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探究性教学的尝试(通用8篇)
对探究性教学的尝试 篇1
【摘要】
李四光说过“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方法”,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师常有的一种探究科学知识的方法。《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此处的“亲身经历”其实就是科学“实验教学”。小学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不仅是科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探究科学的重要方法。但是我们要明确:实验不等于探究,实验只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式、方法而已。发挥好实验教学的作用是每一位科学教师的重要任务,我们的教材中那些实验探究的内容,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思维习惯,在探究中勇于创新,使“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新课标得以实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以“实验”引路,以“探究”护航,演绎精彩课堂教学,有效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字】实验;探究;课堂;高效提出问题
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教学,虽然没有科学家所做的的科学实验那样复杂和规范,其目的还是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达到科学启蒙教育的目的。在科学课中根据教材内容涉及相应的实验,让学生在试验中直接获取知识,体验实验的快乐,这是新课标下最常用的,也是时下最流行的教学方式之一。分析问题
传统的实验教学,验证性的较多。这种实验常常是教师把实验目的、步骤、方法及注意点等详细而周密地交代清楚,甚至连结果也预先告诉学生,学生只需依照要求去做实验,学生的探究被抹杀,学生的创新被扼制。《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强调创造能力培养的今天,应大力提倡探究性试验”。可见,我们的实验要以探究为主。
探究性实验教学作为科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的殿堂,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卷入科学发现的过程,激活学生探究的潜能,启发他们像科学家那样探索科学的奥秘。我们过去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几乎都是按“老师示范──学生模仿──发现现象──教师归纳”的教学程序进行,甚至有些教师步步示范,学生被动跟随,依赖性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做以其组织简单、结论统一、秩序井然而被广泛采用,但他却极大束缚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推进新课程改革,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21世纪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而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能否真正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动起来,在动中交往、在动中求知、在动中发展、在动中创新。结合近几年的科学课探究性实验教学,我认为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以“实验”引路,以“探究”护航,才能演绎精彩课堂教学,有效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质量。解决问题
3.1变演示实验为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
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说,科学是他们最喜欢的学科之一,是他们新接触的学科,如果不培养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没有动力,学习起来就会感到兴味索然,味同嚼蜡。而科学实验则是让学生产生兴趣的最好的途径。特别是在讲新课时,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兴趣,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接受起来就比较容易。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部分都是教师在前面做演示实验,学生在下边看,而且坐在后边的学生有的还看不见,看不清,学生被置于旁观者的位置上,没有亲身参与其中,长期下去,必然导致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科学的兴趣。
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把演示实验演变为学生探究实验,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准备一些器材并根据需要发给学生,让他们直接动手参与探究,不再作旁观者,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操作欲望,让他们体会和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例如《摩擦力》这一课,可先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然后由学生自主讨论出“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这样把学习的过程真正交给学生,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发展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再如教学《有趣的磁现象》时,我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实验教学,探究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于是我准备好实验材料并分发下去,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去探究。为此,我还为他们准备了一张实验记录表,便于他们记录、分析、思考、验证。变传统的演示实验为新颖的探究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兴趣。既动手又动脑的实验才是有效的实验。
对探究性教学的尝试 篇2
北京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 周业虹
摘要: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以发现、发明的心理动机和探索的精神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尝试发现、实践体验、独立探究、合作讨论等形式探索知识,去发现、探索、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包括设疑、探究、归纳、应用等环节,而探究性实验是“引导——发现”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
关键词:
探究性实验
引导
发现
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及观念的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改变知识的传输方式,以教师的“引导”为手段,以学生的“发现”为目的,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化学学课的特点,我提出了“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一、关于“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一)“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内涵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教材为内容,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的引导为手段,以学生的发现为目的,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以发现、发明的心理动机和探索的精神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尝试发现、实践体验、独立探究、合作讨论等形式探索知识,去发现、探索、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发现学习理论
发现学习理论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使他把一些结果记录下来,而是要使他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他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更要发展学生智力。布鲁纳主张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发现来学习,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探索知识的过程统一起来。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
