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2024-09-05

政府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共11篇)

政府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篇1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工业水平的逐渐提升使得全球气候发生变化, 导致生态环境失衡。问题的产生, 使得低碳经济出现在现代经济的发展当中, 并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控制污染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低碳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策略进行研究, 分析我国产业结构面临的低碳问题, 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速度迅猛, 使得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耗国之一。因此, 我国应该走出一条新型的工业结构路线, 使其具有低耗能、低污染的效果。依靠低碳经济的效果推动我国的产业机构的调整, 推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能够保护生态平衡, 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低碳经济内涵

随着我国的生产力水平逐渐的提升, 使得我国对于水能、风能、太阳能的利用程度不断的提升, 从发展初期的农业文明逐渐的向着工业文明的方向迈进。但是由于人口的急剧上升, 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使得环境问题逐渐的成为现代生产生活当中的重要问题。近年来, 随着污染的逐渐恶化, 使得低碳经济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低碳经济是将低污染、低排放和地能源使用为基础, 将将实际的技术作为低碳经济的核心的一项重要理念。是能够减少环境污染, 同时用技术手段提升能源的利用率, 促进我国的社会产业链条的更新, 在根本上减少污染的产生, 是一项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我国产业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

1. 重化工产业主导问题。

在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当中, 按照一定的发展规律能够知道, 在工业发展初期, 重型工业占据的比例会明显的上升。并且会在一定时期的国民产业发展进程当中占据一定的主导地位。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缺少相应的技术手段和资金支持, 使得我国产业不能够向着发达国家一样, 以高端的服务行业进行发展国民经济。只有在我国进入到完全工业化的发展当中才能够使得用服务行业发展国民经济。在现阶段, 想要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变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随着我国的城市水平的提升, GDP的不断增长, 使得我国的能源需求逐渐上升, 也导致温室气体的排放逐渐加重, 使得环境受到威胁。

2. 传统能源结构的问题。

在我国工业的发展进程中, 由于受到本身的技术手段的限制, 使得我国的能源使用一直以化石资源为主, 其化石资源主要是以石油资源为主。在传统的工业生产中主要的能源结构还是煤炭资源。虽然现代发现并且使用了较多的新型能源, 但是其他能源的使用刚好的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的需求, 并且在实际工业使用当中受到条件的限制, 导致传统能源的使用得不到改善, 使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逐渐上升, 造成环境污染。

3.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碳产业。

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下, 发达国家节能减排计划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发达国家会将高碳产业向着发展中的国家转移, 通过直接投资或者是外购的方式进行钢铁、建材、化工产业的转移, 使得发展中国家面临产业结构上的压力, 使得节能减排在实施的过程中受到严重的影响。

三、低碳经济下产业结构的调整

1. 升级构建节能降耗产业体系。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是整个产业发展耗能较高的重要原因。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点, 应该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体制、制度还有资金投入方面大力发展能源消耗较低并且附加值较高的的现代的信息服务行业, 在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上提升服务行业的所占比重, 加大政策支撑, 提升生产服务行业的发展水平。第二点, 在工业发展方面应该充分调整产业的设备结构, 降低相应的耗能, 提升工业生产的效率, 鼓励工业改进生产设备以及技术, 减少能源消耗。第三点, 控制耗能产业的发展, 在实际的控制当中, 应该重视耗能产业的发展。遏制耗能产业的快速增长能够有效的控制产业结构, 减少污染源的产生。

2. 发展低碳新兴产业。

在低碳产业的发展当中, 出现了相当多的新兴产业。其中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循环经济、环保设备以及节能材料都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具有一定先进意义和发展前景的产业。在新兴产业出现过程中, 我国应该重视对新兴低碳产业的发展, 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低碳系统, 促进低碳产业结构的发展, 使得经济的发展由传统的模式向着低碳模式转变。调整低碳产业的能源结构, 并在发展过程中重视低碳经济, 促进我国向着低碳经济方面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保证生态环境的平衡。

3. 调整能源的结构。

现阶段的发展进程当中, 调整能源的结构至关重要。同样也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生产当中, 应该减少高耗能产业的产业链条, 并对于延伸出的产业进行有效的控制, 降低能源损耗。同时在发展的进程当中应该重视新型能源的使用, 对于传统能源应该有效地减少使用, 不断的研发新技术, 促进新型能源的使用。例如:水能、风能、太阳能的使用, 这样能够在根本上控制环境问题的产生, 促进低碳产业的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 我国在低碳经济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同时我国应该提升对于低碳经济的重视程度, 在促进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应该重视环境问题, 这才是在实际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重要因素, 只有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才能保证我国经济水平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况生.低碳经济模式下的河南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J].特区经济, 2011, 12 (02) :194-195.

[2]李忠伟.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前沿, 2012, 11 (07) :291-292.

[3]杨飞龙.中国产业结构低碳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3.

[4]张志新, 吴宗杰, 薛翘.低碳经济视域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模式转变研究[J].东岳论丛, 2014, 2 (01) :135-139.

政府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篇2

经济理念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打造经济发展新优势,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一、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我们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立足××市情,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极端重要性。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文秘杂烩网要求,必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生产效率,这种发展模式全面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发展循环经济就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循环经济理念推动经济发展,切实做到不仅要经济增长,还要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不仅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讲求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秦巴生物多样性功能区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使其逐步成为区域性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生物资源南北兼有,极为丰富,林业资源居全省之首,森林覆盖率为西部第二,是阻挡风沙南下和西南酸雨北上的重要屏障,被专家称为调节西部空气、气候的重要“肺叶”。××是陕西乃至西北的水资源富集区,水资源总量219.8亿立方米,主要河流水质达到二类标准,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因此,坚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保护好青山绿水,实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建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迫切需要。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现实要求。××有“天然物种基因库”之称,略勉宁被誉为“中国的乌拉尔”,生物、矿产、水能、旅游资源极具特色。近年来,××装备制造、冶金建材、绿色产业、生态旅游四大支柱产业发展迅速,为突破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但工业发展既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科技含量低,产业链短、竞争力弱等突出问题,更面临着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循环经济的导向作用,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强、做大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绿色产业、烟酒食品等产业。通过整合资源,优选扶持耗能低、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关联度强的产业化龙头项目,拉长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特别是充分发挥××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使其成为新兴产业和新的增长点。

二、以循环经济理念打造××产业集聚区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工业、农业、服务业、建设等领域。结合××的发展基础和优势,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放在产业发展上,按照××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规划,突出“循环”和“集聚”两大主题,以产业链为主线,以资源的高效、集约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飞地经济为途径,促进工业集中布局,基础设施共同使用,资源节约利用,废弃物循环回收,污染物低排放。围绕“装备制造、有色冶金、新型材料、生物医药、油气石化、有机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回收综合利用”等八大产业,“一个中心、一个辐射区”的产业布局,整合提升现有产业结构,引导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条,建成“六基地一中心”,即:以航空、数控机床为主体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以钢铁、锌冶炼为主体的冶金有色产业基地,以二氧化硅、石膏等为主的新型材料产业基地,以中药材深加工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天然气为主的油气石化产业基地,以“猪、药、茶、菜”为特色的有机农业基地,以生态和两汉三国文化为主的循环经济型旅游创新中心,构建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体系,使集聚区真正成为××招商引资的名片、企业

发展的平台和工业经济强势发展的“航空母舰”。

(一)围绕产业集聚和循环,做强装备制造业。结合××装备制造业现状和产业基础,整合××航空工业园、褒河机械工业园区、铺镇工业园区,以汉航集团、陕飞公司、汉川机床等骨干龙头企业为重点,围绕航空、数控机床等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航空配套零部件研制、精密数控机床、专用刀工用具制

造、精密工具仪表及输变电器加工等产品研发,建设我国西部重要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坚持循环发展理念,积极引导企业改革传统工艺,构建产品研发、生产循环产业链,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经过适当加工处理作为原料,返回到生产过程中加以利用,实现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提高资源利用率及废物综合利用率,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清洁生产,构建装备制造业产业循环系统。当前,要围绕骨干企业的协作配套,在园区内建设装备制造产业孵化区,提供可租赁的标准化厂房、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环保处理条件,实施技术研发鼓励政策,引导和扶持小企业集聚发展,迅速壮大装备制造业规模。

