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企业筹资

2024-10-23

金融市场企业筹资(精选7篇)

金融市场企业筹资 篇1

金融市场, 从广义上来讲, 是指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各种货币资金交易活动的市场 (或场所) , 也就是各种融资市场的总称。企业无论是在初创阶段还是后续的生产经营过程中, 都可能产生新的资金需求。本文主要针对企业在金融市场中的筹资提出几点建议。

一、诚信筹资

诚信理念是企业兴衰存亡的基石, “无信不立”, 没有诚信理念, 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很难有效进行的, 甚至根本无法进行, 所以企业要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

在筹资过程中也要讲究诚信, 在各种筹资方式中, 都要诚信对待现实的和潜在的债权人、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 都要坚决杜绝欺骗和欺诈等不道德的行为。比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资格的审核, 以及上市后的定期财务报告的披露, 企业都应当遵从企业的真实情况, 不欺骗、不误导、不做虚假性陈述、不搞内幕交易, 从而保证上市公司能够在资本市场赢得信誉、赢得品牌。如果采取粉饰财务报表, 骗取上市资格, 欺骗公众, 那只能是“一锤子”买卖。如果再有融资需求, 融资成本会很高, 甚至无法实现。

二、制定合理的筹资规模和筹资结构, 注重筹资风险的防范

(一) 合理确定筹资规模和结构, 保证收益和筹资成本的合理控制

企业要根据发展战略规划、投资计划、运营情况预测并制定短、中、长期资金需求计划, 依此确定筹资总体方案, 选择合理的资本结构。例如企业可以运用财务杠杆, 追求最佳企业资产负债比例。债务性质的资金, 其利息支出可在企业财务费用科目下列支。由于该项成本减少收入而达到合理减税, 能提高股东权益投资收益率, 所以适度举债是明智的。

此外, 企业还应考虑资本、劳力、技术等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和替代弹性, 考虑增加其他要素的投入, 以减少资金需求, 或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二) 分析和防范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因筹资方式的不同而不同, 如发行股票筹资和发行债券筹资相对应的风险要有所区别;也因地区的不同而不同, 如由于各国的汇率、利率和政策的不同而导致在不同国家筹资的风险不同。企业要对每种筹资方式相应的风险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 这样才能正确指导其筹资选择和风险的防范。筹资风险分析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及其稳定性;分析企业偿债能力及其可靠性;分析企业资本结构及其稳健性;分析企业资金分布及其合理性;分析企业成长能力及其持续性。

筹资风险防范, 首先对与筹资有关的金融法规以及相关的其他政策性规定要及时掌握, 因为这些有助于对企业筹资风险的正确认识和防范, 并且做到在开始作筹资决策时就考虑到筹资风险。

在筹资过程中, 企业首先应提高内部资金使用效率, 以减缓对外融资压力。其次要综合考虑资金量大小、资金期限长短、资金来源、资金的债权性或股权性质对企业权力结构的影响、融资关系稳定性等因素, 力争使融资成本最小化;而且要量力而行, 制定最佳期限决策, 尽可能保持企业的控制权, 选择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方式, 寻求最佳资本结构, 力争降低筹资的风险。此外, 企业还可以通过统一对外筹措资金, 统借统还, 以获得贷款优惠、便利, 降低风险。

对于防范风险问题, 企业除了按照规定使用和偿还所筹集到的资金外, 还应该使用适当的金融工具, 特别是外币借款, 可以考虑做一些套期保值、利率互换、货币互换等, 以防范风险。

三、创新筹资方式, 构建有效的、立体式的、多层次的融资系统

企业在筹资过程中, 不能局限于现有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 还应注重创新筹资方式, 构建有效的、立体式的、多层次的融资系统。比如采取一些国际上已经存在, 但是国内还没有实行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 或者是开创一些新的渠道和方式。当前, 我国金融业改革进入深水区, 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涌现, 企业可以灵活选择更多的筹资方式, 除了传统的银行借款, 公开发行股票、债权, 还可以考虑融资租赁、杠杆收购、资产证券化、信托基金、引入风投机构和私募基金等多种筹资方式。在注重筹资渠道多样性同时, 更重要的是要追求其有效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近年来, 国家支持企业走出去, 企业有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观念, 在筹资过程中也要有全球视野。加入WTO是我国参与全球化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它不仅将改变中国经济今后发展的宏观金融环境, 也将使中国企业面临新的国际化微观经济环境。中国要实现打开国际市场, 在国际市场创建品牌, 提高美誉度与知名度, 实现在全球化分工条件下的做强做大, 仅仅局限于国内金融市场是不够的, 必须有全球化视野进行企业筹资。在海外上市发行股票、发行票据、证券化资产打包出售、出口信贷产品等均可以尝试。

四、产业资本牵手金融资本

从国内外企业发展过程和经验看, 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是必然趋势。所以企业也要重视与金融机构的结合, 从而更有利于自身的筹资。

(一) 建立稳固银企关系

在我国, 银行借款仍是企业筹资的主要来源, 所以, 企业应主动寻求与银行建立战略性伙伴关系, 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可以集团为代表, 与银行进行合作, 通过整体授信等方式, 建立长期稳固的伙伴关系。

(二) 吸引非银行金融机构入股

企业在建立股份制时就可以吸纳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作为战略性投资者, 变金融机构为自己的股东, 从根本上使得两者利益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这样, 对于企业有着较高预期收益率的融资需求, 金融机构为了自己的财务投资收益, 也必然会对企业的融资加以支持。根据我国法律规定, 商业银行不能对企业投资参股, 而非银行性的金融机构可对企业投资参股, 诸如风投机构、私募基金、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

(三) 对金融机构参股

参股银行或非银行性金融机构, 是产业资本融入金融资本的最佳方式, 也是企业在金融机构中获得话语权和资金支持的重要方式。

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 企业存在着诸多涉足金融领域的机会, 诸如参股城商行、发起投资保险公司、参与组建风险投资基金、参与上市金融机构非定向增发等。

此外, 企业还可以与金融机构交叉持股, 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害关系。这种捆绑式的战略性伙伴关系, 不仅仅对企业资金的筹集, 甚至对企业的销售渠道的拓展, 以及整体运营, 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金融市场企业筹资 篇2