(三)“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方式
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探究式教学方式。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应具备以下特征:
1.创设问题情景的特征:探究性实验教学必须努力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2.突出主体性的特征:探究性实验教学注重学生共同合作,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来设计实验、分析结果、讨论验证等,所以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思考,大胆质疑,做、看、想结合,创造性地完成任务。
3.明确教师的主导性的特征:实验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引导者、咨询者和促进者,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仔细观察,看他们在做些什么,听他们在谈些什么,并不断地对其学习状况进行评价。
4.以小组为主要组织形式的特征:探究性实验通常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这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研讨、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产生1+1>2的效果。
不难发现,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特征恰恰与“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内涵相一致,因此探究性实验是该模式实施中的重要教学方式。
二、运用探究性实验进行“引导——发现”教学的尝试
(一)化学教学中“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环节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实施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可分为以四个环节:
环节 意图
1.设疑——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设置相应的问题或创设相应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进而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2.探究——设计实验,体验探究
此环节是“引导——发现”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部分,教师把发现的问题、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让学生围绕探究目标进行设计、实验、分析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思维和操作中产生灵感,体验“发现”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要采取探究性实验的方式,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围绕目标探究,组织由学生构成的活动情境,促进学生彼此间的交往、沟通和合作,创设一种发现问题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这种情景中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究。
3.归纳——交流总结,解决问题
此环节是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对探究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使教师预设的问题得以解决。这一环节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汇报,将探究的“成果”展示给全体,完成知识结构的重新组合,将内化了的知识或者技能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教师对学生展示的成果要进行适当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表示肯定,对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4.应用——拓展延伸,问题迁移
这一环节注重了知识的迁移、形成和发展,是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所在。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精心设计问题,使之具有层次性、典型性、启发性和创造性。
(二)案例分析
案例1.铝及其化合物
铝及其化合物属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铝单质、铝的化合物的教学内容分别在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节中,为便于更好地开展“引导——发现”教学,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对这两部分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将其合并为一课时。为突破教学重点,教师对教材上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增强了探究性。
(1)氧化铝的两性
设疑1:铝制餐具在五、六十年代非常盛行,但人们发现它们不能用来蒸煮或长时间存放酸性和碱性食物。这是为什么呢?
探究1:为了突破铝制餐具不可蒸煮或长时间存放碱性食物这个重点,教师带领学生设计了一组对比实验:打磨过的铝条和未打磨的铝条分别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学生发现打磨过的铝条迅速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未打磨的则一段时间后才产生气泡。
归纳1:铝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设疑2:未去膜的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慢,已知铝表面的膜是氧化铝,那么是氧化铝溶于水了,还是它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了?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探究2:向Al2O3粉末中加入少量水,振荡,发现未溶,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发现氧化铝溶解了。
归纳2:氧化铝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2)氢氧化铝的两性
设疑1:氧化铝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氢氧化铝是否也具有类似的性质呢?
探究1:制备氢氧化铝。为引导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教师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用氯化铝和氨水反应,另一组用氯化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同时让他们展开竞赛,看谁制备的氢氧化铝多。学生误以为加的药品多,产生的氢氧化铝就越多。
设疑2:实验中,加氢氧化钠溶液的那组学生发现,氢氧化钠多了,反而沉淀没了,这是怎么回事?
探究2:教师让加氨水的一组学生向所得沉淀中加入氢氧化钠,结果发现沉淀溶解了。
归纳: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要制备氢氧化铝就要用氨水和铝盐溶液。
在学生对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有了全面认识后,教师进行了下一个环节:
应用:教师展示了一种管导通的说明书:泡沫型清洁剂;含铝粉、氢氧化钠;对铁质、不锈钢排水管不会造成损伤。让学生分析该说明书,并用所学到的知识解释相关问题。
案例评析:从该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学习中,教师创造性的改进了教材实验,在设计和完成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学生不断发现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不断深化对铝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认识,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得以升华。
案例2.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属于化学基本理论的范畴。这部分内容在人教版《化学2》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中。为使学生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对教材上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充分关注到了实验的探究性,在这些探究性实验中,应用“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具体环节如下:
设疑1:展示某牛奶包装袋上的保质期:10天(0℃~4℃),5天(7℃),3天(10℃)。这说明牛奶变质的速率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设疑2:爆炸瞬间完成,牛奶变质较快,铁制品生锈较慢,溶洞形成很慢,这些化学反应速率到底和哪些因素有关?只有了解这些影响因素,我们才可以控制化学反应速率。
探究:在实验室制取 O2、CO2 和 H2 的过程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到气体制取的速率?教师给出不同浓度的H2O2溶液、不同浓度的HCl溶液等液体试剂,不同状态的CaCO3固体、MnO2粉末、Mg粉、F粉等,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各种因素。
归纳:在学生实验完成后,各组学生交流汇报实验结果并分析结论。学生们有的从同一种气体的制备实验中得出了不同的影响因素,如制备氧气,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均会影响速率;有的学生从不同气体的制备方法中等到了相同的影响因素,如制取氧气和制取氢气两个实验均证明反应物的浓度会影响速率。最终得出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锻炼了表达能力。
应用:已知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生成氨气,但是在500 ℃和1.5×10Pa的压强下,即使经过几百万年,生成的氨也不会超过几纳克(1 ng =10 g),请你说出为加快反应速率可采取哪些措施?在解决这个工业生产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所学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知识得到升华。
案例评析:在该案例中,教师较好地利用了学生的前概念,利用初中所学的氢气、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设计,运用了科学归纳法,一方面可以对同一个反应采取的不同的条件,另一方面,可以对不同的反应采取同一个条件,在实验中学生发现速率的变化等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应用环节的设计更是锦上添花,它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研究本课题的意义在于控制化学反应速率,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
三、运用探究性实验进行“引导——发现”教学的反思
教学实践和课堂观察表明,运用探究性实验进行“引导——发现”教学中各个环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设疑——好的教学情景能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在发现问题、产生疑问后,探究性实验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围绕产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在此过程中学生体验发现的快乐,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教师在适时的加以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探究。归纳——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讨论总结后,要把自己发现获取的知识,通过语言交流质疑问难,达成共识,可以培养合作精神、表达能力,同时在与同伴产生的思维碰撞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学生可以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中,既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升华,又可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如设计的问题有时脱离学生的实际,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有些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深广度把握不够,还需要进一步钻研教材;在探究性实验中,有时学生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能很好的控制,-9学生差异性大,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低,难以收到实效。这些都需要在模式实施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对探究性教学的尝试 篇3
摘要:语文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读书内化,自我建构吸纳,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
关键词:自主探究 阅读教学 教学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自主探究语文学习活动的开展正是为了满足时代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促使我们努力探索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求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创新潜能的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力求实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本文以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小露珠》为例,探讨了小学语文阅读课构建“自主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几点做法。
一、情境激趣,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激发学习兴趣是学生自主探究性阅读的动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阅读为主,并提倡大量的课外阅读,显然自主探究阅读兴趣的激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对他所学的东西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不知疲倦,越学越爱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中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主性,课文导入应先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一首歌、一个故事、一个视频、一个谜语、一幅画等都可以起到诱发兴趣的效果。而在《小露珠》一课中,我用色彩鲜明、趣味盎然的视频片段吸引了学生们的视线――大片大片的草地上鲜花盛开,五彩缤纷,蝴蝶在花朵中嬉戏流连,蟋蟀在草丛中引吭高歌,而那晶莹剔透的小露珠由于镜头放大的原因更是明亮耀眼,闪烁着迷人的光泽。
当这一景象生动而又形象地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时,大家都“哇”地一声惊叫起来,接着便不由自主地感叹:“多么可爱的小露珠啊!”
“小露珠真漂亮啊!”
这一幕充分地体现了视频对学生具有强烈的视觉吸引力,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激情。学生表演小露珠和小动物自己的对话,让他们加上动作,神态,学生们都很感兴趣,积极表演。这里真正体现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认真地体会每一句话,课堂上出现了浓厚的自主探究学习氛围。
二、任务驱动,吸引学生进人教学情境。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具体任务越明确,他们学习时的态度就越自觉。学生在自主探究阅读时有了明确的目标,他们的学习动力才能得到有效地激发,进而在课堂上自主地阅读,自主地感悟,自主地探究。
在教学中,根据课文的内容,我们有的时候直接提出学习目标,让学生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有章可循,不至于偏离课堂教学的主线。教师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后,让学生说说你想学到什么?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质疑,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既优化了目标,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因此,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后,教师马上请学生举手说说《小露珠》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形成初步认知的基础上,教师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童话开端:“在那遥远的森林王国里,住着一位善良美丽的露珠公主,她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悄悄出现。夜越深,她越美,她轻轻地亲吻草叶、花朵、禾苗……植物们向她点头微笑。小动物们也喜欢她,你们知道他们是怎样夸赞小露珠的吗?”
