息技术是随着计算机及其实用性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门重要技术,它在现今小学生的教育教学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数学学科对于小学生,要求其思维更久广泛性、启发性、联想性。同时也对小学生的逻辑思维作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此要求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能够根据老师的描述进一步进行自主拓展与空间想象。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在老师备课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基础建模及形象演变等等促进教师的备课工作,使其课程准备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在兴趣培养、课堂理解、课堂效率及课后资源素材收集整合等几个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最后,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是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一个环节与步骤。
一、信息技术丰富教师备课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数学教育对于教师备课来讲变得更为生动丰富与轻松。传统的备课方法主要建立在教师根据课本,写出教案或者通过学校能够提供的模型准备新课程的教授与学习。这使得教师受到了传统备课模式的限制,一是对将要进行教学的内容只能依靠固有的纸质课本进行,拓展内容十分有限;二是对于需要建模举例的教学点不能够很好的进行具有创造性的建模与举例,受制于学校能够提供的和固有的旧模型。这就使得整个小学教育工作显得尤为被动。信息技术的引入与应用能够使任课老师在备课前期进行更多资源的网上搜索与整合,将课本固有的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整理,通过搜索和参考成功的案例与教学方法进一步改良自己将要进行的教学内容。同时,在建模的过程中,例如几何的学习,包括三角形、矩形等几何图形的学习,就能够进一步的进行模型的建造与拓展。能够将搜索到的能够拓展的图形存储在移动硬盘中或者上传电子邮箱中,就能够在课堂上随时放映给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备课轻松完整。
二、信息技术推动小学生数学课程学习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小学数学教育最直接、最显著的推动就表现在具体的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在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中,通过引入信息技术,能够集中在兴趣培养、课堂理解、课堂效率以及课后资源收集整合等几个方面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
首先,在兴趣培养的方面。信息技术的引入和运用能够使得学生在接触到小学数学课程的时候产生新奇的想法,增强教学效果。老师可以通过已经备好的电子课程教案给学生进行预先的大致浏览,了解和明白此节课程需要掌握的课程重点、知识构架和能力要求。由此对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预览式的印象。计算机事先能够对教师备好的电子教案有一个全部的存储,其信息量包含巨大,操作起来也极为方便。电子的信息及色彩模型的丰富都给小学生的思维带来了直接的冲击。能够在上课后极短的时间内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促进学生对当堂课程的学习与接受。第二,在课堂理解上,信息技术的引入与应用也极大的启发了学生对当堂课程的理解。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弥补了传统小学数学教育的课堂局限。在知识点的理解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更为直接明了的进行模型的建立与教学内容的演示。教师在储备的过程中能够克服模型不足及教学内容枯燥死板的局限,用更为生动的事例,结合色彩丰富、构建精准的网络模型呈现给学生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在矩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认识、计算与学习中,能够更为生动的举例。通过电脑应用,几何图形得到更为直接的呈现,化抽象为具体,方便学生对几何图形第一印象的理解与接收。同时,电子图片及三维建模还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展示新的知识点与已经学过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达到温故知新的教学目标,进一步促进课堂内容的理解与深化。第三,信息技术的引用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作为数学教师,节省了传统教学过程中一笔一划规整板书的时间,同时更加丰富的建模与色彩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兴奋点。系统的、完备的教学课件也能够使得学生不用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笔记的记录与繁琐的演算。在整体上提高了课堂效率。第四,信息技术的利用加强了课后信息资源的收集与整合。在传统的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状态往往是学习方式比较单一,学习地位较为被动。通过运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更为主动的获取知识和学习资源的机会。网络教学环境更具开放性和全球化。学习过程中也能够实现互动体验。在当堂内容结束以后,能够通过网络环境搜索到更为全面的数学知识点资源及课后练习资源,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资源的辅助也能够使得学生通过一定的网路渠道注册在先学习用户,参与在线数学问题讨论与解答等等多种环节,从而使得数学学习更加具有互动性。它使得教师不再单独作为数学课程的主要提供者,主导地位也由以前的老师教学学生被动接受逐渐拓展为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后广泛涉猎,自由搜索及合理整合等一元主导多元发展的互动性学习体验。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数学教学的进程
信息技术应用在老师和学生的个体促进上无疑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在整个小学数学教育的进程中,信息技术的引入与应用也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信息技术在数学学科的课程整合过程中,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备课环境,为学生在课堂上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在作业的辅导过程中,真正做到了资源多方面、思路更广阔、事例更形象具体、线条更清晰系统等等。正确恰当的使用计算机和利用信息技术能够使学生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调动积极思考的态度,活跃思维,主动参与教学及测评活动。同时,也能够通过良好的网络环境丰富课堂所需要进一步加深和拓展的内容、资源,快地域实现信息的整合与网罗,推动整个小学数学教育的进程。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教育[J]2012年第6期
[2] 浅谈小学数学教育.新课程学习(下)[J].2011年第9期
探究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推动作用 篇2
“农业的区位选择”问题是高中《地理第二册》中的重点内容,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目前高中学生参与农业生产的机会很少。笔者以前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列举的教学案例几乎都是课本上罗列的,对学生而言,案例没有可选择性。教学中,笔者往往直接告诉学生有关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和理论,学生以听、记等方式被动学习,常常听起来似懂非懂,记起来死记硬背,用起来生搬硬套,导致有知识无能力,有理论无实践,学习兴趣不浓厚,教学效果不佳。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计划组织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理论知识,避免学习中死记硬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较好地锻炼学生的地理思维和收集、处理、分析、应用地理信息的能力;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还有利于学生了解、关心家乡农业发展,树立热爱家乡的情感。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有关农业方面的内容为:“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该标准还提出了相应的“活动建议”,即“结合所学知识,判读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上述标准都强调结合区域实际分析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强调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学·地理·2》 (2009年第3版) 第三章第一节专门介绍了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并引导学生以案例的形式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布局及其变化的区位因素。该章末尾“问题研究”部分也要求学生搜集本地气温、降水和光照的基本资料以及适宜在本地种植的农作物的名称。
笔者在教学中将教材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和本章末尾的“问题研究”合并到一个课时中,教学程序为:提出问题—学生探究—学生汇报—教师点拨,即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农业生产实际,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当地农业生产的问题,并以课题研究的形式要求各学习小组课前进行调查研究,探究相关课题,各小组将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以课件的形式在课堂上汇报,教师加以启发或点拨。本课时力求达到以下目标:
(1) 通过对家乡农业生产的探究学习,了解农业区位因素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所有区位因素及其主导因素或限制性因素;认识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使学生掌握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3种基本方法—综合分析法、重点分析法、动态分析法。 (2) 通过各小组课余时间的自主研究学习,以报告形式介绍小组研究成果,使学生更多、更深入地探究家乡农业的基本概况及其形成的区位因素,了解家乡农业生产的历史变迁及其影响因素,并针对现阶段农业发展特点提出农业发展的可能性方向及理由;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与信息素养 (包括搜集、梳理、甄别、解释、应用、交流、公布信息等方面的能力) 。 (3) 通过开放式的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自觉应用课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分析地理问题。
二、教学活动实施步骤
1. 组织学生探究有关农业区位的课题
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让学生自由成立地理学习小组,每组5~7人。各小组自由选择学习课题。这些课题是笔者根据学校所在地区 (广东省肇庆市) 的农业生产实际特点拟定的,具体课题如下:
(1) 肇庆市鼎湖温氏乳业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影响其牛奶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是什么? (2) 肇庆市四会砂糖橘布局的区位因素有哪些?近十年来其生产规模有何变化?为什么? (3) 肇庆市农业生产都有哪些类型?其产值构成比重怎样? (4) 肇庆市的粮食作物有哪些?影响其布局的区位因素有哪些?主导因素是什么? (5) 珠三角地区的基塘农业形成的区位条件有哪些?近年来其生产规模发生了哪些变化?其原因是什么? (6) 肇庆市水产养殖的主要对象有哪些?成立于2002年的高要市振业水产有限公司近几年迅速成长壮大的原因有哪些? (7) 对自己感兴趣的本地或外地其他农业生产现象进行分析。
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学习课题或自己确定一个与农业有关的课题后,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利用周末、自习课等时间,走访肇庆市农业局、肇庆市统计局、肇庆鼎湖温氏乳业有限公司、高要市振业水产有限公司等单位或企业,查阅相关报刊书籍资料,浏览相关网站,如肇庆市农业信息网 (http://www.gdzqagri.gov.cn/gover govera.asp) 、肇庆市统计信息网 (http://61.146.213.162artYear/ac36) 、肇庆鼎湖温氏乳业有限公司 (http://baike baidu.com/view/5092666.htm) 、高要市振业水产有限公司 (http://xiaofang99.foodmate.net/introduce/) 等有关网站,收集有关信息,然后将收集到的信息筛选整理并输入计算机,小组成员充分讨论,结合课本有关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理论,得出相关课题的可能结论,并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及结论制作成课件,最后面向全班汇报。
根据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情况,汇报课件可以采用微软办公软件Office,如Microsoft Excel, Word, Powerpoint,也可以采用网页设计软件,如FrontPage等。对于难度较大的软件,如Authorware, Director以及方正奥思、几何画板、课件大师、Flash等,往往会浪费学生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可能会喧宾夺主、弱化研究课题,所以除非个别学生比较擅长,否则不提倡使用。整个课题研究及课件制作过程,除了课余时间外,笔者还安排了一节地理课,让各小组在多媒体网络化地理专用教室完成。
2. 进行课题研究的汇报讨论
通过2~3周的探究学习,本部分内容的课堂教学正式开始。首先是各小组全部或3~5名学生在讲台上以课件的形式介绍小组对所选课题的研究过程、信息获取途径、信息处理过程、针对课题问题的结论。在进行课题汇报时,全体学生都可以随时提问,质疑信息的真实性、方法的科学性、结论的科学性等,被质疑小组必须及时回答。在每个小组汇报完以后,教师对他们的研究或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或肯定他们的优点,或指出研究中的不足。
我校2014届高一 (3) 班第四小组的研究比较成功。该小组选择了第二个课题,即“肇庆市四会砂糖橘布局的区位因素有哪些?近十年来其生产规模有何变化?为什么?”他们通过上网查询,走访果农、农艺师和生物教师,了解到砂糖橘的生理习性,得知砂糖橘在肇庆市四会广泛种植的原因有:适宜的气候条件 (温度、降水、光照、湿度) 、土壤条件 (母岩性质、pH值、有机质、交换性盐基、氧化还原电位等) 、地形条件 (海拔低于500 m的低山缓坡、山谷冲沟) 、坡向坡度条件 (南坡25°以下) 、灌溉水源条件等自然地理因素以及交通、劳动力、市场、生产技术及种植经验、地方政策支持等社会经济条件。同时,该小组调查得知了肇庆市2001~2011年各年度的砂糖橘总产量,从2001年的五六万吨上升至2011年的30多万吨;该小组还了解到四会砂糖橘近十年的市场变化,10年前砂糖橘主要销售地是珠三角地区,而目前已经建立了全国性的产销衔接网络,市场涵盖全国大部分省区,但出口到国际市场的份量仍较小 (占总产量的5%) 。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从具体案例中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课题研究伊始,笔者向学生强调探究式学习的重点是将课题研究中的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即运用课本上有关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理论解释课题中的农业生产现象。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学习中的死记硬背,进而实现学以致用,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真正理解并掌握课本知识。仍以上述小组为例,他们根据获取的信息,在课题汇报时对课题问题进行了解答,报告精彩之处有三: (1) 以四会砂糖橘生产为例,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很多,不同区域、不同历史时期农业生产各不相同,但大致都对应于课本的农业区位因素图 (课本第42页的图3.3) 。 (2) 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四会砂糖橘的市场需求近十年来不断扩大,使其生产规模也相应扩大。 (3) 影响农业生产的众多区位因素中往往有一个是最关键的,即主导因素,如近十年四会砂糖橘生产的主导因素是市场。
待全部小组汇报完后,教师要特别肯定那些运用课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小组,并结合各小组的汇报,启发学生理解课本中农业区位因素理论。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基本能结合课本总结出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3种基本方法—综合分析法、重点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各小组在课题研究中基本是参考教材而不是死扣教材。对于各小组汇报课件的格式笔者没有特别要求,只要有基本的课题内容、信息获取途径、相关信息汇总处理和结论即可。
三、教学活动反思
笔者利用学生身边的、学生自己选择的案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强化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独立思考,强调了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侧重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本节课把信息技术与具体的地理理论、个别学习课题、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行了有机整合,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基本达到了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舞台和创新思维空间的目标,使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发现并深刻掌握了地理规律。
从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来看,所有学生作为探索者参与学习,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地理探究的能力、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从课后学生反馈的信息看,绝大多数学生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并要求在今后的学习中多采用这种模式。从学生完成对应检测题的效果来看,选择题的正确率和综合题的解题能力较往届学生有明显提高。笔者在后来的教学中也不断运用这种方式教学,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也迅速提高。
当然,这种教学模式也会耗用学生较多的课余和课堂时间,但笔者认为这是值得的。另外,在学习中要处理好信息技术与地理学习之间的关系,信息技术永远是为学习服务的,而不能喧宾夺主。
参考文献
[1]宋贺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 (8) :58.
[2]张军.P P T课件实现“交互”的技巧[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8 (9) :43.
[3]李瑾瑜.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3.
[4]陈澄.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
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 篇3
