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

2024-05-24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精选12篇)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 篇1

本文以三亚高校为例,以旅游管理专业具有酒店实习经历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实习满意度为切入点,以期为旅游管理毕业生更好的利用实习机会提供参考,为酒店更好的管理和开发实习生资源提供意见和建议。

酒店实习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旅游管理专业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通过实习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将来从事的行业,为就业打下更好的基础。国家旅游行业正在迅猛发展,星级酒店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酒店每年所提供的就业机会远多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数量,但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在本行业的就业率却逐年下降,造成旅游行业人才的严重流失。

在对酒店实习满意度影响因素探讨的基础上,笔者初步拟定了调查问卷,并征询旅游管理学生的意见,小面积发放问卷,经过几次修改之后,最终定稿。本问卷采用抽样调查方法,调查对象为三亚高校11级和12级的酒店管理专业去酒店实习过的大学生。共发放问卷215份,收回215份,其中有效问卷208份,占总问卷的96.7%。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学校方面

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表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认为实习期间学校给予的的帮助还不够全面。特别是学生对于实习期间教师的实习指导、对于成绩考评与评定和对实习生的相关奖励的满意度较低,选择不满意占49.4%,选择一般占34.6%。由此表明,旅游管理本科生酒店实习期间对于学校的满意度是有很大提高空间的。

学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进和提高。一方面,学校应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实习期间的心理落差、复杂的人际关系、较高的劳动强度,在学生需要时及时给予指导,并提前适度提醒学生实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降低其预期,帮助其做好心理准备面对困难。实习是学生第一次面临着人生角色的转变,指导老师应该积极和学生进行沟通和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正确指导。另一方面,学生“辛苦”实习回校,学校应该召集学生对实习过程中的情况进行总结,特别是对表现优良的学生予以表彰和鼓励,使学生更好的从实习中获得感悟,提高就业自信。

二、酒店方面

学生对于酒店员工伙食和住宿条件相对来说比较满意,但是对于实习月工资和加班费用大多存在不满。对于培训机会和绩效奖励大多数人也是觉得一般和不满意。而总体来说对于酒店的薪金福利选择表示非常满意的为0.3%,满意11.2%,一般占33%,不满意占43.3%,非常不满意占9.6%,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们对于酒店的薪金福利待遇情况是不满意。

在酒店实习过的学生对于酒店的薪金福利待遇不满意的情况有诸多原因。多数酒店接收实习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节约成本,付给实习生的工资本来就不高,再加上酒店老员工大多认为实习生实习结束之后就会回学校,没有培养学生能力的义务,只是安排学生做一下体力劳动,故而出现学生很忙但是知识和能力没有提高的现象,导致实习生的不满。此外,酒店忙的时候需要加班,却没有支付给实习生合理的加班费用,且对于在校实习生,酒店并没用相应的、合理的绩效奖励。

酒店对于实习生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实习生对酒店的满意度。酒店认为实习生不一定会长久留在酒店工作,不愿意花时间和财力对在校学生进行培养,加之酒店的人才流动性大,酒店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一定为己所用,酒店认为行业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事情。在这种局势的导致下,酒店让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生去实习大多只是为了缓解旅游旺季人手短缺的问题,不重视实习生培养。而这直接导致了实习生对酒店满意度下降。实习生在酒店实习经历的满意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是否继续在酒店的行业发展自己的事业,应该得到相关行业足够的重视。

三、学生方面

实习生具有酒店管理的基础理论和从事本行业的热情,是酒店行业不可多得的后备人才。在本次调查中,笔者在调查问卷的第五题设置了一道填空题,“您实习的岗位是?您希望在哪个岗位实习?”,对该题答案的整理发现,大多数实习生不满意实习的岗位。大多数同学认为在一个岗位上工作太长时间,并产生了倦怠心理,提出应该给他们一个调换岗位的机会,可以对酒店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但是学生也应该摆正心态,酒店作为服务行业需要不断的重复才能更好的得到提升。

总得来说,要切实做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学校、酒店、学生的共同合作。可以从以下几点加强:(一)学校应该加大实习前的宣传教育工作,并加强实习期间对学生的指导;(二)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的考核和奖励制度;(三)合作酒店应该加强对实习生的重视程度,在合理的薪酬福利待遇的前提下给予实习生一定的提升机会;(四)对于学习态度积极、工作认真的实习生,应该提供调换或选择岗位的机会;(五)学校和酒店均应加强学生实习期间的心理辅导。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 篇2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求职信1

尊敬的hr:

我叫,来自广东xxx,是广东工业大学20xx届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生,主要课程:国际贸易、经济数学、会计学、管理沟通、管理工程、生产运作管理、大学英语、财务管理、统计学等,成绩全班第六。

我从小养成了勤劳务实,不怕吃苦的习惯,在大学的四年中,我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并培养了较强的实践能力,我的大部分学习时间都是在图书馆和自修室中度过的,养成了自学的好习惯,多次获得奖学金、征文比赛奖项和优秀团员称号,在课外实践中,我先后参加了羽毛球俱乐部、工作营、节假日促销活动等,在几次活动中使我得到锻炼,并利用课余时间参加英语角口语交流,使自己英语能力得到提高。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我自己,踏实、认真、服务意识和团队合作力强,并且注意在做事的过程中不断认清自我,不断改进缺点,这就是我。

此致

敬礼!

求职者: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求职信2

尊敬的xxx公司领导:

您好!

我是市政管理专业应届本科生毕业,通过四年的学习尤其是两年的业专课学习我基本掌握了市政建设与管理的一些基本知识,通过在工作岗位上的一段时间实践后我能胜任单位安排的工作。

通过三年多的学习我的成绩排在班里第三名的位置。各门功课尤其是业专课成绩一般都很优秀,这是三年来己自勤奋、好学并刻苦努力的结果。这种敬业精神在今后的作工中对于尽好本职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本人具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使用fortran77、c语言等高级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程序、上机调试及运用的能力,于通过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考试(cct)并获得“优秀”证书,同年顺利通过国家二级考试。

社会实践方面本业专安排的测量实习道路勘测设计实习以及桥梁工程等各种实习我都以认真严肃的态度对待,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并为今后的实际作工奠定了实践性基础。

请给我一个机会运用我的所学为贵单位服务,将十六年积累的知识回报于社会。

此致

敬礼!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求职信3

尊敬的领导:

您好!请恕打扰.我是一名刚刚从湖北经济学院毕业的本科生.我很荣幸有机会向您呈上我的个人资料.在投身社会之际,为了找到符合自己专业和兴趣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谨向各位领导作一自我推荐.

现将自己的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我是一名学习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我热爱我的专业并为其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我所学习的内容包括了从理论知识到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我对这一领域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具有了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

在学校的学习不论是基础理论知识,还是实际操作技能,我都取的了优异的成绩。在学校学习之余,我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曾在20xx年参加了学校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被评为“优秀积极份子”在20xx年5月至10月曾赴法国学习西方餐饮文化和法国高星际酒店的实习使我能够掌握更为标准和系统的西餐服务。能够流利的运用法语和客人交流。

我真诚的希望能够到贵酒店实现我的梦想,能够为贵酒店奉献我的一份力量。同时也希望能够和贵酒店的精英团结合作。相信能够使酒店以后的事业蒸蒸日上。如果我有幸加入归酒店,我一定会努力的做好我的`工作。

希望各位领导能够对我予以考虑,我热切期盼你们的回音.谢谢!

此致

敬礼!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求职信4

尊敬的领导:

您好!请恕打扰.我是一名刚刚从湖北经济学院毕业的本科生.我很荣幸有机会向您呈上我的个人资料.在投身社会之际,为了找到符合自己专业和兴趣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谨向各位领导作一自我推荐.

现将自己的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我是一名学习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我热爱我的专业并为其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我所学习的内容包括了从理论知识到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我对这一领域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具有了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

在学校的学习不论是基础理论知识,还是实际操作技能,我都取的了优异的成绩。在学校学习之余,我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曾在20xx年参加了学校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被评为“优秀积极份子”在20xx年5月至10月曾赴法国学习西方餐饮文化和法国高星际酒店的实习使我能够掌握更为标准和系统的西餐服务。能够流利的运用法语和客人交流。

我真诚的希望能够到贵酒店实现我的梦想,能够为贵酒店奉献我的一份力量。同时也希望能够和贵酒店的精英团结合作。相信能够使酒店以后的事业蒸蒸日上。如果我有幸加入归酒店,我一定会努力的做好我的工作。

希望各位领导能够对我予以考虑,我热切期盼你们的回音.谢谢!

此致

敬礼!

求职人:毕业生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求职信5

尊敬的领导:

感谢您给我一次迈入梦想之门的机会。

本人名叫xxx,xx人,xx学院旅游系旅游管理20xx年本科毕业生。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系统学习了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积极参加旅行社实践、兼职导游工作和正规的专业实习,使我初步具备了一名管理者的素质和职业技能。

在学习本专业课的同时,还辅修了法律专业,对法律方面也有一定的了解,取得法律辅修结业证书。英语已经通过cet-4,并在20xx年考取了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书。在工作中,我担任过班级生活委员和团支书,在组织团支部工作中表现出色,曾获优秀团支部以及个人优秀团干部称号。曾经担任过旅游协会的常务理事以及计算机协会理事长,并和其他爱好计算机的同学共同创建浙江林学院野风网络工作室,主要负责财务管理和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在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

同时参与了多个网站的策划和制作工作,具备网页设计、网站开发的能力和经验,具有一定美工基础。同时能熟练操作多种办公软件,掌握vb,c语言的编程。计算机已经通过浙江省高校计算机二级考试(vb语言)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网络技术)。

而今我即将告别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面临事业的开创,我渴望能在贵单位寻求到良好的发展空间,并真切的希望能在您的领导下尽心尽智,荣辱与共!如蒙录用,定不负厚望!敬候赐复,由衷感谢!

最后,再次感谢您阅读此信,期待您的早日答复并祝愿贵单位兴旺发达!

