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经济产业链探析

2024-08-13

蔬菜经济产业链探析(精选8篇)

蔬菜经济产业链探析 篇1

做强蔬菜产业 壮大农业经济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

近年来,我县严格按照“扶强龙头、扩大基地、提高质量、搞活流通、严格检测、优质服务”的发展思路,狠抓蔬菜产业建设,进一步促进了蔬菜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产业化经营,壮大了农业经济。2004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5.8万亩,总产8700万公斤,产值8200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20.15%;年蔬菜上市量6700万公斤,农民人均蔬菜收入270元。今年上半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4.21万亩,总产5700万公斤,产值5360万元。预计全年蔬菜种植面积6.8万亩,总产9000万公斤,产值8500万元;上市7800万公斤,农民人均蔬菜收入310元以上。

——狠抓基地建设,着力扩充蔬菜业总量。一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我县地处湘黔渝三省市边区,地势呈三级台阶状,年平均气温16.8℃,年降雨量1500毫米,无霜期280天,日照时间1220小时,发展蔬菜产业的地理及气候条件十分优越。我们按照不同的地域、气候和种植习惯,把全县划分为低、中、高三大片区,对全县的蔬菜产业布局进行科学规划。重点在花垣镇、团结镇等城郊低海拔地区以及龙潭镇、道二乡等中间地区发展早春蔬菜,在吉卫镇、排吾乡等高寒山区发展反季节蔬菜,用不同的海拔错开季节,提高蔬菜售价,保证农民增收。二是政策引导,大力推进产业开发。县委、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蔬菜基地建设的决定》、《关于建立“蔬菜基地县”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在种子、化肥、资金、技术等方面对蔬菜种植户实行优惠,使全县上下形成了“小菜不小、‘钱’景广阔”的共识,提高了菜农种菜的积极性。三是大户带动,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自2003年以来,我县主动顺应蔬菜产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要求,大胆鼓励土地、资金、技术等资源向大户集中,全面整合和优化配置蔬菜产业资源,大力发展蔬菜大户经济。目前,建成各类无公害蔬菜基地13个,各类蔬菜示范基地12个,培育蔬菜种植大户38户,其中县城高科技蔬菜大棚示范基地已成为全县菜农参观考察和技术培训的中心。此外,我县还积极探索产业建设与移民异地脱贫相结合的蔬菜开发模式,在县城基地内安置24户移民从事蔬菜种植,户年均收入2万元左右,解决了移民户的生产生活问题。

——突出线椒开发,精心打造蔬菜业特色品牌。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把线椒开发作为推进蔬菜产业结构调整、壮大蔬菜产业规模的重头戏来抓,逐步形成了蔬菜产业建设的新亮点。2004年,全县共完成线椒种植面积1.546万亩,涉及8个乡镇60个村5074户,年产值1600万元,户均收入3050元。今年上半年,全县共种植线椒面积1.21万亩,涉及7个乡镇41个村7485户,预计产值1450万元以上,户均收入1940元以上。一是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县委召开书记办公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线椒产业开发,县长亲自担任线椒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农业的副书记和副县长经常深入基地查看线椒生产,并在人、财、物等方面实行倾斜。2004年,县财政投入线椒开发的专项拨款就达60万元,今年蔬菜产业投入110万元。二是实行奖励政策。印发《××县2005年线椒种植实施方案》,对亩产1000公斤以上的线椒种植户按每亩30元的标准进行奖励,亩产1500公斤以上的按每亩50元进行奖励。三是实行订单生产。仅天隆酱菜加工厂就与7485户椒农签订线椒收购合同,合同收购面积1.5万亩,收购保护价为1.40元/公斤。目前该加工厂已在7个乡镇建立线椒生产基地5个。四是强化技术服务。分四大片区组建线椒产业支农服务队4个,指导椒农搞好育苗、定植、大田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并在××镇、××乡、××镇设立线椒种植示范园3个,举办培训班25期,受训椒农1.8万人次,发放《辣椒栽培技术》等资料5600份。

——发展加工营销,提高蔬菜业开发效益。发展加工营销大户和龙头企业是延伸蔬菜产业链条、提高蔬菜产业效益、促进蔬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由之路。围绕发展加工营销,做强蔬菜产业,我县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主要依托湘源公司、天隆酱菜加工厂等龙头企业,大力开展蔬菜产品的综合贮藏、保鲜、加工,为菜农拓展市场。仅天隆酱菜加工厂县财政就投入21万元扶持其购买加工设备,使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目前,该厂已具备了加工蔬菜品种20多种、年加工产值100多万元的生产能力。二是组织民间队伍,形成规模加工。目前,我县共有各类零散加工户328户,年加工产值3940万元。仅城郊这一块,就有加工专业户71户,年加工产值1500万元以上。三是搞好供市场流通服务。近年来,我县通过向上争取、招商引资等多种渠道,先后新建和改建了金三角大市场、边贸市场、城关集贸市场,启动了县城商贸大厦、茶峒边城集贸市场等建设工程,提供摊位3800多个,保证了定点销售。同时,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培育年销售500吨以上的专业营销户68户,畅通了销售渠道。

——强化质量安全管理,扎实推进放心菜工程。一是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严格按照省定标准选用农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把好用药关。大力推广防虫网、遮阳网、频震式杀虫灯等物理防治措施,把好种植关。实行蔬菜基地目标管理责任制,与各乡镇蔬菜基地签订《无公害蔬菜生产管理责任承诺书》20份,发放蔬菜生产禁用农药名单490份,把好责任关。积极申报省绿色无公害蔬菜产品产地认证,先后通过省认定面积1万亩。二是加大检测设备投入,建立蔬菜质量检测中心。我县先后投入38万元购买检测仪器,农残留、重金属等个类检测仪器设备齐全,于2002年进入基地检测。2003年通过省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认证后新增市场检测,配备工作人员4人。为适应市场需求,实现速度快、数据准的检测目标,我县今年又投入3万余元增购速测仪1台,检测一个样品只需5分钟左右,且可移动作业,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三是设立“放心菜”专营区。对蔬菜生产基地和经营摊位实行统一登记造册,与菜农同步建立肥药施用及采摘台帐,并在县城城关集贸市场、赛特超市设立“放心菜”专营区,确保群众食菜安全。对进入专营区的蔬菜必须注明产地、来源,经营户必须持有“放心菜”登记本并将购菜的品种、数量、摊位、姓名、时间等写在登记本上,凭蔬菜检测中心合格证才能上市销售。四是严格开展质量检测。检测中心技术人员坚持每周对基地、农贸市场和超市“放心菜”专营区进行3至4次抽样检测,并将检测结果通过县电视台滚动播出,让市民有选择性地购买蔬菜。仅今年上半年,全县就检测蔬菜品类11个573个样,样品合格率99%,蔬菜农残留超标率控制在0.9%。到目前为止,我县无一例食菜中毒事件发生。

——搞好协调服务,促进蔬菜产业良性发展。一是切实加强对蔬菜工作的领导。成立县蔬菜业开发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书记、副县长为副组长,蔬菜、财政、开发办、以工代赈、信用联社等部门为成员,专门负责做好全县产业开发的各项重大决策以及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类矛盾和问题,为蔬菜产业开发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搞好基地设施建设。近年来,我县共投入370万元改善各基地设施,修建高标准水渠4800米,拉通基地公路2600米,修建高标准大棚1080个,着力扶持做大做强蔬菜产业。三是完善政策措施。鼓励科技人才、社会能人、矿业老板积极投入蔬菜产业开发,创办各类蔬菜产业实体,壮大蔬菜经济。实行以奖代投,对已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和开发大户实行重奖,对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实行重点扶持。近年来,我县已重奖蔬菜产业开发大户5户,奖励金额5万元。四是组建协会组织。努力完善协会规章制度,提高协会运作和管理水平。举办科技培训班,提高会员科技水平。目前,全县已发展各类蔬菜协会组织7个,会员3200人。仅望城村蔬菜协会就有会员127人,种植面积1500多亩。

