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金融市场

2024-09-14

经济结构金融市场(精选12篇)

经济结构金融市场 篇1

一、引言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即农村资金的融通。它是以资金为实体, 信用为手段, 货币为表现形式的农村资金运动、存款的吸收与支取、信用活动和货币流通三者的统一。

我国农村金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是农村金融的涉及面广, 它不仅涉及农业, 同时也涉及农村工商业;二是农村金融的稳定性差, 这主要是由农业的弱质性造成的;三是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困难。农村金融的发展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它促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增长, 促进农村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 对市场经济下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金融服务。近年来, 我国农村金融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基本形成了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格局, 同时, 金融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 金融实力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但实际上, 金融业发展“二元化”现象在不断加剧, 农村金融信贷供给明显不足, 对“三农”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形成制约。

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分析

所谓市场结构, 是指决定某一特定市场竞争程度的因素, 主要包括市场上买者和卖者的数量、产品的差异化程度、进入条件及纵向一体化程度等。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等。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卖者集团主要包括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非正式金融组织。非正式金融组织是指游离于依法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之外的金融机构, 非正式金融组织的融资活动即非正式金融。邮政储汇局2006年9月起才开始向农村发放小额贷款。另外三类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是指2009年末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后, 按有关规定设立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买者集团主要包括农户、农村产业。

1、市场集中度。

集中度是度量市场结构的主要指标, 它是指某一特定的市场或产业中, 少数前几位较大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大小, 集中度的变化能直接反映市场的竞争状态变化, 反映一个产业内企业的分布状况以及市场垄断和竞争的程度。市场集中度越高, 说明少数企业所占市场份额越大, 市场垄断程度越高。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集中度较高, 而且在2003~2005年, 集中度CR3分别是62.74%、64.87%、6812%, 有逐步提高的倾向。市场结构的分类主要有完全竞争型、不完全竞争型、寡占型以及完全垄断型,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的类型整体来看是寡占型市场。

当然, 不同地区的农村金融市场的结构也存在较大的差别。比如, 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 金融机构的密度就明显较大, 除了农村信用社, 还有各大商业银行仍在各个村镇驻扎, 它们在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方面都存在着竞争;而经济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 在乡镇一级, 正规金融市场中就只有农村信用社发放农业贷款, 其他各大商业银行大部分都撤出了农村金融市场。

2、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壁垒。

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壁垒是指阻止新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各种因素或障碍, 即有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现有金融机构而不利于潜在金融机构进入的各种因素之和。金融市场准入壁垒中包括注册资本限制、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等经济壁垒以及政策法规限制等非经济壁垒。发达国家金融业主要表现为经济壁垒, 而发展中国家金融业主要表现为政策性壁垒。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进入壁垒主要为政策性壁垒, 一方面由于商业银行大规模撤出村镇, 导致正规金融机构数量的不足;另一方面为了规范农村金融市场, 又限制民间金融的发展。从而限制了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 并直接导致农村金融体系竞争力不足, 农民、农户、小企业仍然面临着贷款难的局面。

3、农村金融市场产品单一。

目前, 我国农村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方式单一、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和农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的问题仍然存在。农村金融服务主要局限于信贷业务, 由于农村金融面临需求分散、信息和交易成本高、周期长、季节性强等挑战, 正规金融机构很难提供证券与保险等服务。

三、形成高度集中的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的原因

在社会的急速变迁中, 从乡土社会进入到现代社会, 带来现在生活方式、制度、道德标准的改变, 从而使得乡土社会的信用无法适用于陌生人组成的现代社会, 于是就存在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进而导致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缺失和不完全。而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也很难对信贷风险和借款者信用进行评估, 贷款的回收遭遇困境, 因此资金的放贷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我国农业经济的特点是分散性的小农生产。农村金融市场是个分散的、小额的、个性化的市场, 而不是集中的、大额的、共性化的市场。商业银行集中化的机构和管理适应不了农村大量的小额贷款, 所得的收益与所耗费的成本相比, 结果往往是无利可图, 所以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已经逐步从农村金融市场退出。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 作为贷款人的正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有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

四、如何解决这种困境

1、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壁垒。

政府对农村金融严格的市场准入政策正在逐步放松。银监会自2006年以来按照“低门槛、严监管;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 开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 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兴农村金融机构。在地方政府、财政、税务等多个部门的支持配合下,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新型金融机构发展较好, 风险可控, 在试点地区农村资金实现了部分回流, 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力得到了加强, 农村金融服务也得到了积极改善。根据银监会发布的信息, 截至2009年6月末, 全国已有11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 从机构类型看, 村镇银行100家, 贷款公司7家, 农村资金互助社11家;从经营情况看, 已开业机构实收资本47.33亿元, 存款余额131亿元, 贷款余额98亿元, 累计发放农户贷款55亿元, 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82亿元, 并且多数机构已实现盈利, 其中2009年累计盈利达4, 074万元。很多省份都抓住了这个契机, 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活动, 改善农村金融市场的环境, 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放开和规范民间金融。

我国农村金融出现了“系统性负投资”的现象, 即当大量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储蓄, 城市以及国有企业部门而不是回馈农村经济的现象。农村吸收的存款与发放的贷款都在增长, 而吸收存款的幅度明显比发放贷款的幅度大, 信贷供给方面的不足是导致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和农村投资不足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 由于信贷供给的不足, 农民似乎更倾向于民间借贷。民间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也促进了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发展。据统计, 1984~1990年我国民间借贷的规模平均每年以大约19%的速度增长, 已经成为农村经济主体融资的主体。但是, 由于国家金融政策的限制, 民间借贷得不到正式金融机构的支持。

由于民间信贷存在着随意性, 更具有竞争优势, 但是它的供不应求导致了利率的上涨, 从而可能会使农村金融体系发生紊乱。政府开放信贷市场, 但要尽快制定放贷人条例, 完善支持小额贷款组织发展的法律环境, 更有利于对民间金融的监督管理。比如,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 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

3、建立信用体系, 鼓励创新。

依托法律, 可以由政府与银行共同参与创建新型农村金融信用系统。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 扩大农户贷款的覆盖率。勇于创新, 寻找新的贷款担保方式, 发展农业期货等衍生产品与农业保险等服务。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农村信贷担保机构及相关中介机构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 探索开发“信贷+保险”金融服务新产品。此外, 还要积极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和服务质量, 推进金融服务的信息化进程。

摘要:本文首先解释农村金融的定义, 然后通过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集中度和准入壁垒两个方面对市场结构进行剖析, 而且分析形成高度集中的市场结构的原因, 并提出解决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结构,集中度,准入壁垒

参考文献

[1]崔红.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的集中度分析[J].当代经济, 2008.4 (上) .

[2]郝耀东.农村金融现状与发展的经济法解读[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3.

[3]干春晖等.产业经济学:教程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7.

[4]陈永跃主编.农村金融[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56.

经济结构金融市场 篇2

1.在金融体系的构成要素中,()是金融活动的载体。

A.金融中介

B.金融市场

C.金融工具

D.金融制度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在金融体系的构成要素中,金融工具是金融活动的载体。

2.金融市场引导众多分散的小额资金汇聚成为可以投入社会再生产的资金集合,发挥蓄水池的作用,这体现了金融市场的()。

A.聚敛功能

B.调节功能

C.配置功能

D.反映功能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金融市场的聚敛功能是指金融市场引导众多分散的小额资金汇聚成为可以投入社会再生产的资金集合,发挥蓄水池的作用。

3.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是()。

A.股票

B.期货

C.债券

D.货币资金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是货币资金。

4.金融市场中最特殊的参与者和交易中介机构是()。

A.个人或家庭

B.工商企业

C.金融机构

D.政府部门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金融市场中最特殊的参与者和交易中介机构是金融机构。

5.供应短期货币资金,主要解决短期资金周转过程中资金余缺的融通问题,所流通的金融工具的期限在1年以内,这是指()。

A.股票市场

B.货币市场

C.资本市场

D.银行信贷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货币市场的概念。

6.主要供应长期货币资金,解决投资方面的资金需求,流通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市场是()。

A.货币市场

B.资本市场

C.现货市场

D.期货市场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资本市场主要供应长期货币资金,解决投资方面的资金需求。

7.()是债权、债务双方缔结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债权、债务契约,是列明借贷金额和偿还债务等具体条件的书面文件。

A.金融工具

B.金融体系

C.金融市场

D.金融中介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金融工具是债权、债务双方缔结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债权、债务契约,是列明借贷金额和偿还债务等具体条件的书面文件。

8.因汇率变动而使外汇持有者受损的风险属于金融工具的()风险。

A.违约

B.市场

C.操作

D.国家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因利率变动而使金融工具持有者受损的风险属于金融工具的市场风险。

9.金融工具的收益性通常用收益率来表示,用金融工具的票面收益与本金的比率计算得出的是()。

A.当期收益率

B.平均收益率

C.名义收益率

D.实际收益率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用金融工具的票面收益与本金的比率计算得出的是名义收益率。

