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资产波动分析

2024-08-20

金融学资产波动分析(精选8篇)

金融学资产波动分析 篇1

资产价格、信用扩张和金融不稳定之间存在某种复杂的内在联系, 研究资产价格与金融稳定的关系, 必须搞清楚资产价格和银行信用扩张之间的关系, 这是研究资产价格波动通过银行信用引发金融不稳定的出发点。

Bernanke和Lown研究了资产价格波动对于银行信用扩张的影响。由于信用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和激励问题, 导致了信用市场摩擦的存在, 这也意味着资产负债表状况和现金流状况是私人部门借贷能力的重要决定因素。公司和家庭将他们所持有的资产作为抵押品来进行借贷, 从而减轻信息和激励问题。当资产价格大幅度下跌时, 会导致银行和借款者的资产负债表状况恶化, 从而影响到银行的信贷扩张能力和借款者的信用获得能力, 进一步造成信用紧缩 (credit crunch) 。对于银行来说, 当资产价格的下跌导致大面积的贷款损失, 从而使银行的权益资本遭到损失时, 银行为了满足管制性资本金标准的要求, 不得不出卖资产, 并缩减贷款供给, 这就是资本金紧缩 (capital crunch) 所导致的信用收缩效应。对于借款者来说, 在资产价格的上升阶段, 借款者的净财富增加, 因而可供抵押的资产价值上升, 这提高了借款者获取银行贷款的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借款者的负债率, 扩大了置于风险中的银行资产的比重, 增加了金融体系脆弱性。而当资产价格下跌时, 借款者的净财富和现金流也随之下降, 可供抵押的资产价值下降, 导致借款者获取信贷的能力大幅度下降。

Bernanke和Lown通过分析影响信贷供给的各因素, 包括能用于贷款资金的可得性 (Availability of loanable fund) 等, 认为权益资本的短缺是导致贷款供给缩减的最主要原因。Nan-Kuang Chen在他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中, 引入了银行和耐用资产, 其中耐用资产既是资本品又是抵押品。在他的模型中, 资产价格和银行信贷存在一个相互作用的机制。当投资收益下降破坏了银行资本金和公司净资产, 这使借贷和投资减少, 对于资产需求的下降也降低了资产价格, 进一步减少了抵押品价值。由于对贷款的资本金要求更高, 对借款的抵押品要求更严格, 这种反馈效应会进一步限制银行信贷的规模。

Kiyotaki和Moore的动态模型将公司分为信用约束公司和无信用约束公司, 同样引入了耐用资产作为担保品和投资品。当信用约束公司面临负面冲击 (如资产价格的下跌) 时, 他们的净资产也随之减少, 由于借贷能力受到约束, 公司减少投资支出, 包括对耐用资产的需求也随之减少。因此市场均衡使耐用资产价格下跌。而耐用资产价格的下跌, 进一步降低公司的净资产, 影响公司的借贷能力, 造成信贷收缩。特别是, 资产价格的下跌不仅影响当期信用约束公司的净资产, 而且还影响到以后各期信用约束公司的净资产, 造成整个经济体系的信用收缩和资产价格的全面下跌。针对现有的宏观经济学模型不考虑银行、回避违约问题和主要分析稳定状态的局限性, Goetz von Peter将银行和资产价格纳入到一个简单的宏观经济学模型中, 研究了大范围的违约如何影响银行体系, 认为信用、资产价格和贷款损失之间的相互作用, 对于金融不稳定的发生具有解释力。在他所建立的世代交叠模型中, 资产价格起着中心作用, 银行体系是作为公司和家庭的支付中介而产生, 银行体系在一个资本约束下运作 (如最低资本金要求) 。当经济基本面恶化时, 负面的冲击使资产价格下跌, 导致银行借贷者的大面积违约, 并破坏了债务结构:首先减少了公司的利润, 一旦公司破产, 进一步的 (下转76页) (上接59页) 贷款损失减少银行体系的股息和资本金。但是由于银行不可能无限制地吸收贷款损失, 一定规模的贷款损失约束了银行的贷款, 造成资本金紧缩, 大量的贷款损失导致不稳定的信贷收缩和金融不稳定。当银行体系受到资本金约束时, 由于贷款损失所带来的银行资本金的任何减少, 都会转换为一个多倍的信贷收缩, 这会导致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下跌和加速贷款损失。而资产价格的下跌和贷款损失使资本金约束更加紧缩。

Goetz von Peter根据负面冲击和资产价格下跌的程度, 将基本面分为好的基本面和坏的基本面。在好的基本面中, 如果市场预期贷款不是即将到来, 则资产价格一直下跌, 直至贷款损失真正破坏信用供给;同样, 如果市场预期贷款损失即将到来, 则银行体系会减少贷款, 使利率提高, 所引发的资产价格下跌和破产, 恰好会导致预期中的贷款损失发生。因此, 好的基本面中依然会发生自我实现的资本金紧缩均衡和银行危机均衡。在坏的基本面中, 则只存在稳定的金融危机均衡, 而资本金收缩均衡是不稳定的, 从资本金紧缩到金融危机均衡之间的非均衡调整过程就是金融不稳定。

Allen和Gale将信贷可得性的突然改变和资产价格波动联系起来, 为资产价格泡沫的存在性问题建立了模型。投资者的决策中包含了他们对未来信贷可得性的预期 (从银行借多少, 为风险资产要付出多少) 。投资者以借款投资于风险资产, 由于当资产收益低时, 投资者可以对债务进行违约, 从而以较低的成本来避免损失, 因而风险资产对于投资者很有吸引力。这种风险转移行为使得投资者愿意追捧风险资产, 导致风险资产的价格超过其基本面决定的价值, 由此泡沫就会产生。这种信贷扩张与风险转移相互作用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当期的信贷扩张使投资者投资于风险资产, 从而抬高资产价格;二是对未来信贷扩张的预期也能抬高当期资产价格。Allen和Gale强调第二种方式对危机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影响, 未来信贷可得性的改变导致金融危机发生。如果信用扩张突然减少到低于预期或者只是低于最高期望值, 投资者可能不能偿还他们的贷款, 将不得不出售风险资产, 这会导致资产价格的崩溃, 于是发生危机。在Allen和Gale看来, 信贷可得性出乎意料的改变, 也会引发资产价格的崩溃和危机。因此, 不需要明显的信贷收缩, 在信贷扩张时期也可能会发生金融危机。

Borio和Lowe认为大范围的金融危机典型地产生于金融不平衡的扩散, 这种金融不平衡被良好的经济环境所掩盖。资产价格的繁荣与破灭 (不管是否以泡沫为特征) 、迅速的信用扩张和超过平均水平的资本积累等因素增加了未来金融不稳定发生的可能性。Borio和Lowe认为快速的信用扩张本身不会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构成多少威胁, 快速的资产价格上涨或投资扩张也是这样, 是各种因素的结合, 而且尤其是各种因素的同时发生:快速的信用扩张、快速的资产价格上涨和某些情况下投资的高水平 (而不是其中的单独一个事件) , 提高了危机发生的概率。

摘要:主要研究了资产价格波动是如何通过银行信用渠道影响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资产价格和银行信贷存在一个相互作用的机制。资产价格的下跌产生的效应有:资本金紧缩从而产生的信用收缩效应、破坏债务结构导致的市场预期贷款损失、投资收益下降、未来信贷可得性的改变等。在这些效应的综合作用下, 快速的信用扩张、快速的资产价格上涨和某些情况下投资的高水平都会增加金融体系不稳定的概率。

关键词:资产价格,银行信贷,金融稳定

参考文献

[1]Borio C, Lowe P.Asset price financial and monetary stability:exploring the nexus[R].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Working Paper, 2002, 114.

[2]Goetz von Peter.Asset prices and banking distress:a macroeconomic approach[DB/OL].BIS Working Papers 2004, 167.

[3]Allen F, Gale D.Bubbles and crises[J].The Economic Journal, 2000, 110:1-34.

[4]Allen F, Gale D.Financial fragility, liquidity and asset prices[J].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2004, (6) :1015-1048.