1993年,复华实业(现名复旦复华)、南洋实业(现名交大南洋)两所高校企业在国内交易所挂牌上市,拉开了高校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的序幕。随后清华紫光、清华同方、方正科技、华工科技等先后加入了这个行列。目前,沪深证券交易所的高校上市公司已达20余家,其中清华大学5家,北京大学4家,南开大学2家,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大学、天津大学、云南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各1家。这些校办产业类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上价格定位较高,业绩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深受投资者的青睐和追捧,既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募集了大量资金,同时也给证券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高校概念股之所以在股市中有优异的表现,其深层原因在于:高校类上市公司主营优势极其突出,在专业领域内拥有国家级科研成果和强大的技术储备,行业优势明显,市场占有率稳定,如清华紫光的扫描仪、华工科技的数控机床和大功率激光切割器、东软股份的软件和系统集成等;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科教兴国”基本国策的`提出引发了市场对高校概念股的想像力,高校类上市公司拥有强大的人力资源和科研实力,通过资本的输入,知识财富将大大超过由传统的技术与有限的自然资源结合所创造的物质财富;高校类上市公司造就了一批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的科技企业家。过去这批人是高校的教职工,通过实践,他们现在已成为既懂科研又具有较高企业管理水平的科技企业家,如清华紫光的张本正、东软股份的刘积仁、北大方正的张兆东等。

(二)间接筹资

当前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规模和水平的限制,高等教育及相关产业大量上市直接融资并不现实,更为灵活有效的是让拟上市公司或已上市公司的投资计划涵盖高等教育及相关产业的诸方面。拟上市公司存在一个对募集资金的使用方向问题,已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等募集的资金也存在一个投资项目的选择问题。投资高等教育及相关产业正好可以兼顾这些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上市公司介入高等教育及相关产业的方式,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途径:

1.上市公司与高校在高科技项目上的合作。如新黄浦与复旦大学合作基因工程、大众出租与上海交大合作昂立一号生物工程、厦门国贸向北大未名集团投资生物工程、南京中北向南京大学投资制药产业等。据统计,学校或学校控股上市公司为学校和社会创造可供分配的净利润3.8029亿元,这些资金可用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有效弥补高等教育经费的不足。

2.直接投资办教育。如英豪科教通过其下属子公司英豪发展投入2亿元参与英豪学校,按学杂费收入总额的20%提取资金回报及拥有的固定资产折旧,其学杂费收入由幼儿园的3.8万元到高中的5.5万元不等,收益稳定而可靠。在投资4亿元创建英豪外国语学院后,英豪学校形成从幼儿园到大学一应俱全的完整办学体系。类似的还有银广夏投资300万元参股西北农业大学葡萄酒学院,闽福发在第一大股东牛津—剑桥国际集团配合下参与创办津桥工商专修学院等。

3.投资教育软件。如远东股份与香港汇杰国际有限公司合资成立远东科技公司,从事教育软件的开发和销售;又如江苏吴中与南京大学苏富特软件公司及江苏共创教育发展公司合作创立江苏南大苏富特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进行教学软件的开发与销售。

金融市场企业筹资 篇3

(一) 国内金融市场现状

传统时期, 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在企业筹集资金环节中扮演重要角色, 同时承载着筹措资金与资源分配的关键使命。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其现存问题逐步凸显, 譬如:由于历史原因的存在, 其在贷款投放对象上存在融资偏好;由于银行内控机制的缺失, 其在存贷款期限上存在错配混乱;由于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推进, 其重视股东收益及短期利益的程度已转型推进, 故选择过度规避风险的倾向进一步扩大;另外, 银行在金融风险承担方面, 尚未建立、健全风险分担机制, 以使得风险的量化考核成为泡影。故此, 我国金融市场需从银行主导向资本主导过渡, 最终走向市场主导型的融资模式也已势在必行。

(二) 国内金融市场现存问题分析

我国金融市场与成熟市场相较仍有诸多不足之处:

1. 结构失衡。

国内金融机构目前虽呈现优化创新趋势, 但其现存结构仍不能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与适应全球视角的内在需要, 甚至会成为加快金融效率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发展制约瓶颈。

2. 缺乏创新。

我国金融创新仍较为滞后, 更多是依赖于政府政策支持, 虽各领域有不同程度创新, 但却展现为不均衡现状。

3. 机制失效。

一般而言, 金融市场各类借贷利率应为民间高于非银行金融机构高于商行借贷高于银行同业拆借高于中央银行再贴现利率, 但我国实际借贷利率并不使然。实际操作中, 银行同业拆借利率高于商行贷款利率, 从而引起“钱荒”现象。

(三) 构建金融体系的多元化创新

我国金融体系虽未形成健全与完善的微观结构, 但与以往相比, 创新程度已有很大进步, 目前, 已初步形成了包括股票、货币、债券等多层次的交易场所, 其金融产品的交易种类也呈现多元化趋势。提到金融创新, 即是指其可通过改变现有金融体制及新增金融衍生工具等途径加以实现, 以获取市场潜在利润, 实现行业基于盈利动机而持续推进的发展空间。

金融创新从宏观意义上讲涉及范围非常广泛, 包括金融行业的技术创新, 市场创新, 产品与服务创新, 组织与管理模式创新及制度创新等各个方面, 本文大致从工具、市场及制度三方面加以分析:

1. 工具创新。

为了适应当下各种信用形式的演变和拓展, 金融业应适时创新有价证券、汇票、期货等金融交易对象, 赋予其期限性、流动性等的新特征, 以实现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资需求。

2. 市场创新。

金融业可通过金融工具创新来进一步扩展业务范畴, 例如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 从事跨境股票与债券交易, 把信贷和债券相结合, 以短期信贷和流动证券的双重优势来逐步完善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创新。

3. 制度创新。

制度性变革包括建立新的组织机构, 调整金融政策, 实行新的管理方法, 放松金融管制等方面, 借此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与革命性新发展。

二、浅析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趋势

为了实现加速金融市场发展的宏伟蓝图, 我国应鉴于金融市场的现状抓紧货币市场深发展, 从而为各经济主体提供一个高流动、低风险的资金融通渠道, 也为实现社会公共资源高效配置、现代金融行业制度建立及行业产业结构调整贡献一份力量。

(一) 加速金融市场发展的举措

加快金融市场发展, 应着眼于加快货币市场发展。只有重新认定货币市场重要地位, 健全与规范同业拆借市场交易环境 (包括在充分发挥拆借融资功能时交易网络系统的安全问题及拆借行为的规范性等) , 加大抵押担保拆借比重, 改变拆借市场以信用拆借为主的客观现状, 并通过制定新交易规则与监管办法, 促进市场运转更加正常及规范, 除此之外, 还应加大央行调控力度, 才能提高金融行业的融资能力, 以此达到防范金融风险, 发展金融市场的最终目的。

