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金融界定分析

2024-09-06

民间金融界定分析(精选9篇)

民间金融界定分析 篇1

摘要:农村民间金融是一把“双刃剑”,其发展和活跃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农村建设资金不足的困难,推动了民营经济和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但由于缺少规范,其无序发展也带来了社会不安定因素,甚至造成国家金融秩序的混乱。本文对民间金融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进行分析,探寻消除消极影响的途径,使民间金融更好的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农村,民间金融,作用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力推进现代化农村金融体制建设工作的议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陈剑波研究员在回答对民间金融在农村金融中的作用如何看待时说:民间借贷不论国内国外,不管经济发达与否,它永远都会存在。我们的问题是金融机构的服务供给严重不足,民间借贷过于活跃,同时高达百分之六、七十甚至百分之百的利率也是极其不正常的。本文通过对河北农村民间金融进行调查,对其作用进行深刻分析,以期丰富规范民间金融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发展的相关资料。

一、农村民间金融的积极作用

民间金融以其自身特点,对商业银行信用起到了截长补短的作用,对发展壮大个体私营经济,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缓解了农村资金供求矛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高都离不开金融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资金供应不足是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在金融机构资金供给缺位的情况下,民间金融起到了很好的替代作用,较好地缓解了农村资金的供求矛盾。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整体经济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营经济总量已超过了国有经济,但与之相应的正规金融机构却不能满足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民间金融给求贷无门的民营中小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成为解决它们融资难的有效办法之一。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高了原农户在农村的就业比重,缓解了农民工进城务工对城市造成的各种压力。民间金融为广大农户解决了日常生活出现的资金短缺,也为其农业生产提供了资金来源,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轨。现代化农村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呈现规模化趋势,而规模化和专业化的新型农业对资金需求更加迫切,民间金融满足了新型群体的资金需要。民间金融发源于农村,并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满足民营经济和解决“三农”问题的资金需求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优化融资结构,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

民间融资优化了农村融资结构,促进了农村资金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民营中小企业和农业经济开拓了新的融资渠道,同时沉淀的民间资金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减轻了农村经济发展对正规金融造成的信贷压力,转移和分散了其信贷风险。农村民间金融的活跃,使许多农村闲散资金通过民间金融大量流向了农村能人和专业大户,创造了更大的社会财富,避免了农村资金通过金融机构上存而外流,同时,借出资金的农户也可以取得较高的利息收入,使闲钱增值,收入提高。民间金融以其可以及时获取借款人的各类信息状况的优势,敢于直接借款给那些收益高风险也高的项目,打破这些高收益高风险项目的资金制约,民间金融的存在和发展也间接的促进了高收益项目的发展。不能从国有银行获得信贷支持的农村民营中小企业从民间金融组织获得了必要的资金,但民间金融高昂的利率只有那些真正能够取得良好效益的企业才能承担的起。目前在张家口民间借贷的平均利率大约是18%—25%,是国有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7.02%)的3到4倍。如此高的利率使一部分投资者望而却步,同时这种客观上形成的筛选机制也抑制了低效率投资项目的投资,有利于高收益项目的发展,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3、减少了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

目前,银行经营活动因市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较为突出。民间金融根据市场的供求状况和自身收益与风险的关系自行设置利率,实现了利率的完全市场化。民间金融是用自己的钱发放贷款,在贷款前会对客户进行详细调查和资产评估,贷款后还要进行追踪。这样,民间金融尽管缺乏来自政府的监管和规范,但却减少了银行那种在借贷过程中产生的道德风险。由于地缘血缘的关系,民间金融对贷款人的资信和还款能力都比较了解,减少了贷款前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贷款后资金提供者也会及时了解贷款人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来降低风险。而且民间金融的资金都是私人投资,他们对风险控制非常关注,他们在控制风险的同时还要去积极增加赢利。根据对张家口地区的调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民间金融组织的资产质量比国有商业银行要好,不良贷款比重很低,有些民间金融组织几乎没有不能收回的贷款,而且越是乡土气息浓厚,履约率就越高。

4、手续简便形式灵活,满足了农村借款的需要

根据对张家口农户和中小企业的调查,民间借贷虽然利率高于农村信用社利率,但手续简便,操作灵活,放款速度快,小额贷款当场就能办理,大额贷款最长不超过3天。农村信用社利率虽然低,但贷款手续繁杂,一般需要经过调查、抵押、审批等多个环节,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和农户资信程度不够高,没有合适的财产作为抵押又不能找到有实力的担保人做担保,很难达银行的贷款条件,即使符合条件贷款人最快也要20多天才能拿到资金。而农户生产性贷款具有季节性,要求用款时间紧,生活性贷款如婚丧嫁娶,治病建房等多是为了应付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就急需用款。民间金融组织灵活的贷款形式满足了那些急需又没有抵押的中小企业和农户的生产性和生活性需要,对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农户的增收提供很大的资金扶持,是一种更为有效的融资方式。

5、民间金融成为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我国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经济和金融发展极不平衡,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重心早已向大中城市转移,农村金融机构萎缩,在这种环境下农村民间金融的出现和发展对正规金融补充效应更加明显。民间金融进入农村市场扩大了原有的金融市场,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紧张的问题。民间金融又与国有银行在平等的基础上竞争,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给银行和农村信用社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激励了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深化改革。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的竞争,满足了农村经济多层次,多方面的金融需要,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业生产力的全面进步。从实际效果上来看,农村民间金融以其特有的优势也的确填补了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上的空缺,促进了农村新型金融市场的开发。

二、农村民间金融的消极作用

农村民间金融在满足农村金融需求,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农村经济方面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毕竟是一种自发性的经济现象和非正规的金融活动,长期游离于国家监管部门的管理范围之外且运作规范性差,其消极作用不容忽视。

1、削弱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力

农村民间金融的存在导致一部分资金从正式的金融体系中分流出来,而且由于国家法律法规对民间金融的限制,大量的民间资金通过灰色渠道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过多的资金流入政府控制之外的民间金融市场,使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减弱,政策效果下降。由于农村民间金融诱发了大量资金流出银行体系,加大了资金体外循环,而民间金融组织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不愿意将利率、资金充足率等数据对外公布,国家也没有可靠的调查系统来收集这些数据,因而政府的金融统计难以覆盖到民间金融数据,这干扰了央行对社会信用总量的监测,降低了金融宏观分析的准确性。民间金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宏观政策的效力,但它还不具备扰乱金融秩序的能量。

2、无序运行影响社会安定

民间金融运行机制不规范,缺乏有效的监管,

内在风险很大,存在着易导致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农村民间金融手续简便,不打借条的很多,就是打了借条也有很多没有明确约定利率和归还期限,由此引发的经济纠纷难以避免,极易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从张家口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到民间金融的消极影响:一些民间金融组织利用群众急于发家致富的心理,通过高额回报率诱致大量的民间资金进入,资金揽存者自身素质很差,专业知识不足,没有调控和运作这些资金的能力,利息只能靠新发展的存款来支付,当没有足够的存款来付息和还本时,会发生严重的社会风波,有的为了逼债不惜动用武力,甚至酿成了血案,严重地影响了社会安定。

3、加重了农户和企业的负担,客观上助长了农村不良风气

民间金融市场基本上是一个卖方市场,通常利率水平畸高,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急需资金时才会在民间金融组织借款。民间金融解决了农户一时的燃眉之急,但高昂的利息也加重了农户的负担,使那些迫于生计的借贷者承受着巨额的借款利息,甚至愈陷愈深,无法摆脱贫困。民间金融由于缺乏制度上的约束,资金用途的随意性较大,助长了农村红白喜事讲排场、摆阔气等陋习,还有少数人借钱用于赌博、买六合彩等违法活动,使民间借贷在客观上助长了不良风气,支持了违法活动。

参考文献

[1]王革.中国转轨时期民间金融研究.中国社科院博士论文.2002.4

[2]李建军.地下金融规模及对宏观经济影响分析.中国金融.2005.3

[3]王自力.民间金融发展的出路是什么[R].民间金融网.2007-3-4

[4]郭宝林.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金融问题研究.财会研究.2007.8

[5]李丹红.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与重点改革政策.金融研究.2000.5

民间金融界定分析 篇2

【摘要】本文通过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异同的辨析,以及国内外有关理论研究的比较,阐述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一般涵义。

【关键词】银行金融机构 非银行金融机构 信用创造

一、导言

随着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在金融总资产中比重逐渐增大,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日益凸现。一方面,它是银行的补充,是金融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另一方面,它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在融资、引进技术发展经济方面起到了独有的作用。此外,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其方式是逐渐剥离共有经济,重点进行增量式的发展,以此扩大非公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产生顺应了这一发展模式转变的需要,并在这一转变中发挥了积极推动的作用。基于此,可以断定,随着非银行金融机构自身不断的发展、完善,非银行金融机构必将会在中国市场经济体系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界定

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内涵和外延的正确理解,是研究中国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的基本前提。然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内涵在国内学术界鲜有明确的表述。一般情况是,尽量回避对“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界定,在不得不对“非银行金融机构”作出解释时,往往采取诸如“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的从事金融性业务的企业组织”之类描述性的定义(刘国光等,1998),缺乏科学的界定。更多的情况是,通过借助其外延即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构成来代替对其的界定。因此,非银行金融机构一般涵义的界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现实中都有重大意义。

