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科生的数学学习

2024-07-30

高中文科生的数学学习(共12篇)

高中文科生的数学学习 篇1

数学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 从小学到高中绝大多数同学对它情有独钟, 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 许多小学、初中数学成绩的佼佼者, 进入高中阶段, 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尤其是文科生在平时的学习中, 好多学生都是一听就懂, 一看就会, 但是一做就错。因此常听文科班学生感叹:“成也数学, 败也数学。”通过几年的文科教学经验, 我谈一些自己对文科生学习数学的看法。

一、文科生学习数学困难的根源

针对我所带的两个文科班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况及考试存在的问题, 对文科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 我总结为四点。

1. 文科生数学素养差。

学生普遍偏形象思维, 轻逻辑思维, 文理分科时扬长避短, 仅以为文科数学起点低, 要求低, 却不知文科数学同样要求具有运算技巧等基本的数学理念。

2. 文科生有心理偏差, 对数学的学习缺乏信心和毅力。

自卑心理严重, 班上的好多学生不止一次说过, 他们是带着失败的心理来学习的, 因此自卑心理严重。认识出现偏差, 在平时上课中, 我发现女生喜欢上课记笔记, 注重条理化和规范化, 注重细节, 但忽视了上课听讲和能力训练的重要性, 从而导致综合分析能力差、惰性思维严重。这些学生大部分依赖性较强, 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遇到不懂的, 不愿意认真思索, 喜欢立刻就请教老师和同学。

3. 文科生缺乏理化的应用, 数学运算能力差。

大多数文科学生数学“悟性”较理科生弱, 接受和消化新知识的速度慢, 反应也比较迟钝, 知识零乱, 感知事物时所获取的表象比较模糊和不稳定, 注意不到学科所体现出来的数学意义及关系, 不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起来就是基础知识不扎实, 概念理解不透彻, 学生具体表现为:做不快, 算不对。

4. 文科生受文科思维的影响, 习惯于机械记忆。

受文科学习方式的负面影响, 文科生不自觉地加剧了数学学习中的机械记忆, 习惯于老师讲, 自己记, 复习背, 导致许多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急剧下降, 心理压力增大, 恶性循环, 成绩越来越差。

二、解决方法及具体操作

针对上述存在困难,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我采取了四次措施。

1. 勤激趣, 多鼓励, 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教学设计活动中, 我努力创设情境, 揭示出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语言上, 尽量形象生动, 态度平易近人, 尽量使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在教学中, 不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他们, 多鼓励, 少批评, 用心灵沟通打动人心, 用真挚关怀温暖人心, 用魅力教学赢得人心, 用和谐情感感染人心。例如, 我班有部分学生分班时基础很差, 但思维不错, 平常上课我就经常让他们回答问题, 并表扬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女生我批改作业时多加鼓励性评语, 让她们感受到老师对她们努力的赞赏。又如, 文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情绪波动较大, 表现不稳定, 因此, 与他们要及时谈心, 要使他们正确认识好的成绩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取得, 更不能依靠几次考试成绩来论英雄。

2. 精选题, 细备课, 做好“四多”。

文科数学的教学宜细不宜粗, 例题宜少不宜多。在教学设计活动中, 我在选题、批改作业、讲评试卷及备课几个环节, 尽量做到细致入微, 不放过每一个知识点, 不仅要讲思路方法, 还要讲出具体过程。在多年的文科教学中, 我认为, 文科数学教学尤其要做到“四多”:第一多板书, 解题思路和步骤要详尽一点, 要强调学生做笔记, 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可以将错误较多的题和难度稍大点的题让学生在黑板上重做一遍;第二多调查, 特别是讲评试卷前要做好调查分析, 调查错误的题, 出错学生及出错的原因, 以便评讲具有针对性和诊断性;第三多辅导, 对文科班学生要多辅导;第四多重复, 对于常考的、学生常问的、常错的题型要多重复。

3. 复习时宜“浅、慢、少、多回头”。

教师要及时与学生沟通, 要让他们知道, 学习数学, 只有接受知识快与慢的差异。对文科学生, 教学起步宜“浅、慢、少”, 即课本内容不急于挖得太深, 进度不宜太快, 作业要少而精, 先让学生品尝一点“甜头”, 感受一点成功的愉悦, 然后因势利导, 由浅入深。另外, 要多复习重点、热点内容, 多看前面做错的题。

4. 加强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工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数学问题的表述差异, 含义自然差别很大。因此, 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对数学语言的领悟能力的训练, 我经常请学生大声读出题目并说出自己的理解, 对语义理解有误的地方要及时纠正, 引导学生正确审题。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总之, 文科生在学习数学中有很多劣势, 但我们也应看到他们的优势。通过以上有针对性地学习, 循序渐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 只有这样, 才能让文科生数学成绩有一个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人教版.数学.必修2、5 (A版) 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困惑与对策.数学教学通讯.2008年第8期

[2]唐思群、屠荣生.师生沟通的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路道芹.教育创新学刊.浅谈高中文科女生数学学习障碍.2011年第3期

高中文科生的数学学习 篇2

阅读是“学习之母”。它既是学习的开端,也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研究表明,阅读后的记忆率要比听讲后的记忆率高出1.66倍。

当然,看书未必是阅读,只有读懂了至少是用脑了才能算是阅读。那么,从高中文科生的角度看,应该怎样阅读文科教材?

从阅读的步骤看,首先是要经常看看目录及其教材内各章节下的子目。目录及其子目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完整的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它能体现各章节、各子目之间的关系和核心内容,因而是学习的导游图,经常加以浏览,就能对教材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了然于胸。如阅读《中国古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的目录就不难发现编者将中国古代社会分成了六章六个阶段,其中从第二章开始分五个阶段介绍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历史;再看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下面又设八节,实际上是从制度、政治、社会经济、疆域、民族关系和文化等方面论述了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发展状况,其中“大一统”的特征非常鲜明;而第五章“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的介绍,则是从“繁荣”的角度切入,以八节的篇幅分别介绍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变革、民族关系、对外交往和文化等方面的状况,时代特征可谓是一目了然。

顺便指出,近年来随着社会学科新研究成果的大量涌现,教材的改革力度也相当大,高三文科生在阅读时应当予以适当的关注,因为高考将会体现这些成果。关注的最佳捷径就是钻研《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俗称“考纲”)中的“考试内容”,看看它的框架结构及重要的知识点的表述与教材有什么不同。再就是翻看新教材的目录,看看其框架结构、基本线索和重要观点有什么变化,新旧版的《中国古代史》教材就极为鲜明地体现了这种情况。第三是关心教师及各类媒体的介绍,如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完成及其研究成果的正式公布,公元前841年就已经不再“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其次是在对每个章节的阅读时要重视寻找“灵魂”(或者说是“中心思想”)。社会学科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因此,要多想想编者为什么要把这一内容放进教材?他想借此说明什么问题?他又是通过什么材料来说明问题的?重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养成从教材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灵魂”常常表现为是隐性知识,它并没有直接用文字表述出来,而是隐蔽在教材之中的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这就需要去理解、去挖掘。如“只有中国gcd才能就中国”就是蕴藏在中国近代八十年抗争与探索史中的历史结论,但教材并没有直截了当地这么说;又如“伟大战略决战的胜利”是中共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正确决策的结果,但教材也没有这么说。显然,这些都是在了解教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而且,还完全可以从其它的角度得出更多的结论。

第三是确定并用各种标记划出学习目标,以便于日后复习时一目了然,更可以明确基本的知识点。

从阅读的技巧看,要特别注意四点。

一是要重视关键词(又称段落主题句)。它通常在每一段的第一句或是最后一句。要想一想,支撑它的依据是什么?

二是要善于把标题变成问题对自己提问。如“伟大战略决战的胜利”就可变为:中共为什么要组织战略决战(背景)?战略决战是怎样进行的(过程)?战略决战产生了什么影响(意义)?

三是如需对某些重要材料要加深理解,可按“浏览—自我提问—阅读—复述”的程序进行阅读。

四是如需较长久地记住的知识,可使用“考试通过器”(又称三R体系):阅读(READ)—逐段阅读,弄明白作者在这一段中讲了什么,重点是什么。这是关键一步,必须弄懂。记录(RECOND)—对所阅读的教材有选择进行划线,或归类制表。背诵(RECITE)—对所划的东西掩卷回忆并背诵,最好是出声地背诵,背对为止。在时间分配上,背诵时间占50%较为适宜。

2、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

课前预习是高效地学习新课的基础,但不少文科生对教材的预习向来是忽视的,其后果是听课时心中无数甚至于是不得要领,只得忙于生吞活剥教师讲授的东西。不搞课前预习,除了认识上的原因,时间过于紧张也是客观原因。其实,如想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使学习进入良性循环,并保持较高的效率就不能不重视课预习。

那么,怎样预习?建议按下列三个步骤去尝试:首先是纵览章节、引言和子目。纵览犹如给机器上润滑油,化时不多,便可了解基本内容,明确学习方向,还易于整体地把握方向。其次是根据高考《考试说明》中的“考试内容”(俗称考纲)了解教材的要点、难点,并把重要的知识目标(如时间、地域、人物、事件、术语)划下来。最后是把不懂的地方确定下来,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只有明确它,才有可能消除它。做好了这一切,上课时就可以集中精力关注老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了。

在高中年级,复习恐怕是学习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这里的复习主要是指课后的复习。遗忘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复习则是战胜遗忘的利器,它当然也应当连续不断地进行。不过,课后复习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巩固已学过的知识,而且还要掌握新的知识。

高中文科的课后复习应该怎样进行?