关键词:学习环境;学习素材;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227-01
小学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课程整合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小学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学习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正确地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师的课前备课和学生准备学习资料提供广泛的资源。
备课是教师在上课前的教学准备。我们在备每一节课的教材时,必须确定教学目标,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用什么教学方法,这时我们就需要去广泛阅读有关的资料。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资源共享和信息搜集处理功能,使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获取更多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开阔教师的眼界,拓展教师上课的思路,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自己对信息的整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和艺术。
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而且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成为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工具。利用各个网站,可以获得网络环境下珍贵的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利用本地区和学校的教育资源库,学生可以从中查找所需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小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取,有利于小学生智力的开发,有利于小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小学生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有利于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计算机辅助教学带来了教学手段的一次现代化的大变革。计算机能事先存储大量的信息,它操作方便快捷,可以避免教师在课堂上某些环节上时间的浪费,能为学生练习、思考赢得更多的时间,从而增加了教学容量,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带来了课堂效益的提高。
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的教学情境,编写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让学生轻松巩固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兴趣,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情境教育的原理,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可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相应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的展示知识间的联系,引起兴趣,利于很好的理解知识。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促进小学教学方法的改进
当前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在学习中,合作学习小组基本由兴趣相同的学生自愿组成,整个研究过程都由小组学生按自己意愿去完成。学生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学习过程自我设计和控制,而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仅仅在必要时给予学以研究方法和学习条件方面的支持而已。
四、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1.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但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尤其是小学生,往往因相关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辅助教学本身遇到障碍。若教师自制课件,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耽误本身的教学任务。
2.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要强调教师的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基础,要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发挥计算机的长处,而不是抛开一切只要用计算机就行。
3.注意信息污染与网络安全。
探究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推动作用 篇4
月球探测对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论述了开展月球探测的科学意义.从月球探测推动科学的创新与快速发展、月球探测将推动航天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月球探测将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等方面阐明了月球探测对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作 者:欧阳自远 OUYANG Ziyuan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北京,100012刊 名:航天器工程 ISTIC英文刊名:SPACECRAFT ENGINEERING年,卷(期):16(6)分类号:V4关键词:月球探测 科学技术 作用 意义
探究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推动作用 篇5
高中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在课程的总目标和课程的基本理念方面应该是一致的。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印证:一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有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并没有区分高中、初中、小学,这说明各学段的主要任务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分析其它学科高中、初中课程标准有关课程基本理念部分的描述,其核心思想也是相同的。因此,评价目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我们以《课标》的五条基本理念为指导,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是看教学目标是否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是否精心创设了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环境,是否实施了有效的分层教学,是否引导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是否开展了真实的合作与交流。清晰明确的标准,成为目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努力方向,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手中既有了“本”(教材),又有了“纲”。
二、《课标》对当前初中教学中一些热点问题的解决有重要指导意义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必然会遇到一些突出的、对教学活动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但是,有些是课程目标和要求方面的问题,是国家对该门课程的要求。《课标》对解决此类问题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例如,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差异很大,如何进行教学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分层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理论、方法的指导,一些教师总怀疑分层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在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下,总是习惯于按统一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结果教学效果和预设相差甚远。《课标》对此作出了明确的指示:“建议在保证基本教学目标达成的前提下,设计分层次的学习目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发展特点的学生,都能够作出符合自己学习的选择。” 《课标》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并没有规定“所有学生都必须发展到某种程度”,关注的是相对的提高,这就为我们实施分层教学提供了依据和指导性建议,为教学目标分层提供了方向。
三、《课标》“实施建议”对初中教学实施新课程提供了具体途径