对非银行金融机构一般涵义有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是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二是通过对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金融机构的比较,进一步理解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一般涵义。

1、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内涵与外延在西方国家,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指契约型储蓄机构和投资性金融中介机构,其中契约型储蓄机构包括保险公司(人寿保险、财产和灾害保险)和养老基金(私人养老基金、公共养老基金),投资性金融中介机构包括互助基金(股票债券互助基金和货币市场互助基金)和金融公司(米什金,2000)。

在中国,非银行金融机构是指除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以外,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本质尚不具备信用创造功能、从事金融性业务的企业组织,包括信托投资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财务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城乡信用合作社以及共同基金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经营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原则;在业务上,受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和监督;在资金来源方面,采取国家投资和地方财政与企业集资相结合的方式,有些还采取向个人集资的股份制形式。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判别标准是:“不具有较强的信用创造能力”+“没有银行字样”+金融机构。其理由有三:首先,经济转轨所造成的体制摩擦,使得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重叠严重,丝毫没有信用创造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用合作社就具有一定的信用创造能力。因此,对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根本性区别,主要是看它们信用创造价值是否一样以及信用创造力的强弱;其次,中国现实的做法是,对不同于一般银行的新型金融机构的命名,都避免使

用“银行”字样;最后,将没有“银行”字样作为判定标准,就有更大的包容性,便于避免对今后新产生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认同障碍。

按照不同的标准,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作多种分类。如,按所有制性质来划分,可以分为国有制非银行金融机构、集体所有制非银行金融机构、混合所有制非银行金融机构;按组织体制和活动区域来划分,可以分为全国性非银行金融机构、区域(地方)性非银行金融机构;按业务范围来划分,可分为合作性金融机构、城乡信用合作社、信托投资机构、证券经营机构、财务公司、保险公司、金融性租赁公司、投资基金公司、邮政储蓄机构、典当行、资产管理公司等。

2、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金融机构的异同

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金融机构共同构成了金融机构体系。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均以信用方式聚集资金,形成金融资产,以获取赢利。但它们也有着不同的内涵,存在明显的区别。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西方与中国的理解不近相同。

(1)国外的理解。根据西方权威经济理论,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本质上是金融中介。金融中介是指从资金盈余单位吸收来的资金提供给资金赤字单位的媒介。根据米什金(2000)的划分,金融中介由存款中介、契约中介和投资类中介三部分构成。存款类金融中介通常被称为“银行”金融中介,即格利和肖(1994)所指的“货币部门”,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储贷协会、互助储蓄银行等;契约类和投资类中介机构通常被称为“非银行金融中介”,即格利和肖(1994)所指的“非货币部门”,主要包括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退休养老基金、共同基金、互助基金、金融公司等。按照国外学者对金融机构的划分,银行是“银行型”金融结构即间接金融的主要中介机构,而非银行金融中介是“市场型”金融结构即直接金融的主要中介机构。在间接金融中,银行金融中介以负债的形式从资金的盈余单位取得资金,然后以资产的形式提供给资金的需求单位,从而完成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在这一过程中,中介机构具有债权人和债务人双重身份。而在直接金融中,非银行金融中介是金融市场中的主要机构投资者,作为市场交易的中介人提供专门的金融服务,既不是债务人也不是债权人。

银行和非银行金融中介虽然都能创造出金融债权,但他们创造金融资产的性质不同。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来实现其信用创造的功能。其特殊性在于其货币创造,即银行仅仅依靠增加其负债就能达到创造多倍存款货币的目的。银行的派生存款形成了新的购买力,引导新的资源输入到经济循环中,从而完成向经济循环中输入货币的目的。从这一点上讲,银行不仅仅是资金从储蓄者向使用者转移的中介,而且是“货币的生产者”,是高杠杆性的融资机构。而非银行金融中介通过购买初级证券创造对自身的非货币性债权,这种债券是以基金份额、保险单、股份以及其他证券形式存在的流动性资产。这些多样化的流动性资产只是货币的替代品,是对现存货币的重新分配,不能形成新的购买力。因此,非银行金融中介无法完成向经济循环中输入新的资源的任务。

(2)国内的理解。关于银行金融机构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区别,虽然目前很难找到权威性定论,但我们仍可以通过一些相关法律法规,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具体经营和管理实践的分析,来对两者进行区别,从而进一步认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一般涵义。①非银行金融机构名称中没有“银行”字样。根据《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商业银行是指依照《公司法》和《商业银行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商业银行法》在第十一条的第二款明确规定,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任何单位不得在名称中使用“银行”字样。根据这样的规定,非银行金融机构就应是按《中国人民银行法》及其相关金融法规和《公司法》设立的、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办理银行机构主业以外的其它金融性业务的法人企业。因此,从表面上可以从这样两条标准来判断是否为非银行金融机构:一看该机构是不是金融机构;二看该机构有没有冠以“银行”名称。②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金要求低,且业务范围较窄。非银行金融机构不得使用“银行”字样,还因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本金要求较低。即使有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本金超过银行,但它不像银行那样专门经营金融业务而不经营其他业务的单纯的金融机构。按照法律规定,银行只能经

营银行业务,不能从事贸易、投资、劳务和资源方面的业务,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相对来说要比银行窄一些。除信用合作社之外,其他金融机构不能经营居民储蓄这样的零售性金融业务,只能经营批发性的金融业务。③非银行金融机构本质上不具有信用创造功能。从本质上讲,中国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金融机构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银行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过程中具有创造货币功能,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则无此机制。一般而言,银行在再贷款过程中创造货币,即它在转移贷款使用权时,通过自身存贷款机制,可增加货币供给和需求量,从而创造货币。而非银行金融机构仅仅在货币存量既定的条件下转移资金,不增加货币供应总量;它改变的是存量结构,影响的是货币周转率,对货币的供给和需求没有直接的影响。由于二者在业务活动中的这种区别,银行活动对金融和经济形势的波动影响较大,因而受到政府的管制较严,它也就成为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时的主要调节对象。相比之下,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活动由于与货币供给的增减没有直接的联系,受到政府的管制相对要少。

三、结论

在创造派生存款上,商业银行一般可在不减少储备的情况下,增加放款,在增加放款的同时,也往往增加存款;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则必须减少资金储备才能增加贷款。如果非银行金融中介通过中央银行或货币市场的借款,来履行信用创造的功能,它就必须增加其储备资产作为借款的保证,这样会增加融资的成本,降低融资的规模,难以达到信用创造的目的。

综述所述,非银行金融机构从本质上讲是不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在实际中可以是否含有“银行”字样进行辨别。

【参考文献】

[1] 刘国光:金融体制改革及运作全书[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2]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四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民间金融界定分析 篇3

关键词:民间借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中小型企业也随之迅速发展壮大,但由于我国金融体制相对僵化,中小型企业难以向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足够的资金,为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大量中小型企业开始转向民间借贷。由于民间借贷具有手续简便、方式灵活、高效率低成本等诸多优点,在众多中小型企业之中大受欢迎,它不仅有助于解决中小型企业发展的资金困境,同时也为我国相对僵化的金融领域注入了一股清泉。但是与此相对的是,因为民间借贷缺乏监管,使得企业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极易越过正常民间借贷的法律边界,走向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犯罪道路。因此,正确认定该罪,从而划定与民间借贷的界限,对有力打击违法犯罪,充分发挥民间借贷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司法现状

近年来,非法集资案件大量激增,非法民间借贷充斥其中,造成二者难以区分的现状,其中前几年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吴某”案件就是其中的特别代表,这个案件代表了当前关于非法集资的司法现状。吴某是浙江一大型企业的董事长,因采取各种违法借贷的方式非法集资累积达到7.7亿元,后被金华市中级法院经过一审判决其构成集资诈骗罪,处以极刑。从上述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出二者存在共同点,就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非法民间借贷的界限的模糊直接影响案件性质的认定与刑罚的量刑范围。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激增,司法实践中各种情况层出不穷,特别是民间非法借贷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界定更是其中重点和难点。针对此种现状,最高院于2010年出台了《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解释》中关于非法集资的规定较为具体,对于正确认定非法集资行为大有裨益。但是该解释不能突破固有的立法模式,只能在现存法规的限制范围内做一些完善和修补。因此,《解释》尽管解决了一些疑难问题,但是对于民间非法借贷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清晰界定仍稍显欠缺。

二、学界理论关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民间非法借贷的界定标准

目前,学界对如何区分二者的界限存在不同观点:一是以集资的资金走向区分。民间借贷中的行为人借贷的目的是为了扩大企业发展规模,或者是为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资金困境;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吸入资金,则是为了经营违法存贷款等相关特殊业务;二是以是否向不特定的社会公众吸收资金为标准区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行为对象是不特定的多数人,而民间非法借贷的对象却是特定的相关人;三是以是否存在高额利息的意思表示进行区分。对比二者的利率,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中,集资者一般向出资人表示出高额利息的意思表示,这种利率远高于正常的银行利率,从而吸引大批出资人。而在民间借贷中,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大都在正常的银行利率的范围;四是以是否能在有限期间内归还资金为标准区分。能及时归还资金就认定为民间非法借贷,不能及时归还资金就成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三、笔者观点

