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学专业本科生的学习自我鉴定

2024-06-12

茶学专业本科生的学习自我鉴定(精选12篇)

茶学专业本科生的学习自我鉴定 篇1

好范文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以下这一份关于茶学专业本科生的学习自我鉴定范文,仅供毕业生浏览。

茶学作为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中管理和经营是相当重要的一方面。我深刻的认识到管理学作为一个时代性的课题,以后不管作为一个员工还是管理者,都必须懂得现代管理的理念。所以我认真钻研,同时在实践中去学习,体验。学期考试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全班第一名。

出了必修课程外,我还自学电脑软件。因此,对日常办公软件用得相当熟悉。在英语学习上,我坚持每天听英语磁带,阅读英语书报,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另外,我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好范文,在工作经验方面的确会有所欠缺,因此,在读书期间,我一直利用各种机会做兼职,做暑期工。我也发现,实际工作远比书本知识丰富,复杂。但我有较强的责任心,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而且比较勤奋。所以在兼职中我能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从中获得的经验令我受益匪浅。

在学习之余,我坚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使自己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这些都是我将来工作的重要本钱。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能力是我始终乐观自信的重要因素。它是建立在理解和沟通基础上的。我经常主动了解同学,喜欢帮助同学,同时也与大家分享快乐和痛苦。我坚信:作为一个和谐的社会人,应该融入他所在的集体。并且为提升这个集体的活力,质量作出努力,从而也提升了自己的生活质量。

茶学专业本科生的学习自我鉴定 篇2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本科院校, 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在第一第二年开设《大学英语》课程;非英语专业大专生在第一年开设《实用英语》课程。这两年, 笔者同时教授过这两门课程, 从中体会到, 本科生和大专生上课氛围、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方面有很大的差别。因此, 笔者认为有必要做一个实证研究, 找出本科生和专科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语言学习策略的使用状况的差异, 从而发现本科生和专科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语言学习策略之间的关系, 最终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2 相关文献综述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 四十多年来, 研究者对其不同方面进行了探索, 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首先, 对于语言学习策略, 研究者的定义各不相同, 存在争议。国内学者文秋芳对此的定义简单明了:为有效学习所采取的措施 (Cohen, 2005:F14) 。而对于策略的归类, 由于角度和名称使用的不同, 归类的结果也差异很大。本研究以Oxford (Cohen, 2005:F15-F16) 提出的归类方法为基础, 即分为: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会策略。以此分类为基础, Oxford (1990) 开发出了语言学习策略量表 (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 简称SILL) 。

“影响语言策略使用的因素”也是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要探索的主要问题之一。已有很多研究证明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运用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比如观念、动机、目标、年龄、性别、个人背景等等, 而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Ehrman和Oxford (1989:1-13) 、Oxford和Nyikos (1989:291-300) 认为不同性别学生在语言学习策略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而Politzer (1983:54-65) 指出, 在使用语言学习策略方面的性别差异很小。对于学业水平对语言学习策略使用的影响, Green和Oxford (1995:261-297) 认为, 学业表现好的学生通常使用更多的语言学习策略, 而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者发现学业水平与语言学习策略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

根据Bandura的认知理论 (Bandura, 1986) , 学习动机对学习策略的使用有着最为重要的影响。而自我效能感作为学习动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无疑影响着语言学习策略的使用。Bandura把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他还指出, 自我效能感来源主要包括直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生理和情绪的状态四个方面。自我效能感量表 (General Perceived self-efficacy Scale, GSES) 最早由德国的临床和健康心理专家Schwarzer和他的同事编制而成, 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在国际上被广泛使用 (高跃, 2007) 。

近年来, 已有一些学者把语言学习策略和自我效能感两个因素结合起来, 去探索改善学习者使用语言学习策略状况的有效方法。如周勇和董奇 (1994) , 张林和张向葵 (2003) , 张日昇和袁莉敏 (2004) , 彭华茂、潘海燕、王迎、陈庚和黄荣怀 (2008) 等。但是, 笔者发现, 还没有一项研究基于比较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和大专生情况来探讨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因此, 希望本研究能帮助本校英语教师认清本科生和大专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语言学习策略的使用状况, 从而在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和指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语言学习策略。

3 研究问题

根据以上论证, 本研究将提出以下5个研究问题:

(1) 本科生和大专生生的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

(2) 本科生和大专生的自我效能感在年级上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

(3) 本科生和大专生在使用语言学习策略时在性别上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

(4) 本科生和大专生在使用语言学习策略 (包括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会策略六个种类) 时在年级上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

(5) 本科生和大专生的自我效能感与语言学习策略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4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将随机抽取笔者院校8个非英语专业班级进行问卷调查, 其中包括4个本科班和4个大专班。

(2) 研究工具

本研究将采用两个调查问卷, 包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语言学习策略量表。

自我效能感量表包括10个问题, 涉及个体遇到挫折或困难时的自信心。自我效能感量表采用李克特4点量表形式, 各项目均为1-4评分, 选项分别为:完全不正确1分;尚算正确2分;多数正确3分;完全正确4分。分数采用累加计数方法, 分数越高说明自我效能感越高。

语言学习策略量表一共50道题, 共6个维度, 分别是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会策略。语言学习策略量表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形式, 各项目均为1-5评分, 选项分别是:A=总是或几乎总是符合我 (总是使用) 5分;B=通常符合我 (常使用) 4分;C=一定程度符合我 (偶尔使用) 3分;D=通常不符合我 (一般不使用) 2分;E=从不或几乎不符合我 (从来不使用) 1分。分数采用累加计数方法, 分数越高说明使用语言学习策略越多。

(3) 数据收集与分析

将在笔者学校随机抽取8个非英语专业班级, 其中4个为本科班, 4个为大专班。8个班由任课老师同时发放上述调查问卷, 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最后统一回收。收集的数据将输入电脑, 用SPSS 13.0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进行讨论, 最终得出结论。

5 结果与分析

(1) 不同性别和年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差异情况

为了了解不同性别和年级的学生在自我效能感的差异, 采用2*2 (性别*年级) 方差分析, 结果见表1

(*P<0.05;**P>0.05)

从表1可知, 不同性别的学生在自我效能感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即男生在自我效能感方面明显高于女生;不同年级学生在自我效能感方面没有存在明显差异;在自我效能感方面, 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2) 不同性别和年级学生语言学习策略的差异情况

为了了解不同性别和年级的学生在语言学习策略上的差异, 采用2*2 (性别*年级) 方差分析, 结果见表2。

(所有P值均大于0.05.)

从表2可知, 不同性别的学生在语言学习策略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年级学生在语言学习策略方面没有存在明显差异;在语言学习策略方面, 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3) 不同年级学生在使用六种不同语言学习策略的差异情况

为进一步找出不同年级学生在使用六种不同语言学习策略的差异情况, 计算出被试在语言学习策略量表中六个维度上每个维度的总分, 进行T检验, 结果如表3所示。

(J:大专生;U:本科生*P<0.05, 其他P值均大于0.05.)