(二)树立资源节约型理念,打造冶金建材产业基地。依托勉略宁及周边丰富的矿产资源,整合现有企业和园区,以高新技术研发和产品结构升级为主线,采用“飞地经济”发展模式,统合提升矿产资源开发水平,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与生态化。在勉县设立现代材料产业园,重点发展钢铁冶炼和锌材料加式产业,以矿产资源和有色冶金深加工为主,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改造,改善工艺流程,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逐步实现资源低消耗和废弃物零排放,建成陕南最大的钢铁冶炼和材料加工产业基地。具体以汉钢、略钢和八一锌业为重点,围绕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快钢铁产品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矿石―铁(锌)精粉―烧结矿―铁(锌)―钢―机械加工业”生产链和“矿石―铁(锌)精粉―烧结矿―铁(锌)渣―钢渣―矿渣超微粉”、“焦炉煤气—焦油—精笨”或“焦炉煤气—硫铵—磷铵”的废物代谢链,实施好500万吨钢资源整合、30万吨锌冶炼等扩能技改和产业链延伸项目,大力发展线材、板材及特种钢,扩大电解锌及锌合金冶炼规模,打造冶金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能量、物质循环利用,构建冶金有色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依托五郎工业园区,以硅产业研发、生产为核心,发展“硅矿单选—硅合金—硅微粉­—多晶硅—单晶硅”的产业链,逐步建设有机硅及光伏产品生产线。围绕镇巴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勘探和开发步伐,用全新的理念,最新的技术,打造陕南油气化工产业基地。进一步加快石膏资源开发,着力打造新型建材生产线,辅以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生产,提升资源及其衍生品利用水平。

(三)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有机食品示范市。依托××的环境资源优势和有机农业发展基础,以现有农业产业园区为基础,以农产品深度加工为主线,建设以畜禽、茶叶、柑桔为主的有机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精“三个六”(60万亩高产密植茶园、60万亩柑桔、年出栏600万头生猪),“四个优”(汉米、汉菜、汉油、汉药)农业主导产业,把××由全省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变为集农业商品生产、绿色食品、无公害和有机食品生产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在生态农业发展上,通过 “畜-沼-粮”、“畜-沼-蚯蚓(蝇蛆)-畜(渔)”等循环,尽可能控制或避免对现有耕地、水域等农业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实现农业系统资源的闭路循环。在绿色产业发展上,强力推进60万亩高产密植生态茶园、60万亩优质柑桔和年出栏600万头生猪等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打造“汉药、汉菜、汉米、汉油”等“汉”字特色品牌,完善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加强农产品生态环境监测,加大特色农产品原产地认证保护力度,壮大产业基地。在培育龙头企业上,大力发展生物发酵肉制品、干燥肉制品,茶叶提取物、饮料开发,西洋参精深加工等产业链延伸项目,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突出生态和文化优势,打造循环经济型旅游休闲度假中心。生态旅游是一种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把环境教育、人文知识普及作为核心内容的旅游活动。××的生态自然资源与人文历史资源极为丰富,两汉三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秦岭巴山生态优越,自然田园风光独特。我们将按照“资源高效率利用、景区保护性开发、产品生态性设计和游客可持续消费”的理念,把生态观念和生态文化融入旅游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挖掘和整合旅游资源,集中力量打造长青华阳景区、黎坪景区、定军山三国文化景区、张良庙紫柏山景区和红寺湖、南湖、兴元湖、南沙湖等重点精品旅游景区,以旅游聚集人气,烘托商气,带动产业。以关中、成都、武汉等周边大中城市客源市场为重点,强化旅游宣传与整体营销,加强川陕旅游区域协作,推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努力使××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把加快推进城镇化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实施中心城区“双百”战略,进一步拉大骨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打造成为“一江两岸”会客厅、“两汉三国”魅力城、宜居休闲温馨地,不断增强中心城区的聚集功能和承载能力。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园和配送中心、大型商贸服务中心、批发贸易中心和旅游商品市场,主动承接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圈、武汉都市经济圈三大经济区辐射,大力发展一批集物流、商流、信息流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企业,开发和培育金融服务、休闲旅游、健身娱乐、社会化养老等新兴服务业,全力打造陕甘川毗邻地区商贸和物资集散中心。

(五)着眼于区域功能定位,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以维护提升××生态环境优势和保护汉江水源水质为重点,下功夫引进以循环经济为特征的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环保规划、评估、监测技术等,初步构建起工业和城市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全民生态文化普及和环境监管能力等五大环境支撑体系,形成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型发展方式和生态环境系统,建设最佳人居环境。推行生活垃圾污水集中处理,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体系,逐步提高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资源转化水平;加快固体废物处理中心建设,扩大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规模;建立健全环境保护预警机制,加强环境监测与预警;加快农村改水、改厕、改圈、改电、改路步伐,加大封山育林、水土保持力度,蓄养水源,改善、恢复自然生态环境,积极实施蓝天、碧水和绿色生态工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为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坚强的保障

循环经济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建设一个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需要在政策、机制、组织、管理等方面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调查研究,尽快完成××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规划编制,统筹安排节能、节水、工业垃圾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等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要坚持在规划指导下,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转型,促进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在生态企业建设上,以实施“三百”工程为抓手,鼓励企业研发、应用、推广循环经济技术,实施一批低耗能、低排放、科技含量高的重点项目,建立以企业内部循环为主的循环经济微观基础。坚决关停高耗能、高耗水和高污染企业,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条、全面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为重点,强力推行清洁生产。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上,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分析每个园区现有企业的能源、水和原料利用状况,积极引进关键链接项目,形成企业间共生和代谢的生态网络关系,打造园区内循环型的资源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的高效耦合系统,降低和减少企业排放和处理废弃物的经济成本,构建生态工业园区。在生态社会建设上,运用生态理念改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挖掘全市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建立起不同层次之间的循环链接。在生产过程中,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上游企业生产的废弃物就是下游企业的原料,从而实现生产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好、生态环境最佳。在生活领域,城市生活垃圾全部回收利用。整个城市乃至全社会都纳入循环经济圈,生产和生活之间建立连接,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大循环。

(二)依靠科技,加快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要有相关的技术作支撑。要针对重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和产品深加工,加强产品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转化技术研究,使资源利用的效率最大化,废弃物的排放最少化,组织市内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攻关,积极争取省级科研支持,借脑借智,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加强对节能技术、节水技术、链接技术、新材料技术、生态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积极引进培养科技和管理人才,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快引进、开发和推广先进适用的生态循环型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加速改造传统生产工艺,开发生产再循环型产品,推进企业生产经营的生态转型。

(三)完善政策,整合资源。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产品价格改革,逐步提高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价格,加大外调原材料的资源税征收力度,从而促进资源的本地化深加工和充分利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速度。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国家已有的有关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经营等税收优惠政策,不断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利用国债投资或进行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发挥政府投资导向作用,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特别是通过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进行投资。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水价、电价、气价等价格政策的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四)强化领导,落实责任。要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尽快组建××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管理机构,明确机构的管理职能;按照高效、务实、专业的原则,选聘懂经济、善谋划、会管理的领导干部和高素质工作人员,负责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发展与管理,打造一个全力服务循环经济与产业集聚发展的项目谋划与招商平台。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目标考核体系,把循环经济理念运用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变传统gdp为绿色gdp,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强化督促检查,市委、市政府定期听取汇报,研究解决存在问题,政府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加强协作,确保循环经济项目、资金、技术和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扎扎实实地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政府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篇3

关 键 词:金融结构;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互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517(2016)04-0023-08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its research on the data samples of six provinces in central China from 1994 to 2013 and PVAR model, investigated the interactive mechanism among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financial structure by utilizing impulse response and variance decomposi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an interactive mechanism exists in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But the influence of the three aspects is not balanced. The relation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is a cause and effect relation, the relation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total financial volume structure is a cause and effect relation,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financing structure is also a cause and effect relation. In the long run, total financial volume’s contribution to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is more than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s contribution to total finance volume structure. Economic growth’s contribution to financing structure is more than financing structure’s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growth.