从复习内容的角度看,当然是要抓住“学科主体知识范围内”的主要学习目标(也称学习重点或主干知识)。以历史学科为例,所谓主要的学习目标,一是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术语,如鸦片战争、林则徐和《南京条约》;二是与基本线索有关的,如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李鸿章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孙中山的民主革命、陈独秀的“民主”与“科学”;三是一些历史的基本结论,如“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等等。对非主要的学习目标要敢于忽略,千万不要试图“把书本上的东西都记住”。当然,由于是高考,所以具体的考试内容每年都有所调整,这就需要重视考纲。注意,要想事半功倍地进行高三的历史复习,就务必要重视考纲并在考纲的指导下进行,在新《考试说明》颁发之前,可以先参考2003年的《考试说明》。至于考试的“超纲”肯定不是命题的方向而只能视为是命题的失误。

复习的方法很多,但最基本的是下列四种。

对平时的课后复习,通常可以重要的知识点为中心进行。

随着学习的推进,归类就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的复习方法。

宏观的归类可以形成基本线索。如《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大体可归为“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工运与共运”“殖民与反殖民”四个专题,进而形成一条主线索和三条副线索。

微观的归类则可以把相似或相近的知识集中起来,便于识记。如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文献、关键性战役等等。

归类还可以表现为抓住一些小专题进行复习。在文综考试的背景下,这种归类方法似乎变得更为重要了。小专题复习当然意味着要把有关知识系统化、专题化。以中国古代文化为例,它可以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类。社会科学可再分为思想、教育、文学、史学、艺术等小专题,自然科学也可再分为农、医、天、算、工程等小专题。应该强调指出,小专题复习的注意重心不应放在知识点的归类、梳理和识记上,更不要刻意在知识点上去“深挖洞”,而是要放在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上,放在对这些历史现象的探究上。要学会以小见大,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理解这些历史现象。以中国古代的教育为例,如果对私学、书院的兴衰拉线索并不能算错,但终究只是一些细小知识的堆积,意义并不大;而如果能够揭示蕴藏其后的经济、政治根源,进而理解“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它的兴衰受制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社会的发展”,那么才实现了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探讨的价值。

第三种方法是编制各类表格。它可以使重要的知识排列有序,一目了然。

第四种方法难度最大,但对发展思维能力、对于一年后的应试却是极其有效的,这就是比较的方法。高考非常重视比较,这是因为比较能力是一种层次较高的能力,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实际理解和应用能力。

那么,怎样进行比较?

首先当然要掌握与理解基本概念。

其次是要掌握比较的方法,这就要依*平时的训练。比较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人物、事件、历史概念、文化成果等均可以进行比较。比较时需注意三点:首先是明确思维方向,求同还是求异,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些本质性的异同点找出来。其次是确定比较点,也就是划分一些领域进行比较,如可以是两个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结果等,当然还可以是两个历史事件的性质、特点、影响等。

从加深记忆的角度看,成功的复习至少应当抓住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把新学的知识放入已学的知识中去考察并要努力将它融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因此整理笔记和做一些卡片是题中应有之义。

第二步是适当的练习。

3、听课

听课,是指倾听,是指在听的过程中用脑吸收词或句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理解事实和概念,并尽量将它转化为记忆。

听课,是现阶段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能否实现高效地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

要听好高三的课,应当做好下列几件事

一是要端正听课态度,这是有效听课的最重要条件。你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幸运:每堂课都是老师化了几个小时甚至于是一生的心血才准备好的,你就这么容易地得到了;你应当想到,课后的自学很难在相同的单位时间里获得相应的信息。

二是要认真倾听。它包括:集中思想——要专注地听课,尤其是专注于①学习目标;②预习中未解决的的部分;③老师强调的知识和重点分析的知识

三是要多种器官并用,做好笔记并积极地提问和回答。在课堂上,要坚持耳听、眼看、手记、嘴巴问答,这样才能为大脑印下清晰的记忆痕迹。

四是要及时归纳,可在下课再花费一、二分钟追忆一下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

在听课问题上,要注意消除以下两种常见的坏习惯:认为课乏味或是挑剔讲课老师而不认真听,这会导致有用信息的遗漏;分心,在上课的时候“兼顾”其它学科的学习,这当然会“担惊受怕”,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4、笔记

为什么要记笔记?有研究表明,课后马上测试,一般学生能够记住老师讲课内容的50%,48小时后只能记住其中的25%,隔两周后再回忆,记住的大约只有8.4%了。

毫无疑问,记笔记有助于眼、耳、脑、手密切配合,多种器官刺激大脑,有助于集中精力,积极思考,强化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然而,笔记的功能还不止于此,因为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与教材相比,有时会更有层次性、逻辑性,或是更显浅易懂。

一般说来,高三课的容量是比较大的。从技术角度看,宜准备专用的16K本笔记,这样就易于较为舒适而快捷地书写;每一页应留下一定的空白,以便于日后的整理和补充;字的书写以自己能看懂为条件,不必苛求端正整洁;可用一些自己能懂的简略词或缩写词;一些教材上有的内容可直接在教材上做好标记以节省时间。

怎样做笔记?

当然要学会预习与听课,这是记好笔记的前提。

固然要把老师的授课提纲(要点)记下来,但作为高三的课,这已不是重点。需记的重点有:重要的概念、结论及其分析;重要的知识归类或知识框架(含线索、结构);精典的例子或练习题;教师对某些问题的新见解和思考方法。

记笔记是为了应用。笔记应多次复习,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一般应在对其内容记忆犹新的时候(即是在当天)结合笔记的整理进行一次较为仔细的复习。当笔记“冷却”时(起初一般是1—2周,以后可逐步延长),再复习一遍,一是强化识记,二是看看是否有新的疑问,三是尤其要注意各部分笔记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互相关联。

5、练习

高中的特征之一就是练习多,“题海”就是对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作为高中学生,恐怕无法回避“题海”,对此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高明的水手当然不会回避大海,也不会淹没在大海中。成功的高中文科生也不会只是无奈地在题海中随波逐流,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其中劈波斩浪,从而顺利地抵达预定的目的地。

面对浩淼“题海”,应该怎样应战?

第一是“任它长水三千里,我只取其中一勺”。换言之,我们应走“精练”之路。因此,进入高中后,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一较好的复习资料以备用。所谓“较好”,当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科学性正确无误;编写体例适合于高三的复习(至少应有同步辅导与专题辅导两个部份);内容与高考改革方向、与考纲相一致。从练习的角度看,还应该有同步练习与专题练习两个部分。有了这些资料后,就应有计划地、踏踏实实地去逐步完成。在练习问题上,切忌收集了许多资料,今天做这一份,明天做那一份,到头来就很难做到“系统”和“全面”。

第二是要重视老师布置的自行设计的练习题。复习资料一般都是面对一个较大的使用群体,对个体的你未必适合。一个优秀的老师一定会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高考的形势,设计一些更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供学生们选用。对此,你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选做其中的一些。

第三是坚持“细水长流”。许多同学对文科作业有认识误区,以为数理化才需要天天做作业,文科主要就是看书,要么就是做试卷。其实不然,作为一名文科生,文科作业恐怕同样需要天天做,只不过不需要大量做罢了。需要注意的是,要尽量少做“抄抄书”就可以完成的作业;即使老师布置了这样的作业,也应努力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概括与组织。这样就能做一次有一次收获,不至于感到是“无效劳动”。

第四,对典型题目要认真研究。典型题目一般有两类,一是较好的高考题,特别是列入了高考《考试说明》“题型示例”中的例证题;二是教师们设计的对某一类专题有“范例”意义的练习题。之所以要认真研究典型题目,是因为练习题是永无穷尽的,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像学习数理化一样,把那些例题研究透,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实行文科综合考试、不再追求知识覆盖面的今天,这种练习方式尤其值得提倡。

三、高效率地学习的四条基本途径

高三的学习只有一年,时间紧,任务重,除了抓住上述五个环节,如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大的成绩,笔者建议要从以下四条途径作出努力。

1、时间的安排

为什么要安排好时间?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高三都是极其紧张的一年,只有科学的安排,才会有较高的效率。人通常都有惰性,时间安排表则可以成为推动你正常学习与生活的外部动力;时间安排表也可以阻止你避开不喜欢做的事,确保你有计划地、有序地学习与生活;当然,它也有助于你合理地安排好各科的复习。

怎样安排科学地学习时间?一般而言,周一至周六白天的时间学校已作了安排,学生需要安排的主要是早晨与晚上以及周日。安排的原则与具体方法是

首先是确定就寝与起床的时间,要保证每天睡眠在8小时左右,一般宜早睡早起,使人体生物钟与学习要求的时间同步。

其次是要安排好就餐与娱乐的时间,要保证能从容地就餐。此外,饭前半小时、饭后一小时学习效率极低,宜安排娱乐或积极的休息,如散步谈天、听新闻音乐、做家务劳动、整理学习资料与用品等。

第三是要安排时段。一个时段一般以一小时为宜,50分钟学习,10分钟休息。要确立一小时学习不如50分钟学习、10分钟休息的意识,求量(时间量)不如求质(学习效率)。早晨可安排一个时段,晚上则以安排三个时段为宜(但要集中精力)。特别需要提醒的是,一是作为高三文科生,背诵的时间要确保:首先是早晨,再紧张也要安排,至少是20分钟。其次是晚上,最后半个时段宜用于背诵。二是在休息的时候要为学习作好必要的准备,如喝茶、整理学习用品,一旦开始学习,就不能做任何与学习无关的事,这就尤如在学校里上课。

