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金融企业发展(精选12篇)
企业金融企业发展 篇1
企业的改革发展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 特别是拥有国有企业背景的企业在成立之初就凭借特殊的政府关系, 获得丰富土地, 通过出让、出租土地就能获得不错的稳定收益。这种先天的资源优势和体制也造成企业长期以来缺乏危机感和市场竞争意识, 对市场商机、对经营风险不够敏感, 对构建科学高效管理体制、经营体系、管理体系缺乏压力和动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难以形成。
当过去主要依靠政策资源的优势被大打折扣, 国有企业的资源接近枯竭, 面临残酷的市场竞争时, 企业只有根据市场的转型而调整自身经营结构, 剥离其原有的国有企业特殊性, 不断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 才能在整体竞争中取得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一、依托资源优势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扩张是国企经营的基本特征
某国有控股企业, 是在“开发浦东”的国家战略实施时“部市联动”组建的国有控股企业, 依托企业在全国机械行业的影响力和上海市政府给予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成立之初就呈现依托资源优势、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扩张的基本特征, 短短三年内, 在上海和全国设立子公司60余家。随着当时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 企业确立了以钢材贸易、机电进出口贸易、房产和工业地产为主业,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从1993年至1997年的财务数据显示, 该企业自成立之后5年期间营业收入逐步增长, 当时的经营结构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收益。
但随着外部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 钢材贸易的经营优势逐渐减弱, 企业新的业务利润增长点尚未形成, 房地产业务土地储备资源不足, 后续乏力。自1997年起企业经营发展停滞不前, 营业收入长期徘徊在10亿元左右。在1998年遭遇亚洲金融危机之后, 利润总额更是呈下降趋势, 说明当时企业的经营结构已经不适应当时激变的市场竞争环境, 企业的战略转型升级、经营结构调整刻不容缓。
二、金融危机冲击使得原有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2003年起, 该企业开始收缩规模, 清理各子企业、分企业。为顺应当时市场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 企业经营班子审时度势, 不断调整企业经营业务结构, 确立了以硅钢为主的钢材贸易服务业务, 机电产品进出口和国外品牌产品代理业务, 为国内外企业提供化学品船、海洋工程船等船舶销售业务, 改变工业园区开发经营模式, 再造建设开发项目。
企业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企业经过5年的经营发展, 规模已由原先10亿元发展至超20亿元, 业务结构得到一定改善, 初步形成贸易、房产、工程同步发展的雏形, 为企业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但尚未达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状况。2008年起美国金融危机爆发, 银行信贷收紧, 钢材贸易靠走量赚差价的传统贸易又难以为继, 船舶出口贸易也开始持续低迷, 船东弃船现象频频出现, 严重影响了企业盈利能力。
据2007至2009年的财务统计数据显示, 企业整体营收水平提升至20亿元, 但是经济效益并不高, 盈利能力偏弱的问题仍然存在, 说明企业经营结构并没有得到实质性调整, 发展速度不快。企业经过经营结构的梳理发现, 现有的贸易业务经营方式有待改变, 盈利水平有待提高;房地产业务有待突破储备资源不足和机制、体制的束缚, 寻找新的业务和项目;资本运作能力薄弱, 企业资产大部分固化于本部或子企业的存量资产中, 未实现合理流动或有效增值, 而存量资产又没有有效盘活, 资本运营能力较弱, 资产增值缓慢。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难以形成, 企业到底做什么和怎么做长期困惑, 风险不断涌现, 利润空间也不断压缩。
三、转型升级使企业走上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在经历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 世界经济从衰退走向复苏, 国际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给企业的经营带来新的挑战, 也为企业经营带来新的挑战, 为企业及时调整转型、提高核心竞争力带来新机遇。
2011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国家制定的十二个产业振兴规划和相继批准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以及扩大内需政策的推进, 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 为企业新一轮的战略规划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由于利率、汇率政策影响, 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节能环保成本上升, 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因此尽快改变粗放型经营模式, 提升核心竞争力夯实企业发展迫在眉睫。
根据国家政策、市场环境和企业实际情况, 企业总结之前发展经验和取得的成绩, 针对当时改革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及时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经营结构。企业通过吸收和重组社会民营资源, 重组了三家工程企业, 分别拥有了环境工程、电力工程和石化工程的设计资质和团队, 壮大了企业开展工程业务的平台, 提升企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为结构调整、业务转型筑牢了根基, 并产生了一定的业绩成效。
2011~2013年, 企业有力克服了欧债危机对经营业务的冲击, 逆势而上, 各项财务指标逐年攀升, 利润指标环比翻倍, 业务转型、结构调整效果显著, 企业得到快速稳定发展。
四、企业经营转型升级是持续发展的过程, 要重视创新驱动
通过实践证明, 企业在探索混合所有制方面取得了成功经验。通过科学设计, 利用国有企业背景、品牌资源, 以市场为中心与社会资本灵活、高效的经营机制有机结合, 释放出巨大的发展动力。2013年, 该企业一跃而成为年营业收入超过70亿元的综合性服务企业, 业务拓展至电力、石化、市政、空分等多个领域, 拥有多项甲级资质和一批优秀人才。
企业经历多年的发展和积累, 整体实力明显增强, 借助企业品牌优势, 依托技术优势成功培育和壮大了工程业务, 整合了社会资本为其所用, 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 调整转型, 为下一步的深化改革, 迎接新一轮发展良机奠定了基础。
五、结论和思考
回顾该企业20多年发展历程, 总结失败得失及其原因, 战略决策、内外部结合、扬长避短、提前布局是企业转型发展必不可少的四大影响因素。
国有企业的优势本是无懈可击, 这种优势并没有带来任何好处, 反而求稳的心态使得其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望而生畏, 缺乏应对市场的灵活性与机动性。一个企业能做多大, 走多远,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战略远见。企业在不同政策时期梳理经营结构, 有针对性的提前进行战略布局, 才能深刻把握时代发展趋势, 识别重大机遇, 顺势发展。该国有企业以强大的融资能力为后盾, 通过股权收购, 将外部企业的技术优势、市场优势尽收囊中。结合外部企业在市场、技术和渠道方面的优势, 弥补企业内部在经营上的短板, 识别自身应保留的部分, 舍弃需要斩断的业务和环节, 扬长避短, 不断调整业务结构, 充分释放企业潜力。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 企业的结构性调整又成为改革的新任务。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经济新常态, 掌握新常态下产业发展动向和变化情况, 根据市场导向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 制定新的发展策略, 使企业的发展遵守市场的规律。同时, 企业应该结合自身发展实际, 积极盘活存量资产, 加强经营风险防范, 重视内部管理的优化, 积极推行内部改革, 提高运行效率, 增强企业市场活力。
新型国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 通过自身内部改革调整建立起适应市场化的体制机制, 相信能拥有最大的上升空间和最广阔的发展前景。
摘要:本文针对一家处于完全市场竞争状态的国有企业20多年经营发展的研究, 国有企业的发展转型必须剥离其原有国企特殊性, 要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调整经营思路, 对外要引进社会优势资源, 对内要优化战略和管理,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关键词: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
参考文献
[1]董敬阳.实施企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若干思考[J].安装, 2015, (4) :16.
[2]王云珠.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转型发展的思考[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15, 5 (1) :5-8.
