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的探究性学习

2024-09-23

高中数学的探究性学习(共12篇)

高中数学的探究性学习 篇1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提倡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创新的学习模式, 学生在导向性信息诱导下自主学习, 尝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更多地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探索过程, 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 是新课程改革中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高中数学,探究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数学课堂倡导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创新的学习模式, 在导向性信息诱导下让学生自主学习, 尝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更多地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探索过程, 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调动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是新课程改革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拟从教科书中挖掘探究的内容和方法, 谈谈高中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的做法与体会。

一、公式的探究学习

在公式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变换审题角度或用类比等方法去引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 能促使学生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的公式推导过程体现了探究性学习过程。

探究1:学生采用了归纳法。当q≠1时, 由此猜想当q=1时, sn=na1。

探究2:有的学生采用了合比定理。即q (sn-a1qn-1) =sn-a1。当q≠1时, 当q=1时, sn=na1。

探究3:有的学生采用了代换。

sn=a1+a1·q+a1·q2+…+a1·qn-1=a1+q (a1+a1·q+a1·q2+…+a1·qn-1) -a1·qn于是sn=a1+q·sn-a1·qn。

当q≠1时, .当q=1时, sn=na1。

探究1通过归纳猜想的方法推证公式, 还要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探究2通过类比公式的结构特点, 寻求内在的联系, 推证公式。探究3通过代换简化运算, 易解,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习题的探究学习

在习题教学中, 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 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思维、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素质。

例1:已知{an}为等差数列, 其前10项的和S10=100, 前100项的和S100=10。求前110项的和S110?

解法一:要求等差数列的和, 可先求首项及公差, 利用方程思想 (常规解法)

设数列{an}的首项为a1, 公差为d, 则求出a1, d。

再由, 得出结论。

解法二:函数思想 (待定系数法)

数列{an}的前n项和Sn=An2+Bn, 则

解出

再由S110=A×1102+B×110=-110

解法三:利用性质 (简化运算)

因为数列{an}为等差数列,

通过此题采用多种解法解答,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成为拥有创新思维品质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一) 一题多解, 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一题多解即对同一数学问题, 从不同的角度审视, 用不同的方法思考而得到不同的解答方案。在习题教学中, 适当的一题多解, 可以激发学生发现和创造的强烈欲望, 也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有利于拓展思路,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也有利于扩大认识空间, 促进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二) 一题多变, 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一题多变即从一道习题出发, 通过逆向思考, 探求新知。变化难度, 改变条件, 变化题型, 使一道题变成一类题。在习题教学中, 教师不应满足于就题论题, 而应该有意识地通过变式题的探究, 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达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的效果。

例2:已知实数x, y满足, 若z=2x+y, 求z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变式1:已知实数x, y满足, 若z=x2+y2, 求z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变式2:已知实数x, y满足, 若, 求z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例2是线性规划中最基本的截距型:。若b>0, 当的最值情况和z的一致;若b<0, 当的最值情况和z的相反;变式1是距离型:z= (x-a) 2+ (y-b) 2, 即z几何意义为可行域内的动点 (x, y) 与定点 (a, b) 的距离的平方。变式2是斜率型:, 即z的几何意义为可行域内的动点 (x, y) 与定点 (a, b) 连线的斜率。通过一道题, 解决了一类问题。

(三) 纠错觅源, 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纠错觅源即多思考解题过程中易混易错的地方, 总结应注意的问题, 分析原因, 并加以改正。在习题教学中, 要关注错题, 因为错题中蕴含着大量信息, 可能存在知识点的缺失, 也可能反映出思维品质的薄弱环节, 对学生自身解题能力的提高有着莫大的推动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教师讲, 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 这样, 探究性学习在教学实践中, 必将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高中数学的探究性学习 篇2

【摘要】新课改为什么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是什么?那么,探究性学习的设计关键又在哪里?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学习方法;关键环节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的。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主要以纪律教育来维持教学秩序,以讲授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等。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视学生为接纳知识的容器,没有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转变教学方式势在必行。一些教育专家认为,学习方式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步骤称为学习方法。例如,有的学生倾向于借助具体形象进行记忆和思考,有的学生偏爱运用概念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有人善于运用视觉通道(读与看),有人倾向于运用听觉通道(如听讲、听广播),也有人喜欢运用动觉通道(动手做一做或自己说一遍)。学习倾向包括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比如,有人必须在绝对安静的环境中才能专心学习,而有人却喜欢在音乐的陪伴下学习,还有人能够在嘈杂的环境中有效地工作和学习;有的学生为获取家长许诺的奖励而学习,有的学生却能够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有人喜欢在竞争中学习,也有人偏爱合作学习。那么,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是什么?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知识文化积累,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素的融汇整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1.探究性学习应该注重生活积累和知识整合

阅读是语言文字信息激活生活积累、形成再现和再造表象的活动。所以茅盾说,读书应当一边读,一边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凄,一边到现实的活人生中去看。生活是永恒的老师,可以教给我们很多的东西。可以在平凡的生活中积累足够的经验和丰富的阅历。有了生活的积累,文本的阅读才有坚实的基础。文本研习是自身认知结构与外来信息有机整合的过程,要让学生在阅读时发现阅读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整合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将学生已有的相关“内存”融合到文本中去,形成文本、作者和读者的共鸣。

2.探究性学习应该注重文本和思想的延伸

文本探究要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将学生的思考和感悟引向深入,使文本的思想与学生的思想发生碰撞,产生认识顿悟和思想飞跃。没有感性因素,哪里有情感和形象?如若这样语文课就失去了语文味。因此。阅读教学应该是一种深层次的审美积累、生活感悟和文化积淀。余秋雨的《风雨天一阁》,把挖掘历史遗迹、搜罗文化古籍看作是比生命都重要的事。是啊,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几乎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一个人的文化积淀也必然影响一个人的人生历程。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任何文化积淀的民族如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没有任何文化积淀的人将如何立足于社会,立足于生活。“探究性学习”又称“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在学习中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那么探究性学习的设计关键又在哪里?