从表3可知, 在使用补偿策略方面, 不同年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 即本科生比大专生使用更多补偿策略 (本科生M值为20.68, 大专生M值为19.42) 。在使用其他五种不同语言学习策略方面, 不同年级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从表3还可得知, 在六种不同语言学习策略上, 两个年级均使用认知策略最多, 两个年级均使用最少的是情感策略和社会策略。

(4) 自我效能感与语言学习策略的相关

计算出被试在语言学习策略量表中六个维度上每个维度的总分和自我效能感量表上的总分, 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如表4所示。

(**P<0.01*P<0.05)

从表4可看出,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语言学习策略中的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和情感策略和社会策略六个维度均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总体语言学习策略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也就是说, 学生自我效能感越高, 使用语言学习策略就越多;反过来, 学生使用语言学习策略越高, 所获得的自我效能感也越高。

6 讨论

(1) 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和年级的差异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不同性别的学生在自我效能感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即男生在自我效能感方面明显高于女生。这点跟Bandura (1997:217) 的研究结论一致, 同时也支持了Wigfield, Eccles和Pintrinch (1996) 的发现。究其原因, 根据男生女生心理特点的差异, 男生往往更容易感到自满, 而女生往往显得较为谦虚。在学习中, 男生往往对他们没有掌握的技能显得很自信, 而对于他们掌握的技能则显得过分自信。

对于不同年级学生在自我效能感方面的差异情况, 本研究发现大专生与本科生没有存在显著差异, 在自我效能感方面, 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这点与Bandura (1997:230) 的研究结论相悖。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于:相比本科生, 大专生在中学时学业成绩较差, 自我效能感相对也低。但进入大学这个新环境之后, 同学之间没有明显的学业成绩的差异了, 所有学生又重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适应新环境之后, 他们也获得了相对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2) 学生语言学习策略的性别和年级的差异

本研究对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分析发现, 不同性别学生在语言学习策略方面没有存在明显差异。而Ehrman和Oxford (1989:1-13) , Oxford和Nyikos (1989:291-300) 的研究结论刚好相反。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也许还跟学生的学习水平、教育背景和其他因素有关, 况且, Politzer (1983:54-65) 指出, 在使用语言学习策略方面的性别差异也很小。另一个可能的原因跟学习者动机有关。学习者动机越大, 采用的语言学习策略就会越多。本研究中所有被试都是非英语专业学生, 本来英语学习动机就不大, 并且往往找不到有效的语言学习策略, 加之在中学时学习成绩本来就不大好, 学习英语的动机自然就不够强了。这也表明有必要对影响语言学习策略使用的其他因素做进一步的研究。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语言学习策略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但在使用补偿策略方面, 不同年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 即本科生比大专生使用更多补偿策略, 在使用其他五种不同语言学习策略方面, 不同年级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这点跟Bremner (1998) 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在使用补偿策略中显示的年级差异也表明, 本科生比大专生更努力去克服口语和写作上的语言表达限制和差异。

在六种不同语言学习策略上, 两个年级均使用认知策略最多, 两个年级均使用最少的是情感策略和社会策略。

其实, 对于语言学习策略的年级差异, 以往的研究都没有给出一个清楚的答案。值得一提的是, Green和Oxford (1995:261-297) 指出, 只有当学生达到一定水平时, 他才有可能使用已有策略。这就解释了本研究的结论:使用语言学习策略方面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因为笔者学校只是一所二本院校, 高考录取分数线不算高, 所以无论大专生还是本科生, 学业水平都相对较低, 特别是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 英语成绩更差。可以理解为, 无论大专生或本科生, 他们大多数都没有达到相当的水平, 也就不会使用已有的语言学习策略。

(3) 自我效能感与语言学习策略的相关分析

从相关分析结果来看,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语言学习策略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语言学习策略中的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和情感策略和社会策略六个维度均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这点跟周勇和董奇的结论相同。也就是说, 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会影响语言学习策略的使用:学生自我效能感越高, 使用语言学习策略就越多;反过来, 学生使用语言学习策略越高, 所获得的自我效能感也越高。

7 结论和建议

本研究表明: (1) 本科生和大专生生的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即男生在自我效能感方面明显高于女生。 (2) 本科生和大专生的自我效能感在年级上没有存在显著的差异; (3) 本科生和大专生在使用语言学习策略时在性别上没有存在显著的差异; (4) 本科生和大专生在使用语言学习策略时在年级上没有存在显著的差异;但在使用补偿策略方面, 不同年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 即本科生比大专生使用更多补偿策略, 在使用其他五种不同语言学习策略方面, 不同年级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六种不同语言学习策略上, 两个年级均使用认知策略最多, 两个年级均使用最少的是情感策略和社会策略; (5) 本科生和专科生的自我效能感与语言学习策略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文献综述中提到, 自我效能感来源有四个方面, 那么教师应从这四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首先直接经验中包括成功和失败的体验。因此, 针对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应布置一些难度较低的任务给他们, 比如叫他们朗读课文、跟读录音等, 这也是一种成功的体验。而对于学生失败的经历, 教师应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并鼓励他们重建信心。再者, 教师应引导学生设立一些容易达到的目标, 如每天背诵十个单词、每天听20分钟英语等。这些目标当中还应包括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以使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短期目标而更有动力去完成长期目标。对于替代性经验, 学生往往拿自己和同伴相比较, 因此同伴的成功经历往往也增强了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反过来, 同伴的失败经历则会削弱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因此, 在课堂上, 教师不应布置一些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任务, 而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成功体验的机会。对于难度较大的任务, 可先请程度较好的同学进行演示。这样, 有了成功的榜样,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然就会增强。另外, 教师也可介绍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的成功经验给大家。言语说服方面包括教师的言语反馈、评估以及鼓励。研究表明, 来自权威人士或重要人物的言语说服会更有效, 因此教师不应吝啬自己的指导、鼓励和赞美之词。不过, 值得注意的是, 要确保自己的话语真实和真诚, 否则会收到反效果。对于最后一点生理和情绪的状态, 因为心态平和才能对自己有信心, 从而表现得更好, 教师平时应注意教会学生一些保持心态平和的方法, 如运动、深呼吸等, 甚至加点阿Q精神, 从而放松自己, 减少压力和焦虑。同时, 学生出现错误时, 切不可嘲笑或责备。针对本研究中的结果, 男生在自我效能感方面明显高于女生, 教师还应在课堂上给予女生更多的鼓励, 比如为她们提供更多上台演讲的机会, 及时给予她们更多积极的反馈。