蔬菜经济产业链探析 篇2

1 科学规划布局及基地规模

按照“以葫芦河川道区为重点, 以塘坝库区为补充”的发展思路, 不断优化区域布局、扩大基地建设规模, 到2017年建立芹菜生产基地0.80万hm2。一是建设葫芦河川道区井灌区芹菜生产基地0.53万hm2。主要包括新营乡、火石寨乡、吉强镇、硝河乡、将台乡、马莲乡、兴隆镇。二是水库、骨干坝、塘坝、水堰等水源补灌区芹菜生产基地0.27万hm2。发展以膜下滴灌、微喷为主的节水灌溉技术, 建立缓坡地、平台地芹菜种植基地。主要包括新营乡、火石寨乡、吉强镇、马莲乡、将台乡、兴平乡、偏城乡。

2 生产发展的重点

2.1 引进优良品种

以市场需求为目标, 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 引进选育一批优质、抗病、高产、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

2.2 加快新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按照良种良法相配套的原则, 加快栽培技术集成创新步伐, 推出一批安全优质、省工节本、增产增效的实用栽培技术。重点研究芹菜连作障碍治理、病虫害绿色防控、高效节水灌溉、土壤有机质提升、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 进一步提高蔬菜生产的科技水平。

2.3 加快蔬菜机械化生产技术的研发推广

加强与农业机械科研单位的合作, 研发和引进芹菜覆膜穴播压沙播种、采收机械, 在芹菜机械化生产上取得突破。

2.4 推进蔬菜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

重点推广使用频振式杀虫灯、黄板、生物源农药及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 从而达到有效控制蔬菜病虫害, 确保蔬菜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

2.5 加强蔬菜集约化育苗厂建设

在蔬菜优势产区, 加强蔬菜集约化育苗示范场建设, 计划建成智能日光温室育苗中心, 年育苗能力达到5000万株以上。

2.6 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完善水利设施建设,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源保障能力, 推广节水灌溉及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井灌区完成节水灌溉0.96万hm2, 发展滴灌技术0.38万hm2, 微喷技术应用0.58万hm2。积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和雨水集蓄利用技术, 利用现有水库、骨干坝、塘坝、水堰等水源扩大蔬菜种植面积, 推广芹菜膜下滴灌0.27万hm2。同时, 建设路面硬化的田间主干道和支道。逐步建成能灌能排、土壤肥沃、通行便利、抗灾能力较强的高产稳产蔬菜生产基地, 切实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3 流通加工发展的重点

3.1 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在现有基础上, 改造和建设吉强、将台2个大型外销批发市场, 新建新营、兴隆等蔬菜产地批发市场, 重点建设冷藏保鲜、加工配送、电子结算、信息与追溯平台、质量安全检测、交易厅棚和废弃物处理等流通基础设施, 建成灵敏、安全、规范、高效的蔬菜物流和信息平台[1]。

3.2 强化产销衔接

加强与大中城市蔬菜批发市场的协作, 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在西吉县建立蔬菜供应保障基地, 与销售市场建立直接购销关系;支持大型连锁超市与营销专业合作社等开展“农超对接”, 组织引导大型零售企业、学校、酒店、厂矿等用菜大户与蔬菜生产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直供直销;在重点蔬菜销售市场建立“西吉芹菜”直销点, 减少流通环节[2]。

3.3 加强蔬菜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重点加强分级、包装、预冷等设施建设, 提高蔬菜预冷等商品化处理能力。完善蔬菜冷链配送设施建设, 发展保温、冷藏运输, 稳定商品质量、减少损耗。整合现有资源, 新建4个日加工能力500 t以上冰加工厂, 使冰块日生产能力达到3 000 t以上。支持蔬菜批发市场、蔬菜流通企业建立1个中大型净菜加工配送中心[3,4]。

3.4 完善市场信息网络服务

建设蔬菜网络信息平台, 开展蔬菜生产信息监测, 对全国同类蔬菜的播种面积、产量、上市期和产地价格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和发布, 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生产和预警信息。

3.5 培育农产品流通主体

重点扶持壮大有一定实力、群众基础好、带动作用明显的蔬菜专业合作社, 完善“公司 (合作组织) +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到2017年, 各合作组织吸纳蔬菜种植户可达80%以上。

3.6 培育发展蔬菜加工企业

在重点发展鲜菜外销的同时, 积极发展蔬菜加工, 通过招商引资, 大力引进培育蔬菜加工企业, 发展芹菜汁、胡萝卜汁、萝卜腌制等蔬菜加工, 培育一批蔬菜加工品牌。到2017年, 蔬菜加工达到蔬菜生产总量的10%以上。

参考文献

[1]和建英, 唐庭芬.浅谈香格里拉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发展建议[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4 (8) :9.

[2]李健民.台江县绿色蔬菜产业发展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 2014 (16) :14-15.

[3]米建梅, 王英利.阳泉地区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方向[J].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4 (13) :33-34.

寿光市蔬菜产业标准化生产探析 篇3

【摘要】 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是解决蔬菜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举措,本文从政策层面上总结了山东省寿光市蔬菜标准化生产的经验及做法,但寿光蔬菜标准化生产上还存在诸如农户采标不积极、检测体系不健全、合作组织作用发挥不完善等问题。

【关键词】 蔬菜 寿光市 标准化生产 质量安全

【Abstract】 Promoting standardization of vegetable produc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resolve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vegetables. The paper sums up the experience of standardization of vegetable production in Shouguang. But that has some problems, such as farmers accept the standardization in production negatively, the examination system isnt perfect and the cooperative doesnt bring its function in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Key words】 VegetablesShouguangStandardizationThe quality and safety

一、意义

随着国内外蔬菜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力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既是解决蔬菜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蔬菜产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力措施。

山东省是我国的蔬菜生产大省,寿光市是中国的“蔬菜之乡”,无论是蔬菜产量还是蔬菜出口量,在全国各省之中都名列前茅,寿光市蔬菜产业的发展,对山东省具有重大的影响意义。对寿光市蔬菜产业标准化生产的现状及问题进行调查及分析,对提高山东省蔬菜产品质量,增强山东省蔬菜的市场竞争力,推进山东省乃至全国的蔬菜生产的发展,推动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样对山东省蔬菜标准化实施的研究,对全国农业标准化的实施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寿光市蔬菜标准化生产及经验做法

寿光农业标准化水平较高,是全国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自2001年农业部在全国开展“无农药残毒放心菜”活动以来,寿光被确定为全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试点市之一。农业部连续五年对寿光蔬菜进行例行抽检,合格率均名列前茅。2003年被列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县(市),2005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12月26日,又一张城市名片——“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授予该市,这是潍坊市第一个获此荣誉的县级单位。

寿光市一直把标准化生产视为“寿光蔬菜”品牌的生命线,几年来一直不断加强蔬菜生产基地的运作及管理,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及商标注册工作,并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和检测体系,进一步加快了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步伐。

(一)寿光市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为保障农产品的消费安全,成功创建“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该市几年来一直致力于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建成了5处国家、省级优质农产品基地,6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500多个农产品示范区,有17处共26万亩优质菜果基地获得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5个蔬菜生产基地被农业部和山东省评为“无农药残留放心菜”生产基地。

各镇及街道办事处从实际出发,建设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市政府不仅致力于无公害生产基地的建设与发展,而且大力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突出抓了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工程。同时采取有力措施,有计划的建设了燎原果菜、化龙胡萝卜、古城西红柿等市场竞争力强的优质蔬菜生产示范基地,这些基地标准高、规模大、都有专业的公司带动,对全市的标准化生产起到了带头及辐射作用。

(二)产品认定及品牌的创立与管理

该市在积极发展蔬菜生产基地的同时,也在加强品牌申报工作。近年来,该市围绕打造知名品牌,积极开展“三品”生产基地认证、产品认证、商标注册和名牌申报工作。目前,该市已认定“三品”蔬菜基地65万亩,认证“三品”蔬菜产品32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6处,面积36万亩,认证无公害蔬菜97个品种,并注册了“乐义”蔬菜、“欧亚特”蔬菜、“洛城”蔬菜、“圣珠”西红柿、“王婆”甜瓜等20种蔬菜商标。并通过创建“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寿光蔬菜”品牌的知名度。

