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金融风险分析(精选12篇)
企业金融风险分析 篇1
企业———究其根本, 其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自企业成立之日起, 竞争就随之而来, 从而产生经营风险。作为市场行为的主体, 企业必定要参与市场竞争, 而竞争中的风险无时不有, 无处不在, 因此, 为了让企业在竞争中存续和发展, 就必然要做好风险控制。企业首先要对即将面临的未知风险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结合企业自身的基本情况, 全面详细的预估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未知因素, 建立起自身防范风险的有效机制, 不断增强企业自身对风险的控制能力, 确保面临风险时, 能够采取相应的避险措施, 成功的规避风险或者减少风险对其经营造成的影响, 以确保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最终目的。
1 企业风险到底是什么?
1.1 如何理解风险
风险的概念是古希腊哲学家———伯利克利最先所提出的, 他认为, 风险不只是用来预测未来的, 最重要的作用是为预测的未来做准备。风险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 会对实现企业预期盈利目标起到关键性影响作用的一些不确定性的因素。因此, 风险是具有双面性的, 它既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 亦或可能给企业带来机遇, 它具有显著的特征, 包括偶然性、可变性和客观性。
1.2 如何理解企业风险
根据上述风险的涵义, 相应的企业风险就是指, 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 将会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 由此而可能造成的预期外的损失。企业风险可以归纳为外部的和内部的两种。外部风险主要有体制、政策等的变化、宏观管理的失误、利率变化、需求变化、竞争加剧等;内部风险主要有管理层决策失误、经营管理方式不佳、管理协调失衡等。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也具有一些普遍的特性, 主要有:领域的广泛性;因素的多样性;征兆的隐含性;诱因的国际性。
2 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
风险管理是为了确认、管理和控制潜在事件的一种管理流程, 一个企业通过适当采取的金融的或者是非金融的一些工具和手段, 按照特定的监测、控制方法和程序来应对风险, 以期尽可能的达到降低, 最好是规避风险的一种经济性活动。
2.1 识别风险。
辨识风险的过程是持续的, 也是反复的, 如果不进行风险识别, 又或是错误的预估了风险, 则将会造成管理上的新风险, 就会造成难以预估的附加损失。通过特定的识别方法, 将风险按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以及预估造成的影响大小进行排序, 以比较准确的预估企业生产经营中, 遇到的哪一种或哪一类的经营行为需要承担的风险较高。
2.2 分析风险。
预估出可能会面临的风险后, 就要对预估的风险进行详细的分析。主要方法有:一是用长期积累的风险管理经验以及掌握的综合数据进行测估, 二是用专门的分析技术进行精确的测算。分析风险除了要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的严重程度之外, 还应该着重考虑应如何管理来应对风险, 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处理隐含性风险。
2.3 处理风险。
经过风险识别、分析之后, 下一步就是要对风险管理措施的采取与否, 以及怎么实施做出正确决经过风险识别、分析之后, 下一步就是要对风险管理措施的采取与否, 以及怎么实施做出正确决策。策。
主要方法有: (1) 控制组织活动:强化牵制手段。 (2) 避免新生风险:在组织重新规划时, 尽可能避免固有的风险形态。 (3) 分散总风险:将大的风险分散成小风险。 (4) 分担与转移风险:包括与第三者签订协议、进行投保等方式。 (5) 接受风险:接受可承受范围内的风险对于企业的成长有时也是必要的。
3 风险管理的措施建议
风险管理与控制的方法主要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是通过经营活动规避风险;二是通过与合作者分担, 或者通过投保等方式转移风险。那么在金融危机形势下, 企业应该如何有效的控制企业风险?根据上述原理提出以下几点措施建议:
3.1 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3.1.1 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减少企业的财务风险。
通过调查显示, 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 (主要的表现是企业负债比例过高) 的现象不在少数。这些问题会直接造成企业因财务负担过重, 从而导致其偿付能力不足, 必定产生相应的财务风险。实际上, 负债比例是可以进行有效控制的, 企业可以通过优化资本结构, 适度负债, 通过财务杠杆利益等去抵消经营风险增大, 所产生的一些不利影响。
3.1.2 投资前加强风险评估, 提高投资收益。
若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 投资前不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 只一味的追求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 久而久之, 企业的经营就必定会出现问题。要想减少因为投资决策失误, 而造成的投资损失, 首先要非常的熟悉与企业自身业务相关的风险;其次一定要避免制定一些不切合实际的目标任务。比如对将要新投资的项目, 要结合投资成本、静态回收期、投资回报率以及该项目的发展前景等, 进行可行性分析。主要包括对即将投资的领域、行业、时间和投资方式进行分析;同时投资规模要适度, 资金投向要经过合理的配置, 切忌贪大求全。此外也要树立起抵御风险的信心。
3.2 提升对复杂环境的应变能力
企业生存的环境是繁复杂乱的, 除去自身环境的影响, 同时还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主要受到经济、法律、市场、社会文化、资源等因素的影响较多, 这些都会对企业经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加之外部环境是难以准确预见, 可以说是不可抗力, 所以外部环境所带来的风险更难以控制。例如世界原油涨价, 国内成品油价格相应上涨, 就会导致运输企业的营运成本产生预期外的增加, 其利润就相应减少。但是, 企业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还是有可应对的措施的。首先要对外部环境进行仔细的分析, 对其进行实时监控, 同时对其进行超前分析, 把握其变化的规律。之后, 就要结合企业实际, 制定出相应的应变措施, 及时的调整相应的管理政策, 从而降低因环境变化而产生的风险对企业的影响程度。
3.3 深化企业风险管理文化
3.3.1 要在企业内部树立牢固的风险意识。
企业经营活动中, 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与面临经营风险, 是密不可分的。因此, 树立起正确的风险观, 对一个成功的企业管理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经实践证明, 任何因害怕面对风险, 而尝试寻找回避风险的经营行为, 最终都会走入死胡同。企业要建立起健康的企业文化及价值观, 要将风险意识深化入企业文化之中, 通过制定与企业文化相符的经营管理原则和行为规范等, 运用合理的、有效的绩效管理方法, 达到企业上下树立起共同面对风险的良好氛围, 从而保障企业风险防范机制的有效运行。
3.3.2 以诚信二字为本, 打造出良好的商业信誉。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更多的不是闭门造车, 而是对外交往, 更多的对外业务, 例如企业会与银行有财务业务、与政府部门有行政业务、与供应商以及广大客户有交易业务等等, 若企业始终秉承诚信经营, 久而久之, 在市场大环境中, 企业就会树立起良好的商誉, 而这将必定会对企业有效地降低风险、增强抗御风险的能力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朱桃林.企业风险管理浅析[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 2004 (6) .
[2]张振川.现代企业风险价值管理问题探讨[J].会计研究, 2004 (3) .
[3]韩燕驰.浅谈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J].煤炭经济研究, 2005 (6) .
企业金融风险分析 篇2
主办单位: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上海市法学会
时间:2009年8月27日 下午13:45—17:00 地点:上海市经济干部管理学院2号楼二楼 主持人:陈 昶
徐庆镇 上海市法学会副会长 发言人:刘 燮 上海市国资委副主任
李继斌 上海市法学会副会长
周渝波 国务院国资委政策法规局局长 顾功耘 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 博士生导师 王 杰 锦江国际副总裁、总法律顾问 段爱群 上海华益律师事务所主任 吴 弘 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院长 强志雄 东方国际副总裁 韩长印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记录人:孙丽娟(华东政法大学07级法律硕士研究生)
陈昶: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下午好。今天市法学会和市国资委在这里联合举行“国有企业法制建设论坛”,今天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国务院国资委政策法规局局长周渝波同志,多年来周局长和国务院对上海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特别是国有企业法制建设工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帮助和指导,今天周局长百忙之中莅临论坛发表主旨演讲,大家表示欢迎。在主席台上的嘉宾还有市法学会副会长李继斌同志,市法学会徐庆镇同志,市国资委副主任刘燮同志,首先由市国资委副主任刘燮同志致辞。
刘燮:尊敬的周渝波局长、各位来宾,市法学会和市国资委今天在这里联合举行“国有企业法制建设论坛”,我代表市国资委主任杨国雄向与会的各位专家、领导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对论坛的顺利主办表示真诚的祝贺。我们这次论坛的主题是“金融危机下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大家都知道这次的金融危机发端于次贷危机,关于次贷危机的原因分析起来有很多,但是其中有一条“诚实守信,平等有偿的法律精神”被严重扭曲,是这次次贷危机乃至于金融危机重要的深层次的原因之一,我非常认同这个看法,对这个问题也需要从事法律工作的同仁们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我们希望通过探讨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如 1 何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健全风险防范机制,为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出谋划策。上海的国有企业一向非常重视法制建设工作,在国务院国资委的指导下,市国资委系统的企业根据《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法》的要求,健全企业的总法律顾问制度和法律顾问组织体系建设,努力推进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目前,市国资各企业已经按照上海国资委国企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了企业法制建设的三年规划,进一步强化企业负责人的法制精神和法律意识,不断完善法律顾问组织体系,健全法律风险防范的各项机制,将法律精神融入决策,融入管理,融入文化,为促进法律进决策,进管理,进文化,强化企业管理人员法制观念搭建了重要的平台,是我们推进法制宣传培训工作的重要举措。各位领导和专家将在本次论坛上发表演讲,分享他们对企业法制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宝贵想法,我们也真诚的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进一步推进企业加强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强化法制观念,努力做到依法经营、诚信经营,为国家、为社会、为企业、为国资、为员工做出新的积极的贡献,最后也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
陈昶:谢谢刘主任,下面请市法学会副会长李继斌同志致辞。
李继斌: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今天市国资委和市法学会在这里共同主办“国有企业法制建设论坛”。首先,我代表市法学会向参加这次论坛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上海的国有企业规模较大,行业齐全、整体水平较高,在本市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上海的国企改革和建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提高上海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变中国制造为更多的中国创造,既要企业自身的努力,也需要从机制和管理层面加强法制建设。近年来,市国资委着力开展以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为核心,以推动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为重点的企业法制建设工作,制定了“2009—2011年企业法制建设三年规划”,市国资委注重企业法制建设的举措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上海特色的创新之举。我们法律工作者非常愿意和国资委在企业法制建立方面并肩前行,因此,我们双方经协商通过搭建“国有企业法制建设论坛”这个平台,组织法律界及经济工作部门的同志一起来研究国有企业法制建设的问题,并且经常开展活动,为加强我国国企法制建设,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出谋划策。本 2 次论坛选择“金融危机下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这一企业发展中的头号问题进行研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今天与会的演讲嘉宾中,既有国务院的有关领导,也有理论部门和实务部门的专家学者,他们在新形势下对国有企业法制建设有较深的研究和切身的体会,他们都为论坛做了积极的准备,我们将有机会听到各权威的前沿信息和最新的法学研究成果。我也希望各位与会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相关领域的工作者能够紧扣主题、解放思想、畅所欲言、深刻研讨。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论坛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有价值的成果,并对国有企业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陈昶:谢谢李会长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下面有请国务院国资委政策法规局局长周渝波同志做主旨演讲。
周渝波:同志们大家下午好,我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来参加由上海市国资委和上海市法学会联合举办的“国有企业法制建设论坛”。21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刚才也讲到去年爆发延续至今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最近几个月的经济数据大家都可以看到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那么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我们今天共同探讨如何加强国有企业法制建设,提高企业法律风险防范能力,发挥其在抗击金融危机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我们企业化危为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的是我的两个看法。第一个看法是法律风险的防范是企业风险管理中最基本的要求。因为当前国有企业法制建设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怎么来认识这个问题,我们一个基本判断就是: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是企业风险防范中最基本的要求,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主要是基于三个考虑。
第一点,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永恒的主题。纵观与企业共存的各种风险,其最终表现往往就是法律风险。为什么这么讲?从宏观上看,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单位,企业必须按照经济法制的结构和框架进行运作,否则就没有与其他企业和民事主体进行经济交往的环境和平台;从微观上来看,企业作为法人实体,其发生的各种风险的后果一方面会对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另 3 一方面就是体现在承担法律责任上。比如在给企业带来重大的损失后,往往对企业下一步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有时甚至导致企业解散、破产或者被并购重组等等。因此,企业风险管理中宏观和微观的这些表现决定了风险管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法律风险的防范,这是第一点考虑。
第二点就是法律风险防范对大企业、大集团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通用电器原总裁杰克韦尔奇有一句名言。在他担任通用CEO的时候,记者问他有没有令他最担心的事情,他说并不是通用的业务让他担心,而是有什么人做了从法律上看非常愚蠢的事情,给公司的声誉带来污点,并使公司毁于一旦,这样的事情使他担心。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担心,这主要是因为大企业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具有较高的信誉、雄厚的实力,拥有稳定的市场份额,或者说他的市场竞争对手并不多,对于外部的风险抵抗能力比较强。这次我们抗击国际金融危机,我觉得中国的企业中,大集团、大企业在抗击风险方面的能力相对于中小企业就更强一些,特别是我们大的国有企业。那么对于这些大企业而言,往往容易对他们造成致命影响的是发生在内部的一些严重问题,就像西方谚语说的:“城堡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我们和国外的大企业交流,有一些大企业就以欧洲的足球队为例来说明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性。一个高水平的世界级的足球队不仅体现在犀利的进攻方面,最主要的还是要有铁桶般的防守,他们开玩笑说意大利足球的进攻并不好看,但是意大利的防守是铁桶般的,所以意大利球队曾经得过世界杯冠军,这就说明了风险防范对一个大企业而言更加重要。据对一百家世界级的品牌调查显示,36%的世界品牌企业,其历史都在100年以上;28%的企业,历史在80年到100年之间;25%的企业,历史在50年到80年之间;历史在50年以下的企业只占16%,所以打造一个世界级的品牌没有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是不可能的。这些成功的企业经验反复证明了企业的管理是成在法治,败在人治。比如说近几年来,国际国内陆续发生的多家大型公司、百年老店严重亏损,甚至倒闭破产的事件,从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到前两年美国的安然公司及世通公司申请破产、日本的八佰伴公司宣布破产,到国内的一系列企业,包括上市的德隆的坍塌,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巨额亏损,到这次美国大公司出现的严重亏损甚至破产的情况,总结这些事件带来的沉重教训,几乎都是因为企业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造成的,所以大型企业要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要打造世界级的品牌,打造百年老店,就要加强法律风险防范。
第三点考虑就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对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提出了新 4 的挑战。我们前一段时间通过调研,归纳了七个方面的法律风险需要特别关注。第一个是因为市场需求萎缩,资金链断裂引发的违约风险。签的合约不执行,违约所带来的风险。第二是因为行业整合,企业并购中尽职调查的不确定性增加的风险。今天早间新闻正在介绍陕西进行煤矿大整合,要把陕西省的2200多家煤矿企业经过大的重组后压缩到1000户,这个动作是非常大的,应该讲在当前也是一个时机,但是在这个整合过程中怎么搞好尽职调查,怎么处理好相关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弄不好就很容易造成后遗症。第三个是走出去、投资并购时,境外法律环境发生的变化带来的风险,这方面的情况我们也遇到比较多。大家都比较了解,前段时间中铝并购力拓带来各种各样的变数,这些法律风险也要特别关注。第四是有些国家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滥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所带来的风险。我们这一年遇到的反倾销、反补贴案子数量大幅上升,也充分说明这一点。第五是建筑施工企业面临工程款拖欠的风险。这个不仅是国外,在国内也是非常明显。第六是妥善处理劳动用工涉及的劳动合同方面的风险,怎么样严格地执行劳动合同法,应该讲在现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对我们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第七个是历史遗留的债权债务提前引爆的风险。有一些时候合同双方都还比较彼此信任,但是一到危机了,都担心对方挺不过危机提前倒下,使自己的债权落空,所以又重新按照相关程序来追讨债务,所以这也可能引起新的风险。我们归纳了一下,当前金融危机下我们企业可能面临的这七大类特殊风险,如何防范好危机中凸显的这些法律风险,既对企业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严峻的挑战,更是对企业下一步发展、乃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一次重大考验。所以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我们第一个想给大家报告的观点就是,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加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要求。