对于语言学习策略方面, 作为教师, 首先自己要充分了解语言学习策略, 以便能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一些策略使用的训练, 引导学生把语言学习策略自然融汇到英语学习中去。既然动机对语言学习策略的选择有着最为重要的影响, 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 如强调未来找工作时英语的重要性、介绍更多英语语言文化等。鉴于两个年级组使用语言学习策略情况都不大理想, 教师讲课时应注意提高学生意识, 使他们知道使用语言学习策略的重要性和基本原理, 带领他们体验学习过程中结合语言学习策略带来的成功。针对两个年级使用情感策略和社会策略的情况较差, 教师应提醒学生更多地注意使用这两种策略。而对大专生, 则应加强引导他们更多使用补偿策略。

广告专业本科生的学习自我鉴定 篇3

给大家提供一篇广告专业的本科生的四年学习生活自我鉴定,

回顾大学四年,通过良师的教诲,同学的友爱、自身的刻苦学习以及各方面的熏陶,使我获得了许多知识,在政治上、思想上、知识上, 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懂得了许多做人及处事的道理。

高速发展的广告产业需要新型广告人才,需要具有创新意识、专业知识和富有团队作业能力的广告人才。

四年的`广告专业知识和广告制作软件学习,使我对广告设计职业的兴趣和技能方面获益匪浅。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我在掌握好学校课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课外读物,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我从坎坷曲折中一步步走过,脱离了幼稚、浮躁和不切实际,心理上更加成熟、坚定,专业功底更加扎实。

专业:掌握了大量广告专业理论和制作技能,同时使计算机应用水平、英语水平、社交能力、普通话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素质:吃苦耐劳,工作积极主动,能够独立工作、独立思考,勤奋诚实,具备团队协作精神,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可适应高强度工作,

四年的大学学习和实习经验,培养了我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团队意识,比如多角度分析产品案例,埋头苦干的求实精神以及层出不穷的创意思维等。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成为一名称职的广告能手,适应社会的需要,并为社会作出贡献。

友情提醒:本文来自【自我鉴定】收集与整理,特别感谢版主ZMR!

四年的学习历程的自我鉴定

化工专业本科生毕业的自我鉴定 篇4

四年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在个人的努力和老师的教导,以及同学的帮助下,我圆满的修完了各门功课,回收翘望,有优点可待继承发扬,还有不足需学习改进。

在学习上,我主修的是化学及化学教育相关的课程与实验。选修了教育学,心理学,哲学,邓论等课程。经过纪念的勤勤恳恳的理论学习,我掌握了化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并顺利通过了各们课程的考核。教育实习期间,我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的运用的实践中,悉心研究教法,积极深入班级,虚心的向师长请教。在教学方面进步很快,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实习成绩优秀。

在工作上:我担任团支部书记,系纪检部部长的职位。成功地组织了多次班集体校内外活动,工作认真负责,得到同学和老师们的好平。大学期间,组织过演讲,讨论,文艺演出等活动。在我的组织带领和同学们的支持帮助下,我们班多次被评为学院“优秀团支部”。

在思想上,积极靠拢党组织,坚信在党的领导下,社会才能不断进步。鉴于工作,学习,思想上的突出,我与200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的响应党的号召,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党员。

阿拉伯语专业本科生的自我鉴定 篇5

一 实习目的:通过参加发电厂的值班工作,使学生在电厂认识实习的基础上,更好地熟悉电厂热工部分及其运行维护工作,了解发电厂的生产组织管理和技术经济指标,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判断事故的能力,达到以下目的:

1、通过实习及其有关规程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安全经济运行的认识,树立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2、通过实习,搜集和积累有关大型综合作业的资料,为综合作业作好准备;

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判断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4、通过实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等优良品德,为胜任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二 工厂概况:唐山陡河发电厂隶属于北京大唐发电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始建于1973年12月,分4期工程建设,1987年10月8台机组全部竣工投产,总装机容量1550兆瓦。拥有两台125兆瓦机组、两台250兆瓦机组及四台200兆瓦机组。

三 实习内容:

1、学习讨论安全规程的有关章节并进行考试。

茶学专业本科生的学习自我鉴定 篇6

1选择合适的茶学英语教学课本

1.1充分发挥课本的指南针作用

不管是传统的大学课程,还是茶学专业的英语课程,课本的作用十分重要,课本就像指南针,为我们的学习指明了大体的方向。课本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学习,特别在茶学专业的英语课程学习上,要更加注重学习的逻辑性和趣味性。对于逻辑性,我们应该以由浅及深的顺序,渐渐的引导学生从基础的学习到思想层次的提高的转变。而对于趣味性,可以选择相关视频和音频作为教科书,丰富茶文化英语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听说读写中,更加全面系统的学习茶文化。此外,好的视频学习资料可以促进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提高,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播放一些关于中国茶文化的纪录片和影视作品,增加茶文化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同时,教师也可以以音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式的茶文化熏陶,例如,赣南采茶戏、《古丈茶歌》以及宁都茶戏等名曲,使学生在聆听中感受到茶文化的别样魅力。当然,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中西文化的交流会,可以通过举办或参加茶道活动,茶文化交流会以及茶事节日庆典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对于茶文化的学习激情。

1.2以课外书籍作为补充

茶学专业的英语课程是一门双重文化的融合,单一的课本内容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布鲁纳《教育过程》中说道,“知识体系的构建就像一颗生长繁茂的大树,每一个知识点就像一簇簇枝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延伸。我们要将每个小的知识点学会并掌握,然后通过知识的延伸更好的学习新的知识。”由此可见,茶学专业知识的获得,虽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材内容,但课外知识的获取能促进对课内知识的吸收和巩固。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茶学专业的学生由于茶学知识有限,对于茶文化的文化底蕴难以进行透彻理解。因此,一方面,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茶文化知识水平与框架结构挑选适合每个学生的茶课外书籍,以拓宽其茶文化的学习研究角度。另一方面,茶专业学生也应带着问题与困惑去学习,把在课外书籍中的问题带到日常的课堂中,主动的同大家分享自己的发现与心得。此外,作为学生,要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地研究茶叶知识,刷新自己对于茶叶以及茶文化内涵的认知。

2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2.1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老师总是在课堂上讲,而学生一般会采取提问或回答的方式和老师交流,在传统的课程里这样的模式有它的好处,毕竟此授课方式,能促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以最快的速度吸收和消化知识。Bertrand Russell在《教育和美好的生活》中提到:“教学可以从生活里汲取营养,好的教学模式可以给学生带来三点较为明显的好处。”首先,从最基本的身心上,学生们带着轻快愉悦的心情去学习会更加充满激情;第二,从生活中提取教学的灵感,更能使学生们接受新的知识;第三,可以让学生更具有创造力。但是茶学专业本身和英语课程就存在两种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在老师对学生的授课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的问题:一是学生之间没有互动,对知识的交换和理解有一定的阻力;二是老师与学生们之间的交流模式单一,学生不能很好的向老师提出问题,老师也不能很好的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因此,改进教学内容,对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也是对传统学习理念的一种颠覆。