企业金融企业发展 篇2
一、企业金融与企业发展关系的现状分析
(一)企业金融涉及公司的治理
企业金融中涉及到公司的治理,公司制企业的出现,以及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企业的治理问题,一个企业的治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如何治理好公司,以及怎样的治理才能够使企业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如何才能够是企业治理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积极的,有利的影响,这是企业治理,以及企业金融必须要特别仔细的考虑的问题之一,企业金融在企业治理问题上,要尤其的注意,尽量的是企业金融对于企业的治理,在最大的程度上,最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千万不能忽视企业治理企业发展的作用,所以在企业金融对企业的治理过程中一定要格外地小心谨慎。
(二)金融危机是不容忽视的
随着近年来金融危机的时有发生,企业金融对于企业发展作用的弊端也就凸显出来了,金融危机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是大家众所周知的。而金融危机有的时候又是不可避免的,金融危机的发生必然会对企业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失,严重的时候,金融危机对一个企业造成的影响,还很有可能是致命的。有不少的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破产。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引起了大家对于企业金融对企业发展关系的重视,如何预防和应对,企业金融对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二、企业金融与企业发展关系的对策建议
(一)进行科学合理地资源配置
为企业争取最大的利益,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在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企业金融要充分利用好企业丰富的客户资源,企业的客户资源,无疑在企业金融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客户资源在企业金融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比重,所以企业的客户资源在企业金融中也就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企业金融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一优势,重视资源的分配,对企业的客户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配置,争取使企业的客户资源优势发挥到最大,从而使企业金融在企业发展中,起到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使企业金融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二)企业金融必然会影响到公司的治理
由于我国的企业并不能够直接地提供金融服务,所以就需要对公司进行治理,通过一定的企业金融组织来提供金融服务,所以就必然会涉及到公司的治理,只有有效地治理,使企业金融组织能够更有效率,更好地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才能使企业金融能够不至于在企业的发展中拖后腿。这样才为企业金融对企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提供机会。要想使企业金融能够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就必须要对企业进行治理,对企业的参股对象,以及集团的控股,都要进行严格地治理,以保证企业金融组织更好地发展,同时还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重视,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用科学合理的手段,使企业能够有一个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企业金融有一定的风险性
金融危机的`发生,也是人们意识到了企业金融对企业发展造成的巨大的负面影响,所以要努力地,尽可能地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企业金融中要尤其的注意,尽量避免危机的发生,这就要求降低风险,利用企业金融的分散功能,尽量地是使风险分散开来,要想降低风险,通常情况下,就要降低回报,所以在企业金融中,一定要将究平衡,不能一味地追求高回报,这样的话,就会使风险性增强,而风险性的增强,就加大了导致危机的可能性,所以企业金融一定要衡量好。而企业金融要想尽可能地避免危机的发生,就要尽量的降低风险,而降低风险的有效的措施,就是分散风险,分散风险的同时,也会对企业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是企业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而风险的降低,也为企业营造了一个相对来说,更加安全,更加有利于发展的环境,所以在这一点上来说,企业金融和企业发展也是相互促进的。
三、总结
企业新闻宣传与企业发展 篇3
一、新闻宣传工作要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这条主线做文章
对于我们国有大型企业而言,努力实现利润最大化,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稳步推进,就是最大的讲政治。生产经营基础不牢固,经济效益搞不上去,甚至出现亏损,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就无从谈起,职工的长远利益就失去根本。因此,新闻宣传必须要紧紧围绕生产经营开展工作。要把笔尖对准一线,镜头对准职工,深入生产的最前沿,把石油石化战线上最火热的生产劳动场面、最刻苦的创新攻关精神,以最快的速度、最真实的感受、最优美的文字和画面传播出去,把石油石化战线上广大职工家属的注意力引导到集中搞好生产经营、加强内部管理、大力降本增效上来,为全面完成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下达的各项生产经营任务而充分发挥企业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宣传教育作用和鼓劲加油作用。
围绕经济搞报道,搞好报道促经济。新闻报道工作,有人讲是一笔无形资产,其实也是一笔有形资产,诸如促进企业扭亏增盈、专利产品开发利用等,就是一个经济话题。近几年,我们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就突出抓了围绕经济搞报道的活动。河南油田下属的南阳石油机械厂坚持以塑造和提升企业良好的外部形象为己任,以提高企业的美誉度为着眼点,不断强化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撰写的大量有关企业生产经营、科技创新、产品开发、机制改革、管理创新、质量升级等方面的稿件,先后在新华通讯社、《中国石化报》、《中国石油报》和《中国改革报》等媒体刊发,全面展示了工厂的崭新形象和产品的优良性能,使南阳石油机械厂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2003年1~11月,该厂已累计拿到订单接近4.7亿元,再创历史同期新高。该厂产品在畅销全国各油田的同时,还远销美国、英国、加拿大、墨西哥、土库曼斯坦等20个国家和地区。微晶蜡是河南油田的特色产品,今年河南油田对这个产品的对外宣传进行了精心策划,先后在《中国石化报》、《中国石油报》和中国石化新闻联播等媒体刊发了《河南油田将建成国内最大的微晶蜡生产基地》、《河南油田食品级微晶蜡出口澳大利亚》等多篇稿件,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为企业吸引了近百家客户,增加直接经济效益60万元,带来的隐性效益和潜在效益则是无法估量的。
二、新闻宣传工作要积极地为企业的深化改革服好务
改革是推进国有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石油石化企业经过重组改制和转换运行机制、减员分流等重大改革,初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和上市公司要求的国际国内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框架。面对严峻的形势和挑战,企业新闻宣传工作者必须进一步坚定信心,坚定不移,着力在改革管理体制、转换经营机制上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落实新举措,取得新突破。最近,中国石化集团确定了下一步改革的突破口,就是实施国有资产的战略性重组,推进以改制分流为主要形式的减员增效,带动其他方面的改革。改革必然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涉及职工的切身利益。这就要求广大的新闻宣传工作者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一切阻碍改革发展的思想观念,大张旗鼓地宣传和树立忧患意识、改革意识,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着力提高干部职工对改革的承受力,从而能够正确地理解改革,自觉地支持改革,积极地推进改革。
三、新闻宣传工作要积极支持企业的有效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是企业生存的根基。只有加快并实现有效发展,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也是维护广大职工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因此,要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积极地引导和教育干部职工认清形势,深刻理解“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切实树立发展是质量、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协调发展和整体优化的发展。教育和引导职工干实事、干大事,为实现石油石化企业跨越式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新闻宣传工作要积极地为企业的稳定工作做贡献
保持生产稳定、队伍稳定和企业稳定,才能确保实现提高效益、推进改革、加快发展,特别是在当前改革力度加大、结构调整加快和减员增效的关键时期,利益格局的调整,各种矛盾的交织,使做好维护稳定工作的难度更大。广大的新闻工作者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职工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抓住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做好全面的、深入的报道,要解疑释惑、化解矛盾,切实维护好石油石化企业稳定的大局,为提高效益、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
企业金融企业发展 篇4
1. 分析发展环境,把握发展机遇,适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
