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探究性学习报告(通用10篇)
高中探究性学习报告 篇1
纵观《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突出的要求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自主的探究性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是根据青少年身心特点提出的学习方法;是培养现代公民和创新人才的需要;是数学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是探索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整合。下面,就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谈谈一下本人的看法。
一、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条件是“水平思维”.“水平思维”是指横跨多个学科或领域的思维。而学生则往往将一些表面上毫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是“水平思维”的一种表现,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很多老师在上课时,往往有学生对老师的提问答所非问,甚至“牛头不对马嘴”。若老师简单否定,或奚落一番,必将损害这位同学,甚至波及其它同学的思维热情。
例1: “若a为自然数,说出a以后的7个连续自然数。”
一个喜欢英语的女生举手抢答:“b,c,d,e,f,g,h” ;
一个男生起来补正:“a+1,a+2,a+3,a+4,a+5,a+6,a+7。”
这就是“水平思维”的结果,而正是这种思维特点,是教师们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条件。根据“水平思维”的层次性和发散性特点,教学提问中会爆出许多奇异的思维火花,是探究性学习的好材料。教师的策略是:鼓励他解说答案的依据,尝试导出结论的合理性一面。如果有“一点道理”,应发扬民主,导出更合理的答案,澄清原来似是而非的模糊意识。即便答案“荒唐”,“荒唐”却是“创造力”最好的朋友。无论是什么样的答案,学生都是经过了自己的“水平思维”得到的,理应得到重视和表扬,不能以老师的理解和意志强加到学生的意志上去。
二、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是“自主活动”
建构主义指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也就是说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从而有效地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新知识点。如,例2:椭圆概念的教学,可分几个步骤进行:
(1)实验——要求学生用事先准备的两个小图钉和一条长度为定长的细线,将细线的两端固定,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所得图形为椭圆.(2)提出问题,思考讨论。
①椭圆上的点有何特点?
②当细线的长等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
③当细线的长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
④你能给椭圆下一个定义吗?
(3)揭示本质,给出定义。
通过上述的自主性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方法,进一步探究它们之间具有的内在联系和各自特征,完成了对新知的主动建构过程。
怎样诱导学生参与和体验对新知的建构?本人体会到教师首先应该创设一种知识点存在于其中的教学情境,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情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充分了解全体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客观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大量客观信息间的矛盾。然后,再诱导学生采用正确的“研究方法”去对这一矛盾进行研究,矛盾解决了,学生学到了研究方法(学习的方法),获得了知识,同时克服了困难,陶冶了品德,形成了更高、更强的能力。
三、探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是“数学实验”
即便是抽象的数学都是与生活中的实例密切相关,贴近生活,回归生活,以数学的角度去研究社会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其中,亲手实验,才能感悟 “需要产生数学”的历史,由此体会数学的价值,体会前人创造数学的人生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自觉地关注和探究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学习总结报告 ·学习工作报告 ·公司学习报告 ·交流学习报告 ·出差学习报告
如
例3:在讲“函数的应用举例”后,课本后安排有一实习作业,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要求学生将《高一数学》上册课本第142页第8题改写成一份实习报告,大约半节课的时间,学生的实习报告基本成雏形。在此列举其一:
实习报告2002年12月8日
题目某市区居民住房的兴建与拆除
实际问题某市现有居民住房的总面积为a㎡,其中需要拆除的旧住房面积占了一半。当地有关部门决定在每年拆除一定数量x(㎡)旧住房的情况下,仍以10%的住房增长率建设新房。
(1)写出逐年(n)与住房总面积an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如果10年后该地的住房总面积正好比目前翻一番,那么每年应拆除的旧住房总面积x(㎡)是多少?(提示:计算时可取 为2.6)。
(3)过10年还未拆除的旧住房总面积占当时住房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保留到小数点后第一位。)
建立函数关系式an=1.1n a+10(1-1.1n)x
分析与解答= a+10(1-1.110)x=2.6a-16x,即2a=2.6a-16x,所以x= a.因此,如果10年后该地的住房总面积正好比目前翻一番,那么每年应拆除的旧住房总面积x是 a㎡。
说明与解释过10年还未拆除的旧住房总面积占当时住房总面积的6.3%)。(因为(a-10x)÷2a=6.3 %)。
负责人及参加人员 黄泽鑫张长安陈江滨黄艺凤
这是学生自己编写的成果。当时我提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某市区居民住房的兴建与拆除的领导,请问:题中涉及到“拆除与兴建”,我们先拆后建,还是先建后拆?以数学角度分析,二者有无区别?同学们瞬间议论纷纷,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但很快就有了结论:先建后拆。我问一位平时有点淘气的同学,为何要先建后拆?他说如果我是领导,我得为我的子民着想,先拆后建,那他们住哪呀?然后以数学角度又分析了“先建后拆”和“先拆后建”的本质区别。我认为我们做老师的只要准确地找出问题的切入点,即时点评即可。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创造性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使每个学生充分的发展。
四、探究性学习的动力是 “鼓励为主” 与“多元答案”。
“鼓励为主”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外动力,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语言等都是作用于学生的“外动力”。而追求“多元答案”则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内驱力,教师应对一些数学问题的讲解精心设计。如,例4:在“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一节的教学中,引出抛物线定义“平面上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之后,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初中已学过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就是抛物线,而今定义的抛物线与初中已学的抛物线从字面上看不一致,它们之间一定有某种内在联系,你能找出这种内在的联系吗?