2.2新型教学模式的两种形式

对茶学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但是变革性发展对茶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十分有利。在变革浪潮中,可以根据茶学专业的特点,建立两种比较合适的教学模式。就第一种模式来讲,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学习,在每个课时里进行讨论,比如,今天的课程题目是如何向外国人讲解中国的茶叶文化,首先在每个小组进行内部讨论,然后由几个小组进行辩论,最后进行课时总结。就第二种模式而言,老师分别指派不同的学生为课时主人,即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讲解课程内容,由每个学生自己去思考如何使课堂更加有趣,以及怎样在老师的指导下以一种有效的方式使同学更好的掌握知识。这种模式是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角色进行转换,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大的尝试与挑战。

3用等级制度来进行考试评估

3.1建立有效的等级制度

就茶学英语课程来讲,很多教师往往习惯用分数来评估学生的成绩,这样会增加学生的课程压力,也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任务进行机械式的操作,甚至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动力,也很难强化课堂效率。巴班斯基曾在著作《教育过程最优化》中就等级制度对于教育的有效作用进行了分析。如果采用等级制度,学生的压力就会变小,以一种很快乐的姿态去学习,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高。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在新课改的趋势下,等级制度是比较好的评估方式,这种方式已经在许多地方进行了运用,上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都以等级制度考核学生,并产生了良好的综合效果。等级制度的建立是教育界里程碑式的发展,它让学生从分数的魔咒里走了出来,解放了学生的思想,不再让学生深受学业压力的困扰。

3.2考试等级制度的标准

新课改的优势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的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对于茶学专业而言,应该如何针对英语课程制定相关标准呢?合理的评估制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教师应该将学生在茶学英语课堂上的表现和考试成绩分别按50%的比例进行评估。课堂的表现中一半来自于学生们的相互评估,另一半来自老师的评估,这样所评估出的成绩才是比较全面的。学生也可以从此评估中反馈到自己的问题与优势,从而更好地掌握茶学专业知识。利用等级制度来评估茶学专业的英语课程就可以双管齐下地提高学习者各方的综合能力,从而促进茶学知识的进一步传播,促进茶文化的传承。

3.3完善等级制度体系

目前,考试评估等级制度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已经有了初步应用,但是其在高校内的应用并不多见。我国的高等学府仍然以分数来判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当然茶学专业也不例外。简而言之,等级制度的普及程度不高,究其原因是其理论体系尚不成熟。因此,建立完善的等级评估制度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首先,搜集等级制度实行区域的资料与信息,对其实行后收到良好效果的措施进行有效性借鉴与因地制宜地创新吸收工作。其次,改革效果不佳的等级制度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然后对其进行改革性创新。全方位地完善等级制度评估体系,从而提高学生茶文化学习的积极性与效率,最后促进茶文化的弘扬。

4结语

茶文化是我们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其所承载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不言而喻。但是近年来,茶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萎靡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茶文化的认知处于“无知”的浅薄阶段。而昔日被热捧的茶文化,今日竟会遭遇此“冷遇”。为改变茶文化的尴尬境地,则需要从年轻的继承者着手。变革陷入了漩涡之中的茶学专业英语课程,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新课改的大趋势下,将茶学专业的英语课程进行创新研究,将茶文化的传统气息和英语的现代西方思想更好的融合。根据以上分析,茶学专业英语教学者不妨选择合适的茶学英语教学课本,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同时也可以采取等级制度来对学生的茶学英语考试成绩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王壮,雷琳.理工类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1):104-106.

[2]曾亮.茶学专业英语教学探讨[J].才智,2012(28):245.

[3]邓威威,李大祥,夏业鲍等.《茶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2):41-43.

[4]石玉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茶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武夷学院茶学(茶文化经济方向)专业为例[J].武夷学院学报,2014(5):99-101.

艺术专业本科生的自我评价 篇7

以下就为大家提供一则艺术专业的大学生的学习自我评价。

人生的选择总是存在着许多必然性和偶然性。为了顺应社会的需求,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养,四年前我以优秀的成绩入了xxx大学,四年中,我除了认真学习牢固掌握专业知识,还以寻求自身多方面发展为目标进行各式的社会实践。这些都培养了我的责任感和一定的工作能力,我会用我积极,学习,奉献,合作的态度完成每一项任务。对于挑战,天生乐观的性格不会让我退缩,而是以最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去迎接。

可能很多同学都和我有同感,要工

作与学习兼顾是一件又费体力有伤脑力的事情,与以前在学校只是单一的学生身份有很大的不同。白天在公司忙忙碌碌,下班后就又马不停蹄的挤着拥挤的公交车赶到学校参加学习。在这一点上我一直很佩服班上的一些同学,他们总是能准时参加学习,当然我自己是因为工作的原因有时会影响到学习的出勤率,这里是需要自我批评的。我没能把工作和学习安排的很妥帖,常常因为工作过于忙碌,忽略了学习,每次下班赶到学校时,课时已经过半,我也非常感谢老师们对我的包容和谅解。

对于专业的学习,艺术应用与设计对我来说是个很陌生的专业,说得实在点,就算专业课的学习合格,这个专业也不会成为我的职业选择的方向。虽然我是以 全班第二的考分进入班级的,不过在后来的学习中,我并不是个太用功的学生,很多同学对学习的坚持与努力都远远的超过了我。不过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作品,我还是都认真完成的,对于每门课程的,我也都是认真的对待。

工作的忙碌,学习的紧张,时间就这样不经意间流过了,晃眼四年的学习即将结束,毕业的的时节就将到来,我的现阶段的学习也将告一段落,套用一下哲学经常用的一句话:运动是时时存在的,又是无处不在的。同样的,人生就是在不断的学习中得到提高、完善的。现在的结束只是为下一个阶段学习的开始打下基础。我又将重新整装,确定新的目标,迎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

友情提醒:本文来自自我评价收集与整理,特别感谢版主!

作为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本人把“教育”作为人生的首要目标,并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本人热心于社会实践,曾多次参加社会实践工作,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

本人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较强的判断能力及逻辑分析能力。热爱生活,积极进取,诚实守信,自信乐观,吃苦

耐劳,善于与同事相处,具有很强的团结合作意识。

我本是平凡人,却在不平坦的道路上得到那么多人的教诲、鼓舞和帮助。因此,我在进入社会后,我始终会以一颗谦虚、热情和执着的心来对待我的工作和事业,始终以朴实的性格,实干的作风,端正的态度,乐观的精神去诚诚恳恳地工作,踏踏实实的走好人生路。

好范文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以下这一份护理专业的本科生的优秀自我评价范文,仅供大家浏览。

我是一个当代本科护理学生,家里最大的希看是成为有用之才,平时喜欢外出散步、聊天,还有上网。喜欢看小说、散文,尤其爱看杂志类的书籍,平时与人友好相处群众基础较好,亲人、朋友、教师关爱,做事认真、投进,但缺乏毅力、恒心,不爱运动,有时学习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有时多愁善感,没有成大器的气质和个性。

下面就一起来欣赏由应届 毕业生

为大家分享的一份关于军校本科生的生活自我评价范文,欢迎大家浏览。

一晃军校大学四年生活已经过往了,回顾往昔,有渴看、有追求、有成功也有失败,我孜孜不倦,执着探求,百般锻炼,逐渐成为了一个能适应社会要求的新时代大学生,并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且我相信:专心就一定能赢得出色!