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问题研究 篇4

关键词: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问题,调整

一、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区别与联系

经济结构相比于产业结构来说, 是一种宏观的关系, 其主要内容是指三大产业之间的结果, 各种所有制之间的结构等等, 是一种包含消费, 生产, 进出口等的宏观运行体系。而产业结构指的是第一、二、三产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 研究的是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关系, 比如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的方式等等, 从而眼球处其中的变化与规律, 推测出其发展规律等等。也就是说, 产业结构的研究及研究产业理论也研究产业关联理论。

二、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存在的问题

1. 产业结构分配不合理

由于国内的经济政策偏向性明显, 对于企业的成长非常不利, 经济的增长模式变得具有高负荷, 因而便造成了很多问题, 比如生产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结构性或者地域性的生产过剩, 或者是高成本导致的低效益, 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合理。产业十分的分散, 企业与企业之间也很少有交集, 更少有合作与双赢。又如, 因为产业结构通过政府的资金支持而发生的改变, 使得投资主体的不健康成长, 同时也导致了科研与产业分离, 这就回让企业无法享受到科技的进步带来的好处。

2. 产业结构发展趋同化

农业因为技术不够成熟, 导致不能生产高技术含量的产品, 又由于政策或者地方保护, 或者片面的市场需求调查, 导致的重复生产, 这两者都将导致生产结构的趋同化。生产结构的趋同化毫无疑问的会导致资源分配率低下, 重复投资和重复的过剩, 整体降低了行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3. 农业内部结构不成熟

我国农业的飞快发展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果, 然而农业产业结构仍然不成熟。首先是农业产品在发展优质产品上成效不高, 虽然我国在某些产品在国际上需求很高, 然后缺点也是很明显的, 无论是品种和品质上都有所欠缺。其次, 很多农业企业对产品的在加工与包装都并不重视, 很多农业企业的销路并不远, 所以对产品的储藏和运输, 保险等不重视, 又因为觉得客户群体是普通大众, 就并不太重视包装, 种种原因使得产运销体系不健全, 全靠产品而不附加加工业的利润, 会使得产业的盈利模式的单薄和抗风险能力减弱。再次, 没有利用地域优势, 而是使得农产品分布混杂, 没有形成区域规划布局。

4. 第二产业博而不精

我国第二产业生产力很强大, 然而第二产业的工业化进程缓慢, 无论是因为劳动力的素质不高, 生产不了高新技术产品, 还是因为结构调整与升级跟不上发展, 我国第二产业的问题已经十分明显与重大。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 基础产品占有率大, 产品的升级和产业链的发展受阻。我国工业化的缓慢导致产品的附加值很难提升, 我国虽然出口额很高, 但是其中外资企业占有量超过一半, 这对本土第二产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对国家经济也多了一个很不稳定的因素。其次, 第二产业的技术革新缓慢, 不重视研发新技术, 甚至可以说忽略研发投资, 这使得产业升级变得非常的艰难。与此同时, 对国外的一些技术或者核心部件的一来对于我国的经济将会产生不可预估的影响, 这将使得我国很多产业尤其是日新月异的电子产业因此变得非常被动, 只能降利来维持发展。再次, 我国的产业模式比较刻板, 这会给企业带了稳定的订单, 然而同样让企业对于技术创新没有太多的想法了, 同时, 我国的产品对于进口和组装依赖性以及对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的低下的创新能力使得我国产品的渠道和结构变得单一而僵化。

5.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虽然第三产业发展十分迅猛, 然而第三产业的的发展水平滞后, 同时, 第三产业的总量小, 导致其无法像发达国家一样成为本国经济的最大支柱。同时, 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结构与我国的产业结构差异比较大, 同时, 我国的第三产业的品质和技术水平欠佳, 这队第三产业今后的发展十分不利。

6. 三次产业间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扩大

与库兹涅茨的研究的成果不同的是, 我国第一产业应该是比较劳动上产率在稳定的基础上, 进入较高收入水平后显著上升, 但是我国第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却很低, 同时由于工业的从业人数的减少, 但是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专业的过程并不顺利。这从侧面也印证了对我国从事低水平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的资源分配不合理, 结构的不合理与效益低下也从侧面说明我过三次产业间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 低生产率的劳动力对于就业问题也是十分不利的, 然后整体的提高劳动力效益是依赖社会的进一步分工细化的, 故而即使经济持续增长, 就业率依然还在上升, 这对于我国的产业发展来说是一个绕不过的问题。

7. 结构能源效益差

我国一直强调对于能源的利用率, 保持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我国的能源效益占比的提高使得高能源效益占比的缩水说明了结构能源效益的低度化。在现状而言, 我国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对于能源的需求是无法绕过的。故而能否轻型化产业结构, 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保持能源的弹性, 是提高结构能源效益的关键点。

参考文献

[1]何德旭, 姚战琪.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优化升级目标和政策措施[J].中国工业经济, 2008 (5) .

[2]何雄浪, 李国平.专业化产业集聚、空间成本与区域工业化[J].经济学 (季刊) , 2007 (4) .

[3]何艳.外商直接投资的出口溢出效应, 基于产业关联的分析[J].管理世界, 2009 (1) .

政府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篇5

1.产生要素转移效应

当经济结构发生变动时,必然会产生出此消彼长的现象,有一些产业和部门会在资源、资金等方面出现收缩,而有一些产业和部门则会出现扩张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就会引起生生产资源与生产要素的流动,而生产要素的主要流入的对象则是一些生产效率较高、收益率较高的部门。而当资源与生产要素发生转移之后,从经济总量来看是呈现出一种上升的趋势。经济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就是结构变动所带来的要素转移效应。长期以来种植业在我国的农业结构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所占的比例十分高,即使在如今其也在整个农业结构中占50%以上的比重,相比而言林业、畜牧业以及渔业所占的比例就要少很多。从生产率来看,农业的四个部门中种植业要相对较低一些,因此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变动的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种植业的比重逐渐降低,而其他的比重则在稳步上升。在这个过程中,生产要素从种植业向林业、渔业和畜牧业流动,使得农业产出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2.生产优化效应

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是对生产的一种优化,通过对不协调的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农业各个部门之间能够协调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业结构逐渐的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的状态发展。在传统的农业中主要是人力劳动,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如今的农业已经不是单纯的农业生产,还包括了其他众多的生产活动,例如运输、加工等,这些都能够是农产品的附加值得以提高,并形成一定的优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使了农业产业的生产优化,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3.区域布局效应

通过对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使得区域农业的产业结构更加的合理,进而为农业经济的增长打下基础。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对区域经济结构产生影响,合理的区域产业机构调整能够促使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增长规模与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这两者会相互制约,但与此同时也会相互促进。经济的增长会引起结构的调整优化,而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则又会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增长。

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1.积极创新发展新型农业技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现代化进程

对于农业科研的投入,需要更加的重视,必须要加大投入,促进农业技术的改进,增强农业产业内部以及和其他产业之间的联系,并且使得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够更加的具有深度和更加的广泛,进而发挥出产业关联的作用,促进农业经济结构的改善。通过技术进步对需求结构进行影响,技术的进步能够使得成本不断的降低,进而使得所需要消耗的资源也减少,并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影响农业经济结构。随着技术的进步会不断的出现各种新的工具、生产工艺、新材料等,进而能够使得经济分工更加的明显,从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

2.通过对农产品需求的刺激,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从长期来看,需求对于经济的增长作用不会十分的明显,但是从短期来看,需求的便会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十分巨大。不同农产品之间的产值结构是农业经济结构的外在表现,当农产品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动时,农业经济结构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动。从我国当前的农业经济来看,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与工业化水平改善的需求。而与此同时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和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动,进而促使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动。

3.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资本化

农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农业供给的改善。想要使得农业经济能够长期的增长,就需要对当前的农业供给进行必要的调整,通过调整来促进要素的转移,促进农业结构的改善。对农业供给进行调整主要需要考虑的因素十分多,例如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人口因素等等。在进行调整时,自然条件、资源禀赋要求的是必须要建立在对农业用地的最低限度保证的基础上,然后才能够去进一步的讨论如何进行结构调整。人口因素会影响到劳动力的供给程度,因此需要保障人口与资源配置的平衡。农业资金供应资金的丰裕程度与投向偏好会对农业结构产生影响,我国的情况是总体资金丰裕,但是农业供给资金严重不足,而且因为地区差异而存在较大的差距。环境因素则是指的农业生产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总之,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础的部门,其他部门的发展都需要建立在农业部门的大发展的基础上。在农业经济方面虽然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与其他方面相比,农业经济却仍然是一个较弱的方面。希望通过论述能够让广大的同仁对我国农业经济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参考文献:

政府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篇6

一、东胜区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产业结构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东胜区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建国初期“一、三、二”, 改革开放初期“二、三、一”和新世纪“三、二、一”的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近年来,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第二产业稳定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2002年, 东胜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1:49.7:48.2。2012年,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50.34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为1.43亿元, 第二产业为336.68亿元, 第三产业为512.22亿元,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2:39.6:60.2。

