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界定

2024-05-24

行业界定(精选5篇)

行业界定 篇1

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之后, 各地区出现了许多新的服务业态。这些新型服务业态具有不断涌现、成长迅速等特点。《“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扶持新型服务业态的发展, 表明了在今后一段时期国家对发展新型服务业态的重视, 也给新型服务业态增加值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统计与核算而言, 合理界定新型服务业态的行业标准是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然后才能据此划分具体的行业类别, 最终在行业的基础上进行统计与核算。本文的研究目的, 不仅要准确反映我国新型服务业的发展状况, 更重要的是要得到更为准确、详尽的整体服务业的核算数据。

一、新型服务业态的定义和划分标准

(一) 国际上关于新型服务业的界定和划分标准

1. 国际上关于新型服务业的界定。

从国内外关于服务业产业划分标准的相关文献来看, 新型服务业态的概念与欧盟提出的新型服务业 (New Services) 较为接近。关于新型服务业的研究源于荷兰和美国, 之后欧盟委员会于2000年在《欧洲中小企业观察第六次报告》中正式提出新型服务业这一概念。

新型服务业是指在国际的、一个特定国家或者区域的背景下, 对消费者来说是新的或者经过更新的服务, 即服务的产生方式发生了改变或者对原先已经存在的服务进行的组合。只要一项服务仍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引入阶段或者成长阶段就可以被认为是新型服务。

新型服务业通常有以下几个特征: (1) 对 (潜在) 客户来说是新的或经过更新的服务; (2) 服务可以被认为是新的, 只要它们仍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引入或成长阶段; (3) 大部分新型个人服务是基于知识型的。

欧盟委员会建议从以下三个维度界定新型服务业:新颖性、在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以及服务的特性。新颖性是指以前从未出现过、最近兴起或服务的生产方式由于新技术的引入而发生了改变;在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是指产品处于引入期或成长期;服务的特性是指在无形性、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以及在供应商和顾客关系方面与传统服务的不同。

2. 国际上新型服务业的分类标准。

根据新型服务业出现的不同驱动因素, 欧盟委员会将其划分为4大类, 这也可以作为判定新型服务业的标准。

(1) 技术因素驱动型。以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为代表, 由此形成的新型服务业有电子商务、网络供应商、计算机化的高级通信服务和知识密集型服务等。

(2) 经济因素驱动型。如全球化、自营职业的扩散、知识密集型经济、外包服务、灵活的工作制度等, 由此形成的新型服务业有与创新型企业相关的服务和技术服务等。

(3) 社会、人口和文化因素驱动型。如双职工家庭的发展、多元文化的社会、日趋老龄化的社会、个性化和空闲时间重要性的提高等, 由此形成的新型服务业有老年人和婴儿护理服务、环境服务、新型娱乐和旅游服务以及家庭服务等。

(4) 制度因素驱动型。如私有化和放松管制、环境保护等, 由此形成的新型服务业有私人提供的公共服务、第三方经济等。

(二) 我国新型服务业态的确定及行业划分

我国经济目前处于发展方式转变的阶段, 各种新型服务业态层出不穷。因此, 国际上关于新型服务业的概念和标准也适应于我国。依据欧盟委员会关于新型服务业的界定,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以及相关的统计资料, 研究确定了44种新型服务业态和40个新型服务行业。新型服务业态相对集中的行业即为新型服务业。课题组按照以下3个步骤确定了我国的新型服务业态和新型服务业:

首先, 依据新型服务业态的特性进行初步筛选。 (1) 新颖性和服务的特性。通过各种具体业态的服务特点、生产过程、营利模式和会计制度类型等信息进行初步筛选。 (2) 在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通过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基本单位名录库中的单位数、营业收入以及固定资产等指标的增长情况进行筛选。

其次, 参考各地区反映的情况及相关文献信息, 对初步筛选出的新型服务业态进行调整和补充, 确定了44种新型服务业态。这些情况和信息包括: (1) 近几年新出现, 并发展迅速的新型服务业态。 (2) 由于技术因素, 经济因素, 社会、人口和文化因素以及制度因素的变化而出现的新型服务业态。

最后, 对已筛选出的新型服务业态进行行业分类。我国的经济统计是建立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基础上的, 为了具有可操作性, 便于今后开展统计与核算工作, 将筛选出的新型服务业态与新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4754—2011) 》进行对照, 并且利用名录库资料, 依据新型服务业态单位个数占所在行业小类的比重, 最终确定了9个行业门类的40个行业小类作为我国的新型服务业 (见表1) 。

二、我国新型服务业增加值核算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新型服务业态活动方式多样化, 行业分类复杂, 基础数据搜集渠道不健全, 增加了服务业统计与核算的难度。目前新型服务业态增加值核算主要面临以下一些问题:

1.缺乏核算新型服务业态增加值的详细基础资料。

近年来, 我国服务业统计制度不断加强, 但是, 新型服务业态由于其形式新颖、增长迅速, 部分活动还未纳入统计报表制度, 或者虽已纳入, 但在调查的范围口径和详细程度等方面, 还不能完全满足核算新型服务业态增加值的需要。同时, 还缺少适合新型服务业的生产者价格指数。

2.现行核算分类难以准确反映新型服务业态的情况。

目前, 我国的年度GDP核算, 服务业基本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大类进行核算, 季度核算则分类更粗, 而新型服务业态更多地体现在其所属的行业小类中。因而, 现行的核算方法难以准确反映新型服务业态的发展变化情况。

3.跨行业产业活动单位的生产经营情况难以反映。

在新型服务业中, 一个企业在多行业、多领域中提供服务的现象比较普遍。在第一产业或第二产业中, 也存在包含服务业的情况, 甚至有些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已很小, 主要收入来自服务业。在经济普查年度, 可根据产业活动单位的数据在行业间进行调整。但在常规年度, 跨行业的生产经营情况难以反映, 造成部分服务业增加值计入了第一、第二产业。

三、我国新型服务业增加值核算方法研究

根据新型服务业的特点以及基础统计数据的情况, 本文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4754—2011) 》, 针对8个行业门类中新型服务业态比较集中的13个大类, 制定了对于现阶段切实可行的核算方法。这些行业均可以采用收入法计算增加值, 计算公式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具体方法如下:

(一) 零售业

网上销售等新型服务业的活动包含在零售业中, 它们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向客户销售产品, 从中获取利润。

