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分析

2024-10-15

金融分析(精选12篇)

金融分析 篇1

摘要:2008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人们开始重新认识金融创新, 我国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防范可能遇到的风险。本文结合我国金融创新的现状, 分别从发展契机、思想认识、金融监管、制度建设等角度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创新的影响。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创新,金融发展

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灵魂和不竭动力, 也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近些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维持在9%左右, 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前提下, 我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处于不断创新的关键时期。本文拟就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创新的影响进行粗浅分析。

一、金融创新的概念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创造或引进新事物的活动。狭义的金融创新是指微观金融主体的金融创新, 一般指金融机构在金融活动中为了适应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和逃避管制而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推出新的金融业务、采用新的技术以及运用新的信用工具。广义的金融创新还包括金融市场创新、金融制度创新等。本文所讨论的金融创新指的是广义的金融创新。

二、金融危机与金融创新

金融危机, 是指起源于一国或一地区及至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或金融系统的动荡, 超出金融监管部门的控制能力, 造成金融混乱的现象 (刘园、王达学, 1999) 。金融危机往往与持续不断的金融创新和经济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

综观金融发展史, 从货币的产生到金融衍生品的出现, 每一次金融创新都推动了金融乃至整个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但是, 金融创新本身也孕育着风险, 因为所有金融危机的背后, 都有金融创新的影子。

美国学者金德尔伯格在其《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一书中指出, 美国历史上的金融危机无不是由投机过热导致的, 而投机过热一般都是在货币和信贷扩张的推动下加速发展的, 在这个过程中金融创新扮演了重要角色。

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线就是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巨额的房地产抵押贷款经过金融机构的创新, 通过资产证券化即发行住房抵押贷款债券 (MBS) , 在资本市场出售, 并且进一步与衍生交易 (期货、期权交易) 相结合形成各种结构化金融产品, 在杠杆效应的作用下交易风险被不断放大。联邦利率的上升和经济滑坡, 导致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上升, 进而导致次贷支持证券价格的急剧下滑, 在高杠杆的作用下, 证券持有者的损失被急剧放大, 出现恶性循环, 从而导致全面的金融危机。

三、我国金融创新的现状

金融创新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引入我国, 而实践中的金融创新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基础上, 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其表现出以下特点:

1. 金融创新发展快。

在经济体制发生变化的同时, 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活力不断得以释放。《2008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指出:2008年我国金融市场仍然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 金融市场总成交量继续增长, 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金融风险加大, 金融市场规避风险的功能充分发挥;市场参与主体规模扩大, 投资者更趋多元化;市场制度建设稳步推进, 确保了市场的规范有序运行;交易产品和工具日益丰富, 市场创新取得重要进展。

2. 吸纳性创新多, 原创性创新少。

我国的金融创新, 主要以借鉴、吸收国外的金融创新为主, 而真正与我国金融市场相结合的原创性金融创新较少。

3. 金融创新产品开始多样化, 交易品种日益丰富。

无论是货币市场工具还是资本市场工具, 都进行了大量创新。例如短期融资债券、回购协议、股指期货的推出等, 为投资者提供了较大的选择余地, 充分发挥了市场的融资功能和风险规避作用。

4. 金融创新主要来自于外部力量的推动。

我国金融机构作为金融创新的主体, 在国家长期的保护体制下, 缺少独立性。无论是资产负债管理制度的推出还是贷款风险的五级分类等制度的实施, 都主要是由政策和体制转换的外部因素推动的。金融创新的动力不足, 导致金融市场需求无法完全释放, 金融体系运作效率低下, 难以满足国内投资者多层次的投资需求。

四、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创新的影响

1. 金融危机为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金融危机使得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金融创新的步伐放慢, 从而为我国在金融地位和实力上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契机。我国应积极发展衍生金融产品市场, 加快金融创新步伐, 进一步缩小与美国、英国、日本等金融强国之间的差距, 尽快步入世界金融强国之列。

2. 金融危机促使我们正确认识金融创新。

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衍生金融产品市场不够发达, 金融机构对外投资较少, 资本项目未完全开放, 因此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有限。但是我国的金融机构要想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 就必须正确认识金融创新。金融创新的动力在于规避风险、分散风险, 因此不断地实现风险的转嫁和对冲是其鲜明特点。

以衍生金融工具为例, 它的虚拟性 (指其以股票、债券、贷款等为依附来实现未来预期收益) 和杠杆性 (保证金交易制度) 使其价格的确定变得困难, 往往在放大收益的同时也进一步放大了风险。衍生金融工具往往对基础产品进行不断的组合, 因此最终出现在市场上的金融产品和投资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导致投资者无法正确评价衍生金融产品的投资收益, 从而面临比较大的风险。因此我国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 应注重对创新金融工具的风险认识和披露, 防止过度衍生化。

3. 金融危机促使我国加大对金融创新的监管力度。

许多学者将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归咎于美国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不力, 因此加强对相关创新主体的监管是我们从这一次金融危机中得到的重要启示。

金融监管涉及金融市场监管、金融机构监管和金融产品监管三个方面。我国建立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 在国际金融业走向混业经营的今天, 我们的监管模式也面临挑战。目前, 建立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联席会议制度是一个好的开始。金融市场监管主要对市场准入和兼并进行监管, 在国际金融机构不断进入我国的情况下, 可以有效地保护国内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动。因为银行是金融创新的主要机构, 因此金融机构监管的重心在于商业银行, 重点监管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是否及时、准确、充分, 防止内幕交易的出现。在我国, 监管部门已经加强对企业投资衍生金融产品的监督和管理, 以控制盲目投资衍生金融产品可能导致的风险。

4. 金融危机促使我国加强金融创新的制度建设。

对于金融创新制度的确立, 我国只有和国际社会缩短距离, 才能保证金融工具的创新并且实现创新收益。首先, 允许混业经营制度和全能银行制度的建立, 扩大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 为金融产品的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其次, 要进一步完善信用评级制度, 通过评级制度建设将金融工具的风险和收益予以披露, 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同时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做市商制度, 完善金融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增强市场流动性。

参考文献

[1].陈佳洁.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启示.中国经贸, 2009;24

[2].程景东, 陈思.从次贷危机看市场繁荣与金融创新.中国金融, 2007;19

[3].刘洁.繁荣与危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

金融分析 篇2

美国金融危机震撼全世界

 房利美和房地美被国有化(2008年9月7日)雷曼兄弟公司(第四大投行)宣布破产(9月15日)美林公司(第三大投行)则被美国银行收购 保险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被政府接管 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倒闭 贝尔斯登因陷入财务危机而被摩根大通收购(3月)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为银行控股公司(9月21日)

华尔街金融危机迅速扩散

 美国破产银行已30家、危机迅速向欧洲、亚洲扩散

 冰岛、巴基斯坦等国家已陷入―国家破产‖

 现行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受到前所未有冲击

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次级贷款: 贷款标准低、还款方式灵活

次贷危机的催化剂

 泡沫经济:楼市泡沫+商品泡沫=超级泡沫(索罗斯)

 无约束的金融创新:住宅抵押贷款债券(MBS)、抵押担保债券(CMO)、担保债务凭

证(CDO)、信用违约掉期(CDS)等衍生品

金融产品的复杂化、信息的严重不对称,金融衍生产品成为金融市场―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巴菲特

– 2001年泡沫经济破灭后,为刺激经济自,美联储实行低利率政策,同时美国房价强劲上

升(从2000年到2006年,美国房地产的价格升高了80%),次贷规模迅速扩大(从2003年的4000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14000美元),与次级抵押贷款相关的住宅抵押贷款债券(MBS)、抵押担保债券(CMO)、担保债务凭证(CDO)等衍生品等证券投资热情高涨。雷曼作为华尔街最大房屋贷款的持有者,杠杆比率更高达40倍。这既造成了繁荣,也孕育了危机。

–美国创造了一个更大的超级泡沫代替2001年网络泡沫,2006年房地产泡沫破灭。– 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使利率从6.5%降至

1%的历史最低水平。(从2004年6月底起,美联储不断收紧原本宽松的货币政策,已连续13次以25个基点的速度稳步加息,联邦基金利率升至4.25%。)

美国金融危机的背景

– 新一轮经济全球化、世界利益捆绑在一起,相互锁定 全球化下的三大板块互动 制造板块制造向亚洲集中,制造成本下降 金融板块金融资源向欧美集中,金融垄断地位上升 资源板块资源供给跟进,资源国家地位上升

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

美元↑→流动性泛滥→资产泡沫↑→次级贷款↑、金融创新↑、金融监管不力→次贷

危机

→金融危机→信用危机→流动性危机→信贷收缩→经济衰退

如果你掌握了石油,你就控制了工业、如果你掌握了粮食,你就控制了国家

如果你掌握了货币,你就控制了世界-------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 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加剧危机恶化

 美国极力向全球转嫁危机:美联储印3000亿买国债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

 挑战:资本流出冲击中国资本和地产市场美元资产缩水经济衰退而影响中国出口  机遇:美元及美国金融霸权的削弱世界金融格局的调整有利于―走出去‖推动社会改

改刺激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调整压力增大

中国出口增速回落、投资增速下降、企业破产数量激增、财政增收困难、济增速放缓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出口额占GDP比重从2001年的20%增长到2007年的近40%,中国经济对出口的高度依赖,必然使得中国经济会受到发源于美国波及日、欧的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

经济转型的方向

数量扩张型、资源消耗性、环境污染型、低附加值型的出口导向发展模式难以摆脱―世界车间‖和―为他人做嫁妆‖的现实。而且,金融危机发生后引起的世界性经济衰退也使该模式难以为继。

外需→内需、投资→消费、数量→质量

中国具有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

庞大的外汇储备、雄厚的财政基础、良好的经济基本面、资本项目尚未开放

金融体系稳健

金融分析 篇3

摘要:近年来,金融混业化、集团化经营现象及其对传统金融监管模式的冲击,引起了理论界的密切关注,也使各国金融管理当局面临艰难的选择。本文从现实出发,分析了当前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全球监管的影响,并在各国金融混业经营下金融监管结构安排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当前金融分业管制政策安排等问题。

