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思路(精选12篇)
探究性学习思路 篇1
求知与探索,是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最有效的学习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探究性学习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可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并发挥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小学语文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
探究性学习理念最早是由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演化而来的,它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等探究性学习活动,获取到知识、激发情趣,从而有效掌握程序和方法。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具有很大的不同。随着探究式教学方法的不断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一方面,探究式教学法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自觉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利用现有资源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教学情境及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掌握语文的规律,体会语文的魅力;同时,探究式教学又具有很强的合作性,它需要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 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性学习的优势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大大丰富了小学语文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让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信息,形成一个良好的画面,为学生学习创设情境。而小学生特别容易对活动、生动的事物感兴趣,这就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语文教学中。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学习环境,本身就包含有大量的知识信息,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就学习了大量知识信息。科学利用信息技术的图像、动画、音像等情境,建立一个良好的互动式学习环境,符合探究性教学工作的条件,为探究式教学工作提供了环境基础。探究式教学借助信息技术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大大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效果。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可以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程序。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设学习情境,进而实现教学效果。一般而言,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探究式教学工作需要经历以下过程:确定教学主题——创设教学情境——实践交流——工作总结——拓展升华。
3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3.1 建立探究式学习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探究式学习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探究式学习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条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给学生以强大的学习动力。而且,这种情境创设是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挑山工》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录制一些泰山的挑山工视频,让学生欣赏一下泰山的美景,体验挑山工的生活。通过视频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2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式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一种问题意识,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让学生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一个挖掘者。在教学过程中,转变学生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选择,在信息处理中找到答案,克服“填鸭式”教学的弊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网络,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知识、获取知识。
3.3 科学应用信息技术条件,使其服务于学习主题
在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中,信息技术环境的应用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如果信息技术应用过度,就会导致教学的娱乐性大于知识性,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大大减弱。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当使用多媒体等设备,可在不影响教学过程的前提下,适当增加语文教学的娱乐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果将学习任务完全交给学生,学生大都会沉溺于信息网络的娱乐中,忽略教学活动,因此,我们需要根据教学工作需要,制定科学的教学工作计划,由教师进行科学的引导,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科学把握信息技术环境的作用,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才能发挥好学生的主动性,实现教学目的。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教育理念的不断改革,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界受到广泛的认可。探究性学习提倡引导、挖掘学生的自主探索实践能力,通过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为学生创造探究性学习的条件,从而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本文阐述了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并结合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现状,提出了深化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思路 篇2
东港市碧海小学 小组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总结
校本教研要取得成效,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教师的自主参与。我校在校本教研中充分引导教师发挥研究主体的作用,让教师人人成为研究者。自2005年9月,我校开展了教师小课题研究,全校43位教师人人确立课题,人人开展实践研究。在实践中,教师们增强了研究意识、合作意识、反思意识。小课题研究,成为深化校本教研的有效形式。
一、小课题研究,教师研究的自主性增强。
多年以来,教育科研一直是阳春白雪,让人望而生畏。而在今天,“教师即研究者”,我们所倡导的“小课题研究”就是把教师作为研究的主导者,教师在具体教学情境中遇到的问题就是他们自发研究的“课题”。小课题研究改变了以往由上而下的大的课题研究的统领式,教师变被动状态下的研究为自主研究。
首先,在课题的确立上,教师有自主性。教师可以把自己教学中最感兴趣的、占有资料最多的、最有研究价值的内容作为研究的课题。我校43位教师,从教育教学的不同方面,共确立了43个课题,其中包括《小学生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小学生写数学日记的研究》、《小学生管乐视奏能力训练的研究》等。
教师自主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确定研究任务、研究目标、实验周期,以及每个阶段的具体研究方法。每位教师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同事作为研究伙伴,共同研究。
研究的过程教师是自主的,小课题研究是教师自行研究为主,在研究中,教师既是方案的设计者,也是具体实践的操作者。在研究中,教师可以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成长。
小课题研究,增强了教师研究的自觉性,每个人都成为研究的主体。
二、小课题研究,教师的实践意识增强。
