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产业

2024-08-19

经济产业(精选12篇)

经济产业 篇1

引言:产业经济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也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部门。因产业经济可以把一个地区及一个区域内的经济合理链接, 从而形成规模较大的经济发展区域。这里所说的产业经济区域不但是指地理位置上的联合, 同时也是一个层次分明的组合。产业经济区域发展大致经历集中、集聚、集群三个阶段。从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说, 我国还处在集聚发展时期。在发展产业区域经济时, 可以采用某个企业的发展作为主导产业, 但这种做法导致其他企业无法发挥其优势, 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自身的快速发展。所以, 应该大力推行产业经济向着更高级的层次进行过渡, 即大力发展产业经济区域集聚向集群方向发展。我国多数产业集群都处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初级阶段, 是一种不太完整的产业集群, 导致不能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重要位置。

一、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产业经济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区域产业的发展是由外部至内部、有低级至高级的发展过程。集群是经济活动的主体, 根据内部驱动力、经营范围的区分, 不能展现产业集群动态发展的具体状态。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经济现象, 其不仅是产业的组成内容, 也是一种强大的竞争形式。产业聚集是产业集群发展的萌芽期, 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已经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工业体系, 轻工业及重工业、服务行业有比较合理的比例, 在步入国际经济体系发展过程中, 产业集群已经有相应的发展, 产业集群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发展产业集群的优点表现为集群内各个企业之间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 集群内部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依靠市场的力量为主导, 无形的市场优势确保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的效果。根据我国实际的情况, 发展产业集群是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最佳方式之一。自从加入国际经济体系之后, 政府推行积极有效的战略, 最大程度上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 基于目前的国际环境, 欧美国家正处于产业升级阶段, 这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专业提供了优异的条件。数量繁多的海外订单纷纷投向我国, 为各个企业的集聚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我国工业、高科技产业出口量大, 在国际价值链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行业或产品并不多, 同我国这个出口大国的形象完全不符。怎样提高我国产业集群在价值链中的地位, 提升国家话语权, 如何使产业集群升级成为我国集群发展、制定产业政策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产业集聚区向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推动误区

1. 采用高技术产业替换低技术产业。

最为明显的概括就是腾笼换鸟, 把认为技术含量低的产业集群实施迁移, 腾出重要的发展地带及其资源, 引进高新技术产业, 从而创建高技术产业集群。但是, 产业集群的出现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是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而形成的产业集聚, 最后发展成为产业集群的状态。强制性迁移或拆散原有的产业集群会对当地的经济生产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引入的高科技企业能否形成新的集群, 需要市场及实践的考察检验。产业集权并没有技术高低之分, 存在就说明其适合本地区的生长, 这同集群所处地区的市场需求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市场需求消失, 即使是高技术集群也没有发展的市场及前途, 经过一段时间也终会被市场淘汰。而所谓的低技术产业, 只要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其产业集群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 盲目认为进行升级, 能提升附加值。

很多人认为, 产业的技术含量越高, 实施产业升级就可以获取更高的附加值, 必须说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附加值的情况与供需状况有着很大的联系, 同集群区技术含量的情况没有关系。机械生产、至高端电子产品或软件外包这些都是加工组装环节, 在供应没有达到竞争之前, 就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我国的产业集群还没有发展到完善状态之前, 如果盲目的延伸产业链, 对产业集群进行升级有可能取得与预期相反的效果。因此, 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建立成熟的产业集群。没有完善的产业集群而对技术进行升级只会提升技术水平, 不一定对强化国际价值链的地位发挥优势。我国很多生产性产业集群的生产加工实力, 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和升级, 已经实现国家的先进水平, 该该水平并未使中国产业集群在国际价值链内占据有利地位。由此可知, 不是没有对技术进行升级, 而是因供给过大, 恶性竞争激烈导致一直处于价值链末尾。

三、产业经济集聚区向产业集群发展的推动策略

1. 注重产业经济内生性成长。

这里所说的内生性成长是指在产业经济发展时候, 为促进企业自身达到最佳的发展状态达到产业经济集群效果。这种模式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同时达到企业内部结构的优化, 这种模式并不是说明必须报主导企业推翻, 而是借助这种模式优势发展产业不同企业的优势。产业经济集聚区向集群发展最基本的方法为内生性成长, 这种模式是提升产业层次, 实现产业升级的必要选择。运用内生性发展方法, 必须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强化主导产业, 其次应该做大产业链。首先, 采用产业集聚区当做发展的依托, 加大主导产业的发展, 为提升科技、工艺水平做出重要贡献。以主导产业为核心一直拉长产业链, 同时为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实施配套产业, 创建有条理的网络, 从而创建产业发展面。

2. 嵌入式发展法。

产业经济集聚区向集群发展最有效的措施是采用嵌入式方法, 运用这种办法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不断地优化发展。在实施产业转移这一环节时, 引入某一产业的时候也会把该产业相关的产业链引过来, 同时对该产业链进行本土培养, 确保其很好的嵌入在实际经济体中, 创建新的产业集群。嵌入式产业集群是否可以在本地获取最佳的发展, 如果它不能融入本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氛围中, 这条产业链中的主导企业就会出现迁移的情况, 该迁移会致使整个产业网络处于瘫痪的状态, 必须进行整体迁移才能确保该产业链的正常发展。实际上, 嵌入式产业集群很难与当地经济产业相融, 其主要因素是缺乏与之相配的完善集群网络体系。想要保障嵌入式产业经济集群在本地达到最佳的发展状态, 必须创建一个与之相配的网络集群, 分析区域内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相互共通之处, 加大外来企业与本地企业的合理整合, 提高经济集群的凝聚力。创建集权学习合作网络, 可以在集群内部设置教育培训机构、科研组织等相关服务系统。

3. 整合化发展模式。

产业经济集聚向集群方向发展是整合化成长的过程, 整合化发展可以提升区域产业层次及经济整体质量。通常情况下, 整合化发展有区域内部整合、区域间整合这两种形式。区域内部的整合就是根据产业之间的关联, 采用优势互补的方法, 推开现有经济区域的限制, 对各个产业进行合理整合。随着计算机网络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区域间整合就是运用组织相近办法, 把分布在各个地域内的企业联系在一起, 对世界市场中的人才、技术等不同资源进行集中整合。同时, 企业还可以运用互联网与供应链系统及其他企业进行信息共享, 加大集群内部之间的沟通、交流, 从而便于获取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信息。

四、产业经济集群发展的具体策略

1. 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和鼓励。

产业集聚发展的过程中, 政府不要过多的干预, 可以推行相关的产业政策及优惠条件对集群进行引导和调整, 创建制度优势, 强化政府对集群的服务质量, 确保集聚的发展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应该鼓励内生型集群的发展, 采用不同手段促进内生型集权延伸至国内价值链中, 政府给予一系列强化竞争、帮助集群共同发展的渠道, 从而保障国内市场需求可以带动集群的发展。加大集群之间的联系和配合, 把相关的各个产业链实施链接, 创建独具中国特色的集群。

2. 以主导产业为中心发展。

产业经济想要更快更好的发展, 基础设施的建设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不断完善基础设施, 才可以有效促进主导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产业经济的集聚阶段, 还可以以主导产业或企业为中心。想要确保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强化有关的服务产业, 只有如此, 才能创建出一个完善和谐的发展体系。产业经济区域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 必须合理的扩大交易范围, 形成范围更大的经济辐射, 如此才可确保创建以主导产业为中心的产业经济科学整合。把招商引资及产业集群培育有效结合, 采用主导产业为发展纽带, 推行补链型、链伸型产业项目的发展, 不断扩大发展规模, 形成产业集群, 提高产业承接的质量。同时, 可以采用招商引资的办法, 积极同国企、民营、国外企业的相互合作, 在创建合作园区方面找寻新的发展点, 大力开拓新型市场, 进而创建别具一格的产业链条, 有效提高主导产业自身的实力, 行程产业集群区。

3. 创新产业经济的体制。

为了确保形成最佳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 对产业经济体制实施创新势在必行。产业集群作为产业集聚发展的高级阶段, 其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远远超过产业集聚区, 有时会同时跨越不同的行政区域。产业集聚区的管委会组织好比是一个政府职能部门, 部门内权利和责任划分的不够明确、清晰, 所设置出来的规格级别也有所不同, 且经常受到原有体制的各方限制, 不能积极有效的开展各项工作。因此, 必须对各项管理体制进行完善和创新, 设置相关的行业协会。为有效协调产业集群与各个管委会之间的关系, 可以创建产业集权发展联席会议制度, 一同对产业集群实施管理, 严格遵循各项规章制度办事, 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工作效率, 促进产业集群迈向更加健康、优良的方向发展。

五、注重培育集群文化

培育产业集群文化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会碰到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产生冲突。只有确保这两种文化合理融合, 才能有效促进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不然会无法解决转入产业落地生根的问题。在多种多样的产业网络内, 必须常见共生共荣、公平竞争、以人文本、诚信经营等理念, 培育诚信、协作、创新、文本文化, 创建公平、公正的法制氛围, 政府应该给予时效廉洁的服务, 创建安商、亲商、富商的和谐氛围, 保障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可以科学结合高效发展, 形成一个适宜产业集群发展的文化氛围。

六、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各个区域的产业经济集聚区经过扩大、整合、招商引资, 逐步培养出一些主导产业, 为发展区域经济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大背景之下, 产业经济集聚区向集群发展还有一段距离。以上本文从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入手, 分析了产业经济集聚区向产业集群发展的误区及路径, 介绍了发展产业经济集群的具体措施, 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邵程辉, 张国良.安吉竹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4, (7) :58-60.

[2]于翔, 胡培, 周沁影等.基于CES模型的成都市金牛区产业集聚效应研究[J].软科学, 2013, 27 (12) :100-103.

[3]马驰洋.推进产业经济集群发展的路径研究[J].中国商贸, 2014, (17) :203-204.