10.企业之间根据购销合同进行延期付款时所开具的反映债权、债务关系的票据是()。

A.支票

B.商业汇票

C.银行汇票

D.本票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商业汇票是指企业之间根据购销合同进行延期付款时所开具的反映债权、债务关系的票据。

11.具有一定格式,约定由债务人按期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并能够转让流通的债权、债务证书是()。

A.互换

B.股票

C.票据

D.期货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票据的概念。

12.甲银行与乙银行签订合约,合约规定:甲银行交付3万元给乙银行,6个月后可以按约定价格卖出300万份指定的货币市场基金给乙银行。这种交易是()交易。

A.现货

B.期货

C.期权

D.资本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对期权交易概念的理解。期权交易是一种协议,协议一方拥有在一定时期内以一定的价格买进或卖出某种资产的权利,协议的另一方面则承担在约定时期内卖出或买进这种资产的义务。

13.甲向乙借得10万元钱,双方约定年利率为4%,以单利方式5年后归还,则届时本金、利息之和为()万元。

A.2

B.11

C.12

D.12.17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单利条件下本息和的计算公式:Pt=P0×(1+it)=10×(1+4%×5)=12万元。

14.某公司向银行借款50万元,年利率为5%,以复利方式3年后归还,则届时该公司支付的利息为()万元。

A.57.88

B.57.5

C.7.88

D.52.5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复利条件下本息和为Pt=P0×(1+i)t=50×(1+5%)3=57.88万元,利息=57.88-50=7.88万元。

15.如果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名义利率)为5%,而物价上涨率为3%,那么实际利率为()。

A.—2%

B.2%

C.1.67%

D.8%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实际利率=名义利率-物价上涨率=5%-3%=2%。

16.在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中,决定利率水平的基本因素是()。

A.货币资金的供求关系

B.平均利润率

C.物价上涨率

D.国际金融市场利率

【正确答案】:B

经济结构金融市场 篇3

摘要:文章从我国经济结构、金融结构以及居民资产结构现状的角度出发,从理论上探讨了三者关系的内在逻辑。结果表明,在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由以低风险的传统产业为主向以高风险的新兴产业为主的转型过程中,通过积极发展资本市场,从而提高我国社会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的比例是提高产业升级过程中的投融资效率,助力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转型的重要途径。而居民部门作为社会主要的资金供给部门,提高风险金融资产在居民资产结构中的占比将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从而有助于我国经济转型目标的早日实现。

关键词:经济结构;金融结构;居民资产结构

一、 引言

当下,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产业结构正从传统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低端制造业向以资本密集型为主的高端制造业与服务业转变。要想实现这一经济目标,必然需要一个相适应且高效的金融体系来支持实体经济的顺利转型。然而我国目前的社会融资结构中,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仍然占据很大的比重,银行固有的低风险偏好、对抵押品的较高要求、对公司财务的格式化审核等局限性使得银行向中小企业、高新技术新型产业提供融资服务的能力和意愿十分薄弱,使得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象显得较为突出。而资本市场作为一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投资者天生较高的风险偏好恰好能够满足处于萌芽期和初创期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在打造中国经济未来升级版的进程中,以资本市场为核心的直接融资渠道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居民部门作为社会资金盈余的主要部门,其消费和投资决策将对一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带来重要影响。可见,一国的经济结构、金融结构以及居民资产结构似乎存在着某种逻辑上的关联性。因此,本文将从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社会融资结构以及居民资产结构的现状出发,对这一问题作具体深入的探讨,并在最后给出结论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 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

改革开放将近4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为之瞩目的成就。197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 650.2亿元,只占整个世界生产总值的1.8%;2015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109 665.51亿元,而中国的经济规模占全世界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1.8%上升到将近17%,38年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9.2%,堪称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与此同时,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升。1978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82元,在世界各国中处于相对靠后的位置;2003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 000美元,标志着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到了2015年,我国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更是突破5万大关,达到了发展中国家中等偏上的水平。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在相当长时间内充当着世界经济的增长引擎,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结构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正如图1显示,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前10多年的适应调整期之后,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20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比较低,并且长期稳定在7%左右,意味着我国基本告别了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农业时代。此外,作为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农业的长期稳定有利于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而这与政府长期实行的惠农政策是分不开的。其次,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由1991年的61.1%逐渐下降到2015年的37.1%;而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率则从91年的32.2%稳步上扬到2015年的57.7%,并且在2013年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的贡献率,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这一现象标志着当下我国经济正由工业化时代向后工业化时代迈进。

后工业化时代,一国的经济增速进入换挡期,逐步由高速增长下降到中高速增长,而经济结构则逐渐由以商品生产为主的工业经济向以消费为主导的服务型经济转变。当前,我国经济的这一转型尚未顺利实现,经济增速下降的同时伴随着经济结构失衡的巨大风险。以钢铁、煤炭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以及以新能源、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供不应求是当下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粗钢的产能利用率仅为67%,相比2009年的81.12%,下降了将近14个百分点。而新兴经济的典型代表-网络购物的市场规模则由2009年的35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5 036亿元,6年间增长了将近144倍。传统与新兴产业供需现状的巨大反差表明我国当前的经济效率较为低下,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是当下以及未来较长时间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限制和削减产能过剩的传统行业,积极培育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是成功实现经济转型的主要途径。

三、 我国当前的金融结构

通过以上对于我国经济结构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积极发展和培育“新经济”环境下的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主要手段。但是,相比处于成熟发展阶段的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大多处于初创或成长期,意味着这些产业在蕴含着巨大市场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并且初期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來支持这些产业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的社会融资结构中,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仍然占据很大的比重,银行固有的低风险偏好、对抵押品的较高要求以及对于公司财务过于严苛的格式化审核使得其向新兴产业提供融资的能力和意愿均十分薄弱(Black & Moersch,1998;Boot & Thakor(2000))。再加上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仍为国有性质,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大量传统产业仍然占据着银行业优质的金融资源,导致其产能过剩的现状迟迟得不到改变。长远来看,这非但不利于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也不利于经济转型战略任务的顺利完成。

而资本市场作为一国金融资源配置的另一渠道,其灵活的制度安排,较高的风险偏好决定了其适合成为具有高风险高成长特性的新兴产业的融资来源。并且,作为风险管理和交换的场所,资本市场能够通过合理公平的金融契约设计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对于不同风险收益特征金融产品的需求,大大降低了投融资主体双方的交易成本,有助于提升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此外,资本市场还可以通过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淘汰产能过剩和落后的企业来重新整合经济资源,从而有利于真正高成长的行业和企业迅速发展和壮大,率先实行并推动经济结构向高级化发展。

然而,表1显示,当前我国的社会融资体系仍然以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体系为主。若不考虑新增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等表外业务,2005年以来,我国每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的比例稳定在5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超过了70%;而以企业债券融资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为代表的直接融资占比不到20%。虽然近些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是整体上其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仍然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因此,面对我国当前社会融资体系的滞后性和局限性,优化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引导风险资本流向代表未来经济转型升级方向的战略新兴产业,是我国实现经济转型这一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四、 我国居民当前的资产结构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将一国的金融系统视为由全体投资者所作投资决策自然形成的系统,那么不同风险-收益偏好的投资者对于不同资产的选择会对一国金融系统不同层次风险结构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图2显示了一个简化的两部门经济的资金流动状况。在这一简化经济中,只存在住户和企业两个部门。首先,社会资金以工资和股利的形式从企业部门流向住户部门,于是形成了住戶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其次,住户部门的可支配收入主要有两个流向:一是通过居民消费回流企业部门,二是通过金融体系为企业部门提供融资,而提供融资的方式也有两种,即要么通过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要么通过以资本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体系以支持企业发展。最后,企业部门通过银行体系或资本市场获得发展所需资金。因此,从社会资金的流向来看,居民投资者是社会资本供给的主要来源,因此其对于各类资产参与和配置的决策将对一国金融体系的结构形成和演化产生重要影响。进一步,表2显示,2000年~2011年,在社会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结构中,住户部门可支配收入占社会可支配总收入的比例虽然从67.5%缓慢下降到60.8%,但是在社会三大部门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表明我国住户部门是社会资本供给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居民投资者的资产选择对于一国金融体系的构成及发展将带来重要影响。例如,若银行存款在居民资产结构中的占比较高,则表明通过银行体系的潜在资金供给较为丰富,有助于降低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进行外源融资的成本,使得企业对于银行贷款的融资需求上升,从而进一步推动银行体系的繁荣和发展;相反,如果股票债券等证券类资产在居民资产结构中占据较大比重,那么意味着企业较易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获得外部融资,因此企业可能会增加股票融资或债券融资在资本结构中的比重,使得资本市场在社会融资体系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因而,若想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体系中的比重,必须研究居民部门的资产选择行为。据有关数据表明,通货在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流量结构中的比例从1993年最高的22.4%下降到2013年的4.2%,中间虽有波动,但是总体仍呈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而对比存款以及证券类资产在居民资产流量结构中所占比例可以发现,除去2007年,存款占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流量总额比例一直远远高于证券类资产,且其平均比例达到71.7%,而证券类资产的这一数值只有10.4%。这表明在扣除实物消费部分后,居民部门倾向于将增加的大部分可支配收入配置于银行存款,而在股票债券等风险资产上的配置比例较低,这也是长期以来人民币贷款在我国社会融资体系中占比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此外,对比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居民部门在证券类资产上的配置比例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如何引导居民减少银行存款等无风险金融资产的投资比例,增加股票等风险金融资产的配置比例,不仅有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繁荣和发展,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促进我国金融体系中直接融资比例的提升,从而能够满足大部分仍然处于初创或成长期的新兴行业的融资需求,助力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五、 结论及启示