(三)对农业投入品的管理

对于农业投入品,农业部在2006年给出了这样的含义:“农业投入品是指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或添加的物质。”在蔬菜产业来说,投入用品包括种子、肥料、农药等农用生产资料产品和农膜、农业工程设施设备等农用工程物资产品。

要把蔬菜质量安全工作做到实处,必须抓好农业投入品源头控制,在蔬菜生产过程中,不论是生产基地还是普通农户,在农业肥料的使用上也十分注意。2000年以来寿光市以生产“放心菜”作为蔬菜生产的切入点和立足点,开始了旨在提高蔬菜质量的“无农药残留放心菜”工程,此工程的实施,对全市的蔬菜质量安全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在施药管理上,一般都有合作组织派专门技术人员来培训指导。

(四)农产品质量的监督与检测

农产品质量的监督与检测是标准化生产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寿光市政府投资1000多万元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各镇(街道)、村、蔬菜批发市场公司等也多方筹资,建设了21处蔬菜质量速测室,并积极督导市场检测室开展自检,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每月对基地、熟菜市场、超市及加工企业的蔬菜抽检200个样品以上,市镇两级每年共检测蔬菜样品50000个以上,检测结果实行通和追究报制度,对经检验超标严重的蔬菜进行公开销毁,对出现问题的追根溯源。

在农资监管方面,将农药市场特别是高毒农药的经营使用作为工作重点,加大监管力度,从生产源头上控制药残及保障蔬菜质量的安全。

(五)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的产生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传统的以单个农户为经营单位的农业生产经营存在规模小、交易成本高、效益低下等现实问题,而新型农业合作组织能弥补分散经营的不足。

寿光市近年来始终把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组织引导农民进入市场作为蔬菜产业发展的关键措施来抓。目前,全市的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20多个,辐射带动40%的村,约10万农户,为农民持续增收创造了良好条件。该地的新型农业合作组织有以下几个类型:龙头企业带动型——该地把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环节来抓,扶持壮大了天成食品等48家潍坊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增强了辐射带动功能。公司加基地带农户模式——让农户以各种形式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实现企业与农民的双赢。一方面保障了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也真正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寿光市蔬菜标准化生产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一)农业标准的实施还没有成为农户的自觉行动

针对无公害产品生产来说,农户在生产过程中,面对优质、高产及增收,出于理性人的选择,他们会选择低成本、高收益。由于市场准入的困难性,无公害蔬菜要进入市场,需要无公害蔬菜认证,但是通过无公害蔬菜认证一般不会显著的提高蔬菜的价格,反而会增加生产成本。质量的提高可能会带来产量的下降,在蔬菜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产量下降必然会使农户的收益减少,农户为了保住其收益,在生产过程中就不会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技术规程进行生产,看似实行了标准化生产,实则不然,这些产品在市场进入上又会受到排挤,价格上不去,农户得到的收益反而会下降。

要使农户充分认识到市场的需要,作为农产品生产者,其能够准确判断消费者的需求,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按照技术标准安排蔬菜生产过程。让农户真正了解标准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增强生产者、经营者的标准化知识,通过标准技术的推广应用,让农民得到实惠,进而增强农户实施标准化生产的信心,把实施标准变成农户的自觉行动,使农户真正成为实施农业标准化的主体。

(二)农业检测体系不健全,影响农业标准化生产的质量

虽然有专门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配备了检测需要的各种先进仪器,并特别配置了蔬菜质量流动检测车,但抽样检测,不能确保所有产品的质量;而且,对一般农户的产品进入普通市场的检测,也只是依靠收购人员肉眼观测其色泽、美观度等外部特征,而对于产品的内部特征,包括农药残留、化学物质残留等,都是检测不出来的。另外,农业检测一般仅限于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等的质量检测,都是对产品本身进行检测,对产地环境缺少相应的检测措施。农业生产资料也就是农业投入品的管理上虽然严格,但是农户为提高产量,依然会或多或少的施加一些化学性肥料,这不能够从源头上根本控制农产品的质量。

对于普通蔬菜种植户来讲,要做到从产地环境到生产过程都达到技术标准,如果仅仅靠单个农户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做到的,要真正达标,付出的成本太高。检测体系不到位、成本高使得农户面对标准化生产不积极,这就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引导农户组织生产,进行联合检测,不仅对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质量检测,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都要进行相关的检测和监督。

(三)合作组织没有覆盖所有种植农户,部分组织并没有完全起到作用

在非标准化生产基地的种植区,生产者各自为战,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小,组织化成熟度低,大都是按照经验或是自己预测市场走向来进行生产,在生产过程中期望产值高一些、收益好一些,只注重产量的提高,会影响产品质量的提高。在标准化生产基地或附近,已经出现了很多专业合作组织,对标准化生产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农户都参与了农业组织,有的农户也参与了诸如农医合作社,但是合作组织对农户的帮助并不是很大,田间指导间隔时间过长,致使农户“病急乱投医”,从而导致了农产品质量出现问题。

蔬菜标准化生产的具体实施形式有很多,像龙头企业带动型、公司加基地带动型,规范的、比较标准的大的合作组织在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已有很多,对生产者的生产经营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比较小的自然村,农户分散经营,不妨以合作社、农民协会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企业作为蔬菜标准化实施主体。因为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联系农民和市场、农民与龙头企业的纽带,是蔬菜标准化实施成败的关键。可以以行业为条件实行行业合作社,也可以以地域为依托,在这些小的、被生产基地或是龙头企业忽视了的地区,可以农民自己办、依托龙头企业办,也可以由涉农部门牵头办,将蔬菜生产真正纳入组织化生产。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寿光市产业的调查并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寿光市的蔬菜标准化生产相对来说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虽然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些许问题,但是随着消费者市场对产品质量安全需求的不断提高,蔬菜标准化生产的要求也日渐增高,以后不妨以以下思路来进行生产:在充分考虑各种“无公害”、“绿色”或“有机”因素的前提下,加强蔬菜合作社建设,以夯实蔬菜产业标准化生产为基础,促进蔬菜生产的发展,提高蔬菜产品大的质量水平;并不断促进蔬菜深加工和营销体系建设,延长蔬菜生产的产业链,以增加蔬菜产业的发展动力;并积极引导蔬菜种植农户的行为,使农户自愿纳入到标准化生产体系中来,将蔬菜标准化生产作为一项自觉地行动而不是被强制的行为。最终是能达到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对质量安全的需要,促进寿光乃至山东蔬菜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苗锦山等.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经验、启示和对策[J],中国蔬菜,2008(10)

[2] 刘天英.寿光蔬菜产业的发展之路[J],中国瓜菜,2008(6)

[3] 范毅.山东省蔬菜标准化实施问题研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农业大学,2004(5)

[4] 张吉国.农产品质量管理与农业标准化[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山东: 山东农业大学,2004(5)

[5] 张纯义.农业标准化的现状与政策[J],中国标准化,2002(5)

蔬菜经济产业链探析 篇4

一、存在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自撤市变区后,**区已经形成一支以发展区域经济为主导,科技型、生产型百家争鸣的民营经济队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这个区现有民营企业

家,从业人员人,注册资金

元。这些民营企业在市场各个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综观**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突出存在以下问题:

1、经济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力不强。这个区的民营经济大部分集中在第一、第二产业上,往往是就地取材,而涉足产品深加工、科技含量高的领域非常少,逐步形成了产业结构单一的不良格局;正是由于其结构不尽合理,造成了数量多,经济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在一些规模经济要求高的行业,比如房地产开发等,大多数企业没有达到合理的经济规模。另外,单厂企业多,缺少多厂结构的复合型企业。

2、管理相对落后,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当前,这个区民营经济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变过来,多数民营企业没有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还是按照“家族式”、“一言堂式”的体制在运行。效率低、成本高、服务质量差,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