[4]杨继涛, 刘则渊.技术创新联盟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 (6) :42-45.

经济产业 篇2

昨天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明确提出“准确把握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的特点,努力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的同时,还给出了未来四大产业发展的主线,节能环保、农业、现代服务业和保障房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节能环保

会议提出,要强化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完善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作用,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企业和全社会节能减排内生动力;加强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加强重点流域、区域、行业污染治理,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积极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在昨天发布的会议公报中,节能环保是唯一被提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赋予了较大篇幅。事实上,在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节能环保也名列之首,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的环保投资需求将超过3万亿元。申银万国则发布报告称,保守测算,2011-2015年环保产业投资年均增速将高达18%。

一位发改委官员评价称,节能环保关系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对于人均能源资源严重不足而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的我国来说,更具有战略性意义。据了解,在生存环境恶化的今天,全球各个国家正在围绕着节能环保展开一场新的工业革命。

现代农业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六项任务中,“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单列一项。会议提出,强农惠农的思想认识只能增强不能削弱,强农惠农的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要千方百计确保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农业生产补贴,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力度。

此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曾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专家表示,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现代化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农业的支撑保障任务日益艰巨。随着城市人口增多以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客观上要求农业提供更多更好的食物和原料。

据农业部测算,“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0%,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大量农民转移进城,为推动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也扩大了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空间。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不久前公开撰文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他表示,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大幅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此外,要多渠道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主体,发展种养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现代服务业

会议提出,要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和竞争力。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加快壮大服务业规模,全面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一直以来,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过程中,中央早已明确提出把服务业作为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领域,要求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因此“十二五”期间,现代服务业将迎来难得发展机遇。

相关专家表示,当前,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要求,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强劲的动力。从实践来看,现代产业体系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新兴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以服务经济为主体。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既可以为服务业提供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也可以为服务业创造多领域的发展空间。

据了解,目前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业需求旺盛,旅游休闲、健身娱乐等生活服务业日新月异,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等家庭服务业蓬勃兴起,电子商务、网络银行等新兴服务业层出不穷。业内人士认为,消费需求的转变与升级,必将带动相关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

房地产业

会议强调,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政府责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缓解群众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

北京大学房地产业研究所所长陈国强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说明了中央明年在保障房建设方面将会投入更大力量,在数量上会提出更高的指标。

他认为,中央在明年对于保障房建设方面的决心更大,思路更清晰,重点更明确,其中公共租赁房将成为主要形式。据介绍,中央明年保障房建设的目标,将从今年的580万套提升至1000万套,这一数据接近今年全年住宅交易量的面积。

区域经济与产业 篇3

2002年,农垦经济在战略性调整中走出低谷。全国农垦系统全年盈利超过13亿元,一举扭转了连续5年亏损的困难局面。2002年农垦系统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40亿元,比上年增长8.5%。人均收入在职工自营经济收入未完全计入的情况下达3375元,比上年增长5.6%。

国家农业龙头企业增至372家

包括四川新希望集团、北京汇源饮料集团、新疆屯河股份公司和内蒙古蒙牛乳业等在内的235家企业,今天进入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行列。与此同时,首批151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有14家企业因监测不合格被淘汰出局。这个“家族”的成员增加到372个。

监测表明,2001年,第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平均固定资产2.6亿元,平均销售收入7.9亿元,比1999年分别提高了26.3%和27.2%,企业发展实力增强。许多企业在装备水平、生产方面已列全国同行业前茅。

2400多万农村人口告别饮水难

经过3年奋战,到2002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2423万人的饮水解困任务。3年来,国家共投资57亿元,地方配套和农民自筹51亿元,共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工程58万处。

去年全国造林绿化突破1亿亩

2002年,全国共完成造林面积1.12亿亩,是2001年全年总任务的1.6倍;造林平均核实率达到95%以上,合格率达到90%以上;全年退耕还林工程完成6198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963万亩;全国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达5.4亿人次,植树23亿株。

我国水资源偏紧

据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22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目前,我国黄淮河及内陆河流域有11个省、区、市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确定的1750立方米用水紧张线,其中有9个地区低于500立方米严重缺水线。

烟草业去年税利增收200亿

我国烟草行业2002年全行业累计生产卷烟344.9万箱,比上年增长1.3%;累计批发销售卷烟3498.5万箱,比上年增长2.9%;实现工商税利1400万元,比上年增长200亿元。

津经济开发区产值逾千亿元

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人均21万元。2002年,天津开发区工业产值完成1030亿元,比上年增长30%。按增加值计算,天津开发区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人均21万吨。

北京将建微电子6大产业

北京将在微电子方面重点打造6大未来产业,即网络机产业、数字高清晰电视产业、IC卡产业、数码相机产业、通信产业、信息安全产业。

北京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冯海在谈到北方微电子产业基地新的发展时表示,北京要以战略性产品为基础打造未来产业。因为集成电路设计产品具有广阔的应用市场,身份证IC卡的正式应用,将是10亿张计的数量、百亿元计的销售额。此外,读卡机及其系统将有成倍的产值;未来数字电视传输的实现,全国将有近5亿台电视机被更换,所有编录、传输装置也都全部换代,产品产值将是千亿量级的;2008年奥运会也将为数码相机提供巨大的市场需求。

河南GDP去年增长9.5%达到6163亿元

去年,全年GDP实现6163亿元,同比增长9.5%,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5个百分点。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4%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左右。

私企经沪出口值达35亿美元

2002年,私营企业经上海口岸出口35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2倍,成为上海口岸全年出口的最大亮点。

香港去年吸引外资220亿美元仅次于内地

去年香港共吸引外来直接投资高达220亿美元,这一成绩在亚太区仅次于中国内地。祖国内地去年吸引了超过400亿美元的外来直接投资,而香港则为220亿美元。香港这一成绩,是亚洲区第3位至第6位地区吸引外资的总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香港一直在亚洲区稳占外来直接投资第2位,仅次于祖国内地。

外汇储备余额2864亿美元

据统计显示,2002年我国外汇储备增加较多、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截至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2864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34.9%,增幅比上年提高了6.8个百分点。全年外汇储备累计增加742亿美元,比上年多增276亿美元。

2002年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逾9400万人

经济产业 篇4

关键词:产业融合,政府管制,有效需求,融合型人才,集成经营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等得到空前的发展, 从而促进了产业融合的发生。目前产业融合正日益成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 其趋势越来越明显, 已对世界各国的经济、生活、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产业融合是市场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一种新的趋势。

一、产业融合的动因分析

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创新方式, 也是社会生产力进步和产业高度化的必然趋势。研究产业融合, 不能仅仅将视角放在融合这一表面现象, 而应深入研究产业融合的动因。目前国内外有不少专家学者对这一趋势的动因做过分析研究, 从当今世界产业融合的实践看, 推动产业融合是多方面的, 笔者认为产业融合的动因既有技术创新的驱动, 又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以及自身对产业效率的追求, 同时还有市场需求的推动、政府外部措施的支持等。

(一) 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的客观规律,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都无一例外, 当然, 产业的发展也必然要遵循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不见的手”。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 产业种类趋于多样化、产业组织趋于复杂化、产业界限趋于模糊化, 产业间的相互作用变大, 直到产业融合的出现。

(二) 企业内部因素。

企业间日益密切的竞争合作关系和企业对效益的持续追求是产业融合发生的重要原因。企业的价值往往是通过其效益体现出来的, 在市场资料有限的情况下, 企业与其它企业之前常常会选择合作共赢, 企业就会作出跨产业多元化经营的决策。因此, 企业内部的竞合关系和对效益的持续追求是产业融合的动因。

(三) 政府管制的放松。

政府管制的放松为产业融合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政府的管制放松逐步实现了从自然垄断到垄断竞争, 再到完全竞争、整合关系的出现, 使得其他相关产业的业务加入到本产业的竞争中, 从而逐渐走向产业融合。

二、我国实现产业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产业融合在发展过程中, 已经改变了很多行业和领域的现状, 它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但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 包括认知问题、宏观环境问题、微观技术基础问题等等。

(一) 对产业融合的认知问题。

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的产业革命, 尽管在某些领域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但社会各界对于它的认知还不深入, 没有完全理解产业融合的实质和意义。第一, 对于产业融合的广阔前景仍持怀疑态度, 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把握不准, 特别是对它带来的全方位冲击缺乏足够的准备和应对措施。由于我国的一部分人观念落后, 长久以来的小农意识导致了很多企业都以“拥有”为第一要务, 而不愿意与人合作, 失去了在产业融合中壮大自己的机会。第二, 片面理解产业融合的实质, 夸大了产业融合的效应。有的观点认为产业融合只是某一产业或者某几个产业发生的一种简单混合现象, 忽略了其中的风险因素。企业由于盲目的多元化扩张, 而没有注重各产业之间是否协同互补, 最后反而处于不利境地。第三, 对产业融合的认知导致了消费需求问题。产业融合能否最终实现关键取决于融合型产品对传统产品的替代能力、消费行为惯性与消费者的学习能力等。消费者对于产业融合的认识不足, 消费需求的降低必然会导致其替代传统产品的能力降低, 不利于产业融合的进一步发展。

(二) 产业融合中的宏观环境问题。

产业融合的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影响, 它需要政府宏观政策和制度的支持。在产业融合过程中, 它同时也面临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第一, 产业融合会受政府制度的制约。由于不同管理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追求, 当不同产业分别由不同管理主体进行管制时, 其结果是导致产业系统的封闭。第二, 产业融合还会受到市场瓶颈的制约。因市场本身存在一个瓶颈, 技术创新产品不能产生有效需求, 仍处于一个封闭的市场中, 进而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 产业融合将成为空谈。