教学活动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根本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实施新课程就是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在充分考虑学生、教材、环境等背景因素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在师生组成的共同体中,通过师生交往为主的活动过程,达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总目标的教学活动。《课标》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实施建议,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施新课程提供了具体途径。譬如,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新课程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否在信息技术课中应用等,是摆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面前的迫切课题。《课标》从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一是借鉴其它学科中适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师借鉴已有的经验,最容易取得教学成功;二是强调了适合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两种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成为信息技术教学首选的教学模式;三是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学科,需要加强探索和积累,信息技术学科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源泉。
四、《课标》提供了丰富的活动主题和标准案例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是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对应于分科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对应于学科课程,它是一门经验课程。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贯穿于各个实践活动之中。《课标》在“内容标准”部分,针对每一个内容主题,都给予了具体的活动建议。譬如,在“多媒体信息表达与加工部分”,活动建议“设计并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例如‘可爱的家乡’‘保护水资源’等等。采用小组合作方式确定主题、规划内容、选择媒体、策划创意、设计信息呈现方式,完成作品。在班级或年级内展示,相互交流,共同欣赏。”在初中“用Powpoint制作多媒体作品”教学中,教师可以直接借鉴和运用,同时为教师创造更多的活动主题开阔了思路。《课标》在“案例”部分提供了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案例和案例分析,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充分学习理解的基础上,比较容易地进行教学设计,并付诸教学实践中。
五、《课标》“评价建议”可以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依据
《课标》“评价建议”从评价原则、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评价的组织实施三方面对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评价给出了系统、具体、明晰的建议,是迄今为止有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最权威的论述。“评价建议”中大部分描述是关于整个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而不仅仅局限于高中学段。因此“评价建议”也可以成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依据,教师可以根据其精神,结合初中学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制定合理的评价量表,进行有效的评价、合理地应用评价结果,反思和改进教学效果。
在培训活动中,我们和教师一起学习和研究《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综合实践活动领域中有关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论述,结合新课程通识培训中的有关内容,进行专题教学案例研究,对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实施新课程的理念,方法,转变教学方式,有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思路和体会。在秋季开展的优质课和说课评比活动中,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培训效果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人民教育出版社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探究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推动作用 篇6
老山小学-------赵雪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正在对小学数学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新课程改革提倡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那么如何将信息技术和数学课堂教学有机整合呢?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就是以现代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将信息技术自然地、恰如其分地融合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到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中,其目的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局限,克服传统教学中的弊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解决在教学中用其它教学手段不能解决的问题,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既要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更要有利于学生自由、自主性地“学”,两者和谐地统一。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要学好数学,首先必须对数学产生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形成是学习积极性的根本所在,是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学习动力最重要的源泉,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 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无异是在作一种苦役,也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引出他们的注意,促使他们自觉地学习,注意力高度集中,能积极思考问题,积极进行探索创新。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它能以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生动有趣的动画效果,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中来,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我在讲解“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时,开课我就用故事导入:淘淘和笑笑分苹果,他们应该怎样分分得苹果一样多呢?同时电脑出示4个苹果,同学们马上会回答每人2个。课件用动画演示4个苹果变成2个苹果,我接着问:又该怎样分呢?学生会回答每人1个。课件演示2个苹果再变成1个苹果,我又问该怎样分?学生的回答是每人一半。这时我自然过渡到本课学习内容:同学们的回答非常正确,那么一半在数学中怎样表示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分数。板书课题。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情并茂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调作用,解决教师用语言或其他方式难以讲清,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体会很深。圆面积的推导公式是这一课的重点,也是这一课的难点,我在课前利用电脑把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制作成课件,形象生动的剪拼,把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先分16份,然后通过动画演示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学生从视觉上体会到把一个圆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的过程,学生通过观察,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和原来的圆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怎样剪拼才能使这个圆转化成最近似的长方形?同学们会回答:剪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你们的推测是否正确呢?再演示拼32份、64份……转化过程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开发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推理能力。再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关系?小组合作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轻松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