小课题研究要求教师紧密结合教学工作开展研究,把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教师增强了实践意识。
在实践中,我们引导教师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课题实践。一是在日常学科 教学中实践。教师在备课中突出课题研究内容,教学设计溶入课题的指导,在课堂上指导实践。二是在固定的时间开展研究。学校规定每周二下午第二、三节课为全校性师生实践活动时间,教师自主设计实践课,进行教学指导。同时,晨会、班会、队会也是集中实践的时间,通过讲解、示范、展示、交流等形式,使学生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三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研究。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如:假日小队活动、环保调查活动、重阳节敬老活动、清明节扫墓活动等,对学生进行要求和指导。
通过以上方式的研究实践,教师们感受到“教学即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为每位教师设立“小课题研究档案”。它记录的是课题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方法,收集的是阶段性的实验成果。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两大部分:教师资料和学生资料。教师资料主要包括:课题申报表、课题研究方案、教师的指导材料、课题论文、反思等。学生资料主要包括:学生问卷调查、学生优秀作品等。
通过设立“小课题研究档案”,教师们研究中更注重实效性、连续性,增强了过程意识、成果意识。
三、小课题研究,教师的合作意识增强。
小课题研究以个人实践为主,同时更需要同伴间的学习交流。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内容都是具体教学情境中遇到的问题,很多都是共性问题,研究中教师互相交流,有利于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学校为教师创设了学习交流的平台。(1)组内交流。同年组(或同课题组)教师每周一次课题教研活动。通过案例分析、话题交流和个人反思的方式,解决了研究中的难点问题,实现资源共享。(2)全校性交流。在小课题研究的不同阶段,学校组织教师做课题实践的“优秀方案展示”、“优秀师生资料展示”、“优秀成果展评”等,这些都拓宽了教师学习的空间。大家感受到合作研究的力量。(3)与专家对话。我们引导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学校微机室全天开放,教师可以随时登录、查询。学校聘请我市教研部门的专家为我们的小课题研究顾问,定期来校做指导。教师们与专家深入交流,解除了许多困惑,获得实践方法的指导。
现在,无论是课下碰面、午餐桌旁,还是办公室里争论、会上评说,教师们的话题都离不开自己的小课题内容。全校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教师人人感受到研究的 乐趣。
四、小课题研究,教师形成反思习惯。
小课题研究的实践性,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反思,在反思中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解决现实问题,促进学生发展。小课题研究使教师增强了反思意识,形成了反思习惯。
学校组织开展的教学研讨活动,促进了教师的反思。如:课例观摩、专题论坛、经验交流等,在话题的交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教师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
同伴交流,促进反思,每位教师在日常更注重形成反思习惯。我校规定了“课题研究月汇报制度”,每个月教师都形成小结材料,在组内交流。每学期教师做研究的总结,这是对全学期研究的全面性反思。同时,每位教师有反思集、案例集,每学期至少写精品反思14次,精典案例2篇。在小课题研究中,教师学会了与同伴对照来反思;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来反思;以自我表现来反思;从家长的反馈中来反思……教师在反思中学习、成长。
小课题研究,使校园中形成了“带着问题学习,用新理论育人,将日常问题转变为课题研究”的教师校本研究氛围。教师的研究能力不断提升,先后有5位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开发了校本课程。全校形成了人人搞科研,人人争创优秀成果的喜人景象。学校被评为丹东地区教育科研示范校。
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的设计思路 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探究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由以前的满堂讲变成引导,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即改变过去传授知识“为目标”,灌输知识为“主要目的”的课堂形式,而探究对这一要求更为突出,在探究中,使学生经历科学知识的获得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呢?
一、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对于中学生来说,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要依赖于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料要具有引导性和探究的可能性。特别是现实的环境资料最容易引起学生的认识心理冲突,动摇学生的认知和学习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人教版生物选修一“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一课,可以先设计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问题,教师可以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洗过衣服,用的水是热水、温水还是冷水?为什么?”这样的事例贴近生活,学生有话说。又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又如在“生物的遗传”课前,让学生调查自己的父母的一些特征,如眼皮的单、双,有无耳垂等,并试着加以解释。教师安排上课开始时,学生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但谁都无法正确解释,学习的积极性因而空前高涨。再如细胞吸水、失水的实验中,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我们家里腌肉,或者在黄瓜里加入盐后,会有什么现象?”学生不难说出,会有水分出来,教师可以继续提问:“这是为什么?”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科学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应用学过的生物知识分析解决现实中的一系列问题,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提出问题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养成动脑的习惯。
二、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脱离常规,运用一些特殊手段锻炼学生的能力,启发学生自行获取知识,不能把实验变成简单的教师讲,学生做,按着课本做实验。而应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教师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精心设问,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如,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学生设计实验: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
教师可先提出启发性问题:我们日常洗衣服用温水、冷水,还是热水?学生自然会轻松得出温水这个答案;教师继续提问、温度的不同会对洗衣效果产生影响,这是通过对谁的影响呢?学生根据所学不难得出是影响酶的活性。
2.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那么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学生不难得出是温度,教师可以继续提问:“我们应该如何做呢?”学生不难得出应该设置一些温度梯度。
教师继续问:“根据所所给的材料(唾液淀粉酶、淀粉溶液、碘液等)我们应该根据什么来判断哪个温度下酶的活性高还是低呢?”学生不难想出可以根据不同温度下蓝色(淀粉遇碘变蓝)褪去的快慢来判断。下面的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步骤。
3.教师布置学生写出实验步骤,并进行不同的组别的比较,可根据实际提出问题,进行完善
例如本实验中学生会将淀粉保温后再加入酶,这里要注意引导,应该将酶也保温,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4.汇报实验方法
①取5个试管,编号后假如等量的淀粉溶液,各加两滴碘液。
②将各试管分别放入不同温度的水浴中保温。同时取等量的酶稀释液分别放入不同的温度中保温。
③相同时间后将酶加入对应的淀粉溶液中,反应相同时间。
④观察结果,并记录。
三、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加强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发现视野下有一较大的洋葱表皮细胞结构图,但在图像上有一个污点,影响了观察效果。
1.教师提问根据平时实验同学们请归纳,污物可能在哪些位置?学生很快得出在目镜、物镜或者在装片上。
2.请大家讨论,如果污物在目镜上,你如何判断?请写出过程。
3.如果污物在装片上又如何呢?
