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金融风险

2024-05-29

企业金融风险(精选12篇)

企业金融风险 篇1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活动的血液, 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然而, 金融活动总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金融风险是不可避免的, 要想实现企业的稳健发展, 就必须抓住机遇、化解金融风险。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金融风险逐渐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性特点, 这更为企业金融风险防范工作加大了难度。为此, 企业必须重视企业金融风险问题, 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提高金融风险相关人才的综合素质, 创新管理手段和营销手段, 采取一切可行措施严控企业金融风险, 实现企业的稳健发展。

一、金融风险的涵义及特征

1. 金融风险的涵义

金融风险, 就是指在信用经营或者货币经营活动中,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 最终导致的投资者或金融机构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不一致的情况。从企业角度而言, 金融是企业的经济动脉, 一旦遭遇大面积的金融风险, 可能导致企业长期萎靡不振甚至破产。

2. 金融风险的分类

按照来源不同, 金融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操作风险等。其中,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动、利率变动、商品价格变动、股票价格变动等因素导致的金融资产价值变动的风险, 这是企业面临的最常见的金融风险类型。

二、现代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金融风险形势

相对于以前的企业而言, 我国现代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更加复杂化,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企业金融风险具有突发性和隐蔽性

金融风险的爆发往往非常突然, 悴不及防, 很少甚至没有预警信号。比如, 因经济危机、货币政策等原因, 导致信用危机引发的部分金融领域的挤兑行为, 故意散播谣言引发的全部或某金融领域的挤兑行为, 因某一金融机构因重大失误导致的信用危机等等。

目前, 我国实行的是较为严格的金融管制, 资本项目并未开放, 在加上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 导致我国企业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难以通过市场表现出来, 这就加大了企业规避金融风险的难度。

2. 企业金融风险具有明显的扩张性

如今社会就是一张大网络, 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关联, 一旦某个部门爆发金融危机, 很容易扩张到其他相关机构, 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除了企业与金融机构联系的密切性原因之外, 还有我国金融风险相关方面的法律不健全、金融体系治理结构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

3. 企业金融风险具有一定的可控性

尽管金融风险是可怕的, 但企业并不是完全无能为力。其实, 企业金融风险并不是完全不可控制的, 只要事前增强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 谨慎投资, 是可以减少乃至避免金融风险的, 即便是遭遇了金融风险, 企业也可审时度势, 及时调整风险性资产, 避免金融风险扩大化。

三、严控企业金融风险实现企业稳健发展

企业经营过程中, 金融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下面结合海尔集团, 对企业如何严控金融风险进行分析:

1. 重视企业金融风险防范, 健全企业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事前防范永远比事后弥补要好得多, 企业金融风险也是如此。要想实现企业稳健发展, 就要重视企业金融风险问题, 增强企业金融风险防范意识。这就要求我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能只盲目追求经济利益, 定时、定期地整理企业所有账目。比如, 每隔三个月整理好本企业的金融投资, 并做出预估, 以便指导下一步的运作。

重视企业金融风险防范, 还要建立健全企业金融风险预警机制。比如, 海尔企业CEO张瑞敏说:“应对危机最好的办法, 就是每天都要提前做好准备, 等危机来了之后再做, 那一切都晚了。”海尔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非常强大, 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建立起了比较全面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能够随时掌握金融运行的动态, 并提前做出了相应的评估和监测, 对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提前治理。

2. 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增强企业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

融资问题是多数企业都会面临的重要问题, 也是影响企业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因此, 解决好企业的融资问题, 有利于增强企业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

如今, 我国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还是银行贷款融资。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 而不应仅仅局限在银行贷款一条融资渠道上。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企业融资渠道:一是民间融资。民间融资的优点是速度快、门槛低、资金调动方便, 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对民间融资缺乏完善的法律方面的保护, 也增加了民间融资的风险性。不过, 在实际的企业运作中, 民间融资确实是我国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二是租赁融资。租赁融资是将“借物”与“借资”融合起来的一种方式, 它表面上看似“借物”, 实质上是“借资”, 租赁融资具有投资小、收益大的特点。三是债券融资与股票融资。企业可依法发行约定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进行融资, 符合条件的企业还可发行股票进行融资。四是海外融资。企业可以利用的海外融资方式有国际商业银行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以及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发行融资业务等, 如今, 海尔集团就实现了真正的海外融资。

3. 引进与培训并举, 提高企业金融风险相关人才的素质

企业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应对离不开金融和经济领域的专业人才, 为了提高企业金融风险相关人才的素质,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是大力引进相关专业的人才。可以高薪聘请企业金融风险专业性强、有成功应对金融风险经验的人才, 壮大企业金融风险相关专业的人才队伍。海尔能够从容应对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 正是得益于强大的金融风险防范团队, 并且海尔将金融风险防范管理渗透到企业的各个层面, 增强了企业员工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二是重点培训人才。对本企业相关部门和相关人才做金融风险方面的专业培训, 提高专业性金融风险方面人才的综合素质, 同时, 还可以与本地高校合作, 到高校聘请金融风险专业性人才, 提高企业金融风险相关人才的综合素质。

4. 创新管理手段和营销手段, 增强企业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应对所有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最关键的就是提高自身的防御能力。海尔集团之所以能够从容应对金融危机, 是因为海尔集团具有国际先进的管理方式和创新管理体系。因此, 企业应对金融风险就要创新管理手段和营销手段, 增强企业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首先, 企业应树立品牌意识。要知道, 良好的社会信誉和品牌认可度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是企业应对金融风险的有力武器。海尔品牌在公众心中树立起了良好的公信度, 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赞誉, 并且海尔企业走向了世界, 得到了国际的认可, 在壮大自身的同时自然就减少了金融风险, 实现了企业的稳健发展。

其次, 健全企业创新管理体制。创新是一个企业向前发展的动力, 诚如海尔总裁张瑞敏所言:“如果不创新, 就只能面壁;如果创新, 凡墙都是门。”是的, 海尔正是依靠完善的创新管理体制实现了企业的战略转型。比如, 海尔创新“零库存”库存管理模式, 就是完全按照客户的要求供货, 货仓里也不会存放大量的存货, 一旦遭遇金融风险, 必然不会为大量的库存积压而发愁, 这就大大提高了企业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最后, 创新企业营销模式。网络时代的到来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企业营销模式———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因省时、成本低、无时间限制等优势已经成为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首选购物方式。因此, 企业可同时做线上与线下的营销, 提高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此外, 由于人们追求个性化的特点, 企业还可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为企业产品的营销与发展提供新机会, 这是企业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

四、结束语

总之,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金融风险是几乎每个企业都会遇到的问题。因此, 我们要学会客观看待金融风险的存在, 以积极的姿态面对金融风险, 学会趋利避害。但是, 企业应对金融风险的最根本的途径还是要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实力, 提高自身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摘要:作为现代国民经济的核心, 金融的发展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兴衰。对于企业而言, 合理防范和科学规划金融风险更是企业管理和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 如何有效的趋利避害、规避风险, 已成为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金融风险的涵义和分类入手, 主要分析了现代企业面临的严峻的金融风险形势, 最后主要从企业层面对如何防范金融风险进行了深入探析, 以进一步增强企业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提高企业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关键词:企业,金融风险,形势,对策

参考文献

[1]石睿.金融创新、金融风险与金融稳定的理论分析[J].南方金融, 2011 (06)

[2]张涵.经济转型期须切实防范金融风险[J].中国国情国力, 2013 (10) .

[3]季潇然.金融全球化进程中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J].中国外资, 2011 (16) .

[4]龚衍斌.网络金融风险防范措施研究[J].金融经济, 2013 (04) .

企业金融风险 篇2

主办单位: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上海市法学会

时间:2009年8月27日 下午13:45—17:00 地点:上海市经济干部管理学院2号楼二楼 主持人:陈 昶

徐庆镇 上海市法学会副会长 发言人:刘 燮 上海市国资委副主任

李继斌 上海市法学会副会长

周渝波 国务院国资委政策法规局局长 顾功耘 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 博士生导师 王 杰 锦江国际副总裁、总法律顾问 段爱群 上海华益律师事务所主任 吴 弘 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院长 强志雄 东方国际副总裁 韩长印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记录人:孙丽娟(华东政法大学07级法律硕士研究生)

陈昶: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下午好。今天市法学会和市国资委在这里联合举行“国有企业法制建设论坛”,今天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国务院国资委政策法规局局长周渝波同志,多年来周局长和国务院对上海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特别是国有企业法制建设工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帮助和指导,今天周局长百忙之中莅临论坛发表主旨演讲,大家表示欢迎。在主席台上的嘉宾还有市法学会副会长李继斌同志,市法学会徐庆镇同志,市国资委副主任刘燮同志,首先由市国资委副主任刘燮同志致辞。

刘燮:尊敬的周渝波局长、各位来宾,市法学会和市国资委今天在这里联合举行“国有企业法制建设论坛”,我代表市国资委主任杨国雄向与会的各位专家、领导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对论坛的顺利主办表示真诚的祝贺。我们这次论坛的主题是“金融危机下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大家都知道这次的金融危机发端于次贷危机,关于次贷危机的原因分析起来有很多,但是其中有一条“诚实守信,平等有偿的法律精神”被严重扭曲,是这次次贷危机乃至于金融危机重要的深层次的原因之一,我非常认同这个看法,对这个问题也需要从事法律工作的同仁们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我们希望通过探讨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如 1 何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健全风险防范机制,为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出谋划策。上海的国有企业一向非常重视法制建设工作,在国务院国资委的指导下,市国资委系统的企业根据《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法》的要求,健全企业的总法律顾问制度和法律顾问组织体系建设,努力推进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目前,市国资各企业已经按照上海国资委国企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了企业法制建设的三年规划,进一步强化企业负责人的法制精神和法律意识,不断完善法律顾问组织体系,健全法律风险防范的各项机制,将法律精神融入决策,融入管理,融入文化,为促进法律进决策,进管理,进文化,强化企业管理人员法制观念搭建了重要的平台,是我们推进法制宣传培训工作的重要举措。各位领导和专家将在本次论坛上发表演讲,分享他们对企业法制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宝贵想法,我们也真诚的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进一步推进企业加强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强化法制观念,努力做到依法经营、诚信经营,为国家、为社会、为企业、为国资、为员工做出新的积极的贡献,最后也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

陈昶:谢谢刘主任,下面请市法学会副会长李继斌同志致辞。

李继斌: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今天市国资委和市法学会在这里共同主办“国有企业法制建设论坛”。首先,我代表市法学会向参加这次论坛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上海的国有企业规模较大,行业齐全、整体水平较高,在本市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上海的国企改革和建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提高上海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变中国制造为更多的中国创造,既要企业自身的努力,也需要从机制和管理层面加强法制建设。近年来,市国资委着力开展以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为核心,以推动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为重点的企业法制建设工作,制定了“2009—2011年企业法制建设三年规划”,市国资委注重企业法制建设的举措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上海特色的创新之举。我们法律工作者非常愿意和国资委在企业法制建立方面并肩前行,因此,我们双方经协商通过搭建“国有企业法制建设论坛”这个平台,组织法律界及经济工作部门的同志一起来研究国有企业法制建设的问题,并且经常开展活动,为加强我国国企法制建设,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出谋划策。本 2 次论坛选择“金融危机下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这一企业发展中的头号问题进行研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今天与会的演讲嘉宾中,既有国务院的有关领导,也有理论部门和实务部门的专家学者,他们在新形势下对国有企业法制建设有较深的研究和切身的体会,他们都为论坛做了积极的准备,我们将有机会听到各权威的前沿信息和最新的法学研究成果。我也希望各位与会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相关领域的工作者能够紧扣主题、解放思想、畅所欲言、深刻研讨。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论坛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有价值的成果,并对国有企业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陈昶:谢谢李会长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下面有请国务院国资委政策法规局局长周渝波同志做主旨演讲。

周渝波:同志们大家下午好,我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来参加由上海市国资委和上海市法学会联合举办的“国有企业法制建设论坛”。21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刚才也讲到去年爆发延续至今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最近几个月的经济数据大家都可以看到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那么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我们今天共同探讨如何加强国有企业法制建设,提高企业法律风险防范能力,发挥其在抗击金融危机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我们企业化危为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的是我的两个看法。第一个看法是法律风险的防范是企业风险管理中最基本的要求。因为当前国有企业法制建设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怎么来认识这个问题,我们一个基本判断就是: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是企业风险防范中最基本的要求,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主要是基于三个考虑。

第一点,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永恒的主题。纵观与企业共存的各种风险,其最终表现往往就是法律风险。为什么这么讲?从宏观上看,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单位,企业必须按照经济法制的结构和框架进行运作,否则就没有与其他企业和民事主体进行经济交往的环境和平台;从微观上来看,企业作为法人实体,其发生的各种风险的后果一方面会对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另 3 一方面就是体现在承担法律责任上。比如在给企业带来重大的损失后,往往对企业下一步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有时甚至导致企业解散、破产或者被并购重组等等。因此,企业风险管理中宏观和微观的这些表现决定了风险管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法律风险的防范,这是第一点考虑。

第二点就是法律风险防范对大企业、大集团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通用电器原总裁杰克韦尔奇有一句名言。在他担任通用CEO的时候,记者问他有没有令他最担心的事情,他说并不是通用的业务让他担心,而是有什么人做了从法律上看非常愚蠢的事情,给公司的声誉带来污点,并使公司毁于一旦,这样的事情使他担心。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担心,这主要是因为大企业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具有较高的信誉、雄厚的实力,拥有稳定的市场份额,或者说他的市场竞争对手并不多,对于外部的风险抵抗能力比较强。这次我们抗击国际金融危机,我觉得中国的企业中,大集团、大企业在抗击风险方面的能力相对于中小企业就更强一些,特别是我们大的国有企业。那么对于这些大企业而言,往往容易对他们造成致命影响的是发生在内部的一些严重问题,就像西方谚语说的:“城堡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我们和国外的大企业交流,有一些大企业就以欧洲的足球队为例来说明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性。一个高水平的世界级的足球队不仅体现在犀利的进攻方面,最主要的还是要有铁桶般的防守,他们开玩笑说意大利足球的进攻并不好看,但是意大利的防守是铁桶般的,所以意大利球队曾经得过世界杯冠军,这就说明了风险防范对一个大企业而言更加重要。据对一百家世界级的品牌调查显示,36%的世界品牌企业,其历史都在100年以上;28%的企业,历史在80年到100年之间;25%的企业,历史在50年到80年之间;历史在50年以下的企业只占16%,所以打造一个世界级的品牌没有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是不可能的。这些成功的企业经验反复证明了企业的管理是成在法治,败在人治。比如说近几年来,国际国内陆续发生的多家大型公司、百年老店严重亏损,甚至倒闭破产的事件,从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到前两年美国的安然公司及世通公司申请破产、日本的八佰伴公司宣布破产,到国内的一系列企业,包括上市的德隆的坍塌,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巨额亏损,到这次美国大公司出现的严重亏损甚至破产的情况,总结这些事件带来的沉重教训,几乎都是因为企业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造成的,所以大型企业要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要打造世界级的品牌,打造百年老店,就要加强法律风险防范。

第三点考虑就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对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提出了新 4 的挑战。我们前一段时间通过调研,归纳了七个方面的法律风险需要特别关注。第一个是因为市场需求萎缩,资金链断裂引发的违约风险。签的合约不执行,违约所带来的风险。第二是因为行业整合,企业并购中尽职调查的不确定性增加的风险。今天早间新闻正在介绍陕西进行煤矿大整合,要把陕西省的2200多家煤矿企业经过大的重组后压缩到1000户,这个动作是非常大的,应该讲在当前也是一个时机,但是在这个整合过程中怎么搞好尽职调查,怎么处理好相关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弄不好就很容易造成后遗症。第三个是走出去、投资并购时,境外法律环境发生的变化带来的风险,这方面的情况我们也遇到比较多。大家都比较了解,前段时间中铝并购力拓带来各种各样的变数,这些法律风险也要特别关注。第四是有些国家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滥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所带来的风险。我们这一年遇到的反倾销、反补贴案子数量大幅上升,也充分说明这一点。第五是建筑施工企业面临工程款拖欠的风险。这个不仅是国外,在国内也是非常明显。第六是妥善处理劳动用工涉及的劳动合同方面的风险,怎么样严格地执行劳动合同法,应该讲在现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对我们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第七个是历史遗留的债权债务提前引爆的风险。有一些时候合同双方都还比较彼此信任,但是一到危机了,都担心对方挺不过危机提前倒下,使自己的债权落空,所以又重新按照相关程序来追讨债务,所以这也可能引起新的风险。我们归纳了一下,当前金融危机下我们企业可能面临的这七大类特殊风险,如何防范好危机中凸显的这些法律风险,既对企业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严峻的挑战,更是对企业下一步发展、乃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一次重大考验。所以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我们第一个想给大家报告的观点就是,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加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要求。

第二个个观点是,只有提高法律风险防范能力,才能依法保障和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怎么样提高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能力,可以归纳出各种各样的观点。我们这里总结了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一些好经验、好做法,主要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观点。

第一个方面就是要切实加强企业的法律管理。企业要提高法律风险的防范能力,首先要加强法律管理,而不仅仅是完成或做好法律事务。英国壳牌石油在2004年,曾经因为错误公布其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多公布了很多,而被美国的证监会和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处以罚款1.5亿美元,三名企业高管还被迫辞职。该公司在总结这次案件的教训时特别强调了三点:一是企业的各项制度本身在制 5 定的时候就要合规合法,因此需要加强对企业制度合规性的审查。二是要重视企业法律事务部门、法律顾问提出的审核意见。业务部门必须在向企业高管报告本部门意见的同时,报告其征求法律事务部门的意见,也就是说在报告本部门业务处理的时候不能只报告自己部门的意见,一定要同时报告本企业法律顾问对这个事情进行法律审核后提出的意见。第三是要在企业内部营造合规文化,这是保证企业依法经营管理的基础。所以总结三点教训,核心是一个企业要加强法律管理。