四年的军校生活,给了我一次重新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机会。在思想上:我积极地向组织靠拢,并以务实求真的精神热心参予学校的公益宣传和爱国主义活动。我觉得大学生的首要任务还是学好文化知识,所以在学习上我脚踏实地,一点也不放松。在大学期间取得了国家英语等级考试四级证书,计算机一级证书,公共关系资格证书等。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只有不断汲取新知识,才不会落伍。生活上,我崇尚质朴的生活,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的作风。我努力充实自己使

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我最大的特点是:老实取信,热心待人,勇于挑战自我。为人处世上,我坚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若要人敬已,先要已敬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正是建立在理解与沟通基础之上的。同时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文秘专业大学生,我所拥有的是年轻和知识,使我不畏困难,善于思考,但年轻也意味着阅历浅,更需要虚心向学。

四年的大学生活,使我的知识水平、思想境界、工作能力等方面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这即将挥手离别美好大学生活,踏上社会征途的时候,我整装待发,将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高度的责任感投进到新的生活环境中,往迎接新的挑战,攀登新的高峰。

也许这四年过得比较辛劳,但也正是这份辛劳使我快速成长,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勇往直前!

通用的本科生的自我评价

四年的大学生活充实而紧张,我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经过老师的精心指导以及自己的奋力拚搏,我逐渐成为了一个能适应社会要求的新时代大学生,并为成为一名知识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有较强的团队精神,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学习,生活中,能把同学们团结到一起,善于协调内部关系。在同学中有较高的威信。曾任校学生会网络部部长、院学生会办公室主任、跆拳道协会副主席等

富有责任感,曾多次荣获“军训优秀学员”、“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社会活动积极分子”等称号。入学至今,曾多次作为班级、院系、学校等单位的代表,在各种大型活动中发言。此外,还担任过校内多种活动的主持人。

2.专业知识扎实,学习成绩优异。大学期间连年获得各类奖学金计十余

次,通过大学英语四级以及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三级的考核。大学期间多次组织校内外大型科技报告、体育赛事、文艺演出等,均取得良好效果,在活动中起到关键作用,表现突出。

3.乐观向上,爱好广泛。曾在本市高校联合的电脑知识争霸赛中获三等奖、英语演讲大赛中获三等奖、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三等奖、公寓文化节室标室铭设计大赛中获优秀奖。

通过这四年的求学生涯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不可能存在一帆风顺的事,只有自己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每一个驿站。我希望能继续努力,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成绩已成为过去,未来属于自己。

信息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自我评价 篇8

在生活上,我生活俭朴,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

工作方面,我参与了校学生社区的建设与维护工作,使它成为同学们喜爱的校内站点之一。目前正在参与校远程教育的建设实践的经验让我在巩固已有知识的同时,更激起我强烈的学习欲望,让我不断进取,不断提高。

在思想上,我要求上进,一直以乐于助人为已任,多次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茶学专业本科生的学习自我鉴定 篇9

关键词:茶文化,高职教学,中西差异,专业建设

茶文化无疑是人类文化长河中的不可缺失的一部分,通过对它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我们能够看出中式茶文化与西方茶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西方国家很大程度上主张教育应融入生活,“教育必须首先是经验性的,而不仅仅是理论性的。学生们必须在其他事物之中被教育,去发现一切行动过程的结果,而不是盲目依靠他人假定,得出所谓结论。”即个体只有经历生活的各种挑战,才能在社会实践中日益走向成熟。这也恰恰正是现阶段高职特色茶学专业建设中融入茶文化的原因与初衷。

1 中西茶文化差异及文化教育异同

茶艺美学无疑是人类文化长河中的不可缺失的一部分,通过对它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我们能够看出茶文化与人类文化取向中所蕴含的精神教育。茶文化主要集中体现了人类自觉的生命意识,其表现的存在价值则在于它反映了特定时期下的国家环境中的群体心态。中西两国受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及形态各异的地理环境因素影响,在茶文化方面也表现出明显不同。中西两方由古至今在教育背景上都具有很大的差距,由此在茶文化形式上产生的文化取向差异自然在所难免。西方专业建设之所以开展得很成功,离不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与保障,而中国茶学专业建设的制度层面还相对薄弱,应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制订专业建设的法律法规。同时,高职应开设专门的茶学专业建设课程,并开展以挫折教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对于西方专业建设所存在的不足,中国应加以反思与改进,全面建立中西部地区专业建设基地,推动茶学专业建设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西方是最早提出“文化取向”概念的国家,对专业建设内涵的诠释、内容的理解和实践形式的采用,均经历了一个不断更新、修正的过程,对专业建设的定位和把握都比较精准,在茶学专业建设实践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西方专业建设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国家重视并制订茶学专业建设的法律法规、高职开设茶学专业建设的独立及渗透性课程、开展挫折教育等实践活动。同时,还将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丰富和拓展茶学专业建设的实践形式。其中最具特色的一项实践活动便是开展跨文化教育。通过比较、分析,发现西方的茶学专业建设具有很多合理、优秀之处,尤其在茶学专业建设实践方面,很好地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西方的专业建设虽然开展得比较成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仍然有其不足之处。首先,西方各州学校专业建设基地分布不均衡、覆盖不全面。大部分的茶学专业建设基地集中分布在东北部的纽约、华盛顿、费城及波士顿等发达旅游城市,其次是西南部加州的洛杉矶、旧金山及圣地亚哥等发达硅谷城市,而东南部的迈阿密、佛罗里达州及西北部的西雅图等城市则分布得较少。其次,西方专业建设最主要的实践形式是通过华特士学校来开展的。由于茶学专业建设基地不是全覆盖,因此,西方专业建设最主要的实践形式不是在高职建立茶学专业建设基地,而是在主要的州建立华特士学校,开展以“挫折教育”为主题的夏、冬令营体验活动等等。另外,参观茶园、走访动物园和森林探险等活动也是西方开展茶学专业建设的主要实践形式。尽管西方专业建设的实践形式非常丰富,但是笔者认为有必要加大各州大中小高职茶学专业建设基地的建设及覆盖范围。青少年是一个国家开展茶学专业建设最主要的服务对象,而他们最宝贵和美好的青春时光是在高职中度过的。高职是开展茶学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场所,因此,在高职建立茶学专业建设基地至关重要。

2 基于茶文化视野的茶学专业建设人文元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内容中明确指出,转变学生机械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获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何让学生形成的专业教学的意识,以下是具体的实施措施。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肯定高职特色茶学专业建设的特征,不能盲目地、一厢情愿地组织教学,忽视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教学计划、场地的应用与语言器材等方面让学生对学习整体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转变观念。