孩子们瞪大了好奇的眼睛,摇了摇头。
于是我趁势引导:“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露珠》,在课文中我们一定能找到答案(板书:小露珠)。”
这一环节的安排在稳住了他们激情的同时,充分明确了本节课重要的学习目标,为下一步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指明了方向。
一篇课文的知识点很多,有语文基础知识技能的,有体会思想感情的,有综合运用的等,如果这些都眉毛胡子一起抓,学习必然会不够深入,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地确定一节课要完成几个重点任务,根据这些任务来驱动学生完成教学目标。
三、交给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出来的。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读书的方法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七种:一是自读,即让学生围绕课后习题、导读提示等,读课文重点章节,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写作特色;二是查阅,即查阅工具书、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资料;三是联系,即联系上下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已有知识去独立学习,探究问题答案;四是赏析,即赏析好词好句,朗读品评,练习感情朗读;五是质疑,即学生在自主读书、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对形成的`新问题做上记号,提交小组或班级交流研讨。
对《小露珠》一文的教学,则让学生围绕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这两个重点去读课文,赞扬了小露珠的美丽、可爱以及大自然的和谐、融洽。学生通过选用恰当地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逐渐明确:读童话类的文章时,应抓住景物的特点和情节这一重点去品词品句,精读有关片段,弄懂课文。有的课文各段内容的写作方法相似,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方法是能力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对探究性教学的尝试 篇4
摘 要: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者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兴趣教学等方式教学,其目的都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性学习就是一种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导,教师充当辅助角色,让学生能够进行独立自主学习并不断完善自身思考方式的特殊学习过程。教学者要根据教材以及学生实际情况,为学生充分提供展现自身的平台,在交流过程中拓展自身思维,从而在完成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语文;自主探究;认识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倡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根据众多权威调查证明,只有让学生自身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不断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这才是学生努力学习的不懈动力,因此教学者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正,从而制订出相应的教学计划,促进学生发展。
一、自主探究性所蕴含的意义
探究只是活动中的一种,而自主探究性学习则是一种以自身探究为目的.的一种基本学习方式。探究性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相对于学生来说,探究性学习并不是体现在教学者将答案告知学生,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自身思维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得出相应的答案,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技巧。相对于教学者来说,探究性学习是以教学中出现问题为一个载体,通过其他措施及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资料收集、分析问题、最终处理问题,致力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探究性学习并不是简单教学或者学生参与就能够完成,需要教学者与学生之间相互配合。但是学生自主学习占大部分,教学者只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去满足其对知识的需要。
二、开展探究性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探究性学习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一种革命性的颠覆,给予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展示的舞台,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展现。在遵循“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把学生能力培养作为第一目标,将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关注对象。
1.探究性学习对学生产生的积极作用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根本的动力,而探究性学习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例如,在《雷雨》这篇文章中,教学者改变了以往教学方式,不再是此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而是对学生设置相同问题,紧密根据教材内容,既对学生知识有一个拓展,又使学生对文章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不再停留在一个简单的层面上。
2.探究性学习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生处在人生中一个重要阶段,既要面对学业上的负担,又要承受来自高考的压力。其思维能力已经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对事物能够做出自己的判断。这也正是探究性学习所需要的,它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创新,无形之中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例如,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中,教学者可以要求学生对其资料进行收集,并且讲解出来,在充分感受作品思想的基础之上,自身思想情操也得到了提升,这都是探究性作用的体现。
总而言之,探究性学习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又一种创新,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转变其学习方式,更好地提升学习效率,为教学质量提供保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弘圣。语文探究性学习中的自主与合作[J]。中学教学参考,(31)。
[2]杭淑英浅议问题探究性学习[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05)。
对探究性教学的尝试 篇5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这是教育理念的革新,同时也是一种课堂模式的变革。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必须挑战自我,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习惯和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堂模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课堂教学已旧貌换新颜。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线的生物教师在课堂上应如何适时适度的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从而使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呢?下面结合亲身经历谈谈自己在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上的一些设计策略。
一、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激发问题
自主是人成为主体的前提和基础,学习自主性是学生独立自主支配自己学习的一种能力。在新课改的环境中,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为我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实践的平台。因此,我们要更新观念,确立学生是主体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大胆实践和探索。