第二个方面是高度重视制度的执行。大型的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普遍形成相对成熟的制度体系,因此需要特别强调制度的执行。当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创始人留下一笔遗产——25本珍贵书籍。学校一直把它们珍藏在图书馆内,并要求学生只能在馆内阅读,不能带出馆外。1764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大学图书馆,在火灾发生前,一个学生正好把其中一本书带出了图书馆而幸免了火灾。第二天,这个学生意识到自己带出来的这本书可能就是那批珍贵书籍中唯一存世的孤本,他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找到了校长,把书还给了学校。校长收下书后非常感谢他,同时下令开除这个诚实的学生,理由就是他违反了校规。哈佛大学的董事会找到校长说情,校长强调,我们培育哈佛的理念是让校规来看守哈佛的一切比让道德来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这充分说明了制度执行对一个学校,同样对一个大企业的重要性。

第三就是大力培养企业内部法律人。企业内部法律人及企业法律顾问是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专业队伍保障,有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内部法律人就像公共设施的维修人员一样,直到出了问题才被想到,其实企业内部法律人不仅是在公共设施出现问题时进行维修,更重要的作用是对公共设施进行日常保养和维护,使它们不出现问题。企业内部法律人是与社会律师比较而言的,企业内部法律人对企业所在行业更加熟悉,更能及时发现企业内部的法律需求,紧密结合企业经营发展战略来处理相关的法律事务、加强法律管理,因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能打赢官司的企业内部法律人无疑是优秀的,但能使企业少打或不打官司,同时保障企业依法经营、不断开拓壮大的企业内部法律人才是最优秀的。那么如何培养企业内部法律人,既要重视他们的法律专业素质,也要使他们对企业核心业务有深刻的理解。其中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让他们在企业的业务设计、重大决策、合同谈判过程中充分参与,要落实好企业法律顾问的知情权。只有落实了他们的知情权,才能培养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我刚才从三个方面的体会谈了提高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能力,结合国资委政 6 策法规局工作来看,国务院国资委也是高度重视国有企业的法制工作、法制建设的。在国资委组建不久,我们就在国内率先提出要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去年中央企业按计划完成了2004年国资委提出的“国有重点企业法制建设的三年目标”。截至2008年12月31日,141户中央企业执行总法律顾问制度的有92户,占65.25%;其中设立专职总法律总顾问的有51户,占施行总法律顾问制度户数的55.43%;重要子企业实行总法律顾问制度的有292户,占中央企业报备的重要子企业总数的24.35%;中央企业总部法律事务部门作为独立职能部门的有97户,占68.79%,这是去年年底的情况。今年上半年我们又有跟踪统计,这些数据应该又有进一步的变化。比如讲中央企业总部一共是136户,设立了总法律顾问的现在已经达到96户。2008年5月,国务院国资委黄副主任代表委党委、委领导在中央企业法制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了新的三年目标,这新的三年目标是:以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为核心,力争到2011年上半年,在中央企业及其重要子企业全部建立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企业的规则制度、经济合同和重要决策的法律审核把关率达到百分之百;违法经营发生的新的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基本杜绝;历史遗留的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基本解决;企业法制工作在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使企业发展壮大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去年9月,国务院国资委又进一步提出了地方国有企业法制工作新的三年目标,即以加快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为核心,力争再用三年时间,省属国有重点企业全部设立法律事务机构,建立总法律顾问制度的比例达到70%;以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为主,事后补救为辅的企业法律工作制度基本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目前广大国有企业正在按照上述三年目标,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并抓紧落实本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工作具体目标。我们针对中央企业落实新的三年目标的情况,三个月前印发了专门的进度表,要求企业按照表的要求逐项填写,我们现在就正在把企业反馈回来的进度表进行汇总,汇总完后要以一定的形式向中央企业进行通报。一个优秀的企业越是在危机的时候越能显示出它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素质,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有利于保障企业在危机面前转危为安,可以说是一个成熟健康企业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企业重要软实力的标志,所以我们衷心祝愿上海市国有企业在法律风险防范方面做得更好,走在全国国有企业的前列,同时我也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的成功,谢谢大家。陈昶:谢谢周局长的精彩演讲。下面我们就进入论坛。论坛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三位主要的演讲嘉宾,然后就是提问环节。第一阶段由我主持,第二阶段由法学会的徐副会长主持。现在,咱们第一阶段开始。这个论坛要取得成功有个特点,几位嘉宾讲了以后一定要互动,你没互动的的话,这个气氛就与我们设想的不一样。我首先来介绍一下第一阶段的三位嘉宾,第一位是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顾功耘教授,中间一位是锦江国际副总裁兼总法律顾问王杰同志,补充一下,王杰同志也是我的前任,也就是说老早是我们法规处的处长。第三位是来自实务部门的,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上海华益律师事务所主任段爱群同志。那我们现在就开始,有请第一位嘉宾顾教授。

顾功耘:各位领导、同志们,非常荣幸能在今天的论坛上做发言,我讲的题目是《企业国资所面临的监管难题》。这个题目对照一下今天会标上面讲的风险防范,好像有点不大对路,但是我后来又想了一下觉得还能够对路,怎么讲还能够对路呢?我这次讲国资监管实际上是讲体制上的问题。从风险的角度来看,体制上的风险我认为是最大的风险,监管的缺位实际上也是最大的风险,所以与这个主题联系起来仔细想一想,还是有紧密的关系的。因为给我讲的时间有限,只有二十分钟,所以我就把这个观点摆一摆,有问题大家还可以进一步讨论。关于国资监管问题,应该说我们在座的各位,尤其是国资委的领导对这个问题都是有很深研究的,都有实践经验。但是我有个问题一直困惑、一直没想通,所以今天也借这个机会把这个没想通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演讲内容分为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企业国资监管的内涵。企业国资监管究竟是什么性质,它的含义是什么,实际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第二问题我是讲企业国资的监管从现有的法律上来看,依据是什么。我罗列了三个方面,材料上只有两点,后来第三点补充到PPT上面了。就是《公司法》涉及到国有独资公司的特别规定,里面实际上也涉及到监管的主体问题。第三个大的问题是企业国资监管面临的难点。这个难点究竟是什么,也就是讲我的一点困惑。

现在我展开的第一个问题是企业国资监管的内涵。从监管的概念来看,实际上还找不到一个权威的解释。国务院国资委这个名称本身就包括了监督管理四个字,它的全称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这个监督管理究竟是什么含义、什么性质。在具体的法律里面有的将管理和监督分开来讲,有的称管理,有的称监督,有的是监督管理,实际上有三个不同的用法。《企业国资法》最后 8 专门讲到企业国资的监督,那个监督讲的是人大的监督、政府的监督、审计监督,还有社会监督。监督从不同的角度都有不同的含义,而我这里强调的这个监管应该从政府管理的职能这个角度来考察。作为政府,应该有一个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来执行监督管理的职能。这种监督管理的职能,我下面讲三个方面。企业国资在我们国家有一个很庞大的数量,粗略地估计,光是中央企业就有十几万亿的资产,地方国资的总量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我们上海也已经超过一万亿,所以中央和地方国企资产加起来是一个非常大的量。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的政府应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监督管理,把这种监督管理作为政府的一种经济职能来考虑。第二个我认为,既然政府有这样一种职能,因此必须赋予它一种权力,就是监督管理的权力。而且这种权力,不是利益的“利”,而是力量的“力”,这两种力(利)是包含不同含义的。通常我们讲股东的权利,都是指利益的“利”,而讲政府的权力,应该是力量的“力”,它以国家的强制力作为后盾。所以政府行使监督管理的权力,不是一般所说的股东权利,应该是从政府层面作为一种监督管理的权力而存在,它的性质实际上应当是行政权力。第三,我认为企业国资监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行政执法工作。这么多的国资应该怎么运作,有法律、国务院的法规、还有具体部门的规章、规范性文件作了规定,那么这些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如何执行,谁来负责执行?应该在政府层面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我从这个角度来讨论企业国资的监管,有特定的涵义,就是强调应该有这样一种职能,这样一种权力,这样一种执法的工作。但是对照现有的法律规定来看,我认为这一块是空缺的、缺位的。大家都知道,本来国资委的定位,既是监督者又是出资者。但《企业国资法》出台后,强调国资委仅仅是出资人,那么监督的职能对国资委而言已经没有了。有些学者还专门提出这样的概念,叫做“干净的出资人”,只做出资人,其他事情不管,很多报道上都这样讲。现在的国资委是没有从政府层面行使监督管理职能的,它就是代表政府行使出资人的职能。因此,对照我前面讲的,政府层面的监督管理由谁来执行呢?从国资法后面的规定来看,应由政府监督管理。政府是一个大的概念,它要由具体的机构或部门来承受,而没有这些具体的机构或部门,那由谁来监督管理?政府监督并不意味着由国务院总理来监督管理,在地方也并不意味着应该由省长、市长来监督管理,它总是要有一个具体的承载部门,现在实际上已经没有了。也就是说由于国资委的地位变化了,导致在政府层面的监督管理实际上缺位。这是我个人的一个看法。

第二个问题是企业国资监管的法律依据。从现在的法律来看,PPT文件里面 9 罗列的比较多,因为时间有限,这个我就不详细展开了。一个是物权法里面提到有关国资的规定,我这里有个材料和大家手里的一样,具体的内容我看不见,大家事后可以看一看。物权法里面有几条涉及到国资的问题,它里面也提到谁来履行出资人职责,谁来对监管承担法律责任。物权法里面的提法还是比较原则的,《企业国资法》涉及出资人职责更具体一些,条款更多一些。我归纳了两个方面,一个讲的是监管体制问题;另一个是监督,就是我刚才讲的人大的监督,政府的监督、审计监督、还有民众的监督,实际上是从四个方面规定了一些监督的内容。但是这些监督,不是在政府层面由专门的机构进行的具体监督,人大的监督实际上是立法监督,政府的监督我刚才讲了实际上是一个空的概念,审计监督是专门从审计的角度进行的监督,它不能代替政府行政监督管理的全部内容。所以接下来,我就提出企业国资监管面临的几个难点问题,我把这几个疑问提出来,大家可以一起思考。

第一个就是究竟是谁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通常来讲,在中央是国务院,在地方是地方人民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在《企业国资法》里面又讲到具体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这时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已经不仅仅指的是中央国资委或地方国资委,还包括中央或地方政府授权的其他机构。因此,无论在中央层面还是在地方层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并不是一个,实际上有好多个。在中央层面,除了国务院国资委,还有其他的部门。从目前来看,财政部也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因为,金融国资在财政部控制之下。在地方的话就更加复杂,比方说我是在教育系统,教育系统它也有国有资产,不是市国资委直接管,而是由市政府委托或授权,由教育系统的国资监管机构来行使监管权力,行使作为出资人的权利。所以从出资人履行职责的角度来讲,中央层面不是一个,地方层面也不是一个,是谁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这个问题很多人一下子并不是很清楚的。所以我这里提出是政府,还是政府设置的国资委,甚至还有其他什么部门,实际上是更为广泛的一些部门和机构也包括在里面的。另外我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那么这个出资人的职责究竟包括哪些内容。最简单的有人说就是公司法上股东的职责,但是我认为无论是《物权法》也好,《企业国资法》也好,首先强调的是政府,在中央是国务院,在地方是地方人民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这种出资人职责我认为不是《公司法》上那个股东的权利,在政府层面它涉及到国家来出资,谁来决定这个出资,决定了以后谁来执行,然后执行出资以后还有来监督,那谁来监督。所以,在政府层面,我认为 10 出资人职责本身应该分解,这个不应该是集中在一个部门手上。按照我的理解,出资决策通常由政府有关部门提出预算方案,这个预算出来以后最终要提交人大通过。比方说,今年是2009年,2010年我们国有资产准备投入多少,因为政府的财政除了涉及到政府的支出之外,还涉及到投资的支出。我拿出多少钱,投到哪里去,应该有一个投资的预算。投资预算提交到全国人大通过,这实际上是完成了出资人决策的这样一个职能,然后才是谁来执行。谁来拿钱,当然是财政部,因为这个钱都是上交到财政部里面的。比如2010年我们增加投资5000亿,我就拿5000亿出来。监督由谁来做呢?我认为真正的监督应该由国资委代表政府专门行使监督职责。我们所说的监督管理,不能简单地理解成监督加管理,实际上我们所说的监督管理,是从监督管理的角度进行的监督管理。以监督为核心的管理,代表着现代政府职能的一种转变。这种职能作为企业国资的监管,就应当由国资委担当这样一种任务。这样就在政府层面作为出资人,把这三种职能分解,然后完成决策、执行和监督。应该从这样一种角度来考虑监管的体制。再一个就是还涉及到,如果出资人职责有多项内容,是否均由一个机构来履行?我刚才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就是不应该由一个机构来履行。自己决定投资投多少,自己拿钱,然后自己去监督,究竟能不能真正起到监督的效果。另外这里还涉及到一个监督的目标问题——监督什么?通常我们大家都理解主要是保值增值。但我个人看法,从政府层面进行的监管,一方面当然是要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但是仅仅这一点我认为是有问题的。从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面,我们增加各个方面的投资,从已经反映出来的情况来看,我认为与中央原来提出的一些决策已经有一些背离。比方说国有资产应该集中在哪些领域进行投资,原来早就提出有进有退,在一些领域应该退出,在一些领域我们要加强,应该进去,同时我们应该把国有资产集中在一些重要的关键的领域。但现在我们监管的目标是不是围绕这样一个目标?我认为现在已经脱离了这样一个目标了。现在唯一的目标就是哪里能赚钱就往哪里投,不管你哪个行业。所以现在国企大举收购兼并,甚至于把一些已经发展得比较好的民营企业都给吃掉,这个是否应该列为我们监管的目标呢,若要保证国有资产投到重点的领域,投到关键的行业去,恐怕现在的做法需要纠正了。

第二个我提出企业国资的监管和出资是否需要分离?就是说国资委真正从政府层面进行监管的话,应该把更多的直接作为股东的权利下放到下一个层次,也就是各种管理公司、投资公司,要建立若干管理公司或投资公司。政府层面,11 国资委作为监管者,具体作为出资人去履行股东的那个权利要交给那些管理公司、投资公司。然后他们行使权利直接依据的就是《公司法》,而不是说国资委行使股东的权利依据《公司法》。这样就形成一种制约关系。

第三个问题我提出的就是按现在这种体制,我们制定的这些规章,比方说国资委现在就在制定一些规章,它作为众多出资人机构之一,为什么它制定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要其他代表国家出资的机构执行,我这点没想明白。原来作为监管机构,制定的规章制度叫所有的国企都遵守那还讲得通。但在今天这种情况之下,中央国资委仅仅代表国家来投资,现在是141家企业,这是中央企业,还有其他企业,我为什么要执行你那个中央企业的股东制定的规定,跟它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比方说,我上海地方的国企和国务院国资委是什么关系?地方企业又不是你的出资,你制定的规章为什么要我来遵守?所以我对这个问题一直感到困惑。在现在这种情况下,我要提出行政法规由谁来提出草案,因为通常情况估计都是国资委在做。这些规章文件到底谁来制定?这是存在疑问的。

接下来,我提出的第四个问题是监管者与被监管者责任应如何落实?这个问题涉及到监管的最终效果,即监管目标的实现。比方说现在是谁来负责这些法律、法规、规章的执行?这个企业违法违规了,监管机构是作为股东来管理的,在政府层面谁来管理?谁来监督?股东管和政府管我认为性质是不一样的。政府管,我可以对你进行处罚,股东管可以进行处罚吗?有没有这个权力呢?这些法律法规谁去负责执行,谁去负责处罚,以及最后对这个企业的绩效,监管本身的效果进行评价,这实际上都存在着一个缺位的问题。我把这些问题提出来,我认为国资委应该履行出资人职责中的一种职责,那就是代表政府进行监督管理。从出资人来讲,整个政府都是出资人。政府的出资人职责应该进行分解,不能单纯地讲只有国资委是出资人,其他人不是出资人。把公司法上股东的权利下放到国资委一个层面,也就是各种管理公司和投资公司,以他们作为出资人。国资委本身应该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代表政府进行监督管理。国务院国资委一直推崇新加坡的淡马锡公司,说国资委实际上就是新加坡的淡马锡,但从现在的这种模式上看与淡马锡模式根本是两回事。因为新加坡淡马锡本身是一个根据法律成立股份有限公司,而国资委到工商注册了吗,他注册的名称是否符合公司法的要求?淡马锡的运作完全是按照市场化运作,它成立董事会,而我们的国资委有董事会吗,哪些是董事,我们不清楚。淡马锡模式根本不是在国资委层面实现,而下面投资公司和管理公司他们才是淡马锡,在中国不是只需要一个淡 12 马锡,而是需要几十个、甚至更多的淡马锡。通过政府或立法部门的立法,将这些国有资产投资分散到一些投资公司和管理公司,这样也可以分散国资经营的风险。国资委专注于代表政府进行监督管理,使这些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始终围绕着政府总的管理目标来进行,实现我们国有资产最终的目的。我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

陈昶:谢谢顾教授的发言,接下来由锦江国际副总裁兼总法律顾问王杰同志做演讲。

王杰: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各位老朋友,下午好。今天会议的安排想请我就企业对外投资的问题谈点看法时,因为时间关系,我这个题目是不可能讲完的,这个题目很大。我从企业到政府,又从政府回到企业。我实践的体会是,企业里决定一件事情有三个方面的风险,企业可以冒两个方面的风险,另一个方面是不能冒的。比如企业要上项目,马上就碰到一个问题,技术上有问题、难关、风险,这个风险我们不怕,我们可以技术攻关,失败了再来。技术风险解决以后,做这件事情没有钱,我感觉也不用怕,可以借款、融资、举债,冒财务风险。但是法律上有风险,谁冒法律风险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据我在企业和政府的工作经验,感到法律风险是不能冒的。国资委和法学会举办这样一个论坛,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我现在又回到了企业,我对自己在94年到96年的经历感到很荣幸,和世界500强中的300强谈判过,跟美国福特、Armstrong、英国皮尔金盾、日本三菱都谈过项目。那个时候谈判,是中国要引进外资。我到了锦江,这一年,我们的谈判是和世界上最顶级的酒店管理企业Interstate、Starworld谈判,这个谈判是要走出去的谈判。我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作为一个跨国的超级酒店管理公司的法律主管到底在想什么,我将如何做。本来这个讲义上有5个问题,时间关系我不能完全地讲,我只能点到为止。