2.1 兼容并蓄,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俗话说:“教有法而无定法”,教学活动虽然有一定的规律所遵循,但教学效果的取得,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相应发展,而茶学专业教学的最终目的,即是要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因此,要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有必要从整体的观点出发,统筹兼顾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因素,其中,教学课程和教学方法就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两个重要因素。高校茶学专业课和专业教学是教学活动中关于教学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两个因素,必须要将这两个因素统筹兼顾,互动发展,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终实现。因此,这是两者融合的媒介所在,实现两者的互动发展,应以此为中心点,通过专业教学强化高校茶学专业课的开放式特点,从而从课程发展上促进茶学专业课程的创新性发展,从方法论上促进现代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发展,以通过两者的共同发展,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2.2 分门别类,开设专门的茶学专业教育课程

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灵魂与人格魅力的伟大事业,它的本质体现在关注人的生命,指导人们创造有价值和意义的人生。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为了更充分地挖掘人的精神生命及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各大中小高职可适当参考及借鉴美国茶学专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开设专门的茶学专业教育课程,并采用渗透式的教学方法,将茶学专业教育融入到各相关学科的教学之中。茶学专业课程应采用渗透式的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将专业教学渗透到茶学专业学科之中,力求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有机统一。此外,还应努力做到与心理咨询辅导相渗透,加强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最后,茶学专业课程应采用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讲授法。在讲课的过程中,也可以在课堂设置一个辩论环节,增强学生对生命质量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对生与死经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提高他们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优化环境,保证茶学专业教育正常运行

高校茶学专业教学是处在于高职茶学专业这个大环境中,高职茶学专业环境从大方向上来说,可以分为课堂教学环境和课余练习环境,而其均会受到高职场地、设备和茶学专业氛围的影响。在高校茶学专业课中运用专业教学的另一难点在于对教学环境的更高要求。在课堂教学环境中,除了建立完善的茶学专业专项场地、设备,保证教学的需要外,其重点在与课堂茶学专业氛围的营造上,开放课堂是由学生根据自我兴趣自主进行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只能充当指导者和管理者的作用,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开放式教学实施的关键所在,营造一个良好的茶学专业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开放式教学在高校茶学专业课中运用的整体教学环境保证。在课堂上形成了良好的茶学专业氛围,也有利于辐散到可以练习环境中,使学生在可以时间能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而对于课余练习环境而言,高职茶学专业场地的沿用性则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要在课余时间参加学习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只有优化了教学环境,才能保障专业教学在高校茶学专业课中的实施,实现其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

2.4 以人为本,不断提高教师执教能力

在高校茶学专业课中运用茶学专业教育的难点之一,就在于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最终教学效果的取得,还有赖于教师对于教学活动各个因素的控制和组织协调能力。专业教学所呈现的开放课堂是一个不拘于形式,无固定结构的教学组织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掌控和组织课堂教学有序进行的能力。为克服这一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其前提就在于不断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而其途径之一,就在于对茶学专业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茶学专业教育作为一类与传统教学法相对应的教学模式,其本身是一个广域的知识理论,其中包含了各种各类的具体教学方法,而每种教学方法又有其各自的教学特点和适应范围,如合作教学法强调于人际关系的发展,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必须要加强教师对于茶学专业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其在广泛了解茶学专业教育的基础理论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3 结语

无论是中方还是西方,关于教育内涵的研究,不能脱离前人的经验成果,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及丰富,力求达到一个最全面的表述。茶学专业教育是人们追求幸福、自由和全面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一项德育工作,它的主要载体是高职。茶学专业建设贵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要通过亲生体验而获取认识和经验;教育不只是学习知识和语言,更是引导人们提高生命质量,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教育并不只是训练学生能够谋得职业,或者从事知识上的追求,而是引导学生去体悟人生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映群《.调酒》课程项目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活色生香-鸡尾酒调制》课例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9(17):40-42.

[2]田园.从文化交流背后的冲突来看“礼仪之争”[J].学术论坛,2009(12):26-29.

[3]李艳.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英文化融合研究---基督教与儒家思想的融合[J].延安高职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7-120.

茶学专业本科生的学习自我鉴定 篇10

在校期间,认真学习文化课程,较熟悉地掌握专业知识,与此同时,我还学会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四年来的学习生话磨练出一个自信和上进心强的我。

在大学期间,我自己认真学习专业技能,所以我掌握了较强的专业知识,并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期末总评成绩名列年级前茅,学习方面:树立“坚持学习,学习是首位”的学习思想和“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学习理念,在刻苦学习中体会知识的奥妙。不满足于现状,不断挑战自己,顺利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全国计算机*级考试。

在个人爱好的带引下,入校我便参加了校***协会,由干事到副会长,这是对我的付出与努力的肯定。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丰富校园生活,被评选为优秀学生社团。所组织的跨校联谊活动,达到预期目的,受到师生首肯。此外,在担任班团支书和辅导员助理期间积极,为同学服务,表现出色,贡献卓越荣,获校级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英语专业本科生求职自我介绍 篇11

一起来欣赏以下这一份由好范文为大家整理的英语专业本科生求职自我介绍范文,仅供大家浏览。

我是一名本科毕业生,毕业刚半年,学的是英语专业,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翻译员一职。一直以来都很想从事教育工作,但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一直未去考取教师资格证,这段时间才开始准备考取此证书。

不过,我认为,一个人的能力并非完全是由一纸证书来权衡的;同时,暂时还未取得教师资格证并不能说明以后不会有。我忠诚地希望贵单位能够给我一次任职的机会,让我能够在教育行业中干出一番事业!

茶学专业本科生的学习自我鉴定 篇12

一、调查目的与方法

本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转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全面了解转专业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研究所用的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北京师范大学2004、2005、2006级转专业本科生,按照一定比例从各年级、各院系分层抽样,发放正式问卷150份,回收122份,回收率81.3%。此外,为作对比,还抽取了非转专业学生样本。方法是从有转专业学生的班级中随机抽取1-2名非转专业学生,发放问卷80份,回收79份,回收率98.8%。问卷调查的对象覆盖北京师范大学绝大部分院系。

正式问卷采用利克特量表形式,对每个问题提供程度由高到低的五个选项备选(开放式问题和部分选择题除外)。对转专业学生的问卷内容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基本信息的了解,包括年级、性别、转前和转入院系;第二部分是关于转系原因、转系之后获得信息等背景情况的了解;第三部分是对转专业学生学业状况的了解,包括成绩、科研和社会活动表现三个方面;第四部分是对转专业学生在专业学习、信息获取、集体参与方面以及心理状况的了解;第五部分为开放式问题,主要了解转专业学生在转前想得到的信息、转后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对学校现行的转专业制度有何建议与要求。对非转专业学生的问卷内容同样分为五个部分,除了第二部分没有对转系原因的了解之外,其他部分与转专业学生问卷基本相同。需要说明的是,第四部分、第五部分由于非转专业学生与转专业学生有些经历不同,所以一些问题的问法不同,或者转专业学生问卷中部分问题在非专业学生的问卷中没有列出。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学校、院系对转专业的政策准备