关键词:金融混业;金融控股公司;全能银行;金融监管

从全球范围来看,21世纪以来,金融业的基本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并显示出两大发展趋势。第一个趋势是,随着金融创新的速度加快,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出现业务综合化与全能化的现象,金融机构之间的传统业务分界限日趋模糊。第二个趋势是,各国金融监管当局不同程度地改革了金融监管体系和监管方式,放松原先的金融结构性管制,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

一、金融混业经营发展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金融监管部门纷纷放松金融管制,在金融法律制度上为金融服务融合清除障碍。

金融集团化的模式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全能银行模式,又称百货银行或兼业银行。另一类是近年新起的金融控股公司,其源自于美国的银行控股公司,原先是由母银行通过控股关系控制子银行公司以实现异地经营的一种法律规避方式,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方式被创新,其母体与子公司可以是非银行的金融机构,而衍生为金融控股公司。上述两种模式目前正在融合,目前,欧洲主要国家所有规模银行均设立了保险业务子公司。

1德国的金融混业经营模式

德国的金融混业模式采取了全能银行形式。全能银行要对各金融业务部门的风险承担所有责任。该模式主要特点为:一是银行业在金融体制中占据主导地位。二是全能银行能够从事任何一种或多种金融业务。三是银行广泛持有企业股权。四是对全能银行的监管简单而有效。

2美国的金融混业经营模式

金融控股公司是美国金融混业经营的主要形式,该模式主要特点为:一是金融控股公司内各个金融机构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实体,而不是母公司的分公司。二是金融控股公司集团由多家金融机构组成,且金融业成为集团的主营行业。三是整个金融控股公司集团以产权作为各个金融机构联系的纽带,而不是通过划分市场协议等为联系基础。四是金融控股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可以跨金融行业,被控股子公司可以从事银行业,证券,保险业,也可以是涉及不同行业的控股子公司。五是金融控股公司一般采用垂直型控股方式,金融控股公司母公司掌握子公司半数以上或多数的股票,采用金字塔式的垂直控股方式。

二、金融混业经营风险分析

现代金融与传统金融相比,其推动作用通过杠杆化进一步得到加强。资本市场发达以后,全社会的资产通过证券化形式表现出来,一方面,使得资产结构内部的流动性得到迅速提升,另一方面,增加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素。在此背景下,金融混业经营趋势使金融风险蔓延的可能性和破坏性大大加强。在分业经营模式下,同类金融机构由于业务范围和运作机制相差不大,因而所产生的风险性质基本一致,金融监管部门可以较容易地设计管理标准和监控程序,有效地控制金融风险。但在混业经营模式下,金融机构内部交易的渠道和交易量都大大增加,任何一个业务部门的严重失误都有可能导致整个金融机构的严重亏损甚至倒闭。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公众对金融机构内部复杂的资金往来关系和风险联系知之甚少,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在这种情形下,金融机构的某个部门出了问题,就可能产生两种严重的后果:一是公众由于不了解信息而产生恐瞌心理和过激行为,从而使金融风险被人为放大并从一个部门传递、蔓延到另外的部门;二是公众由于不掌握信息而意识不到问题的重要程度,从而使金融风险过度累积并成为未来更大规模的金融风险爆发和金融风险蔓延的“祸根”5。

金融风险蔓延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宏观形态,即在金融行业之间蔓延;二是微观形态,即在金融服务集团内部蔓延。

三、金融混业经营监管对策分析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表明,对于金融控股公司而言,次贷危机是这种全面市场风险的一次集中暴露。

针对金融混业化的发展趋势,各国金融监管机构陆续进行了调整。目前国际上对金融混业经营下金融监管结构安排的主要做法有三种:一种是尊重现状和历史,在维持原有分业监管结构安排的基础上,通过加强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和协调来应付金融业务交义经营的现实。第二种是适应金融业务一体化和经营集团化的要求,成立统一的超级监管机构。第三种是一些学者的主张,建立多部门、相互制约的矩阵式监管模式。

面对金融混业化、集团化发展趋势对金融监管提出的严峻挑战,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必须革新思路、及时应对,跟上和适应未来金融发展的新形势。在金融监管应对金融混业化的政策选择方面,首先,要调整监管立法,逐步、有序地使分立的法律体系转向统一的法律体系,同时强化监管机关的权威性,使监管者具备“现场和非现场监管、收集信息的手段和权力。其次,是要转变监管理念,重新审视和选择监管目标,革新和丰富监管手段,设计科学、合理的监管组织架构,培养、引进复合型高级监管人才,提高监管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强国际之间的监管交流与合作,从而形成能够适应金融一体化新形势的合理、有效的监管模式和监管体系。

四、结束语

金融分析 篇4

除政府这一直接手段推动产业革新的力量外, 金融作为市场经济最具活力的一个要素, 其具有支配产业革新的重要职能。可以说, 没有强大的金融业, 国家的富强依靠有限的银行贷款这种原始的方式, 会大大拖延社会产业革新的进程。邵传林 (1) (2007) 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 金融创新浪潮在西方国家兴起, 并演变成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这次金融创新带来了金融机构传统业务的革新, 模糊了各类金融机构的经营界限, 加剧了金融业的竞争, 促使金融业全球一体化和自由化, 金融创新还极大地提高了稀缺金融资源在全球范围的配置效率, 大大降低了资金的借贷成本, 促进了各国的金融深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所以, 作为这样一种推动经济创新能力解放的手段, 我们应当予以充分的认识。目前我国很多学者对金融其自身的创新作了诸多论述, 本文将把目光集中于金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和指导上, 并且将金融其本身同社会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

金融作为一种经济手段, 在历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在完成战争的物质资本的准备, 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方面发挥了十分巨大的积极作用。我们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以其完善的金融业, 使得政府能以远低于德国资本筹集的利息, 完成更大规模的资本筹措工作, 从而为战争的长期消耗提供了巨大的力量;同样在美国铁路建设的大发展时期, 仅仅依靠公司利润留存去完成工程浩大的铁路建设任务, 是难以想象的。而当时美国利用金融手段使得铁路这一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得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 这不仅仅是加强了东西部、南北部之间的经济交流, 同时在另一方面, 美国这一时期的铁路建设使得国土防卫力量得到了有效提高。

乔炳亚 (2) (1994) 指出:到上世纪70年代在经历战后的稳健发展之后, 西方国家的经济渐趋成熟, 表现在: (1) 经济发展势头不再强劲, 宏观经济陷入“滞胀”状态, 难以再度出现7%以上的增长速度; (2)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已初步完成, 其中金融业发展迅速; (3) 资本过剩的现象日趋严重。在50~60年代, 西方各国除美国外普遍资金不足, 而在70年代后, 则资本全都过剩并增加资本输出。可见这一阶段的金融革新使得经济重新获得了活力, 这一特点的集中体现不仅仅局限在金融领域其本身的革新造成的社会财富增加, 同时金融革新所带来的显著的外部性使得金融的领域以外的创新得到了有效的资本支持。

二、技术与金融的相互作用分析

1. 金融外部性———技术要素的强化要素。

技术创新导致经济繁荣的理论源头应当追溯到Joseph A.Schumpeter (1934) (3) :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创性地将经济发展的根源———由于“创新”或者生产要素的“新组合”的出现, 致使企业家获得超额利润, 从而进一步导致一系列反应, 引入新产品、引入新技术、开辟新市场、以及实现原材料供应的新来源, 进一步实现企业新技术的组合。可以一言以蔽之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而技术的革新所必需的大量社会财富, 以及为技术革新带来的风险负担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机构予以承担, 而金融在这一领域作出了积极贡献。

戴国强 (4) (1995) 的研究十分清晰地指出:金融创新与发明不同。发明, 是指发现一种更便利、更有效地完成某种有益事情的途径, 是科学技术方面的行动和结果;创新, 其动机是利润极大化。当金融环境发生了变化, 打破了原有的均衡状态时, 金融业就要设法突破原有的限制, 利用机会改变某些业务的操作程序或做法, 以求得最大利润。而一种成功的金融创新有两个标志:

一是能提高市场的效率。因为金融中介的过程具有很大的磨擦性, 借贷双方不可能以相同的成本运用资金, 其成本总有一定的差异, 如果这项金融创新能减少双方成本的差异, 也就可以提高市场的效率。

二是可促进市场的完整性。使借贷双方在市场上获得更满意的融资期限、利率水平、融资额度, 如票据发行便利等。

上文我们指出了金融对经济指导的外延———即为技术革新提供信用资本, 为技术革新承担风险, 以及经济指导的内涵, 即金融的内部的创新, 金融体系的内部创新使得其利润得以扩大, 并且对下一步的技术革新提供充分资本支持。

接下来我们将引入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进行下一步的分析, 建立下式 (1) :

Y———生产;A———技术水平;K———资本;N———劳动力;

在此我们将着重讨论参数, 参数代表技术要素或者说用更中性的名词, 即生产水平。各要素地强化要素即技术要素, 使各要素地实际成果都得到了强化。进一步地, 根据美国大量实证数据指出常数θ值为0.25, 进而我们将上式 (1) 转化为下式 (2) :

根据上式 (2) , 有充分的理由发现, A的幂指数最大, 劳动参数的幂指数其次, 而资本要素的幂指数最小, 即影响经济发展的作用最有限。技术作为最有效的手段, 使得K、N两参数的成果被加强了。

下面将引入金融市场的相对发展程度即———参数δ。

为了完成对参数δ的定义, 首先将货币的多倍的存款创造利润值如下, 即:

DT———支票存款总量;r———法定准备金率;MB———基础货币;

而实际存款创造水平需加入参数e、c参数如下:

e———超额准备金率;c———现金比率;

分离上式 (3) 与式 (4) 系数分别定义为MT与MA:

MT——货币乘数 (理论值) MA———货币乘数 (实际值)

则利用上式 (5) 与上式 (6) 定义金融相对发展程度参数的相对理论水平:

τ———扰动因素。

接下来来解释参数δ, 即金融发展相对水平的具体意义。该参数δ分别由货币实际倍化水平即Mt相对于货币理论扩张极值MA所占比重组成的比值。意味着, 在没有出现银行体系的金融模式下δ主要由扰动因素τ控制, 即民间金融行为由于难以形成有效规模, 我们将这一最原始的金融行为归属于扰动因素中。并且这一扰动因素的影响水平随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逐渐降低。而存在较为完整银行体系的金融模式下将货币实际扩张值与理论扩张极值的比值, 作为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 货币扩张的理论极值意味着除央行法定准备金内, 所有进入市场流通的货币都以债权债务的形式存在, 这将意味着市场信用扩张的极大值。那么将认为这一现象在金融高度发展的社会中才会出现完全信用市场。而这一发展水平是否能够达到不在本文论述范畴, 但可以明确的一点这样的市场将难以达到。如果市场中存在广泛的信用萎缩, 以及各国央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 这一比值会暴跌。这一经济萧条的现象, 也应当纳入理论范围, 即各国处于信用萎缩的萧条时期时, 金融对于技术的支持水平将无法显示其应有的作用。这与金融技术低下的历史时期对技术发展的支持能力低下的情况别无二致。但金融发展水平的这种倒退, 属于高金融技术水平下的信用萎缩, 其恢复速度也将受到高金融技术的影响, 随着市场信心回暖金融市场也将重新恢复其对技术的支持水平。

然而, 金融的信用扩张不仅仅局限于货币的倍化扩张。金融创新可以创造出远高于总货币量的信用规模。似乎参数δ仅仅以货币扩张水平定义不能反映实际对技术的支持程度。但需要清楚的一点, 即参数δ是作为体现金融发展水平, 对技术应用的实际影响水平。这与是否加入信用规模的扩张无关, 参数δ的要求是反映金融发展水平的一个比值, 而非实际信用规模。换一种解释途径, 参数δ的长期增长与信用规模的扩张的关系式正向相关的, 即信用规模的长期扩张时, 货币趋向于向理论扩张极值逼近。δ这一比值已完成其作为反映金融发展水平的意义。

从而在式 (2) 的基础上建立下式, 即经济总生产水平在K、N两参数不变的情况下, θ按照美国数据确定为0.25。即经济生产水平受δ, A到两个要素的控制, 即下式 (8) :

δ作为控制技术要素的参数, 使得A的效用发挥受到了限制, 我们发现当社会严格缺乏金融业时, 即极其有限地存在任何程度的金融活动的情况下, 即δ无限趋向于零时, 那么作为发明者其由于专业分工的限制, 使得其发明难以得到有效的利用。对于δ≠0的条件, 由于我们处于现实社会, 不能认定发明者完全没有任何自有资本, 所以δ≠0的条件是基于这一事实考虑。因此, 作为提供资本支持的金融影响程度需要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中予以一定程度的考虑。

这也就说明了, 为什么美国、英国产业升级的效率远高于其余国家, 根本并不仅仅在于其拥有世界最杰出的高等教育体系, 同时也在于拥有世界上相对金融发展程度最为发达的金融资本提供系统, 能保证产业革新的费用低廉化, 即推动了该国发明家的发明积极性的扩大。换言之, 一个发明家在一个资本使用成本—利率居高不下的国家, 使其本能地回避发明, 因为一旦发明无法带来高于利率的回报水平, 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亏损, 所以正如众所周知的一个想法导致另一个想法的缺乏活力。或者说, 由于担忧亏损导致, 引发产业升级所必要的思想无法传播, 思想也就无法积累。那么形成最后划时代意义的产业革命, 其所必要的思想的诞生, 其障碍也就十分明显了。那也就需要很大的机缘存在一位学者, 去完成本该由大量发明家学者所完成的工作, 同时最后得到了足以推动产业革命的发明或者思想。但试问, 纵使有如此经天纬地之才, 是否有足够精力完成资本积累呢?或者说完成资本的筹措呢?

2. 技术要素对金融业发展的贡献。

为了文章的完整性我们继续对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另一方面进行探讨。将上式 (8) 作如下变形, 即:

由于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并未给出参数A的取值范围, 所以上式 (4) 不能作为严谨的经济实证经济表述, 为论述方便, 取值A大于1。同时还要指出的是, 该式仅为本节论述只需。式 (3) 相仿, 我们将生产、资本、劳动力视为固定常数。按照式 (4) 作出如下函数图像:

由定义出发, 不可避免地对函数的上限进行限制, 即我们可以发现在对应确定低技术水平的C点时, 需要A的金融扩展水平就能够满足对应生产与资本、劳动力比的固定值。而对应地, 如果当技术水平呈高技术水平时, 我们发现对应高级技术水平, 仅需金融扩展水平B点, 即可满足对应生产与资本、劳动力的固定值。那么我们可以发现较发达的D点技术水平具有本能地推动金融向高水平进行均衡的趋势,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D点的高技术水平均衡向高金融扩展水平A点甚至更高点进行均衡, 即对应产出点就变成了曲线上方的E点方向的点集, 我们发现在均衡过程中我们强制改变了对应生产与资本、劳动比的固定值, 即实现了F (δ, A) 的生产水平的扩大。当然, 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样的均衡导致了同样的产量需要更少的资本量或者劳动力, 或者三者兼而有之, 即经济产出效率向更高点均衡。

我们回到上段未解决的问题, 即较发达的技术水平会本能地推动金融相关水平进行均衡, 戴国强 (1995) 先生对此已经作出了论述:金融服务讲究速度与效率。科学技术在自动化、电子传真、电脑等方面的成就, 对金融业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它一方面使金融市场的时间和空间距离缩小, 使得金融业竞争更加激烈, 迫使金融创新不断进行;另一方面, 它也使得银行提高了经营效率, 降低了服务成本, 使许多以往无法经营的产品和业务得以问世, 如资金电子调拨系统、自动取款机等, 既提供了服务便利又扩大了资金来源。所以, 技术的提高在另一方面促进了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 经济的发展与技术要素和金融扩展程度成正向关系。同时金融扩展程度的扩大使得技术的实现成为可能, 其不仅提供了相应的信用资本, 同时提供了风险分担;而已经实现的技术会进一步推动金融条件的改善。从而扩大金融盈利能力与风险规避能力, 进一步提供更大的、更低风险的技术资本的信用规模。

注释

1邵传林.西方金融创新理论演变综述[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07, 21 (5)

2乔炳亚.介绍西方金融变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J].国际金融, 1994 (6)

3约瑟夫·熊彼德.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金融行业分析 篇5

现有国际金融中心尽管模式各异,但却有一些共性的东西。正是这些共性,构成了国际金融中心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条件。综合分析,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六方面:

1、便利的交通与发达的基础设施,优越的地理与时区位置。目前世界主要金融中心除单纯簿记型金融中心外,几乎无一不同时是经济、贸易和航运中心。如新加坡港处于东西方海运交汇处,是世界重要的集装箱转运港之一,2002年全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680万箱,仅次于中国香港成为全球排名第二位的最繁忙港口。纽约一直是美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是世界最大海港之一。同时,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还要有适当的时区地理位置,如香港与新加坡都恰好处于纽约与欧洲金融中心交易时间联系处,可以保证世界金融市场24小时不间断地交易。

2、以国内或区域内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托,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国际化和金融市场的自由化都达到相当水平。目前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几乎都处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的国际化与金融的国际化、自由化水平都较高。

3、完善的金融市场结构,规模空前的成交量。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其市场结构需要非常完善,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保险市场、票据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充分发育,这有利于发挥金融中心的规模经济与集聚效应,扩大金融中心的辐射深度与广度。

4、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大量聚集,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发达。如伦敦国

际金融中心光外资银行就有500多家,纽约有380多家。只有多元化市场主体的存在,才能促进各金融主体的竞争,不断进行金融品种的创新,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充分发挥金融中心的集聚效应。

5、宽松而严格的法规体系。从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历史看,一方面政府进行严格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又提供相对国内金融要宽松得多的金融环境。一个没有金融安全保证的金融中心是不会有长久生命力的。

6、所在国或地区的政局十分稳定。政治稳定性也将影响到人们对国际金融中心存贷款等金融业务的安全性的判断,从而影响到其融资与贷款能力。

加入WTO在给中国金融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会因中国金融业的不适应而带来巨大 挑战。我国入世后经济结构与经济政策的调整,也会给金融业造成程度不同的间接冲击。为 此,在过渡期及入世后应调整我国金融业发展方针和政策、实现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才能 趋利避害。

一、入世给我国金融业带来的发展机遇

首先,入世后,国际金融资本进入我国的频率将加快,总量将加大,国内货币供应量的 合理调节更加复杂,通过市场手段调控宏观金融以及国际资本的供求成为必然手段。因此,入世对利率改革、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都会产生强大的外部推动力。放宽利率限制将促进市场 以自己的力量配置资金,给我国金融业引进有效的竞争机制,促进金融业的发展进程。其次,入世将打破国有金融机构对国内市场的垄断。我国已将先对内开放作为一个原则: 凡是对外资开放的领域都应首先对国内民间开放。我国已明确银行、保险业对外开放的承诺,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这些原来的垄断行业应是题中之义。

再次,有利于我国进一步引进外资。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将带来更多的国际资本,与国 际资本流动相伴随的不仅有资本的形成,还有人力资源的开发、知识技术的转移以及市场的 开拓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减少或消除国别之间的金融壁垒,将大大推动我国金融国际 化进程。

此外,金融开放采取的是“请进来"的方式,不仅将引进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而且会 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机制与制度,引入外国金融创新的技术与产品,从而带来强烈的竞争与 示范效应。

最后,金融开放还会诱导政府执行更为合理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管理措施。开放金融 后,市场化将使利率杠杆的作用发生变化,货币当局会采用更为间接的手段来执行货币政策,消除政府采取扭曲的手段管理金融业的动机。

二、入世后中国金融业面临的挑战

众所周知,中国加入WTO的谈判中,金融是最为艰难的三大领域之一。中国金融业对加

入世贸组织确实有很大的不适应或严重落后,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我国的银行机构设置行政化,业务范围狭窄,仍以传统业务为主,服务手段落后,金融产品单一,中国有价证券只占20%,无法与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大金融机构相比。一旦

外资金融机构大量进入,并放开其业务经营的限制后,中资机构将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优良客 户流失的问题。

二是中国金融近几年还正在推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制度,虽有利于降低金融风 险,但却不利于金融机构拓展业务,限制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也限制了银行业的发展,目前金融市场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很难适应加入WTO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是中国金融业最令人担忧的是透明度低,内部监控机制不完善,道德风险普遍存在。我国银行虽然已经开始实行资产负债比例和贷款五级分类管理办法,但相应的机制还不健全,造成整体协调不强、很难接受国际挑战。