第一个问题,我们作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特别是总法律顾问,在涉外的国际经营管理公司的经营管理过程里到底在想什么,我认为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就是你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原来国资委一直强调,法律思维离不开经济思维,两个思维是要结合的。所以我的第一点其实是在讲,法律人在考虑法律问题的时候,基点不是法律问题,是经济问题。当前中国企业 13 要走出去,我们的基础和前提是什么呢?我这里概括了四点。首先,经济全球化和企业国际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些结构性的变化,特别是经济增长格局有所变化,但是经济全球化大的趋势不会改变,这个是我们的一个判断基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技术性作用不会改变。第二,政府维护市场运行的职能会有所强化,特别是中国政府,当然也包括美国政府。但是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没有改变。第三,国际货币的多元化可能会有所推进,最近人民币在世界的地位可能会提高,我们的发言权可能会大一点。但美元作为主要国家的主要货币的格局没有改变。第四,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会有所上升,特别是“金砖四国”,但欧美发达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领先的格局没有改变。所以,在今年我们锦江集团收购美国的顶级酒店管理公司Interstate的过程当中,我切身体会法律人的思维的基点应该是经济思维,这是我今天要讲的一点。

第二,法律工作者要有什么作为呢?就是我们的思维和逻辑。首先,我认为全部的法律工作应该在国际经济运行规律和行业发展逻辑中寻找到自己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什么?就是要确保企业完成它最终的目标,在企业赚钱的过程当中,法律去帮它维护好,去帮它利益最大化,去防范它的风险。这就是我们法律工作者的逻辑基点。原来我在国资委和我们的法务交流经验,我经常讲,法律顾问要讲“三句话”,不能讲“一句话”。第一句话,这件事情是不是合法。锦江董事会要决定一件事情,问我这个事情是不是合法,我必须要作出判断,我不作出判断,谁作出判断?这是第一句话。第二句话,这么做法律风险在哪里?你要揭示风险,如果讲不出第二句话的,这个人没有水平。但是关键是第三句话,如果这件事情不能这么做,我建议怎么做?这是要有点功力的。我们针对自己行业讲的这三句话,恰恰是我们全部法律逻辑的起点。第二,法律的思维是全面的,所以,我们必须从国内法和国际商事管理的法律渊源中把握关键的法律问题。有的法律顾问写的法律意见洋洋洒洒,当然这也是需要的,但是只在写论文的时候需要。从实战的角度来讲,法律意见书要揭示关键问题。我讲话不多的,但我三句话讲到点子上,就是要从国内和国际的惯例当中把握法律的关键。第三,经济全球化的背后是法律规则的国际化。这一点在实务操作中我们越来越有体会。跨国资源的流动,国际贸易需要统一的规则,WTO的规则就是最好的法律规则全球化的典范。当然要防止法律国际化变相成为美国化或者否定民族化。在这三个逻辑的视野当中,我感觉法律工作者才能找到自己的逻辑起点。

第三,从宏观上讲,系统和体系的重要性。我认为首先要看宏观,宏观是法律工作者,特别是总法律顾问必须关注的。我认为在总法律顾问的整个思维里面,法律体系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当你经验不足的时候,以体系替代经验是非常好的捷径。我们法律工作者具备的法律体系是建立在我们学习的法律的特定术语当中,考虑问题的特定角度当中。以前国有企业的领导出去考察战略伙伴,喜欢带两个人去看人家三样东西。第一个人带办公室主任,第二带财务部经理。看三样东西,一看营业执照。一看营业执照注册资本5个亿,是个大公司;二看人家的财务报表,几百个亿,是个大公司;三看厂子里有多少人,万人大厂,是个大公司嘛。但是,06年新《公司法》出来以后,19个区县要求我去跟他们交流,我当时跟我们的总裁董事长讲,现在出去考察战略伙伴,可能要带三个人,看另外三样东西。首先带个办公室主任,带财务部经理也不错,但是还要带总法律顾问。我到了锦江以后,董事长出去谈判,我必须在旁边的。看的不是营业执照,美国公司进来都是一美元注册一个公司。跟我们谈判的美国公司在开曼群岛注册一个一美元的公司到中国和国有企业搞合资,拿了我们厂房土地去抵押,然后取得银行贷款,我们还认为搞了一个大合资,我们被人家玩得厉害。只有银行的资信才是真的,银行对它的评价才是真的。第二也不看它的财务报表,财务报表没什么用,要看现金流量,流量是真的。第三,不是看厂子里有多少人,而是看自主品牌和客户名单。我认为制度一变,观念要变。这种思维是哪里来的?只有法律工作者具备。这是从体系和系统里面学来的。因为时间关系我不能够展开。在整个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税收,包括国际争议的解决上,我们有一套特定的法律思维,而这套法律思维正是我们要从宏观上把握的关键所在。

第四看微观。宏观问题解决以后就是我怎么做的问题。首先我感觉在整个国际经济的投资过程当中,中国国有企业走出去的教训非常惨重,这里面的源头是法律的设计没有到位。最近锦江在谈判几个项目,大家注意到AB股都已经停牌了,31号复牌。我们在做什么,这里我不便讲,我们有正规的信息公开的渠道。但是我可以这么讲,锦江走出去的所有谈判,都是在董事长领导下总法律顾问全程控制的。法律风险的防范从决策的时候就进入了,这里我特别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这几点。首先,我们要准确地选定企业的组织形式。我走出去收购兼并,是成立合资公司,还是收购后组建独资公司,还是像某些西方国家一样组建非法人实体,这是很严峻的技术问题。我认为许多国有企业走出去,最后遭受重大法律风险的时候,往往是源头上这点没有把握好,糊里糊涂地出去了。出去以后想一定 15 要自己一个人走路,没有人陪的。锦江不会这么做,我们收购Interstate,首先跟美国最大的酒店投资商德尔公司组建一个50对50的合资公司,然后两家共同去完成酒店的收购。我可以利用它本地的经验。千万不要一个人逞能。但是这个问题,国内法律界多少人在研究呢?我注意到国内法律专业机构的经验不足。

第二,要用有国际经验的中介机构,比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评估事务所。我们现在都用大牌的,我们不在乎这些钱,比如说我请Baker&McKenzie,它的价格很高,但是我认为值。只有这样的中介机构的团队在境外才能够帮助我们考虑法律风险的防范,这个钱不要小气。

第三,东道国和母国的法律框架是整个法律框架设计的原点。这里我特别提到备忘录MOU的问题,同志们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备忘录。今天我不能就这个问题展开,我认为广大的技术人员要注意这个问题,它是今后跨出去战略在法律上非常关键的问题。

第四,要有完善和透彻的尽职调查。尽职调查就是我刚才举的案例,需要视野和角度的深入性以及专业性。专业性的尽职调查必不可少。我在96年的时候,曾一年到英国3次,英国人的尽职调查非常严格,英国银行付一块钱,要六个人同意。我感觉这个成本很高,但是非常值得,银行的钱不会糊里糊涂地就出去了。我们这里是几十亿的钱,两个人就可以搞定。这种制度下培育起来的企业,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尽职调查的理念。每件事情都要有各种角色的人予以分别负责。我认为尽职调查发展到今天,难度越来越大,但是作为总法律顾问,尽职调查是你对董事会提出合理意见的一个基础。哪个总法律顾问在发表意见时,只有看到尽职调查报告以后才有发言权,我现在就是这么做的。

第五,在这一系列工作完成之后,有一个风险的评估。对风险要进行识别、分类和评级。风险有很多种,但是最后产生风险的是法律风险,因为进法院门的或者进仲裁机构门的必然是法律争议。任何风险在我眼里都是没有价值,但是法律风险是有价值的,因为它会产生结果。

在国际经营过程当中,我们千万不要忽视管理文化的整合,这很难。像锦江上个月在世界酒店业最新排位中是第13位,从17位到13位,亚洲地区第一位。就算是这样,你的被管理的对象,曾经给四季酒店管过、给凯悦管过、给希尔顿管过,我们的压力就大了,这些都是顶级的管理公司。文化的融合也是法律人要考虑的,整个收购里面要体现这一点,否则就会有争议。比如说,我曾经碰到一个顾客,酒店的经理允许他养一只狗,费用是一年12000美元,中国人收购下来以 16 后认为这笔开销不应该由酒店来支付,一下子就把这个费用给砍了,这个人很不高兴,工作积极性马上就下来了。在他的文化的培育中,他认为狗是他的组成部分,你不尊重他的狗,就是不尊重他的工作能力,同样对他是一种伤害。所以我们的法律工作者要关注的东西很多。

最后,微观层面我们肯定要把突发事件和防止国有资产的恶性损害作为我们逻辑的归宿。要打赢国际官司,在源头上就要考虑好,写合同的时候就要考虑到怎么打赢官司。因为不能展开讲了,我愿意把微观层面的几个部分贡献给大家。

最后是信息和控制。我认为在整个中国对外投资经营当中,信息必须全方位地把握。我这里有一个表,所谓全方位的把握是从这五个方面来把握。首先是经济环境,有15项指标,是世界银行和经合组织一致推荐的。第二,政策环境,有5项指标。第三,法律环境,有4项指标。第四,文化环境,有4项指标。第五,技术环境,有5项指标。我认为信息把握是我们国有企业在国际经营、投资过程中,必须多方位注意的。整个投资经营过程当中,我们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大量的案例分析,感觉到已经悄悄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比如说,现在的领导者或管理人跟原来的领导者和管理人已经有不同,过去领导者和管理者无所不知,样样都懂,现在的领导者不强调自己样样都懂,强调自己是一个学习者。过去的领导者、管理者往往是国内视野,但是现在是全球视野。这里面细微的变化值得研究。这也是我们在对外投资和国际管理中,在法律控制过程中注意把握的。注意这个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讲义上第五条的第三个问题,关键是实现控制、主动防范风险。防范风险不能被动,要主动,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思维、法律思维的结合,使国有企业在国际经营管理之中立于不败之地。谢谢大家。

陈昶:谢谢王总的发言,接下来由上海华益律师事务所主任段爱群同志做演讲。

段爱群:各位领导、老总,非常感谢上海市国资委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这几年来在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中的思考和学习的体会,跟各位领导汇报和交流。我们集团最大的特点是将“产”、“学”、“研”结合起来思考国有企业的改革和重组。我们的“研”不仅仅是一般的课题研究,我们是参与像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一些比较大的前沿的财政制度的制定和思考。比方说中国投资总公司,我们在参与研究中提出把外汇储备和外汇资产分开,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的金融产品。另一个方面,保险资金对基础设施的投资,由中国平安牵头,保监会主导,起草了 17 《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试点管理办法》等等。像类似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今年国家进出口总局连续出来的59号文、60号文,包括刚刚财政部出来的2009年1117号文。通过这些学习和研究,以及我们在前面这些改制中的思考,我们就感觉到改制重组真的是一篇大文章,要真正做好的话,确确实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有企业法律方面的论坛,我就想到金融危机过程中大家引起共鸣的是北京共识、华盛顿共识。以前西方认为,我们将他们的投资国有化,但是没有想到金融危机的过程中,西方把我们的境外投资国有化,比如平安投资富通,最后比利时政府将其国有化。当时我们提出这是一种新型的政治风险,应当考虑如何安排。另一个问题是华尔街金融危机最大的赢家和最大的祸根是谁?他们认为是在管理层,管理层很贪婪,其实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国家的国有企业改制和重组,对于我们的管理层和职工持股能够带来哪些问题和启发,这个非常重要。改制和重组的定义和模式大家都很熟,有法律形式的改变,有限责任公司变成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司法人变成公司性的法人。然后资产收购,股权收购合并或分立,公司法有规定。我们的改制中,企业最关注的又有实质性影响的是财税这块。企业在改制重组过程中,做改制方案的时候要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是国家的政策。在不同的阶段,改制重组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最早84年中央的经济体制改革决定出来以后,拉起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那个时候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把企业从政府的附属物,即市场的客体,变成市场的主体。《公司法》出台后,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前这个目标在一层层地推进,不仅要有现代产权制度和企业制度,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强调国有企业在金融危机以后,在走向全球的过程中,我们的竞争力和集中度怎么培养和安排,所以要考虑政策的取向在什么地方。

第二个问题,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和要求。法律问题和法律风险的问题不是一个量的概念,而是一个成败的概念,把握好的就成功,没有把握好就会失败。国有资产产权管理有许多具体的目标和指标,比方说管理层的持股和职工的持股问题,持股是不是就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其实金融危机之后,全球比较大的企业,如AIG,上周在北京与其亚洲区的总裁谈这个问题,即管理层的持股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现代企业制度如果没有管理层持股的话,那么这么一个泻通函数和激励、约束机制能不能建立起来,像这个问题我们企业改制的过程中就碰到了。我注意到包括财政部也好,国资委也好,对管理层持股既谨慎又规范,但是还是开口子的,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前后的政策比较零碎,难以成体系,在几个 18 大问题上难以把握。比如说,哪些企业允许它的管理层持股,它的资金来源何处。如果现在是有限责任公司的话,股东的人数是受限制的,持股会、工会持股,证监会反对,如果通过信托或是委托持股,国资委是不支持的,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持股,这是一个问题。另外一个问题,持股的比例不易操作,资金来源这块,企业对职工持股到底有哪些支持和安排,一般来说不能垫资,不能贷款,更不能拿国有资产直接去作价入股。但是现在对一些风险投资的国有企业和一些高新产业有一个口子,国务院今年应该是28号文对海淀区的高新产业就有一个口子,对他们的技术和管理方面可以入股,这些费用在税收方面如何处理?我们国家的《公司法》134条规定,只能从税后利润中支付。但是财税部门规定,管理层和职工的持股在所持股票上市的区间里面,与你的职务或被雇用是有关系的,是按照你的薪金来考虑九级仓和五级仓的累积问题。但是一旦你的公司上市之后,这个时候的价格到你抛售时候的价格之间的差额是按照财产收入来收税,那么就有一个问题,作为薪金来考虑的话为什么不能税前列支,而一定要按公司法规定的在税后利润中支付,所以这些前后是有冲突的。这里面有一个敏感点在什么地方?你不要触发国有资产侵占和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大家深有体会的是,前几年,内蒙古伊利股份的董事长在进行管理层持股时出了问题,最后是我们全盘收拾,它在这个里面失败的原因和有启发的东西还是很多的。另外一个方面我刚才讲到了,就是国有企业有他的社会责任感,体现在对职工的安排和对劳资关系的处理。比如,一次性地辞掉这些职工要给予补偿,那么补偿费用的支出问题,还有内退职工的费用,还有退休职工的费用,它在统筹外有一些费用,这些费用怎么来进行开支和处理。2009年的1117号文规定既不能从净资产中直接扣抵,也不能从转让价款里面进行扣抵,你要从转让收入中进行扣抵。这里有一个问题你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是两个,一个是保值增值,再一个是税的问题,我们在制定方案时要考虑的问题。

第三个依据就是法律。05年《证券法》和《公司法》作了修改,07年《会计准则》全部接轨国际化,《企业所得税法》和《实施条例》出台了,我们相关的改制和重组依据的法律有很大变化,特别是最高法院今年和去年出台的《公司法》解释二和《合同法》解释二。因为这里面问题非常丰富,我就不展开来细讲。

第四个问题是税收法律的问题。在改制重组方案涉及的过程中,你这个交易结构怎么设计,我们认为这里有三道关。第一道关就是你从整个企业的产业结构等各方面安排一个架构,第二道关要用法律来进行检验,它有哪些风险,考虑哪 19 些与法律有冲突,哪些没有规定,法律将来可能会这么规定。第三道就是税收和会计,你怎么做才最合算,怎么做才避税。这里面有一个问题,税务稽查一般不查国有企业,即使稽查也不会作出苛刻的要求,国有企业往往容易掉以轻心,我提醒大家的是,这次金融危机以后全球关注国有企业,我们国有企业将来它的目标是走出去,将来它的市场是国际市场,对手是国际上的竞争对手,那在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要交税的地方不交税,节税的地方也不节税,你不交税时税务部门也不来找你。这里面有一个什么后遗症,就是WTO框架下的反补贴这把利剑导致的后果,这个问题的教训十分深刻。我举一个例子,当年英国联合钢铁公司,在国有化改制过程中对其中一个指标放得比较松,对企业股东有一点好处。这家英国钢铁公司在美国市场上与美国钢铁公司发生强烈的竞争冲突,这种情况下,美国钢铁公司在调查中发现,评价作价入股时,政府有一块没把它算进去,于是抓住这一点,正是因为你政府有这种补贴,才导致英国钢铁公司的供给曲线右移,所以要对其征收惩罚性关税。英国钢铁公司没有办法,把它买的公司再出让给民营企业,美国公司仍然不放,当年给你的补贴使供给曲线已经右移了,没有回来,因此追缴其惩罚性关税。因此,我国中央和地方的国有企业,在反补贴问题上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因为税收这一块在WTO反补贴协定中叫财政资助,税收支出是重要的一环,考虑方案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进去。另外一个问题,即最后一个标准是各方利益的平衡问题,企业、职工、管理层、国资委、债权人、税务部门等方面的问题都要考虑。在协调上有很多技巧,这个我就不展开了。时间有限,不能按照讲稿来了,下面我发言的第二大部分,我将重点讲一讲改制重组过程中到底有哪些问题值得借鉴和启发。

我讲的第一个问题是作价入股,作价入股有几种,国有企业吸收外来投资者,有一个对价问题,对价和对赌之间的区别在什么地方,与法律上的保底条款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是一个问题。第二是劳资关系的处理问题,我前面已经讲过了就不重复了。

第三是职工持股和安置资金的来源和处理问题。在持股的主体和公司的自治结构之间如何安排,共益权和自益权如何合理划分,分取股息,对管理权、投资权、表决权怎样作合理的安排。另外一个是关联交易问题。我发现《公司法》和《国有资产法》对关联交易的界定有冲突,关联交易表决这一块,本来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是要回避的,但《国资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也要回避,这样一来问题很麻烦了。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控股公司的问题。我国没有《控股法》,控股股东的地位和作用、边界到什么地方,都没有规定,现在很危险的地方是许多集团一个控股股东说了算,公章全部收起来,然后等决策下来后公章统一盖,这个很危险,这样就触犯了资产混合和法人人格否定,可能诱发连带责任风险。因此,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过程中要加快控股公司的立法。还有一个就是公司资本制的类型问题,比如说京沪高铁,总投资2200亿,注册资本为1100亿,按现在《公司法》的规定首期投资20%,但这个钱出资后比较闲置。另外一个方面,如果不这么做它不能注册,在国有企业改制的过程,现在往往是一分为二,留下一个总公司,往往是非公司型的企业法人,它算不算控股公司,承不承担有限责任。像这些问题,应该来说都没有明确。这些问题应该来说都是比较敏感的,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能一一展开。我提出的建议,若要归纳总结的话,一个是不能仅仅只从法律、财务、财会各个分立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一定要联系起来考虑,法律部门、财会部门都有它的角度差,包括投资顾问,怎么能把它们结合起来考虑。第二,我们要知道国有企业作为我们制度的优越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它的功能是非常特殊,那么在将来的国际竞争中碰到的冲突也越来越多,所以这一块怎么进行超前的安排就显得非常要紧。其他不多讲了,谢谢!