3、发展模式滞后,没有做到可持续发展。这个区的民营经济至今仍然是以消耗大量资源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对环境压力比较大。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在保护环境,保护资源,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合理开发和使用各种自然资源等问题上做的不够,急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此外,民营经济还存在城乡差距较大、吸纳就业人员不多等问题。从以上问题的实质来看,其造成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做好经济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严峻课题。

二、对策建议

温家宝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带动结构调整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要着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龙头企业可以是生产加工企业,也可以是科技企业、流通企业和中介组织。从**区的区情出发,把民营经济的发展规范问题置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大局中去运筹,置于产业化经营的链条中去把握,置于产业化经营龙头的地位中对待,制定发展目标和途径,完善内部管理。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积极开拓发展空间,全方位促进民营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

针对优化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这一问题,调研组认为: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适应性调整,而是新技术革命带动的,对经济的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调整。”在这里,主要就优化产业结构对策建议谈点想法:

一是就政府部门而言,应积极做好:

1、搞好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组织协调。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作,地方政府要把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建议地方政府成立民营经济结构调整的专门机构,统筹安排全区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2、制定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专项规划。建议区委、区政府结合编制全区发展计划,把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列为发展计划的一个专项规划,重点研究提出全区民营经济发展方向,制定民营经济向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的步骤,提出相应的政策扶持措施,确保民营经济在发展上的科学化和合理化;

3、竭尽全力做好服务工作。各级管理部门要以日常管理为切入点,以市场调研为突破口,适时为民营企业出谋划策。具体到实践中,要为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做好指导、协调工作,不设卡,不刁难,对民营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积极帮助解决。同时要通过宣传,增强民营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自觉性和紧迫感,提高他们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就民营企业自身而言,要做到“三个加快”,即:

——通过技术进步,加快现有民营经济的改造。针对当前民营经济的结构单一这一现状,应当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传统产业技术的改造,提升产业水平和素质。一是积极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公有制企业改革,发挥公用制企业基础雄厚等优势,促使民营经济投身其中;二是围绕民营经济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防治污染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相关行业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三是提升民营经济的技术含量,以科技为先导,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在发展方向上,加快发展水平高、前景广阔的新产业。对此,要从传统的一产上“解放”出来,积极向二产、三产“进军”。同时,对那些资源型的产业,需要因地制

宜地发展持续和替代型的产业。当前,我区要从实际出发,以逐步走产业化道路,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为重点,将传统工业与新型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推动整个民营经济的优化升级和持续发展。

范文网

——在结构调整上,加快推进民营企业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民营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点。针对当前我区民营经济在技术上存在的问题,民营企业要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整合人才资源、加强科研,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科技型企业的差距。

麒麟蔬菜产业发展 篇5

2008年我区的蔬菜生产在麒麟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在全区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支持下,蔬菜站认真组织规划,做好蔬菜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使蔬菜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就当前蔬菜生产情况汇报如下:

一、麒麟区蔬菜生产及产业发展现状

蔬菜产业作为麒麟区培育的一个主导产业,在麒麟区区委、区政府及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蔬菜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到2007年底,全区已建成商品蔬菜基地 30500亩,蔬菜种植面积达14万亩,其中:商品鲜菜25100亩,鲜食豆类33000亩,大蒜32000亩,早洋芋7000亩,水生蔬菜9520亩,甜玉米18356亩,辣椒14000亩,魔芋2100亩,食用菌250亩;实现总产量19886万公斤;实现总产值20670万元。示范种植各类蔬菜样板12700亩,其中大蒜5000亩,小粒蚕豆3000亩,辣椒500亩,水生蔬菜1000亩,甜玉米3000亩,魔芋200亩。在蔬菜加工营销上,收购外销大蒜1500万公斤,外销值2250万元,深加工企业收购加工大蒜原料150万公斤,加工产品3万公斤,产品销售值75万元。速冻厂全年共收购各类蔬菜加工原料860万公斤,其中:甜玉米610万公斤,小粒蚕豆100万公斤,豌豆100万公斤,朝鲜蓟50万公斤;加工各类产品366万公斤,其中:小粒蚕豆80万公斤,甜玉米250万公斤,豌豆30万 公斤,朝鲜蓟6万公斤。销售产值可达2600余万元,比2006年增500余万元;韭菜花厂共收购韭菜花原料3.2万公斤,销售商品韭菜花15万公斤,实现销售值180万元;外贸销售产品111.6万公斤,实现收入90余万美元。在种植上基本形成以三宝镇、越州镇、白石江办事处、茨营乡为主产区的生产格局。种植品种不但增多,如大蒜、甜脆豌豆、莲藕、辣椒、甜玉米等品种的种植规模每年均在万亩以上。同时全区取得了6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及小粒蚕豆、甜玉米、大蒜、蒜苔等11个产品的无公害农产品认定证书。

2008年我区计划蔬菜种植总面积137950万亩,总产量20133万公斤,总产值21773万元。其中:商品鲜菜39300亩,水生蔬菜7600亩,鲜食豆类33250亩,大蒜27400亩,辣椒3000亩,甜玉米20600亩,魔芋1600亩,早洋芋7500亩,食用菌250亩。

到目前已完成蔬菜种植面积130452亩,占计划的95%,总产量12200万公斤,占计划的61%,总产值12336万元占计划的57%。其中:商品鲜菜33644亩,水生蔬菜7600亩,鲜食豆类32156 亩,大蒜27529亩,辣椒4233亩,甜玉米14925亩,魔芋1600亩,早洋芋8560亩,食用菌205亩。

二、麒麟区蔬菜产业亮点

1、资金投入大,蔬菜产业有新的进展。五年来,共计投入各种资金525万元,用于蔬菜基地建设、技术储备、种植补足等各项工作,推进了蔬菜产业发展进程,商品蔬菜基地从2002年的4947.2亩扩建到2007年的30000亩,2007年种植面积141326亩,比2002年增91412 亩,增幅54.6%,年总产值从11227万元增加到20670万元,增9443万元,增幅达84.1%。蔬菜产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蔬菜种植格局基本形成,成为一个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主导产业。

2、科技储备从弱到强,蔬菜种植水平有新的提高。组建区乡五个蔬菜技术推广站以来,蔬菜技术推广从无到有,蔬菜部门从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入手,强化推广,蔬菜生产技术贮备从无到有,服务功能不断加强。试验示范新品种171个,推广种植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5%以上,引进浅水藕推广种植,解决了水田种植结构调整的难题,成为我区水田蔬菜种植的又一新亮点。开展各类科技培训513场次,培训人员56343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0900份。形成了以商品鲜菜、鲜食豆类、鲜食甜玉米、大蒜、水生蔬菜等种植格局。

3、加工企业逐渐壮大,蔬菜深加工有新的突破。

五年来,我区的蔬菜加工企业从小到强,不断发展壮大,从单一的韭菜花加工厂发展到现在有一定规模的蔬菜速冻食品加工厂。麒麟蔬菜食品速冻加工厂现有两条蔬菜速冻加工生产线,每小时可加工蔬菜3.5吨。产品储藏低温冷库两栋,储藏量1100吨。加工的主要产品为甜玉米、甜脆青豌豆、小粒青蚕豆、甜椒、朝鲜蓟等品种。产品供不应求,现已基本形成了期货加工生产模式。每年需各类品种种植基地50000亩左右,初级加工原料产品1000万公斤以上,豌豆、甜玉米、小粒蚕豆等传统品种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4、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无公害蔬菜生产取得新的成效。蔬菜种植规范化、标准化生产进程加快,编写了麒麟区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手册,无公害蔬菜生产取得新的成效。五年间认定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面积6万亩,其中鲜菜基地4万亩,大蒜基地1.5万亩,韭菜花基地0.5万亩。通过农业部无公害认定蔬菜产品7个。

5、外向型蔬菜生产势头强劲,提升了蔬菜产业经营水平全区举办蔬菜样板18100亩,其中:外向型蔬菜样板10000亩(出口朝鲜蓟600亩,外销鲜菜4400亩,大蒜样板2000亩,出口小粒蚕豆2000亩,加工型甜脆豌豆500亩,加工型甜玉米500亩),水生蔬菜样板3000亩、鲜食豆类5000亩。为使样板真正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蔬菜站认真组织并结合全区生产生产布局和加工龙头企业的需求进行落实,具体是:

1、围绕蔬菜食品速冻加工厂,在三宝锦绣生态园发展种植出口朝鲜蓟样板600亩,在茨营乡种植小粒蚕豆样板5000亩,甜玉米样板500亩;在廖廓街道种植甜脆豌豆样板500亩。

2、在香港乐颐果菜公司的带动下,在茨营乡茨营坝子发展外销鲜菜样板3400亩,越州勇记农业公司在马房发展供港外销蔬菜1000亩。种植品种主要以上海青、菜心、芥蓝、青笋瓜、蕃茄、小苞、大白菜、花菜等外销鲜菜为主;在三宝镇黄旗举办水生蔬菜样板3000亩;在越州镇横大路举办大蒜样板2000亩。目前已经完成各类蔬菜样板种植16800亩,其中外向型蔬菜出口朝鲜蓟600亩,外销鲜菜3200亩,大蒜 2000亩,出口型小粒蚕豆2000亩,加工型甜玉米 500亩,加工型甜豌豆 500亩,水生蔬菜3000亩,鲜食豆类5000亩。通过在龙头带动、样板示范、农户参与的蔬菜样板 工程实施模式的推动下,提升了麒麟区蔬菜产业化经营水平。

三、蔬菜龙头企业产、加、销情况

麒麟区现有蔬菜龙头企业三家,直接参与我区蔬菜产业化经营,分别是麒麟蔬菜食品速冻加工厂、香港勇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香港乐颐果菜公司。目前我区拥有滇东北乃至全省最大的蔬菜加工企业——麒麟蔬菜食品速冻加工厂,并引进了勇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香港乐颐果菜公司等鲜菜龙头企业,带动了蔬菜产业化的整体发展。二是在香港乐颐果菜公司的带动下,在茨营乡茨营坝子发展外销鲜菜样板3400亩。产品直接销往香港地区,每年需要大量时鲜蔬菜产品。带动农户1000余户、产品实行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三是越州勇记农业公司在马房发展供港外销蔬菜1000亩。种植品种主要以上海青、菜心、芥蓝、青笋瓜、蕃茄、小苞、大白菜、花菜等外销鲜菜为主目前,勇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基地种植的短、平、快时鲜蔬菜直销香港市场150多吨,实现销售收入225多万元。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区的蔬菜产业发展速度与市场发展速度不相匹配,龙头企业不强,区位优势和自然优势潜力仍未发挥,仍处于低层次、低水平发展阶段。主要表现是:

1、部分干部群众对发展蔬菜产业的认识不够,没有真正把蔬菜产业作为当地的一个后续支柱产业来扶持和培育,在工作精力上投入不够,没有补助就不做的现象比较严重。

2、主导品种效益还不明显,现形成的5大主导品种(甜玉米、甜脆豌豆、出口型小粒蚕豆、水生蔬菜、大蒜)平均效益不明显。虽然蔬菜价格普遍较去年偏高,但大蒜产品蒜头的价格仍然较低,平均单价瓣蒜售价最好的在0.5元,平均价格只有0.35左右,独蒜售价只在0.8-1元,并且还没有外地商家来采购,导致农户的大蒜不但价格低还大量积压,较大程度的影响了蒜农的种植积极性,也影响了整个大蒜产业的发展。

3、龙头企业带动不强,与农户的利益共同体还未形成,一方面企业收不到原料,另一方面农户叫种出产品来卖不掉,双方利益无法保证,阻碍产业的健康发展。

4、科技推广、业务工作经费严重不足。科技试验示范工作开展少,严重影响了科技储备和实用技术的总结推广。

5、蔬菜生产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率低。

五、2009年-2012年总体发展目标及主要措施

坚持依托区位优势,服务城市,围绕加工营销企业,大力发展城郊型和外向型蔬菜生产,利用大棚、喷滴灌等现代生产设施,推广各种生物、物理病虫害防治等无害化技术,全面提升产品标准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走品牌化生产发展道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蔬菜产业。

(一)发展目标

2009年-2012年计划新建商品蔬菜基地4万亩。到2012年蔬菜种植总面积达18万亩,实现产值6亿元。2009年计划蔬菜播种面积达14万亩,新建商品蔬菜基地1万亩,产量2.24亿万公斤,实现 产值2.44亿元;完成加工外销蔬菜500万公斤,实现加工值4000万元;2010年实现蔬菜播种面积17.33万亩,新建商品蔬菜基地1万亩,产量2.9亿公斤,产值4.5亿元,完成加工外销各类蔬菜700万公斤,实现加工营销产值5000万元;2011年计划蔬菜播种面积17.5万亩,新建商品蔬菜基地1万亩,产量3.1亿万公斤,实现产值5亿元;完成加工外销蔬菜500万公斤,实现加工值4000万元;2012年实现蔬菜播种面积18万亩,新建商品蔬菜基地1万亩,产量3.2亿公斤,产值6亿元。

(二)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任务目标完成

为确保蔬菜产业稳步健康发展和各项任务目标的顺利完成,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各级领导和干部对发展蔬菜产业的关心、支持力度。把蔬菜产业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要按照“一个产业,一个班子,一个配套政策,一个实施单位,一个考核办法”的要求,认真做好蔬菜产业化经营的研究、规划、实施及管理工作,实现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2、加快基地建设,促进蔬菜规模化生产

在基地建设上采取统一规化、分布实施的原则,采取谁积极,谁先建,扶持谁的办法。以白石江、沿江等乡镇建设城郊商品蔬菜基地为主,种植“短、平、快,小而全”的时鲜蔬菜;以茨营坝子、越州马房和上坡建设打造外向型现代蔬菜种植示范基地为主,大力发展订单蔬菜生产,种植外销和速冻蔬菜品种;以三宝镇五联、新龙建设名 特韭菜花原料基地为主,扩大韭菜、苤蓝、辣椒种植面积,满足加工需求。通过基地建设后逐步培育一批产业发展优势区域,建立一批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不断扩大蔬菜生产基地规模。基地建设要选择在生产条件好、水源充足、环境不污染的田块。

3、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发挥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在扶持培育蔬菜龙头企业过程中,坚持“引外龙、扶强龙、育小龙”的原则,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鼓励企业、单位、个人参与蔬菜产业化经营。大力组建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蔬菜协会等营销组织,同时在引进外企过程中,要做好区域内现有加工营销企业的改造和嫁接,使其发展壮大。对进驻和新组建的企业享受麒麟区招商引资的各种相关优惠政策。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互惠互利、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发挥龙头的带动作用,走“公司(合作组织)+基地+标准化+农户”的运行机制,促进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良性循环,创建麒麟蔬菜品牌,提升蔬菜产业经营水平。

4、加快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对产业发展支撑作用

围绕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高效农业,加大科技创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以及传统优势品种的更新换代的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增强技术储备。推广应用大中小塑料棚、地膜覆盖、良种良法、立体栽培技术,合理安排茬口,应用喷滴灌、生物和物理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高效栽培技术措施,提高产品质量;充分调动各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大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推广普及先进、实用的 生产技术,培训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提高蔬菜生产科技含量,发挥科技在生产中的支撑作用。

5、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严格奖惩措施

区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扶持基地建设、科技试验推广、现代蔬菜生产设施建设等补助。区乡两极建立健全蔬菜产业领导小组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蔬菜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做好工作目标责任书的签定及对目标任务的检查落实和年终考核奖惩。各乡、镇(街道、区)要好做规划,明确任务目标,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到人,狠抓落实,确保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

六、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1、外销蔬菜品种及新技术试验示范扶持资金力度;

2、无公害蔬菜基地产地、产品认证投入;

3、加强对龙头企业的引进扶持力度;

4、增加部门工作经费,增强科技服务体系。

5、加大蔬菜产业的投入力度,使蔬菜产业能做强做大,打造精品蔬菜,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村级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篇6

为推进蔬菜产业加快发展,促进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特制定xx村蔬菜产业2012—2015年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