此致

敬礼!

xxx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 篇3

关键词:Seminar教学法;卫生事业管理;教学模式

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专业是一门以医学科学为基础,管理科学为主,融其他新兴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性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医学、管理科学及其他相关科学知识,组织协调能力、应急判断处置能力强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的专业型人才。而当前卫生事业管理传统授课模式越发凸显出它的局限性,这种单向直线性的或满堂灌式的教学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学生缺乏深入的思考,课堂效果往往欠佳,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卫生管理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因此,现有的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Seminar教学法起源于18世纪德国的哥廷根大学,被广泛运用于欧美国家法学、管理学、文学、医学等课程的教学,是一种学生为研究某一问题而与教师共同探讨的交互式教学方法。它强调发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参与意识,培养和训练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卫生事业管理教学的质量,我校于2009年起,在卫生事业管理课程教学中引入Seminar教学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实施运用

Seminar教学法以“讲授-讨论”的结构模式替代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模式。从由谁来领导课堂来分,可分为教师领导和学生领导两种基本的类型。而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目前已经招了五届学生,每届学生人数24~35人,均为小班教学,此外学校的公共网络资源及图书馆资源比较丰富,学生查阅资料及文献较为方便,为实施Seminar教学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校主要采用以教师领导的报告结合讨论形式的Seminar教学,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准备、发言、讨论和总结四个步骤。

1.准备。在开展Seminar教学的前一次课上,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说明Seminar的论题,论题由教师结合课程要求及当前卫生事业热点问题指定,或由学生自主选择。论题确定后,教师会建议学生通过适当的途径围绕论题查找相关的资料,并按照班级人数进行分组,7~8人为一组,同时将小组的各项任务如收集资料、整理并制作PPT、课堂报告发言等具体分工到每一位学生。在开展Seminar教学课堂上,由教师担任主持人并进行适当的引入。

2.发言部分。在正式开展Seminar的课堂上,经过充分准备的小组发言人向全班学生做报告,这是Seminar的主体部分。发言人围绕主题内容进行深入、系统的阐述及分析,然后清楚地表述自己所在的小组对问题的基本观点。发言必须让听众感受到该小组学生在准备过程中确实已经查阅了相应的文献,并对该研究领域的信息有一定的了解,最后还要给出主要的参考文献。发言时间可根据论题和课程安排来调整,一般情况下要求每组的发言时间在10分钟左右。这个部分既可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口语表达能力、多媒体制作水平、现场驾驭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礼节礼貌等方面进行考察,又可以从报告中对报告人的学术水平、查阅文献能力和准备程度进行综合考评。

3.讨论。学生在教师适当引导下开展讨论,主要根据发言人的报告内容,围绕其交流主题进行,各小组组员可以对主题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也可以是支持补充。在此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都会不同程度地加深,而其相关的卫生管理知识也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及积累,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展示。此阶段教师的引导作用相当重要,不仅要避学生讨论免偏题,同时也要注意掌控有限的课堂时间。

4.总结。讨论结束后,教师针对Seminar做简短的总结,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一要结合教学重点进行回顾和强调,二要针对各组的发言进行深化点评,同时也对教学内容中的难点进行解释;最后各组学生应该收集整理课上教师、各小组学生所提出的意见,将本组Seminar报告认真修改,最后写出总结报告。

二、Seminar教学的应用示例

下面将Seminar教学法在卫生事业管理课程中的应用举例如下。讨论主题是“我国进一步健全医疗卫生法制建设的背景”。课前,任课教师事先把一段新闻报道——近年来中国医疗场所暴力事件不断、医院内流血事件频频发生的视频通过学校课程网站或其他途径推荐给学生,同时布置下一次课的论题:医闹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解决“医闹”事件有什么对策?课堂上,学生对“医闹”事件频繁发生的现象展开讨论,分别从医院、患者、社会等方面分析造成医闹事件增多以及难以解决的原因,提出了有效解决医闹事件的对策。教师在总结各组讨论后讲述如何加快医疗体制改革及进一步健全医疗卫生法制建设的策略和途径,再结合教材,谈我国当前卫生事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感觉教学就在我们身边,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进而对卫生事业管理课程充满了兴趣。

三、对Seminar教学效果的调查

为了解Seminar教学的实际效果,课程结束后,我们向学生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满意度调查,调查对象为卫生事业管理课程采取Seminar法授课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2010、2011级两个公共管理专业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75份,问卷当堂收回,回收率100%。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满意度比较高,普遍认为Seminar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方法。其中认为Seminar教学法能够提高学习兴趣、口语表达能力的学生均占78.5%以上,认为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创造性思维、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学生均占75.6%以上,认为更加能拓展课外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均占80.0%以上。

四、讨论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卫生事业复合型管理人才,它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在以往的本科卫生事业管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基础理论课与实际教学课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往往只能传授抽象的理论,难以开设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往往反映卫生事业管理课程内容枯燥无味、缺少互动,学生动手能力差、满意度低,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自2009年起,我们采用Seminar教学法后,情况得到了明显的好转。现场调查发现,学生对Seminar教学法的课堂气氛、教学效果满意度较高,普遍认为其教法能够提高学习兴趣和口语表达能力。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授课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表现积极,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不仅要求大学生熟悉掌握理论知识以及研究方法,更加强调大学生能正确地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对于当前相关卫生政策的相关理论以及实践问题进行综合管理。而Seminar教学法恰恰能拉近教学情境和实践管理之间的距离,并且课堂场景真实,有代入感,学生在汇报、讨论的同时既能培养创新思维,又能切身体验到真实的管理工作,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也在汇报及讨论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当然Seminar教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Seminar教学法的引入,变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为双向互动模式,强调主动参与性,但部分学生习惯了被动的“教师讲教材、学生背教材、考试考教材”的学习方式,因此对布置的任务有一些排斥感。再者,Seminar教法同样要求教师除了具备良好的理论素养外,一定的实践经验是必不可少的,个别教师缺乏实际的卫生事业管理经验,或者教师课堂掌控能力稍差,则容易让学生的汇报和辩论流于形式,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次,学生的主动学习活动在Seminar教学过程中占了很大的比重,部分学生自学能力差而使收集的资料往往偏离课堂的主题,都影响Seminar的实施效果。

实践证明,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卫生事业管理教学中开展Seminar教学,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Seminar教学法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但Seminar教学法的应用为我校本科生卫生事业管理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教学改革提供了启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不断地改进,使这一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卫生管理的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沈文捷,朱强.Seminar教学法:研究生教学的新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Z2):43-47.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 篇4

彼得·德鲁克曾经讲过管理是一种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管理工作本身也是一个专业性的技术工作, 如同电工、钳工等等工种一样, 是一个需要一定的技能才能完成的技术性的工作, 那么必须让在这个岗位上从事工作的人掌握相应的技能。而作为管理工作需要哪些技能呢, 根据罗伯特·卡茨 (Robert L. Katz) 的研究管理人员应该具有三方面的技能, 分别是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1]而三种技能对于不同层次的管理者而言, 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 相对高层管理者概念技能要重要些, 技术技能要求低些, 而对于基层管理者技术技能相对重要些, 概念技能要求低些。但是对于高层、中层和基层管理者而言人际技能都是相对比较重要的, 都有着相当高的要求。这就说明在任何管理者的成长历程中, 人际技能都是不可获取的一项重要能力, 如果缺失则会严重影响在工作中的绩效。根据沃伦·R.普拉克特 (Warren R.Plunkett) 和雷蒙·F.阿特纳 (Raymond F.Attner) 的研究人际能力是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能与别人沟通的能力”[2]。

那么目前在大学中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此项技能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但是就目前看到的是这方面作为学校来说工作做的并不足。通过从各方面反馈的信息来看作为进入工作岗位的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和上级、同事、客户等几种人际关系的处理, 以及面谈、网络、电话等多种形式之间的沟通能力都不能够尽如人意, 同时由于人际技能的欠缺也影响了相应的工作绩效。从目前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来看, 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二、学生人际技能培养不足的原因

(一) 教育理念方面的误导。

从小学、初中再到高中我国学生普遍所经历的都是一个应试教育体系, 那么在这个体系之下, 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分数, 而这样一些考试却又是以记忆作为其中主要成分。作为这个体系培养出来的人在进入大学后对学习理念的理解又很难自我改进, 同时作为院校而言也存在问题, 对学生的衡量也是以考试作为依据。那么学生在这样的理念之下其对学习的必然理解就是对课本和笔记的记忆, 而这样的思路就完全和管理人员的要求不一样了。管理工作既是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艺术的东西不能靠单独的知识记忆来解决的。

(二) 考试内容设置的不合理。

目前在大学工商管理的课程的考试中概念性的东西占的比重过大, 那么在这样一个风向标的指引下, 学生的学习就缺乏了应用性理念。我们就恰恰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 如果不能将理论来指导实践是没有意义的。

(三) 课程体系的不科学。

在目前的工商管理课程体系中往往重理论而轻应用, 那么在这样的风气影响下, 课程体系就形成了以理论教育为主, 而不是以多种技能的培养为目标。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往往大四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感到怎么四年过去了什么都没学到, 什么也不会。这种感觉的出现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学到可以在工作岗位上解决问题的技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把技术性的课程放在了更重位置, 却把和人打交道的放在了次要地位, 这是不适当的, 如果管理工作没有建立在和人沟通的基础上是什么都做不好的。

(四) 教学方式的陈旧。

由于目前高校教师经历的限制, 使得对企业实际运作的经验较少且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僵化, 使得在授课过程中知识传授形式呆板, 仅限于理论的灌输, 而缺乏相应的应用性培训和训练。

三、工商管理专业人际技能培养的原则

那么对于本科生而言, 对其人际技能的培养应该按照以下的原则进行:

(一) 从企业需求和个人发展为导向的原则。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人际技能的培养必须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为首要, 因此人际技能的开发应当从企业需求出发来确定从那些方面来培养, 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 同时也要从学生的个人发展需要来考虑。

(二) 在理论指导下的提高实践水平的原则。 在大学的很多理工科的专业中知识学习与能力的形成是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的, 但是作为工商管理这样一门科学与艺术交融的学科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是比较低的, 那么就要求在教育中重视在知识的指导下的应用能力的培养, 也就是在“what”和“how”之间要取得均衡, 否则一味的强调知识的掌握只能使得学生对管理的认识陷入误区。沟通技能的掌握不能建立在教师的灌输之下的, 而应该在不断地学习和练习之间往复, 在持续的训练中锻炼才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