徐庆镇:第一阶段的研讨已经结束了,非常精彩。我相信第二阶段也会继续保持风格,好戏在后面。我们第二阶段的专家学者,第一个是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吴弘教授;第二位是东方国际副总裁强志雄;第三位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韩长印。下面先有请吴弘教授做演讲。

吴弘:谢谢徐会长,各位下午好。我这个题目是比较理论化的,大家知道这两年我们国企投资金融衍生品一直暴露出一些问题,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以后,这些问题都比较集中。有一些大型国企投资金融衍生品产生了巨额的亏空,国企投资金融衍生品的问题引起了社会上广泛的关注,这样实际上兴起了一轮制度建设的问题。当然亏空问题也不纯粹是制度的问题,制度的确有缺陷,不管是国家的制度还是企业的制度,不管是执行上还是制定上都有问题,这样就兴起了一个制度规范的高潮。标志就是今年三月份的时候,国资委公布了《进一步加强央企投资金融衍生品的通知》,对央企进行金融衍生品的投资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这个可以说是整个制度建设的一个高潮,那么我这里就对制度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提 21 一些想法。

第一个问题就是国有企业对衍生品投资制度建设的意义。首先第一点是要认识金融衍生品的双重属性——既有高收益又有高风险。衍生品作为一种金融的合约,它的价值是取决于一种或多种的基础市场或指数的。我们根据深度来讲有远期的、期货的、期权的,现在已经发展到结构性的,衍生品的价格受到基础市场价格走势的影响。另外一方面,它不是一个实务性的资产和劳务,而且它还具有比较大的杠杆性,至少它都是采用保证金的,所有都有杠杆性。此外它本身属于创新类产品,而创新就是为了回避现行的监管和管制,所以这几个因素结合在一起,衍生品就要比基础资产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导致的损失就是风险。衍生品的确也带来很高的收益,所以它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好的话,它就帮助企业管理风险、锁定成本、稳定收益或者对冲风险;但是如果认识不足,贸然参与、过度投机的话,就可能给交易者带来巨大风险。比较典型的就是前两年的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以及中信泰富,这是最典型的例子。因此,双重风险不能被某一方面所蒙蔽,仅仅看到收益而不看到风险。因此,企业在这方面要有一个认识,这是第一个认识。第二个认识是一些国有企业参与衍生品交易是不可避免的,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也就是说衍生品的初衷就是为了规避风险的,当然它有它的投机功能。那么国企参与衍生品交易本身就是为了规避风险,参与衍生品交易主要有三方面的国企。一个是大宗商品的买家,包括原材料、能源、农产品方面,这个已经是必然趋势,因为我们是世界工厂。第二个是资源性生产的企业为了防止国际市场的大起大落,来锁定预期的利润来套期保值。第三类企业就是出口企业为了规避汇率和利率的风险,也必然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来抵抗风险,增强国际竞争力。基于这些原因,国企参与衍生品交易是不可避免的,不能因噎废食,这是第二点。第三点认识是制度的建设是为了防范风险,保障国资和国企的安全。历来国资委都要求国企重视衍生品中的风险,要谨慎经营,严格管控,但是还是有些企业不以为然,所以去年一系列的企业爆发出很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建立一些高级的制度,特别是通过法制的渠道来防范风险。应该讲在现在的条件下,企业有盈利的冲动,同时企业也有好的物质基础和不断增长的经济效益,为从事衍生品交易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充足的资金。于是怎么样保障国资、国企的安全,这是法制建设上面临的重大任务。第四点认识就是金融安全。国企从事衍生品交易也是金融安全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加强制度建设也是为了金融市场和体系的稳定安全,所以第一个方面还是要进一步提高和加强对相关法制建设的认识。

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制度建设过程中的指导思想,也是贯穿在立法、司法、执法中的一些指导思想。第一个是要以控制风险为核心。不管监管也好,法制也好都是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而这个风险控制的主要方式就是制度制定和执行。但是这里要强调的一点就是控制风险并不是要禁止国企进行衍生品交易,而是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衍生品的市场有所发展,特别是国内的衍生品市场还需要发展和健全。总的来讲,要保障国企规范有序的进行交易,实现规避风险、套期保值的目的。

第二个指导思想就是要明确国企投资衍生品的目的。我们的制度建设不管是哪一层级制度的建设都要明确衍生品投资的目的,首先要区分过度投机和套期保值。套期保值就是衍生品使用者利用远期的现货市场或衍生品市场,将远期现货的价格风险通过衍生品市场的交易来进行转移,当然这种转移既转移了价格波动造成损失的可能,也放弃了价格波动产生收益的可能,所以它主要是锁住利润,回避风险。但是利用衍生品的过度投机就不一样了,它往往是单边的,它利用衍生品的头寸,承担价格波动可能造成的损失为代价获取这种波动产生的利润。如果单纯的追求利润,不充分考虑自身风险承受的能力,盲目地参与投机,不切实际地幻想,那么就会成为这种衍生品交易疯狂接力赛的最后接棒者。我们已经产生的巨额损失往往就是因为企业过于大胆,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轻率介入衍生品交易造成的严重后果。应该说国企是一个大的投资者,但绝对不是专业的投资者。因此企业要严守套期保值,不介入投机,那么就要在持仓的品种、规模、方向、期限、经济实力等等方面要匹配,这些国资委都有相应的要求。只要你按照期货与现货统一考核的原则来操作的话,应该不会出现重大的亏损,我们要明确国资投资衍生品的目的就是回避风险、套期保值。国企应该是金融衍生品的使用者,所以要严禁任何形式的投资,这是指导思想中要明确的第二点。

指导思想的第三点就是国企投资衍生品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有所选择。因为要考虑它的风险性,所以国企投资衍生品是允许的,但是要谨慎从事、适度参与、控制深度,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有所选择。这里有三个选择,第一在市场选择方面,尽可能选择在场内交易,谨慎对待场外市场。我们知道场内市场交易就是在交易所交易,不管国内的国外的市场,一般而言衍生品的结构比较简单,报价集中、价值发现的机制比较准确、流动性比较好,而且便于监管,所以能够符合我们对衍生品所给予的希望,如果出现问题和风险也是可控制的。但是场外交易都是一对一的交易,它的透明度、流动性、监管度、信息都是不足的,所以很 23 容易被少数不良的投行操纵,企业对这些市场比较陌生也容易受到蛊惑和损失。我们现在所暴露的问题都是场外交易形成的,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选择场内交易。第二个选择是产品选择方面尽量选择成熟的、结构简单的产品,谨慎地对待复杂的衍生产品,特别是现在那些复杂结构性产品。有的结构性产品已经被称为“有毒的结构性产品“,很多国家、地区的法律比如美国和香港的法律都禁止这种产品。我们要对衍生品交易有一个的概念,衍生品交易都是灵活交易,总是你赢他亏,他赢你亏,所以很容易演化成一种投机赌博的交易,我们要克服这种好赌的习性,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都要克服。总体来讲,对企业主营业务无关的,不涉及规避风险的、非对冲性质的、难以认知的复杂的金融产品,我们尽量远之,法律或基本原则都要求企业远离这样的交易。第三个选择就是在杠杆化放大的效益问题上,我们要选择低杠杆性的,限制国企涉足高杠杆性的产品。因为高杠杆性的风险更高,更难以控制。高杠杆性的放大效应很大,经常暴盈暴亏,国外一些成熟的金融机构也因为高杠杆率的使用而导致迅速破产,这些案例也很多。所以如果个别企业必须要参加这种高杠杆率投资,前提是这个企业要有良好的风险管理系统,要有准确的决策能力和好的投资衍生品经验,要有特别的准入资格。第四个指导思想的考虑就是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相结合,作为制度建设来讲我们现在肯定需要这两方面的结合,而衍生品投资更体现出这方面的重要性。国企投资衍生品要形成一个体系,国家层面的立法,监管部门的规章,特别是国企内部制度化就是内控制度,内控制度的重要性在于,我们发现目前大型国企受到衍生品投资的损失,一个很重要或共同的原因就是内控制度的缺陷,有的是缺乏内控制度,有的内控制度如同虚设,没有发挥作用,因此外部监管和内部控制必须要结合好,这对国企投资衍生品的风险控制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讲的关于制度建设中指导思想的方面。

第三个方面就是外部监管制度和内部监控制度的几点设想。首先我讲下外部监管制度的完善。首先要构建一个协调监管的体制。金融监管体制本来就有不同的争论,统一监管还是分别监管,功能性监管还是机构性监管,国资投资衍生品工具还涉及到国有资产的监管,事实也证明了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问题肯定是有问题的。那么要适应现在金融衍生品工具越来越复杂的情况,就需要建立一个相互协调的监管机制。我这里没有革命性的主张,只是说在现在的监管体制下,怎么建立一个协调的机制,就现在的国资、金融、财政方面的监管怎么形成一个合理的制度,使他们能信息交流,共同监管国资的投资。

第二个监管制度的完善就是准入制度。要有针对性的准入制度,一个是对各种衍生品业务进行分类审核。国企要进入的话要分类审核,根据国企的自身情况和市场情况来核定;另外对境外的衍生品要有专门的准入制度,目前国企发生的大规模的衍生品的亏损都是在境外市场,尽管我们已经严格控制了,但是还是出了问题,所以准入还是要控制,这是监管的第二个制度。

第三个制度就是信息披露制度。现在不能说没有,但是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还是要执行,特别是国企中的上市公司除了正常地披露一般的生产经营和财务信息外,还要附加披露衍生品投资信息,产生一种社会舆论的压力。对尚未上市的国企也要按照要求向管理部门进行报告,同时鼓励自愿向社会公众披露。

第四个制度是改革现在对企业的考核制度,防止单纯的追求高回报,不考虑风险的情况。第五个制度是对国企衍生品投资的风险要有日常的监控制度。这是我讲的第三方面。

第四方面就是国企内控制度的健全。内部监控最关键的环节就是投资决策与授权审批。我也参与了一些企业内部制度的设立,我觉得这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国企建立内部制度至少有三级的决策机制:董事会、董事会里面的专业委员会以及负责衍生品投资的专门的交易工作组。当然要通过内部制度对三级机构分别授权,要有人负责。这里面有两点很重要,第一个是执行,尽管有的企业建立了这样的制度,但是不执行,所以三级制度建立后执行很重要。这里有个例子就是中航油的新加坡公司,它有这样的制度,也有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但是他们只开会不了解情况。在中航油整个投资过程中,他们稀里糊涂的,只有内部少数几个人决定一切,所以不断地套牢,不断地深陷,最后拔不出来了。还有一个就是对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很重要的,包括在衍生品投资决策中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内控制度之一。内控制度之二就是操作执行制度,包括机构的设置,人员的设置。另外还要前台中台后台人员的分离,这也是很重要。还有就是执行人员的操守也是很重要的。内控制度之三就是内部的风险控制。首先要建立一套制度,要有平行的、独立的、时事的监控制度。至少在国企的内部,操作系统和监控系统要平行设置。如果操作系统自己操作自己监控,那肯定是有问题的,所以要形成相互制约的两个体系。另外就是加强财务和内部审批的监督,要信息畅通。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要交流要沟通,要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制度,特别是制定风险紧急的应对预案。第四个制度是内部的监督评审制度。这个制度只要是事后的,就是在整个交易完成以后要对制度的施行情况要有一个整体 25 评价、检讨,要进行完善。国企进行衍生品交易的制度,不管是监管制度还是内控制度有很多,这里我只是把我认为重要的制度在理念上提一下,我想加强制度建设,是有利于国企在开展衍生品交易过程中提高风险控制能力的。谢谢大家。

徐庆镇:谢谢吴弘教授,接下来请东方国际副总裁强志雄做演讲。

强志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下午好,我的题目是《金融危机下外经贸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及对策》。08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给全世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体、金融产业乃至实体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中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而外经贸企业更是首当其冲。今天我结合东方国际集团的实际和外经贸企业的现状,从金融危机对外经贸的影响,金融危机下外经贸面临的法律风险和东方国际集团应对法律风险的一些做法,从三方面作简要的阐述。

首先,金融危机对外经贸企业的影响。这个影响大致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日欧三大贸易伙伴需求急剧减少,国际市场需求明显萎缩。大家知道我国出口60%以上是出口到美国,日本和欧洲,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的滑坡导致了我国国际贸易订单的大量减少。以我们集团为例,08年我们集团出口到美国比07年下降了9.13%,对欧盟出口同比下降了5.8%。09年上半年对美国出口同比下降了21.82%,对欧盟出口同比下降了35.46%,对日本出口同比下降了21.88%,其它市场包括三大新兴市场拉美、非洲、中东,三大潜力市场东盟、韩国以及俄罗斯,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等,受市场萎缩的影响,大客户销售明显收缩。许多国外公司关闭,采购计划大幅缩减,中小客户更是由于市场低迷,只是观望,有的客户迟迟不下订单,有的客户落单时间明显迟后。同时,受销售和欧美其它国家货币贬值的影响,许多客户纷纷调整品种的档次,要求出口商降价和减价,造成了出口成交的困难。由于市场不景气,许多客户恐慌心理上升,为减少库存,他们采取不进货少进货,或缩短进货周期等办法来分解困难,这就造成了外贸出口企业的订单大幅减少,下单推迟和交货期缩短的现象。同样,我们公司的另外一个主业——国际物流业务,上半年总体呈下降趋势。第二个影响是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贸易摩擦日益加剧。一般经济发展良好的时候,贸易摩擦会减少,越是到经济发展减弱的时候,摩擦会加剧。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遭遇了大量的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以贸易救济调查为例,08年美国对中国的不锈钢压力管、管线管、厨房器械等产品发起了5起 26 反倾销反补贴的调查,涉案金额达到5.1亿美元。同时,美国还对中国的弹簧组等一些产品发起了5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达到2.81亿美元。另外美国还对中国的碳素钢板发起了1起所谓反规避的调查,一般国际上把改变运输线路、谎报原产地、伪造官方文件等等视为规避行为。欧盟对华蜡烛、不锈钢钢板、无缝钢管、铝箔等发起6起反倾销调查。此外,欧盟还对中国的钢管配件等发起了4起反倾销复查,即反倾销认定结束后每年不断进行所谓的复审。同时,我国还遭受到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国遭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导致每年损失数百亿美元。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也经历了比较严重的贸易摩擦,给企业出口增加了困难。比如,7月份美国一家纸袋产品的生产商及其子公司,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和美国商务部递交了对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生产的纸袋产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的申请。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已正式立案调查,这个案子虽然不大,但是它对我国纺织业的影响巨大,2005年以后我们一直说的是后配额时代,美国对纺织品开始的第一起贸易救济行为,因为中国纺织品的出口量十分大,这个案子引起中国政府,包括全国行业协会和许多企业的高度关注。可以预见,到下半年会有更多的类似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贸易争端的频繁发生对外贸企业的经营无疑是雪上加霜。此外,我国的外贸企业还受到了生产成本、融资、出口政策的调整、汇率的变化,包括我们外贸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比如缺乏行业自律,企业间恶性竞争,缺少研发技术和设备投入等等,这些因素在某些程度上影响了外贸业务的开展。我们东方国际集团的主营业务就是贸易进出口和与之配套的国际物流,下面,我将围绕这些业务谈谈这次金融危机给以我们集团为代表的外经贸企业所带来的法律风险和采取的对策。

首先是金融危机下,外贸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一是国内外客户支付能力下降,货款回收存在风险。受金融危机冲击,国内外客户均遭遇了银行授信和贷款的影响,客户支付能力下降,许多客户由于资金周转和销售困难,纷纷要求延长付款期。由于市场履约和收汇等各类风险难以预测和控制,再现加上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剧,客户潜在的违约率提高,风险增大。例如,我们有许多客户将支付方式由信用证支付以改为TT支付,信用证的支付是银行的信用,改为TT支付就改为商业的信用,变成个人信用,导致了支付信用的降低。一旦客户出现支付困难,产品出口到国外以后,外贸公司便不能及时收回货款,或根本无法收回货款。有的公司今年遇到了不少国外客户进入破产保护的程序,无法支付货款的情况,而且其中许多是有着相当长业务合作关系的老客户。在业务过程中,客户往往是 27 先更改付款条件,而后延迟付款,到最后有些外贸公司就接到了国外客户的破产律师函,这种情况在今年并不少见。