四是金融扩大开放,对我国宏观经济稳定和金融监管带来许多难题。

五是我国金融业将面临所有制及管理体制与人事制度等体制上的竞争压力。首先,我国 产业政策将与金融业发展形成一定的矛盾。产业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要求国有 商业银行在资金的放贷上体现国家产业政策目标(即政策性贷款)。由于这些政策性贷款大多 具有回收期长、金额大、效益低的特征,入世后这些行业又是最易受冲击的行业,到时这些 行业的贷款的回收会变得严峻起来。而外资金融机构只追逐效益无须顾及我国的产业政策,相比之下,我国金融业的负担要沉重许多。另外,与国外金融业机构不受政府干预及灵活的 人事制度相比,中国金融机构以国有独资为主,受政府干扰多,人事制度僵化,优秀人才面 临流失的风险。

三、在过渡期和金融业开放后应采取的对策

(一)完善金融管理制度与管理技术。

(二)尽快培育市场体系,实现本国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封闭运行下的完善性,然 后通过不断健全市场运行机制和利率、汇率机制、使市场开放后能够具备基本的抵抗、缓冲 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金融分析 篇6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体系结构;制度因素

一、引言

企业的资金主要通过两个渠道获得,一个是内部融资,也就是企业的自有资金;另一种就是外部融资,一般是通过证券市场或者金融中介,比如银行贷款等方式进行融资。在一个经济体系中,不同的融资方式会形成不同的融资结构,这个融资结构实际上就是金融体系结构。目前金融体系结构又可以分为以金融中介为基础的金融体系结构,另一种就是以证券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系结构。这两种结构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会产生一些明显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的来源往往基于金融体系监管制度因素,导致金融体系结构的变化。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金融危机前后金融体系结构产生的变化以及制度上的因素,进而为金融体系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金融危机前后的金融体系结构变化分析

(一)金融体系结构的短期逆转

在金融危机爆发时,反应在股票市场会产生负向的影响,只是这种影响不会持续太长时间,所以这种影响又称为短期逆转。一般而言金融危机在爆发之后的两年到三年之间,这一短期逆转的趋势就会减弱,逐步会回归到金融危机发生前的状态,在金融危机发生的五年左右的时间,股票市场的影响将会显著提升,而影响程度也会比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影响程度还会更深。这表明了金融危机在爆发后的三到五年的时间里,股票市场和金融部门之间的关系开始呈现正向相关性兼容,并在五年左右时间恢复到危机前的状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一般工业结构已经相对集中,上市公司的规模更大,数量较少,在这个背景下,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实体经济损失所造成的影响,对银行部门会产生更长远的影响,所以导致了在五年左右时间才能够逐步恢复到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二)股票市场变化和银行部门之间的互动更为显著

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结构在金融危机爆发期间会发生显著的变化,特别是以金融市场为基础的国家,股票市场的变化和银行部门之间的互动会变得更加显著。金融危机爆发前,反应股票市场的相关指标系数都为正数,而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这个指标就转变成了负向指标,也就是说不够显著。但是在金融危机的第四年之后,这个指标又会渐渐转向正向指标,且具有明显的统计显著性。如果是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体系结构国家,这个短期逆转的时间会更长,一般要在第五年之后,才会逐渐转变成正向影响。一般而言大部分新兴的经济体国家,股票市场的发展并不是很发达,而以金融市场为基础的国家一般则拥有更好的金融部门,所以说,当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那些金融体系发展相对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可以将融资在银行和金融市场进行转换,因此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因此金融体系结构相对平衡的国家,当金融危机爆发后也更容易迅速恢复。而那些新兴的经济体国家则会因为受到经济衰退以及金融体系被破坏,而不得不承担更高的成本,经济恢复也需要更长的时间。

(三)宏观因素和金融改革对金融体系结构的影响

当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之后,宏观的经济环境以及迫切需要的金融改革,也会对金融体系结构产生明显的影响。比如GDP和CPI等反应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指标,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其负面的影响并不显著。而金融改革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的二年到三年的时间内,对银行信贷规模产生负向影响,虽然不够显著,但是在其他时间却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反映了国家在推进金融改革时,会对国家的金融体系的结构变化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另外,当国家开始积极参与治理之后,金融体系结构在金融危机爆发的期间内,所发生的短期逆转也没有明显变化,股票市场在金融危机的不同时间段内具有明显的统计显著特征。国家的反腐政策以及积极治理政策,以及加强监管金融制度的建设,对于金融体系结构都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影响的程度也更强。这反映了国家监管制度的完善和法治水平的提升,对于国家从金融危机制度中恢复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既有助于国家抵御金融危机对金融体系结构毁坏性影响,同时有助于恢复金融体系结构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迅速恢复。

三、总结

根据以上因素的综合分析,当国家发生金融危机之后,新兴的经济体国家会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而金融体系结构的破坏程度要比那些发达的国家,并拥有相对完善的金融体系结构的国家要深得多,金融体系恢复起来也要漫长的多,所花费的成本也会高很多。但是如果国家积极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加强政府引导和管理,促进金融制度的改革,这对于促进金融危机爆发后的金融体系结构的恢复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另外,金融危机的发生并不会随着金融危机的改革和创新而彻底杜绝,这已经成为一种客观性的问题。所以对于国家而言,注重防范金融危机风险,完善并健全监管制度和金融体系结构极为关键,这才是正确的金融改革之道,既能有效防止一切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产生的因素,也是使经济水平得以提高的有效保障。(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

参考文献

[1]董青马,卢满生.金融开放度与发展程度差异对银行危机生成机制影响的实证分析[J]. 国际金融研究. 2010(06)

[2]陈雨露,马勇.金融体系结构与金融危机[J]. 金融评论. 2009(01)

[3]李文泓.关于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逆周期政策的探讨[J]. 金融研究. 2009(07)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比较分析 篇7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优缺点,问题与建议

一、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本质

一般来说, 基本的金融需求分为三类:投资、融资和支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功能是资金的融通, 是将资金从储蓄者转移到融资者。传统金融机构通常被称为金融中介, 其功能是为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金融中介之所以存在, 一方面是因为金融中介的规模经济和专业技术能降低资金融通的交易成本, 另一方面由于金融中介的信息处理能力较强, 因而能缓解储蓄者和融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以及由此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因此在传统金融模式中, 金融机构是重要的参与方。

但近年来, 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各行业的发展均与互联网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互联网, 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兴起, 使金融行业也出现了一种新型模式, 即互联网金融。2014年金融稳定报告中对互联网金融的描述是:“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 是借助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功能的新兴金融模式。狭义的互联网金融仅指互联网企业开展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金融业务, 广义的互联网金融既包括作为非金融机构的互联网企业从事的金融业务, 也包括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开展的业务。”目前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有第三方支付平台、P2P借贷平台、众筹股权投资平台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小微信贷平台。

互联网金融自兴起以来, 交易的规模迅速增长, 交易的金融服务和产品也日趋标准化, 各公司创造了种类繁多的金融产品。然而, 笔者认为, 互联网金融并没有改变金融交易的本质。金融交易的本质是跨期价值交换和信用交换, 互联网金融产品在结构和设计上正是这种交换的体现, 与传统金融产品并没有本质区别。

虽然金融交易的本质并不会因交易模式和金融产品的不同而改变, 但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通过互联网技术在理念、流程、业务及渠道等方面的延伸与创新, 这种渠道和技术的创新却可能引发金融交易的革命性变化。

二、互联网金融较传统金融的优点

一方面现代社会收入、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及经济的发展催生了人们不同种类的金融需求, 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大数据、云计算的迅猛发展, 为互联网金融奠定了技术基础。一项对某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调查结果显示, 大众选择该产品的四项关键因素分别为高收益率、高流动性、低门槛和方便网购的直接支付。结合上述调查分析, 互联网金融较传统金融的优点主要表现在:

(一) 操作便利。

传统金融模式的大部分业务需要消费者到金融机构网点实体操作, 而互联网金融则不然, 已广泛普及的互联网平台给用户的财富管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从而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使整个流程操作更加简便快捷, 因而可以大大降低理财成本, 方便大众进行投资理财。

(二) 支付方式便利。

电子商务基于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普及, 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互联网金融的第三方支付应运而生, 并得到了极快的发展。与现金、信用卡等传统的支付方式相比,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业务具有方便快捷、成本低廉及交易安全等优势, 尤其是在快捷性上优势显著。例如新近出现的“Kung Fu (空付) ”支付模式概念, 可以将任何实物扫描, 授予其支付权限。这样, 即使出门没有带钱包、手机, 只要身上有授予了支付权限的任何物品, 都可以在商家处出示, 快速识别验证后, 轻松支付。该种支付模式完全切合现代人对未来生活的理想状态, 相信可以带来支付方式的革命性变化。

(三) 信贷产品灵活多样。

传统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一般期限比较长, 且其流动性较弱, 不能支持随意支取。另外, 还会设置最低购买金额, 限制了零散资金的投资。这种缺乏灵活性的金融产品不能适应投资者多样化的需要, 但由于传统金融机构的运营模式和成本的限制, 很难对其进行改进。而互联网金融突破了这一限制, 由于现代社会人们对网络社交的依赖, 致使互联网运营商拥有大量用户, 因而互联网金融拥有了广大的客户源;又因为互联网金融操作的成本较低, 其可提供“碎片理财”, 即为零散资金量身定做相应的金融产品, 将用户的零散资金汇集起来, 为客户增加收入的同时, 也为自身带来利润。另一方面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 金融中介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 交易双方的信息更加透明, 从而定价就可以更加完全竞争。因此, 与传统理财产品相比, 互联网金融产品比存款的收益性更高, 比基金的流动性更好, 为用户提供了一项表现不俗的新兴理财工具。因此, 也可以说, 互联网金融在提升社会资本利用率的同时, 也对一些没有涉足过投资业务的用户进行了投资观念的启蒙。

三、互联网金融较传统金融的缺点

互联网金融虽然兼具很多优点, 且发展迅速, 但截至目前, 就中国来说, 其规模占整体金融交易的比例仍很小, 传统金融仍占有主导地位。一项对大众不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原因的调查中, 最为突出的原因为资产安全风险和政策风险。结合上述调查分析, 互联网金融较传统金融的缺点主要体现在:

(一) 网络安全问题。

金融活动由于涉及到资金和隐私等敏感区域, 因而具有其特殊性。传统金融由于公开性相对较弱, 反而能更有效地保护财产和隐私安全。相反,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任何业务均在互联网上完成, 一旦互联网出现可被攻击的漏洞, 则很容易使机密外泄, 威胁到公众的资产和隐私安全。因此, 网络安全问题成为阻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大因素。例如, 社会公众对于移动支付业务即存在着重大的安全担忧。上文中提到的“Kung Fu (空付) ”, 如果不能全面并充分地解决网络安全问题, 则可能造成严重的盗用支付以及其他问题, 危及财产和隐私安全。

(二) 征信体系的缺失。

传统金融机构进行信贷业务审核时, 主要是依赖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 其对个人和企业的信用有较为全面和准确的考核。而互联网金融机构在法律上是非金融机构, 不能获准使用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信息, 其只能依靠网络行为的大数据对贷款人的信用进行评定, 这就大大增加了贷款的风险。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面临着信用缺失问题, 缺乏一个受众广泛、接受度更高的征信系统, 也是投资人对互联网金融担忧的重要方面。

(三) 政策法规的滞后。

互联网金融在高速发展, 而由于种种因素, 法律法规具有严重的滞后性。例如, 目前尚没有法律法规统一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准入规则, 各大互联网公司均在开展金融业务, 其中不乏缺少金融业务经验的公司, 从而使整个行业的操作风险大大增加;另外, 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很快, 且在不停进行创新, 仍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能囊括和规范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所有业务。目前的政策法规条件下, 一旦出现问题, 对其的界定及后续处理将非常困难, 可能造成当事人的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因而投资人会持有重大顾虑, 从而阻碍了互联网金融的持续发展。

四、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一)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

1、对金融监管体系的挑战。

与传统金融不同, 互联网金融并没有在各金融领域间进行明确划分, 从而使我国现有的“分业经营, 分业管理”的金融监管模式遭受了巨大挑战。另外, 由于缺乏相关的政策法规, 没有统一的标准, 监管无法可依, 不能实施有效的管理。再者,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以及其金融产品的特性, 资金流动快速且规模较大, 金融服务的范围不断延伸, 故要求更为广泛的金融监管范围和更为强大的监管力度。就监管的难易度而言, 互联网金融的客户在数量上和分布广度上均远远超过传统金融模式, 从而使监管的难度更高。

2、对金融业务发展与风险的挑战。

其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 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服务具有一定的虚拟性,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信用风险。另外, 网络借贷是依靠网络行为的大数据对贷款人的信用进行评定, 对我国而言, 由于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 违约的可能性也较大; (2) 信誉风险。由于互联网金融仍处于初级阶段, 社会公众尚未对其交易能力建立起强大的信心, 因此如果投资的金融产品出现巨额损失, 或互联网金融的支付系统发生安全问题时, 则会对互联网金融的整体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甚至使其一蹶不振; (3) 安全风险。近年来, 由于我国互联网发展速度过快, 安全漏洞在所难免, 从而给互联网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互联网犯罪案件层出不穷, 涉及的金额和造成的危害不断升级。并且, 由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可突破时空局限, 互联网金融业务具有很大的地域开放性, 如果发生安全风险, 较传统金融而言, 会造成更加巨大的经济损失。

除了风险与监管之外,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例如, 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的界定与监管、新兴网络金融领域行业标准的制定、监管中立与监管协调等问题。目前, 中国正处于金融特别是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时期,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正值此关键时期内, 使得其与传统金融的融合与相互促进之路困难重重。

(二) 对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建议

1、健全法律法规以及监管体系。

在现阶段, 健全与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是当务之急。应将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准入机制以法律形式予以明确, 并立法规定各项互联网业务的相关规则。同时, 对于计算机泄密、窃取商业机密和他人信息等互联网犯罪的制裁也应以法律形式予以规定。如此, 才能逐步形成安全良好的互联网金融环境, 也可以使监管机构有法可依;另一方面监管主体的监管范围及职责也要从法律的角度全方位的予以明确, 如此才能实施有效的监管, 避免监管死角, 鼓励和规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同时,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 以及其自身地域开放性的特质, 如欲对其实施完善且有效的金融监管, 在相当程度上需要依赖国际间的监管合作。

2、建立和完善安全运行机制, 营造良好的互联网金融环境。

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 为规避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风险, 在这个大数据时代, 首当其冲的措施是通过数据库实现互联网金融数据共享;另一方面应当完善软件和硬件系统的建设, 健全互联网金融电子支付的安全管理。此外, 对于互联网金融机构, 为防止互联网金融系统在遭受到自然或人为的侵害后能及时恢复, 应建立定期备份的管理制度, 提高安全技术的水准, 使得业务信息能够安全、畅通的传输, 建立开放但是安全的互联网金融环境。

3、建立完善的征信系统。

对于目前我国信用体系不完善的问题, 应当以法律形式进一步对其进行完善, 并制定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准入机制, 以更加准确地对贷款人进行信用评级, 降低信用风险;纳入完善的信用体系也有助于增强投资者信心, 维护互联网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

4、关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训, 造就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两者的共赢互利, 实现互联网金融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并无谁优谁劣之分, 没有绝对的竞争关系, 重要的是发挥各自的优势, 互相促进, 同时要鼓励互联网金融开拓纵深自身的业务领域;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对金融创新的研究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我们应当加强人才培训, 关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增强互联网金融的产品和服务创新, 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

五、结论

互联网金融较传统金融而言, 具有很多无法比拟的优点, 互联网金融创新应该被提倡和鼓励。现阶段互联网金融体制仍有较多需要改进之处, 相关技术、运营机制、法律法规、政策及监管体系应该不断加以规范和完善, 从而取得大众的信赖, 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平, 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 2012.12.

[2]黄海龙.基于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研究[J].上海金融, 2013.8.

[3]蔡英杰, 蒋鹏程, 姜珊.大众选择互联网金融余额理财产品的影响因素分析——以余额宝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5.7.

[4]谢平.迎接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机遇和挑战[N].21世纪经济报道, 2012.9.3.

[5]王达.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中美互联网金融的比较——基于网络经济学视角的研究与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 2014.12.

[6]谢清河.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 2013.9.

金融分析 篇8

中国现在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中国金融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金融体系逐步完善。尽管取得了这些成就, 但从总体上看, 中国的金融市场还处于一个初级发展阶段, 还须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 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

1. 相对于中国的实体经济需求而言, 中国金融创新的供应仍然处于短缺状态。

迄今为止的中国的金融发展过程中, 数量扩张是一个很突出的特征。尽管在某些指标上我们已经接近西方发达国家水平, 但在同一数量级或规模水平上用效率的尺度来衡量, 中国金融体系的效率还处于较低水平上。

2. 在具体业务内容上, 我国金融创新总类和完善程度不够。

首先, 我国金融负债类业务创新和资产类业务创新发展严重不平衡。银行存款等负债业务一直是各商业银行竞争相对激烈的业务领域。而在我们的资产类产品以消费贷款、银团贷款等为主, 欧美银行业很流行的平行贷款、分享股权贷款、组合性融资等品种还未出现。其次, 大部分金融机构在金融创新上更多的是对赢利金融产品比较关注, 开发规避风险的金融创新产品力度和重视不够。一些具有重要风险管理特征的金融工具, 比如互换交易、期权交易等等在人民币业务基本没有。

二、相对来说, 我国在采用稳健的金融政策和管理同时, 我国的金融监管机制还是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金融监管机构对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不够。

有效的信息披露是加强市场约束的必要条件。而我国目前关于信息披露的规范只有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颁布前制订的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等个别金融规章, 以及在《会计法》、《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等其他法律法规中的一些零星规定, 这些规定不仅零散、而且缺乏可操作性, 存在很大的漏洞。

2. 金融机构退出规范机制不合适金融发展。

我国金融机构退出机制的规定主要散见于《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保险法》等法律法规中, 规定既不系统, 制度设计也过于简单和原则, 并且缺乏对金融机构退出后的补救制度。在随着国外金融机构的大举进入, 行业竞争的加剧以及国际金融形势的复杂化, 金融机构的退出、国外金融机构退出波及国内分支机构的问题将涌现, 市场退出制度规定的不足在将直接影响金融机构, 妨碍优胜劣汰市场机制的建立。

3. 在金融发展自由化和国际化下, 面对金融机构的相互渗透,

传统金融业务界限日趋模糊, 金融机构逐步从分业经营过渡到综合经营。我国目前所实行的根据既定金融机构的形式和类别进行分业监管的传统方式, 对于不断进入外资综合性金融机构的监管能力差, 存在不能及时、有效发现风险的实际问题, 更加对于推进我国金融业务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极为不利。

三、从次贷危机中我国应如何处理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

我国金融业发展应该从这次次贷危机中的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问题中得到以下三方面的启示。

1. 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协调发展是我国金融业不断发展完善的关键。

金融创新是金融业为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制度安排、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等方面进行的创新活动, 是引领金融业前进的不竭动力。但是金融创新也会产生新的风险, 使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下降, 使金融监管的效率下降或完全失效, 如果监管当局监管不得力, 控制不当, 会给金融业甚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带来危害和破坏。而金融监管就是为了使金融机构的行为规范于法规之内, 从而防范金融风险, 维护金融次序的安全稳定。金融创新会促进金融管制的变革。由于规避监管产生的金融创新打破了原来的均衡状态, 使金融环境发生了变化, 且产生了新的风险。而当金融创新可能危及金融稳定时, 金融管理当局理所当然的调整对策, 对金融业采取新的更为严厉的管制, 在对金融创新本身进行安全和慎重评估的基础上采取一些新的监管措施来保证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

2. 次贷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就是要继续坚持审慎监管的原则。

因为从金融业来说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 尤其是金融衍生产品所带来的一系列的系统性的风险和市场风险。在未来的发展中, 在监管上加强监管信息的沟通和政策执行力度, 避免出现虚假混乱的现象, 进一步在监管队伍建设方面思考和提高。在金融创新对于金融危机方面。我们要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具体情况, 不但要从金融创新和国有型管控平衡协调发展。而且金融创新要围绕实体经济, 围绕实体经济的创新, 我国银行业如何促进和支持经济的增长。银行业的创新和竞争力提高, 是我们中国银行走向国际化必经的途径, 从创新的角度还是要关注我们系统性的风险, 尤其是跨国界的风险传递。总之, 鼓励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可控的两者的协调问题, 要在这种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鼓励金融创新。