金融学资产波动分析 篇2

根据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意图明确,持有时间短,是为了短期之内进行交易,赚取交易差价的;相比之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持有意图和持有期限就没有交易性金融资产那么明确。

(2)初始取得时的交易费用的处理不同。

交易性金融资产初始取得时发生的交易费用直接通过“投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取得时发生的交易费用则是计入了资产的初始确认成本。当然,根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资产形式不同,计入的账户不同,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股票的,交易费用可直接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债券的,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科目按照面值计量,所以交易费用应记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科目,均构成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

(3)资产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的处理不同。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持有的过程中均以公允价值来计量,所以在资产负债表日如果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不一致,则要反映公允价值的变动。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要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变动幅度较小或暂时性变化时,企业应当认为该项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是在正常范围的变动,应将其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除减值损失和外币性金融资产形成的汇兑差额外,将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4)金融资产资产减值的处理不同。

金融学资产波动分析 篇3

一、资产价格波动影响金融稳定的机理

2008 年以来, 全球蔓延的金融危机催生了资产价格波动和金融稳定研究的新一波高潮。从“内生”视角来看, 资产价格波动可能通过金融创新、银行信贷与流动性、微观主体行为等渠道, 影响一国金融稳定, 并诱发宏观经济波动。

(一) 资产价格波动、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

一些学者的理论研究表明, 资产价格波动会经由金融创新对金融稳定与宏观经济运行产生多种影响。如Fostel和Geankoplos (2008) 认为, 信用评级的虚增与金融衍生品的过度膨胀, 放大资产价格初始波动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并通过衍生品向资产抵押物转移, 最终传染至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

Shleifer和Vishny (2009) 认为, 金融创新往往伴随着财务杠杆的产生, 在经济繁荣时, 杠杆效应促使资产负债表扩张, 而在经济萧条时, 银行不得不抛售资产, 导致资产价格剧烈波动, 并引起金融不稳定。同时, 银行通过金融创新将资本市场的扰动传递到实体经济, 进而使市场情绪的波动演化成实体经济的波动。另外, 当资产价格急剧下跌时, 银行愿意持有资质较差的低价证券, 放弃对实体项目的融资, 这可能在金融危机的基础上形成经济危机。谭政勋和侯喆 (2011) 指出, 金融创新在提高金融效率、提升金融功能的同时, 对金融稳定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通过金融创新追求效率和维护金融稳定之间无法实现平衡, 是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 资产价格波动、流动性变化与金融稳定

Allen和Gale (1998) 认为, 银行为满足存款人的取款意愿而出售风险资产, 这不仅会导致存款数量和信贷规模的缩减, 同时也会加剧资产价格下跌, 引发金融体系不稳定。另外, 资产价格波动对银行保证金账户余额也会产生很大影响, 当资产价格下跌时, 客户必须增加保证金, 从而导致市场流动性紧张、违约风险增高及资产价格加剧波动, 最终使金融风险蔓延 (Holmstrom和Tirole, 1998) 。

Fostel和Geankoplos (2008) 认为, 流动性高低、杠杆大小都会影响资产价格, 同时资产组合和消费效应会使流动性楔随着实体经济的波动而起落, 在经济危机阶段, 较大的流动性楔会产生更高的贷款抵押价值, 从而产生更大的价值差额。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 由于不同经济主体调整预期的时机和方式的不同, 流动性楔波动会对资产价格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并使资产价格波动不断放大和蔓延, 最终导致金融不稳定。

(三) 资产价格波动、银行资本金变动与金融稳定

银行资本金规模及其稳定性, 是保障银行体系安全的重要经济基础, 但资产价格波动会导致银行资本金波动, 进而对金融稳定构成冲击。Bernanke和Lown (1991) 指出, 资产价格下降会造成大规模贷款损失, 而银行为满足资本管制要求, 会出售企业所抵押的资产, 并收缩信贷规模, 从而导致金融不稳定。

Peter (2004) 认为, 资产价格大幅下降会造成物价总水平的下降, 并引发部分企业违约, 当企业贷款违约率达到一定程度时, 银行资本金就会减少, 从而造成银行信用收缩, 并加剧资产价格下跌和恶化宏观经济, 最终导致金融不稳定。另外, 在新巴塞尔协议实施背景下, 经济衰退或金融危机期间, 金融体系的内在顺周期性会导致银行资本金减少, 加剧金融不稳定 (Shin, 2009) 。

(四) 资产价格波动、银行信贷与金融稳定

资产价格波动会引起企业抵押物价值发生波动, 影响银行信用扩张能力、企业信贷获得能力, 进而影响金融系统稳定。一般而言, 资产价格上涨提高了抵押物价值从而增强了借款人融资能力, 且因违约风险很低, 银行可以正常收回本息。同时, 激烈的行业竞争驱使银行继续扩大信贷规模, 从而进一步推动资产价格上升。

Kiyotaki和Moore (1997) 认为, 当银行信贷规模减少使企业投资缩减, 会进一步降低抵押物 (耐用资产) 的价格, 这种恶性循环会导致经济系统信贷规模缩减和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下跌, 并严重威胁金融稳定。Bernanker和Lown (1991) 、Allen和Gale (2000) 、Bernanker和Gertler (2000) 强调, 资产价格越高, 银行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状况越好, 银行信贷规模扩张也就越快;当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时, 银行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状况会急剧恶化, 银行信贷规模收缩, 并导致金融体系的不稳定。Chen (2002) 、Shin (2006) 的研究也获得了大致相同的结论。

(五) 资产价格波动、微观主体行为与金融稳定

资产价格波动经由微观主体行为影响金融稳定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信息不对称性和未来时间段内不平衡信息传导。如Marshall (1998) 认为, 当预期未来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变大时, 股票价格会下跌, 即可用当前股票价格来预示将来一段时期内系统性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如果市场上所有投资者都认同这一观点, 则资产价格的下降就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银行系统危机。Mishkin (1999) 则认为, 当信息流被金融体系的冲击所干扰时, 会导致金融系统的资金融通效率降低, 影响了企业生产和投资, 导致金融不稳定的发生。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使得企业资本金价值降低, 凸显出信息不对称问题, 导致银行收缩信贷, 引起金融不稳定甚至金融危机。

二、货币政策是否应对资产价格波动作出反应

毋庸置疑, 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不同宏观经济背景下, 资产价格及其波动可能蕴含不同的政策信息。那么, 如果资产价格波动对实体经济、金融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央行是否应该对其予以回应呢?对于这一问题, 不同的学者持明显不同的观点与主张。

第一种观点认为, 央行应致力于一般物价水平的稳定, 而不应当对资产价格波动作出反应。首先, 央行对资产价格上升是否是因为基本面的推动几乎无法判断, 即使资产价格泡沫达到了可以识别的程度, 时滞效应也会制约货币政策的效果;其次,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稳定本国币值 (控制通货膨胀) , 如果将资产价格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 (或之一) , 会造成货币政策因目标增多而难以有效实施。

一些实证研究为上述观点提供了经验证据。如Bernanker (1999) 的研究表明, 如果股价上涨并出现泡沫, 之后暴跌, 那么当货币政策试图降低通货膨胀率时, 就会自动吸收上市公司基本面变动所导致的股价上升, 同时也抵消了市场投机活动所带来的股价波动, 因此, 对资产价格波动货币政策最好不做反应。Filarado (2000) 、Friedman (2000) 也获得类似的研究结论。近年来, 在资本市场规模不断扩张和股市大幅波动的背景下, 一些国内学者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指向进行了研究, 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的结论也支持上述观点。如谢平 (2004) 认为, 如果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波动的反应过激, 则会损害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如果试图通过货币政策刺激股市, 则可能陷入严重的道德困境。卜壮志和卢小兵 (2008) 认为, 中国人民银行应将关注的焦点放在维持总体物价水平稳定上, 并运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 而不是仅关注股价、房价等的波动。李亮 (2010) 运用SVAR模型测试了我国货币政策对于资产价格波动的反应, 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在保证资产价格稳定的同时, 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货币政策不宜盯住资产价格。