四化建结合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客观深入地分析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科学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并适时完善和调整,为推进企业持续发展奠定了战略性、指导性基础。2005年底到2006年初,四化建根据新的市场环境和企业发展实际,在对原有发展战略进行科学修订的基础上,确定了“做大经营总量,做强项目管理,做精做专核心业务,全面提升盈利能力,快速推进企业发展。争取用3~5年时间,把四化建建设成为产业结构合理、核心主业突出、管理与国际接轨、技术创新能力强、队伍凝聚力大、盈利能力较强,以施工总承包为主,并与施工管理、专业施工同步发展,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强的施工企业,并努力探索向工程总承包企业发展的途径”这一中期发展战略,并结合近年来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形势,分别制定年度战略目标,进行适当调整,科学判断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四化建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十一五”期间,国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的基础上,国内消费、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将维持较高增长水平,国家将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坚持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必将进一步拉动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增长。二是随着经济的增长,煤、电、油等能源供应紧张状况难以在短期内缓解,国家将加大对能源的政策倾斜,国民经济发展对成品油、化纤、乙烯、化肥的需求也要按一定比例同步增长,这都必然会推动石化工业的发展,并拉动行业建设市场。三是我国的石化工程建设项目投资继续保持较高的势头,2006年计划安排投资915亿元,陆续启动青岛大炼油、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天津和镇海大乙烯等项目建设,启动川东气田建设和仪长、西南、珠三角、鲁皖等长输管道建设。为有效解决能源“瓶颈”问题,中国石化集团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与伊朗、沙特等国家合作开发油气资源。工程建设板块也同步加大了对海外工程建设市场的开拓力度,国际工程建设市场形势一片光明。天津滨海新区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地方建设市场,中石化、中石油、中化工、神华集团等国有大企业将在3~5年内集中投入上千亿元,建设石化、化工、电力等项目,这些都为四化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四是四化建作为中国石化集团直属工程建设企业,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得到了总部在改革改制政策、资金、任务协调、装备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四化建应对的挑战和不利因素是:开拓市场形势不容乐观,盈利能力较差,成本压力较大,管理较粗放。
四化建在对2006年市场形势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调整、制定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大对系统外和国际市场的开发力度;加强管理,强化创新,加强项目成本控制,进一步理顺内部经济关系,提高专业管理和专业施工能力”的年度发展战略目标。
2007年,四化建认真分析了市场形势和企业发展形势,科学判断企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石化施工企业“贯彻‘夯三基、抓分包、创特色、争高端’的工作方针,加强项目管理,做大经营总量,做精做专核心业务,全面提升盈利能力,快速推进企业发展”全新的年度发展战略目标。
2008年,系统内工程建设市场形势总体趋好。四化建认真分析了市场形势,制定了“继续坚持‘改革、调整、管理、创新、发展’的工作方针,以市场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拓展‘三个市场’,努力争取高端业务,继续加强项目管理,做精做专核心业务,全面提升盈利能力,构建和谐发展环境,扎实推进持续有效和谐发展”的年度发展战略目标。
四化建根据市场变化和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企业的发展规划,并对发展规划不断调整、完善,使企业这些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实践告诉我们,适应市场不能是被动的,应当在适应市场、企业的发展中积极主动地融入市场,才能保障企业健康发展。
2. 企业战略的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年来的实践证明,依据市场形势和企业发展实际,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并适时调整、完善年度战略目标,是企业取得良好经济效益,推进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
2006~2008年,四化建认真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立足企业实际,全面谋划发展,使企业保持良性发展态势,综合实力快速提升。三年来,企业资产从8.44亿元扩大到17.28亿元,增长了105%,实现利润从216万元增长到3600万元,增长了16.7倍,员工收入三年平均增长60%。
2009年,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迫使企业必须调整战略布局。经过市场分析,四化建最终制定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创新为主线,立足传统优势,瞄准高端市场,依靠改革创新,提高管理水平,提升队伍素质,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全面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努力开创持续有效和谐发展的新局面”的发展战略,并重点对“高端”和“创新”进行了细化。公司坚持推进创新,走高端化发展之路,从管理、业务、技术和装备四个方面(简称“四个高端”)向高端延伸,积极拓展发展空间。
公司将“四个高端”细化为:管理高端就是将企业多年来积累的管理经验进行总结、归纳、整合,把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模块化,并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提升管理、显现成效;业务高端就是发展代业主管理,联合EPC、CM管理和工程监理等高端业务,形成高端业务链条,拓展高端业务空间,创造更大的利润;技术高端就是围绕主业发展,推进核心施工技术、专项技术及前沿施工技术的攻关和应用,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专利、工法、技术标准;装备高端就是从高端装备应用上创新,在提升工装水平上创新,逐步实现装备大型化、系列化,工装精细化、高效化。转变传统经营模式,确定企业在石油化工及相关工程建设领域由传统施工型向施工管理型,进而向管理施工、管理工程型转型的“高端”战略,探寻企业发展的新途径,拓展企业发展新空间,是推进企业持续发展、稳步实现做强做大的重要保障。
为保持“高端”战略的持续延伸和最终成效的显现,四化建在战略规划中重点强调在理念、管理、体制、技术、手段、装备、方法、文化八个方面的创新(简称“八个创新”)的强劲支撑作用,并就其功能作用进行定位:坚持理念创新,引领企业发展;坚持管理创新,提升综合实力;坚持体制创新,适应业务变化;坚持技术创新,形成强力支撑;坚持手段创新,提高管理效率;坚持装备创新,提升施工能力;坚持方法创新,激发创造潜力;坚持文化创新,增强发展活力。
企业文化带动企业发展 篇5
山东凯达物流集团
创建于2002年的山东凯达物流集团,是一家集货物储存、物流配送、信息服务、仓单质押、多元化经营、全方位发展的现代化综合性物流企业。涉及汽车贸易、国际贸易、科技发展、商贸流通、房地产开发以及机动车驾驶培训等业务。
十三年的品牌培育,凯达集团成长为日照市流通服务业的龙头企业,并且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先后获得“中国物流百强企业”、“国家AAAA级综合物流企业”、“全国先进物流企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理事单位”、“全国通用型仓储前五十强企业”、“山东省服务名牌企业”、“山东省守合同重信用单位”、“山东省诚信企业”、“山东省首批三星级物流企业”、“山东省最具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山东省先进中小企业”、“山东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山东省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并被团中央列为“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
自公司组建以来,凯达连续多年保持了健康平稳的发展态势,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精准的发展战略、健全的管理制度、优秀的企业文化。发展战略定位准确,推动了公司“把握机遇,开拓创新,主动作为”。管理制度完备齐全,保证了公司“活力充沛,有据可依,健康发展”。而凯达的特色企业文化则将上述二者有机融合,为公司提供了强有力的软性支撑,激发了公司内在的勃勃生机与不绝动力。历经多年培育沉淀,凯达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其主要组成包括:“诚信铸就品牌,服务成就未来”的公司理念;“物流传载真诚,服务追求卓越,携手合作共赢,共创美好未来”的核心价值观;“艰苦创业,团结务实,开拓创新,激情超越”的企业精神;“文化五进创五星”的企业文化标准。回顾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了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
统揽全局,明确一个指导思想
“诚信铸就品牌,服务成就未来”
山东凯达物流的企业文化建设,从一开始就遵循以下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企业理念为灵魂,以人本管理为核心,以学习创新为动力,以打造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眼于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立足于文化强企、文化育人,努力为公司战略目标顺利实现提供先进的文化支撑。
围绕核心,把握三个基本原则
“物流传载真诚,服务追求卓越,携手合作共赢,共创美好未来”
坚持以人为本与服务中心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客户。同时要求文化建设要服务中心工作,立足公司实际,发挥员工的主体作用,建设依靠员工,成果员工共享。
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建设相结合。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本着长远规划与阶段性发展相结合的思路,立足现实、循序渐进,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坚持自主创新。以创造最佳效益为追求,广泛调研,充分吸取其他物流企业文化中的有用成分和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的有效做法,博采众长,自成一体。
统筹兼顾,“五进”创建星级文化
山东凯达物流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注意将公司文化有机地融入到日常经营、管理、生活中去,促使文化建设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创建物流企业五星文化,让凯达企业文化“五进”:
进岗位,成立了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并和员工签订“六不准”、《优质服务承诺书》及《车辆安全责任书》,工作现场设明显的警示语,时刻提醒大家安全重于泰山。组织员工开展安全劳动竞赛、安全主题演讲比赛,关注职工劳动保护,增添人文关怀设施,营造浓厚的安全工作氛围;
进班组,为方便班组人员的休息、会议和学习,各班组设立了集体活动室。为各班设计了独特的标志,制定了班组名称、班组口号、班组远景、班组理念等,形成了班组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使班组更具凝聚力。在班组通过组织技术比武、劳动竞赛等活动,引导广大员工树立学习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调动广大员工争先进、创一流的工作积极性。公司员工互帮互助,同心协力,营造浓厚的班组“小家”氛围;