(三) 课程设置的科学有序性。 作为学生的人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要将一个在高中阶段只知复习应试, 而在四年中要将其培养为一个能在工商业企业中做出一定贡献的职场新人, 是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课程体系才可以的。

四、工商管理专业人际技能的培养途径

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的人际技能的培养, 从上述的原则出发, 在实践中我们通过以下措施来提升人际技能的培养效果。

(一) 从理念教育和考试内容形式上改革。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就应该不断地阐述此专业的本质及发展的方向, 不断地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指导, 使他们能够明白学习的方向。同时要利用考试这样一个指针来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引导, 考试内容中逐步减少死记硬背式的考核内容, 不断突出知识应用性所占的比例, 以案例分析题和各种方式的模拟的题型在试卷中的比例扩大, 并可以尝试试卷以外的更多灵活的考核方式。

(二) 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以往呆板的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人际技能的培养非常不利的, 因此需要教师将以往的陈旧的教学方式进行变革。在课堂上引入更多的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参与式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以及多媒体声像资料的综合应用, 都能从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对学生的人际能力进行提升, 从而实现了从灌输到训练的转变。

(三) “双师型”师资的建立。

因为人际技能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经验和艺术的基础上完成的, 而由于目前高校教师和外界交流的局限性, 所以在这方面是不足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逐步通过和外界的联系, 聘请一些比较有经验的人力资源主管、销售主管和办公室主任等人员在特定课程中参与讲授, 增强了学校人际能力提升的实用性。

(四) 科学的设立培养人际能力的课程体系。

对于人际技能而言, 需要有不同层次的课程来阶梯式的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学生的能力, 那么这就要求课程体系必须设置科学合理并兼顾实用性。在教师的逐步摸索下, 对于人际技能的培养要建立起来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结构: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程和技能课程。人际技能方面的专业基础课包括:管理学原理和经济学两门课, 这两门课程对学生奠定了一个对管理认知的初步, 并能了解到基本的工作范畴和分析理念;专业方向课包括:组织行为学、消费者行为学, 这类课程主要为学生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的认知奠定基础, 从而为人际交流和沟通而服务;技能课程包括:管理沟通、商务谈判、客户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公文写作和公共关系学等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为在企业中各种场合下人际关系的处理、沟通交流如何进行等方向的应用进行培养, 是直接形成能力的培养课程。

五、结语

对于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人际技能的欠缺, 应当在教学中对目前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从实践中来看采取包括教学理念和考试内容形式上的变革, 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建立“双师型”师资和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优化等措施起到了比较好的作用, 对本科生的人际技能有较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Robert L.Katz.“Skills of an Effective Administ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September-October1974:90~102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 篇5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是在旅游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供求严重错位的现象.笔者认为,提升旅游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应该从教学内容调整、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加强学生职业养成教育、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手.

作 者:吴卫东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商学院刊 名:合作经济与科技英文刊名:CO-OPERATIVE ECONOMY & SCIENCE年,卷(期):“”(15)分类号:G64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本科毕业生 就业竞争力 提升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 篇6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 实习模式 优化

饭店实习是本科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環节,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1]。如何优化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饭店实习模式,对于培养优秀的饭店业管理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实习模式分析

从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校外实习模式现状看,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按时间分为零散制、半年制和一年制。一种是按照组织管理角度分为学校统筹安排模式、学生完全自主实习模式以及学校统筹与自主选择实习相结合的模式。

1.1 零散制、半年制和一年制

1.1.1 零散制 零散制就是学校(学院)根据课程设置的需要,自由灵活安排时间,而不规定统一的实习时间。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本科院校,特别是一些重点高校在校内建立有三星级或四星级饭店,既作为学校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也同时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这也是借鉴欧美国家的前店后院式的办学模式。以华中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为例,实习一般选择在大四的第七学期期末,或八学期开始,持续三个月,学生可以在校内的饭店实习,也可以自己找实习单位。实习结束后学生提交实习协议、实习日志、实习鉴定和实习报告等,指导老师据此给学生评定成绩。

1.1.2 半年制 半年制是指学生实习时间从离校之日起到归校之日共计半年。如以武汉市江汉大学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为例,其实习从第六个学期2月份开始到第七个学期8月份结束,大约半年左右时间。实习地点由学校或学院安排,主要选择在北京、杭州、宁波等地知名五星级饭店、它们是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的实习基地。在实习过程中,主要依靠校企共同双方制订的实习计划共同管理学生,指导老师至少两次前往实习地亲临指导。实习结束后,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表、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等,给学生评定成绩。

1.1.3 一年制 一年制是指实习时间从离校之日起到学生实习结束归校的时间共计一年。实习单位主要由院系多方遴选确定,并成为较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前,以院系为单位成立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实习计划,明确实习内容,指派专职实习指导教师、辅导员参与学生实习实训,并组织学生进行先期培训;实习过程中,学校与实习基地建立联系制度,与实习饭店共同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管理、监督与指导,院系制订实习标准,全程跟踪检查,学校不定期对实习单位进行抽查;实习结束后,学校及时召开实习总结表彰大会,对优秀实习学生给予奖励,并将实习材料及时建档。通过这样的实习,实习效果较好,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的学生在实习中,不仅学到基本的饭店管理知识,也了解到更多的接待外宾的礼仪以及客源国的文化习俗,增强了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概括、总结能力,为今后的就业奠定了基础。

从目前国内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教学实习时间现状看,我国专科学校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实习时间多为一年,而大多本科院校饭店实习时间在3个月-6个月之间。

1.2 学校统筹安排实习模式、学生完全自主实习模式以及学校统筹与学生自主选择实习相结合的模式

1.2.1 学校统筹安排实习模式 学校统筹安排模式就是由学校(学院)联系实习单位,学生按实习计划要求前往实习。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我国旅游业正处于大发展时期,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刚刚起步,大学生是稀缺资源,饭店对大学生实习持接纳和欢迎态度,这时期饭店都积极主动与高校联系,并与高校签订实习协议,学生实习饭店由学校(学院)统一安排,并派出专业教师负责实习的指导和管理工作。由于学校(学院)、实习饭店与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实习效果较好,因此实习结束后,大部分实习生愿意留在饭店工作。这种由学校统筹安排的实习模式对实习时间并没有强制要求,一般为3个月、半年和一年不等。经过长期良好的合作,实习饭店中一些知名度高、管理规范的饭店成为学校较稳定的实习基地。

1.2.2 学生完全自主实习模式 学生完全自主实习模式就是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但必须经过学校审核同意,然后学生前往实习。随着我国旅游教育的快速发展,许多旅游高校在组织学生到饭店实习中都碰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方面是开办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的旅游院校和学生数量猛增,另一方面是饭店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服务质量考虑,不愿意接受实习生或收取较高的实习费,许多学校只好采取分散实习的模式,让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但由于实习生所在饭店分布广,数量多,档次不一,学校无法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指导和管理,而且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也不高,甚至出现不去实习,蒙蔽学校的现象。因此,学生完全自主实习模式虽然使学校在实习工作上变得轻松,但学生却处于放任自流状态,最终导致学生实习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1.2.3 学校统筹安排与学生自主选择实习相结合模式 学校统筹安排与学生自主选择实习相结合模式就是既可由学校联系实习单位,也可由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但必须经过学校审核同意,然后学生前往实习。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招生人数也进一步增加,学校对饭店实习的统筹能力下降,加之许多学生有扩大实习选择面的要求,所以学校就采取了统一安排与学生自主选择实习相结合的模式。对于大部分学生,学校负责统一安排,统一管理,少部分有其他实习需求的或有其他实习渠道的学生则自主实习,学校负责实习指导。这种模式使学生实习更加灵活,并能使学校顺利完成学生的实习任务。

从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教学实习组织管理现状看,大多学校采取的是学校统筹与学生自主选择实习相结合模式。

2 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实习模式优缺点分析

2.1 优点

2.1.1 以实习时间考虑,一年制和半年制更适合饭店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学生在岗位之间的轮换,使学生得到更多实践能力训练的机会,有利于学校的统一管理。零散制更适合硬件设施完善的旅游院校,虽然学校管理强度加大,但是学生缩短了校外实习适应岗位的时间,能够进行系统实习,岗位之间可以轮换,实践技能得到全面训练,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打下了基础。

2.1.2 在实习管理模式方面,学校统筹安排实习模式是一种有利于学校管理的模式,学生在学校选择的高星级知名饭店实习,能系统地学习饭店先进的管理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人际交往、组织协调、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学生自主实习模式使学生既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到一些饭店或相关单位兼职,了解饭店的各工作环节操作情况和社会动态,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管理能力和交际能力,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统筹安排与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模式,是一种考虑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模式。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学校应与饭店加强实习、教学、培训、科研等方面的合作,一方面使饭店成为学校稳定的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另一方面使学校成为饭店引进新知识和科研成果的基地,实现学校和企业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2.2 缺点

2.2.1 本科旅游院校多采用半年制和零散制模式,半年制目前基本上是饭店企业接纳实习生的底线,由于时间的缩短,学生基本上不能接触到的管理岗位,也不能在多个部门岗位工作之间轮换,大多只能与专科生一样在服务岗位上从事操作性工作,并不能真正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从实践中学习管理的经验和方法。而零散制的实习模式由于实习短,实习目标不明确,不能适应饭店岗位的需求,导致实习效果不佳。一年制模式很受饭店企业的欢迎,接纳的主要是专科院校的学生,但是由于旅游院校和饭店沟通不够,实习岗位多是一线服务岗位,学生基本上就是廉价劳动力,干的与饭店员工相同,待遇却差很多,影响了学生对饭店的信心,学生中途离岗频繁,最终导致学生的实习效果不佳,也有损学校(学院)在饭店的信誉。

2.2.2 在学校统筹安排实习中,由于人力和财力限制,学校可能没有为学生联系到高星级品牌饭店作为实习单位,学生对实习单位、实习岗位和实习待遇都不满意,而鉴于学校与饭店的规定,学生不能轻易离开饭店,使得学生把实习当作是完成学校的任务,并没有真正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习指导方面,由于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的大多老师没有在饭店任职的经历,半路出家的较多,对饭店经营管理了解甚少,在实习指导上也是力不从心,不能满足学生的实习要求,实习效果自然不佳。学生完全自主实习模式是一种完全放任的模式,学校(学院)对学生实习过程和实习效果都很难控制。