3. 结合我国金融业具体发展情况, 做好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

美国的次贷危机很大部分还是美国本身经济出现问题,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金融创新的积极性和必要性, 而且应该认识到我们在金融创新上远远落后于我国本身经济高速的发展, 对于我国作为国际上大国很不协调。我国的经济发展决定了我国的金融创新一定会更加高速和开发的发展。在总类和金融产品完善上进一步发展。在适合我国国情的情况下发展金融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应该用理性客观的态度进行金融创新。在金融监管上, 根据我国目前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相关法规和措施。应该将金融创新过程中出现的新型金融机构纳入金融监管网之内, 从各个角度加强对衍生业务的监管, 将衍生业务的风险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内。应该在加大金融风险的监管力度, 同时加强协调监管能力, 建立统一监管和职能体制。应加强我国金融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建设, 提高金融市场管理者和参与者交易的透明度, 以降低市场的不确定性和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1]张明: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J].国际经济评论, 2008, (4) :32~37

金融分析 篇9

为了更好的促进城市的金融发展, 我们提出了在城市建立金融中心, 并进行城市发展。对于金融中心的建立和发展问题我们从以下两点进行分析: (1) 我们从经济与金融的关系来看, 先经济后金融, 想要保证城市的经济发展, 我们必须要有金融的支撑与支持。随着商品社会发展越来越迅速, 金融的体现就越来越明显, 而现在它已经逐渐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而目前世界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科技、文化、金融这三个方面, 它们也是国家的主要支柱。得到了金融的支持, 城市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如果我们的城市想要成为世界城市, 那么它必须是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在世界上的地位是靠城市的集聚与分配资金, 人才和信息三个能力决定的, 所以我们必须从这三点出发建设世界城市, 例如伦敦、纽约, 它们是世界的金融中心。 (2)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经济, 经济的发展壮大要靠金融的支撑, 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想要建设金融中心, 就要选择规模大、资金多的城市, 例如北京。北京是我国最多国有企业的城市, 其金融资产达到60万亿, 又是金融中心最多的城市。金融中心的建设必须具备以下5个条件:金融生产环节不断优化、金融机构不断集聚、金融人才不断集聚、资金不断集聚和信息不断集聚, 而北京既满足这5个条件又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

城市金融中心的建立是一个生态链, 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和允许多品种、多种类的存在;在金融风格上, 我们既允许稳健经营的存在, 又提倡锐意进取的存在, 努力构建人力资源、经商环境、市场准入、办公成本和综合服务的一个完整的生态链;对于城市金融中心的建设, 我们要根据不同城市的不同发展结构, 进行合理的金融中心建设, 这同时也是我国金融中心建设的规划和建设过程。我国城市的发展大方向就是积极努力的提高经济效益, 努力实现金融中心的建设。

2 农村金融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功能的弱化。由于农村的资金向城市进行逆向流动, 这使城乡的差距变的越来越大。在以前, 农村可以通过四大国有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多个渠道进行融资, 但是现在的很多地区只剩下农村信用社这一条渠道, 这形成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盲区。由于农村资金的大量外流, 导致了农村发展较慢, 缺少大量的资金投入, 农村的经济发展除了需要政府的资金投入外, 还需要一些金融机构的扶持, 但是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缺乏, 制约了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的有效发挥。目前我国的农业政策金融机构只有中国农业银行一家, 但该银行对农业的开发、产业化和基本建设支持不到位, 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对农村的发展投入较少, 对农村的小额信用贷款发放较难, 其主要原因包括: (1) 农村农民信用观念淡薄, 经常出现逃废债务的违法行为; (2) 小额农贷的业务量超常, 其放贷成本较高; (3) 不利于人员进行清收, 很难实行依法起诉、强制扣款和变卖资产的清收货款的手段; (4) 对于风险防范意识较弱的农民来说, 小额农贷的风险较大。

我国农村金融的未来发展形势。为了更好的让农村得到发展, 我们应积极增加金融机构对农村的扶持工作, 让我国的农业银行成为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专业银行。首先我们要进行机构的分拆, 把集团形成控股模式, 稳定与发展县级农业银行的分行机构, 我们要给予县级农业银行最大的权利, 让它们能够更好的帮助基层机构, 扩大它们的信贷权限, 这样可以大大的增强融资功能。对于农业银行放贷有明确的要求, 银行在农村吸收资金的60%要对农民进行放贷计划。我们要结合实际, 根据不同地区的差异, 设计出适合自己的信贷政策和信贷管理方式。在把风险降到最低时, 大力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地龙头企业的发展和一些新型产业化模式的发展。

努力增强农产品抵挡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能力。对于保险发展较广泛的农业地区, 我们应设立专业的保险公司;在当地财政允许的情况下, 建设由当地出资的农业保险公司;如果有商业保险公司进行农业险的代办时, 应与当地的政府进行正规协议的签订;大力引进可以进行农业险经营的保险公司。

3 城市农村的金融合作发展

为了更好的促进城市与农村的金融机构合作发展, 我们可以对特大中心城市组建以市为统一法的农村合作银行。组建统一法人的农村银行的客观必然性:首先建设和谐农村的发展向导, 需要农村信用社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我国的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表明, 我国即将进行全面的深化金融改革, 农村的金融改革将会是我国未来金融改革的重点之一。而我国特大城市的不断涌现, 其发展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走势, 都要求我国的农村信用社在大范围内极力推进组织的转型。

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 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任务, 同样也是我国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难点和关键点。我国新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为了达到这一点, 我们需要长期投入大量的资金, 除了依靠政府资金和社会的资金投入外, 还需要金融资源的大力支持与投入。而我国特大城市具备的经济基础和不断提高城乡一体化程度的发展需求, 也为农村信用社的先进发展模式提供了优秀的外部条件。在2006年我国第一家以地市为单位实施统一法人改革的城市是厦门市农村信用联社。随后广东也逐步开始实施, 这些城市的成功经验, 也为其他同类城市的农村信用社发展, 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经验。

我国特大中心城市的农村信用社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 也慢慢的总结出了一条规律, 并能很快的达到国家的标准与要求。首先是摸清管理体制。国发 (2003) 15号文件, 为各地区在省级政府领导、银监局监管下, 构筑了该行业的管理框架和快速发展搭建了平台。逐渐变好的经营状况。近年来, 由于国家的帮助、政府的扶持和银监局的支持, 农村信用社解决了很多的不良贷款, 真正的实现了城市与农村的发展。

城市农村的金融合作发展问题, 一直是我们不断研究和改进的重点问题, 由于城市发展较快, 并且有属于自己的发展模式和经济基础, 所以形成了自身的金融发展形势和发展方向。逐步实现城市金融中心的建立和大力发展金融, 努力成为金融中心城市。农村由于经济较落后和大量资金的流失, 导致了发展速度较慢, 银行和政府的扶持计划没有真正的进行落实, 也同样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只有在金融机构和政府的统一扶持下, 农村才能得到更快的发展, 追上城市的步伐, 努力跻身于城市的金融发展中去。为了更好的解决城市、农村差异问题, 我们一直在寻找拉近城乡的办法, 通过对大城市农村合作银行的开发、建立与发展, 更好的连接了城市与农村, 使其共同发展进步, 按照相同的金融发展模式进行快速的发展。

综上所述, 本文对城市的金融发展方向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努力建设金融中心城市, 是我们要努力的目标, 金融中心的建设更加符合城市的金融发展模式。大城市满足金融发展中的建设要求, 城市具有大量的国有企业、金融机构、大量的人才、新鲜的信息和大量的资金做基础, 更好的促进城市金融的发展, 同时也更加有利于城市建设金融中心, 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城市, 如纽约、伦敦等。对于农村的金融发展方向我们同样做了详细的分析, 对目前农村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对不利于农村发展的金融机构进行更新与改进, 更好的把政府资金与金融机构进行结合, 促进农村的金融发展。只有不断的完善我们的金融发展体系, 才能更好的把农村与城市相结合, 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颖.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创新与监管的法治对策[J].北华大学学报, 2009, (4) :27-30.

[2]刘霄, 袁紫嫣.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3) .

[3]夏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10, (03) .

[4]郭金金.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现状及未来改革发展趋势[J].中国市场, 2010, (52) .

金融分析 篇10

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们国家高度重视金融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由于国内经济体制结构性转换与布局, 近年来中国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 另一面是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 因而造成就业矛盾十分突出。同时, 毕业生就业市场化与毕业生滞后的就业观之间的冲突亦显得十分突出, 毕业生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就业的态势尚未形成, 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 这些都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而金融业作为一个福利待遇明显优于其他众多行业的领域, 竞争更为激烈, 再加上2013年银行闹“钱荒”, 使得银行放慢了开疆拓土的节奏, 最终导致2014年银行招聘锐减, 这对金融专业学生无疑是雪上加霜。那么, 金融专业毕业生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才能从如此严峻形势中脱颖而出, 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呢。

1 进入金融行业就业的利弊因素分析

1.1 有利因素

1) 从就业行业的角度来横向比较, 金融从业人员的平均薪酬与福利是最高的。

2) 从就业的岗位条件上看, 所有的金融从业人员都为自己从事的是一份“体面”的工作而倍感满足。

3) 从工作的大环境来看, 金融从业者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工作, 从中可了解市场经济的变化情况, 并获取更多的金融信息。

4) 从个人工作的发展角度看, 只要你在日常工作中体现出优秀的工作能力, 会有很好的晋升机会。

5) 从金融行业就业的忠诚度来看, 金融从业人员离职率很低, 尤其是转入其他行业就业的概率更低, 工作环境相对稳定。

1.2 不利因素

1) 金融岗位从业人员一般工作的时间都比较长, 在现在金融行业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 大家工作压力都很大。

2) 容易受商业及股票市场周期的影响。

3) 大公司高度结构化的环境容易让人有被隔离和被忽略的感觉。

4) 有些大公司不愿意改变程序和尝试新想法。

5) 时常会面临“道德”与“利益”的两难选择。

6) 金融业的体制完善, 规章制度严格, 不需要创新, 只需要遵守。

2 目前金融专业学生就业渠道分析

2.1 金融监管机构

一行三会 (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 及其分支机构对招聘人才的要求是:有金融实践经历、有学识水平、硕士、博士优先。这样的机构招聘借助于如公务员考试一样激烈的选拔性考试, 同时对报名参加考试也会设置门槛, 进入较有难度。