第二个个观点是,只有提高法律风险防范能力,才能依法保障和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怎么样提高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能力,可以归纳出各种各样的观点。我们这里总结了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一些好经验、好做法,主要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观点。
第一个方面就是要切实加强企业的法律管理。企业要提高法律风险的防范能力,首先要加强法律管理,而不仅仅是完成或做好法律事务。英国壳牌石油在2004年,曾经因为错误公布其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多公布了很多,而被美国的证监会和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处以罚款1.5亿美元,三名企业高管还被迫辞职。该公司在总结这次案件的教训时特别强调了三点:一是企业的各项制度本身在制 5 定的时候就要合规合法,因此需要加强对企业制度合规性的审查。二是要重视企业法律事务部门、法律顾问提出的审核意见。业务部门必须在向企业高管报告本部门意见的同时,报告其征求法律事务部门的意见,也就是说在报告本部门业务处理的时候不能只报告自己部门的意见,一定要同时报告本企业法律顾问对这个事情进行法律审核后提出的意见。第三是要在企业内部营造合规文化,这是保证企业依法经营管理的基础。所以总结三点教训,核心是一个企业要加强法律管理。
第二个方面是高度重视制度的执行。大型的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普遍形成相对成熟的制度体系,因此需要特别强调制度的执行。当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创始人留下一笔遗产——25本珍贵书籍。学校一直把它们珍藏在图书馆内,并要求学生只能在馆内阅读,不能带出馆外。1764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大学图书馆,在火灾发生前,一个学生正好把其中一本书带出了图书馆而幸免了火灾。第二天,这个学生意识到自己带出来的这本书可能就是那批珍贵书籍中唯一存世的孤本,他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找到了校长,把书还给了学校。校长收下书后非常感谢他,同时下令开除这个诚实的学生,理由就是他违反了校规。哈佛大学的董事会找到校长说情,校长强调,我们培育哈佛的理念是让校规来看守哈佛的一切比让道德来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这充分说明了制度执行对一个学校,同样对一个大企业的重要性。
第三就是大力培养企业内部法律人。企业内部法律人及企业法律顾问是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专业队伍保障,有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内部法律人就像公共设施的维修人员一样,直到出了问题才被想到,其实企业内部法律人不仅是在公共设施出现问题时进行维修,更重要的作用是对公共设施进行日常保养和维护,使它们不出现问题。企业内部法律人是与社会律师比较而言的,企业内部法律人对企业所在行业更加熟悉,更能及时发现企业内部的法律需求,紧密结合企业经营发展战略来处理相关的法律事务、加强法律管理,因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能打赢官司的企业内部法律人无疑是优秀的,但能使企业少打或不打官司,同时保障企业依法经营、不断开拓壮大的企业内部法律人才是最优秀的。那么如何培养企业内部法律人,既要重视他们的法律专业素质,也要使他们对企业核心业务有深刻的理解。其中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让他们在企业的业务设计、重大决策、合同谈判过程中充分参与,要落实好企业法律顾问的知情权。只有落实了他们的知情权,才能培养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我刚才从三个方面的体会谈了提高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能力,结合国资委政 6 策法规局工作来看,国务院国资委也是高度重视国有企业的法制工作、法制建设的。在国资委组建不久,我们就在国内率先提出要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去年中央企业按计划完成了2004年国资委提出的“国有重点企业法制建设的三年目标”。截至2008年12月31日,141户中央企业执行总法律顾问制度的有92户,占65.25%;其中设立专职总法律总顾问的有51户,占施行总法律顾问制度户数的55.43%;重要子企业实行总法律顾问制度的有292户,占中央企业报备的重要子企业总数的24.35%;中央企业总部法律事务部门作为独立职能部门的有97户,占68.79%,这是去年年底的情况。今年上半年我们又有跟踪统计,这些数据应该又有进一步的变化。比如讲中央企业总部一共是136户,设立了总法律顾问的现在已经达到96户。2008年5月,国务院国资委黄副主任代表委党委、委领导在中央企业法制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了新的三年目标,这新的三年目标是:以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为核心,力争到2011年上半年,在中央企业及其重要子企业全部建立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企业的规则制度、经济合同和重要决策的法律审核把关率达到百分之百;违法经营发生的新的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基本杜绝;历史遗留的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基本解决;企业法制工作在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使企业发展壮大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去年9月,国务院国资委又进一步提出了地方国有企业法制工作新的三年目标,即以加快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为核心,力争再用三年时间,省属国有重点企业全部设立法律事务机构,建立总法律顾问制度的比例达到70%;以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为主,事后补救为辅的企业法律工作制度基本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目前广大国有企业正在按照上述三年目标,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并抓紧落实本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工作具体目标。我们针对中央企业落实新的三年目标的情况,三个月前印发了专门的进度表,要求企业按照表的要求逐项填写,我们现在就正在把企业反馈回来的进度表进行汇总,汇总完后要以一定的形式向中央企业进行通报。一个优秀的企业越是在危机的时候越能显示出它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素质,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有利于保障企业在危机面前转危为安,可以说是一个成熟健康企业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企业重要软实力的标志,所以我们衷心祝愿上海市国有企业在法律风险防范方面做得更好,走在全国国有企业的前列,同时我也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的成功,谢谢大家。陈昶:谢谢周局长的精彩演讲。下面我们就进入论坛。论坛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三位主要的演讲嘉宾,然后就是提问环节。第一阶段由我主持,第二阶段由法学会的徐副会长主持。现在,咱们第一阶段开始。这个论坛要取得成功有个特点,几位嘉宾讲了以后一定要互动,你没互动的的话,这个气氛就与我们设想的不一样。我首先来介绍一下第一阶段的三位嘉宾,第一位是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顾功耘教授,中间一位是锦江国际副总裁兼总法律顾问王杰同志,补充一下,王杰同志也是我的前任,也就是说老早是我们法规处的处长。第三位是来自实务部门的,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上海华益律师事务所主任段爱群同志。那我们现在就开始,有请第一位嘉宾顾教授。
顾功耘:各位领导、同志们,非常荣幸能在今天的论坛上做发言,我讲的题目是《企业国资所面临的监管难题》。这个题目对照一下今天会标上面讲的风险防范,好像有点不大对路,但是我后来又想了一下觉得还能够对路,怎么讲还能够对路呢?我这次讲国资监管实际上是讲体制上的问题。从风险的角度来看,体制上的风险我认为是最大的风险,监管的缺位实际上也是最大的风险,所以与这个主题联系起来仔细想一想,还是有紧密的关系的。因为给我讲的时间有限,只有二十分钟,所以我就把这个观点摆一摆,有问题大家还可以进一步讨论。关于国资监管问题,应该说我们在座的各位,尤其是国资委的领导对这个问题都是有很深研究的,都有实践经验。但是我有个问题一直困惑、一直没想通,所以今天也借这个机会把这个没想通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演讲内容分为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企业国资监管的内涵。企业国资监管究竟是什么性质,它的含义是什么,实际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第二问题我是讲企业国资的监管从现有的法律上来看,依据是什么。我罗列了三个方面,材料上只有两点,后来第三点补充到PPT上面了。就是《公司法》涉及到国有独资公司的特别规定,里面实际上也涉及到监管的主体问题。第三个大的问题是企业国资监管面临的难点。这个难点究竟是什么,也就是讲我的一点困惑。
现在我展开的第一个问题是企业国资监管的内涵。从监管的概念来看,实际上还找不到一个权威的解释。国务院国资委这个名称本身就包括了监督管理四个字,它的全称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这个监督管理究竟是什么含义、什么性质。在具体的法律里面有的将管理和监督分开来讲,有的称管理,有的称监督,有的是监督管理,实际上有三个不同的用法。《企业国资法》最后 8 专门讲到企业国资的监督,那个监督讲的是人大的监督、政府的监督、审计监督,还有社会监督。监督从不同的角度都有不同的含义,而我这里强调的这个监管应该从政府管理的职能这个角度来考察。作为政府,应该有一个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来执行监督管理的职能。这种监督管理的职能,我下面讲三个方面。企业国资在我们国家有一个很庞大的数量,粗略地估计,光是中央企业就有十几万亿的资产,地方国资的总量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我们上海也已经超过一万亿,所以中央和地方国企资产加起来是一个非常大的量。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的政府应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监督管理,把这种监督管理作为政府的一种经济职能来考虑。第二个我认为,既然政府有这样一种职能,因此必须赋予它一种权力,就是监督管理的权力。而且这种权力,不是利益的“利”,而是力量的“力”,这两种力(利)是包含不同含义的。通常我们讲股东的权利,都是指利益的“利”,而讲政府的权力,应该是力量的“力”,它以国家的强制力作为后盾。所以政府行使监督管理的权力,不是一般所说的股东权利,应该是从政府层面作为一种监督管理的权力而存在,它的性质实际上应当是行政权力。第三,我认为企业国资监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行政执法工作。这么多的国资应该怎么运作,有法律、国务院的法规、还有具体部门的规章、规范性文件作了规定,那么这些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如何执行,谁来负责执行?应该在政府层面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我从这个角度来讨论企业国资的监管,有特定的涵义,就是强调应该有这样一种职能,这样一种权力,这样一种执法的工作。但是对照现有的法律规定来看,我认为这一块是空缺的、缺位的。大家都知道,本来国资委的定位,既是监督者又是出资者。但《企业国资法》出台后,强调国资委仅仅是出资人,那么监督的职能对国资委而言已经没有了。有些学者还专门提出这样的概念,叫做“干净的出资人”,只做出资人,其他事情不管,很多报道上都这样讲。现在的国资委是没有从政府层面行使监督管理职能的,它就是代表政府行使出资人的职能。因此,对照我前面讲的,政府层面的监督管理由谁来执行呢?从国资法后面的规定来看,应由政府监督管理。政府是一个大的概念,它要由具体的机构或部门来承受,而没有这些具体的机构或部门,那由谁来监督管理?政府监督并不意味着由国务院总理来监督管理,在地方也并不意味着应该由省长、市长来监督管理,它总是要有一个具体的承载部门,现在实际上已经没有了。也就是说由于国资委的地位变化了,导致在政府层面的监督管理实际上缺位。这是我个人的一个看法。
第二个问题是企业国资监管的法律依据。从现在的法律来看,PPT文件里面 9 罗列的比较多,因为时间有限,这个我就不详细展开了。一个是物权法里面提到有关国资的规定,我这里有个材料和大家手里的一样,具体的内容我看不见,大家事后可以看一看。物权法里面有几条涉及到国资的问题,它里面也提到谁来履行出资人职责,谁来对监管承担法律责任。物权法里面的提法还是比较原则的,《企业国资法》涉及出资人职责更具体一些,条款更多一些。我归纳了两个方面,一个讲的是监管体制问题;另一个是监督,就是我刚才讲的人大的监督,政府的监督、审计监督、还有民众的监督,实际上是从四个方面规定了一些监督的内容。但是这些监督,不是在政府层面由专门的机构进行的具体监督,人大的监督实际上是立法监督,政府的监督我刚才讲了实际上是一个空的概念,审计监督是专门从审计的角度进行的监督,它不能代替政府行政监督管理的全部内容。所以接下来,我就提出企业国资监管面临的几个难点问题,我把这几个疑问提出来,大家可以一起思考。
第一个就是究竟是谁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通常来讲,在中央是国务院,在地方是地方人民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在《企业国资法》里面又讲到具体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这时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已经不仅仅指的是中央国资委或地方国资委,还包括中央或地方政府授权的其他机构。因此,无论在中央层面还是在地方层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并不是一个,实际上有好多个。在中央层面,除了国务院国资委,还有其他的部门。从目前来看,财政部也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因为,金融国资在财政部控制之下。在地方的话就更加复杂,比方说我是在教育系统,教育系统它也有国有资产,不是市国资委直接管,而是由市政府委托或授权,由教育系统的国资监管机构来行使监管权力,行使作为出资人的权利。所以从出资人履行职责的角度来讲,中央层面不是一个,地方层面也不是一个,是谁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这个问题很多人一下子并不是很清楚的。所以我这里提出是政府,还是政府设置的国资委,甚至还有其他什么部门,实际上是更为广泛的一些部门和机构也包括在里面的。另外我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那么这个出资人的职责究竟包括哪些内容。最简单的有人说就是公司法上股东的职责,但是我认为无论是《物权法》也好,《企业国资法》也好,首先强调的是政府,在中央是国务院,在地方是地方人民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这种出资人职责我认为不是《公司法》上那个股东的权利,在政府层面它涉及到国家来出资,谁来决定这个出资,决定了以后谁来执行,然后执行出资以后还有来监督,那谁来监督。所以,在政府层面,我认为 10 出资人职责本身应该分解,这个不应该是集中在一个部门手上。按照我的理解,出资决策通常由政府有关部门提出预算方案,这个预算出来以后最终要提交人大通过。比方说,今年是2009年,2010年我们国有资产准备投入多少,因为政府的财政除了涉及到政府的支出之外,还涉及到投资的支出。我拿出多少钱,投到哪里去,应该有一个投资的预算。投资预算提交到全国人大通过,这实际上是完成了出资人决策的这样一个职能,然后才是谁来执行。谁来拿钱,当然是财政部,因为这个钱都是上交到财政部里面的。比如2010年我们增加投资5000亿,我就拿5000亿出来。监督由谁来做呢?我认为真正的监督应该由国资委代表政府专门行使监督职责。我们所说的监督管理,不能简单地理解成监督加管理,实际上我们所说的监督管理,是从监督管理的角度进行的监督管理。以监督为核心的管理,代表着现代政府职能的一种转变。这种职能作为企业国资的监管,就应当由国资委担当这样一种任务。这样就在政府层面作为出资人,把这三种职能分解,然后完成决策、执行和监督。应该从这样一种角度来考虑监管的体制。再一个就是还涉及到,如果出资人职责有多项内容,是否均由一个机构来履行?我刚才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就是不应该由一个机构来履行。自己决定投资投多少,自己拿钱,然后自己去监督,究竟能不能真正起到监督的效果。另外这里还涉及到一个监督的目标问题——监督什么?通常我们大家都理解主要是保值增值。但我个人看法,从政府层面进行的监管,一方面当然是要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但是仅仅这一点我认为是有问题的。从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面,我们增加各个方面的投资,从已经反映出来的情况来看,我认为与中央原来提出的一些决策已经有一些背离。比方说国有资产应该集中在哪些领域进行投资,原来早就提出有进有退,在一些领域应该退出,在一些领域我们要加强,应该进去,同时我们应该把国有资产集中在一些重要的关键的领域。但现在我们监管的目标是不是围绕这样一个目标?我认为现在已经脱离了这样一个目标了。现在唯一的目标就是哪里能赚钱就往哪里投,不管你哪个行业。所以现在国企大举收购兼并,甚至于把一些已经发展得比较好的民营企业都给吃掉,这个是否应该列为我们监管的目标呢,若要保证国有资产投到重点的领域,投到关键的行业去,恐怕现在的做法需要纠正了。
第二个我提出企业国资的监管和出资是否需要分离?就是说国资委真正从政府层面进行监管的话,应该把更多的直接作为股东的权利下放到下一个层次,也就是各种管理公司、投资公司,要建立若干管理公司或投资公司。政府层面,11 国资委作为监管者,具体作为出资人去履行股东的那个权利要交给那些管理公司、投资公司。然后他们行使权利直接依据的就是《公司法》,而不是说国资委行使股东的权利依据《公司法》。这样就形成一种制约关系。
第三个问题我提出的就是按现在这种体制,我们制定的这些规章,比方说国资委现在就在制定一些规章,它作为众多出资人机构之一,为什么它制定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要其他代表国家出资的机构执行,我这点没想明白。原来作为监管机构,制定的规章制度叫所有的国企都遵守那还讲得通。但在今天这种情况之下,中央国资委仅仅代表国家来投资,现在是141家企业,这是中央企业,还有其他企业,我为什么要执行你那个中央企业的股东制定的规定,跟它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比方说,我上海地方的国企和国务院国资委是什么关系?地方企业又不是你的出资,你制定的规章为什么要我来遵守?所以我对这个问题一直感到困惑。在现在这种情况下,我要提出行政法规由谁来提出草案,因为通常情况估计都是国资委在做。这些规章文件到底谁来制定?这是存在疑问的。
接下来,我提出的第四个问题是监管者与被监管者责任应如何落实?这个问题涉及到监管的最终效果,即监管目标的实现。比方说现在是谁来负责这些法律、法规、规章的执行?这个企业违法违规了,监管机构是作为股东来管理的,在政府层面谁来管理?谁来监督?股东管和政府管我认为性质是不一样的。政府管,我可以对你进行处罚,股东管可以进行处罚吗?有没有这个权力呢?这些法律法规谁去负责执行,谁去负责处罚,以及最后对这个企业的绩效,监管本身的效果进行评价,这实际上都存在着一个缺位的问题。我把这些问题提出来,我认为国资委应该履行出资人职责中的一种职责,那就是代表政府进行监督管理。从出资人来讲,整个政府都是出资人。政府的出资人职责应该进行分解,不能单纯地讲只有国资委是出资人,其他人不是出资人。把公司法上股东的权利下放到国资委一个层面,也就是各种管理公司和投资公司,以他们作为出资人。国资委本身应该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代表政府进行监督管理。国务院国资委一直推崇新加坡的淡马锡公司,说国资委实际上就是新加坡的淡马锡,但从现在的这种模式上看与淡马锡模式根本是两回事。因为新加坡淡马锡本身是一个根据法律成立股份有限公司,而国资委到工商注册了吗,他注册的名称是否符合公司法的要求?淡马锡的运作完全是按照市场化运作,它成立董事会,而我们的国资委有董事会吗,哪些是董事,我们不清楚。淡马锡模式根本不是在国资委层面实现,而下面投资公司和管理公司他们才是淡马锡,在中国不是只需要一个淡 12 马锡,而是需要几十个、甚至更多的淡马锡。通过政府或立法部门的立法,将这些国有资产投资分散到一些投资公司和管理公司,这样也可以分散国资经营的风险。国资委专注于代表政府进行监督管理,使这些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始终围绕着政府总的管理目标来进行,实现我们国有资产最终的目的。我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
