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探究性学习的新尝试

2024-05-21

谈探究性学习的新尝试(精选8篇)

谈探究性学习的新尝试 篇1

浅谈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的探索和尝试

摘要: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的网络教学环境为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探究性学习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态度和科学素养,教会学生研究的方法,但最终目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探究意识,以及运用网络环境实现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是当今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为此,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学习,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空间进行努力。

关键词:网络 探究性学习尝试 正文:

随着今天高度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技术将冲击着整个世界,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教育现代化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和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教育部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的核心是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育结构和教学模式的转变。把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以此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如何将网络技术有效地运用于教学中,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网络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网络教学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不仅从手段和形式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更从观念,过程,方法以及师生角色诸多深层面赋予教学以新的含义,而这一切,都源于多媒体网络教学所具有的三个基本特性。

1、探究生成性。由于网络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学习信息资源,学生可以从网络中获得的学习资源不仅是数量大,而且还是多视野、多层次、多形态的。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或几本教材和参考书为仅有的信息源相比,学生有了很大的、自由的选择创造空间,选择的自由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关键。自主学习,能独立思考,多向思维,探索新问题等。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不再被那点仅有的信息源(教师或教材)牵着走,他们可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他们所需的学习材料;学生有可能按照他们各自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和安排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网络中学习还可以使信息的接受、表达和传播相结合,学生通过他所表达和传播的对象,使自身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

2、友好互动性。传统教学,虽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在一个空间,但在教学中相互之间的交互 1 却极为有限,教师没有办法去实施学生适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教师与学生之间较多发生的是一种从教师向学生的单向广播式作用,学生很难有机会系统地向教师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以及他们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同班同学之间就学习问题进行的交流也是极少的,更不用说和外地的学生交流与协作;网络教学的设计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学中以一种互助友好的方式呈现信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来调整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和自己的任课老师进行相互交流,而且还可以向提供网络服务的专家请求指导,提出问题,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BBS等网络技术而实现,可以在网络上讨论任何问题,于是学生不仅从自己的思考过程中获取知识,还从别的学生的观点中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完全理解、消化和吸收;学生还可以根据网络电脑提供的反馈信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学习内容。

3、自主创新性。传统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各种教学活动都是把学生置于共同的影响之下,让他们读相同的教材,听相同的讲授,参考相同的资料。教学的各种措施都是在同化人性,习惯于统一的内容和固定的方式来培养同一规格的人才,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需要不可能完全获得满足,教师只能根据大多数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即使是进行个别教学,也只能在有限的程度上为个别学生提供帮助。网络教学可以进行异步的交流与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安排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的人为现象。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网络交流,在学习的进行中就能及时了解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利用网络可在任何时间进行学习或参加讨论及获得在线帮助,从而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此外,网络中有大量的个性化教育资源,如专题网络、教育专家个人网页、专题新闻、专业化的电子杂志等,这些网上资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选择余地。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课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通过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地探索性学习。

探究型课程在内容上体现出来的专题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与传统课堂的学习方式、方法、内容等有显著的不同,其注重信息收集与处理的研究过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需要借助网络的支持,网络拓展了研究性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因此,构建研究性学习的网络教学环境,制订灵活的教学实施方案,进行恰当的学习评价,是教师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方法。这里仅以我班的教学实验为例,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让学生学习网络资料的检索方法。

如果没有条件到大型的图书馆,就难以查阅到各种各样的资料。但我校已经有了网络资源,许多 家庭也已拥有电脑,只要接入互联网络,就可以利用网络上的大量信息。资料性研究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熟识、利用、甚至参与创造网络资源。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各种特色网站、搜索引擎和在网络上检索资料的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推荐的与学习目的有关的网站去检索资料,然后逐渐熟悉网络,从而学会根据学习目的迅速找到特色网站,检索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也可以利用关键词检索方法查找资料;还可以通过个性化网站来预定自己所需的资料。

首先要明确目的任务,这是有效地收集资料的前提。在大量的信息资源面前,如果学生没有具体的学习任务,就不知道如何去选择信息,就如海中没有航向的小舟,随时会迷航,甚至会被“淹死”。因此,学生要学会分析资料性研究学习的问题的性质、目的,并据此确定收集资料的范围,然后去查阅有关资料。

其次要尽可能多地收集与研究问题有关的资料。例如,在我们在进行品德与社会课探究性学习《健康的杀手》的教学活动中,先要让学生明确我们健康的杀手指的是什么,这样就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同学们要求了解人的健康和健康的杀手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是怎样危害人的健康,从而找到远离或制止健康杀手的方法,这就要求学生广泛收集各种资料。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在查找资料的学习活动中,组员们不但理解了人的健康和健康杀手的直接关系,而且理解危害人的健康的间接关系,还要理解这些杀手对人的生存所产生的影响等等。同学们在网上所收集的“资料”不是仅仅停留于文字资料,它还包括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等。