此问题问得新奇,问题的结论应该是肯定的,而课本中又无解释,这自然会引起学生探索其中奥秘的欲望.此时,教师注意点拨:我们应该由y= 入手推导出曲线上的动点到某定点和到定直线的距离相等,即可导出:动点P(x,y)到定点F(,)的距离等于动点P(x,y)到定直线L的距离.大家试试看!学生纷纷动笔变形、拼凑,教师巡视后可安排一个学生进行板书,并进行讲述:
∵
∴ + =y+
∴ + - = +
∴ + =
∴
它表示平面上动点P(x,y)到定点F(0,)的距离正好等于它到直线
y=- 的距离,完全符合现在的定义. 这样,调动了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训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满足了多样化学习的需要。
例如:前面例1中的答案探究:只要将7个英语字母赋予符合题意的数学含意,即:a为自然数,令b=a+1,c=a+2,d=a+3,e=a+4,f=a+5,g=a+6,h=a+7,则“b,c,d,e,f,g ,h”又是一个正确答案。这样,就找到了与众不同的答案。只有一念之差,原来被认为解法唯一,现在变成无穷了。“这里没有唯一答案”,便成了真理,“多元答案”的探究成了永恒的可能。即运用创造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对每一个数学题予以审视,积极发掘可能蕴含着的新内容、新方法、新的推理和新的表达方式。
五、爱护学生探究性学习积极性的策略是“多元评价法”。
教学评价的主渠道还是在平时的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评价应采用多元性,在我们过去的考试的评价中,已经体现了对求解题的“分步给分法”和“酌情给分法”、填空题中多元答案的“相应给分法”。此外。一切的学习活动都可以作为评价的依据;评价的手段可以更灵活,例如:鼓励式的“评语评价”,经过申请后的“推迟评价”等。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正是一些地方、学校和教师在素质教育实践中的成功范例。
总之,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
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
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
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
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高中探究性学习报告 篇2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课堂学习、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某一研究专题, 并能主动地获得知识,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学习知识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 它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本, 助学生成才”, 其实质是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与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相比较, 它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更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已不是过去的“知识传授者”, 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二、地理学科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必要性
探究性学习不仅是一项学生自主学习和记忆知识的活动, 而且也是学生拓展思维和培养能力的活动, 它可以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三、培养地理探究性学习能力的一般方法
1. 加强目标优化整合
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 应该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一致, 不但要重视预设目标, 而且要重视可能出现的非预设性目标。第一, 研究性学习要求通过自主探究, 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第二, 研究性学习要引导学生运用原有知识目标和创新素质目标构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整体。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因此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而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理解或了解某个知识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多节教学内容加以整合, 统一实施教学, 达到教学目标的优化整合。
2. 重视学生学习过程
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目标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因此, 地理课堂不应当是单向的“独白式”课堂, 而应该是互动的“对话式”课堂。在地理课堂上, 应该多鼓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性地发生一种“对话式”关系, 使师生在“对话”中发生知识与情感的碰撞, 并从中受到启发。教师要摆脱过去的“以学科为中心”或“以知识为中心”等旧观念的影响, 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目标。换句话说, 就是教师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亲身体验、亲身实践, 并让学生从中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情绪,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
3. 营造民主和谐氛围
新课改背景下的地理课堂既是一个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能以新知识为工具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探究, 做到“现学现用”。课堂上, 教师可运用鼓励表扬、小组竞赛、讨论交流等手段, 调控地理课堂气氛, 使地理课堂的氛围“活而不乱, 稳而不死, 学而不厌”, 让每一堂地理课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学习。
4. 制定实施探究计划
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环节。在选准某一课题展开探究性学习时, 教师要事先给学生布置明确的任务, 让他们制定出较为详细的实施方案, 包括探究目的、探究方法、探究时间与过程、成果形成与展示等方面, 并且要让每项任务责任到人、落实到位。制订计划是前提, 实施计划是关键。这一阶段耗时最长, 可能是数周, 甚至几个月, 但这个阶段也是真正让学生体验探究性学习的最重要部分, 学生需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 以探究小组为单位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应用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此外, 教师还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让学生自己探索学习, 让学生相互合作。在课堂上, 可让学生自由组合, 建立学习兴趣小组, 只要在一起时能有效学习、有效合作, 就可以组合在一起。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相互探讨, 学生积极性高, 课堂气氛活跃, 效果也好。因此,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这也是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总之, 在地理课堂中,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要让学生多一些体验, 少一些单调的知识传授;多一些讨论研究, 少一些枯燥练习;多一些动手实践, 少一些理论说教。通过各种方法去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升.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 2002 (5) .
