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024-09-22

吕梁市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精选7篇)

吕梁市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1

吕梁市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蔬菜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副食品。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蔬菜的地位日益突出,蔬菜生产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蔬菜生产已经成为农业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也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为进一步推进蔬菜产业的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听取汇报、走访农户、深入企业基地、掌握了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蔬菜生产发展史

我市的蔬菜生产科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即从建国初期—1977年的曲折发展阶段;1978年—1988年稳步发展阶段;1988年—1998年稳步发展阶段;1998年—2007年快速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蔬菜生产在我市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三年困难时期,全市扩大菜田种植面积,增加蔬菜产量,1960年种植面积达到27.1万亩,总产13.2万吨,人均占有量80.2公斤。文革期间,由于受“菜农不吃商品粮”的极左路线干扰,使蔬菜生产一路滑坡,种植面积大幅下降,由20万亩下降到15万亩。

1978年—1988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在以后的10年里,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完善,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全市蔬菜生产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积稳中有升,由1978年的14万亩增加到1988年的23万亩,总产达到26万吨,比1978年翻了一番,总产值达到7800万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30元,比1978年的5元增长了6倍。实现了蔬菜生产史上前所未有的三大突破:一是建立了一批城郊蔬菜生产基地,使全市城镇居民副食品供应有了极大改善。二是地膜覆盖技术、塑料大棚得到了普及推广,提高了复种指数,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效益和淡季供应能力。三是建立了一批蔬菜加工贮藏设施,提高了加工保鲜能力,均衡了淡季供应。

1988年—1998年: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蔬菜供应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卖方转向买方,市场对蔬菜发展的导向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九五”期间,我市蔬菜生产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转变,蔬菜生产全面进入了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新时期,蔬菜作为短平快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设施栽培技术进一步完善,日光温室发展开始起步,到1998年,全市发展日光温室面积0.354万亩,塑料大棚发展迅速,蔬菜基地不断扩大,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5.69万亩,总产39.22万吨,分别比1988年增长了11.7%和50%。蔬菜总产值58830万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46元,比1988年增长了53%。

1988年—2009年:进入21世纪后,我市蔬菜生产飞速发展,步入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到2007年,全市蔬菜面积达到47.43万亩,比1998年增加了21.74万亩,增长84.6%,是1978年的7倍。设施蔬菜面积大幅增加,占到蔬菜总播面积的14.5%。农民人均蔬菜收入275元,比1998年增加了229元,增长率497%。突出表现在:一是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开发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二是设施栽培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温室、大、中、小棚及地膜覆盖相配套的保护地生产体系更趋完善。三是新品种的选育推广、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蔬菜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四是标准化、无公害技术的推广为蔬菜质量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是社会化服务的深入,为促进蔬菜生产的发展和向产业化的推进起到了非常的积极作用。

二、蔬菜生产现状

1、品种布局。目前我市棚室熟悉栽培的品种以西葫芦、黄瓜、番茄为主的果菜类和以芹菜、韭菜、油菜为主的耐寒性叶菜类占到棚室蔬菜总面积的90%以上,名优特新蔬菜品种额甚少,仅占5%左右。露地春播菜以甘蓝、越冬菠菜、韭菜、芜荽为主,夏播以黄瓜、豆角、茄子、辣椒、南瓜为主,秋播仍然是大白菜、胡萝卜、白萝卜、大葱、马铃薯等占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冀村的长山药、开棚的架豆、方元的大葱、蔚屯的大蒜得到了恢复性增长。

2、生产设施。保护地是我市蔬菜生产的主要,尤其种类较多,有地膜覆盖、阳畦、大中小拱棚、温室。就保护地种类比例看,仍以地膜覆盖的塑料大棚为主,面积为28.6万亩,占保护地总面积的8.5%以上。从效益上看膜覆盖一般亩收入1300元,比露地增收200—300元;阳畦仅局限于育苗;小拱棚大多用于春提早生产,目前全市约1.6万亩,占保护地面积的5.5%平均亩收入2100元;大中棚面积达1.7万亩,平均亩收入4000元,日光节能温室面积达2.59万亩,占保护地总面积的9.25%,平均亩收入5500元左右。但日光温室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平川四县市和离市区等。目前各县市区日光节能温室仍以蔬菜生产为主,希特品种甚少,从整体设施水平来看,我市已基本形成了温室、大中小棚及地膜覆盖相配套的保护地生产体系。

3、技术水平。我市蔬菜生产之所以取得较大的成就,科技立了头功。多年来,我市蔬菜生产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和菜农的共同努力,精心研究开发,大力引进推广,总结出了一系列先进成熟适用的蔬菜生产技术体系,其中蔬菜优良品种得到全面普及,推广度达100%;新型节能日光温室设计与建造、配套生产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栽培技术更加成熟配套;CO2施肥、地膜覆盖、节水灌溉、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工厂化育苗、生物肥料、防虫网、频振式杀虫灯等技术广泛推广。正是由于这些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我市蔬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4、市场流通。目前全市蔬菜交易市场62个,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年交易能力68万吨。其中大型市场5个,集散贸易市场57个,全市共有贮藏鲜库50个,贮藏保鲜能力2500吨。各类蔬菜大中型加工企业4个,年消化新鲜蔬菜1.2万吨,初步形成了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开发态势。其形式主要有:一是龙头加工企业与大型批发市场带动型,使市场、企业与农民之间通过契约或合同等形式,建立稳定的系统和利益利益分配关系。二是“公司+农户”、股份制等一体化经营形式。三是各种经济人队伍、协会组织。流通的主要方式有:产的收购、大型批发市场交易、批发市场和集散地销售、农民直销、专业运销组织等。以2007年为例,全市人口356万,蔬菜总产92.69万吨,人均年消费蔬菜115公斤左右(不包括薯类),蔬菜消费总量约40.94万吨,蔬菜外销量48.52万吨,分别占全市蔬菜总产量的44.17%、52.35%。全市主栽品种有大葱、番茄、菜豆、南瓜、黄瓜、大白菜、甘蓝、辣椒、普通白菜、西葫芦等10种,播种面积35.1万亩、产量70.84万吨、产值68105.9万元,分别占到全年蔬菜总播面积的74%、总产量的76%、总产值的70%。产品在本省销量占总产量的44%以上,外省主要销往河北、陕西、内蒙等地,占总产量的3.4%。我市的地方特色菜虽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还未建立起完善的大型批发市场及其销售流通体系,仍以“自足自己”本地市场为主,市场销售半径很短,没有形成“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新格局。