二、学会加工、处理搜集到的资料

首先是鉴别和评价资料。这是要求学生学会判断资料的真伪和优劣。尤其是网络资料,它是宝藏与垃圾共存的信息源,因此,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成了资料性研究学习的重要任务。鉴别和评价的内容包括:一是判断资料的真实、可靠和准确的程度;二是判断资料的价值的大小;三是判断资料的作用,即与学习专题关系的密切程度等。也就是分辨资料的正确与谬误、主要与次要、新颖与陈旧、深刻与肤浅的差异,以便对信息作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其次是筛选和摘录资料。这是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资料,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内容,选取资料中精华部分、具有特色的部分进行辑录或概括。要根据材料的重要性、特点、将来可能的用途来决定摘录的方法。例如,在《太阳》这一课中,学生们通过学习课文,提出了关于太阳系的不少疑问。于是,我让学生链接了关于宇宙星空的网站,通过检索,搜集到了不少关于太阳系的知识。

再次是分类和分析资料。这是要求学生对网络上收集来的关于太阳的资料进行分类(分专题)和分析研究。学生针对自己的质疑的问题,把资料分类,便于分析研究关于太阳的资料。他们把全部资料查看一遍,看资料是否足够。如果资料尚有缺漏的或不完整的,则需要进一步充实。在分析资料时,把整体资料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或要素,以便逐个加以研究,提高认识。在学习《太阳》这一课时,同学们将网络上找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同学针对自己的提出的问题研究“太阳黑子”、“太阳的危害”,、“太阳系的奥秘”等资料复制粘贴到了word文档上,有的同学还制作成了电子小报。要弄清资料包含的“是什么”“怎么样”,还要深究“为什么”,以便发现和揭示其中的规律。

三、合作学习——分享和评议资料

在这一阶段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可以选取自己搜集到的最有价值的资料供大家分享,也可以介绍对资料的综述或评价,还可以宣读自己的读书报告或小论文。有条件的可以做成幻灯片或网页,使交流更形象具体,范围更广。在分享的基础上开展讨论,可以弥补个人学习的不足,进一步深化学习。

在研究性活动《健康的杀手》中,组员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合作汇报式的资料展示和交流。大家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将自己在网络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有的提出了杀手种种猜测和所支持的科学依据,并以小报的方式提出了自己小组的“保持健康远离诱惑”的倡议活动方案,供大家评议和讨论。

在学习《健康的杀手》这一课时,同学们将网络上找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同学针对自己的提出的问题研究“吸烟的危害”、“吸毒的危害”,、“迷恋电子游戏的危害”等资料复制粘贴到了word文档上,有的同学还制作成了电子小报。要弄清资料包含的“是什么”“怎么样”,还要深究“为什么”,以便发现和揭示其中的规律。分享和讨论的方式,可以通过收发电子邮件、BBS论坛、留言等形式进行,也可以在班级教室中开展活动的方法,可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也可以是学生自由的活动。学生通过分享和讨论,能够学习到他人的研究成果,充实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时能够感受到自己学习所获得的成就感、喜悦感,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

四、把握网络切入教学的时机,灵活地采用教学方法和策略

学科探究性课程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与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需要更为充足的交流与研讨的时空。学习者既需要同步的集中交流,也需要随时随地的异步沟通,既需要与身边的人合作,也需要更大范围内志同道合的朋友与导师的指导和帮助。因此,讨论式、演示汇报式和模拟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将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师生直面交流的时空,在这类学习、探讨基础上的研究汇报总结,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另一类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安排学生在课堂时间内到网络实验室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加工。从教学的时效性看,这种教学方法是比较低效的,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内,学生的收获也不多。所以,这种教学方式更适于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一种训练课程。因为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和理解是需要时间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千万不可“为网络而网络”。网络只是作为一种学习的辅助工具,对于网络教育平台的使用时机,更多地适用于课余时间(非实时性的),这样学生才能够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对资料和问题进行理解与消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科书越来越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网络教学在教育中的 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但是学生运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却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因此,若能充分挖掘各学科探究性学习资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设计符合各学科特点的探究性学习课题,把探究性学习与当前的教与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主动地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对知识的探求中,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其获取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提供给他们越来越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清楚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生活以及社会的联系。相信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探究性学习模式一定会更加科学、更加实用,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一定会有更深入的感悟、更快乐的成长。