(三) 产业融合中的微观技术基础问题。

企业本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很多企业没有强大的技术基础作支持, 只能依靠贴牌生产国外公司的产品, 技术上的不完善使得融合后的新产品、新业务不能满足新需求, 缺乏市场活力, 不能受消费者的青睐, 最后只能退出市场。另外, 不同产业间的融合由于技术刚性的存在, 形成了技术融合的障碍。

三、促进产业融合的对策措施

(一) 政府创造有利环境。

为了使产业融合这一新的趋势发挥更好的经济效益, 我国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促进我国融合用产业的健康发展。

1.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创造良好的支持环境。

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产业融合的有利保障, 一个良好的支持环境可以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降低交易费用, 加快交易活动, 提高市场效率。政府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一是要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升级的政策取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替代传统产业, 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二是在促进产业融合过程中, 应积极推进产业融合机制的建立, 包括组织协调机制, 企业为主体机制和提供必要服务的中介机制。这些机制在实践运程没有统一的模式, 政府应为三大机制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2. 完善产业管制政策, 创造产业融合的平台。

传统产业分立的多重管制体制将不适应产业融合的发展要求和原则, 必须回归政府体制改革, 按照产业融合的要求完善产业管制政策, 迈向管制框架的融合。我国的传统管制模式是条块分割的, 随着产业融合的进行与深入, 这将成为产业融合的障碍。政府在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时要打破各部门的既得利益, 让资源实现自由性流动, 实现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推广, 从而重组组成结构, 促进产业融合。

3. 培育产业融合的高端人才服务机构。

政府应该出台政策支持, 鼓励高校或者人才服务机构培养高端的复合型人才。政府要努力培养创新人才, 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把握产业融合的发展态势, 在制订国家科技计划中要加大对基础研究和教育设施的投入, 建立不同学科领域交叉融合的调控机制, 促进各部门间研究开发的合作, 融合有限的资源, 建立多学科和技术的预售地。在各类科研究院所实行融合型的研究机制和跨学科的专业设置, 培养出复合型知识人才。另外, 建立再教育培训机制, 通过专业的中介服务机构落实, 鼓励更多的员参加培训, 提高综合能力, 掌握更多、更新的复合型知识和技能, 成为融合型人才。

(二) 企业深化改革。

1. 加强合作, 集成经营。

企业通过结盟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互补利用和分散风险, 还可能在合作中进一步巩固发展战略, 明确技术创新的方向, 促进产业融合。在企业动作上可以采取集成经营, 推进市场扩张, 同时企业经营管理更重于综合整体分析, 从而推进企业经营管理策略不断创新, 使企业从市场经营单兵突击和专业分工转向集成发展。

2. 组建并充分利用产业集群区。

产业集群中的众多企业在产业上具有关联性, 一些互补产业则可以产生互补效应, 集群区内的企业可以获得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并且, 集群区内的企业既有竞争又有合作, 既有分工又有协作, 在这种情况下, 通过企业的共同努力才能保证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维持自己的市场地位。

3. 注意核心能力的动态发展与管理。

在产业融合过程中, 有些企业处于一定的垄断性质的行业中, 长期被锁在固定的经济运作方式下, 企业的核心能力容易形成刚性, 如果不对其进行动态管理和维护, 很不利于企业在产业融合中进行竞争。产业融合过程中, 企业要保持核心能力具备一定的柔性, 克服传统动作惯性, 转变核心能力的刚性, 使得企业基于不同技术创新融合之上的核心能力柔性化。

产业经济学教案 篇5

一、厂商

1、概念: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组织

2、厂商组织:科层组织结构和职能结构

二、追求目标:

1、利润最大化目标:利益群体不同,追求的利益目标有所不同

2、效用最大化:帐外薪水(企业人员规模、可支配费用、名誉等给经营者可带来有形无形的好处)最大化

3、收入最大化 : 边际收入=0

4、短期增长最大化

指标包括销售额

5、长期利润最大化:净现值最大化 三:东方观念的企业理论

1、观念

2、特点

第三章

市场

一、市场结构:企业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

市场结构是对某一特定产业内部竞争程度和价格形成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的特征。

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进入和退出壁垒、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市场需求的增长率、短期成本结构。

2、市场集中度衡量指标:

绝对集中度指标(CRn)市场集中度:绝对集中度 CRn=∑Xi/∑Xi 相对集中度指标(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

HI指数;RI指数;熵指数

市场集中度与广告密度的关系:中等集中度的产业比高或低集中度的产业具有更高的广告密度。

二、市场行为

1:概念:企业在市场上为赢得最大利润和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所采取的一系列策略性行为。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根据市场供求条件并充分考虑与其他企业关系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各种决策行为。2:策略:定价行为

产品差别化行为

广告

研发

策略行为 价格歧视:同一种产品不同的消费者价格不同

实现条件:厂商有一定的市场份量;了解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支付意愿;能限制转卖行为。一级价格歧视:不同的数量不同的价格,消费者剩余全部转化为生产者剩余

二级价格歧视:相同的消费数量价格相同,超过一定范围价格不同,消费者剩余部分转化为生产者剩余

三级价格歧视:同一商品,相同的地域价格相同,不同的地域价格不同

三、市场绩效

1、概念: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在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成果

2、衡量指标

收益率 =经济利润/总投资;价格成本加成=价格-成本/价格;托宾的q=市场价格/重置成本

3、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的实证分析

市场集中度高的产业,进入壁垒大的产业,利润率高

q>1 市场前景好,收益好,4、评价市场绩效的目标

效率目标:社会效率和经济效率

平等目标:消费者、生产者和社会

稳定目标:经济稳定

进步目标:技术、文化和文明程度 6 产业的技术进步

A 观点:大规模的企业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最大。(熊彼特,加尔布雷斯)

原因: • • • • 研究开发新技术需要巨额投资 需要高度的科学知识和复合的技术积累 研究开发投资存在很大风险性

研究开发设备的建设、利用方面也存在着规模经济性

B 观点:小企业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最大

原因: • • • 只有富于竞争的市场结构才有利于技术进步,因为竞争才是技术进步的原动力;

尽管技术进步是促进集中乃至形成垄断和寡占的重要原因,但是市场支配力一旦形成,与其说是技术企业规模也不是越大越有利于研究开发,在许多产业中,中小企业也能对研究开发作出重要的贡献,进步的动力,不如说是限制技术进步的条件;

而且企业规模过大还会降低效率,不利于产业的技术进步 C 产业进步的基本结论

在一定的规模临界点以内,研究开发投入随企业规模扩大而增长,研究开发成果也随之增加

大、中、小企业在发明、革新方面的作用大小,与产业类别、技术进步阶段特点、专业化分工程度以及政府政策都有密切关系,很难一概而论

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作用经常是互相补充和联系的

第四章

产业结构

一、产业概念

(1)、概念(2)、构成产业的界定:规模限定

专业化限度

完成必要的社会功能

三、产业周期(1)形成期

特点 :产品单

一、经济效益差、没有独立的生产体系,一切呈起步状态、形成的关键:新技术的产生及应用、产业和企业的创新 实质:资本在一个产业中的形成

条件:人们物质文化需求是条件、资本的支持与资源的稳定供给是保证、政府的有力支持是重要影响

形成的标志:具有一定的规模、承担必要的社会功能、有专业的人员、有专门化的生产体系 形成的方式:派生、分化和新生(2)扩张期

实质 :产业的扩大再生产

特点:从充实到完善的过程、优胜劣汰选择的过程、加入企业增多 动力:追求高额利润和需求是外在成长空间、产业间生存竞争

衡量指标:产出增长率、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变化、规模变化、产品消费在总消费支出中的相对变化率 判断产业扩张能力的因素:需求弹性、技术进步、产业关联度、市囊潜力、产业空间转移、产业组织集团化发展趋势

(3)成熟期

实质 :技术成熟、经济贡献时期 特点:强盛(4)衰退期

类型:自然衰退和偶然衰退 本质:产业创新能力的衰退或降低

标志:生产能力大量过剩、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产业间企业转产多、时间长、经济有波动

反衰退力:需求惯性、人为努力、政府保护、企业技术和产品革新 四 产业结构发展阶段

产业间的联系方式

(2)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A 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为第一次产业将减少,第二、三次产业将增加。

B 库兹涅茨人均收入理论:在配第——克拉克定理成果上,揭示了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

C 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无论在任何时期,甚至在一个已经成熟并继续成长的经济体系中,经济增长之所以能保持,是因为为数不多的主导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果,而且这种扩大又产生具有重要意义的对其他产业部门的作用,及产生了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

D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考察了在制造业内部个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

E 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霍夫曼系数不断下降(霍夫曼系数是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的比例)

工业化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生产占统治地位(霍夫曼系数

5)工业化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开始获得快速发展(霍夫曼系数

2.5)工业化第三阶段:资本资料工业与消费资料工业规模相当(霍夫曼系数

1)工业化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超过消费资料工业(霍夫曼系数 < 1)

F 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将本国产业发展与国际市场密切联系起来,使产业结构国际化。新产品研发到国内市场形成 国内市场饱和开拓国际市场

在国外市场生产,再返销国内市场。

五、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1、供给因素:自然资源、人口、技术进步、资金供应、商品供应、环境因素

2、需求因素:消费需求、投资需求

3、国际贸易因素

4、国际投资因素

5、其他因素

六、产业结构优化

1、概念: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使产业结构效率、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2、内容

a:产业结构高效化:低效率产业比重不断下降,高效率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实现宏

观经济效益的不断增加

衡量方法 :横向比较法(不同区域间比较)纵向比较法(同一地区,不同时期比较)效果:资源转移(资源追求高效率目标)

产业生产能力转移

b::产业结构高度化 :在技术进步作用下,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演变的过程。

内容:新技术应用,有机构成提高,管理水平、产出效率提高;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过渡、从劳动密集性向资金密集性转化;从分散到联合生产,协作生产越来越细;从封闭到开放。c:: 产业结构合理化 :按再生产比列要求发展 内容:体系完整、独立、发展速度均衡、结构协调