5、基地建设。进入21世纪,我市蔬菜种植规模逐步扩大,基地建设日新月异。到2007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7.43万亩,比2000年的26.8万亩增加了20.63万亩,增长了77%,平均每年递增2.9万亩。总产达到92.69万吨。建成了三大特色种植基地:一是以交城和文水、汾阳、孝义人工栽培型和以临县、柳林、汾阳、文水、孝义为主的地方特色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以离石、临县、方山、柳林、交城、文水、汾阳、孝义为主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3万亩。这些基地的形成,有力地带动了全市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6、园区建设。园区是输出产业化发展的窗口。“十五”期间,全市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全面推进蔬菜产业的优化升级。到2007年,我市结合不同的立地条件和气候特点,已建成种类蔬菜示范园区10个。即交城农业生态示范园区,文水武陵、开栅、上贤有机型无土栽培示范园区,汾阳义安贾家庄、离石上安农业高科技技术示范园区及孝义霍家堡蔬菜示范园区。这些园区在全市蔬菜生产上已发挥出了明显的示范辐射效益。交城农业生态示范园区占地300亩,内设“四位一体”日光温室20栋,每栋年养生猪24头,年生产瓜菜3500公斤,年产值1.9万元,辐射带动了周边乡村1500个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和生猪养殖,产生效益50余万元。文水武陵有机型无土栽培示范园区占地250亩,200个日光节能温室全部实行无土栽培,种植西瓜、甜瓜和西红柿,生产出的产品品味高、质量好,基本达到了无公害要求,市场十分看好,据测算每个温室效益7000元以上,带动周边乡村370个日光温室,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真正起到了示范作用,为全市蔬菜产业发展摆出了样板,树立了典型。

三、我市发展蔬菜产业的优势及其制约因素

发展蔬菜生产,我市具有以下五大优势。首先,在自然气候上,我市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的干物质积累,所产各类瓜菜,品质优、耐贮运、色泽鲜,特别是在7、8、9三个月全市蔬菜上市的高峰期,正值南方蔬菜生产的淡季,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其次,在区位上,我市的交城、文水、汾阳、孝义四县市到达太原仅1个小时左右,而且交通、通讯发达;第三,在技术上,我市有着悠久的蔬菜种植历史,广大农民群众和各级农业技术人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蔬菜生产方面培养了一大批乡土人才;第四,在生产环境上,近年来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再加上病虫害发生相对较少,没有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具备了无公害生产的条件;第五,在生产成本和效益上,由于我市土地、劳动力、水、电等生产成本较低,作为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我市的蔬菜产品在价格上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据测算,种一亩露地蔬菜的效益是种粮的10倍,种一亩设施菜的效益是种露地菜的20倍。同时,我市在市场体系建设、蔬菜经济人队伍培育、蔬菜脱水加工、保鲜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当前,农民增收困难时“三农”工作的核心问题,也是必须解决好的问题。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壮大主导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无论是从发达地区的经验来看,还是从我市的实践经验来看,发挥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生产,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地途径之一,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对于我市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内陆欠发达地区来说,发展蔬菜生产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虽然我市蔬菜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就,但与先进地市相比,与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市蔬菜产业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

1、产业化水平低,龙头带动作用弱。由于目前我市产业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蔬菜加工企业发展滞后,特别是缺乏较大规模的龙头加工企业,蔬菜产业化经营层次低,对结构调整的牵动力不强。企业与基地与农户没有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蔬菜加工没有稳定的原料基地,农民种菜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蔬菜外销没有稳定的市场,蔬菜从产出到进入市场没有形成稳定的产业链,对外难以形成品牌优势。

2、流通体系建设滞后,市场机制不够健全。农副产品流通不畅,主要是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发育不全吧。从我市的农村市场发育情况看,总的来讲是发育滞后,不能适应农产品和生产要素流通的要求。近几年,各地尽管都加大力度发展了一批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和一些集贸市场,但还没有真正形成通畅的流通体系,具体表现在:一是市场建设滞后,绝大多数农村只有零星、分散的初级市场,没有或少有集中性、大规模、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农产品专业市;只有初级产品商场,没有或少有中、高等级的生产要素市场;只有现贸市场,没有期贸市场。二是市场载体脆弱,设施简陋落后,有的没有设施,有市无场。三是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管理、市场服务不到位。

3、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我市目前蔬菜生产信息服务滞后,主要表现在:不能为市场、流通组织、加工企业提供国内外蔬菜供求信息,不能为外来商贩提供全面的产地信息和蔬菜收购服务。

4、农民的观念淡薄,对无公害蔬菜的认识不足。我市的蔬菜生产是菜农一家一户分散生产,规模小,小农意识强,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技术落后,信息闭塞且不对称,在市场中处于被动状态,缺乏竞争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此外,大多数菜农的素质不高,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科技意识,在生产经营中带有极大地盲目性,“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蔬菜产品的“卖难”和“买难”交替出现。相当多的菜农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认识不够。

四、加快我市蔬菜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十一五”期间,我市蔬菜产业开发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惹出,发挥区域优势,突出规模经营,走蔬菜生产、贮藏加工市场建设一体化的路子;立足高起点、高科技,大力发展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扩大规模,创新品牌,提高产业开发的水平和效益,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蔬菜面积发展到50万亩,占用耕地面积30万亩,其中大中小拱棚5万亩,日光温室3万亩,实现总产100万吨,总产值10.5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5元。到2015年,全市蔬菜面积达到55万亩,其中在中小拱棚面积7万亩,日光温室3.5万亩,总产量达到112万吨,总产值11.5亿元。农民人均蔬菜纯收入达到300元。

发展规模是:从“十一五”到“十二五”,全市重点建设三大蔬菜生产基地,即以交城和文水、汾阳、孝义人工栽培型蔬菜6万亩和以临县、柳林、石楼、兴县沿黄四县自然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4万亩;以临县、柳林、汾阳、文水、孝义为主的地方特色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以离石、临县、方山、柳林、交城、文水、汾阳、孝义为主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发展高科技示范园区10个,建立蔬菜大型批发市场3个,二级批发市场5个,各种集散市场若干个,建设蔬菜贮藏保鲜库5个,其中地下恒库2个,气调贮藏库3个;建立蔬菜加工企业4个。

五、发展蔬菜产业对策与建议

产业要发展,认识是基础,规划师关键,安全是重点,投入是保障,市场是根本。因此,要抓好蔬菜产业,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提高认识,保持现有耕地面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人们对蔬菜的需求量是越来越大,目前已占到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支出比重35%。尤其是近年来各种“富贵病”的出现使人们对富含粗纤维的蔬菜更是青睐有加。同时,蔬菜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蔬菜产业,既是增加农民就业,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有效渠道,更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