本文从我国经济结构、金融结构以及居民资产结构现状的角度出发,从理论上探讨了三者关系的内在逻辑。结果表明,在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由以低风险的传统产业为主向以高风险的新兴产业为主的转型过程中,通过积极发展资本市场,从而提高我国社会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的比例是提高产业升级过程中的投融资效率,助力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转型的重要途径。而居民部门作为社会主要的资金供给部门,其资产选择行为将为一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带来重要影响。因此,在当前我国居民资金仍然以存款的形式大量沉淀在银行系统的背景下,研究如何引导居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从而提高风险金融资产在居民资产结构中的占比,将不仅对于我国资本市场长期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对于我国能否顺利实现经济转型的战略任务也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Black S W, Moersch M.Financial 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OECD countries[J].Competition and convergence in financial markets: The German and Anglo- American models,1998:157-174.

[2] Boot A W A, Thakor A V.Can relationship banking survive competition?[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0,55(2):679-713.

[3] 龚强,张一林,林毅夫.产业结构、风险特性与最优金融结构[J].经济研究,2014,(4):4-16.

[4] 林毅夫,孙希芳,姜烨.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初探[J].经济研究,2009,(8):4-15.

[5] 魏众.2000-2011年中国宏观分配格局中的问题分析——基于资金流量表的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4,(11):8-14.

[6] 曹珂.中国金融发展与比较优势:外部融资视角[D].天津:南开大学学位论文,2010.

[7] 刘梅生.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学位论文,201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项目号:14ZDA046)。

作者简介:杨朝军(1960-),男,汉族,江苏省宜兴市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与证券投资;王渊(1986-),男,汉族,浙江省台州市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家庭金融。

经济结构金融市场 篇4

金融市场分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 其最初形态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早已出现, 但是现代化的金融市场发展却略显滞后。这是因为决定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逐步完善的。经过计划经济体制到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转型, 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 国有商业银行为首脑、各个中小股份制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体的一个健全、完善的组织结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这种结构打破了国家垄断金融市场的局面, 各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陆续展开了股份制改革, 严格遵循市场运行机制, 促进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 建立了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

上世纪90年代, 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 截止至2010年3月底, 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754家, 沪深两市总市值达239438亿元。沪深两市的发展促进了融资结构的优化, 促进产业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 也带动了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 国债、金融债券规模日益扩大, 为人民银行进行货币政策调整提供了平台。此外, 保险市场、外汇市场的逐渐规范与普及, 使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在保障经济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总的来说, 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自由化程度有待加强[1]。

二、国外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发展经验

(一) 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自由化

金融市场通过市场运行机制能够实现资金融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化, 但是不能放任其毫无节制地野蛮发展。20世纪30年代席卷全球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后, 西方国家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 形成了限制竞争、追求安全、保障存款人利益的监管机制, 构成了稳定的西方金融体系。随着西方经济与金融的不断发展, 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强有力的管制开始损害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 严重阻碍了金融业的正常竞争。因此, 自70年代开始, 西方发达国家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欧洲各国对金融市场结构进行自由化改革, 开始了西方的金融自由化浪潮。

(二) 国外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自由化

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浪潮的不断扩大, 在70年代以后, 国外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接受金融自由化理论, 开始推进金融改革, 如智利、新西兰、马来西亚、韩国等等。这些国家首先通过放松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管制, 推进资本市场流通的自由化, 弥补资金供给缺口。其次通过政府的力量鼓励直接融资, 增加金融市场中流通性强的金融工具的发行数量, 建立健全有关的管理法规, 对外开放一级二级证券市场以吸引外资。再次缓慢放松对汇率和资本流动的制约, 从而规避因为高估本国货币而可能出现的本币大规模编制的利率风险。

总之, 金融自由化使金融市场摆脱了一些政府不合理的行政干预, 对经济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 主要体现在:1.促进了市场竞争, 提升金融市场运行效率, 打破金融业内部原有的分工, 促成金融、产业资本的相互融合;2.推动金融市场创新与金融市场结构的优化, 使金融产品、金融市场、金融组织等方面的创新更加顺利;3.加速了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融合, 实现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3]。

三、国外金融市场自由化的经验教训

(一) 国外金融市场自由化的教训

金融市场自由化在促进金融国际化的同时, 加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例如, 利率自由化降低了抵御风险的能力、业务范围扩大使表外风险增强等。我国的邻国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严重的“泡沫”经济, 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贷款, 日本金融业耗费了了相当长的时间来清偿“泡沫”经济中的不良贷款问题。此时日本的商业银行职能已发生变化, 从原先的套利转向后来的对冲不良贷款, 但是银行面对这种情况的业务模式调整却显得非常缓慢。

日本虽然在经济发达程度上很高, 却依然遭受到金融市场自由化带来的困扰, 而这种情况对于抗风险能力弱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一个致命的危机, 因此在1982年、1994年、1997年分别爆发了拉美国际债务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及亚洲金融危机。虽然, 不同的危机有各自的原因, 但是都在金融市场自由化的背景下发生了, 所以发展中国家要严防此类危机的爆发, 防止本国出现“泡沫”经济。

(二) 国外金融市场自由化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自2008年以来, 我国从整体上成功地抵御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一波又一波的冲击, 国内的金融市场结构并没有受到颇为严重的影响, 同时还也为我国走出经济低谷制定了战略性财政和货币政策, 注入了充足的资金[4]。

目前, 我国主要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的积累都得到了改善。这些国有以及股份制银行正积极地提升自身资产深度, 以盈利为根本目标, 积极参加国际金融市场结构建设, 逐渐提升其在全球金融市场上品牌形象和影响力。但是,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道路仍然很漫长, 政府要通过旧有的金融市场管理模式来控制大量资金的流向分配越发困难。我国政府对于银企运营的行政干预和指导无法达到以前的效果。

此外, 中国各类金融机构还应该主动适应中国金融市场结构日渐全球化的趋势。我国要求各类金融机构支持本国的各类企业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的同时, 还应鼓励金融机构在金融衍生品领域进行试验性的操作, 比如人民币的境外结算业务等, 我国金融市场的自由化需要政策的进一步开放和支持, 从而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结构优化配置, 使金融市场中的各类市场组成部分之间形成相互适应、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过程, 使各类金融市场能够反映金融市场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中国金融市场结构改革的展望

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 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未完全实现, 还需要进一步地在必要的金融监管下充分实现金融市场自由化。根据国家金融改革的政策方针, 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进一步改革需要特别关注以下方面:

(一) 进一步健全金融市场组织体系

我国金融市场的需要高效率、充满活力、良性竞争的组织体系。实现这种组织体系, 一是积极促进我国国有金融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 通过金融企业的资本比例的改革实现金融企业的现代化。二是发展并监管适合资本市场良性竞争需要的证券金融机构和投资银行体系。三是稳定发展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适合中小企业、私营经济发展需要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中小金融机构。四是充分调动以保险、信托公司为主的保障类金融市场结构优化的积极性, 并进一步开拓资信评级公司等信息咨询服务类金融机构。五是以农村信用合作组织的股份制改革为重心, 规范发展适合农村金融市场特点的金融组织, 加强对农村金融的扶持力度[5]。

(二) 进一步提高对金融市场的调控与监管, 维护金融安全与金融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金融调控与监管不断提高, 但与经济金融业高速发展的需要相比略显不足。在2006年12月我国加入WTO五年过渡期结束后, 金融市场全面对外开放, 我国所面对的国际环境将更为复杂。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必须严格维护金融安全与金融市场稳定, 一是健全、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构建安全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从而更加适应金融市场开放情况下的宏观调控需求[6]。二是完善金融市场监管机制, 规范金融市场各结构的行为, 形成完备的金融风险规避与化解机制。三是完善我国各类金融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 加强内部风险控制, 加强风险管理与经营审核, 促进金融市场环境建设, 提升金融企业的资产水平与盈利能力。四是保证国库拥有完备的外汇储备, 进一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增强抵御外部金融风险的能力, 加深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

(三) 进一步发展金融市场, 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加大我国金融市场结构中直接融资的融资力度, 增强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和融资效率, 逐步缩小我国在金融市场结构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主要通过积极发展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 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结构, 加快股权分配合理化, 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对外招商引资, 不断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水平, 稳步发展货币市场和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从而满足社会经济的需要。通过加强金融市场结构创新、加强现代科学积水在金融领域的合理应用、加强金融人才的培养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市场结构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友成.我国金融市场结构优化的战略构建[J].征信, 2010 (3) :88-89.