陈昶:谢谢顾教授的发言,接下来由锦江国际副总裁兼总法律顾问王杰同志做演讲。
王杰: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各位老朋友,下午好。今天会议的安排想请我就企业对外投资的问题谈点看法时,因为时间关系,我这个题目是不可能讲完的,这个题目很大。我从企业到政府,又从政府回到企业。我实践的体会是,企业里决定一件事情有三个方面的风险,企业可以冒两个方面的风险,另一个方面是不能冒的。比如企业要上项目,马上就碰到一个问题,技术上有问题、难关、风险,这个风险我们不怕,我们可以技术攻关,失败了再来。技术风险解决以后,做这件事情没有钱,我感觉也不用怕,可以借款、融资、举债,冒财务风险。但是法律上有风险,谁冒法律风险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据我在企业和政府的工作经验,感到法律风险是不能冒的。国资委和法学会举办这样一个论坛,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我现在又回到了企业,我对自己在94年到96年的经历感到很荣幸,和世界500强中的300强谈判过,跟美国福特、Armstrong、英国皮尔金盾、日本三菱都谈过项目。那个时候谈判,是中国要引进外资。我到了锦江,这一年,我们的谈判是和世界上最顶级的酒店管理企业Interstate、Starworld谈判,这个谈判是要走出去的谈判。我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作为一个跨国的超级酒店管理公司的法律主管到底在想什么,我将如何做。本来这个讲义上有5个问题,时间关系我不能完全地讲,我只能点到为止。
第一个问题,我们作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特别是总法律顾问,在涉外的国际经营管理公司的经营管理过程里到底在想什么,我认为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就是你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原来国资委一直强调,法律思维离不开经济思维,两个思维是要结合的。所以我的第一点其实是在讲,法律人在考虑法律问题的时候,基点不是法律问题,是经济问题。当前中国企业 13 要走出去,我们的基础和前提是什么呢?我这里概括了四点。首先,经济全球化和企业国际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些结构性的变化,特别是经济增长格局有所变化,但是经济全球化大的趋势不会改变,这个是我们的一个判断基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技术性作用不会改变。第二,政府维护市场运行的职能会有所强化,特别是中国政府,当然也包括美国政府。但是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没有改变。第三,国际货币的多元化可能会有所推进,最近人民币在世界的地位可能会提高,我们的发言权可能会大一点。但美元作为主要国家的主要货币的格局没有改变。第四,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会有所上升,特别是“金砖四国”,但欧美发达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领先的格局没有改变。所以,在今年我们锦江集团收购美国的顶级酒店管理公司Interstate的过程当中,我切身体会法律人的思维的基点应该是经济思维,这是我今天要讲的一点。
第二,法律工作者要有什么作为呢?就是我们的思维和逻辑。首先,我认为全部的法律工作应该在国际经济运行规律和行业发展逻辑中寻找到自己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什么?就是要确保企业完成它最终的目标,在企业赚钱的过程当中,法律去帮它维护好,去帮它利益最大化,去防范它的风险。这就是我们法律工作者的逻辑基点。原来我在国资委和我们的法务交流经验,我经常讲,法律顾问要讲“三句话”,不能讲“一句话”。第一句话,这件事情是不是合法。锦江董事会要决定一件事情,问我这个事情是不是合法,我必须要作出判断,我不作出判断,谁作出判断?这是第一句话。第二句话,这么做法律风险在哪里?你要揭示风险,如果讲不出第二句话的,这个人没有水平。但是关键是第三句话,如果这件事情不能这么做,我建议怎么做?这是要有点功力的。我们针对自己行业讲的这三句话,恰恰是我们全部法律逻辑的起点。第二,法律的思维是全面的,所以,我们必须从国内法和国际商事管理的法律渊源中把握关键的法律问题。有的法律顾问写的法律意见洋洋洒洒,当然这也是需要的,但是只在写论文的时候需要。从实战的角度来讲,法律意见书要揭示关键问题。我讲话不多的,但我三句话讲到点子上,就是要从国内和国际的惯例当中把握法律的关键。第三,经济全球化的背后是法律规则的国际化。这一点在实务操作中我们越来越有体会。跨国资源的流动,国际贸易需要统一的规则,WTO的规则就是最好的法律规则全球化的典范。当然要防止法律国际化变相成为美国化或者否定民族化。在这三个逻辑的视野当中,我感觉法律工作者才能找到自己的逻辑起点。
第三,从宏观上讲,系统和体系的重要性。我认为首先要看宏观,宏观是法律工作者,特别是总法律顾问必须关注的。我认为在总法律顾问的整个思维里面,法律体系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当你经验不足的时候,以体系替代经验是非常好的捷径。我们法律工作者具备的法律体系是建立在我们学习的法律的特定术语当中,考虑问题的特定角度当中。以前国有企业的领导出去考察战略伙伴,喜欢带两个人去看人家三样东西。第一个人带办公室主任,第二带财务部经理。看三样东西,一看营业执照。一看营业执照注册资本5个亿,是个大公司;二看人家的财务报表,几百个亿,是个大公司;三看厂子里有多少人,万人大厂,是个大公司嘛。但是,06年新《公司法》出来以后,19个区县要求我去跟他们交流,我当时跟我们的总裁董事长讲,现在出去考察战略伙伴,可能要带三个人,看另外三样东西。首先带个办公室主任,带财务部经理也不错,但是还要带总法律顾问。我到了锦江以后,董事长出去谈判,我必须在旁边的。看的不是营业执照,美国公司进来都是一美元注册一个公司。跟我们谈判的美国公司在开曼群岛注册一个一美元的公司到中国和国有企业搞合资,拿了我们厂房土地去抵押,然后取得银行贷款,我们还认为搞了一个大合资,我们被人家玩得厉害。只有银行的资信才是真的,银行对它的评价才是真的。第二也不看它的财务报表,财务报表没什么用,要看现金流量,流量是真的。第三,不是看厂子里有多少人,而是看自主品牌和客户名单。我认为制度一变,观念要变。这种思维是哪里来的?只有法律工作者具备。这是从体系和系统里面学来的。因为时间关系我不能够展开。在整个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税收,包括国际争议的解决上,我们有一套特定的法律思维,而这套法律思维正是我们要从宏观上把握的关键所在。
第四看微观。宏观问题解决以后就是我怎么做的问题。首先我感觉在整个国际经济的投资过程当中,中国国有企业走出去的教训非常惨重,这里面的源头是法律的设计没有到位。最近锦江在谈判几个项目,大家注意到AB股都已经停牌了,31号复牌。我们在做什么,这里我不便讲,我们有正规的信息公开的渠道。但是我可以这么讲,锦江走出去的所有谈判,都是在董事长领导下总法律顾问全程控制的。法律风险的防范从决策的时候就进入了,这里我特别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这几点。首先,我们要准确地选定企业的组织形式。我走出去收购兼并,是成立合资公司,还是收购后组建独资公司,还是像某些西方国家一样组建非法人实体,这是很严峻的技术问题。我认为许多国有企业走出去,最后遭受重大法律风险的时候,往往是源头上这点没有把握好,糊里糊涂地出去了。出去以后想一定 15 要自己一个人走路,没有人陪的。锦江不会这么做,我们收购Interstate,首先跟美国最大的酒店投资商德尔公司组建一个50对50的合资公司,然后两家共同去完成酒店的收购。我可以利用它本地的经验。千万不要一个人逞能。但是这个问题,国内法律界多少人在研究呢?我注意到国内法律专业机构的经验不足。
第二,要用有国际经验的中介机构,比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评估事务所。我们现在都用大牌的,我们不在乎这些钱,比如说我请Baker&McKenzie,它的价格很高,但是我认为值。只有这样的中介机构的团队在境外才能够帮助我们考虑法律风险的防范,这个钱不要小气。
第三,东道国和母国的法律框架是整个法律框架设计的原点。这里我特别提到备忘录MOU的问题,同志们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备忘录。今天我不能就这个问题展开,我认为广大的技术人员要注意这个问题,它是今后跨出去战略在法律上非常关键的问题。
第四,要有完善和透彻的尽职调查。尽职调查就是我刚才举的案例,需要视野和角度的深入性以及专业性。专业性的尽职调查必不可少。我在96年的时候,曾一年到英国3次,英国人的尽职调查非常严格,英国银行付一块钱,要六个人同意。我感觉这个成本很高,但是非常值得,银行的钱不会糊里糊涂地就出去了。我们这里是几十亿的钱,两个人就可以搞定。这种制度下培育起来的企业,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尽职调查的理念。每件事情都要有各种角色的人予以分别负责。我认为尽职调查发展到今天,难度越来越大,但是作为总法律顾问,尽职调查是你对董事会提出合理意见的一个基础。哪个总法律顾问在发表意见时,只有看到尽职调查报告以后才有发言权,我现在就是这么做的。
第五,在这一系列工作完成之后,有一个风险的评估。对风险要进行识别、分类和评级。风险有很多种,但是最后产生风险的是法律风险,因为进法院门的或者进仲裁机构门的必然是法律争议。任何风险在我眼里都是没有价值,但是法律风险是有价值的,因为它会产生结果。
在国际经营过程当中,我们千万不要忽视管理文化的整合,这很难。像锦江上个月在世界酒店业最新排位中是第13位,从17位到13位,亚洲地区第一位。就算是这样,你的被管理的对象,曾经给四季酒店管过、给凯悦管过、给希尔顿管过,我们的压力就大了,这些都是顶级的管理公司。文化的融合也是法律人要考虑的,整个收购里面要体现这一点,否则就会有争议。比如说,我曾经碰到一个顾客,酒店的经理允许他养一只狗,费用是一年12000美元,中国人收购下来以 16 后认为这笔开销不应该由酒店来支付,一下子就把这个费用给砍了,这个人很不高兴,工作积极性马上就下来了。在他的文化的培育中,他认为狗是他的组成部分,你不尊重他的狗,就是不尊重他的工作能力,同样对他是一种伤害。所以我们的法律工作者要关注的东西很多。
最后,微观层面我们肯定要把突发事件和防止国有资产的恶性损害作为我们逻辑的归宿。要打赢国际官司,在源头上就要考虑好,写合同的时候就要考虑到怎么打赢官司。因为不能展开讲了,我愿意把微观层面的几个部分贡献给大家。
最后是信息和控制。我认为在整个中国对外投资经营当中,信息必须全方位地把握。我这里有一个表,所谓全方位的把握是从这五个方面来把握。首先是经济环境,有15项指标,是世界银行和经合组织一致推荐的。第二,政策环境,有5项指标。第三,法律环境,有4项指标。第四,文化环境,有4项指标。第五,技术环境,有5项指标。我认为信息把握是我们国有企业在国际经营、投资过程中,必须多方位注意的。整个投资经营过程当中,我们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大量的案例分析,感觉到已经悄悄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比如说,现在的领导者或管理人跟原来的领导者和管理人已经有不同,过去领导者和管理者无所不知,样样都懂,现在的领导者不强调自己样样都懂,强调自己是一个学习者。过去的领导者、管理者往往是国内视野,但是现在是全球视野。这里面细微的变化值得研究。这也是我们在对外投资和国际管理中,在法律控制过程中注意把握的。注意这个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讲义上第五条的第三个问题,关键是实现控制、主动防范风险。防范风险不能被动,要主动,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思维、法律思维的结合,使国有企业在国际经营管理之中立于不败之地。谢谢大家。
陈昶:谢谢王总的发言,接下来由上海华益律师事务所主任段爱群同志做演讲。
段爱群:各位领导、老总,非常感谢上海市国资委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这几年来在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中的思考和学习的体会,跟各位领导汇报和交流。我们集团最大的特点是将“产”、“学”、“研”结合起来思考国有企业的改革和重组。我们的“研”不仅仅是一般的课题研究,我们是参与像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一些比较大的前沿的财政制度的制定和思考。比方说中国投资总公司,我们在参与研究中提出把外汇储备和外汇资产分开,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的金融产品。另一个方面,保险资金对基础设施的投资,由中国平安牵头,保监会主导,起草了 17 《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试点管理办法》等等。像类似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今年国家进出口总局连续出来的59号文、60号文,包括刚刚财政部出来的2009年1117号文。通过这些学习和研究,以及我们在前面这些改制中的思考,我们就感觉到改制重组真的是一篇大文章,要真正做好的话,确确实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有企业法律方面的论坛,我就想到金融危机过程中大家引起共鸣的是北京共识、华盛顿共识。以前西方认为,我们将他们的投资国有化,但是没有想到金融危机的过程中,西方把我们的境外投资国有化,比如平安投资富通,最后比利时政府将其国有化。当时我们提出这是一种新型的政治风险,应当考虑如何安排。另一个问题是华尔街金融危机最大的赢家和最大的祸根是谁?他们认为是在管理层,管理层很贪婪,其实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国家的国有企业改制和重组,对于我们的管理层和职工持股能够带来哪些问题和启发,这个非常重要。改制和重组的定义和模式大家都很熟,有法律形式的改变,有限责任公司变成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司法人变成公司性的法人。然后资产收购,股权收购合并或分立,公司法有规定。我们的改制中,企业最关注的又有实质性影响的是财税这块。企业在改制重组过程中,做改制方案的时候要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是国家的政策。在不同的阶段,改制重组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最早84年中央的经济体制改革决定出来以后,拉起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那个时候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把企业从政府的附属物,即市场的客体,变成市场的主体。《公司法》出台后,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前这个目标在一层层地推进,不仅要有现代产权制度和企业制度,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强调国有企业在金融危机以后,在走向全球的过程中,我们的竞争力和集中度怎么培养和安排,所以要考虑政策的取向在什么地方。
第二个问题,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和要求。法律问题和法律风险的问题不是一个量的概念,而是一个成败的概念,把握好的就成功,没有把握好就会失败。国有资产产权管理有许多具体的目标和指标,比方说管理层的持股和职工的持股问题,持股是不是就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其实金融危机之后,全球比较大的企业,如AIG,上周在北京与其亚洲区的总裁谈这个问题,即管理层的持股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现代企业制度如果没有管理层持股的话,那么这么一个泻通函数和激励、约束机制能不能建立起来,像这个问题我们企业改制的过程中就碰到了。我注意到包括财政部也好,国资委也好,对管理层持股既谨慎又规范,但是还是开口子的,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前后的政策比较零碎,难以成体系,在几个 18 大问题上难以把握。比如说,哪些企业允许它的管理层持股,它的资金来源何处。如果现在是有限责任公司的话,股东的人数是受限制的,持股会、工会持股,证监会反对,如果通过信托或是委托持股,国资委是不支持的,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持股,这是一个问题。另外一个问题,持股的比例不易操作,资金来源这块,企业对职工持股到底有哪些支持和安排,一般来说不能垫资,不能贷款,更不能拿国有资产直接去作价入股。但是现在对一些风险投资的国有企业和一些高新产业有一个口子,国务院今年应该是28号文对海淀区的高新产业就有一个口子,对他们的技术和管理方面可以入股,这些费用在税收方面如何处理?我们国家的《公司法》134条规定,只能从税后利润中支付。但是财税部门规定,管理层和职工的持股在所持股票上市的区间里面,与你的职务或被雇用是有关系的,是按照你的薪金来考虑九级仓和五级仓的累积问题。但是一旦你的公司上市之后,这个时候的价格到你抛售时候的价格之间的差额是按照财产收入来收税,那么就有一个问题,作为薪金来考虑的话为什么不能税前列支,而一定要按公司法规定的在税后利润中支付,所以这些前后是有冲突的。这里面有一个敏感点在什么地方?你不要触发国有资产侵占和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大家深有体会的是,前几年,内蒙古伊利股份的董事长在进行管理层持股时出了问题,最后是我们全盘收拾,它在这个里面失败的原因和有启发的东西还是很多的。另外一个方面我刚才讲到了,就是国有企业有他的社会责任感,体现在对职工的安排和对劳资关系的处理。比如,一次性地辞掉这些职工要给予补偿,那么补偿费用的支出问题,还有内退职工的费用,还有退休职工的费用,它在统筹外有一些费用,这些费用怎么来进行开支和处理。2009年的1117号文规定既不能从净资产中直接扣抵,也不能从转让价款里面进行扣抵,你要从转让收入中进行扣抵。这里有一个问题你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是两个,一个是保值增值,再一个是税的问题,我们在制定方案时要考虑的问题。
第三个依据就是法律。05年《证券法》和《公司法》作了修改,07年《会计准则》全部接轨国际化,《企业所得税法》和《实施条例》出台了,我们相关的改制和重组依据的法律有很大变化,特别是最高法院今年和去年出台的《公司法》解释二和《合同法》解释二。因为这里面问题非常丰富,我就不展开来细讲。
第四个问题是税收法律的问题。在改制重组方案涉及的过程中,你这个交易结构怎么设计,我们认为这里有三道关。第一道关就是你从整个企业的产业结构等各方面安排一个架构,第二道关要用法律来进行检验,它有哪些风险,考虑哪 19 些与法律有冲突,哪些没有规定,法律将来可能会这么规定。第三道就是税收和会计,你怎么做才最合算,怎么做才避税。这里面有一个问题,税务稽查一般不查国有企业,即使稽查也不会作出苛刻的要求,国有企业往往容易掉以轻心,我提醒大家的是,这次金融危机以后全球关注国有企业,我们国有企业将来它的目标是走出去,将来它的市场是国际市场,对手是国际上的竞争对手,那在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要交税的地方不交税,节税的地方也不节税,你不交税时税务部门也不来找你。这里面有一个什么后遗症,就是WTO框架下的反补贴这把利剑导致的后果,这个问题的教训十分深刻。我举一个例子,当年英国联合钢铁公司,在国有化改制过程中对其中一个指标放得比较松,对企业股东有一点好处。这家英国钢铁公司在美国市场上与美国钢铁公司发生强烈的竞争冲突,这种情况下,美国钢铁公司在调查中发现,评价作价入股时,政府有一块没把它算进去,于是抓住这一点,正是因为你政府有这种补贴,才导致英国钢铁公司的供给曲线右移,所以要对其征收惩罚性关税。英国钢铁公司没有办法,把它买的公司再出让给民营企业,美国公司仍然不放,当年给你的补贴使供给曲线已经右移了,没有回来,因此追缴其惩罚性关税。因此,我国中央和地方的国有企业,在反补贴问题上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因为税收这一块在WTO反补贴协定中叫财政资助,税收支出是重要的一环,考虑方案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进去。另外一个问题,即最后一个标准是各方利益的平衡问题,企业、职工、管理层、国资委、债权人、税务部门等方面的问题都要考虑。在协调上有很多技巧,这个我就不展开了。时间有限,不能按照讲稿来了,下面我发言的第二大部分,我将重点讲一讲改制重组过程中到底有哪些问题值得借鉴和启发。
我讲的第一个问题是作价入股,作价入股有几种,国有企业吸收外来投资者,有一个对价问题,对价和对赌之间的区别在什么地方,与法律上的保底条款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是一个问题。第二是劳资关系的处理问题,我前面已经讲过了就不重复了。
第三是职工持股和安置资金的来源和处理问题。在持股的主体和公司的自治结构之间如何安排,共益权和自益权如何合理划分,分取股息,对管理权、投资权、表决权怎样作合理的安排。另外一个是关联交易问题。我发现《公司法》和《国有资产法》对关联交易的界定有冲突,关联交易表决这一块,本来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是要回避的,但《国资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也要回避,这样一来问题很麻烦了。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控股公司的问题。我国没有《控股法》,控股股东的地位和作用、边界到什么地方,都没有规定,现在很危险的地方是许多集团一个控股股东说了算,公章全部收起来,然后等决策下来后公章统一盖,这个很危险,这样就触犯了资产混合和法人人格否定,可能诱发连带责任风险。因此,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过程中要加快控股公司的立法。还有一个就是公司资本制的类型问题,比如说京沪高铁,总投资2200亿,注册资本为1100亿,按现在《公司法》的规定首期投资20%,但这个钱出资后比较闲置。另外一个方面,如果不这么做它不能注册,在国有企业改制的过程,现在往往是一分为二,留下一个总公司,往往是非公司型的企业法人,它算不算控股公司,承不承担有限责任。像这些问题,应该来说都没有明确。这些问题应该来说都是比较敏感的,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能一一展开。我提出的建议,若要归纳总结的话,一个是不能仅仅只从法律、财务、财会各个分立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一定要联系起来考虑,法律部门、财会部门都有它的角度差,包括投资顾问,怎么能把它们结合起来考虑。第二,我们要知道国有企业作为我们制度的优越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它的功能是非常特殊,那么在将来的国际竞争中碰到的冲突也越来越多,所以这一块怎么进行超前的安排就显得非常要紧。其他不多讲了,谢谢!