作者:杨绍敏 滕州市善南街道善国苑小学 手机:*** 邮编:277500 工作单位:滕州市善南街道善国苑小学

浅谈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的探索和尝试

单位:善南街道善国苑小学

作者: 杨

谈探究性学习的新尝试 篇2

一、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 由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 中学生把课外较多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试题训练上, 课外阅读面比较狭窄, 学生的文学素养普遍降低, 对语文学习普遍不感兴趣。传统语文教学课堂教学形式单一, 教师多以自己为中心, 只强调教师的“教”, 而忽视学生的“学”, 即使采用讨论的形式, 也往往是教师设计问题, 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转, 学生的学习方式受到局限, 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不容易实施。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 个人兴趣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 学习被动, 学习兴趣不高, 激发不出对知识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难以实现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为此, 教学必须适应社会需要, 重视开发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是新一轮课改的重要内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亦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信息渠道,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语文课本, 而向生活延伸,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 探究性学习符合人本主义理念。人本主义认为, 人是现实社会中的人, 具有人的价值和尊严, 具有人的主动性和独特性, 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和丰满的人性。实践证明, 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 体验成功的愉悦, 就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强化学习动机, 使他们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探究性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使不同层次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施展各自才能和智慧, 释放自身创造能量, 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 张扬学生个性, 培养创新精神, 提高创新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 探究性学习符合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担任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学习不应该被看成对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 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的活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创造性。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 探究性学习促使教师解放思想, 转变教学观念, 将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 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二) 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

(三) 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敢于创新的精神, 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逐步发展他们与他人交往和经验共享的能力, 增强学生开展语文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四) 探究性学习促使学生学会收集、整理材料, 养成主动探索的语文能力。

四、课题实施情况

(一) 围绕“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这一论题展开探究, 课题组教师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而富有成效的活动。如端午节, 侯庭民老师安排学生收集有关端午的音像资料, 开展“走进端午”的语文实践活动。李翠珍老师在上《晏子使楚》时, 把课文编排成小型课本剧, 让学生表演, 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二)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均有所转变。教学中, 教师能让学生自读、自悟、说真话、抒真情, 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课堂上, 学生互相讨论, 各抒己见, 解人以困, 虚心求教, 平等对话。阅读时, 教师能指导学生围绕课文核心声情并茂地读, 情真意切地说, 设身处地地想, 身体力行地做。教师能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 给他们充分的自学、提问、讨论、读书、作业的时间。并积极尝试小组学习的途径, 在重难点处、语言实践中、反馈评价中合作。教师能精心组织探究性学习, 合理安排探究内容, 给予充分探究空间, 在探究过程中落实语文实践, 培养主动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 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不断提升。 (1) 学生的自主意识不断加强。在学习中已不完全依赖老师的讲解, 而是先想办法自己解决。 (2) 合作学习已养成习惯。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 学生在教室里能尽情表现自己, 情趣盎然, 学生学习激情、活力得到迸发。 (3) 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资料。 (4) 学生写作能力不断提升, 写作活动参与度较高。学生在“作文竞赛”、“报刊投稿”、“发表小论文”等方面积极参加, 成效显著。学生的作文水平呈稳步提高的势头。

五、研究结果与分析

探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 立足于学生的学, 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展开教学过程。通过几年实践, 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成功的经验。

(一) 教育科研做到“四个一”。 (1) 一周一小研。每周星期四下午, 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或研讨活动。 (2) 一课一反馈。每节完整课结束, 反思自己教学上的“得”与“失”, 在教案后做好教学反思。 (3) 一期一回顾。每个学期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一份工作总结。 (4) 一阶段一小结。在课题研究三个阶段中, 每个阶段每个课题组成员写出自己本阶段的收获。

(二) 教学中, 师生关系实现“八个转变”。 (1) 教师角色由“一言堂”变对话讨论。 (2) 师生对话由居高临下变平等互动。 (3) 对话语气由命令口吻变商量语气。 (4) 课堂表情由板着脸孔变微笑面对。 (5) 处理学生事件由简单粗暴变心灵沟通。 (6) 对待学生错误由斥责轻视变包容尊重。 (7) 表扬语言由吝啬变大方。 (8) 考虑问题由教师角色变学生角色。

(三) 教学中, 坚持“九个要”。 (1) 课堂氛围要宽松、和谐、愉悦、开放。 (2) 课堂方式要自主、合作、探究。 (3) 课堂评价要民主、客观、公正、及时、激励。 (4) 学生之间要有交流、讨论。 (5) 知识掌握要有质疑、反思。 (6) 能力形成要有练习、反馈。 (7) 课堂学习要有争论、笑声。 (8) 媒体辅助要适度、得力。 (9) 教学思路要清晰、新颖。

(四) 科研效果逐步显现。经过课题组教师的艰辛努力, 学生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与以往相比, 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度明显改变,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应试能力有所提高,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在朗诵会、演讲会、文学社团活动中, 学生的自我展示意识明显增强, 一些文学报刊已成为他们成长、成功的平台。三年多来, 我校学生在《廉洁的种子》、《大湖湾》等杂志上已发表了多篇优秀作文。

六、探索与反思

三年多来的教研实践, 此项课题研究工作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挫折, 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在今后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完善。

(一) 我校教师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学校缺乏在市、县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名师;青年教师队伍成长参差不齐;学校管理人员对教师缺少有力指导与引领, 领导方法和管理协调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教书轻育人、重结果轻过程方法、重投入轻科研反思的现象, 都需要在今后课题深入过程中不断完善。

(二) 在课题实验过程中, 组织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措施不力, 有的教师不敢放开胆子尝试, 生怕影响当年学生考试成绩。

(三) 有的教师在选择教学策略上只重形式, 不讲实效, 课堂教学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 付出不少, 收效甚微。

(四) 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素质提出较高要求, 老师们的知识面有待拓展。

(五)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 家境差距大, 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如何帮助学习能力较低、学习资料相对匮乏的学生适应探究性学习还有待继续探索。

总之, 通过探究性学习实验, 课题组的教师和实验班的学生都有很大收获。大家共同增长了新知识, 掌握了新方法, 也体验了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欢乐。今后, 我们将继续以更新观念为前提, 以课堂教学为重点, 加强研究, 不断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力争以课题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 把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朱慕菊, 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1.