1. 现价增加值计算方法。

经济普查年度根据普查的零售业企业财务资料及个体经营户资料计算。常规年度限额以上零售业企业四项构成利用企业财务资料计算, 限额以下零售业企业及个体经营户的四项构成分别由普查年度限额以下零售业企业及个体经营户四项构成占总产出的比重推算得到。

2. 不变价增加值计算方法。

采用单缩法, 利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缩减。

(二)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新型电信通信业、信息服务公司、软件开发公司、文化创意、动漫及游戏创作公司、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等新型服务业的活动包含在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业, 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个行业大类中, 它们主要通过向外提供电子通信方面的服务, 获取手续费等作为营业收入。

1. 现价增加值计算方法。

经济普查年度根据普查的行业财务资料计算。常规年度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出版和广电总局提供的相关行业财务资料计算, 部门资料在统计口径上不如普查资料全面, 需要利用普查年度两个不同口径数据之间的比率对利用部门资料计算的增加值进行外扩, 得到全行业增加值。

2. 不变价增加值计算方法。

采用单缩法。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业利用通信服务价格指数缩减;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利用职工平均工资指数缩减。

(三) 金融业

期货交易所、私募股权基金、创投公司、政府融资平台、信用评级机构、金融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信息服务公司、小额外币兑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保理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等新型服务业的活动包含在货币金融服务业、资本市场服务业和其他金融业3个行业大类中。新型金融业态类别多样, 各类活动的经营特点不同。

1. 现价增加值计算方法。

经济普查年度根据普查的行业财务资料计算。常规年度主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银行及相关金融业财务资料, 以及证监会提供的证券业、基金业、期货业财务资料计算各行业增加值。常规年度有些新型金融业活动还没有纳入统计报表范围, 对于这部分活动, 需要利用经济普查年度常规统计与经济普查两个口径的比率推算。

2. 不变价增加值计算方法。

货币金融服务业和其他金融业采用单缩法, 利用存贷款利率、同业拆借利率和消费投资价格指数加权得到的价格缩减指数缩减。资本市场服务业利用股票成交量指数进行物量外推。

(四) 商务服务业

结算中心、后勤服务公司、会计和税务服务机构、市场调查公司、社会经济咨询机构、其他专业咨询机构、人力资源管理公司、旅游观光公司、会展服务公司、信用评级机构、担保公司等新型服务业的活动包含在商务服务业中, 它们通过各种方式向外提供商务服务, 获取服务费等作为营业收入。其中, 结算中心作为企业集团总部的一部分统计, 其增加值包含在集团总部;其他新型商务服务业活动的增加值计算方法与商务服务业基本相同。

1. 现价增加值计算方法。

经济普查年度根据普查的行业财务资料计算。常规年度商务服务业的四项构成, 分别根据普查年度各项构成占总产出的比重推算。其中, 总产出利用重点服务业企业调查的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的发展速度进行外推。

2. 不变价增加值计算方法。

采用单缩法, 利用职工平均工资指数缩减。

(五)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研发设计类公司、环保服务公司等新型服务业的活动包含在研究和试验发展业、专业技术服务业2个行业大类中, 它们通过向外提供研发设计和环保技术等服务, 获取服务费作为营业收入。

1. 现价增加值计算方法。

(1) 研究和试验发展业

经济普查年度根据普查的行业财务资料计算。常规年度根据科技部提供的财务资料计算, 然后利用普查年度资料进行外扩, 得到全行业增加值。

(2) 专业技术服务业

计算方法同商务服务业。

2. 不变价增加值计算方法。

采用单缩法, 用职工平均工资指数缩减。

(六) 居民服务业

家政服务公司、新型健康产业、新型婚庆服务、社区服务中心等新型服务业的活动包含在居民服务业中, 它们通过向居民提供家政、婚庆、保健等服务, 获取服务费等作为营业收入。

1. 现价增加值计算方法。

居民服务业中的家庭服务活动增加值利用住户调查资料和人口调查资料推算。居民服务业企业、个体经营户增加值计算方法同商务服务业。

2. 不变价增加值计算方法。

采用单缩法, 利用服务项目价格指数缩减。

(七) 教育

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体育培训机构、文化艺术培训机构、课外辅导服务等新型服务业的活动包含在教育业中, 它们通过向外提供各种教育培训方面的服务, 获取服务费等作为营业收入。

1. 现价增加值计算方法。

经济普查年度根据普查的行业财务资料计算。常规年度先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教育事业财务状况表计算教育系统的增加值, 然后利用普查年度的资料进行外扩, 得到全行业增加值。

2. 不变价增加值计算方法。

采用单缩法, 利用教育价格指数缩减。

(八) 体育

体育休闲场所等新型服务业的活动包含在体育业中, 它们通过向外提供休闲健身场所, 获取服务费等作为营业收入。

1. 现价增加值计算方法。

计算方法同商务服务业。

2. 不变价增加值计算方法。

采用单缩法, 利用文化娱乐价格指数缩减。

四、几个典型新型服务业态的实证研究

本文针对特点鲜明、发展比较迅速、占国民经济比重较大的新型服务业态, 进行了重点调查研究。以下是几个典型新型服务业态的具体情况:

(一) 期货交易所

1. 业务简介。

期货交易所是买卖期货合约的场所, 收入来源包括会员会费、交易手续费、信息服务收入等。目前, 由证监会批准、依法设立的有四大期货交易所。近几年, 地方金融办也审批设立了一些地方性的期货交易所。

2. 统计情况。

在国家统计局的《部门服务业财务统计报表制度》中, 包括了期货业的财务统计报表, 由证监会负责统计, 调查对象为全国各地的期货公司和四大期货交易所。但是, 目前证监会无法得到地方性的期货交易所的统计数据。

3. 核算方法。

按照目前的核算制度, 期货业增加值利用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外推得到。在《部门服务业财务统计报表制度》正式实行后, 可以利用证监会的财务统计数据计算总产出和增加值, 核算方法与现行证券业、基金业基本一致。

(二) 第三方支付企业

1. 业务简介。

所谓第三方支付, 就是由第三方独立机构提供的金融交易支持平台。这些机构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 与国内外各大银行签约, 涉及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货币汇兑、固定电话支付等7大业务类型。收入来源主要包括交易手续费、利息收入、其他投资收益等。

2. 统计情况。

近年来, 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对第三方支付企业的监管, 这些企业的各项数据上报给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但是, 目前尚未正式纳入《部门服务业财务统计报表制度》。