八、主导产业的选择

1、概念:主导产业一般是指在产业结构系统中处于带头地位的产业,这些产业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产业结构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模式。

2、特征:

能引入创新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只有那些创新不仅为其引入了新的生产函数,加速技术进步,而且还为其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使之对整个产业结构具有引导作用,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的产业才能作为主导产业。具有持续的高增长率

对其他产业的增长有直接和间接的诱发作用、前瞻效应、回顾效应、旁侧效应

3、形成的条件:足够的资金积累、充足的市场需求、创新

4、主导产业的实现形式:市场自发调节,政府积极干预

5、主导产业的转换和发展:237

九、地区产业结构优化(244)

1、地域界定划分法:均质区域法、极化区域法、行政区域法

2、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

3、影响地区产业结构的因素:自然禀赋、需求结构导向、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生产的地区集中度

4、反映地区产业结构的经济指标

反映地区结构专业化的指标:区位商、人均产量系数和人均产值系数 区际输出指标

区域产业输出系数

第五章

产业关联

一、产业关联(192)

1、产业关联概念: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

2、产业关联纽带:产品、劳务联系 生产技术联系 价格联系 劳动就业联系

投资联系

3、产业关联的实质,就是各产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关系。

4、关联形式

前向关联关系

后向关联关系

环向关联关系

第六章

产业布局

一、产业布局

1、产业布局概念 指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

引起区域不平衡的原因:资源稀缺型和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空间成本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二、产业布局理论流派

1、杜能区位理论:假设研究对象是一个简单孤立国,将孤立国分成6个圈,围绕城市中心呈向心环带的农业圈层,每一个圈层都有特定的农作制度。

2、韦伯工业区位理论:首先选择运费最少的地点,其次选择当劳动力费用小于运输费用时,可考虑劳动力的地区,最后当企业因聚集节省费用大于离开运费或劳动力费用追加费用时,可考虑集聚因素地区

3、贸易边界区位论:任何工业企业贸易中心,其竞争力取决于销售量、消费数量与市场区域大小,但最根本的是运输费用和生产费用决定企业竞争的强弱。

4、产业布局的均衡与非均衡理论(280)

三、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

1、地理位置: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直接影响

2、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对不同产业布局的影响;自然条件各要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自然因素对区域性生产分工的影响。

3、人口因素:作为消费者、生产者

4、社会经济因素:历史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市场条件、国家政策、国际因素

5、技术条件

自然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产业结构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第七章

产业政策

一、产业政策概念

1、我国产业政策概念:一个国家的政府根据产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及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整产业组织结构、产业结构和产业分布结构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推动整个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

2、内容: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分布政策

3、类型:超赶型产业政策、调整性产业政策、先导型产业政策

4、特点:目标多样化: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

实施作用广泛化:产业组织合理、市场和政相结合手段多样化:经济、行政手段

体系复杂化:宏观、中观和微观

时代性 民族性

政治性

供给导向性

市场功能弥补性

5、功能:有效配置资源,弥补市场缺陷

增强后发优势,增强国家经济实力

保持经济稳定发展

二、产业组织政策

1、概念:为了获取理想的市场效果,由政府制定的干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调节企业间关系的公共政策。

5、核心:反垄断和反不正当手竞争政策、产业合理化政策、直接规制政策。

6、垄断与不正当竞争

垄断是指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直接或通过某种形式排他性地控制生产要素和产品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欺骗性、不正当的或有害的竞争方式。A 垄断的弊病

产业角度:资源配置效率损失;企业角度:非效率 B

美国反垄断政策的主要内容

分割已经形成的垄断企业;通过有关反垄断性兼并法规,限制企业进行横向或纵向合并,防止生产过度集中而形成新的垄断企业;限制共谋行为,鼓励价格竞争;禁止非法的价格歧视行为;禁止搭配销售与排他性交易。

C

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政策的局限性

反垄断政策造成了一些企业在规模经济上的损失;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有时会造成对企业技术进步的阻碍;在政策制定和具体执行上,反垄断政策也存在着诸多的局限。

7、自然垄断产业:是指因生产、配送方面的规模经济效益、网络经济效益、范围经济效益、沉淀成本、资源稀缺性等原因,使企业被限定为一家(自然垄断)或极少数几家企业(自然寡头垄断)的产业。A

自然垄断产业的技术经济特点

产业在提供产品或服务时形成了庞大的网络系统;产业在生产时拥有极大的范围经济效益;产品或服务基本技术经济标准的统一性。B 直接规制政策目标

资源的有效分配;收入的公正分配;物价和稳定;产业的发展。C 类型:

进入规则 :许可证、注册和申报 数量规则 :投资数量和产品生产量 服务规则 :质量要求、设备规则 :登记、折旧和更新

价格规则 :公正报酬率规制;价格上限规制;价格下限规制。退出规制。

D 局限性

进入规制和数量规制往往会导致有关企业间过度的“配额”交易行为,从而使得资源难以达到规制目标所要求的最佳配置状态。

价格规制,特别是价格上限和下限规制有时会明显压抑部分企业的积极性,从而阻碍了资源使用率的不断改善。

由于缺乏有效的对规制者,即政府有关部门及具体负责官员的监督机制,往往会产生某种寻租行为。在规制收益与规制费用之间,有时也往往存在着明显的不经济。E 西方国家中小企业政策

以专业化和协作生产为导向,鼓励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与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之间的紧密联系 以技术和设备现代化为目标,在各方面给予中小企业以必要扶持

三、产业结构政策

1、概念:政府制定的通过影响与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来促进经济增长的产业政策。

2、基本内容:幼小产业保护政策(政府直接投资

直接资源调拨

财政扶植)主导产业选择政策、战略产业扶持政策和衰退产业调整政策。

四、产业布局政策

1、概念:政府机构根据产业的经济技术特性、国情国力状况和各类地区的综合条件,对若干重要产业的空间分布进行科学的引导和合理调整的意图极其相关措施。

中国产业布局政策

A 梯度推移战略:从经济技术水平看,中国客观存在东、西、中部三级梯度差,在地区经济分工的基础上,战略重点逐步由东向西梯度推进,近期把重点放在经济技术水平高的东部地带、中期将重点转移到中部地带,近期把重点放到不发达的西部地带。

B、反梯度推移战略:中国客观存在着与经济技术水平梯度分布方向相反的自然资源梯度分布现象,强调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大力促进资本和技术活动的前提下,因势利导,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分布的梯度差,把投资和建设重点放在内地,向中西部地区实行政策倾斜,促进中西部快速发展,从而缩小发达地区和落后的差异。

C、点轴开发战略和增长极战略:经济空间的拓展有一个点、线、面的过程,目前中国尚处在点线阶段,在地区发展中真正起作用的是点轴系统。点轴开发论认为,资源的分配和产业的布局应按线状基础设施展开,因而强调已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在产业布局重的作用;增长极战略则主张建立以增长极为中心的空间发展矩阵,一方面发挥经济技术力量雄厚的大中城市的作用,另一方面要与生产空间的扩大相适应。D、非均衡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战略:在中国产业布局从总体上选择非均衡协调发展,首先根据非均衡发展规律,有重点、有差异、有特点的发展,而不是平均使用力量求得均衡,在不同时期要选择对全局有重要影响的重点地区、重点产业发展经济。

发达国家产业布局政策

美国的产业布局政策:针对落后的流域地区和衰退的老工业制定的扶持政策、通过中央财政向发展地区和州政府进行补贴。

德国:由市场竞争来推动产业结构转化,实施财政补贴

经济转型与产业变局 篇6

当前,中国经济虽然向好,但仍然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是未来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新业态带来新经济增长点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最后一年。“十一五”期间,尽管遭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国仍保持了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进一步提升了综合国力。预计“十一五”中国GDP增幅将达10%,超过预期9.6%的年均增速。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30万亿元,预计到“十一五”期末将超过35万亿元,经济总量超过日本。

然而,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这些挑战包括经济增长迅速,但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特征依然显著;具有低成本竞争优势,但这一优势在逐步削弱;增长动力有所增强,但体制和机制创新活力尚待释放;自主创新取得进展,但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不足,服务业增长速度加快,但发展仍滞后。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快,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治理任务依然艰巨等。虽然中国自主创新取得进展,但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仍然不足。总体来说,中国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满足不了需要。这主要表现在中国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规模上的大国地位不甚相称。中国虽然已经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的自主品牌不多。而在创新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目前,中国研发投入不足,每万人中的研发人员数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仅为20%,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归根结底是落实到产业发展上。近年来,全球产业发展呈现出了一些新特征和新趋势,如服务业国际转移加速,服务外包发展潜力巨大、产业融合日益深入,部分制造企业向服务提供商转型、积极进行组织创新,集群化发展特征明显等。新的趋势对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服务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创新商业模式,发展新兴业态就是一个很值得借鉴的新趋势。服务业和新技术产生的新兴服务业态是新经济增长点,产生了一些市场潜力大的新兴服务业态,如软件外包、互联网信息服务、通信增值服务,动漫、文化创意等,以及随着产业链的重组和专业化分工的不断分化,以科技管理为支撑独立出来的如研发服务、工业设计、时尚调查等。

产业集群化发展特征如今也愈发明显。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产型服务业积极进行组织创新,在产业集群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提升了市场竞争能力。软件产业是创新性很强的产业,软件人员之间的沟通很重要,这使得软件产业集中在某一个特定的地区,集群效应明显。可以从印度软件产业集中发展明显看到这一点。从1991年开始,印度开始建设软件园区,并取得巨大的成功。目前园区内的企业成为印度软件产业的中流砥柱,80%的出口来自于这些产业。以软件产业为例,新型业态能够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期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要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大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升中高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推动集群化发展。

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大力度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十二五”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要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建设有利于创新环境的部署落实到各项政策之中,实现经济增长从依靠要素消耗到靠技术支撑进行转变。