笔者认为上述四种观点都存在一定缺陷,不能清晰准确地界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民间非法借贷的界限,而要想明确二者的区分与界限,必须对二者进行全面的比较与具体的分析。因此,可以从以下三个大的方面来进行全面的衡量与分析:

(一)行为要件

(1)非法性。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未经有关机关批准”,也是非法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关于“未经有关机关批准”的理解关系到本罪的认定,同时也是其与民间借贷的关键区分点。

(2)公开性。公开性是指行为人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开宣传其吸收资金的信息,并且该信息在公众间广泛传递。而且,公开宣传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公开宣传,也可以隐蔽宣传,不一定局限于《解释》中规定的四种方式,关键在于集资者吸收资金的信息是否在公众间广泛传递,如果为大众所知晓,就认定其宣传的方式具有公开性。而从民间借贷的特點来看,民间借贷中的借贷人一般都是特定的对象,不具有公开性。

(3)社会性。在《解释》中,社会性就是指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对象是社会公众,即不特定的多数人。它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认定要件之一,也是区分民间非法借贷和非法吸收存款行为的关键因素。

(二)行为目的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主观目的必须是不具有非法占有存款为目的,行为人吸收资金主要用于经营存贷款业务和货币经营,扰乱了金融秩序的良好运行,严重危害了社会的稳定,应该予以规制打击,而民间借贷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产生活中所遭遇的资金困境,主要用于生产生活中,应该受到刑法的保护。

(三)行为后果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法益是国家金融管理秩序,它的危害后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影响国家金融秩序的稳定与运行;②造成大范围公众财产损失。而民间借贷行为并不会造成上述严重后果,民间借贷双方当事人一般是特定的主体,双方存在共同的信任感,而且民间借贷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经营存贷款业务,而是用于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资金问题,不会扰乱国家金融秩序,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结果。另外,民间借贷行为发生在小范围的特定主体之间,即使借款人无法归还借款,也只是会影响小范围人的经济利益,不会危害社会的稳定因此,从二者的危害后果的比较来看,二者行为后果的社会危害性与对公众财产的造成的损失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综上所述,只有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法益着手,全面分析本罪的行为要件、行为目的以及行为后果,才能正确地认定本罪,划清二者的界限。这样才能够给民间借贷的发展提供一个宽容的生存环境,充分发挥民间借贷的积极作用,进而促进我国金融领域的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

民间金融的比较优势分析 篇4

一、当前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现状

在我国, 正规金融是指受国家严格监管, 在职能部门注册在案, 在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下运行并且受到保护的部分。而民间金融是相对于正规金融而言的, 民间金融是各种民间融资的总称, 即除正规金融金融以外的金融, 它处在国家宏观调控与金融监管之外, 不在官方的统计报表中被披露, 属于一种非正规的金融活动。

改革开放以后, 市场经济蓬勃发展, 市场的主体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为扩大资金供给渠道, 他们转向民间金融。我国政府对民间金融的管制较宽松, 相继出台政策赋予部分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 但由于民间金融发展中出现一系列问题, 政府对民间金融组织及其活动进行了整治。进入21世纪后, 市场经济发展迅速, 民间金融在市场经济中作用逐渐增大。2006年, 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在全国27个省份进行抽样调查, 调查的结果表明, 2005年我国民间金融总量约为2.9万亿元左右。中小企业向民间融资占正规融资比重, 东部10省区企业、中部8省区企业和西部9省区平均值分别为42.41%、41.39%和38.31%, 全国27省区的平均值为40.7%。民间金融涉及的存贷款规模占正规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的比重, 全国27省区为32.34%, 东部地区10省区为33.95%, 中部地区8省区为30.43%, 西部地区9省区为32.24%。吴晓灵在“2005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与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上说:“经中国人民银行调研, 推算我国民间融资规模为9 500亿元, 占GDP6.96%左右, 占本外币贷款的5.92%左右。”花旗银行2004年进行一项研究报告, 他们估计, 在2004年我国民间金融规模会有9 000亿, 大约占当年银行总存款的4%或当年GDP的6.5%。民间金融作为正规金融有益和必要的补充, 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正规金融不愿涉足或供给不足所形成的资金缺口。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难题。民间金融在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困难方面功不可没, 使中小企业增强了经济运行的自我调整和适应能力。

二、民间金融存在的比较优势分析

在一些正规金融的服务不能覆盖到的领域里, 民间金融作为正规金融有益和必要的补充, 存在着比较优势。正规金融的正规化使它们因为一些条款、限制条件将很大部分企业和个人排除在他们的对象之外, 这使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出现了巨大的缺口。金融市场是多层次的, 市场的参与者多种多样, 资金的供求也存在很大差异。在某些地区, 比如一些低收入地区、偏远山区以及小规模经营的农业地区, 正规金融在这些数额较小且十分分散的金融交易中, 所花费的成本是十分昂贵的, 所以把这些地区排除在正规的金融制度之外。而民间金融可以在这样的地区发挥作用。因此, 民间金融具有弥补正规金融不足、促进市场机制发育完善的积极作用。

(一) 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存在比较优势

融资难问题一直是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难题。建国以来, 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的金融系统一直存在着较强的金融抑制。正规金融部门受制于行政化的干预, 往往将有限的金融资源投资于国家重点扶持的行业, 优先满足于事关国家命脉的基础性产业, 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在这种金融抑制下, 以及正规金融机构出于自利本性和对风险的控制, 正规金融机构主要为国有大企业服务。中小企业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可能的道德风险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贷到款, 而且资本市场的诸多上市限制也使得其直接融资的希望变得极其渺茫。中小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融资具有很高的交易成本。作为理性的经济主体, 中小企业可以从民间更容易获得资金, 过程简单, 可以解决临时资金需求。因此, 民间金融在这方面存在比较优势。民间金融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促进了广大中小企业的成长壮大。随着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中小企业对融资的需求也会变得更加庞大和急迫。民间金融的比较优势会更大。

(二) 民间金融在信贷方面存在比较优势

正规金融机构利用信贷配给的约束使其在信贷交易中避免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这样就会使得一些资金不足处于创业过程的中小企业得不到贷款。同样, 一些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和居民也得不到贷款。他们对贷款的正当需求不能够从正规金融机构全部得到满足, 就转向民间金融。民间金融在信贷方面存在的比较优势主要有:

1. 民间金融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上存在比较优势

正规金融机构的特点是管理冗杂, 管理层级多, 人员队伍大, 业务辐射面很广, 客户数量极多, 因此, 它们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风险。而民间金融具有的“草根性”, 他们发放的贷款主要是相互熟悉了解的关系型信贷, 因此, 对于某些借款者, 民间金融比正规金融拥有更多的信息优势。我国是地域辽阔的发展中大国, 存在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工业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二元经济结构, 这就使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民间金融一般在某个区域的小范围内进行, 发生交易的双方都是在当事人熟悉的人际圈内。民间金融机构管理层级简单, 与借款人彼此互相熟悉, 平时能够知道对方较多的信息, 知道他们的经营特点和经营状况, 还能掌握对其有约束的社会关系, 因而能够知道对方借钱用在哪个方面并且知道对方的盈利情况, 并能对其行为进行跟踪。因此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时民间金融比正规金融花费成本低, 存在比较优势。

2. 民间金融在信贷抵押品事项上存在比较优势

在企业进行贷款时, 正规金融机构对企业抵押品的质量要求很高, 抵押程序有严格的规定。虽然企业一般有土地使用权抵押、房产抵押、商品抵押、股权证质押、存款抵押等等, 但也要在抵押品手续办妥了以后商业银行才同意发放贷款。对信贷抵押品有严格要求, 这就使一些企业不能够满足其信贷抵押品质量要求。就民间金融而言, 对抵押品的质量和抵押程序就没有那么严格。他们可高可低, 抵押品多种多样, 主要有住房抵押, 劳动力抵押, 未收获的农作物抵押, 牲畜抵押。甚至家俱和农具都可以抵押;一张普通的经担保人签字的文书也可以抵押。抵押手续往往也非常简便。在某个区域的一个狭小的信贷交易圈内, 民间金融主体对信贷抵押品可以放得很开, 民间金融机构对这些人际关系和加工品、农产品了如指掌, 了解其市场价值、销售渠道和社会背景, 很容易处理这些抵押品。处理这些抵押品的费用也不高, 比较容易通过熟悉的途径得到抵偿。所以, 在某个区域内, 民间金融主体容易确定信贷抵押品, 在信贷抵押品事项上, 民间金融具比较优势。

三、发展民间金融比较优势, 推动经济健康发展

民间金融相对于正规金融具有比较优势。如果通过两者的互相发展和补充, 民间金融部门的信息优势可以降低正规金融部门高昂的信息搜寻成本, 利用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优势可以弥补民间金融机构资金不足的缺陷。在菲律宾和巴基斯坦, 银行可以扶持民间金融部门, 给其放款, 提高了民间金融的放贷能力。在阿根廷, 当地的大型银行和汽车销售商利用合会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发展汽车按揭贷款业务, 提高汽车的销量。以上案例表明, 重视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的互补性并加强其合作进而实现共同发展应该作为一条探索思路。

政府应在在大力发展正规金融的同时, 根据民间金融自身存在的特点和潜在问题, 也应对民间金融区别对待, 分类管理, 合理划分。加强法律管制和市场约束, 着手创建更好的法制环境来使其健康发展;加强金融监管, 建立跟踪监测体系, 使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和谐发展, 各自分工;完善多层次融资体系, 创造一个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 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汉平, 等.当前民间金融持续升温的原因及对策[J].广西金融研究, 2001, (4) .