2010--2011年,共投资650万元建10栋43型节能温室大棚、50栋“三竹一鉄”蔬菜大棚。为使蔬菜种植业在兴牧扎实推进,为让蔬菜种植户收获更大的效益,2011年,xx村还引进前旗绿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投入960万元兴建的占地4万平方米的脱水蔬菜厂,附带杂粮收购与饲料加工场,预计2012年底投入使用。

xx村蔬菜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上规模蔬菜基地不够,蔬菜生产的规模效应没有充分显现;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加工及流通业发展不充分等。

二、产业前景预测

(一)随着农村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到2015年农村蔬菜消费商品化程度由现在20%提高到50%,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无公害蔬菜、净菜、菜汁饮料等潜在市场较大。

(二)蔬菜产业在农产品发展中潜在优势明显。近年来,国内主要农产品转入买方市场,粮棉消费呈逐年下降态势,肉类食品消费呈现出增幅由大变小进而基本稳定的态势,而果蔬食品消费持续上升。蔬菜消费又呈现营养化、多样化、优质化和均衡化的趋势。而蔬菜对气候、资源等的要求,决定了均衡供应不可能完全本地化,蔬菜在区域间品种、季节性调剂的范围大,蔬菜潜在市场相对广阔。国际上,我国蔬菜生产成本及价格将保持相当长的竞争优势,改进产后商品化处理和储运、营销手段,提高加工品质量,市场前景可观。

(三)蔬菜产业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作用明显。从调查情况看,目前日光温室亩纯收益约6000—8000元,大中棚2000—5000元,露地菜1000—3000元,大大高于粮油作物,蔬菜将是在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中主导产品。突破加工、流通,拉长产业链,蔬菜产业整体效益将进一步提高。

(四)蔬菜产业发展可拉动二三产业发展和劳动力转移。蔬菜生产作为第一产业,其劳动用工量和劳动强度较大。按照大田种植4亩一个劳力、棚室菜一亩一个劳力测算,目前全嘎查从事蔬菜生产的劳力约50人,如蔬菜种植棚室面积扩大到200亩,则年需增加劳力约200人。蔬菜加工、流通及服务业发展潜力大。按目前蔬菜产量、加工品价格及出口比例推算,蔬菜加工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约可增加产值5亿元,增加出口创汇3500万美元。蔬菜产业的发展,还将带动食品工业、仓储运输业、农资产业和各类中介组织的发展,将拉动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空间。

三、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动力,用科学发展观和现代生态农业观引导蔬菜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嘎查地缘优势,优化结构,扩大规模,主攻质量,发展名优品牌产品,加强蔬菜产销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扶持发展蔬菜生产加工流通,提高蔬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面推进我嘎查蔬菜产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二)规划原则

1、科技先导原则

强化科技进步,技术创新。以蔬菜优良种子种苗生产推广、安全优质蔬菜生产技术规范、高效蔬菜生产和流通体系建立为重点,实现科技化、集约化、高效化。

2、效益优先原则

强化资源的利用效率,节本增效。以特色、原产地蔬菜为主,发展优势品种和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推行高效栽培模式和先进生产技术,实现增产增效,持续发展。

3、经营配套原则

强化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使蔬菜种苗环节、生产环节、加工环节、经营环节等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推进蔬菜产业的安全、优质、高效,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

发展思路:围绕xx村农业今后的调整方向和发展定位,立足于城镇化、工业化不断推进,呼应前旗建设发展战略,突出蔬菜产业的生态化、市场化、产业化和高效益。按照“服务城镇、致富农民,加快发展,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在兴牧重点发展成规模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在临近嘎查重点推进大田蔬菜。努力做到基地规模化、栽培设施化、生产科技化、品种特色化、产品绿色化、服务社会化、过程产业化、合作紧密化,具有合肥特色的蔬菜产业发展之路。

总体目标:到2015年,全嘎查商品蔬菜生产面积达5000亩。蔬菜产品实现无公害标准化。

五、主要任务

1、规模蔬菜提高效益。蔬菜生产基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规模化,按照亩均净效益2000元以上标准,迅速扩大高效蔬菜的种植规模,至2015年末建成200个蔬菜大棚,大田蔬菜种植面积达5000亩,基本达到高效农业要求的规模基地。

2、品牌蔬菜提档升级。争创盟级名牌。集中力量每年打造1至2个品牌蔬菜,力争到2015年末全嘎查拥有盟级名牌3--5个,自治区级名牌1-2个。

3、蔬菜安全保障有力。强化监测、监管力度,全面做好xx村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监控,完善蔬菜质量抽检制度,确保兴牧蔬菜质量安全。

六、保障措施

(一)科学规划,精心组织,稳步实施。根据《xx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精神,制订xx村蔬菜等产业发展规划。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大基地、大市场、大龙头、大服务”的总体要求,分解落实各目标任务,分步实施。

(二)强化扶持政策,建立资金投入体系。抓住国家扶持发展现代农业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发挥财政投资引导作用,将蔬菜产业建设的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要在现有的基础上逐年有所增加。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资金也要重点支持蔬菜产业建设。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认真总结引导农民发展棚室蔬菜的成功经验,加速推进工商资本、城镇资本投资现代蔬菜产业的步伐。

(三)推进蔬菜适度规模种植。加大对蔬菜规模化种植的指导和引导,要巩固和扩大初具规模化水平的各类蔬菜基地,改变纷乱零散的种植局面,鼓励扶持种植大户和种植能手扩大生产规模,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加工企业+农户等形式引导菜农适度规模种植。

休闲产业经济发展模式探析 篇7

休闲产业不是某个具体的产业, 主要包括休闲主体产业和休闲延伸产业, 休闲主体产业具体包括休闲旅游产业、文化休闲业和体育休闲业, 休闲延伸产业具体包括休闲农业、休闲商业、休闲工业等。休闲旅游和休闲农业可彼此交叉, 形成观光农业;休闲旅游与休闲商业交叉, 形成城市观光、休闲购物;休闲旅游与休闲工业相结合形成以求知、购物、观光等为一体的工业旅游产品。

一、新农村建设与休闲农业推广是休闲经济的重要模式之一

2007年3月16日, 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联合下发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 提出各级农业和旅游部门要把乡村旅游纳入重要工作日程, 成立乡村旅游工作领导机构, 实行分级、分工责任制。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业务指导, 帮助策划乡村旅游项目, 整合、提升旅游产品的档次, 拓展乡村旅游市场, 满足国内外不同层次消费者休闲度假的需求。这个通知对于厌倦了朝九晚五、水泥森林的城市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为工作之余的休闲度假找到了好去处。

休闲农业是个大系统, 它包括观光农业———田园风光与民俗观光、农业新村观光、古村落开发、改造自然的绝景或胜景、高科技农业观光园等等。观采林业———林也可观, 如原来是栽经济林, 现在可以通过设计, 做到春天是花, 夏天是树, 秋天是叶……或将花卉栽成大片的几何图案, 真花像假花, 假花像真花。如宁波奉化滕头村, 建成了1公里长的“全国第一条柑橘观赏林”, 从1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种嫁接, 培育出130多个品种。林还可采, 像各种采摘节, 樱桃、枇杷、草莓等的采摘品尝。

体验牧业———借助人和动物, 尤其是小孩子与动物的感情, 让其领养家畜, 马牛羊鸡犬均可, 还可骑牛背、挤羊奶等等。消遣渔业———池塘垂钓、水库捕鱼比赛、沙滩寻宝、江上渔夫体验、食鱼夜烧烤等等。发展休闲农业必然带来农业产业形态的更新, 随之带来服务形态的更新, 当然也带来农业经济的新增长点。