近年来我市工业迅速崛起,厂矿、企业占地普遍,特别是占用交通便利的水地现象日趋严重,不少菜地圈成了厂区,菜地日渐减少,因此要发展蔬菜生产,政府必须出台政策,保护现有蔬菜耕地面积不再减少,以充分保证我市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打造无公害蔬菜品牌。一是政府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网络建设作为一项实事工程来抓,逐步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并在财力上予以重点扶持,在全市形成从生产环节到流通领域全方位的监控。二是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在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和销售市场建立质量安全定位监测点,根据生产、加工的农产品主导品种确定监测重点,制定检测规程,加强技术培训和联络,确定专人具体负责,充分发挥行业检测资源优势,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产地环境和生产过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超市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等实行定点监测,并在有关媒体上定期公布监测结果。三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利用现代信息手段逐步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科查询。结合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推广完善农产品档案登记制度。

3、增加投入,提升蔬菜产业水平。蔬菜产业是一项强农富贫工程,同时也是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各级政府要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主要用于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示范、生产和加工技术培训、市场信息服务等方面的需要。尤其要重视专业菜地的基础设施和设施栽培建设投入。一是市政府要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列入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蔬菜管理、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经费;二是计划、财政部门每年要编排项目单列资金,专项扶持蔬菜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从农业切块资金和科技三费中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引进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实验和示范;四是金融部门要在加大对龙头企业的贷款扶持力度的同时,采取小额信贷的方式扶持菜农增加对蔬菜设施建设的投入;五是加大蔬菜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境内外的民资参与,为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

4、政府搭台完善市场和流通体制。市场和流通在蔬菜产业发展壮大中起决定作用,由于缺乏市场、流通不畅,蔬菜生产中出现的淡旺季明显,价格不稳,收入没保障,茬口调整难以实现等现象,严重制约着蔬菜生产的发展壮大,而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只靠农民种植结构的调节和市场利益的驱动来完善,很难再短期内形成,甚至会出现崩溃,在这方面政府必须帮助建立市场体制、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扶持,建立产品集散地,吸引外埠蔬菜来此进行交易;组织人力开辟国内、国际市场;投入财力打造品牌,扩大影响;扶持经纪人队伍参与流通经营。通过帮扶和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建成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的市场格局,从这样一个平台起步,再通过市场调节和利益驱动去进一步发展壮大。

5、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升级。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航母,没有龙头企业带动和支撑的产业很难走远,我市在多年的蔬菜产业发展中重要的就是缺少具有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支撑,往往是生产环节与加工销售环节不相适应,难以形成合力,发展壮大不起来,而由于农产品生产和经营龙头企业风险大,利润低,绝大部分企业老板和有经济实力的人不愿参与到农业生产经营中来,为此各级政府要设专款去扶持蔬菜产、加、销龙头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壮大,为龙头企业的发展组织人力、财力,帮助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和补体基金,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有钱人投资农业生产经营,建设起产、加、销,完善的产业链条,形成产前、产中、产后,有组织,有计划,科学的组合体,互相完善、扶持,稳步发展壮大。

吕梁市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2

一、基本情况与产业现状

今年全市向省农业厅申报一县一业基地县6个, 一村一品专业村457个, 省厅正式批复一县一业基地县4个, 一村一品专业村178个, 其中示范村89个。

1. 基本情况

(1) 基地县。全市批复实施的4个“一县一业”基地县涉及汾阳小杂粮、孝义设施蔬菜、岚县马铃薯和文水蛋鸡, 除孝义设施蔬菜为新定县外, 其余3县在“十一五”期间为省定谷子、蛋鸡、马铃薯特色农产品基地县。除岚县属贫困县外, 其余3县市地处东部平川, 农业生产立地、水利、土壤肥力等条件优越。4个基地县市累计有耕地230余万亩, 农户32.28万户, 农村人口118.24万人, 农村劳动力56.85万人, 2010年4县市农业产值分别达文水6.9亿元、汾阳3.32亿元、孝义2.65亿元、岚县1.64亿元, 农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孝义7686元、汾阳6271元、文水4538元、岚县2212元。除岚县外, 其余3县市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890元。

(2) 专业村。全市13个县市区涉及乡镇 (街道办) 162个、行政村3121个。批复实施的178个一村一品专业村, 最多的临县36个村, 最少的石楼县有5个村。涉及畜牧类专业村28个, 粮油类46个, 蔬菜 (食用菌) 20个, 干果类76个, 水果类4个, 中药材类1个, 农产品加工类1个。178个专业村均是近年来开展新农村试点村和重点村, 村级班子健全, 主导产业初具规模, 农民人均收入在当地处于前例, 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据统计, 全市今年启动实施的178个一村一品专业村, 现累计有耕地43.8万亩, 占全市总耕地面积788.7万亩的5.6%。

2. 产业现状

(1) 基地县产业现状。汾阳小杂粮基地县2010年种植面积9.49万亩, 涉及7个乡镇、从业农户3.2万户, 人口12.3万人, 小杂粮产值1亿元, 现有谷子、高粱专业合作社21个, 有龙头企业13个, 形成了汾州香小米、酿酒高粱两大品牌, 认证无公害谷子基地1万亩。岚县马铃薯基地种植面积15万亩, 从业农户3.4万户, 占全县农户总数3.8万户的89.5%。年产马铃薯3.5亿斤, 去年产值达3亿元。建成马铃薯专业合作社68个, 康农薯业龙头企业1个, 认证无公害马铃薯10万亩。孝义设施蔬菜基地县, 到去年设施蔬菜面积达8900亩, 建成批发市场2个, 千亩以上园区2个, 100亩以上设施蔬菜园区8个。认证有机绿色蔬菜基地3个, 无公害基地12个。建成蔬菜育苗中心4个。特别是威尔仓储企业, 形成育苗、储藏、加工、运输为一体的大型企业。文水县蛋鸡基地涉及规模养户156户, 建成集饲料、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大型龙头企业。

(2) 专业村产业现状。全市178个一村一品专业村, 除蔬菜专业村相对规模小外, 其余产业所定专业村都有很好有产业基础, 从业农户均在全村总户数的50%左右, 并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一是产业特色明显。各村充分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 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交城县基本形成了红枣、蔬菜、畜牧三大特色农业产业, 该县被省农业厅命名为山西省首批无公害蔬菜基地县、全省秸秆养牛示范县, 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6个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之一, 并成为北京市的蔬菜生产基地。文水县围绕粮、畜、果、菜四大主导产业, 突出畜牧业基地县、优质晚熟葡萄基地县、无公害蔬菜基地县、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县的建设, 初步形成了现代高效农业经营体系, 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和整体竞争力。汾阳市是驰名中外的汾酒之乡、核桃之乡和小米之乡, 基本形成了核桃、小米、三樱椒、长山药为主的精品蔬菜和瘦肉型畜产品六大特色农业生产点。