2.2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中行、建行、农行每年招聘人数较多, 但工行每年招聘人数较少。交行、招商、深发、浦发、广发、华夏、民生、光大、兴业等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城商行对人才有急需要求, 且对专业限制不是很严格, 对资源、人脉要求较高。

2.3 政策性银行

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类似公务员金融机构, 有一定的人才需求量。由于他们执行的是国家指令, 是靠政策吃饭, 所以想在金融领域成气候的学生, 可先不选择这样的单位。不过这类单位的工资福利比较好, 而且稳定, 也吸引着大学毕业生。但这样的企业每年招聘应届毕业生人数较少。国家开发银行因为率先进行商业化转型, 每年会大批量的招聘人员, 但门槛无疑是不低的。

2.4 四大资产管理公司。

长城、东方、华融、信达是为了解决银行不良资产建立的, 其主要以招聘有社会工作经验者为主, 且学历要求较高, 多为硕士研究生以上。

2.5 其他金融机构

1) 证券公司。2014年, 证券市场沉寂了一段时间终于走向复苏, 这也就意味着证券公司对人员的需求不断增长, 尤其IPO刚开闸, 加上新三板的全国扩容, 使得券商对成熟的项目承揽、承做人员的急切需求。此外, 证券公司还开展了资管业务、股权质押业务、私募债业务等, 这无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总体来说, 证券公司除了经纪部门外, 其他部门对学历、项目经验要求较高, 且最好有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司法考试等。

2) 基金公司。2013年新基金公司扎堆成立, 人才需求激增。但这些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有若干年相关工作经验的从业人士。而应届生招聘较少, 但每年会有若干的实习机会, 抓住一个实习机会, 这是应届生可能进入基金行业一个比较好的途径。

3) 期货公司。目前期货公司对于传统市场开发人员的需求依然较大, 对研发和创新业务人才的需求逐步增加。另外, 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来临, IT技术人员的重要性在提高。传统市场开发人员的进入门槛不是很高, 能开发到新市场才是王道。但研发和创新业务人才, 以及IT技术人员的进入门槛较高。

4) 信托公司。迎来复苏春天的还有信托业。信托业曾作为我国金融业四大支柱之一, 在沉寂了多年以后, 经过整顿、重组, 已焕发新姿, 闪亮登场, 也期待人才加盟。2013年以来, 信托公司的人才需求明显高于整个金融行业。金融英才网统计数据显示, 2013年金融行业用人需求较2012年稳步攀升, 2013年前5月各月人才需求同比涨幅在25%~45%。信托各月人才需求涨幅与金融业整体走势一致, 但涨幅更为明显, 在25%~50%, 其中3月、4月分别同比增长50%, 6月上旬则同比增长31%。信托公司的招聘门槛较高, 主要需要具有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

5) 保险公司。近些年来, 我国保险公司以全面进发的姿态获得巨大发展, 保险意识和保险需求已经人人皆知, 保险已经走进寻常百姓家。不少保险公司有意扩大国内地盘, 而且意欲开发国际市场。一位保险公司总经理认为:一个大学生在几年内具备了保险营销和风险管理经验之后, 若有良好的外语基础, 就很有可能派驻国外。我们实在太缺乏国际型人才了!即保险公司急需市场开发人员。此外, 随着金融市场化的加深, 保险机构不断增多, 专业人才严重缺失, 尤其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和IT专业人才。

6) 金融租赁、担保公司、财务公司以及上市公司的证券部和财务部也呼唤学金融、懂金融、干金融的人才加盟。这些公司多倾向于招聘有经验的人, 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证券部就偏向于找有证券公司从业经验的人。

7) 其他与金融专业相关的单位, 如财政、税务、海关、审计和社保等单位, 每年都可从国家公务员序列考试录用。

8) 高校金融财政专业、金融财政研究机构:需要具有较高学识水平 (硕、博) 的人才, 更需要兼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硕士、博士。

3 金融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分析

3.1 良好的个人品质和修养

金融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 金融从业者必须要有严格的自律精神。正确的价值观能帮助你克服不良的心理因素, 杜绝种种诱惑;正确的世界观将会引导你以事业为重, 集体国家利益至上;金融从业人员必须诚实守信, 才能保证金融行业信用。

3.2 较强的交往与沟通能力。

交往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合作。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 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协调能力是指决策过程中的协调指挥才能。协调能力包括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和工作协调能力两个方面。好的协调能力能化解矛盾, 聚分力为合力, 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队合作是交往能力中的最终目标, 确定为核心能力之一。当然, 国际交流能力也是衡量交往能力的指标, 即作为金融人才, 能掌握一门流利的外语, 是很加分的一件事。

3.3 较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现代金融企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金融企业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业务品种, 服务手段和功能不断推陈出新, 新技术在金融行业得到及时的应用和推广, 这对金融从业人员掌握的知识结构和服务技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原来知识层次低、知识结构服务技能欠缺的员工已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因此, 要在竞争中取胜, 就必须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以及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这样才能更新知识、拓宽知识结构、提高技能水平, 努力成为复合型金融人才。目前国内金融行业最为缺乏的是懂中国国情, 熟悉国际金融运作机制金融业务熟练, 外语流利复合型的人才。

3.4 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

金融行业工作强度大、节奏快, 这对金融从业人员的身心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求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外, 健康的心理也是必要条件。在重大的决策、风险、责任、困难面前都应有承受力与应变能力。不悲观、不消极, 对工作充满了热情和希望。同时保持自己的心态平衡, 促使身心发展。

3.5 较强的法制意识

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作为一名金融工作者, 应该懂得国家的基本法律制度, 熟悉和遵守金融法律法规。近几年, 我国的金融犯罪案件很多, 其中大学毕业生工作不久就违法乱纪并被判刑的事件也屡见不鲜。因此, 金融人才的法制观念尤为重要。

3.6 创新冒险精神与谨慎态度并存

从事金融业的人, 承担并控制风险能力是缺一不可的。风险是金融业发展的基石, 金融人才除了需要具备谨慎的态度来控制金融风险, 将顺势降至最低, 同时又要有勇于挑战风险、处理好风险、在风险中寻求利益的冒险精神。

近年来, 世界经济已经逐渐走出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停滞困局, 中国经济更是率先复苏, 中国政府对金融业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 改革力度不断深化, 金融业就业颓势也将大为改观。金融专业毕业生只要具备了良好的个人素质, 乐观的就业前景是可以预期的。

摘要:金融行业在我国是一个传统行业, 同时也是一个发展中的行业。“十八大”以来, 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外资银行的准入、国内金融机构的改革, 尤其是民营的金融机构、保险机构逐渐增加, 体现出金融业将在中国有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具备较高金融人才素质的高校金融专业学生, 都将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通过对当前金融专业学生就业利弊因素的分析, 并依据目前金融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 分析从事金融行业人才的素质要求。

关键词:金融行业,人才,素质要求

参考文献

我国金融危机防范分析 篇11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风险防范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金融业也走向了全球化发展的道路。在我国金融业全球化的同时,也使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着全球范围内金融风险的挑战。令全球陷入一片恐慌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这次金融危机,使全球大部分国家遭受到了严重的损失,冰岛国甚至在本次金融危机正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破产国家。我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同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损失,全国近7万家的中小企业在危机中倒闭,银行业在海外的投资也严重受创。本次金融危机暴露了我国的金融机构在防范金融危机的体制、机制上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不断地完善。

一、什么是金融危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金融危机是指对金融市场的严重破坏损害了市场有效发挥功能的能力,从而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金融危机主要包括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往往以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其特征是基于人们对未来经济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萎缩,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并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动荡等。

二、金融危机的种类

目前学者对金融危机分类说法不一,但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

第一,从引起危机的来源因素看,可划分为内生性危机和外生性危机。内生性危机是主要由一国或地区的内部性因素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外生性危机则是由于一国或地区的外部性因素传染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如战争、公众信心及其他不可抗拒因素所带来的危机。外生性危机随着金融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传染效应也越来越强。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更是这种传染效应的极致。

第二,从危机与经济周期的关系来看,可以分为周期性危机和非周期性危机。周期性危机是指伴随着经济周期的扩张和收缩而形成的危机,这种危机更多地具有系统性危机的特点,其防范的办法也必须具有系统性的思路。非周期性危机是指不具备经济周期性质的危机,更多地表现为非系统性的危机。

第三,从危机的形成来看,可划分为古典金融危机和现代金融危机。从金融危机的产生环境、表现、传播和影响等特点来看,一般将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危机划分为古典型金融危机,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金融危机划分为现代金融危机。

第四,从危机的范围来看,可以分为单个金融危机、区域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单个金融危机是指某个特定国家发生的危机,又称非系统性危机;区域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则是指某一地区和整个世界体系发生的危机,又称系统性危机。

三、金融危机在我国产生的原因

(一)国际收支失衡

据中国人民银行报导显示,截至2007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约达1.5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3.32%。统计显示,2007年全年,外汇储备余额增加4619亿美元,同比多增2144亿美元,稳居全球外汇储备第一的位置。对在改革开放初期外汇只有1.67亿美元的中国来讲,可谓是一个巨大的成功,甚至是一个奇迹。但是,外汇储备超万亿也是一把双刃剑,过多的外汇储备增加了贸易摩擦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复杂性和难度,货币政策实施独立性不足,从而给经济金融稳定发展带来越来越大的风险。

(二)流动性过剩

简单地说,就是货币当局货币发行过多、货币量增长过快,银行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居民储蓄增加迅速。货币的供应相对与需求显得“过剩”。不受控制的流动性过剩,大量集中于金融体系,增加了金融企业多发放贷款的冲动和压力。加剧了商业银行之间的盲目竞争和增加了商业银行经营预期的不确定性。

(三)金融体系存在风险

当前,中国银行业无论是在产品服务种类、服务质量方面,还是科技水平、经营管理能力方面较以前都有很大的提高和改进。但是我国国有银行在风险管理上的差距,对将来与国外商业银行展开全面竞争带来巨大挑战。另外,虽然股份制改造已基本完成,但是离建立真正的现代金融企业的目标还是存在着较大距离,特别是在经营管理、激励约束等机制上还存在不足。