1.探究的内容学生能够操作,并且有兴趣

尽可能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学,并试着与学生一起学习,从而构建一个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能力,养成积极探究未知世界的意识。在教学中,我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索、大胆尝试,培养学生探究、分析、概括、评述的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探究 篇3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探究性学习 课堂探究

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从广义上理解,是一种学习观、一种学习方式,意在让学生理解、应用、探索、创新知识、解决问题,对于数学中的问题有深刻理解和运用,而不是停留在记题型这方面。高中数学教学中,方法远远不同于义务教学阶段,主要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而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学会合作。

1.高中生探究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意义

探究性学习在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上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运用探究性学习法教学,可以让学生在高中数学课堂上面对枯燥繁杂的数学知识学习化被动为主动,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探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学习的运用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学习、探索过程,就会感受到高中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形成良性循环。另外,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出,数学教学应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在实际中探讨,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换句话说,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探究性学习无疑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很好手段。

2.高中生探究学习数学的现状

我在执教多年的多个班级中,发现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上的认知还是比较浅薄的,历来学生中主要出现以下情况:

2.1对探究学习兴趣一般。

在这些学生中,仅有五分之一的学生非常喜欢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活动,竟然有一半的学生表示无所谓,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不喜欢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探究性学习。这句话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探究性学习没有兴趣,高中数学任务繁重,解题繁杂,如果一味记题型,就只会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2.2开展探究活动时的态度比较认真。

虽然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不喜欢探究性数学学习模式,但是开展该学习方法时,大多数学生听课还是比较认真的,思考问题时都是先独立思考,然后合作思考并且思考时,还会制订解题计划,再交流心得,表现出超出老师预期的效果。在问题得到解决的时候,呈现的不只是答案,还有过程和猜想,以及失败的探索途径。所以,即使调查中发现他们不喜欢该学习方式,但是真正进行该学习模式时,还是很投入。

2.3年级越高,探究学习开展得越少。

在多年教学经历中,我发现随着学生年级增高,学生认知水平和独立探究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但是这种能力并没有运用到探究学习过程中。高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探究性学习还是比较感兴趣的,老师开展得比较多,随着年级增加,学习压力加大,教学又回到应试教育正轨上,然后开展探究学习活动的次数就少了,这一现状严重违背新课标教学要求。

2.4探究学习过程中障碍较多。

探究性学习作为较先进和重要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意志力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确实遇到较多的困难。这些困难主要来自于老师和学生。

老师方面,对于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方法认知不够,觉得对学生负责就是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的确,在中国国情下,应试教育下的强势管理的确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但是,探究性教学可以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数学成绩,对数学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就不会出现发挥不稳定的情况。

学生方面,一方面对这种新颖的学习方式表示不习惯,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摧残下,已经失去想象力和主动探究能力,并且习惯死板的应试教育方式。

3.建议

3.1改革接受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学习。

从机械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向主动积极的探究学习方式。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实现:第一,以趣引探,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兴趣。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可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素材,建立在实际背景上的数学问题总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探究状态。另外,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如创设开放情境,应用情境,易误情境等。第二,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探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渗透学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并掌握探究方法,如收集资料的方法,分析信息的方法等。

3.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数学界一直存在这样一个共识,即“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实质上是围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层面展开的。因此,产生问题对数学探究学习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一部分由教师给出,一部分由学生自己发现。所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对顺利开展探究学习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创设激发学生提问欲望的情境。

3.3淡化考试,注重多元评价。

考试的存在是必然的,考试是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检查。但我们不能把考试作为检验学生学习质量的唯一方式,更不能使师生认为考试是唯一的终极目标。我们应该注重评价的多元性。从多方面评价学生的成绩和能力,是对探究性学习模式的一种肯定。

高中数学是一门重要课程,学好高中数学不论从高考角度还是终身发展而言角度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所以,教育工作者有义务、有能力提高学生的高中数学成绩,探究性学习就是当前模式下最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薛沙沙.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2]王雅兰.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3]杨琴.对高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的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浅谈高中数学的探究性学习 篇4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学习过程,自主独立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探究的情境, 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学习载体, 来确定需要探究的主题,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从而培养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方法和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学习态度, 特别是对其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探究性学习最为关键的是如何进行问题设计, 最难的是如何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价, 所以应设计出一系列合理有效的问题, 注重多样性与及时性、总结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评价想的尤为重要。在课堂上, 提出对学生有意义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问题, 能够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探究活动。但是问题不能是深不可测的, 而必须是能够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 从可靠地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来解决的, 就是说把学生们常问的“为什么”转变为“怎么样”的问题。通过提问, 使学生在实证的基础上, 根据逻辑关系和推理, 找到问题的因果关系及其他合理的解释。之后, 教师对其解释进行排除或修正, 即合理的评价, 但需注意的是, 无论怎样, 学生只要将他们取得的结果和适应他们发展水平的知识相结合, 就达到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了。最后, 学生的相互交流阶段, 可为他们提供相互提出问题、检验实证材料、找出错误推理、出实证资料所不能证明的表述以及根据同一观察资料提出不同解释的机会。学生在此过程中, 能够引入新的问题, 加强实证资料在知识和解释之间的联系和作用。研究表明: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自主程度很是重要, 要尽量使学生投入到自己发现问题或深化探究问题的活动中去, 才可以显示出探究性学习方法的最大效果。