第四是要安排好晚上的学习内容,安排时要注意各学科的交*特别是文理科的交*;要尊重“约斯特法则”,每一科目的学习不要超过一小时,这样可使你的学习效率提高30% ;要注意阅读、练习与背诵相结合,使不同的器官交替投入学习;一般应先易后难,先文后理,先预复习后做练习,以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至于周日,建议上午用于休息与调整(可以睡个够,也可以进行体育活动,当然也尽可以干一些自己乐意干的事),下午可以用于整理一周的课堂笔记,晚上则可用于重点科目或是薄弱科目的复习。

2、记忆能力的提高

进入文科班,记忆的问题就摆到了每一个文科生面前。通常,在进入文科班以前,记忆力好是不少同学自以为拥有的一张王牌,然而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学习后,面对大量需要识记的内容,这张王牌似乎就难以招架了,于是不少同学就对自己的记忆力丧失了信心。这当然是不利于这至关重要的一年的学习的。

毫无疑问,在人生的学习与生活经历中,有大量的东西是需要记忆的,高三阶段的学习尤其如此。这是因为记忆是最基本的认知能力层次,其它高层次的能力及其运用都是以此为基础的,可以说是“哪里没有记忆,哪是就没有学习”。也正因为如此,文科综合能力的考试,把记忆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文综的“能力要求”就是只分为记忆、理解、应用三个层次),并在实际的考试中以再认与再现两种方式进行考查,试题量还不少。

对记忆力要有正确的认识。记忆力与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记忆力强,大大有助于能力的发展。遗憾的是,在强调素质教育、突出能力考查的背景下,一些老师与同学以“发展能力”为托辞,把记忆力放在次要地位,似乎记忆力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是对立的,这当然会制约记忆力的发展与发挥,从而影响了学习效率的提高。

记忆力不完全是天赋的,凡是有心人,采用正确的方法,经过适当的训练,都可以拥有较强的记忆力。关键在于行动。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你的记忆能力?

第一,要确立自信心,要相信科学,相信自己能记住。奇迹常常产生于自信,产生于坚持。实际上,同学们对自己的记忆能力充满自信是有根据的。据说,拿破仑能记住每一位士兵的面孔与姓名。惊人记忆力当然并不是拿破仑所独有的。据专家们研究,一个人的脑子能够记住的信息量大体相当于目前世界上全世界各图书馆的藏书量(七亿七千万册),一般人只发挥了约4%的能力,如果能利用人所拥有能力的10%,你就将成为超人。

第二,要对所学知识进行选择与归类,在此基础上再分层次识记。

首先是要敢于并善于对知识进行取舍,尽量把握重点。对非重点的知识要敢于忽略。这是因为“天才的实质就是知道该忽略些什么”。在高三一年的学习中你必须决定什么知识需要掌握,什么可以忽略,因而要要学会按考纲要求进行判断与选择。

其次是分层次,可将经过选择而确定的知识划分适当层次,确定相应的学习程序和识记要求。

第三,要合理用脑。所谓合理,一是要交替复习不同性质的课程,如文理交叉,历史与地理交叉,这可使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轮流兴奋与抑制,有利于记忆能力的增强与开发;二是在最佳时间识记,一般应安排在早晨、晚上临睡前或是饭后半小时后,其中关键是早晨,“记忆之道就在于早晨十分钟”,早晨的十分钟,可相当于深夜的一小时。

第四,对所背知识要力求理解。没有理解的知识是很难记住的,没有理解的知识更是无法应用的。目前的文科高考,要求再认再现的文科知识,已经不会照搬教材的文字表述,而是经过了语言或形式的转换,没有理解是很难再认再现的。即使是选择题,也常常要经过分析、归纳、比较与综合才能得出结论。

第五,要经常复习。经常复习不是简单地反复背诵,而应按以下方式进行:

各种器官齐上阵。对新知识可按“熟悉—默读—书写”的顺序进行识记。这种方式能让手、口、耳、眼等器官共同参预复习,从不同的途径刺激大脑,取得较好的识记效果。

重新组织材料,使之产生新的意义。制图、制表、分类、比较均是重新组织材料的好方法。自己组织好的材料,才更有意义,更易于识记。这种方法更适合用于某一单元或专题的复习与识记。

及时地循环复习。记忆的实质是与遗忘作斗争,因而对需要识记的东西要有计划地循环复习。一般而言,新学习的内容应在当天结合笔记的整理进行识记,一周以内应结合单元(或专题)的整理对本周学习的知识要点进行一次浏览,一个月以内可结合卡片的制作进行背诵。如果再结合重要考试(如期中、期末考试、模拟考)进行全面复习,就不太会出现知识的遗忘了。当然,在每次背诵时,要切忌“照本宣科”,而是要将试图回忆与阅读交替进行。

不管哪一类知识,要想准确识记,卡片法恐怕是必不可少而最为有效的。所谓“卡片法”,是指在复习与整理的基础上,将需要识记的知识按一定的选题制成分类卡片,再按类别存放于卡片箱中,分期分批地轮流藏于身边,随时记忆。与看书相比,制作卡片表面上需花较多的时间,但这实际上是理解、整理和运用的过程,是多种器官同时上阵的过程,因而是高效率地学习的过程。通常的情况是,制成的(不是抄成的)卡片,只要稍加复习,就会熟记于心了。不信,可以试试。

3、考后的总结

无需讳言,进入高三后,文科生们将进入考海,几乎每天都要与考试相伴。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学生只是以消极的心态无可奈何地面对,因而是随波逐流,甚至于被吞没。

在苍茫的大海上航行要靠指南针指引航向。在考海中横渡,也需要不断地辨清与校正航向,这就需要总结。考后总结,就是考海中的指南针,其意义不言而喻。

总结什么?一是要总结考试成绩,通过总结学会正确地看待分数。只有正确看待分数,才不会被分数蒙住你的慧眼,而专注于学习的过程,专注于蕴藏在分数背后的秘密。二是要总结考试得失,从中找出成败原因,这是考后总结的中心任务。学习当然贵在努力过程,但分数毕竟是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象征之一,努力过程是否合理也常常会在分数上体现出来。因此,不能不重视总结。三是通过总结确定下阶段的努力方向。名人有言,虽跛足而不迷路能胜过快步如飞却误入歧途的人。所以,下决心应当是在了解情况之后。另一方面,了解了情况,却没有有的放矢的行动,总结也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此,要善于在总结的基础上确定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

怎样总结?

首先是按一定的项目分类,然后进行数理统计,找出主要的失分领域。如可以设立“根本不懂”、“考时忘记了”、“掌握不准确”、“粗心大意”和“审题错误”等项目,对全部失分进行分类,得出失分率,这样就可以大体了解主要的失分因素了。也可设立“人物”、“事件”、“时间”、“地域”、“术语”与“评价”等项目进行分类统计,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男生常常在“时间”领域丢分,女生则常常在“地域”领域丢分。还可设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国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等项目进行分类统计。一般而言,世界史常常是弱点。

其次是进行深层次分析,看看隐藏在失分表象下面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如“审题错误”是众多同学失分的重要原因,要进一步分析是粗心大意造成的还是时间不够用造成的?是心理紧张造成的还是根本就没有读懂题目造成的?当然也可能是由于思维定势造成的。又如“考时忘记了”也是常见的失分原因。那么,是识记不牢固,还是过于紧张?是过于疲劳(身体不好),还是思维不够敏捷(根本就没有想到)?一般而言,各种具体原因大体都可归入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心理与身体素质和考前准备五个方面。

高中文科生的数学学习 篇3

【关键词】高中文科生  教学问题  事例  思考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B-0014-03

笔者近几年都是带文科班,无论是普通班还是重点班,学生数学成绩普遍较差,绝大多数学生感觉数学难学。虽然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数学,但是成绩不佳,因此害怕数学,不喜欢数学。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各类学生学习疑问的各种事例,通过对某些事例的深入思考、分析,不难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是造成文科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原因。为文科生学习数学扫除障碍,提高成绩,笔者就教学中遇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事例进行分析和思考,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现阐述如下,与各位同行分享。

一、学习主动性的事例、思考与对策

(一)事例

在学习必修五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后,数学科代表领着几个女生围过来说不会解这题,笔者一看,题目是:

已知集合,,若A∩B=Φ,则a的取值范围是。

以她们的能力解这道题应该不成问题,那么问题在哪呢,细问之下,科代表说集合A、B 都会求解,但集合A中x的不就是集合B中的x吗,A∩B=Φ怎么可能呢。笔者哑然。

(二)思考

集合的知识是高一学习的基础内容,一直以为教师讲的,学生都可以完全理解掌握。描述法表示集合,教师一再强调说明x是集合的代表元素,既然是代表,那么用x来表示还是用y或其它字母表示都是一样的,但学生还是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现在问题暴露出来了,原来她们是这么理解x的,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集合概念。这样的事例很多,例如,对例题求二次函数f(x)=x2+4x-5在区间[-3,4]上的最值的讲授,教师自己觉得很完美,很到位,但刚讲完,就有一个学生提出疑义,说题目说的是函数在区间[-3,4]上,那这区间不是f(x)的取值范围吗?教师顿时倍感受挫、失败,讲了那么多,指导了那么多,工作也做了很多,效果竟然是这么的令人不满。