进走廊,建设了宽畅明亮的企业文化展示厅,展厅共分为党建、工会、妇联、青年文明号、物流等多个版块,为公司提供了一个集中展示公司发展史和企业文化建设成果的平台,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职工文化宣教阵地,对公司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树立公司品牌形象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展示企业形象,凝聚集团正能量,使员工更加热爱企业、珍惜荣誉,公司专门设立了荣誉室。在公司宣传栏内有企业优秀个人、先进集体以及部门的重大荣誉宣传栏目,从而激发了全体员工以先模人物为榜样的工作热情,激发起员工爱岗敬业的使命感。充分利用厂务公开栏、阅报栏,以及公司内部宣传报刊增强员工对企业、对社会的了解。营造浓厚的公司、个人荣誉氛围;
进食堂,为了解决员工就餐问题,从员工切身利益和企业管理规范化出发,专门建设了职工食堂,并为员工提供免费午餐,职工食堂的建立,给全体员工提供了安全、便利、优质的就餐服务,为公司现代化、规范化、人性化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后勤保障。职工食堂环境卫生整洁、舒适优雅。桌椅摆放整齐,地面、电器打扫干净,餐具摆放整齐有序。在职工餐厅内设立读书角,让员工在就餐的同时学习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和企业的发展变化,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和健康饮食常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员工的个人修养。并为餐厅设计制作了倡导健康饮食的宣传版面、宣传标语、桌面温馨提示等,引导员工文明就餐。制订了食堂卫生管理制度,配备了消毒柜,筷子消毒机,饭菜搭配科学,一周食谱、饭菜价格公开明确,保证了员工卫生健康用餐。营造了合理饮食,崇尚节俭的就餐氛围。进宿舍,为公司职工提供了安全舒适的公寓。制订了职工公寓管理制度、作息时间制度,并配备了管理人员。员工宿舍整体环境卫生整洁,健康高雅。公司工会始终把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为着重点,在宿舍走廊墙壁布置了四德宣传图片、标语,并开展了文明宿舍评比活动,推崇诚信务实、与人为善的优良品德,在宿舍楼内形成了言谈文明,仪表大方,礼让互敬,勤学共勉的良好风尚。在员工宿舍内安装有宽带、电脑、电视,并设立了职工书屋、健身房、棋牌室,极大的丰富了员工的业余生活。各类宣传画健康高雅,真正实现员工“爱舍如家,温馨如归”的良好氛围。
多管齐下,重视七项保障工作
着重文化建设,凝聚共同愿景。以维护职工精神文化权益、提升服务水平为切入点、着力点,坚持文化铸魂、注重文化聚力,使职工群众在良好的文化感召下,塑形提质、彰显作为。着力打造文化建设,使职工时时处处感受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将企业精神、经营宗旨、核心价值观等渗透到内心深处,并使之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共识和精神追求,凝聚共同思想基础。
加强组织领导,建设长效机制。凯达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列入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者的业绩考核内容,形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各职能部门分工落实、员工广泛参与的工作体系。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凯达重视通过企业内部各种宣传媒介,大力宣传企业文化;同时,通过利用内部会议、公司网站、微信平台、员工培训、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努力使企业文化达到“人人皆知,普遍认同,自觉实践,规范统一”的理想状态。培育骨干队伍,增强中坚力量。推动文化建设,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凯达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和文化建设需要,组织分层、分类教育培训,建设出了一批创新能力强、专业特长明显、结构合理的文化建设团队。
培育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带动。凯达高度重视在实际工作中发掘和培育先进典型,通过召开经验交流会、媒介宣传等形式,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推进六型班组,激发创造活力。以学习成才、技能提升、岗位创新、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和谐健康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展“学习型、技能型、创新型、节约型、安全型、和谐型”六型班组建设,激发广大职工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
重视文化引领,搭建梦想舞台。结合企业发展现状和现有文化基础,根据不同员工的显示需求,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节假日,定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领职工群众在各项活动中自我表现、陶冶情操、开化悟性、提升境界。培养职工爱企建企、乐观向上、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做好企业文化 促进企业发展 篇6
关键词:企业文化;经营管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4-3520(2014)-02-00215-01
一个企业如果形成了优秀的企业文化,就会为企业打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而这支优秀企业文化武装起来的员工队伍,才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为职工服务。只有紧紧围绕广大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真正把他们凝聚到先进文化建设上来。我们发展企业文化的目的,就是要为广大职工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背景下,企业要想持久发展,必须要有凝聚力,要打造自己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让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未来相结合,让企业的价值观体系渗透到每位员工的内心。使员工深刻认识到企业的明天就是员工的未来。
达成共识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我们要做大做强报业集团,就应该确定有自己特色的企业价值观,用不变的企业价值观来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广大市场,我们要树立能够指导企业集体行为的独特的价值观。企业文化的建设,就是要通过制度建设,使这种独特的价值观能够通过员工的日常工作态度作为载体,实现企业的政治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一家二千多人的报业集团,党委会是整个集团的核心,班子成员十九人,他们多半是双重身份,即是集团的领导,又兼任下属某一媒体或者单位的负责人,所以在处理或者看待问题时,所处位置或者代表的身份不同,立场和态度就会出现偏差。这时,达成共识就显得成为必要。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证明,集团要以建设社会广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党委满意、受众满意、员工满意为衡量标准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搭建。核心价值观体系形成以后,当企业或者企业个人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矛盾,处于两难选择时,支持这个决定的便是核心价值观。它掌握了企业的生命和灵魂,使一切工作都能顺利完成。
建设制度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企业制度建设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企业制度的建设要从企业的根本性需求出发,并且与企业最本质的目标相联系;企业制度要契合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并体现企业理念:建设企业制度要满足规范性要求;企业制度建设要不断完善和提高;企业制度建设必须有各级管理者的参与;企业制度建设要靠严格的执行来保证。企业文化制度的建设还要遵守以下重要原则:文化管理要与企业战略管理相结合;企业文化要面向未来并体现行业特点和企业个性;文化体系的建立要反映全体员工的共同愿望;与时俱进。
激励机制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企业要保持长久的发展,必须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将调动员工积极性当成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行为,在企业中养成一种尊重创新、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使每个人都能从中感受到事业成就感。企业发展更大程度上需重视各种人才的培养,要留住好的人才,就必须有一套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员工的执行力度最大化发挥。激励机制的建立首先要有完善科学的责任体制,让员工明确各自的责任;根据员工各自的责任及相关要求,设计考核方案。比如采编人员的定额考核方案、经营人员有经营指标的考核方案、行政管理人员有量化考评和岗位设置方案等等,并通过对其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员工的薪酬、福利、培训、晋升等各种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其次,通过实行制度约束和责任体制来确保激励机制实施的有效性,更好地体现激励机制的作用,充分挖掘员工潜力,为事业长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三是激励机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员工参与管理,民主监督的渠道,增加他们对事业的关注,增加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个人成就感,将他们的个人目标和事业的发展目标完美地统一起来,从而激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在沟通方式上,可以多采取倾听和赞美的表达方式,不仅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工作气氛,而且可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四是采取多效的激励手段。比如有传统的物质激励、事业激励、福利激励,更可以加大情感激励、环境激励等新型的激励方式,让人才接受、团队接受、企业接受,最终达到人才满意、团队满意、企业受益。
培养氛围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企业文化至关重要的环节是良好的氛围,它是对企业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是企业文化得到认同和执行的有力保障。企业要灌输给员工的信息必须是正能量,要使员工能看到光明的前途的自己职业生涯的未来。因此,企业要建立相应机制,鼓励员工上进、在各自岗位上成才,要有竞争意识,努力培养造就一支 “作风好、素质高、能力强、技能精”的专业化的员工队伍。几年以后,当集团搬进新建好的办公大楼以后,新的大楼、统一的装修风格、显眼明亮的集团标识、面貌一新的员工队伍,蓬勃向上精神状态,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显而易见的优势和发展力量。