四、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总结规律,得出结论
在生物教学中,通过探究获取的知识,是按照人类认识的逻辑规律获得的,这种能力是经过长期的培养和训练逐渐形成的。学生只有具备了这种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才有助于他们总结规律,得出结论。例如在做“探究酵母菌呼吸作用”这一实验时,两个学生在汇总时结论出现了矛盾,其中一个学生的结论是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能进行呼吸作用,另一个学生得出有氧呼吸无氧呼吸都能进行呼吸作用。究竟哪个正确?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让学生重新进行实验验证,并引导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达成共识,最终获得正确的结论。
探究实验完成,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如果教师引导到位,学生学的也会很轻松。教师引导方式可以有多种,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以问题的形式引导,那就要求教师先熟悉探究,明白探究过程中学生在哪些方面容易出问题,再从这点出发,去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样学生就会有更大的积极性,探究就更容易进行。
参考文献:
[1]高学哲.如何设计实验.中学生数理化,2008(12).
[2]马金生,王春燕.怎样设计实验.今日中学生,2008(Z5).
例说探究性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篇4
不难发现, 探究性应用题一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没有明确提出要求的未知量。因此分析题意, 找出真正要求的未知量, 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例1.某商场同时以每件60元的价格销售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 另一件亏损25%。问商场在这次销售中是盈了?还是亏了?还是不盈不亏?
分析:显然题中提出的问题是探究该商场在这此销售中的亏盈, 而并未明确要求什么量, 因此分析题意找出要求的未知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为销售的盈亏应当用利润来衡量, 而利润=销售价-进价, 同时又知道了两件共卖了120元, 因此现在实际要求的未知量就是这两件衣服的进价。
利用商品销售问题中的两个相等关系 (1、利润=销售价-进价, 2、利润=进价×利润率) 和题中的已知量不难求出这两件衣服的进价。即:设盈利25%的那件衣服的进价为x元, 则有方程:60-x=25%x解之得:x=48。
再设亏损25℅的那件衣服的进价为y元, 则有方程:60-y=-25%y解之得:y=80。
由此可知两件衣服的进价为:x+y=128元, 而两件衣服的售价为120元, 显然进价大于售价, 所以商场卖这两件衣服是亏了。
二、加强反应, 尽量想到题中能够求出的量
如在例1中已知了衣服的售价和利润率, 就应马上想到两件衣服的进价是能够求出的, 而这两件衣服的进价正是解决问题所必须的量。由此可见, 反应对于解决探究性问题也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三、假设相等关系, 列方程求出解决问题所需的关键量
探究性应用题的又一特征就是没有已知相等关系。因此, 假设相等关系求出关键量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例2.某服装商店出售一种优惠购物卡, 花200元买这种卡后, 卡可在这家商店8折购物。什么情况下买卡购物合算?
解:设购买物品价格为x元时用卡购物与直接购物所花钱相同, 则有方程:200+0.8x=x
由此可得x=1000
不难比较, 购买物品价格高于1000元时用卡购物合算。
(说明:本题也可以用不等式来解决.)