结合探究性学习方式, 对高中学生的要求, 除了应该学会系统的观察外, 还应能够进行精确测定, 并会确定和控制变量。在学会查询、检索、收集、组织、总结并解释数据的基础上能够预测和构建知识模型, 并可以通过批判性和逻辑性思维建立证据和解释之间的关系, 数学教学则更能体现这种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和有效性。那么, 如何让探究性学习真正地走进数学课堂, 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良好的探究情景, 充分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尝试、一种试误、一种发现, 所以, 遇到问题或发生的错误时正常的情理之中的事。对于教师而言, 善待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教学方法, 寻找问题所在, 然后对症下药, 再解决症结, 其效果则要高于知识的直接传输。久而久之, 能够引导学生积极的去探索, 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自由、安全、宽松的心理环境, 从而营造出浓厚的探究氛围, 这是学生“探究”的前提。在传统教学中, 数学一般算作较为枯燥的学科, 在实际教学中, 我较为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知、操作和语言等外部的实践活动, 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交融与统一。如此一来, 学生的思维会处于活跃的状态, 其创造潜能也将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二、创设问题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若要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往往需要创设一个充满疑问的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 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问题要为了解决某个问题、研究某个数学规律而设置, 这样的探究问题的背景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这样的问题背景从学习需要出发, 又能联系实际应用, 在解决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自我实践和自我实现的机会, 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 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没有问题, 不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多少的痕迹, 也不会激起学生多少思维的涟漪, 只有产生问题, 才能将知识的认知过程当做问题的解决过程。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提升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 如同游泳一样, 我们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所以也必须要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学习数学。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也认为, “内潜”的智力活动最初都是从“外显”的操作活动开始的, 外显的活动可以经过出声的语言、无声的语言而达于思维。有效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有利于思想方法的渗透, 有利于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在点拨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之后, 将其分成7个学习讨论组, 以提出的问题为开端和主线, 经过多位同学讨论后, 还应以问题为终结, 在此过程中, 解决问题的同时, 又提出新的问题, 如此反复, 在温故以往知识的同时更易于接受新知识, 使学生们在心理上留下余味, 为以后的学习蒙上一层神秘面纱。要想有序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组织工作”是必要的前提, 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平时表现每八个人为一个小组, 采取分层教学, 优生带差生,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指导组织结果评价, 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

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内容应包括态度、情感、技能、能力以及结果等几个方面。必须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 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要强调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和活动的全面参与。作为教师, 我可以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来判断, 是否认真努力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 是否有责任感, 是否积极参与、主动协作并提出探究设想和建议。同时, 要全面掌握各个学生与之相对的技能水平, 并适时适当地对每位学生进行评价, 灵活掌握评价标准, 以致激发阶段、水平不同的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考查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同时也要通过前后几次的活动进行比较来评价他们的发展状态。在实际教学中, 我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 小组评价与组内个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为促进学生的基本素质充分而各有特色的发展从而达到基本标准。

高中数学的探究性学习 篇5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对各个科目的教学目标都做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教学已经不再能够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以及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为了进一步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对原有的教学手法进行创新与改革。时代在不断发展,教学也是,尤其是近几年,我们在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手法上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以高中地理教学为背景,浅谈高中地理的探究性学习,希望起到一些借鉴作用。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高中地理;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学压力也在不断提高,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升学压力,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传统教学,我们已经对其利弊有一定了解。为了更好地完成新的教学目标,我们需要对教学模式、教学手法等做出新的改革。传统教学的教学模式局限在教师的单方面讲授与学生的聆听,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一个相对被动的处境,不利于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新型教学观念倡导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度,从而提升他们对于教学的专注度,获得更高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探究性学习恰恰就是体现新型指导思想的一种教学手法,在实践教学中获得了一定的教学成绩,而且其极大的发展空间获得了非常多的学生的喜爱。

一、探究性学习在高中地理的应用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

探究性学习与一般教学方法的区别就是更多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对知识的整合运用能力等,这也是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忽略的,总体来看,具有一定难度。一般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对地理知识进行讲解介绍,学生负责聆听,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状态,经过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之后,这一种教学模式的弊端也是日益明显。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研究性学习不仅大大改善了原有的教学,而且针对新课标的要求作出了强化。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主要还是以灌输式教学为主,而高中地理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比如说,热力环流、气旋、反气旋等。高中地理的抽象性还表现在抽象概念名词等,这也是远离学生日常生活的。而探究性学习则是学生面对问题时,通过主动学习知识,锻炼能力,从而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探究性学习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更强,对学生在地理自主学习能力上也有所强化。根据相关教学数据显示,在探究性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对于地理抽象化概念的理解也更加形象化,加深了学生的记忆,而且学生在生活中对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也会更强。总的来说,探究性学习在实践教学中体现出较大的教学优势。经过长时间的传统教学,学生对于灌输式的教学普遍产生了厌倦,从而引起对学习兴趣不高,对于学习缺乏动力等问题。探究性学习则恰恰相反,老师不会告诉你怎样去解决问题,而是需要你自己去思考怎样去解决问题,充分动员学生,不仅让学生在身体上参与到教学当中去,就连思维也融入到了学习当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往往会获得更高的专注度,对于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也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记忆。虽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探究性学习体现出了一定优势,但是在教学中还是存在各种问题,比如说,问题过难挫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对于探究性学习毫无头绪,不知从何做起等。

二、优化探究性学习在高中地理的应用具体措施分析

(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的思考

对于探究性学习而言,最基础的就是发现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够对地理问题进行探究,当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师还可以自己设立问题,但是在有时间的前提下,还是鼓励学生进行阅读,自己发现问题。在传统教学当中,学生对于学习积极性不高,一节课过去,教师累的不像样,但是学生所收获的知识却不多,可以说教学效率是非常低的。而且在传统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学生不爱看课本,其实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师能够做的非常有限,非常多重要的知识点都需要学生在课后自己进行阅读与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需要强化学生的阅读习惯。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记忆与理解,比如说,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会有昼夜交替?它是怎么形成的?在进行探究时,教师不需要进行解答,而需要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找到正确答案。比如说,反气旋是怎样形成的,在课本里会有比较全面的解释,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在脑海里想象,地理知识中有非常多的细节内容,在学生自主讨论之后能够对地理现象的形成有了更加形象全面的了解。

(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积极思考

除了需要通过阅读发现不懂的问题之外,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与困惑表达出来,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都非常积极非常认真,但是对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却总是缺乏信心。这种情况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因为怕自己的成绩不够好,提的问题太简单会被同学笑,还可能是羞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对于这种情况,教师需要不断鼓励,尤其需要关注一些后进生,即使他们提的问题非常基础,教师也需要给予这样的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促进学生进行主动提问,教师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令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与思考当中。在实际教学中,进行高中地理探究性学习时往往需要组建一些学习小组,而对于整个探究的过程来说学生需要完成各种任务,比如说,在学习气候时小组成员有什么疑问,在哪一方面认识不够清楚,经过一定的讨论之后的结论是什么,这些观点是否有实际论据支撑等。小组中需要有记录的、整理中心思想的、把握流程的、进行复述总结的等,对此,需要学生自行选择与决定。可以说在高中地理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团队意识、合作能力的提升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