3. 核算方法。

按照现行金融业总产出和增加值核算方法, 第三方支付企业的总产出和增加值均以各项手续费收入为基础, 不应包括投资收益和利息收入, 但是, 这样处理可能会导致一些企业的增加值为负, 难以全面反映这些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因此, 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以下两种处理方式:

(1) 对于收入主要来源于手续费的企业, 可以采用现行的核算方法, 即以企业的手续费收入为总产出, 采用收入法核算增加值。

(2) 对于手续费收入占比较小的企业, 由于其投资收益和利息收入较大, 可以参考保险业的核算方法, 将企业的全部或部分投资收益和利息收入作为企业的追加收入。但是, 这部分虚拟出来的产出, 如果规模较大, 应分摊到享受第三方支付服务的企业的中间消耗中和记入居民消费中。

(三) 电子商务平台

1. 业务简介。

电子商务平台是第三方建设的为企业或个人提供网上交易洽谈的设施。主要收入来源包括:按交易额收取的手续费 (佣金) 、会员费、广告费及各种服务费。

2. 统计情况。

在国家统计局的《部门服务业财务统计报表制度》中,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填报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财务状况表”中, 包含了这一业态。

3. 核算方法。

目前, 与电子商务平台相关行业的增加值, 可利用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外推得到。在《部门服务业财务统计报表制度》正式实行后, 可以利用工业和信息化部提供的财务数据进行核算。其中, 总产出等于营业收入, 主要包括交易服务费和广告费, 增加值按收入法计算。

(四) 创业投资企业

1. 业务简介。

创业投资, 是指向创业企业进行股权投资, 以期所投资创业企业发育成熟或相对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获得资本增值收益的投资方式。创业投资企业的资金来源除自有资金外, 主要是投资基金。创投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是, 基金管理费、投资咨询费、股权分红和股权转让收益等。

2. 统计情况。

我国对创业投资企业实行备案管理, 分别由国家发改委和省级相应的部门管理。目前, 创业投资企业尚未正式纳入国家统计局的《部门服务业财务统计报表制度》。

3. 核算方法。

根据创业投资企业的主要特点和收入来源, 这类企业的总产出应等于会计上的营业收入, 即企业获得的基金管理费、投资咨询费等服务费收入, 增加值可按收入法计算。按照SNA2008的规定, 红利和股权转让收入等投资收益, 不形成创投企业的总产出和增加值。其中, 创投企业拥有创业企业股权而分配到的红利, 在企业会计上记为投资收益, 属于财产收入;股权转让后的增值部分, 在企业会计上也记为投资收益, 但它不属于财产收入, 而是“股权”这笔金融资产获得的持有收益, 也即金融资产因价格变动而获得的资产收益。

(五) 重庆惠普结算中心

1. 业务简介。

重庆惠普结算中心, 全称惠普 (重庆) 生产出口采购及结算有限公司, 是国内结算中心的一个特例。该公司有注册场所、但无常住人员, 管理层都不在中国大陆, 具体结算业务也不在中国大陆, 但与该公司经营业务相关的各项税收全部缴纳在重庆。该公司的日常事务由在重庆的惠普其他公司的员工代理, 仅包括填报报表、缴纳税收等, 日常管理产生的费用由集团公司统一计入成本, 没有单独反映。

2. 统计情况。

重庆惠普结算中心只进行工商登记, 无审批备案主管部门。重庆市统计局已按照其主要结算业务的所属行业, 将其纳入批发和零售业进行统计。

3. 核算方法。

重庆惠普结算中心的几个特征符合SNA2008定义的“特殊目的实体 (SPEs) ”。它所参与的唯一生产活动就是由其他部门员工代理的日常管理活动。由于该公司财务报表所反映的销售活动没有人员参与, 也不涉及商品在国内的流通, 因此不能看作在国内从事生产活动的成果, 不应该纳入GDP核算。但是, 作为中国的常住单位, 此结算中心向重庆市缴纳的税收中的生产税应计入相应行业的总产出和增加值。

本文的研究仅是根据我国现阶段新型服务业的实际状况而开展的。由于新型服务业态的出现和成长是个连续的动态过程, 对新型服务业态的研究也是动态的, 需不断地进行跟踪、改进和创新。今后, 还应充分利用经济普查的详细资料和有关部门的行政记录, 研究建立部分服务业行业的生产者价格指数, 进一步细化服务业核算的行业分类, 在更细的层面上进行现价和不变价核算, 以更好地反映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变化。

摘要:近年来, 国内的新型服务业态不断涌现, 且成长迅速, 受到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做好新型服务业态增加值核算工作, 本文在研究国际上关于新型服务业的界定和划分标准的基础上, 确定我国新型服务业态的范围和行业划分, 梳理我国开展有关核算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制定对于现阶段切实可行的新型服务业增加值核算方法, 并且对几个典型业态进行重点研究。

关键词:新型服务业态,行业界定,核算方法

参考文献

[1]潘海岚.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2]吴汉嵩.我国新兴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对策服务经济的战略对策[J].产业经济, 2008 (5) .

[3]高春亮.生产者服务业概念、特征与区位[J].上海经济研究, 2005 (11) .

[4]王元京.新型服务业的判定标准[J].经济研究参考, 2003 (10) .

[5]董明月.我国服务业发展报告[J].调研世界, 2013 (2) :13-15.

[6]European Commission.The European Observatory for SMEs Sixth Report[DB/OL].Luxembourg: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0.

[7]Jeroen P.J.de Jong et al.Organizing Successful New Service Development:A Literature Review[DB/OL].EIM and SCALES, 2003.

[8]Edvardsson, B., Gustafsson, A., M.D.Johnson&Sandén, B.New Servic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in the New Economy[DB/OL].Lund:Studentliteratur, 2000.

[9]Howells, J.Innovation&Services:new conceptual frameworks[DB/OL].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CRIC discussion paper no 38, 2000.