二是特色基地扩大。在“一村一品”战略的推动下, 全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 建成了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全市已建成经济林500余万亩, 其中红枣栽植面积达到200余万亩, 常年产量2.1亿千克, 占到全省总产量的50%, 占全国的13.4%, 其中临县红枣面积达到80万亩, 年产量1亿千克, 是全国最大的红枣生产县。全市核桃面积达到250余万亩, 常年产量2250万千克。东部边山形成了100余公里的核桃林带, 汾州核桃享誉全国。小杂粮种植规模达到300多万亩, 年产量2.5亿千克, 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第一。畜牧养殖总量达到1500万头 (只) , 肉蛋奶总产28万吨, 其中文水县是全省规模健康养殖重点县。以反季节为主的蔬菜产业种植面积达到30余万亩, 其中日光温室和移动大棚为主的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余万亩。以地道药材为主的中药材产业种植面积达到17.5万亩, 主要集中在岚县、方山、离石、交口、石楼五县区, 占到全市的70%以上。

三是龙头带动增强。龙头企业发挥产业集约优势, 帮助一个或几个村积极发展“一村一品”, 大力培育主导产业, 建立规模化、专业化的原料生产基地, 培育不同类型的专业村、特色村。全市以仙塔、特达、裕源等核桃加工企业为龙头, 带动形成核桃基地90万亩。以天渊、天骄、天立红枣企业为龙头, 带动形成了沿黄135万亩红枣基地。以大象禽业公司为龙头, 带动文水县形成450万只养鸡基地。以汾阳绿原、孝义金绿禾为龙头, 带动全市谷子基地面积达到60万亩;以文水鑫源、交城希望面业和汾阳市国兴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 带动平川四县市形成25万亩优质小麦基地。以伦达、贤美、胡兰肉类加工为龙头, 带动全市形成了23万头肉牛育肥基地。以汾阳市大河酒业、吕梁山淀粉加工企业为龙头, 带动全市玉米面积150余万亩。以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为龙头, 带动全市马铃薯面积突破100万亩, 葵花80万亩, 红芸豆10万亩。通过龙头组织带动, 全市初步形成了东部果菜畜高效农业产业区、中部粮果产业区和南北干果杂粮区的三大农业区域产业体系框架。

四是科技作用突出。在“一村一品”主导产业的成长过程中, 各地十分注重把传统资源与现代科技进行有效嫁接, 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应用, 加快良种良法推广步伐, 大力推广对增产增收提升品质作用明显的农业实用技术。特别是近年来, 吕梁市大力实施农业科技标准化示范展示工程, 三年累计建立示范展示点168多个、面积2.1万亩, 引进新技术120项、新品种512个。大力推动龙头企业科技成果转化, 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组织科技公关, 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临县天渊红枣有限公司与复旦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江南大学和山西省食品工业研究所合作共同开发新产品, 推出了无糖型枣圣, 并攻克了枣皮软化技术, 开发出具有保健功能又有时尚引导作用的健康食品———牛奶伴侣, 获国家高科技产品专利。汾阳市裕源土特产品贸易有限公司与西安科技大学联合研制出了核桃乳酸菌, 并获得了专利权。孝义市金绿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科研院校合作研制的燕麦提取β-葡聚糖, 获省科技成果奖, 填补了国内空白, 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年销售收入达到1500万元。

五是市场辐射拓宽。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产品建市场、围绕市场搞生产, 通过政府扶持、招商引资、内引外联等形式, 逐步建立起了由一批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行业协会和农村商品经纪人组成的市场开拓体系。全市已建成各类农产品专业市场38个, 其中, 交易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专业市场16个, 年交易量达50万吨, 交易额85180万元, 净利润3409万元, 上缴税金989万元。全市共发展各类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395个, 农民经纪人队伍2.6万人。

二、主要经验与存在问题

1. 抓产业规划, 促进高效农业集群发展

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一村一品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科学制订“一村一品”发展规划, 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 培育主导产业, 打造现代高效农业产业集群。为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规划的主导产业及其产品坚持做到三点:一是有市场。拟发展的项目、产品一定要有销售订单和稳定可靠的市场需求, 一定要与农民经纪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工商企业挂上钩, 建立诚信的合作关系。二是效益好。拟发展的项目、产品一定要有特色、有比较优势、有较高的科技含量, 一定要保证农民有钱赚。三是区域化。在确定主导产业、产品时, 要打破行政区域的界线, 引导、扶持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产品做大做强, 做出品牌。

2. 抓典型引导, 扩大示范带动效应

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 全市已涌现了一批“一村一品”的亮点, 各地要不断总结经验, 以典型引路, 推进“一村一品”的发展。要充分发挥致富能人特别是种养大户的示范带头和传帮带作用。要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农工商企业到农村创办主导产业的科技示范服务基地。各级农业部门要转变工作职能, 创新为农服务机制, 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经济信息、农业技术服务、农产品质量标准、农产品检验检测等体系, 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监控。

3. 抓龙头带动, 提升产业化水平

大力实施龙头带动战略, 扶持发展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新型民营企业, 做大做强一批成长型、特色型、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 形成以国家和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 上规模、上档次、强带动的农业龙头企业集群, 通过龙头带动, 提高农业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建立并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积极发展订单农业,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大力发展农业品牌经济, 做大做强一批富有区域特色的名特优农产品品牌。积极组织参加各类高层次的农业招商、会展活动, 为宣传、推介农产品品牌搭建平台。通过实施品牌战略, 提高优势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扩大规模效益。

4. 抓专业合作, 提高组织化程度

依托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专业市场、生产基地、农民纪经人组建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 培育壮大一批产品特色明显、带动农户面广、市场竞争力强、运行机制健全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 规范和明确其兴办条件、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利益分配等基本要求。不断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 进一步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 推进专业合作组织或行业协会+农业企业+基地+农户一体化经营, 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组织化程度。

5. 抓科技培训,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

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班、讲习班、研讨班, 加强人才引进、技术培训和管理培训, 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闯劲的“一村一品”优秀当家人和技术骨干。组织乡村负责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农民经纪人和种养大户参观考察“一村一品”典型, 学习借鉴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 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和思路。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技术集成创新为重点, 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 提高“一村一品”的发展质量和水平。积极开展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 支持和鼓励农业院校科研人员、各类农技人员以科技入户、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形式, 与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园区结成利益共同体,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 为推进“一村一品”提供科技支持和人才保障。