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缺少主动参与,这是重要原因。G·波利亚曾说过:“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是重要的,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却更是千百倍地重要。思想应当在学生的脑子里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起一个助产婆的作用。”说明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可以这么说,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文科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比较淡薄,主要表现在学习不主动、依赖性强、机械接受等方面。二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为主,造成学生被动学习。一节课40分钟,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这实际上剥夺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权力,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讲得很好,方法很多,學生却很少习得,甚至不能应用。教师总认为自己讲的有多好,有多清楚明白,却忽略了学生,他们在想什么、在哪方面受阻等。就二次函数这个例子,学生在理解题目上受阻了,对函数的概念、定义域和值域都没有理解和掌握,一直在纠结题目而没有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因此有些教师就会埋怨学生,讲得那么明白怎么还是听不懂,不会解题。殊不知教师讲的和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所理解的,在很多时候是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时,只是机械接受教师所讲的,没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新知识不能内化。

(三)对策

1.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计一些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动脑、动手、动眼、动嘴,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例如《数系扩大与复数的引入》的第一课,可以这样设计:

一位数学家出了这么一个题目:把10分成两部分,使其乘积等于40。他对求出来的结果大为不解,甚至感到恐慌。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由历史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2.改变教学模式,教师要精讲,少讲,甚至可以不讲。备课舍得下功夫,要换位思考。假设你是学生,你会怎么想,想到什么,会在哪个知识点有障碍等。高中文科生的数学基础薄弱,接受、理解能力差,对一个问题,教师要反复斟酌应该怎么讲,才能接近大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教师讲的都是学生所思考的,那么学生就容易接受、理解。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引导,让学生主动去建构新知识,自己消化。课堂上要大胆放手,教师不要一味地讲,把学生当容器,一味地灌。要时刻记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来主宰自己的课堂。比如求二次函数值域的这道例题,难度不大,教师可以先不讲,让学生思考,尝试自己求解,然后从暴露学生的思维受阻点,找到问题所在,再有针对性进行讲解。

二、学习意志的事例、思考与对策

(一)事例

学习数列的求和时,几个尖子生反映,方法都会,就是到最后的结果都算错。数列的测试题中,有一道填空题:

已知数列中,an=1,且,则an。

这是一道常规题,由数列的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用累加法求解。普通班几乎留空,而尖子班也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得出正确答案。

(二)思考

涉及数列内容计算的式子都很长,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运算能力和心理素质,而当学生看到那么长的式子,心理第一反应是那么繁,然后就产生抵触情绪,情绪也烦躁起来,有的甚至放弃。对繁一点,难一点的问题,不想思考,就要放弃,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对困难不是迎难而上,而是知难而退,反映了文科学生数学学习的意志很弱。现在的孩子多是娇生惯养,不想吃苦,加上数学学习又那么难,那么枯燥乏味,如果不是为了高考,谁都不愿意学,没有谁愿意受苦。选择读文科,是因为数理化差。学数学,是因为高考要考数学。学习动机的水平不高,学习专注的时间也就不长,这是导致学习意志薄弱的一个主要原因。

学生都明白高考成也数学,败也数学,所以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数学,非常努力地学,用心地学,也学得很辛苦,但一次次的考试,成绩总不理想,自己严重受挫,体验不到学习数学的成功与喜悦,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所以,得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成功快乐,获得自信,从此喜欢上数学,爱上数学,变“我要学数学”为“我想学数学”,使学习数学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

(三)对策

1.不吝赞扬。学生都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特别是在学习中答对老师的问题或正确解题或考试成功的时候。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并发现学生的成功,哪怕是微小的成功,都要马上表扬,给予鼓励。比如在测验中,某学生的成绩虽然不理想,但填空题得分很高或解答题的解法创新,运算很繁,但都能坚持做下来等,就要给予表扬,给予鼓励。这种鼓励,教师觉得微不足道,然而有时对学生却是一石激起千重浪,非同凡响。因为这一次小的表扬,在学生的内心中会产生了一种追求,希望做得更好获得更多的表扬。这种获得表扬的渴望就会变为无穷的内力,促使学生为更高的目标努力奋斗。学生在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受教师表扬的激励下,慢慢地就对数学感兴趣,自信一点一点地建立起来,意志也得到了锤炼。

2.不断获得成功。一个人的一次成功,可以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同时获得胜利的欣慰,会涌起追求无穷尽成功的意念和力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性地取得成功,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教材中的一些例题和练习难度很大,学生自己做困难重重,意志力不强的,很容易受到挫败,失去信心。为此可以通过巧妙设问,降低题目的难度。例如,必修四1.6《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中的例2:

画出函数的图象并求其周期。

要学生自己画出图象有很大的难度,采用几个小的问题以降低难度。

问题1:你能根据分段函数画出函数的图象吗?

问题2:你能说说函数y=x与图象的关系吗?

问题3:你能说说函数的图象的另一种画法吗?

问题4:你能根据上述画法画出函数的图象吗?

如此处理,就是可创造一种可能性,让学生克服困难的可能,克服自己解决问题的可能。意志是在不断对困难的顽强抵抗中锻炼出来的,分步进行就能有效地帮助学习克服困难。

三、数学思维的事例、思考与对策

(一)事例

必修五第三章复习参考题A组的第8题:

甲、乙两地相距skm,汽车从甲地匀速行驶到乙地,速度不得超过ckm/h。已知汽车每小时的运输成本(以元为单位)由可变部分和固定部分组成;可变部分与速度v(单位:km/h)的平方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b;固定部分为a元(a﹤bc2)。为了使全程运输成本最小,汽车以多大速度行驶?

布置做课堂练习,5分钟时间完成。尖子班40个学生,能在这个时间内解出答案的只有3个,普通班就不言而喻了。

(二)思考

这类应用题只要理解题目就可得到函数关系式,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出最小值,难度不大。可关键是学生读不懂题,理解题意有困难和错误。原因有二,一是题目中出现了5个字母,学生不明白字母的意义,干扰了对题目的理解。比如不理解字母c,导致得到的函数解析式为运输成本,其实c只是变量v的一个取值范围。还有学生不明白速度v怎么是变量,题目说是匀速行驶的呀,匀速行驶怎么会是变量呢?数学思维的工具是数学语言,思维的概括要借助语言来实现。如果学生的数学语言水平低,那么他对数学信息的敏感性就差,思维转换就慢,导致理解题目差、解题慢。二是学生的心理问题,绝大多数的学生害怕字母,特别是字母的运算,看到字母就头疼。本题中没有出现一个数据,只有字母,学生因此感到恐慌。一旦有了这种心理,势必影响对题目的理解,影响解题。也有部分的学生因为特别害怕应用题,看到文字很多的题,就想要放弃。

(三)对策

1.反复阅读教材,提高理解能力。都说学语文和外语要多读、多背,培养语感,个人认为学数学也是如此。小学、初中的数学简单,对理解能力的要求很低,重在模仿,没有阅读教材的习惯。高中的数学很抽象,重在理解,对概念、公式、定理和思想方法的理解,这种理解基于对教材的熟悉。

2.新课标教材的每块内容都有应用举例,比如函数应用举例、正余弦定理应用举例、向量应用举例等,而且例题都很多,在讲解这些例子时,有意无意地向学生传达“应用题其实不难”的信息。挑选一些比较简单的高考题,让学生尝试,克服他们的畏惧心理,树立自信。

四、学习方法的事例、思考与对策

(一)事例

尖子班有个男生,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好学,做了大量的数学练习。但第一次月考才勉强及格,最后三道大题没有做,这不是他的真实水平。该学生自己说题目都会,就是时间不够用。

(二)思考

练习量够了,而速度慢,那就是方法问题。平时课后做练习时,参考答案都是随手拈来,做完一道就对一次答案,对上答案了才继续做下一题,久而久之,就对答案有了依赖性。一到考试,由于没有答案对了,心理感觉就不踏实,好像少了什么,总想确定是否做对了才能安心地往下做。心理的不安肯定影响思考,影响做题的速度和准确率。这不仅是该男生存在的个别问题,许多学生都有同感。他们做了大量的练习,数学思维也好,但成绩就是提不上去。主要原因就是学习方法不正确,有的学生仅仅是为做题而做题,盲目追求量,不进行归纳总结,也不进行记忆,以为做的练习多了考试就一定行。

(三)对策

1.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每次做练习时,都要拿出考试的状态,要有适当的紧张度,一题一题地做下来。经过充分的思考后还不会的就先跳过,一直做完后再对答案。还必须限时完成,按照高考要求,大概3到4分钟解决一道小题,10分钟一道解答題。平时的练习就按照这样的时间来训练。做练习,方法得当,才能有良好的效果。该男生接受很快,克服困难后每次考试都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2.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经常给予指导。比如复习要及时,不一定说要坐在教室里看书、做题才是学习,午睡或晚睡前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在大脑“放电影”,尝试回忆当天所学习的内容,数学课学习了什么概念、公式,老师讲了什么例题,方法是什么,如果回忆不起来了,先跳过,下午或第二天早上到教室马上看书巩固。

学生的学习疑问事例折射出教学中不尽如人意之处,也是反馈教学的一个有效方式,教师给学生解决疑问的同时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红生.高中文科生数学学习障碍的成因及教学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

【作者简介】陆金香(1977- ),女,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防城港市实验高级中学教师。