徐庆镇:第一阶段的研讨已经结束了,非常精彩。我相信第二阶段也会继续保持风格,好戏在后面。我们第二阶段的专家学者,第一个是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吴弘教授;第二位是东方国际副总裁强志雄;第三位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韩长印。下面先有请吴弘教授做演讲。
吴弘:谢谢徐会长,各位下午好。我这个题目是比较理论化的,大家知道这两年我们国企投资金融衍生品一直暴露出一些问题,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以后,这些问题都比较集中。有一些大型国企投资金融衍生品产生了巨额的亏空,国企投资金融衍生品的问题引起了社会上广泛的关注,这样实际上兴起了一轮制度建设的问题。当然亏空问题也不纯粹是制度的问题,制度的确有缺陷,不管是国家的制度还是企业的制度,不管是执行上还是制定上都有问题,这样就兴起了一个制度规范的高潮。标志就是今年三月份的时候,国资委公布了《进一步加强央企投资金融衍生品的通知》,对央企进行金融衍生品的投资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这个可以说是整个制度建设的一个高潮,那么我这里就对制度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提 21 一些想法。
第一个问题就是国有企业对衍生品投资制度建设的意义。首先第一点是要认识金融衍生品的双重属性——既有高收益又有高风险。衍生品作为一种金融的合约,它的价值是取决于一种或多种的基础市场或指数的。我们根据深度来讲有远期的、期货的、期权的,现在已经发展到结构性的,衍生品的价格受到基础市场价格走势的影响。另外一方面,它不是一个实务性的资产和劳务,而且它还具有比较大的杠杆性,至少它都是采用保证金的,所有都有杠杆性。此外它本身属于创新类产品,而创新就是为了回避现行的监管和管制,所以这几个因素结合在一起,衍生品就要比基础资产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导致的损失就是风险。衍生品的确也带来很高的收益,所以它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好的话,它就帮助企业管理风险、锁定成本、稳定收益或者对冲风险;但是如果认识不足,贸然参与、过度投机的话,就可能给交易者带来巨大风险。比较典型的就是前两年的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以及中信泰富,这是最典型的例子。因此,双重风险不能被某一方面所蒙蔽,仅仅看到收益而不看到风险。因此,企业在这方面要有一个认识,这是第一个认识。第二个认识是一些国有企业参与衍生品交易是不可避免的,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也就是说衍生品的初衷就是为了规避风险的,当然它有它的投机功能。那么国企参与衍生品交易本身就是为了规避风险,参与衍生品交易主要有三方面的国企。一个是大宗商品的买家,包括原材料、能源、农产品方面,这个已经是必然趋势,因为我们是世界工厂。第二个是资源性生产的企业为了防止国际市场的大起大落,来锁定预期的利润来套期保值。第三类企业就是出口企业为了规避汇率和利率的风险,也必然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来抵抗风险,增强国际竞争力。基于这些原因,国企参与衍生品交易是不可避免的,不能因噎废食,这是第二点。第三点认识是制度的建设是为了防范风险,保障国资和国企的安全。历来国资委都要求国企重视衍生品中的风险,要谨慎经营,严格管控,但是还是有些企业不以为然,所以去年一系列的企业爆发出很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建立一些高级的制度,特别是通过法制的渠道来防范风险。应该讲在现在的条件下,企业有盈利的冲动,同时企业也有好的物质基础和不断增长的经济效益,为从事衍生品交易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充足的资金。于是怎么样保障国资、国企的安全,这是法制建设上面临的重大任务。第四点认识就是金融安全。国企从事衍生品交易也是金融安全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加强制度建设也是为了金融市场和体系的稳定安全,所以第一个方面还是要进一步提高和加强对相关法制建设的认识。
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制度建设过程中的指导思想,也是贯穿在立法、司法、执法中的一些指导思想。第一个是要以控制风险为核心。不管监管也好,法制也好都是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而这个风险控制的主要方式就是制度制定和执行。但是这里要强调的一点就是控制风险并不是要禁止国企进行衍生品交易,而是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衍生品的市场有所发展,特别是国内的衍生品市场还需要发展和健全。总的来讲,要保障国企规范有序的进行交易,实现规避风险、套期保值的目的。
第二个指导思想就是要明确国企投资衍生品的目的。我们的制度建设不管是哪一层级制度的建设都要明确衍生品投资的目的,首先要区分过度投机和套期保值。套期保值就是衍生品使用者利用远期的现货市场或衍生品市场,将远期现货的价格风险通过衍生品市场的交易来进行转移,当然这种转移既转移了价格波动造成损失的可能,也放弃了价格波动产生收益的可能,所以它主要是锁住利润,回避风险。但是利用衍生品的过度投机就不一样了,它往往是单边的,它利用衍生品的头寸,承担价格波动可能造成的损失为代价获取这种波动产生的利润。如果单纯的追求利润,不充分考虑自身风险承受的能力,盲目地参与投机,不切实际地幻想,那么就会成为这种衍生品交易疯狂接力赛的最后接棒者。我们已经产生的巨额损失往往就是因为企业过于大胆,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轻率介入衍生品交易造成的严重后果。应该说国企是一个大的投资者,但绝对不是专业的投资者。因此企业要严守套期保值,不介入投机,那么就要在持仓的品种、规模、方向、期限、经济实力等等方面要匹配,这些国资委都有相应的要求。只要你按照期货与现货统一考核的原则来操作的话,应该不会出现重大的亏损,我们要明确国资投资衍生品的目的就是回避风险、套期保值。国企应该是金融衍生品的使用者,所以要严禁任何形式的投资,这是指导思想中要明确的第二点。
指导思想的第三点就是国企投资衍生品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有所选择。因为要考虑它的风险性,所以国企投资衍生品是允许的,但是要谨慎从事、适度参与、控制深度,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有所选择。这里有三个选择,第一在市场选择方面,尽可能选择在场内交易,谨慎对待场外市场。我们知道场内市场交易就是在交易所交易,不管国内的国外的市场,一般而言衍生品的结构比较简单,报价集中、价值发现的机制比较准确、流动性比较好,而且便于监管,所以能够符合我们对衍生品所给予的希望,如果出现问题和风险也是可控制的。但是场外交易都是一对一的交易,它的透明度、流动性、监管度、信息都是不足的,所以很 23 容易被少数不良的投行操纵,企业对这些市场比较陌生也容易受到蛊惑和损失。我们现在所暴露的问题都是场外交易形成的,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选择场内交易。第二个选择是产品选择方面尽量选择成熟的、结构简单的产品,谨慎地对待复杂的衍生产品,特别是现在那些复杂结构性产品。有的结构性产品已经被称为“有毒的结构性产品“,很多国家、地区的法律比如美国和香港的法律都禁止这种产品。我们要对衍生品交易有一个的概念,衍生品交易都是灵活交易,总是你赢他亏,他赢你亏,所以很容易演化成一种投机赌博的交易,我们要克服这种好赌的习性,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都要克服。总体来讲,对企业主营业务无关的,不涉及规避风险的、非对冲性质的、难以认知的复杂的金融产品,我们尽量远之,法律或基本原则都要求企业远离这样的交易。第三个选择就是在杠杆化放大的效益问题上,我们要选择低杠杆性的,限制国企涉足高杠杆性的产品。因为高杠杆性的风险更高,更难以控制。高杠杆性的放大效应很大,经常暴盈暴亏,国外一些成熟的金融机构也因为高杠杆率的使用而导致迅速破产,这些案例也很多。所以如果个别企业必须要参加这种高杠杆率投资,前提是这个企业要有良好的风险管理系统,要有准确的决策能力和好的投资衍生品经验,要有特别的准入资格。第四个指导思想的考虑就是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相结合,作为制度建设来讲我们现在肯定需要这两方面的结合,而衍生品投资更体现出这方面的重要性。国企投资衍生品要形成一个体系,国家层面的立法,监管部门的规章,特别是国企内部制度化就是内控制度,内控制度的重要性在于,我们发现目前大型国企受到衍生品投资的损失,一个很重要或共同的原因就是内控制度的缺陷,有的是缺乏内控制度,有的内控制度如同虚设,没有发挥作用,因此外部监管和内部控制必须要结合好,这对国企投资衍生品的风险控制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讲的关于制度建设中指导思想的方面。
第三个方面就是外部监管制度和内部监控制度的几点设想。首先我讲下外部监管制度的完善。首先要构建一个协调监管的体制。金融监管体制本来就有不同的争论,统一监管还是分别监管,功能性监管还是机构性监管,国资投资衍生品工具还涉及到国有资产的监管,事实也证明了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问题肯定是有问题的。那么要适应现在金融衍生品工具越来越复杂的情况,就需要建立一个相互协调的监管机制。我这里没有革命性的主张,只是说在现在的监管体制下,怎么建立一个协调的机制,就现在的国资、金融、财政方面的监管怎么形成一个合理的制度,使他们能信息交流,共同监管国资的投资。
第二个监管制度的完善就是准入制度。要有针对性的准入制度,一个是对各种衍生品业务进行分类审核。国企要进入的话要分类审核,根据国企的自身情况和市场情况来核定;另外对境外的衍生品要有专门的准入制度,目前国企发生的大规模的衍生品的亏损都是在境外市场,尽管我们已经严格控制了,但是还是出了问题,所以准入还是要控制,这是监管的第二个制度。
第三个制度就是信息披露制度。现在不能说没有,但是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还是要执行,特别是国企中的上市公司除了正常地披露一般的生产经营和财务信息外,还要附加披露衍生品投资信息,产生一种社会舆论的压力。对尚未上市的国企也要按照要求向管理部门进行报告,同时鼓励自愿向社会公众披露。
第四个制度是改革现在对企业的考核制度,防止单纯的追求高回报,不考虑风险的情况。第五个制度是对国企衍生品投资的风险要有日常的监控制度。这是我讲的第三方面。
第四方面就是国企内控制度的健全。内部监控最关键的环节就是投资决策与授权审批。我也参与了一些企业内部制度的设立,我觉得这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国企建立内部制度至少有三级的决策机制:董事会、董事会里面的专业委员会以及负责衍生品投资的专门的交易工作组。当然要通过内部制度对三级机构分别授权,要有人负责。这里面有两点很重要,第一个是执行,尽管有的企业建立了这样的制度,但是不执行,所以三级制度建立后执行很重要。这里有个例子就是中航油的新加坡公司,它有这样的制度,也有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但是他们只开会不了解情况。在中航油整个投资过程中,他们稀里糊涂的,只有内部少数几个人决定一切,所以不断地套牢,不断地深陷,最后拔不出来了。还有一个就是对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很重要的,包括在衍生品投资决策中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内控制度之一。内控制度之二就是操作执行制度,包括机构的设置,人员的设置。另外还要前台中台后台人员的分离,这也是很重要。还有就是执行人员的操守也是很重要的。内控制度之三就是内部的风险控制。首先要建立一套制度,要有平行的、独立的、时事的监控制度。至少在国企的内部,操作系统和监控系统要平行设置。如果操作系统自己操作自己监控,那肯定是有问题的,所以要形成相互制约的两个体系。另外就是加强财务和内部审批的监督,要信息畅通。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要交流要沟通,要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制度,特别是制定风险紧急的应对预案。第四个制度是内部的监督评审制度。这个制度只要是事后的,就是在整个交易完成以后要对制度的施行情况要有一个整体 25 评价、检讨,要进行完善。国企进行衍生品交易的制度,不管是监管制度还是内控制度有很多,这里我只是把我认为重要的制度在理念上提一下,我想加强制度建设,是有利于国企在开展衍生品交易过程中提高风险控制能力的。谢谢大家。
徐庆镇:谢谢吴弘教授,接下来请东方国际副总裁强志雄做演讲。
强志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下午好,我的题目是《金融危机下外经贸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及对策》。08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给全世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体、金融产业乃至实体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中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而外经贸企业更是首当其冲。今天我结合东方国际集团的实际和外经贸企业的现状,从金融危机对外经贸的影响,金融危机下外经贸面临的法律风险和东方国际集团应对法律风险的一些做法,从三方面作简要的阐述。
首先,金融危机对外经贸企业的影响。这个影响大致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日欧三大贸易伙伴需求急剧减少,国际市场需求明显萎缩。大家知道我国出口60%以上是出口到美国,日本和欧洲,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的滑坡导致了我国国际贸易订单的大量减少。以我们集团为例,08年我们集团出口到美国比07年下降了9.13%,对欧盟出口同比下降了5.8%。09年上半年对美国出口同比下降了21.82%,对欧盟出口同比下降了35.46%,对日本出口同比下降了21.88%,其它市场包括三大新兴市场拉美、非洲、中东,三大潜力市场东盟、韩国以及俄罗斯,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等,受市场萎缩的影响,大客户销售明显收缩。许多国外公司关闭,采购计划大幅缩减,中小客户更是由于市场低迷,只是观望,有的客户迟迟不下订单,有的客户落单时间明显迟后。同时,受销售和欧美其它国家货币贬值的影响,许多客户纷纷调整品种的档次,要求出口商降价和减价,造成了出口成交的困难。由于市场不景气,许多客户恐慌心理上升,为减少库存,他们采取不进货少进货,或缩短进货周期等办法来分解困难,这就造成了外贸出口企业的订单大幅减少,下单推迟和交货期缩短的现象。同样,我们公司的另外一个主业——国际物流业务,上半年总体呈下降趋势。第二个影响是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贸易摩擦日益加剧。一般经济发展良好的时候,贸易摩擦会减少,越是到经济发展减弱的时候,摩擦会加剧。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遭遇了大量的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以贸易救济调查为例,08年美国对中国的不锈钢压力管、管线管、厨房器械等产品发起了5起 26 反倾销反补贴的调查,涉案金额达到5.1亿美元。同时,美国还对中国的弹簧组等一些产品发起了5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达到2.81亿美元。另外美国还对中国的碳素钢板发起了1起所谓反规避的调查,一般国际上把改变运输线路、谎报原产地、伪造官方文件等等视为规避行为。欧盟对华蜡烛、不锈钢钢板、无缝钢管、铝箔等发起6起反倾销调查。此外,欧盟还对中国的钢管配件等发起了4起反倾销复查,即反倾销认定结束后每年不断进行所谓的复审。同时,我国还遭受到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国遭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导致每年损失数百亿美元。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也经历了比较严重的贸易摩擦,给企业出口增加了困难。比如,7月份美国一家纸袋产品的生产商及其子公司,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和美国商务部递交了对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生产的纸袋产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的申请。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已正式立案调查,这个案子虽然不大,但是它对我国纺织业的影响巨大,2005年以后我们一直说的是后配额时代,美国对纺织品开始的第一起贸易救济行为,因为中国纺织品的出口量十分大,这个案子引起中国政府,包括全国行业协会和许多企业的高度关注。可以预见,到下半年会有更多的类似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贸易争端的频繁发生对外贸企业的经营无疑是雪上加霜。此外,我国的外贸企业还受到了生产成本、融资、出口政策的调整、汇率的变化,包括我们外贸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比如缺乏行业自律,企业间恶性竞争,缺少研发技术和设备投入等等,这些因素在某些程度上影响了外贸业务的开展。我们东方国际集团的主营业务就是贸易进出口和与之配套的国际物流,下面,我将围绕这些业务谈谈这次金融危机给以我们集团为代表的外经贸企业所带来的法律风险和采取的对策。
首先是金融危机下,外贸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一是国内外客户支付能力下降,货款回收存在风险。受金融危机冲击,国内外客户均遭遇了银行授信和贷款的影响,客户支付能力下降,许多客户由于资金周转和销售困难,纷纷要求延长付款期。由于市场履约和收汇等各类风险难以预测和控制,再现加上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剧,客户潜在的违约率提高,风险增大。例如,我们有许多客户将支付方式由信用证支付以改为TT支付,信用证的支付是银行的信用,改为TT支付就改为商业的信用,变成个人信用,导致了支付信用的降低。一旦客户出现支付困难,产品出口到国外以后,外贸公司便不能及时收回货款,或根本无法收回货款。有的公司今年遇到了不少国外客户进入破产保护的程序,无法支付货款的情况,而且其中许多是有着相当长业务合作关系的老客户。在业务过程中,客户往往是 27 先更改付款条件,而后延迟付款,到最后有些外贸公司就接到了国外客户的破产律师函,这种情况在今年并不少见。
二是国内出口委托方恶意诉讼,将风险转嫁到外贸企业。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代理业务当中。由于国外客户在金融危机下出现的支付困境或破产,导致某些代理业务不能正常收汇,国内出口委托方为了转嫁风险,故意将代理关系扭曲为收购、加工关系,并在自己企业所在地提起恶意的诉讼,向外贸代理公司诉要货款,加之地方保护主义使得许多外贸公司陷入了极大的被动。
三是进口产品价格下跌导致委托人托欠货款。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公司代理进口的原材料价格下跌。去年上半年、下半年简直可以说是两重天了,上半年涨得不得了,下半年跌得不得了,委托客户的资金流动性出现了问题,资金链断裂,使得客户不能及时支付进口货物的货款和提货,而由外贸公司承担了本应由客户承担的损失。虽然在具体业务操作流程中,一些外贸公司,也向客户收取了保证金,并要求客户提供股票、不动产等在内的担保物,但由于这些担保物变现能力较差,加之其本身价值也一直在波动,因此一旦出现客户支付困难,一些外贸公司将承担相当大的资金风险。事实潜在的贸易争端犹如业务中的定时炸弹,正如我在前面所提及的,日益增多的贸易争端,也给外贸企业开展业务设置了障碍。针对反倾销反补贴的调查,如果应诉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这种国际案子持续时间特别长,比如,苏美的铅笔和家具案,还有到印度的纺织品案子。有几个案子由我集团牵头,会同全国一些企业应诉,最长的官司打一年多,诉讼成本巨大,许多企业选择放弃诉讼,不打则极有可能丢失许多既有的市场。一旦在诉讼中胜出,则税率会降下来,但不参与的,就是十倍甚至是二十倍。所以不仅国内生产商受到的冲击,外贸公司也会因殃及池鱼,难逃影响。
最后,我想汇报一下我们集团应对法律风险的做法。针对以上几种遇到的法律风险,我们要求法务、业务和财务部门密切配合,采取以下五方面的措施:一是梳理企业应收账款,尤其是关注公司外汇账款的催收工作。由法务会同业务和财务部门,加强和完善应收账款的预警和征收机制,由法务部门全面协助财务部门,掌握每一笔货款的收付,及时发现超过合同期限收款的情况,特别是自营业务外外汇收账款的回笼,一旦出现预期,立即要求业务部门提供资料,形成由业务人员、财务部门、法务部门联合把关的催收体系,由法务部门全面介入,并了解业务过程,调查客户资信,掌握货款拖欠的原因,制定催收的计划和工作目标,力争防止任何一笔不良债权的出现和损失的发生。
二是果断采取措施,利用多种手段,将可以发生的纠纷、争议消化在前期协调过程当中,力争将损失控制在最小。对无法协调的纠纷,果断地提起诉讼,将案件的风险控制在最低点。针对国内委托客户可能会提起的恶意诉讼,一旦发生代理收汇不良的情况,我们公司的法务部门一方面梳理代理关系的证据,确定未收款事实和原因,协同财务部门终止该业务的外汇核销和退税的工作,搜集业务资料,补强必要的诉讼证据。另一方面会同业务部门,与代理客户有效地沟通,确定向国外客户追讨的方案,了解代理客户的心态,如出现代理客户存在向当地司法部门恶意滥讼的可能,我们的法务人员将以主动诉讼的方式,争取司法的管辖权,确定出品代理关系,明确不能收回的责任归属。从08年下半年至今,我们集团下属有不少企业就是以这样主动诉讼的方式,有效解决了与多家代理客户之间的代理合同争议,遏止他们恶意提起诉讼的可能,防止和控制了不必要的诉讼和法律风险的发生。
三是由法务部门配合公司经营班子,全面开展对公司客户的资信审查,理清与客户的业务开展模式,合同签订和资信情况等动态的问题。我们要做到事先防范,事中控制,事后补救。事先防范包括法律意见书的签订,合同的起草。但是合同执行时间跨度长,在整个执行的过程中,往往市场变化,客户变化,政策变化和外部价格的变化,包括担保物的变化等等使原来的合同起了非常大的变化,在这个过程当中,就要加强事前和事中的控制。
四是开拓思路,灵活应变。由法务部门为业务开展、开发提供务实的法律支持和保障,在保障企业风险得到控制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为企业开展业务创造便利条件,针对金融危机下业务出现下滑的实际情况,我们要求各个公司的法务部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中风险的控制,另一方面也要为业务具体的开发、开拓提供有效的、主动的、积极的法律支持,发挥法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将法律的服务工作推进到业务第一线。积极参与业务谈判,合同起草等具体的事项,灵活地为业务部门在恶劣的市场环境下创造尽可能务实的内部风控环境。同时,对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关注外经贸政策法律法规的实施,法务部门进行各个层次的教育、培训和普及,对经理层、相关人员、业务人员和专职人员,特别是对国际贸易的争端、反倾销、反调查和贸易壁垒方面的法律培训。
五是为集团外贸企业投保出口贸易信用投保,进一步地提供业务保障。针对日益增加的业务风险,我们集团统一出面,经过几个月交流协商,与中国信用出口保险公司签署了全面的合作协议,有助于保卫我们集团下属的各个子公司提供 29 统一担保,其中包括优惠的费率、一站式服务、服务绿色通道、理赔绿色通道等多项服务内容,这些保险措施也为我们外贸企业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有助于稳定外贸出口的业务。
以上是我们集团在面临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法律风险时所带来的一些对策和措施。在集团领导班子的带领之下,在各子公司的共同努力下,今年一到七月份虽然我们的主营业务有所下降,但已完成净利润占全年预算的70%以上,业务、企业的效益得到了健康的发展。我们深深地感触,我们要战胜危机靠的是科学的决策,靠的是严格的制度,靠的是坚定的信念,经得起大浪淘沙的企业才是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企业。虽然外贸企业目前遇到了暂时的困难,但我们坚信金融危机带给企业的不仅仅是风险和挑战,更多是成长和机遇。经过金融危机历练,我们集团将必定会变得更为成熟和理性,也将变得更有市场竞争能力。以上是我的汇报发言,谢谢大家!