3 本科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校外实习模式优化设计

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是一个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饭店实习在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人才培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结合我国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校外实习的现状,并借鉴国外知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实习的经验,提出“学校(学院)·教师模块”、 “学校(学院)·教师模块”和“学校(学院)·学生模块”的实习优化模式,具体来看:

3.1 学校(学院)·企业模块 为了适应旅游业发展对饭店管理人才的要求,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本科实习应该走向市场,通过市场化运作,产学研结合,建立实习基地,实现学校(学院)与企业利益共享。首先,学校(学院)应积极调研,与饭店企业共同研讨,制订出符合市场需求和人才成长规律的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学校(学院)应积极推动与饭店的合作,既为饭店输送人才,又为饭店提供管理咨询和培训服务,同时通过开展项目研究;再次,为了实习的组织保障和实习环境的高效性,应建立组织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和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前者包括管理机构和管理者2个二级指标,后者包括实习环境、实习条件、实习岗位和专业匹配程度等二级指标[2]。

3.2 学校(学院)·教师模块 为了提高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和专业水平,推进实习顺利完成,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学院)应要求老师,特别是年青老师定期到饭店参与实践,以保证向学生传授最新和最有价值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了对教师的指导实习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应建立指導教师实习绩效测评体系,评价指标为教师责任心、教师专业水平和指导方法等二级指标[2]。

3.3 学校(学院)·学生模块 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的本科教学实习的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因此学校(学院)学院应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的前提下,首先要加强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职业素养,为其职业生涯设计做好心理准备。其次要加强实践教学的训练,增加学生在校内的实验课时,有针对性的进行技能训练,达到饭店基层岗位和管理辅助岗位的上岗标准,以提高学生在饭店的适应能力、实习效率和满意度。再次,为了有效地保障实习及其管理的有序性、规范性,要建立学生实习效果测评体系,实习学生评价指包括实习准备、专业知识、学习主动性、工作责任心、岗位专业技能5个二级指标[2]。

总之,“学校(学院)·企业”、“学校(学院)·教师”和“ 学校(学院)·学生”三模块只有优化整合,才能真正培养出饭店业所需要的优秀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彭惠军,田亚平.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三赢”实习模式探讨[J].商业经济,2007,(12):116-118.

[2]王进.社会体育专业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3):103-105.

作者简介:张金霞(1964-),女,研究生,江汉大学商学院旅游管理系教授,研究方向:旅游企业管理与旅游教育。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 篇7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现状

1.教育观念落后笼统。大部分高校照搬教育部颁布的专业介绍中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要求, 没有根据学校的层次和定位加以修订, 人才培养目标和战略含糊甚至缺失, 培养模式多为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承轻创新、重单一型轻复合型的观念, 缺少学校个性和专业特色。

2.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基本上实施的是灌输式教育, 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没有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 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主观能动性。刚性化的教学计划、程式化的教学过程、内容陈旧的教材、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导致学生缺乏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3.教学内容陈旧宽泛。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民营企业、科技企业、市场中介公司和跨国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 但是人力资源本科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更新, 课程设置过于整齐划一, 片面强调理论教学, 大部分学生的精力只能应付规定的理论课程, 没有时间思考和参与与创新有关的问题。

4.教学评价被动片面。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 高校更重视教学管理部门从上至下制定标准, 忽视给予教师一定的自主权。另外, 高校教师特别是有职称压力的中青年教师主要精力被迫集中于科研, 教学成为应付式的走过场。培养方案中的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环节, 学校给予的时间短、资源少, 教师没有改动的权限, 结果难免流于形式, 使得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不到预期目的。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措施

1.更新教学观念, 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从根本上说是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需要高校在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教育上做到:在思想上, 更加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在行动上, 坚持高等教育对大学生来说实质上是一种服务产品, 把教育的对象转变为服务的对象, 让大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在师生关系上, 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高校教师不再把自己看做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 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 而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 学生才是教育活动和创新实践的主体。

2.改变人才培养目标, 制定系统的课程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由三方面构成:课堂教学、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一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环节主要负责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培养学生识别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校内实践。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变革教育方法, 采用多种实践教学形式进行。比如, 采用案例教学、建立人力资源模拟实验室、安排专业人员和企业家做专题讲座等, 另外, 让学生组织并参加“模拟招聘会”“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商业设计大赛”等活动, 激发学生对其知识进行广泛运用的兴趣。三是校外实践。主要包括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校外实践可以根据实践教学计划进行, 为了营造良好的调查和实践环境, 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 学校应该多建立一些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与企业取得密切联系, 这样才能让企业接受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多参与到多数涉及企业商业机密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需求研究 篇8

关键词:旅游管理,需求,实践性

我国旅游业发展虽起步较晚, 但发展速度举世瞩目。按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基本思路, 到2020年, 中国海外旅游人数将超过21000万人次, 旅游外汇收入580亿美元以上。国内旅游将达到29亿人次以上, 旅游收入将达20400亿元人民币以上。旅游业总产出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 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提高到8%左右。国内外学者一致看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中国旅游业的飞跃发展使旅游行业成为最具有吸引力的职业, 旅游从业人员也面临新的挑战, 高校作为旅游人才的培养基地, 责任更加重大。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 企业人才观的转变, 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根据社会需求、企业需求与学生需求来指导学生实践, 提高学生的社会技能。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要顺应社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的需求

旅游产品对于旅游者而言是一段经历, 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当中获得了物质与精神的享受。随着中国旅游市场的逐渐成熟, 中国的旅游者也逐渐成熟, 旅游者更加注重旅游中的精神收获, 旅游方式从原有的观光旅游步入休闲度假旅游。马克思把闲暇分为两类:从事休息、娱乐等普通活动的时间, 称为第一闲暇;劳动者利用一部分闲暇时间进行学习与专业技术的培训, 不断增长知识与提高生产技能, 通过社交等有关活动丰富社会经验与了解社会关系, 通过文化活动, 在精神上得到美的艺术享受, 是精神、智力、交往等高级活动时间, 称之为第二闲暇。[1]而21世纪的旅游活动是要能够满足旅游者的精神享受的。这就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层次更高, 素养更高, 知识水平更高的“三高”人才。为了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要、旅游者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一些高校已经开设了一些与社会接轨的实践课程, 如厦门大学将高尔夫球作为本校大学生的选修课, 并且将其设为管理、法学、经济、软件学院的大学生的必修课, 培养精英式人才, 满足精英群体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因特网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成熟, 旅游网站纷纷落户。旅游这个行业在网络上大力发展起来, 旅游网站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后已多如牛毛, 旅游网站的发展也日趋成熟。这类网站提供及时的旅游线路报价、打折门票信息、切实的旅游建议及详细的旅游资讯。将旅游业内信息进行整合分类, 人性化地开设了旅游线路预定、打折门票、签证服务、机票酒店预订、旅游保险、旅游书城、包车服务、旅行游记、旅游博客、等多方面的服务。日本网民中有70%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的旅游信息。[2]可以说21世纪是全球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的时代。多元化的旅游方式的出现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堂也要走多元化的道路。在教学计划中将实践教学设为必修课程在不同的学期开设, 设定相应的学分, 要求学生必修并获得课程学分。在实践教学设计时还要划分不同难度, 不同等级, 每一个等级要求学生具有不同的社会技能。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等级应按学年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特级, 分别于第二、三、四、五学期开设, 学生选修后可分别获得2学分, 共8个学分, 实践课程的内容同样要有一定的等级目标。具体操作如下:

初级实践课程安排普通话校正课程、客房与餐厅实训等, 其等级目标是考取普通话二级甲等、获得宾馆服务人员资格证书;中级实践课程安排导游实训、形体训练、旅游景点模拟等, 其等级目标是考取计算机一级证、导游证;高级实践课程安排声乐训练、医药护理、旅游企业管理模拟等, 其等级目标是考取计算机二级、护理证书;特级实践课程安排国标舞、主持人、涉外旅游服务课程等计算机三级、主持人资格证书、英语六级证书。

旅游管理的实践课程可采取联合教学的方式, 综合利用校内与校外资源保证学生实践课程的开设, 通过校内教学资源的联合与校企合作达到学生实践的目标。以上等级目标选项中学生在每个学期至少要求达到一个, 才能得到本课程学分。通过以上课程的设计, 将实践教学多元化, 实现了多学科的交叉, 促使高校培养出满足社会不同层次, 不同旅游需求的旅游群体的要求, 从而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 引导旅游业的多元发展。

二、旅游管理专业要满足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

旅游企业的从业人员起点较低, 对于企业的基层人员, 企业通过招聘、自培等方式基本能够保证, 缺乏的是那些对企业运行具有深刻了解, 并且能够担任重要职务的中、高级人才。因此, 为了保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之时就能够直接进入企业工作, 胜任企业的工作任务, 就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堂要与旅游企业接轨, 让学生走进企业, 让企业了解学生, 培养学生, 同时也能补充企业的人力资源。

(一) 以企业为教学实践的主体

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学生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始定向企业, 参与企业的业务。设置的旅游企业主要包含以下类型:旅行社、旅游度假村、旅游景区, 旅游企业管理公司等。企业根据自己需求制订所需人才的种类与标准, 挑选学生进入企业, 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中在同一家企业进行实习实践。在旅游企业中经过四年的跟踪定向实习, 学生便完全了解实习单位的经营状况及发展趋势, 并且具有了企业人的思维方式。这样学生便能够更快, 更稳地转变成为一个社会人, 一个企业人, 为学生毕业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以服务企业为实践教学的目的

旅游企业可将市场开发项目交由实习生集体承担, 实习生会将课本所学的理论与企业经验进一步结合, 设计出适合本企业, 本地市场的产品, 然后由实习生自己推广自己设计出的产品, 在市场中寻找销路, 培养学生的经济头脑。企业可以把学生分为人数相同的几个小组, 分别来宣传、销售一个相同的旅游产品, 以一个季度为限进行业绩大比拼。学生就销售环节分析讨论, 相互比较, 相互补充, 开发创新的思维方式,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即学即用, 并且灵活使用。