(一) 第一产业

建国初期, 东胜曾经是经济落后地区的代表, 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了半壁江山。1978年, 东胜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0.1亿元,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2.7%。伴随着二三产业的迅速崛起, 第一产业发展步伐逐渐放缓, 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一方面, 城市化进程步伐不断加快, 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 使得传统的农业经济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统计资料显示, 2012年东胜常住人口为60.2万人, 农村人口只有3.6万人。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 传统种植业受到了挑战, 农业产值下降。另一方面, 随着生态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 农牧业产值下降, 第一产业的比重降至不足百分之一。2012年, 东胜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4亿元,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0.2%, 较2002年下降了1.9个百分点。

(二) 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由工业和建筑业构成。东胜作为资源富集地的中心城市, 工业发展后劲实足。依托资源优势, 一大批知名企业如鄂尔多斯集团公司、伊泰集团等大型企业诞生, 工业经济发展较快。深入实施“双百亿”工程, 新建装备制造、汽车博览、轻纺、云计算等重点产业园区, 产业转型步伐加快。2012年东胜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36.7亿元,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9.6%, 第二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从图3中可以看出, 东胜第二产业增加值从2002年到2012年在逐年增加, 从2002年的28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36.7亿元, 增加了308.7亿元, 年均增速达到了28.2%。

2002-2012年东胜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大多在50%以下。虽然第二产业增加值的绝对数从2002年到2012年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 但从东胜经济发展状况来看, 第二产业逐渐趋于稳定发展的态势, 历史上的“半边天”已经成为过去。

东胜工业在建国初期是“一穷二白”, 直到改革开放才吹响发展的号角。到了80年代, 东胜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期。2002年实现增加值28亿元, 到2012年工业依然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 实现增加值336.7亿元, 是2002年的12倍。

东胜区工业经济主要以煤炭、绒纺、电力、建材产业为主。2012年, 东胜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448.8亿元。优势产业带动作用强劲, 煤炭行业实现产值323.13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2%;纺织业实现产值16.31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实现产值84.2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8.8%。。煤炭依然是拉动东胜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在它的拉动下, 东胜工业进一步“重化”。

从表2可以看出, 2002年, 东胜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为49.7亿元, 其中:重工业实现产值20.5亿元, 轻工业实现产值29.2亿元;从2004年开始, 轻重工业比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轻工业比重直线下降, 直至2012年, 轻工业的比重仅占到5.1%, 轻重工业比例失衡已经凸显。

伴随着东胜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 东胜的建筑业发展迅速。2012年, 东胜建筑业实现产值347.6亿元, 较2002年增长19倍, 完成增加值55.9亿元。

从图4可以看出, 东胜近年来建筑业产值呈上升态势, 从2002年的17.4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47.6亿元, 年平均增速高达34.9%。

(三)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也称服务业, 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社会化生产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第三产业是整个社会再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改革开放以来, 东胜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助推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 东胜区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指导思想, 坚持“工业立区、三产强区”的工作思路, 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东胜经济增长的引擎。并呈现出如下发展特点:

一是总量不断扩大, 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近年来, 东胜第三产业开始步入快车道, 2002年, 东胜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7.1亿元, 到2012年, 达到512.2亿元, 是2002年的18.9倍, 2002—2012年平均增速达到34.2%。2012年, 三产实现财政收入121.6亿元, 占财政收入的62%, 第三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5.5亿元, 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9.9%。第三产业在总量上不断攀升,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 2004—2012年第三产业的比重均超过了50%。第三产业迅速崛起, 成为东胜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从图5中可以看出, 东胜第三产业快速增长, 2009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超过了300亿, 短短几年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也成就了跨越式的发展, 从小到大, 从两位数到三位数。

二是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强。2012年东胜区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7%, 拉动经济增长6.6个百分点。

三是第三产业投资规模继续加大, 发展潜力不断增强。2002年以来, 东胜区加大第三产业发展的投入, 特别是在城市基础设施、住房保障、科教文卫等方面, 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走强。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由2002年的6.0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255.5亿元, 增长了41.6倍。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既成为扩大需求、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又为东胜区第三产业自身进一步发展夯实了基础, 积蓄了后劲。

二、东胜产业结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工业经济中轻重工业发展比例失调

轻工业是消费品工业的主体, 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承担着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繁荣市场、吸纳社会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任务。但是在最近几年里, 东胜传统的轻工业—纺织工业, 发展步伐较慢。曾经东胜的起家资本“羊绒”产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2012年, 东胜规模以上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例为94.9:5.1, 出现了“重工重, 轻工轻”的特点。

(二) 工业科技创新能力低

东胜的GDP虽然位列自治区旗县 (区) 的前列, 但企业创新能力并不强, 产业规模与技术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一是绝大多数大中型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 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 使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基本上是在原地踏步;二是新兴产业类的企业规模小, 聚合效应差, 辐射能力小, 缺乏对东胜经济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三是科技人才缺乏, 对人才的使用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机制, 企业没有形成技术创新的主体。

(三) 产业关联度不够密切

经济越发达, 第三产业与一、二产业的关系就愈密切, 产业互动作用也就愈明显。而东胜区面向消费群体的生活性第三产业发展较好, 而面向一、二产业的生产性第三产业增长乏力。东胜区制造业产品档次不高, 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生产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三、对东胜产业结构发展的建议

(一) 做强做优第二产业, 强化工业支撑作用

工业在东胜经济全局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仍将是东胜经济的支柱。应继续坚持“工业立区, 三产强区”的理念,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做强煤炭、电力、建材、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引进先进设备和实用技术改造传统工艺, 开发新产品,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 提升纺织优势产业, 改变轻重工业失衡的现状

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做大规模、调优结构等, 实现传统产业的振兴。纺织业应紧紧抓住机遇和鄂尔多斯原料充足的资源优势, 整合现有资源, 引进战略投资者, 促进产业升级, 加强科技开发, 争创知名品牌, 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三) 加快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建设

抓好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高级技术工人的引进, 加大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员吸引人才的力度。努力搞好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 抓好各类急需人才的培养和现有人员的培训, 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加大对于企业核心技术开发有突出贡献、起关键作用人才的激励力度, 逐步提高科技人员的报酬, 使大企业的研究开发岗位能够稳住人才、吸引人才。

(四)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促进结构整体优化

政府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篇7

产业的分工与协作,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布局优化是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的主要内容。产业结构是指分布于国民经济各产业中经济资源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运动关系, 是各产业部门之间具有的质的内在联系和量的比例关系, 是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1]。本文拟从兰白都市经济圈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 以期弥补在对兰白都市经济圈实证研究的不足, 并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促进兰白都市经济圈的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

一、兰白都市经济圈概况及产业发展现状的比较分析

1.兰白都市经济圈概况。2003年, 在《甘肃省城镇体系规划 (2003—2020年) 》中首次提出建设“兰州都市圈”的构想。2005年, 在甘肃省“十一五“规划制定过程中, 正式提出了《兰州都市圈专项规划》。2007年8月, 《兰州都市圈规划纲要》通过专家评审, 成为继《甘肃省城镇体系规划》完成后的第二个甘肃省重点规划项目。2009年10月, 在甘肃省委十一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上, 甘肃省委、省政府依据区域发展实际, 提出了“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其中, “中心带动”的中心, 是指兰州市和白银市, 要建设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以兰白都市经济圈为增长极, 支持其率先发展, 拉动和辐射甘肃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按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自然条件、地理特征等因素, 兰白都市经济圈的范围包括:兰州市的5区3县, 白银市两区3县, 定西市1区1县, 临夏州1市7县, 武威市天祝县, 总面积为55 825km2, 占全省总面积的12.3%, 人口818.53万 (2008) , 占全省人口 (2008) 的31.15%[2]。

2.兰白都市经济圈的产业发展现状。由于近年来兰州市、白银市经济发展较为迅速,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 形成了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优势互补、经济相联的一些重要特征。而临夏回族自治州以及定西市的安定区和临洮县、武威市的天祝县的经济发展还不够发达, 所以接下来主要选取兰州市和白银市, 作为兰白都市经济圈的主要城市进行研究。对兰白都市经济圈的三次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G1) 、第二产业 (G2) 、第三产业 (G3) ) 和甘肃省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 以及兰白都市经济圈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 (第一产业占比 (GR1) 、第二产业占比 (GR2) 、第三产业占比 (GR3) ) 进行分析, 从下页图中可以看出他们呈现出以下特征:

首先, 从总体上看, 兰白都市经济圈的三次产业及甘肃省地区GDP都有大幅的增长, 绝对数额有了较大提高。具体来说:1990—2008年甘肃省的GDP由242.8亿元增加到3 176.11亿元, 增加了2 933.31亿元, 增长了12.08倍, 年均增长达到15.35%;第一产业的GDP由7.73亿元增加到58.4亿元, 增加了50.67亿元, 年均增长达11.89%;第二产业的GDP由60.3亿元增加到536.02亿元, 年均增幅达12.9%;第三产业的GDP由18.65亿元增加到496.15亿元, 增加了477.5亿元, 年均增幅达20.01%。尤其是自2003年以后, 各指标的增幅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这表明兰白都市经济圈的形成对甘肃地区的经济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其次, 兰白都市经济圈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差距在不断的扩大, 第一产业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的态势, 第三产业的比重呈快速增长, 第二产业占比在2005年以前呈下降趋势, 2007年以后呈上升的态势。具体来说:1990年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差距分别为52.57亿元和10.92亿元, 而这一数字在2008年却扩大为477.62亿元和438亿元。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1990年差距较大, 随着第二产业比重的逐年下降, 第三产业比重的逐年上升, 到2005年几乎就没有多大差距, 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45.41%和48.54%, 而在2007年以后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 第二产业的比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第一产业的比重稳中有降, 第三产业比重降幅较大, 但第三产业的比重仍远高于第一产业, 这表明兰白都市经济圈的三次产业均发育较好, 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

二、兰白都市经济圈产业结构与甘肃省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一) 模型的设定

基于以上的分析及结合相关的理论成果, 为了更好的分析兰白都市经济圈三次产业对甘肃省经济的影响, 我们分别用兰白都市经济圈的三次产业的GDP作为解释变量, 把甘肃省的GDP作为被解释变量, 考虑到异方差的存在, 对上述变量分别取对数, 从而建立如下的计量经济模型:

其中, 随即项μt假设为白噪声误差过程。ln GDP:表示甘肃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值;ln G1:表示兰白都市经济圈第一产业GDP的对数值;ln G2:表示兰白都市经济圈第二产业GDP的对数值;ln G3:表示兰白都市经济圈第三产业GDP的对数值 (其中兰白都市经济圈的第一、二、三产业的GDP分别用兰州市三次产业的GDP加上白银市三次产业的GDP) 。

(二) 实证分析

1. 单位根检验。

计量分析采用Eviews5.0软件, 为了确定变量的平稳性, 先对单个变量运用标准的ADF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 最佳滞后阶数由SC准则确定。结果显示, 各变量的一阶差分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平稳的。

2. 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一种多变量的协整检验方法———Johansen检验法或者称为JJ检验法, 协整检验表明在1990—2008年的样本区间内, ln GDP、ln G1、ln G2和ln G3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协整关系, 即它们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3. 回归分析。

从以上的检验可知, ln GDP、ln G1、ln G2和ln G3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协整关系, 它们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下面本文就使用Eviews5.0, 运用OLS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如下所示。

从上面的回归分析可以看出, 兰白都市经济圈的三次产业对甘肃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具体地, 甘肃经济对兰白都市经济圈三次产业的弹性分别为0.173、0.691和0.136, 这表明兰白都市经济圈中第二产业对甘肃经济的影响较大, 第二产业的波动必然对整个经济的发展造成波动。第一产业的基础性作用仍不能忽视, 此外应当重视第三产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4. 误差修正模型。

误差修正模型可以描述变量之间的短期关系和动态变化。其中一个以Δln GDPt为解释变量的误差修正模型结果为:

模型中为误差修正项, 反映变量间的误差修正关系, 所有作为解释变量的差分项的系数反映各变量的短期波动对作为被解释变量的短期变化的影响。从上面的结果看, 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其中变量的符号与长期均衡关系的符号一致, 误差修正项系数为负, 符合反向修正机制。甘肃经济除了受到兰白都市经济圈产业结构的影响, 还受到偏离长期均衡的影响。当甘肃经济的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 系统将以-0.059的调整力度向均衡状态恢复。

三、促进兰白都市经济圈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 兰白都市经济圈对甘肃经济的影响而言, 第二产业的影响较大, 第一产业的影响呈下降的趋势, 第三产业的影响有上升的趋势。兰白都市经济圈的形成将对甘肃经济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其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 应采取以下对策, 促进兰白都市经济圈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实现包容性增长。兰州与白银相距不足70公里, 虽然空间距离短, 从行政区划上讲却属于两个地区。因此, 打造兰白都市经济圈需要建立相应的、有效的行政管理运行机制来保证。地方政府往往从自身的利用出发, “各自为政”, 这严重地阻碍了地区间商品和生产要素的流动, 导致了资源配置扭曲等问题[3]。因此, 要实现区域内经济紧密联系和合作, 就要真正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良性竞争、共同发展”的原则, 从兰白都市经济圈或从西北的整体利益出发, 营造“包容性增长”的新格局。

2.建立产业互补、分工协作的跨区域市场体系, 实现错位发展。打破区域内部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壁垒, 强化区域整体发展的观念, 使区域内不同地区的生产要素能自由流动, 建立一个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的市场机制。要充分发挥兰白都市经济圈内各地的区位经济优势,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 以市场为导向, 整合产业优势, 从而使区域内的整体效益达到最佳。兰州的优势在于物流、金融、商贸、服务、旅游等方面, 要发展总部经济、省会经济的作用;白银以兰州的科技资源为依托, 在承接兰州市部分转移产业的同时, 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制造等新兴产业;定西市以马铃薯、中草药, 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为主,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临夏市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 发展以民族旅游和清真食品为主的民族特色产业, 同时借助其商贸业本身的优势, 发展成为兰州与藏区间商品流通的大市场[4]。

摘要:利用1990—2008年的统计数据对兰白都市经济圈的产业结构对甘肃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就兰白都市经济圈对甘肃经济的影响而言, 第二产业的影响较大, 第一产业的影响呈下降的趋势, 第三产业的影响有上升的趋势。为了更好地发挥兰白都市经济圈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 有必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促进兰白都市经济圈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关键词:兰白都市经济圈,产业结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69-170.

[2]聂华林, 唐志静.兰白都市圈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甘肃高师学报, 2010, (2) :139-142.

[3]杨明洪, 孙继琼, 等“.成渝经济区”:中国经济增长第五极[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8:33-36.

政府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篇8

关键词:美国,经济失衡,中国,产业结构,调整

一、美国经济失衡的现状、原因与政策调整取向

(一) 美国经济失衡现状

美国次贷危机, 即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危机, 始于2006年下半年, 到2007年后全面爆发, 随之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 这次次贷危机也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造成美国经济严重失衡的现状。经历了这次次贷危机, 2008年一整年美国的经济增长率降为1.1%, 是继2001年来增幅最小的, 在之后的几年中, 美国一直处于经济失衡的阴霾里, 想要真正能够走出来, 谈何容易。

(二) 美国经济失衡原因

美国经济为什么会严重失衡, 到底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 这和美国一直以来采用的经济增长模式有关,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美国一直以来都以借贷的形式试图拉动经济增长, 这种借别国口袋里的钱来推动本国经济增长的模式长远来看显然是不可取的。此外, 美国将很多制造业都转移到国外, 在本土很少能够看到制造企业, 之后会用美元购买其他国家的产品, 这个过程不断积累必然会形成严重的贸易逆差。他国持有的美元越来越多, 外汇储备自然也会不断累积了, 这也就产生了美国经济失衡的现状。

(三) 美国经济失衡政策调整取向

意识到国内严重的经济失衡状况, 21世纪以来美国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来对经济失衡进行调整, 一大举措就是采取弱势美元政策, 这可谓是一石二鸟。美元的贬低首先使得美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降低, 从而提升了其产品在世界的竞争力;另一方面美元走低后其对外债务相应也减少了, 这对调节美国国内经济平衡确实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另一大举措就是著名的反倾销政策, 通过加收进口商品的倾销税, 这一定程度提升了进口商品的价格, 使国内购买率下降, 从而拉动了国内生产, 这也就是所谓的贸易保护, 这个政策对于降低美国经济失衡也有一定帮助。此外, 美国还实施过庞大的政府救市计划, 布什政府和奥巴马政府分别都向国会提出过高额的救市计划以恢复美国经济平衡。