三、运用信息技术,能呈现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数学教学,应十分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能力。我们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呈现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和语言描述去再现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以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为目的,最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更加强有力的认识手段,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变难为易,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认识人民币”为例,这一课主要通过“认识元、角、分”,“元、角、分间的进率”二个层次进行教学。在认识元、角、分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展示一副热闹的购物场景,由此引出买东西要用到钱。学生基本上已能认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所有这部分主要是通过屏幕显示放大的人民币,请学生介绍人民币上的知识,并借助于符号以标明。本节课进行到第二层次难度较大,通过动手操作和计算机演示学生已基本掌握分与角、角与元之间的进率,只是元与分之间的进率还不能够理解透彻。这时由1个1元的硬币变出了10个1角的硬币,然后1角的硬币又逐个变成1分硬币,这样1个10,2个10,3个10……10个10,也就是100,所以最后得出1元等于100分。
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通过视听信息的传递,渲染气氛,创设思维的情境、加快思维速度、调动思维积极性、帮助思维记忆。小学生的思维需要借助具体形象,而多媒体技术提供这样的感性材料。多媒体视听信息作用于学生的感知器官,诱导学生自觉地开展思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升华,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多媒体技术提供多彩的画面及动听的音乐,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诱人的学习情境,这样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让生活走进课堂,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的学生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难懂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现实的生活材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接触的问题息息相关,还能大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讲求实效性。我在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在课前我安排学生自己上网查找有关本节课的数据,课上汇报。他们查找到的材料有中国土地面积,中国人口,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国民生产总值……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轻松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科学的思想教育,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丰富,更贴近生活实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丰富了教材内容,使教材“活“起来,真正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探究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推动作用 篇7
一、传统足球教学模式
以往传统的足球教学主要一切把教师作为中心,在上课之前通过备课的内容与设计好足球教学情境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进行示范和讲解,然后让学生们模仿具体的动作,教师在旁边对其指导。由于足球教学属于技巧性教学,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技巧练习比较注重,大多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分步骤把技巧教给学生之后,让学生们自己去模仿老师所做的每一个动作,就这样长时间的进行反复练习,从而使得课堂变得非常枯燥乏味。以往传统教学没有给学生们产生对足球问题进行思考的机会。由于受形式制度影响,许多教师在足球课堂上只是一味的向学生灌输足球方面的知识,很少进行足球课堂互动。及时有一些互动,但是互动形式过于简单。小学足球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给学生传输足球知识,更重要的是对他们各种足球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当前阶段,大多数小学足球教师在课堂上仅仅局限于对于足球知识的动作讲解,而忽略了与学生进行情感以及思想方面的交流互动,这样是完全不能够领会到足球运动的真谛,在学习中还会有茫然的感觉。
二、小学足球校园比赛实施在足球教学中的推动作用
足球这项运动在我国占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开展广泛,给人造成的影响力大。由于目前足球全攻全守的盛行,然后再加上足球运动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同场对抗性的竞技项目,这就要求足球运动员要具备非常高超的战术能力和技术能力外,还要在比赛的过程当中能够时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小学足球校园比赛实施能够让小学生们通过比赛达到增强对技术和战术运用的理解与进行掌握的目的,而且小学足球校园比赛实施满足学生们对于足球运动的需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身体素质发展特点以及技能储备特点,从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足球的积极性,能够自觉性地参与到足球教学中来,有利于教师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小学足球校园比赛实施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学习基本的足球技术。小学足球校园比赛实施能够把足球的理论性教学和足球的实践性教学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从而创造出了一种充满和谐又带有趣味性的教学氛围。这样就可以让小学生在每一次接球与传球过程中都能够有全新的体验,而且小学足球校园比赛实施能够让学生们在比赛的过程中收获友谊与足球知识,愉悦了身心,是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足球技能。小学校园足球比赛实施的目标是不能够让对方把球攻入自己的球门,而是需要想办法把球攻入对方的球门。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应当牢牢掌握控球权,每一项技术都围绕这个目标来进行,做到技术和目的相互结合,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学习基本的足球技术。
第二,小学足球校园比赛实施提高了学生学习足球的兴趣和学习足球的积极性。在进行运用每项技术的时候都离不开目的性,小学生一般都属于足球初学者,他们往往在运用足球技术的时候盲目性是比较大的。要想减少盲目性那么就需要提高技术水平,这样目的性也就逐渐增强了。小学生们只有把足球比赛的技巧进行全面掌握之后,才会从内心深处想要去接触足球,学习足球的积极性也会有所提高,学生学习足球积极性与课堂教学产生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学习足球的积极性也是教师们一直以来关注的问题。通过小学足球校园比赛的实施,学生们对于学习足球产生了兴趣,他们非常渴望可以通过足球比赛来进行知识的学习,这当然对于教师做好足球教学工作也是非常的有利,足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们学习足球的积极性,掌握基本的教学法则,从而引导学生们进行主动学习。
第三,小学足球校园比赛实施让学生们充分了解到了足球竞赛的规则。通过小学足球校园比赛实施,学生们对于足球竞赛的规则基本上了解了,当然也知道了足球裁判法。传球是组织进攻和变换战术以及创造射门机会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然而足球比赛的直接目的就是通过射门来得分,所以是否可以把球射入对方球门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接球是运动员有目的地用规则允许的身体部位,把运行中的球接停在所需要的位置,以便完成传球、射门等一系列动作。运球过人是控制球、组织配合进攻与防守、寻找传球时机、突破防线获得直接射门得分的一种有效手段,运球在足球进攻技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以上这些都是足球比赛的一些重要知识,小学足球校园比赛实施能够让学生们对于足球比赛的重要知识有所了解,从而让他们充分了解到了足球竞赛的规则,有利于提高足球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小学足球校园比赛的实施非常符合足球运动的内在要求,而且还非常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学习训练积极性和掌握一定的比赛规则,从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足球教学质量。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不少小学都开设了足球这门教学项目,开设足球教学项目在增强小学生体魄的同时还提高了他们的足球技能。通过实施足球校园比赛,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全面提高足球教学的质量。对此,本文专门研究了小学足球校园比赛实施对足球教学起到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足球比赛,教学,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明峰.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探究[J].田径,2015(11).