传统的课堂,教师是师生交往过程的控制者,是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宰者,他们总是在尽心竭力传授,呈现出权威无边、积极有为的态势。而学生成了客体和附庸,成了被牵着鼻子走的顺从者,或是被强制的逆反者,他们经常体验的是被动、无为、无助和无奈。大家称这种关系为“操纵——依附式”的关系,导致的后果必然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阻隔乃至对立,教学活动难以顺利、高效地进行,学生的自主意识、主动精神更难以得到培育和发展。让教师从“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下来,走进学生心灵,平等地对待学生,形成平等的师生交流环境。让学生体会到教师也不是万能的,有的时候我也能超过老师等道理,明白许多知识和技能都应该积极主动去学习、探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信息的主动获取者和加工者,是以自身的力量去主动作用于教师的教,是学习的内因。只有当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时,生物教学才能生动活泼,富有成效。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积极探索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是十分必要的。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了解了教学目标,明确了学习方向,就能有效地调动各种感官相互协作,朝着目标迈进,并能不断地反馈、检查、矫正、调整、优化学习探索过程。否则,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盲目探索,无所适从,被动参与,降低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学习目标的揭示,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当然,学习目标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由于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加之新课程的初中生物教材图文并茂、浅显易懂,在某些专题的教学前,教师可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自学提纲,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提出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时,先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具体的思考问题:蚂蚁能“搬家”,小猫会吃东西,小狗会睡觉,动物的这些行为需要人去教吗?是不是出生之后就会的?“鹦赋学舌”是天生的吗?再结合课本中富有趣味的资料分析,让学生沿着“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课题去提出什么行为是“先天性”,什么行为是“后天经过训练的结果”。然后进一步思考“学习行为越多,对动物的生存就越有意义吗?”学生在足够自主的学习空间中,经过加工、组合、提炼,形成教学目标: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此外,还可以通过师生合作,共同确定出教学目标。通过适当方式,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明确探究方向,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方向性,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自评与互评。
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保证学生有参与评价的时间,让学生本人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并积极参与到评价中,给学生多一份做主人的信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评价,养成主动学习、自觉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在与其他同学的比较中,正确评价自我,客观认识自己,克服被动和盲目的消极学习状态。这样能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全的发展。创设民主、和谐的气氛,提供参与机会,培养自信。
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大胆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课堂上不爱发言,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不敢发言,也不愿发言,对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没有自信心,就会缺乏主动探索事物的积极性,其能力自然要受到压抑。当他们拥有表现的机会,就能增强自信心,对学习产生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善于抓住机会,让学生表现,给学生自信。创设矛盾情境,让学生在争议中体现自主。
有一位伟人曾经说过:“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没有争议就无法“别异同”,“分是非”,“治曲直”。而我们的传统教学通常是老师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着问题积极思考,慢慢的向标准答案靠拢,很少有人表示异议。老师提问固然也能引起学生思考,但学生的学习总是比较被动。“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学生敢于争议是学习自主性的最好表现。培养学生争议的能力,关键是要在教学中创设矛盾情境,诱导学生“争议”。通过情境、矛盾选项的设计,把学生想要说的欲望激发起来,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了。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学习有挑战性。学生在为说明自己的观点而相互辩论的时候,也打开了学习探究的思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及时总结。
总结自己达成目标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有利于学生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心态等,有利于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较强的自我监控能力,有助于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良好的学习效果反过来又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新的学习理论认为:人是积极主动的有机体,人能够计划未来,监视现在,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馈,在总结反馈中培养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监控、调节能力,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理性学习、主动学习。
二、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培养问题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在动力,是永不枯竭的源泉,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心理成份,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由于有了兴趣,自己从中体验到了乐趣,便会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这时学生的学习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建构主义课程理论认为:通过特定的情景,使问题与学生的经验产生联系,“同化与顺应”新知识,改组或重建认知结构,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
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爱学、乐学、会学、善学。因此,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多展示生物学科的魅力;要善于利用初中生的求知欲和好动的特点,巧设疑问,创设悬念环节情境,激发学生探求生物知识的强烈愿望,为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
如,在学习“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这一节时,创设问题情境:“如果请你帮幼儿园的老师想个办法,让孩子们知道手上就有细菌或真菌,饭前必须洗手,你有什么办法?”学生就会设身处地的想办法用生物学知识去帮忙,如配制培养基,在手心、手指采集细菌,检测不同环境条件对比实验,观察菌落形式等。又如在学习“人体的呼吸”这一章时,提问:“刚刚出生的婴儿就会啼哭。如果婴儿没哭出来,那医生可要着急了,就会拍婴儿屁股,让他哭出来。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学生马上来了兴趣,迫切想知道答案。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情境中,主体意识将逐步得到培养。课堂形式多样化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一味接受,很少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只能进行被动、消极的学习,学习兴趣常常因此受到抑制。而课堂教学的形式多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促进智力开发,使学生学得有滋有味,轻松愉快。