[2]康正平.农村金融融资瓶颈与民间信用的替代效应分析[J].金融纵横, 2004, (12) .

[3]周彬.关于中国民间金融的思考[J].北方经贸, 2002, (1) .

农村民间金融的供需矛盾分析 篇5

(一) 农村民间金融的需求分析

农村民间金融的需求主体主要包括农村的企业和农家两种。

1. 农村民间金融中农家的需求行为分析。

农家在自己一小块土地上耕耘, 土地面积小、生产规模小从而导致他们只能在很小范围内、以小规模进行借贷, 而这种借贷行为正规金融机构一般不会批准, 只能寻求农村民间金融。农家一般以家庭为基本单位, 这种生产具有分散性, 投资决策是多数为个体主义的, 因而商业化的借贷在农村是缺乏的。

2. 农村民间金融中农村企业的需求行为分析。

一般农村企业的资产规模和营业额都比较低, 抗风险能力较差, 从而使其在正规金融组织无法取得借款, 只能从农村民间金融获得资金。农村企业多数实行家族式管理, 财务管理一般都不是很规范, 加大了正规金融机构对其账务数据的审查难度, 从而使得其贷款比较难。再加上有些农村企业的信用差, 时常出现逃债、赖账现象, 从而影响了农村企业整体形象。

(二) 农村民间金融的供给分析

农村民间金融的供给主体有以下几类:

1. 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是农家与农家、农家与企业和企业之间的有息或无息的借贷行为。一般来说, 许都民间金融的双方都比较熟, 彼此信任, 但是资金流动性比较差。由于农家没有其他的资金来源, 农民大量的金融需求, 如一些大事 (婚嫁、生病、盖房子) 和一些农业生产 (购买化肥、生产工具) 都需要借款, 有亲友借款, 也有民间借贷。

2. 典当行。

典当行业有诸多优点, 如资金额度不受限制、期限比较灵活、手续比较简便和省时省力, 已逐渐成为农村资金周转、消费和投资的重要形式。在商务部和公安部的共同监管下, 典当行有很多面向农村企业的经历, 已逐渐成为农村快速融资的绿色通道。

3. 担保公司。

担保公司是以资金为经营手段, 以信用担保为经营内容的特殊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沟通银行和企业的纽带, 是维护金融债权的保证。农村民间金融信用担保的建立, 对正规金融机构、企业和信用担保机构, 都起到巨大的作用。目前, 我国农村的信用担保形式呈担保性质和组织的多样化、担保品种的多样化和资金来源的多样化等特点。

4. 高利贷。

目前, 由于农村民间金融存在风险高、成本高和非生产性的贷款多等特点, 政府部门又不允许有组织的农村民间金融的存在, 同时又限制民营银行的农村金融领域的行为, 而农村的农民生活和生产所需资金又严重不足, 从而导致农村民间金融逐渐有地上走向地下。因而, 在诸多地方存在高利贷和地下钱庄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二、农村民间金融供需矛盾分析

(一) 金融信贷支持与财政税收政策不协调

发达国家的金融信贷支持与财政税收政策是协调一致的, 如美国为了鼓励农村金融的发展, 在《联邦信用法案》中作出规定:信用社属非盈利机构, 其金融业务应免征所得税;日本政府发放农业贷款的金融机构会给予一定的损失补贴、利息补贴和债务担保等。而我国目前是:没有对资金需求周期长、收益低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进行大规模的投资, 也没有对金融机构发放的农业贷款给予损失补贴、利息补贴和债务担保等支持, 反而金融机构发放的农业贷款成本高于其他行业。因此, 金融机构发放农业贷款的积极性不高, 从客观上导致了贷款利率的升高, 最终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二) 需求多样与供给单一的结构矛盾

目前, 农村金融需求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维持农业生产的必需的资金需求, 随着新农村的建设, 贷款额度需求逐渐增大。但是, 生产性投资的需求弹性比较大, 如果借款碰到难度, 这些资金需求就会被严重压缩;第二种是消费性资金需求, 且具有很大的刚性。这些资金需求主要是用于子女教育、嫁娶、看病和建房等非生产性活动, 因为由于其没有增值能力或很小, 所以还款的周期会很长。第三种是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需求, 包括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小城镇建设及扶贫等工作。

然而, 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涉农贷款主要是农家小额信贷和农家联保贷款, 满足不了宽领域、多类型的金融需求。例如, 农业发展银行只提供棉粮油流通环节的金融服务;在农村金融机构中只有农村商业银行提供消费性金融业务, 所以就出现了多样需求与供给单一的结构矛盾。

(三) 需求量大供给量小的总量矛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农业生产领域。然而由于农业生产本身的资金积累能力差, 很难满足本身对资金的需要, 因此, 农村民间金融存在需求总量不断增大与满足度逐渐减小之间的矛盾。据相关研究表明, 农村民间金融存在的供求缺口量在逐年扩大。

(四) 信贷额度结构和期限结构的矛盾

近些年, 农业生产逐渐实现规模化、特色化、市场化, 农业生产者对借贷资金的需求金额和需求期限也要求相对灵活, 然而农村金融组织所提供的金融业务不能完全适应这些要求。首先, 贷款金额的不适应, 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对资金的需求笔数不多但金额要大, 但农村金融机构一般是小额信贷 (3万~5万元左右) ;其次, 贷款期限的不适应, 农民从事的部分农业生产 (加工、储运和养殖) 一般要1~2年才能产生经济效益, 而农村金融机构发放的多为1年期的短期贷款。

三、实现农村民间金融供求均衡的政策建议

要实现农村民间金融资金供求均衡, 首先, 要借助财政力量, 缩小涉农行业与非农行业之间的收益差异;其次, 必须重构农村民间金融的供给体系, 放松对农村金融监管, 提供更有效的政策性支农政策, 满足农村金融需求。

(一) 发挥国家财政支农作用, 提供三大类政策的支持

要发展农村民间金融, 国家必须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 为其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 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保证农村民间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转。第一, 要制定财政转移政策和财政税收政策缩小城乡间贫富差距。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商业化运作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腾飞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当前, 我国新农村建设为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了绝佳机遇, 政府要以减免税、财政转移支付等财政税收政策推动农村民间金融发展和完善。第二, 培育农村民间金融体系所需的各类政策。要实现农村经济的显著改善, 要出台一系列政策, 建立农村民间金融体系。但政府绝不能“包办”, 因为这几年的“政府包办”并没能有效解决农村民间金融的供给不足, 政府应培育政策从而引导并保证农村民间金融体系的可持续性运转。第三, 制定“资金回流农村”的政策。逐渐或适当放开对农村金融管制, 允许适应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的发展, 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村资金外流的问题。如果对涉农金融业务给予适当的财政补助, 也能引导社会资金回流农村。显然, 在农村经济还未发展到能吸引资金流入的地步, 有必要制定直接的金融政策, 限制农村资金的外流和吸引农村外资金的流入。

(二) 考虑农村金融需求现状, 改善农村民间金融环境

政府在制定农村民间金融的扶持政策时, 应充分考虑农业生产资金需求的普遍性、小额性、分散性、层次性和不固定性的特征。第一, 农家层面的资金需求主要表现为基本生产性需求和基本生活性需求, 这些与农民的生产与生活息息相关, 然而, 这些资金需求往往有额度大小不一、时间长短不固定性等特点, 这给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带来很大困难, 从而需要加大了财政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第二,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村的教育、医疗和住房的信贷支持, 引导各种资金进入农村市场从事教育、医疗保险、生活统一住房等投资, 从而解决金融市场的失灵问题。一方面农户逐渐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社会医疗保障和养老等问题, 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还很薄弱, 单依靠自身的生活积累难以实现自我保障, 从而需要依靠各种资金来实现养老、看病及子女教育的问题。第三, 政府应转变扶贫思路, 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政策性补贴贷款只能治标但不治本, 会钻政策空的人可能会使农村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所以, 不能将扶贫停留在为穷人提供资金帮助, 更应是赋予穷人将资金转化为赚钱的能力, 如重视科技援助、技术服务和市场开拓等, 从而使扶贫真正落到实处。

(三) 政策性机构为主导供给, 商业性机构为主体供给

农村民间金融的供给体系要有财政部门、金融部门和社会资本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 要满足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农村的多样化的需求。第一, 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引导作用。目前, 世界各国都普遍运用政策性金融实现支农, 因为政策性金融既能为农村的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还能为商业性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打下基础。因而, 应进一步调整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定位和职能范围, 增加其对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的引导作用。第二, 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主体作用。目前, 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现存正规金融的主力军, 是农村资金供给的主要渠道。首先, 要充分挖掘农村商业银行支农的潜力, 在农村地区大力地推进小额贷款、联保贷款、扶贫贷款等多种金融服务。同时, 应采取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商业银行加入农村民间金融体系。

(四) 放松农村民间金融管制, 加强农村民间金融监管

要真正解决农村的供需矛盾, 政府应放松对农村民间金融管制, 加强对农村民间金融市场的监管, 从而繁荣农村金融市场。要放松农村民间金融的监管, 应采取有效方法加以引导、规范和保护, 使其健康有序地运转。第一, 监管部门应适当降低农村民间金融的市场准入门槛, 把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化, 逐渐实现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合法化, 还要为其度身定制相应的规章制度;第二, 适度建立以社会资本为主的充满活力的资金供给体系, 采用公平的信贷规则和市场约束机制, 给予资金的供需双方充分的选择权, 充分发挥农村民间金融运营的各种优势, 在最大限度上适应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第三, 政府及有关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农村民间金融的有关法律、法规, 引导农村民间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雷硕, 李亚云.关于农村金融信贷市场供需矛盾的成因探究——由村镇银行的困境引发的思考[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2013 (10) .