四、代数方法与算术方法并用
代数方法与算术方法并用是探究性应用题的又一特点。即先用代数方法 (用方程或方程组) 求出题中的未知量, 然后利用题中的已知量和求出的量通过计算 (算术方法) 来解决题中要探究的问题。
例3.某村去年种植的油菜籽亩产达160千克, 含油率为40%。今年改种新选育的油菜籽后, 亩产提高了20千克, 含油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今年与去年相比, 这个村的有油菜种植面积减少了44亩而村榨油厂用本村所产油菜籽的产油量提高了20%。油菜的种植成本为210元/亩, 菜油收购价为6元/千克, 试比较这个村去今两年油菜种植成本与将菜油全部售出所获收入。
解:设今年种植油菜x亩, 则有方程:
180×50%x=160×40%× (1+20%) × (x+44) 。
由此得x=256
则去年油菜种植成本为:210 (x+44) =210×300=63000 (元)
售油收入为:160×40%×300×6=115200 (元)
今年油菜种植成本为:210×256=53760 (元)
售油收入为:180×50%×256×6=138240 (元)
物理探究性学习总结 篇5
学第二学期
研究性学习教学总结
XXX
探究性学习在新的课程标准中,不仅作为教学方法,而且还作为教学内容提出来,新的课程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在本学期的物理探究性学习实践教学中,更是深深体会到这一点,为在今后物理综合实践教学中取长补短,现将本学期教学总结如下。
一、计划的完成情况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精心选择的探究性学习内容都得以顺利开展。液体的压强、动能的影响因素、自制杆称等探究课题都得以充分的探究,通过学习,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基本上熟悉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评估与交流;在进行探理论认识和课堂实践两方面,取得一些阶段性的突破,基本上完成了之前制订的课题研究计划。
二、主要经验和体会
(1)、探究课教学具有创新性:
探究课教学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探究课教学的思想和原则的基
1本精神,即在物理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比较自由的积极活动,主动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同时使课堂充满了活力。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创新性,具体表现为:
其一、探究课教学改变课堂教学只关注教案的片面观念,树立了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观念。
其二、探究课教学使教师带着自己的全部身心和已有经验、状态进入教育,对学生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宽容度、耐心、机智,以及满足与否等情感表现无遗。
其三、整个教学过程是以演绎法和归纳法为主的学习过程。所有的问题均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然产生,再由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研究讨论、独立思考分析后,由自己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探究课教学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案例中,学生敢于从掌握已有知识向探索未知知识的教学进发,说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得以激发。
(2)、探究课教学突出了主体性。
物理学科探究课教学,突出了人的主体性活动。确立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是学的探究的主体。从探究课教学环节的构成来看,“准备”,“感知”、“冲突”、“探究”、“发散”五个环节,主体参与贯穿始终,使教学过程成为“我”的探究过程,主体“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以充分显示人的本质力量。
物理学科探究课教学确立了教师主体地位。教师是教的主体,教师在学科探究课教学中的作用在于给学生创设探究的情境、内容及方向;在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在探究中出现疑问时,及时适当地给予引导,自始至终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可以说,教师的组织、主导作用贯穿于物理学科探究课教学的始终。探究课教学方法促使教师从思想上真正顾及到学生多方面的成长,顾及到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探究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通常一般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到的。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地由课的具体进行状态的方式决定的。一个教师尽管只教一门物理学科,且面对同一批学生,但他(她)在每节课上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经历过程却并不相同,每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探究课教学使教师创造才能、主导作用,在处理这些探究情境中得到发挥,促使教师不断成熟。
(3)、探究课教学具有生命力
本教学中的探究材料来源于生活,取材方便深受教师的欢迎;该教学方法的知识的应用又回到生活,极受学生的喜爱。
(4)、探究课教学具有有效性
探究课教学方法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实践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察、独立探索、推理归纳、解决问题、创造思维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探究课教学是有效的。
(5)、探究课教学的适用性
物理学科探究课教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认识论的原理指导下,依据皮来、亚杰的认知结构论和列昂节夫的探究思想对物理学科中的教与学探究模式进行了高度的概括。结合物理学科本身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这一特点,探究课教学既可适用于高中物理学科的教学,又可适用于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当然,由于各年段各具鲜明的特点,其教学的要求、途径、手段、方式等当具不同。因此必须作必要的变式,以创造出富有鲜明个性的符合各种类型、各年级的具体的探究课教学方法、认知结构。
三、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每进行一次探究性探究,要及时总结经验,本期探究活动中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每次探究活动要注意精心组织,要提前准备好器材
(2)、探究完后要求学生完成好探究实验报告
(3)、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少数学生缺乏动手的习惯,要注意引导教育
(4)、注意将学习知识联系实际
物理探究性学习还有更多内容有待于在教学中进一步挖掘、总结和研究,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把握好标准更好引导我们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
小学汉语探究式学习模式新思路 篇6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来发现问题,并结合自己学到的知识对问题进行主动分析和判断,进而解决问题的进程。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和提炼,从而达到积累知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而不是“填鸭式”地一味讲解课本知识,使学生只是会学但不会应用。教师也不能再以学生能否正确回答问题或能否考取高分为标准去衡量学生了,而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主动寻找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到知识。这样,通过探究式学习,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还能自如地加以应用,从而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鼓励和引导学生全员参与
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让单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是远远不够的,其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不能有效激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鼓励和引导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创设问题让各小组展开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会结伴收集资料、集体讨论,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能充分感受到合作学习带来的快乐。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肯定,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有效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
阅读是汉语课程的一项基本功,在小学汉语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通过阅读不但能巩固学生的汉语知识,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教师和学生轮流讲故事、播放童话故事录音、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等,让学生通过听、看、讲来感受阅读的魅力。交换四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积极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把阅读搭建成学生自我表现的平台。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家的课外读物、报刊等带到学校,让学生交换阅读,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通过讲故事、读书比赛等形式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四、促进教师业务水平提高