联系生活实际
将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能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教学的视野从课内扩大到课外,从小书本延伸到大自然,充分体现生物课的学科魅力,培养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的兴趣。
通过兴趣迁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只有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往更深处发展,才会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激发自己想学到知识的愿望。了解每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扬长避短,创设一个给其特长展现的机会。如班里有许多学生喜欢小动物,便可以让学生每天观察这些小动物,写观察日记,既积累了感性的生物知识,又提高了其它方面的能力。
精心设计、组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好动、好玩、好奇,乐于模仿的特性和思维带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应多设置一些实践性活动。例如如在学习“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这一节时,通过学生游戏:“拍手”和“抓手”、缩手反射和“看到解剖针就害怕”以及分组完成膝跳反射的测试,学生就很容易领悟出反射的概念。再如,在关于空气中尘埃粒子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可以分别通过实验探究的操作活动,比较出楼层高矮、雨天前后、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等条件下尘埃粒子的数量。这些操作活动有效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此外,学生普遍存在争强好胜的心理,想在其他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因此,我常举行一些生物知识抢答之类的活动。
三、学生学习生物方法的革新问题
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合作学习,创设开放新奇的情景,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和“运用者”,重视学生个性化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有尝试成功的机会,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先试后导,先学后教,让学生在尝试中自主学习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生物而言,学生一旦“会学”,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生物。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陶行知先生说:“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生行动,以此演化无穷。”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在时间及空间上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围绕着自学提示,让学生去摸索学习方法,去发现问题,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用“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尝试教学法,学生的尝试或许失败,但是在尝试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探究精神。这样在尝试中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所带来的遗憾或喜悦。建立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学习
人的受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研究表明,人的社会化的关键和最终结果在于其个性化的形成,在于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而社会化的一个有效途径便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此,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学习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合作学习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集体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如一些相似易混的知识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概念的关键处,都可创设质疑问题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互动学习。
例如,对于食品保存,学生并不陌生,但是要学生讲出细菌、真菌与食品保存的原理来,就不容易了。在学习“细菌、真菌与食品保存”这部分内容时,在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启动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大多数小组都说出了5种以上的食品保存方法,例如:脱水法、渗透保存法、腌制法、巴斯德消毒法、罐藏法和真空包装法等,并能认识到防止食品腐败主要是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利用“多种媒体”学习
对探究性教学的尝试 篇6
目前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已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建构式的科学教育更加强调的是探究问题,而不仅仅是了解问题的答案;是批判性思维,而不仅仅是记忆;是在情境中理解,而不仅仅是获得一点信息;是促进学生合作学习、互动和分享思想和信息,而不是无益的竞争。所以“寓教于乐”可以创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探究式物理教学”中要做到“寓教于乐”,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学艺术。
新课标要求中学物理教师是一个创造者、引导者、解惑者,是学生的合作伙伴。物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优良的教学艺术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得以体现;
一、教师语言幽默化
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语言,能深深的感染和吸引学生,使得自己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语言生动风趣,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例如:在讲势能时,可向学生说,当天花板上有一根鸡毛向你头顶上落下时,你将怎样?学生肯定会说:“这有什么可怕的。”如再问,若你头顶上的电视机落下呢?学生肯定会下意识地手盖头顶,“那还不快跑”。从而说明物体的势能和质量有关。在讲势能和相对高度有关时,可以用从凳子上跳下来和从六楼上跳下来进行比较,肯定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风趣的语言,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讲评试题时,先不说答案,而是伸出右手食指和中指,说,“是这个”,学生当然会明白这表示第二个答案正确,同时还明白这还表示“胜利”的意思,然后接着说:我们班永远是“这个”,从而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而有趣,逐渐把教学活动推向高潮。
二、课堂教学游戏化
“寓教于乐”是青少年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每个人的启蒙教育都是从游戏中开始的。为了使学生对抽象的物理知识产生兴趣,学到科学知识、提高基本技能,我认为,可将部分实验精心包装游戏化,如小魔术、趣味小游戏、小制作等。比如,我在讲授凸透镜成像规律这节课时,为了能让学生轻松地记住这烦琐的规律,我让不同的同学来充当透镜,烛焰,像焦点和两倍焦距点,先让充当透镜和烛焰的同学站好,再让充当像的同学找到自己的大概位置,这样大大增强了实验的趣味性,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牛顿第一定律一节惯性是本节的知识重点,光给学生口头说种种现象是远远不够的。课堂上我找三个学生在讲台上从这头走到那头,让他们听我口令。等他们走几圈后,我突然命令:停。瞬间他们几个就撞到了一起,我故意板着脸说:我让停谁让你们撞到一起的。“惯性”,学生边笑边说。一下子把学生有点疲倦的状态扫光,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
三、物理知识故事化