高中文科生的数学学习 篇4

普通高中文科生学习《数学》课程的现实表现并不尽如人意, 呈现两极分化的情况, 学得好的同学, 其《数学》课程的综合素质与理科生当中的高手难分伯仲;而学得不好的同学, 其《数学》课程的综合素质表现可令富有责任心的科任教师寝食难安。单就文科生来看, 笔者认为其在学习《数学》课程时呈现出“差、杂、多、乱、搁”的总体特点。1.1普通高中文科生学习《数学》课程时的“差”的现实表现。部分同学考虑到文科《数学》在学习难度上比理科《数学》的难度要小一些, 也期冀在文科《数学》的学习上有所提升。可是, 由于其本身的《数学》文化基础比较薄弱, 故而使得他们在文科《数学》的学习上还是显得比较吃力, 使得其学习效果显得比较“差”。1.2普通高中文科生学习《数学》时的“杂”的现实表现。《英语》和《数学》则是成了普通高中文科生拉开分数总分差距的关键课程。所以, 文科生们普遍在分科之初即下定了追赶《数学》的决心。他们有意无意地购买、搜集一大堆来自湖北黄岗中学、北京海淀中学、湖南师大附中等名校的辅导资料, 再加上任课老师推荐购买的一些辅导资料, 其结果是《数学》科目的辅导资料显得繁杂, 让文科学生们眼花瞭乱、应接不暇, 无所适从。1.3普通高中文科生学习《数学》时的“多”的现实表现。笔者认为其中的一大瓶颈即是文科学生在《数学》科目上的历史欠帐较多, 他们甚至于从初中开始即开始积累学习欠帐, 针对诸多似懂非懂的知识点不去作深入的明了和把握, 更有甚者, 对完全不懂的知识点持“不懂装懂”的态度, 以避免被沦为笑柄和谈资的尴尬。1.4普通高中文科生学习《数学》时的“乱”的现实表现。文科班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 玩手机、不认真做课堂练习题的情况比较常见, 甚至于有些同学不配合科任教师的教学提问。正是由于学生们的消极应对, 才使得整个的教学进程显得有些紊乱, 经常使得文科班《数学》教学进度要比理科班《数学》的教学进度要慢一些。1.5普通高中文科生学习《数学》时的“搁”的现实表现。在现实的《数学》教学的情境中, 普通高中文科生学习《数学》时“搁”的现实表现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文科生将《数学》课当作补觉的课, 有的文科生将《数学》课当作温习和复习其它课程的课, 有的文科生将《数学》课当作娱乐消遣的课等等。

2 导致普通高中文科生学习《数学》科目时出现上述现实表现的原因分析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工作方面的思考, 加上基于普通高中文科生的实际情况和一些当代社会的研究成果, 认为基于性别、心理、学校、课程、个体等五个方面的原因, 才导致普通高中文科生学习《数学》课程时出现前述的现实表现的情况。2.1性别方面的原因分析。现代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已经表明, 女生在学习语言课程方面比男生有天然的优势, 而在学习数理化课程方面却具有天然的劣势, 这也可以很好地地解释文科学生中的女生比例比理科学生中的女生比例要高出许多的现象。女生要学好《数学》课程, 必须花费比男生多出许多的心血和精力, 往往还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学习效果。2.2心理方面的原因分析。一部分普通高中文科生由于长时间。没有能够学好《数学》课程, 导致心理方面出现自卑或者“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有些文科生甚至于产生了自我否定的想法, 主观臆断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材料, 只好将《数学》课程不断地边缘化, 以至于在花费《数学》学习时间与收获《数学》学习效果之间形成恶性循环, 最终将《数学》科目置于被遗弃的境地。2.3学校方面的原因分析。普通高中的部分领导心存“重理轻文”的心理, 他们在师资配备、电化教学设备等教学资源方面向理科生倾斜, 造成文科生在外部环境方面的劣势, 致使部分文科生扮演了高中教育失败者的角色。2.4课程方面的原因分析。综合专家的观点, 《数学》课程的一大特点就是演算任务比较重, 对语言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字符号运算能力方面的要求比较高, 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度比较大。据笔者经过调查所得的数据, 有超过60%的文科生不知晓或者不理解《数学》课程的这个特点。2.5个体方面的原因分析。普通高中文科生作为学习《数学》课程的主体, 其本身在学好《数学》课程方面承担着无可替代的责任。文科学生本人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所投入的学习精力、其本人的《数学》文化基础等因素共同在《数学》课程的学习效果的发挥方面起着综合性的影响。

3 普通高中文科生学习《数学》课程的基本策略

笔者认为, 普通高中文科生要学好文科《数学》, 其实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只要做到早谋划, 践行好“接、早、单、渐、拓”的基本策略, 文科生在学习《数学》课程方面还是大有可为的。3.1普通高中文科生学习《数学》课程时践行好“接”的基本策略。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均显示, 文科学生必须在学习高中《数学》课程时, 与初中的《数学》搞好对接, 重点针对那些掌握得不牢靠和没有掌握的知识点, 狠下功夫, 予以掌握好。文科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课程时, 也应注意搞好与理科《数学》的对接, 力争还原好高中《数学》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构建好文科学生的《数学》全局观念。3.2普通高中文科生学习《数学》课程时践行好“早”的基本策略。笔者认为, 文科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学习之初, 最迟在文理分科之初, 就应该早早地确立好每个学期或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 界定好每个学期的学习任务, 把相关知识点当成一个一个的堡垒或碉堡, 步步为营, 时时自省, 个个落实, 处处总结, 争取做到对疑难问题的早发现、早解决、早落实、早掌握, 努力构建好适合于自已的知识网络结构图。3.3普通高中文科生学习《数学》课程时践行好“单”的基本策略。笔者主张文科学生应该奉行“单”的基本策略, 不管它是黄冈版的还是海淀版的, 只管跟住《数学》科任老师的建议, 订购一套由科任老师经过精挑细选而首肯的辅导资料即可, 然后, 紧跟科任老师的教学思路, 搞好《数学》课程的学习。3.4普通高中文科生学习《数学》课程时践行好“渐”的基本策略。诸多教育家都主张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理念, 笔者对此深表赞同。就本人的教学实践来看, 有比较多的文科学生在学习《数学》时, 陷入到一种不理性的状态当中去, 他们对基础性的知识点不认真甚至于不屑一顾, 而对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又心存畏惧之意, 以至于《数学》成绩长期徘徊不前, 所以笔者主张, 文科学生应该长期地践行好“循序渐进”的学习理念, 争取按由易到难的基本准则来训练、来学习, 从而争取取得《数学》学习方面的最大化效果。3.5普通高中文科生学生《数学》课时践行好“拓”的基本策略。笔者认为, 普通高中文科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要具有开拓精神, 敢于拓展其学习思路, 勇于拓展其学习方法, 象“五官并用法”、“及时复习法”等, 都可以大胆地进行尝试, 然后选择出学习效果比较明显的学习方法, 进行长期坚持, 以求获得《数学》课程学习效率方面的大提升和学习效果方面的大改观。

摘要:从概述普通高中文科生学习《数学》课程的现实表现入手, 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导致这些现实情况的多种原因, 进而探讨了普通高中文科生学习《数学》课程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普通高中,文科生,《数学》课程,基本策略

参考文献

[1]数学.中“读一读”栏目的功能和教学策略[EB/OL].http://www.wems.net/View.asp?Id=1131.[1]数学.中“读一读”栏目的功能和教学策略[EB/OL].http://www.wems.net/View.asp?Id=1131.

[2]佟胤霖.对普通高中数学新课标及新教材背景下教学内容及方式转变的探析[D].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2]佟胤霖.对普通高中数学新课标及新教材背景下教学内容及方式转变的探析[D].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3]对今后高中数学教材改革的几点建议[EB/OL].http://club.topsage.com/thread-1390701-1-1.html.[3]对今后高中数学教材改革的几点建议[EB/OL].http://club.topsage.com/thread-1390701-1-1.html.

高中文科数学的教学方法 篇5

当前,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由于长期以来过分重视分数,特别是在高考指挥棒下,题海战术成为教师的首要方法,学生始终沉浸在浩瀚的数学题中,使得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一直还在蔓延。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与新课改的目标不相符合,常常出现学生只会一味地做题,对数学理念、数学思维方式一知半解。而且这种模式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自学和独立思考能力。

可以说,这种“灌输式教学”只会让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他们根本不懂得如何去思考,也不知道如何发展问题、探究问题,科学的探究精神非常缺乏。随着新课标的改革深入,教师应改变教学理念,用新的教学思路来引导自己的教学。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怎样才能突破“灌输式教学”,改变传统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呢?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以探究式的教学来指导学生,以提高学生能力为基点来进行教学。

激发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求知的前提,积极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高中生相比初中生,其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思辨能力发展也比较快,对新的问题接受也快。高中生对于一般的数学基础知识很容易接受,但往往不满足于此;对于一般的小故事兴趣不是很感兴趣,他们渴望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并对许多深含哲理的数学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既生动又深邃。同时,教师要花大力气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探索数学的奥秘。

采用探究式、互动式课堂教学

高中文科生怎样有效学习物理 篇6

一、必须主动和他们交知心朋友,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真诚相待,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这部分学生一般都缺乏对成就感的体验,某种程度上都与忽视情意目标有关。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积累,并通过实践体验,在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这些人的发展最深层的指标上有所长进,从而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和勇于拼搏的精神,矫正他们的厌学心理,唤醒他们学好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填平心理上的鸿沟,得到心理平衡,建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在上第一课时,我就明确告诉学生,我们文科班学习的是人文物理,本系列课程模块主要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突出物理学的人文特色,注重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融合。从而让学生知道,现在他们学物理就像学地理、历史一样容易,从而消除他们的畏难心理,提高他们学好物理的自信心。实践表明,效果不错。

二、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大纲的内容教学,不任意加深、加难教学内容,不加快进度,不人為制造分化