现行的转专业制度只是对学生申请转专业的条件和程序做了规定,2至于学生进入新专业之后遇到的选课、课程认定与学分转换、住宿、信息传达等问题如何解决并没有具体的规定。通过访谈了解到,各院系对于转专业的处理方法不一,甚至同院系不同的负责老师处理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对转专业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63.1%的人认为“院系对于转专业学生的选课没有特殊照顾政策,不能灵活处理”,54.9%的人认为“在学分认定、课程转换方面学校、院系的规定不尽合理”。这反映出学校、院系并未充分考虑到转专业后学生的后续问题,未能为之做好充分准备。

(二)转专业学生的适应情况

第一,转专业学生进入新专业之后学习成绩大多处于中等水平,科研和社会活动表现两级分化情况比较明显。如图2-1所示,相较于非转专业学生,转专业学生成绩在前30%的较少,而在30%到70%之间的较多,也就是说,转专业学生中专业成绩突出者较少,大多数人成绩中等。

在科研活动表现方面,问卷提供了“优秀”、“良好”、“一般”、“没有”等四个备选项,被调查人员自我评价进行选择。结果如图2-2所示,大多数非转专业学生科研活动表现属于中等情况,而转专业学生的科研表现中所呈现的两级分化状况较前者更为明显,表现“优秀”的和“没有相关活动”的人数比例均高于非转专业学生。

在对转专业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的调查中,我们将社会实践活动圈定在为“学生会、社团锻炼、做班委”等工作中。结果如图2-3所示,与科研活动情况一样,大多数非转专业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表现属于中等情况,而转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表现中所呈现的两级分化状况较前者依然更为明显,表现“优秀”的和没有相关活动的人数比例均高于非转专业学生。

转专业学生进入新专业后往往要一边学习本年度的课程,还要补修落下的一年级课程,学习负担较重,加上对新专业的适应需要一个过程,这难免会影响学习成绩和科研、社会实践活动表现。但是,也有少数转专业学生科研和社会活动表现优秀,并且优秀率高于非转专业学生。可能的原因是,部分转专业学生能力确实出众。首先,从转专业设置的门槛来看,一般能够顺利转专业的学生基本素质都是优秀的;其次,能够自觉、独立地思考自己的兴趣究竟是什么,并且能够果断地做出选择、有勇气和信心去接受新的挑战,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是转专业学生普遍具有的素质,而这些会极大地帮助他们在科研和社会活动中取得成功,哪怕是在较大压力下。

第二,转专业学生一般适应情况良好,心理状态平稳。62.1%的转专业学生否认“转专业后自己自信心下降”,59.7%表示“转专业之后在学习生活上很适应”。除了有23.1%表示“不清楚”外,52%的转专业学生表示“转专业之后我在学习生活上有不满,但仍愿意接受现状”。这表明,转专业学生的心理状态基本上是平稳的,有不满意的地方但矛盾并不突出。

由于转专业满足了自己的兴趣要求,转专业学生对转专业制度有着较高的认同和较好的评价。有76.9%的转专业学生表示“如果我能重新选择,我还是会选择转专业”。此外,调查显示,88.2%的转专业学生认同“在与现专业同学交往中,个人的能力、性格、努力很重要”,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转专业学生把自身因素作为适应新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据维纳(Bernard Weiner)的归因理论,这属于内部、可控因素,这样的归因不会挫伤人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反而会激励人更加努力。

(三)转专业学生对自身专业素养的信心

调查显示,56.3%的转专业学生对自身的专业素养很有信心,57%的转专业学生表示对自己身能力很有信心。而48.1%的非转专业学生表示“对自己的专业素养很有信心”,63.3%“对自己的能力很有信心”。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尽管缺少了一年的专业学习,转专业学生对专业素养却更有自信。可能的原因是,转专业学生经历了一次专业重新选择,对新专业的兴趣、学习热情都高于非转专业学生,并且由于缺少一年的课程基础,往往学习也会更加努力,因此对新专业的理解也更为深刻。加上已有一年原专业的学习经历,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也会更有信心。而对自身能力的信心不足,则是受到转专业之后遇到的特殊困难的影响所致。

(四)转专业学生学习生活存在的问题

在选课方面,76.3%的转专业学生表示自己“在选课上遇到了麻烦,常有课程冲突的情况”。69.7%的人认为“学校现有选课管理制度对转专业学生不利”。可见,选课受限较多是转专业学生面临的一个比较尖锐的矛盾。事实上,在开放题“转专业给你带来的最大困难是什么”的回答中,大约85%的人都提到了选课遇到很多问题。

我们从“充分性、通畅度、及时性”几个方面了解学生的信息获取,结果如表2-1所示。

可以看出,非转专业学生的信息获取情况明显优于转专业学生。在开放题“转专业之后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的回答中,约有30%的人提到信息闭塞的问题。而将转专业学生在以上问题上的数据分别与“转专业之后我在学习生活上很适应”一题做相关分析,均可以得到“极其显著”的相关性结果。这再次印证了信息获取是转专业学生所遇到的特殊困难之一,并且这一问题对转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也给转专业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心理感受。

在“集体活动”参与方面,我们分“学校活动、院系活动和班级活动”三个方面,结果如表2-2所示。有82.3%的转专业学生认为“现班级同学对我不排斥”,但是有52.1%的同学表示“我与现班级同学的关系只能维持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像原班级同学那么亲密”。将后者与“转专业之后我时常会有孤立感,缺乏归属感”做相关分析,结果为极其显著相关。这说明,不能完全融入现在的班级,会造成转专业学生心理上的失落感和孤独感,对其心理状态有不好的影响。

非转专业学生的集体参与情况明显优于转专业学生。将转专业学生在这些问题上的数据分别与“转专业之后我在学习生活上很适应”一题做相关分析,均可以得到“极其显著”的相关性结果。这说明集体参与也是转专业学生所遇到的特殊困难之一,对转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在开放题中,不少同学也都提到了完全融入现班级有困难,这也映证了以上论断。

三、讨论

(一)选课

转专业学生进入新专业之后,除了要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还要补修所缺的课程。补修课程所需的时间精力问题,一般还在转专业学生的承受范围之内,可以通过增加学习时间和个人努力去解决。但是一旦出现当年课程和补修课程冲突情况,3就不是个人努力能解决得了的。而课程冲突导致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学分修不满,会直接影响到转专业学生的保送研究生、报考研究生甚至毕业等事宜。由此引起的焦虑和担心,都直接影响到转专业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