二、美国影响下的世界产业结构变化与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一) 美国影响下的世界产业结构变化

美国一直是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力量,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美国就引领世界先后发生了4次产业结构变化。第一次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 战后美国迅速确立了全球经济领先地位, 也首先进行了一次产业结构变化与升级。美国把大量的传统产业直接转移给经济恢复初期的日本、加拿大及西德地区, 在国内则保留了大量的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和通讯等新兴技术产业, 并且大力发展。紧接着迎来了20世界60、70年代, 这个阶段随着科技革命不断深化, 很多发达国家也意识到了产业结构转型的必要性, 于是, 以美国为首的日本及德国等国纷纷把劳动密集型并且伴随大量环境污染的产业都转移到亚洲新兴市场, 自己则保留技术密集型产业, 如电子、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 全球范围内又迎来了第三次产业结构转型,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开始更多地关注新能源、微电子等技术密集型产业, 将很多重化工业以及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亚洲地区, 这个过程也成就了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最后一次国际范围内的产业转型则发生与20世纪90年代,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进一步关注于高新技术产业, 对于新能源、新材料及宇航等产业都十分重视并且大力发展, 重化工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有技术密集型产业等都不断往东盟国家和中国转移。

(二)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总体而言, 我国的产业体系在实现从传统产业体系到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渡。在国内, 由原来的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不断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演进, 这对我国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跨越。1978年以来, 我国的产业发展也在逐步实现轻工业阶段向重工业阶段转化的过程,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 拉动我国经济的主要是房地产、汽车、电子通讯等行业。另一方面体现在我国的产业发展模式逐渐实现从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化过程, 建国初期, 我国的产业模式主要是自产自销, 试图达到自给自足, 随着改革开放国门的打开, 我国开始逐渐融入世界范畴内的市场竞争, 开始积极承接各类国内产业转型的业务, 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加工厂”。这一方面推动了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 另一方面也让中国吸引了大量国外的直接投资, 对于拉动自身经济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三、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与对策选择

(一)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

美国经济失衡虽说也一定程度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阻碍, 然而, 从宏观层面来看这却是一次难得的让我国产业结构发生调整的契机。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催生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这个对于我国有尤为重要的意义。危机爆发后全球市场萎缩, 只有质量更好的产品才能继续在市场上存活, 因此, 这对于那些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一次很大的冲击, 这也促使各企业必须加大研发力度, 只有不断地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才能继续在市场上存活。

(二)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选择

1. 政府推动

总体来看, 中国的经济形势及经济运营能力是很好的, 中国的财政状况一向保持良好, 凭借较强的财政调节能力, 中国多年来都保持着财政收入高于GDP增长率的状况, 这为中国进行产业调整提供了财政基础。正如李克强总理的指示:结构调整最根本的还是要靠释放改革红利, 寻找新的发展动力, 中国一直都有充足的外汇储备, 到目前为止, 中国外汇储备已经接到2万亿美元, 这对于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提供着良好支撑, 与此同时, 中国的储蓄率一直都是很高的, 居民储蓄已经接近20万亿元人民币, 这些都能够很好地为改革红利提供深厚的经济基础, 也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资金保障。

2. 企业参与

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离不开企业的参与, 企业参与形式主要体系在两方面。首先, 企业想要寻求更好的发展, 在我国整体的产业结构调整中拥有屹立不倒的地位, 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尽量加大自主创新, 创新能力才是企业求生存、求发展最好的道路, 才能够让企业走的更长远。其次, 如果可以, 我国的企业可以更多的尝试“走出去”, 如果能够融入国际市场, 在那样一个更大的范围与格局内参与竞争, 这对于提升企业自身的生存能力将会是很大的推动, 也能够大大提升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与适应能力。

3. 创新引领

创新是推动产业调整的动力, 国内的各大企业只有不断加大自主创新能力, 才能够真正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以互联网行业为例, 一直以来, 在互联网行业我国都想实现一定的突破, 希望能够有自主研发的产品面世, 并且受到用户的喜爱。美国仍然是全球互联网行业的领军人物, 其开发出来的很多产品, 从早期的google搜索引擎, 到风靡全球的facebook, 还有使用范围极其广的twitter, 这些产品中不仅技术含量很高, 更重要的是其中有很多创新内容, 是研发人员的智慧结晶。在这方面中国是十分欠缺的, 一直没有从理念上自主研发的产品问世, 但模仿能力却在不断进步, 于是在国内产生了百度、人人网、微博这些知名度非常高的产品。对于这个现象其实非常值得我们思考, 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真正需要的是加大自主创新能力, 只有在这个层面能够得以突破, 才能够真正出现好的产品, 才是对我国经济最大的推动。

四、结语

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后, 美国乃至全世界很多国家的经济都遭受重创, 我国的经济也受到影响。然而, 总体来看, 这次金融危机却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次战略机遇, 要抓住这次机遇, 加强创新能力, 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与转型, 这必然会促成我国产业的不断升级, 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宇.世界经济失衡是一种动态均衡[J].国际经济评论, 2006 (03) .

[2]陈琼玲.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D].北京:外交学院, 2007.

[3]卢瑾.全球经济失衡:特征、机制及可持续性[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0.

现有经济形势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篇9

关键词:次贷危机,产业结构,调整,对策建议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传统农业结构格局尚未完全改变

目前我国农业结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农产品总量过剩, 结构矛盾突出。二是农产品加工业尚处在初级阶段, 特别是在农产品加工中, 中国初级加工比重大, 深加工不足, 初级品和加工品比例不协调。三是农业结构主体调整的主体错位、缺位, 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四是农业现代进程缓慢,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并未能够有效及时为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现代物质装备,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现代公共服务严重不足。

2、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内部结构失衡依然存在

第二产业总量扩张显著, 但内部结构不合理, 产业结构升级缓慢, 经济增长质量不高。一是我国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嵌入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已经开始产生不良影响, 体现在经济粗放增长、能源需求和外贸依存度增加, 经济虚高增长以及收入分配差距加大等。二是产业研发投入不足, 技术创新能力差。从总体上看, 我国工业技术落后, 产品开发能力弱, 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低, 各级的深加工度不高。三是产品结构不合理。一般产品相对过剩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短缺同时并存。四是地区结构严重趋同, 重复建设严重, 专业化分工程度较低。

3、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 虽然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较快, 但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总量偏小。从总量看, 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目前, 绝大部分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占70%左右,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50%左右, 而中国的第三产业比重不到40%, 大大低于国际标准。二是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中国的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 而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 但比重仍然偏低。三是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 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偏低, 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外服务业都存在较大差距, 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4、产业发展模式粗放, 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

中国的产业发展模式尚没有完全转变成集约型, 高物耗、高能耗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重, 使得经济发展以牺牲环境福利为代价。特别是大量使用化学物质的现代农业和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当前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源头, 对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二、形成次贷危机的产业原因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过分依赖第三产业, 忽视了第一、第二产业的协调发展, 甚至虚拟经济取代了实体经济的基础地位,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政府经济政策的错误领导

市场自由化、政府角色最小化、社会福利弱化的新自由主义引导美国里根政府相应的实施了降低税率、削减福利、减少政府干预等措施, 使美国经济“克服”了滞胀危机, 然而, 这些政策却带来了更加严重的负面作用, 美国政府先后几次降息, 并通过鼓励超前消费来刺激经济增长收效甚微, 最后被迫采用按揭贷款购房, 希望通过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来拉动经济, 却最终导致了此次对全球产生深远影响的金融危机。可见, 美国政府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对于虚拟经济的依赖性过大, 使得金融业的作用在总体经济成分中的比重过度膨胀, 削弱了实体经济对于美国经济的贡献作用。

2、投资者转变成投机者

近些年, 投资者没有将目光投向基础产业领域, 而是在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鼓励下将资金投到了房地产市场和金融领域, 为追逐利润而不惜冒高风险的投资人以及投资银行从投资者逐渐转变成了投机者, 不惜发放风险极高的次级贷款, 将掌握的资金尽数投到房市和股市。在他们的推波助澜下, 美国的经济呈现出繁荣无比的假象。投机行为取代了投资行为, 对于基础产业的投资乏力不仅影响了美国的实体经济, 也进而影响了与美国存在贸易来往的世界各国, 引起全球性危机。