徐庆镇:谢谢强总裁,接下来请交通大学教授韩长印同志做演讲。
韩长印: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很荣幸能在这里和大家交流学习。对我来说,这个题目不是最擅长的题目,但是我还是想讲两点。第一点是这几年我们出台的指数化评价各类企业法律风险的指标,考虑到哪些因素,这些因素对企业法律管理提出了哪些要求。第二点,目前有一些企业采取的防范法律风险的做法,包括吴弘教授、顾功耘校长他们组织的一些疑难案件的论证中映射出来目前立法层面、司法解释层面有哪些问题,需要进行思考和研究。至于防范极端的法律风险所采取的破产、重整、和解等,时间关系我就不说了。
目前法律风险的评价,2005年路伟律师事务所就发表了中国100家企业法律风险系数排名。今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和北京大学金融法中心也出台了上市公司法律风险系数,通过指数化研究作出排名。它从不同的行业、风险因素做出的一个总括的排名,不具有什么突出的意义,如果说有意义的话,就是说这种排名可以界定你所在的公司所处于的风险系数的位阶,然后采取一种常规形式的防范。当然国资委揭示的当前形势下有哪些重点的风险,那是目前应该重点防范的。
排名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所在的行业。有一些行业受关注度比较多的,关乎国计民生的,或者说法律问题最多的,像金融保险,有 30 说法说金融保险的所有产品都是法律风险。你看保险公司的官司是最多的。另外像生物制药、食品安全这一块,涉及到公众消费,涉及到监管部门监管力度,往往是法律风险系数排在第一位的。第二,知识产权。如药品企业,风险系数就很高。反过来上海铁路局、中国邮政就没有知识产权问题,因此这方面没有法律风险。第三个,公司的组织形式。国有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在中国大陆上市还是在境外上市,法律风险完全不一样。有些风险是封闭的不外露的,有些是内部的,并不暴露在公众面前。今年《保险法》的修改,就把保险公司传统可以采用的国有独资公司一律改成股份有限公司。可以看出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相配套的治理结构对企业风险的影响。第四,企业的注册地或者说主要业务所在地。总部在中国,主要业务在中国的,和总部在美国的,主要业务在美国的,完全不一样。还有是其他的,如原料和产品的进出口,主要是外贸型的,原料来自于美国和欧洲,和产品主要卖往美国和欧洲的,与完全面对国内客户的,风险系数都不一样。这些不同的系数说明什么问题呢?不是说系数高的,就天天要亏损打官司。而只要你采取常规化的、非常成熟的方式就可以防范。我举个例子,如果汽车因第三人造成损失找不到致害人是谁,保险公司,最早是中国平安说汽车损失险可以赔偿30%,因为它无法行使保险代位追偿权,还有两家公司一家是5%,一家是10%,现在中国保险业协会用格式化合同一律改为30%。平安在格式化合同的设计和论证上太成熟了,所以这次得了北大风险系数评比的金奖。它如果采取了完全有利于自己的格式化的管控机制,未必能影响它的经营。这是常规性的法律风险。国资委提示的法律风险和经济危机有关。比如说境外收购,滕州重工收购悍马。如果是纯粹的炒作做个广告的话,没有问题。真想收购的话,一亿多美元的投资,商务部不批怎么办。如果是高能耗的、污染的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发改委不会批。再加上社会公众的评价,我女儿和同学讨论说滕州收购悍马,会不会把悍马制造成拖拉机。这是目前的形势下所可能遇到的风险。对这些风险,国资委上下和在座的各位都有非常成熟的管理经验。国资委在一次会议上讲到这么几点。第一,提高对风险的认识,要有“三个融入”,融入决策、融入管理、融入文化,这三个融入可以提高自己的免疫力;第二,制度化保障,国资委推行总法律顾问制度,并且这个职位要作为高管职位来设立;第三,提高法务人员的素质,因为我国立法和司法解释更新的频率太快,三天不学习,知识就过时了;第四,保障法务费用的开支。我看过一个数据,我们国家的法务开支在企业的总费用的0.02%,是美国的四五十分之一。31 舍得投入的话,肯定会有防患于未然的效果。我记得有一个说法,美国街头的艺术家画速写,一个人不到3分钟画好了,要500美元,那个人说我这功夫是怎么练就的,是过去30年练就的。这是常规的法律风险的防范。
我要重点讲的是我参与的案件讨论中反映出来的公司防范法律风险的措施,映射出我们从法律的立法意图上把握隐含的风险。有这样一个案子,有个公司现金流出问题了,要转让自己的主要财产。有限责任公司转让自己的主要财产谁说了算?董事长、总经理、董事会还是股东会?这个公司法上没有规定,但是《公司法》75条规定,有限公司的股东在五种情况下可以要求公司回购自己的股权,一种情况是公司转让主要财产,股东反对无效的。我看了这个案子05年公司主要财产2000多万,是其持有的另外一个公司的股权,另外一个公司上市的话,股权的价值可以达到5亿人民币以上。转让这部门股权的时候对谁说了算产生了争执。公司法没有规定,章程没有规定,就去打官司。
第二,公司对外担保,《公司法》规定公司对外担保的时候,由章程来规定是股东会还是董事会说了算,除非有关联交易。如果一个公司章程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了,但是董事会或董事长越权,在法律上怎么办?债权人肯定说这是有效担保,因为公司法关于内部谁说了算是公司内部的事,对外只要程序上有法人代表签字、公司盖章,债权人没有义务查章程。反过来从公司这个角度,《公司法》说了对外担保肯定不是董事长一个人说的算,只能按章程在股东会和董事会之间进行配置,越权无效。工商登记的章程上有记载,完全可以查询到。
第三,资金借贷。公司因为法律限制从银行借不到钱,于是互相去借。《公司法》规定借贷由章程决定是股东会还是董事会说了算,我们发现《公司法》这一条实践中完全被回避了。因为借钱如果要开董事会太麻烦,总经理找下面的业务人员很容易就回避掉。要么签买卖合同,或者租赁合同,需要多少钱我就先以预付款的形式给你,需要500万两个月就签500万的合同,两个月之后合同解除了,就把借款的问题完全回避掉了。如果事后不能按时归还,这个法律风险怎么办?怎么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还有06年1月1号实施的新《公司法》规定公司合并分立,旧公司法规定必须通知债权人,如果债权人有异议的话要么提前还债,要么提供担保,否则不能合并或者分立。现在否则后面那就话没了。如果现在债权人不同意合并,公司不理你,该合并还合并,该分立还分立,债权人没有办法。我见过一个案子,债权人不同意公司合并,只有提前要账。可是债权还没有到期,想提前要账不可能。事前也没有约定如果发生合并、分立,债务人立即还债,那 32 么这样的问题就产生了。
还有就是国资委提示的资金链断裂产生的违约责任问题。今年2月份最高法院发布了一个关于贯彻合同法的司法解释
(二),今年7月7号又发布了《当前形势下审理民商事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的司法解释。这个司法解释有很大的突破,确定了情势变更原则,确定了经济危机下的情势变更如何使用。违约责任方面,合同法规定违约金不得超出损失的30%,问题是超出以后怎么办?前一段有一个案件,公司要搬办公场所,需要把原来的办公室退租,5月1号退,新的办公楼5月1号要交付,如果不能按时交付,损失有一个计算的方法,比如说损失为100万,到期交付不了,双方签订备忘录约定,采取的补救办法是,继续履行合同,但是每延迟一天免两天的租金。双方就这个条款发生争执,因为合同法约定违约后采取继续履行或者其他补救措施之外,还应当赔偿损失。违约一方说延后一天免两天租金本身就是违约责任的方式,如果按延期所免去的租金超出了损失即100万的30%,属于过分高于违约金,要求变更合同。这就是法律本身存在的问题,如果你事先没有考虑到的话,那么事后就会产生非常棘手的麻烦,去打官司乃至败诉。
因此,回到这个主题上,刚才几位领导都说了法务工作像是一个修理工,我觉得类似于清洁工。他天天在打扫,没人能看得见,但的确能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如果忽视了这样的工作,只能是亡羊补牢,付出沉重的代价。前面几位领导讲的都是宏观的、系统的、高屋建瓴的,我这里讲的属于微观的、零散的,可能是咬文嚼字吧。谢谢大家!
徐庆镇:第二阶段的演讲就到这里了,感谢吴教授、韩教授、强总裁,谢谢你们!下面我受论坛秘书处的委托简短地做一个小结。今天的论坛圆满结束了,论坛有一些特点。第一,主题选得比较好,也抓住了当前国有企业需要关心、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围绕这些热点进行演讲和讨论,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建议。第二,这次论坛的规格是很高的。请了国务院国资委法规局的领导来作报告,也请了上海知名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及上海国企高管的代表。这样的交流给我们传递了很多的信息,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经验。这样汇合起来大家很受启发。第三,论坛的形式比较好。这次论坛由国资委和上海市法学会共同主办,体现了理论部门和实践工作部门的互动、优势的互补,有利于理论的研究和理论对实践工作的支撑。会后我们将对论坛的成果进行加工整理,提供给有关的领导、有关的 33 部门作为决策的参考。同时也希望大家继续对于国有企业法制建设给予关心。这次论坛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这里我代表主办方对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企业金融风险分析 篇3
【关键词】 后金融危机时代; 房地产企业; 财务风险
房地产行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也是风险较大的一个行业。后金融危机时代,政府出台很多相关经济政策,这些政策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房地产企业,可能给房地产企业带来财务风险,房地产企业只有把握好这些政策产生的影响,才能有效规避财务风险。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房地产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
(一)通货膨胀背景
2010年7月以后,粮食、蔬菜等农产品价格形成普涨之势。CPI连续5个月超过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所定3%的目标,且逐月走高。2010年第四季度和2011年第一季度CPI仍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通胀压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货币流动性不断增强,使得房地产企业的成本压力大增。比如房地产企业的主要材料——钢材和水泥的价格逐步上升。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世界上日益减少的矿产资源,导致矿石价格必然上升。二是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将陆续淘汰,发改委宣布2011年不再审批新建的钢铁、水泥、玻璃等。因此钢厂供应量快速增长的趋势将会得到缓解。三是世界经济在不断复苏,整体钢铁需求增加。我国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铁路、基建等工程项目增加对钢材和水泥的需求。据统计,最近几年工人工资平均涨幅为8%,工人工资水平的提高,对房地产企业成本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货币紧缩政策
为了应对通胀,央行不断运用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及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来减少市场的货币供应量。从2010年下半年到目前为止,我国央行已连续4次调高基准利率,使一年期贷款利率达到6.31%。从2010年的下半年到目前为止,我国央行已连续6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使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0.5%。除此之外,央行还通过频繁的公开市场业务来调节市场的货币供应量。货币紧缩政策使房地产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融资环境。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具体原因分析
结合后金融时代背景和相关政策分析当下房地产企业产生财务风险具体原因如下:
(一)资产负债率偏高,房地产开发资金大部分来源于银行信贷
根据wind资讯显示,沪深两市共128家房地产上市公司, 2010年房地产企业行业资产负债率约为70.56%,2009年房地产企业行业资产负债率约为65.42%,2010年比2009年行业整体资产负债率上升超过五个百分点。2010年,扣除两家ST公司,最高的资产负债率达到95%,80%以上的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率超过50%。据统计,2010年房地产企业银行贷款额度高达12 540.48亿元,由此可见房地产企业占用贷款数额巨大,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让房地产企业面临巨大财务风险。
(二)央行持续加息,企业财务费用大增
由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的房地产企业大多是负债率过高,融资手段单一,过度依赖银行信贷。而央行为应付通胀已经多次加息(具体见表1)。
银行持续加息,或者说保持贷款高利息,给企业带来巨额的财务费用。因此融资方式的不合理和高利息支出成为房地产企业的定时炸弹。
(三)国家政策影响企业贷款额度
国家在提高利率的同时,多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见表2),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将冻结上万亿资金,使银行不得不降低房地产企业的贷款额度。
由此可见,作为房地产企业资金主要来源的银行信贷也进一步受到影响,使得房地产企业的贷款额度捉襟见肘。
(四)由于持续通胀,采购风险加大
2010年,随着我国经济回升势头的进一步巩固,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通胀预期压力持续加大,价格总水平前稳后高,重要商品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上涨。而由于钢材、水泥等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使得房地产企业成本大幅增加。同时,迫于不断提升的最低工资标准以及出于对人力资源的保护,提高工资待遇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这样使得公司的成本会大大增加,特别是在通胀环境主要材料的价格波动,影响公司物资采购,从而影响采购资金用量。
(五)限购令频繁出台,楼盘销售趋于平淡
2010年楼市跌宕起伏,主要经历了三次重要的政策调控。2011年上半年楼市在遭到“新国八条”、沪渝房产税以及加息的影响下成交量急剧萎缩。可以看出,楼市在政策频繁出台的情况下,销售量已经变得扑朔迷离了,特别是在新国八条和房产税实施后,楼市销量日趋平淡,这给公司的销售计划和销售收入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销量下降,销售收入下降,使得公司的现金流减少,这也是使房地产企业面临财务风险的最根本原因。
三、我国房地产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措施
为了减少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财务风险,我国房地产企业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一)发展多元化融资渠道
近期不断的加息及调整准备金率政策,限制了企业从银行贷款的渠道,而我国房地产企业大部分资金都来源于银行,可以预见,不少企业将陷入困难时期。因此,企业应大力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首先,企业应尽量扩大权益性的资金来源比重,比如股权合作、投资合作、权益包销等,同时尽量降低非权益资金来源;其次,企业应增加债券、预售按揭贷款、商业信用等资金来源;最后,在资金结构方案中,注意短期、中期和长期要均衡安排,避免还债期过于集中和还款高峰过早出现,从资金结构上满足企业所需资金相对其他行业期限较长的要求。
(二)高度重视投资可行性研究和销售的相关政策研究
房地产企业面临银行贷款紧缩和成本大幅上涨的压力,不能再像以往那样进行肆无忌惮的扩张和拿地,而由于限购令和房产税,楼房销售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火爆和一帆风顺。因此,企业从投资到销售阶段,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房地产公司应该从投资开始就加强可行性的研究,以面对当前多变和复杂的经济环境,防止每个环节产生的财务风险。
(三)制定灵活的收益分配政策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其利润分配策略应根据企业经营战略、投资及融资策略的需要制定。结合现阶段所处环境政策和经济背景来看,利润分配应以转增实收资本为主,减少分配现金。房地产企业自有资金规模小,融资渠道狭窄,资金瓶颈是影响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制定利润分配战略时,应充分发挥内源融资功能,尽量减少分配现金,以转增实收资本为主。
(四)建立房地产企业现金流评价指标
房地产企业通过一系列的现金流指标控制财务风险。公司的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能体现出公司支付短期债务的能力,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能表明1元的利息费用有多少倍的经营现金净流量作保障。销售现金比能体现出公司销售收回现金的能力。把企业的现金流指标和行业平均指标进行对比,使企业的现金流量达到一个保险、可控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李健.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11).
[2] 阮继华.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0.
[3] 邢莉.浅析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及其防范机制[J].财经界(学术版),2010(5).
[4] 吴耿城.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3).
现代企业金融资产投资风险分析 篇4
1 我国金融投资的现状
中国的金融投资分离的不动产的投资发展壮大, 是融合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呈现出多样化的投资。未来的发展趋势多元化, 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限制, 但现实是更多的财政投资环境和环境发展基础薄弱的元素组合系统的不完整。发展我们的国家的金融投资面临许多困难, 不管融资工具的发行、流通、贸易纽带, 资本市场上现有的症结国有股减持、股市结构单一、吸收的上市公司的标准功能, 组织和管理证券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发展的金融市场环境和操作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的扭曲, 并严重阻碍了进一步发展的金融市场。因此, 改进和完善我国的金融投资环境已成为我们的培育金融市场, 提高金融投资体系, 开发重要金融方面的投资。
2 现代企业金融投资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2.1 证券投资问题和对策
证券投资风险是指投资者在证券投资过程中损失达到了预期回报率的可能性。由于证券投资风险本身就有了客观存在性和不确定性, 使得企业在投资的风险证券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和避免。证券投资风险企业中遇到事故, 会造成企业预期的变化, 导致市场价格波动的商务与投资收入效应, 具体表现为实际收益相对偏差期望的效益。虽然证券投资风险企业是不可避免的, 甚至可以产生巨大的伤害, 但我们仍然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预防和避免证券投资风险, 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损失和损害的风险, 如通过衡量风险与目的进行风险控制。企业证券投资亏损本金损失而言, 风险投资将成为负收入的可能性, 该方法也很模糊测度, 容易使投资者在投资风险出现较大偏差测量。之所以会出现理论与实际的偏差, 根本原因是这一措施只关注损失概率, 而不是数量的损失。
2.2 期权债券问题和对策
债券投资和其他金融资产投资的方式不同的是金融投资风险高, 为企业带来高收益的同时总是伴随着高风险。如果企业能够有效地控制或传播风险投资, 那么金融衍生品投资能使企业在投机市场继续盈利。投资者投资期权的风险债券品种包括内部收益率低风险, 抵押物价格风险被操纵的风险及游戏规则和可转换规则的风险分析等, 对策来预测未来是投资市场趋势。准确判断所需发行公司发展前景和财务状况, 仔细了解选择突出的主要业务和前景, 股票价格趋势上升及附属价值的主要的问题是选择发行债券的期权作为投资的理想对象, 或在期权价值消耗完尽快射击前选择债券。虽然投资选择有一定摔落保护债券, 市场中仍有许多不确定因素, 因此投资选择债券或有很大风险。
2.3 基金投资的风险和对策
基金投资是企业财务资产投资的主要途径之一, 但企业资金用于投资。同时还可以是一个风险, 如果能有效地控制, 避免投资风险, 就能得到更大的收益。由于基金是长期的财务管理是一个有效的工具, 所以基金投资基金在企业存款, 认为这样有效的财务将有稳定的收入, 财务管理不等于变得富有, 不应忽视买基金的风险损失本金。预防性储蓄、投资风险高, 不能把我的钱投资到资本市场, 最好不要使用抵押投资, 这将使更多的风险。注重分散投资, 也要注重资金和股票的收益在不同的方式上, 适当的长期持有, 不应该短线频繁的炒作。企业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财务目标进行分析, 选择投资和风险承受能力配套产品有利于效益。它是高价格与良好业绩证明, 新基金并不一定比老基金, 在牛市里性能受到了更好的买老基金可能会更好的投资收益。
3 金融投资策略
3.1 保护民族工业
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高速发展, 我国民族工业和具有一定规模和相当有竞争力。目前我国在一些行业几乎外国垄断, 导致的全国性的行业逐渐跨国公司所控制。这与我们利用外资发展民族工业的初衷的个性。所以, 在这个时候我们有必要在国际投资协定采取适当的措施的框架内, 建立民族工业国家工业和工业体系。民族工业, 特别是一些幼稚产业、新兴产业, 具有很高的持续发展行业保护。
3.2 灵活引资措施
我国地域广阔, 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区域产业结构有很大的差异。在引进外资, 不但要注意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引入, 加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中小企业。发达国家中小企业虽然规模不大, 但一般也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经营方式灵活和多样化的。他们通常愿意与中国的合作为我们的合作的有利条件, 也有助于我们学习先进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3.3 政策倾斜
统计数据表明, 合理引导外商投资方向, 鼓励外商投资在中西部地区, 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 根据基础资源丰富但虚弱产业特点, 积极引导外资流向中西部地区的农业、能源、交通和其他基本领域。外国国际投资资金的流动加速度出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行业发展趋势, 我们应该遵守这个新趋势。指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倾斜, 调整结构的利用外资, 进一步开放其国内市场, 从专业生产的高科技和服务业为开敞。与此同时, 引导外商投资和东部发达地区将加工行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 不仅可以用中西部劳动和资源优势, 其产业化进程在中西部地区, 而且有利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 有利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 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在我们的国家。
结论
各种各样的国内投资机构应当从危机吸取深刻的教训, 在外商投资在调查研究。了解风险、合理的预防和控制风险的对策我们的政府必须坚持循序渐进发展金融投资原则的基础上, 一方面应加强、合理控制外国有价证券投资风险。另一方面积极支持和鼓励资本市场的金融创新、业务发展、稳妥推进金融市场的开放
摘要:金融投资是一种商品经济概念, 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为投资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 在实际投资的基础上形成的, 并逐渐成为一个更实际的投资的人关注和重视的投资行为。本文从我国金融投资的现状出发, 分析了我国金融投资面临的对策, 提出了我国企业金融投资的策略。
关键词:企业,金融投资,风险,分析
参考文献
[1]王洋.金融投资风险评估技术与应用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10 (10) .