[2]郭树华, 王文召, 郭新宇.基于SCP视角的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的选择—以云南省为例[J].思想战线, 2007 (6) :45-48.

[3]秦池江.农村金融的机遇与考验[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 2008 (3) :18-19.

[4]王军峰.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与综合绩效关系实证分析[J].金融观察, 2009 (3) :57-60.

[5]曾康霖.我国农村金融模式的选择[J].金融研究, 2001 (10) :32-41.

经济结构金融市场 篇5

摘要:

在当今世界各个国家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背景下,为了提升在国际中的经济影响力,发展金融服务贸易已成为许多国家的一个新的关注点。对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而言,我国需要高度重视并促进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以达到使得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最终目的。加快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行业的发展,不但能够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我国的现代服务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形成创造力最强的人力资本。综上所述,本文得出了我国现阶段要大力发展金融服务贸易国家战略分析及结论。

关键词:

经济结构金融市场 篇6

关键词:金融发展;金融抑制;二元经济结构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11-0010-04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Lewis)在《曼彻斯特学报》上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开创了研究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先河(注:从发展经济学的文献来看,学术界主要关注的是两类二元经济结构现象:一类是刘易斯提出的部门二元经济结构,另一类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缪尔达尔(Myrdal,1974)提出的地理二元经济结构,指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在空间上相并存的一种状态。本文研究的主要是指前者,即部门二元经济结构。)。他认为所谓的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市场化程度高、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较高的现代“资本主义部门”和以传统方式进行生产、市场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很低的传统“维持生计”部门。前者以工业部门为代表,后者以农业部门为代表。二元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现代工业部门不断扩张和传统农业部门不断缩小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收入分配向利润倾斜所导致的现代工业部门迅速的资本积累以及现代工业部门不断从传统农业部门吸收剩余劳动力来实现的。[1]此后,费景汉和拉尼斯(Fei&Ranis,1961)、乔根森(Jorgenson.,1961)、哈里斯和托达罗(Harrist&Todaro,1970)等人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补充和发展,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二元经济结构转换问题。[2][3][4]然而,遗憾的是,这些经典模型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种“实物模型”,金融发展与二元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引起发展经济学家的关注。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与二元经济结构之间必然存在紧密的联系。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金融发展理论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但仍然重视不够,大多数金融发展理论家研究的主要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文献逐渐丰富起来,但对于二者的关系尚存在争议。基于此,本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金融抑制与二元经济结构的研究综述

最早明确研究金融发展与二元经济结构关系的经济学家是金融发展理论创始人之一的麦金农(Mackinnon)。1973年,他在其开创性的研究中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一种“被分割的经济”(Fragmented Economy)。在这种经济中,“企业和住户被严重隔绝,以致它们面对的土地、劳动力、资本和产品,有着不同的实际价格,并且难以获得同等水平的生产技术”。并由此对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进行了阐释,认为金融抑制可以导致二元经济结构的出现。具体的分析麦金农是基于费雪(Fisher,1930)的两周期分析框架:假定个人或厂商面临两种技术选择,一种是投资边际收益递减的传统技术,另一种则是在没有任何产出之前需要大量初始投资,一旦投资收益率会很高并且递增的新技术。如果个人或厂商受到融资条件和收入禀赋的限制时,最优选择是传统技术投资曲线与最高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如果一些投资者能按新技术的投资曲线与最高无差异曲线的切线斜率表示的利率借款,那么就会选用新技术的投资曲线与最高无差异曲线的切点投资,此时企业家的效用达到最大化。这种能否获得借款与技术选择的关系表明,在金融抑制条件下,取得信贷方面的不均等待遇会导致一个国家中低生产率的传统技术和高生产率的现代技术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出现。[5]

西班牙经济学家加尔比斯(Galbis,1977)在接受麦金农基本结论与政策主张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更加符合实际的两部门金融发展模型,通过金融部门如何在现代部门和落后部门之间发挥中介作用,解释了金融抑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他假设整个经济有两个部门组成:部门I是落后或低效率的部门,部门II是现代的或技术先进的部门,而这两个部门生产相同的产品并以统一价格出售。由于部门II比部门I有着先进的生产技术,因此有比较高的生产率,部门II资本收益率显然要高于部门I,不仅如此,先进的生产技术也给劳动带来了较高的收益率。所以他认为,在社会资源一定的条件下,改进金融中介储蓄和投资的配置机制,使社会资源由生产效率低的部门转向生产效率高的部门,可以加速整个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加尔比斯模型旨在说明金融抑制会阻碍经济增长,对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是否需要转换的问题并没有考虑。但他的分析客观上也说明了金融抑制会强化二元经济结构,为以后研究金融发展与二元经济结构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但其模型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如果单纯地以资本收益率的高低来决定资源的投向,则似乎应该用牺牲农业的办法来发展工业,其结果必然造成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畸形发展及经济结构的进一步失调。[6]

南开大学王少国博士(2005)认为麦金农对于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的解释,其意义主要在于指出了金融抑制将会对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产生影响,但他分析的金融抑制与二元经济结构的关系却是错误的。原因在于,资本既然在发展中国家非常稀缺,资本的需求将大于资本的供给,所以即使不存在金融抑制,也将只有一部分个人或厂商可以获得借款而采用新技术,另一部分只能采取传统技术,从而出现二元经济结构。可见,金融抑制并不能认为是二元经济结构产生的原因,而应是二元经济结构强化的原因之一。[7]

三、关于金融发展在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的作用研究

拉克西特(Rakshit,1982)将凯恩斯理论引入二元经济发展框架之中,建立了一个由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组成的两部门模型,论证了有效需求不足对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转换的影响。他认为,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信贷市场不完善,而信贷市场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利率机制的失灵与金融中介机构的缺乏两个方面。显然,为了刺激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发展,进而推动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必须理顺利率机制,大力发展金融中介机构。[8]

日本经济学家石川濨(1986)从金融发展差异的角度考察了日本、印度、中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情况。从统计资料的结果可以看出,金融发展对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有很大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前的中国和印度二元经济结构之所以转换缓慢,与这两个国家金融发展处于初级水平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农村金融发展落后,对农村资金需求的渗透乏力。而日本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应该归因于金融制度的完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其基本做法是,“设立以中央银行为顶点的特殊银行、民间信贷银行体系、以小农为对象的农村信用组合网等现代金融制度”。[9]

张杰(1994)认为,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存在这样的困扰点:对农业部门内生的资本形成与储蓄能力估计不足,对非农业部门资本形成的期望值过高,并且忽视了两部门间必然存在的金融资源流动对整体资本形成的重要影响。为此他以中国为例,着重分析了金融资源在农业和非农业两部门的流动状况,得出以下结论:金融资源对农业部门的净流入尽管是一种利益倾斜,但所产生的实际效应却是更进一步的推动农业部门的资源净流出,产生的是一种“回波效应”。原因在于两部门资源流动中存在严重的“价格扭曲”现象。农业部门资源的巨额净流出,使其失去了进行金融努力的基本条件,这种条件绝不是通过资源的简单再配置能够创造的,因为金融资源的再流入是外生的。所以农业部门金融制度变革的核心在于部门内部金融组织体系的发育。[10]

王少国(2003)在借鉴“加尔比斯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两部门金融发展模型,对金融发展在二元经济结构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对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既有阻碍作用,也有促进作用。如何评价金融发展对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影响呢?他认为,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金融发展既可能加速二元经济的强化并提高二元强度,也可能缓解二元经济的强化速度和二元强度,因此,衡量金融发展是否具有良性作用的标准应该依据金融发展是否是在不降低甚至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强化二元经济的二元性,是否是在不断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缓解二元经济的二元性的。如果是则金融发展显然具有良性作用。而在第二阶段,金融发展是具有良性作用则可以通过检验金融发展能否加速二元对比系数的提高来衡量,如果是则金融发展具有良性作用。衡量金融发展对于二元经济转换的综合影响是否具有良性,主要应该看相对于其他可比较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本国的金融发展是否更快的促进了二元经济转换即缩短了二元经济转换两阶段的时间总和。[11]

王洋(2005)认为经典的刘易斯模型、费景汉—拉尼斯模型、乔根森模型都是一种实物模型,最重要的缺陷之一就是没有给货币和金融体系的作用留下余地,为此,他借鉴国民经济核算中GDP的统计方法——收入法和支出法,构造一个货币模型来分析二元经济结构转换问题。分析表明,要实现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完善货币金融体系是至关重要的。[12]