汉语课堂中角色换位法的运用是否得当,对教师的汉语专业水平、课堂驾驭能力以及课堂组织管理能力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作为师生对话交流的舞台,课堂的价值在于唤醒师生共同创造的潜能。教师应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中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在交流中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能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种过程有可能会对教师的权威提出挑战,但正是这种挑战,才能够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努力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设计课堂教学,提前预设课堂中出现的突发状况。这些无不对教师的汉语专业知识和应变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五、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探究性学习思路 篇7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 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 获得科学的方法, 在科学的探究实践中, 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实施探究性学习正是实现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师的指导、帮助和参与下, 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 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学生通过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不断提高表达能力, 培养团结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一、传统教学与探究性教学的比较
传统教学重视学科经典内容的讲授, 忽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的培养, 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而探究性教学是将教学过程作为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动态过程, 允许学生对知识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和探究。
传统教学中, 教师作为知识的仲裁者, 对知识的“正确性”具有最高权威, 不鼓励学生提出与自己不同的见解。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知识, 对“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知之甚少。而探究性教学, 则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传统教学中,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控制者, 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过程、结果和质量评定都实施严格的控制, 教师的教学以知识传递为主, 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情感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关注不够, 教学过于程序化和模式化。而探究性教学不仅是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 更是学生获得生活体验与生存能力的过程, 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探究性学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是随着探究活动的经历不断发展的, 教师进行探究教学的效率和效益也是随着开展探究教学的次数和经验的增加而不断提高的。
二、化学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 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1.化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即使在由经验化学向理论化学发展的今天, 化学实验仍然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学科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学科的学习特点, 在实验中学习化学无疑是最有效而又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化学实验中, 学生通过实验研究认识物质, 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化学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 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
2.化学实验本身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
化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 是人们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 有计划地实施探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 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探究过程。化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化学科学的任何一项重大突破, 无一例外地是经过化学实验而取得的。正如波义耳所说, 没有实验, 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
3.化学实验为探究性学习中验证假说提供了科学方法。
和科学家进行的科学探究一样, 探究性学习也具有问题特征、收集信息特征、假设特征、验证特征和评价反馈特征。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 针对发现的问题, 在回忆总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基础上, 作出大胆假设或猜想, 并进行验证。所以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探究性学习时, 验证假设或猜想的主要方法, 也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探究性学习思路 篇8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接受性学习,整合,知识,能力
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不同时期的教育观有着不同的看法。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 学习方式应该是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教育要求的一种体现。不同时期, 不同教学目标与之对着不同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师在传授不同的教学内容时, 课堂上也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
一、对两种学习方式的分析
一方面, 接受性学习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课本上基本知识, 能给学生的学习成绩带来显著的提高。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方式都是以接受性学习为主, 而且它仍然是现今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我们在批判它的弊端的同时, 也应该看到它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合理性与实用性。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大多是人们长期积累与总结的文化结晶, 若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完这些知识, 并经历所有的研究过程那是不可能的。同时探究性学习也需要以接受性学习为基础, 不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进行的探究性学习肯定难以开展, 就算勉强展开也难以取得实效。
另一方面, 探究性学习则能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同时也能享受自主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 接受性学习已经很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 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初中数学课程中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它有助于学生理解某些数学定理与结论产生的原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与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实施适当的探究性学习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 能促使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与掌握, 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迁移。
二、两种学习方式整合要考虑的要素
1.整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阶段