(三) 将企业元素引入课堂教育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操作性极强, 在本专业的教学实践中需要创造性地设立实践课堂的场所。一是将企业因素引进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堂。建立各种企业的模拟实验室, 如设计旅行社模拟实验室, 美国的旅游代理服务商雇员一般在10人以下, [3]因此将全体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组代表一个旅行社, 按照毛遂自荐与招聘的形式分别设定旅行社的总经理、部门经理、领队、全程陪同导游员、地方陪同导游员等, 全体工作人员各司其职, 相互配合, 共同完成行程的旅游接待服务, 同时在各个旅行社之间建立竞争机制。二是把实践课堂的指导教师直接来自企业, 将企业员工作为实践课堂的指导老师或助理教师, 学生可以从指导老师那里获得直接的经验。

三、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要根据学生的职业需求因材施教

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堂中我们应该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体, 老师及企业的指导老师只能起到辅导作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未来的发展方向来选择实践课堂的内容。

(一) 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形式灵活多样

为了使实践教学取得成功, 落在实处, 教师提前就公布每学期的实践教学内容, 学生自愿分组, 自选角色。每一组学生按照要求为自己代表的企业制作完整的、富有个性化的、适合企业使用的企划书。在课堂学习和锻炼的基础上, 每组同学都进行多次排练。从最基本的导游词讲解到旅游团气氛的活跃, 直至充分体现导游技能的旅游事故的处理, 学生都要巧妙安排, 精心设计, 反复演练, 要求学生在实践的课堂上尽量使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同时还设定相关课程的实践活动, 如设计锻炼学生口才能力的绕口令比赛、讲演比赛等;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唱歌活动、野外拓展训练活动等;锻炼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的多媒体大赛、网页制作比拼, 等等, 满足不同学生在自我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需求, 学生可以选择性参与。

在课程设计时选择多样的形式, 分为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 学生也可以自己设计实践课题与方式, 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不同的技能, 也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开发学生的潜力与创造力。在诸如导游讲解一类的实践中可采用微格教学的方法, 让学生在接受他人评价的同时也能做到自我评价, 自我定义, 最终形成一个科学的自我定位。

(二) 指导学生加强知识积累

俗语讲:台上三分钟, 台下十年功。旅游职业, 如导游看似轻松, 实际上它对人员的要求却更加严格和实用, 除了要掌握必要的书本知识外, 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口才和灵活的临场应变能力。因此, 我们要求学生在平常的实践教学中经常作自我总结分析, 寻找到适合自己, 并且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在正常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给学生开书单, 要求学生共同阅读并集体讨论, 能够把书本知识转变成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堂内外安排学生为主讲人的学术讨论会, 让学生在参与当中主动获取知识。这些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确定自我的职业趋向, 自主地、能动地去学习, 积累相关知识, 不至于四年的大学生涯在混沌中度过。

(三) 设立开放多元的考核方式

传统考试方式, 客观答案, 成绩差的同学可以利用舞弊通过考试, 并得高分, 这就在无形之中为某些学生“浑水摸鱼、投机取巧”留下了方便之门。新的考核方式是多元的, 考试的内容是开放的。在这种新的考核方式下, 学生要想得到好成绩, 必须在平时就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 才能在考试的时候做到运用自如, 获得好评。考试不仅仅设为学校的笔试、口试两种, 应该引入企业机制, 实践教学评分, 将学校的笔试占30%, 口试占30%, 企业评分成绩占40%, 如此更客观, 更能体现实践教学的宗旨———为社会而实践, 为企业而实践, 为学生自身而实践。

综上所述, 高校的实践教学游管理专业应该培养那些拥有多种兴趣爱好, 具有本行业职业技巧, 享有丰富经验的有用之才。而实践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在学校里博览群书, 在企业中吸收营养, 在课堂中储蓄能力。因此高校在设计教学计划时应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体会, 及时调整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努力做到在教学中关心学生, 尊重学生, 爱护学生, 使教学工作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相结合, 培养出社会需要、企业需要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吴育林.论马克思的劳动休闲观[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6.7.

[2]邹树梅.旅游史话[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 篇9

因此了解学生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是有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为此本文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为对象, 以本科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意愿、对教学的认知和态度, 课程设置需求等为主要内容进行了问卷调查, 力图从分析学生视角的教育教学现状提出创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调查对象为沈阳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四所北方高等农林院校大二年级以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 得到有效问卷175份。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目标意愿

高等农林院校综合改革提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 将人才培养类型分为: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和实用技能型。拔尖创新型培养重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和科研能力, 提升学生参与国际农林业科技交流合作能力。复合应用型的培养重点是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应用技能型培养重点是提高学生的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

三种类型人才的能力要求各不相同。科技创新型人才要求有深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精通本专业的发展前沿, 科研创新能力强;复合应用型人才要求具有宽阔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文化教养, 具有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 某一方面比较擅长;应用技能型人才要求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调查在普及上述人才类型的基础上进行。

结果显示, 本科生对自己的培养定位主要集中在复合应用型, 占比为66.29%, 其次是应用技能型, 占比为23.43%, 拔尖创新型占比最小为10.29%。这与当前社会经济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结构是基本一致的。

学生对个人培养目标的期望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选择培养自己成为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学生中男生占比相对略高, 为55.56%, 选择培养自己成为复合应用型和应用技能型的学生中女生比例较大, 分别为60.34%和75.61%。

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个人培养目标选择上均表现为复合应用型占比最多, 应用技能型其次, 拔尖创新型最少。同时, 选择成为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学生几乎全部来自农民家庭和上班族家庭, 分别占61%和33%, 只有一个样本来自中等或大城市, 同时该样本是意愿取向为拔尖创新型学生中唯一来自经商类家庭的, 上班族家庭中来自乡镇或县城的样本数明显多于中等以上城市。这说明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在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正遇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能力培养意愿

本科生在个人能力培养意愿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共性和特殊性。样本总体统计分析表明, 对个人能力的重视程度, 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人际交往能力和待人接物的举止、学习并汲取新知识能力、专业领域或社会经济发展的敏感性和判断力、专业知识及应用能力、协调组织领导能力、一技之长 (如:英语、写作、计算机等) 、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品格。

人才培养目标意愿不同的学生对各种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同。以拔尖创新型为目标的学生中, 专业知识及应用能力以42%的优势占据重视程度的首位, 人际交往能力和待人接物的举止、学习和汲取新知识能力、专业领域或社会经济发展的敏感性和判断力这三点所占的比例都为16%。

以复合型应用型为目标的学生中, 学习和汲取新知识能力最受重视, 占比25%, 专业知识及应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待人接物的举止居次分别占22%和19%。以应用技能型为目标的学生中, 人际交往能力和待人接物的举止、专业领域或社会经济发展的敏感性和判断力两者最受重视, 占比均为19%, 其次是较强的学习和汲取新知识能力、专业知识及应用能力, 两项占比均为12%。

综上可见, 本科生对人才培养目标已较为明确, 对个人发展的需求也有较为明确的认知, 并已经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差异。同时对“交往能力和待人接物的举止、专业领域或社会经济发展的敏感性和判断力、学习和汲取新知识能力”三者的重视成为能力培养中的共性意愿。

三本科生视角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不足

那么, 当前教学是否能满足学生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呢?调查结果显示, 当前农林经济管理本科教学中的确存在不能满足学生人才培养需求的现象。

从课程体系看, 学生对当前课程体系的满意度不高。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和应用技能型三种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学生中, 分别只有44.44%、44.83%和41.46%的人认为当前的课程体系可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尚不足半数。认为“不是很满足”的分别占50%、52.59%和46.34%;认为“满足不了”的分别占5.56%、2.59%和12.2%。因此, 学生视角下教学最不能满足的是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 其次是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从侧重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看, 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学生都认为实践课程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77.77%以拔尖创新型为目标的学生、56.9%以复合应用型为目标的学生和63.41%以应用技能型为目标的学生都认为当前的实践课程无法满足能力培养的需要。认为能够满足的分别只占11.11%、17.24%和14.63%。

对课程体系和能力培养满意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方面, 学生培养意愿中技能和能力培养目标没有达到。调查发现, 学生认为培养最薄弱的环节依次是口才和表达能力、分析和认识三农问题的能力、写作和逻辑思维能力, 对统计学经济学等必修课综合运用能力、学习能力培养在满意度中排名居中, 培养效果最满意的是对专业及相关知识的掌握。

二是实践课方面, 综合素质培养没有达到学生的预期。调查中, 实践课对新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认为最薄弱的环节, 其后依次是团队合作能力、一技之长 (例如英语、计算机、写作等) 、人际关系和交往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能力。

三是课程设置与就业之间的联系不很紧密。有41.71%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课程设置与本专业的就业方向紧密程度一般;认为不紧密和非常紧密的被调查者比例相当, 均为16%;25.71%的被调查者认为紧密。这说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就业导向没有受到重视, 本科生在专业课程与就业之间感到脱节。

四创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分类培养的建议

综上, 满足学生人才培养需求意愿, 落实高等农林教育改革政策, 按类培养是突破点。为此需要创新农经专业人才培养, 针对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内容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完善。

(一) 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创新人才分类培养平台

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是教育教学进步的指导。根据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要求和本科生自身的人才培养意愿,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需要主动融入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创新发展中, 树立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尤其为地方服务的理念, 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平台, 开展多样化的实践与合作, 强化复合应用型和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针对调查反映出的教学不足, 结合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一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互联网+农业、“一带一路”下外向型农业发展、可持续和生态农业、六次产业推动农业发展等新发展思路和方式, 着力打造本科生亟需的能力锻炼平台。

一是构建本科生通识教育平台。通过改革学分制增强学生选课的自由度, 提供更多的通识课程, 培养学生对某一行业或某一领域的兴趣和认知, 为有针对性的强化专业知识、培养动手动脑能力提供基础。通识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 既可以在本校不同专业实行互认学分等办法, 还可以进一步打通高校间的通识教育。允许学生在自己的兴趣行业领域修习相关通识课程, 有利于学生尽早接触农业农村经济实际, 掌握生产经营的基础知识, 为今后学生在农村公共管理、农业合作社经营、涉农企业管理、农业投资创业等方面打下基础。