第二种观点认为, 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中, 资产价格能准确地反映其真实价值, 因此央行应关注资产价格波动所提供的信息, 在泡沫即将形成之时就调整货币政策, 将资产泡沫消灭在开始时段。首先, 引起资产价格波动的原因, 除了基本因素外, 可能还包括一些非基本因素, 如证券监管缺陷、投资者盲目跟风等。其次, 资产价格上涨会引起企业和个人所拥有的资产总量增多, 从而促进消费;但资产价格大幅度下跌, 会影响银行系统的偿付能力, 特别是当资产泡沫破灭时, 对宏观经济及金融体系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这一观点也获得了较多实证结论的支持, 如以Cecchetti (2000) 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对Bernanker (1999) 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并对BG模型中的假设条件做了一定的增补, 将货币政策对产出缺口做出反应纳入到BG模型中, 且恰当考虑确定性泡沫的存在, 其研究结论与BG模型相反。Semmler和Zhang (2007) 对BG模型做了拓展, 但得出了与Bernanker (1999) 不同的结论, 即货币政策应当对资产价格做出直接反应。国内一些学者的相关研究, 也为这一观点提供了较充分的证据。如马亚明和邵士妍 (2012) 认为, 鉴于资产价格波动与金融稳定之间的重要联系, 货币政策应当对资产价格过度波动做出有效反应, 以保证金融稳定和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此外, 货币当局还应与监管部门密切合作, 减缓和消除资产价格波动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

本文认为, 无论是从理论上讲, 还是从资本市场的实际运行来看, 第一种观点都有失偏颇。首先, 资产价格不存在合理的目标值 (或区间) , 更不可能人为决定其价格区间, 资产价格及其波动反映了众多经济主体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所进行的投资行为的集合。其次, 尽管稳定币值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但币值稳定又与物价总水平的稳定相差甚远, 其应该包括资产价格。因此, 央行可将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的一个中介目标来进行监控。事实上, 对货币政策是否应关注资产价格这一问题, 英、美、日等国家在货币政策实践中早已做了回答。如从1996 年6 月开始, 美联储采取一了系列措施 (接连六次加息) 来保证当时美国经济过热能够实现“软着陆”, 并成功防范了股票市场突然崩溃对美国实体经济的打击。Greenspan还采用了“道义劝告”等措施提示股市风险。虽然效果初时并不明显, 但如果不是货币政策行动及时, 美国股市可能会发生更大范围、更大幅度的动荡。由此可见, 不论资产价格波动对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实际影响有多大, 货币政策适当关注资产价格波动, 是中央银行的理性选择。

三、实现金融稳定的货币政策选择

如果货币政策应当对资产价格进行反应, 那么央行所应解决的问题就是:面对资产价格波动应如何做出反应。同时, 由于资产价格波动是即时的, 而货币政策着眼于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 那么对于资产价格的每一次波动, 货币政策是否都应做出反应?

(一) 货币政策应适时关注资产价格波动

在大多数情况下, 央行对于资产价格波动是无所作为的, 将控制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存在许多不可行性。这是因为, 第一, 资产价格波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央行一般很难准确地辨别出究竟是何种因素导致当期资产价格波动, 这也就意味着央行不能阻止短期内大量的资产价格波动, 从而通过货币政策来稳定实体经济长期的价格与产出就变得更加困难。第二, 在某些情况下, 货币政策盯住股价、房价等变量, 并直接对其异动做出反应时, 可能产生与初衷完全相反的政策效果。由此可见, 因决定资产价格的基础难以确定, 货币政策不宜“盯住”资产价格, 但可以将资产价格作为间接的监测指标, 用其判断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 并作为制定货币政策的参考。也就是说, 货币政策应适度关注资产价格波动。

2008 年以来, 中国经济衰退已是不争之事实, 但毋庸置疑的是, 如果当时中央银行在股票市场急速膨胀并远远偏离正常价格时能够对其进行适时适当地引导和调控, 又或者是能在2008 年股价急剧下跌、资产价格泡沫破裂时能迅速采取措施, 那么资产价格波动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也会小得多。房地产价格波动同样包含了丰富的信息, 房价上涨和大幅下跌均蕴藏巨大的风险。因此, 央行对于房地产价格波动应给予适度的关注, 特别是针对我国二、三线房地产市场出现的价格上涨和一线城市出现的价格下跌, 货币当局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谨防房地产价格大幅波动或反转带来的金融经济动荡。

(二) 选择合适的刺破资产价格泡沫的工具

货币政策并非刺破资产价格泡沫的最好工具, 首先, 没有明确的证据能够证明央行能够比市场更了解市场, 即央行也很难分辨出股市是否存在泡沫。众所周知, 央行能适时调控资产价格的前提是能确定资产价格波动的合理范围水平,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定资产价格的实际水平与所判定的合理水平之间是否存在过度偏离, 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进行调控。但到目前为止, 能够确定资产价格合理波动范围的方法并不存在, 同时金融学家们也不能准确地区分资产价格的安全价格和泡沫成分。其次, 就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而言, 货币政策几乎无法做到在刺破资产价格泡沫之时, 能不对经济造成更加严重的破坏。

美国20 世纪20、30 年代经济“大萧条”期间和日本20 世纪80 年代末经济急剧衰退时期, 运用货币政策刺破“泡沫”的实践显示, 利用货币政策影响股价是有风险的。因为救援政策的实施时机、力度和持续性, 往往都难以把握和控制。目前, 我国仍处在世界性经济危机周期中, 具有一定力度和连贯性的经济政策是必不可少的应对措施。同时, 面对资产价格上涨, 应更多地采取非货币化的宏微观经济政策, 减少资产价格泡沫产生的可能性, 并保护经济健康运行。

(三) 建立资产价格泡沫的预警指标体系

货币政策不直接干预资产价格波动并不意味着任由资产泡沫无限膨胀, 相反, 央行应给予较多关注。尽管央行难以在资产价格泡沫来临之前将其识别出来, 但可以将其纳入到监控货币的辅助指标体系中;同时, 央行应建立一套资产价格泡沫的预警指标体系, 构建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过度波动的反应机制。

金融学资产波动分析 篇4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资产价格,波动

我们知道人民币汇率与生产力水平之间的联系, 而且企业财富创造与生产力水平的关系紧密, 企业的资产价格可以从公司股票价格中反映出来。一般情况下, 人民币汇率与企业资产价格间是呈现出正相关性的, 但是人民币的汇率和企业资产的价格波动是由一系列外在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因此具有不稳定性, 这也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与企业资产价格的相关性关系[1]。本文将首先理顺汇率与资产价格的相关性, 在此基础上从多个方面分析人民币汇率与资产价格波动的相关问题。

1 人民币汇率与资产价格

要了解人民币汇率与资产价格波动的相关性就要先对人民币汇率和企业资产价格有一个清晰准确的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对接下来的具体论述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本文接下来将汇率和资产价格分成两部分进行较为详细地论述。

1.1 关于人民币汇率

汇率的另一种说法是汇价, 顾名思义, 就是一种货币对另一种货币的兑换比率, 通俗来讲就是用一种货币表示成另外一种货币的价格。汇率存在的原因是世界各国使用的货币名称和货币价值不统一, 因此需要存在一国货币兑换另一个国家货币的兑换比率, 以便各国进行经济往来。

汇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甚至成为国家为达到其政治或经济目的而实行的一种金融手段。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利率的上升与下调, 国家间交往过程中出台的各种政策和政治经济性决议等都会对一国及其相关国货币的汇率产生影响。

本国货币的汇率称为本币汇率, 与之相对而言的其他国家的汇率称为外币汇率, 本币汇率和外币汇率是两个相对性的概念, 二者同时出现, 并且二者上升下降的经济现象的变化是相反的。人民币汇率就是我国货币的汇率。