(三)活用各种教学手法,给予教学不一样的面貌

对于探究性学习而言,优点之一就是能够自主发挥的空间很大。比如说,探究的模式,有的同学是有足够能力进行自主探究的,有的或许在能力上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探究小组,以自愿为原则,当然教师也可以在事前进行组织安排。对于一些想自己探究的学生,可以让他自成一组,而想要共同探究的就组成小组,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指导作用,对于一些非常团结、优秀、有创造性的想法教师需要给予表扬,支持学生的大胆猜测,小心求证。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查阅资料、想象等方式进行探索,在这一点上教师需要给予一定的空间。比如说,地球的公转与自转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有的学生可能天马行空,但是教师还需要支持,不能局限于标准答案的框框里。除了以上有涉及到的之外,在高中地理探究性学习中还有很多非常好的教学方法。比如说,利用微课进行学习、举行辩论赛等,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令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进行知识的理解与学习,在方法与形式上是可以多种多样的。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同时不断给予探究性学习新的改变。例如,辩论赛,对于一些地理成绩比较优秀的班级来说,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学习好课本内的知识,对此,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拓展,如对课本未涉及的知识进行探索。将班上观点各异的学生分为两个阵营,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论证观点,教师则成为了场外支援。利用创新的形式进行学习能够给予学生不一样的刺激,会使学生对高中地理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目前的教学趋势来看,探究性学习会在将来得到更大范围的应用。在探究性教学中不仅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还要让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同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理解的深度,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相信在教师们的不断努力之下,不仅仅是高中地理的教学水平将有所提高,对教学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也会产生推动作用。

作者:李一红 单位:广西玉林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张新建.新课标下地理探究式教学模式及策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2).

浅谈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如何转变学生当下的学习方式,这是新课程改革中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因为很多知识的难度较大,所以往往是教师主宰着课堂,学生只是在被动参与,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甚至会导致教与学的相互脱节,大大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在新课改要求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效果的思想的影响下,很多教师也开始了对自己教学的调整,探究性学习逐渐被大家所熟知、应用。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教师预设好一定的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同时提升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应用,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利用这种方式是为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单一的接受式、灌输式的学习方式,目的是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终生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的深处,都有一种很深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广大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尤其的强烈。”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从数学的学习联系到自然、社会和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对数学进行探究式的教学,使学生具备知识灵活、深度应用的能力。那么,如何来开展数学的探究性学习的途径呢?我就这个问题来简单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

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往往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但是学生的听并不意味着能力的提升,很多情况下学生只是听会了这道题,而不是听会了这类题,这就使传统课堂很多情况下部分学生虽然听会了,但是真正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还是解决不了。

探究性学习,能够使学生亲自参与其中。例如,很多教师在新课改后讲题,不是自己讲,而是鼓励学生去讲,所以能够更普遍地呈现学生自身的状况,这样更有针对性。同时,学生在讲的过程中,可以自己去体会那些解题方法和技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更能够调动学习的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数学开放题与数学探究性学习

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搞好探究性的学习一定是需要比较合适的载体的。而高中数学中的开放题正好可以作为探究性的学习的载体,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创造潜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践证明,数学开放题用于探究性学习是合适的。

三、社会实践与数学探究性学习

在数学探究性学习中,如何利用数学的知识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取有利信息,掌握有效方法,从而来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以下的问题均可作为数学探究性问题来进行讨论:

1.购房贷款决策问题。

2.预测今后人口数量,即分析当地的人口增长问题。

3.气象学中的数学问题(温度、湿度、空气污染指数、臭氧层的变化)。

4.当地耕地面积的变化情况,预测今后的耕地面积。

5.无盖盒子的最大容积问题,用料最省问题。

6.拍照取景角最大问题。

7.商品营销策略问题。

总之,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作为教师,我们要立足于本职,发挥主观能动性,为社会主义教育贡献更多的力量。

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篇7

一、什么是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 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 经过分组活动和探究, 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 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在学生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 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共同讨论来完成.它强调学生主动探索, 并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过程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设计

设计“有意义”“适度”“恰时恰点”的问题串, 用“问题串”引导学习。以下就《对数函数的图像及其应用》这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谈谈如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合作探究并获取数学思想方法:

1、教学程序与环节设计:

2、教学过程与操作设计

问题1:画出对数函数的图像, 并根据图像说出对数函数的性质有哪些?

任务分配:学生独立思考, 分组讨论;教师组织展示成果, 补充完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由图像联想对数函数性质, 培养学生以形助数的思维品质。

问题2: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值的大小:

任务分配:学生分组讨论, 展示成果;教师督促指导, 追问引领, 提升思维

设计意图:通过构造对数函数比较两个对数的大小, 渗透函数方法和分类讨论思想。

问题3:解下列不等式:

任务分配:学生分组完成, 学生互评完善;教师揭示思想, 帮助形成方法。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化归意识、等价转化意识并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对数函数单调性解不等式

问题4:溶液的酸碱度是通过pH值来刻画的, pH值的计算公式为pH=-lg[H+], 其中[H+]表示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 单位是mol/L.

(1) 根据对数函数性质及上述pH值的计算公式, 说明溶液的酸碱度与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之间的变化关系.

(2) 已知纯净水中氢离子的浓度为[H+]=10-7mol/L, 计算纯净水的pH值.

(3) 国家标准规定, 饮用纯净水的PH值应该在区间[5.0, 7.0) 内, 请你计算出饮用纯净水的氢离子浓度的范围是多少?

任务分配:学生阅读理解, 联想化归, 建模提升;教师点拨引导, 补充完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应用对数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问题5:这堂课我们探究了哪几个问题?收获了什么?