[2]陆良中.浅谈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J].试题与研究, 2010 (6) .
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 篇3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活动主体;问题意识;方式转变;个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132-02
长期以来,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一直沿用前苏联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即组织教学——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等五个环节。这种教学模式与时代的发展和对人的要求不相适应。我们的中学生几乎每年都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获得金牌,但赛后研讨会上,却明显暴露出我国选手创新意识与科学素养的不足。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在南大的一次报告中曾讲到中国青年有良好的理论基础,但需要加强创新意识。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是基于提高学生“发展性”的理念,力图在“基础性”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创造性”,促进其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在学习中,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该项改革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能促进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形成一种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物理是一门实用的、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能够使人类生活更美好的学科.比如,物理与能源开发,能源与环境保护,高性能物理材料的应用等,都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中学生正处于体力和智力迅速成长的时期,他们精力充沛,聪敏而好学,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好奇、好学、好动,对一切未知的事物都感到新奇,总想弄个水落石出,探究性学习一般都具有形象、具体、新奇的特点,学习过程中如能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就能同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产生共鸣,从而最大限度地引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而教师作为教学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积极创造条件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过程之中。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有效的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学生采用研究的方式学习,大部分学习过程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样学生学得主动,教师不再主导整个课堂教学,整个教学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促成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古人说“学源于思,思起于疑”,真正的求知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只有当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经常发现并提出自己的问题时,才会积极主动地、满怀兴趣地去思考、去探究,从而高效地完成学习活动,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现实生活、学习中如果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尽办法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充分地调动其观察、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动手操作等各个方面的能力,也就会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从而使其创造力得到培养、提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提问、如何学习以及如何思考。
教育者的任务不单纯是让学生知道某个问题,记住某个结论,而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去体验某种事实、体验某个问题、体验某项过程、体验某一结论。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认知的冲突,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异精神,并将其引向创新。在高中新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的教学不应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应给学生创设追求创新、发展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种开放的教学情境,对其心智产生刺激,形成认知上的冲突,从而促成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
二、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是指学习者所学信息主要由外部呈现或提供的一种学习方式,很容易使学习者处于机械被动状态,久而久之,学生逐渐丧失自己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而习惯依赖和等待,失去应有的锐气和活力。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探究性学习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自己的个人摸索以及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多数学生在提出问题以后,能够有意识的主动的研究探索,一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自我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而达到学会研究问题。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和角色都发生变革,即由被动学习者变成学习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承担者、发现者和探究者。这就要求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探究,自主搜集和处理信息,从而获取知识和能力。
三、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充分健康发展
课堂上,在这种模式下建立起的是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只有年龄和知识、经验的差别,教师可以融入到学生中间,共同讨论问题。这种课堂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大胆发表见解、质疑问难的科学求实精神,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和自尊,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教育所传递的内容应该有这样三个层次:第一,应该让教育者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一个客观的人;第二,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一个有理性的人;第三,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怎样才能使世界更美好,成为一个善于提问、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人。而目前的物理课堂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局限于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问题解决之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特别是解决与社会相联系实际问题和与现代科技发展相联系的问题。在创设新情境过程中,要自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科技与社会,体现现代物理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思想、新观念,可涉及当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在不削弱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不破坏物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情况下,敢于突破物理学的框架体系,综合其他学科的内容,用联系的观点将学习内容综合化、实践化、社会化和现代化。
高中探究性学习报告 篇4
高中学生已具备小学、初中所学的基本数学知识、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具有了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在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都应该而且可以实施研究性学习。
高中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大量存在着可以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素材,研究性学习贯穿在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
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仅仅从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些环节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1.实践
1.1在“研究性学习课题”中实践研究性学习。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已经列入课程安排之中,依据《新大纲》的要求,“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以进入了高中数学教材。无论是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还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教学都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好的素材。对此,可按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办法和程序展开研究性学习,并进行认真的组织实施,总结评价。