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 让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合适的时机合理运用。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学生, 因为还保留着小学学习的习惯, 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往往还是比较片面的, 形象的, 直接的, 很多知识都需要教师的详细讲解与系统梳理, 所以他们的学习方式主要还是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尤其是在人教版数学七年级第一章《有理数》和第二章《整式的加减》的学习中, 由于负数的引入, 使得数的范围变广了, 学生对数的概念有了一定改变, 在运算的过程中一时间难以适应, 定理、公式会容易混淆导致计算出错, 因此教师在讲授这两章的内容时最好以例题为切入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解题格式的规范化, 引导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探究性学习为辅更符合他们的认识特点。
随着教学内容的改变和学生年龄的增长, 课堂上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探究性学习的比例可以逐步增多。如在人教版七年级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学习中, 由于这两章书是以几何内容为主, 虽然每个章节的知识点不多, 但是图形的可变性较大。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式来对知识有初步的认识, 然后用较短的时间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总结, 最后设置一些图形变式题, 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 从而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整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 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课堂上教师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 而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总是存在的。尤其是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时候, 都会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优生通常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这部分学生的收获相对较大;而后进生通常因知识和能力的限制, 导致对探究的问题理解不够透彻或根本不明白, 因此他们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都可能是比较迷惑和被动的。针对这样的情况,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 对后进生多给予关照和鼓励。后进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坏孩子”, 更不是智商低下的“低能儿”。他们好比是缺乏营养的谷物, 带着瑕疵污垢的玉石, 课堂上适时地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可以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激发学习的潜力, 他们也一样可以发光发亮。
第二, 调整探究内容的难度和梯度。设计的探究内容尽量是由浅到深有序增加和多环节小梯度变式的形式, 使得绝大部分的后进生也能轻松入门并能同步跟上。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分式》第二节的第3课时———分式的加减运算。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跟小学的分数运算法则基本相同, 只是把“分数”的词改成了“分式”。
第三, 调整探究的时长。课堂上不是说探究的时间越长就越好, 相反把过多的时间用在探究性学习上, 会导致课堂效率降低, 某些较为复杂、难懂的知识必需先用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接受性学习, 让学生充分掌握必须的基础要点, 然后再进行适当的探究性学习。只有这样课堂的学习效率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同时这也是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有效整合的一部分。
3.整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先明确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定义和两者之间的关系, 再对教材进行研读、分析, 把初中数学教材内容进行分类, 初步整理出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对应运用两种学习方式侧重点的调整。
第一, 一些较为简单、既定的知识采用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更为合适。如有理数的运算, 二次根式的运算以及一些概念性的术语、符号等。这些已经由前人指定了定义用不着太多的精力进行探究, 学生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第二, 一些公式、定理的推导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更为合适。如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勾股定理的证明,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函数图像的性质等。这些内容在探究的过程中可操作性较强,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对比、归纳得出结论。学生通过探究所获取的知识, 在理解、记忆等方面都比教师讲授的要深刻得多。
第三, 一些具有较高难度和可变性强的知识应先接受后探究更为合适。如分式方程的应用,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圆的切线证明以及一些综合性思考题的思路分析等。这些内容不容易被学生所理解, 如果直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那么会让他们对知识产生模糊甚至混乱, 从而影响学习质量。如果教师先采取示范讲解的接受性学习方式, 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和步骤去解题, 体验正确的思考方法, 从模仿中初步感悟知识的核心, 再让学生重新去体会、探究, 就能让学生找到明确的思考方向, 少走很多无谓的弯路, 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课堂上没有绝对的探究性学习或接受性学习。在实际的学习环境中, 这两种学习方式应该是同时存在, 相互交替、融合的, 在接受中有研究, 在研究中有接受。无论是探究性学习还是接受性学习都是学生学习所必需的。我们在积极营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 应该不断地克服两种学习方式的弊端, 发挥其优势, 扬长避短, 让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巧妙结合, 合理运用。
参考文献
[1]李军.浅谈探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13 (10) :23-23.
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 篇9
一、巧导新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讲授新课程前要精心铺垫, 巧设导语, 形式要生动活泼, 让学生从上课开始就进入一个有魅力且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创造一个乐学的情境, 使学生以极高的热情并投入到新的学习之中.如, 在比例线段教学中, 有这样一个例题:在相同时刻物体的高度与影长成正比例, 学生对比例问题比较抽象, 我就找出身高不同的甲、乙两名学生, 让他们同时站在阳光下, 再找两名学生, 把他们的身高和影长都测出来, 然后把甲乙两名学生的身高和影长都写在黑板上, 让学生自己去判断甲乙两名同学的身高和影长是不是成正比例.这样学生就能比较直观地了解相同时刻物体的高度与影长成正比例的关系, 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 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 同时是课堂的主宰者, 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 而新课堂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的过程, 他要求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 要实现这一点, 教师必须转变角色, 真正由权威的讲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 在教学中, 凡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筋能完成的, 教师就不能包办代替, 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 只起到点拨讲评的作用, 把思考的时间、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深化理解新知识, 从而掌握规律, 达到学懂弄懂的目的.
三、设计“开放型训练题”, 放手操作, 促进自主发现
目前“开放型”习题类型较多, 我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 总结出以下五种: (一) 答案不唯一.也就是一题有多种答案, 甚至有无数个结果, 而大部分题在解出不同结果时, 能总结出解题规律.如图1, 平行四边形中画上一条直线, 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图形.通过开放型的操作、观察思考, 为以后的学习作好准备. (二) 条件不唯一.学生对题目先从不同的角度补充条件, 然后解答, 这种训练教学中比较常见.如图1,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补充条件, 解出答案. (三) 问题不唯一.也就是学生在补充不同问题中, 得出不同的答案.如, 甲乙工程公司共同修建一条高速公路, 如果甲公司单独施工, 则要三年完成, 如果乙公司单独施工, 则要两年完成.而实际施工时, 甲公司单独施工半年后, 乙公司才开始施工, 学生可补充如下问题:乙公司施工多长时间能建成这条公路?到建成公路时甲公司施工多长时间?甲、乙两公司完成工程量分别是多少? (四) 解法不唯一.教学设计一题多解的训练应是开放型训练的一种典型.如图2, EB//DC, ∠A=∠E, 求证:∠A=∠ADE.学生在解答时, 展开不同思路得出几种解法. (五) 选项不唯一.所谓选项不唯一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或兴趣, 选择自己喜欢做的题目, 改变以往给学生练习在数量和对象上都划一的做法, 在教学中要提供一组题目,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题进行计算.