高帆(2005)构建了一个新古典经济学模型,证明了随着分工组织的演进和分工水平的提高,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体现为一个工业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服务业的兴起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过程,而促使分工演进的关键是交易效率提高,或者说交易费用降低。在制度层面上,改革农村金融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制度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从而间接地论证了金融发展在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的作用。[13]

彭建刚、周行健(2005)分析了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在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的重要功能。他们认为,建立多层次的发展极是二元经济结构下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在发展极资源聚集和扩散效应中都发挥着大型金融机构不可替代的作用。[14]

许晓东、谢元态(2004)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了二元资本结构,农村资本通过各种渠道不合理地流向城市;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资本趋利性使资本外流进一步加剧,在农村形成了巨大的资本缺口,致使城乡经济发展失衡。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必须构建新型的农村资本支持体系,该体系由财政支持体系、价格支持体系、金融支持体系等部分有机组成。[15]

四、金融发展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关系的实证研究

收入分配不均等是启动和加速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必要条件,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将最终导致收入分配不均等下降(Lewis,1954)。因此,收入分配成为衡量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一个关键变量。许多学者对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金融发展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之间的关系。

格林伍德和约万诺维奇(Greenwood & Jovanovic,1990)在一个动态模型中研究了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证明了在金融发展的早期,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穷人由于没有能力支付成本而不能享受到金融服务,只有收入较高的一小部分人愿意支付成本享受金融服务,从而总体上提高这部分人的收入,穷人和富人由于财富的不同导致投资收益率也不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在金融发展的成熟期,金融中介充分发展,穷人也会逐渐积累足够多的财富获得充分的金融中介服务,人们都能获得同样的较高投资收益率,收入分配格局最终会稳定在平等水平。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差距服从“库茨涅茨效应”的倒“U”型关系。[16]

盖罗和泽依拉(Galir&zeira,1993)用一个两部门模型来讨论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他们将经济分成两个部门,一个是技术简单、收入较低的传统部门,另一个则是技术较高、收入也较高的现代部门。这样,只有那些有较高初始财富的人才能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从而获得较高收入。由于金融市场不完善,初始财富的分配不均和初始财富的均等分配都会永久化。[17]

与Galir&zeira(1993)相似,Banerjee&Newman(1993)通过建立一个三部门模型也证明了在金融市场不完善的条件下,金融发展未必会使收入差距缩小,完善的金融市场才是金融发展导致收入差距缩小的前提。[18]

Clark, Xu & Zou(2003)用全球数据对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进行的最新研究,则得出了经济结构会影响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的作用,即如果金融发展能够促使劳动力更容易地进入现代工业部门,那么随着现代工业部门比重的上升,收入差距会拉大,其结果是现代工业部门比重高,金融发展程度高的经济中,收入差距较不具备“两高”的经济要大,没有支持Greenwood和Jovanovic的倒“U”关系。[19]

温涛、冉光和、熊德平(2005)引入总生产函数的传统分析框架,构建了一个计量模型,选取了M2/GDP比率(经济货币化率)、信贷存量对GDP的比率(金融机构信贷比率)、股票和债券的市值与GDP的比率(经济证券化率)作为衡量中国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对中国整体金融发展、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952-2003年间中国金融发展,无论是金融机构信贷比率还是经济证券化比率的提高对农民收入增长都具有显著的负面效应,经济货币化比率的提高也没有成为促进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重要变量;而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同样没有成为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反而造成了农村资金的大量转移与和流失。中国的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起到了抑制作用,直接导致了城乡收入差别的拉大与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化。因此,中国的金融发展防止结构和功能的失衡至关重要,并提出优化农村金融制度安排,促进农村正规金融的适应性改革,引导农村民间金融的规范化发展等一系列政策建议。[20]

彭建刚、李关政(2006)以二元对比系数、威廉逊系数作为衡量二元经济结构的指标,以贷款相关比率、非国家金融机构贷款与贷款总额之比作为金融发展的指标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发展与二元经济结构的内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金融发展对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有显著的影响。其中,贷款相关比率越大,二元经济结构性状越强;非国家金融机构的作用越大,二元经济结构性状越弱。为了改变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不能单纯追求金融规模的扩张,应注重调整金融的财政性功能,以引导金融剩余的合理流动;要大力发展非国家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不仅分析了金融发展与部门二元经济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而且还分析了金融发展与地理二元经济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更加符合我国的现实情况。[21]

五、简要评述

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发现,经典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忽视了金融发展与二元经济结构关系的研究,而金融发展理论也没有把二者的关系作为主题来研究,只是附带的涉及,并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因而也就没有提出比较符合发展中国家实际的金融发展——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理论。国内的文献更多的是借鉴他们的思想并结合我国的现实状况进行了理论修正与实证检验。

在金融发展与二元经济结构的关系上,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一是理论研究方面,应利用更高深的数学知识构建精细化、规范化的模型,阐明金融发展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内在机理;二是在实证方面,无论指标的设计、数据的选取还是方法的应用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还必须考虑各个国家的特殊情况,进行更多的国别检验,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Lewis, W.A., 1954,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

[2] Fei, C.H & Ranis,G. A., 1961,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3] Jorgenson., D. W.,1967,Surplus agricultural labo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dual economy. Oxford Economics Papers.

[4] Harrist, J. R & Todaro ,M .P., 1970,Migration, 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 a two sector analysis. 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

[5] Mckinnon, R., 1973,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 C, Brookings Institution.

[6] Galbis,V., 1977,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Less-Developed Countries : A Theoretical Approach ,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7] 王少国.金融发展在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的金融贡献[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8] Rakshit,M., 1982, Labour surplus economy: a Neo-Keynesian approach. Macmillan India Press.

[9] 石川濨[日].发展过程中农、工业部门间的资源流动,载《发展经济学的几个基本问题》[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10] 张杰.制度、渐进转轨与中国金融改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11] 王少国.金融发展与二元经济转型[J].经济评论,2003,(1).

[12] 王洋.二元经济转换:实物模型与货币模型[J].南开经济研究,2005,(1).

[13] 高帆.论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趋向[J].经济研究,2005,(9).

[14] 彭建刚,周行健.弱化二元经济结构的加速器:地方中小金融机构[J].当代财经,2005,(10).

[15] 许晓东,谢元态.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新型农村资本支持体系研究[J].金融论坛,2004,(8).

[16] Greenwood, J & B,Jovanovic, 1990. “Financial Development, Growth,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 (5).

[17] Galor, O & J,Zeira,1993.“Income Distribution and Macroeconomic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60 (1).

[18] Banerjee, A V.,and A F.Newman,1993. “Occupational Choice and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1(2).

[19] Clarke, George, Xu, Lixin Colin and Zou, Heng-fu, 2003,“Finance and Income Inequality: Test of Alternative Theories”,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984, March.

[20] 温涛,冉光和,熊德平.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经济研究,2005,(9).

经济金融化与经济结构调整分析 篇7

关键词:经济金融化,经济结构调整,金融发展

1 经济金融化

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经济金融化成为了发展的必要趋势。经济与金融两者互相融合且又相互影响。在当代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两者逐渐结合发展,形成了当下的经济金融化。经济金融化是指在进行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借助的有效工具,这种有效的金融工具使得经济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两者比值逐渐升高。经济金融化又与两者呈正相关关系,两者比值越大,则经济金融化程度就越高,反之,则降低。而在现如今的经济发展中,金融工具(货币性金融工具和非货币性金融工具)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经济金融化对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影响

根据相关资料表明,近几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化与金融的发展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关系。由此可得,金融化的发展对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结构之间关联度并不高。针对国内这种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和无序性,提高金融的贡献率,优化金融结构,提高金融增长总量为问题的首要解决任务。作为经济金融化的一种重要表现,金融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地方。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小规模,发展前景较低的企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阻碍,且我国的金融政策一般是基于产业的政策相关指导来进行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据着主要地位,加之间接金融的方式,客观的导致了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在资金方面融资出现困难,资源的合理配置度不高,运营与发展也较为困难。

世界各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表现出的不同金融化现象,反映出各个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正是由于经济金融化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有着不确定性,所以,经济金融化仍存在着主要矛盾,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实体经济与经济金融之间互相的影响。以我国经济发展为例,在发展总量上,货币经济指标持续升高至超出发达国家金融实践经验数值,这就不符合我国金融发展的现状,同时金融结构发展不稳定且增长速度较慢。总的来说,就是实体经济结构与金融经济结构之间的发展严重不协调,资源配置方面比例严重失调。就此现状来说,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要比结果更加重要。我国现阶段还处于经济金融化的初级阶段,我们要想提高就要加快经济金融化的进程,把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金融化发展放在第一要位作为目标。

3 经济金融化与经济结构调整的有效措施

首先,产业的内部优化升级,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通过现代化的发展,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要发展的产业提供推动作用,促进产业的优化与发展。