任务分配:学生小组讨论, 归纳整理;教师补充提高

设计意图:学生整理纳入认知系统——知识、方法、思想错误的原因, 辅导思维方法, 使思维形象化;拨正学生的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 从多种角度考虑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独创性的组合, 总结规律, 比较异同点, 设法在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 提高分析综合的抽象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的工作不仅是要教书, 而且是要育人。通过教书为手段, 达到育人的目的。注重了课堂教师教师行为和课堂辅导应该是“授人以渔”, 而不是“授人以鱼”。

三、注重教学反思, 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探析 篇8

一、创设探究性问题,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学生在对数学进行探究性学习时, 离不开教师适当的点拨.教师提出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 能够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 促使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探究中.例如, 在教学北师大版必修五第一章《等比数列》时, 教师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 可以先引入探究性问题:“波斯国王要奖励国际象棋的发明者, 而这位发明者所要的奖赏仅仅是在64个方格中依次放入1、2、4、8…… 个麦粒.看似少之又少的奖励, 可是计算起来, 却能让国王倾家荡产.你知道国王要奖励多少麦粒给发明者吗?”听完故事后, 学生的探究欲望十分强烈, 大家都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掌握了等比数列的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解决了问题.由此可见, 创设探究性问题,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促使数学课堂生气勃勃.

二、创造性重组教材, 化静态教材为动态资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强调:“要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让学生在探索和发现过程中对数学知识进行建构, 对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创造性的重组, 使其转化成为动态的教学资源, 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师生的面前.”要将静态教材转化为动态资源, 教师需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案, 创造性重组教材, 优化教学手段.例如, 在教学北师大版必修四的《三角函数》时, 有这样一道题:已知α 是第三象限角, 化简.在化简时, 可以将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 从中得到思路:化简一般不含有分母和根式, 尽量减少函数的名称并求出函数值.这样的思路确定之后, 便可以进行解题.由于α 是第三象限角, , 关键是将根式去掉.同样, 对于教材中呈现出来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公式及图像, 我们都要对公式进行推导和变形, 呈现出一个动态的过程.

三、课堂上有效交流, 构建高效课堂

教育家威廉·亚瑟说:“对教学内容叙述是平庸的, 启发交流才是伟大的.”这句话告诫我们, 在传授知识时, 要营造平等的对话氛围, 让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 敢于和同学交流, 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张扬自己的个性, 从而在思想的撞击中产生数学智慧.例如, 将下列命题补充完整, 让它成为一道真命题:假如函数f (x) =3+log2x的图像和g (x) 的图像关于____对称, 那么函数g (x) =____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交流中, 有的学生认为是x轴, 函数为g (x) =-3-log2x;也有的学生认为是y轴, 函数为g (x) =3+log2 (-x) ;还有的学生认为是原点, 函数为g (x) =-3-log2 (-x) .当然, 也有的学生认为是直线y=x、y=2x-3.在有效的交流讨论中, 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 从而有利于构建高效课堂.

四、挖掘教材资源, 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学习数学要具有现实的意义, 要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知识再应用到生活当中去.”因此, 我们在对数学教材进行探究时, 应挖掘出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源, 把它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结合起来, 学生就会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例如, 在教学北师大版选修的《排列与组合》时, 教师以购买彩票中的“双色球”或“大乐透”为例, 对排列与组合的公式及原理进行分析.再如, 学生对乒乓球感兴趣,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9名乒乓球队员 (男5名, 女4名) , 现在要进行混合双打, 请问可能有几种分组方法?因为教师挖掘了教材资源, 并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先取男、女运动员各2名, 有C52C42种;四名队员混和双打, 有A22种分法, 就很容易算出共有C52C42A22=120种分法.由此可见, 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体现了数学的实际运用价值,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总之,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通过不同的途径,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 有效实施探究性学习.

摘要: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可为学生将来成为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主要从创设探究式问题、创造性重组教材、课堂上有效交流以及挖掘教材资源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探索实施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周仕波.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实践与思考[J].高考 (综合版) , 2013 (10) .

[2]林国夏.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实践[J].新课程学习 (下) , 2014 (6) .

论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篇9

一、实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资助发现问题, 形成假设, 收集并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并且进行表达和交流的学习活动。它的根本的特点是: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 其目标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 大多不外乎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从而造成课堂教学中思维停滞, 对相应的知识缺乏一定深度的思考, 同时还容易在枯燥的授课中走神。探究性学习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能让学生切实参与到教学中, 对知识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形成一定的理解能力, 并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课堂交流, 从多个方面看问题, 能形成多方面的思维能力, 同时, 通过探究性学习, 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 使得教学不再停留在教师讲授课本内容的层面, 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极大提升。

二、探究性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导、老师为辅导的新型教学方式,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 该方式存在诸多的优势, 但是, 在探究式教学中, 教师还应积极地进行正确的指导, 才能充分发挥这种教学方式的作用。

1.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交流探讨。

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学生经常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 教师不能只告知学生问题的结果, 而应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应用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让学生从本质出发, 对问题进行深入挖掘, 引导学生去猜想, 让学生去质疑、去讨论, 合作交流, 经过分析探究来解决问题, 通过探究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教师适当的引导就能让学生从探究过程中找到乐趣, 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2. 联系生活, 有效导入问题,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 围绕问题进行教学, 能极大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因而, 在运用探究式学习模式进行教学时, 教师要精心设置与课程内容有关的问题, 并紧密结合生活实际, 有效导入课程内容, 诱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兴趣。例如, 在阐述等比数列问题时, 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事物, 对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有一张足够长的纸, 厚度为1cm, 连续折叠多少次能有一本书那么厚呢?”很多同学会好奇, 一张薄薄的纸, 怎么可能厚得过一本书呢?如此的问题, 便能极大地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并主动进行操作、探究。

3. 对学生的探究方法进行指导, 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究。

学生毕竟是学生, 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进行积极的指导, 才能正确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因此, 教师要在学生探究过程中, 进行积极的指导工作。首先, 要加强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培养。由于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 因此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一定要敢于猜想, 充分发散思维。例如在圆锥体的体积计算过程中, 很多学生无从下手, 笔者鼓励学生从平面圆锥面积、立体球形面积等多出发, 作出大胆猜想, 并根据已学知识进行推导到,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 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 结果学生运用切割、补全等多种方式进行了自主探究, 充分发散了思维。其次, 要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 同时其抽象性又极强, 因此, 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操作能力, 让其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例如, 在学习几何体的过程中, 由于学生在这之前接触到的都是平面图形, 因而难免会显得很生疏。教师在此过程中,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将生活中的立体纸盒进行拆分, 观察立体与平面的转化, 并根据观察到的情况, 在白纸上画出平面图像, 再进行合理拼接, 组成立体图形, 让学生在自主动手中探索知识的奥妙。

4. 对探究结果进行积极反馈指导, 举一反三。

反馈对于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要积极地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指导, 从中发现学生的问题及优点, 引导学生纠正错误的思维和做法, 并进行总结, 将探究结果中的新方法、新思想进行一定的引申, 得出一般性的普遍结论, 形成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体系, 将知识合理运用, 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总结

总而言之, 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让学生在充分发挥自主探究性的过程中, 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 教育部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体地位, 做学习的主人。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 提出现阶段高中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并探讨如何让探究性学习变得更有效率, 以期与广大同行共同探讨。

关键词: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教学改进

参考文献

[1]李庆泽.“机械能”一课的课堂设计与教学讲评[J].中学物理 (初中版) , 1995, (02) .