行业界定 篇2

关于银行业的反垄断问题, 最主要的是关心银行并购对竞争的影响, 而要分析银行业并购的竞争效应, 首先要正确地界定银行业的相关市场。反垄断当局对银行业的相关市场的界定的标准, 主要起源于1963年著名的美国诉费城国民银行案 (United States v.Philadelphia National Bank) 。在该案中市场界定面临三方面的争论, 即:一是由银行提供的各种服务是否构成单独的市场, 二是相关产品市场是仅包括商业银行还是包括所有的金融机构, 三是相关地理市场是本地还是区域或者全国性的。针对这些争论, 法院采用了以产品束为基准的相关产品市场界定的方法, 认为在有关的银行合并案中反托拉斯法上的产品线概念指的是由商业银行提供的具有同质性的产品或服务系列, 如活期存款系列、短期贷款系列等;产品束指的是客户能够直接和主要从银行买到的产品线的组合如活期存款和支票账户的组合, 活期存款和长、短期贷款的组合等。银行的客户从银行购买的不是单个的金融产品或金融产品系列, 而是若干个产品系列的组合也就是产品束, 所以银行业产品市场的界定应当以产品束概念为基础, 银行业的相关产品市场就是商业银行所提供的整个基本服务, 而相关地理市场界定为本地的市场。

银行业的相关市场界定的第二种方法是以单个产品为导向的产品线的分析方法, 该方法的第一步是对消费者层面的确认———居民、本地的厂商、地区性的厂商和全国性的厂商, 这也是参与并购的银行所服务的对象。确认的过程也提供了初始的过滤作用, 将那些不需要并购参与银行提供服务的消费者剔除出去;第二步对于没有过滤出去的消费者, 必须确认并购参与银行为他们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产品的种类, 因为并购有可能对一些特定的产品并不产生竞争性的影响。当关键产品线确立后, 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产品线的地理市场就可以确定。确定地理市场, 必须从关注银行所在地转移到并购参与银行的消费者所能够替换的供给者的区域。例如如果产品线是居民的交易账户, 消费者一般只能从较小的地理区域找到可替换的产品服务提供者, 而相对照, 如果产品是全国性厂商的短期贷款, 则地理市场扩展到全国范围, 所以当地银行并购主要影响的就是当地居民而非全国性厂商。相关地理市场确定后, 就可以进一步算出每个产品的市场份额, 然后分析并购将产生反竞争性效应的具体产品的范围, 多产品厂商并购的原则同样适用到银行业, 如果各种产品市场的反竞争性效应都不显著的, 则并购将通过反托拉斯的审查, 如果在任何一个产品市场产生反竞争性效应, 则反托拉斯当局将有可能阻止该并购。为了避免这样的结果, 并购的银行要有目的地剥离这些产品的相关业务。

相对于银行市场界定的产品束的方法, 以单个产品为导向的产品线的的分析方法主要具有两方面的优势, 一是可以用来评价产品扩展的银行并购。例如如果银行A主要服务于以居民为主的顾客, 通过并购主要服务于厂商为主的银行B, 而进入服务于厂商的产品市场。二是能够适应不断变化和创新的金融市场, 改善市场界定的准确性。产品束的方法没有考虑新提供者和新产品对并购竞争性效应的影响, 而产品线的方法能够处理好新提供者进入和新产品引入的问题, 现有产品的新提供者可根据其服务顾客的可替代的情况来决定其是否可并入市场, 而新产品是现有产品的紧密替代者则并入该产品线, 反之与现有的产品没有替代性则作为新的产品线。

随着我国反垄断法的全面实施, 如何界定我国银行业的相关市场, 已经成为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而从我国的银行业的市场结构看, 我国银行业的CR4指标无论从存款、贷款还是资产角度进行衡量一直保持在60%以上, 而CR8指标保持在70%以上, 说明我国的银行业仍然属于寡占型。相对于严格执行反托拉斯法的美国银行业CR4指标在30%左右, CR8指标在40%上下, 我国银行业的集中度是比较高的, 但由于我国银行业对存款和贷款利率实行严格的利率的管制, 而导致我国银行业竞争主要体现在非价格的竞争。而在价格竞争方面,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大银行都大力发展理财产品业务, 理财产品竞争是比较激烈的。本文通过对上海市四大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本地城市商业银行销售的票据类和信托类理财产品价格数据进行分析, 来检验我国银行业相关市场界定应采用产品束还是以单个产品为导向的产品线的分析方法。

二、文献综述

对银行业相关市场界定的实证研究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支持1963年美国反垄断当局对银行业并购竞争效应分析所采用的相关市场标准, 就是相关产品市场为商业银行所提供的各种基本金融服务的产品束, 而相关地理市场为本地市场。另一类则反对, 指出产品束的方法存在两种方向的错误, 即可能低估, 由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不提供产品束只提供单个金融产品而被排除在外, 也可能高估, 由于是对一揽子产品进行分析, 而不是对并购产生的对单个产品市场的竞争性效应的影响分析, 存在高估的可能。主张相关产品市场应该包括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内的所提供的单个金融服务产品, 而相关地理市场不一定要局限于本地市场, 如有些金融服务产品 (如CD6) 就可能是在区域甚至全国范围内竞争的。而另一些金融服务产品 (如NOW accounts和MMDAs) 的相关地理市场则为本地市场。

Ellehaisen and Wolken (1990) 分析了1987年对小企业的金融数据调查, 发现当地商业银行是小企业每项金融业务提供最主要的来源, 但小企业有一定比例的金融服务是由非银行的金融机构提供的, 总体上非银行金融机构所提供往往是单个金融服务业务, 而当地商业银行是多服务的唯一提供者。Kwast (1997) 以及Amel和Starr-McCluer (2002) 对居民和小企业调查数据的研究表明, 零售银行业务的顾客压倒性地从其住所或办公所在地附近银行获得储蓄服务。但这些研究主要针对的是均衡条件下的行为, 而没有考察当价格变动时消费者的反应, 因此并不能提供零售银行业务市场是本地市场的确实证据。Berger Hannan (1989) 、Calem Carlino (1991) 以及Hannan (1997) 对银行定价行为的研究发现, 银行给存款者提供利率价格与当地的市场集中度是负相关的, 尽管相关性并不意味着因果关系, 但这些研究都支持银行的相关地理市场是本地的, 而本地市场的集中度是用来衡量银行市场势力的较适合的直接指标。