其次,产业要素的转变应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变,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使用率有明显的提高,加大服务业的比重。这些方面要想有显著提升,很大一定程度依赖于金融渗透的相关程度与效率水平。低层次的企业想要发展,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资金不足。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制定适当的金融性政策对其进行支持,制定合理的价格机制,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提供发展市场。利用现代化发展,引进科学技术,建立健全完整的小型企业融资体系。

民营经济也是当代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是民营化金融化肃然效率有所提高,但纵观大局,其消极影响也不可忽视,要充分做好准备应对民营化金融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在企业多层次多元化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避免盲目跟风,盲目扩大规模,善于分辨出投资带来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实现在保障微观主体经营的同时保护宏观经济的持续安全发展,最终实现健康持续的产业金融化结合与发展。

4 风险管理

金融毕竟不同于一般性产业,在注重经济增长的同时,绝对不可以忽视金融风险以及对社会经济稳定造成的影响。要多元化的分析与考虑,再谨慎地做出决定。

通过经济学家的分析,经济出现被动的原因有很多,而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结构调整就是其中的因素之一。总而言之,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会妨碍到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这些不合理的小问题不断地积累逐渐影响经济的发展。就好比我国的经济发展,尽管经济增长速度令许多国家望而兴叹,但我国的结构问题已经成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中的阻碍,积攒了许多经济风险。最显著的问题就是贫富差距的问题,基尼系数较高,同时,收入结构的不合理也导致了有效需求的偏低。这些运行的条件导致经济发展环境的不稳定,局部经济发展过热,国民收入偏低,消费水平不高,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发展远远滞后与第二产业的低效率结构,无法促使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地增长。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业间劳动力的结构与产出结构互不匹配的问题就不能促使收入结构的改善,经济发展问题就无法彻底解决。因此,我国相关部门为了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选择了企业改革优先的金融支持战略,导致不良资产增长迅速,金融风险越积越大。发展直接金融,建立股票市场,是对于改善国有企业改革的另一角度的尝试,这一环节的改变,既有利也有弊。这一决策的确打破了间接融资的垄断地位,对于我国改变金融资产结构有着现实意义。但是股票市场毕竟风险较大,投机成分较多,使得股票市场又成为了一个风险的聚集地。

不难看出,在经济金融化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下,经济风险虽然在提高,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伴随着金融工具的发展,其对于经济风险的分散转移也有显著的提高。所以,经济金融化的同时,不仅改变了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重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风险水平,增强了风险管理的功能。尽管存在风险,但这是风险与收益的结合体。

5 发挥金融市场作用

金融结构的优化,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为了满足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实现结构升级与优化,这一过程中就需要各个方面的支持与配合。政府方面要加强金融政策的有效推行,利用政府的支持力与影响力促进金融结构的优化与发展,使之在经济发展道路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自身要加强创新,紧跟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把握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与任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金融经济化与结构调整的健康稳定发展与进步,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金融市场的作用,促进经济的发展。

6 结论

综上所述,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结构之间的相关性较高,在很大程度上它们的发展影响着实体经济结构的优化与转变。民营经济虽然伴随着较大的经济风险,但同时也有巨大的发展与挑战,要想健康稳定地发展,就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真正实现经济金融化与经济结构优化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长效共存,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经济金融化是通过实体经济对金融领域的不断渗透与发展实现的,同时也会促进金融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渗透。针对本文对经济金融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提高了相互之间的关系与认识,为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指明了发展道路,提供了借鉴。在经济体制改革下的大背景中,尽管经济增长与结构优化伴随了很大的经济风险,很多条件都是未知的,但现代金融体系的风险管理也在一步一步的成长,这就为更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带来了希望,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颜宏亮,张新杰,肖智.舟山群岛新区金融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J].上海金融,2013(9).

[2]滕天鹏,经济金融化的影响因素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6):191-192.

我国经济增长与金融结构分析 篇8

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中国经济结构升级已经成为学术界最热烈讨论的话题之一。近期, 央行坐视银行间市场出现钱慌, 未循惯例予以救援, 表明政府已决心牺牲一定的经济增速, 以求抑制乃至逆转加杠杆行为, 从而引导实体经济结构的调整。刘海影刊文指出这一举措的底线是“不发生财务金融危机”, 压迫实体经济去产能的政策并未考虑到信贷扩张背后的制度性约束与实体经济根源, 在没有纠正实体经济结构性问题之前对货币金融体系动刀, 有可能导致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不可控的后果。

为了验证上述政策生效的可能性, 笔者对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经济波动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思路如下,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 陈述关于经济增长与金融结构的相关学术成就以及本文参考文献;第三部分理论分析, 从理论上分析金融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路径;第四部分为结论。

二、文献综述

近代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主要有索洛的新古典增长理论, 以及围绕对新古典增长模理论完善发展起来的内生增长理论。关于增长因素分析方面, 舒元和徐现祥在《中国经济增长模型设定1952~1998》中论证, 制度原因是AK模型增长理论能够刻画我国经济增长主要解释。胡文国和吴栋在《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一文中分析了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 同时在设定经济指标时充分考虑了制度因素。本文中, 笔者在以上理论基础上充分囊括以上指标并将试图将金融结构因素加进去。

国内学者对金融结构的研究大约始于上一世纪80年代, 大体可以总结为金融结构成分分析、金融结构定量实证分析和金融结构优化问题研究这几个方面。其中, 吴超在 (2012) 《我国金融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稳定性研究》中合理设定了金融结构效率衡量指标, 反映了我国国家主导型金融结构的特点。笔者在本文中将金融结构影响视为制度因素之一, 希望分析经济增长中不同因素影响程度, 得出更合理的结论。

三、理论分析

(一) 理理论基础

根索洛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此处不详述) :

拉莫维茨 (1956) 和索洛 (1957) 等提出的增长因素分析表达式:

其中产量 (Y) , 资本 (K) , 劳动 (L) , 劳动有效性 (A) , 折旧率 (δ) , 储蓄率 (s) 。

(二) 传导路径

首先, 金融结构通过资本投入变动影响产出。由索洛增长模型我们可以得知, 储蓄率的提高有利于经济增长。金融机构通过金融结构提供相对于耐用品等实物资产较高的资本回报率, 分散投资项风险, 满足人们预防投资动机吸引储蓄。当储蓄供给供给, 引起储蓄供求均衡的变动, 使得利率变动, 进而促进投资变动, 从而使资本投入K改变, 进一步使产出Y变动。金融机构的运作状况和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以及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效率高低, 决定着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数量和质量, 从而影响着经济增长。

同时, 金融结构通过“劳动有效性”变动影响产出。索洛并没有对“劳动有效性”具体含义将做出解释,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则提出A代表着研究与开发投入, 技术进步, 知识积累或者人力资本的观点。但无论是研发或人力资本的积累, 都需要投企业入大量的资本。良好的金融环境有助于企业的外部融资同, 同时强有效的金融市场可以通过价格信号引导金融资源投向技术创新项目, 提高资本利用效率, 减低融资成本。

最后, 金融结构通过增长因素贡献变动影响产出。金融市场的信号作用引导着资本流向技术先进的新型部门, 从而促进实体经济产业升级。根据前文的增长因素分析公式, 当K, A, s, g变动时, 将引起经济增长中各因素贡献率的变化, 这一变化的积累使得经济结构变动, 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增长。

四、结论

本文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我国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通过借鉴索洛经济增长模型, 因素分析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将金融结构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引入到模型中, 建立了相应的模型阐释了央行抑制加杠杆行为, 从而引导实体经济结构的调整传导机制。

参考文献

[1]舒元, 徐现祥.中国经济增长模型设定1952-1998[J].经济研究, 2002, (11) .

[2]胡文国, 吴栋.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 2004, (4) .

[3]吴超.我国金融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稳定性研究[J].博士论文, 2012.