另一方面, 加快资本市场发展。资本市场突破口应着重主抓企业 (包括中小企业和非国有制企业) 进入资本市场的政策调整, 以满足它们的资金需求;健全国债融资市场, 扩大债券发行规模, 着力发展产权交易, 完善市场组织结构及逐步落实社会保障资金进入机制等以促进资本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除此之外, 引入央行调控机制, 以存款准备金和再贷款利率为手段控制信贷规模, 并增强自身能力开放金融市场, 通过公开性的市场业务, 适度紧缩和松动的货币政策以调节货币供给量, 从而完善央行的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 还需建立更加有效的监管体系, 通过行业前景规划、货币政策引导、金融市场监督、规范信息发布及市场准入等方式调控金融市场, 以最大限度地防范化解风险。

另外, 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包括投资主体、融资主体、证券公司等) , 实现金融市场的主体深化改革, 完善主体企业的资本结构, 健全客户的安全保管与受偿制度来推动金融改革, 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以实现全面促进国内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势头。

(二) 简述金融市场行业发展趋势

我国金融市场未来发展主要表现为:

首先, 市场规模迅速增长。基于我国未来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分析, 国内金融市场发展将更加壮大, 再加上金融主体不断增加, 参与程度不断增强, 市场开放程度也逐步扩大, 都会成为市场规模化的重要保障。

其次, 市场主体活跃度增强, 产品创新更加灵动, 信用衍生品地位显著。现阶段, 无论对于是市场主管还是市场参与者来讲, 创新都是其实现深发展的重要动力, 所以传统市场上的理念、产品、服务等都需适时革新, 以迅速确立金融市场的重要地位。

再次, 市场结构更加优化, 主要表现为融资结构的变化, 其通过短期融资和股票融资等功能的逐步恢复, 已大大提高了融资规模;市场结构的变化, 比如同业拆借市场中交易品种、定价机制等的变化;投资者结构的变化等, 这都将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

所以, 近年来纵观金融行业发展真可谓好戏连台:“余额宝”的预热带动了各种“宝”类理财产品的出现, 互联网理财P2P平台紧随其后, 保险业为冲规模也频频推出理财业务, 同时, 京东“白条”, “蚂蚁微贷”等众筹平台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大病医保也已落实到全国各个省份。上述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无疑不在惠及民生、拓宽渠道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这是行业整体发展的最强利好着力点。

三、现代企业筹资渠道分析

现阶段, 全球经济事态不景气及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 使得企业筹资状况不容乐观, 各企业或多或少均存在贷款难题。企业为了满足自身生产经营的需要, 可进行如下筹资渠道的选择:

(一) 内部筹资

内部筹资即为企业从内部获取资金的一种方式, 它以保密程度高, 借款成本小, 筹资风险少等优势而成为企业最容易接受的首选筹资方式。内部筹资的来源包括企业固定资金, 应付税利和尚未运作的专项资金等, 另外, 企业职工及内部的各项福利基金也是其可利用的一项专项资本, 必要时企业可适当斟酌加以应用。

(二) 外部筹资

外部筹资是企业筹资的最主要方式, 但与内部筹资相比, 它不以保密程度高, 借款成本小, 筹资风险少而见长, 而是因为其具有灵活、快捷、筹资量大等特点占据上风, 因此, 鉴于其优缺点并存的现象, 在具体应用时, 应必须谨慎进行。企业外部筹资渠道可概括为:

1. 生产运行中资本的再循环。

资本再循环是外部筹资的最基本方式, 企业只有根据其日常的运行状况合理将资金进行再循环使用, 才能达到弥补资金漏洞、扩大生产规模, 提高市场占有率及获取高额利润的经营目的。

2. 国家出台的财政扶持政策。

国家在征纳税方面的调节与减免政策的实施, 变相成为了现代企业筹资的重要来源。这些流动资金量大且风险小, 企业可通过合理纳税筹划的方式获得国家下拨款项或扶持税额, 此时, 充分发挥这些资本的机会成本效用, 就可以实现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宽。

3. 商业银行的信贷方面支持。

不容置疑, 银行信贷已成为企业普通接受的一种筹资方式, 只要通过银行授信审查, 即可获得充沛的资金, 且方式灵活, 利用有效, 所以, 银行业信贷一致占据金额市场的主导地位。

4. 金融市场的股权债权筹资。

国内新三板的推出也立显我国股票市场的创新与完善, 上市企业可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筹措大量资金, 与此同时, 股权筹资还可以实现分散经营风险, 公开企业经营, 树立大众形象等的积极作用。

另外, 债券筹资也正随着经济体制的完善而不断拓展, 其提供的短期与长期分期偿还的方式可供企业结合自身经营情况灵活选择, 所以, 债券市场也较为活跃。

5. 民间个人资本与外商投资。

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民间积累了大量社会财富与民间资本, 所以, 在遵循市场规律、相关法律条文, 采取互惠原则的基础上引入民间个人资本与外商投资资本, 采用独资或参股的模式进行管控, 并将其投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 以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筹资渠道。

四、企业筹资方式创新

(一) 我国企业筹资方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

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为企业筹资提供了更多渠道与方式, 网络金融现正以一种燎原之势迅猛发展, 也无疑拓宽了企业的筹资渠道。同时, 金融市场的产品创新也使得企业更多地愿意考虑新型业务的渗透, 这不失为金融市场与企业筹资的双向互动新发展。那么, 企业在选择融资渠道时的便利性问题已得以解决, 但除此之外, 企业还应仔细斟酌一下多项因素:

1. 资金要求。

资金要求是筹资环节的最基本影响因素, 其中, 筹资量、筹资时效及使用期限引领了企业筹资的选择方向。企业应根据实际资金需求量来严格测算筹资数额, 另外, 对于筹资时效和筹备后的使用时效问题, 要保证二者的及时性与持续性, 才能实现企业筹措资金的实际目的。

2. 自身要求。

提及筹资, 毕竟筹资的主体是企业自身, 因此, 企业的规模、发展目标、资信状况、偿债及盈利能力等各项指标在筹资环节的影响都不容小觑。只有在筹资前, 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将企业自身因素综合考量, 制定成本最低、收效最好的筹资方针, 才更利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3. 筹资风险。

企业筹集资金需要承受风险是不可避免的, 不同的筹资方式及渠道都会带来不同的经营和财务风险。那么, 企业在具体选择筹资方式时, 应将现存及预计经营、财务风险, 诸如盈利水平、借款利息率等全面考虑其中, 才能最大限度缩小筹资的风险敞口, 降低风险隐患, 从而在出现可变性筹资决策中积极、从容地进行应对。

4. 筹资成本。

企业在财务筹划中, 应不遗余力地寻找成本最低原则, 借以适度合理的避税来增加企业流动资金, 变相地增加资金的机会成本, 进而达到资本报酬高于筹资成本的经济效益。

5. 资本结构。

企业资本结构关乎其生存、发展的大计, 资本结构的实质即是指企业现有资本与负债的比例问题。一旦资本结构发生变化, 将可能会严重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实际利益, 所以, 只有企业资本、负债比例恰当, 才能实现最佳资本结构, 以使其综合成本较低而企业价值最大。