而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也要受到足够的重视。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和逻辑结果,是突破经济运行高消耗、低产出这一旧格局的必然途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要力争形成工业与服务业“双拉动”的增长格局,以及工业与服务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发展格局;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环节,实质性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传统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竞争力;谋划经济的合理布局,将推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有序梯度转移作为维护好既有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

以广东为例,作为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前沿,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努力,已经稳居全国第一大省的位置,经济总量、实力、人民生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广东率先采取措施,也赢得了先机。从广东当前的经济结构来看,工业企业众多,因此应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应对矛盾与风险

2010年的增长态势和动力格局将好于去年,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风险。

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内需、保增长的同时,需要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密切观察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现象、新情况、新趋势,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要把更多的空间和精力放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的调整上,将短期经济刺激与中长期结构优化升级目标相结合。要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论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的经济效应 篇7

一、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的条件

(一) 产业梯度的存在

不同地区产业发展在客观上存在的梯度性差异, 使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成为可能。如果说地区间要素价格的差异是推动产业进行空间转移的最根本因素, 那么, 区域间的产业梯度的存在就是产业能够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进行转移的最基本的客观条件。例如, 从我国经济发展总量和人均生产效率来看,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三大地带存在着明显的产业梯度。首先, 东、西部地区GDP差距明显;其次, 东、西部外贸和吸引外资方面差距仍在拉大, 还有东、西部产业结构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无论是经济发展总量还是速度都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 三大区域总体上存在着经济发展的梯度分布。这些差异都是区域产业转移最基本的客观条件。

(二)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

产业梯度转移是由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技术和市场的不同要求决定的。只有当产业转移的移出区和承接区的经济都发展到一定阶段, 产业转移才有可能发生。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 高梯度地区往往由于扩张性需求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而需要把产业转移出去;而低梯度地区由于经济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也具备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各种条件, 这些地区为了加快发展而愿意承接各种产业, 于是产业转移得以进行。

(三) 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产业转移是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自发的行为。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价格机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产业转移才能得到推进。在市场经济机制下, 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共同发挥作用, 以经济利益刺激经济人做出理性决策, 为不同国家、地区或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提供内在动力和实现方式。

二、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的经济效应

(一) 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和承接地具有双赢效应的经济运动

按照经济学原理, 产业转移不仅有益于产业承接地, 同样有益于产业转出地。产业转出地可以通过产业转出, 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存在明显的互动关系。一方面, 各国或地区的产业调整和升级推动了产业的跨国或跨地区转移;另一方面, 产业转移又反过来促进了各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

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是大势所趋, 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的益处不需阐述, 对发达国家来说, 产业转移不仅优化了岗位结构, 使企业获得了更多的利润, 而且在转移过程中遇到的竞争等因素有助于技术进一步革新。产业转移在短期内的确有一些负面影响, 如造成小部分失业, 但由于产业转移, 新增加岗位要比取消的多得多。而对于减少的岗位, 如果发达国家将劳动力市场改革得更加灵活, 产业转移引起的负面影响则可以得到控制和解决。从长远来讲, 产业转移可以改善所有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 就如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样。

(二) 产业转移是经济落后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承接产业转移对欠发达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一方面, 承接产业转移是实现欠发达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另一方面, 产业梯度转移能够实现区域合作“双赢”。欠发达地区有着丰富的资源, 更适合低成本扩张的水、电、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 这缓解了发达地区突破发展的资源瓶颈。依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 地区间的产业转移可使先进地区加快产业升级, 集中优势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 而后进地区则可以较低成本引进相对先进的产业和技术, 以“后发优势”提高产业层次与水平, 从而实现产业转移方和接受转移方的“双赢”。产业转移是推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最为直接的力量。不发达地区所谓后发优势的发挥, 离不开产业转移这一核心。在目前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局面下, 可以说, 承接产业转移是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

(三) 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产业转移往往以投资形式出现, 但本质上是现有生产能力在空间上的整体或部分转移。产业转移与世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区差距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东部地区利用率先开放和地域上的有利条件, 抓住发达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 承接和发展了大量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工业, 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而且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目前东部地区集中了全国80%的加工工业, 以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为主导的国际产业形成了加速向东部地区转移的新态势。目前正在进行的第四次转移就是世界加工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 特别是世界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向中国转移。这几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 都毫无例外地促进了各产业承接区域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我国现代化迈出的第一步, 正是从承接世界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开始的。

参考文献

[1]蒋昭侠.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产业经济 篇8

3月23日, 上海城市建设投资公司表示, 上海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及扩建工程已进入施工冲刺阶段, 预计今年年内将建成投入运行。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将是我国规模最大、亚洲领先的污水处理厂, 排放水质可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

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和扩建工程是上海市重大环保工程之一, 总投资约为22亿元, 其升级改造工程是对原日均120万立方米规模的一级加强污水处理老系统进行工艺改造, 使出水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同时在这个基础上, 进行日均80万立方米规模的扩建, 从而使整个污水厂处理能力达到日均200万立方米。

项目总工程师赵一德说, 改造扩建后的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将采用先进成熟、经济节能的脱氮除磷处理工艺, 选用低能耗环保设备, 其污水处理能力约占整个上海污水处理能力的1/3。

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要求, 到2010年, 上海要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的污水处理系统布局, 污水处理率提升至80%以上,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削减15%。

食品馅料国标即将实施

3月19日, 国家质检总局表示, 我国第一项食品馅料国家标准将于5月1日起实施。

根据标准, 合格的馅料应细腻、油润、色泽正常、口感好、无异味、正常视力无可见杂质。其焙烤食品用馅料、冷冻饮品用馅料、速冻食品用馅料总糖含量要分别小于等于60%、48%、48%;脂肪含量要分别小于等于33%、28%、30%的限定。

据介绍, 这项标准实施后, 《月饼馅料》标准将同时被代替。此次出台的馅料标准进一步地规范了我国馅料食品行业, 其加大了食品行业的统一性和安全性, 为今后的馅料食品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我国将建30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3月5日, 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为促进全国高技术产业集聚, 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决定在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地区, 建设6个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24个行业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据介绍, 6个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将分布在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深圳市、陕西省西安市、湖南省长株潭地区, 重点围绕信息、生物、民用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领域, 建设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经济产业 篇9

关键词:产业融合,产业创新,经济发展方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以说,在目前经济的发展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括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对信息化产业融合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合理的、可操作的对策建议对于我国经济高端化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1 在技术创新基础上产生的产业发展趋势———产业融合

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讨论和关注,最早是源于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而导致的产业之间的分立现象的改变。很多学者都认为产业融合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现象,主要发生在信息产业(于刃刚等,2006)[1]。但是,我们在考证了工业革命发展历程后会发现,产业融合并不是只在信息时代出现,产业融合现象在西方国家传统的工业化时代就已经出现(马健,2006)[2]。产业融合并不是信息时代所特有的现象,它在人类社会演进的各个历史阶段上都有发生。只是到了现代,技术进步和创新更加快,建立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基础上的产业融合现象也更加频繁,因而,产业之间界限的模糊化更加明显,这些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产业融合体现为一产业与另一产业在技术、业务、管理与市场的融合,因而,产业融合一般都要经历一个从技术融合到业务和产品的融合再到市场融合的过程。在这3个阶段中,技术融合通过共同的技术基础将产业之间各自独立的功能的产品联结起来,打开了产业之间紧密联系的通道,是产业融合的先决条件和核心环节(马健,2006)。因此,我们说,只要有技术创新,由技术创新产生能够联结不同产业间各自独立的产品的共同技术作为基础条件,就完全有可能产生产业融合[3]。而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一种趋势,因而,产业融合也体现为一种产业发展和进步的趋势和过程,产业融合是以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为基础与核心的产业发展趋势,在这个过程中,产业越来越细化,产品生产越来越精细化和专业化。

但是,在欧洲及世界正在进行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处于闭关锁国的封建社会后期,因而,工业革命和产业发展缓慢,更没有什么技术创新,根本谈不上产业融合。我们国家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加入到世界工业生产的行列中来的,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中国在各个行业不断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产业融合现象才开始慢慢出现,但是由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并不完整,因而工业化时期的产业融合特征不是非常明显。而到了现代的信息化时代,我国的信息化科技水平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我国也已经逐步从后工业化社会转向信息化社会,产业融合的现象频繁发生,新产品、新服务不断形成,这也是大多数学者认为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最早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信息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的原因所在[4]。

2 产业融合本质是产业创新

建立在技术融合基础之上的产业融合,本身就具有非常广泛的创新涵义。按照经济学家熊彼特(1972)的观点,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5]。概括地讲,熊彼特所解释的创新包含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等5个方面的内容。

我们把产业融合的全过程概括为技术融合、产品(服务)与管理融合、市场融合3个阶段,通过这3个阶段,产业融合完成了从技术创新到市场创新最终到产业创新的全过程。

技术、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的创新:产业之间具有不同的技术应用、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在产业融合中,一个产业(或是一个产业内部的一个行业)吸收与融合另一个产业(同上)的技术、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达到:一是模仿创新,即通过模仿其他行业生产者的行为而达到;二是自我创新,即通过自我研究、自我探索的方式达到。

产业的创新:由于产业融合使得产业之间的边界模糊化,两个或多个产业之间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和市场基础,这使得一些产业比较容易地改变结构的布局、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敏捷地从一个产业(如高能耗的传统产业)过渡到另一个产业(如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因而,产业融合的本质就是一种创新,是包含了技术、组织形式、管理制度以及市场等多方面的创新。这种产业融合创新是以产业之间的技术、业务创新为手段,以管理、组织形式的创新为过程,以获得新的融合产品、新的融合服务,开辟新的市场,并获得新的增长潜力为最终目标的一种扩张性的产业创新。