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尝试 篇3

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当前教育界研究领域的一个崭新课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它能充分展示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易于参与并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之一,为此,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这方面的尝试,试图寻找一种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的方式。

一、重视学生的全员和主动参与。

探究性学习,主张全体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从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来看,每个学生都有探究和创造的潜能,他们有能力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理解和解释。他们还具有根据自己的研究计划进行自行研究的能力。开展探究性教学,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开放的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知识。探索性学习在个体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小组或集体进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定方案、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处理、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为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相关体验提供了基础。

例如:在教学《太阳》一课时,教师就注意利用问题来调动全员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在充分的预习后纷纷提出问题,如:科学家怎么知道太阳的温度的呢?、课题叫《太阳》,为什么还用那么多文字写它与人类的关系呢?围绕一个个问题,我并不急于解答,而是抓住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前后组成四人小组进行学习。当学生就太阳与人类的关系的话题进行小组讨论时,只见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在彼此的交流中,课堂学习气氛达到了高潮。接下来,我又让组内同学分别讲解水循环、煤炭的形成、风的形成的内容,可以说,每个学生在课题小组中都担当了一部分研究的任务,随着研究的深入,参与程度的提高,他们对太阳产生的兴趣更浓厚了,在组内,一些知识面较广的同学纷纷抢着把自己知道的有关太阳的知识告诉大家,例如:太阳风是怎样形成、什么是太阳黑子等等。这样一来,有些落后的同学,不但没走神,反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小组合作开展研究性学习,满足了每个学生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要求,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

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知识。

探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这种发现能力为目标,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而并非是学习的结果。它更多的是要求学生投入到问题中去,在问题中,学习者能够运用已经收集到的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和加工转化成自己理解的方式,从而收获更多。可以说这个收获不一定是具体而有形的制作成品。例如说:它可能是某个见解,某个活动的策划方案,或是某种意识的形成等等。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种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这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进行选择、判断、分析、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它目的是掌握科学内容、科学方法和科研能力。实际上,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要给学生以现成的答案和结论,而应该是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发现知识和获取知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避免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的教学,把学生当作是知识的容器,虽然接受了知识,却对知识不甚了解。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为学生一生的学习打下基础。如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去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就能容易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争吵》一文,主要是通过写同学之间为一件小事而发生争吵,事后又后悔,相互承认了错误,最终言归于好的事,表现了他们知错就改的优良品质。

课题本身就已经点明了事件,因此一开课,我先让同学们把课题齐读两遍,紧接着便问同学们:刚才我们齐读了课题,有谁能够告诉我,这篇文章是写谁和谁争吵?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都可以回答,写的是克莱谛和我的争吵。

我们知道,学生由于年龄小,对任何事情都很好奇。他们当然非常想知道,他们俩为什么会吵架?他们俩是怎样争吵的?结果怎样?等等。由争吵二字产生的种种联想都会成为他们求知欲的下一个突破口。在学生这种自主的学习氛围中,教师紧扣课题,以学生的想法为线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这次争吵中,你觉得克莱谛是个怎样的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认真阅读课文,边用眼找,边动手画,完全投入到学习中去。相比旧式的教学模式:分析课文时逐段讲解,或是填鸭式的满堂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了,学习兴趣更浓烈,当然学习的效果也会好很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得出自己的结论,克莱谛是一个宽容的人,虽然他的朋友对他就起了尺子,但他还是伸出了友好的双手。他是个善良的人……学生都喜欢说出自己的看法,这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自己分析课文,避免了老师的包办代替,避免了学生课堂上 等 、靠 、要的现象。学生口头的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在探究性教学和教师的引导下,课堂已经成了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接下来理解我在争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以及对父亲的话的理解,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三、引导学生开展课题小研究。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学习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虽然说,小学生的这种研究本身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的严密性,但通过这种研究,学生在对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发现的过程中,学到了教科书以外的知识,并能够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还可以学会一些实际动手操作的方法。小学语文负载有丰富的文化,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并蕴含有丰富的创新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学生的课题小研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展学生课题小研究就是由老师提出一些小题目(或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些适合自己研究的题目)为了避免课题研究流于形式或研究化,我们要求学生研究的课题都是学生平时经常接触和思考的问题,是学生通过努力后可以实现和完成的问题。比如:白色污染的现状及解决的办法、如何保护校园环保问题调查、零花钱如何花的有意义的调查等课题。让学生开展课题小研究的具体步骤:①教师提出问题(或学生提出课题)。②让学生写出课题研究的意义。③学生收集有关课题的资料。④整理材料、形成结论。⑤提出意见和建议。⑥形成小论文。