针对这部分学生,自学能力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任务难以落实,可根据课文,每节课给学生适量的阅读时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减少课堂的单调呆板气氛,可采用启发、演示、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学,以调动思维,活跃气氛;同时,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艺术性,使学生时时有新发现的感觉,从而对学习物理产生兴趣。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因为,学生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能有效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对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引发学生好奇的物理问题情境、时空情境等。例如,在引入新知识时,教师巧设悬念,问而不答,故意留下空白。如在学习“电荷的相互作用”时。同时,还要密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以一些新奇实例引起学生共鸣,以所学内容与身边的一些具体实例紧密结合,使学生真实的感到所学物理知识确实有用,从而激发兴趣;发挥实验的作用,采用投影模型等先进直观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将主要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通过听写方式让学生记录,既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手脑并用和速记能力;可设置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速算能力。

三、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按学生实际水平制订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方案,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给予他们同样的施展才能的机会,使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与补充以及教师的点拨和总结,使这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脑思考、动手表述,使兴趣由分析问题得到强化,由解决问题得到稳定。鼓励勤学好问,质疑讨论,积极思考。开展质疑讨论是发展智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文科生总觉得自己理科成绩差,胆小羞涩,不敢像理科生那样出头露面。他们常迫使自己顺从老师的思路,很少敢反问和参加讨论。故课堂教学中应积极营造轻松、平等的课堂气氛,鼓励积极思考,并有意识地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发言,多上台板演;要求学生课后对遇到的困难,及时通过问老师、同学等办法求得解决;为了养成想问题、提问题的习惯,对于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当面向老师请教,也可以把问题写在作业本里让老师解答,也可以让他们与同桌就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久而久之,就会逐渐变得敢于当面提问了。

(作者单位 河北省辛集市第二中学)

高中文科生的数学学习 篇7

生物学是一门来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的学科, 它与人类生活和各个学科联系紧密;因此, 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知识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我国现行的高中教育体制实行文理分科, 社会以及一些家庭的因素使得高中文理分科更加提前, 有一部分学生在刚刚进入高中就已经初步决定日后要选择文科或者理科。随之带来的结果是:文科生对不参加高考的生物不认真对待, 积极性不高。比如有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 有的学生在高二会考的压力下强迫自己学习, 结果是兴趣不大。在目前的高考模式下, 各方面都在追求高的成绩, 使得生物教学过程也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文科班生物课教师讲课枯燥无味, 学生不感兴趣, 使教师对生物课堂无法正确把握, 进而导致教师有所懈怠, 不认真对待文科生物教学。

二影响生物学习的因素

影响文科生学习生物的因素很多, 笔者通过对文科生的调查得知, 主要影响其学习的因素可概括为以下五点:

第一, 学习方法不合理。很多文科生对待生物的学习态度是死记硬背, 未形成合理的方法, 未与各学科知识相联系。

第二, 很多文科生在学习生物之前有一些前科学概念, 这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物素养。前科学概念是指以前学过的概念或者生活中的经验。文科生本来接触生物的机会比较少, 再由于一些前科学概念的影响, 使得文科生对一些本来认为是正确的概念产生怀疑, 造成生物学习障碍。

第三, 教师的授课方式、教师对课程的安排以及实验课的处理方式都会对文科生带来很大的影响。教师在授课时按照理科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 生物教学内容较深刻、难懂, 使文科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同时, 教师由于一些原因, 实验课安排较少, 上课活动较少, 久而久之, 学生学习生物便有了困难。

第四, 很多学生学习生物困难的原因是由于基础不好。据调查得知, 高中生在初中学习阶段, 生物课程的学习仅仅在初一初二这两年中, 初二通过会考之后, 便不再学习。直到高一阶段才继续学习生物, 造成很多知识的断层、遗忘。而且在初中阶段, 生物的学习很多学生也是为了应付考试, 使得其生物基础不牢固。

第五, 学校对文科生生物学习重视不够。通过对高中文科学生的调查得知, 学校的生物课外活动很少, 而且形式单一。学生偶尔会参加一些与生物有关的活动, 并且不是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 只有少部分人会参与到活动当中。究其原因, 很大程度是因为学校重视升学率, 而不重视学生的活动, 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相应下降。

三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针对文科生学习生物障碍的原因, 笔者提出以下四条建议来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 进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第一, 针对文科生的生物学习来说, 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学好一门课, 首先需要对这门课有兴趣。学生平时要多关注一些生物方面的知识, 比如电视节目、书籍或者兴趣活动等等。

第二, 针对文科生对生物学习的方式来说, 学生要改变生物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生物时, 不仅要背诵一些知识点, 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各个知识点的相互联系与融会贯通, 以及各个学科的相互联系。

第三, 针对文科生的前科学概念因素来说, 学生要多关注一些生物学常识, 及时对大脑中存在的前科学概念加以改变。从教师方面来说,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该及时帮助学生改正不正确的知识印象。

第四, 针对教师授课方式及课程安排这两方面来说, 教师应在课下主动找学生沟通, 了解学生对生物课堂的反映, 进而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以及知识的呈现方式。

新课改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 要求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需求, 促进学生全面、个性的发展, 促进高中课程与社会进步、生活实际相联系, 因此, 文科生学好生物是很重要的。文科生要找出自己学习生物障碍的原因, 并且积极应对, 争取提高生物成绩进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丁远毅、崔鸿主编.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张永华、李霞.高中文科学生学好科学课程的重要性探讨——以生物学为例[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0 (9)

[3]陆千惠.文科生生物学学习有效性探讨[J].中学课程与辅导:教学研究, 2013 (22)

高中文科生的数学学习 篇8

结合自己的文科班的教学经验发现, 高中文科生的数学学习障碍主要包括知识障碍、思维障碍、方法习惯障碍以及意志情感障碍等四个方面.

一、知识障碍

数学知识的学习具有很强的连贯性,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前阶段的内容通常是后阶段内容的基础, 影响着后阶段知识的学习.通过与班上多名数困生的交流, 发现他们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知识障碍: (1) 对已经学过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较差, 缺乏正确的理解; (2) 对于新知识的掌握较慢, 课堂效率较低, 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当天的作业.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旧知识掌握较差影响新知识的学习, 新知识接受较慢又影响旧知识的复习.如此恶性循环, 知识障碍无法逾越, 最终成为数困生.

二、思维障碍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是数学认知结构的核心,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充满思维的过程.高中数学的内容相比于初中数学具有知识容量大、思维跨度广等特点.因此, 高中数学对思维层次的要求较高.文科班以女生居多, 在形象思维、动作思维能力方面较强, 但在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以及空间思维能力方面较弱, 从而在学习中对于基本概念不能很快地记忆与理解, 对于证明类问题无从下手, 对于立体几何问题望而却步.

三、方法习惯障碍

学好数学勤奋是必要条件, 但良好的方法习惯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科班女生居多, 学习往往比较勤奋, 但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与习惯, 从而只会下苦功夫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大多数学生课堂上只是被动地等待老师说出问题的答案, 而不能积极地去找出解题的思路, 不能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索式学习.好多学生也有整理错题集的习惯, 整理得也非常完整, 但这样不仅花费了大量的功夫, 而且不利于复习效率的提高.他们复习的时候就简单地把错题集拿出来看看, 这种仅通过视觉的复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四、意志情感障碍

文科班的学生大多数是因为数学成绩不好, 怕数学、畏惧数学才选择读文科.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他们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更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久而久之对数学课程和数学教师产生畏惧与抵触, 尤其是考试过后师生关系容易不和谐, 学生情绪不稳定, 从而形成意志情感障碍.

面对以上学习障碍, 我们应如何帮助文科学生克服障碍, 重拾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勇气, 进而提高他们的成绩呢?

一、低起步、重基础, 克服知识障碍

文科班学生对数学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慢, 因此上课时要紧扣教材, 注重基础.讲课要细、实、有耐心, 尽量多板书.对于难理解但又重要的知识点要慢慢讲、反复讲.课后作业要适量, 难度要适中, 抓基础, 避免简单重复, 并且要做到有错必改, 有改必评, 有评必究.

二、设情境、多探究, 突破思维障碍

文科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而高中数学又是一门十分抽象的学科,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情境教学, 多提探索性问题, 加强师生互动、生生合作, 鼓励求异思维, 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如在函数教学中, 要重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思想方法的训练;在立体几何教学中, 注意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应用题的教学中, 多创设情境,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

三、重学法、练习惯, 摆脱方法习惯障碍

大多数文科班学生数学不是不想学好, 而是不会学, 因此, 在教学中要注重数学学法教育,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教师可定期开展学法经验交流, 暴露学习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注重审题, 小心运算, 提高归纳总结能力.要求学生记笔记时重点记题目的分析与思路, 复习时多动笔、多思考, 提高解题能力.

四、多鼓励、磨意志, 逾越意志情感障碍

文科学生往往畏惧数学, 甚至抵触数学老师, 因此,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数学素质及师德涵养, 改善师生关系, 从而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鼓励、少批评, 创造条件让学生们享受成功的喜悦.课堂上适当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数学史, 激发学习热情.对于意志力薄弱的学生, 帮助他们确立明确的目标, 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 从小事着手, 持之以恒, 锻炼意志品质.

综上, 提高高中文科生的数学成绩是一项系统工程, 准确分析文科生的数学学习障碍, 探索出科学的教学对策, 成绩的提高就指日可待.

摘要:高中文科生的数学成绩普遍较差, 但数学又是高考中最拉分的学科.因此, 提高文科学生的数学成绩就尤为重要.准确分析文科学生的数学学习障碍, 找出科学的教学对策, 提高文科生的数学成绩就指日可待.