3 创新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是国家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创新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创新可以提高个体企业及整体产业的竞争力。随着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等方面的不断创新,决定企业及产业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从资源和劳动力作为竞争优势决定因素,转变为创新能力、技术和管理能力成为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创新可以形成企业及产业长期的竞争优势,并且可以带来无比的成长活力,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产业是市场经济的组织,企业及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意味着经济细胞组织的活力得到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得到提高,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得到改善,从而可以在微观层面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好地发展经济。

第二,创新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就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和重点任务,但是,传统的调整方式和思想见效很小,产业结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和改变。而新的思想和途径就是要把创新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和主要手段,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必须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来带动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并通过产业技术融合推动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形成产业结构调整中新的增长极和新的主导产业,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第三,创新可以克服目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瓶颈制约问题[6]。我们都知道,我国人均能源、人均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生态环境脆弱,尤其是我国目前处于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型过程中,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非常大,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日益严重和紧迫的瓶颈约束,传统的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通过创新,不论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还是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上的产业创新,都能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在既定产出水平情况下,可以大大减少资源能源的相对投入量,提高投入产出比,使所消耗的能源资源发挥出最佳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创新还能不断创造出新能源、新材料,既可以满足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的需要,又可能减轻资源和能源消耗的压力。因此,我们可以说,通过创新可以克服目前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瓶颈制约问题,既可以减少资源的消耗又能保障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 推动产业融合,促进经济更好发展

4.1 在产业融合进程中政府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

产业融合要求政府必须密切关注受规制产业的动态发展,把握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对受规制产业的影响,政府的引导作用在产业融合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政府的作用表现在对已经发生变化的产业放松经济性规制或进行规制改革,在产业间形成合理的经济联系,加快推进产业间的融合进程。其次,政府的引导作用还表现在制定合理的产业技术政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各产业间的融合创造一个良好的技术平台与产业平台。

4.2 发挥企业在产业融合中主体作用

产业融合的微观基础是企业,只有企业成为市场主体,才能推动产业融合的产生和发展。第一,作为实现产业融合主体的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产业融合发展是提升传统产业的必然选择。第二,产业融合是发生在技术创新技术上的产业发展趋势,所以,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更要发挥在技术创新上的巨大能量和作用:首先,应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其次,应积极探索新的技术创新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鼓励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进入企业和企业集团,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最后一点是要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充分反映和体现科研人员实现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和积极性。第三,提高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为了推动产业融合之创新,就要把一些重大信息技术创新迅速扩散到各部门,以引发更大规模的创新群集,提高产业和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是产业融合之创新的基础条件。第四,在我们国家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还存在一个特殊的问题,那就是国有经济控制成分大的问题。加快国有企业或是国有经济的改革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必须之举,只有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使其成为市场的主体,才能推动产业融合的产生和发展。

4.3 推进主导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信息技术产业将在21世纪的相当长时期内作为主导产业而存在,因此,要推进信息化产业融合的发展,就必须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加强对信息技术产业的指导与培育,以尽快地实现企业和产业的信息化融合[7]。推动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及以信息化产业融合推进经济更好发展,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一是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积极开发核心技术,增强计算机与网络产品、通信和数字视听产品及新型元器件等产品的制造能力,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二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中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实施一批信息化重大工程,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政务、金融、财税、贸易等领域的信息化;通过模仿扩散作用带动其他产业的信息化融合。三是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速度,努力改变信息资源开发落后的状况。

4.4 发展教育,培育融合型人才

产业融合既然是由高新技术所引起的,那么,要促进产业融合的发展,就必须培养大批精通新技术、精通新经济的专门人才。高科技人才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人才是实现产业融合的关键。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也意味着未来对跨行业复合型人才的更多需求。因而,我们应该具有创新型的人才观,从市场经济的个体组织———企业做起,重视人才创新和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起再教育培训机制,改变员工对传统科技知识的“惯性”,培养员工掌握更多更新的复合性知识和技能。同时各级院校也应承担起一部分责任,在各类学校和科研院所中实行融合型的研究机制和跨学科的专业设置,培养出具有复合性知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融合型人才来。□

参考文献

[1]于刃刚,等.产业融合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马建.产业融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张磊.产业融合与互联网管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植草益(日).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2).

[5]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6]厉无畏,王枕.中国产业发展前沿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经济产业 篇10

2006年,国务院正式批准颁布《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明确了中国核电发展目标:到2020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在建装机容量保持在1800万千瓦;期间山东省将开工建设海阳、荣成、乳山等核电站,到2020年全省将达到运行和在建核电装机1000万千瓦,核电产业由“适度发展”进入“积极发展”时期。核电产业属高科技重大装备产业,又是资金密集型产业,除传统的银行融资模式外,积极探索核电产业基金的建立与运行,对于促进山东省乃至全国的核电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山东省核电产业发展前景及现状分析

1.1 山东核电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在国家核电大发展背景下,《山东省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调整电源结构,加快核电发展步伐”的战略规划,国家先后在山东省规划审批了海阳、荣成和乳山三个核电厂址,山东核电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山东核电建设规划和进程:“十一·五”期间,海阳核电一期工程2台125万千瓦核电机组和荣成石岛湾首台2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核电机组开工建设;“十二·五”期间,建成投产海阳核电一期工程和荣成高温气冷堆核电项目,同时海阳核电二期工程、荣成和乳山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项目开工建设;“十三·五”期间,建成投产海阳核电二期、荣成、乳山百万千瓦级核电工程,力争到2020年全省核电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

烟台、威海地区为山东核电产业发展主要规划区域,目前烟台地区核电产业发展规划已经成型,可以概括为“一核、两区、三重点”的核电发展目标。“一核”即以海阳核电站采用的美国西屋AP1000三代核电技术应用为核心,在技术研发、系统配套和设备生产等方面重点突破;“两区”即重点建设海阳市核电产业园区和烟台莱山区核电技术研发集聚区;“三重点”即重点发展核级设备、辅助设备和核电旅游服务业。力争到2020年形成具有较高技术水平、较强配套能力、较长产业链条、较大集聚效应的核电产业体系,届时山东省将拥有第三代核电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研发、制造和服务基地。[1]如图1所示。

1.2 山东核电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山东核电产业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海阳和荣成核电站已经开工建设,省内两个核电产业园区已经规划建设并启动招商核电高新技术企业的加盟,部分核电配套企业已经投产运行。

1.2.1 海阳、荣成核电站建设

海阳核电站为国家首批AP1000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示范建设项目,项目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总投资达千亿元。其中一期工程建设2台125万千瓦机组,2008年7月29日核岛负挖正式启动,相关核岛、常规岛设备采购工作正在进行中,计划2009年9月首堆核岛第一罐砼,首台机组预计2014年5月投产运行,第二台机组2015年3月投产运行。

华能山东石岛湾核电站规划建设核电机组780万千瓦;其中高温气冷堆核电机组380万千瓦,大型压水堆核电机组400万千瓦,总投资达千亿元。高温气冷堆核电技术由清华大学研究开发,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四代核能系统,项目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家十六项重大科技专项之一,首台200MW高温气冷堆核电机组计划于2009年9月开工,2013年11月投产发电,目前正在进行项目前期土建工程。

1.2.2 核电产业园区建设

海阳核电产业园区一期规划建设7.5平方公里。园区通过核电配套产业招商,重点发展核电设备制造、配套加工业等与核电密切相关的产业,目前正在实施园区的“五通一平”工程建设,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核电设备制造项目已经在该区正式开工。

莱山核电技术研发集聚区一期规划建设6平方公里。该区将规划建设核电研发设计和培训服务基地、核电设备生产基地、核电旅游和会展基地,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具有技术研发、工程设计、咨询服务、设备生产等产业链条较为完整、集聚效应明显的核电产业体系。目前该产业园已经聚集核电设备生产企业5家,其中台海玛努尔核电设备项目已经正式建成并投产运行。

1.2.3 山东(烟台)地区核电配套企业现状

位于海阳核电产业园区的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AP1000核电设备专业制造公司,是AP1000三代核电堆型部分设备的设计、制造及现场安装调试的生产基地,主要生产AP1000堆型核电站安全壳压力容器、设备模块、结构模块、核电站主管道等核电设备,承担着AP1000核电项目有关设备国产化、自主化工程。

烟台台海玛努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通过引进法国MANOIR INDUSTRIES核电主管道加工铸造技术,生产核反应堆一回路主管道,项目产品已经国家认证,国家核安全局已经颁发核级设备生产许可证,目前在完成广东岭澳、大连红沿河核电站配套生产任务的同时,通过国内招投标与广东台山、阳江两个核电站签署了核电主管道供货协议。公司二期AP1000核电一回路主管道及核反应堆压力容器、主泵壳精模锻造项目也将规划开工建设。

烟台三信冰轮阀门有限公司依托韩国三信株式会社先进的阀门设计和生产制造技术,生产各种高参数阀门,产品广泛用于火电、水电、核电等行业。公司正在加大核电阀门研发、生产力度,以尽快获得国家核承压件设备设计、制造资格许可证(注:一座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核电站需各类阀门3万台,市场需求良好)。

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隶属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具有全国最高等级的电力(火电、核电)工程设计、工程咨询(火电、核电、新能源等)、工程总承包等甲级资质,已承担并完成山东海阳核电一期工程和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项目常规岛设计,具有较丰富的电力规划设计能力。

2 建立核电产业基金,推动山东核电产业发展

根据山东省规划,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将达1000万千瓦,建设所需巨额资金除银行融资和核电业主投入外,积极探索核电产业基金的建立与运行,对促进山东乃至全国核电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1 核电产业基金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产业基金是指一种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投资机制发起人通过向投资者发行基金份额设立基金公司,委托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资产,进行创业投资、企业重组和基础设施等实业投资。产业投资基金以直接投资实业为主,并通过资本运营使基金增值以追求长期收益,并通过股权转让、企业回购或公司上市等方式实现资金退出。[2]