金融市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篇9

金融市场信贷和证券融资规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发展的核心指标, 具有调节宏观经济的杠杆作用, 对经济社会影响程度日益显著。金融市场将社会闲置资金从资金所有者转向资金需求者, 成为企业和居民筹集资金的主要渠道。金融市场加快了资金重新整合, 体现了社会资本的流动性和效益性, 对于推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资源优化配置, 以及我国宏观经济稳步增长, 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 我国正处于金融市场发展黄金时期, 直接融资比重正在逐步增加, 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将决定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和经济增长前景, 金融市场和经济增长相关领域专题研究正受到越来越多经济学家关注。

二、金融市场影响经济发展的经济理论基础

(一) 金融发展理论视角下金融发展与经济关系。

20世纪九十年代, 金融发展理论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卡普从“加强金融深化”角度, 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问题, 从效用函数提出金融市场形成机制, 引入了不确定性 (流动性冲击、偏好冲击) 、不对称信息 (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等与完全竞争相悖的风险因素, 对金融市场的形成做了规范性解释。在论及金融发展如何促进经济增长时, 卡普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源泉是重点依靠金融体系资本的优化配置, 企业融资资本的效益扩大使生产者持有的现金余额增大。金融发展理论主要研究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政策组合, 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合理利用金融资源以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最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视角下金融市场与经济关系。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内生增长理论为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德国学者戈德斯密斯认为, 以往金融理论忽视了金融市场的内生形成机制, 探索建立内生金融市场模型, 试图弥补以往该领域的不足。他指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的长期增长, 是由一系列具有长期影响因素决定的, 金融政策和金融市场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影响, 经济增长须以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为背景, 依托于金融市场的整体建设, 提高金融资本效率。金融市场运行成本导致了金融市场内生机制, 经济发展早期阶段的企业由于规模较小, 无力支付金融市场的高融资成本, 从而无法形成有效的金融市场;随着经济发展和企业规模扩张, 金融市场的收益超过金融市场的参与成本, 金融市场机制会自然形成并推动经济发展。

三、金融市场影响经济发展主要路径

(一) 居民储蓄规模和储蓄率影响因素。

金融市场规模、效率和融资机制都会对储蓄率产生影响, 金融市场发展不仅能够创造更多的金融工具、扩大信贷与证券市场规模, 还能大幅增加金融中介机构数量, 以上因素能降低储蓄收集成本并克服信息不对称。美国经济学家Cass把储蓄率引入到新古典增长理论中, 从而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投入要素。通常, 与通货膨胀水平相匹配的利率水平会促使居民储蓄率达到最优状态, 同时消费信贷和抵押贷款等融资方式减少了融资者约束, 有利于企业规模扩张和经济发展。现代化证券市场促使居民将银行储蓄投向收益率更高的证券市场, 为社会资金提供投资平台, 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的动机, 而且成为企业最重要融资平台, 证券市场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

(二) 金融市场决定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

我国是全球储蓄率最高国家之一, 储蓄转化投资效率不高会导致银行业风险累积, 对我国金融市场乃至国民经济发展都有较大影响。金融发展水平决定了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 金融市场快速发展使企业在经济效益驱动下, 主动通过银行和证券市场利用居民储蓄。高效的金融市场具有较高信息透明化, 及时传递金融市场信息, 促使闲置储蓄资金转化成市场运营资金, 提高资本形成效率, 而且提供了不同风险项目组合, 减少流动性风险。目前, 我国高储蓄率是社会保障不健全、住房公积金、社保等高缴费率等背景下, 居民基于对未来安全忧虑而采取的被动策略。

(三) 金融市场效率提高了金融资本产出效率。

金融市场将社会有限的金融资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企业以及行业, 从而创造最大社会产出, 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反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金融市场中资金需求者使用金融资源, 向经济社会提供有效产出的能力。随着金融市场更加透明完善, 金融市场融资规模逐步扩大, 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效率指标也构成了影响资本产出效率的重要衡量指标。内部管理机制健全的商业银行和具有良好流动性的证券市场, 让资金需求者获得有效市场信息, 促使资本流向优质企业和项目。金融市场高效的调节资金余缺的作用, 提高了金融资本产出效率, 有助于提高社会总回报率、加速财富积累和经济增长。

四、启示及建议

目前, 我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服务经济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但也存在金融机构经营方式总体粗放, 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和民生改善支持不够等问题, 亟须进一步加大金融改革力度和步伐。比如, 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 放宽市场准入, 鼓励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 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鼓励金融创新, 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 发展普惠金融。

摘要:近年来, 我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将决定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前景, 有必要进一步加大金融改革力度, 推动宏观经济稳步发展。

关键词:金融市场,经济增长,影响路径

参考文献

[1]张庆君.银行信贷调整的经济增长效应[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2009.3.

[2]付亚斌.我国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贡献[J].统计与决策, 2007.2.

关于我国区域经济结构的金融分析 篇10

一、区域经济结构变化中金融的影响分析

在区域经济结构变化方面,国内外许多学者多从区域经济增长模式方面着手,提出较多经济增长模式理论,如哈罗多—多马经济增长模式,其侧重于对投资变化下带来的收入变动问题进行研究,得出总需求与总供给二者的平衡需依托于投资刺激。再如新增长模式理论,其指出经济系统中的各方面因素将的决定经济增长率,其中的因素具体表现在人员、技术以及资本方面。由这些理论可发现,区域经济增长都与金融问题如投资、资本存在极大关联。

关于区域经济增长,其内涵主要体现在区域中劳务增长情况与商品增长情况,且要求利用国民收入年增长率对区域经济增长进行判断。而对这种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以往国内外研究理论中,多侧重于合并制度与金融两个因素,未能将金融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但事实上金融深化与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投入量增加、经济总量增加以及生产率的提高都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以区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深化带来的资本贡献为例,区域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是否有足够的资本,而资本的获取主要需依托于金融渠道。若金融渠道不完善,便很可能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或者由此产生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例如,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在发展中对以往以行政方式获取资金的形式完全利用经济方式进行替代,使社会储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而在这些金融渠道中,东部地区率先进行改革,能够对市场中较多机遇进行充分利用,由此使资本形成能力得以提高。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在金融活动方面仍较为滞后,一旦因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而使金融体制受到影响,东部地区因资本形成能力较强,在抗冲击能力方面优势也较为明显,但中西部地区很可能面临更多的区域经济发展难题。

另外,从区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深化所带来的劳动投入情况看。首先劳动力需求增加很大程度依托于投资的增长。事实上,劳动力本身作为生产要素,其需求量的大小往往由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资本生产率、投资率等所决定。若资本生产率与投资率都较高,其将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根据近年来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数据表明,由于沿海地区开放战略实施较早,包括资金、劳动力以及技术等生产要素都集聚于东部地区,尤其在劳动力方面,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要素逐步流入东部地区。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便在于东部地区整个金融市场较为完善,较多的金融资本被投入到区域经济发展中,带动区域的整体发展。然而西部地区因金融市场发展较为滞后,相关的生产要素如资金或劳动力等都较为缺失,一定程度上造成经济发展受阻。除此之外,金融深化也是产业技术结构完善的关键所在,如现代企业在发展中采取的融资方式,其作为金融深化的一种体现,可使融资后企业技术结构不断调整,这样当区域中企业整体技术优势较为明显时,便能够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金融发展的具体策略

(一)正确认识区域经济结构发展中金融深化的作用

伴随经济体制改革深入,金融体制也出现较多的变化,如经济运行货币化、收入分配结构变化以及银行商业化改革等,都要求金融政策进行一定的调整。 在此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中便需正确认识金融深化的作用。但现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二元结构问题仍较为突出,其容易使金融资源的分配问题逐渐加剧,所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应注重不断改革金融体制,确保各区域合作发展中金融资源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二)相关金融政策的调整

金融政策调整的目标在于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在政策制定中,首先应从国有金融系统方面着手,可在利率管制与信贷政策等方面采取一定的措施,确保中西部地区发展需要得以满足。其次,应充分发挥中小金融机构的优势。无论我国东部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其经济环境中中小金融机构都处于关键性地位,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较多新的增长点,所以在完善区域金融组织体系过程中,应充分做好中小金融机构的扶持工作,确保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最后,做好金融投入的控制工作。尽管近年来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较多突破性的成就,但为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还需考虑在第三产业方面给予更多的金融支持,其有利于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结束语

金融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经济发展中,要求正确认识金融对区域经济结构的影响,立足于现行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正确认识金融深化的作用,并适时调整相关的金融政策,这样才可在经济发展中使金融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石盛林.我国县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传导机理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

[2]莫申生.制度安排视角下的中国金融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D].浙江大学,2014

必须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的金融体系 篇11

吳敬琏认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5年过渡期很快就要结束。再过两年,我国就要向外资银行开放全部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体系造成的冲击在于,新的储蓄存款一旦被外资银行分流,国有商业银行将不再拥有稀释其不良资产的手段。”他说。

针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我国政府在1998年推出了两大拯救性措施:一是发行了2700亿元人民币特种国债用于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二是成立了4家资产管理公司,从国有商业银行剥离了1.4万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资产。不过,吴敬琏认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基本体制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因此,他建议,要抓紧建立适合现代市场经济的金融体系,当务之急是银行系统的改革。“要实行国有银行改制和民营银行创建‘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加速推进现有的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另一方面,要积极稳健地创建新的民营银行。”他说。

今年以来,政府动用了450亿美元外汇储备向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注资,随后,这两家商业银行又再度剥离了1970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资产。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化改制进程明显加快。但吴敬琏认为,更重要的是,要真正建立起好的企业制度和有效的公司治理。“除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外,目前还有11家多为国有控股的‘股份制银行’、为数众多的城市商业银行,以及约3.5万家农村信用社。对于这些国有或准国有的信贷机构,也应当进行整顿或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改制,使之成为规范的商业银行。”