通过开展课题小研究,小学语文课上得有声有色,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形成。学生对语文课更加感兴趣,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设计问题、解决问题和写作能力都得到极大的提高。更能可贵的是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大大增强了。

眼前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许多卖日用品、小食品的商店逐渐关闭,可万家福超市为何开了一家又一家呢?当我提出这个问题时,同学们都十分好奇,都想知道其所以然,但却又不知道应该怎样说。抓住他们的好奇心,我问道:同学们,想知道原因,那么,我们进行一次现场调查怎样?学生抱以极大的热情,三个一群,两个一组,纷纷走到万家褔超市去调查。第二天,我收到了他们精心撰写的报告。其中有一调查问题是这样总结的:你为什么喜欢到万家福超市买东西?接受采访的叔叔、阿姨都告诉我们,这里的东西质量很好,而且,又比别的商厦的便宜,真是物美价廉。因此,他们都喜欢来这里买东西。有的甚至写道: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要做长久的商人,必须学会守信。只有对顾客守信,才能成为真正的商人。开展课题研究让学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增长了自己的见识,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写作能力,大大提高了语文课的教学效益。

谈初中美术探究性学习论文 篇4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它通过提出问题和任务,让学生思考怎么做,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提供的现成结论。所以探究性是学习的一个过程,又是学习目的,它是一种“生成性”的学习策略。初中美术探究性学习方式,就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独立地发现问题,感悟画理。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及自身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美术知识,技能与情感的体验。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思考,自己去寻找答案。创作的过程是带有探究性的,欣赏作品也是带有探究性的。探究性学习主体是学生,但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一、充分利用学校学习的平台,展开美术探究性学习活动

1、普通教室是初中美术学习的主要场所

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广泛开展师生互动教学。虽然看起来有点乱,但只要围绕着有关美术知识问题的学习,也是一个好的探究氛围。特别是美术欣赏学习,通常放在教室里,也比较方便。简单的技能训练也可以进行。

2、带领美术小组进行美术技能训练

我认为就在书画室里展开比较好,可以让学生更自由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书画室能提供的学习资料和相关学习用品,更重要的是书画室有美术技能学习的气氛,有书画老师专门指导,这对于部分有书画特长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探究性学习美术技能的好平台。

3、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电脑室,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美术知识自主探究学习

这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美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学的过程。它实际上是一种经过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有一个好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平台很重要。

二、初中美术探究性欣赏学习活动,可以多角度进行,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方式展开

1、多角度进行探究性欣赏活动

我们以中国画欣赏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中国社会,历史知识,放在大的文化背景中去欣赏。中国儒家“和谐之境”,道家的“妙道之境”,佛家的“圆融之境”对中国画产生极大影响。国画构图、用笔、用墨,及其表现内容,无形中渗透着国学文化。所以,美术教师也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国学文化,以更好地去欣赏中国画作品。

不同时代不同画家各有风格。包括用笔之妙,着色之雅,水墨之韵,勾画之奇。教师要善于引导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所拥有的材料进行探究性欣赏。比如黄筌的富贵之气,徐熙的`野逸之性。八大山人的怪异之美,李可染的生活之趣等。

从中国画审美特色入手探究欣赏。诗画同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书法入画,诗书画印融合一体。诗画不仅在布局上相互照应,在精神意蕴上也要彼此补充。古代画家无不重视诗、书、画的修养,使其相融相渗。引领学生探究性欣赏名画,要与古诗词学习,书法学习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人文修养,从而进入更高的欣赏境界。

2、探究性欣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展开

在欣赏过程中,可以师生互动。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之间分小组讨论,交流,实现知识互补。探究性欣赏美术作品要以教材及安排的内容为中心展开,让学生探究寻找美术作品中的新奇之妙趣,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要以美感人,以情又动人。美术欣赏主观较强,直接的感受明显,容易触景生情,这也是美术教育的情感抒发形式,教师要呵护引导。师生互动的美术欣赏方式比较灵动,需要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要循序渐进,有合理的教学节奏,师生密切配合,这种学习模式,使师生关系融洽,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树立健康审美观。

三、初中美术技能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以美术小组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开展美术小组活动,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开展美术小组学习活动,在书画室里进行美术技法探究性学习效果较好,书画室自由活动空间较大,可以展开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学生在书画室可以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学生动手实践探究,相互探讨,比较、研究、发现和归纳。这样,有美术特长的学生,其艺术才能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2、探究学习传统技法很有必要

以中国画技法学习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临摹起步,探究古今画家笔墨之运用,结构之虚实,神理之变化。所临摹的作品要有所选择。根据已有的美术知识,很好地去读画,去理解。在具体书画技法学习过程中,会碰到不小问题,要经常练笔,要不断实践,交流。