比如,人教社最新出版的教材中几乎每一章后都安排了阅读材料或实习作业或研究性课题,其中阅读材料往往是对本章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做简要的介绍,并且给出了资料的来源,可以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专家访谈等方式,收集资料,做出一个详细的报告;实习作业往往给一种思路,要求学生根据这个思路,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调查收集数据,分析解决问题;而研究性课题给出了研究内容,要求学生展开研究并得出结论。
1.2在新授课中实施研究性学习
在新授课教学中,师生主要依据一些教材和教辅。它们是教师教的根据,也是学生学的线索。但由于一些因素,这些教材总存在着发散与拓展之处或不完美之处,可在这些地方实施研究性学习。
如数列一章中对等差、等比数列的相关内容很明确,而对递推数列的相关知识并没有明确要求。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巩固等差、等比数列的相关知识,更能学会变换、转化等思想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
又如在学习“直线和圆”和“圆锥曲线”两章时,可以对平面向量在这两章的运用作研究性学习。
再如在学习“不等式”一章时,也可以对不等式的向量证法实施研究性学习。
通过对平面向量在后继部分的应用的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体现平面向量的工具作用,更能体现平面向量与其他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同知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在新授课教学中,还可以在知识的发生、发展,概念的形成,例题及其解法的优化等方向展开研究性学习。
1.3在习题课、复习课、评讲课中实施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开放性。在习题课、复习课、评讲课中,我们可以对题目进行改造,使其成为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是答案不固定或条件不固定的问题。开放性问题具有发散性,学生可以在不同的经验和能力水平上,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进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就解题的策略、问题的变式、问题的拓展、开放性问题的设计等方向实施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成为数学问题的设计者、问题解法优化的探索者、解题技巧的发现者,使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成为数学问题的主人。
高中探究性学习报告 篇5
尧山中学
洪庆华
摘要:实施问题探究性学习是今后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问题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关键是教师素质的提升。问题探究性学习对教师能力全方位地提出新要求。教师除了要有扎实全面的学科基础知识,还必须熟悉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内容,更要深刻地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应该说问题探究性学习是迄今为止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本文就问题探究性学习中生物教师应具备的思想观念、知识范围、各种能力进行了分析和说明,以便广大一线生物教师尽快走入问题探究性学习关键词:高中教育,问题探究性学习,教师,生物。
新课标将“问题探究性学习”列为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问题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开发的现实生活情景中,通过亲身体验进行的解决问题的自觉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确定探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现行新教材中也已编入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高考试卷中已相继出现了一些与探究性学习有关的试题。可见,实施问题探究性学习是今后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一线教师要尽快适应问题探究性学习的要求,积极参加到问题探究性学习中去。
生物学科是与人类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学科之一,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到环境、能源、粮食等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都与生物息息相关,观察和实验又是生物学科的基础。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中学生物教师理应成为实施问题探究性学习的排头兵。
教师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职业,但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问题探究性学习以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为目标,而要改变学生,首先要改变教师。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将是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前提和保证。因此,问题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关键是教师素质的提升。问题探究性学习对教师能力全方位地提出新要求。教师除了具有扎实全面的学科基础知识,还必须熟悉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内容,更要深刻地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应该说探究性学习是迄今为止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
面对探究性学习,教师首先要作好观念转变的思想准备。在问题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同样面对新情景、新问题,许多问题可能超出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可言;同时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知识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从而,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甚至,在有些问题上,教师和学生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教师应该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课题研究,教学从“传授”转变为“讨论”,教师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指导中,在学习中指导。要使学生真正从“学会”到“会学”。
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是教师积极参与问题探究性学习的前提,而要真正适应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强化生物学素养,完善知识结构。
问题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更广阔的知识面,由于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大大超出了课堂教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老师们失去了对书本对课标的依托,要指导学生,从容回答学生的问题,教师就不仅要熟悉生物学理论知识,还要广泛涉猎与生物学有联系的相关实践知识,随时掌握生物科学最新发展动态,要多观察、勤思考,注重将课本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同时,就学生探究某个具体问题而言,往往不仅涉及生物单一学科知识,教师还必须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强化知识横向联系。
问题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具有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探究性学习方面向的是开放的现实生活,选择的课题会因为学生的不同,时间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教师就会不断面对新问题、新挑战,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可以从中学到很多新东西,实际上教师是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指导。随着知识经济浪潮席卷而来,英国技术预测专家J马丁测算,目前,人类的知识是每3年增长一倍,一年不学习,所拥有的知识就会折旧80%。终生学习已成为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教师要
有终生学习的意识,而且要在问题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意识和能力。
问题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工作能力。探究性学习中学生的活动是分散的、自主管理的,由于学生自控能力的差异会导致各组活动的管理组织和活动质量有较大的不同,在小组研究中学生还会发生各种意见分歧和情绪波动,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同时,还要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协调工作。创设轻松和谐的活动环境,及时组织课题组之间的汇报和交流,一旦发现课题组活动质量有问题要找学生谈话,教育学生相互尊重和相互欣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信心,促进学生相互合作,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持之以恒的积极性。同时,探究性学习也使得教师已不能单独地驾驭对学生的知识、方法、技术方面的所有指导工作,必须与自己的同事合作、与社会各方面人员合作工作。
问题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具有广泛获取信息和开拓教育教学资源的能力。教师以往所熟悉的主要是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课本和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对除此以外的教育教学资源应用较少,也很少去开拓。问题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学习内容在时间空间上的开放,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发现和筛选信息,多渠道获得教育教学资源。不仅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资料室,还要与学校周围的医院、卫生防疫、环保、林业、农牧业等部门建立联系,教师要有走出学校联系社会实际的愿望和能
力。另外,还可以利用电子网络获得更广泛的信息资源,开展跨地域的合作研究。
问题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具有从事科研的能力和经验。中学教师的普遍缺乏科研经验,教学能力强而科研能力弱。而问题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还要有具体参加科研全过程的亲身经历,才能获得对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对科学探究每个阶段的工作、问题和要求有比较深切的了解,才能有效知道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正确处理学生遇到的问题。
浅谈高中政治探究性学习 篇6
那么, 如何开展高中政治探究性学习呢?