二是构建多样化多功能的实践教学平台和岗位教育平台。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相对比较完善, 但是还需要根据改革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培养口径、培养方向、时间、空间安排上不断完善, 以适应人才分类培养的需要。强化大二上学期理论方法课程实践教学的应用性,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设计实习内容, 突出对学生表达、交流沟通、软件应用、写作等方面的培养。高年级以后的实践教学则应强调与企业或合作社合作建立实习基地, 重视独立时间段的岗位实习。针对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可以开展顶岗实习、学徒计划等专门技能提升的实践教学。

三是构建本科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平台。创新创业平台一方面可以借助国家、省市层面已有的平台, 一方面要积极构建反映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自身特色的平台, 可以采用赛事、项目、计划等形式, 比如可以借鉴国外“本科生研究计划”“独立活动计划”等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农业经济和经营管理创新创业活动,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创新创业平台配套还要建立相关激励机制, 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应贯彻精英教育理念, 积极探索本科生导师制、本硕博连读等制度;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鼓励结合风投、建立创业基金等手段, 鼓励和引导社团活动为人才培养服务, 鼓励多种形式获取实践教学学分;应用技能型人才创新创业可以与订单培养结合, 提高学生就业机会和质量。

(二) 细化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人才分类培养的教学

首先, 以专业方向为载体, 为不同类型人才培养设计课程平台和教学体系是分类培养的前提与保障。对国内外高校来讲在农林经济管理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上是有高度共性的, 课程平台和教学体系可广泛借鉴;能力培养重点应为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演讲等科研对外交流能力、计算机和经济分析软件技术、学术论文撰写等。复合应用型和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 则应充分结合本校学生就业实际和未来就业导向, 设置贴近就业的课程或突出为就业服务的教学内容, 重点培养环境适应能力、口才和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一技之长等工作能力。

其次, 以教学环节为发力点, 实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 尤其在专业课环节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空间。课堂环节可以充分利用师生互动, 以发言、辩论、案例讨论等形式为不同培养目标的学生提供学术型、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型或者应用型的活动主题。课外环节可以为不同目标的学生布置不同的阅读和作业, 拔尖创新型为目标的学生提倡阅读学术论文和经典论著, 复合应用型和应用技能型提倡阅读问题导向的论著或随笔等;写作作业则可以有专业论文、市场报告、工作方案、策划书等不同类型供不同兴趣目标的学生自主选择。实践教学环节为培养目标不同的学生分别建立实验室和基地, 在学时学分一致的前提下分类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是人才分类培养的可行手段。

最后, 重视多类型师资培养是提高人才分类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师资建设中一贯重视科研型教师, 追求科研教学相长。为满足复合应用型和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还要重视培养双师型以及有各种教育教学特长的师资力量。农经专业教师应多参与三农实践, 参与指导相关社团活动, 参与和指导相关竞技比赛和各种交流活动,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尽快适应学生分类培养和多种能力培养的教学需要。

摘要:为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科技贡献和智力支持是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导向。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需求对接, 提高就业质量也是学生的客观要求。以北方四所农林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为对象, 通过问卷调查, 分析总结了本科生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力培养意愿和对当前教学的认知, 提出通过平台创新和教学创新推进人才分类培养的对策建议, 旨在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人才培养,农林经济管理,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张於倩, 李顺龙, 马文学, 万志芳, 王玉芳, 李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对策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 2006 (5) :21-23.

[2]孟全省.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 2011 (12) :43-46.

[3]教育部, 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R/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949/201404/166946.html, 2013年11月22日.

[4]柯水发, 李红勋, 王庭秦.基于学生视角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调查与分析——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 2011 (5) :1-7.

[5]颜华, 郭翔宇.东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调查与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22) :274-296.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 篇10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体育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法

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查阅体育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关文献以及著作,为本研究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采用“田野调查法”,对河南省主要大学体育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职业规划的情况作有限量的调查,从中得到一些真实的数据,并进行必要分析。

1.2.2 访谈法

根据体育院校的师生和领导进行采访的形式,分析了所调查学校课题相关情况。

1.2.3 数理统计法

对搜集到的数据运用EXCLE进行处理,归纳出体育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障碍与发展研究的相关的数据。

1.2.4 逻辑分析法

本文按照体育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概念,存在的问题,成因的分析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从而更有效的把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障碍与发展研究的相关策略。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职业生涯规划又被简称为“生涯规划”或者“职业生涯设计”,也就是将评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作为基础,通过对自己个性、爱好、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个人特质的客观分析,与时代特点相结合,在对各种职业的需求趋势和成功的关键条件进行进入了解后,在结合自身职业倾向的基础上来判断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且需要通过一系列有效地安排来实现该目标,确立并发展正确而完整的职业观,为了满足职业发展需要有效培养自身的应变和决策能力。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种是本人对自己所规划的职业生涯,第二种是组织为组织内部的员工进行的管理和职业生涯规划。

2.2 体育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分析

2.2.1 规划意识淡薄

现在的体育管理专业本科生通常不具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因而缺少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科学恰当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且缺乏个人职业生涯在就业过程中的设计。大部分的学生只是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勤工俭学或者短期的社会实践和校外兼职,并没有真正的社会经验,并不能恰当分析现在社会就业形势如何严峻,竞争意识以及紧张感欠缺。

2.2.2 职业期望与现实差距大

职业期望也叫做职业意向,就是劳动者向往某种职业以及某些职业涉及的范围。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以及自我认知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不断加强。但是通常还是不能够全面的认识自我,容易过于理想化的思考和观察事物,心理并不完全成熟。

很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没有清楚了解自身和求职单位的情况下,职业期望往往过高。过高的职业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在无形中为体育管理专业学生的求职之路关上了一扇窗户。我们制定目标的时候,应该把我们的职业生涯的最终目标,分解成一个个的阶段性的目标,这样的话,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我们的职业生涯的总目标也一定能够最终实现。

2.3 体育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2.3.1 传统体制的束缚

我国的职业指导开始于1916年。建国以后,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职业指导一度停滞,传统的应试教育培养模式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以一切服从分配为核心的思想教育模式大行其道。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劳动用工制度发生了很大转变,大学生毕业生统包统分的就业体制才被打破,开始试行“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尽管如此,大学生就业仍然受到思想惯性的影响,遵循传统的就业方式,而不能灵活变通,转变就业观念,缺乏自主创业意识。

2.3.2 社会观念的误导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对价值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过去一味强调个人绝对服从社会,变为更加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更加尊重个人的选择,到现在提出的“以人为本”,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但由于我国正处在体制改革、机制转换、观念更替的变革时期,社会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就业选择的问题,首先,过分看重薪酬待遇、工作环境。其次,片面追求舒适安逸,从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惰性心理。不求上进,而没有考虑到自己的性格爱好与职业的匹配性,不仅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而且不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

2.3.3 高校指导专业化不足

长期以来,学生职业指导被看成是学生工作的一部分,是学校的一项行政职能,思想教育模式的泛化使其专业性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而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不能有效的开展。目前我国还没有设立职业指导专业,该行业的从业者以行政人员和政工干部居多,专业人士较少,而且学历水平参差不齐,在高校里从业者高学历的不多。据统计,在高校心理咨询开展得较好的北京市,心理教育师资与学生的比例为万分之六,其中包括大部分兼职人员,实际比例为万分之二,而在香港和国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与学生的比例为1:15000。目前,全国已经取得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的只有1万人,高级职业指导师不足400人。

2.3.4 学生综合素质的欠缺

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保障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胜任某一项工作的必要能力。但从目前体育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情况来看,其综合素质欠佳。部分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心理素质不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自卑感,没有进行正确客观地自我认知和评价,对自身的学识、能力、品德等没有一个综合性的客观评价,从而无法确定合理的期望值,导致职业理想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脱节;在实施规划过程中,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竞争意识,遇到困难和逆境容易消沉、退缩,从而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2.4 体育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研究

2.4.1 社会应广泛树立正确职业规划理念

政府部门应给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出台相应的政策、法令及规章制度等,成立专人专班负责规划工作的管理和实施,增加对大学生职业指导的资金投入;社会应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途径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舆论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成立专业的职业指导机构。

2.4.2 高校应加强生涯指导课程建设,提高生涯规划指导的专业化水平

课程建设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就业指导课是实施全程就业指导的一个重要载体。只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方面的课程建设才能做好其他的相关工作,它是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理论的必由之路。

3 建议

3.1 建议

(1)体育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思路是:端正择业价值取向;对自己和所处的环境进行客观的评估;确定基本的职方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综合素质。

(2)作为组织的管理学院应采取的措施是: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全过程;将“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借助外部力量,提高组织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姜浪.北京体育大学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

[2]闫允璐.我国体育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及改革发展模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0.