[2]王靖捷, 何骁也.金融投资风险评价[J].经营管理者, 2010 (21) .
浅谈物流金融风险分析 篇5
现在是学生党的下学期,大四生都在准备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下面YJBYS为大家带来金融毕业论文一篇,仅供阅读!更多资讯尽在应届毕业生网!
摘要:随着我国物流及供应链的发展,物流与资金流逐渐形成合流趋势。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开始从事物流金融业务。但随着物流业务的发展,各种风险也应运而生。本文应用风险评价指数矩阵分析法分析物流金融中存在的风险,以及风险对企业影响的程度。为从事物流金融业务的企业管理和规避风险提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物流 风险分析 风险评价指数矩阵
一、物流金融概念及现状
1.1金融物流概念
金融物流(Finance Logistics)是指在面向物流业的运营过程,为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而发生的物流活动,通常指质押监管业务。
1.2我国金融物流现状
国内物流金融业务发展处于探索阶段,但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国内大型物流仓储企业因为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先决条件和较大规模、良好行业信誉和充足资本储备,在物流金融业务拓展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优势。
二、风险及风险分析
2.1风险的概念
风险大致有两种定义:一种定义强调了风险表现为不确定性;而另一种定义则强调风险表现为损失的不确定性。若风险表现为不确定性,说明风险产生的结果可能带来损失、获利或是无损失也无获利,属于广义风险。金融风险属于此类。而风险表现为损失的不确定性,说明风险只能表现出损失,没有从风险中获利的可能性,属于狭义风险。风险和收益成正比,所以一般积极进取的投资者偏向于高风险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而稳健型的投资者则着重于安全性的考虑。
2.2风险分析的概念
风险分析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风险分析是指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给出完成任务所需的费用、进度、性能三个随机变量的可实现值的概率分布。而广义的风险分析则是一种识别和测算风险,开发、选择和管理方案来解决这些风险的有组织的手段。它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三方面的内容。本文中论及风险分析时,都采用后一种定义。
三、物流金融风险
3.1环境风险
随着我国新政策的不断出台,对物流金融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但是近些年来我国的总体政策比较稳定,对于物流以及物流金融的.政策更倾向于鼓励与支持,所以国内环境风险不大。但是,国际环境如贸易、汇率等也会对我国物流金融产生影响。相对而言,国外环境风险较大。
3.2法律风险
由于物流金融所涉及的主体很多,并且物权关系较为复杂,我国对于物流金融方面的法律规定还不甚完善。因此物流金融在操作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较大。在发生纠纷时,解决纠纷所需的成本也较大。在拓展国际业务时,不同的国家对金融业务又有不同的法律规定,所以面对的风险会更大。
3.3市场风险
物流金融的市场风险主要源自于库存质押物的保值能力。随着质押物市场价格的变化、市场汇率的变化、质押物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物流金融也会面对很大的风险。因此,物流金融业务无比要慎重选择质押物。
3.4内部管理风险
内部管理风险在大多数企业中普遍存在。组织机构设置是否合理、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是否健全,工作人员素质能否适应物流金融业务的要求,管理层决策可能发生的错误、偏差等都会给物流金融带来风险。
3.5运营风险
由于要深入客户产销供应链中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从事物流金融业务的企业相对地扩大了运营范围,也就增加了风险。
3.6技术风险
物流金融提供商因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持而引起的风险需要企业在运行中及时发现、补充。
3.7安全风险
质押物在库期间发生火灾、地震、盗窃、超额损耗等造成的损失需要物流金融起也负责。
3.8信用风险
微观企业金融风险将日益突出 篇6
WTO后中国金融环境将出现深刻变化
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过程中对金融业开放的承诺,使得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将提 高。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相关性将大大增强。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必将导致金融市场的深化。在世贸组织后,中国的市场经 济体制改革将继续推进,表现在金融领域,就是金融市场的价格会进一步市场化,相应地, 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增强。总之,加入世贸组织后,由于金融体系扩大开放,因此来自外部 的扰动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将增强,既越来越容易受到别国的金融市场波动的感染,而市 场化改革的深入,又会使国内金融市场价格的波动可能加大。
金融环境变化对企业金融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外汇风险。从1994年1月1日中国实行外汇体制改革到现在,可以说中国的汇率安排 是盯住美元的准固定汇率(从8.70~8.27,这段时间是改革开放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最稳 定的时期)。
但加入WTO后,国外资本可以更便利地进入中国,对于加快开放资本项目的压力也越来 越大。一旦资本项目开放,国内外利率差异或投资收益差异将对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产生重 大冲击。在此背景下,不知道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政策能持续多久。一旦这种盯住政策停止, 企业的外汇风险将很大。而在盯住政策停止前,也许政府会采取扩大汇率波动区间的政策。 这些都意味着中国企业存在潜在的外汇风险。
另外,对于贸易、投资在非美元区(如欧元区)为主的企业而言,由于中国实行盯住美 元的政策,其他国际货币与美元之间的外汇风险显然是客观存在的。随着中国对外经济贸易 活动的发展和多元化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管理好这类风险。
2.利率风险:利率市场化。利率常常被看成是收益的一般形态,或是金融市场的价格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的利率受到货币当局的严格管制。但现在人们似乎已经达成共识 :应毫不迟疑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而从国外的情况看,利率市场化或者利率自由化的进 程非常复杂。
利用包括利率期货在内的利率衍生产品,是国外企业(包括金融机构和普通工商企业) 管理利率风险的主要途径。显然,这也是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而目前在中国,就此领域而 言有一个问题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即利率市场化进程与利率期货的推出孰先孰后?有人 认为是利率市场化之后,有了利率风险,才应该有利率期货品种。而我倾向于认为要通过利 率期货的推出,来促进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同时促进企业的利率风险管理。
3.信用风险。现代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是“信用经济”。从侧面看,经济发展过程 就是信用链条不断扩张(从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的过程。但信用风险却不言而喻地制约了 信用链条的扩张。
我认为信用风险的防范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制度建设,既完善法规又尽可能消除信息不 对称、法规漏洞导致的信用风险。另一个层面则是,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如何在技术层面上 开发防范信用风险的工具。国际上目前发展比较快的方法是使用信用衍生产品。这是信用风 险管理领域的重大发展。同时,这也是衍生产品领域的重大发展,这意味着衍生产品主要用 来管理系统性风险,如汇率、利率风险等,而信用风险却是一种典型的非系统性风险。
可以估计,在今后有关信用风险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的步伐会加快,但在微观层面的企 业,应该与此同时积极开发在技术层面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最近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宣布该 行将在年内推出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项目,我认为这是在技术层面上管理信用风险的一个重要步骤。
4.其他风险。股市风险:整个市场的风险与单个股票的风险。这需要有关部门提供股 票指数期货乃至其他股票衍生产品。
金融危机中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 篇7
全球金融危机通过外贸、金融等途径对我国企业产生消极影响,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出口依存高企业首当其冲
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为例,在金融危机集中爆发前,我国出口总值占GDP的比重高达30%~40%,其中机械、纺织、钢铁、化工、轻工、电子等行业的出口额名列前茅。但近年来,这些行业因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出口增幅急剧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此前被高速增长的出口销售额所掩盖的财务风险,开始浮出水面。
1.2 资本密集型企业费用大涨
资本密集型企业费用大涨,意味着利润空间被大大积压,从而导致投资信心不足。资本密集型行业如钢铁、石化、汽车、施工及房地产,对信贷资金的依赖比较大,因此财务费用对其利润的影响十分重大。
1.3 房地产企业将面临“寒冬”
经验表明,当外部经济环境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收入增长低于预期时,消费者一般会改变家庭支出决策,并首先考虑推迟住房等特定产品的购买计划,这已导致房地产行业连续数月的销售低迷。而近几年来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与火爆,导致各地城市的房价全面飙升,据统计85%以上城镇家庭无能力购买当前房价高企的住房。因为,城市居民的房价收入比已达到8.31倍,农村居民的房价收入比更是高达29.44倍。所以高房价对于需要购买住房的居民来说只能是“天方夜谭”了。消费者普遍认为近期的房价比较高,这样就更加导致了消费者购买住房的信心下降。因此房地产行业在金融危机下面临着高房价的压力。
2 金融危机中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与表现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的实际收益与预计收益发生背离,从而给企业经营与管理带来困难和损失的可能性。
2.1 销售额下降风险
外贸出口依存度较高的机械、纺织、钢铁等行业因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出口增幅急剧下降,订单越来越少,甚至出现负增长。同时,企业为应对销售萎缩的局面,采取降价促销手段。由此导致企业盈利能力迅速降低,甚至出现破产。
金融危机发生时,外部经济环境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收入增长低于预期,消费者一般会改变家庭支出决策,并首先考虑推迟甚至取消住房等特定产品的购买计划。而房地产普遍被视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由于消费者消费信心下降,从而恶化企业外部经济环境,导致企业减少生产规模甚至出现库存积压,从而恶化存货周转率等经营效率指标。
2.2 投资风险
中国不少企业尤其是金融机构持有境外大量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品等外币金融资产。随着金融危机日益恶化,上述投资资产大幅缩水,导致投资收益大幅降低,企业利润极度下滑,企业盈利能力大打折扣。
2.3 坏账风险
我国企业对外出口大都采用信用销售形式,信用期限较长。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使我国企业出口形成的应收账款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偿债能力。
2.4 汇率风险
人民币持续升值,致使企业应收外汇账款、对外投资等外币资产相对贬值,大幅缩水,进而影响企业资产的盈利性。
2.5 筹资风险
受前期紧缩货币政策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国内资本市场暴跌,金融机构惜贷,股票发行困难重重,导致企业尤其靠境外融资企业发生严重筹资风险,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
2.6 现金流量风险
海外金融机构为“救火”需要抽走流动性,导致国内流动性紧缩,并且热钱开始外流,使出口依存度较高的企业面临巨大的资金周转压力。资金链一旦断裂,企业难免陷入倒闭破产的境地。
3 企业财务风险表现分析
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表面原因是泡沫经济的破灭。泡沫起因于全球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背后的深层原因却是全球总有效需求的不足和全球生产能力供给的过剩,总体表现形态为全球储蓄过度。这次金融危机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如下。
3.1 来自资本结构方面的财务风险
企业资金结构主要是指企业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以及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关系。由于筹资决策和投资决策失误等原因,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负债在资金结构中比例过高;企业的流动资产太少,资金链断裂。企业的资产结构中债务比例过高会导致企业无法偿还到期债务,从而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之中。这种过高的负债比率不但使企业有利息负担,而且到期要偿还高额债务本金,在企业经营状况较差的情况下还会导致企业资不抵债,面临破产清算的危险,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不足,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较差、变现能力不强而无法保证足够的现金,这些都会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由潜在变成现实,从而使企业陷入资金链断裂的财务危机,甚至最终导致企业破产。
3.2 来自外汇方面的财务风险
出口收汇风险上升,企业经营压力加大。经济全球化及中国外向型经济特征决定了外源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的影响也是多重的,主要表现在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直接影响如中国企业拥有的外汇资产缩水,境外投资亏损,出口额度下降;间接影响如资本市场下跌,海外金融机构为“救火”需要抽走流动性,导致国内流动性紧缩,并且热钱开始外流,人民币汇率急剧波动等。金融危机还导致民众的心理变化,预期变化以及对未来宏观经济信心的丧失。
4 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4.1 强化财务规划
扩张型企业产生财务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发展失当,发展速度脱离了企业财务能力的约束。因而,应该对企业财务资源进行合理规划,从财务的角度规划控制企业的发展速度。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随着增长速度的提高,企业的利润和企业价值也必将增加,但增长并不是无止境的。许多企业扩张虽然将公司增长视为公司战略管理的首要问题,却忽视了增长的可持续性,从而造成高估自身财务可持续增长能力,在高速增长时,由于缺少内部资源的配套支持而陷入财务危机。
4.2 建立权益资本为导向的资本结构
企业扩张过程中,在大量负债的情况下,一方面要考虑高财务杠杆带来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高财务杠杆可能带来的风险。考虑如何使企业在后续竞争中能够占有竞争优势,有力抵御各种突发事件的影响,实现永续经营。扩张型企业面临的高财务杠杆容易导致企业后续投资能力不足,从而使企业在产品价格战或营销竞争中的财务承受能力不足,被迫削减资本投资甚至退出。企业更需要优化资本结构,调节负债与权益的比重。扩张型企业在外部融资时要采用权益资本为主,从而降低财务风险。
4.3 制定与经营战略相匹配的财务战略
首先,从资金筹集战略看,企业应采取以权益筹资为主、负债筹资为辅的战略方针。其次,从资金运营战略看,企业应以投资报酬率大于或等于资本成本作为是否投资的依据,同时要分析投资成本能否在有效期收回。要保持合理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投资比率。若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不能按合理的比例配置,就会出现流动资金短缺,固定资产闲置或是固定资产不足而流动资金浪费的问题。从收益分配战略看,企业应采取低股利分配战略。
4.4 在合同中订立适当的保值条款
为防止汇率变动的风险,为抵消汇兑损失的不利影响,应结合自身的竞争状况和市场地位,与主要客户协商共同承担人民币升值风险,并采取谨慎提价措施,部分转移汇率变动的风险。主动地采取各种应对措施,有效的规避汇率风险,把人民币加速升值对造船企业造成的影响降至最小。
企业财务管理处于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企业经营成果最终都要反映到财务成果上来。因此,要重视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始终把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保持企业和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先明,牟星.当代国际金融危机解读[J].人文杂志,2009(1).