一、针对学生实际开展探究教学
心理学研究证明中学生具有强大的可塑性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要求教师在探究活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认知经验、认知水平、认知能力的差异性, 考虑用“阶梯型”设问推进学生整体发展、而不是用“云梯型”设问培养精英, 培养与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动机, 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内化, 提升, 获得真切的探究体验。
比如:在讲授《新时代的劳动者》就业问题时, 笔者在两个教学班作了不同方式的尝试, 在第一个班教学时, 针对学生对各种就业观的种种误区, 由时事热点话题导入课题, 师生共同分析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 分析就业的意义, 最后提出增加就业的措施。整堂课类似于填鸭式, 学生也没得到感悟和体验。在另一个班级授课时作了另一种尝试, 学生分成四个小组, 各小组分配任务分别寻找有关就业形势、劳动者当前的素质结构、传统就业观念、招聘启事要求、政府提供的就业服务、技能培训等方面的信息, 然后展开分组交流, 再进行集体交流, 要求不同的问题由不同的学生回答, 设置“阶梯型”设问, 然后由各小组代表发言, 小组其他成员补充, 最后教师点评、总结。从课后学生的反映看, 效果有着明显的差异, 可见, 只有充分估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 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 才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
二、启发、诱导,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主要是围绕解决问题展开的, 而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一个思维创新的过程。我们要求学生从课本中, 从社会实际生活中提出各类现实问题, 尤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关注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如我县国企改革、环境与发展、再就业与社会保障、社会治安、校园周边环境与学校教育等等。要求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关注身边事, 关注地方的经济建设。提出的课题要适当, 要进行研究的可行性论证, 通过论证, 我校高一、高二年级共确定了20多篇研究性课题, 诸如县域经济的发展;浅谈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对策;关于公务员涨工资及其对经济的影响等等, 这样既扩大了学生视野, 又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 大胆质疑的思维品质。
三、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
由于高中生所具备的知识和实践能力还比较薄弱, 我们不可能期待每位学生都能取得很大的探究成果, 教师在进行探究引导时, 更应关注的是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从小组的划分到组员的分工合作, 以及探究途径的指导, 探究方法的应用等, 教师应始终把注意力放在探究的过程上,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民主意识及科学意识。教师不能只等待学生的探究结果, 而应主动参与整个探究活动的全过程。这也正是新课程目标所提出的“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的能力要求。
如:在《股票、债券和保险》一课, 我假设给学生一定数量金钱, 让学生制订理财投资计划;在《民主决策:作出最佳的选择》一课, 我让学生自主选题召开了模拟听证会;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一课, 根据内容把学生分成四组, 搜集相关素材, 制作成幻灯片, 从不同的方面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等等, 探究活动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不仅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而且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升华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见, 必要的内化应用, 适度的拓展延伸是课堂富有生命活力的有效升华。
四、设计开放式的探究教学
当代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各种知识信息日新月异, 现实社会生活更加纷繁复杂。他们希望思想政治课能够就他们所关注的问题, 给他们信服的解答;希望通过政治课的探究,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从动态生成的角度对教材进行理解和把握, 并通过开放的教学方法, 将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动量, 让其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活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营造良好的氛围, 但“必须摒除浮躁, 舍弃表面的热闹, 以确保课堂教学拥有丰富的内涵”。在调查中, 笔者发现当前课堂教学及评价中有一些怪现象:有的教师为活跃课堂气氛, 提问次数明显增多, 但纯属作秀;有的教师为“贯彻新课程理念”, 在教学中设置多次学生讨论, 事实上这些讨论活动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多余的甚至是无效的。以上两种情形表面上颇有感染力, 实际上热闹过后, 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到底有多少呢?课堂气氛活跃不一定有实效, 因为没有屏神思索的课堂, 也不是健康的课堂。只有正确引导学生, 增强其探索世界、体验生活的自主性, 才能让探究活动获得真正效果!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研究 篇7
一.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一)探究式学习具有开放性
当老师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情景并提出问题时,不会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限制,拘泥于统一的学习模式,学生可以自由开放地进行讨论,思想不受拘束。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现象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并得出不同的结论。这种多解释多结论的探究式讨论方式充分拓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二)充分使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探究技能
祖国的未来要依靠新的一代去开拓和创造,因此,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这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主要动力和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提出某一问题并要求学生进行讨论时,由于结果具有未知性,这就使得学生不得不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在收集并整理好相关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各抒己见,积极听取和吸引别人的意见和看法,并进行汇总研究出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探究式教学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在大型的活动或重要问题的探究中,通常要进行小组合作,共同研究以便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在进行小组合作时,必须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考虑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合理分配任务,扬长避短,积极参与活动,促进问题的顺利解决。
(四)在讨论时以问题性方式进行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探究式方法要想被合理有效地运用,一定要以问题性为主要形式来呈现内容。在活动中,教师不断地提出针对性问题,引导和点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从旁对学生的讨论活动进行合理的提示和反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否则,若一直任由学生自我发挥,很有可能使学生思考跑题,误入歧途,难以解决问题,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探究性学习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对生活素材的积累,促进知识的整合