推进实施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企业文化的树立,不仅仅是一种公司的宣传手段,最重要的是如何将其落实下去,让公司里面的每一名员工都能深刻的体会到企业文化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当员工深刻的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符合企业文化要求的,处处以企业文化来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企业文化才能真正的发挥其最终的效果。实施的手段可以多种多样,比如:编制企业文化手册;发扬企业传统文化习俗;精心策划企业文化节日;领导者要做本单位企业文化的领袖;树立企业典范;发挥工会等基层团队作用。
总之,加强企业文化,就是抓住了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这个基础,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促进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从根本上说,有利于员工发展,有利于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探析文化型企业的文化建设特点和特色文化建设 - 企业导报 - 2012(16)
[2]切实加强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 中国职工教育 - 2012(2)
[3] 和谐社会视野下企业制度文化建设探究 - 2011
传播企业文化助推企业发展 篇7
1 树立企业文化理念,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把企业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加强领导、全员参与、明确责任、系统推进, 明确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目标、要求和重点措施, 做到企业文化建设有计划、有方案、有措施、有落实、见成效。设立企业文化建设专项资金, 列入年度财务预算计划, 确保活动经费, 保障企业文化活动的开展;以“四支队伍”为抓手, 将企业文化贯穿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 融合于员工的思想意识中, 落实在员工的言行举止中, 持续性开展文化文明督导, 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认真做好企业文化宣传活动, 带着企业的关爱, 在县城人口流量密集的陶然园门口、大型商场及主要路段, 发放宣传企业文化等资料, 让广大群众了解供电企业文化, 并能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开展“用电服务上门进企业”活动, 组织党员服务队深入立达信、华祥科技等大企业开展技术培训。将服务活动延伸到乡镇、农村, 在供电所成立分队, 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扶贫村的建设提供电力帮扶, 义务架设、改造线路, 并来到田间地头, 为忙于耕作的老百姓送去安全用电知识及企业文化等, 检修农业生产用电设施, 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们的欢迎。
2 拓展服务内涵, 做好企业文化各项工作
国家电网公司开展“塑文化、强队伍、铸品质”供电服务提升工程以来, 长泰县供电公司积极响应, 创新实践, 推出了一系列有特色、重实效、得民心的服务措施, 进一步拓展了服务内涵, 提升了服务品质。一是不论在工作或服务过程中严守“三不”纪律。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优秀传统文化来勉励和鞭策队伍, 约法三章, 在严守“三不”纪律, 即不吃客户一顿饭、不抽客户一根烟、不收客户一份礼, 切实履行国家电网公司员工服务行为“十不准”规定。二是服务过程中做到“三清”。在规范服务行为上, 要求服务队员统一着装, 配戴工作牌, 走进客户房间检修时必须穿自带鞋套, 热情、礼貌、文明施工, 做到服务“三清”, 即清理线头、清理地面、清理设备。三是积极收集军烈属、残疾人、困难户资料, 建立特殊客户服务档案, 设立优质服务活动记录卡、特殊客户服务卡, 定期上门为特殊客户服务, 为其排忧解难。四是为福利院儿童送上书包、笔记本等节日慰问品、捐赠爱心款、赠送励志书籍, 向小朋友们宣传安全用电常识、触电急救方法等。走进学校, 与学生们“零距离”接触, 传授安全用电知识。五是在服务环境上打造具有国家电网统一品牌标识和具有行业特色的温馨服务环境。供电营业厅工作人员总能自觉地进行换位思考, 为客户奉献出最诚挚的爱心、贴心、诚心、舒心“四心”服务, 使供电企业文化品牌也一点一滴深入广大客户心中。
3 注重企业文化传播, 培育忠诚企业意识
在上级领导的带领下, 始终以“你用电, 我用心”为工作目标, 以“为民服务, 创新宣传, 齐塑国网优质品牌形象”为内容开展创先争优、“让声音微笑起来”主题实践活动, 让微笑的亲情服务成为长泰供电文明和谐和优质服务的名片, 努力为客户营造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电力温馨家园。把大力弘扬雷锋精神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和队伍建设中来, 在点滴行动中引领企业和员工奋进, 塑造国家电网的优秀品牌。
透过企业文化看企业发展 篇8
首先, 企业文化转型过程中企业文化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企业文化的凝聚力可以把员工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形成强大的向心力, 使员工万众一心、步调一致, 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事实上, 企业员工的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的明确的目标。第一, 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来自于企业根本目标的正确选择。如果企业的目标既符合企业的利益, 又符合绝大多数员工个人的利益, 即是一个集体与个人双赢的目标, 那么说明这个企业凝聚力产生的利益基础就具备了。否则, 无论采取哪种策略, 企业凝聚力的形成都只能是一种幻想;第二, 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像一个无形的指挥棒, 让员工自觉的按照企业要求去做事, 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企业核心价值观与企业精神, 发挥着无形的导向功能, 能够为企业和员工提供方向和方法, 让员工自发的去遵从, 从而把企业与个人的意愿和远景统一起来, 促使企业发展壮大;第三, 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无形中是对员工起着激励和鼓舞的作用, 良好的工作氛围, 自然就会让员工享受工作的愉悦, 如果在一个相互扯皮、勾心斗角的企业里工作, 员工自然就享受不到和谐和快乐, 反而会产生消极的心理。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是一种精神激励, 能够调动与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把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 使员工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增强企业的整体执行力。
其次, 企业文化有着强大的核心影响力。
企业文化给企业在发展和转型中能带来什么?我所理解的企业文化其实就是企业员工所共同持有的价值观、信仰、行为、态度。其具体说明就是“共同体”因此, 企业文化从根本上会影响到员工的行为和工作态度, 自然也就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97 年, 乔布斯重新掌管苹果。10 年后, 苹果的股票每股已从7 美元飙升至74 美元, 市场价值620 亿美元。随后, 迪士尼以74 亿美元收购Pixar动画工作室的股票, 由于乔布斯是Pixar的主席和执行总裁, 并持有其50.6%股份, 作为交易的一部分, 乔布斯拥有了迪士尼集团约7% 的股份, 从而成为该集团最大的个人股东。至此, 乔布斯大步迈入一个集音乐、电影和科技于一体的梦幻王国的。苹果公司能把企业文化从员工一直延伸到了消费者, 这也就是说, 它对员工的期望也是它对消费者的期望。其中, 最重要的一点期望就是--相信乔布斯。在过去的十年中, 是他曾带领苹果走出老化的商业模式并进行革新, 从而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并向市场推出了许多更好的产品, 这就形成企业发展中的“共同体”。
再次, 企业文化有着强大的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存在的一种核心力量, 它支配着企业, 可以使企业得到顺利地发展, 也可以使企业陷入灾难的深渊。企业文化的竞争是未来市场的竞争, 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 对企业的经营绩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企业文化的核心所体现出的企业共同价值观和企业精神, 使企业领导层与企业员工在企业经营目标上容易达成共识, 在企业经营理念的指引下, 通过沟通信仰、传递意愿, 从而凝聚成一股巨大的竞争能力, 最终达到企业经营目标,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文化的核心所体现出的企业共同价值观和企业精神, 使企业领导层与企业员工在企业经营目标上容易达成共识, 在企业经营理念的指引下, 通过沟通信仰、传递意愿, 从而凝聚成一股巨大的竞争能力, 最终达到企业经营目标,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良好的企业文化体现出一种优质的管理, 从而实现企业运作的最高效率, 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实现企业经营效益的最大化。良好的企业文化通过多种传达体系塑造出优秀的企业品牌, 通过企业品牌的辐射力和感召力, 从而吸引更大范围内资源的聚合, 企业得以滚动式发展, 实现良性循环, 取得最佳效益。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过程体现出一种良好的经营道德和伦理意识, 为企业争得外部公众的认可, 创造出良好的经营环境, 为企业赢得宝贵的社会资源, 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的外部运作成本。最终实现企业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塑造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发展 篇9
企业文化的兴起是企业管理的内在要求,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企业必须强化管理意识, 创新管理思维, 改善管理方法, 提高管理水平, 而企业管理的深层内容在于以文化为基础, 对于人的管理, 这样就产生了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 始于全球经济兴起并腾飞的20世纪70年代, 由日本企业先行实践, 美国研究者最先提出理论。企业管理者在实践中发现, 制度化的理性管理缺乏灵活性, 不利于激发员工的创造性, 而塑造有利于形成企业集体信念的文化, 对企业经营业绩的提高和企业长远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却又至关重要的影响。