2.1.1 必要性分析

(1)核电建设投资巨大。根据我国核电中长期规划,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运行4000万千瓦和在建1800万千瓦,未来十年将新建30多座核电机组,资金需求量巨大;而山东省规划,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达到在建和运行1000万千瓦,预计投资额度将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按照预期国产化率70%计算,全省核电建设资金需求将有1400亿元人民币,投资需求巨大。

(2)核电产业属于高科技重大装备行业,是国家重点支持领域,对促进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国家安全有重要战略意义。核电产业从设计、材料、设备加工、安装、调试、运营管理到最后退役或循环利用处理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涉及较多配套高新技术企业,这些高新企业的发展和壮大需要产业投资基金支持。

(3)产业基金能够改善核电产业融资结构。核电业主均为大型电力或核电集团,核电建设融资基本上为银行贷款;而通过建立核电产业基金,一可以解决核电建设所需资金,二可以通过投资入股,改善核电产业资本结构,促进核电业主和核电行业改革和发展。

(4)国内投资拉动的需要。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国内出口和消费低迷,国家加大了投资力度,诸多电力、公路、铁路等大型项目开始投资建设,核电产业基金尽快建立和运行,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国内投资环境;另外,在目前国内证券市场信心不足的情况下,核电产业基金的建立也能够拓展投资渠道、合理引导社会闲置资金的投资方向。

2.1.2 可行性分析

(1)充足的资金来源。近几年社会金融资产增长较快,但目前国内外股市持续低迷,社会和居民投资渠道较少,以管理专业化为特征的投资基金恰好能满足投资需求;核电行业属优质行业,未来现金流稳定,投资风险相对较低,符合国内社会和大众投资需求和期望。

(2)我国基金业经过近10年发展,投资基金市场体系初步建立,目前已成功运作的产业基金有渤海、中非、中比等基金,为核电产业基金的建立提供了经验支持。2007年底,国家发改委批准100亿元广东核电及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正式筹建,将为全国范围核电和新能源公司提供投资渠道和金融支持,也为山东核电产业基金的建立提供了借鉴。

(3)良好的法律环境预期。1996年国务院颁布《境外投资基金管理办法》,1997年11月《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出台,2007年发改委制订《产业投资基金(试点)管理办法》虽几经波折未最终颁布,但国内产业基金发展将推进基金法规加快颁布。2008年7月,国务院产业投资基金试点工作指导小组正式研究起草《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正式出台指日可待。

2.2 核电产业基金运作模式

核电产业基金具有特殊行业性特点,其运作模式可以首先由核电产业基金发起人联合其他投资者共同发起投资基金,向核电高新技术企业和核电能源基础设施进行股权投资,同时委托基金管理公司对该股权投资进行日常管理,具体运作模式如图2所示。

2.2.1 核电产业基金投资方向定位

产业基金一般投向于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产业和规模经济显著的战略性产业。核电产业基金一方面投向核电配套高新技术企业,就山东省而言,较为成熟的核电配套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集中在烟台地区,例如山东核电设备有限公司、烟台台海马努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烟台冰轮有限公司等;另一方面可以直接投向核电能源基础设施,例如目前正在建设和规划的山东海阳核电站、荣成石岛湾核电站等。

2.2.2 核电产业基金模式选择

(1)投资基金设立发起和基金管理公司的选择。理论上只要是法人机构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都可成为产业投资基金发起人。但国内产业基金运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法律和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建议核电产业基金发起人应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行业管理经验、基金或投资管理经验的企事业法人。山东核电产业基金可由省政府部门(例如发改委)牵头,组织省内有经济实力的电力集团如鲁能集团、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等行业集团公司,有基金投资经验和从事过大型项目投资管理经验的金融机构(如国家开发银行、山东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等)共同组建。基金管理公司作为核电基金托管人应是资金实力雄厚、有丰富的行业和金融投资经验、设立专门的基金托管部门,并有足够从事托管业务专业人员的国有金融机构,且拥有熟悉电力市场运作和金融投资操作的基金经理人。

(2)选择合适的募集方式。核电产业基金投资方向主要为核电配套高新技术企业和核电能源基础设施,因此对不同投资方向其募集方式应有所不同。核电配套高新技术企业投资基金投资期限相对短,投资收益相对较高,但风险较大,可考虑私募的产业投资基金模式;核电基础设施投资基金投资期限长,未来现金流相对稳定,风险相对较低,可考虑公募的产业投资基金模式,吸收社会上广泛的闲散和流动资金。

(3)选择适当的退出机制。对核电配套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要尽可能选择具有上市前景的项目和企业,以便未来在创业板或主板市场上推出;对核电基础设施投资,由于核电项目收益和现金流相对稳定,投资前可以签订回购协议,项目产生收益后,由核电业主按议定价格逐步回购基金投资份额。另外,可通过金融创新工具例如资产证券化方式实现退出,也可通过产权交易会,买卖双方通过双向选择实现投资股权转让。[3]

3 结束语

核电产业基金的建立和运行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核电产业发展与基金的结合将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初建的山东核电产业基金可以首先选择省内核电配套高新企业以及核电项目进行投资,通过实践积累经验,逐步做强做大,以促进山东省乃至全国核电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烟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核电产业的意见》[N];《网上文件》2008(6):3。

[2]魏建国、胡艳平:《组建我国电力产业投资基金的探索》[J];《水利发展研究》2006(11):21。

经济产业 篇11

【关键词】文化产业;经济新常态;优势产业

【作者单位】柳斌杰,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在现代社会中,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因为人们需要物质生活的富裕殷实,也需要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这就是文化产业兴起和发展的现实基础。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就将发展文化产业提上了发展日程,美国的版权产业(相当于我国文化产业+软件+通信)已经占 GDP比重40%以上,文化产品出口已占全国出口货物的第一位,不仅赚得大量美元,而且强有力地输出了美国的文化价值观。英国的文化产业叫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0%左右,75%的文化创意产品(包括图书、新闻、影视节目、动漫、娱乐、数字内容产品等)都是出口的,维持了老牌帝国的国际影响力,尽管它的经济全球占比已经很低。

我国是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才正式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把文化产业发展成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并且提出5年左右达到这个目标。经过十多年的深化改革、科学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后来居上,蓬勃发展,已经具有支柱型产业的水平。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经专题调查,认定我国版权产业已经占到国民经济的7.28%,居世界中等水平。按国家统计局的口径统计,2015年我国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接近4%,考虑到未列入文化产业的软件开发、旅游文化中的文化产业产值,实际上文化产业总值已在5%以上,已经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而且每年都是以高于GDP 6个百分点的速度在发展,是经济门类中最活跃的一部分。

尽管有一段时间有人只说文艺“不做金钱的奴隶”,而不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生产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文艺作品”,压制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文化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仍显现强大的生命力,呈现新的特点。

第一,多元投资,壮大了发展的资本实力。文化产业作为特殊门类,开始只有政府一家投资,改革后文化企业可以投资。现在则不同,大型国有企业、股份制银行、高校和科研院所,把文化产业作为重要投资方向。随着政策放开,跨国公司、民营企业和社会风险投资、公民个人,把文化产业列入了发展方向,文化产业成为创业创新的热门行业。文化产业的资本实力已经壮大起来,跨国兼并高潮就是证明。

第二,多点发力,形成多层次齐头并进之势。在全国各地都可以看到发展文化产业的举措,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小微企业、文化创业家遍布城乡,就是落后的民族地区,非遗转化、传统品牌也撑起了文化大产业,有的还走向了国际。文化产业不像修铁路、搞航天工业那样必须垄断,是处处、人人都可发力的大众产业。

第三,多策并用,支持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硬实力,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精神的物质实体,党和国家非常重视。近几年,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扶持文化产业:设立专项产业基金,支持文化、艺术产品创作生产;国家投资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支持文化实体企业扩大生产、搞活经营;对出口文化产品适用退税和奖励的政策,鼓励扩大文化贸易;实施基层文化发展支持政策等,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

第四,多业融合,培育文化产业的新业态。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推动下,文化产业的业态、形态创新是最快的。由AR、VR到MR,以数字化为核心,文化产业开发出越来越多的新业态、新形态的文化产品。数字印刷、3D打印改变了印刷产品形态,4D技术改变了光、电文化产品形态,大数据改变了互联网文化产品的形态。多业态融合创新,超过了人们的预料,加快了智能化文化产品的研发速度,改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方式,如人们坐在家里就能身临其境地观赏世界著名博物馆精品。

第四,多姿多彩,文化产品的创造力改变生活。当今世界的大米没有变,面包没有变,钢铁没有变,阳光没有变,那么人们为什么感到生活变了,生活越来越精彩纷呈?其实,就是文化改变了生活方式。传播业发达了,地球变小;文化产品丰富了,美化了生存环境;文化交流多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充实了人们的生活内容。人们通过日常活动中的文化力量,发现了真、善、美和平凡中的乐趣。内在的需求,提升了全民的文化创造力,这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原动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三五”规划,都把文化产业放在重要地位,再次强调了“文化产业是支柱型产业”,坚定了我们发展文化产业的信心和决心。文化行业,一定要认真落实中央的决策,毫不动摇地发展文化产业。

当下的工作应该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不失时机地发展文化实体产业,为文化强国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要加强规划引导,从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出发,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文化强国为目标,精心谋篇布局,发展根本性、全局性的文化产业门类,不搞乱圈地、乱开发甚至破坏历史文化、古村落风貌的文化建设,更不能搞误人子弟的假文化。

二要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文化骨干企业,让它们成为国内外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引导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投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开发文化新产品,引领世界文化消费潮流,而不是小打小闹。

三要加快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和传播体系,促进文化资源、文化人才按照市场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自由地流动,打破门门分割、行业分割的旧格局,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完善文化法制,所有文化市场主体都应依法经营和管理。