四、金融危机的防范措施

(一)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正确对待金融创新

关于此次危机的教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8年4月8日发表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提出了几点,主要包括各方都未能充分认识到金融机构大举借贷的风险,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信息披露和政府金融监管都滞后于金融创新和商业模式转变,以及银行通过金融创新转移风险的能力被高估等。2008年4月11日,美国财长保尔森在七国集团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后举行记者会。他表示,七国集团将不惜代价保持金融市场稳定有序地发展。没有一个稳定的金融市场,个人储蓄和证券投资收益也就无从得到持续保障,就会破坏人们的储蓄和投资预期。更不用说,稳定的金融市场是人们均衡消费时间分布、获得财富效应、支撑持续增长消费能力的重要条件。目前,西方国家已行动起来。为加强市场监管力度,美国政府提出了全面改革金融监管体制的计划。这项计划内容涉及广泛,因此被认为是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以来最彻底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那么在我国,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和本土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必须成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和政治决策的首要目标。

金融创新对商业银行来讲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运作效率,提高其经济效益,从而促使整个金融业的发展,也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并将之放大,增加金融市场的风险,危害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

(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提高监督效率

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之间协调不够,监管效率不高。银行、证券、保险三大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尚不健全,各自为战。监管部门同其他有关部门如财政、税务、监察之间也缺乏明确分工和有效协调,政策措施相互重叠或相互抵触的现象时有发生,重复检查、重复监管也比较常见。必须认真落实和不断完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法律工作规定》,对银行审慎监管法规体系进行设计、规划;对现有的法规进行清理、归类和修订;建立完善有效的内部法规制定程序,对监管法规的立项、审议和发布实施进行规范,提高监管法规制定过程的透明度;定期对监管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并及时对监管法规进行补充、修订和完善;制定并及时更新监管法规手册,加强宣传、辅导和培训。

在这次美国次贷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金融体系中的多个环节都存在着监管缺失。IMF(2008)认为,在美国新一轮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升级过程中,美国金融监管模式和金融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的背离,加上监管当局的监管放松,美国金融监管当局对次贷危机的爆发是难则其咎。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个重要警示。市场不是万能的,有效的监管将起到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作用。规范市场秩序和信息的公开透明有利于人民建立合理的预期。政府应该加强国民经济运行、金融系统运行和房地产市场运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完善银行体系信贷情况和房地产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理顺房地产调控管理体系,建立一个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避免政出多门和不同的管理部门之间独自为政的现象,加强各个部门之间政策制定和执行方面的合作;规范政府行为,防止政府利用职权寻租设租而偏离有效政策;建立一套有效的监控制房地产市场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预警系统,通过预警系统准确把握市场真实情况,保证政府政策制定时机和方案的合理性。

(三)创造商业银行良好的生存环境

最后贷款人制度是指在商业银行暂时失去流动性,但尚具有清偿能力时,由该国的中央银行直接贷款提供援助。最后贷款人制度发展到现在,已经出现了很多的变化,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并非局限于一国的中央银行,包括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公司和政府在内的主体都会联合中央银行对问题银行提供资金。最后贷款人制度也是一种双保险的金融制度,一方面它可以保证金融系统的安全性,使援助的资金有收回的保障,另一方面也可能产生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因此,各国对该制度的设立都非常谨慎,力图达到稳定金融安全,降低道德风险的双重目的。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为从事存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强制或自愿地吸收各成员金融机构向保险机构缴存的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金融机构面临危机或经营破产时,保险机构向其提供流动性资助或者代替破产机构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的制度。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危机过后,根据《格拉斯-斯蒂格尔银行法》于1934年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但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其他国家才开始陆续采用这种制度。全球范围内的存款保险制度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进入一个高潮,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的生存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国银行业在加入WTO后,面临着竞争的加剧,金融创新步伐开始迅速加快,各种衍生工具陆续出现,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因素,商业票据化和融资证券化导致银行传统业务利润下降,竞争日趋激烈。商业银行为了生存,不得不从事高风险的业务,银行破产增多。长久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上都扮演着寡头垄断的角色,虽然陆续设立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但后两者都没有对国有银行形成实质性的威胁。而随着外资银行在我国境内数量的逐步增加,业务范围逐步扩大,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将被瓜分,经营状况也会受到威胁,出现流动性困难甚至银行破产将不再是天方夜谭。即使国有银行可以“大而不倒”,但这种独善其身却挡不住其他银行出现挤兑时对国有银行的影响,毕竟金融业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是任何力量都难以抗拒的。

(四)构建我国公民风险防范体系

从新的国际金融危机的特征来看,公民的信心对危机的发生和影响程度具有较强的影响。构建公民危机防范教育体系,有助于降低公民的信心失衡和增强公民对风险的防范意识,有效控制公民信心失衡。如何加强公民的防范意识,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建立公民危机防范教育体系,将公民危机防范教育体系纳入我们学生日常教学中,从教学课程中融入金融学的相关知识,使公民从小就建立理财的观念,能够合理安排自由资金,理性化投资和组合,适度消费,对经济现象有自己的观点不盲从和跟风,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公民危机防范教育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今后银行、企业、政府人员观念的到位,促进我国银行、企业、政府体系的完善,因此这项工作是长期和艰巨的,对我国经济的长足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

总之,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防范措施是多样的,但首先应建立对金融危机防范观念,只要银行、企业、政府和公众的防范意识到位,就可以减少危机带来的影响;其次应结合我国的国情,加强和完善制度层面的建设,全面提高我国防预金融危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渤.中国金融监管——风险、挑战、行动纲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周杰.我国金融危机防范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3、刘颖.论当代国际金融危机与防范[D].四川大学,2006.

4、高鸿帧.国际金融安全的统计分析[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金融分析 篇12

一、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定义

(一) 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 又称为资金市场, 是交易金融资产并确定金融资产价格的一种机制。金融市场包括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以开展资金融通的重要场所。金融市场在构成上较为复杂, 从交易工具的期限上分, 金融市场可以划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个主要类别。货币市场融通资金的期限较短, 资本市场融通资金期限则相对较长。货币市场包括同业拆借市场、商业票据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等资本市场则包括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

(二) 金融中介。

金融中介较金融市场相比, 金融中介的构成则相对较为简单。金融中介是资金供应者和需求者开展金融融通过程中的媒介或者桥梁, 金融中介可以是个人, 也可以是机构。金融中介一般可以分为两个类别, 即货币金融中介和非货币金融机构, 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息咨询服务机构以及证券公司都属于金融中介范畴。金融中介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是金融体系中资金融通的基础方式。

二、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比较分析

(一) 融资保险性比较。

从融资保险性上来看, 金融市场的融资保险性要优于金融中介。金融市场涵盖范围较广, 当企业要求融资的情况下, 股东可以将股票买入为企业提供一定资金, 而企业则可以利用这部分资金来解决企业暂时的资金问题, 保证市场资金的有效流动。当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出现经营管理、企业效益等问题后, 股东则可以立刻卖出手中股票, 收回融资资金, 防止被企业套牢, 降低投资人风险。但是, 金融中介夏的融资保险性上则相对不足。当企业在向银行等机构提出融资请求后, 银行向企业进行贷款, 当企业经营发生问题后, 企业却不能够直接进行贷款之后, 相反还需要继续投入更多资金, 以解决企业经营困难, 以减少银行损失。金融中介下的融资, 投资人存在较高的被动性, 融资保险性也就相对较低。

(二) 融资能力比较。

从融资能力上来看, 金融市场比金融中介的融资能力要高。金融中介方面, 主要以单个银行机构和个人投资者为主, 而这些投资商本身的资金是较为有限的, 对于铁路、石油、地铁等动辄十几亿、上百亿的项目, 金融中介几乎无法满足融资请求。但是, 金融市场则能够通过发行股票成立公司公司的方式来完成这一任务。金融市场并不是依靠个人或者单一机构实现融资, 金融市场所面对的群体更加广泛, 而这也是金融中介所无法比拟的。但是, 金融中介也拥有自身的融资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资金困难, 金融中介房贷速度快, 流程简便等优点则凸显出来, 成为企业所热衷的融资渠道。

(三) 融资监控和激励比较。

在融资监控方面, 金融中介也具有一定优势。在金融市场中, 股东直接对融资企业进行干预, 通过主动监控来降低融资风险。但是, 这种监控形式下, 很容易影响企业的自身发展, 当股东与企业发展战略出现分歧之后, 股东股票大量抛售的情况发生, 将导致企业正常经营秩序受到影响, 并给二次监控机制带来较大压力。金融市场监控能力的不足, 导致金融市场容易出现短期投机行为的产生, 对正常的投资秩序和环境构成影响。但是, 金融中介下的融资监控则更为合理。金融中介一般依靠代理公司对企业进行监控, 负责监控企业的成本以及企业的经营状况, 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以降低金融中介的融资风险。金融中介在监控成本方面较金融市场也相对较低, 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在激励方面, 金融市场能够为投资者提供与股票相挂钩的管理合同, 以提升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和投资热情, 使企业经营效益和投资者个人利益相挂钩, 而金融中介则缺乏较为实际可行的几例政策, 导致金融中介难以和金融市场的激励相抗衡。

三、总结

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两者在功能、性质等方面各有优势, 两者同属于金融体系中的资源配置方式, 尤其是在经济化、市场化高度发展的今天, 两者的互补性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投资者来说, 必须要明确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的区别和特点, 针对不同的融资项目选择合理的融资形式, 才能够真正的确保自身经济利益, 降低融资风险, 并有效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

摘要:金融体系作为资金流动的基本框架, 有利于对资金流动的有效引导, 借助相关激励手段和功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构成, 在金融体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两者之间相互补充, 为企业和社会融资提供可靠支持。本文从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定义入手, 深入分析两者之间所存在的主要区别。

关键词: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比较,开拓建议

参考文献

[1]郭翠荣.金融中介结构性转变的若干问题探讨[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10 (11) :29-35

[2]彭文平, 肖继辉.金融中介理论述评[J].当代财经, 2012 (03) :19-20

[3]蔡庆丰, 李超.金融中介影响资产定价的初步探讨[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 2011 (14) :10-13

[4]冉茂盛, 黄凌云, 张宗益.金融市场与经济发展技术[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2 (12)

上一篇:护士防护下一篇:音乐喷泉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