[2]尹帅.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矛盾和成因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 2013 (6) .

民间金融界定分析 篇6

关键词:正规金融,民间金融,合作,博弈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王自力 (2006) 认为民间金融是与官方金融相对应的概念, 它的产权必须是属于民间所有的而不是国有, 其机构负责人的任命也应该与政府部门无关。民间金融区别于正式金融体制的内涵: (1) 它还没有得到法律上的认可; (2) 它并没有被包含于正式金融监管之中。由于民间金融没有取得合法地位, 所以既未纳入监管范围, 也不受法律保护。

姜旭朝 (2004) 认为民间金融可分为正规和非正规的, 那些在我国正式金融体制内并受金融监管部门监管的为正规民间金融, 没有纳入我国金融管理机构常规管理系统而游离在正式金融体制之外的则为非正规民间金融。正规民间金融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合作银行等;非正规民间金融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合理且合法的“非正规金融”, 主要是指在政府规定范内从事的金融活动;二是合理不合法的“灰色金融”, 包括农村社区性融资组织、民间集资、金融合会和私人钱庄等, 尽管它们不符合目前的法律规定, 但在不同程度上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三是既不合理也不合法的“黑色金融”, 主要指高利贷、金融投机诈骗案等违法犯罪的金融活动。

曾康霖认为民间金融是一种非合规的金融, 即未按照政府确定的规章制度进行市场准入和运作, 也未遵照监管部门的规定披露信息、接受监管, 无组织的经营单位。并认为, 民间金融是一种自发性的、分散性、隐蔽性的金融活动, 主要表现为民间借贷。

江曙霞 (2003) 则认为现代意义上的民间金融, 是金融的一个组成部分, 具有金融的一般特性, 即受制于一定的经济环境并以一定的信用形式为基础。非正规金融不是违法金融他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民营金融, 因为“民营”金融只涉及所有制概念和经营机制, 而“民间”金融则涉及合法与不合法的问题。民间融资具有自发性、隐蔽性和分散性的特点, 游离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 游走于政策法规的边缘, 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从制度供给的意义上看, 因其未被纳入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范围之内, 所以被称为非正规金融或灰色金融;二是从制度需求的意义上看, 民营经济对民间金融有着较强烈的需求因此有着较浓的民间气息。

笔者认为, 民间金融实际上是指以个人信用为基础, 没有得到国家法律认可的, 尚未纳入政府监管范围的金融形式。本文所界定的民间金融 (1) 是指产权属于民间或以民间为主体, 由民间金融组织或个人独立自主地开展金融服务及与之相关的金融交易活动的金融形式, 包括正规和非正规两种形式。

二、关于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的合作分析的文献综述

罗纳德·麦金农用“金融二元主义”解释了非正规金融的产生和存在。他认为由于有组织的银行放款的特殊性和偏好性, 使得银行没有条件赚取较高的利益;由于银行没有获取较高的收益, 也没有条件以较高的利息支付给存款者。在存款者得不到较高的利息回报而又存在着通货膨胀的状况下, 实际利率很可能为负。在存款利率较低, 甚至为负的情况下, 储蓄者便减少实际货币持有量, 这不利于增加投资。他同时认为, 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分割、资本市场不发达, 企业和家庭采取技术、发展经济, 主要靠内源融资。在这种状态下, 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只能转而依靠内源融资或求助于地下金融市场, 于是与正规金融部门平行的非正规金融组织出现了。

世界银行的年度报告 (1989) 就提出, 尽管非正规金融安排能满足非法人部门的需求, 但在资金规模、长期性方面存在不足, 需要政府采取措施降低这些部门的费用和风险, 使其有条件纳入正式金融机构之内, 促进非正规金融业与正规金融业之间的联系。要求在法律环境改善的条件下, 规范非正规金融业务, 使其与正式金融机构相互协调, 互相弥补业务与能力的缺陷, 从而扩大金融服务的范围。Seibel (1997) 在研究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关系时指出, 在所有金融机构都有效的情况下应当将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连接起来, 促进两者的合作。

林娟, 刘莎 (2006) 从金融交易成本的角度出发, 基于金融活动的规模效应、交易对象与信用体系特征所造成的交易成本的差异, 比较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各自的比较优势及原因, 并由此得出结论, 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作为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 应该按照各自的交易成本优势合理进行制度安排。

王峰, 傅坤 (2007) 认为民间金融组织在我国农村地区的规模越来越大, 对农村正规金融体系运行造成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其中有有利的因素, 也有不利的因素, 尽管民间金融组织与农村正规金融体系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后者的经营效率, 但是由于前者游离于国家金融监管体系之外, 所以由此带来负面影响也是相当严重的。因此他们认为可以寻找一种途径来使民间金融发挥其有利因素促进农村金融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其中包括培育新的农村金融市场主体, 以新型的合作金融组织为媒介, 农信社将贷款转贷给农户等手段。

姜旭朝、丁昌锋 (2004) 认为, 民间金融的边际贷款成本低对民间金融的蓬勃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民间金融的边际贷款成本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趋势。随着民间金融组织的规模扩大, 金融资产数量增加, 民间金融的边际贷款成本逐渐下降直到最低点, 其信息、成本优势等都得到最大的发挥, 效率也最高。但此后, 客户量的增多使得客户由金融弱势群体向其他层次转移, 边际贷款成本也会不断上升。而主流金融机构则存在规模经济, 即随着客户数量的增加, 现代主流金融机构的边际贷款成本逐渐下降, 其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限度都大大高于民间金融。达到M点后民间金融就会失去相对于现代主流金融机构的成本优势。

张爱华 (2007) 运用演化博弈的方法, 对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的合作给出了博弈论的解释, 指出良好的政策环境下, 利率是制约双方合作的主要因素。在正规金融严重缺位的农村, 应将民间金融拉出水面, 在法律框架内给予其合法的身份, 让其在政府的监督引导下发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鼓励扶持民间金融组织利用其信息和成本优势与正规金融进行合作, 发挥民间金融对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有益影响, 使民间金融沿着良性的轨道发展。

娄锋 (2009) 认为正规金融与农村民间金融都存在着各自的竞争优势, 并且它们相互间有着很强的互补性, 他通过列举了它们实现合作的具体模式并通过收益———选择模型分析证明, 两者之间建立垂直合作的融资关系将能够改进整个农村金融参与者的福利。

三、结论

在目前全球面临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资金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政府采取了扩张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但是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需求较大, 鉴于农村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均存在自身的劣势, 所以二者任何单一一方均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的优势, 使他们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 使二者更充分、更有效、更可控地利用资金为我国农村经济服务, 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江曙霞, 马理.中国民间信用[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马经, 华南金融热点透视[C]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3]江曙霞, 秦国楼.我国民间金融的政策与思考[J].决策借鉴, 2000, (4) :16一18

[4]世界银行.1989年世界发展报告[Z].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9.