关键词:文科数学,学习障碍,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胡秀萍.文科生数学学习障碍分析与对策.中学数学教学, 2002 (6) .

[2]张红生.文科生数学学习障碍的成因及教学对策研究.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2006.

高中文科生的数学学习 篇9

在教学过程中, 数学学科的重要性受到广泛的关注。有人说“成也数学, 败也数学”, 那么数学成绩到底与高考成绩的相关性有多大?尤其是对于文科生来说, 高考科目中数学成绩和高考成绩的相关程度有多大, 对于不同层次的文科生, 数学成绩与高考成绩的相关程度又有多大?针对这一问题, 本文采用统计方法和对比分析, 说明文科生数学成绩的重要性。

2 样本来源及分析工具

2.1 样本来源。

采用2009年某校应届文科生的高考成绩作为样本, 样本容量为699, 对每个样本的数学学科成绩、语文学科成绩、外语学科成绩、文科综合成绩与高考总分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把样本分成三个层次, 进行数学学科成绩与高考总成绩的对比分析。由于某校的文科生源相对集中, 具备各个层次的文科学生, 所以以此为样本相对来说是比较合理的。2.2散点图。散点图是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图, 又称相关图, 用于分析两测定值之间相关关系, 它具有直观简便的优点。通过作散点图对数据的相关性进行直观地观察, 不但可以得到定性的结论, 而且可以通过观察剔除异常数据, 从而提高用计算法估算相关程度的准确性。观察相关图主要是看点的分布状态, 概略地估计两因素之间有无相关关系。从而得到两个变量的基本关系。作出样本的各个学科成绩与总成绩的散点图, 通过图形观察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大小。2.3相关系数[1]。在教育研究中, 可以使用“相关系数”分析工具确定两个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数学成绩X与总成绩XÁYÁi 1 2n的关系, 假设从总体中抽取的样本, 那么子样相关系数r的计算公式如下:

相关系数可以刻画两个应属之间的相关程度, 如果相关系数非常接近1, 那就可以说明二者之间较强的正相关性, 如果相关系数接近-1, 说明二者之间具有将强的负相关性, 如果相关系数在零点附近, 说明二者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从统计学角度来说, 利用相关系数来刻画数学成绩与总成绩之间的影响程度是合理的, 所以利用2009年某校文科生高考成绩说明问题是合理的。2.4散点图的绘制与相关系数的计算通过MATLAB统计软件实现[2]。 (见表1)

3 数据分析

3.1 高考各科目成绩与高考总分的散点图。

通过散点图, 会发现数学和外语课目的成绩与高考成绩的相关性较大, 其次是文科综合, 再次是语文课目。由于散点图只能得到定性的研究, 无法说明数学和外语科目的成绩到底谁与总成绩的相关性大。从而还需进一步给出定量的分析。3.2高考各科目成绩与高考总分的相关系数。通过计算, 数学成绩与总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241, 语文成绩与总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026, 英语与总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995, 综合成绩与总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907, 通过比较会发现, 数学成绩与总成绩之间的相关性最大, 即数学成绩好的学生总成绩相对较高, 而数学成绩较低学生的总成绩很低。3.3不同层次学生的高考数学成绩与总成绩的相关系数。 (见表2~表4) 。通过计算, 会发现无论文科尖子生, 中等层次的学生还是成绩较差的学生, 数学成绩与五科总成绩的相关系数较其它科目要高。平行班学生的数学成绩与总成绩的相关系数比实验班学生的数学成绩与总成绩的相关系数还要高。所以对于平行班的学生来说对于数学科目的学习更加重要。

4 结论与对策

无论是散点图的定性分析, 还是相关系数的定量计算, 都体现出数学科目的成绩与总分的相关程度较高, 而且对于各个层次的学生的数学成绩与总分的相关程度都非常大。必须意识到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分析, 文科平行班的数学成绩与总成绩的相关程度较文科实验班的数学成绩与总成绩的相关程度更大。也就是说对于文科平行班的学生来说, 提高数学成绩是提高总成绩的有效办法。基于以上结论, 针对平行班的数学教学, 提出一些不算成熟教学对策:4.1在教学上, 课堂上把例题习题都作适当的分割, 减少每一步的推理难度, 让他们“跳一跳就能够摘到”, 尝到甜头, 体验数学成功的满足感。对一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必须循序渐进, 多次反复, 这样, 才能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内容逐渐加深理解, 直至完全掌握。抓课堂教学, 充分利用好课堂四十分钟, 提高质量。4.2鉴于平行班文科生接受数学知识慢, 注重条理性, 在讲评题目的时候, 总要把自己拿到题目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是怎样审题, 如何把关键的条件挑出来, 怎样把条件进行转化和重组, 在这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又是如何使问题得到解决的, 让学生体验成功之路, 也让她们知道解题中会碰到很多困难, 应该用策略去解决问题和困难。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 学生就能学会分析问题的性质、特点, 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4.3将作业、试卷中最基础的知识错误, 或一些典型性错误摘抄下来, 分四部分:原题、错解、原因、对解。要求学生常翻常看, 时刻提醒自己哪个知识点需要补缺漏, 在哪里常犯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教师也可以从错题本上看到学生差在哪一方面, 应该帮学生重新构建哪一方面的认知结构。4.4平行班的文科生对一些提高题尽力而为就可以了, 必要时对一些较高要求的问题可以放弃, 把精力放在最基础最重要的问题上因为有些难题不一定是重点问题, 在这方面耗神费力甚至弄坏心情是不值得因此, 这里建议:夯实基础, 抓牢重点, 要求尽量高, 超纲就放掉。

参考文献

[1]茆诗松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探求高中文科学生学好数学的对策 篇10

一、针对文科学生心理特点的对策

1.培养自信心

(1) 学习目的的教育;

(2) 让学生做稍加努力就可以解答的问题;

(3) 差异考试与多元评价;

(4) 关爱学生, 走近学生;

(5) 让家长成为合作者.

2.提高兴趣

(1) 要求学生做有自己特色的笔记, 内容包括知识网络图、解题方法、归纳及命题的推广等方面;

(2) 有针对性的学法指导;

(3) 鼓励学生讲评试卷并互相质疑;

(4) 带领学生做一些数学实验;

(5) 让从事文科工作但需要理科思维方式的学长开讲座;

(6) 用口诀或丰富的语言吸引学生.

二、针对文科学生思维特点的对策

1.教学要求上采用“分层要求, 逐步提高”

2.教学内容上采用“夯实基础, 滚动提高”

3.教学进度上采用“高效宽带, 整体提高”

4.教学方法上采用“两主一心, 全面提高”

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核心”的“两主一心”的教学原则.

5.教学评价上采用“注重过程, 综合提高”

三、具体实施方略

1.仔细阅读

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研读教材并应充分肯定学生对教材提出的质疑.

2.精彩的情景引入

(1) 心动——关注可爱的家乡、学校、班级等; (2) 手动———关注引人入胜的游戏;

(3) 生动———关注趣味横生的生活故事;

(4) 脑动———关注学生的帖身问题;

(5) “变动”———关注教材的不足.

3.精心设计问题, 启迪学生心扉

例1.已知函数f (x) =a·4x-2x+a, 若对任意x∈[0, 1], f (x) >0恒成立,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1) “识题”通过换元看清函数的本质,

令t=2x, 则f (x) =at2-t+a, t∈[1, 2].

(2) “悟题”:通过已知条件合理化题意.

(3) “试解”:在这一步中可以给学生一定的尝试、思考空间.让他们在讨论中比较, 在比较中生成, 在生成中突破, 在突破中领悟.

(4) “总结”.

变式:将条件改变为:若对任意x∈[0, 1], f (x) >0有解,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4.发挥文科学生的记忆优势

5.充分利用图象和实物

6.培养观察、归纳能力和推广能力

7.培养运算能力

除了坚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外, 教师应想办法帮助学生降低运算量.如:降低二次曲线问题运算量的技巧.

(1) 平面向量灵活用;

(2) 曲线定义别忘记;

(3) 巧设方程免讨论;

(4) 数形结合常想起;

(5) 合理运用“设不求”;

(6) 适时运用曲线系;

(7) 平面几何助转化;

(8) 正难则反多容易.

8.防止思维单一性障碍的产生

思维单一性障碍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机械模仿已形成的习惯, “套”法熟练, “变”的准备不足, 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问题的本质特征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9.揭示隐性知识, 培养数学素养

10.对话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路人的教学相长过程;通过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通过教师、家长与学生的对话, 体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可分割, 从而促进学生实现学习目标.

11.反思

(1) 听课反思;

(2) 解题反思;

(1) 思疏漏, 优化思维品质.

(2) 思多解,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思联系, 举一反三.

(4) 思变式,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 归纳性反思;

(4) 考试后的反思 (学法及考试发挥的反思) .

12.弹性作业

为学生设计作业, 让作业布置更有效.

首先, 要让文科学生以成为数学高才生为荣, 且以此为目标;其次, 高才生认知结构的内容应具有丰富性、整合性, 提取认知结构的内容具有灵活性,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每个数学新知的教学, 既要从学生已获得的知识出发, 重视旧知与新知的联系, 有时也需要从新知出发, 重视获得新知后的反思, 反思新知如何与旧知发生关联, 进一步加深对旧知的理解.

2.引导学生精练所学知识, 有意识地整合知识, 完善知识结构.

3.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 教师进行有效的总结是指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好方法.