3、忽视历史教训

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相似之处在于, 形成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之中也包含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因素, 与东南亚国家类似, 美国的投资机构也更倾向于提供非生产性贷款, 将资金大量的投入获利性更高的房市和股市之中, 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泡沫, 投机行为的扩大减少了生产领域的投资从而抑制了美国实体经济的发展, 产业结构也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可见, 对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 美国不仅不予以吸取, 反而更加的变本加厉, 所幸的是美国的基础产业毕竟远优于东南亚, 所以在面对金融冲击的情况下暂时并未表现出十分明显的经济衰退和政治动荡, 不过, 即便如此, 如果不及时对产业结构做出调整, 东南亚的悲剧也势必会在美国重演。

三、当今国际经济形势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从2007年7月份美国次级债危机以来, 全球经济增长趋势有所放缓, 加上新兴市场经济的崛起, 我国出口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在珠三角一些城市如东莞, 许多工厂开始向内地转移, 长三角浙江的一些中小企业出口也受到冲击, 人民币持续升值带来的压力, 使出口路径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动作用大为减弱, 但也有利的一面, 即在严峻的出口形势下, 出口产业在全球经济压力下被动调整, 同样加快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当前国际经济增长趋缓的形势下, 充分发展国内消费市场, 调整经济增长中消费和出口所占的比重, 降低国际经济动荡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消极影响, 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同时, 利用这个契机, 实现产业结构调整, 在下一轮国际经济上升期时, 以高附加值产品抢占国际市场。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快工业结构调整

一是调整工业产业结构。根据工业化进程和消费结构升级要求, 调整轻重工业结构, 推动协调发展;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结合, 推动劳动力密集与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二是改善产业组织结构。按照市场竞争、规模经济、专业分工、产业配套的原则, 提高产业集中度, 形成以产业链为纽带, 骨干企业为龙头, 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的产业组织结构。三是提升技术和产品结构。开发生产各具优势和特色的产品, 引导消费、扩大消费。四是优化工业区域布局。坚持工业区域功能化、差异化发展, 形成与地区资源、能源及环境容量相适应、主导产业特色优势突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建立产业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引导沿海地区与内地产业有序转移。[

2、继续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

农业发展是一切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 也是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政府应该不断增加财政投入,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支持农业科技创新, 鼓励农民调整生产结构, 完善各种农业补贴政策, 强化农业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3、发展循环经济, 推进工业节能减排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 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发展。大力倡导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推广应用节能降耗技术, 推动重大工业节能项目, 推动重大的工业污染源治理, 加强产品回收利用和可再生资源的开发, 修订完善技术标准, 淘汰落后的技术和装备。

参考文献

[1]李加亮.浅谈金融危机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及其对策建议[J].广西大学学报, 2009, (09) .

[2]王京, 张召.次贷危机消解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调整[J].全国商情, 2009, (16)

[3]王君美.市场导向下的产业结构调整[J].经济问题探索, 2009, (08) .

政府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篇10

一、纺织经济运行稳定增长,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

从调研企业情况看,纺织行业整体经济运行平稳,特别是棉纺、毛纺、化纤、服装等行业中龙头企业的经济效益稳定增长。但与此同时,也应密切注意人民币持续升值,国家降低出口退税率以及原材料上涨压力等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将使我国纺织行业整体经济效益面临较大的影响。

(一)棉纺织类企业

今年棉纺类企业主要受到来自两方面的因素影响:一是由于受到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实施,部分地区政府对印染企业排水量加以限制,造成印染企业减产,致使上游棉纺织市场需求受到影响;二是针织产品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也使棉织类企业效益略有回调,尤其是色织类企业受到影响较大。以上海某企业为例,2007年以来,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以及流行品种的变动,牛仔布行情波动较大,企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该企业今年1—5月同比减产12—15%,预计全年企业净利润率同比去年的5%有所下降,河南某棉纺企业也同样存在这一情况。预计今年利润率比去年的1.3%进一步降低。

虽然,今年棉纺织类企业整体效益略有回调,但对行业龙头企业,如华茂集团、鲁泰集团等企业仍是例外。这些企业由于坚持科技进步、塑造品牌、产品质量第一的经营管理模式,保持较好的经营业绩。安徽华茂集团2006年主营业务收入12.68亿元,利润总额1.2亿元,利润率达到9.4%,是全行业平均水平的2.6倍。预计今年企业的经济效益将比去年还有进一步提高。

(二)化纤类企业

今年,由于化纤市场需求状况好转,以及原油价格的稳定,化纤类企业总体生产状况普遍有所改善。以江苏三房巷集团有限公司为例,该集团的主营产品包括聚酯、短纤、瓶片三类。由于化纤行业产能过剩,自2004年以来短纤处于下滑阶段。于是新项目开工在近两年减少,但市场需求却一直维持在8%的增速,直到今年供需矛盾才有所缓解,短纤企业的经济效益也相应好转。近几年,由于国际市场需求的带动,瓶级切片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仍是三房巷集团企业的盈利品种。受此影响,三房巷集团经营状况有很大改善,今年该集团1—5月份实现销售收入94亿元,自营出口3.1亿美元。预计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自营出口超过7亿美元。

(三)服装类企业

虽然服装类出口企业受到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由于议价能力的存在,企业经济效益基本上能够维持在原有水平。其中,以加工贸易为主营业务的杭州爱梦妮亚服饰有限公司仍能够维持5—10%的净利润率。以内销为主的服装类企业由于城乡居民收入的迅速提高,服装类市场销售价格普遍有所上涨,企业整体盈利状况较好。另外,从服装交易市场来看,丝绸、服装等交易价格有所上升;特别是国际品牌服装的价格明显高于国内服装品牌价格。

(四)纺机类企业

近年来,我国纺机行业经过快速发展,企业已有相当的进步,但产品竞争非常激烈。目前,在市场竞争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第一,国内企业间竞争主要表现在产品的价格战。虽然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提高,但纺机产品价格却有所下降;第二,国内企业为争夺客户资源,允许下游企业赊账;第三,国内纺织企业对国产纺机产品具有抵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预计纺机行业2007年上半年企业毛利率水平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其中,上海某机电集团的毛利率也比去年的10%有所下降。

二、企业重视创新能力,研发投入有所增加

企业普遍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有一定实力的企业每年均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进工艺和研发新产品。而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也确实为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赢得市场和利润。

以安徽华茂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生产的精梳纱约占纱线总产量70%,其中紧密纺占20%。纱线无结头率和无梭布比重均达到100%。企业每年可开发500个品种的新产品,新产品产量约占全年总产量的40%,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6.45%。依靠先进技术、创新能力,该企业产品以品种新、质量好、档次高享誉国内外市场。

很多中小企业也认识到,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重视创新。杭州吉成化纤有限公司规模并不大,但企业坚持认为,重复投资一般化产品进入低价竞争,并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企业求发展根本上需要在产品和技术上有所突破,开发出差别化纤维,以赢得市场。在项目验证上,投入一定资金调研市场。

尽管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仍是现阶段纺织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但客观上,行业内的骨干企业和一些在行业内寻求长远发展的企业已充分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开始在自主创新方面做出应有的努力。但从行业整体来看,由于纺织服装企业普遍利润偏低,缺乏研发投入所必需的资金还是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企业重视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但国产设备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企业对于技术装备问题都比较重视,每年都投入一定量资金购买新设备和对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以保证产品品种和质量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同时通过提高设备自动化程度,减少用工,提高运行效率,节约成本,提升利润。

在装备国产化方面,安徽华茂现有设备中80%为国产设备。华茂认为,国产设备在价格和售后服务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一些技术差距不大的设备,如纺纱设备,企业倾向于使用国产。但很多国产设备在技术方面尚有欠缺,比如织布设备尚不能用国产替代进口。上海太平洋机电集团所属的上海一纺机和中纺机也认为,纺机企业的竞争以技术为核心。随着纺织产品结构调整,对中高端纺机的需求将增加,“高速、节能、减负、环保”将成为纺机行业的发展方向。但主要的问题在于部分国内纺机企业利润较低,研发投入不具备应有的资金,新产品开发比较缓慢。