1.2 关于资产价格

资产价格和人民币汇率理解起来的方式相仿, 资产价格就是指将资产转换成货币的比例, 换句话说就是一单位的资产能够转换成多少单位货币的问题。

常常与资产价格一同出现的一个概念是资产价格泡沫。资产价格泡沫是指资产价格, 其中尤其是指股票和不动产的价格, 逐渐向上偏离由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就业、收入水平等实体经济决定的内在价值相应的价格, 并且造成市场价格的快速回调, 使得经济增长陷入停顿的一种经济现象。资产价格泡沫一般是由一些投资行为尤其是一些带有投机性的投资行为产生的。这种投资行为不是以营利为目的, 而是着眼于资产价格上的价格差, 因此属于一种短期的投机性投资行为。资产价格泡沫会带来投资增长的现象, 但是这往往是虚假繁荣的表现, 资产价格泡沫如果一味扩大一定会增大金融系统的风险, 更可怕的是可能带来金融危机, 就是因为资产价格泡沫包含了对实体经济内在价值的偏离, 所以是很脆弱的。如果大量的泡沫资产是由银行贷款形成, 这种风险性就会发展成大规模的金融风险, 进一步会导致一个行业的经济增长止步不前甚至出现经济倒退的后果。

从日本、德国、台湾等地的货币升值经验来看, 货币升值往往伴随着资产价格的大幅度上升, 而我国从汇率改革开始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都有大幅度的上涨,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成为越来越值得关注的问题。

2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货币数量理论角度分析

政府相关部门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整涉及到国家的货币政策, 包括企业的资产分析都要以国家货币政策为依据, 货币政策也要涉及关于货币数量理论的内容, 因此本文接下来将主要从货币政策和货币数量理论两个方面来讲述关于汇率与资产价格的相关问题[2]。

2.1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表明, 高流动性会造成利率在短期内呈下降趋势, 而短期利率的下降会不可避免地带来名义利率的长期性下降, 由于传导规律的存在, 长期利率下降会造成股票价格上升, 股票价格的变化就与企业资产价格波动相挂钩。

货币流动的价格的衡量手段是以利率水平为依据的, 利率分为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 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之间是存在密切的联动相关性的, 债券资产, 比如国债的回报率可以作为长期性利率水平的衡量标准。

债券可以类似解释为一种金融契约, 是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直接向社会借债融资时向投资者发行的, 承诺按利率支付利息并按照约定条件偿还本金的一份债权债务凭证。债券也存在利率, 债券利率的下降和股票价格上升可以通过替代效应解释。当债券这一类资产的回报率下降时, 更多的资金会选择进入过票市场以求得更高的收益, 资金的进入使股票价格上涨, 回报率降低, 一直达到股票资产应有的风险溢价水平为止。其中, 风险溢价是指人们面对高低不同的风险, 并且了解高风险高收益的规律, 个人承受风险的限度会影响其对风险的选择, 甚至是只愿意接受较确定的收入。

2.2 货币数量理论角度

货币数量理论表明, 如果市场上货币的流动性高于经济市场的实际需要的时候, 就会抬高市场上的价格水平。物价水平保持稳定状态时, 资产价格就会上涨。

对前面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 在理论上已经给出了货币流动性对股票类资产的价格具有作用机制这一问题的解释说明, 较为宽松的货币流动性会对股票市场起到推动性作用。

3 汇率与资产价格传导途径分析

汇率与资产价格间的传导、汇率与股价间的传导, 以及二者间的传导途径[3]如下所示。

3.1 利率途径

货币市场资金的价格由利率表示, 利率在货币市场中的作用是传递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价格变动影响, 作为一种传递的媒介存在。经调查研究, 在一些国际舞台上地位较高的国家中, 利率与汇率和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呈现负相关性。本国的货币贬值, 说明本币投资的风险性会提高, 这就导致投资者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 投资者会减少本币的持有量, 转而增加外币的持有量, 这一行为会带来资金外流的结果。在这一情况下, 本国的货币相关部门会实施相应的政策, 采取一定的手段来提高利率水平, 从而达到维持外汇市场货币供求平衡的目的。这一做法将会影响公司的投资和股票市场上的资金供应量, 即导致股票市场上股价的波动, 从另一个层面上讲就是导致了企业资产价格的波动。

3.2 货币供应量途径

国家有关部门对货币政策的调控是以维持汇率稳定为依据标准的, 当本国货币汇率上升, 即本国货币升值时, 国家将会增加外币的购入量, 并且卖出更多的本国货币, 从而达到增加外汇储备的目的。另外, 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在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两方面会对股票市场上的股票价格产生间接性的影响, 货币的供应量增加的情况会使得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都增加, 从而拉动国内总需求的增长, 国民收入也会得到相应水平的提高, 其中增加的国民收入就会有一部分转移到股票市场, 股票市场的需求量增加就会进而表现为股票市场上股票价格的提高[4]。

3.3 外汇储备与汇率的关系

外汇储备的产生是由于大量的贸易顺差和资本的净流入, 一国产生大量的外汇储备意味着大量外汇流入央行, 央行随即按照及时汇率发出相应的本国货币, 大量的外汇储备导致大量的本币发行流入市场, 市场流动性过剩, 而提高利率是回收流动性的主要途径, 这一做法最终导致本国货币升值。

4 结语

作为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领域, 汇率对价格的影响尤其是对资产价格波动的相关关系研究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发展变得越来越成熟,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汇率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 制定合理有效的货币汇率政策是国家保护经济安全, 促进生产力水平提高, 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本文也提到汇率变动对资产价格的重大影响, 但是就当今金融市场的形势而言, 正是由于汇率对资产价格的影响重大, 所以金融市场担负着更大的风险, 汇率的不稳定性也让资产价格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因此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修正资产组合模式是当今这一领域内的一项重大任务[5]。只有保持汇率稳定, 才能为资产提供安全稳定的经济环境, 促进国内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蔡赛男.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资产价格波动的影响[J].改革与战略, 2012, 28 (5) .

[2]周俊霞.资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相关性分析[J].商业时代, 2012 (21) .

[3]邢天才, 田蕊.货币政策应否关注资产价格和汇率的波动——一个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 2010 (10) .

[4]周虎群, 李富有.资产价格波动、人民币汇率升值与短期国际资本流动风险防范——基于随机风险溢价KFG理论模型的修正[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41 (4) .

金融学资产波动分析 篇5

中国远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中国远洋”) 于2005年3月3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成立, 2005年6月30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 (股票编号:1919) , 二零零七年六月二十六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股票编号:601919) 。中国远洋是中国远洋运输 (集团) 总公司 (与其下属公司合称“中远集团”, 全球第二大综合性航运公司) 的上市旗舰和资本平台。

近期中国远洋2012年报显示, 公司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720亿元, 较去年同期增长4.6%。其中, 干散货航运及相关业务收入为161亿元, 同比减少73亿元, 下降幅度为31.1%。同时, 公司的财务费用由2011年1.02亿元上升至2012年的16.28亿元, 上涨1495%。净利润为亏损95.6亿元, 此前2011年亏损104.5亿元。由于中国远洋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亏损, 根据相关规定, 公司股票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中国远洋将在3月28日停牌一天, 在3月29日起正式更名“*ST远洋”。

笔者在今年的2月份开始关注这支股票, 并且对这支股票的中长期走势持乐观态度, 看好的理由主要有3点:一是价格够低, 只有4块一股, 再跌也不会跌到哪里去;二是中国远洋是国企, 相信它不会破产, 政府也不会让他破产;三是全球航运业处在一个历史的低谷期, 预计会复苏。然而, 中国远洋股价在被“ST”前后的走势, 让我觉得很诧异。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远洋近期公司三次公告后的走势。

2013/01/28中国远洋:预计2012年度净利润将出现大幅亏损, 并且说明公司股票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就是加*ST披星戴帽) 。公告后的第一个交易日, 股价上涨0.46%。

2013/03/12中国远洋:经公司财务部门初步测算, 预计2012年度净利润将出现大幅亏损, 并且再次提示, 公司股票在年度报告披露后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公告当日, 股价上涨0.97%。

2013/03/28中国远洋: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3月29日起简称变更为*ST远洋。公告当日, 股价跌停, 第二日跌停, 第三日跌3.87%, 第四日, ST远洋:连续三日触及跌幅限制, 无应披露而未披露信息, 随后股价有所反弹。

二、提出疑问

中国远洋在被戴帽之前, 先后两次通过公告的方式充分披露公司不久会被戴帽, 而在提醒的当日, 或者下一个交易日, 市场对此消息反应冷淡, 甚至会出现股价的上涨, 在被戴帽后的连续3天突然大跌, 累计跌幅达到13.2%。这一段时期内公司基本面并未改变, 对公司的前景预期也未改变, 在被戴帽可以被十分确定预期的情况下, 股价在戴帽后出现如此大的跌幅, 让笔者觉得很诧异。因为不看好中国远洋的投资者完全可以在戴帽之前抛售股票, 为什么非要在戴帽后抛出?