二是国内出口委托方恶意诉讼,将风险转嫁到外贸企业。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代理业务当中。由于国外客户在金融危机下出现的支付困境或破产,导致某些代理业务不能正常收汇,国内出口委托方为了转嫁风险,故意将代理关系扭曲为收购、加工关系,并在自己企业所在地提起恶意的诉讼,向外贸代理公司诉要货款,加之地方保护主义使得许多外贸公司陷入了极大的被动。

三是进口产品价格下跌导致委托人托欠货款。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公司代理进口的原材料价格下跌。去年上半年、下半年简直可以说是两重天了,上半年涨得不得了,下半年跌得不得了,委托客户的资金流动性出现了问题,资金链断裂,使得客户不能及时支付进口货物的货款和提货,而由外贸公司承担了本应由客户承担的损失。虽然在具体业务操作流程中,一些外贸公司,也向客户收取了保证金,并要求客户提供股票、不动产等在内的担保物,但由于这些担保物变现能力较差,加之其本身价值也一直在波动,因此一旦出现客户支付困难,一些外贸公司将承担相当大的资金风险。事实潜在的贸易争端犹如业务中的定时炸弹,正如我在前面所提及的,日益增多的贸易争端,也给外贸企业开展业务设置了障碍。针对反倾销反补贴的调查,如果应诉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这种国际案子持续时间特别长,比如,苏美的铅笔和家具案,还有到印度的纺织品案子。有几个案子由我集团牵头,会同全国一些企业应诉,最长的官司打一年多,诉讼成本巨大,许多企业选择放弃诉讼,不打则极有可能丢失许多既有的市场。一旦在诉讼中胜出,则税率会降下来,但不参与的,就是十倍甚至是二十倍。所以不仅国内生产商受到的冲击,外贸公司也会因殃及池鱼,难逃影响。

最后,我想汇报一下我们集团应对法律风险的做法。针对以上几种遇到的法律风险,我们要求法务、业务和财务部门密切配合,采取以下五方面的措施:一是梳理企业应收账款,尤其是关注公司外汇账款的催收工作。由法务会同业务和财务部门,加强和完善应收账款的预警和征收机制,由法务部门全面协助财务部门,掌握每一笔货款的收付,及时发现超过合同期限收款的情况,特别是自营业务外外汇收账款的回笼,一旦出现预期,立即要求业务部门提供资料,形成由业务人员、财务部门、法务部门联合把关的催收体系,由法务部门全面介入,并了解业务过程,调查客户资信,掌握货款拖欠的原因,制定催收的计划和工作目标,力争防止任何一笔不良债权的出现和损失的发生。

二是果断采取措施,利用多种手段,将可以发生的纠纷、争议消化在前期协调过程当中,力争将损失控制在最小。对无法协调的纠纷,果断地提起诉讼,将案件的风险控制在最低点。针对国内委托客户可能会提起的恶意诉讼,一旦发生代理收汇不良的情况,我们公司的法务部门一方面梳理代理关系的证据,确定未收款事实和原因,协同财务部门终止该业务的外汇核销和退税的工作,搜集业务资料,补强必要的诉讼证据。另一方面会同业务部门,与代理客户有效地沟通,确定向国外客户追讨的方案,了解代理客户的心态,如出现代理客户存在向当地司法部门恶意滥讼的可能,我们的法务人员将以主动诉讼的方式,争取司法的管辖权,确定出品代理关系,明确不能收回的责任归属。从08年下半年至今,我们集团下属有不少企业就是以这样主动诉讼的方式,有效解决了与多家代理客户之间的代理合同争议,遏止他们恶意提起诉讼的可能,防止和控制了不必要的诉讼和法律风险的发生。

三是由法务部门配合公司经营班子,全面开展对公司客户的资信审查,理清与客户的业务开展模式,合同签订和资信情况等动态的问题。我们要做到事先防范,事中控制,事后补救。事先防范包括法律意见书的签订,合同的起草。但是合同执行时间跨度长,在整个执行的过程中,往往市场变化,客户变化,政策变化和外部价格的变化,包括担保物的变化等等使原来的合同起了非常大的变化,在这个过程当中,就要加强事前和事中的控制。

四是开拓思路,灵活应变。由法务部门为业务开展、开发提供务实的法律支持和保障,在保障企业风险得到控制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为企业开展业务创造便利条件,针对金融危机下业务出现下滑的实际情况,我们要求各个公司的法务部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中风险的控制,另一方面也要为业务具体的开发、开拓提供有效的、主动的、积极的法律支持,发挥法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将法律的服务工作推进到业务第一线。积极参与业务谈判,合同起草等具体的事项,灵活地为业务部门在恶劣的市场环境下创造尽可能务实的内部风控环境。同时,对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关注外经贸政策法律法规的实施,法务部门进行各个层次的教育、培训和普及,对经理层、相关人员、业务人员和专职人员,特别是对国际贸易的争端、反倾销、反调查和贸易壁垒方面的法律培训。

五是为集团外贸企业投保出口贸易信用投保,进一步地提供业务保障。针对日益增加的业务风险,我们集团统一出面,经过几个月交流协商,与中国信用出口保险公司签署了全面的合作协议,有助于保卫我们集团下属的各个子公司提供 29 统一担保,其中包括优惠的费率、一站式服务、服务绿色通道、理赔绿色通道等多项服务内容,这些保险措施也为我们外贸企业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有助于稳定外贸出口的业务。

以上是我们集团在面临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法律风险时所带来的一些对策和措施。在集团领导班子的带领之下,在各子公司的共同努力下,今年一到七月份虽然我们的主营业务有所下降,但已完成净利润占全年预算的70%以上,业务、企业的效益得到了健康的发展。我们深深地感触,我们要战胜危机靠的是科学的决策,靠的是严格的制度,靠的是坚定的信念,经得起大浪淘沙的企业才是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企业。虽然外贸企业目前遇到了暂时的困难,但我们坚信金融危机带给企业的不仅仅是风险和挑战,更多是成长和机遇。经过金融危机历练,我们集团将必定会变得更为成熟和理性,也将变得更有市场竞争能力。以上是我的汇报发言,谢谢大家!

徐庆镇:谢谢强总裁,接下来请交通大学教授韩长印同志做演讲。

韩长印: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很荣幸能在这里和大家交流学习。对我来说,这个题目不是最擅长的题目,但是我还是想讲两点。第一点是这几年我们出台的指数化评价各类企业法律风险的指标,考虑到哪些因素,这些因素对企业法律管理提出了哪些要求。第二点,目前有一些企业采取的防范法律风险的做法,包括吴弘教授、顾功耘校长他们组织的一些疑难案件的论证中映射出来目前立法层面、司法解释层面有哪些问题,需要进行思考和研究。至于防范极端的法律风险所采取的破产、重整、和解等,时间关系我就不说了。

目前法律风险的评价,2005年路伟律师事务所就发表了中国100家企业法律风险系数排名。今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和北京大学金融法中心也出台了上市公司法律风险系数,通过指数化研究作出排名。它从不同的行业、风险因素做出的一个总括的排名,不具有什么突出的意义,如果说有意义的话,就是说这种排名可以界定你所在的公司所处于的风险系数的位阶,然后采取一种常规形式的防范。当然国资委揭示的当前形势下有哪些重点的风险,那是目前应该重点防范的。

排名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所在的行业。有一些行业受关注度比较多的,关乎国计民生的,或者说法律问题最多的,像金融保险,有 30 说法说金融保险的所有产品都是法律风险。你看保险公司的官司是最多的。另外像生物制药、食品安全这一块,涉及到公众消费,涉及到监管部门监管力度,往往是法律风险系数排在第一位的。第二,知识产权。如药品企业,风险系数就很高。反过来上海铁路局、中国邮政就没有知识产权问题,因此这方面没有法律风险。第三个,公司的组织形式。国有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在中国大陆上市还是在境外上市,法律风险完全不一样。有些风险是封闭的不外露的,有些是内部的,并不暴露在公众面前。今年《保险法》的修改,就把保险公司传统可以采用的国有独资公司一律改成股份有限公司。可以看出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相配套的治理结构对企业风险的影响。第四,企业的注册地或者说主要业务所在地。总部在中国,主要业务在中国的,和总部在美国的,主要业务在美国的,完全不一样。还有是其他的,如原料和产品的进出口,主要是外贸型的,原料来自于美国和欧洲,和产品主要卖往美国和欧洲的,与完全面对国内客户的,风险系数都不一样。这些不同的系数说明什么问题呢?不是说系数高的,就天天要亏损打官司。而只要你采取常规化的、非常成熟的方式就可以防范。我举个例子,如果汽车因第三人造成损失找不到致害人是谁,保险公司,最早是中国平安说汽车损失险可以赔偿30%,因为它无法行使保险代位追偿权,还有两家公司一家是5%,一家是10%,现在中国保险业协会用格式化合同一律改为30%。平安在格式化合同的设计和论证上太成熟了,所以这次得了北大风险系数评比的金奖。它如果采取了完全有利于自己的格式化的管控机制,未必能影响它的经营。这是常规性的法律风险。国资委提示的法律风险和经济危机有关。比如说境外收购,滕州重工收购悍马。如果是纯粹的炒作做个广告的话,没有问题。真想收购的话,一亿多美元的投资,商务部不批怎么办。如果是高能耗的、污染的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发改委不会批。再加上社会公众的评价,我女儿和同学讨论说滕州收购悍马,会不会把悍马制造成拖拉机。这是目前的形势下所可能遇到的风险。对这些风险,国资委上下和在座的各位都有非常成熟的管理经验。国资委在一次会议上讲到这么几点。第一,提高对风险的认识,要有“三个融入”,融入决策、融入管理、融入文化,这三个融入可以提高自己的免疫力;第二,制度化保障,国资委推行总法律顾问制度,并且这个职位要作为高管职位来设立;第三,提高法务人员的素质,因为我国立法和司法解释更新的频率太快,三天不学习,知识就过时了;第四,保障法务费用的开支。我看过一个数据,我们国家的法务开支在企业的总费用的0.02%,是美国的四五十分之一。31 舍得投入的话,肯定会有防患于未然的效果。我记得有一个说法,美国街头的艺术家画速写,一个人不到3分钟画好了,要500美元,那个人说我这功夫是怎么练就的,是过去30年练就的。这是常规的法律风险的防范。

我要重点讲的是我参与的案件讨论中反映出来的公司防范法律风险的措施,映射出我们从法律的立法意图上把握隐含的风险。有这样一个案子,有个公司现金流出问题了,要转让自己的主要财产。有限责任公司转让自己的主要财产谁说了算?董事长、总经理、董事会还是股东会?这个公司法上没有规定,但是《公司法》75条规定,有限公司的股东在五种情况下可以要求公司回购自己的股权,一种情况是公司转让主要财产,股东反对无效的。我看了这个案子05年公司主要财产2000多万,是其持有的另外一个公司的股权,另外一个公司上市的话,股权的价值可以达到5亿人民币以上。转让这部门股权的时候对谁说了算产生了争执。公司法没有规定,章程没有规定,就去打官司。

第二,公司对外担保,《公司法》规定公司对外担保的时候,由章程来规定是股东会还是董事会说了算,除非有关联交易。如果一个公司章程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了,但是董事会或董事长越权,在法律上怎么办?债权人肯定说这是有效担保,因为公司法关于内部谁说了算是公司内部的事,对外只要程序上有法人代表签字、公司盖章,债权人没有义务查章程。反过来从公司这个角度,《公司法》说了对外担保肯定不是董事长一个人说的算,只能按章程在股东会和董事会之间进行配置,越权无效。工商登记的章程上有记载,完全可以查询到。

第三,资金借贷。公司因为法律限制从银行借不到钱,于是互相去借。《公司法》规定借贷由章程决定是股东会还是董事会说了算,我们发现《公司法》这一条实践中完全被回避了。因为借钱如果要开董事会太麻烦,总经理找下面的业务人员很容易就回避掉。要么签买卖合同,或者租赁合同,需要多少钱我就先以预付款的形式给你,需要500万两个月就签500万的合同,两个月之后合同解除了,就把借款的问题完全回避掉了。如果事后不能按时归还,这个法律风险怎么办?怎么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还有06年1月1号实施的新《公司法》规定公司合并分立,旧公司法规定必须通知债权人,如果债权人有异议的话要么提前还债,要么提供担保,否则不能合并或者分立。现在否则后面那就话没了。如果现在债权人不同意合并,公司不理你,该合并还合并,该分立还分立,债权人没有办法。我见过一个案子,债权人不同意公司合并,只有提前要账。可是债权还没有到期,想提前要账不可能。事前也没有约定如果发生合并、分立,债务人立即还债,那 32 么这样的问题就产生了。

还有就是国资委提示的资金链断裂产生的违约责任问题。今年2月份最高法院发布了一个关于贯彻合同法的司法解释

(二),今年7月7号又发布了《当前形势下审理民商事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的司法解释。这个司法解释有很大的突破,确定了情势变更原则,确定了经济危机下的情势变更如何使用。违约责任方面,合同法规定违约金不得超出损失的30%,问题是超出以后怎么办?前一段有一个案件,公司要搬办公场所,需要把原来的办公室退租,5月1号退,新的办公楼5月1号要交付,如果不能按时交付,损失有一个计算的方法,比如说损失为100万,到期交付不了,双方签订备忘录约定,采取的补救办法是,继续履行合同,但是每延迟一天免两天的租金。双方就这个条款发生争执,因为合同法约定违约后采取继续履行或者其他补救措施之外,还应当赔偿损失。违约一方说延后一天免两天租金本身就是违约责任的方式,如果按延期所免去的租金超出了损失即100万的30%,属于过分高于违约金,要求变更合同。这就是法律本身存在的问题,如果你事先没有考虑到的话,那么事后就会产生非常棘手的麻烦,去打官司乃至败诉。

因此,回到这个主题上,刚才几位领导都说了法务工作像是一个修理工,我觉得类似于清洁工。他天天在打扫,没人能看得见,但的确能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如果忽视了这样的工作,只能是亡羊补牢,付出沉重的代价。前面几位领导讲的都是宏观的、系统的、高屋建瓴的,我这里讲的属于微观的、零散的,可能是咬文嚼字吧。谢谢大家!

徐庆镇:第二阶段的演讲就到这里了,感谢吴教授、韩教授、强总裁,谢谢你们!下面我受论坛秘书处的委托简短地做一个小结。今天的论坛圆满结束了,论坛有一些特点。第一,主题选得比较好,也抓住了当前国有企业需要关心、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围绕这些热点进行演讲和讨论,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建议。第二,这次论坛的规格是很高的。请了国务院国资委法规局的领导来作报告,也请了上海知名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及上海国企高管的代表。这样的交流给我们传递了很多的信息,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经验。这样汇合起来大家很受启发。第三,论坛的形式比较好。这次论坛由国资委和上海市法学会共同主办,体现了理论部门和实践工作部门的互动、优势的互补,有利于理论的研究和理论对实践工作的支撑。会后我们将对论坛的成果进行加工整理,提供给有关的领导、有关的 33 部门作为决策的参考。同时也希望大家继续对于国有企业法制建设给予关心。这次论坛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这里我代表主办方对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金融企业风险与应对策略 篇3

一、风险与风险管理

所谓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它是一种事前概念,是收益偏离期望值或平均值的可能性。风险也是某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这些事情将影响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能力。

风险管理则是指企业用于管理、监控、控制风险的一整套政策和程序。其目的是通过辨别、测量、分析、报告、监控和处理公司面临的各种风险,实现企业承担的风险规模与结构的优化,以及风险与回报的平衡。

风险管理是使企业在风险最低的前提下,追求收益最大化; 或在收益一定的前提下,追求风险最小化。它也是一种机制,通过这种机制我们可以发现、评估主要的风险,然后制订、实施相应的对策,使风险被控制在企业所能接受的范围内。

风险管理的本质特征是事前管理。事前管理决定了风险管理是一种积极管理,表现为认真分析风险、有意识地承担风险、科学地管理风险、稳妥地获取风险收益; 事前管理也决定了风险管理比损失管理、危机管理和成本管理更加困难和具有挑战性。风险管理是金融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是确保在这个高风险行业中生存下来并获得稳定发展的基础。因此,风险管理在金融企业中居于核心地位。

1.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

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 企业可以设置独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以及相应的职能部门,如合规部、审计部等负责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监督与评审等。

金融工程: 是以技术为支柱,主要是对企业的产品及风险暴露的管理,也是对决策自身的管理。

2.风险管理的基本策略

预防:侧重于内控和损失准备,成本主要是内控费用、准备金和机会成本。它适用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多样化分散: 投资或交易对手分散,其成本主要是交易费用,适于非系统性风险;

转嫁: 购买保险、期权,要求企业进行担保、抵押等,其成本主要是直接费用支出,适于信用和市场风险;

对冲: 确定性替代,其成本是丧失盈利机会,主要适于市场风险。近年来,也适用于信用风险;

补偿: 与转嫁相反,它主要重在事前价格补偿,其关键在于风险定价,成本是潜在的损失,适于各种风险。

3. 风险管理措施

总体而言,风险管理是一个接受、拒绝、减小和转移风险的过程。其主要措施为:

建立控制措施: 它是针对特定风险制订,并执行适当的控制措施。管理风险以及执行控制措施的程序以书面形式列明,包括需要明确对各种已确认风险的责任。在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中,企业要树立持续改进的观点,即通过加深对业务的理解,不断改善对风险的管理。

风险报告: 风险报告需要涵盖企业的各方面,它要根据不同需要,提供不同详细程度、频繁程度、内容水平以及预测水平的报告。企业要根据预先确定的标准,将存在的问题提交给适当的管理层,确保风险报告编写的有效性,并达到企业的统一要求。