[2]赵春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 2007, (9) .

[3]丁益民.例谈教学中创设情境的若干“问题”[J].数学通报, 2009, (03) .

高中数学的探究性学习 篇10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其含义有两方面:其一, 认为学习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其二, 认为学习者存在个体差异.数学探究性学习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 从而达到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目的.因此, 教师应通过转变教学行为方式, 指导学生改变学习的方式, 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 真正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呢?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 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 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 更不能有创造.在课堂中, 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 在观察之前, 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 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 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 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 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尤其是网络教学, 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地观察.

二、注意培养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 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 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 锻炼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首先, 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 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 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 创设想象情境, 提供想象材料, 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 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 像类比、归纳等.

三、注意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 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 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 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 是由于长期实践, 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 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 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 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 违反常规的解答, 标新立异的构思, 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 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 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 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五、注意结合课堂内外

数学教学改革要求教会学生如何去学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这就要求教师: (1) 在课前就要先提出一些研究性问题, 让学生先行探究.通过自己收集资料, 甚至进行数学实验, 要求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进行想象和猜测, 然后再去进行检验和证实, 用严谨的数学语言去表达所发现的数学事实.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转向“主动的建构”. (2) 善用课本.新教材很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很多章节附有相对应的阅读材料可以让学生自己查阅学习, 可以让学生通过上网查阅、互相交流等方法继续深入学习. (3) 拓展课本.课本中的例题、习题应该说是比较典型的, 它将把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与应用结合起来, 教会学生如何去运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起着指导和穿针引线的作用.在例题的教学中, 可以留下空间让学生自己进行多角度探讨, 总结多种解法, 这就使得课本内容具有拓展的可能.一道比较简单的例题, 通过自主的探索、讨论, 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等式的证明实质就是由异化同的过程, 在变形的过程中要有目标意识, 逐步凑出目标.此外, 还可以让学生讨论和展示一些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误区, 模仿课本例题编一些习题、应用题等, 从而融会贯通拓展思维.

“探究性学习”理念是新教材中比较重视的教学理念, 是教学观念的更新, 学习方式的革命.与传统的教学观念.学习方式比较, “探究性学习”由于注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体验, 从而从根本上确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且注重了学生认知结构的自我建构与发展,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一段时间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真正地培养了他们的探究式学习能力, 从此, 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创造的快乐.

摘要:近年来, 全社会都十分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 而数学探究性学习是根据青少年身心特点提出的学习方法, 是培养现代公民和创新人才的需要, 是数学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是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糅合, 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因此培养学生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成为重中之重.本文结合新课标和高中数学教学的实际, 探讨探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 力图为培养学生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探索一条实践之路.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数学教学,学习方式与方法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2]吴也显.教学论新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高中数学的探究性学习 篇11

摘 要 高中数学课堂中探究性学习面临着培养兴趣与快出成绩、注重过程与时间紧迫、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全员参与与班额巨大等诸多困惑。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数学评价和数学教师的突出特点是导致高中数学课堂中普遍地、经常地实施探究性学习无法实现的根本原因。在课堂外建立数学兴趣小组,对有数学学习兴趣和余力的学生恰当指导,并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学交流合作,是实现探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探究性学习 困惑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改以来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然而严峻的现实却是,一方面人们关于数学探究性学习谈论得轰轰烈烈,另一方面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试教育却进行得扎扎实实。张华认为这些做法的实质是“操素质教育之言,行应试教育之实”,并称之为“第二代应试教育”[1]。那么探究性学习在数学课堂中有没有普遍开展的可能呢[2]?许多学者认为目前相当一部分探究性学习是“形式化的探究”“异化的探究”“假探究”[3-5]。这说明中小学教师对探究性学习的本质还不清楚,对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仍然不得要领。研究表明,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深受升学压力、教学条件和师资水平的影响,探究学习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广泛地被学生接受[6]。有调查发现学生们对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热情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日益淡化,甚至有不少学生开始厌恶探究性学习,高达50%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偶尔运用或基本不用探究性学习[7]。由此观之,探究性学习要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普遍实行并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仍然不容乐观。

一、高中数学课堂中探究性学习的主要困惑

1.培养兴趣与快出成绩

高考是高中面临的头等大事,成绩则是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最为关心的事情。为了提高成绩,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几乎达到了极限,为了让学生适应考试,学校制定了“周练”“月考”等相关规定。表面上看大部分学生快速地掌握了许多知识,在考试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然而这种“出成绩”的教育其负面影响非常严重,长时间的解题训练导致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对数学本身的好奇心,失去了对数学本身美的欣赏和创造能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指出,创新能力最本质的要素,恰好是我们长期以来所忽略的东西,第一是好奇心和兴趣、第二是想象力、第三是洞察力,并且他认为知识多不一定创新能力就强,有时侯知识多甚至会成为创新的阻力[8]。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认为一个人没有对数学的热情,他就不可能成为数学方面有创造性的学者,热情产生研究的动力,并且动员人的能量、人的积极性去工作[9]。这些研究表明,学习兴趣、好奇心和热情等因素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至关重要。一方面学校、家长要成绩,另一方面探究性学习要求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大多数优秀的探究课题都无法快速地帮助学生提高成绩。