三、传统金融学理论分析

这个问题是传统金融学理论所不能解释的, 传统金融学认为, 市场是有效的。Fama (1970) 把有效市场分为:弱式有效市场、半强式有效市场、强式有效市场。

首先, 强式有效市场是指价格已充分地反应了所有关于公司营运的信息, 这些信息包括已公开的或内部未公开的信息。是一种理想状态, 中国A股市场是不可能达到的, 我们不予考虑。

半强式有效市场是指证券价格已经反映了与资产价格相关的所有公开的信息, 我们假设中国远洋流通股市场是半强式有效市场, 那么中国远洋的股票价格在1月26日, 公司公告2012年度将出现大幅亏损, 可能会被ST后, 股价应当立即下降, 在没有新的信息入市的情况下会稳定在较低的水平上。这于中国远洋的实际情况不符, 所以中国远洋流通股市场不是半强式有效市场。

最后考量弱式有效市场, 该假说认为在弱式有效的情况下, 市场价格已充分反映出所有过去历史的证券价格信息, 包括股票的成交价、成交量, 卖空金额、融资金额等。如果中国远洋流通股市场符合弱式有效市场, 首先我们认为中国远洋的这3次公告所陈述的信息的利空效果是等同的, 那么戴帽当日的股价走势应当与前两次的戴帽风险警示发出后股价的走势相似, 不应当出现大跌的情况。笔者之前的对中国远洋的乐观态度, 是以认为A股市场是一个弱式有效的市场为前提的, 因为在2月份时, 中国远洋之前就已经有1/26的第一次预警公告, 我当时认为中国远洋在戴帽后也应当与之前的股票价格相当, 不会出现大跌的情况。事实证明我的判断是错误的。

四、行为金融学分析

下面我试着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来分析中国远洋戴帽前后股价波动的情况。

(一) Barberis、Shleifer和Vishny (1998) 模型 (简称BSV模型)

BSV模型是从人们进行投资决策时的两种心里判断偏差出发, 解释投资的决策模式如何导致证券的市场价格偏离效率市场假说的, 这两种偏差是:

1. 保守主义 (Conservatism) 。

很多心理学家证实存在这样的现象, 即人们很缓慢地改变其信念。虽然他们根据新的信息调整其想法, 但这种调整通常是不充分的。保守主义对反应不足有一定的解释力。保守主义者可能忽视一个收益 (或其他公开的) 公告完整的信息内容, 或许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个数字包含很大一部分暂时的因素, 因此至少部分地坚持他们之前对收益的估计。因此, 他们对公告做出不充分的反应。

2. 代表性启发式 (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 。

遵循代表性启发式的人在评价不确定事件或一个样本时, 会依赖其基本特征与总群相似的程度, 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产生这一事件的过程的显著特点。例如, 如果对某个人性格的具体描述, 很符合主体对从事某一特定职业的人的了解, 那么主体倾向于高估这个人从事这一职业的概率。代表性启发式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 人们认为他们在随机的过程中发现了某些模式。这对过度反应有一定的解释力。当一家公司几年来收益一直增长, 投资者可能会断定过去的历史代表了潜在的收益增长。而事实上, 这种收益增长可能并不会重复。

(二) Daniel、Hirshleifer和Subrahmanyam (1998) 模型 (简称DHS模型)

DHS模型将投资者分为信息交易者和非信息交易者, 非信息交易者不会产生判断偏差, 但股价是由信息交易者决定的。

信息交易者产生两种偏差:过度自信偏差和自我归因偏差, 过度自信导致他们夸大了私人信息对股票价值的决策权重, 自我归因导致他们降低了公共信息对股票价值的决策权重。当公共信息与私人信息不一致的时候, 对于私人信息的过度反应和对公共信息的反应不足就导致了短期的股票价格趋势的持续, 以及长期的股票价格的修正, 因为公共信息最终会战胜行为偏差。

这个模型说明投资者对私人信息过度反应, 对公开信息反应不足。当私人信息包含了好消息, 股价上升过高;而当私人信息包含了坏消息, 股价下跌过低。如果接下来的公开信息确认了私人信息, 则会导致进一步的过度反应。当后来的公开信息最终显示股价过高或过低时, 会出现价格调整。但是价格调整比之前的过度反应缓慢得多, 这导致了长期的反转。

根据BSV模型, 中国远洋的前两次公告并没有导致股价的比较大幅下跌, 是由于市场上持有保守主义信念的投资者占据上风, 比如像笔者这样的弱势有效市场的支持者, 他们对公告做出不充分的反应, 导致股价的相对稳定。第三次公告真正变为“ST股”后, 根据DHS模型, 市场中抱有侥幸心理的信息交易者, 在公开信息确认了其看跌的私人信息之后导致了他们集体的过度反应, 纷纷抛售, 随后导致了市场上的“羊群效应”, 这些信息交易者也就是“羊群效应”中的“领头羊”。同样根据BSV模型中的“代表性启发式”偏差, 遵循代表性启发式的投资者在经历头一天的跌停后, 会认为股价会继续的下跌, 也会继续的抛售。

(三) 1990年, DeLong, Shleifer, Summers和Waldmann基于投资者情绪的不可预测性对资产价格产生的影响构造了DSSW模型, 又称噪声交易模型

金融市场中的噪声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导致股票均衡价格与其内在价值偏离的、与投资价值无关的虚假或失真的非理性信息, 包括市场参与者主动制造的虚假信息和其自身误判的信息。金融市场中, 这种不具有内部信息却非理性地根据噪声来交易的投资者称为噪声交易者。DSSW模型解释了噪声交易者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及其能够赚取更高预期收益的原因。该模型中, 风险资产的价格取决于外生变量和噪声交易者对现在与将来错误认识的公开信息。理性交易者出于对投资错误定价的资产而可能受损的担心从而放弃套利的机会, 不与噪声交易者的错误判断相对抗。噪声交易者在使市场价格明显偏离内在价值的基础上, 获取比理性投资者更高的收益。新进入市场的交易者因示范效应和后悔规避心理纷纷模仿噪声交易者, 从而噪声交易者占据了市场的优势, 风险资产的价格则随噪声而波动。

用噪声交易模型来解释中国远洋这一段的走势, 我觉得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 我认为对忽视公开的不显著的信息进行的交易也属于噪声交易, 在市场上有占相当大的一部分投资者, 比如天天跑证券交易所的老头老太, 他们根本不看公司的基本面, 不关心公司的公告, 只知道有一支股票叫中国远洋, 是个大型国企, 价格比较低, 像买白菜一样捡便宜的就买了, 他们属于噪音交易者。前两次的警示公告后, 理性交易者抛出股票, 这帮噪音交易者就是接盘者。在3月28号, 这些噪音交易者突然发现中国远洋变为*ST远洋了, 然后打听到这叫ST股, 要是再亏一年明年就得退市, 一分钱都不值了, 然后他们纷纷抛出, 造成了以后连续的3天大跌。这也是我们A股为什么要设置ST股制度的原因之一, 起到了一定的消除噪音的作用, 使股价回归理性。

第二种情况是, 对前两次的公告, 并没有影响理性交易者对中国远洋的预期, 他们认为这时候的股价就是合理的价位。在戴帽日, *ST引起了噪音交易者的恐慌, 理性交易者合理的估计恐慌在一定的时期内还会继续, 也加入抛售的行列, 这就导致了连续3天的下跌。如果是这种情况, ST制度起到了噪声的作用, 引发了ST股股价相对合理价格的偏离。

五、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我们的A股市场不是有效市场, 半有效也远未达到。在用噪声交易模型分析的两种情况中, 究竟是哪一种引发了股价的大幅波动, 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这就会对我国的ST制度的存在必要性作出评价。总之, 我国的A股市场还属于不成熟的新兴市场, 其中各式人等混杂其中, 对投资者的行为金融学分析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 可以很好的指导我们的投资决策。

摘要:中国远洋由于连续的大幅亏损, 被ST警示前后股价异常波动, 而且此波动难以用传统经济学理论来解释。通过分析, 可以确认我国的A股市场并不是一个有效市场, 对其的投资必须通过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指导来进行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收益。

关键词:行为金融,有效市场,中国远洋

参考文献

[1]张峥, 徐信忠.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J].管理世界, 2006, (9) .