6. 抓措施配套,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在政策、资金上要对“一村一品”给予重点倾斜支持, 鼓励和引导工商企业与村相互合作, 投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在完善现有各项支农政策、整合农业各类专项资金的基础上, 重点扶持优势特色农产品规模基地建设、优良品种引进示范推广、技术引进与集成创新、农业科技培训、新产品开发与品牌创建等, 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对工商企业投资兴办的农业企业, 水、电费按规定优惠核收。同时, 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 切实为企业搞好服务, 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此外, 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的条件下, 经依法审批和市场方式配置, 农业园区内可配套适当比例的土地, 用于建造生产管理和经营服务性用房。

吕梁市“一村一品”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 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制约因素。一是资金问题。从调查情况分析, 资金短缺严重制约着“一村一品”建设, 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二是农产品粗放生产, 加工能力低, 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农业生产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 不注重质量的提高, 更忽视了品牌效应。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 精深加工很少, 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附加值不高, 竞争力较弱。此外, 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合同不规范, 订单履约率较低。三是劳动力素质低, 思想观念落后。在文化素质方面, 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 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 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新科技的能力。

三、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

全市计划重点培育“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省级基地县6个, 专业村1000个。市农委要做好牵头协调组织工作, 并负责做好粮食、蔬菜、水果、观光农业基地县、专业乡 (镇) 、专业村以及龙头企业带动专业村培育的技术指导、项目扶持和推进落实;市林业局要负责做好干果经济林、苗木花卉、生态庄园的专业乡 (镇) 、专业村培育的技术指导、项目扶持和推进落实;市畜牧局要负责做好畜牧养殖基地县、专业乡 (镇) 、专业村培育的指导、扶持和落实工作;市发改、财政、水利、科技、农机、扶贫、气象、供销社等相关部门都要根据自身工作职责, 搞好配合和服务工作。各县 (区、市) 要把任务具体落实到职能部门、乡镇和村, 确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确保任务目标的实现。

一要提高认识, 增强责任感。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 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培育特色区域农业经济的重要切入点和主要抓手, 也是建设现代农业大市的有效途径。全市上下一定要站在建设全国著名特色农产品基地的高度,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以高度负责的精神, 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 明确发展目标, 加强工作协调, 采取有力措施, 扎实做好“十二五”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基地县、专业乡 (镇) 、专业村推进工作, 为建设全省现代农业大市起好步、奠好基。

二要强化科技, 打造品牌。在坚持发挥比较优势、突出主导产业和整村、整乡推进的前提下, 要把增加科技含量、抓好“三品”认证, 提高标准化水平作为提升专业县、专业村建设质量的突破口;开展市级科技人员联系专业乡县、县级科技人员联系专业村活动, 做到定点帮扶、定点指导。同时要按照创建要求, 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和各类专业合作组织, 培育市场品牌, 提高主导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基地县、专业村主导产业的综合效益, 促进农民增收。

三要项目支撑, 整体提升。“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专业村、专业基地县培育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系统工程, 项目建设是保证其健康发展的基础。建议进一步整合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农机、扶贫、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项目资金, 集中投向基地县和专业村建设, 形成项目支撑合力, 整体提升建设水平, 加快建设进度, 提高综合效益。

四要创新机制, 激发活力。要把创新“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机制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 加快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建立龙头企业与专业村利益共享机制, 开展村企互动, 推进土地规范流转, 加快集体林权和小型水利制度改革, 健全农业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进一步优化基地县、专业村发展环境, 促进主导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 建设特色农业区域经济板块。

吕梁市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吕梁市 小额贷款公司 现状 调查

小额贷款作为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和中小微企业,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促进“三农”和中小微企业发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种信贷方式,以其快捷、高效、简便的特色,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资金紧张局面,改善了辖区“三农”信贷投入结构,同时为规范民间借贷、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但在运行实践中,作为小额贷款主体的小贷公司受诸多因素影响,生存环境相对卑劣,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为了解和掌握小额贷款公司当前发展情况,我们对辖区内的小贷公司进行了全面调查。

一、近三年来的总体表现

一是机构发展快。截止2012年底,吕梁市辖区共批准设立的小贷公司有46家,较2009年底增加32家。正式开业运营21家,较2009年底增加7家;从业人员173人,较2009年底增加108人。二是注册资本足。批准设立的46家小贷公司注册资本足30.25亿元,较2009年底增加19.34亿元;三是内控机制全。普遍设立了股东、董事会、监事会,建立了内控监督考核制度等,法人治理架构齐全。投资人管理层和公司业务管理层分层管理机制建立,一般贷款投放由业务管理层负责审核,投资人不干涉贷款管理机制基本形成;四是运营效果好。2012年底,21家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合计达到159821万元,经营利润达8486.683万元。

二、業务发展特点

(一)资金来源渠道相对集中。据调查,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股东投资,少则每股金额2000万元,多则每股金额达15000万元。主要集中在煤、焦、铁、铸造、房地产等地方经济主导产业晰出资金,不完全统计,煤焦业投入占80%以上。

(二)资金运用主体较为单纯。据调查,吕梁市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贷款的主要对象是个人和小微企业,资金运用较为简单。截至2012年12月底,个人贷款余额86518万元,占全部贷款的54%(农户贷款41000.4万元,占个人贷款的47%),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73303万元,占全部贷款的46%。

(三)贷款发放以非信用为主。截至2012年12月底,吕梁市小额贷款公司发放非信用贷款106652.3万元,占比67%,信用贷款53168.7万元,占比33%。

(四)贷款投放向有大额、短期倾向。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贷款,原则上坚持“小额、分散”,但在贷款实际发放过程中,贷款投放大额化趋势明显。截至2012年12月底,吕梁市小额贷款公司发放50万元(含)以下的贷款18692.5万元,占比12%,50万元以上的贷款141128.5万元,占比88%,其中单户最高余额6700万元,占其资本净额的35.8%。在发放的各类贷款中主要为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较少。截至2012年12月底,短期贷款119057万元,占全部贷款的75%,长期贷款40764万元,占全部贷款的25%。

(五)第三产业是贷款主要投向。从贷款用途上看,主要投向第三产业。其中,第一产业38262.7万元,占比24%,第二产业49258.53万元,占比31%,第三产业72299.77,占比45%。

三、存在的问题

(一)经常模式单一。从经营品种上看,只经营单一品种贷款,贷款仍然采用担保、抵押等形式,不能经营票据业务、资产转让业务、委托贷款业务等低风险业务。

(二)抗风险能力弱。一方面,小额贷款公司暂时还不能接入央行的征信系统,导致其对客户的风险识别能力较低,业务开拓和服务客户的功能相对较差,加大了贷款的风险;另一方面,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的业务品种本身就具有高风险,而农村市场贷款经营成本和管理难度大的现状很难形成自身积累,且员工素质普遍不够专业,业务能力差,不知如何掌控风险,一切风险均靠公司自我消化。