幽默故事可以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轻松谈笑中领悟物理思想,诙谐交流中增进感情。它是物理教学和日常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学生在笑声中学习,在笑声中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例如,课堂上,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常常需要进行组织教学,时时抓住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幽默故事可以助教师一臂之力。例如,我在上电学那部分内容时,在中间故意扯开话题,给他们讲一个小故事:富兰克林做了一个实验,想电死一只火鸡,不料刚接通电源,电流竟通过了自己的身躯,被击昏过去,醒来后,富兰克林说:“好家伙,我本想弄死一只火鸡,结果恰差点电死一个傻瓜。”讲到这里同学们立刻哄堂大笑,这样课堂气氛便一下子活跃起来。接下来继续讲新课,效果相当不错。
四、导入新课艺术化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们感知连续的事物,对开头和结尾的印象往往比中间深,尤其是开头。听故事,对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印象,比中间部分深;看电视,对电视剧的开头和结尾的印象,比其他部分深。导课虽然在一堂课中只占很少的时间,但是它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精心研究导课的方法是每个教师值得重视的首要问题。例如:在讲“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时,利用一个洗衣机的排水管将泡沫摇起了漫天飘舞的雪花。
所以“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它的道理是具有吸引力的导语,新颖离奇的开场白,另人疑惑的悬念,启发思维的小实验,处于生活环境中的情景等等。都能诱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获得新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同的课型导课方式可以不同,同一内容的导课方式也可以不同,但是达到的效果是相同的,那就是给学生创设的物理情景,将学生带入物理世界。
五、教学手段现代化
多媒体课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不仅可以自然逼真地表现多姿多彩的视听世界,还可以对微观事物进行模拟,对抽象事物进行生动直观的表现,对复杂过程进行简化和再现等。首先可创建情景、渲染气氛,增强学生求知的兴趣。传统教
学中教学方式手段比较单一,大多数课堂仅用粉笔、黑板,靠教师一张嘴滔滔不绝地讲,时间长了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结果很容易引起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其次,可创建虚拟实验室进行实验模拟,有助于突破重点和难点。在物理课堂中,用实验来演示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但由于实验受到时间、空间等因素影响,因而总有许多力不从心之处。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强大开发功能可弥补其中不足,现在我们可运用不同的软件在计算机上模拟实验过程可获得很好的效果。再次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可避免浪费许多时间在黑板上抄抄写写,使教师花更多精力用在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分析上,做到时间安排恰当,内容分布合理。
对探究性教学的尝试 篇7
武丽娟
在假期里,我学习了有关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受益匪浅,使我明白了以下内容。探究性学习,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我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的是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不仅仅是传统教学中的接受或教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情景和途径。
2.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内容。这包括学习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探究中与人交流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探究的结果等等。
(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1.重过程。---不求结果完美,但求过程精彩
探究性学习重在学习的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而“有形”的制作成品。比如研究的结果,可能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设计一种产品、策划一次活动。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2.重应用。
所谓的“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慎思之,笃行之”。这个“笃行之”,就是勤于实践,学以致用。人不读书不行,死读书也不行。只有把理论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升华,才是学到真正的知识。如果不能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像王寿那样为读书而读书,更甚者像赵括那样一味的夸夸其谈,最后只会给我们带来麻烦,甚至是更严重的后果。
学以致用是探究性学习的又一基本特征。探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在学习形式上,探究性学习具有发现、探究的特点,在学习内容上,其侧重点在于问题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是具体的、有社会意义的。探究性学习还带有综合性的特点。即学习者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综合性的,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予以解决;学习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学习内容可能是跨学科的。与一般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答问题(习题)的学习活动相比较,探究性学习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
3.重体验。
探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理性认识,还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即学习的体验。传统的学校教育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其教学过程基本上是间接经验的学习,这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掌握千百年来人类积累的丰富的知识体系。然而现代学校教育还需要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包括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形成需要直接经验的参与,这与学习者的个人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只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创造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创造行为的个人的观念体系。
4.重全员参与。-------一个都不能少
探究性学习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重过程而非重结果,因此从理论上说,每一个智力正常的中小学生都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制定恰当的研究计划,实现个人的研究目标。全员参与的另一层含义是共同参与。
5.重合作交流。
探究性学习的形式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中合作学习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探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因此就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习者还需要了解不同的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与合作。这种合作包括合作的精神与合作的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而社会分工的细化则又限制了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范围。因此,培养中小学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也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三)、为什么要开展探究性学习