探究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推动作用 篇8
一、合理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查阅资料,进行电子备课,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熟悉、钻研教材,确定教法、学法,提高教学实效的基础。我校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生源的特殊性,要求教师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但备课手写麻烦,于是不少教师把好多有用的内容省略了,有的教师纯粹就是照抄以前的教案,备课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我认为电子教案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备课前先熟悉钻研教材,再上网查阅优秀教师的备课资料。网上的教学设计各种各样,一课有好多种,而且资料多。教师可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加上自己的见解,有选择性的拿来运用到自己的备课中。
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丰富了语文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获取知识是通过各种感官(口、耳、舌、鼻等)将外界信息传递给大脑。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感官的运用功能,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师生来完成,还需要借助其他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并且相应地多渠道反馈信息。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会对学生的各种感官形成刺激, 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中, 激起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全身心投到特定的意境中。
1、有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挖掘新的潜能。玩耍的兴趣与生俱来,高涨到趁看管的父母上厕所而麻利地玩会游戏,但学习兴趣却很难培养,要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启动和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有刺激感官的作用,运用媒体调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的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认知的透明度,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在教学新知识时,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选用适当课件, 配以教师得当的体态、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2 、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儿童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喜欢形象直观的东西, 乐于接受各种新的事物。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 课件中优美的音乐, 抑扬顿挫的语言环境, 加上动静结合的图画, 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出知识的变化与形成过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这一优势, 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让学生通过事物的声、形、色去获取知识。它还能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教学能够轻松进行,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因此, 小学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动态感知的优势, 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诱发学生猜想、想象和联想,以开拓学生的思路, 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3、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教育教学信息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 “妙不可言”,美到无法用语言表达。这时教师这些难以表达的美,通过多媒体传授给学生。例如, 在《庐山的云雾》一文的教学中,庐山云雾的美景,农村的学生过身临其境, 仅仅通过文字、老师讲解,学生无法体会到那种仙境般的美,这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把庐山云雾的美景展示出来,学生立刻被吸引,身临其境般体会到了庐山的云雾不仅姿态各异而且瞬息万变。语文教学诸如此类很多。总之,多媒体能刺激学生感官,具有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等许多优势。
4、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拓宽教学时空, 创设探究性教学情境, 并在情境中提出问题, 揭示矛盾, 引发争论, 打开学生思路,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突破学生的定式思维, 有利于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如《捞铁牛》一课,通过声像并茂的电教演示, 学生明白了铁牛是怎样一点一点离开淤泥,被拉上水面的这一难点,同时电化教学还引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
三、有效利用教育信息技术进行课外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文学习完了,并不代表这一课的任务完成了。课外延伸是对课文内容的有效补充。农村条件有限,学生不能上网查找资料。在课后,我利用网络查找了课外补充材料,打印出来,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让学生阅读欣赏。如在教学《可爱的西沙群岛》一课时,为了理解作者对西沙群岛风光以及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鸟类与鸟类和谐相处的意识,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
1.继续搜集有关西沙群岛及有关岛屿的信息,举行“岛屿知识知多少”的宣传活动。
2.写一些保护鸟的标语。
3.画一幅展现西沙群岛风采的图画。
通过完成作业,学生尽情地展示了自己的探索成果。这样的延伸,拓展了探究的空间,放飞了学生的思想,展示了学生的个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总之,教育教学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但是, 我们应该明确多媒体永远只是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运用教育教学信息技术必须把握“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 并以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为轴心, 这样, 才能发挥其最佳效益。
探究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推动作用 篇9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升思维能力空间
当前,对小学语文学科采用信息技术教学彻底改变了传统教育教学方法,成为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现代化十分重要的工具,它虽然也存在着板书、挂图等媒介,但无论从信息量、要求、形式上,还是产生的效果上,都是无法与整合了信息技术的多媒体课件相比。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良好的变互性和集文字、图像、视频和音频等于一体的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使语言文字兼备了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循环往复地将学生带入到课文中的各类场景之中,使其身临其境,具体感悟语言文字所描摹的图景,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而且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学生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长期处于较闭塞学习环境中的孩子来讲,信息技术的引进将大大刺激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进而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如:《圆明园的毁灭》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的毁灭,旨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体验到了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胆敢如此为非作歹,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涉及的史料较多,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从课题可见,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关于“毁灭”的内容。然而,纵观教材不难发现,全文写“毁灭”只用了一个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却占用了大部分篇幅,且难点较多。学生也只有充分感受了昔日圆明园的精美、壮观,才能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才能“爱之深”,“恨之切”。然而,仅凭文中的语言文字去体会,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实属不易。
为了弥补这一缺憾,笔者适时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上课伊始,先带领学生观看了圆明园的废墟,他们看到这样的废墟图,自然而然会想象昔日的景象,这时引导学生走入课文,找出描写昔日风光的句子来读,由于文中用简洁的词句对圆明园的建筑进行了多方位描写,学生要体会它是园林艺术的精华实属空洞。因此我配以图片、带上音乐,再让学生进入园内遨游,集图像、文字、音频于一体,给学生以感官冲击,老师适时指导朗读,抑或引导学生背下这段文字,使其在情景中感受,为开启学生更多的思维提供一把钥匙,有了这把钥匙,他们后来才能畅谈园内更多没有写出来的景点,这不但发展了思维能力,而且得到审美的愉悦和智慧的启迪。
二、拓宽信息渠道,提高语文知识素养