转专业意味着高等教育的一种可选择性。可选择性包括了弹性学习制度。弹性学习制度,“就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灵活性与系统性统一的一系列具体的办法、措施、规范、政策、组织机构的组合,既包括规章准则,又包括与规章准则有关的组织系统”。4如果说转专业制度是一种“规章准则”,那么为转专业学生设计合理的选课制度、课程认定与学分转换制度5则是“与规章准则有关的组织系统”。

现行的转专业制度只是保证学生对专业的二次选择,对于作为其后续的选课等问题未作制度上的合理安排,可以说与转专业有关的组织系统(或者说转专业的服务支持体系)并不完善,从而导致转专业学生在修读课程上的可选择性受到限制,进而产生一系列冲突和矛盾。这正是弹性学习制度不够完善的表现。

(二)信息获取

一般情况下,获取有关学校、院系和班级有关信息的渠道有:班干部、要好的同学、班主任和辅导员、院系橱窗、网上资源等。在调查结果中,在“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中,各有37.7%的转专业学生选择了“班干部”和“要好的同学”,选择其他几项的较少。而同样问题,有46.8%的非转专业学生选择了“班干部”,22.8%选择了“要好的同学”,另外还有13.9%的人选择了“班主任或辅导员”,高于转专业学生选择这一选项的“2.9%”。这说明,相对于非转专业学生,转专业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更少,且更为依赖“要好的同学”。

造成这一问题的最重要原因,是转专业学生与新班级同学住宿的分离。一般情况下,班干部传达通知时,一部分会在课上进行,但更多的是课下进宿舍传达。此外,有相当一部分信息是在同专业的学生日常交流,如谈话甚至聊天中进行传播的。显然,转专业学生由于宿舍的分离而更容易陷于信息闭塞的状态中。对于辅导员而言,如果不对转专业的新同学予以特别的留意,也很容易在工作中忽视他们。

美国学者斯蒂芬·罗宾斯将组织内信息的纵向和横向流动集合而成的各种形态称作沟通网络,他认为存在着三种沟通网络:链式、轮式和全通道式。6在链式网络中,信息发布者将信息传达给若干人,然后由这些人将信息依次往下传递,成为平行的若干条信息链;在轮式网络中,组织内所有成员都直接从信息发布者那儿得到信息,信息发布者是强有力的信息中心;在全通道式网络中,每个人都是信息源,每两个人之间都存在着全面的信息互动。罗宾斯认为,在这三种沟通网络中,轮式网络的速度是最快的,准确性也是最高的。这可以用相关理论来解释。有学者认为,影响信息传递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增加信息的传递环节,以增加信息的传递距离”。7一方面,传递环节的增加减缓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另一方面,由于个体的有限理性,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有限,在信息的传递和处理过程中,会发生信息的扭曲、失真、衰减等现象。此外,信息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在组织内的平级个体之间传递时,出于组织内部的竞争,会出现信息保留等机会主义行为。

显然,非转专业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模式是一种轮式网络:班干部或辅导员作为信息源,信息向每一个成员直接传递,没有中间环节;而转专业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模式是一种链式网络:班干部或辅导员作为信息源,“要好的同学”则是信息链的上端,是一个中间环节。这样就不难理解,转专业学生在获取信息的速度、准确性方面不如非转专业学生。

(三)集体参与

转专业学生参与院系活动受限较多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一方面,转专业学生缺乏一年与现专业同学的交往基础,也缺乏从事院系活动一年的工作基础,面对二年级开始“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状况,在面向本院本专业的活动中往往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另一方面,转专业学生与院内其他专业或其他班级的学生交流机会较少,更加缺乏交往基础,加上住宿分离,更加限制了他们参与院系活动的机会和空间。

如果把本研究中的班级组织定义为“小班级”,把院系组织定义为“大班级”。“大班级”和“小班级”在组织结构上都具有班级社会学意义上的“班级”特征,不同点在于,小班级人数较少、组织较为严密、学生工具性角色明确;而大班级人数较多,组织较为松散,学生工具性角色模糊。也即小班级具有强正式结构和弱非正式结构,大班级具有弱正式结构和强非正式结构。

转专业学生在二年级进入新专业时,该专业大班级、小班级都已经大致经历了孤立探索期、横向分化期和纵向分化期,进入小群体形成期和群体统合期。转专业学生要想融合进新专业,必须超越或迅速完成探索期、横向分化期和纵向分化期的个人行为,实现与新专业同学的双向选择。而实际上,班级组织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客观的渐变事物,任何一个阶段都是不可逾越的。在每一个水平下都有着特定的个人行为,小群体形成期的班级结构水平是很难包容前三个水平下的个人行为的。并且,人际交往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由于住宿分离导致联系不便等客观原因,更加限制了这种互动。因此,转专业学生很难融入新专业班级的非正式群体。这对他们参与强正式结构、弱非正式结构的小班级活动影响并非十分显著,而对他们参与强非正式结构、弱正式结构的大班级活动就会产生十分显著的影响了。

不难理解,由于在班级非正式结构中处于“边缘人”的地位,由此产生的“社会地位”的落差以及由于不能顺利参与集体活动,无法接受群体水平上的社会评价或接受到群体水平上否定的社会评价、体验到失落感和挫败感,对转专业学生的心理状况会有非常消极的影响。

摘要:以北京师范大学2004、2005、2006级转专业本科生为对象进行调查,得出对转专业学生学习与生活现状的基本判断:总体适应情况良好但优秀率低;存在选课难、信息获取不易、集体参与不够等问题。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研究认为,教育管理制度中可选择性不够以及弹性学习制度不完善是造成选课难的原因;住宿分离导致信息获取不易;缺乏一年的交往基础导致了转专业学生集体参与不够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转专业学生,选课制度,信息获取,集体参与

注释

11.葛星等.复旦大转系周年备忘[J].复旦青年,2003,(9):4.

22.北师大教务处.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专业二次选择管理办法(2006年2月修订)[EB/OL].http://jwc.bnu.edu.cn/gzzd/xjxw/zyecxz.htm,2009-07-23.

33.例如,在二年级第一学期,也就是转入新专业后的第一个学期,转专业学生既要修新专业二年级的课程,又要补修新专业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专业课。对于我校大部分院系而言,一年级专业课都是必修课,也就是学生不能不修的课程。这样,如果某一门一年级专业必修课与另一门二年级专业必修课被安排在了同一时间,就出现了选课冲突。

44.原霞.论弹性学习制度的内涵、发展和教育意义[J].当代教育论坛,2005,(3):24.

55.例如,转专业学生在原专业已修的专业课可以认定为在新专业的公共选修课,其学分可以自然转换;在原专业修过的某门课程如果与新专业要补修的课程相近,如高等数学与数理统计,学分也可以做相应的转换,而如何界定两门课程之间的“相近”,以及学分按照怎样的规则转换,都是问题。

66.(美)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M].孙健敏,黄卫伟,王凤彬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55.

上一篇:药库和药房的操作流程下一篇:直线与平面平行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