四、学生自己选择作业
传统的作业形式是全班统一, 有些学生“吃不饱”, 有些学生“吃不了”, 这明显违背了现代的教学原则.因此, 我们对于学生在作业方面的要求不能“一刀切”, 要面向学生提供不同难度的作业, 让学生选择不同数量、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作业去做.具体的做法是:以年级为单位, 经过教师的集体讨论, 编制统一的作业, 按难易程度分高、中、低三个档次, 让学生自己选择.当然, 教师应该规定哪些是必做的、哪些是选做的.
探究四 函数y=x2 (|x|≤2) 如图等腰梯形ABCD三边均与抛物线相切, 切点分别为P, Q, O.求四边形ABCD面积的最小值.
解 设直线AB与抛物线切于点P (x0, xundefined) .
∵y=x2, ∴y′=2x.
∴直线AB的方程为y- xundefined=2x0 (x-x0) .
令y=0, 得undefined.令y=4, 得
undefined
undefined, 当且仅当undefined时取等号.
undefined
这两个问题是将半圆改成半椭圆和抛物线, 适当改变多边形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开展变式教学的载体.
高中地理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探究 篇10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课堂学习、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某一研究专题, 并能主动地获得知识,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学习知识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 它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本, 助学生成才”, 其实质是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与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相比较, 它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更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已不是过去的“知识传授者”, 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二、地理学科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必要性
探究性学习不仅是一项学生自主学习和记忆知识的活动, 而且也是学生拓展思维和培养能力的活动, 它可以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三、培养地理探究性学习能力的一般方法
1. 加强目标优化整合
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 应该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一致, 不但要重视预设目标, 而且要重视可能出现的非预设性目标。第一, 研究性学习要求通过自主探究, 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第二, 研究性学习要引导学生运用原有知识目标和创新素质目标构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整体。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因此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而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理解或了解某个知识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多节教学内容加以整合, 统一实施教学, 达到教学目标的优化整合。
2. 重视学生学习过程
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目标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因此, 地理课堂不应当是单向的“独白式”课堂, 而应该是互动的“对话式”课堂。在地理课堂上, 应该多鼓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性地发生一种“对话式”关系, 使师生在“对话”中发生知识与情感的碰撞, 并从中受到启发。教师要摆脱过去的“以学科为中心”或“以知识为中心”等旧观念的影响, 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目标。换句话说, 就是教师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亲身体验、亲身实践, 并让学生从中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情绪,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
3. 营造民主和谐氛围
新课改背景下的地理课堂既是一个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能以新知识为工具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探究, 做到“现学现用”。课堂上, 教师可运用鼓励表扬、小组竞赛、讨论交流等手段, 调控地理课堂气氛, 使地理课堂的氛围“活而不乱, 稳而不死, 学而不厌”, 让每一堂地理课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学习。
4. 制定实施探究计划
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环节。在选准某一课题展开探究性学习时, 教师要事先给学生布置明确的任务, 让他们制定出较为详细的实施方案, 包括探究目的、探究方法、探究时间与过程、成果形成与展示等方面, 并且要让每项任务责任到人、落实到位。制订计划是前提, 实施计划是关键。这一阶段耗时最长, 可能是数周, 甚至几个月, 但这个阶段也是真正让学生体验探究性学习的最重要部分, 学生需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 以探究小组为单位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应用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此外, 教师还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让学生自己探索学习, 让学生相互合作。在课堂上, 可让学生自由组合, 建立学习兴趣小组, 只要在一起时能有效学习、有效合作, 就可以组合在一起。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相互探讨, 学生积极性高, 课堂气氛活跃, 效果也好。因此,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这也是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总之, 在地理课堂中,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要让学生多一些体验, 少一些单调的知识传授;多一些讨论研究, 少一些枯燥练习;多一些动手实践, 少一些理论说教。通过各种方法去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升.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 2002 (5) .
[2]陆良中.浅谈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J].试题与研究, 2010 (6) .