二、休闲商业是一个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美丽城市风景

发展和建设一条有特色的休闲购物街, 不仅可以繁荣一个地方的市场经济而且可以弘扬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 更可以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商业特色街”作为城市商业的缩影和精华, 作为一种多功能、多业种、多业态的商业集合体, 正成为越来越多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和外地游客的青睐, 也必然会带动地方相关产业经济的稳定增长。如位于杭州吴山脚下的河坊街, 是目前最能够体现杭州历史文化风貌的街道之一, 是集文化、休闲商业为一体的特色商业街。河坊街曾是古代都城杭州的“皇城根儿”, 更是南宋的文化中心和经贸中心。洋溢着浓郁的汉文化气息, 现在经过改造又开张了很多新的商铺。有汉方文化:胡庆余堂、方回春堂、保和堂、叶种德堂;有茶文化:太极茶楼、大和茶道馆、翁隆盛茶艹壮;有古董书画:荣宝斋、雅风堂、华宝斋;民族工艺:欧冶刀剑、喜得宝、王星记扇艹壮、龙泉青瓷、吴越人家、张小泉等。在这里, 处处都体现出现代城市人工作之余的悠闲与对历史文化的难以割舍的情感。

另外, 打造以休闲作为城市的名片或品牌形象, 是休闲商业的又一种重要模式。如杭州有“休闲之都”、“服装之都”之称, 成都有“中国休闲之都”、“最佳旅游城市”之称, 天津有“北方休闲之都”, 开封有“中原地区休闲之都”, 包头有“草原休闲之都”, 银川有“西部休闲之都”, 乃至新会的“珠三角休闲之都”等称谓。想打造休闲之都, 就要创造“城市休闲体系”, 以市民日常休闲为基础, 即首先满足本地人的休闲, 其次是以外来人为主导, 即满足外地人和外国人的休闲需求并形成文化的主导性。”

三、休闲工业是休闲产业经济发展的一种尝试

工业旅游是以现有的工厂、企业、公司及在建工程等工业场所作为旅游客体的一种专项旅游。它通过让游客了解工业生产过程, 获取科学知识, 提供集求知、购物、观光等为一体的旅游产品, 如海尔集团工业旅游、张裕葡萄酒工业旅游等。据专家预测, 工业旅游将成为21世纪最流行的旅游项目之一。

海尔集团作为中国著名家电企业, 以其严谨的现代化管理及深厚的企业文化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美誉, 前来参观的国内外人士络绎不绝。海尔国际旅行社抓住青岛市大力推进工业旅游的有利时机, 于1999年初推出“海尔工业游”项目, 将海尔独具魅力的人文景观、整洁有序的现代化生产线、琳琅满目的产品展室及中国首家由企业出资兴建的海尔科技馆作为旅游产品开发出来, 形成既有现代企业特色, 又具有旅游特点的工业旅游项目, 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参观。据统计, 自推出“海尔工业游”项目以来, 到海尔集团参观的中外游客已达到24万人次, 参观海尔科技馆游客已逾10万人次, “海尔工业游”已成岛城旅游新热点。

张裕公司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民族工业的起源。烟台张裕公司的工业旅游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逐步发展成为烟台工业旅游的拳头产品, 被山东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确定为优先发展的重点项目, 对外开放以来先后接待了数十万国内外游客, 受到了旅游者的高度评价,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目前, 工业旅游主要在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名牌企业中开展, 旅游内容集中于:参观企业标志性建筑、企业特有的人文景观以及厂区美化绿化建设;了解企业生产制造过程, 增长知识, 拓宽旅游者视野;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 感受企业文化;认识该企业或该行业的发展历史, 纵观企业或行业发展全貌。至于如何开发, 要根据企业和当地的情况而异。

总之, 休闲经济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宽广, 旅游、购物、文化、健身、娱乐、餐饮等等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休闲经济对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非常深远的, 如果休闲经济能够得到更为快速的发展, 无论对城市就业还是财税收入都贡献巨大。除了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休闲经济的发展对城市市民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的改变也起着巨大的作用。

摘要:休闲是当今社会富裕生活的象征, 休闲消费也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 休闲经济发展模式是休闲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文章从休闲农业、休闲商业和休闲工业等方面说明休闲产业经济发展模式。

关键词:休闲产业,发展模式,休闲农业,休闲商业,休闲工业

参考文献

[1]、朱丽萍.休闲产业发展探析[N].光明日报, 2008-01-15.

[2]、侯水平.四川蓝皮书:四川文化发展报告 (2007)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蔬菜经济产业链探析 篇8

【关键词】 产业集群 景德镇 瓷器

一、景德镇瓷器产业集群的产生与发展

1、景德镇瓷器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

(1)千年瓷都声名远扬。景德镇原名“昌南”,自汉朝时期就开始烧制陶器,自东晋开始烧制瓷器。景德镇在宋代出现“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景观,早在1400多年以前,陶瓷集群就初具雏形。明、清以后,珠山御厂的设立刺激了景德镇制瓷业的蓬勃发展,致使几乎所有散落在乡村的小窑作坊都集中到城区,吸纳了大量从业人员。民国时期,景德镇客籍瓷商队伍不断壮大,瓷行、瓷庄和瓷号大量涌现。各商帮都有自己的瓷行、瓷庄或瓷号,他们加强了景德镇与外地的联系,也操纵了景德镇瓷器的运销。

以上历史充分说明,景德镇的陶瓷业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陶瓷业的佼佼者,陶瓷业的规模很大,并且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集群产业体系。

(2)新中国景德镇瓷器的辉煌与没落。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景德镇先后以“私私合营”“公私合营”等方式将原来小而散的小作坊和经营实体进行整合,成立了建国、人民、为民瓷厂等十六七家大型国有瓷厂。到上世纪90代初,景德镇陶瓷品种已发展到20个大类、2000多个器型、7000多个画面,形成了日用瓷、仿古瓷、旅游瓷、建筑瓷等门类齐全的陶瓷产品体系,并远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景德镇由于地理、经济等各因素的限制并没有占据现代陶瓷业发展的先机,其市场份额也逐渐被潮州、佛山等其他新兴产瓷区所吞噬。1995年,景德镇瓷业全面陷入困境,十大国有瓷厂倒闭对景德镇陶瓷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私营陶瓷经济实体发展缓慢使得当地陶瓷业青黄不接。80%的陶瓷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全市陶瓷行业总负债率达136%,从制瓷到吃饭几乎全靠借债,一半以上陶瓷工人下岗。2008年美国次贷风暴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扰乱了其陶瓷经济的正常运行。景德镇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产瓷区,陶瓷产业总产值仅相当于广东潮州的40%、佛山的30%。

(3)当代景德镇瓷器的持续发展。2010年以来,全市工业加大力度,促进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工业生产企稳向好,陶瓷发展呈现勃勃生机。2010年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取得丰硕成果,陶瓷生产形势良好。

据景德镇市统计局、市瓷局统计测算,2012年上半年景德镇陶瓷工业产值达116.21亿元,同比增长13.81%。其中,规模以上陶瓷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50.56亿元,同比增长23.52%;规模以下及个体作坊完成工业产值65.65亿元,同比增长7.31%。

政府主打陶瓷文化牌,以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为突破口,将陶瓷产业、创意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相整合,引导扩大陶瓷旅游消费。重点推进投资30亿元的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聚集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扶持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快御窑厂遗址保护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高岭矿遗址、瑶里风景名胜区、陶瓷博物馆完善工程、陶瓷民窑遗址博物馆等项目,申报一批红色旅游项目。

2、景德镇瓷器产业集群的特点

(1)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景德镇陶瓷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瓷土、高岭土发展起来,形成具有传统特色的陶瓷产业,对自然资源依赖性高,是典型的资源密集型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行业规模,并聚集在一定的空间。艺术瓷和高档日用瓷技术含量高,工艺难以复制,不易批量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进行加工,因而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2)民营经济发展迅速。目前,全市注册的民营陶瓷企业400多家,而以小型私人作坊式的生产企业就有2400余户,贸易企业350家,配套或关联企业320家。据测算,近三年来,景德镇市民营陶瓷以年均17%的速度递增,同时还逐步形成了以社区为中心的陶瓷生产聚集区。陶瓷名人工作室、名人作坊、名人名作专卖店在市区大街小巷星罗棋布,新品种、新器型、新花面层出不穷,呈现出一派百花争艳春满园的新气象。