Amel和Hannan (2000) 根据司法部和联邦贸易委员会在《合并指南》确定的SSNIP法, 来解释当两家银行并购时, 相关产品市场是否只有当地的商业银行被包括在内, 换句话说就是是否其它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包括在内, 这也是首次将相关市场界定的SSNIP法应用于银行业。他们采用估计剩余供给弹性的方法, 来判断假定向消费者提供小规模存款的银行垄断者是否减少存款利率5%而有利可图。其估计结果表明货币市场存款账户 (MMDAs) , 短期 (采用季度作为单位时间) 剩余供给弹性为0.2, 高度缺乏弹性, 而可流通提款账户 (NOW accounts) 和传统的储蓄账户 (Savings accounts) 的短期供给弹性还要更低。而货币市场存款账户 (MMDAs) 两年的长期供给弹性, 在通过引入部分调整模型计算为小于1.5, 同样可流通提款账户 (NOW accounts) 和传统的储蓄账户 (Savings accounts) 的长期剩余供给弹性也是更低。由于所估计剩余供给弹性足够低, 商业银行可以在当地市场减少存款利率5%, 而不用担心非银行金融机构所带来的竞争压力, 因此银行业的相关产品市场只包括当地的商业银行。

Radecki (1998) 认为电子技术的改变以及消费者偏好的变动, 使得零售银行的范围更加宽广了, 仅仅依据本地的市场集中度来进行银行业反托拉斯分析是不再恰当的了。应用银行利率监控公司提供的城市市场存款利率数据, Radecki发现有分支机构的银行。在一个州的多个城市往往制定统一的存款利率, 同时发现没有证据支持本地的银行业市场集中度与存款利率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而州层面的市场集中度和存款利率之间则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证据表明零售银行市场在范围上至少是州层面的。Heitifield (1999) 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Radecki的实证结论, 即有分支机构的银行, 在一个州的多个城市往往制定统一的存款利率。但不同的是, 有些银行的存款账户如果集中在某一城市, 那么这种账户的利率存在着很显著的城市间差异。Biehl (2002) 选取了纽约州的五个城市零售存款市场为样本, 对其地理市场的界定进行了研究。发现 (1) 在同一城市不同银行存款利率是不同的, 这意味着银行间的存款存在一定的差异; (2) 在同一城市单一市场的银行所提供的存款利率是高度相关于其他单一市场的银行。 (3) 同一城市多市场银行所提供的存款利率与其它银行不相关。与Heitifield的实证结论相一致, Biehl的实证结果表明:单一市场银行所提供的存款利率反映了当地市场的条件, 而多市场银行的存款利率则不反映这一关系。

三、方法、模型与数据

针对银行业产品市场界定, , 我们所采用的方法是Horowitz (1981) 所提出的价格相关回归方法, 即基于当两种产品处于同一经济市场时, 其价格差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 但由于交易成本、产品差异以及信息成本会导致价格差异持续存在, 也就意味着价格差异不会完全消失。为了运用该方法, 我们建议在市场界定区分市场时, 应用两个关键的标准:一是产品间存在着不变的价格差异, 二是价格随着时间调整的趋势。我们收集不同产品价格的时间序列数据, 应用价格差异部分调整模型进行实证估计。

两种产品的价格如何调整以及价格的差异性是我们判断这两种产品替代性以及是否在同一经济市场进行竞争的必要条件。替代性主要依赖于两种产品价格调整的速度和长期均衡价格间的差异。一般而言, 两种产品价格调整的速度越快, 长期均衡价格差异越小, 两产品的替代性就越大。根据产品价格调整的关系, 我们可以从理论角度将产品市场分成四类:

1. 完全竞争市场。

根据经济理论, 在完全竞争市场两种产品价格同时调整, 短期和长期存在单一的价格, 因此两种产品彼此是完全替代的。但在不完全竞争市场, 两种产品价格的调整就不是同时的, 我们将此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完全长期替代的市场, 二是不完全长期替代的市场。

2. 完全长期替代的市场。

在此情况下, 价格不同时调整, 但在长期相同。这种情形出现, 一般是交易或信息成本的存在阻碍了厂商面对供给或需求变动的及时反映。产品只在长期是完全替代的, 两种产品在同一经济市场进行竞争, 但在短期厂商拥有一定的市场势力。

3. 不完全长期替代市场。

在这种情形下, 产品间的价格不同时调整, 在长期存在着非零的价格差异, 该差异价格的产生归于交通成本、产品差异或信息成本。产品是不完全的长期替代, 产品在此情形下也在同一经济市场进行竞争, 但厂商在短期和长期都拥有一定的市场势力。

4. 分割的市场。

当产品间的价格不随时间而调整时, 产品属于分割的或不同的市场。因此定义经济市场和决定市场是否为分割的是同样的问题。

四类市场及其特点可归纳到表1的前两列, 第三列实证定义是假定价格遵循一阶部分调整模型, 即DtL-Dt=λ (DtL-Dt-1) 这里DtL是长期价格差异, λ是部分调整系数。

我们采用的一阶部分调整模型假定两种产品价格在一定时间内调整到价格差异长期均衡状态, 也就是说假定两种产品属于同一经济市场, 现在的价格差异将收敛于稳定的长期价格差异 (当然也可能为零) 。而对于我们研究的是银行理财产品而言主要有票据类理财产品和信托类理财产品, 我们定义两家银行 (j和k) 在时间t销售同一类型理财产品i的利率 (价格) 差异为:Di (j-k) t=Pijt-Pikt。这里Pijt是j银行销售i类理财产品的利率, Pikt是k银行销售i类理财产品的利率。同样类似地, 不同种理财产品 (h和i) 但来自同一银行 (j) 的利率差异可定义为:

比如, Di (j-k) t是国有四大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间在信托类理财产品上的利率差异;D (h-i) t是城市商业银行票据类理财产品和信托类理财产品间利率的差异。根据一阶差分方程, 当前的利率差异将向长期均衡的价格差异调整, 这一调整过程可用以下方程表示:DtL-Dt=λ (DtL-Dt-1) (1)

DtL是长期价格差异, λ是部分调整系数, 用来衡量利率向长期均衡利率收敛的速度。如果部分调整系数的绝对值小于1的话, 那么利率差异将收敛于DtL。也就是说长期价格差异随着时间延伸而保持稳定, 这种差异可能反映了银行机构的不同或者是非利率方面的产品差异。当然存款和理财产品市场的外部条件及政府管制方面的变化也会影响长期均衡价格差异。为了让模型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这些可能性, 我们把长期均衡价格差异看作理财产品市场政府管制, 用变量表示为Xt的函数。长期均衡价格差异也收到随机扰动项εt的影响, 我们假定εt服从正态分布, 其期望值为0, 方差随时间保持不变。由此我们写出下列方程:

现用方程 (2) 的DtL带入方程 (1) 中, 产生下式:

2007年6月银监会发布了对银行业理财产品风险控制的新规定, 将信托类理财产品重新界定为非保本收益类产品, 但由于数据的限制, 我们无法将反映理财产品市场的政府管制方面的变化的变量放进模型, 所以长期均衡价格差异:

而我们最终回归的方程是:

本文所有理财产品利率价格数据来自新浪网和理财周刊理财产品数据库, 时间从2008年1月到2009年5月。选择了四大国有银行中推出理财产品比较多的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 全国性商业股份制银行中的光大银行, 本地商业银行中的上海银行和上海农商行。产品选择了90天期限的信托类和票据类产品, 数据包含工商银行票据类和信托类产品利率数据、建设银行信托类产品利率数据、光大银行信托类产品利率数据、上海银行票据类产品利率数据和上海农商行票据类利率数据, 因此一共产生15对回归方程, 回归结果见表2。

注:*表示在10%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表示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表示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从回归结果看, 上海银行票据和上海农商行票据、上海农商行票据和工行票据、光大信托和工行信托、工行信托和工行票据、上海农商行票据和工行信托、上海农商行票据和建行信托、上海银行票据和工行信托七对方程所估计的调整系数λ, 在统计上不显著, 长期价格差异γ同样在统计上不显著, 因此这七对理财产品是完全替代的, 处于完全竞争市场。同理财产品分类看, 本地银行间 (上海银行和上海农商行) 的票据类理财产品、本地银行 (上海农商行) 和四大银行 (工行) 间的票据类产品以及四大银行 (工行) 与股份制商业银行 (光大银行) 的信托类产品是不同银行同类产品之间的直面竞争, 其他四对则是不同银行票据类与信托类产品不同类之间的完全替代的直面竞争。

而光大信托和上海农商行票据、光大信托和工行票据、光大信托和上海银行票据、建行信托和上海银行票据、上海银行票据和工行票据、光大信托和建行信托六对方程所的调整系数λ, 在统计上显著, 但长期价格差异γ在统计上不显著, 因此这六对理财产品是完全长期替代的, 也就是价格不同时调整但在长期是相等的。从理财产品分类看, 除了上海银行票据和工行票据、光大信托和建行信托是同类产品外, 其余五对是不同类理财产品间的完全长期替代竞争。

属于不完全长期替代市场的是建行信托与工行票据以及建行信托与工行信托, 即不管价格调整的速度, 但长期价格差异存在。回归结果显示建行信托与工行票据的长期价格差异为0.66, 在10%水平下显著, 而建行信托与工行信托的长期价格差异为0.713, 在5%水平下显著。

四、结论与不足

本文应用Horowitz (1981) 所提出的价格相关回归方法, 结合我国商业银行近几年推出的信托类和票据类理财产品的价格数据, 对我国银行业理财产品市场界定是否适用1963年美国诉费城国民银行案确立的产品束概念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表明我国四大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与本地商业银行推出的90天信托类和票据类理财产品并不属于分割的市场, 七对理财产品是完全替代的, 处于完全竞争市场;六对理财产品是完全长期替代的, 只有两对理财产品属于不完全长期替代市场, 但只存在较小的 (都小于1%) 价格差异。实证结果支持将90天信托类和票据类理财产品归结于同一相关产品市场, 因此按照产品线的银行业市场界定的分析方法将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托类和票据类理财产品界定为不同相关市场是不适当的。另外实证结果表明上海本地银行提供的理财产品与四大银行及其他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提供的理财产品是直面竞争的关系, 与国外研究结论银行服务主要由当地商业银行提供并不相同。

由于数据的可得性, 本文只是对银行推出的90天票据类和信托类理财产品的市场界定进行了分析, 对其他期限的产品没有进行全面分析, 使得本文的研究结论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本文曾经试图对银监会关于理财产品管制方面的政策变化是否影响长期均衡价格差异, 进行实证研究, 同样由于数据可得性而无法进行, 这些都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Amel, Dean F.and Hannan, Timothy H.Defi-nition Banking Markets According to Principles Recommended in the Merger Guidelines[J].Antitrust Bulletin, Fall, 2000.

[2]Amel, Dean F.and Starr-McCluer, M. (2002) Market Definition in Banking:Recent Evidence[J].Antitrust Bulletin, 2002, 47.

[3]Berger, Allen N.and Hannan, Timothy H.The Price Concentration Relationship in Banking[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89, 71.

[4]Biehl, Andrew R.The Extent of the market for Retail Banking Deposits[J].the Antitrust Bulle-tin, Spring2002.

[5]Calem, Paul S, and Carlino, Gerald A.The Concentration/Conduct Relationship in Bank Deposit Markets[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91, 73.

[6]Ellehaisen, G.E.and Wolen, J.D.Banking Markets and the Use of Financial Services by Small and Medium-Sized Businesses[J].Fed-eral Reserve Bulletin, 1990, 76.

[7]Hannan, Timothy H.Market Share Inequality, the Number of Competitors, and the HHI[J].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997, 12.

[8]Heitifield, E.A.What Do Interest Rate Data Say About the Geography of Retail Banking Mar-kets[J].Antitrust Bulletin, 1999, 44.

[9]Horowitz, Ira. (1982) Market Definition in Anti-rust Analysis:A Regression-Based Approach[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1982, 48 (7) .

[10]Kwast, M.L., Starr-McCluer, M and Wolen, J.D. (1997) Market Definition and the Antitrust Anlalysis in Banking[J].Antitrust Bulletin, 1997, 42.

重新界定“好”学生 篇3

教师对待这类学生的方法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风格的课堂。在我们听过的很多课中,教师与学生在沟通上极为流畅。问题设计巧妙,学生回答精彩,两者匹配度极高。我也曾听到过有的教师上完一堂这样“精彩”的课后不由自主地感慨:“今天学生配合得真好!”

学生“配合”?这个课堂以谁为主体?又是谁的舞台?那些给出“非主流”的答案的学生还是不是你眼中的好学生?如果学生每次都能给出令教师满意的答案,那么他是不是真的喜欢这样的教师、这样的课堂呢?