4.教会学生习得与应用策略性知识.第一层次, 对数学知识发生过程的提炼、抽象、概括和升华, 是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第二层次, 指向学习者内部的调控数学思维的自我调控策略, 教学中尽力丰富学生的元认知结构, 使学生成为具有自我监控意识、会学数学的学习者.

5.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适当的提问、举反例层层深入是有效的措施.

6.充分重视每个学生在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特殊性.

高中文科数学教学的体会 篇11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搞好高中文科数学的教学工作,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学好数学对文科生来说至关重要,然而对大部分学生来说也毋庸置疑是个极大的难题。如何搞好高中文科数学教学,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这就成了每位文科数学教师必须解决的一道难题。笔者作为高中一线教师谈几点体会,仅供探讨参考。

一、师生间创设平等、民主关系

一般来说文科生选择学文科,就是因为其理科类的逻辑思维或运算能力差,再或者就是实在不感兴趣,没有信心。以平等、民主的态度、方式和情感去了解、关注学生,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老师、尊重老师,使学生由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从而增强信心。师生关系中,老师起主导调节的作用。 师生间伴随着认知信息传递而形成的情感交流和师生间人际关系中的情感交流是相互作用的。上课时教师要注重自身情感的表现,走进学生世界,对每一个学生都倾注爱心,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反应,把良好的言行、真挚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感情陶冶,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快乐、和谐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喜爱之情。当学生讲出很有创意的解题方法时,如果老师说:“这也算对的。”或者:“你的想法真是妙极了!我们大家都没有想到,要谢谢你给大家提供了这么好的方法。” 学生无疑是喜欢后者,因为这样的课堂用语体现了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适宜慢节奏的教学

数学教师,特别是年轻一点的,大都语速过快,上课时候自己说的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甚至理由还很充分,说是数学本来就是训练思维训练速度的,不加快速度高考中肯定来不及。殊不知一次次这样快节奏的课堂搞得学生身心疲惫,想认真学的因为听不懂又犯愁,本来不感兴趣的也更有理由坐在那耗时间了,因为反正听不懂。笔者认为特别是文科班的教学,尤其适宜慢!教师太强式,学生就没有体现自己的空间。

(一)语言节奏,适宜慢。高中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直观的、为学习困难学生易于理解接受的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使课本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教师在教学中放慢速度,要舍得花时间,多引实例、多用教具,引导学习困难学生多读教材,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关键词句,在重点难点之处注意停顿,以便在解题中能准确无误地应用。

(二)概念引入,要慢些。高中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最强,学习困难学生由于前后知识衔接不起来而丧失了信心。因此,教师有必要采取读概念,分析概念甚至可以拿简单的习题帮助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巩固。因为别看数学题目是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习题的来源肯定离不开概念。在这方面我觉得“先预习然后教”的方式效果不错。在讲授新知识的前一天,有针对性地布置复习与预习内容。上课开始有意识地启发学习困难学生回答基础性旧知,通过表扬、激励等方式,使学习困难学生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长此以往,他们就逐步转入主动思维的状态。

(三)题目讲评,适宜慢。高中数学知识是环环紧扣、节节相联的,新旧知识交替,学生不会解题的很大原因是知识自动衔接起来,因此就不会运用。分析题目时要慢,要帮助学生找到思维障碍,让学生由恍然大悟的感觉,并运用教师的点拨可以自行将题目订正出来,这样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掌握知识。

对于课堂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分解法能引导和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克服思维障碍,架起思维的“梯子”,推动思维逐步深入地发展,促使思维不断上“台阶”,使知识和能力不断升华。

三、强化文科学生解题规范的教学

解题是深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文科生解题本来就底子不厚,而且学习困难者一大特点就是会偷懒,因而形成恶性循环,因为偷懒又总不会解题。规范的解题能够使学习困难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习惯,培养缜密的思维能力。

(一)审题规范。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是对题目进行分析、综合、寻求解题思路和方法的过程,这恰是学习困难学生最感困难的地方。所以教师特别要注重培养学习困难学生的审题过程。首先,分析条件,既要找出题目中明确告知的条件,又要使学习困难学生学会挖掘题目中隐含条件;其次,分析目标,既要明确求什么或证什么,又要学会把复杂目标转化为简单目标,把抽象目标转化为具体目标;再次,分析条件与目标的联系。教师引导学习困难学生从条件顺推或从目标逆推,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是条件通向目标的桥梁;最后,确定解题思路。

(二)语言叙述规范。数学语言叙述是表达解题过程的重要环节,不是只有数字和符号就能解决问题的。语言必须准确、简洁、全面,既注意过程,又注意结果的验证、取舍和答案的完整,按目标作答。比如应用题最好要从数学模型返回到实际模型,要写回答。分类讨论的题目要写综上,要注意总结。

(三)解题后的反思要规范。通常思维都有很强的直觉性,若在解题后及时重现一下这个思维过程,分析多次受阻的原因何在,总结审题过程中的思维方法。这对发现审题过程中的错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学习困难学生在解题时总是用他们最熟悉的方法,但对形同质异的习题,他们往往照搬照套,这时教师应当把重点放在挖掘数学概念的内涵上,教会他们区分异同,对比分析,克服解题的盲目性,克服思维定势。因此,解题后的反思,可使学习困难学生开拓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笔者提倡学生的解题规范,为了强化这一举措,笔者提倡学生整理错题,要求反思错因,小结方法。笔者及时批改,找还存在错误的学生单独订正。久而久之,大部分学生会养成习惯,提高解题质量。

四、推进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板演的教学

学生板演,是数学表达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学习困难学生最好的学习实践活动,同时又是教师获得信息反馈的有效途径。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数学的概念与法则、公式与定理、各种技能、数学的思想方法等掌握往往不够透彻,但不易从学生的表情或语言中反映出来。而板演在教学中创设了多渠道的反馈调节作用。

教师通过学生的板演,充分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意识。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与集体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从中获取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由于是学生自己的思维产物,对学习困难学生更容易接受,更有说服力,因而可起到教师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学生板演暴露出的问题,使学习困难学生从反面吸取教训,把教师对自己或他人板演的评价分析,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开拓思维。例如:在学习了“函数的奇偶性”后,学生在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时常忽视定义域问题,因此我会设计类似如下问题:判断函数 在区间[2 ―6,2a]上的奇偶性,让学生上黑板板演。学生一般会直接进入陷阱,由f(―x)=―f(x)立即得到f(x)为奇函数。我会在点评时候提问:①区间[2 ―6,2a]有什么意义?②y=x2一定是偶函数吗?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学生意识到函数 只有在a=2或a=1即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时才是奇函数。只有让学生自己体会出的知识才是他们自己的,也只有在这种时候学生会有“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下次一定要注意”的决心。当然,对学生板演中的错误,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其成绩与进步,再指出不足,不该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既要评错的,也要评好的,使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错有借鉴。

高中文科生的数学学习 篇12

一、明确学习目标, 让学生对政治产生学习兴趣

在生活和工作中, 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是非常必要的。只有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到底想做什么之后, 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 梦想才会变成现实, 学习尤为如此。目标有大目标、小目标;有远期的、近期的, 小到一节课, 大到一生的志向都属于此范畴。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 中学政治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对一系列政治课程的学习,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知识和陶冶情操的关系, 把个人成才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 从现实的层次引导学生, 一个人要全面发展, 获得全面系统的知识, 理科生就应该学习经济、哲学知识等, 何况现在大学公共课、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都有相当比重的政治学科知识, 可见学好政治课就是学会生存技能, 增强就业本领, 自然调动了理科生对政治课的兴趣。

二、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以情感人

我国古代有“亲其师, 信其道”之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说过,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一种“诚实、理解和接受”的人际关系的过程。可见, 师生的情感交流对知识教学的重要意义。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情感效应。另外, 要让学生真正喜欢你, 喜欢你所上的课, 教师还得尊重每一位学生, 凡事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多一点理解, 多一份关爱, 这样一来, 学生感受到你对他们的尊重, 他们会在这种相互尊重的气氛中去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中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 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因此, 必须把传授知识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 做到情境交融, 才能以情诱导人, 以情感动人, 以情启发人, 以情鼓舞人,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适时将鲜活的时政知识渗进政治课堂, 以新促趣

时事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党和国家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 是透视社会热点、把握时代特征、正确认识形势的一种教学。理科班的学生天天啃数理化特别枯燥乏味, 对时事政治知识的渴求比文科生更加强烈。作为政治老师, 一定要抓住这个显著特点, 努力使之成为提高理科政治教学的一个突破口。我们教师可以把相关时政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点、切入口;也可以结合书本知识引入时政来论证;还可以专门介绍当前国际国内的重大时政要闻。同时, 教师在时政的选择上必须认真对待甄别, 要尽量精选一些直观性、现实性都很强的要闻, 把政治原理与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重大时事有机结合起来, 水乳交融, 用教材观点来剖析时政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让政治课堂充满着新鲜感

首先, 讲究导入设计, 让学生带着新鲜感好奇心走进政治课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趣味性的导言有先声夺人之效。课堂导入要注意趣味性、针对性、新颖性。例如, “田忌赛马”的故事导入可以理解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用解放战争中的“锦州战役”实例导出“办事情应抓住主要矛盾”等。总之, “先声夺人”唤起学生无限的兴趣, 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通过实践, 效果很好。

其次, 探究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有效育人, 增强学习兴趣。传统的直接灌输的方式显然不合适了, 贯彻新课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应多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 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又如政治课教学应注重“读、讲、议、练”的结合, 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去, 畅所欲言、精神愉悦、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

五、锤炼教学语言, 聚焦学生的注意力, 诱发学习兴趣

上一篇:老有所养下一篇:饭店个性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