(3)艺术陶瓷的竞争优势。景德镇有着1600余年的制瓷历史,传承下来了各项制瓷工艺尤其是工艺陶瓷的特殊制瓷工艺,其中的隐性知识和技术经验是其他地区难以模仿的。艺术陶瓷始终是中国陶瓷产业的灵魂,这也是景德镇陶瓷产业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一项法宝;日用陶瓷是中国的传统产业,地位仅次于工艺陶瓷;建筑陶瓷是工业化流水线生产出来的装饰材料,其生产规模大,技术含量低,工艺简单易复制,欠缺市场价值。这样看来,尽管景德镇日用瓷在产销上不如其他一些产瓷区,但至今为止,景德镇在工艺陶瓷领域始终还处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领先地位,而日用陶瓷走艺术化之路也还是有发展潜力的。目前,景德镇大大小小的陶瓷企业已经达到3000多家,工艺陶瓷企业数量占到总数的90%以上。

3、景德镇瓷器产业集群的优势

(1)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水土宜陶”,优越的自然条件是景瓷生产发展的先决因素。景德镇地处江西省东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水源、光照充足;境内山峦起伏,有丰富的森林资源;附近高岭村出产的“高岭土”是烧制瓷器的优质原料,全世界此类瓷土均以此命名;境内河道纵横,东河、南河、西河和小北港河汇集昌江,然后自北向南流经市区,通向鄱阳湖注入长江。这样就从气温、光照、水源、原料、燃料以及运输上为烧制瓷器做好了充分而全面的准备,有利于景瓷的发展。

(2)人力资源优势。景德镇拥有大规模的陶瓷工作者,早在上世纪就超过了7万人,其人数占比为全国最高,其中不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各类高精尖科研人员。全国工艺美术大师有三分之一在景德镇,拥有陶瓷研究人员3000多人,占去陶瓷科研人员的半数以上,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100多人。景德镇拥有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等高水平科研单位,并设有全国唯一一所陶瓷高等学校——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学院每年也为当地培养出近五千名陶瓷美术人才作为陶瓷行业的后备军。国家日用陶瓷质量检测检验中心,国家陶瓷标准化中心和国家陶瓷文献信息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也均设在景德镇。

(3)优惠的政府政策。景德镇市政府高度重视陶瓷产业的发展,市委市政府为加速瓷都发展、重振瓷都雄风,出台了一系列的外商投资优惠政策,可以有效地帮助投资者加快发展,为市内各类陶瓷企业营造出良好的创业和兴业环境。同时,在景德镇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景德镇高新技术产业园已初具规模。逐步优化整合所有的科教资源和产业资源,强化日用瓷生产,并抢占高新技术陶瓷这个陶瓷行业的“制高点”。利用陶瓷工业园、科技园这个平台,景德镇陶瓷产业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努力打造若干个具有竞争优势的陶瓷企业及相关新兴产业群,探索一条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陶瓷传统产业的新路。

(4)世界瓷都的品牌优势。景德镇自汉唐以来即以盛产陶瓷而著称,宋以后与汉口镇、佛山镇、朱仙镇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镇,明清之际,发展为中外闻名的瓷都,享有千年瓷都的美名。“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景德镇是中国的瓷都,也是世界的瓷都。作为举世闻名的瓷都,“景德镇制造”本身就能产生一种无形的品牌效应。千百年以来,景德镇瓷器不仅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的质地和声誉延续着光荣与辉煌,更是附载了中国传统工艺和审美文化的文化载体。精美的陶瓷制品和深厚的陶瓷文化具有世界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其产品具有广阔的销售市场。“瓷都”凝聚着中华文化,景德镇瓷器是具有“中国性格”产品的代表,“千年瓷都”是景德镇独有品牌,也是景德镇借以发展旅游经济的“金字招牌”。景德镇品牌是各行各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极为可贵的无形资产。

二、景德镇瓷器产业集群对景德镇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1、瓷器产业集群拉动景德镇的经济增长

陶瓷产业的发展不仅带来自身陶瓷产值的增加,也带动了产瓷区GDP的迅速增长。由于景德镇陶瓷产业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陶瓷产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发展陶瓷产业不仅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还带动和促进相关行业岗位的增加,扩大了就业容量。而劳动力在充分集聚的时候,能够提高自身的技能和素质,以此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作为景德镇的支柱产业,陶瓷产业处于整个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其发展也带动了这些地区其他产业和公共事业的发展,从而提高了整个经济增长的速度。到目前为止,景德镇直接或间接从事陶瓷工作的人数大概有15万人。

陶瓷产业集群发展能够带来乘数效应,集群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积聚力量,它能使陶瓷产业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和企业家有组织地集中,不同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并伴随垂直一体化与水平一体化方式,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形成产业集群价格竞争的基础,降低了生产管理成本,提高了专业化程度,提高企业和区域的劳动生产率,为区域经济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市场发展迅速,产业链条的扩大吸引更多的本地或外地企业甚至是外资在集群落户,使规模进一步扩大,利于集群区域资本的集中。而由于产业集群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和成本优势,使得集群内的企业在吸引资本集中的同时,使资本能够发挥最大的经济价值,总而提高资本的生产效率。而劳动力和资本都是经济增长所必须的生产要素,增加这两者的数量和提高其生产效率,都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

据景德镇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景德镇调查队初步核算,2011年景德镇市全社会工业总产值接近千亿元,达999.6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39.35亿元,规模以下工业及个体工业总产值160.32亿元。

2、瓷器产业集群提升景德镇的区域竞争力

首先,产业集群的优势主要源于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通过集群,可以延伸产业链条,使分工更趋专业化,提高生产率。通过发展产业集群,大量专业化企业集聚在一地,可以实现专业化分工,通过分工以及生产和交易过程中的密切合作可获得外部范围效应。另外,集群的各企业地理上接近,共享公共设施和专业劳动力资源,共同进行生产和销售等活动,可以使企业的整体规模增大,从而使单个企业实现合作的基础上获得外部规模经济。

其次,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企业相互靠近,可以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渐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和保障这种信任关系的制度的安排,从而积累社会成本,降低交易费用。另外,建立在共同产业文化背景下的人与人之间信任基础上的经济网络关系,能有效地维持老顾客、吸引新顾客。企业间的互补性,形成协同效应。企业生产的许多产品在满足顾客需求方面是互相补充的,可以满足不同需求、不同层次顾客的需要,吸引更多的顾客来中心购买产品。

第三,产业集群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市场信息和案例,企业在决策上拥有优势,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风险,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3、瓷器产业集群促进景德镇的区域创新

集群为企业的创新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环境。集群内的知识、技能、人才、市场、公共设施及地域的专有文化等要素本身就构成区域创新的必备条件。由于集群区域内同类企业比较集中,无形中大大增加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迫使集群内企业需要在产品设计、包装、开发、销售等方面不断创新,以适应市场需求。

发育完善的产业集群内不仅存在大量有创新压力的企业和研究机构,而且拥有稳定的促进学习、交流和进步的共生机制。集群区域内部由于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以及地理临近性,企业可以通过参观、交流的方式获取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能够激发新思想、新方法的应用,促进学科交叉和产业融合。企业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创新能力,这也有利于知识溢出效应的发挥,获得外部经济,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集群可以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由于地理位置临近,企业之间进行频繁的交流就比较方便,这为企业进行创新提供了很好的环境。由于存在着溢出效应,使集群内企业可以用最小的成本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同时,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分工合作机制,加强了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从而降低了单个企业的研发成本。这些因素都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

【参考文献】

[1] 张剑平:后金融危机时代对景德镇陶瓷经济发展的一些思考[J].经济广角,2012(3).

[2] 李雨青、左和平:浅析古代陶瓷产业集群对景德镇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特区经济,2007(10).

[3] 孙祖荣、施萍: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05(65).

[4] 景德镇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jdz.gov.cn/xxgk/tjxinxi/tjfx/201105/t20110516_

108174.htm,2011—05—11.

[5] 景德镇市统计局2010年三季度统计公报[EB/OL].http://www.jdz.gov.cn/xxgk/tjxinxi/tjfx/201011/t20101117_92160.htm,2010—10—22.

上一篇:网上销售风险分析对策下一篇:综合管理部相关事务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