“感受”探究性学习 篇11
探究活动之一:初步感知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由于受“套花”游戏的影响,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识。我设计了下面的游戏:先把学生每10人一组,围成一个圆形,做套花游戏,每人套一次;接着每20人一组,围成一个更大的圆形,继续做套花游戏,要求每人再套一次。游戏结束后,让学生分别说说对这两次游戏的感受,并说出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比较,最后全班汇报交流,从中体会到第二次围成的圆形比较大,套花就越费力,从而初步感知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直径越长,周长就越大。
探究活动之二:探究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
学生初步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圆的直径越长,周长就越大后,教师设疑:给你几个圆,你能用什么办法尽快知道他们的周长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热情高涨,教师趁机让学生分组探究,寻求测量圆周长的各种方案。各小组学生分工合作,相互启发,相互研讨。探究出测量圆周长的多种方法:①有的学生用皮尺沿圆周直接测量;②有的学生用线绕圆一周,再测量线的长度;③有的学生将圆形纸片边缘涂上颜色,在白纸上滚动一周,得到一条线断,再测量出这条线断的长度;④还有的学生将圆形纸片剪成若干个小扇形,将这些小扇形的弧拼成一条“线段”,再测量这条“线段”的长度……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发现了许多测量圆的周长的好方法,教师一一加以肯定
探究活动之三: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前面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你能用快速的测量这些圆的直径吗?同学们小组合作,通过学生测量、汇报、归纳出几组相对应的圆的直径与周长。教师设疑:观察每组相对应的圆的周长和直径,你从中发现了什么?你最想告诉大家什么呢?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先大胆猜测,最后通过对各种数据的观察、比较、计算、讨论,探究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还有的学生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定值。
同学们的发现对吗?怎么验证呢?……带着一连串的问题,学生的探究热情再次高涨,通过猜测、实践、操作、讨论,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非常奇妙的想法:用三根同样长的绳子首尾相接,依次围在圆的周围,结果还差一点才围满,由此说明圆的周长比直径的3倍多一点。紧接着揭示圆周率的概念,这样很自然的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也很轻松的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从而很轻松的探究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探究活动之四:探究圆周长公式的巧妙应用
教学楼下有一棵粗大的古树,你有办法知道这棵古树的直径吗?同学们跃跃欲试,通过小组合作,课外实践,反复探讨,提出了不少好的方案。有的学生提出把古树砍掉,用尺子测量;有的学生提出在古树的树干钻一个空进行测量,但有一个学生的办法与众不同,他创造性的提出:根据“周长÷ 圆周率=直径”的逆向思维,即先测量圆的周长,再计算柱子直径的最佳方案。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只有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才能由重学习结果转变为重学习过程;由重教师作用转变为重学生体验。由于探究性学习具有较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因此,在这节课中教师创设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创造性的整合教学内容,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组互动的多维动态活动中,将圆的周长“化曲为直”,这样就直观、形象、准确地探究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进而发现圆的周长公式……最后通过课外探究,采取逆向思维的方式,学生创造性的提出“利用周长求直径的最佳方案。活动中充分利用“你知道吗”,“你发现了什么”,“你最想告诉大家什么”等启发性语言,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自信心,同时,又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增强了探究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由此我得到如下启示:① 合作探究性学习,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②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③留给学生更多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亲身体验,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创造”相关的数学知识。
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篇12
一、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进行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动力。这就是说学生的探究欲望一旦被激发出来, 就会对探究学习活动感兴趣, 并以积极主动和坚强的意志参与探究性学习的活动。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一课时,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桂林风景的彩图, 让学生设想自己真的乘舟在漓江游览:山依水, 水绕山, 山中有水, 水中有山, 群岛隐现, 云雾缭绕, 山间“绿树红花”, 江面“竹筏小舟”, 呈现一片迷人的风光。通过直观欣赏, 学生已进入了诗情画意的优美境界中, 不禁心驰神往, 仿佛身临其境, 渴求知识的欲望油然而生。紧接着引导学生从篇末结句“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入手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 开篇伊始, 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倍增, 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 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就能全神贯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教给学生探究的学习方法
1. 从课题入手进行探究学习。
语文的题目就是语文的“眼睛”, 它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阅读的韵味。如教学《草船借箭》时,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以“借”字为主线, 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教学时教师向学生推出以下问题: (1) 周瑜为什么要限期造箭? (2) 诸葛亮是在什么情况下“造”箭的? (3) 诸葛亮借箭成功后, 周瑜为什么长叹一声?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以“借”字为主线去思考、去探究, 就能了解文章的前因后果, 抓住中心。
2. 引导比较辨析, 进行探究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辨析, 从而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如在《登山》一课中, 写巴果茨基走小路的句子:“只见他的脊背紧紧地贴着陡峭的悬崖, 沿着狭窄的小路, 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动着”时, 让学生比较去掉“紧紧地”“慢慢地”是否可以, 为什么?把“贴”换成“靠”, “碎步”换成“小”, “移动”换成“走动”, 哪个词用得更好, 为什么?通过比较探究, 使学生感悟到课文中所运用的词语更能充分说明小路的危险和巴果茨基过小路时的真实动作和神情, 让人读后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3. 点拨解疑, 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质疑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内驱力。引导学生质疑,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育的首要目标。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 为了节省课堂时间, 避免学生提太多简单的、没有针对性的问题, 也为了消除有些学生担心不能把问题表达清楚、不敢质疑的心理障碍, 教师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后无法解决的问题。最后, 学生把问题的焦点放在了: (1) 地球究竟可爱在什么地方? (2) 地球母亲的慷慨表现在哪儿? (3) 地球容易破碎的原因有哪些?面对学生的疑问我没有急着把答案告诉学生, 而是引导他们联系全文, 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展开小组讨论, 使学生在了解信息、整理信息、交流信息的过程中, 体会地球妈妈是在毫无保留地对待我们, 她无私地为我们提供各种资源, 哺育着地球上的60多亿人口, 从而理解地球的“慷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