3、探究性地进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校园内花鸟树木和建筑物很多。通过写生创作活动,进行练手、练眼、练心。把握事物的形象,进行线条,构图方面的训练。美术技能学习,是一个探究体验的过程,要先探究学习传统的东西,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后,再探究尝试新的技法,这样做比较恰当。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重要,而探究性创作活动是培养想象力的主要途径之一。许多美术作品,多是奇思妙想的结果,如石涛的山水画,境界幽深,烟云变幻,充满想象,他整体去把握自然现象进行创作。学习者也一样要有艺术想象力。美术创作需要发挥想象力,所谓画意中景也。经常去画想象中的画,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初中美术教材许多内容可以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就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合理引导。无论是欣赏活动,还是技能学习,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探究性学习的平台,老师要精心准备,才能有效地引领学生探究学习。探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新课程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因为它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作为美术老师,我们更应该大胆去尝试。

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的尝试 篇5

新世纪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世纪人才的语言、文化、知识、视野必须全球化、国际化;具备学习、创新、创业与服务的精神与能力;具备崭新的知识结构,掌握新的学习与科学工作方法。为适应新世纪人才的培养,必须改革传统的数学教学,使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播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创新人才,培育德、智、体、能、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是对旧教学观念提出挑战,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探究性教学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从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上讲,都是对常规课堂教学的一种发展与补充,使初中数学教学更加开放和更加具有活力。在探究性教学中,要符合基础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原则,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是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及法则的提出过程;结论的推导分析和论证过程;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究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笔者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教学形式探究。探究性教学的教学形式,应当以课堂教学为主,同时也可以采用课前提出问题,在预习中开展探究,在课下或假期探究等,在教学活动中,以组织学生自己探究为主,也可以相互交流研讨,开展合作学习,还可以走向社会调查研究,拜师求教。并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多种探究方案,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进行研究,做到因材施教,讲求实效。在数学概念教学中,不要仅满足于讲清概念,更要深入到概念形成过程的探究上,即深入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上去。使学生善于全面的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数学问题,对同一问题能想出多种不同的解法,在常规解法上提出新颖的见解。

另外,课堂中积极引导,适当讲授,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流畅性,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从多方向、多角度、多手段、多途径入手,思路尽可能多地向不同方向扩散,不局限于书本或教师现有的理解。并且有目的、有计划组织扩散性习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打破思维定势,让学生进行猜测、推导、反证,启迪思维,使之得出富于创新的结论。改变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互相讨论,使课堂教学出现高潮,小组讨论人人参与,增加学生动脑、动口的机会。同时,学生能从各个角度多向思维,淡化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开展探究性教学要从教材内容、教学设施、学生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由浅入深,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有计划地进行,教师的指导也要由多到少,逐渐过渡到学生的自己探究,不宜安排太多,但可以提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思考研究,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变形性探究。结合教材内容把一些数学问题的探究运用到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比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进行实验、归纳探究,一般要在直角坐标系中进行,“由数变形”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还可以“由形思数”,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图形。变形性探究可发挥 “形”的直观作用和“数”的思路规范优势,数形渗透,互相作用,扬长避短。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隐蔽的问题明朗化、抽象的问题直观化,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发散性探究。发散性探究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环节是发散性思维。所以,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就得培养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不依常规、广开思路的一种思维形式,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等特征,在数学中发散思维是无处不有,无处不在。

应用性探究。应用性探究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设计课题。增加学生的应用意识,并在知识的发展中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研究能力。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使他们在一个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学习数学,切实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百分数时,学生就设计了诸如 “上海的变化与百分数”,“从百分比中看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等课题,不但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还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并得到了深层次学习的锻炼。应用性探究可以开展数学知识在数学发展中的应用探究,但当前更需要加强数学知识在社会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中的应用,以及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应用的探究,以便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应用性探究还可以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或具有开放性的课题,可以配合开展数学课外活动,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探究性的习题进行研究,以开阔思路,培养创新精神相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无论哪一种探究,都必须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索研究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注意学生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鼓励学生自己完成探究过程,要及时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鼓励创新,哪怕只有微小的进步或幼稚的想法,也要给予热情的赞扬。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地进行交流和讨论,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促进教学相长,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着眼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富有创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关于生物探究性教学的认识与尝试 篇6

商城县河凤桥二中

梅光辉

我是一位刚刚踏入教师岗位的老师,对于“探究性教学”,之前的认识是很浅显的。上大学时,只是在教育学及生物教学的课程中有所涉及,老师也很认真地讲解过,但当时几乎是纯理论的,缺乏实践,听起来很难懂。现在踏入教师行业,在教育的最前线,确实发现探究性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对于“探究性教学”,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这两个多月的生物教学中,也做了简单尝试,收获颇多。下面对我的认识和尝试,简单总结如下:

一、探究性教学的涵义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则涉及思想感情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二、探究性教学主要环节 探究性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五个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二是,启发思考;三是,自主探究;四是,协作交流;最后是,总结提高。

三、探究性教学的优点

探究性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

四、生物探究性教学实施面临的问题

生物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然而科学探究活动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学探究活动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有的探究连续用时较长或时间跨度大,当堂难以完成。二是,科学探究活动实施难度过大。科学探究有很强的程序性,完整性,是科学家式的学习,对初中生而言太难了。由此产生了悲观情绪,影响了课改探索的热情。三是,科学探究活动影响学生考试成绩。学生很喜欢参加各种活动,但费时费力,减少了学生“正规”学习时间,影响学生考试成绩。

五、生物探究性教学的简单尝试

作为新老师,在刚刚开始生物教学时,遇到很多困难。主要是教学内容不熟,无法从总体上把握知识点,还有组织课堂的能力有限,有时甚至无法加于课堂。另外,不能与实际相结合,缺乏实例,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段时间后,经过调整,已基本适应正常生物教学。对于生物教学,我也做了简单尝试。

我任七年级生物课,上册探究性实验就有6个,技能性实验8个,高中生物第一册探究技能性实验8个,研究性课题3个,实习实验1个。因此,教学过程中,尽量发挥生物学科特点,以学生观察、实验等亲历过程,把实验作为启发兴趣,探索问题、阐述内容、解释原因、归纳总结的重要依据和手段,使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增强自我效能感,培养他们科学探究式学习的持久兴趣,通过严格规范并富有探索性的实验操作,极大训练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我一般采用“三疑、三探”的模式。一是,设疑自探。教师提引导性问题,学生自己思考,提出探究性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二是;解疑合探。教师整理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归类分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探究讨论,有条件动手做实验,学生小组探究,得出结论;三是,质疑再探。对于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疑问,各小组共同提出,教师加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甚至加以实践和考察。

对于生物探究性教学,我的认识是浅显的,在尝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和困难。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继续学习,继续探究,把生物探究性教学落到实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勤于动手、敢于创新的能力。

生物探究性试题

为了验证酵母菌的发酵作用,某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两组实验方案。他们的共同点是:相同的玻璃瓶子两只,分为甲、乙两组,分别加入等量的温开水,每组按照各自的方案(方案

一、方案二)加入不同的物质后,将相同的气球套在瓶口,放在温暖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观察。方案一:甲组瓶内加入一定量的干酵母和蔗糖,乙组瓶内加入与甲组等量的蔗糖,不加干酵母。方案二:甲组瓶内加入一定量的干酵母和蔗糖,乙组瓶内加入与甲组等量的干酵母,不加蔗糖。

请分析以上两种方案:

(1)预期甲、乙两组的实验现象

方案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哪个方案更合理?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性学习的一次尝试 篇7

探究性学习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创设一种探究性的问题情境, 以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取加工知识、独立学习等为特征, 以实现创新发展为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主体的参与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使学生学会学习, 在培养健康的社会情感、判断思维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这些品质都是终身学习社会所必需的, 因而探究性学习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我们数学教师的责任。笔者在近年来的教学研究实践中, 做了一些尝试, 取得较好的效果。下面以“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为例, 阐述笔者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先让学生回忆椭圆、双曲线的第二定义:平面内点M与一定点F的距离和它到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的比是常数e, 当0<e<1时, 点M的轨迹是椭圆;当e>1时, 点M的轨迹是双曲线, 由此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当比值e=1时, 点M的轨迹是什么?

注意, 问题是学习的先导, 而问题的提出需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是否有效, 一般取决于是否具备以下条件:首先, 学生能否在先前经验基础上觉察到问题的存在;其次, 探究内容对学生来说, 虽是新知, 但经过努力可以掌握;再次, 能否激起学生认知冲突, 激发学习兴趣。

二、收集、处理信息, 引出猜想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当0<e<1、e>1、e=1时, 点M轨迹的变化情况。

对于定点F在定直线l右侧, e=1情况下, 学生可能看不出点M轨迹和过去学过的什么曲线类似, 为此, 教师可再用多媒体展示:当定点F在定直线l上方, e=1情况下, 点M的轨迹图, 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记忆, 发现此时点M的轨迹很像初中学过的抛物线的图像。

教师应向学生提供符合教学要求的多种信息, 架设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桥梁, 提示学生做有意义的选择。

当学生提出抛物线时, 教师可进一步发问:图像是抛物线的函数是什么?是否满足e=1的条件?