1986年, 在我国正式提出了“企业文化”的概念。1992年, “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精神文明建设的方面被明确提出。此后, 全国各地企业文化团体相继成立, 全国企业文化建设活动迅速发展起来。企业文化观念逐渐普及, 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意识到了规范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组织发展的重要意义, 并不断以企业文化为基础来塑造企业的形象。企业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得到了不断的深化和拓展。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凝聚、积淀起来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一种文化观念、文化形式、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以及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它是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以全体员工为对象、以企业规章制度和物质现象为载体, 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和娱乐等形式, 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 为企业总目标服务”。根据企业文化的内涵, 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其表面层次是人们可以直观感受到的物质文化, 主要包括企业形象、企业行为、企业环境等, 通过企业文化的表层结构可以了解到企业深层的价值观念、精神风貌和道德规范。它的基本层次是企业文化的主体部分, 主要是企业的战略、组织、制度、经营等文化, 它们在企业发展、组织和机制运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是企业文化的主要承载者。企业文化结构的核心层次主要由企业文化中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道德、企业精神等意识活动组成, 它的形成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它是企业文化整体结构中的最稳定的决定性的因素, 也是企业文化得以形成的源泉。
2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
企业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企业竞争最终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绩效, 而且可以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企业文化在企业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 企业文化具有价值导向的作用。企业文化反映了企业的共同追求和价值观。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经营活动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决策方向, 使员工个体的思想、观念和追求与企业所追求的特定目标相一致。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导向作用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确立了精神支柱, 指明了企业的发展方向, 决定了企业的基本特征。培育和形成良好的企业整体价值观将有助于品牌文化的形成和企业形象的塑造, 有助于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所以,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要注重企业精神和价值观的培养, 可以通过实行奖惩、树立学习榜样、管理层言传身教等策略来培养和推行共同的价值观。
其次, 先进的企业文化具有提高企业业绩和竞争力的作用。企业文化时刻影响和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面对严峻的市场挑战, 许多企业成功的重要原因是其所具有的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要打造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必须重视企业文化, 因为企业文化是孕育企业绩效根源, 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绩效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由于产品质量和技术的普遍提高以及商品种类的日益繁多, 企业面临的竞争形势越来越严峻, 良好的企业形象、良好的产品信誉和服务信誉是感召消费者的一面旗帜, 也是吸引科技、人才、资金等流向的一面旗帜, 可以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而良好企业形象和信誉的形成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构建, 因此, 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致力于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
3 构建和提升企业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整合企业的各种要素和资源, 凝聚员工的智慧和意志, 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良好的企业文化应该具备以人为本、锐意创新、诚实守信等主要特征。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应该做到:把员工的发展作为企业的发展目标之一, 尊重员工的个性、尊严和价值, 努力满足员工多方面的需求;努力在创新和变化中寻求和把握机会, 在开放式的管理和鼓励参与的理念下巩固企业文化;以企业文化为指导, 形成诚实信用、优质服务的经营原则。
1984年, 海尔公司在亏损147万元的情形下, 张瑞敏率先提出文化先行、理念先行, 为中国企业界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迈出了第一步。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西方国家企业文化建设浪潮的影响下, 企业文化建设在我国引起了广泛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 就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状况来看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缺乏个性。许多企业的文化建设尚处在初创阶段, 西方先进的文化理论尚未与企业实际发展状况相融合。企业文化应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 切合自身的实际来运作, 应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和生产经营的实际来抽象概括和提炼, 绝不能照搬照抄。这需要企业家或经营管理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萃取精华, 剔除糟粕, 与企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密切结合。
第二, 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外在形式, 而忽略了企业文化内在精神塑造的本质内涵。一谈到企业文化, 很多人只会注重企业的外部形象、企业员工的服饰统一、企业标志的推广和运用、企业厂房的统一布局等企业文化的表层现象, 而忽视了企业内在文化精神的塑造, 忽视了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由于没有抓住根本、没有触及到核心, 最终将难以会聚员工的凝聚力, 难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第三, 过分看重物质层面的追求, 而轻视企业文化竞争力培养。资金投入是很多企业最为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此外, 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营销等也得到了重视。这些方面固然很重要, 但过分偏重于此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企业文化会使企业丧失长久的生命力。
第四, 建构先进的企业文化, 要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企业文化是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要靠全体员工来维护和发展。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 企业人才应该具备诚实守信、开拓创新、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企业文化的建设要“和风细雨, 润物无声”地坚持进行, 塑造先进的企业文化, 将有助于促进企业发展, 打造企业团队经久不衰的持续竞争力。
摘要:本文通过对企业文化内涵的定位、企业文化兴起与发展过程的考察, 从理论探讨的角度指出了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并结合当前我国企业在文化构建方面存在的问题, 针对性地提出了建构和提升企业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企业金融企业发展 篇10
一、金融风险的涵义及特征
1. 金融风险的涵义
金融风险, 就是指在信用经营或者货币经营活动中,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 最终导致的投资者或金融机构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不一致的情况。从企业角度而言, 金融是企业的经济动脉, 一旦遭遇大面积的金融风险, 可能导致企业长期萎靡不振甚至破产。
2. 金融风险的分类
按照来源不同, 金融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操作风险等。其中,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动、利率变动、商品价格变动、股票价格变动等因素导致的金融资产价值变动的风险, 这是企业面临的最常见的金融风险类型。
二、现代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金融风险形势
相对于以前的企业而言, 我国现代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更加复杂化,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企业金融风险具有突发性和隐蔽性
金融风险的爆发往往非常突然, 悴不及防, 很少甚至没有预警信号。比如, 因经济危机、货币政策等原因, 导致信用危机引发的部分金融领域的挤兑行为, 故意散播谣言引发的全部或某金融领域的挤兑行为, 因某一金融机构因重大失误导致的信用危机等等。
目前, 我国实行的是较为严格的金融管制, 资本项目并未开放, 在加上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 导致我国企业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难以通过市场表现出来, 这就加大了企业规避金融风险的难度。
2. 企业金融风险具有明显的扩张性
如今社会就是一张大网络, 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关联, 一旦某个部门爆发金融危机, 很容易扩张到其他相关机构, 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除了企业与金融机构联系的密切性原因之外, 还有我国金融风险相关方面的法律不健全、金融体系治理结构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
3. 企业金融风险具有一定的可控性
尽管金融风险是可怕的, 但企业并不是完全无能为力。其实, 企业金融风险并不是完全不可控制的, 只要事前增强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 谨慎投资, 是可以减少乃至避免金融风险的, 即便是遭遇了金融风险, 企业也可审时度势, 及时调整风险性资产, 避免金融风险扩大化。
三、严控企业金融风险实现企业稳健发展
企业经营过程中, 金融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下面结合海尔集团, 对企业如何严控金融风险进行分析:
1. 重视企业金融风险防范, 健全企业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事前防范永远比事后弥补要好得多, 企业金融风险也是如此。要想实现企业稳健发展, 就要重视企业金融风险问题, 增强企业金融风险防范意识。这就要求我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能只盲目追求经济利益, 定时、定期地整理企业所有账目。比如, 每隔三个月整理好本企业的金融投资, 并做出预估, 以便指导下一步的运作。