(二) 我国企业筹资方式的策略选择

1. 企业规模视角。

(1) 大型企业。大型企业一般规模较大、生产能力较强, 故对于它们而言, 筹资时一般都需要大量资金并且资金需求期限都较长, 所以在选择时可更多考虑股票、债券等长期筹资方式, 抑或借助其良好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通过信用借贷, 银行保理等进行资金的筹集。

(2) 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筹资难已成为国内热点问题, 其生产规模小、资金借贷量少且常用于短期投入, 故企业在筹资时可首选流动性较强的短期借贷, 例如银行借款、租赁筹资等, 另外, 金融市场上一些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新产品也推向市场, 企业可以更多关注, 以实现效率高、成本低的筹资效益。

2. 风险承载视角。

(1) 保守型企业。保守型筹资组合策略是指企业的长期借款不仅要满足长期资产管理需要, 甚至还要满足部分短期资产的资金需求, 以避免出现短期借款由于期限短、使用周期短且频繁办理审批手续等而延误需求, 这种选择降低了筹资风险, 减少了还款压力, 但却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筹资成本。

(2) 稳定型企业。企业的领导者如若偏重于稳定, 那么筹资组合一般会将长期与短期筹资方式相结合, 同时选择市场上较为成熟的筹资渠道, 借以长期资金实现长期资产的管理, 而临时的、应急性的短期借款则用于满足短期资产需求, 这样既可以满足筹资需求, 又能够节约筹资资本成本, 实现双丰收。

(3) 激进型企业。激进型组合筹资则较为大胆, 它与保守型截然相反, 不仅不用长期借款来保证短期管理需要, 甚至连部分长期资产的管控也可以通过短期资金来满足, 所以其优势显著, 大大降低了资本成本, 但与此同时, 所承担的风险也将会倍增。

3. 发展能力视角。

(1) 发展不稳定。当企业处于生命周期中的初创期或发展不稳定的上升期时, 负债还款压力将是其面临的严峻问题, 故企业一般在这时更多选择权益筹资, 即内部筹资或发行股票等, 把还款转化为分红形式, 以缓解因负债带来的巨大资金偿还压力。

(2) 发展较稳定。当企业处于稳定发展阶段, 其资本结构就可以偏向于负债化, 诸如借款、发行债券等, 进而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实现其核心竞争力强、市场保有率高等愿景, 以求在维护金融市场债权人利益的同时保障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实现。

摘要: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决定了金融体系的创新与发展, 然而, 国内企业在面临国际市场经济普遍下行的整体趋势下, 筹资问题已成为制约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利用国内的金融创新来拓宽企业筹资渠道已是当下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故本文从我国金融市场的行业现状及创新发展角度出发, 围绕企业筹资普遍存在的现有问题进行分析, 最终列举出现阶段企业筹措资金的新途径。

关键词:金融市场,筹资方式,决策因素

参考文献

[1]刘玥, 杨亚萍.《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筹资方式的抉择》.《会计之友》, 2011年第29期.

金融市场企业筹资 篇4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非金融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申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会员资格实施细则(暂行)

(2005年12月29日 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 汇发〔2005〕94号)

国家外汇管理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局、外汇管理部,深圳、大连、青岛、厦门、宁波市分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为贯彻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快发展外汇市场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5]202号),增加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主体,现将《非金融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申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会员资格实施细则(暂行)》印发给你们。

国家外汇管理局各分局(外汇管理部)接到本通知后,应即转发辖内各分支机构,并结合辖内实际情况,加强对非金融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申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会员的宣传和指导。

执行中如遇问题,请与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联系。联系电话:010-68402099,68519072。

特此通知。

非金融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申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会员资格实施细则(暂行)

一、申请资格

(一)非金融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申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会员资格,应符合《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快发展外汇市场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5]202号,以下简称《通知》)第一条第(一)、(二)项规定的条件。?

(二)对于需集中办理集团内部成员资金入市交易且没有下设财务公司的非金融企业集团,应对集团内部外汇资金实行集中管理,其贸易总额和经常项目跨境外汇收支规模按集团境内所有成员汇总计算,由集团公司一级法人统一申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会员资格。对于下设财务公司的非金融企业集团,应由财务公司申请会员资格,入市标准和申请程序按非银行金融机构办理,集团内部成员资金入市交易均由财务公司集中办理,集团公司不得重复申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会员资格。?

(三)对于需集中办理集团内部成员资金入市交易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集团,其注册资本金按集团境内所有成员汇总计算,由集团一级法人或其授权机构统一申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会员资格。对于集团不统一申请即期外汇市场会员资格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可独立申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会员资格,但不得为集团内其他成员办理入市交易。?

二、申请程序

非金融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申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会员资格,须先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出申请,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初审合格后报国家外汇管理局备案。在特定情况下,非金融企业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可直接向国家外汇管理局提出申请。?

国家外汇管理局在收到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备案申请材料后,应在15个工作日之内对备案材料予以审核并出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会员资格备案通知书》(以下简称《通知书》)。《通知书》一式四份,一份送交申请人,一份送交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一份送交所在地分局(外汇管理部),一份存档备查。对于不符合条件而不予以备案的,通知书中同时注明原因。

三、申请材料

(一)非金融企业申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会员资格时,须提交以下备案申请材料:?

1.申请报告,并在报告中说明申请目的、人员配备和交易系统等情况。?

2.上年度经常项目跨境外汇收支和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等有关情况的报告,包括贸易方式、主要贸易产品、主要进出口市场等。?

3.上年度外汇收支和结售汇业务情况,包括月度和年度外汇收支情况和结售汇情况。?

4.非金融企业(或集团公司)法人或者下属财务公司所在地外汇管理部门对申请前两年外汇管理合规情况的证明。?

5.参与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交易的内部管理制度,包括交易操作规程、风险管理规定、业务权限管理规定等。?

6.企业集团内部外汇资金集中管理制度(对无需集中办理集团内部成员资金入市交易的企业集团可不报此材料)。?

7.国家外汇管理局或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要求提供的其他有关材料。?

(二)非银行金融机构申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会员资格时,须提供以下材料:?

1.申请报告,并在报告中说明申请目的、人员和交易系统配备等情况。?

2.外汇业务经营资格批准件的复印件。?

3.结售汇业务经营资格批准件的复印件。?

4.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过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上年度财务报告。?

5.参与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交易的内部管理制度,包括交易操作规程、风险管理规定、业务权限管理规定等。?

6.国家外汇管理局或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要求提供的其他有关材料。?