企业金融风险分析 篇8
在金融会计的业务发展过程中, 会计风险是必然存在的, 因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促使企业金融会计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因此就需要重视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措施。要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型, 实施不同的应对策略, 如此才能够促进企业的而金融会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才能够促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一、金融会计风险的主要内容
无论何种企业, 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肯定会遭遇到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往往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都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一定影响的某种因素。而企业的金融会计风险指的就是由于企业在安排或者管理中的不合理, 以及企业人员素质的问题等所导致的经济风险, 最终使企业遭受了财产损失或者使企业的信誉受损等。通常情况下, 企业金融会计风险大体分为以下几类。
1. 会计核算风险
在会计核算工作中, 大多数企业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失误, 进而使企业金融会计面临着较大的风险, 主要是指在审查方面, 企业没有充分的重视这一工作, 审查不够严格, 没有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深入的了解, 也没有对企业所出现的财务状况进行及时的处理。此外, 在我国大多数企业中, 没有一个现代化的运行机制, 还有一些企业在运用一种错误的核算方法, 这就直接导致了企业金融会计面临着较大的风险。
2. 会计结算风险
我国企业金融会计结算工作, 主要是由我国的银行系统来实施, 由银行运用相应的操作工具, 采用一定的操作方法来进行会计结算工作。然而, 在会计业务中, 我国银行的一些会计结算管理步骤不够科学, 这也就使的一些数据不够准确, 使一些资金被认为的转移, 而恰恰是这种行为较为隐秘, 一旦蒙混过关, 那么必将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3. 会计监督风险
在我国, 许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够规范, 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管理, 这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 也就很容易遇到金融会计方面的风险, 特别是对银行的正常运营, 有着一定的危险性存在。实际上, 由于我国缺乏一个完善的监督机制, 导致一些不合法企业也能够进行正常的经营, 为最终的金融会计风险埋下了隐患。
二、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1. 外部经济环境所造成的风险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变化与发展, 我国逐渐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 这就使得大多数企业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随着新的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 市场经济中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一些企业为了赚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在经营过程中会采用非法的手段来应对竞争。例如以下几种方式: (1) 高息揽储、 (2) 低息放贷等, 这就违背了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原则。
2. 内部管理模式所造成的风险
当前, 我国一些企业的金融会计管理模式还较为落后, 还不够科学, 很难对企业的会计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而这也就导致了许多企业的会计信息出现了严重的失真, 并且导致了各种资金丢失的问题以及贪污盗窃的问题产生, 也极大的制约了企业制度化的发展。除此之外, 有一些企业的领导没有充分的重视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 没有制定完善的企业监督机制, 这也就加大了企业的金融会计风险。另外, 由于企业的金融会计受到还较为落后, 特别是会计核算监督机制急需得到完善, 这些都是导致企业金融会计产生的原因。
3. 会计从业人员的疏忽所造成的风险
现如今, 我国大多数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素质还不高, 他们的会计专业知识急需得到提升, 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实际上, 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 之所以会产生金融会计风险, 大多数情况还是会计工作人员自身原因所造成的。
三、防范措施
1. 对金融会计信息的披露程序进行不断的完善
由于企业的金融会计信息质量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例如, 存在着经常性的失真, 为了规避这种情况, 企业应该按照金融机构的要求, 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报表, 并且要对会计事务所的资质情况进行鉴定, 这样一来, 企业在于金融机构的交流中, 能够使金融机构对各种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行最终的鉴定。除此之外, 企业还要按照金融机构的要求, 对于反映金融会计风险情况的报表进行单独的制定。所以, 就需要企业成立会计报表负责部门, 对自身的会计报表进行不断的规范, 使当前的会计报表能够在更加真实的披露企业的金融风险信息。
2. 建立一个完善、科学的金融会计体系
这就需要企业对自身的工作进行调整, 对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进行整顿, 要采取集中统一管理的方法以及采取分级授权的方法, 对企业的会计工作进行全面强化, 特别是对与各种失真的会计信息现象, 要予以综合性的治理, 以便为金融机构提供一个最为真实、最为可靠的会计信息。如此, 也有助于金融机构能够对经营中的风险进行更好的防范, 进而提升他们的风险管理能力。除此之外, 对于会计管理体制, 企业要进行完善与规范, 要实现会计核算机制化, 对于一些金融会计风险进行化解, 这样一来, 也有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更加有效的开展。
3. 建立风险预警系统
要想对企业的金融会计风险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预防, 那么嗨应该极爱昂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所谓风险预警系统, 指的是对以下几方面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 (1) 事前预防、 (2) 事中控制、 (3) 事后监督, 而这就需要企业制定风险预警考核指标体系。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 企业要做好事前风险预警, 对企业的金融会计业务予以监督。而事中的控制由于是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 不能够一刀切, 这也就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了有效的预防, 并且还能够减少金融会计风险所带到了不利影响。最后, 企业要做好事后的监督工作, 对于企业的一些原始凭证, 要进行严格的复核, 对企业各职能部门的执行力度进行严格的考核, 一旦发现问题, 那么就要及时的进行整改, 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让企业能够处于风险监督保障系统之中。
4. 完善内部会计控制机制
这就需要企业对各种会计规章制度予以落实, 让会计工作人员能够明确自己的的岗位职责, 对他们的操作流程予以及时的调整。与此同时, 对于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授权, 企业也要进一步加强, 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金融业务, 来对自己的生产方式进行调整, 以促使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机制能够得到落后。此外, 还要建立一个独立的财务体制, 尽可能使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随意性情况有所改善, 针对各种问题要采用不断地治理方法, 从而使建立一个牢固的金融会计风险应对体系。
5. 加强对金融会计队伍的建设
在防范金融会计风险时, 要树立责任会计理念。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 这也是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 在进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的过程中, 要以分散性原则为基础, 采用多种途径来化解风险。在这当中, 特别要注意分散责任的问题。所谓分散责任, 指的是以科学的精神为指导, 建立一个合理规范的责任体系, 改变传统的金融风险防范思想, 让金融会计工作者能够主动的参与其中, 在对会计风险进行应对时, 要变压力为动力。除此之外, 企业应该建立一支专业的会计队伍, 而这就要求企业对会计工作人员加强培训、加强思想教育, 以规范他们的会计行为。例如, 为他们创造培训机会, 让他们去国内外的先进培训机构进行学习, 以不断的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此外, 还要对他们加强法制教育工作, 要不断的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如此一来, 也有助于会计从业人员能够更好的去应对会计风险。
四、结语
综上, 企业金融会计风险之所以产生, 是由于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而对他们进行防范需要企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应对, 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 这就需要企业以自身的经营状况为基础, 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 对金融核算制度也要予以不断的完善, 提前做好预防工作以及监督工作。此外, 为了更加有效的应对会计风险, 那么就需要企业与时俱进, 及时的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 要不断的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如此, 才能够使企业的经济利益得到保障。
企业金融风险分析 篇9
期货是指买卖双方通过事先约定在将来的某一个时间、按照双方所商定的交易条件进行交易的一种商品买卖行为。期货交易是相对于现货交易来说的, 现货交易存在一定的价格风险, 在买卖合同签订后, 若商品的市场价格发生变动, 交易者无法避免价格风险;现货交易大多数是一对一交易, 交易的价格只能反应市场上的局部信息, 致使价格信息不能完全反应, 而期货市场则可以避免这些缺陷。
金融期货是一种派生的金融工具, 它的产生与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和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金融市场上的风险结构的巨大变化密切相关, 这是因为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使得外汇市场急剧膨胀, 这种形式使各部门对于利率和汇率的变化十分敏感。汇率风险加大, 是因为国际货币制度的变革,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 固定汇率制度被浮动汇率制度取而代之,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 各国政府对汇率不加固定, 任凭外汇市场的外汇供求状况自行决定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的比例, 中央银行不承担维持汇率的义务。利率的急剧波动, 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 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 为调节滞涨局面, 由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转向货币主义, 利率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稳定汇率的工具。在上述背景下, 世界上第一张金融期货合约在1972年于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国际货币市场推出, 标志着金融期货交易的开始。目前, 金融期货交易已占整个期货市场交易量的80%以上。
金融期货是指以各种金融工具或者金融商品 (如外汇、债券、存款证、股价指数等) 作为标的物的期货交易方式。按照标的物进行划分金融期货一般分为三类:货币期货、利率期货和股票指数期货。货币期货是指期货合约以汇率为标的物, 货币期货是适应各国从事对外贸易和金融业务的需要而产生的, 目的在于规避汇率风险, 目前国际上货币期货合约交易所涉及的货币主要有英镑、美元、日元、加拿大元、澳大利亚元以及欧洲货币单位等;利率期货是指期货合约以利率为标的物, 一般来说, 利率期货根据标的物的期限长短可以分为短期利率期货 (资金利率期货) 和长期利率期货 (资本利率期货) 两大类, 资金利率市场是买卖标准化的短期信用工具的市场, 如各种期限的商业票据期货、国库券期货等, 而资本利率期货其标的物为长期信用工具, 如中、长期国债;股票指数期货是一种以股票价格指数作为买卖基础的金融期货, 是买卖双方根据事先约定的价格在未来某一特定的时间进行股价指数交易的协定。
二、企业经营面临的风险分析
企业投资生产后能否取得预期的投资效益, 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其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也就是这种不确定性构成了企业经营面临的风险。通常来讲, 风险一般划分为商业风险、文化风险、政治风险和外汇风险, 其中各项风险又分支成众多小的风险分类, 如商业风险又可以细分成资产风险、自然风险、信誉风险、价格风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本文中主要分析商业风险中的政治风险、财务风险及外汇风险, 这在次贷危机后, 发生汇率的大幅震荡、股票价格指数大幅下跌、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等背景下, 研究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意义巨大。
1、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指国际经济往来活动中, 同参与国家主权行为密切相关的风险, 以及由于政治因素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的风险, 若企业没有参与国际活动, 其面临的风险又可以称之为政策性风险, 即国内政策变化对其企业经营产生的风险。若一个跨国企业或者存在进出口业务的企业, 对方国家的政治变动或政策性变动会影响对方国家企业能否持续经营和汇率的稳定, 进而影响到企业能否按时收回应收账款和收回账款兑换成本币的数额。政治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财务风险和外汇风险的产生。
2、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因素, 使得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计收益发生背离, 而蒙受经济损失的机会或者可能性, 这种风险是纯粹的商业风险与投机商业风险在财务上的综合反映。如利率的上浮或者下调, 引起支付利息的变化及其融资成本的改变, 汇率的变化使其收汇时存在损失的可能性等都造成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3、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是指在不同货币之间的相互兑换和折算中, 因汇率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始料未及的变动, 致使有关国际金融主体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发生背离, 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外汇风险又可以划分为交易风险、结算风险和经营风险, 在文中所指的外汇风险指结算风险。
三、通过金融期货市场规避风险的企业行为分析
随着次贷危机余波的蔓延, 国内及国外很多企业破产倒闭, 在面对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是否第二次探底的疑问下, 企业应该积极利用各种政策、措施和金融工具来避免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政治风险和外汇风险, 本文主要采用案例的形式具体解析企业规避风险的行为。
1、运用金融期货与短期投融资中的企业行为
假设存在某企业于八月份锁定一张100万美元, 90天预期十月份交易的商业票据借款的成本, 目前商业票据的贴现率为10%, 若企业预感到十月份利率上升, 则公司可以卖出到期值约97.7万美元的90天期的十一月份短期国库券期货, 期货合约的折扣率约为9%, 假如十月份的利率上升, 企业可以以10.5%的贴现率卖出商业票据, 同时买入100万美元的短期国库券的期货合约对冲先前的期货交易, 折扣率为9.3%。若不进行套期保值, 借款的利息成本约为26541美元, 进行套期保值后盈利了758美元, 使得成本降低到25783美元, 实现了短期融资成本的降低。以上介绍的是金融期货对短期资本成本保值的情况, 同时金融期货对于企业现存的投资和未来投资的收益率保值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 在企业已用于投资的短期资金面临利率上升的风险, 若企业人员已卖出期货合约, 然后采取对冲操作, 就可以将期货交易盈余用于部分抵消投资损失。
2、运用套期保值于长期融资中的企业行为
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长期债券可以为企业获取长期的资金来源, 长期融资的风险主要是证券出售前股票和债券价格无法预期的下跌, 通过卖出期货合约, 则可以避免上述现象。假如某企业预计于5月1号发行金额为100万人民币的债券, 期限7年, 现时公司债券的利率为11%, 由于预期到利率上升, 企业卖出10份利率为10.4%的六月国库券期货来保值, 若利率真实上升, 可以提早债券的发行时间, 如定于4月1号, 在三十天内, 公司债券的利率上升到12%, 国库券期货的利率也上升至11.01%, 则抛售期货的收益可以使得新发行债券的成本低于11%。股票的发行与债券基本相同, 企业可以运用股票期货指数防范股票价格不可预计的变动, 可以通过卖出股票期货合约来减少股票价值损失的风险, 同时期货合约的交易数量取决于这一证券对期货合同基础的指数的敏感性。但是, 无论是发行债券还是股票都不能保证现货市场的收益与损失将通过期货交易确定无疑地被抵消。从某种意义上说, 金融期货抵消了一个企业负债和股票融资成本不可预计的变动, 减小了风险波动的范围, 从而为防范公司错误估计资本成本提供了保值。若对资本成本的估计有很大的把握, 则经理们就更愿意增大公司的规模, 就这一点来说, 期货减小了盈余的变化幅度, 减少了投资者对公司资本成本的风险贴水。
3、运用套期保值于收付汇的企业行为
套期保值也称之为“对冲”, 即在外汇市场上经由期货合同现行买进和卖出未来外汇期货, 已被到期时有确定数额的外汇支付对方 (或者确定数额的本币被收到) ;或者经由外汇现货市场先行借入外币, 将其兑换成本国货币存入银行, 但本身预计的外汇到期时再予以归还。“对冲”是以一项抵消性的安排来减少风险, 使某一外汇合约所失去的, 能由另一抵消性合约收汇。外汇期货套期保值的种类很多, 有买入、卖出和交叉套期保值, 如在2008年下半年, 人民币汇率升值较快, 中国的出口商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规避外汇风险。假如中国出口商出口美国货物, 美元计价, 货物金额100万美元, 结算方式为D/P after 90days, 当时的汇率为1美元=8人民币, 则中国企业可以收到800万人民币, 若三个月后人民币升值, 预计汇率为1美元=7.5人民币, 则相应收汇的人民币金额减少, 为减少最终收到人民币金额的损失, 就可以采取卖出套期保值的方式, 卖出远期美元期货合约, 假如当时合约价为1美元=7.8人民币, 则到期时买入美元可赚30万人民币, 减少原来50万的人民币收汇损失至20万。
四、结论
当企业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和国内货币政策, 利率和汇率的变化剧烈波动, 企业就必须通过金融市场操作来规避由此带来的风险及收益的损失。本文分析了金融期货的相关概念, 并从历史演变的角度说明了利率与汇率变动的根源, 并介绍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三种风险, 在接下来的企业行为激励的分析中, 结合案例的形式分析企业运用金融期货降低短期和长期融资成本, 提高资金收益率的措施及减少收付汇时的损失。但是, 企业运用金融期货市场规避风险, 只能减少风险的损失程度, 不能完全避免损失。如何能够有效避免损失, 这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
参考文献
[1]孙雪梅:金融衍生工具在企业理财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 2008 (8) .
[2]贾小雨:企业如何通过金融期货市场规避风险[J].新财经, 2006 (3) .
[3]王华兰:新汇率机制下出口企业规避风险的对策[J].学术交流, 2008 (12) .
企业金融风险分析 篇10
持续的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 复苏的前景尚不明朗, 在这场危机中, 西方国家的公司普遍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资产大幅缩水、债务不断增加甚至破产, 其中著名的通用汽车公司就与2009年6月1日向纽约当地破产法庭递交了破产申请保护。由于我国银行体系在这场危机中所受影响较小, 同时拥有巨额外汇储备, 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 使得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有充足的资金从事跨国并购活动。资料显示,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势头依然强劲, 仅2008年第三季度我国就发生了20起跨国并购事件, 其中披露金额的14起事件总额达91.02亿美元。然而这期间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一些收购活动尤其是资源领域的并购遭到东道国的频频抵制而未能如愿, 并购成功的事件大多也没有带来预期的投资回报, 其中中国投资公司的系列并购造成了近60%的亏损;平安公司收购富通公司股权后不久, 富通股价急剧下跌到不足1欧元, 遭受严重损失。因此, 对现阶段跨国并购的风险进行系统地审视和应对显得尤为必要。
2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分析
跨国并购风险可以分为并购前风险和并购后风险, 并购前风险主要是那些能导致并购活动失败的因素, 并购后风险是指那些导致并购后未能带来预期回报的因素。虽然有些风险因素在并购前后均发生作用, 如法律风险, 但对并购前后的风险产生影响的因素大多是不相同的, 而且是相互独立的, 在金融危机的形式下跨国并购的风险呈现出新的特征。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2.1 并购前风险
能够导致并购买失败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政治风险、法律风险、决策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融资与财务风险等。
2.1.1 政治风险。
由于跨国并购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展开, 因而很容易招致国内政治势力的干预, 特别是当并购涉及战略资源、国家安全、垄断等因素时。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大, 一些西方国家将中国视为潜在威胁, 并提出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 这对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造成了巨大的阻碍。早在2005年, 中海油收购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优尼科公司就引起了美国政界史无前例的反对声音, 认为并购成功将对美国国家安全造成威胁, 最终导致这项并购未能成行。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 国内保护主义开始抬头, 国际贸易争端不断增多, 政治因素成为跨国并购中一个更为敏感的因素。2008年, 中铝公司收购力拓集团9%股权的方案在几经波折之后最终遭到了力拓的拒绝;中国五矿集团整体收购澳大利亚OZ矿业公司的方案也被澳方以安全为由而加以拒绝。在政治风险中, 还有一个需要关注的因素是国家之间的博弈, 此前倍受国人关注的可口可乐公司收购汇源果汁事件被商业部以防止垄断为由而加以拒绝, 这很有可能引发美国乃至西方国家的报复, 从而进一步加大我国跨国并购的风险。
2.1.2 法律风险。
企业跨国并购涉及的法律十分繁杂, 一般涉及到的法律有公司法、证券法、银行法、会计法、反垄断法、劳动法、外汇管理法等, 法律关系十分复杂。由于国内外法律环境的差异, 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需要特别注意东道国的某些法律规定。如果不熟悉这些相关法律, 将会给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带来较大的法律风险。目前, 世界上已经有60%的国家有反托拉斯法及相关管理机构, 但是管理重点、标准及程序各不相同, 中国企业的管理层必须非常重视。法律风险不仅体现在并购初期, 在投资完成后的经营期仍然会存在。尤其对中国当前一些资源、能源类大型海外并购而言, 经营期法律风险更大。担任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法律顾问英国路伟律师事务所指出, 中国能源企业收购阶段的法律风险只占20%, 而经营阶段的法律风险占全部法律风险的80%。中国企业需要在并购、运营的整个过程都充分重视东道国的相关法律。
2.1.3 决策风险。
并购的决策风险是指由于并购的时机、并购对象的选择不当而造成的损失。有两类决策风险, 一类是由于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 盲目地进行国际化和多元化扩张而导致错误地选择了目标企业, 如TCL系列跨国并购给公司带来的困境。另一类近似于金融领域的投机风险,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环境下, 欧美很多企业价值大幅缩水, 从而是国内企业产生了“抄底”的心态, 然而现实表明, 这种投机的想法蕴涵了极大的风险。由于公司市值急速下跌, 中国投资公司2008年的一系列跨国并购 (包括黑石集团、摩根集团和Primary基金) 造成60%的巨额账面亏损, 类似的还有平安收购美国富通的案例。这些收购失败案例均说明在目前金融危机的环境下, 市场的风险远远超出人们最初的预期, 贸然出击往往会带来惨痛的损失。
2.1.4 融资与财务风险。
跨国并购涉及金额巨大, 这会对并购公司造成巨大的财务压力。每一项并购活动背后几乎都有巨额资金支持, 企业很难完全利用自有资金来完成并购过程。企业并购后能否形成足够的现金流入以偿还借入的资金以及满足并购后企业进行一系列的整合工作对资金的需求是至关重要的。在实践中, 并购动机以及目标企业并购前后资本结构的不同, 还会造成并购所需的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自由资金与债务资金投入比率的种种差异。与并购相关的融资风险具体包括:①在时间上和数量上是否可以保证需要;②融资方式是否可以适应并购动机, 是暂时持有还是长期拥有;③现金支付是否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和杠杆收购的偿债风险等。
2.1.5 信息不对称风险。
相对与国内并购而言, 由于目标企业远在异国他乡, 在进行跨国并购时对于目标企业的尽职调查难度更大, 很容易造成一些重要信息的缺失。并购中的信息风险一般包括股权信息风险、资产信息风险、负债信息风险、经营和治理信息风险等。在金融危机的形式下, 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更为严重。对于股权信息而言, 金融危机使得目标公司的股权价值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 由于经营亏损, 目标公司的股权质押而未被披露的可能性也在增加;就资产信息而言, 金融危机的蔓延使得目标公司的账面价值更难以反映该公司资产的实际价值, 金融危机导致目标企业的债务剧增, 在这种形式下, 为了便于出售, 目标公司往往会恶意隐瞒其债务, 尤其是或有债务 (如担保、票据责任、产品侵权或者环保责任产生的赔偿、未决诉讼或者潜在的诉讼、行政罚款等) 。信息不对称风险会导致目标企业定价过高, 或致使并购方做出错误的并购决策。
2 并购后风险
很多研究显示, 大多数公司并购都没有实现并购双方最初的目标, 有的甚至成为并购方沉重的负担。比如最近的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的案例。无数的并购失败案例说明了在并购任务结束以后, 并购方仍然面临者巨大的风险, 其中包括整合风险、法律风险和经营风险。
2.1 整合风险
并购结束后并购方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进行有效地整合。不同企业文化背景下的员工都秉承自己所习惯的工作习性、思维方式, 对其他的社会文化环境缺乏足够了解, 这就容易对来自他方的信息做出错误的分析和判断, 产生误解和冲突, 阻碍企业的并购成功, 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明显的文化差异以及西方企业强烈的优越感和我方潜在的自卑感更加大了海外并购整合难度。整合风险包括人力资源整合风险和文化整合风险, 明基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之后, 西门子公司的工程师们完全不认可明基公司的管理模式, 双方的冲突不断加剧, 最终导致这项并购活动的失败, 这是文化整合风险的典型例子。TCL公司在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时遇到了严重的文化整合问题, 而在兼并阿而卡特手机业务时, 又遭遇了重大的人力资源整合风险。由于整合方面的问题, 时至今日, TCL仍然陷于困境之中。联想收购IBM个人PC事业部一向被看作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成功案例, 在并购后也遭遇了IBM人才大量流失, 品牌形象下降的困扰。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西方企业虽然放下了高傲的身架准许甚至主动请求中国企业进行并购, 但整合风险丝毫没有降低, 这也是我国企业在并购之前就需要严肃对待的问题。
2.2 经营风险
跨国并购中的经营风险指跨国并购后企业经营状况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并购后协同效应的取得产生不确定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并购后被并购企业的销售渠道能否得以保留、并购后能否保持企业产品的品牌认可度以及企业是否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来应对并购后更为复杂的内外部门经营环境。毫无疑问, 金融危机的爆发给跨国并购后企业的经营环境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 从而加大了经营风险。综上所述, 金融危机加大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政治风险、决策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和经营风险。因此, 金融危机虽然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了新的机遇, 但并购整体上的风险反加大, 这需要我国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更加注重风险的防范和应对。
3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应对
3.1 政治风险的应对
首先我们需要对跨国并购的政治风险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由于存在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我国中央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特别是资源领域的并购很容易在国外学术届、政界和传媒届引发的政治风险, 我们应将其作为跨国并购的潜规则来对待, 采取积极主动跨文化公关策略。中铝的收购案虽然最终未能成功, 但其采取的一些做法还是值得借鉴的, 如中铝集团在此次收购中选择了力拓在英国上市公司的股票, 避开了对资源敏感的澳大利亚, 同时选择了与西方国家友好的美铝公司作为收购伙伴也降低了对方的抵触情绪。其次政府应最大程度帮助国有企业淡化政治色彩, 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应调整国有企业“走出去”战略, 明确宣布国有企业应从商业角度和股东利益出发开展海外投资。不仅仅是宣布这种政策, 还应具体地实施这种政策。
3.2 决策风险的应对
3.2.1 第一类决策风险的应对。
我国企业需要制订明确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企业跨国并购要围绕企业发展战略进行。公司在进行跨国并购前首先应对市场和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 确定公司的未来发展战略, 明确一项收购如何才能够适合公司的发展战略, 从而选择合适的目标公司。如果目标公司与公司的发展战略不一致, 并购活动将难以实现公司的预期目标。
3.2.2 第二类决策风险的应对。
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 中国企业需要摒弃“抄底”心态, 把并购作为长期的投资经营活动来对待。同时应该充分认识到现阶段市场所蕴藏的风险, 谨慎从事, 把决策风险降到最低水平。
4 信息不对称风险的应对
我国企业在并购前需要开展全面的尽职调查工作, 全面地收集目标企业各个方面的信息, 特别是财务方面的信息, 为正确地进行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奠定基础。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 西方很多企业债务大幅增加, 出于恶意隐瞒或其它原因, 这方面的很多重要信息往往没有反映在财务报表上。因此我国企业尤其需要详细了解目标企业的债务信息, 尤其是或有债务信息,
5 经营风险的应对
首先, 需要大力培养跨国经营人才。拥有高素质的跨国经营团队是跨国并购成功的前提条件, 目前,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人才严重缺乏, 这也造成了一些海外并购未能达到预期效果。韩国三星电子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是一个成功案例, 为培养国际化人才, 三星创建了“三星人力开发院”, 进行各类人才包括跨国经营人才的培养;三星还实施“地域性专家培养制度”, 每年选派一批具有5年工作经验的员工去国外体验生活, 为他们将来在那里扎根和结果做好准备, 三星在国际化人才方面未雨绸缪的做法非常值得中国企业学习和借鉴。其次, 在并购后要防止目标企业核心资产的流失, 包括关键的技术人员、重要的营销渠道等。最后, 在经营中需要详细了解东道国的相关法律, 东道国在劳动、环境、知识产权、税务、保险等方面的法律和我国往往大相径庭, 不对其进行透彻的理解很容易给我国企业的海外经营造成重大的损失。
6 结束语
本文对金融危机环境下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进行了分析。正如上文所述, 金融危机整体上加大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 具体表现为更高的政治风险、决策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和经营风险, 我国企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由于跨国并购所遭受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也说明了这一点。因此, 在跨国并购方面我国企业需要增强风险意识, 制订详细可行的风险应对方案, 从而提高跨国并购的成功几率, 加快我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摘要:对金融危机形式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 认为金融危机加大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政治风险、决策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和经营风险, 并就如何应对这些风险提出对策。
关键词:金融危机,跨国并购,风险
参考文献
[1]蒋姮.把握跨国并购中的政治文化潜规则——中铝并购力拓集团9%股权的启示[J].国际经济合作, 2008 (8) :21-22.