(三)融资能力不足,缺乏主动性。一是借贷供给能力有限。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来源主要是股东缴纳的资本金、少量捐赠资金以及不超过两个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因此贷款规模非常有限。二是融资渠道少,没有主动权。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又取决于金融机构,调查显示,吕梁市辖区的小贷公司很少有取得银行贷款的,已经开业的21家小额贷款公司公司中仅有一家取得银行贷款,金额为3000万元,占资本金的2%。

(四)发展前景不明朗,归属渺茫。2009年6月银监会发布《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明确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要改制为村镇银行,就必须将控股权拱手让给商业银行,使得许多小额贷款公司对公司改制顾虑较多,担心改制后丧失经营主导权,影响公司运营。

四、建议和对策

(一)严格市场定位,有序扩充资本。小额贷款公司要立足服务中小微企业和“三农”,针对中小微企业和农民的贷款需求,提供“小额、分散”的贷款,严格控制大额放贷,扩大客户数量和服务覆盖面。在进行充分市场调研、论证可行的基础上,按照小额贷款公司创建的要求增扩股本,从而扩大公司规模。

(二)拓宽融资渠道,适当放宽转贷比。应进一步落实和放宽有关商业银行转贷给小额贷款公司的政策,转货比例应从目前小额贷款公司资本金的50%逐步放大,解决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枯竭问题,从而确保小额贷款公司的持续发展。

(三)应明确小额贷款公司的金融机构定位,赋予其金融机构的相关职能。建议从法律上明确小额贷款公司金融机构的法人地位和经営范围,使其能够享受与家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同等的待遇,营业税参照农村信用社目前的税率。同时将其贷款业务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接收社会信用体系监督。

吕梁市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4

【学习目标】

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理解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学法指导】根据预习内容提示,分解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并能够结合自己所学的文史知识加以理解。【自主预习】熟读教材文本,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一、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文化继承的含义:

2、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3、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要求:

二、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2)

【合作探究】欣赏歌曲《青花瓷》的优美歌词

青花瓷

词:方文山 曲:周杰伦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 宣纸上走笔自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你的美一缕飘散 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

这首歌曲渗透了哪些传统文化的元素?创作中又有哪些现代元素呢?歌曲创作者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是如何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

【拓展延伸】 【我的疑惑】 【思维导图】

【自测反馈】

1、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裂.地域特色被淡化。而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善人居,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这启示我们()

A.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

B.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 C.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2、随着科技的发展,景观设计的手段也达到前所未有的广泛程度,设计师可以自由地运用声、色、光、电等现代元素与地形、水体、花木、建筑等相配合,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自己的创意。这说明科学技术()

A.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B.对建筑艺术的影响最大

C.是促进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D.能使设计师的艺术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3、20世纪初,我国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封建伦理道德观观念及其政治意识,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可见思想运动是()

A.社会变革的先导 B.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C.社会革命的导火索 D.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但由于不适合现代人的欣赏口味,京剧的观众越来越少。我们对京剧应该()

A.顺其自然,任其衰落 B.原封不动地继承 C.有所保留地继承 D.批判地继承

5、有位名人说:“我们生活在许多时代、风格与文化的积累中”。这句话表明()A.传统文化是历史包袱 B.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C.文化积淀必不可少 D.文化积累随处可见

【课后作业】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尤其是人才严重短缺。我国目前每年大学毕业生有几百万,就业压力大,而大多数人不愿去农村。江苏海南等地曾在20世纪末先后制定了“村官”行动计划。2008年以来,党和政府把“村官”工作提到战略高度,要求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和政策,以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材料二: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7.8万名“村官”,小杨就是其中的一位。大学一毕业,小样打破传统观念,只身来到千里之外的一个乡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任职期间,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她走访农户,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和政策,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协助主任处理一系列村务。她刻苦学习雕刻知识,与该村艺人共同努力,使该村濒临失传的木雕工艺重放异彩,并将原先小打小闹的木雕品发展为人人喜爱的旅游纪念品。短短两年,该村的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因此,“村官”小杨得到了领导和村民的一致好评。小杨自己也认为当“村官”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吕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篇5

核发《药品经营许可证》(零售)现场检查记录

被检查单位:

现场检查员:

检查时间:

检查项目:

检查结论:

说明

1、为了规范核发《药品经营许可证》(零售)现场验收行为,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严格依照《山西省开办药品零售企业验收标准》,制定本现场检查记录。

2、本现场检查记录分3部分,共28项。

3、现场验收时,应逐项进行全面检查、核实,并逐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定。验收结果全部符合标准的,评定为验收合格;凡属项目不完整、不齐全或有缺项的,评定为验收不合格;不涉及事项为“合理缺项”。

4、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现场验收,写出情况说明,由相关在场人员和现场审查人员双方确认签字后随同验收资料带回审批科。违法违规行为责成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依法查处。

(1)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及其他药品从业人员不在场的。

(2)现场实际情况与申请材料内容不符(包括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地址、从业人员等),属提供虚假申请材料的。

(3)购进、陈列、储存、经营药品的。

核发《药品经营许可证》(零售)现场验收标准

核发《药品经营许可证》(零售)现场验收标准

吕梁市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6

吕梁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吕梁市加强政府对煤矿企业

安全监管的若干规定》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

《吕梁市加强政府对煤矿企业安全监管的若干规定》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一O年三月八日

吕梁市加强政府对煤矿企业安全监管的若干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及部门对煤矿企业的安全监督管理,落实政府及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规范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行为,预防煤矿事故发生,根据国家、省、市关于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结合吕梁实际,制定

本规定。

第二条 市、县、乡三级政府及部门对行政区域内(除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 O]8号文件明确同煤集团、焦煤集团、阳煤集团、潞安集团、晋煤集团、省煤运集团、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等省属七大煤炭集团及中煤集团的全资及控股煤矿)各类煤矿企业履行安全监管

责任适用本规定(下同)。

第二章 政府职责

第三条 市政府负责对全市煤矿企业的安全监管,履行以下职

责:

(一)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省委、省政府有关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制度,组织实施煤炭行业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等。(二)组织编制全市煤矿企业安全发展规划,制定符合吕梁实际的针对性较强的安全措施、规定、实施细则。

(三)督促县(市、区)政府认真履行对煤矿企业安全监管职责,使

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四)组织召开安全例会,组织开展对全市煤矿的执法检查,开展煤矿企业安全专项整治,消除安全生产重大隐患。

(五)研究部署、组织开展全市煤炭行业生产经营秩序整治,严厉打击私采滥挖、非法违法生产、建设行为。

(六)完善市级煤炭工业管理机构,配足配齐监管人员,保障监管装备、经费、设施到位,并加强管理,督促其认真履行行业管理职能

和安全监管职能。

(七)成立煤矿企业安全监管五人小组,保证装备、设施、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对离柳焦煤集团所属煤矿实施监管。