[2]丁志国, 苏治, 赵振全.有效市场理论的思考[J].经济学动态, 2005, (5) .

[3]Press.中译本:并非有效市场:行为金融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金融学资产波动分析 篇6

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 从2006年开始, 实行国内成品油价格政府指导定价。2008年, 国家出台了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 在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基础上, 通过增加加工成本、税金、利润等, 对成品油定价进行改革。由于我国现行油价是在综合国际原油价格的基础上综合定价, 我国石油定价机制存在滞后性。因此, 本文选取2008年4月至2012年8月大庆原油现货价格代表我国石油价格波动水平, 如图1所示。

由图1我们可以看出, 从2008年4月至7月, 大庆原油现货价格从107元攀升至134元, 从2008年8月开始, 原油价格开始大幅回落, 短短5个月时间, 到12月已跌至低谷40元。从2009年1月至2012年8月, 油价逐步回升。本文研究这段时期内, 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使得我国原油价格大幅下跌, 以及之后在缓慢回升过程中, 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1 文献综述

石油价格波动对经济的影响, 学者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周杰琦考察了油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实证分析了国际油价波动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长期的变动关系。研究发现, 长期中油价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油价下跌对经济活动的积极影响小于油价上涨对经济活动的负面影响。[1]段继红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 (SVAR) , 研究分析了国内生产总值 (GDP) 增长率、消费者物价指数 (CPI) 、一年期存款利率 (IR) 对净油价冲击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石油价格上涨对GDP增长率存在逆向影响;但对CPI存在正向影响, 影响不明显;而对一年期存款利率几乎没有影响[2]。肖龙阶、周德群运用Johansen协整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分析了国际油价波动对生产者价格指数与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影响。研究发现, 国际油价波动与我国物价水平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但对生产者价格指数影响大于对消费者价格指数影响[3]。吴振信、薛冰、王书平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 (VAR) , 研究分析了经济增长、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失业率对油价波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油价上涨不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减少, 但会使经济增长速度变缓;会使物价水平上升;增加了有效实施货币政策的难度;长期内会使失业率增加[4]。张欢、成金华运用VAR模型和SVAR模型, 对我国能源价格变动与居民消费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能源价格水平在短期和长期对居民消费水平存在明显的正向冲击作用;居民消费水平在短期对能源价格水平存在正向冲击作用, 在长期存在负向冲击作用。在短期内, 居民消费水平主要受前期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在长期内, 居民消费水平受能源价格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的共同影响[5]。

总体来说, 国内关于油价波动文献的研究大多选取国际油价与某单一或几个经济指标进行研究, 很少分析油价波动对综合经济指标的影响。为此, 本文尝试在选取消费、投资、对外贸易、价格等方面22项指标, 并对其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公共因子, 从而更全面、客观的解释宏观经济发展情况, 建立油价与多个经济指标综合因子的VAR模型, 综合分析油价波动对消费、投资、对外贸易、物价水平四项综合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 并给出了相应的解释和政策建议。

2 研究方法与变量的选取

2.1 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 (VAR) 模型来实证分析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VAR模型的优点在于, 它是一种非理论性的模型, 不需要对变量做任何约束。含n个变量、滞后p期的VAR模型如下:

其中, Yt是 (n×1) 向量组成的同方差平稳的线性随机过程, βt是 (n×n) 的系数矩阵, Yt-i是Yt向量的i阶滞后变量, εt是误差项, 在本模型中可视为随机扰动项;同时, 模型 (1) 满足:E (εt) =0, E (εtYt-i) =0, i=1, 2, …p, 也就是εt的期望为0, 同时εt与内生变量Yt及各滞后期不相关。

随之VAR模型在宏观经济领域大量运用, 研究变量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 但随着研究问题的深入与复杂, 普通VAR模型一些固有的缺陷暴露出来。因为普通VAR模型对自由度消耗迅速, 所以普通VAR模型无法容纳大规模的变量进行系统。

因此本文是在标准的VAR模型基础上, 结合因子分析而建立的模型。因为结合因子分析模型, 所以可以考虑许多变量, 并可以提取出少数共同因子, 从而解决了VAR模型无法容纳大规模的变量进行系统的问题。

2.2 变量选取

2.2.1 数据来源

根据数据的代表性和可得性, 选取大庆原油现货价格代表我国石油价格波动水平。结合我国月度数据的可得性, 选取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商品总额、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22个消费、投资、对外贸易、价格等方面经济变量来研究其对能源价格波动的反应。所选取的数据均为月度数据, 时间期限为2008年4月至2012年8月。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经济金融数据库, 部分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2.2.2 公共因子提取

本文采用SPSS19.0软件,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来完成对因子的提取。在变量进行提取之前, 为了消除不同数据之间的量纲问题, 对所选取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采用的方法为均值方差标准化法。之后, 对变量进行因子的提取, 步骤如下:

1) 对选取的经济变量进行检验, 看是否能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因子进行提取。我们对所选取的变量进行KMO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 结果见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 KMO度量值为0.753, 大于0.7;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显著差异;因此, 说明所选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

2) 通过计算提取公共因子。通过计算可知, 前四个因子特征值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92.326%, 说明这四个主要因子可以代表总体22个变量信息。再使用正交旋转法使得四个主因子之间差异最大, 然后根据这四个主因子中变量信息所占份额的大小, 综合对每个主因子进行命名, 四个主因子命名见表2。

3 计量分析

将先前选取的代表石油价格波动水平的大庆原油现货价格进行标准化, 用YJ表示, 然后结合提取的四个主因子做VAR模型分析, 分别用Fac1、Fac2、Fac3、Fac4表示。

3.1 序列平稳性检验

首先对所选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 其目的是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现象。从表3的数据平稳性检验结果来看:变量YJ、Fac1、Fac2、Fac3、Fac4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不平稳的;YJ、Fac1、Fac2、Fac3、和Fac4的一阶差分序列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平稳的。因此, 可以对五个变量的关系做协整检验。

3.2 协整检验

我们需要考察变量YJ、Fac1、Fac2、Fac3、和Fac4是否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由表4和表5可以看到:我国油价波动指标YJ与消费因子Fac1、价格因子Fac2、投资因子Fac3、贸易因子Fac4的Trace检验的概率为0.001, Maximum Eigenvalue检验的概率为0.001, 均小于临界值0.05, 拒绝原假设, 即五个变量之间存在一种长期协整关系。

3.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根据AIC最小的原则, 选择滞后长度为2。通过Eviews软件对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由结果表6可以看出:消费因子是油价变动的格兰杰原因, 油价变动是价格因子的格兰杰原因, 消费因子与贸易因子互为格兰杰原因, 投资因子是消费因子的格兰杰原因, 投资因子是贸易因子的格兰杰原因。因此, 我们可以看出, 油价是价格因子的格兰杰原因, 通过间接作用对其他三个因子产生影响。

3.4 VAR模型的建立

为了进一步分析油价波动与经济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 构建油价变动 (YJ) 对消费因子 (Fac1) 、价格因子 (Fac2) 、投资因子 (Fac3) 、贸易因子 (Fac4) 的5维向量自回归模型 (VAR模型) 。为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 可用多种定阶方法进行筛选。结果显示, 四项评价指标 (FPE准则、AIC准则、SC准则、似然比检验法) 都认为应选择滞后期为2, 所以建立VAR (2) , 其具体表达式如下:

整个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955 068, 表明拟合效果较好。同时, 通过计算模型的AR特征多项式, 发现特征多项式的根的倒数全部位于单位圆内 (如图2所示) , 这表明所建立的VAR (2) 模型是稳定的。也就是说, 当模型中某个变量发生变化时 (即生成一个冲击) , 会使其他变量发生变化,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影响会逐渐地消失。

在建立VAR模型的基础上, 可以得到各种脉冲响应函数图。脉冲响应函数能够对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 可以形象地刻画出变量之间动态作用的路径变化。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可以检验油价的变化对消费、价格、投资、贸易的影响强度和持续时间。

3.5 脉冲响应分析

3.5.1 消费因子对油价冲击的脉冲响应分析

从图3中我们可以看出, 原油价格的正向冲击, 首先会引起消费增长一个短暂的加速, 第二期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下降, 之后下降到负值, 到第六期达到最小, 最后缓慢回升的一个过程。在实际中, 由于消费水平的刚性, 使得国内原油价格在短时间内上涨对产出水平及消费的影响不大, 在短时间内随着油价的增长而增长, 但是很快这种情况就会改变, 消费水平对油价的敏感性增强, 随着油价的上涨而快速下降。由于成本的上升而导致消费需求萎缩, 最终趋于平稳。

3.5.2 价格因子对油价冲击的脉冲响应分析

从图4中我们可以看出, 多种价格指数在原油价格的正向冲击下, 会迅速反应, 并随着原油价格的上升而逐渐增大, 在第三期达到顶峰, 随后开始下降, 在第六期达到波动前水平, 之后继续下降为负, 并趋于稳定。这是由于石油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原材料, 石油价格的上升会引起其他相关行业生产成本的上升, 从而多种价格指数不断上升, 最终引起通货膨胀。随着油价的稳定, 这种由于基础性原材料价格上涨而引发的通货膨胀将消失。

3.5.3 投资因子对油价冲击的脉冲响应分析

从图5中我们可以看出, 投资在对原油价格给出的正向冲击后, 直接影响投资的结果, 使得投资从第一期的-0.8个单位逐渐进行恢复调整, 在第四期达到冲击前的水平, 之后缓慢进行增长。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 油价的上涨会造成投资成本的增加, 从而会影响前期投资的效果。但由于投资的不可撤销性, 以及在固定资产投资中, 很大一部分是政府投资, 不会因为油价导致的成本增加而改变投资方向, 影响投资的整体效果。从而在后期中, 固定资产投资缓慢增加。

3.5.4 贸易因子对油价冲击的脉冲响应分析

从图6中我们可以看出, 原油价格的正向冲击, 会引起贸易额的缓慢增加, 第五期达到最大时, 开始下降, 直到第十期下降到冲击前的水平。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在经济快速发展中需要消耗大量能源, 因而在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中, 进口电子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和基础能源产品, 出口纺织服装、农产品等低附加值的产品。由于我国是原油进口国, 随着国内原油价格的提升, 原油进口时外汇支出相对减少, 使得贸易水平总体提升。但随着国内原油价格的进一步提升, 我国外贸出口产品成本增加, 使得出口中利润不高的低附加值产品利润进一步降低, 从而减少贸易出口, 抵消了因进口原油对贸易产生的好转。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表明: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我国贸易对石油价格的变化最为敏感, 前期的波动较大;石油价格上涨对消费存在逆向影响, 随着价格上涨消费的变化达到低点后缓慢回升;石油价格上涨对物价水平有正向影响, 在达到一个高点之后慢慢下降, 逐渐回归到0值, 但在达到0值后还会继续向下;石油价格对投资存在逆向影响, 但投资变化逐渐回归到0值后缓慢增长并保持平稳状态。针对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消费、投资、贸易、价格水平方面产生的影响,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 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4.1 转变石油贸易方式, 提高国际谈判地位

我国是石油进口和消费大国, 但进口贸易方式单一, 大部分是现货市场上签订的短期合同进行石油买卖, 并且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没有油品定价权, 只能被动的接受抬高后的价格。因此, 我国要实现贸易方式的多元化, 一方面不仅仅进口现货, 还应结合保值期货合同作为补充, 避免未来国际油价可能出现的剧烈震荡;另一方面, 要增强进口产品的选择余地, 降低进口成本, 改善我国在国际原油市场上的价格谈判地位。

4.2 加强石油战略储备, 保障能源安全供给

石油储备对于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 缺乏石油储备使得我国石油进口暴露在剧烈波动的石油价格高风险之下;利用石油储备, 可以调节市场的供需状况, 从而抵御国际油价快速上涨对国内经济产生的冲击, 保障国内经济的平稳运行。因此, 加强石油战略储备在石油供给安全、防范价格风险、调节市场供需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4.3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积极开发替代新能源

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 在以煤炭和石油为主的能源消费中, 加快发展能够有效替代煤炭和石油的新能源, 包括增大天然气供应量和消费量, 积极开发和利用水电、风电、核电、太阳能以及生物质能等替代能源, 从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减少对石油需求的过多依赖, 逐步构建与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要求相适应的能源结构。

摘要:通过选取我国宏观经济数据中反映消费、投资、贸易、价格水平四方面22个经济指标数据, 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主因子, 之后采用VAR模型, 分析我国石油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贸易对石油价格的变化最为敏感, 前期的波动较大;石油价格上涨对消费存在逆向影响, 随着价格上涨消费的变化达到低点后缓慢回升;石油价格上涨对物价水平和投资的影响相对不明显。

关键词:石油价格,经济增长,因子分析,VAR模型

参考文献

[1]周杰琦.国际油价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0 (4) :12-15.

[2]段继红.国际油价冲击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J].统计研究, 2010 (7) :25-29.

[3]肖龙阶, 周德群.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物价水平影响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 :405-409.

[4]吴振信, 薛冰, 王书平.基于VAR模型的油价波动对我国经济影响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 2011 (2) :21-28.

[5]张欢, 成金华.中国能源价格变动与居民消费水平的动态效应——基于VAR模型和SVAR模型的检验[J].资源科学, 2011 (5) :806-813.

[6]李洪凯, 张佳菲, 罗幼强.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物价水平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 2006 (3) :81-83.

[7]李卓, 张茜.石油价格冲击对经济的影响:文献综述[J].经济评论, 2009 (5) :147-152.

金融学资产波动分析 篇7

关键词: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异同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都是属于金融资产的重要内容, 作为两大不同类型的金融资产, 都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依据, 它们在会计处理上有诸多相似之处, 在企业实际运用以上会计科目时, 财务人员往往出于对金融资产概念的模糊以及对新企业会计准则掌握的不准确等原因, 无法准确区分“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 在会计账务处理时应注意的区别。

一、两类金融资产的相同点

(一) 主要表现形式相同。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套利而持有的金融资产, 其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在活跃的证券市场上购入的债券、股票或衍生金融产品。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主要表现形式也包含了债券和股票。因此当企业在二级市场上购入一项债券或股票时, 从外在的表现形式来看, 既可以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也可以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当然对于这两类金融资产的分类, 与传统对其他资产分类的本质区别在于根据管理者的意图判别而不是根据一般资产核算的内容而定。

(二) 采用的计量模式相同。200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同意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可以选择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金融资产进行列报。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二级市场上流通的债券与股票, 通常具有活跃的市场, 其公允价值即市场价格可以从证券市场上可靠取得, 其计量模式为“市价——市价”模式, 这区别于持有至到期投资采用摊余成本的“市价——成本”计量模式。无论是交易性金融资产还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其初始入账成本为在市场上通过公平交易取得的成本。对于后续计量, 则因资产类型的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异, 而对于金融工具, 国际会计准则32号 (ISA32) 要求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因此, 企业购入的一项其他企业的投资, 无论其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还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在资产负债表日, 如果其公允价值即市场价值与其购入成本发生了变动, 都应该将其账面价值调整到当日的公允价值。