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知识内容较为单一,往往局限于课文中的内容,缺乏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延伸知识,知识面不够深化。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架起一座与社会相近、与自然相融、与天地相通的桥梁,为学生的语文知识源源不断地汇入时代特征的内容。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广泛涉猎知识,从而实现了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提高了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素养。因此,语文教师应该紧紧抓住信息技术所特有的资源海量化、形式多样化、活动交互性、资源公开性等特点,在课堂外,通过各种手段拓宽信息来源渠道,为语文课堂教学收集更丰富、更全面的信息技术资料。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圆明园著名景点何其多,然而文中介绍不过七八处,教师的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课本上,仅仅局限于文中所涉及的内容,将难以理解“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精华”,这对学生的求知也无疑是一种伤害。所以,我在发展学生思维想象还有哪些景点后,再给学生出示收集来的其它著名景观,如正大光明、天图画、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曲院风荷等。这样不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能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理念和方法,让他们明白:书本上所表达出的往往只是“管中窥豹”,要想开阔视野,须得从丰富的课外知识拓展入手,让自己获得信息的素养也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三、倡导自主学习,提升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是以教学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生生配合为辅助的活动过程。而语文教学信息化的实施,不仅大大增加了课堂信息的容量,而且远远超越了语文课本的界限,而学生之间的配合更是教学过程的强大推动力、必要成分。由于知识的复杂性,学生不可能对知识有全面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独立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这就使配合学习成为必然,让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协同合作中,以实现资源的共享。
课文《圆明园的毁灭》第四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那么,里面究竟有多少宝物呢?文中提到“上自先秦时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这段话所涉猎的内涵太丰富了,学生对只字片语会不以为然。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上网或其它途径查阅圆明园中到底有哪些宝贝,到底有多珍贵。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进行整合,然后根据要求深化自己的学习感悟。汇报时,有的主要介绍名人字画,有的介绍奇珍异宝,然后老师再出示图片,这时,视觉冲击与先前的感受交织在一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都有所得。深化了对课文的感悟,效果非常明显。
四、建设活力课堂,提升学生个性发展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并要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培养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为实现目标,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天空,任我们翱翔。它时而提供的大量图片,让我们想象场景;时而播放影视资料,扣人心弦;时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浮想联翩的遐想。我们的活力课堂建设,信息技术的运用功不可没。
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部分,先让学生汇报侵略者的罪行,然后老师总结出:掠、搬、毁。再用多媒体放映“火烧圆明园”片段,感知侵略者的罪行。并在沉重的音乐声中相互谈感受。最后,老师抛出问题:如果你是当时那个时代的一员,如皇帝、大臣、士兵、普通百姓,你会怎么做?这时的学生已经有了切实的情感,一个个道出自己的心里话,而后师生共同探究出“国弱则人欺”的历史原因,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发泄至极点。当然悲痛不是本文最主要的情感基调,学生找到了历史原因,肯定会讲出“化悲痛为力量”的道理。在真切体验下,循序渐进地完成了学习目标,不会讲的会讲了,讲得少的变多了,内容肤浅的也变深刻了,学生在不同层次和维度得到了较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同时,改变了课堂上的“一言堂”,为个性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是一条充满智慧而艰辛的道路,它对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冲击,它不仅要求教师需要精深的专业知识、灵活的现场处置知识、娴熟的执教技能,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还要充分掌握信息技术变革和时代对信息技术发展要求,努力学习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理论基础,具备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素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力的学习工具和营造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
探究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推动作用 篇10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计算机教学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信息为一体,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内容与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在“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新课标思路的影响下,以强烈的真实感和直观表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注意的持续,并通过人机互动操作,改变普通的接受性学习,倡导接受、体验、发现、探究和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向创造意识转变,从而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老师的教学效果也难尽人意,而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的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节奏,体会音乐的意境。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丰富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定会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在欣赏管弦乐合奏曲《在钟表店里》这一课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快地了解乐曲里面的各种乐器的形状结构和音色特点时,我通过电脑分别插播每一种乐器演奏的midi音乐片段,然后利用电脑展示每种乐器的图片给学生看,使学生对每种乐器从形状到音色都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样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当中,就能自然分辨出不同乐器的音色,从而更进一步的去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在《在钟表店里》的欣赏教学中,我曾经对不同的班级做过这样的尝试:听磁带录音的班级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占百分之六十,教学效果一般;而通过多媒体欣赏音乐的班级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教学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学生对于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更感兴趣,能更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在欣赏课中的应用
长期以来,欣赏课的教学模式变化不大,教师往往采取先介绍作者、背景、乐器、然后就是听赏每一段后分析情感这个方法,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在上课的时候还能勉强听,到课后能说出点东西来的还不多见。那么,我们能不能试着运用探究发现式的方法来学习呢?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活动,特别是在进行浏览性欣赏与增大课堂容量的教学活动中。如在课例《渔舟唱晚》的教学中,教师在欣赏了本课曲目后有让学生欣赏了不同风格的作品,在教师举例使学生感受了音乐中的动与静之后,学生便根据自己的音乐体验,在因特网上搜寻以动为主的音乐以及以静为主的乐曲,同时将自己的收集成果展示给全班欣赏。这样,不仅即时反馈了学生对静的理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也使学生从一个被动接受者转化为一个主动学习者,更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欣赏了许许多多的曲目,使课堂容量在不知不觉中大大的增加了。
在学生上网搜寻曲目时,必须指定网站并指定内容。如:古典音乐。由于学生平时上网听到的大多是流行歌曲,在任何一个网站随手可拣的也是流行音乐,流行音乐的素质良莠不齐。为了确保让学生欣赏精品音乐,唯有指定范围。这样同时能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另外,在欣赏课中,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视听相结合的效果,把一些非造型的音乐配上了很生硬画面。这样不仅歪曲了音乐,同时更扼杀了学生对音乐的想象、感受、体会。所以,千万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视听教学模式而给音乐配上了很生硬画面。
探究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推动作用 篇11
1 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帮助学生积累
写作素材