阅读是高中语文探究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阅读不仅仅是积累知识的过程,还可以促进学生生活情景的再现,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学会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进行思考。比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著名作品《拿来主义》时,作者通过采用正反对比论证以及比喻论证的方法对各种事实进行了揭露和抨击,深刻论述了对待外来文化和外国事物时所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引起了学生的极大思考,使学生明白不仅在国际关系事物中应该摆明态度,即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物也应该辩证来看,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而不能进行生搬硬套,盲目拿来。
(二)对文学作品进行多层次分析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所出现的文章通常都具有一定的文学内涵和深度,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文学作品进行多层次分析的能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并领略文学的独特魅力。众所周知,《红楼梦》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以描写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为主线,以贾府为缩影,揭露了封建社会由强盛到衰败的历程。不同的读者对《红楼梦》有着不同的理解,所关注的内容也不尽相同,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些读者为《红楼梦》中众女子的才华横溢而折服的同时悲叹于她们凄惨的身世,通过拜读她们的诗来体会和感受她们独特的内心世界,以便能够进行对话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还有的读者醉心于对《红楼梦》中礼仪和为人处世之道的研究,大获裨益;另有读者对《红楼梦》中的医学知识爱不释手;另外也不乏对《红楼梦》中贾府的兴衰进行分析,以此来推断和理解整个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历程等的读者。人们由于自身认知水平以及经历的不同对同一部作品的感受和领悟也不同。作品阅读的多元化给作品增加了无形的魅力,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眼界,促进了学生内在文学素养的提高,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三)树立人文观和世界观
高中语文不同于别的学科,其具有自身的独特性。高中语文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内在气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可见树立正确的人文观和世界观是多么的重要。仍然记得《胡同文化》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北京四合院的讲解和感染使学生体会到了北京当时的生活形态和人文观念,令人深思。
高中探究性学习报告 篇8
【前言】:
本人主持的“探究式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是在学校开设探究性学习课程,意在让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从而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并体验成功的喜悦。随着探究性课程的开展,我们师生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从而逐渐地把探究性学习引入我们的学科教学之中。在此我便运用了这种教育模式来组织学生学习高二地理下册的自然灾害及防治这节内容。
【教材情况】:
高二地理下册的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灾害及防治”这节内容,首先介绍自然灾害的含义和分类、自然灾害的特征、世界自然灾害的分布,然后介绍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以及我国自然灾害区划。根据教材的特点,其中我国有多种主要灾害,而课本上的介绍比较条理化,而且在课本中灾害的直观性不强,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但在网上有关自然灾害的信息资源比较多,所以“我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这部分知识非常适合学生在网上进行查寻学习,而且对不同的自然灾害类型可以分组进行学习,然后进行交流。
【学生情况】:
由于探究性学习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先设计有关学习计划,完
成一个学习计划包,然后学生根据学习计划的要求,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选内容的探究性学习,在网上查找资料,制作相关的网页或幻灯片并进行交流和评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离不开计算机这一辅助工具,因此我选择了我校的电脑教学实验班——高二(21)班的学生实施教学。该班学生属于我校扩招生,学习基础较薄弱,与其他平行班在各门学科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学校为该班配备了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并加强电脑教学,意在配合在其他学科中大胆地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全班30位学生,计算机操作运用能力较强,其中几位学生还在区级以上的电脑作品设计与制作中获奖,他们在高一年级时也开过类似的研究性学习汇报课,在课件制作方面我对他们充满信心,但在内容的选择和组合以及汇报时的表达方面我比较担心。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在知识方面,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分布、危害、形成原因,并找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2、在情感方面,通过对自然灾害的危害的了解,激发学生防治自然灾害的思想,并对人类的一些不合理的行为进行反思;同时在小组研究时发扬团队精神,分工合作完成专题学习,体验成功。
3、在技术方面,要求学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网上信息的查寻,并把研究的成果制作成幻灯片或网页的形式进行交流、评价。
〖教学过程〗:
准备阶段研究性学习阶段交流评价阶段
[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阶段:教师设计教学方案,“你对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学习计划的设计,以及制定多媒体演示评价量规,并发放任务表。
学生准备阶段:组成学习小组,确定小组探究学习的内容,制定小组学习计划及任务分工。
[探究性学习阶段]:
1、教师安排一节课让学生集体上网搜索自己小组所需要的网上资源,并在教师机上“你对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的文件夹中建立相应的小组文件夹,把所需的资源下载保存在里面。
2、小组成员根据分工,或继续查寻资料,或对已有的资料进行整理、筛选,讨论交流的形式以及内容的编排,完成交流所用的幻灯片或网页的制作和美化工作。
[交流评价阶段]:
1、教师简单地介绍本次学习的设计思路和目的,回顾师生
共同已经完成的学习过程,强调我们所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最重要的目的在于研究的过程,而非知识的本身,这一点我们已经完成了,而现在的交流评价只是学习成果的展示,但可以反映出我们研究性学习时的态度、我们学习的技能和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以及团队精神的发扬,对于这些我们进行评价并予以表扬。
2、学生分小组用幻灯片或网页的形式向其他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就研究的知识、计算机应用等方面向展示的小组进行提问、质疑,而展示的小组进行答辩、释疑。
4、其他小组对展示组按评价量规进行评价。
5、教师对本次探究性学习进行总结,进行总体评价,并公布小组评价的结果,对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
附『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课题』:
“我国的水旱灾害”
“我国的沙尘暴”
“我国的水土流失”
“我国的荒漠化”