虚拟财产的界定 篇4

在美国, 有学者认为虚拟财产是能够持久稳固地存储在远端资源系统的计算机代码。美国学者Joshua做了经典定义:“虚拟财产是竞争性的、持续的和交互性的模仿真实世界特征的计算机代码。其与真实世界财产一样, 具有排他性、持续性和互联性”。①韩国法律明确规定了虚拟财产的独立价值, 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角色和虚拟物品独立于运营商而具有财产价值。

瑞士2003年修订刑法典则在分则第二章“针对财产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中明确设立了非法获取数据罪②。

二、我国学者对虚拟财产的定义

目前, 我国有学者认为, 虚拟财产是数字化的、非物化的财产形式, 包括信息流及数字媒体等, 外延十分广泛③;也有学者认为, 虚拟财产是以一定的数据、信息、符号存储在网络中的虚拟物;刑法学家赵秉志认为, 虚拟财产是指网民、游戏玩家在网络空间中所拥有支配的必须利用服务器的虚拟存储空间才能存在的财物, 具体包括游戏账号、游戏货币、游戏装备、QQ号码等。④

三、笔者对虚拟财产的看法

要准确定义虚拟财产的概念, 首先应该明确两个基本的问题:虚拟财产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财产?其价值如何评估?这是解决虚拟财产法律问题的基本前提。

(一) 虚拟财产的“财产属性”

财产的价值性包括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可以货币化)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QQ号码、邮箱, 以及游戏账号、游戏货币等都具有某种使用的价值 (否则没有存在之必要) ;但这些网络虚拟物是否具有社会交换价值不可一概而论, 具体分为两类:一种可以用货币购买或者可以转化为货币 (比如QQ靓号、QQ币、网游中的装备) , 这种网络虚拟物明显具有交换价值, 因此应该归属于财产的范畴。另一种网络虚拟物仅仅针对特定人具有合理、正当的使用价值, 对于特定人之外的人不具有正当、合理的使用价值 (比如个人邮箱) ;这种虚拟物由于不包括所有人的抽象劳动而不具有可交换性, 因此不能归入财产的范畴。

财产的可支配性是指能够被权利人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如果财产不具备物理上的管理可能性, 那就谈不上权利的受侵犯”⑤, 虚拟财产在法律上具有支配和管理的可能性:用户可以对其进行排他性的支配和管理, 如对服务器上的电子数据,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其增加、修改、删除, 也可以通过对自己的账号设置密码来防止他人对自己的资料进行修改、增删。因此, 网络虚拟物满足“可支配性”的财产属性。

综上, 所谓网络中的“虚拟物”尽管具有可支配性, 但并不是都具有价值性, 因此不必然都属于财产的范畴。只有同时具备“管理可能性”和“价值性”的网络虚拟物, 才能归于财产的范畴。

(二) 虚拟财产的“价值评估”

要解决虚拟财产的相关法律问题, 如何评估其价值量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虚拟财产主要是网络开发商、用户通过金钱和劳动的付出取得的, 需要付出大量的金钱和劳动, 这些金钱的支付和劳动的付出, 使网络虚拟财产具有财产性而能用现实中的货币衡量。目前衡量虚拟财产价值的方式有很多种, 比如, 开发商销售虚拟财产时的定价、用户之间线下交易的市场价格、根据用户投入成本计算价值等方式。

虽然计算虚拟财产价值的方法有很多种, 但各有利弊。我国有学者指出, 虚拟财产的价值确定存在相当大的难度, 因为虚拟财产与现实财产之间的联系是不断变化的, 需要综合各项因素对虚拟财产的价值进行个案分析后确定。

(三) 虚拟财产的“严格定义”

由以上论述可知, “严格意义”的虚拟财产必须是财产。要准确界定虚拟财产的概念, 必须把握虚拟财产本质——价值性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和可支配性。由此角度, 虚拟财产不仅仅是某些学者定义的“只能以数字化方式而存在的财产”⑥, 也不仅仅是“由0和1组成的二进制电子信号, 通过3D等形式表现为不同的画面形象”⑦。因为这种表述抹杀了其作为财产在法律上的“价值性”, 模糊了网络虚拟物“是否归属于虚拟财产”的界定标准, 也使得虚拟财产丧失了应受法律保护的正当性。

综上, 笔者认为, 严格意义上的虚拟财产是用户在网络空间拥有和支配的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并能够用现有的度量标准度量其价值的虚拟物, 这种虚拟物依托于服务器的虚拟空间而存在;从网络技术角度讲, 这种虚拟物在物理上通过电子信息以一定的数据、信息、符号存储在网络中, 并通过特定的网络软件表现为账号、游戏装备、虚拟货币等。

参考文献

[1]于志刚.网络空间中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M].1版.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9.1.

[2]林旭霞.虚拟财产权研究[M].1版.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4.

[3]张俊浩, 刘心稳, 姚新华.民法学原理[M].3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9.

传播失效如何界定 篇5

从传播效果层级性看

衡量一条信息是否有良好的传播效果, 不仅仅是以受众的知晓率、接触率或信息到达率为衡量标准的, 有时候还需考虑更深层次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传播效果, 因为传播效果是具有层级性的。关于传播效果层级性, 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一种是四川社会科学院的林之达教授在《传播心理学新探》中提出的传播效果两级论。

根据学者们大体一致的看法, 传播效果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的效果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第二层面的效果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第三层面的效果属于行动层面上的效果。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 是一个效果的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林之达教授从受众心理的角度也提出了传播效果的两级论, 他认为, 传播信息的作用点是受传者的心理, 那么传播效果就可能有两级。首先, 受传者的心理在传播信息作用前后如果发生了变化, 那么传播就产生了第一级效果;其次, 如果变化了的心理还外化为行为, 作用于社会并引起了社会的变化, 传播就产生了第二级效果。

林之达教授认为, 传播效果的层级性有两个意思:一是传播信息必须首先作用于受传者的心理系统, 产生诸如动机、理想、抱负、决心、信心、毅力之类的心理能。心理能外化为行为, 作用于社会, 才产生社会效果。二是传播信息作用于心理的深浅程度, 从浅层的感觉、知觉到中层的思维、情感, 再到深层的意志、个性 (人格) 心理品质。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和林之达教授的传播效果两级论, 都说明传播效果具有明显的层级性。但由于传播活动的多样性, 在传播实践中, 传播效果的层级性却难以有效地区分。例如, 在衡量为某种商品制作的系列广告的传播效果时, 用在多少份报刊上发了有关商品的广告内容, 或在多少个广播电台上播送了多少次宣传商品的广播稿, 或在多少个电视台上播发了多少个宣传商品的广告, 或者组织了多少场产品展示会、办了多少展览来说明广告的传播效果, 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发了那么多广告、播送了那么多广播稿和电视广告、办了那么多展示会或展览, 如果受众没有读、没有看、没有听, 就不能算有效果;受众读了、看了、听了, 但没有理解, 也不能算有了效果;受众读了、看了、听了也理解了, 但如果对产品不认同、不喜欢, 没有产生对产品的购买欲望, 也不能算有了效果, 而有了购买欲望但仍旧没有行动起来, 最终未达成对产品的购买行为, 这种商品广告的传播效果依然不能说取得了最终的成功, 假如没有完成购买行为, 只能算是传播失效。可见, 用以上内容作为指标来衡量、检测传播效果是错误的。