2.注重过程与时间紧迫

注重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它决定了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必然是高耗时的。探究性学习高耗时的特点与高中课堂特定时间完成特定任务的特点构成了几乎无法协调的矛盾。特别是使用新教材以来,教学内容增加了不少,但教学时间并没有大幅增加,高考数学试题选拔性的特点,必然导致教师的教学向深处发展。一方面课程内容增加,另一方面难度还不能降低,这必然导致学习时间更加紧张,学习负担更加沉重。调查也发现新课改以来学生课业负担重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缓解,相反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10]。

一课堂只有四十分钟,而每一节课几乎都有既定的教学任务,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给学生阅读课本的时间都十分有限,更不要说留时间给学生探索研究了。孙亚玲等通过中美优秀教师教学方式比较也证实了中国教师要教授的内容很多而时间相对不够[11]。同时经常性的考试、评比更是催促着教师把精力和时间用在复习备考上。平时急于赶课,考前忙于复习,一轮接一轮的考试迫使教师连学生的自习课都要抢占,正常的教学时间还不够用,哪里还有多余的时间搞探究性学习,这也导致了探究性学习在许多学校变成了迎接上级领导检查的“观摩课”和“表演课”。

3.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新课标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学交流合作、共同探究。独立思考是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高中各种各样的考试特别是高考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研究发现探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是探索问题和研究问题[12-13],这表明问题探究是数学探究学习的主流,问题探究的过程特别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而非合作交流。此外,有调查表明数学课堂的合作学习更适用于思维空间大的问题与知识[14]。

张奠宙等认为交流合作是数学课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个人独立思考,彼此相互交流”是交流合作的主要特征[15]。这表明问题的解决只有依赖学生自己努力地思考来完成才能体现出一定的探究性,在独立思考条件下的交流合作才能称之为合作学习。因此,独立思考的程度是判断合作学习质量的重要标准。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经过认真地、充分地思考就开始和同学讨论,这样的学习有合作之形而无合作之实,从本质上说是形式化的合作学习。我们认为数学建模比较适合分工合作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合作学习更适合这类数学活动而不是课堂上知识的讲授和学习。

4.全员参与与班额巨大

我国普通高中特别是县级高中班级规模一般都比较大,这导致班上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差异极大,在数学学习上两极分化的现象非常突出。在探究问题的时候总是那几个优秀的学生最先找到思路、最先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则陷入冥思苦想之中,少部分学生则根本不知如何下手。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反映大班额课堂的教学环境欠佳,教师对学生不够关心,大班额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意识较差[16]。由此可知,大班额情况下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也大多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要求学生经历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一系列过程,然而教师面对如此众多的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一一指导。即使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中出现种种问题也只能找共同的困惑和难点,少数学生遇到的问题只能让其自己想办法解决。同时,巨大的班级规模导致班里分组过多,以至于课堂上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小组探究结果的时间和机会非常难得。一项比较研究也发现中国教师教学活动更多的是全班性集体教学,美国教师更喜欢使用那些能使他们与学生个体和学生小组互动的教学方式,而这与中国班级人数较多美国班级人数较少密切相关[11]。

二、高中数学课堂中探究性学习困惑根源探析

1.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突出特点

课堂是实施高中数学教育的主要场所。我国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突出特点表现为:第一,时间有限。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一学期的课时也有限,然而每学期的教学工作却必须按时完成,这意味着几乎每节课都有自己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陈刚认为学生在解决同一问题时遇到的障碍往往是不同的,解决问题所需的时间也有差异,因此,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并不能为每位希望自己解决问题的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17]。第二,人数众多。以我们调查的学校及周围县市兄弟学校为例,高中班级规模几乎都在60人以上,多的高达80人。第三,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知识量大、进度快、要求高的特点。以理科班为例,除了必修的五本教材外还有选修2系列三本和选修4系列两本共十本教材,并且我们发现周围所有兄弟学校都是用两年时间讲完全部内容,高三专门用一年的时间复习备考,更加需要注意的是教材上的习题和高考试题在难度上相差甚远,补充相关的知识、技巧,提高考试难度是一线教师的普遍做法。

2.高中数学评价的突出特点

纸笔考试是我国高中数学评价的主要方式。高考在目前高中数学教育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故每年高考结束之后,研究高考试卷和试题成为教育科研的热门话题,这样的结果就是高中平时考试也在各个方面都向高考看齐。第一,高中数学考试知识面考察比较广。每次数学考试,以前学过的内容基本都会涉及,由于采用模块式教科书,学生遗忘较快,每当考试将至,都面临着复习前面学过内容的巨大压力,因此不得不留出大量时间复习备考。第二,高中数学考试计算能力要求较高。高中数学试卷几乎每一个题都要涉及计算,尤以所谓的压轴题为最,对计算能力、变形能力要求极高,许多学生遇到这类题甚至直接放弃。第三,高中数学考试要求解题比较熟练。高中数学考试时间只有两个小时,而要完成的题目却有22个,每个题目所用的思考时间和计算时间都极为有限。因此,学生只有对每类问题和对每类问题的解答都非常熟练才能做到快速准确地解题。

3.高中数学教师的突出特点

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对探究性学习的态度决定了他是否愿意在课堂中实行探究性学习,而教师本身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则决定了他是否有能力在课堂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努力成为数学探究课题的创造者,积累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资源,成为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教师要有比较开阔的数学视野,有一定的数学研究经验,拥有较强的数学能力。因此,教师不仅要有能力指导学生发现和提出探究问题而且还要能够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甚至和学生合作研究数学问题。然而,许多调查[7,18]发现高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上存在严重的不足,自身数学研究经验十分匮乏,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经验也非常欠缺,高中数学教师最擅长的是讲课和解答高考题,最恐惧的则是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

三、反思和展望

新课改实施已十多年,尽管关于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然而在一线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课堂中普遍地、经常地实施探究性学习仍然困难重重。这是由于我们的课堂安排及教学不利于实施探究性学习,我们的考试评价不需要探究性学习以及我们的教师不愿也不会组织实施探究性学习,才致使高中数学课堂中普遍地、经常地实施探究性学习步履维艰。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在目前的条件下普通高中数学课堂中普遍地、经常地实施探究性学习不太现实。

然而在课堂外对一部分有数学学习兴趣和余力的优秀生有可能率先实现探究性学习。为此,我们设想组建数学兴趣小组,吸引有数学学习愿望的优秀学生,并对如何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学交流合作,以期实现探究性学习。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仍然有两个突出的问题需要解决。第一是时间问题。尽管是在课外,但完成各门功课布置的作业仍占去了大部分的课外时间,学生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太少,用于探索研究问题的时间仍然严重不足。第二是学校期望问题。尽管这部分学生已经很优秀,但学校期望他们考重点大学甚至顶尖名校,在数学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必然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从而引起其他科目教师的不满。

参考文献

[1] 张华.论“第二代”应试教育及其超越[J].基础教育课程,2011(9).