启发学生用最简单的一元二次函数y=x2的图像来分析。学生发现, 如果y=x2的图象满足e=1的条件, 那就能够找到定点F (x0, y0) 和定直线l:Ax+By+C=0, 使y=x2图像上的点M (x, y) 满足关系式:

教师启发学生对式子y=x2进行变形拼凑得到:

这时, 将引起学生的猜想:满足条件“e=1”的轨迹可能是抛物线。

三、探索研究, 得出结论

由于验证了初中学过的抛物线符合现有抛物线的定义, 这就帮助学生回忆了一些必要的旧知识和经验, 为后面选取适当的坐标系埋下了伏笔。借助方程来研究曲线的性质, 关键在导出便于研究的方程, 为此, 可先就焦点F在直线l上方的情形做讨论。取过点F与直线l垂直的直线为抛物线对称轴, 并以它为y轴, 导出的方程不含x的一次项。设过点F作直线l的垂线交l于点K, 学生又发现线段FK的中点满足条件“e=1”, 该中点必在抛物线上。故以线段FK的中点为原点, 导出的方程肯定不含常数项, 由此可导出抛物线的方程。

接着, 再讨论点F在直线l右侧的情况, 学生按照刚才的思考方法, 以过点F与直线l垂直的直线为x轴, 由对称性知, 导出的方程肯定不含y的一次项, 这样很快又导出相应的抛物线方程。

继续让学生就“点F在直线l下方”“点F在直线l左侧”的情形分别推导出抛物线方程。并指出刚才大家导出的4个方程都叫作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由于自然地联系了旧知识, 初中所学的“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和运用“直觉判断, 类比联想”等思维方法, 组织学生自己探索, 知识升华, 推导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建构并发展了数学认知结构。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距离拉近了, 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得到了实现, 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走上讲台, 实现由“学习者”到“研究者”角色的转变, 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

四、反思感悟, 深刻理解

教师提出问题:四个标准方程表示的抛物线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又是什么?

那么学生就会发现:共同点是图像都经过原点, P的几何意义都是焦点到准线的距离。不同点是对称轴不同, 开口方向不一样。

教师让学生继续观察、思考:在抛物线标准方程中, 什么变量决定抛物线的对称轴?什么变量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式?学生都能一一作答。

有学生又提出:如果点F在直线l上, 此时平面内与点F和直线l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什么?很快有学生回答, 此时点的轨迹是过点F与直线l垂直的直线。进一步明确了, 为什么课本的定义应加上条件“Fl”。

学生在积累了已有知识和探索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讨论交流, 自主归纳出四个标准方程表示的抛物线的异同点, 抛物线标准方程中各个元素的内在联系和制约关系, 从而自觉地、牢固地、科学地进一步发展并整体建构了已有的认知结构。

以上的“抛物线”教学实践, 使我们领悟到课堂研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发现、自我学习、主动建构认知结构、合作切磋、协同学习的机会, 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但这绝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松教学备课与学习指导, 相反, 它要求教师更要精心备课、钻研教材, 还要不断地研究学生, 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要依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现状与需求, 设计和调节教学过程, 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以下三个方面: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如何实现画龙点睛, 充分留给学生有宽广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课堂研究性学习, 教师要特别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用科学探索方法自主参与建构知识, 以及对学好数学的重要意义;要精心设计问题系列, 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搜集、处理信息, 鼓励学生善于提问, 勇于对所探究的问题提出各种猜想并努力加以验证;要从新旧知识紧密联系上, 去构建与强化知识链, 形成更加牢固掌握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谈探究性学习的新尝试 篇8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很大程度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情境,引发出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例如:在学习“盐类的水解”时,教师提出问题:“盐溶液都显中性吗?”问题一出即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进一步学习创造了很好的氛围。

由于问题不难,学生通过PH试纸就测定了NH4Cl、Na2CO3、KNO3这三种盐溶液的PH值,找到了答案。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自己就能探究出盐的酸碱性。这时候教师再趁热打铁提出问题:NH4Cl溶液为什么会呈酸性?Na2CO3溶液为什么会呈碱性?KNO3溶液为什么会呈中性?浓厚的问题情境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这样在解答问题时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活跃了。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老师创设情境,学生倍感兴趣,此时激起了学生强烈的自主探索的欲望。

二、提供探索内容,构筑探究桥梁

自主探索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體验或已有的知识背景去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一个化学问题提出以后,每个学生都会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考虑,并产生不同的见解。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就要引导学生进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去。例如为了证明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四位学生分别设计了如下探究方案:

甲学生:在醋酸钠溶液中滴入2滴酚酞,加热后观察颜色的变化。

乙学生:在盐酸中加入氨水,测量混合液的温度变化。

丙学生:将硝酸铵晶体溶于水,测量水温的变化。

丁学生:在氨水中加入氯化铵固体,测量溶液的PH变化,然后由学生讨论得出结果。

三、培养合作交流意识,强化探究效果

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化学的主要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实践中,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有利于让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合作交流就是让学生在同桌间、小组内、班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与过程,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互相帮助,实现了学习互补,增强了合作意识,提高了交往能力。

例如:学完Fe(OH)2的性质后,可让学生分组讨论Fe(OH)2的制备。一定要注意Fe(OH)2白色沉淀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红褐色的Fe(OH)3沉淀。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了方法的互补,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制法:

四、实践运用,体验成功

上一篇:阿里项目管理培训下一篇:ixhsby全_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ACCESS程序设计和公共基础知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