四、交易管理

(一)取得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会员资格的非金融企业(以下简称非金融企业会员)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即期交易以实需为原则,现行外汇管理法规规定须经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支机构(以下简称外汇局)批准的交易,应按规定取得批准后方可入市;其他交易可直接入市交易。?

(二)取得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会员资格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以下简称非银行金融机构会员)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即期交易,现行外汇管理法规规定须经外汇局批准的交易,应按规定取得批准后方可入市;其他交易可直接入市交易。?

(三)非金融企业会员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会员在办理内部结售汇业务时,应按相关规定认真审核相关凭证,并通过专用兑换会计科目核算有关业务。所有交易凭证、结售汇核准件和商业单据留存5年备查。?

(四)实行集团内部外汇资金集中管理的非金融企业会员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会员在统一办理集团内部结售汇业务时,对内部成员所适用的汇率可自行决定,但必须遵守有关外汇指定银行挂牌汇价的管理规定。?

(五)非金融企业会员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会员在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交易后,在办理外汇资金清算时可持“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会员结算清单”到银行办理境内外汇划转手续。?

(六)非金融企业会员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会员在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交易除遵守本实施细则规定外,还应遵守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其他有关规定。?

五、统计信息报送

(一)非金融企业会员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会员应将其在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交易的原始结汇和售汇数据,按照《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做好银行结售汇统计报表修改准备工作的通知》(汇发[2005]71号)等结售汇统计规定,区分交易的具体结汇和售汇性质,按旬和月报送至其在境内的资金清算银行(以下简称清算行),由清算行将其交易数据纳入本行的结售汇统计报表,并按照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银行结售汇统计规定报送。非金融企业会员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会员应与其清算行就报送交易数据的时间和方式进行协商,确保清算行完整、准确、及时地履行结售汇统计义务。清算行在统计结售汇综合头寸时,非金融企业会员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会员在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的交易数据不计入清算行结售汇综合头寸日报表的“当日对客户结售汇”栏内的“结汇”和“售汇”项。?

(二)非金融企业会员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会员应于每季后10个工作日内向所在地分局(外汇管理部)报送季度跨境外汇收入、跨境外汇支出、在银行柜台办理结汇和购汇、在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结汇和购汇等情况。年后4个月内向所在地分局(外汇管理部)报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过的上年度财务报告。?

六、罚则

(一)非金融企业会员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会员有违反本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的,由国家外汇管理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取消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会员资格。?

(二)非金融企业会员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会员违反本实施细则第五条第(一)项规定,3个月内累计出现4次以上(含4次)未按规定及时报送报表或报送数据错误的,由国家外汇管理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第四十九条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暂停或取消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会员资格;非金融企业会员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会员违反本实施细则第五条第(二)项规定,一年内累计出现2次以上(含2次)未按规定及时报送报表或报送数据错误的,由国家外汇管理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第四十九条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暂停或取消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会员资格。?

(三)非金融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违反本实施细则其他规定,重复结售汇或使用虚假商业单据和凭证办理结售汇的,由国家外汇管理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第四十条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暂停或取消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会员资格。?

七、其他

本实施细则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金融市场企业筹资 篇5

1. 我国企业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的现状

1.1 我国企业筹资渠道及现状

筹资渠道是企业筹集资本来源的方向与通道, 体现着资本的源泉和流量。政府的财政资本是国有企业筹资的主要来源, 这种资本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资本相对充足, 但其受政策影响的可能性大, 对政府财政也有极高的依赖度。如果企业经营不善, 对国家财政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 其连锁反应更是对当地基建、民生等领域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银行信贷资本是大部分企业 (包括国有企业) 都趋之若鹜的资本筹集渠道。银行资本灵活性较大, 资本充足, 资金补充周期短, 尤其对民营企业有很大的诱惑力。

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包括信托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等根据企业信誉和固定资产对企业进行的资本注入。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特别是对于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盈利是唯一目的, 在促进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同时, 对企业发展的负面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1.2 我国企业筹资方式及现状

筹资方式是指企业筹集资本所采取的具体形式和工具, 体现着资本的属性和期限。首先, 投入资本筹资是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资本筹集方式。有较高的灵活性、可靠性, 同时风险较低, 但资本来源往往对这种投资方式有较大的制约。其次, 发行股票筹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筹资最主要, 也是应用最广泛的筹资方式。企业通过发型股票的方式筹集各种资本用于企业的发展, 盈利后以股票分红等方式对注资方予以汇报。目前在我国, 发行股票的筹资方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稳定、良性、健康发展的趋势。以腾讯、百度为首的一批互联网行业都是通过发行股票的筹资方式走在了全世界同行业的领先位置。最后, 发行债券筹资, 发行商业本票筹资、商业信用筹资、租赁筹资等都是当前较为流行的筹资手段。

2. 我国企业筹资渠道与筹资方式的选择

筹资渠道是指筹措资金来源的方向与通道, 体现着资金的源泉和流量。筹资方式是指企业筹措资金所采取的具体形式, 体现着资金的属性, 企业的筹资方式与筹资渠道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定的筹资方式可能只适用于某一特定的筹资渠道, 但是同一渠道的资金往往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取得, 而同一筹资方式又往往适用于不同的筹资渠道。因此, 企业筹集资金时, 必须实现两者的合理配合。企业必须根据自身性质和资本的不同组成形式选择不同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因为我国企业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所以对于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下面分别对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中小型企业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进行介绍。

2.1 国有企业的筹资问题研究

对于国有企业而言, 政府财政资本是其主要的筹资渠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国有企业的筹资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发行股票、债券筹资、借助银行资本, 注入民间资本都将成为国有企业资本筹集的方式。只要保证国有企业的国家控制的前提下, 引入多种资本既有利于缓解国家财政压力, 同时也可以改良资本组成, 增强企业的健壮性和抗风险性。因此, 国有企业的筹资方式应当是在政府财政资金为主的条件下, 引入多种资本, 着力发展民间基本, 尽量不用银行资本。

2.2 非国有企业的筹资问题研究

对于非国有企业, 只有实现资本的筹集渠道的多元化和资本筹集方式的多样化才能保证企业的良好运转。大型非国有企业运营所需资本较多, 资金链条较长, 单靠传统的企业内部筹资渠道无法满足企业发展壮大的需求。因此, 通过银行, 金融机构等筹资渠道筹资已经势在必行。从筹资方式上讲, 发行股票、债券筹资、银行借款筹资等方式都将成为企业运营过程中主要的筹资方式。尤其是发行股票向全社会筹资目前已经成为大型企业一种筹资的必要方式。