[2]姜毅.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防范[J].国际商务财会, 2008 (11) :38-41.
[3]黄海峰, 申运峰.论企业跨国并购中的风险诱因与防范[J].经济纵横, 2006 (11) :50-52.
当代企业金融特征及风险之探究 篇11
关键词:当代企业;金融特征;风险;化解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072-01
一、当代企业(上市公司)的金融特征
(一)上市公司可为市场提供足够的金融产品
上市公司实际上拥有两种产品,一种是实物产品,一种是金融产品。与之相适应的上市公司也从事着两种经营,一种是生产经营,一种是资本经营。而上市公司为市场提供的金融产品主要是企业股票和债券。股票作为一种有价证劵在资本市场和证劵市场进行流通、筹资、变现,它的价值体现以及变现的质量不但与宏观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还与企业效益在本质上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客观角度而言,上市公司的实物产品和金融产品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发展的。一方面上市公司和普通企业一样也开发、生产实物产品,而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各种资产都通过股票的方式被证劵化。如此一来只要上市公司生产的产品能够正常经营并产生一定的效益,那么该公司就可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筹资,以此从资本市场上直接获取资金进一步扩大实物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并推动上市公司经营销售的发展,最终实现上市企业两种产品的相互融合。
(二)上市公司可从资本市场直接筹资
现代大型企业一般都是上市公司,而公司上市的目的就是通过市场筹集资金。企业以发行股票的方式进入证劵市场有两个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实现企业的规模扩大,而另一方面是企业谋求金融支持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当代企业有着利益最大化的生存目标,它会通过一切手段从市场上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筹集资金,开发新的项目产品,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
二、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
当代企业在上市的操作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风险:
(一)规模扩张的风险
现代企业一般都想通过上市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因此让企业获得进一步发展应是现代企业上市的根本目的。但企业的进一步扩张并不能盲目进行,而是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在不同的条件下企业扩张的速度、方向以及所产生的效果都不一样。在通常情况下,如果企业的实力雄厚、市场竞争的程度不够激烈、或是有优惠的政策和激励性的措施,企业扩张的欲望就要强烈一些。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企业的发展一直受到资金匮乏的限制,但在这一过程中不少企业对自身实力缺乏正确认识,因此不少企业表现出盲目扩张的情况,开发新的项目毫无计划,盲目兼并和收购,给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并进而形成一定风险。
(二)金融投机风险
从客观角度而言,上市现代企业和一般企业相比,上市公司不但资金雄厚,而且信用状况和经营环境也相对较好。这些都是上市公司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上市企业能充分利用自身这一优势,则能扬长避短,让企业获得良性发展。可是由于上市公司身处资本市场的最前沿,很容易引起金融市场投机者的注意,这些金融投机者会以各种方式和手段去拉拢上市公司进行金融投资活动。最为常见的操作形式有:合伙对股票的运转进行炒作;通过重要的投资项目进行投机炒作;通过公司壳资源的转让对公司的股票进行炒作。在种种诱惑面前,如果上市企业不能遵守法律进行经营,去追求所谓的利润,就极为容易进入金融投机的行列,进而对企业的运行造成潜在风险。
三、化解当代企业金融风险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恰当的监管理念
在我国当前监管体系下,超前监管和放松监管都是极为不妥的。虽然我国目前处于市场经济体制之中,但还欠缺成熟,很多经济方面的工作还不够完善,这其中也包括证劵监管工作。如果墨守成规就会丧失发展的机遇;如果盲目超前、放任自流就会造成资本市场的混乱。因此,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既要促进其不断创新,把握发展的良机,又要防止其盲目超前,随意运作,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形成潜在危机。
(二)构建动态、主动、预先的监管体系
和国外相比,我国上市公司一般都是由国有大中型企业转化而来,上市公司不但具有融资功能,还必须不断强化转换经营机制的功能。可是目前很多上市公司的缺陷就表现在转换机制不够彻底,从而导致公司操作欠缺規范性,历史问题过多,行政干预过多,信息公布不够及时。这就要求广大证劵监管工作不能停留于“被动”状态,不能总是等到上市公司汇报材料,才来批发文件,而应实施动态化的调研和巡查,不断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社会公正功能,预先做到监管工作,从发展的角度探究上市公司运行的规律和特点,从动态的角度了解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并找出问题的症结,适时化解矛盾,让上市公司的风险在萌芽状态被化解。可见对上市公司的证劵监管工作必须不断动态化、主动化、预先化。
结束语:综上所述,当代企业一般情况下都是上市公司,本文以上市企业为对象,对上市企业的金融特征以及相关的风险进行了详实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风险的策略,如果能彻底落实,定能化解上市公司存在的风险,令其步入正轨。
作者单位: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学东,刘燕平.金融风险防范问题分析——关于信贷资产风险成因与防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企业金融风险分析 篇12
金融会计是金融企业的基础工作, 其也是核心内容。由于金融业属于高风险行业, 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 若出现金融会计管理工作不到位的现象, 势必造成金融会计风险的发生。由于不同金融企业金融业务的处理方式不同, 金融会计风险主要分为表内、表外两种会计处理风险形式。然而, 近几年, 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金融会计在金融工作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这就要求必须加强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为此, 本文对企业金融会计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并提出风险应对措施。加强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 以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二、金融会计风险的含义
所谓金融会计风险, 是指金融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 因会计核算失误或会计信息失真而造成的决策失误, 各种结果发生变动, 给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风险。从财务角度考虑, 金融会计风险主要涉及到的是一定时间内无法收到预期的盈利资金。而金融会计风险作为金融风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金融会计业务活动中, 因人员素质、会计处理方法、会计管理制度及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原因, 导致金融会计业务活动开展中可能产生对金融企业不利的风险, 包括资金风险、荣誉风险等。
三、企业金融会计中的风险因素
1. 会计核算风险
从银行会计工作出发, 银行会计的主要工作是对银行的所有业务活动进行最快的核算。由于银行的一切业务活动都是通过会计信息反映出来的。在会计核算工作中, 若出现会计核算处理方法不当、会计核算质量不高及核算程序不规范的现象, 就有可能出现风险。然而, 在实际操作中, 有的银行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 往往在会计信息处理上大做文章, 导致会计核算工作提供信息资料不真实、真账假表等现象, 这给银行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在银行业务中, 对于会计结算风险, 主要表现在结算数据不真实、经济利润反映不实等现象, 这种情况的发生, 主要体现在人为因素、结算处理方式及制度等方面, 从人为因素来看, 不可忽略的问题是虚假性, 有的管理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 往往在结算报表上虚增利益或搞账外账, 以达到暗盈利的目的, 结构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对于金融企业来说, 在会计实际核算工作中, 由于其需要涉及到很多环节, 一旦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 将会导致整个会计核算工作失去控制, 包括:第一、未及时对企业的财务进行检查、审核;第二, 采取的会计核算方法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造成流动资金被截流、贪污贿赂等事件的发生;第三, 对凭证审查不严, 缺乏健全的电脑制约机制, 同时也没有及时进行账务处理;第四、对财务检查核对不力。
2. 会计监督风险
针对财务报表复核监管不力的风险, 对于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来说, 为了提高存款利率, 只求存款数量, 不讲存款结构, 通过不合理的经营, 导致会计部门无法起到有利的监督作用, 而这种不合法经营的亏损风险往往是带有连锁反映的, 面对会计核算工作监督检查不力的现状, 在不正当利益的驱动下, 容易造成违章拆借、越权承兑、私设小金库等违规现象的发生。随着违规行为的不断蔓延, 势必给金融企业造成了经营风险。
3. 会计操作风险
近几年, 随着银行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 为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现阶段金融企业已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会计结算制度, 对强化企业内部控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 在实际操作中, 因财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的缺乏, 以及业务知识及专业技能的不足, 在会计结算工作中, 往往基层会计人员不按照操作规定办理业务活动, 时常有越权办理业务情况的发生。因人为因素的影响, 加大了金融会计的结算风险。
4. 经营风险
由于银行会计属于一项专业性强、风险大的行业, 在会计工作中, 会涉及到大量的业务活动, 如票据结算、现金资产核算、原始凭证记录、印章等, 在这些工作环节中, 一旦发生工作疏漏, 势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实际工作中, 因一些不法分子的违规行为, 银行会计工作中容易出现假汇票、贪污盗窃、信用卡恶意透支等现象的发生。面对这种情况的发生, 一旦会计部门发送对会计工作的管制, 降低会计核算水平, 这样为不法分子提供了有利条件, 势必加大了经营风险。
5. 人员管理风险
因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缺乏, 对会计人员的约束力不够, 势必造成人员管理风险。在会计管理工作中, 会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会计管理工作质量的好坏。而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及专业技能的缺陷, 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对于会计人员约束不利的情况, 主要表现在:一是银行部分会计人员操作行为不规范, 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容易出现差错;二是会计人员道德水平较低, 个别会计人员内外勾结, 为了自身利益, 往往通过修改结算报表或虚增利益等行为来侵害银行利益, 导致经济案件情况的发生;三是会计岗位设置的不合理, 缺乏相应的制约机制;四是会计核算制度、操作规程的不严密, 以及监督制约机制的不健全, 加大了人员管理风险。
四、会计金融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1. 会计内部控制监督不严
目前, 金融会计内部控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包括:第一, 违规操作, 随着金融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当前金融企业法律法规逐步得到了完善, 并且建立的法律法规制度也得到了相应的落实, 但是, 在实际工作中, 仍然有部分会计人员在具体工作中不按照规章办事, 在实际工作中我行我素, 没有约束性, 面对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素质低的现象, 往往企业没有对其引起高度重视, 甚至一些企业往往从本身的经营成本角度考虑, 导致金融会计中出现会计人员配置不合理、工作岗位职责部分、业务处理“一手清”的现象。第二, 企业对会计内部控制认识不充分、不深刻、不完整, 主要表现在:有部分工作人员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就是各种规章制度的汇总, 却忽略了内部控制是一种经济业务运行过程中和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动态机制;甚至一些工作人员认为内部控制属于事后控制, 主要由审计部门或管理人员负责, 而与会计无关, 导致企业内部会计人员没有充分发挥会计职能的作用。第三, 会计制度建设存在滞后性, 随着金融业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 需要对内部会计制度进行相应的完善, 但企业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 往往忽略了会计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导致会计工作中出现无章可循、会计工作处理不规范的现象。由于会计制度是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 在会计制度不完善的条件下, 势必会造成金融会计风险的产生。
2. 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
随着金融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一些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或受利益的驱动, 往往通过一些不正当手段进行恶意竞争, 如低息放贷、虚增利润、搞账外账或不按照会计核算标准报出假利润等, 这种不合法的竞争手段, 长期发展下去, 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经营资金, 也阻碍了会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在违背“公平、公正、平等”的竞争原则下, 自然而然企业会产生金融会计风险, 如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等, 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3. 会计人员业务培训的缺乏
在金融会计风险中, 不可忽略的是会计人员的文化素质, 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扮演者重要角色, 其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会计工作质量。在金融会计工作中, 由于金融企业所涉及达到的会计业务数量比较庞大, 业务也比较繁琐, 这就对从事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 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 还需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 从实际情况来看, 在金融会计工作中, 大部分会计人员的专业提高, 知识、业务技能及职业道德品质都有待提高, 尤其是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因金融企业客观条件的限制, 金融企业都没有对会计人员进行系统性的专业培训, 会计人员专会计专业素质的缺乏, 导致金融会计工作中出现会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对领导不负责、对金融事业不负责的现象。然而, 在利益的驱动下, 甚至有的会计人员产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 造成金融会计中经济案件频繁发生。
五、加强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
1. 完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
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是金融会计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 面对当前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的增加, 企业必须注重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 只有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体系, 才能充分发挥内控制约机制的作用。因此, 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中, 为了加强会计业务制度体系的建设, 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加强会计部分与其他部门的工作配合, 注重其全面性、适用性、协调性和规范性, 从而建立一套完善的会计制度。与此同时, 应真实核算资产质量, 按照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标准进行贷款质量的分类, 按照账面价值对其他资产进行核算, 按照各类资产的实际风险, 适当放宽呆、坏账核销条件, 提高呆、坏账准备比率, 从而充分体现金融企业的高风险性。除此之外, 在建立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上, 应充分考虑金融创新及金融业务的加速发展趋势, 制定规范金融新业务的会计标准, 充分体现会计制度建设的超前性, 防范金融新业务会计风险, 以促进金融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总的来说, 通过建立完善的会计制度, 不仅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也可以有效防止因人为因素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有利于化解金融企业在财务会计中产生的财务风险。
2. 加大会计制度的执行力度
在金融会计工作中, 即使建立了完善的会计制度, 若会计制度执行力度不够, 会计制度的建立也完全失去了意义。因此, 必须确保会计制度落到实处, 由于会计制度具有严密的制约机制, 同时对岗位的设置也是科学有效的, 这就要求在会计工作中需要会计工作人员严格执行会计制度。从总体上来将, 用会计制度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规范的会计制度下, 会计人员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然而, 作为企业的领导者, 为了充分发挥会计制度的作用, 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 必须按照规定配备会计人员,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与管理, 减少会计人员的犯罪可能性, 这样就可以有效防止金融会计风险的发生。
3. 强化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职能
在金融会计中, 为了防止财务风险的发生, 必须强化会计监督职能, 注重会计业务事前、事中的监督, 这样既可以将风险消除在日常财务工作处理中, 也减少了经济的损失。若不注重会计业务的事前、事中控制, 即使事后发现问题往往无济于事。因此, 强化会计业务事前、事中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与此同时, 企业在会计分析上应建立预警机制, 对会计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 建立风险防范措施, 可以有效减少风险的发生。然而, 对于会计工作中产生的报表, 其主要反映的是企业过去的经营状况, 在金融会计中, 报表的真正使用价值是通过对报表的分析, 发现过去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做好相应的防范工作, 从而帮助领导了解过去的经营状况, 在充分了解经营状况的基础上, 对未来的发展变化做出有针对性的决策, 才能帮助金融企业建立会计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对会计工作进行优化控制, 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 充分发挥了会计职能作用。
4. 建立一支强大的会计队伍
会计人员在金融会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防止人员管理风险的发生, 企业必须注重会计人员素质的提升,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这就这就要求企业领导及会计管理人员在思想上要统一认识, 充分认识到会计人员在防范金融会计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在会计制度的基础上, 合理配备会计人员, 科学合理设置会计工作岗位,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 在物质待遇上适当向会计人员倾斜, 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会计人员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除此之外, 为了建立一支强大的会计人员, 在选拔机制上, 应选用高素质、高专业的会计人才, 要求会计人员持证上岗, 。为了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道德品质, 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 要以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 既要注重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 还要加强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 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 规范会计人员的工作行为, 使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有效防止金融会计风险的发生。
5. 加强现代化会计手段的运用
现代会计手段主要表现在会计电算化方法和会计核算监督制度完善等两个方面。在信息化时代下, 金融企业应加大业务处理电算化的推广, 其对改善服务、增强金融市场竞争有很大帮助, 既可以规范会计操作规程, 也可以减少会计人员的工作负担, 对金融会计工作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 在会计电算化中, 需要注意的是:有了会计电算化是通过计算机处理系统操作的, 在会计电算化中, 必须注重一个操作管理问题, 若管理不当, 容易产生金融风险。总的来说, 在金融会计工作中, 受外部经济的影响, 难免会出现金融会计风险, 这就要求企业需要做好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工作, 加强对金融会计风险的预测, 找出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并从会计体制、操作手段、监督管理及人员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 提高金融会计工作水平, 有效减少金融会计风险的发生, 进而推动金融企业改革和发展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六、总结
在金融会计中, 若会计处理不当, 容易造成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的产生, 这给企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 面对金融会计中存在的风险因素, 金融企业必须加强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 结合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有针对性地加强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和化解, 在完善会计制度的基础上, 加强对金融会计的监督与管理, 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 做好金融会计业务工作, 以减少金融会计风险的发生。
摘要:金融业属于高风险企业, 在金融危机时代下, 我国大多数企业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 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这就要求必须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化解风险的能力。由于金融会计是金融工作的基础, 若基础工作不牢固, 将严重影响到企业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基于此, 分析企业金融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 针对企业金融会计中存在的风险, 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有效金融会计风险, 以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金融会计,风险因素,应对措施,金融业
参考文献
[1]林洁.浅谈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与化解[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0, 01:9.
[2]冀涛.浅谈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与化解[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 14:217.
[3]杨越.浅谈企业金融会计风险与防范[J].中国外资, 2012, 12:83.
[4]崔扬.企业金融会计的风险防范与控制研究[J].现代商业, 2014, 12:228.
[5]李翠玲.试论金融会计风险及防范措施[J].现代企业教育, 2010, 04:123-124.
[6]张彦群.试论规避金融会计风险的具体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11:212-213.
[7]丛培华, 龚奕.刍议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措施的应用[J].中国市场, 2013, 41:138-139.
[8]杨一杰.企业持续创新过程的金融风险动态识别与应对措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 2010.
【企业金融风险分析】推荐阅读:
企业金融风险05-29
企业会计风险金融06-06
企业金融风险排查报告11-15
金融企业风险管理研究09-07
企业物流金融分析08-16
金融企业案例分析10-28
金融风险案例分析08-23
公司金融风险分析11-10
房地产金融风险分析06-08
金融风险管理机制分析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