不同类型的传播所追求的目标不同, 作用于心理的深浅程度不同, 因而衡量、检测不同类型的传播效果的指标、尺度也应有所不同。比如报纸追求发行量和销售量, 以此吸引广告商, 赚取广告费。虽然报业也部分承担着对广大受众的教化功能, 但在如今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报业主追求的传播效果绝大多数还是停留在浅层的传播效果上, 追求的是信息到达率, 即大多数信息只要受众知道了、了解了, 便达到了信息传播的目的, 而对于改变读者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深层传播效果却很少关注, 所以报业追求的是传播效果的第一层面, 广播、电视追求的传播效果与报纸相似;教育传播追求的传播效果不仅有浅层、中层的知晓度、理解度、赞同度, 更重要的还追求深层的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信奉度, 所以教育传播者追求的是传播的教化功能, 即传播效果的第二层面;广告传播则不仅要求广告信息的到达率, 还要求广告传播作用于消费者心理系统后引起心理的变化并外化为购买行为, 所以广告传播者追求的应是传播效果的第三层面。

笔者依旧以上面所提及的为某种商品制作的广告传播为例, 广告传播者所追求的应是传播效果的第三层面, 这就牵出了广告效果评估和广告付费的问题, 显然, 仅仅以播发广告载体的信息到达率 (报纸的发行率、销售量, 广播的收听率和电视的收视率) 来衡量广告的传播效果, 甚至以此唯一标准来决定广告商或商品主为此广告所付的版面费, 对于广告商或商品主来说是不公平的, 而对于靠赚取广告费生存的报业、广播、电视是极有利的。笔者认为, 要公平地评估和衡量一则广告的传播效果, 必须将广告信息的到达率和商品的真实销售量结合起来综合考虑, 但目前国内对于广告效果、广告付费的评估和衡量标准大多是不够精准的。

所以, 为达到好的传播效果, 传播者在制定传播预期效果的测量标准上就应该注意传播效果的层级性, 结合传播的实际需求制定传播策略, 不同类型的传播应按照层级性要求制定对应层级的传播效果的评估和衡量方法。否则往往是媒体花费了大量的物力、人力以及时间, 却得不到一个好的传播效果, 造成一个传播失效的后果。

从传播效果分类看

关于传播效果, 传播学上有多种分类。从时间上考虑, 可以分为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从与传播者意图的关联上, 可以分为预期效果和非预期效果;从效果的性质上, 可以分为 (积极) 正效果、 (消极) 负效果、逆反效果等;林之达教授则指出, 受众在接受信息后的心理变化以及以心理变化为中介所引起的社会变化, 如果与传播者的期望一致, 就叫正效果;相反, 叫负效果;变化为0, 则叫无效果。

大众传播反效果和大众传播负效果的提法认为:大众传播反效果指的是信息传播者的主观意图与信息传递后的实际效果相违背的现象。它的现实前提是, 大众传播一贯坚守的原则是要能为社会进步发挥积极作用, 绝大多数传播者希望实现大众传播的这一基本作用, 但是其传播内容带来的效果却时常与预期目标相背离。例如, 媒体宣传见义勇为者的可敬, 但过多地渲染了见义勇为者为救他人成为残疾或牺牲了生命或甚至反遭诬陷的事实, 媒体的本意是为了宣传见义勇为者的可贵精神, 批判忘恩负义者, 希望这种可贵的精神得到弘扬, 但却意外造成了“看客”的增加, 有的受众甚至有了一种“幸亏我没有遇上这种事情”的心理。可见, 这里的反效果也是指大众传播的非预期效果。

大众传播负效果则是指对社会进步产生消极影响的传播效果。很明显, 大众传播负效果是以传播的性质为依据的。依照传播者的意图与传播效果的吻合与否, 又可以将大众传播负效果分为两大类:有意的负效果与无意的负效果。通常这种无意的负效果也就是前文论及的反效果。有学者将这种负效果定义为衍生负效果, 是由于传播者的无意之失而引发出来的一种背离传播者预期效果的负效果。这种负效果是出乎传播者意料之外的, 具有明显的非故意性, 它要么是由传播者的隐性负面因素引发的, 要么是由传播者的传播方式不当引发的, 要么是由传播者对传播环境的把握不当而引发的。前面提及的媒体宣传见义勇为者的例子, 就是一种典型的无意的负效果, 即衍生负效果。

在以上的概念介绍和铺垫之后, 笔者认为, 界定传播失效, 按照与传播者意图关联的划分方法——传播效果划分为预期效果和非预期效果, 是更为合理的。因此, 笔者将传播失效界定为信息传播后的客观效果与传播者的主观意图 (预期效果) 相违背, 或者不相符, 或者没有取得传播活动的预期效果, 简言之, 传播活动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即前文论及的大众传播反效果、无意的负效果或衍生负效果) 。同时, 传播活动零效果同属于传播失效。

通常, 传播失效表现在具体的传播活动中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传而乱向”, 即传播的实际效果偏离了传播的预期效果, 要么产生了干扰信号, 要么使受众困惑或产生歧义理解;二是“传而反向”, 即传播的实际效果是与传播的预期效果完全相悖的反效果。

一般来讲, 任何传播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传播者都希望受众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图产生心理、态度、行为上的变化。如果受众能够按照传播者的意图产生心理、态度和行为上的变化, 那么该传播活动就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否则效果就不佳。

摘要:目前, 因为媒介类型的多样化及传播目标的不同, 对传播效果的衡量不应设定统一的标尺。本文尝试从传播效果层级性、传播效果分类出发, 对传播失效如何界定进行一些思考。

关键词:传播效果,层级性,传播失效

参考文献

[1].林之达、郭晴:《论传播效果的层级性》, 《成都大学学报》, 2004 (4) 。

[2].丹尼斯·麦奎尔[英]、斯文·温德尔[瑞典]:《大众传播模式论》,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年版, 第83页。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中国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上一篇:文件检验程序下一篇: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