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通过了解企业的市场情况,可以明显感受到,市场竞争正在日趋激烈。而竞争不仅来自同行业国内企业之间,也来自不同行业之间,来自不同国家的企业之间。杭州星盛纺织提出,由于针织品在市场中的比例不断扩大,梭织市场正在相对萎缩,纺织企业的利润受到影响。上海申南纺织表示,今年牛仔布的出口行情不好,影响了企业利润。南京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对于牛仔布出口减少所做的解释是,过去印度、巴基斯坦等国无法生产档次高、质量好的牛仔布,因此大量订单停留在中国。而随着这些国家纺织工业的迅速发展,其生产的面料品种、质量与中国产品的差距逐步缩小,加之这些国家的产品价格更低,很多订单开始向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流失。

政府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篇11

当前我国在努力发展低碳经济, 这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有着重要推动作用。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对一些高耗能的产品需求量非常大, 例如, 钢材、水泥等方面, 这是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产业, 我们不能抛弃这些行业, 必须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其资源的有效利用, 降低单位经济的碳强度, 促使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低碳经济是不断优化我国能源结构的必经之路, 当前我国能源结构基本是以煤炭、石油为主, 天然气及其他清洁能源所占的比例还不高。煤炭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应该加大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比重, 降低我国碳排放量。当前我国应该加大与国际组织的合作, 增加低碳经济投入,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可提高我国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 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与管理, 实现国际分工水平提升及国际合作的主导权。

1.1 三次产业能源消费结构

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对这个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有着直接影响,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我国能源结构也正在发生变化, 我国在第一产业能源消费比重保持在3.1%~5.8%之间, 并且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对于第二产业能源消费比重一直保持在七成左右, 由于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仍然是我国能源消耗的主要产业, 要想实现能源结构的可持续发展, 就得逐步优化我国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费结构, 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降低能源消耗量。对于第三产业来说要加大能源消费比重, 同时还要积极鼓励第三产业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当前我国能源消耗的模式主要呈现出“二三一”的模式, 降低能源消耗主要把第二产业能源消耗, 提高第三能源消耗, 提高能源消耗利用率, 这样对于逐步降低我国总能源消耗会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1.2 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结构

随着国家对经济发展结构认识的不断提高, 高耗能行业正在受到国家的调整, 但是在短时间内我国高耗能的局面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化。在2000年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为65744.58万吨标准煤, 2003年为88414.43万吨标准煤, 2005年为121778.26万吨标准煤, 2007年为147262.2万吨标准煤, 这个数据我们能看出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 同时高耗能行业在能源消耗方面占据的比例也正在提高。当前我国高耗能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有色金属冶炼业、黑色金属冶炼、纺织业、化学原料业、非金属矿物、石油加工业等, 这些行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作用, 所以我国目前碳排放总量还是非常高的。

2 我国产业结构的主要矛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正在提高, 同时第三产业的结构也不断在优化。同时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正在下降, 基本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第一产业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由传统的单一的粮食为纲转变为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的格局。第二产业有传统的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正在转变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同样第三产业结构也正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在零售批发、餐饮和交通运输方面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 服务水平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同时在一些传统服务业中没有的行业也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出现, 例如、电子商务、信息咨询等。在看到我国产业结构取得成绩的同时,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我国当前结构形式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三次产业及内部结构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1 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比较快, 但是在发展快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产业结构不太合理, 虽然第二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第二产业的发展并没有给第一产业提供太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 经济增长还是依靠第二产业的局面并没有得到太多改善, 第三产业虽然增长比较快, 但是还是处于起步阶段, 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还是非常有限, 产业结构仍需改善。

2.2 传统农业结构格局尚未完全改变

当前我国农业结构是非常不合理的, 出现了农业增收, 但是农民不增收的局面, 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结构矛盾突出, 大路产品比较多, 抵挡产品比较多, 普通产品比较多, 原材料型产业比较多。同时我国很多农产品都是处于初级加工阶段, 在保鲜、包装、储存及销售体系建设方面比较落后, 虽然有一些大企业投身农业加工, 但是由于数量少和对其规范不健全, 导致出现了一些企业投机农业, 加剧了第一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没有利用好区域优势, 没形成鲜明特色的农产品发展格局。

2.3 工业内部结构性失衡问题依然存在

我国第二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在内部结构方面还有不合理之处, 结构升级相对缓慢, 增长质量不高。专业化协作程度比较低, 大中小企业分工合作程度不高, 这样会出现低水平的重复竞争, 阻碍了企业技术进步和制度的创新, 再就是我国第二产业的企业在研发投入上还不够, 虽然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相对外国企业的投入还是偏低, 研发能力不强, 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深加工深度不高。地区结构严重趋同, 重复建设严重, 专业化分工程度较低。

3 低碳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在低碳经济时代, 人类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为了实现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发展低碳道路, 我们应该针对我国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3.1 打造新的低碳产业链

当前我国产业链的价值分布主要集中在资源型企业, 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 这种局面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这就需要国家在做好实业经济的同时, 要不断提高服务行业, 把产业链逐步引到高端产业, 形成自己的品牌和销售网络, 不断提高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最终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低碳经济标准。

3.2 积极推进高碳产业从高能源消耗向低能源消耗转型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阶段, 在这个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需要以钢铁、建材、机械、石化等为主的行业支持, 但是这些行业正是能源消耗比较大的行业。作为发展中国家不可能跳跃工业化阶段, 这就需要我们在大力发展工业化的同时, 还要强化对这些行业能源消耗利用率的提升, 降低这些行业单位产值能耗, 这是我国当前应该对这些行业进行引导的重要时期。

3.3 大力发展新型低碳产业

对于低碳产业的发展, 我们当前应该做到火电的降低、新能源的应用、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循环经济、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行业的扶持, 对这些行业应该给以更多的支持, 通过发展低碳经济产业, 实现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逐步替代传统高碳行业, 建立低碳能源系统和技术系统及低碳产业结构, 让经济的发展逐步实现由传统模式转变为低碳经济型, 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我国应该未雨绸缪, 能够在未来抢占产业制高点。

3.4 致力于提高低碳技术

低碳技术的发展是实现低碳生活的一个重要前提, 当前低碳技术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方面, 对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 及对二氧化碳的捕获及填埋等方面, 涉及到电力、交通、冶金、石化和化工各个方面。当前我国在低碳技术上的投入还是处于起步阶段, 欧盟对低碳技术的投入相对比较多, 我国应该组织各方力量对低碳技术的关键部分进行技术攻关, 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 对一些关键技术给予全方位支持。

3.5 建立排放交易市场机制

根据以往的经验表明, 对低碳经济的实现更多地需要市场机制的引导和政府部门的制度, 只是通过企业或者个人很难实现减排的目标, 对碳交易市场来看, 主要是从资本层面开始, 通过对环境容量的分析, 对温室气体排放权益进行定义, 为碳交易市场提供一个参照。

欧盟在碳排放总量和交易方面有着自己的做法, 对排放交易主要是以最低成本来实现减排的目的, 控制排放的总量和排放比例, 制定相应的市场规章同时, 还要给企业一定的自主权, 这就需要我国建立一个完善的碳排放权市场规则, 通过市场价格来进行调整, 用市场化的规则来对企业进行引导, 这样还能够增强我国在国家碳交易定价方面的话语权。

3.6 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体系

一个完善的规章制度对碳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保障作用, 欧盟国家在鼓励低碳技术发展政策方面有自己的做法, 基本形成了灵活的市场机制和严格的法律体系, 制订了很多计划和一些法律。对此我国应该对涉及到能源及环保等方面的法律进行修改, 通过立法对可再生资源、环保的支持, 通过立法来推动整个社会向低碳经济方向发展。

3.7 其它配套政策

在制定和完善当前法律的同时, 还需要建立一些配套措施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当前我国应该对一些高耗能低效率的产业进行限制, 对新兴低碳行业进行扶持。我国在短期内实现低碳生活是有一定的难度, 也是不符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水平, 但是我国政府应该在政策上给予低碳行业进行引导, 例如在税收及政策引导上给予一定的优惠, 同时还可以通过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减排行动。对低碳减排技术因为投入大, 收益周期长, 这就需要政府给予支持, 政府应在争取一些国际组织资助的项目上, 尽快搭建一个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信息平台, 以便国内的产业发展与全球产业发展具有同步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2]李毅中.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加快中国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R].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2009) , 2009, (3) .

[3]赵西三.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J].企业活力, 2009, (3) .

[4]宋德勇, 卢忠宝.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 (03) .

[5]胡初枝, 黄贤金, 钟太洋, 谭丹.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03) .

[6]徐国泉, 刘则渊, 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06) .

上一篇:调度集中系统下一篇:招生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