1.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教育要关注的是让学生形成怎样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式学习的同时,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并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发学生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但在目前的学科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是有困难的,因为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已成为定势,要实现教学方式的重大转变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将探究性学习列入课程计划,使之有目标、有实施要求、实施渠道和评价标准,目的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观念的快速转变。
3.原有的活动课实践的发展需要一个新的生长点。活动课为素质教育的推进拓展了阵地,综合实践活动板块中的探究性学习的设置,为我们活动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升找到了一个新的生长点。
总之,探究性学习课程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必修课。
1、培养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探究性学习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研究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其中,在一个开放性环境中,学生自主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个关键。
2、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如《经济生活》中如何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会
探究性学习过程,也是情感活动过程,一般而言,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获得的成果,绝大多数只能在自己或周围同学中现有基础上的创新,很少能达到科学发现水平,不过在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家探索的活动,获得体会,可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4、学会沟通与合作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研究性学习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发展学生乐于合作的精神,培养善于合作和交往,沟通的能力。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学生要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求得结论的获得,并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只有把创新精神的培养同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统一起来,才会真正形成对社会、个人发展有价值的结果。
6、发展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英语课堂教学中对教学模式的尝试 篇8
罗世荣
(重庆市垫江县裴兴学校)
“自学―互学―展学―评学”教学的基本模式为:教师启动―学生自学―组内互学―组际展学―师生评学。
一、教师启动
教师从学生实际和教学要求出发,在讲授新课前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向学生介绍一下有关背景知识并提出教学要求,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学习新课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如在进行八年级上册Unit 3 Our Hobbies Topic 3 What were you doing at this time yesterday? Section C教学之前,先问如下几个问题:
1.Do you like reading stories ?
2.Which kind of story do you like best ?
A.Snow White B.the Little Match Girl
C.Black Cat Sir D.Ma Liang and His Magic Brush
3. Let’s enjoy a story.
这样,使全体学生进入良好的准备状态,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一种探求知识的渴望。
二、学生自学
在新授课伊始,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再由学生独立自学,让其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为组内互学做好准备。
例如,Unit 3 Our Hobbies,Topic 3 What were you doing at this time yesterday? Section C一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任务为:
(一)Read 1a on page75,then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hen did the story happen?
2.What did the poor girl sell?
3.Did the girl have a big Christmas meal?
(二)Listen and read the story, then underline the phrases below and guess their meanings in a low voice.
Pass by;fall down;be afraid to do;warm sb up;a fourth match;hold sb in one’s arms.
(三)Read 1a again and comple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Time:It was snowy and dark____.
Place:A poor girl was walking____.
Weather:The wind____strongly and the snow____on her long hair.
(四)What the little girl did:
1.The little girl was selling____in the streets.
2.She___any matches, and she felt____and____.
3.She lighted matches and saw a warm____,a delicious____,a beautiful____and her kind____.
4.She____against the wall the next morning and was____.
(五)Read again and write the key words for each picture. Then rewrite the story.
三、组内互学
在学生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小组内展开互动互学。小组一般由6人(优等生1人,中等生4人,后进生1人)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各小组的成员汇报自学情况,主要回答本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目标;小组长把各组员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起来,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各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便在组际交流。如有的小组提出:be afraid to do与be afraid of有何区别,它们能替换吗?为什么使用a fourthmatch,而不用the fourth match等问题。
四、组际展学
在组内互学后,进行组际展学,也就是全班同学一起交流,教师先让讨论得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出补充、质疑和评价,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如在本课,学生经过一阵激烈的讨论后,明白了be afraid to do与be afraid of、a fourthmatch与the fourth match的区别与用法;各组通过对上述目标(五)“Read again and write the key words. Then rewrite the story”的结果进行展示,使学生学用英语的效率得到提高,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五、师生评学
在组际展学后,师生根据各个小组的表现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以激励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对探究性教学的尝试】推荐阅读:
谈探究性学习的新尝试05-21
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尝试07-19
初中化学的探究性教学06-16
语文的探究性阅读教学07-27
文言文的探究性教学07-11
我对探究性学习的看法10-05
探究性教学情景05-23
生物探究性教学09-11
实验探究性教学10-05
探究性历史教学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