[3]陈兆陨.吉林省体育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4]卢红梅.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5]郑祥江.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其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

[6]刘咏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 篇11

[摘要]技能感知是衡量课程能力培养的重要指标。文章以湖南2所大学为例,基于旅游从业技能理想模型,运用时间序列纵向比较研究方法,探讨旅游专业本科学生对跨课程培养旅游从业技能感知的变化。研究发现,在跟踪调查4学年内,每一学年始末学生对跨课程技能的感知相似,5大技能感知水平有微弱提升,其他8大技能感知则起伏不定;在个人技能方面,总体感知水平也普遍较低,学年末“团队工作”感知水平比学年始始终要差;学生对工具技能感知略微提升;学生对系统技能的感知几乎没有提升。

[关键词]旅游课程;职业教育;从业技能;跨课程技能;纵向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4)01-0109-05

一、引言

旅游业是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产业。201 2年旅游业对全球经济贡献6.6万亿美元,约占经济总量的1/10旅游人才是旅游产业的主要资产,全球2.6亿个工作岗位与旅游业密切相关。但20多年来,旅游业发展一直面临着人才短缺的挑战和制约。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加剧,对旅游从业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产业一直缺乏明晰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传统上,旅游教育聚焦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却部分忽视了应对旅游业发展挑战所需要的其他能力。随着学界围绕旅游职业教育与博雅教育关系进行的持久论战,近年来各国旅游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越来越倾向于旅游教育的整体式产业化发展导向(holisticindustry-oriented)。

在此背景下,旅游课程培养学生的从业技能尤显重要。前人对旅游从业技能的感知研究主要是基于跨行业数据的简单分析,很少进行历时性的研究,没有追踪学生对旅游从业技能的纵向感知变化情况。因此,对旅游本科课程培养学生的旅游从业技能感知进行纵向研究,理论上有利于深化旅游课程理论以及旅游职业教育与博雅教育关系的认识,实践上可以为旅游本科课程的优化提供基本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技能(skills)。在界定技能概念时,不仅要强调获得技能的方式,更要打通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联系。基于此,本研究把技能定义为:融合知识、能力、态度和个^特质,通过学习重复和反思而习得的解决某种任务的能力。

跨课程技能(cross-curricular skills)。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渗透,科学结构日趋复杂、科学活动日趋有机化、理想目标“软”化趋势明显,传统的分门别类式的研究方式,难以实现对科学问题的整合性研究。跨课程就是高等教育对这种科学发展趋势和社会演进现象的教育回应。在研究层面,跨课程设置有助于夯实方法交叉、理论借鉴、问题拉动、文化交融等跨学科研究所需的基础性知识;在实践层面,跨课程致力于培养产业综合和关联性发展趋势所需的综合性技能,注重行动本身及其与社会联结的深广程度。跨课程技能就是特定专业学习者在学习教育机构提供的不同学科课程及其教育和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一般通用技能。

(二)大学教育语境下的跨课程技能

自1990年代以来,为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等教育愈发关注跨课程技能习得问题。学界和业界都致力于缩小产业期望与教育供给之间的差距。竞争日益激烈,环境、工具、个人和系统技能日益复杂,更加凸显出不同行业语境下跨课程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法拉哈提(Falahati)发现,马来西亚11所大学学生对跨课程培养其社会互动、决策、解决问题的能力感知水平较高,但对跨课程培养其系统技能感知水平很低。大卫(David)等的调查表明,美国商学院大学生对跨课程技能感知水平较低,技能习得与产业期望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他们认为,反思商学课程设置,聚焦市场需求,制定面向未来的课程开发战略,才是提升美国商学院学生从业技能的根本出路。钟(Trung)和斯维尔齐哲科(Swierczek)的研究表明,大学生人际技能的感知水平较低,组分配(group assignment)、以及案例和小组讨论教学法是提升该技能的较好选择。高尔(Gower)和瑞珀(Reber)发现,学生不仅对不同类型管理技能的重要性感知存在明显差异,而且管理技能的感知水平远低于重要性的感知水平。

这说明,跨课程技能与所有产业都密切相关,但高等教育没有很好地解决跨课程培养产业技能问题。高等教育机构应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升跨课程培养学生从业技能的能力。

(三)旅游产业背景下的跨课程技能

作为市场模式典范而成为世界旅游强国的西班牙,最为关注旅游课程旅游从业技能的培养问题,提出了旅游课程培养旅游从业技能的理想模型。旅游业亚产业及其职位不同,所要求的从业技能不同。在调查研究过程中,研究者确认了旅游业7大亚产业(住宿,餐饮,旅游中介,旅游交通,旅游地规划和管理,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旅游培训、旅游研究和咨询服务)及其具体职位所需要的技能(见表1)。其他很多研究也证实这些能力是旅游从业者所需的关键技能。

唐尼(Downie)等人发现,英国旅游专业大学生对在校习得旅游从业技能情况感到满意;布鲁克斯(Brookes)对英国几所古老大学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鲁伊兹(Ruiz)研究发现,跨课程培训在人际技能、职业导向和认知技能培养上比职业教育更有效力。与此相反,克里斯托(Christou)发现,希腊学生普遍感觉他们较少习得旅游从业技能,其原因是这些技能没有很好地融合于旅游教学大纲中。

三、研究设计

(一)基本思路

本研究以探究旅游专业本科学生对旅游从业技能习得的感知变化为目的,采用时序纵向分析方法,全面测度旅游专业本科学生从业技能习得感知,通过分析4学年不同时间节点学生技能习得感知的系统差异,整体把握学生跨课程技能是否得到提高,提高到什么程度,以寻求旅游专业跨课程优化设置的建议。endprint

(二)研究对象

为追踪调查旅游专业学生的从业技能习得感知情况,本研究选取湖南师范大学和衡阳师范学院的旅游专业本科学生为研究被试。湖南师范大学和衡阳师范学院旅游本科办学实力较强,依托系列研究基地,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旅游从业技能。以这2所大学的旅游专业的本科学生为对象,追踪调查学生的旅游从业技能感知变化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问卷设计

本研究的问卷设计包括样本基本特征和旅游从业技能感知量表两大部5Yo前者包括性别、年龄、学年等方面,后者用来量化学生技能的感知研究成果。为了让研究更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研究小组把ANECA模型中的23个问项提交给8名专家(旅游管理学教授3名、四星级酒店副总经理3名、4A级旅行社经理2名),以确保测项能反映旅游从业技能的各个方面,并根据他们的反馈把问项进行删减或修改,最终形成13个测试问项。所有问项采用5分值李克特量表形式,1到5表示从“没有掌握”到“很好掌握”。

(四)数据收集

基础数据来源于对湖南师范大学和衡阳师范学院2008级旅游本科学生的随机抽样调查。抽样调查分8次进行,2008-2012年,每学年的学年始(开学第一周)和学年末(期末考试前一周)进行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发放问卷,4年8次抽样共获得有效样本827个,汇总后得知,前后调查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比较一致,数据具有良好的可靠性(见表2)。

(五)分析方法

总体上按照对比研究的思路进行。利用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首先对基础数据的科学性进行验证,然后对跨课程培养从业技能感知进行描述眭统计分析,最后用t检验分析前后感知的因子差异及其显著程度。

四、统计分析及结果

(一)基础数据的科学性验证

采用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 alpha)作为信度指标,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问卷总体和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15—0.947之间,符合Nunnally(1978)大于0.75的标准,说明调查使用的问卷具有良好而稳定的同质信度。此外,本研究基于文献综述、知名相关变量和专家访谈结果,综合编制问项,对跨课程旅游从业技能理想模型进行了初步本土化,基本保证问卷的维度和题项能够涵盖旅游本科学生对旅游从业技能感知的特征,问卷的内容效度有较好的保证。

(二)跨课程从业技能算术平均值

通过计算平均值,本研究分析了旅游学生本科4学年间跨课程技能习得的感知情况(见表3)。

由表3可知,4年本科阶段,“解决问题(A2)”、“管理信息(A4)”、“达成决策共识(A5)”、“分析和综合(A6)”、“认可和接受多元文化(A7)”等5大技能在逐渐提升,而其他8大技能在4年间起伏不定。特别是“团队工作”技能值得特别关注,4年来受调查者对该技能的感知在学期末时比学期始时都要低。4年期间,“负责任行为”和“认可和接受多元文化”技能感知的平均值都高于4,总平均值分别为4.44和4.03。

绝对标准差和皮尔逊变异系数表明,实证数据的离散性较弱,跨课程技能的算数平均值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例如,2008-2009学年始,“环境敏感”(A13)技能的最大方差为1.015;2010-2012学年末,“达成决策共识”技能的最小方差为0.503。

(三)T检验分析

通过对学年始末学生技能感知进行T检验,验证技能感知均值变化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进而再比较4年始时技能感知总平均值和末时技能感知总平均值。为了节省版面,下文主要讨论2008级本科生最后一学年(2011-2012)对从业技能的感知情况(见表4)。

齐性方差检验表明,2011-2012学年,学生对从业技能感知情况无显著变化。类似地,平均数T检验表明,除“解决问题”拒绝均值同质的零假设之外,其他均接受均值同质的零假设。也就是说,受调查学生在学年始末时对该技能的感知存在显著差异,而对其他技能的感知均无明显差异。

把学期作为细分因子,分析2011-2012学年始末学生技能感知的情况表明,“解决问题(A2)”和“创造(A10)”感知存在显著变化,而在2011-2012学年末,所有的技能感知均接受同质的零假设。

把学年作为细分因子,分析2008-2009学年和2011-2012学年学生技能感知变化的情况。研究发现,“解决问题(A10)”和“管理信息(A4)”感知存在显著变化,拒绝了方差同质的零假设。

把时间作为自变量,即4学年中的8个学期,对所有技能进行方差分析。4年来,学生确认了“解决问题(A10)”和“分析综合(A6)”感知存在显著差异,而其他技能的差异情况未得到确认。

五、讨论与结论

(一)讨论

旅游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客观需要旅游高等院校强化学生在态度、潜能和行为三方面的旅游职业技能。ANECA旅游从业技能理想模型,不仅强调了旅游业不同职位所应具有的职业技能,而且还强调跨课程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旅游从业价值观和态度。例如,“主动工作积极进取”、“负责任行为”、“环境敏感”、“追求卓越”、“认可和接受多元文化”都体现了旅游产业专业人士对旅游跨课程技能的理想要求。

本研究表明,在每一学年的始末,学生对跨课程技能的感知相似。部分情况下,学年末的感知比学年始略差,反映目前旅游课程所涵盖的技能没有很好契合旅游产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典型例证是,在整个4年期间,学生对“团队工作”能力的感知在学年末都比学年始略差。虽然4年来每学年的学年始和学年末,学生技能的感知水平比较一致;但学生技能感知差异在进一步减少,说明教学确实在缓步提升学生的旅游从业技能感知水平。

(二)结论

本研究基于跨课程旅游从业技能理想模型,历时追踪调查旅游专业本科学生4年间旅游从业技能感知差异情况。研究发现,1.学生对“负责任行为(A8)”和“认可和接受多元文化(A7)”感知水平都较高,并且4年来均保持较高水平(5级量表4分以上);2.学生在“解决问题(A2)”、“管理信息(A4)”、“达成决策共识(A5)”、“分析综合(A6)”等方面的感知,在学年末好于学年始;3.学生对“计划组织自己工作(A3)”、“参与自主学习(A9)”、“创造(A10)”、“主动工作积极进取(A11)”等技能的感知起伏不定;4.学生对“团队工作(A1)”的学年始末感知差异显著,4年来学年末感知均比学年始感知差。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 篇12