[5]林娟, 刘莎, 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的比较优势分析[J].财经论坛, 2006 (8)

[6]王峰, 傅坤, 民间金融与农村正规金融的竞争与合作[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7 (4)

[7]姜旭朝.中国民间金融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6

[8]张爱华, 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的合作:演化博弈论的视角[J], 济南金融, 2007 (4)

民间金融界定分析 篇7

民间金融并没有标准的概念, 简单来说, 就是指正规金融体系以外的非公有制性质的资金融通活动。在组织形式上主要有民间借贷、企业集资、典当行等。从1998年开始, 我国大力推进金融改革, 加快银行企业的商业化步伐, 随着商业化步伐的加快, 出于盈利角度的考虑, 国有商业银行大批的撤出农村, 中国农村出现了“金融空洞”现象, 农户以及乡镇企业获取资金的渠道受到限制, 这时民间金融扮演了“江湖救急”的角色, 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金融通的作用, 支持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民间金融存在的合理性

1. 经济学视角

从供求角度分析, 由于农村资金的需求方主要是个体农民, 农户对资金的需求有着贷款数额小、季节性特点明显的特点。但作为资金供给方的商业金融机构, 出于盈利考虑将目标市场定位在了城市工商业, 随着大批银行撤出农村市场, 目前在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正规金融机构只剩下农村信用合作社, 并呈现出垄断的地位, 但由于资金供给短缺, 在贷款过程中的“寻租”现象普遍。

随着农村的发展, 农村资金的需求不断增大, 而与之对应的却是正规金融资金供给的逐渐萎缩盾, 农村经济遇到了资本瓶颈而发展受限, 而且这种现象愈演愈烈, 当资金实际供给量持续小于资金需求量就形成了资本缺口, 也就是说, 当前中国农村的资本缺口正在逐渐放大, 资本缺口的存在为民间金融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拥有闲置资金的农户通过民间借贷等手段将资金投放出去, 从而获得高于基准利率的收益, 扮演了资金供给者角色, 这部分供给者会获得高于银行储蓄的超额利润, 据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刘萍透露:央行对31个省份进行的快速调查显示, 民间借贷利率的平均水平是12%~15%。这是相当具有吸引力的利率水平。

2. 社会学视角

在农村地区, 民间金融更灵活、更具优势, 首先, 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 在农村金融市场上, 正规金融部门不可能准确的了解以个体出现的每个贷款人的信用和财务状况, 这样就会影响到正规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而在民间金融市场上, 由于交易双方生活在同一个区域, 利用与借款人之间频繁的资金往来, 对对方的信用情况、财务情况、资金投向和项目前景等信息有相对充分的把握和了解, 容易克服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高交易成本和高违约风险, 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其次, 降低了交易成本, 由于正规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过程中往往都涉及到受理, 调查、审查、审批、发放和贷后管理的程序, 这就大大的增加了其运营的成本。而民间金融只需交易双方面对面就可以完成整个借贷过程, 既不需要场所也不需要信用调查, 节约了大量的交易成本。

三、农村民间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1. 指标选择:农村金融发展

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由农村正规金融和农村民间金融两个部分构成, 在农村, 正规金融主要行为就是信用社和农业银行向农户发放贷款, 民间金融的表现就是农户在正规金融机构外获得的资金支持。所以, 在反映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指标中, 拟从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两个方面选取指标。正规金融指标选取农户从银行信用社人均贷款额/人均GDP, 民间金融指标选取农户来自民间人均借款额/人均GDP, 在实证中, 分别用GOV和NON-GOV代表。

2. 指标选择:农村经济增长

众所周知, GDP是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 农村经济增长也可采用农村人均GDP增长率作为衡量指标, 但目前我国一直未开展农村GDP的统计工作, 也就无法获取到相关数据, 所以本研究参照国内外实证研究的普遍做法, 根据农村经济增长的含义, 结合中国农村经济的实际状况:用第一产业值与乡镇企业增加值之和估算农村GDP。

3. 协整检验结果

通过EVIEWS软件得出结果如下:GDP变量结果是1, 这是因为它是VAR模型第一个方程的因变量, 所以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各方程的出现顺序而使所希望的变量前的变量为1, 将协整关系写成数学表达式, 并令其等于VECM, 得到

VECM=GDP+1.74226GOV-4.055589 NONGOV

通过得出的协整方程结果来看, 在农村经济、农村正规金融和农村非正规金融这三个变量的均衡关系中, 农村人均GDP增长率与农村民间金融水平成正向关系, 而与农村正规金融水平成负向关系。这说明民间金融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村经济增长, 而农村正规金融的发展却不能使农村GDP增长率提高, 反而使农村经济增长率下降。这说明农村信贷效率不高, 因而进一步地可以初步说明农业贷款效果并不理想。

四、结论

通过定量的实证分析, 我们得出, 农村正规金融贷款并没有对农村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分析其原因可以总结以下几点:一是农村正规金融贷款存在的表面化, 即农村贷款仅仅在名义上存在, 而实际投入农村、农业的不多, 非农业化、非农村化现象严重;二是农村的中小企业只有少数能获得银行授信额度, 而且很大部分企业的授信额度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三是农村金融机构运营水平低下, 贷款手续繁琐效率低。

实证分析显示, 民间金融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显著的支撑作用, 民间金融的发展有效地弥补了我国正规金融的发展不足, 在中国农村经济增长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 民间金融满足了受到正规信贷规模约束的农村金融需求;其次, 一些民间金融行为部分地弥补了正规金融所难以涉及的领域, 提高了金融体系融通资金的效率,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三, 民间金融满足了农村资金需求高峰期的资金需求。

摘要: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本文通过定量的方法分析, 发现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 且呈正向相关, 而农村正规金融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却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说明在正规金融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时, 民间金融的兴起起到了积极的补充作用。

关键词: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杨福明, 师秀清.温州民间金融与金融改革[J].温州大学学报, 2003, (2) :9~12.

[2]全颖, 互联网金融发展、支付货币电子化及对货币供给的影响[J].中国流通经济, 2016, (07) :122~126.

民间金融界定分析 篇8

民间金融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促进金融生态发展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国外学者研究发现, 民间金融的产生原因在于其解决信息不对称方面比正规金融机构具有优势。Hoff和Stiglitz (1994) 认为民间借贷具有较低的交易成本, 是民间借贷得以存在的前提。William F.Steel, et al (1997) 认为与正规金融相比, 民间金融解决信息不对称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在我国, 随着民间金融的快速发展, 民间金融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建立在亲朋好友的人与人之间的借贷模式, 而是跨越了既有的运行轨道, 通过跨人、跨地域或者利用中介的形式进行借贷, 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问题日益凸显。周红岩等 (2008) 描述了民间金融风险的四个新特点, 其中之一是随着民间金融借贷的范围扩大, 信息不对称会导致机制性风险。马红漫 (2011) 以温州民间金融事件为例, 分析了民间金融借贷存在的隐患, 警示人们要提防民间金融借贷风险的多米诺效应。随着民间金融的迅速发展, 其呈现出涉及主体多元化、业务类型复杂性、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等特点, 特别是在法制不完善、监管不力、信用缺失的现实金融管理环境下, 由于信息不对称引发的民间金融风险传导效应日益剧增。因此, 本文认为有必要对不对称信息条件下民间金融风险传导效应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二、民间金融风险传导的不对称信息诱因分析

民间金融风险传导的不对称信息诱因按照其层次的不同, 可以分为宏观原因、中观原因和微观原因 (如图1所示) 。宏观原因主要是指存在于民间金融体系外而引起民间金融风险传导的不对称信息发生的因素, 如国家政策因素、国家法律法规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经济环境因素等。中观原因主要是指由于民间金融体系自身经营环境条件和制度不完善而引发民间金融风险传导的不对称信息的因素, 如民间金融的行业管理制度、经营规范性以及定价模式等。微观原因主要是来自于民间金融直接利益主体, 如资金需求者、中介机构以及资金供给者。其中, 微观层面的原因更易直接导致民间金融风险的传导。

微观原因可称为内部原因, 是导致民间金融风险传导的不对称信息的直接因素。而宏观层次和中观层次的原因统称为外部原因, 其就像化学反应中的一个催化剂, 是促使民间金融风险传导不对称信息发生的间接因素。如在经济和社会日益发展的外部环境下, 民间金融已经不再局限于亲戚朋友、乡邻好友等社会关系的借贷形式, 而是由信息透明度高逐渐变为信息透明度低的借贷关系, 形成了跨人、跨地域或通过中介的借贷形式。一些不合格的资金需求者为了能够获取资金供求者的融资, 千方百计寻找民间金融的漏洞 (操作简单、无项目风险评估等) , 通过捏造虚假的信息, 来获取资金供求者的信任, 筹集资金, 最终造成信息严重的不对称, 导致民间金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与传导。同时, 在缺乏法律法规的政策保护下, 有些喜欢“钻法律空子”的民间金融中介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 利用各种手段, 如以高额利息回报作为诱饵造成信息假象, 骗取公众资金, 严重扰乱了金融业的正常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三、民间金融风险传导效应分析

1、民间金融风险传导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海因里希从研究中发现, 风险的发生具有多米诺骨牌的特征, 一旦相互联系的系统中某个小环节出现问题, 就会引起一连串的反应。从近几年发生的多起关于民间金融的事件来看,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 发生民间金融风险传导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案例不胜枚举。如2009年以来在浙江温州、内蒙鄂尔多斯等地相继出现的民间金融资金断裂, 老板“跑路”、自杀等现象。因为民间借贷的操作流程简单, 旨在为中小企业或个人筹集资金提供方便, 资金供给者为了能从中获得高利益, 在巨大的“虚假的诱惑”下将资金投放于中小企业。最终由于市场的不景气, 中小企业最后难以负荷民间借贷的高利率, 致使风险发生, 从而将风险传导给所有的资金供求者和其他企业, 使资金供给者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 形成民间金融风险传导多米诺骨牌效应, 如图2所示。