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知识与能力的形成,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因素。在这种情绪下,习作教学就会取得显著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断摸索,根据学生爱上网,愿意接受新事物的特点,鼓励学生开设自己的博客,每周利用一定的时间,把自己亲身经历的有趣事、感人事,通过博客记录下来,并鼓励学生互相在博客中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大量丰富且贴近生活的写作素材。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笔者发现有些平时对写作毫无兴趣的学生,在课间也和其他学生讨论起博客中的文章,并且更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那些平时寡言少语、性格内向的学生,也更乐于通过博客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学生每周的周记内容也不再是平淡无奇,如流水账一般。
2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在对“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习作一进行备课时,笔者发现这次习作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十分困难。学生平时对于自然现象不是特别敏感,也从未有过细致仔细的观察,如果要他们凭借一篇例文和教师的指导就下笔习作,无疑是在做“无米之炊”。于是,笔者在课前预先布置学生去捕捉“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把它们拍摄下来,并放到自己的空间(博客)。上课前,学生已经互相观看视频和照片,先在博客上进行交流。上课时,再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视频和照片播放给学生看,并且由学生自己介绍当时拍摄时的情况。由于学生对摄影都相当感兴趣,再加上拍摄时都做了仔细的观察,每张照片、每段录像都是精心拍摄,所以在介绍时相当流利,并能抓住各种自然现象的特点来进行详细介绍。这不仅激起学生对此次写作的兴趣,更为他们完成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果然,本次习作学生完成得都不错,内容真实,而且具体生动。
3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师生互动平台,优化评价体系
笔者在教学作文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个平台,在写作前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资料,把自己收集的材料和构思(提纲)发到博客,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共享资源。
学生完成草稿后,教师经常利用电脑进行再指导,肯定学生文中的成绩,指出文中的不足。学生通过学生机首先欣赏优秀文,教师电脑演示,指出文章什么地方值得学习。然后出示需要修改的文章,学生先自行修改,然后将文件另存,指导时展示这些被同学修改后的文章,经过和原文比较及修改后文章之间的对比,使学生明白应该怎么改,为什么这样改,既明确了写作的方法,又增强了合作的实效性。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让学生把作文草稿发到统一的“班级作文库”,由学生自己选择一篇文章加以修改。这样能够使学生在修改别人的作文时发现自己作文的不足,既提高阅读能力,又拓展写作思路,真正做到取长补短,事半功倍。
给学生作文写评语,是教师最头痛的事情。而且花费很多心思写的评语,有时学生未必看懂,甚至未必去看。因此,笔者也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把习作发到班级博客,学生之间互相点评。他们的点评虽然未必有教师那么专业,但是言简意赅,经常能一针见血地指出习作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而且还比较容易被作者所接受。学生也能在点评别人习作的时候,慢慢成长起来。
随着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具个性化,更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充分了解现代信息技术,掌握基本的现代信息技术,具备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作文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区善耕实验小学校)
探究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推动作用 篇12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 电力行业的发展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时代, 人们对电力服务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不断地智能化, 可以完成对电信息进行及时的采集, 同时完成信息分析与处理。电信息采集系统所采集到的信息数据量非常庞大, 需要进行更加专业的计量管理体系。电能计量管理的水平关系到电力行业的发展以及电力企业的形象, 影响着电能收费的公平、公正和可靠, 关系到电力公司和电力客户的切身利益, 其是电力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电力行业是社会的基础服务行业, 占有重要地位, 计量管理体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 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创新发展对电力计量管理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1 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概念
智能电网是国家十一五期间提出的, 为电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当今社会, 各个国家间都存在高速发展经济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状况, 与国家倡导的节能减排政策背道而驰, 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电力行业的支持, 这就对电能的合理分配、管理和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着电能的节约。中国通过电力行业多年来的发展和积累, 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 提出了更加节能并且符合我国发展的智能电网系统和电能计量管理体系。
电信息采集系统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在传统电网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可以将各类电信息进行分类和管理, 避免了复杂电信息所带来的繁琐工作量。系统是针对各类电用户的信息及用电信息进行采集、实时监控的系统, 可以完成采集电信息、检测电能质量、和智能电能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等功能的是实现。电信息采集系统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对所采集的客户用电信息进行必要的分析和处理, 避免在用电时出现安全事故, 同时还能够防范私人偷电漏电的行为发生, 使用电客户更加放心、安全、长久地使用电能设备[3]。
电能的所有传输和使用都应在国家计量管理体系下完成, 使电能够得到最大化的使用, 计量管理体系主要是存在于供电公司中, 有计量资产管理、装表、校验管理三个环节所组成, 计量资产是统一由国家电网来提供的, 无法进行私自购买, 省级以上的电力企业来负责签约配送, 地市级的企业来进行安装和维护, 所有资产的报废管理由省级企业来完成[2]。
2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架构
电信息采集系统是集计算机技术、数字管理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电能计量管理于一体的用电需要分析技术[3]。其系统的组成包括系统主站、通信网络和采集终端, 可以实时地对电力客户用电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和处理。
1.系统主站
系统主站主要包括有应用服务器、业务处理器、接口服务器、通信前置机和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主要是进行数据的访问服务以及联网服务功能;业务处理器主要是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备份数据, 可以防止电力信息数据的丢失, 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接口服务器是为了和外部系统进行必要的电力信息交互处理;通信前置机主要包括有链路间的管理、通信调度、电力信息流量统计等诸多功能;数据库服务器主要是用于电力信息数据的保存, 以便后期的查看和管理。
2. 通信网络
通信网络连接着整个的系统, 是系统不可或缺的部分, 通信网络的好坏决定了整个系统运行的环境优劣, 其影响范围很大。所以, 通信网络一定要使用当前最先进的通信技术, 将采集到的电力用户的所有相关信息传输到系统主站, 同时还要支持主站端口的命令下发[3]。
3 电信息采集系统在计量管理中的应用
电力用户的用电信息大多是由智能电表进行计量, 再通过485传输到计量集中器上, 同经过GPRS透明数据传输终端和RS232端口相连接, RS232另一端口连接到终端, 进行必要的数据计算和处理, 然后将数据传输至GPRS数据网络中心, 最后把电能数据信息发送至配电数据中心, 进而完成智能电表数据和数据终端控制系统之间的实时交互。电信息采集系统也是由智能电度表、GPRSDTU、数据采集终端和电信息采集监控中心所组成[1]。
电信息采集系统在计量方面的功能有很多, 大致包括远程抄表、计量异常分析和预购电等功能。推动了计量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其中得到广泛应用的有预购电、电力客户负荷监控、远程自动抄表等功能, 大大地简化了计量管理步骤, 同时还有些防范功能, 包括有用电故障分析、防止负荷、线损分析等。随着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 近几年中, 正逐步将电信息采集系统覆盖至所有的用电客户中, 实现统一的计量管理, 全方位的控制电费收取工作, 提高了计量的规范性。电力行业为了将系统建设的更加实用化、平民化而努力。其中需要加快创新的功能包括有远程控制费用、线损分析计算等多项功能, 从而提高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应用水平, 优化计量管理服务水平[1]。
参考文献
[1]刘娅丽.电力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在电力计量中的应用分析[J].通讯世界, 2014, 08:91-92.
[2]林骞.电能计量管理体系及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山东大学, 2014.
【探究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推动作用】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探究10-08
信息技术自主探究教学06-29
信息技术对中学学科教学的作用07-02
信息技术自主探究07-18
对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的探究09-25
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09-15
对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教材的分析和思考09-05
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07-07
对探究性教学的尝试07-07
浅谈探究性教学中教师的作用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