培训: 培训对于提高企业全部员工的风险意识是相当关键的。企业应把关于风险各方面的教育作为内部培训和员工发展的一个基础组成部分。金融企业想取得风险管理的成功,就必须把风险意识植根于企业文化之中,植根于企业的运作模式以及全面的管理之中。

二、金融企业的风险

在实际工作中,金融企业经常碰到的风险陷阱主要有:

1.信用风险:又称交易对手风险,是指合同的一方不履行义务的可能性,包括贷款、掉期、期权及在结算过程中交易对手违约所带来损失的风险。金融企业在签定贷款协议、场外交易合同和授信时,很可能将面临信用风险。

2.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波动而使投资者不能获得预期收益的风险,包括价格、利率、汇率的不利波动风险及股票业绩风险、流通性风险、预付风险。

3. 营业风险:是指金融市场或某家金融企业的基础营业机制可能失灵或被打乱,使金融企业遭受损失的风险。它通常是由于信息系统的失灵、业务流程发生错误或控制失效而引起;也可能是受企业降低成本的压力,而减少审核和复核次数,因此增大了营业风险。

4. 环境风险:这里所谓的环境,是指金融企业在活动于其中的整个自然、法律、政策、政治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风险对金融企业来说,是直接的,又是派生的,如火灾、地震等。法律风险是指金融企业因违规、违法经营而承受的风险,如证券业务人员从事内幕交易、操纵股价、非法融资、非法担保、越权交易、超范围经营等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的行为。政策风险是指市场参与者由于自身的不成熟致使错误判断了政策,以及政策制定的不合理、不连续给金融市场的参与者造成的影响。

我国金融行业在现代风险管理思想和技术的运用上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在笔者看来,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承担主体不明确,导致宏观层次风险意识突出,微观层次风险意识相对淡薄。

2.内控体制不健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还没有形成

现代意义上的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和管理体系。相对于国际上对

现代金融机构内控体制的要求,我国金融机构内控体制还显得相当落后。

3. 管理工具缺乏,尤其缺乏衍生金融工具等有效转移风险的手段。尽管从目前的体制、技术和法律等因素看,我国在短期内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并不现实,但从长期看,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是必然的。

4. 风险量化管理落后。量化管理和模型化是西方发达国家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在技术上的重要发展趋势。目前,我国金融行业在风险量化管理方面还非常薄弱,大致还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和头寸匹配管理的水平上。而对于在险价值VaR、信用计量Creditmetrics和持续期等的应用还并不熟悉。

5. 管理人才严重匮乏。现代金融风险管理是一门技术性非常强、非常复杂的新兴管理学科。要求金融机构从事风险管理的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素质,经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否则将很难理解业务和产品的风险性质,更难采取适当的风险防范措施。

6. 我国金融市场的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缺乏独立的风险和信用评估机构。

三、金融企业应对风险之策

1.应对方式

银行、证券公司,还是保险公司、投资公司,应对风险主要有以下3种方式:

吸收风险。风险的吸收者从客户处接受风险,作为对客户支付费用的回报,风险实际上转移给了金融机构。如银行贷款有希望被归还时为获取利息而放款,证券公司通过包销证券和做市,保险公司通过为投保人的生命及其它财产的保险,都在社会上发挥了吸收风险的作用。

调解风险。金融企业充当风险的票据交换所,它本身不吸收重大风险,它作为调解者提供流通性,使风险分散,呈多样化。如银行作为存款收集人为客户的存款选择投资,证券公司经纪业务依靠集中交易通道收取佣金,保险代理商为承保人把风险集中起来。

提供有关风险的咨询意见。风险顾问并不吸收任何风险,但他的意见能帮助客户规避风险。如作公司的重组并购顾问,为投资者作投资顾问等。

2.应对技能

价值评估能力。就是在事件所涉及的风险量己定的情况下能识别、评估和安排风险机会以赚取诱人回报的能力。价值评估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1).获取更多的有关风险的信息;(2).对信息进行评价;(3).利用对信息的评价制订行动选择方案。

灵活性。灵活性就是运用成功所需要的资源的能力:把抓住一个机会所需要的人员、技术和金融资产汇集在一起,然后,随着情况的变化,对其进行调整。这种组织方面的能力使金融企业能迅速采取行为捕促机会并适应新的情况。

恢复能力。恢复能力包括财务上的可恢复能力和组织上的可恢复能力,用于使金融企业在遭受不可避免的损失和挫折后,能继续存在并东山再起,除了需要拥有雄厚的资本基础外,还要建立一个能够经受得住损失、受损后仍有勇气为利润冒险的组织。

企业金融风险 篇4

当前,世界性金融危机犹如飓风一样席卷全球,对实体经济的造成了空前强度的冲击,这场风暴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日益显现,导致我国企业也面对诸多严重的不利因素,面临空前的经营风险:

1.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带来的持续经营问题。

由于国际市场面临萎缩,导致许多“外向型企业”出口阻滞、产品跌价、销售困难,效益下降仍至亏损,使企业持续经营发生困难,于是不得不停产放假,遣散职工;不少非外向型企业也因为国内市场需求下降而苦于挣扎,不得不减产停工,能否持续经营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大问题。

2.市场萎缩带来的库存积压问题。

由于市场需求下降,导致制造业许多产品积压待售,特别是2008年前三季度原材料价格持续居高不下,进入四季度后价格又大幅回落,导致制造业的不少库存商品“价格倒挂”而不得不大量囤积,意在等待价格回升,这样不但存在资金成本上升问题,还存在很严重的库存积压风险。据报导,今年1月份我国商品出口总值继续狂跌,更多中小企业库存大量增加,面临巨大生存压力。

3.持有金融资产的贬值问题。

随着股市下跌,股票缩水、证券跌价,广大投资企业蒙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因经济环境恶化,一般企业持有的应收款项和金融企业持有的贷款也会因经济不景气而不能收回或不能及时足额收回,蜕变成为不良资产,导致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直线下滑。

4.购买资源性资产带来跌价损失问题。

所谓资源性资产,是指特定主体从已发生事项取得或加以控制,能以货币、实物或其他方式计量,能带来效用的资源。例如浅海、水域、土地、荒山、滩涂、矿产以及各种资源性权利等。企业购买资源性资产,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其资源产品价格下跌或资源自身价值降低,资产减值,投资难以收回,因此造成重大损失而危及资源性资产持有企业的生存。

5.企业管理层面临经营业绩的压力。

经营业绩,关系到企业管理层薪酬激励、领导者形象甚至职位去留。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导致许多企业效益下滑,经营业绩不佳,使企业管理层面临空前的压力。

金融危机与重大错报风险的关联性

所谓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所谓重大错报,是指企业财务报表中存在的、导致其不再具有可靠性、可能会使报表使用者作出不当决策的错误列报事项。当前,与金融危机相关的企业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主要来自以下两方面:

1.市场低迷、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下降、管理层面临经营业绩的压力等因素加骤企业经营风险,导致重大错报风险陡增。

金融风暴袭来,许多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企业出于融资、外部形象、薪酬激励、业绩承诺、获取国家资助等动机,增加了采取各种手法粉饰财务报表的可能性。对于资产负债表,为了粉饰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采用高计资产、低计负债,提高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降低资产负债率等手法;对于利润表,为了粉饰经营业绩,可能采用高计收入、低计成本和费用、高计毛利率等手法;对于现金流量表,为掩盖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的资产紧缺,可能采用高计现金流入、低计现金流出来粉饰现金流量净额、特别是高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手法。还有与上述手法相反的蓄意错报、恶意操纵利润的手法,借口“大气候”的负面影响,企业管理层策划将本来已经不佳的业绩做得更差,采用故意计提秘密准备、提前确认成本费用、推迟收入确认等手法,导致企业利润大幅下降或出现巨额亏损,以降低下一年的业绩基数。

2.应对危机的国家巨额投资计划的实施与重大错报风险的关联。

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公布和实施的4万亿元庞大投资计划,4万亿元投资计划作为一个超大型蛋糕,中国的企业经营者几乎每人都期盼分享一块,有些企业希望得到国家财政性资金,如项目资助、贷款贴息等,也有些企业想得到由政府资助的工程或项目招标中标,以从中获得利益。当然,这些企业希望在金融危机期间得到政府救助以渡过难关,这样做无可指责,但由于多数情况下,取得政府补助,或者参加政府资助的项目招标,都需要以企业财务报表或相关项目实施报表作为佐证,某些企业为达目的不惜采用舞弊手段,编制虚假财务信息以求“分一杯羹”。因此,这些企业往往“尽其所能”地在业绩“包装”上下功夫,导致了企业重大错报风险的增加。

企业经营风险转化为审计风险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指出:审计风险取决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准则指南更进一步将上述三者关系以数学模型列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前已述及,金融危机导致的企业经营风险,与其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具有一定关联性,对某些企业而言甚至具有因果关系。当存在重大错报的财务报表委托审计时,如果审计人员未能发现,或者虽已发现但仍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重大错报风险就会转化为审计风险。当然,如果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即重大错报风险为0,或者审计人员及时发现这些错报且采取了适当措施和发表了恰当的审计意见,则检查风险为0,这时审计风险也均为0(审计风险=0×检查风险,或=重大错报风险×0)。但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由于企业经营风险大,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也随之增加,而这种错报审计人员未能发现的可能性也较大。究其原因,是企业为应对金融危机而粉饰财务报表,或者为获取资金而编制虚假报表的这类重大错报,不同于一般因企业财务人员业务不熟、过失造成的包括重大错报在内的财务报表的错报。其不同点也即这类重大错报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大错报的故意性。

故意编制具有重大错报内容的财务报表,审计中一般称为财务舞弊,而财务舞弊的重点又在于管理舞弊,因为管理舞弊是故意的、蓄意策划的行为,因此其可发现程度远小于一般非故意的重大错报。

2.舞弊主体的高层次性。

从现有已披露的财务舞弊案件来看,绝大多数这样案件涉及企业高级管理层,在金融危机中审计发现的这类重大错报,有不少还得到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庇护和支持,由于这些高层人员地位特殊,极易逾越内部控制,再由于高层领导参与和指挥,企业会计人员往往也不遗余力地使出“技巧”来粉饰报表;而审计时凡涉及造假的事项,被审计单位往往不予配合而使审计人员难于发现。因此,由他们共同策划落实于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检查认定的难度也会远大于其他情况下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

3.舞弊的非涉私性。

从笔者近期审计实践来看,因企业经营风险导致重大错报风险,基本上不涉及管理层或会计人员的贪污、侵占行为。因此他们错误地认为这样的数据造假也是“为公”,所以会显得“理直气壮”,造假行为被堂而皇之地称之为“包装”。这样,就更大程度上增加了虚假财务报表的发生频率和造假幅度。

4.重大错报的高隐蔽性。

金融危机中,为应对企业经营风险而实施的以虚假财务报表为表现形式的财务舞弊基本上均经过企业管理层的精心策划,他们一般还会请出造假“高手”来对账务处理和报表编制进行“包装”,由管理者策划和指挥、财务“高手”操作的舞弊,极易逾越内部控制,而且往往具有隐蔽、串通、伪装等特点。审计人员检查时,由于其隐蔽性高,致使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多数情况下很难被识别和认定。

5.管理层的不妥协性。

上述重大错报在审计检查中被审计人员发现时,企业管理层作为审计委托人,一般都不愿对重大错报事项进行调整更正,也不同意审计人员在审计报告中就错报事项进行适当披露,因为这样均会使企业达不到编制不实报表的既定目标。这样,就使审计人员处于两难境地,要么向企业管理层作出妥协,对具有重大错报的财务报表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自担风险;要么解除委托,不出具审计报告,但出于审计收费、客户关系等方方面面的考虑,除非企业造假数额巨大而事务所又无法有效规避审计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则往往很难下解除委托的决心。

由于企业经营风险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故意性、主体高层次性和高隐蔽性的特点,使得其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及事项审计时不易被识别和确认,这样就增加了检查风险;而且即使审计人员发现这些重大错报,企业管理层也会因这些重大错报的非涉私性和企业重大利益的诱惑性而不愿向审计人员作出让步,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审计风险。

企业金融风险 篇5

作为新兴行业,互联网金融近年来经历了野蛮、无序的疯狂扩张,随着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行业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风险隐患,主要包括:行业发展“缺门槛、缺规则、缺监管”;客户资金安全存在隐患,出现了多起经营者“卷款跑路”事件。为了解决行业面临的这些问题人民银行等十部门于2015年7月18日正式发布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方向,也明确了互联网金融的直属监管部门。

监管指导意见的发布和监管部门的确定将大大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良序发展,但是互联网金融企业管理落后,内控制度不健全,无风险意识等问题依然是众多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硬伤,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必将制约整个行业的发展。因此互联网金融企业亟待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发展壮大。

一.互联网金融企业内控建设的目标

(一)取得经营的效率和有效性

互联网金融企业建立完善内控体系的主要目标是维持企业的正常经营,并不断促进企业发展,完善的内控体系可以帮企业及时防范经营风险、发现经营风险、解决经营风险,使企业取得经营的效率和有效性。

(二)遵循适用的法律法规 互联网金融企业正常经营离不开遵纪守法,完善的内控体系可以帮企业谨遵行业适用的法律法规,不踩红线,不违规。

二.互联网金融企业内控失效的主要原因

(一)经营者风险意识薄弱,盲目追求高效益,忽视安全性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金融行业是高风险行业,部分互联网金融经营者盲目追求高成交量,忽视金融的首要任务是风控,当互联网金融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并发生违约或跑路行为时,将造成严重的不良连锁反应,并产生灾难性影响。目前互联网金融企业普遍是从互联网、IT或其他非金融企业发展起来的,缺乏金融从业经验,未建立风险应急机制,进而可能导致资金风险、信用风险、产品风险等。

(二)不合理的组织架构设计

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将导致企业经营失败,难以实现战略发展,内部机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或缺失、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并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发展。

(三)专业人才的缺失

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行业,人才是促进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互联网金融本质是金融,金融最主要的是把控风险,而互联网金融企业从业人员大多来自互联网、IT或其他非金融机构,金融风险意识淡薄,并且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在风险防控手段和技术手段有一定的差异,互联网金融行业缺乏专业的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制约了网贷行业的健康成长,而且还可能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

(四)缺乏健康的企业文化

作为新兴行业,健康的企业文化对互联网金融公司来说至关重要,可以促进企业长远健康发展,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未建立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团队协作和风险意识,缺乏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这些不健康的企业文化可能导致员工对企业失去信心和认同感,导致领导或员工舞弊作假,并最终导致企业发展目标无法实现,造成企业损失并影响企业声誉。

三.互联网金融企业如何建立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内部控制

(一)完善企业组织架构

互联网金融企业应根据自己企业实际情况按照科学、精简、高效、透明、制衡的原则设计组织架构,治理层和管理层相隔离,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避免职能交叉、缺失或权责过于集中。

1.设置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并负责实施识别、评估、解决风险,风险管理部门应全面梳理企业的业务流程,防范业务风险,针对不同业务建立不同的风险控制流程,识别和确定具体业务的风险控制节点并进行重点监督,确保风险管理和经营目标的实现。

2.建立内控责任制度,按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统一的原则,明确各个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职责,建立不相容职位相分离、岗位之间相互监督,关键岗位应当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人员轮换制度。

3.建立内控审计检查制度,通过内部审计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企业各职能部门所负责业务进行审计,进而发现不适合企业发展且无法防范企业风险的落后制度。

4.建立并制定有效的风险预警制度,风险管理部门应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进行持续不断地监测,当出现各种突发事故时,能够及时启动风险预案,并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别,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预防及减少可能对企业造成的损失。

5.建立重要岗位权利制衡制度,设计合理的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形成制衡。企业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及重大资金支付业务等,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

(二)培养专业人才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和金融的有机结合,因此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既需要有互联网的创新思维,又需要有传统金融行业的严谨性和专业性,能够将互联网和传统金融进行完美融合。互联网金融要根据自身行业特色定向培养能适应互联网金融时代要求的人才,不断促进行业的进步。

(三)培育健康的企业文化 健康的企业文化是企业长远发展的灵魂,互联网金融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引导和规范员工行为,创建一种积极向上、诚实守信和开拓创新的经营环境。

互联网金融企业还需要加强对员工法制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严格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从思想上最大限度的消除投机心理和欺诈行为。管理层应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和垂范作用,以身作则,和员工共同构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环境。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内部控制是站在企业战略层面分析、评估和管理风险,是把企业监督控制从细节控制提升至战略层面及公司治理层面。风险管理不仅仅关注内控建立,最主要的是关注内部控制的运行与评价,从企业所有内外风险的角度为公司管理层、治理层持续改进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提供思路。

当代企业金融特征及风险之探究 篇6

关键词:当代企业;金融特征;风险;化解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072-01

一、当代企业(上市公司)的金融特征

(一)上市公司可为市场提供足够的金融产品

上市公司实际上拥有两种产品,一种是实物产品,一种是金融产品。与之相适应的上市公司也从事着两种经营,一种是生产经营,一种是资本经营。而上市公司为市场提供的金融产品主要是企业股票和债券。股票作为一种有价证劵在资本市场和证劵市场进行流通、筹资、变现,它的价值体现以及变现的质量不但与宏观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还与企业效益在本质上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客观角度而言,上市公司的实物产品和金融产品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发展的。一方面上市公司和普通企业一样也开发、生产实物产品,而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各种资产都通过股票的方式被证劵化。如此一来只要上市公司生产的产品能够正常经营并产生一定的效益,那么该公司就可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筹资,以此从资本市场上直接获取资金进一步扩大实物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并推动上市公司经营销售的发展,最终实现上市企业两种产品的相互融合。

(二)上市公司可从资本市场直接筹资

现代大型企业一般都是上市公司,而公司上市的目的就是通过市场筹集资金。企业以发行股票的方式进入证劵市场有两个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实现企业的规模扩大,而另一方面是企业谋求金融支持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当代企业有着利益最大化的生存目标,它会通过一切手段从市场上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筹集资金,开发新的项目产品,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