四要加快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体系,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发展文化产业是战略问题,要有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政策环境应当是宽松的。当务之急是三件事:要坚决落实现有财税政策,不能名惠而实不至;要解决政策执行中的七折八扣,甚至当作部门谋利的手段问题,公开透明,一步到位;要出台新的优惠政策,使文化创造者敢于创造、敢于创新、敢于创业,心甘情愿地把聪明才智奉献给文化事业。文化创造是以知识分子为主的,知识分子政策不优化,只能模仿、复制、炒作旧文化,文化产业就没有创造可言。

文化产业不仅是文化发展的根基,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用好文化供给侧改革的机会,进一步调整结构,创新发展,使中国文化产业在新常态下一枝独秀、享誉全球。

新型养老经济产业浅析 篇12

人口老龄化指某一国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的比重逐渐提高的过程。特别是指在年龄结构类型已属年老型的人口中, 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的过程, 简称人口老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凡60岁以上人口大于人口总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大于人口总数7%, 满足上述任何一个条件, 则证明该国进入人口老年化。无论从哪个方面分析, 中国都早已是人口老龄化国家。这无疑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提出新的考验。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目前人口一直维系在13亿到14亿之间, 目前丁克家族越来越多, 一方面是享受自由的生活, 但多数是不想负荷过多的生活成本, 这样的事实告诉我们, 将来的世界可能会出现用工荒。老龄化社会如何过渡是学者们研究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有很多:一是由于出生率大幅降低。进入21世纪全球平均生育率比20世纪中后期大幅减少, 加之丁克家族越来越多, 及环境污染等其他因素对生育的影响。人口生育率还将继续减少。二是人均寿命大幅延长。早在1900年, 世界人口平均寿命仅仅是30多岁, 发达国家也不过50岁, 21世纪初前者是67岁, 后者达78岁, 而且还会上升。而号称人均寿命最长的日本竟有80多岁。有迹象表明, 人们的生育观念和行为正在发生全球性的变化, 全球人口增长减速比预测的来得快, 因而全球人口老龄化也比预想的来得快, 几十年后人口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所带来的老龄化将更为显著。

而其他方面, 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多方面的影响。一是养老金的压力。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多了, 对国家财政、财力的要求就更高了。特别是近期出现的养老金不足的消息使得很多人对养老失去信心。在美国养老金是入市的, 但中国对于养老金入市存在争议, 毕竟市场有风险。

二是对卫生的要求, 因为老年人是所有群体里面消耗卫生资源最多的。国际上有一个统计, 三分之二的卫生医药资源是被老年人消耗了, 而且一个人一生当中大部分消耗的卫生资源和医药费是在年老以后, 特别是高龄、有病的老人。

三是就业的压力。人口比重越来越大以后, 就业人口在下降, 年轻的就业人口在下降, 所以, 对劳动力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所以, 西方的一些重度的老龄化国家, 基本上都是缺劳动力的国家。

四是养老服务的影响。老年人多了, 特别是高龄、有病的老年人多了以后, 对社会服务、养老服务提出更高、更多方面的要求。所以, 社会要适应老龄化的要求必须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 给老年人晚年的生活提供便捷、多方面的服务。

五是老年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 这个群体越来越大了以后, 社会有一个怎么样管理老年人的问题。所以, 要有一个老年社会管理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涉及到经济、社会、家庭各个方面。

世界达到人口巅峰后劳动力供应会很快萎缩, 从过剩走向稀缺。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会更为深远, 因为这是一种全球趋势。人口老龄化将使得全球都面临“用工荒”威胁。截止到2012年, 在世界人口中, 60岁以上者约占11%。25年后这一数字将倍增至将近四分之一, 其中六分之一的老年人将超过80岁。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将受此影响, 在南部非洲, 一些国家受到的冲击将尤其巨大。目前, 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12%, 20年后将升至28%以上。

用工荒导致廉价劳动力的缺失, 很多大公司已将生产工厂搬离中国, 转投东南亚的小国家, 而最近苹果公司将MAC BOOK的生产线移回美国能解决当地200多人的就业。即便不全是因为是用工荒带来的影响, 也可以看出老龄化社会下, 年轻人已然成为社会稀缺资源。

二、中国传统养老面临的压力

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不一样, 中国是在并未在经济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时便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先富后老是截然不同的。加之中国的传统的思想模式, 财产多数都用于子女身上, 所以大部分老年人对养老的成本支出不太大。这也正是很多专家提出“倒按揭”在中国难以推行的原因, 与我国人民的文化背景相冲突。另一方面,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时间不长, 机制还不健全, 且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正处在一个改革转型期间, 成本巨大, 短时间内难以完善。再有社会福利和慈善机构的数量较少、机制和服务的不完善, 资金流向不透明。提供的养老服务单一, 仅能提供饮食, 清洁等基础护理, 其他方面目前还达不到。当前各种社会慈善基金暴露出的问题对于养老都是不利的。这蕴含这大量的商机, 一些人已经在探索的路上了, 例如倒按揭。阳光私募等调动起老年人自己养老的积极性, 摆脱对政府的依赖, 但是新型的养老产业对于知识闭塞的老年人来讲风险无疑是巨大的, 此时政府的监管就是极其必要的。

三、新型养老产业的萌芽

中国老龄化分布不均, 中国的云南省是中国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本世纪初一家名为金曦的公司率先瞄准了养老这一块市场。卧云山素来有“昆明的肾脏”一说, 是老年人养老的好去处, 金曦公司将卧云山开发成高级养老会所, 目标是瞄准高收入老年人群。据了解, 金曦公司先是派车在各个高级小区宣传并将老人带到卧云山居进行考察, 后又对其推行一定的优惠政策。当时每年只需3600元即可双老同行, 无论何时入住卧云仙居, 无需其他任何费用生活一周, 使得当时有一定物质基础的老人纷纷加入。之后公司开展一项业务, 总之一句话就是老年人自己养老。金曦公司吸纳老人的资金并以高出银行利息标准的利息进行反馈。短短数年已有上万名老人多达几亿的资金进入金曦公司。在中央电视台采访时一位老人说道:“我并不是为了疗养, 而是这里的高回报.”

从现象上来看这与非法集资十分相像, 不免让人担忧, 2009年一次震荡差点使公司倒闭, 那一年卧云山归昆明市政府管辖, 而金曦公司并未取得该地的使用权, 属非法建筑, 非法集资的声音也越来越大。老年人也分成了两个阵营, 一是要求撤资, 另一方是与公司共存亡。央视记者后来采访时一位退休的大学教授这样说:“公司现在本身缺钱, 如果撤资必然损失惨重, 不如团结起来撑过这段时间, 才能保证公司的运行, 避免出现非法集资的后果。”

当地有关部门预见到事件的严重性特开绿灯, 帮助金曦公司完成转型。这件事情才告一段落, 不难看出相关的监管还是存在缺失的。但金曦公司已然成为云南最大的养老企业。并于2006年进军北京, 并将目光锁定白洋淀国家4A级景区。不久, 金曦企业的白洋淀项目“在水一方”即将完成。金曦的目标是:不断深拓旅游地产业的发展道路, 做中国旅游地产和健康养生第一品牌, 实现社会、客户、员工、企业的多方共赢, 终成“百年老店”。

有关调查显示, 存款大于实际养老支出的老年人比例很高, 也就是说老年人有一定的经济能力, 却无投资途径, 只能把钱存放在银行里, 所以阳光私募形式的养老产业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只要监管得力, 会是一条好出路。

四、新型养老模式的特殊监管制度

首先, 对于其行为不能单纯视为社保类别而应视为企业, 虽然是为养老之用但是根据保监会旗下公司来看, 一般性企业不具备从业资格。这笔资金的流入不能算作保险因此不宜用于保监会进行监管, 而应适用于企业监管, 由工商局监管。由于养老产业可能只是企业业务的一部分, 更倾向于投资, 因此对于企业规范要有一定的刚性需求, 我们可以借鉴一般阳光私募的监管办法来进行监管。而对于其监管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善的立法, 针对其业务由《证券投资基金法》的相关规定由证监会来进行监管。

其次, 由于其特殊性对于其投资项目需求相关政府进行考核, 一方面增加相关法律的建设, 一方面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 对于其保障有一定的把握。针对养老型阳光私募政府应给予扶持, 并加大监管力度, 避免非法集资的出现。毕竟可以解决政府养老压力, 应给予一定的指引及享受到国家内部资源共享, 实现双赢。对于其投资对象政府应进行详实考察, 由证监会和保监会及工商局分别监管资金流动过程, 这样资金流动的每一环都有相对专业的从业人员进行监管, 能对风险提前加以预期。

私募与阳光私募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第三方责任人的风险补偿制度, 应确立这样的制度, 并完善相关法律, 避免出现责任人出逃而第三方免责的尴尬情况出现, 对于其第三方责任人的能力评估应比信托公司级别更高, 或由政府提供相应机构, 这样政府利益与群众利益相结合, 更能起到监管恪尽职守的作用。但投资必然有风险, 对于补偿制度具体内容的制定应全面考核三方利益。目前信托基金及阳光私募刚刚进入我国, 对于其出现种种的负面报道也是屡见不鲜, 证监会加大了对其管理的力度。现在将养老产业附加在阳光私募上压力是巨大的, 但这确实是中国养老的新出路, 有必要认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郭竞成.中国居家养老模式的选择[J].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2010 (01) .

[2]吴炜.新型养老产业:正在到来的商业蓝海?[J].中关村, 2011 (02) .

[3]郑岩.国外养老产业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J].政策瞭望, 2011 (07) .

[4]郑家悦.建立综合性养老产业基地研究与探索[J].中国外资, 2011 (14) .

[5]李思扬, 张希曦.打开“私募基金”之门[J].中国外汇, 2009 (20) .

上一篇:卵巢癌与绝经激素治疗下一篇:铣削加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