“我国的地质地貌灾害”
【教后反思】:
1、分组没有打破原来的〖存在的问题〗:
小组形式,选题仍局限于课本上的标题,有些学生没有进入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研究小组中去。
2、有的小组任务表留于形式,大部分工作基本由组内2~3人完成,没有充分发挥团队精神。
3、本次交流为了体现小组的氛围选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没有利用网络教室的交互性。
4、学生制作的幻灯片和网页中,有些在内容的编排上不够合理。
5、交流时学生由于基础的问题,对研究内容外的知识缺乏自信,所以相互间很少提问,回答有时也不尽如人意。〖今后的计划〗:
在下一届班级中,选择一个各方面基础条件较好的班级再次实施该学习计划,避免本次实验中存在的弊端,与这次的实验进行比较,不断地改进,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真正地参与和体会探究性学习,掌握主动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自由地翱翔在知识的殿堂上空。
【教后体会】:
这种教学模式,更精确地说是学习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上的灌输式教学,发展成学生主动地探究性学习,可以说是一种学习的革命。这种学习模式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更是促进学生掌握主动学习方法的途径,而且通过交流共享学到更多的知识,最后通过
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篇9
摘要:探究性阅读教学是一种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化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化单向吸收为多方面交流的语文阅读教学,它注重学生质疑及探究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结合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特点,论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阅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实施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探究 实施策略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我把探究性阅读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流程:
一、自由朗读,自由感知。
读了一篇文章之后,首先要学生谈自己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以往,我们在学生朗读或默读前总布置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这种方法固然好,但它有时却限制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剥夺了学生自由感知的权利,再说学生平时课外阅读时,难道有人给他们布置整体感知的问题?阅读教学有时应该返朴归真,追求本色。阅读首先是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对话,然后是学生就作品进行的对话,教师参与后,则是学生、教师就作品进行的对话。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二、欣赏品味,合作探究。
全班分若干个六人学习小组,小组可以品味课文的写作方法、语言文字、思想情感、谋篇布局等。第二流程的问题可这样设计:这篇文章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地方?在写作上对你有什么启发?作品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怎么评价某个人物?对文中的观点你赞成吗,为什么?学生也可不按上述问题思考,可提出自己独特的欣赏角度。这个流程很注重开掘学生独特的个人体验,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往的教学是“传授―接受”式,即使有启发,但大多数情况都是教师设计一个又一个圈套给学生钻,得出的结论也大同小异,学生很少有自己的感悟,学生的思想是教师给的,这等于剥夺了学生对课文独特感受的权利。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呢?对不同的年级的学生、不同特点的文章,引导探究的角度是不同的。以下是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常用的几种方法:
1、对于关键词句的探究。作家都善锤炼语言,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作家锤炼语言时多在三类词:形容词、动词、副词。这三类词是语言中最富表现力的。古典诗歌中的佳句就多是挂在这三类词上,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皆是不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现代作品里也是如此,如朱自清《背影》中的:“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拣定”一词表明,父亲在为儿子安排座位时,是细心斟酌了一番,最后才选择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为什么要选这张椅子呢?因为儿子带的行李多,又是一个人,父爱的深厚通过“拣定”一词表现了出来。这样层层深究,学生能养成锤炼语言的习惯,从而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2、对主题的多元思考和深化延伸。对文章的主题,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探究文章的主题时,不但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而且有的文章还可以作深化延伸的探究。比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这首词充分表达了苏东坡徘徊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间,既想出世又想入世;既积极进取,又退让无为。因此,我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国古代文人不仅苏东坡,像李白、欧阳修、范仲淹等都具有这样的人格两重性,造成这种人格的根源是什么?学生在课外查资料,写探究性小论文,有一部分学生在小论文中提到,中国古代文人很明显受到两种思想的影响,一是儒家思想,二是道家思想,人生仕途得意时,儒家进取思想处于支配地位,失意时,道家思想使他们自我麻醉,中国古代的文人很多都是这样的。这种见解很有见地。
3、对课文大胆质疑。作家的见解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他们的思想提出质疑。注意从多角度去认识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对课文进行再评诂分析,这种探究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比如学了《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有学生提出愚公的做法真的可行吗?有的学生认为搬家会更好,还有学生提出既不必挖山也不必搬家,而应该对太行、王屋二山进行开发利用,让它们造福于子孙后代。我想这些问题肯定会引爆学生思维的火花。
三、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在独自品味探究后,教师请每位学生在小组内宣讲自己的观点,其他学生听后可以修改自己的观点或反驳对方的观点,然后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发言,阐述自己或本小组对课文探究的结果。对学生的发言教师首先鼓励其他同学修正他人的观点。如果有的学生的观点是明显错误的,那么教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同时要予以纠正;有的思想是表面的、肤浅的,教师要适时点拨,诱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如果学生没有触及课文的重难点,这时,教师要适时点拨,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四、总结评价,补充深化。
在学生充分合作探究基础上,教师用精当的语言,对学生的探究与宣讲过程作总结性、指导性评价,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做点评。对所研究的问题学生应涉及而未涉及的地方作提示补充,从而深化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拓展学生的思路;有时候还可归纳出一些方法性的东西,供学生以后运用;对有些争议较大的问题,教师可提供研究背景而不做出结论,留下空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继续研究之热情。这一环节有时也可完全由学生来完成,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以上几个流程始终遵循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原则。相信随着学生探究性阅读习惯的养成,随着学生自主探究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会不断提高,他们能够自主探究出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学生们的阅读会逐渐走向深刻与成熟。而这正是学生最大的收获,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浅谈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 篇10