重视企业金融风险防范, 还要建立健全企业金融风险预警机制。比如, 海尔企业CEO张瑞敏说:“应对危机最好的办法, 就是每天都要提前做好准备, 等危机来了之后再做, 那一切都晚了。”海尔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非常强大, 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建立起了比较全面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能够随时掌握金融运行的动态, 并提前做出了相应的评估和监测, 对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提前治理。
2. 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增强企业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
融资问题是多数企业都会面临的重要问题, 也是影响企业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因此, 解决好企业的融资问题, 有利于增强企业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
如今, 我国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还是银行贷款融资。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 而不应仅仅局限在银行贷款一条融资渠道上。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企业融资渠道:一是民间融资。民间融资的优点是速度快、门槛低、资金调动方便, 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对民间融资缺乏完善的法律方面的保护, 也增加了民间融资的风险性。不过, 在实际的企业运作中, 民间融资确实是我国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二是租赁融资。租赁融资是将“借物”与“借资”融合起来的一种方式, 它表面上看似“借物”, 实质上是“借资”, 租赁融资具有投资小、收益大的特点。三是债券融资与股票融资。企业可依法发行约定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进行融资, 符合条件的企业还可发行股票进行融资。四是海外融资。企业可以利用的海外融资方式有国际商业银行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以及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发行融资业务等, 如今, 海尔集团就实现了真正的海外融资。
3. 引进与培训并举, 提高企业金融风险相关人才的素质
企业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应对离不开金融和经济领域的专业人才, 为了提高企业金融风险相关人才的素质,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是大力引进相关专业的人才。可以高薪聘请企业金融风险专业性强、有成功应对金融风险经验的人才, 壮大企业金融风险相关专业的人才队伍。海尔能够从容应对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 正是得益于强大的金融风险防范团队, 并且海尔将金融风险防范管理渗透到企业的各个层面, 增强了企业员工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二是重点培训人才。对本企业相关部门和相关人才做金融风险方面的专业培训, 提高专业性金融风险方面人才的综合素质, 同时, 还可以与本地高校合作, 到高校聘请金融风险专业性人才, 提高企业金融风险相关人才的综合素质。
4. 创新管理手段和营销手段, 增强企业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应对所有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最关键的就是提高自身的防御能力。海尔集团之所以能够从容应对金融危机, 是因为海尔集团具有国际先进的管理方式和创新管理体系。因此, 企业应对金融风险就要创新管理手段和营销手段, 增强企业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首先, 企业应树立品牌意识。要知道, 良好的社会信誉和品牌认可度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是企业应对金融风险的有力武器。海尔品牌在公众心中树立起了良好的公信度, 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赞誉, 并且海尔企业走向了世界, 得到了国际的认可, 在壮大自身的同时自然就减少了金融风险, 实现了企业的稳健发展。
其次, 健全企业创新管理体制。创新是一个企业向前发展的动力, 诚如海尔总裁张瑞敏所言:“如果不创新, 就只能面壁;如果创新, 凡墙都是门。”是的, 海尔正是依靠完善的创新管理体制实现了企业的战略转型。比如, 海尔创新“零库存”库存管理模式, 就是完全按照客户的要求供货, 货仓里也不会存放大量的存货, 一旦遭遇金融风险, 必然不会为大量的库存积压而发愁, 这就大大提高了企业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最后, 创新企业营销模式。网络时代的到来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企业营销模式———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因省时、成本低、无时间限制等优势已经成为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首选购物方式。因此, 企业可同时做线上与线下的营销, 提高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此外, 由于人们追求个性化的特点, 企业还可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为企业产品的营销与发展提供新机会, 这是企业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
四、结束语
总之,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金融风险是几乎每个企业都会遇到的问题。因此, 我们要学会客观看待金融风险的存在, 以积极的姿态面对金融风险, 学会趋利避害。但是, 企业应对金融风险的最根本的途径还是要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实力, 提高自身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摘要:作为现代国民经济的核心, 金融的发展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兴衰。对于企业而言, 合理防范和科学规划金融风险更是企业管理和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 如何有效的趋利避害、规避风险, 已成为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金融风险的涵义和分类入手, 主要分析了现代企业面临的严峻的金融风险形势, 最后主要从企业层面对如何防范金融风险进行了深入探析, 以进一步增强企业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提高企业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关键词:企业,金融风险,形势,对策
参考文献
[1]石睿.金融创新、金融风险与金融稳定的理论分析[J].南方金融, 2011 (06)
[2]张涵.经济转型期须切实防范金融风险[J].中国国情国力, 2013 (10) .
[3]季潇然.金融全球化进程中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J].中国外资, 2011 (16) .
企业家与企业发展瓶颈突破 篇11
事实证明,一支具有优良传统的部队,往往具有培养英雄的土壤,英雄或是优秀军人的出现,往往是由集体形式出现而不是由个体形式出现,理由很简单,他们受到同样传统的影响,养成了同样的性格和气质。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联空军第十六航空团,P-39飞蛇战斗机大队,竟产生了二十名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的王牌飞行员;与此同时,苏联空军某部施吴德飞行中队产生了二十一名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的模范飞行员。任何一支部队都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这种传统和性格是由这支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从此,不管岁月流逝,人员更迭,这支部队灵魂永在!
同志们,这是什么?这就是我们的军魂!
是呀!一只军队尚且如此,而一个企业呢?一个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小作坊走向国际化企业呢?在经由原始资本的积累逐渐壮大的企业无不与企业的创始人的个人为人处事与做事风格有关,无不深受企业主的个人魅力的影响,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文化积累与沉淀。
企业的灵魂是文化,企业家素质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家文化,是经营者文化,是企业领导人文化。他的价值观和精神态度决定了企业行为和员工的价值取向,真正能够在市场经济中成功的企业家,大都是具备了较强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的企业家,企业的发展与其说是机遇和市场所带来,还不如说是他们本身的文化素养所带来。
企业精神是企业广大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经过企业家有意识的概括、总结、提炼而得到确立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它是企业优良传统的结晶,是企业的传统、经历、文化和企业领导人的管理哲学共同孕育的,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独特的、鲜明的经营思想和个性风格,反映着企业的信念和追求,企业精神具有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企业最宝贵的经营优势和精神财富,它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时候,就感到力不从心,感到有一种莫名的阻力,也就是企业家们常说瓶颈,表现在企业缺乏生机,销售很难再有突破,企业利润在逐年下滑,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企业家们不约而同的想到知识的匮乏,人才的缺失。在知识经济、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现代,企业家的知识、智力、现代化文化素质决定了企业竞争力和发展程度。于是他们选择了学习,花费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不惜高价聘请国内知名培训大师乃至国外的,为了使自己的员工能够达到提升,几万元一堂的课也在所不惜,这不眼下培训业蓬蓬勃勃,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以至于鱼目混杂打着专业培训旗号的培训机构就不下几千号。有的企业为了使自己的人才队伍快速有个质的提高,广结良缘,择良纳贤,广招高素质的人才,你看看网上的招聘简历就知道了,很多公司最忙的莫过于人事部了,见得多了,识得广了,最后自己也闹迷糊了,自己究竟是要招人才还是要请超人!不论是那种形式,长期下来还是觉得收效甚微,最后高价的培训课只是流于形式,有没有效果你不知道,新进的人才们在完成与企业的磨合期后因为能力和想法得不到上面的批准或是认可,纷纷跳槽转鞍,白领们好友间最常问的一句话就是:“你还在那间公司吗?”话外音就是:你还没跳呀!