二、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

当代企业在上市的操作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风险:

(一)规模扩张的风险

现代企业一般都想通过上市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因此让企业获得进一步发展应是现代企业上市的根本目的。但企业的进一步扩张并不能盲目进行,而是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在不同的条件下企业扩张的速度、方向以及所产生的效果都不一样。在通常情况下,如果企业的实力雄厚、市场竞争的程度不够激烈、或是有优惠的政策和激励性的措施,企业扩张的欲望就要强烈一些。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企业的发展一直受到资金匮乏的限制,但在这一过程中不少企业对自身实力缺乏正确认识,因此不少企业表现出盲目扩张的情况,开发新的项目毫无计划,盲目兼并和收购,给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并进而形成一定风险。

(二)金融投机风险

从客观角度而言,上市现代企业和一般企业相比,上市公司不但资金雄厚,而且信用状况和经营环境也相对较好。这些都是上市公司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上市企业能充分利用自身这一优势,则能扬长避短,让企业获得良性发展。可是由于上市公司身处资本市场的最前沿,很容易引起金融市场投机者的注意,这些金融投机者会以各种方式和手段去拉拢上市公司进行金融投资活动。最为常见的操作形式有:合伙对股票的运转进行炒作;通过重要的投资项目进行投机炒作;通过公司壳资源的转让对公司的股票进行炒作。在种种诱惑面前,如果上市企业不能遵守法律进行经营,去追求所谓的利润,就极为容易进入金融投机的行列,进而对企业的运行造成潜在风险。

三、化解当代企业金融风险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恰当的监管理念

在我国当前监管体系下,超前监管和放松监管都是极为不妥的。虽然我国目前处于市场经济体制之中,但还欠缺成熟,很多经济方面的工作还不够完善,这其中也包括证劵监管工作。如果墨守成规就会丧失发展的机遇;如果盲目超前、放任自流就会造成资本市场的混乱。因此,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既要促进其不断创新,把握发展的良机,又要防止其盲目超前,随意运作,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形成潜在危机。

(二)构建动态、主动、预先的监管体系

和国外相比,我国上市公司一般都是由国有大中型企业转化而来,上市公司不但具有融资功能,还必须不断强化转换经营机制的功能。可是目前很多上市公司的缺陷就表现在转换机制不够彻底,从而导致公司操作欠缺規范性,历史问题过多,行政干预过多,信息公布不够及时。这就要求广大证劵监管工作不能停留于“被动”状态,不能总是等到上市公司汇报材料,才来批发文件,而应实施动态化的调研和巡查,不断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社会公正功能,预先做到监管工作,从发展的角度探究上市公司运行的规律和特点,从动态的角度了解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并找出问题的症结,适时化解矛盾,让上市公司的风险在萌芽状态被化解。可见对上市公司的证劵监管工作必须不断动态化、主动化、预先化。

结束语:综上所述,当代企业一般情况下都是上市公司,本文以上市企业为对象,对上市企业的金融特征以及相关的风险进行了详实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风险的策略,如果能彻底落实,定能化解上市公司存在的风险,令其步入正轨。

作者单位: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学东,刘燕平.金融风险防范问题分析——关于信贷资产风险成因与防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金融企业会计风险防范初探 篇7

企业金融会计风险指的是企业在金融会计业务中, 由于公司的组织管理、技术方式、制度安排和人员素质等方面出现问题, 而造成金融会计业务发生经济损失, 或者是信誉等方面的损失。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会计核算风险

银行会计的主要基础性工作是对银行业务完整、真实的进行核算, 在具体工作过程中, 会计核算的有些环节可能会失控, 从而给核算带来一定的风险。这些失控因素包括对凭证审查不严、账务处理不及时、电脑约束机制不健全等, 这就很容易造成资金被非法挪用、截留、贪污等, 给核算造成很大困难。

2、会计结算风险

结算业务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为客户提供的货币给付转移服务这主要是通过向客户提供支付结算的手段和工具来实现, 在操作过程中, 因不健全的结算管理, 会发生结算资金被套取、挪用或者侵吞的风险, 这种风险通常涉及金额较大, 而且具有隐蔽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3、会计监督风险

会计监督风险通常指的是没有有效监督那些经营不合理或者不合法行为而产生的风险, 这一风险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软弱的企业金融会计监督职能所致, 我国商业银行是这种风险的最大受害者。

二、我国金融企业会计风险的现状

1. 会计报表不清晰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报表由三个部分组成: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这三种报表看似完全可以满足各方对金融信息的各种需要, 其实, 报表使用者是没办法通过报表来对银行的现实经营状况和风险水平做出准确判断的, 因为这套报表其实根本不能把映银行当前经营上的“账款”不符的现象完全表现出来。

2、巨额银行贷款呆账积重难返。

贷款呆账问题是我国银行会计风险高度集中的问题。贷款呆账的居高不下的问题, 目前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而对已经带来了实际损失的呆账, 由于条件严格和手续繁琐等原因, 难以分期摊销。还有就是银行出于利润指标的考虑而对核销呆账产生顾虑, 日积月累, 导致风险得不到及时化解。不良贷款必须及时处理, 若是任其沉淀, 可能会导致银行倒闭, 可谓是后患无穷。

3、会计信息相关性不强。

会计信息包括对外宏观会计信息和对内微观会计信息, 但是在我国金融企业一般的信息采集中, 这就导致信息反映不全面。这样的信息收集没有实际的使用价值, 没办法满足企业需要, 对金融风险的防范没有太大作用。

三、加强我国金融企业会计风险防范的措施

1、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进一步改进

在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 改进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顺应国际金融制度改革的标准, 是我国金融企业有效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重要途径, 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竞争力的需要。具体改革措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真实核算资产质量。从2000年起, 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标准开始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实施, 其他金融行业进入测试阶段, 我国金融企业要抓住这个契机, 强化监督检查力度, 加强检查与监督, 使核算能真实反映其信贷质量, 同时加强对贷款呆账的处理, 减少金融风险。

第二、缩短应收未收利息核算期限, 对历史应收利息实行逐年税前冲减政策。

第三、适当降低金融机构的税负水平。虽然有所减少, 但是同第三产业营业税负担相比, 金融业的税务仍是最高的, 所以还要加强减税力度。

第四、改进固定资产折旧办法。对电子机具等固定资产在分类折旧的基础上, 实行加速折旧法。

第五、制定金融新业务的规范和标准。这样有利于防范金融新业务的会计风险。

2、建立健全金融会计风险监督保障系统

第一、事前监督。事前监督主要是指对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制定与考核。

第二、事中监督, 主是指对银行经营过程中的动态监控。

第三、事后监督, 是指对银行经营的结果进行复审检查, 并针对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与措施。

3、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培训

第一、提高业务素质。作为银行会计人员, 首先要具有会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这是最基本的技能, 然后要有相应的会计管理能力和会计组织能力, 这是会计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

第二、提高政治素质。金融会计人员敏锐的政治头脑, 所以政治素质是必须具备的, 而且这也是精神文明的要求, 有助于形成会计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第三、提高文化素质。这里的文化素质指的是金融会计的学历水平, 学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能力的强弱, 也就决定了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进一步发展的潜力。近年来, 我国金融会计基本实现了大专或本科学历, 整体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另外, 金融从业人员还要加强自己的在职教育, 不断提高文化水平。

四、结语

金融风险在我国金融改革进程中, 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 但是却是可以防范和减小的, 这就要求我国金融企业把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工作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 加强对其研究分析, 找出风险形成的原因, 从各方面采取各种措施来进行防范和化解工作, 争取把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 推动我国金融改革不断进步。

摘要:近年来, 金融业发展迅速,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生了多次金融风险, 我国许多企业受到不小的冲击, 于是人们开始关注金融企业风险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 我国金融风险防范现状不容乐观, 为了保证我国金融企业的健康发展, 我们就必须找出一条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金融企业,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贺强.探析企业会计风险防范制度的建立[J].现代商业.2012 (02) [1]贺强.探析企业会计风险防范制度的建立[J].现代商业.2012 (02)

探析现代企业金融资产投资风险 篇8

现代企业进行金融资产投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在这个商品化和市场化高速发展的新经济时代能够获得更丰厚的经济利益, 充分将本企业空闲的资金快速运转起来达到目的。现代企业进行金融资产投资能够优化企业的资产结构, 实现资产多方式的投资, 对于有效提高现代企业的经济效益意义重大。

目前现代企业的金融投资主要分为三种方式:

1. 证券投资方式

现代企业通过证券投资的方式进行融资, 使企业中的资金得到充分的使用, 达到最大利用率, 同时能够方便企业对资金投资方向实行及时有效的调节, 充分优化企业资源的利用。对于企业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提升企业声誉都具有较好的作用。

2. 基金投资方式

现代企业通过基金投资的方式进行融资, 这是现代企业扩展自身投资渠道的一种方式。基金投资, 就是由企业的投资者将许多的小投资客户的资金集合在一起, 再经过科学分析和管理后进行一种组合式的投资方式, 这种投资方式相较于证券投资风险较小。基金投资方式的运用一般都会为现代企业带来较好的经济回报, 同时也是一种方便小投资者充分利用闲置资金, 提高收益的一种新的投资方式。

3. 对金融资产中衍生工具投资的方式

通过对金融资产中衍生工具的投资方式, 不仅能够加快经济活动中相关信息的传播, 还能优化企业的资产资源, 使企业资金流动加快, 有效地提高现代企业的经营效益。

二、我国现代企业在金融资产投资方面面临的问题和风险

1. 企业在证券投资中面临的问题和风险

在进行股票买卖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股市有风险, 入市需谨慎”, 其实任何一种投资方式都存在一定的风险。现代企业在进行证券投资时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来自于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由于盲目投资, 以及决策不当等原因所引起的企业回报率不及预期的理想, 从而导致企业资产严重损失的情况。假如一个现代企业正面临着证券投资的风险, 那么一方面, 企业的领导或是决策者期待的心理回报率会大幅缩水或改变, 再者, 相关金融市场的证券交易的价格同样随之改变, 会直接导致现代企业在金融证券的投资中降低收益。同时, 假如在一个金融市场中, 证券的价格波动频率不断加大, 那么出现一些投机过度的企业连带的投资行为也不足为奇, 就如:现代企业的决策者在看到证券的价格上涨时, 就会把投资加大, 将交易市场的价格变化所忽略, 此时一旦证券价格降低了, 企业的金融证券投资就会失败。

2. 企业在基金投资中面临的问题和风险

基金投资是我国现代企业进行金融投资的最主要方式。这种投资的方式主要是将许多的小额资金通过相关专业人员的集中后再进行的投资行为。基金投资虽然是由许多个小投资者所集合的资金, 投资风险相对来说比较小, 但是并不意味着投资风险就不存在了。就好像一些现代企业虽然通过基金的方式将许多资金集中了起来, 却由于没有相关的专业投资专家或是领导者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和运用, 最终导致基金缺乏科学正当的管理, 使得基金投资的后期风险加大;一些企业将基金投资看作企业的储备资产, 根本不重视购买基金的种类, 在投资时只是盲目地追求投资的高回报率而不注重投资安全, 更有甚者在具有高风险性的金融市场上进行一些基金的购买, 以及一些不正当的基金投资行为, 这些都为现代企业增加了基金投资的风险。

3. 企业在对金融资产中衍生工具投资时所面临的问题和风险

当下对于一些比较传统的企业金融投资者来说, 衍生金融资产投资仍然是一种新型的资产投资方式, 在这种投资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顾虑和挑战, 同时, 对衍生金融资产进行投资也比证券投资和基金投资风险要大许多。因为衍生资产的投资将会动用企业较多的现金资产, 从而使企业的现金流量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和波动, 同时, 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加重负担。譬如, 包含在衍生金融资产投资范围内的期权债券投资, 如果投资得当必将会为企业赢得较高的投资回报, 但是一旦投资不当就会使投资回报率大幅降低, 甚至造成亏损。同时, 期间也存在着企业价格风险、反被控制风险和市场规则的交易风险等。一言以蔽之, 现代企业的衍生金融资产投资风险很大, 投资者一定要谨慎, 不然会给企业造成极大的影响。

三、我国现代企业在金融资产投资问题和风险方面的预防措施

金融市场上的风险无疑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企业也是可以通过相关方法有效地对其进行控制和规避的, 随着当下人们对于金融投资领域不断的研究和探析, 一些比较合理实用的方法策略也被相关专业人士所总结, 主要控制和规避的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现代企业面对证券投资问题和风险的预防措施

现代企业要想使证券金融投资的问题和风险得到解决, 第一, 企业可以在进行投资以前实行一场全面的金融证券的市场调研, 从而达到有目的的进行金融投资;第二, 证券投资者或是领导者应该利用相对科学有效的投资理论来对投资进行指导, 而不是盲目的胡乱投资。譬如投资组合理论即对金融证券投资实行分散化的方式投资, 从而有效降低证券投资的整体风险。再如, 进行证券投资前应该进行相应的投资风险的衡量, 通过科学的计算在投资环节中企业所用本金可能遇到的损失程度, 以及投资成功后可能获得的收益之间孰大孰小的比较。企业在比较之后再进行相应的投资。最后, 企业可以运用相关科学的证券投资衡量的方法, 当下主要有三种投资风险的衡量方法:

(1) 在证券投资中计算的现代企业所期望的低于投资收益的相关概率, 简言之就是对企业证券投资可能损失资金多少的估计。

(2) 把企业用于证券投资的资金计作投资本金, 把投资的损失即计作本金的损失, 也就是将本金出现损失的可能性大小当作投资风险大小的计算。

(3) 利用方差及标准差来计算证券投资风险的大小。现代企业使用这种计算的方式能够准确将证券收益的相关概率计算记录在内, 还能对相关的投资收益, 以及预计收益两者间的差额进行对比和计算。

2. 现代企业面对基金投资问题和风险的预防措施

面对企业在基金投资中的风险, 主要从四个方面可以有效防范。第一, 现代企业的企业内部尤其是企业的投资决策层应该树立比较科学合理的企业基金投资的理念, 同时聘请相关的专业基金投资专家和团队, 对企业的基金投资进行专业的管理, 有效降低基金投资的风险。第二, 虽然基金投资风险相比证券投资低, 但是企业也一定要对资金的投资进行合理的管理, 我们只有用专业化和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才能为企业赢得稳定的收益。第三, 企业应该在投资之前全面分析基金的种类, 知晓各种基金投资中各种基金投资的风险问题, 避免企业在高风险的基金中盲目投资。第四, 在购买基金时, 企业要树立比较合理的基金价格, 以及新旧基金购买的观念, 避免盲目跟风, 陷入投资风险。

3. 现代企业面对衍生金融投资问题和风险的预防措施

衍生金融资产的投资风险较大, 所以首先各个现代企业要在企业内部组建系统完善的相关投资风险控制机构。企业的最高投资决策者最好是企业董事会, 通过对企业整体进行相关的行为规范, 及时加强各部门间联系, 以此来保证投资资金的稳定和安全。同时, 合理设置衍生金融资金的投资指标, 对其进行严格控制, 并且及时对其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通过相关的衡量和科学计算保证交易中资金的安全。也要随时观察和控制期权债券等的投资风险, 注重投资前后的期权价值的稳定, 注重期权投资内部的收益率, 有效规避和降低投资风险。总而言之, 对于金融资产投资中的衍生金融投资必须严格依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交易。

四、结束语

当前, 我国的金融企业要想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的浪潮, 并从中获得更丰厚的经济效益, 使相关金融企业加大对于金融资产的投资将是必经之道。但是金融企业也不得不认识到金融投资风险的存在, 在获得投资利益的同时需要有效规避和降低投资的风险, 加深对相关风险的认识和了解。同时, 我国金融企业也应该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在金融资产投资方面的优秀经验, 在摸索创新中争取使企业在风险投资中获得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洋.浅析企业金融投资风险的评估[J].商业时代, 2011, (13) .

[2]彭明.中国企业国际金融投资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金融, 2010, (03) .

[3]吴春梅, 陈慧.我国企业年金投资风险控制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1, (02) .

[4]刘晓燕, 边明伟, 李妍.论我国金融投资的风险问题[J].现代企业, 2008, (07) .