一、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提出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数学探究是高中数学课程中引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直观和严谨。
传统的数学教育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这种学习方式十分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状况,当前数学新课改的一个重点是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途径方法的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二、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施
1.更新教育观念,为学生探究性学习创设环境
要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能力,课堂上必须给学生有探究问题与亲身体验的空间,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才能变成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教师的追随者,学生才具有了主动探索的意义,从而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不是机械接受和背记知识结论。因而,课堂上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自主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该同时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能力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比如,在讲解椭圆的标准方程时,焦点在x 轴上的,我为学生推导了,在讨论焦点在y 轴上的方程时,我就让学生自己动手模仿推导,只有他们自己亲自体验了,才知道推导的过程,以及在这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甚至有的同学通过探究发现求焦点在y 轴上的方程时,求解过程只需将求焦点在x 轴上的方程过程中的x与y互换就可以了。到了讲解双曲线的方程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椭圆方程的求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推导,再师生共议,结果课堂效果比较好。
2.激发兴趣,主动探索
探究性学习是通过各种探究活动来体现的。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的探究活动,激发他们开展探究的兴趣,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以能动的方式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同时,教师还要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使他们养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精神,促进其认知、情感和个性行为等全面发展。
要在问题情境的激发中探究,创设具有诱发性的问题情境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主动地探究。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的思想是从猜想开始的。”恰到好处的猜想,可以揭露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观察比较是人们获取知识、发现新问题和发明新成果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情感过程、意识过程。观察、比较活动常常会激起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取得探究学习的成果。根据学生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组织地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探究体验和思维火花的激烈碰撞,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不同的学生可得到不同的发展。
3.交流归纳,综合运用
引导学生学会交流、讨论,进行提炼、概括、归纳,梳理知识点,综合运用知识,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目的。经过自主探究活动后,要引导学生将所获得的结论纳入知识系统。如在探究学习某些概念时,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这些数学概念的确切定义是相对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定义的,而并非永远不变的。例如,角的概念在平面几何中是"从同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成的图形",可以说这是独立的静止的定义;在三角中是“射线围绕着它的端点旋转所成的图形(规定了正负方向)”;在立体几何中又有“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平面和平面所成的角”。这样从静到动,由正到负,从平面到空间,概念就逐步完善了。教师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善于表达,对获得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反思与评价,学生不仅要归纳得出结论,还要阐述知识是如何发现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当学生思路混亂,表达不完整时,教师要善于用鼓励性的语言加以赞扬和引导,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自豪感,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中的一件乐事。
实践运用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的知识、数学方法都要归结到实践中去。数学的起源是对实际问题的描述,数学的发展依赖于生产实践。因此,老师应尽量从生产、生活的需要和知识的发生、发展中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数学知识;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从中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使学生不但易于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使学生经常接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理论联系实际,去感知数学。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形式越来越展示出它的优越性。作为教师在探究活动中不仅注意满足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维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体现发展性目标,渗透生活中的数学意识,逐步获得对探究本身的理解。
【高中探究性学习报告】推荐阅读:
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11-06
探究性学习高中英语07-05
高中政治探究性学习论文08-08
高中数学的探究性学习09-23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方法总结论文10-21
探析高中音乐欣赏课中探究性学习模式论文05-27
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运用教育学论文08-14
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06-20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教学方法 谈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08-30
高中物理的探究性实验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