关键词:会计专业,管理会计,骨干课,实践教学

管理会计课程是我国高校会计专业本科生培养的一门骨干课。实践教学作为该门课程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对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满足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作用,理应受到重视,进行相应的优化改革。

一、会计专业本科生管理会计骨干课实践教学的意义

管理会计骨干课实践教学是指根据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课内实训、小组案例讨论、实地考察等方法,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管理会计实践活动,使其从中接受教育、培养直观经验认知,促进理论知识和实践融通,强化管理会计应用技能,提高会计业务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活动,在整个一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实践教学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对管理会计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

全球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变化,使企业面临着竞争激烈且充满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这要求企业能够有效运用管理会计,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在内部管理中的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的作用,提高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管理会计人才在企业管理中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我国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逐步上升,但市场上真正符合企业要求的管理会计人才却比较少。2014年10月,我国财政部制定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以适应单位加强管理会计工作及管理会计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国高校是向企业输送管理会计人才的一个主阵地,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应当优化完善会计专业本科生管理会计骨干课体系,使学生不仅要系统地掌握管理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而且能够掌握它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为具体从事管理会计工作创造初步的能力条件。这一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单靠理论教学难以实现,必须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实践教学是管理会计自身性质的内在要求

管理会计是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财务会计进行价值核算,其核心任务是管理和创造价值,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助推经济转型升级。从学科属性上看,管理会计是一门融合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及相关方法为一体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其基本的概念、原理和技术方法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作为对企业管理会计实践进行系统总结的学科,管理会计也具有很强的现实应用性,其源于实践又用于实践。对大部分毕业后直接走上会计岗位的本科生来说,管理会计应当“贵在有用”,能够帮助其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管理、价值创造活动。可以说,管理会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的应用性学科。这一显著特征决定了管理会计骨干课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注意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实践教学是创新管理会计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教学效果的现实需要

目前,管理会计骨干课教学工作受到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但在教学方法上依然以理论讲授为主,任课教师基本上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按选定教材的章节体系对管理会计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并利用课后作业等形式对理论知识进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由于本科生没有系统的企业会计工作经历,专业实习也主要从事相关的财务会计核算或出纳工作,对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及技术方法的应用缺乏直观深入的理解,先期的知识储备及实践经验不足,使管理会计骨干课教学往往流于“纸上谈兵”,导致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教学内容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所学理论知识作用有限,因而缺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达不到预期的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满意度。而且,实践教学不足使会计专业本科生即使掌握了管理会计理论知识,但进入企业工作后也难以适应管理会计实务工作的要求。所以,管理会计骨干课不仅要抓好理论教学,更重要的是要抓好实践教学。只有在实践教学中,才能进一步转变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更好地突出会计专业本科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鲜动生活的实践体现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的应用性,使学生能够感兴趣、乐于学习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二、会计专业本科生管理会计骨干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管理会计骨干课实践教学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在教学时间、方法、资料建设、师资队伍、考核评价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对课程教学效果造成了不良影响。

(一)实践教学时间不足,难以合理保证

在我国高校会计专业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中,财务会计类课程及课时数较多,既包括会计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理论课,也包括会计基础实训、会计业务综合实训等独立实践课。相比之下,管理会计作为一门骨干课的地位明显偏低,教学课时数较少,一般为48或64学时,其中还安排相应课时的课内实践教学。由于管理会计课程涵盖成本习性分析、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生产经营决策等教学内容,在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任课教师为了完成课程教学任务,通常会选择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完成及有课时剩余的前提下才会开展一定的实践教学。由于教学过程中存在不确定因素,实践教学时间难以合理保证,不能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基础上及时得到实践技能训练,因而势必影响课程教学效果。

(二)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包括课内的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训,课外的学科竞赛、大学生科技活动、模拟实验和校外的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不同的实践教学方法服务于不同的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需要教师依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目前,管理会计骨干课的实践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课内实训,即按照教学计划进度,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案例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并在实训报告中记录结果和总结,完成后提交任课教师评阅。由于实训资料往往和企业实际情况存在差距,从教学目的上看,课内实训主要在于强化和巩固学生所学过的管理会计理论知识,促使其理解掌握相应的知识点。而且,由于教学硬件设施不足,课内实训基本上在课堂或机房等教学场所进行,不能模拟企业工作的真实情境,使学生缺乏对企业管理会计实践的直观感受,易于把课内实训作为一项课程作业,认为参加实训是为了完成任课教师布置的任务,主观上不会给予应有的重视。

(三)实践教学资料建设力度不够,内容不完备

实践教学作为实现课程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和方式,需要教学计划、教学内容、配套的实训教材及指导书等教学资料的有效支撑。当前,尽管我国很多高校的会计专业本科生管理会计骨干课正在逐步引入实践教学,但教学资料建设不能及时跟上课程教学改革的整体步伐,实践教学资料建设力度不足、内容不完备等问题比较突出。比如,管理会计骨干课实践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一般主要按章节、分模块进行设计,像生产经营预测、生产经营决策、全面预算等实践教学模块之间相互独立,并根据理论教学进度逐步展开。这种做法人为割裂了企业管理会计工作流程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反映管理会计工作的全貌,使学生很难理解管理会计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等职能的整体逻辑性。此外,实践教学的配套教材及指导书也存在着内容陈旧过时、资料提供不齐全、数据前后期不一致、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符等问题。实践教学资料指导性差,给实践教学带来了许多困扰,使实践教学难以落到实处或者变形走样,影响了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师资力量薄弱、结构不合理

在实践教学中,指导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指导学生进行实务操作,解答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所以,师资是实践教学的一项重要构成因素,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在管理会计骨干课中,由于实践教学目前主要在课内进行,所以任课教师同时承担着理论知识讲授和实践指导的双重任务。为了保证教学效果,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管理会计理论基础,还要有丰富的管理会计工作经验。但是,管理会计骨干课的师资结构不合理,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再到“学校”,即毕业后直接进入大学任教,与会计实务界的交流较少,缺少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对企业管理会计实践缺乏了解,有时难以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指导。而且,管理会计骨干课的教学规模较大、学生人数较多,在课程学时及师资力量受限制的情况下,任课教师即使富有管理会计实践经验,也很难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指导,易于给学生留下一些实践困惑。

(五)对考核评价的重视程度不高

良好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映课程的教学效果。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本科生管理会计骨干课主要采用闭卷标准化考试的考核评价方式,考试内容主要为具有标准答案的客观题、简答题及计算分析题,旨在考核学生对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的掌握情况。在课程综合成绩评定上,学生的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有相对的主体地位,平时表现及平时成绩占次要地位。但是,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受关注度不高,这表现在不仅缺少具体明确、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而且学生的实践成绩由于主要计入平时成绩,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出勤率、完成作业情况等平时表现,所以换算下来在课程综合成绩中的实际占比较低,与其对课程的重要性基本不能匹配。对学生而言,在管理会计考试前掌握相应的记忆性内容,并进行一些作业练习,就可以顺利通过课程考试,基本不受实践成绩高低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存在应试心态,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对实践教学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

三、会计专业本科生管理会计骨干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建议

针对目前管理会计骨干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及主要问题,我国高校应当根据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对实践能力的要求,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实践教学优化改革。

(一)适当增加实践教学课时

我国高校会计专业应当高度重视管理会计及其实践教学的积极意义,明确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时间,适当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数,必要时甚至可以考虑开设独立的管理会计实践课。当然,实践教学课时也需要根据高校会计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多因素综合考虑。但只有在充分的教学时间保证下,管理会计骨干课的任课教师才能进一步处理好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做到同时兼顾管理会计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实现二者的相互渗透、协调发展。

(二)采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

管理会计骨干课应当突破单一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课程教学目的和进度要求,灵活多样地选择使用。比如,任课教师可以在实践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声音、图像、视频等媒介形式,向学生演示企业管理会计实践活动,这相比于传统的纸质文字更加直观形象,更易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在“全面预算”章节,除了安排学生根据给定资料亲自动手编制预算外,还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给学生布置一定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借助互联网收集整理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案例资料,并且在课堂上进行汇报讨论;在讲授“适时生产系统(JIT)”时,由于本科生缺乏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经历及知识积累,通常会感觉内容过于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可以组织他们到相关企业进行实地考察,直接通过现场讲解、亲身体验等方式深入了解实践。但需要注意,无论是理论讲授还是实践教学,都是服务于管理会计骨干课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不能出现为了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的不良现象。

(三)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管理

实践教学管理包括实践教学资料建设、考核评价等构成要素,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管理会计骨干课首先要抓好实践教学资料建设,其核心工作在于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实践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要符合真实性(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变化及面临的管理问题)、综合性(实践资料具有明确的管理目标和主线,数据前后连贯一致,体现管理会计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职能的内在规律性联系)、创新性(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经过讨论思考,创造性地提出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灵活性(所设问题没有统一、标准化的答案,需要学生依据分析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合理观点)等原则。其次,管理会计骨干课要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从学习态度、参与实践情况、实践记录及结果、实践能力培养等角度进行实践成绩评定,并提高其在课程综合成绩中占有的比重,同时在期末课程考试中减少只要死记硬背的客观题等内容,增加一些反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的试题。

(四)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优化师资结构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力量强大的师资队伍,对开展管理会计骨干课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至关重要。我国高校会计专业应当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其中,“走出去”是指高校要制定具体的政策,鼓励和支持教师深入企业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积累实务工作经验;开展校企合作,教师与企业共同拟定研究课题,由教师主导开展课题研究,为企业加强管理提供咨询建议等。“请进来”包括邀请企业会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中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员到校进行师资培训;直接聘任会计实务界人士担任导师,为学生讲授理论内容,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等。J

参考文献

[1].范晓娥-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当代经济.2015,(08):110-111.

[2].付磊.做好人才培养、推进管理会计发展[J].财务与会计,2015,(03):12-13.

[3].马丽莎,向育宾.实践教学法在管理会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商业会计,2015,(04):122-123.

[4].胡克琼,杨侃.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财会月刊(综合),2007.(10):82-83.

[5].许平彩,叶陈毅,魏玮.我国高校会计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经济,2010,(10):168-170.

上一篇:行业界定下一篇:培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