第四条 县(市、区)政府负责对本县(市、区)行政区域范围内煤矿企业的安全监管,履行以下职责:

(一)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有关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制度,组织实施煤炭行业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等。

‘(二)组织制定本县(市、区)煤矿企业安全发展规划,根据上级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要求,制定切合实际的安全措施以及相关规定的实施

细则。

(三)督促乡级人民政府加强对煤矿企业的安全监管。(四)督促煤炭主体企业建立健全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机构,按规定配齐配足专业技术人员,并要求其加强对所属煤矿企业的监管。(五)组织召开全县(市、区)煤矿安全生产例会,组织开展本县(市、区)煤矿的执法检查,开展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消除安

全生产重大隐患。

(六)组织开展本县(市、区)范围内煤炭行业生产、经营秩序整治,严厉打击私采滥挖、非法违法生产、建设行为。

(七)组织实施确定为关闭矿井的关闭工作,并加强日常监管,严

防关闭矿井死灰复燃。

(八)建立健全煤炭工业管理机构,配足配齐人员,保障装备、经费到位,并加强管理,督促其认真履行行业管理职能和安全监管职能。(九)建立健全煤矿企业安全监管五人小组,严格落实一组五矿监管制度,归口煤炭部门管理,加强煤矿企业安全监管。第五条 乡级人民政府负责本区域范围内煤矿企业的安全监管,履行以下职责:

(一)认真贯彻各级安全生产方针、政策、规定、制度,实施煤炭

行业法律、法规、规章等。

(二)建立相应的煤炭安全管理机构,配合县(市、区)政府及其煤

炭部门落实各项安全措施。

(三)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煤矿企业的安全检查、监督。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向县(市、区)政府及其煤炭部门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四)加大对本行政区域内矿业秩序整治力度,严厉打击私采滥挖、非法违法生产、建设行为,加强巡回检查,维护良好的煤炭开发

秩序。

(五)在县(市、区)政府领导下,配合相关部门对关闭矿井实施关闭,并加强日常监管,严防死灰复燃。

(六)协调村矿关系,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维护矿区安全稳定。

第三章 煤炭部门职责

第六条 市、县两级煤炭部门在同级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安全生产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煤炭行业政策,组织实施市政府出台的《吕梁市加强全市煤炭行业管理的实施办法》,依据煤炭行业法律、法规、规程,加强对煤炭企业的监督管理。

第七条 市煤炭部门负责全市煤矿企业的安全监督管理,履行以

下职责:

(一)在市政府编制的煤矿企业安全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全市煤矿企业安全工作计划,并根据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工作要求以及存在的共性问题制定相应的监管制度和措施。

(二)严把煤矿企业市场准入关,严格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初审和审批工作,不达标准不得上报和批准开工建设,严格生产矿井安全条件审核,不符合条件不得批准复工、复产。

(三)引导、督促煤矿企业加大安全投入,提高矿井装备水平,强化安全监控措施,夯实安全基础,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四)督促县(市、区)煤炭部门落实煤矿企业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安全生产费用足额提取规范使用制度。

(五)强化服务职能,要深入煤矿井下一线,发现影响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及时帮助研究解决。

(六)组织开展全市煤矿安全检查,依法查处违法、非法、违章事

件。

(七)对全市煤矿“六长’’登记建档、备案。

(八)督促县(市、区)政府以及县(市、区)煤炭部门对确定为关闭的矿井实施关闭。

(九)配合相关部门严厉打击私采滥挖、非法生产、建设行为,维护煤矿企业良好的生产、建设秩序。

(十)加强煤矿职工队伍建设,强化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职工队

伍素质。

(十一)在行业管理、安全监管上对县(市、区)煤炭部门予以指导。第八条 县(市、区)煤炭部门负责本县(市、区)行政区域范围内煤矿企业的监督管理,履行以下职责:

(一)在市、县两级政府编制的煤矿企业安全发展规划以及市煤炭部门制定的安全工作计划的基础上,根据本县(市、区)煤矿企业的安全水平,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把安全工作任务、措施落实

到具体矿点上。

(二)严把煤矿企业市场准入初审关,对建设项目初步设计不达标准的不得上报,对生产矿井不具备安全条件的不得初验,更不得上报

审批。

(三)根据安全工作计划,强制煤矿企业加大安全投入,逐步提高矿井装备水平,强化安全监控措施,夯实安全基础,改善安全生

产条件。

(四)负责并督促煤矿企业足额上缴风险抵押金,监督煤矿企业足

额提取规范使用安全费用。

(五)加强对主体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督导,发挥企业内部安全监管作用,重点要强化煤矿企业现场管理,集中人力、集中时间加强现场隐患排查,落实各项安全措施,督促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做到所有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各环节的有效监控,发现安全隐患立即采取措

施。

(六)对辖区内煤矿“六长”审核、任命、考核,并登记建档,同

时报市煤炭部门备案。

(七)配合乡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对私采滥挖、非法生产矿点的排查,发现隐患及时报告县(市、区)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予以从重从快打击,维护矿区生产秩序。

(八)督促并配合相关部门对确定为关闭的矿井实施关闭,同时配合乡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日常监管,防止死灰复燃。(九)认真落实“五人一组、一组五矿’’安全监管检查包保责任制,加强对五人监管小组的管理和考核工作,充分发挥其监管作用。(十)加强用工管理,严格执行统一招工、统一培训、持证上岗制

度,确保职工队伍稳定。

(十一)组织开展关键岗位人员、特殊工种人员及全员培训,强化职工安全意识,提高职工安全技能和遵章守纪的自觉性。

第四章 工作制度

第九条 各级政府一把手是政府对煤矿企业安全监管的第一责任者,分管领导、安全生产助理是政府对煤矿企业安全监管的直接责任者,必须认真履行职责,保证工作措施到位。

(一)及时掌握关于煤炭行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安全业务知识学习,组织开展各级政府安全监管责任人的安全知识培训,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生产指挥、指导、监督水平和能力。(二)坚持煤矿安全生产例会制度,听取安全生产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并安排部署安全生产重大事项。市政府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例会,县级政府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例会,乡级政府每半月至少召开一次

例会。

(三)深入煤矿检查指导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市长、分管市长定期或不定期深入煤矿企业进行检查,市级安全生产助理每月深入煤矿检查不得少于5次;县(市、区)长每月深入煤矿企业下井检查次数不得少于1次,分管煤矿安全的副县(市、区)长每月不得少于6次,县级安全生产助理每月不得少于8次;乡镇长和街道办主任每月深入煤矿企业下井检查次数不得少于2次,分管煤矿安全生产的副乡镇长和街