金融危机对中国市场经济影响初探 篇12

美国本土及外界对这次金融危机是各有说法, 有的人认为其根源是监管不严导致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发展;也有些人认为是美国国家居民过度消费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还有些人认为是由于过去长期低利率的问题导致了社会最终爆发一系列的经济问题。本文认为美国这次金融动荡最终转化成危机的根源是由于价格泡沫所引起的, 而价格泡沫主要体现在房地产市场。目前美国政府给外界的观点是由于房地产金融衍生品泛滥, 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出现。其实这是美国政府的一个误导, 试图在广大民众或投资者中以一个抽象的概念将实质问题转移。

从专业角度讲, 金融衍生品的主要功能是对冲风险。次贷, 包括美国房地产中的各种类贷款, 事实上不是在对冲风险, 而是在制造一个新的交易价格, 也就是说, 它并没有起到对冲作用。美国将问题转移到金融衍生品上是混淆概念, 而紧跟的问题就是房地产泡沫的出现, 泡沫过度膨胀, 就导致了最终不可收拾的局面, 这些都跟衍生品没有太大关系。

近年来, 美国的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 导致经济发展较快, 但其经济发展在一定阶段是以价格不断上涨来支撑它整体的经济发展局面。正是因为这一点细微差别, 一旦某个领域出现问题, 就会使整个价格体系崩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施慧洪博士认为, 金融危机的根源是在于美国的金融机制, 即信用衍生产品, 普通的债券本金和利益都是可以预期的, 而衍生化后, 本金变化了, 利率也会跟着变化。如利率既可以与汇率挂钩, 也可以跟其他很多因素挂钩, 这样就会使风险更加扩大化。尤其是期货这一信用衍生品, 利率一高, 亏损的数字就会成为天文数字, 从而使整个经济分为两极, 即巨大的赢利和巨大的亏损, 经济体系也就无法平衡。

面对这种局面, 目前各国政府都在尽力挽救金融危机, 其中包括现在欧洲、美国所有的注资, 而成立各类基金的主要目的是让市场稳定。整体上没有做实质性的动作, 目的就是使各国央行联合起来, 给市场信心, 让金融系统稳定, 让实体经济正常运营。

二、美国经济危机的现状

美国经济步入萧瑟之季, 裁员之风亦越刮越烈。美国拉登伯格萨满公司的分析师鲍弗称, 美国银行完成对金融巨头美林公司收购交易后, 美林就可能会有逾万员工下岗失业。同日, 位于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全国城市银行也宣布将裁减14%的现有员工, 约4000人面临下岗。据统计, 自2008年6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至今, 全球金融界裁员总人数已超过13万。

显而易见, 损失已经产生, 保尔森提交国会的法案是解决谁来承担多少损失的方案。金融界不断呼吁、报纸上连篇累牍的“如果不行动损失会更大”等等, 其目的是要求美国政府代表全体纳税人来承担金融界造成的损失。国会议员的反对派票则是常识性反应, 即纳税人当然会损失, 但金融界为什么不能自己内部解决呢?

哈佛知名破产法教授Elizabeth Warren给出了更加清晰的质疑。她认为金融危机不仅是因为金融市场环境的一时恶化, 而是肇始于政府疏于管制房屋贷款市场, 金融业毫无节制地贪婪利用了该市场基本规则的缺位推出高风险次贷产品, 并将风险转嫁给普通人。如果这是事实, 那么现在纳税人出7000亿美元帮金融机构渡过危机来解决问题就是杯水车薪, 因为从次贷开始暴露的劣质金融资产可能多达数万亿美元。现在把有限的资源拿来给几家金融机构, 只会浪费了本可以投入解决实质问题的有限资源。

可以让外汇储备投向中国。鉴于美国债券的流动性已经大幅降低, 因此, 现在用外汇储备继续购买美国国债将是最差的选择, 应去买回中国企业、银行在境外发行的、以美元或港元计价的资产。这些资产大都已经被恐慌的市场严重错杀, 而此时中国政府出面回购这些公司的股份, 一是风险较少而未来收益可观, 二是鼓励了境外投资者对中国资本的信心, 三是提高中国资本的国际地位, 四是为中国企业境外收购资产创造有利条件。

流动性问题。如今国际上没有流动性非常好的资产。既然流动性都不好, 那不如买自己的资产, 原因一是可控性强;二是国内对其流动性的变通回旋余地大, 这些优质的资产未来无疑是融通现金的优质抵押物;三是相对于1.9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而言, 1000—2000亿元资产流动性稍差不是大问题。

三、金融危机对中国市场的影响

金融危机在我国的主要负面影响是外贸出口和金融领域。换个角度看, 无论是宏观经济面还是中小企业发展, 此次危机都可能是一次巨大的机遇———逼迫我国出口结构进行升级, 这需要宏观决策层给我国中小企业还有大型出口商提供缓冲的时机。

在中国目前自主动力并不充分的环境下, 生存环境愈加恶劣, 只有在产业升级和行业结合的过程中才能诞生出更强有力的企业。刚性的内需支持行业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而我们现在内需增长并不快, 但是这种增长基本是刚性的, 不会突然变成负增长, 如农业、快速消费品, 这些都有很好的投资机会。

在目前经济局面下, 可以在稳定或者尽可能减少出口影响的基础上加强对内需的关注, 从近期召开的党代会可以发现, 内需的启动, 或者内需的制造, 可能会成为下一阶段我国大力支持的经济政策方向。对于农业甚至与农业相关的整体领域, 可能是我国未来加强内需发展的一个重点;下一步我国在科学、技术行业也会给予适当的扶持和推动, 一方面发展科学技术基础, 另一方面试图从这个领域制造出新的消费热点。

四、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未来经济会产生不利影响

1、要密切关注对吸引外资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近些年来, 我国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保持了较快增长, 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783亿美元, 2008年前三季度达到744亿美元。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 世界流动性的减少, 估计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会产生一些影响。

2、需要关注对出口增长的影响

出口的快速增长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而且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也相当高, 2007年已经达到37.5%。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 自2008年开始世界经济增速减缓明显, 这将对我国出口产生较大的影响。2008年前三季度, 我国出口增速比2007年同期回落了4.8个百分点。

3、需要关注对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的影响

投资者进行投资, 消费者进行消费, 往往都是建立在对未来信心的投资和消费的基础之上的, 世界金融危机已严重打击了世界经济各国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 我国也不例外。但是, 我们也要看到, 我国有抵御这一影响的能力, 有抵御这一影响的基础和空间。一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积累的财富和奠定的基础。二是有国内较高的储蓄率, 资金来源稳定、丰富、充裕。三是我国内需潜力较大, 扩大内需的空间较为广阔。四是我国出口结构仍有拓展的余地, 广交会就显示出一些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如对非洲有较大的潜力, 资源型国家经济增长仍在加快。五是我国政策操作空间还比较大, 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结构政策、产业政策, 都有较多的余地。因此, 我们既要看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要增强忧患意识, 还要看到我们的优势, 增强克服困难和挑战的信心, 在政策上要采取积极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

五、我国今后应对的措施

随着金融危机地不断加深,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逐步显现。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 2008年7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此后, 中央和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如在税收政策方面, 为缓解纺织企业的困难、稳定出口、保障就业, 2008年7月31日, 财政部等部门宣布自2008年8月1日起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 部分竹制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1%。2008年10月21日, 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又宣布, 从2008年11月1日起上调3486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 约占中国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5.8%, 这也是自2004年以来中国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涉及税则号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

财政投资最好通过社保基金完成。就目前经济形势而言, 通过财政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是势在必行的。最好的财政投资项目通过社保基金完成, 尽可能地减少政府直接投资。这样做的好处有以下几点。一是体现出了中国政府是人民政府的基本特征, 进一步赢得人民的拥护, 巩固党的威信。二是把最好的项目交给社保基金完成, 是向全国人民输送利益, 避免利益集团的争夺。三是大量资金进入社保账户, 可以大幅减低国民后顾之忧, 有效强化其消费意愿和风险偏好。四是可以使政府投资项目具有法人主体, 减少投资成本, 增强投资效率。五是实现了政府投资拉动经济的目的。

刺激经济和经济转型相结合。刺激经济固然是当务之急, 但我国坚持扩大投资规模与优化结构并重, 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民生短板、文化教育短板等举措, 都是有利于促进整体经济发展转型的。

着眼国内和为国际社会做贡献相结合。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期待她为由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肇始的这场金融风暴承担过多的责任, 是不切实际的。中国应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着眼、着力搞好国内经济, 确保中国社会稳定、民生改善和经济持续发展, 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摘要:以美国为首的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席卷全球, 严重地打击了世界经济各国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全世界都要建立信心, 来抵御这次金融危机, 从而实现更好更快地平稳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市场,经济影响,措施,探讨

参考文献

[1]武少俊:强化消费需求启动措施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J].金融研究, 2003 (5) .

[2]中国经济报[N].2008-11-03.

[3]徐滇庆、于宗先:泡沫经济与金融危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上一篇:柴油碱洗下一篇:个体化宣教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