二、两类金融资产的不同点

(一) 会计核算上的差异

1、初始交易费用的处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按公允价值计量, 而唯一的差别体现在对相关交易费用的处理上, 交易性金融资产在交易费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而其他类金融资产则计入取得的成本。其原因在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属于金融衍生工具, 企业往往以短期获利方式对其进行组合管理, 而企业持有的目的是短期内出售以换取差价, 但是由于证券市场对此类短线投资设置了保证金制度, 因此交易性金融资产产生的交易费用对投资的影响很大。

2、公允价值变动的会计处理。

在资产负债表日进行会计处理时, 把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调整为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变动的部分应计入当期损益即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作为营业利润的一部分, 作为利润表中的利得项目进行列报, 包含在企业净利润中。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 则作为未实现持有利得处理, 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列报在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部分, 其实质是一项其他综合收益。

3、减值准备的处理。

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特别是权益工具投资, 如果公允价值下降幅度不大, 则调整该资产的账面余额。当公允价值发生较大幅度下降或非暂时性下跌, 则要对其计提减值准备, 此后, 可供出售债务工具的减值损失在以后的会计期间可以通过损益转回, 但可供出售的权益工具一旦确认即使在以后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的价值已恢复, 原确认的减值准备也不能通过损益转回, 则通过“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予以转回。

4、重分类的处理。

企业在初始确认时将某项金融资产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后, 不能再重分类为其他类别的金融资产, 其他类别的金融资产也不能在重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等三类金融资产之间可以转换, 但不得随意重分类, 但企业对持有至到期投资因持有意图、能力的改变或处置金额相对于出售前的总额较大, 则在处置后将剩余的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且在本会计年度及以后两个完整的会计年度内不得再将该金融资产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二) 财务报表列报不同

财务报表是投资者分析所投资企业日常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信息来源。我国的资产负债表采用账户式, 按流动性对资产采用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的列报方式。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是为了在近期内出售获得收益, 其持有期限短, 变现能力较强, 周转速度较快, 因此交易性金融资产属于流动资产, 在资产负债表上的排列顺序位于货币资金之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由于不具有明确的短期出售意图, 通常持有超过一个会计期间, 通过持有期间取得被投资企业分得的股利收入, 企业会计准则将之归类为非流动资产。但是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不准备长期持有至到期, 并且还可能在市场价格可观时出售, 其流动性远远超过其他的非流动资产, 因此其列报的位置在非流动资产的前列。

(三) 分类标准不同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分类标准关键就在于管理层持有意图。交易性金融资产是为了出售而持有的, 管理层的持有意图在于进行短线交易, 往往在一段时间内进行频繁交易, 利用价差赚取投资收益, 没有准备长期持有的意图, 当然也就更谈不上持有至到期, 这样一来资产的周转速度快。与此相反, 管理层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不准备积极地进行交易, 而是准备持有一段时间, 以获取资本利得和股利收入, 当然也不排除在价格合适的时候出售。由此可见, 管理层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持有意图是明确的, 即近期出售, 赚取投资收益, 进行交易的可能性较大。但是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持有意图则不好判断, 具有出售和持有一段时间的选择性, 不具有积极交易的意图。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处理比较分析

(一) 在初始确认时会计处理比较

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主要的会计处理区别是交易费用是否计入成本。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规定,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相关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即“投资收益”科目。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交易费用计入股票、债券采购成本。例如, A公司于2013年5月1日, 从二级市场购入B公司发行的股票5000股, 每股价格3元, 另支付相关交易费用1000元, A公司管理层准备短期持有, 并将此业务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则A公司在5月1日购入股票时应做以下分录:

而同样按照上例, 如果管理层将其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则企业应做如下会计分录:

(二) 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方面会计处理比较

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会计处理的不同在于, 交易性金融资产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可按照股票、债券跌价金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金, 计提金额需考虑上期因市场价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金额。例如, A公司于2013年5月1日, 从二级市场购入B公司发行的股票5000股, 每股价格3元, A公司管理层将其划分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2013年末, B公司股票因受到证监会查处, 受此影响, 股价跌至每股2元, 则A公司在年末应做如下会计处理:

又如, 同上例, 如果2013年末B公司股票市场价格为每股2.8元, 2014年末, B公司股票因受到证监会查处, 股价跌至每股2元。A公司在2013年末应做如下会计处理: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4000

参考文献

[1]许华荣.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处理研究.[J]财会月刊, 2009 (16)

金融学资产波动分析 篇8

(一)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界定

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取得该金融资产或承担该金融负债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近期内出售或回购;属于进行集中管理的可辨认金融工具组合的一部分, 且有客观证据表明企业近期采用短期获利方式对该组合进行管理;属于衍生金融工具。准则说明了除外的衍生金融工具。我国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定义:为交易而持有的金融资产或负债是指主要为了从价格或交易商保证金的短期波动中获利而购置的金融资产或承担的金融负债。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主要目的是近期内出售, 短期获利。比如企业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 短期一般为不超过一年 (包括一年) 。

(二)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界定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以及除下列各类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持有意图不明确, 可以将它看作是介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之间的一类资产, 其持有期限可长可短。

(三) 二者界定的比较分析

新准则没有对企业金融资产的分类标准进行严格的界定。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界定相对清晰, 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界定存在很大的缺陷。后者的定义中“被指定”指被核算企业指定, 这就给了企业在确认金融资产时很大的自主权。“可供出售”也不能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相区分, 因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了在短期波动中获利于近期内出售, 那初始确认时也应该是可以出售的。而且它采用排除法界定, 使“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只是一个相当于“其他类”的补缺账户。综上所述,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界定模糊。

二结论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第一, 新会计准则下, 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界定模糊, 从而在实务中给公司提供了对一项金融资产的两种会计处理政策, 给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第二, 跨期金融资产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确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作为两种会计政策, 可以将总额一定的会计利润在不同的会计期间调节分配, 为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途径。综合上述两点我们可以得出:在合乎法规的范围内, 公司通过选择将满足条件的金融资产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进行盈余管理, 最终对公司利润产生影响。

三建议

随着金融市场的繁荣, 越来越多的公司持有越来越多的金融资产, 这使得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公司利润的影响越来越大。以下是笔者的几点建议:

(一) 将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界定取消

在会计实务中, 将二者包含的金融资产统一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运用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确认和计量。

虽然二者有区别, 但是新准则并没有给出根本的区别。相反二者都以公允价值进行初始和后续的计量, 核算的经济内容有重叠。在实务中, 公司很少利用二者的区别进行分类管理, 而是抓住二者界定模糊进行盈余管理, 影响公司利润。再者, 金融资产持有时间的长短、二级市场价格走势、回收时点都不是企业会计人员所能够确定的, 而是由企业投资决策者的意图、战略、能力和市场价格诸多因素所决定的, 所以, 企业会计人员很难确认初始投资的类别。二者的分别确认在会计处理上不具有可操作性。金融资产的核算本身就很复杂, 将二者分别确认只会使核算更加复杂却不能使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所以将二者的界定取消, 这将有效地减少公司对利润的调节, 使公司利润更加真实, 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理解, 做出科学的决策。

(二) 完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已确认未实现损益的会计处理

笔者建议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归入交易性金融资产, 采用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方法核算。当然, 后者的会计处理并不是没有缺陷,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已确认未实现损益的会计处理有待改进。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利润表, 实质上在利润的确认计量上已隐含了“资产负债观”, 即承认全面收益。资产负债观下, 会计收益是指一个会计期间资产和负债 (不包括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 价值增减变动的差额。一项交易发生, 首先考虑的是该项交易在现行价值下对企业资产的影响是多少, 对负债的影响是多少, 其差额则是计入利润表中的金额。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归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 也是基于这种思想的考虑。但是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损益并没有实现, 与传统损益有本质的区别, 将它们一并计入年度利润, 不能区分已确认并实现的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的收益, 不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应在会计处理和财务报告中引进全面收益的概念, 编制全面收益表。全面收益是在一个交易期间内, 从所有者以外的交易以及其他事项和情况中所产生的某一主体的权益 (净资产) 变动, 全面收益可以表述为:全面收益=净收益+其他全面收益。这是编制全面收益表的理论基础。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其他全面收益, 这有利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正确理解公司的利润信息。

上一篇:花样滑冰下一篇:检测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