2.3 中小型企业的筹资问题研究

目前, 中小型企业发展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其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也应当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相互区别。首先, 应当利用市场资本直接融资, 这样就改善了其融资结构也拓宽了融资渠道。在这个过程中, 企业内部资本, 其他法人资本和民间资本成为主要的资本筹集渠道。其次, 在企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模后, 可以根据实际争取银行借款资本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这两种资本的注入, 对于企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最后, 在中小型企业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 通过发行股票筹资的方式筹集资本。这样既可以让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更加接近现在企业的发展模式, 提高企业的质量和运营状况, 又能增加银行等金融系统对企业的信任度, 对于企业的发展壮大意义重大。

3. 总结

企业只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综合分析自身有利和不利因素, 充分合理利用各种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 才能在以优胜劣汰为主要目的市场经济中得以生存。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 企业的发展机制与发展方向受到了严峻的考验。资金的筹备则是考验中关键的一项。伴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资金量的需求也逐步扩大, 单纯地依靠企业内部的融资方式很难满足企业的发展, 所以关于企业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的研究进入了决策者的视线中。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本文首先对当前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 之后进一步提出了对企业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的见解, 为未来我国企业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发展机制,市场经济,筹资渠道,筹资方式

参考文献

[1]李学峰.中小企业融资的内涵.会计月刊, 2012 (3)

金融市场企业筹资 篇6

关键词:融资方式,配售,可转换公司债券,售后回租

目前上市公司普遍使用的再融资方式有3种:配股、增发和可转换债券, 在核准制框架下, 这3种融资方式都是由证券公司推荐, 中国证监会审核, 发行人和主承销商确定发行规模、发行方式和发行价格, 证监会核准这3种再融资方式既有相同之处, 又存在许多差异。

本文结合当前宏观融资环境, 从理论上对配售新股、可转换公司债券和融资租赁3种融资方式进行探讨。

一、配售新股

配售新股是上市公司根据公司发展的需要, 依据有关规定和相应程序, 旨在向原股东进一步发行新股、筹集资金的行为。按照惯例, 公司配股时新股的认购权按照原有股权比例在原股东之间分配, 即原股东拥有优先认购权。定向增发的成败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定向增发的获批, 对于公司未来发展的意义不亚于鲤鱼跃龙门。公司通过定向增发募集资金, 收购目标资产后, 将导致公司基本面发生根本的改变。

配股的一大特点, 就是新股的价格是按照发行公告发布时的股票市价作一定的折价处理来确定的。所折价格是为了鼓励股东出价认购。当市场环境不稳定的时候, 确定配股价是非常困难的。在正常情况下, 新股发行的价格按发行配股公告时股票市场价格折价10%~25%。理论上的除权价格是增股发行公告前股票与新股的加权平均价格, 它应该是新股配售后的股票价格。但根据相关规定, 我国配股发行价格不低于招股意向书刊登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价格均价或前一个交易日的均价。这就决定了我国特有的配售融资成本。

先不考虑股息等资金成本, 从规定的配股发行的定价模式可以看到, 由于增发的新股发行价格与二级市场的股票价格密切相关, 配股融资最主要的融资成本由二级市场的股票价格走势和市场形势决定。假设发行价格由前一个交易日的均价决定, 那么融资绩效就完全由股票市场价格决定。这种情况下, 配售股票的上市公司可以被视为外生于一级市场的“空方”, 其融资效果基本上由股票市场形势 (多空力量) 决定。而二级市场的价格波动是复杂的, 这就增加了配股融资的风险和成本。

因此, 配售增发新股必须视市场行情而定, 最理想的配售融资时点应该是在股票价格最高, 行情看好, 交易活跃的时候, 而在一个行情低迷, 投资者失去信心, 成交量低, 短期内很难有转机的二级市场上, 配售新股的风险和成本都非常高。在行情看涨的市场中, 配售增发的新股很容易出售, 甚至会得到较高的溢价收益;相反, 在行情看跌或者低迷的市场中, 配售的新股则很难销售, 不得不折价卖出, 付出较大的融资成本。甚至, 在一些深度和广度不够的股票市场上配售扩容, 很可能会引发股票供需结构失调, 改变投资者预期, 引起投资者集体“看空”, 会进一步加大融资风险。另外, 如果经济基本面不看好, 投资者对未来的股息支付预期不高, 就会进一步加大配售发行价格的折扣。

增发新股的发行费用作为沉没成本也非常高, 一般为总融资的1%~2%, 这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所以, 配售增发新股的融资绩效基本上由二级市场的股票价格决定, 在技术面上应该存在一个最优融资时点, 在这个时点上配售新股的融资成本最小, 而这个时点是非常难计算和预测的。为了规避融资风险, 建议在不影响定向收购资产进程的前提下, 尽量在纵向上平滑融资风险, 将配售的融资期界拉长, 在二级市场低迷的时候减少配售融资量, 而在二级市场活跃的时候增加配售融资量。

当前我国乃至全球的股票市场处于低迷状态, 这个时候进行大规模的配售融资显然会承担巨大的损失和风险, 增加的配售新股会使供需结构失衡。

二、可转换公司债券

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全称为“可转换为股票的公司债券”, 是指发行人依照法定程序发行, 在一定期限内依照约定的条件可以转换为股票的公司债券。

可转换公司债券一般要由公司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决议通过才能发行, 而且在发行时, 应在发行条款中规定转换期限和转换价格。因为此时的投资者因股市低迷而观望, 希望寻求一种相对安全并具一定潜在收益的投资渠道, 而兼有债券和股票性质的可转换公司债券正是这种既相对安全、又具有较大潜在获利机会的投资品种。

利用可转换债券筹资主要有以下优点:

(1) 可以使发行公司发行利率较低的债券, 降低证券的筹资成本。由于可转换债券给予其持有者在有利可图时进行转换的权利, 因此其实际利息率将低于同一条件下的不可转换证券。另外, 可转债所附带的条件比一般债券要少, 具有灵活性。

(2) 发行可转换债券给发行公司提供了另一个发行股票的途径, 而且还可以把股票价格卖得更高些。由于可转换债券规定的转换价格要高于发行时的公司普通股股价, 因此它实际上为公司提供了一种以高于当期股价发行新普通股的可能。为了使可转债“真的”转换, 一般可转换债券都有相应的条款 (即赎回条款) , 这种赎回条款往往会使持券人愿意转换。

(3) 可转换债券一般“从属”于抵押债券、银行贷款或其他高级债券。所谓从属是指这类债券在发行公司破产时, 只能等到其他高级债券获得清偿后才能得到补偿。所以发行可转换债券不会影响公司获得其他债务的能力。

可转换债券筹资的主要缺点:

(1) 可转换债券的低利息率, 将随着债券转换为公司股票而消失。在这一点上, 可转换债券不如附有认股权证的公司债, 后者的低息优势可以始终保持。

(2) 如果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的真正目的是利用其转换性能发行股票, 则一旦公司普通股股价没有上升很多, 无法吸引债券持有者实施转换, 那么公司只能守着这笔债券, 面临着严峻的归还本金的威胁。

(3) 有些时候, 如果股票价格上涨很多, 那么发行可转换债券不如发行一般债券 (尽管利率高) , 然后用发行股票方式对债券再融资。

可转换债券的上述利弊都是相对的。如果证券市场是有效率的, 则证券市场上的交易也必然是公平的, 即平均来讲, 所有证券都应该按照其实际价值销售。这样, 证券的买方和卖方都得到了应该得到的东西, 不存在对谁有利和对谁不利的问题。例如, 虽然发行可转换债券相当于在早期以高于当时股票的市场价格发行了股票, 但发行者同样为此付出了代价。代价之一是在可转债未转股之前需要为其支付利息, 代价之二是在可转债转换为公司股票时, 公司股票的价格高于转股价, 公司失去了按照较高市场价格发行股票的机会, 对投资者而言, 虽然可转债似乎既为其提供了在公司前景不好时的基本债券收益, 又提供了公司前景看好时与公司股东分享收益的机会。但这样一种机会是用一定价格购买的 (即买权的价格) , 如果这一价格是合理的, 则投资者并未得到什么额外收益。

由此可见, 一份可转换债券实际上是一份纯粹债券和一份可以购买普通股的看涨期权的组合。

但是在当前我国经济放缓、股市还有些低迷的情况下, 发行可转换债券无疑是一种选择。有些期望股市反弹的投资者会认为期权价值是正的, 这就决定了可发行债券利率至少不会比无风险利率高。经济低迷时期货币当局往往会采取减息的策略, 这会进一步降低可转换债券的资金成本。

三、融资租赁——售后回租

售后回租, 又称租赁, 指由设备的所有者将自己原来拥有的部分财产卖给出租人以获得融资便利, 然后再以支付租金为代价, 以租赁的方式回租已售出财产的一种租赁交易。对承租企业而言, 当其急需现金周转时, 售后回租是改善企业财务状况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某些情况下, 承租人通过对那些能够升值的设备进行售后回租, 还可获得设备溢价的现金收益。对非金融机构类的出租人来说, 售后回租是扩大业务种类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一种集销售和融资为一体的特殊形式, 是企业筹集资金的新型方法。它是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常用的筹资方式之一。在售后回租交易中, 承租人与出租人都具有双重身份。

售后回租的特点在于:①其法律关系主体仅限于出租人和承租人双方, 不存在独立的供货人。②承租人通过售后回租实际上使其固定资产转为自有流动资金, 在未增加负债的基础上改善了其财务状况, 其租金费用实际上还具有节税的作用。③出租人通过售后回租在法律上取得了对租赁设备的所有权, 并可以作为租赁合同履行的保障, 其作用明显优于抵押权和担保权。④售后回租通常赋予承租人以留购权, 使其在租赁期满时恢复对设备的所有权。

在当前我国经济衰退压力下, 那些拥有大量可出售资产的企业选择融资租赁这一方式无疑是一种很好的融资策略。通过售后回租, 可以改善企业的资产结构和资金结构, 增加流动资产比率, 对一些资金链紧张的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 企业选择哪一种融资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国内金融环境。面对不断创新的融资方式的兴起, 不管是融资企业还是投资者都应该进行冷静的思考, 从实际情况出发作出发行或投资的决策。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2]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S].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金融市场企业筹资 篇7

“还本售房”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卖出楼房后, 在一定期限内将全部或部分售房款一次或分次无条件退还给购房方的一种销售方式。这种售房方式对消费者存在还本的吸引力, 购房者所得的楼房相当于长期借款给企业使用所获的利息;房地产开发企业可能在短期内实现较大的销售额, 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渡过难关的融资行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在产品积压又无法直接融资借贷时使用此法, 虽然有风险, 但收效很快。

一、案例资料

某房地产开发企业注册资本5000万元, 两年前在安阳市铁路以西征地100亩, 地价3500万元;开发多层住宅10万平方米 (容积率1:1.5) , 土建安装成本8000万元;现已全部竣工, 开发管理费用500万元;总成本12000万元, 单位成本1200元/平方米。企业应缴营业税及附加5.5%, 所得税率25%;预售房均价2200元/平方米, 现已预售房20%, 剩余的80%需要在今后5年方可陆续售完。若采用10年分期还本售房 (即每年返还房价的10%) , 估计在一个月内可以售完。假定不考虑土地增值税和印花税等税种的影响。

现该房地产开发企业拟在闹市区再征地100亩, 开发商业用房和高层住宅, 地价急需9000万元。在金融危机下, 房地产市场疲软, 买房的人少了, 已经买房子的很多供不起了, 银行不敢随意贷款给房地产项目了。开发商现金不足, 拖欠工程款、材料款和农民工工资无力偿付, 企业进一步发展陷入困境。该房地产开发企业拟采用“还本售房”策略渡过当前难关。

二、案例分析

(一) 公司利润和税负的测算

1.单位毛利润=2200-1200=1000 (元/平方米)

2.单位毛利率=1000÷2200×100%=45.5%

3.单位税率:营业税及附加5.5%, 企业所得税率25%

4.企业所得税税负=

[2200× (1-5.5%) -1200]×25%÷2200×100%=10%

5.企业整体税负=5.5%﹢10%=15.5%

6.企业全部售房应缴税金=2200×10×15.5%=3410 (万元)

7.单位净利润=[2200× (1-5.5%) -1200]× (1-25%)

=659 (元/平方米)

8.单位净利率659÷2200×100%=30%

或=[2200× (1-15.5%) -1200]÷2200×100%=30%

或=45.5%-15.5%=30%

9.企业全部售房净利润总额=659×10=6590 (万元)

或= (2200-1200) ×10-3410=6590 (万元)

(二) 该企业已售房的资金收支情况

1.已售房收到的资金=2200×2=4400 (万元)

2.已售房应交营业税费=4400×5.5%=242 (万元)

3.已售房应交企业所得税=

[2200× (1-5.5%) -1200]×2×25%=439.5 (万元)

4.可用于支付的款项=4400-242-439.5=3718.5 (万元)

5.公司累欠工程款=8000-1000-3718.5=3281.5 (万元)

6.公司目前资金缺口=9000﹢3281.5=12281.5 (万元)

(三) 十年还本售出余房的测算

1.一个月内可收到资金=2200×8=17600 (万元)

2.可用于新项目的资金额=17600× (1-15.5%) -3281.5

=11590.5 (万元) ﹥9000 (万元)