企业的金融风险管理探讨 篇9

一、企业金融风险相关概念

(一) 企业金融风险的含义

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盈利, 而置身于全球化市场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中, 承担风险是无可避免的。金融风险是企业在长期运营中所遇风险的一种, 其具体含义是指, 限定在企业中所发生的金融风险, 是利率、证券价格和汇率等金融变量发生的非预期变动。企业金融风险事件涉及到三种, 即经济、政治、社会事件, 它们分别指的是在经济。政治、社会具体事件发生之前企业无法提前预知的金融变化。严格说来在这三类风险事件中, 只有经济风险才能说得上是一般意义上的金融风险。

(二) 企业经营中所面临的金融风险类型及其联系

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的环境诱因会导致产生性质不同的风险类。以《企业风险管理》所明确划分的类型来看, 可以把企业金融风险分成七种, 其一, 市场风险, 这是指由于交易对象违约, 不顾法律义务产生的风险;其二, 流动性风险, 即在企业的运营管理过程中出现资金紧缺情况, 导致无法正常支付的风险;其三, 结算风险, 它是指一种因交易的商品或付款未按时收到导致的风险;此外, 还有声誉风险、法律风险和违规风险、运行风险三种。

至于各种不同的企业金融风险之间存在何种具体联系, 则需要一分为二, 加以论述。首先, 各种风险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是相互独立存在的。然而, 在经济发展加快的作用下, 各种风险逐步被动建立了较为紧密的联系, 发生一种风险衍生发展成其他另外风险的现象也并不少见。企业的声誉会受到所有其他风险的影响, 而所有的风险都会受到运行错误的影响。

二、企业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及其影响

(一) 企业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

说到企业在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 首先需要谈到企业的汇率风险, 它指的是公司的盈利和市场价值可能面临因汇率变动而引发波动的风险。具体而言, 又可以细分为交易风险、转换风险和经济风险三类。第二点, 是利率风险, 其含义指的是借贷双方在遇到利率升降变动剧烈的情况时, 可能随之变动的风险。

(二) 金融风险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社会的快速进步, 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政治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已经引起了各方面人士的注意。越来越广泛的经营范围, 给企业带来许多经营中的不确定因素, 从而增加了发生金融风险事件的机会, 给置身于其中的各个现代企业造成了极其大的影响, 集中体现在增加了经营成本和经营决策的难度。

三、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

(一) 金融风险识别

企业置身于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 遇到金融风险是不可避免的, 最能减少风险带来损失的措施就是加强风险识别。只有科学地辨别出了所受风险属于哪种具体形态, 才可以对症下药, 解决风险困难。

(二) 金融风险衡量

经过前文所述的风险识别, 便是据此做出科学的决策。企业应该在决策前期, 就对风险加以分析, 判定随之而来可能出现的风险状态, 并对比各类风险孰轻孰重, 把握住最可能给企业带来最大损失的风险类型, 把握时机, 优先控制解决。

(三) 金融风险管理

金融风险管理, 要求首先了解风险的数量和程度。企业遇到的风险越较, 且其波及的企业经营领域越广, 就越需要重视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其次, 是分析企业自身风险管理的能力与条件。从分析企业内部的资金实力、人力资源等等方面入手, 如果内部能力欠佳, 可实行风险委托管理。第三点, 考虑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 判断金融衍生市场是否发达等。第四点, 则是测算风险管理的成本, 必须保证风险管理的成本低于所获得的利益。

四、衍生金融工具与企业金融风险管理

(一) 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以及风险因素

企业在处理其金融风险的过程中, 如果对相关的衍生金融工具有清楚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恰当运用, 无疑可以帮助解决金融风险管理问题。首先, 需要明确衍生金融工具的五个性质, 即杠杆性、融资性、高风险性、虚拟性、表外性。

(二) 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影响

只有严格遵守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规则和交易制度, 避免一切的不适当运用, 企业就能够克服由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引发的甚至是所有的各类金融风险, 企业通过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 可以使企业对套期保值能够顺利进行。

五、结语

综上所述, 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中, 遇到金融风险是兵家常事, 而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管理则是成败关键。因此, 企业不可小瞧了金融风险, 而是应该了解企业金融风险的具体概念和进行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 包括金融风险识别、金融风险衡量、金融风险管理, 同时利用衍生金融工具与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关系, 在把握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以及风险因素基础上, 明确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影响。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 企业的经营呈现出越发繁荣进步的态势。全球化为企业带来了获利的机会, 也带来了金融风险的威胁。本文主要论证了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问题, 从阐述企业金融风险相关概念入手, 进一步分析了企业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及其影响, 介绍了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 最后探讨了衍生金融工具与企业金融风险管理。

关键词:企业金融风险,相关概念,影响,风险管理,一般程序,衍生金融工具

参考文献

[1]杨居锐.金融危机下中国跨国企业的风险管理.中国商贸.2011-05.

现代企业金融资产投资风险分析 篇10

1 我国金融投资的现状

中国的金融投资分离的不动产的投资发展壮大, 是融合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呈现出多样化的投资。未来的发展趋势多元化, 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限制, 但现实是更多的财政投资环境和环境发展基础薄弱的元素组合系统的不完整。发展我们的国家的金融投资面临许多困难, 不管融资工具的发行、流通、贸易纽带, 资本市场上现有的症结国有股减持、股市结构单一、吸收的上市公司的标准功能, 组织和管理证券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发展的金融市场环境和操作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的扭曲, 并严重阻碍了进一步发展的金融市场。因此, 改进和完善我国的金融投资环境已成为我们的培育金融市场, 提高金融投资体系, 开发重要金融方面的投资。

2 现代企业金融投资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2.1 证券投资问题和对策

证券投资风险是指投资者在证券投资过程中损失达到了预期回报率的可能性。由于证券投资风险本身就有了客观存在性和不确定性, 使得企业在投资的风险证券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和避免。证券投资风险企业中遇到事故, 会造成企业预期的变化, 导致市场价格波动的商务与投资收入效应, 具体表现为实际收益相对偏差期望的效益。虽然证券投资风险企业是不可避免的, 甚至可以产生巨大的伤害, 但我们仍然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预防和避免证券投资风险, 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损失和损害的风险, 如通过衡量风险与目的进行风险控制。企业证券投资亏损本金损失而言, 风险投资将成为负收入的可能性, 该方法也很模糊测度, 容易使投资者在投资风险出现较大偏差测量。之所以会出现理论与实际的偏差, 根本原因是这一措施只关注损失概率, 而不是数量的损失。

2.2 期权债券问题和对策

债券投资和其他金融资产投资的方式不同的是金融投资风险高, 为企业带来高收益的同时总是伴随着高风险。如果企业能够有效地控制或传播风险投资, 那么金融衍生品投资能使企业在投机市场继续盈利。投资者投资期权的风险债券品种包括内部收益率低风险, 抵押物价格风险被操纵的风险及游戏规则和可转换规则的风险分析等, 对策来预测未来是投资市场趋势。准确判断所需发行公司发展前景和财务状况, 仔细了解选择突出的主要业务和前景, 股票价格趋势上升及附属价值的主要的问题是选择发行债券的期权作为投资的理想对象, 或在期权价值消耗完尽快射击前选择债券。虽然投资选择有一定摔落保护债券, 市场中仍有许多不确定因素, 因此投资选择债券或有很大风险。

2.3 基金投资的风险和对策

基金投资是企业财务资产投资的主要途径之一, 但企业资金用于投资。同时还可以是一个风险, 如果能有效地控制, 避免投资风险, 就能得到更大的收益。由于基金是长期的财务管理是一个有效的工具, 所以基金投资基金在企业存款, 认为这样有效的财务将有稳定的收入, 财务管理不等于变得富有, 不应忽视买基金的风险损失本金。预防性储蓄、投资风险高, 不能把我的钱投资到资本市场, 最好不要使用抵押投资, 这将使更多的风险。注重分散投资, 也要注重资金和股票的收益在不同的方式上, 适当的长期持有, 不应该短线频繁的炒作。企业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财务目标进行分析, 选择投资和风险承受能力配套产品有利于效益。它是高价格与良好业绩证明, 新基金并不一定比老基金, 在牛市里性能受到了更好的买老基金可能会更好的投资收益。

3 金融投资策略

3.1 保护民族工业

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高速发展, 我国民族工业和具有一定规模和相当有竞争力。目前我国在一些行业几乎外国垄断, 导致的全国性的行业逐渐跨国公司所控制。这与我们利用外资发展民族工业的初衷的个性。所以, 在这个时候我们有必要在国际投资协定采取适当的措施的框架内, 建立民族工业国家工业和工业体系。民族工业, 特别是一些幼稚产业、新兴产业, 具有很高的持续发展行业保护。

3.2 灵活引资措施

我国地域广阔, 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区域产业结构有很大的差异。在引进外资, 不但要注意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引入, 加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中小企业。发达国家中小企业虽然规模不大, 但一般也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经营方式灵活和多样化的。他们通常愿意与中国的合作为我们的合作的有利条件, 也有助于我们学习先进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3.3 政策倾斜

统计数据表明, 合理引导外商投资方向, 鼓励外商投资在中西部地区, 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 根据基础资源丰富但虚弱产业特点, 积极引导外资流向中西部地区的农业、能源、交通和其他基本领域。外国国际投资资金的流动加速度出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行业发展趋势, 我们应该遵守这个新趋势。指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倾斜, 调整结构的利用外资, 进一步开放其国内市场, 从专业生产的高科技和服务业为开敞。与此同时, 引导外商投资和东部发达地区将加工行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 不仅可以用中西部劳动和资源优势, 其产业化进程在中西部地区, 而且有利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 有利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 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在我们的国家。

结论

各种各样的国内投资机构应当从危机吸取深刻的教训, 在外商投资在调查研究。了解风险、合理的预防和控制风险的对策我们的政府必须坚持循序渐进发展金融投资原则的基础上, 一方面应加强、合理控制外国有价证券投资风险。另一方面积极支持和鼓励资本市场的金融创新、业务发展、稳妥推进金融市场的开放

摘要:金融投资是一种商品经济概念, 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为投资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 在实际投资的基础上形成的, 并逐渐成为一个更实际的投资的人关注和重视的投资行为。本文从我国金融投资的现状出发, 分析了我国金融投资面临的对策, 提出了我国企业金融投资的策略。

关键词:企业,金融投资,风险,分析

参考文献

[1]王洋.金融投资风险评估技术与应用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10 (10) .

[2]王靖捷, 何骁也.金融投资风险评价[J].经营管理者, 2010 (21) .

企业金融风险 篇11

具体到操作,企业应该怎样做呢?

思想风暴

当前,很多企业将其自身陷入“悲惨式增长”原因归咎于不可控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很多上市公司年报中也提到的原材料价格上涨造成的业绩下滑,我们认为这实质上是“企业经营不善”的一种借口,因为企业完全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管理这些风险。

我国企业在加工制造能力方面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自主知识产权和金融方面却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特别是金融领域。企业通过金融领域转移管理风险的意识较差,如果不从思想上重视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我国企业也面临如日本的“金融败战”一样的问题。企业通过参与期货市场等金融衍生品市场,运用套期保值手段,利用期货市场反映远期价格的功能,锁定原材料成本或者是销售利润,达到管理风险的目的,并更好地专注企业所擅长的加工制造业。

在思想意识上的不重视或者是有误区、对期货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对我们很多企业的教训很深。我国山东某全国知名民营轮胎厂,通过采购天然橡胶生产轮胎,近年汽车价格不断下滑,轮胎价格也持续下降,而上游天胶价格却由于生产的季节性、供应的不稳定性价格波动很大,这使得该企业理应有通过期货市场买入套期保值转移天胶价格波动风险的需求,但该民营企业家一方面思想上认为期货风险大,类似赌博,另一方面认为该厂采购量大,供货商一般会低于市场价几百元每吨供货。该民营企业家严格来说,最多是实业家、产业家,不能称之为企业家,他犯的致命错误就是,企业面对原材料价格变动风险,不利用金融市场管理,而漠然视之,其实这才是赌博。另一方面,供货商可以优惠几百元供货,但价格的变动远远大于几百元的水平,也可以称之为“占小便宜吃大亏”。该企业的直接后果是在2005年一季度橡胶价格在13000附近时没有参与期货市场,天胶价格后来一路上涨,至2006年初接近20000元/吨,企业经营陷入了很大的困境。

风险评估

在思想上重视企业面临的风险后,就要了解本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风险,比如是原材料采购的风险,还是产品销售的风险;是进出口汇率的变动风险还是持有的货币资金利率变动的风险。了解企业面对的风险,作出参与哪些金融市场、哪些品种以及买卖方向的判断,并据此做出套期保值计划。计划的制定应以本企业现货实际需求为依据,套期保值是对风险的转移与规避,目的不是为了盈利。从保值的本意上讲,保值就是将风险的敞口部分封上,只要企业对市场有敞口,就有必要保值,面对哪些风险就规避哪些风险。

意在长远

企业如果长期有计划地进行套期保值操作,并严格遵循既定的方针和原则,其长期的整体销售业绩(或采购价格)是可以高于(或低于)同行或市场平均价的水平。不能单看某一次保值的操作结果,不一定就能获得最好的效果。也就是说,不一定每次保值都能获得满意的结果。但长期做下来是会有显著效果的。同时要正确认识保值过程中期货市场的亏损,期货市场中的保值交易并不能保证企业在期货交易的估算中都是盈利。其原理是利用期现两个市场套期保值,以一个市场盈利弥补另一个市场亏损。企业进入期市的目的是保住认为合理的价格(即目标价格),管理原材料价格风险,期货市场的亏损刚好说明了现货市场的盈利,或者是期货市场的盈利用于弥补现货市场高价采购的亏损。在这方面,企业的决策者尤其要认识清楚,期现两个市场要结合起来分析。

健全内控

我国企业通过金融衍生品市场进行全面风险管理,风险监控制度非常重要。我国企业要加倍谨慎地加强对风险的防范,交易从业人员应主动把握市场消息,充分意识到市场中潜在的风险,对从业人员进行相应培训;从制度层面形成化解风险的体制,使之在实践上证明行之有效,并坚决贯彻执行;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使得风险管理日常化、制度化。同时减少人治,降低人为错误,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企业在开展期货套期保值业务时,应该通过专业机构建立严格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利用事前、事中及事后的风险控制措施,预防、发现和化解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

金融企业会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篇12

一、金融企业会计风险成因分析

(一) 外部原因

一是市场环境竞争激烈。目前, 我国不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暴露了诸多问题, 如市场约束体系不健全, 竞争环境恶劣等。在这种不完善的市场环境下, 金融机构的数量快速增长, 虽然这样有利于市场效率的提高, 但也会将违规经营等尖锐性的问题推上极致。二是金融管理模式不健全。由于各地政府“政府”的政策分歧, 使得各地金融企业在宏观监管方面缺乏公平性。另外, 各地金融企业出现不合规的竞争行为时, 再加上政府在监督管理上的失利, 风险无形中被放大。

(二) 内部原因

一是会计人员素质相对偏低。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 金融企业的发展十分迅猛, 下属分支机构及网点日益增多。如此以来, 就必须在短期内吸收大量的会计工作人员。虽然社会上会计专业人员较多, 但能力高低不一, 道德素质参差不齐, 这些人员对金融企业运行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在金钱面前突破道德底线的时候, 就给国家和企业带来巨大的金钱、荣誉损失。二是会计运作手段不先进。当前, 金融企业的会计手段包括会计电算化和会计核算监督, 这两种手段应该是先进的。然而就目前状况来看, 金融企业的会计手段并不先进, 在电算化方面缺少配套的软件, 影响了业务处理效率;在会计核算监督方面, 多是事中、事后的监督, 这样就不能将风险消灭在萌芽时期, 使风险的形成机率变大。

二、金融企业会计风险防范措施

(一) 建立与金融企业发展配套的会计体制

在金融企业会计风险的防范过程中, 会计管理职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运用现代管理会计思想及理念, 来指导完成金融企业的会计业务, 才能最大限度的防范金融风险。首先, 采用集中管理和分级授权相结合的会计核算体系, 最大限度消灭会计造假行为。同时要对会计基础工作清查治理, 完完全全营造一个优良的会计环境。其次, 会计管理体制要统一。账外经营、违规经营等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管理体制混乱, 所以应尽快统一会计管理体制。总之, 尽快完成金融企业内部会计管理的科学化, 实现集中统一管理, 以有效的控制和化解会计风险。

(二) 改善金融会计信息的质量

简单来说, 如果金融企业的揭示与披露系统没有来自其外部的正确、精准的会计信息的支持, 那么它就没有任何的实用价值。为此, 把握外部贷款单位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及关联性变的十分重要。首先, 金融企业在审核贷款单位的贷款申请时, 要求贷款单位出据的会计报表是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验证的, 同时会计现金流量表, 将原有的利润指标与静态财务比率考核转变为现金流量表及相关财务比率的考核。除此之外, 银行还应要求贷款单位根据实际贷款申请额拟定偿债计划作为会计信息的补充。

(三) 构建高效的金融会计风险监督保障体系

会计监督应该贯穿于会计业务的全过程, 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在我国大部分的金融企业之中, 会计监督倾向于事中和事后的监督, 这样使潜在风险大大增加。事前监督可以将会计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从而避免了风险扩大带来的损失。事前监督由风险预警和考核监督组成, 其中风险预警是将一系列的风险指标全部纳入到预警系统之中, 一旦某个风险指标超出警戒值, 就会自动报警并将实时信息传输给管理层, 以敦促他们尽快采取补救手段。另外, 预警系统还是考核其他责任部门的生要方法。总之, 事前监督可以有效的防范和控制风险, 避免风险扩大对企业造成的损伤, 最大程度的保护了企业的得益。

(四) 对金融会计系统进行风险控制

会计责任制是一种较好的防范会计风险的手段。在金融企业内部实施这一制度效果将更加明显。从责任角度来看, 责任的划分以及责、权、利安排都有利于问题的发掘与解决。为了使金融企业内部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控制机制, 为了使金融会计在业务运作上更加可靠, 人行制定了一套宏观的会计内部控制指导方案, 并允许金融企业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补充与完善, 从而形成科学的、合身的金融企业自有机制, 将金融企业的会计风险彻底消灭。

(五) 提高金融企业会计队伍素质

一个精良的会计队伍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保障。会计队伍建设包括人员的政治素养、业务水平及管理水平三个方面, 加强会计人员的政治思想与道德的教育, 加强会计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教育, 选择会计模范作为各级会计主管人员, 提高管理人员号召力, 用自己的优良品质影响会计群体。另外, 在会计人员的选拔上要做到严格把关、层层筛选, 坚决杜绝谈交情、走后门的现象。经常对会计人员进行考核和培训。

总而言之, 金融企业的风险影响大、涉及面广, 会计管理是规避金融风险的有效途径。所以金融企业一定要把握好财会关, 诚实守信、坚持原则, 严格制度和提升思想, 争取在会计风险萌芽前将其消灭, 使金融企业在平坦的光明大道上发展。

摘要:金融企业是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特殊行业, 其所面临的风险远远高于其他行业。金融企业会计自始至终贯穿于金融业务的全过程, 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会计风险, 所以如何抵御会计风险是金融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金融企业会计风险形成原因, 进而提出了科学的对策。

关键词:金融企业,会计风险,措施

参考文献

[1]袁莉芸, 郦妍, 周峰.浅谈如何有效规避我国金融会计风险[J].时代经贸 (中旬刊) , 2008, (S8) .

[2]陈志涛.试论目前我国金融风险增大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10, (06) .

[3]彭继跃.基于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措施研究[J].财政监督, 2011, (23) .

上一篇:美国立法下一篇:Uber中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