利用企业年金促进企业稳定发展 篇12
我国养老保险现状及发展趋势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我国开始实行了一系列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借鉴国际经验, 建立起一个由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和商业性养老保险三个层次共同构成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这三个层次也被称为社会保险的三大支柱。从目前情况看, 作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 运行情况并不乐观, 急需建立补充养老保障机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虽然覆盖面广, 但保障水平较低。目前我国企业职工退休养老金替代率 (退休金占退休前工资收入的比率) 已下降至50%以下, 且一般采用的是“现收现付”体系。在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缴费人员规模变化不大和退休人员急剧增加的情况下, 必然出现支付危机。
因此, 社会保障基金严重不足和老龄化高峰双重压力下, 控制和逐步降低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是必然趋势。当今国际上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一般在50%左右, 我国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但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却高达80%以上。这一矛盾必须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化解, 通过抓紧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加以解决。建立企业年金制度是缓解基本养老保险费用供求矛盾、分解基本养老保险社会责任和分散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风险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也是国家逐步降低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和减轻社会保障基金风险的有利条件。国际经验表明,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 养老只靠国家太片面, 只靠个人也太单薄。发展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实现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责任的合理分担是养老保险体系的发展趋势。比如在美国人养老总负荷中, 政府公共福利、企业年金和个人退休储蓄及保险投资这三条腿所承载的负荷比例大约为3∶5∶2。
尽快建立保障性与激励性相结合的养老金制度结构, 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保险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年金是对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 如果说基本养老保险是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一支柱, 那么企业年金则是第二支柱。如果企业执行企业年金制度, 则企业职工退休养老金替代率可提升至60%~7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显示, 企业年金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 即使在去年企业业绩整体不佳的情况下, 仍然增长了700多亿元。与此同时, 有数据显示, 截至去年底, 我国年金市场总量已突破3500亿元。
但目前我国就业人口中具有年金保障的比例仅为1.51%, 相比之下, 美国的比例将近50%, 加拿大的超过50%, 英国的超过60%;从占GDP比重看, 我国企业年金基金占GDP的比重不到1%, 而美国为68%, 澳大利亚是82%。这些数据体现了我国企业年金与国际发达水平的差距的同时, 也表明了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巨大发展空间。
企业年金及其作用
企业年金, 即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是指企业及其雇员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 依据国家政策和本企业经济状况建立的、旨在提高雇员退休后生活水平、对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进行重要补充的一种养老保险形式。企业年金源自于自由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 是一种属于企业雇主自愿建立的员工福利计划。企业年金, 即由企业退休金计划提供的养老金。其实质是以延期支付方式存在的职工劳动报酬的一部分或者是职工分享企业利润的一部分。企业年金的主要特征是:由企业发起建立, 经办方式多样化, 国家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年金基金实行市场化投资运营, 政府在年金的建立和管理中不承担直接责任。
符合下列条件的企业, 可以建立企业年金:一是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 二是具有相应的经济负担能力, 三是已建立集体协商机制。建立企业年金制度, 应当由企业与工会或职工代表通过集体协商确定, 并制定企业年金方案。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企业年金方案草案应当提交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企业年金所需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 建立个人账户, 与企业资产实行分账管理。雇主和雇员分担缴费义务的比例, 总体上雇主多缴、雇员少缴或不缴的情况比较常见。
企业年金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四点。第一, 建立企业年金制度, 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同时, 又切实保障了员工利益, 稳定了现有员工队伍, 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二, 在设计年金计划时, 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年金保险的灵活性特点, 打破传统薪酬福利的“平均主义”原则。对于不同服务年限、不同职级、不同岗位、不同贡献的员工提供不同的保障计划。通过差异化的企业年金制度, 有利于形成更为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 在单位内部形成一种激励氛围, 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发挥自身的最大潜力, 为企业的发展多做贡献。第三, 通过年金计划中“权益归属”的设定, 利用福利沉淀实现有效激励, 留住人才。很多企业在用高薪酬福利制度实现激励的同时, 在企业年金的计划中, 设定权益归属方案, 规定服务满一定的年限后方可获得相应的年金权益, 与即时兑现的奖金福利相比, 企业年金既使员工得到了鼓励, 又达到了类似期权的良好效果, 而且操作上又比期权要简单、方便得多。第四, 建立企业年金制度, 在提高员工福利的同时, 利用国家有关税收政策, 为企业和个人合理节税。企业购买年金保险, 除了可充分利用国家财税政策, 无须缴纳企业所得税。与企业进行其他投资形式相比, 在假定投资收益率相同的情况下, 由于保险作为复利计算, 只在最终扣除相关税金, 而其他投资每年都将扣除相应的所得税, 因此年金保险与其他投资形式相比, 将会获取更大收益。
企业年金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利益一致性
劳资双方经济利益的和谐一致, 是长期稳定劳动关系的重要基础。许多企业尽管具有一定人力资本优势, 但这种优势并没能充分发挥出来。因为缺乏对员工长期利益需求的关注及有效的解决方法, 使双方无法达成长期的合作, 优秀员工包括高级管理人员频繁跳槽, 而且去向多为竞争力强大的竞争对手企业。跳槽员工常常带走企业商业秘密或大量客户, 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据调查, 近几年来, 应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内跳槽率达70%。而且, 这些大学生们通常是在企业进行完培训, 刚刚对企业工作上手之后就提出辞职。这对于企业, 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 大学生过于频繁的跳槽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招聘成本损失和管理难度。调查显示, 在转换工作的已毕业大学生中, 有30.3%都是因为前景不乐观而选择离开, 比因待遇不足离职的 (27.8%) 还要多, 有13.8%的已毕业大学生认为企业文化氛围不浓是自己离职的原因。而另一个调查系列中, 中小型企业难以吸引大学毕业生, 正是因为其福利不好 (30.9%) 、没有发展前途 (28.2%) 。虽然大学生责任意识缺位或许是跳槽频繁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企业未能留住人才也有着自身的原因———自我要求与人才的真正需求产生错位, 造成留才机制的缺口。
作为一种自愿性的员工福利计划和新型的企业激励机制, 在企业和员工之间建立长期紧密的联系, 鼓励竞争、追求效率, 形成双向激励。企业年金方案较多地反映了企业与职工的需求及企业文化的特征, 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更好地配合企业的发展。在西方国家, 一些企业通过实践发现, 用建立企业年金的方式激励员工为本企业长期工作可能更为有利。雇主通过企业年金形式为员工缴纳养老金, 对员工来说是一笔延迟的工资支付, 员工为了能在退休后得到足额的养老金, 必须为这个企业一直工作到退休年龄。这样, 企业的年金计划实际上就成了一种“隐蔽性合同”, 不仅做到吸引和留住有用人才、优化企业人力资源, 而且提高了职工为企业服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 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对技术密集型企业而言, 企业年金是吸引人才的“磁石”。天津市一家建筑工程咨询设计企业, 人力成本占总成本的70%以上, 近几年随着行业竞争加剧, 企业人员流动率达20%以上。推出企业年金后, 企业规定员工须在单位服务满一定年限, 且达到离职后不透露商业机密等要求, 才能按年限将一定比例的年金归入其个人账户。该企业推行企业年金两年来, 没有一名技术人员跳槽, 员工工作积极性也大大增强。由此说明, 只有将员工与企业整合成合作竞争的整体, 将员工的利益与未来和企业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 才能形成相互负责、利益双赢的局面。
企业年金推动企业之间平等人才竞争
目前, 有企业年金制度的企业, 大多集中在电力、铁路、金融、保险、通讯、煤炭、有色金属、交通、石油天然气等高收入行业或垄断行业。主要原因是目前的企业年金制度特别有利于大型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计划并有效降低运行成本, 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但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 由于员工人数少、所形成的企业年金基金规模较小, 很难有效解决计划流程相对繁复、管理费率相对较高的现实问题, 导致占城镇总就业人口80%的中小企业职工被企业年金制度拒之门外。由于员工福利享受的差异, 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人才竞争方面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起步晚, 还属于初步建立阶段, 需要鼓励更多企业建立年金制度。但企业年金集合计划优惠政策缺失, 是企业年金制度向中小企业扩面的重要障碍。政府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开始从制度供给层面加以重视。例如, 2011年5月1日生效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 (第11号令) 第八章已经对促进集合计划的发展做了原则性规定。2011年5月23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企业年金集合计划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 指导法人受托机构设立集合计划, 从制度层面保障中小企业参保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集合企业年金计划, 是由法人机构受托人发起设立, 事先指定政府监控下的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承担相应职责, 并共同制定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制度和流程, 同时为多个企业委托人提供一揽子管理和服务的企业年金计划。实现集合企业年金的方式是把各个企业的年金基金都统一集合在一个受托人账户中, 然后由受托人确定投资管理人、账户管理人和托管人。由于集合企业年金计划是标准化的已成型服务产品, 这样就省去了管理人选择、合同备案、计划设立等步骤, 大大加快了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速度, 也解决了中小企业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 为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带来极大的方便。
【企业金融企业发展】推荐阅读:
民营金融企业财政发展11-26
传统金融企业的发展11-23
金融危机党支部书记在基层建设和企业发展中应发挥的作用10-01
企业金融风险05-29
金融外包企业08-15
保险金融企业07-19
金融企业变革08-13
金融租赁企业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