或=5000﹢6590=11590 (万元) ﹥9000 (万元)

3.十年内每年需返还房款=17600×10%=1760 (万元)

4.每年返还房款占总收入比重=1760÷ (2200×10) =8%

5.吃掉本次开发净利润需要时间=30%÷8%=3.75 (年)

6.返还房款需要同等规模项目=17600÷6590=2.67 (个)

(四) 还本销售的会计处理

还本销售的目的主要有促销和筹资两方面。前者是为了将大量的积压产品销售出去, 以便回收资金转投优势产品, 或者是通过扩大销售额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后者则是当企业急需大量资金用于扩大生产规模, 投资新项目或进行新产品开发时, 在运用必要的筹资渠道和方式仍不能满足所需资金的紧急情况下, 不得已采用还本销售来筹措资金。

企业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实施还本销售, 其收入确定、成本结转及到期还本的会计处理并无多大差别, 只是还本支出的承担对象因目的和用途不同而大不相同。

1.以促销为目的, 可比照广告费用的处理将还本支出分期计入营业费用:

借:营业费用——还本支出1760

贷:其他应付款——还本支出1760

2.以筹资为目的, 可比照借款费用资本化方法将还本支出分别不同情况计入当期费用或计入构建固定资产的成本。

(1) 如所筹资金用于补充营运资金等, 计入当期财务费用。

借:财务费用——还本支出1760

贷:其他应付款——还本支出1760

(2) 如所筹资金用于购建固定资产, 在购建期间预提的还本支出应增加相应资产价值。

借:固定资产——××资产1760

贷:其他应付款——还本支出1760

3.支付当期“还本售房”应付还本款项:

借:其他应付款——还本支出1760

贷:银行存款 (现金) 1760

(五) “还本售房”的利弊分析

1.“还本售房”可以迅速销售积压产品。

该房地产开发企业现已预售房20%, 剩余的80%需要在今后5年方可陆续售完。积压的楼房占压着大量资金, 严重影响企业资金周转。若采用10年还本售房 (即每年返还房价的10%) , 估计在一个月内可以售完。通过“还本售房”可以制造轰动效应, 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2.“还本售房”可以迅速筹集大量资金。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市场疲软, 售房困难, 急需资金却难以直接融资借贷的情况下, 可以采用部分产品分期 (5到15年) 还本售房的策略。如本案例, 该企业若“还本售房”, 在一个月内可收到资金17600万元, 除还清拖欠的工程进度款、材料款和农民工工资款外, 还可以马上投入大量资金开发新项目。

3.“还本售房”在短期内比融资成本低。

假设房地产开发企业从预售房到售房完毕需要6年, 每年的融资成本 (民间借贷利息为2分到3分, 即年息24%到36%) 平均为30%;而“还本售房”每年返还10%, 仅相当于支付了三分之一的利息, 借款本金就用售房款顶抵不用偿还了。

4.有利于收缴物业管理费用。

房地产开发企业往往有配套的物业管理公司做开发产品的售后服务, 物业管理和服务费用难收直接影响物业公司的服务质量和持续经营。“还本售房”可在物业管理公司保证依约服务到位的前提下, 在还本期间陆续返还房款的同时, 依约从返房款中可以扣除物业管理和服务费用。

5.购房者和银行欢迎“还本售房”。

虽然一次性付款购房的资金压力很大, 但想到几年还本后, 等于白捡了一套住房, 谁不高兴?如果再允许按揭贷款, 首付一年后陆续返还的房款就可满足月供, 购房者和贷款银行的风险都不太大。

6.国家财政是最大的受益者。

通过“还本售房”, 房地产开发企业向国家提前缴纳大量税金;如本案例测算情况, 该企业本来分6年缴纳税款3410万元, 每年平均568万元;若实施“还本售房”办法奏效, 在一个月内可趸交税款3410万元, 等于提前5年缴纳了大量税金, 巩固了国家财政收入和社会公益事业的经济基础。

7.“还本售房”吃掉了开发商利润。

”还本售房”在短期内可实现全额收入, 为下一步项目开发准备了资金, 并可取得30%左右的净利润, 但还本三年后就可吃光净利润;以后七年的还本, 还须再有同规模的至少两个项目净利润, 方可勉强补偿。如本案例测算情况, 如果从开发到售房完毕不超过3年, 才能保证“还本售房”不产生亏损。

8.后期还本压力越来越大。

如果房地产开发企业把全部产品用于“还本售房”, 且作为长期经营策略, 虽然前期融资迅速, 但后期的还本压力会越来越大。如本案例的三个项目连续还本销售以后, 每年的还本金额在6600万元以上, 企业将不堪重负。

9.“还本售房”考验企业的诚信度。

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符合商品房预售条件, “还本售房”协议需要经过公证, 交房后能够开票、办理产权证, 陆续返还房款必须有可靠保证。上述任何环节出现问题, 社会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度就会大打折扣;陆续返还房款出现问题, 还可能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

三、初步结论

通过上述测算分析, 我们认为, “还本售房”能够在短期内最大限度调动社会闲散资金, 盘活银行资产, 启动房地产行业, 拉动内需, 带动其他相关行业同步发展, 对国家税收有利, 对银行和购房者有利, 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促销积压产品和筹资有利, 对社会公众树立信心、战胜金融危机有利。

因此, “还本售房”可以作为促销和筹资的应急措施, 该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采用“还本售房”策略渡过当前难关。

但是, “还本售房”只能是房地产开发商渡过金融危机的权宜之计, 不是长效经营机制。因为30%的净利润对应100%的还本, 后续开发新项目超过3年的开发和经营周期, 就会产生巨额亏损, 企业连续重复使用“还本售房”办法就会负债累累, 最终入不敷出, 资金链条断裂, 进而引发社会经济秩序混乱。

我们建议, 国家能够尽快出台相关扶植政策和制度规范, 容许符合条件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还本售房”。比如, 制定房地产开发企业“还本售房”的限制准入条件, 制定行业审批、行政许可的程序和规范, 加强政府监管, 不准借“还本售房”之际抬高房价;企业应有“还本售房”方案, 必须符合商品房预售条件, “还本售房”合同必须办理公证, 交房后能够开票、办理产权证, 并实行同行业大企业联保互保办法;没有后续开发的新项目或没有陆续还本保障的企业, 不允许实行“还本售房”办法。

当前, 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 美国经济低迷, 欧洲经济低迷, 亚洲也不例外;中国房地产行业持续低迷, 长期的有价无市, 不仅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利, 也大幅度减少或推迟了国家税收, 甚至削弱国家的经济基础, 影响整个社会稳定。

上一篇:自适应图像下一篇:CAN-BUS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