[2] 宁连华.数学探究学习研究的特点及其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5(4).

[3] 刘久成.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9(1).

[4] 潘小明.数学探究教学中异化现象探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8(2).

[5] 范文贵,姚艳伟.数学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4).

[6] 胡典顺,王静,徐汉文.新课改背景下数学学习方式转变的调查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3(5).

[7] 洪秀满.高中生探究性学习受挫原因的调查研究[J].数学通报,2008(11).

[8]朱清时.缺乏好奇心想象力难成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2009-09-08.

[9] 克鲁切茨基.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心理学[M].赵裕春,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10]董奇.新课程改革的众说纷纭与理性思考——基于上海学生PISA测试结果的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5(7).

[11] 孙亚玲,莱斯莉·格兰特,徐娴轩,等.中美优秀教师教学理念及行为比较[J].教育科学研究,2015(2).

[12] 宁连华,王作鹏,李桂强.数学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活动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4(2).

[13] 王跃进,牛伟强.试论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基于《数学通报》的统计分析[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1(5).

[14] 程华.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调查与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10(2).

[15] 张奠宙,黄荣良.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合作学习——以数学学科为例[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初中,2007(1-2).

[16] 潘洪建,仇丽君,朱殿庆.大班额学习现状、问题与对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3(1).

[17] 陈刚.论科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解决式教学——学习心理学的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5(3).

[18] 张金良.当前高中数学教师知识储备的调查与建议[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06(7).

高中数学的探究性学习 篇12

一、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传统教学方式当中, 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数学知识抽象难懂,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往往将知识不加修饰的传授给学生, 导致学生难以接受, 课堂学习效率较低。即使一部分学生暂时接受, 但一段时间之后便会忘记。不仅如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与学生进行互动, 导致课堂气氛较为沉闷,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丧失。久而久之, 学生便会放弃数学学习, 甚至差生厌学心理。

二、高中数学课堂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具体措施

(一) 课堂导入方面。课堂导入是课程的开始, 也为之后教学奠定了基础, 教师应精心设计。探究性学习是由教师提出问题, 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借此学习本节课程知识的过程。因此, 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与困难,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并围绕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可将课程知识与故事或是生活实际相结合作为课堂导入, 以便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以必修五《等比数列》一节知识为例, 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便可向学生提出问题, 并要求学生进行解答。教师可向学生提问:设存在一张长度、宽度都足够的纸, 要求学生回答, 这样的纸通过几次对折, 其厚度能够与字典厚度相同。部分学生会认为至少需要折叠上百次, 方能达到字典的厚度。教师可准备一张纸, 并要求学生当堂进行折叠, 此时学生便会发现纸张经过数次折叠之后, 厚度已经较厚。教师此时将每次折叠时, 纸的层数写于黑板之上, 便会得到一系列数字:1、2、4、8、 16、32……, 教师要求学生探究数列之间的关系, 学生通过研究自然能够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以及其他相关知识, 完成课堂学习。

(二) 学生探究方法方面。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因此要求学生尽可能自主学习。然而学生的知识以及学习能力有限, 加之数学学习难度较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或是困难。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引导, 并在关键时刻进行指点, 才能保证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能够顺利完成。

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的重要知识点, 也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之一。 学生在高中之前所接触的图形以平面几何为主, 对立体几何图形难免感到生疏。不仅如此, 空间立体几何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空间思维, 但部分学生该方面思维能力较弱。除此以外, 立体几何表面积以及体积公式的理解与记忆对学生来说也具有一定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要求学生大胆猜想。针对部分学生难以想象的立体图形, 教师可要求学生制作该立体图形的各个平面, 之后进行拼接, 使得学生对该立体图形有全方面的认识。教师设计多种不同引导方式, 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 灵活运用知识点。数学各知识点并非是独立的知识点, 学生可以在同一个问题当中运用不同的数学知识, 灵活运用知识也是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应满足于教授学生知识, 还应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教师可通过例题帮助学生提高对知识运用的熟练度, 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及时进行总结, 并探究新的解决方法, 以便学生形成独属于自身的数学知识体系。

教师在教授学生立体几何以及空间向量相关知识之后, 可引用下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如图1所示, 正方体ABCD-A1B1C1D1当中, 存在D1B1、AB1, 截取BB1的中点, 设为点E, 截取D1B1的中点, 设为F, 请证明EF ⊥ 平面B1AC?

该题一般解法为:

证明:截取线段A1B1的中点, 设为M。分别连接FM、EM、A1B。

同理可证明EF⊥B1C, 又

∴EF ⊥ 于平面B1AC

该题还可使用空间向量知识解决:

建立基底:

通过AB可得:EFAB=0

∴EF ⊥ AB1, ∴EF ⊥ B1C

可见, 数学问题并不存在唯一的解决方法,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点在不同问题当中的运用, 以便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

三、结束语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重视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要求学生探究数学知识及其应用, 以便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以及学习成绩, 活跃学生思维, 同时帮助学生更为熟练地掌握知识。

摘要:教师在教授数学课程当中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本文分析了传统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从导入问题, 指导方法等三方面分析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具体方式

参考文献

[1]殷堰工.教材是开展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资源[J].中学数学月刊, 2011, 05:4-7.

[2]陈苑.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研究[J].考试周刊, 2011, 77:66-67.

[3]陈万龙, 元正全.提高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摭谈[J].中学数学研究, 2008, 05:28-32.

[4]郭东江.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J].语数外学习 (数学教育) , 2013, 05:20+59.

上一篇:危机中态度决定一切下一篇:理性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