2、民间金融风险传导的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认为,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 而这扇窗户一直得不到及时的维修, 这扇破窗就会给人们一种无序的感觉, 其他人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破坏更多的窗户。这种效应在民间金融风险中同样存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 民间金融的资金供求者对资金需求者没有实行有效严格的经济评估, 风险防控意识淡薄, 为了追求高风险的利益, 盲目地将资金贷给资信条件差的资金需求者 (特别是中小企业) 。当其中一个资金需求者无法忍受高利息债务而放弃还贷时, 如果放贷者没有及时遏制这种行为, 则会给其他资金需求者一种心理暗示, 最终每个人去模仿这种“破窗”行为, 故意不急于还清债务, 最后给资金供给者造成大量的坏账, 致使造成严重的损失。如近几年发生的温州企业股东集体蒸发事件。由于无法偿还民间借贷的高利息, 个别老板“跑路”后, 引发了多家老板“跑路”。

3、民间金融风险传导的蝴蝶效应

现代混沌理论之父爱德华·洛伦兹认为, 初试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如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可以引起龙卷风。民间金融风险传导中同样存在蝴蝶效应。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 民间金融借贷中的某一个环节出现微小的问题, 如果不及时进行控制和疏导, 就会引起整个民间金融关系网络的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如当国家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银行紧缩政策以及房地产政策时, 金融机构就会严格限制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一些借贷者就会选择具有高额利息的民间金融借贷形式来筹集资金。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 一些社会资金顺其自然流向了那些业绩差、资质低的企业或个人中。这不仅会阻碍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也会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

4、民间金融风险传导的耦合效应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耦合效应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之间通过中介环节的关联和相互关系, 在作用和反作用的方式下, 发生相互吸引和排斥而形成更大效应的现象。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民间金融风险传导过程中, 由于民间金融借贷关系网络系统中各相关利益者或各个运行环节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通过相互作用的影响, 导致各个相关利益者或者各个运行环节在民间金融风险传导过程中相互影响和作用, 最终致使民间金融风险的性质和强度在传导过程中可能发生改变。根据民间金融风险传导的最终的风险强度是否发生改变, 可将民间金融风险传导耦合效应分为纯耦合效应、弱耦合效应和强耦合效应。如果民间风险传导产生的是1+1=2的效应, 则为纯耦合效应, 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 民间金融的风险流量和强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即只会在一个微小区间波动。如果民间金融风险传导产生的是1+1>2的效应, 则为强耦合效应,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 资金供给者为了追逐巨大的利益, 将资金通过中介介绍给不同的资金需求者 (如中小企业) , 则民间金融的风险流量和强度可能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多线路的传导路径逐渐放大风险效应。如果民间金融风险传导产生的是1+1<2的效应, 则为弱耦合效应,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 资金供给者在交易过程中对资金需求者进行严格筛选, 并事先做好风险防范, 则民间金融风险的流量和强度则会在传导过程逐渐减弱或消失。

四、不对称信息条件下民间金融风险传导控制措施

1、民间金融利益主体控制措施

(1) 资金供给者。在民间金融借贷行为中, 资金供求者处于信息获得劣势。在民间金融传导控制中, 资金供求者应在借款前和借款后采取有效的措施去截断风险传导路径, 阻止风险的传导 (如图3所示) 。在借贷发生前, 可以根据各个资金需求者或者中介机构发出的信号来选择理想的借款者, 即对市面上的资金需求者或中介机构进行事先调查, 做好充分准备, 选出合适的借款候选人或中介机构。再在备选的借款人或中介机构中进行信息识别, 如有可能应让借款人或中介机构提供有效的担保抵押等。最后选出合适的借款人或中介机构。同时, 应定期追踪并关注借款人或中介机构的重要消息, 做好后续的风险防范措施, 以防造成坏账。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一系列的有效控制措施, 则可减少或阻断民间金融风险传导效应的发生。

(2) 资金需求者。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 资金需求者与不正规的中介机构相比, 具有信息劣势。某些中介机构会利用一些资金需求者急于筹集资金而又无法向正规金融机构筹集到现有资金的心态, 抬高借贷利率, 使资金需求者最终遭受严重损失。因此, 为了防止风险传导, 资金需求者应在借款前对资金供给者或中介机构进行有效的调查和了解, 特别是中介机构, 如中介机构是否有正规营业执照, 是否和市面中介机构的定价一致等, 在充分了解资金供给者或中介机构的情况下进行筹资。同时, 在事后做好有效的风险防御措施, 以免遭遇高利息和诈骗风险。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措施, 可防止不对称信息下的民间金融风险传导效应的发生。

2、民间金融监管主体的控制措施

(1) 加快民间金融的法律建设。不对称信息条件下, 民间金融风险传导效应产生的外部原因为民间金融缺乏法律的有效保护和存在监管空白。因此, 国家作为民间金融风险的监管主体, 应通过立法来保护民间金融中的利益者, 使民间金融借贷行为法制化, 应建立民间借贷的合法平台。一是要求资金供给者或中介机构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立借款标准, 并在有关部门进行登记注册;二是登记注册后, 根据资金供给者或中介机构提交的相关材料发放资格牌照, 才能实施贷款;三是制定一套民间借贷流程手续, 并规范放债业务, 完善民间金融贷款交易环节和流程, 如在交易前, 应实施科学合理的事前评估, 包括借款人的基本情况、资金用途、利率, 合同是否正规, 有无风险抵押品, 还款方式以及还款期限等;四是应对资金进行分类, 严格制止与国家政策或法律法规相违背的资金用途;五是根据资金用途和资金额度设定相应的利率范围, 防止资金需求者因高利率而无法还贷;六是规范资金供给者或中介机构行为, 对资金供给者或中介机构作出明确的规定, 保护合法合理的资金供给者或中介机构, 打击利用民间金融借贷进行诈骗活动的个人或组织;七是严格监督资金需求者的行为, 防止其诈骗资金供给者或中介机构, 或发生违背国家法律政策的行为。

(2) 加强民间金融的监督管理。由于民间金融借贷活动涉及面广, 自由度强, 因信息度低而引起的风险传导效应时有发生。因此, 为了能有效地控制不对称信息下民间金融风险传导效应的发生, 应对民间金融借贷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 并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首先, 应成立专门的民间金融监管部门, 对民间金融的借贷信息进行详细记录和跟踪, 定期更新民间借贷信息, 对发现的风险源头应及时制止, 防止风险传导。其次, 应鼓励各地资金需求者积极主动去监管部门登记有关借贷信息, 对数额较大的放债行为, 应向监管部门咨询有关风险防范措施, 以此来保障资金的安全。同时, 应尽快在全国范围内设置民间金融监管网络, 建立多层次、有效率的民间金融监管网络, 严格控制民间金融的一系列流程, 并对违规操作进行严厉惩罚。

五、结论

不对称信息条件下, 民间金融风险传导效应时有发生, 对其所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破窗效应、蝴蝶效应和耦合效应进行分析不仅是民间金融风险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课题, 而且对民间金融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本文从三个层面分析了民间金融风险传导的不对称信息诱因, 深入地研究了民间金融风险传导效应, 并提出民间金融风险传导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Hoff.K.Stiglitz.J.E.Introduction:Imperfect Information and Rural Credit Market:Puzzles and Policy Perspectives[R].the Word Bank Economics Review, 1994 (4) .

[2]William F.Steel, et al.Informal Markets Under Liberalization in Four African Countries[J].World Development, 1997 (5) .

[3]周红岩、曾立平、李文政:民间借贷的风险隐患新特点与对应措施[J].金融纵横, 2008 (1) .

[4]马红漫:警惕民间借贷风险的多米诺效应[J].社会与公益, 2011 (11) .

民间金融界定分析 篇9

一、民间金融对鄂尔多斯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本文系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项目编号:08C021。

(一) 促进鄂尔多斯经济的快速发展

鄂尔多斯地区在“十五”期间经济年均增长率超过20%, 累计实现GDP1586亿元, 是“九五”累计完成数的3倍。2007年, GDP突破千亿元关口, 达1150亿元, 同比增长24.3%, 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财政收入达到200.8亿元, 同比增长38%, 地区经济增幅连续数年居全国第1, 经济总量由全国排名第23位跃升至第17位。中国社科院和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发布的《2007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 鄂尔多斯增长竞争力在全国200个城市中排名第1。“十五”期间也是鄂尔多斯地区民间金融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在此期间, 民间借贷机构业务发展迅速, 投融资量呈现几何式增长。作为一种有效的融资方式, 鄂尔多民间金融加快了鄂尔多斯地区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的速度, 成为地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按照全国民间投资对产出1:2.25产出比平均水平来算, 鄂尔多斯地区的民间投资对GDP的贡献为7%, 占整个GDP总量的1/3。2007年, 鄂尔多斯地区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 (不包括跨省区项目) , 从投资主体看, 国有投资329.6亿元, 增长53.1%, 占38.2%;民间投资503.4亿元, 增长36.8%, 占58.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29.0亿元, 增长147.9%, 占3.4%。民间投资首次超过国家投资部分。民营投资活跃、发展快, 是鄂尔多斯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

(二) 有力促进了鄂尔多斯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

鄂尔多斯地区中小企业门类较多, 分布在各个行业和领域。按行业类别划分, 农林牧渔业占0.47%, 工业占18.5%, 建筑业占7.8%, 第三产业占73.23%。截至2007年, 鄂尔多斯的中小企业数量占全市企业总数90%。以东胜区为例, 2007年, 东胜区在全国县域百强中的位次由2005年的第56位跃升至第25位, 从一个县域小区成长为经济强区, 这其中中小企业功不可没。截至2007年底, 东胜区共有中小企业2135户, 较2000年增加1171户,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75户。共实现增加值129.67亿元, 占GDP总量的69.4%, 其中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2亿元,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4.84亿元。纳税12.98亿元, 占全区企业税收总额的34.4%。尤以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为主要特点, 不仅繁荣了市场, 提高了国民经济整体效益, 缩减了资源、环境压力, 而且, 促进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解决了一大批城乡居民的就业问题, 成为增加就业的主渠道。但是, 中小企业融资的情况与其对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地位极不相称, 普遍面临从正规渠道融资难的困境。

以2007年为例, 鄂尔多斯市各大金融机构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像鄂尔多斯集团、伊泰集团等地方大型企业和神华神东公司、神华准能公司等中央直属企业。2007年, 新增贷款115.1亿, 其中全市5.76多万户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仅分得新增贷款的6%。2008年,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 出于风险防范的考虑, 各大金融机构进一步把市场定位于大项目、重点行业、重点企业, 更加剧了鄂尔多斯地区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的难度。因而, 许多中小企业和农牧民、个体工商户只好求助于民间金融。而民间金融的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创业企业和民营企业, 大企业一般不会成为融资的对象, 有时大企业还成为资金融出的来源。民间金融成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创业企业和新兴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渠道, 鄂尔多斯地区60%以上的中小企业都是通过民间借贷取得外部融资, 只有少部分的优质中小企业依托担保和抵押才能获得银行贷款。民间金融促进了鄂尔多斯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 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正规金融发展不足存在的融资缺口问题。

(三) 增加了鄂尔多斯地区居民的财富

民间金融的兴起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鄂尔多斯地区长期以来投资渠道单一、过度依赖银行储蓄的局面, 使居民投资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 直接带动了城镇居民投资理念的变化。居民将投资渠道转向鄂尔多斯地区的典当行、投资公司和担保公司, 获得了可观的收益。按民间存款年利率20%计算, 相比同时期正规金融不到4%的年利率, 民间融资收入相当可观。中小企业一直是鄂尔多斯地区扩大社会就业的主渠道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最大来源, 而中小企业又主要是靠民间金融来获得资金。2007年, 城镇居民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为31670元, 增长17.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226元, 增长24.8%。其中, 工薪收入11886元, 增长15.9%;经营净收入2230元, 增长27.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665元, 增长22.3%。所以, 鄂尔多斯民间融资通过支持当地中小企业的发展, 解决了当地居民的就业, 增加居民的收入, 也促进了当地的消费, 使当地经济实现健康稳定的增长。

(四) 活跃了鄂尔多斯地区的金融市场

近年来, 由于个体私营经济和私营企业在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难及市场竞争激烈, 使民间金融处于较活跃的状态。在这种形势下,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鄂托克旗以各种名义成立的贷款公司便应运而生。民间借贷规模快速增长, 并逐渐向地方特色产业聚集。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同作为金融机构, 业务上必然有重合之处, 因此, 必然会形成排斥性的竞争或替代关系。二者之间的竞争有力推动了鄂尔多斯地区金融结构的创新。民间金融组织的出现和发展打破了正规金融垄断的局面, 促使正规金融机构不断加强自身服务水平和质量, 加快金融创新来吸引客户, 一定程度改变了以往服务差、工作效率慢的行业作风。民间金融出现也促使鄂尔多斯地区政府组建了鄂尔多斯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 这些商业银行在利率和贷款方式上比国有商业银行更具有灵活性。这两家地方商业银行在建立之初就取得存款增长50%, 贷款增长20%, 利润增加30%的业绩。民间金融的繁荣还催生了众多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出现, 2008年, 鄂尔多斯新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达40多家,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所以说, 民间金融的出现改变了鄂尔多斯地区固有的金融格局, 为鄂尔多斯地区金融业发展增加了动力和活力, 有利于促进银行业经营能力的提升, 提高了地区整体金融服务水平。

二、民间金融对鄂尔多斯地区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一)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效果

货币政策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对金融机构的利率和信贷调控实现控制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央行紧缩型货币政策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加大资金成本, 减少贷款者对资金的需求, 但只能控制正规金融渠道流出的信贷资金。而民间金融不受国家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上调的限制, 货币政策对其作用效果不明显。同时, 由于受民间金融的高利率吸引, 大量个人和企业的存款资金反而加速流出银行体系, 形成更多资金的体制外循环, 这正好弥补正规金融减少的货币供应量, 进一步冲击了货币政策的效力。2005年, 人民银行针对国内房地产投资热, 对房地产行业实行严格从紧的信贷政策。鄂尔多斯各家国有商业银行实行停止发放土地储备金贷款和提高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的门槛, 把开发商自有资金比例从20%提高到30%, 但是这两项措施并没有及时控制住房地产的投资热。其货币政策失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鄂尔多斯民间金融60%-80%资金流入到了房地产行业。

(二) 削弱了国家的产业政策

民间借贷除少部分资金为中小企业、个体户借作周转资金外, 大部分流向了高利润行业, 尤其是房地产、煤矿等行业。鄂尔多斯地区许多产业发展虽然受国家严格限制, 但由于民间金融的存在, 使得这些产业可以继续发展。以高载能重污染企业为例, 2007年鄂尔多斯共有小煤矿572座, 电石、铁合金等高载能重污染企业237家, 尽管中央三令五申要求整顿关停, 但每次都能死灰复燃, 除了这些企业与当地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以外, 更重要的就是这些企业巨大的发展资金主要依靠民间金融来解决。由于这些行业利润大、见效快, 民间金融的利率虽然高, 这些企业仍然有利可图。因而, 单纯依靠信贷政策无法调控这些企业, 宏观调控的政策效应无法显现。

(三) 对鄂尔多斯地区社会稳定和金融稳定产生影响

1. 民间金融参与人数众多, 易诱发社会风险

2007年, 鄂尔多斯市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16226元、6123元, 因投资渠道少、银行存款利率低, 增值的需求强烈。同时, 由于民间借贷利率高, 受投资利益的驱使, 吸引了大批投资者。据中国人民银行鄂尔多斯支行调查, 鄂尔多斯地区大部分人参与过民间借贷, 参与的人数占鄂尔多斯地区人口总数70%以上, 几乎覆盖全市各个主要行业, 约占20万人以上。主要有私营企业主、公务员及个体户、拆迁户、退休职工, 其中投资额在5万元以下的投资人占投资人数90%以上。但是, 大部分投资人对金融知识了解甚少, 对所投资民间金融机构缺乏细致的了解, 对投资选择存有较强侥幸心理, 只关心短期利润, 不关心贷出资金的用途和流向, 也不能很好地控制资金流向。大部分投资者都以年利率20%借给一些大型民间借贷机构, 再由这些机构以年利率30%以上转贷给近年来产生暴利的房地产行业等, 缺乏有效的担保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即使一些有保人担保的融资公司也普遍存在重复担保, 保人本身也从民间金融机构借贷了大量资金, 担保实际上形同虚设。在民间资本推动下,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房地产价格从2005年均价1200元上升到2008年的5000元, 房价与居民收入比接近10倍左右, 超过风险警戒线。2008年下半年, 受金融危机影响, 社会各界普遍对房地产行业存在悲观的预期, 房价有所下降。虽然有一部分资金已流出房地产行业, 但是仍有大量资金滞留在这个行业中。房地产贷款仍占典当行业务的70%左右。目前, 鄂尔多斯地区房地产开发企业平均负债率超过78%, 一旦房地产行业价格发生雪崩, 众多中小投资者都将遭受资金损失, 易诱发一定的社会问题。

2. 扰乱了金融秩序, 影响了鄂尔多斯地区金融稳定

虽然民间金融机构通过竞争压力迫使正规金融机构进行改革以提高效率, 但其利率不受监管部门监管, 且数量比鄂尔多斯地区的正规金融高出数倍。高利率对金融市场是一个强大的干扰, 破坏了正常的金融秩序。2006年末, 鄂尔多斯全市储蓄存款余额199.2亿元, 增21.9%, 增幅同期下降了13.73个百分点;2007年末, 全市储蓄存款余额为226亿元, 同比增长14.12%, 增幅同比回落7.81个百分点, 成为2003年以来储蓄存款增速水平最低的年份。其主要原因是民间金融吸引了居民闲置资金。储蓄存款的下降, 影响了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积累, 致使存贷比例急剧上升, 对金融机构的放贷能力、信贷支持水平造成负面影响, 也给正常的支付清算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同时, 巨额存款的流失容易使得正规的商业银行贷款投向高风险行业, 民间金融机构和正规金融巨大利差又易诱使银行工作人员违规放贷, 使资金流向民间金融。

3.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鄂尔多斯地区实体经济的发展

上一篇:焊接实训论文下一篇:自然学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