道办副主任每月至少1 0次。

(四)制定完善煤矿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应急救援演练。市、县两级政府每年至少组织一次。

(五)组织开展部门联合执法,严厉打击私挖滥采、非法违法生产、建设行为,保持严打重处的高压态势。市级政府每半年组织一次,县(市、区)政府每季度组织一次。

第十条 市、县两级煤炭部门是政府对煤矿企业安全监管的直接责任部门,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者,分管领导对所分管部门和分管业务负直接责任。要从强化行业管理入手,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加强作业现场监管,建设本质安全矿井。

(一)要根据各县(市、区)煤矿基础条件、装备水平、监管水平,每年研究制定推进煤矿安全上水平的工作计划,加强弓I导、指导计划的实施落实,必要时强制企业加大投入,改造矿井安全系统,更换矿井安全、生产装备,更新提高安全监控设施,逐步改善安全生产条

件。

(二)严把兼并重组整合后建设项目的设计审查、开工审批、施工建设、投产验收关,按照机械化、集约化、现代化、信息化矿井建设

目标抓好各项工作。

(三)加强对生产矿井和过渡期生产矿井的管理,严格落实“吕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过渡期生产矿井安全监管的实施意见",严格执行过渡期生产矿井的各项规定,对存在安全隐患、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井,坚决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关闭。

(四)定期召开安全例会,研究解决安全监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市煤炭部门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县(市、区)煤炭部门每月至少召开

一次。

(五)建立领导带头下井检查制度,把安全监管的工作重心放到井下一线。市局局长平均每月下井不少于2次,分管局长平均每月下井不少于6次;县(市、区)煤炭局(中心)局长(主任)每月下井不少于8次,分管局长(主任)每月下井不少于1 0次。

(六)加强对五人监管小组的管理,定期对其监管工作,情况进行考核,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工作情况汇报会,针对存在问题,研究制定

解决方案,并提出解决办法。

(七)加强对主体企业监管安全工作的指导,对主体企业履行职责

情况进行检查、督促、考核。

(八)认真组织开展煤矿企业专项整治工作,根据阶段性工作需要组织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消除隐患,确保安全生产。

第十一条 严格执行事故报告制度,杜绝瞒报、虚报、漏报现象

发生。

第十二条 加强煤炭部门干部队伍建设,市、县两级煤炭部门主要领导、分管业务的领导必须由煤炭专业院校毕业,所学专业符合要求(采煤、通风、机电、地测),且具有5年以上煤炭安全生产管理经验的人员担任。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正职任用必须征求市级煤炭

部门的意见。第十三条充实市、县两级煤炭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上予以保

障。第五章 责任追究

第十四条 上级政府要加强对下级政府及本级煤炭部门的履职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发现不履行职责或履行职责不到位、监管不力,依据省、市有关规定,启动事前责任追究。

第十五条 上级煤炭部门要对下级煤炭部门的履职情况进行认真考核,发现不履行职责或履职不到位,要报本级人民政府,依据有

关规定,予以责任追究。

第十六条 由于履职不到位、监管不力,发生安全生产事故,严格按照《中共吕梁市委吕梁市人民政府关于煤矿重特大事故责任追究的决定》(吕发[2006]2号)要求,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主题词: 经济管理 煤矿 安全 规定 通知

抄送: 市委办公厅,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吕梁市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7

1. 吕梁市蛋鸡养殖现状

近年来, 吕梁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 利用市场和政策两个杠杆, 全面推动蛋鸡养殖场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同时, 随着用工、饲料成本等问题的出现和从业者素质的不断提高, 蛋鸡养殖的模式已经发生了变化, 大型集约化养殖场、养殖小区不断涌现, 大型企业不断介入养殖行业。规模饲养集中度越来越高, 大型养殖场的养殖设备机械化程度明显提升, 养殖效率也有了显著提高。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大的提升空间。据调查了解, 目前全市蛋鸡存栏量大约1 300万只, 饲养规模主要集中在3 000~5 000只。全市每只蛋鸡产蛋量约15~17 kg, 产蛋期存活率80%左右, 料蛋比约2.5~2.8:1, 养殖户养一只蛋鸡平均获利15元。而以规模化养殖为主体的美国饲养量2.8亿只, 前60户饲养量为1.6亿只, 占全国养殖量的61%;在生产性能上, 存活日龄达72周以上, 每只产蛋总重量为18 kg以上, 产蛋期存活率90%以上, 料蛋比2.2~2.3:1, 相比之下我国的蛋鸡养殖仍有很大差距。

2. 吕梁市蛋鸡养殖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从业群体的变化和养殖观念的转变, 未来蛋鸡养殖的集约化、专业化生产将是必然趋势。总体来说, 全市的蛋鸡养殖业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养殖密度由地区密集型饲养向养殖合理布局转化;养殖方式由个体户养殖为主向养殖的规模化、标准化转移;从业人员由以前非专业人员饲养向有知识、有技术、能管理的专业人员转化;设施设备由以前简陋的鸡舍建筑、简单的设施设备向饲养管理的机械化转移;养殖观念由以前陈旧的养殖理念向健康养殖转移;鸡蛋销售由以前各自的单打独斗向集中销售转变。

(1) 饲养规模的趋势全市的大量劳动力集中在农村, 劳动力大量集中在生产水平比较低的地方, 导致农村劳动力特别的廉价, 同时由于政府政策的引导和广大农村有大量的农产品或农副产品等饲料原料, 使全市的养殖业当前主要集中在农村, 但受农民的资本积累和抵抗风险能力的影响, 决定了一定时期内养鸡规模以5 000~20 000只规模最具竞争力。

(2) 饲养环境的趋势随着养禽业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大, 高密度的饲养区域将受到越来越多的来自各种疾病方面的威胁。由于养殖水平参差不齐, 在疾病控制方面, 差别还很大, 特别是非典型性重大疫病的出现和各种疾病的交叉感染, 严重影响养鸡业发展。因此, 只有脱离这种密集的区域养殖向分散区域转移, 才能从根本上躲避疾病的影响。另外, 过去没有养鸡的区域或地方将逐渐建立饲养区。

(3) 饲养水平的趋势 (1) 随着经济转型发展的大趋势, 一些煤炭等非农行业企业家赚钱后, 感召于国家优惠政策的引导, 大量资本将会作为一种多元化的投资向养鸡业转移。 (2) 原饲养规模小, 有利润的养殖户将逐步扩大生产规模, 形成集约化、规模化养殖。

(4) 饲料使用的趋势在育种专家和营养专家的不断努力下, 蛋鸡的生产性能与营养需求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靠粗放型饲料已不能满足蛋鸡的营养需求, 这说明鸡的营养要求已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而且, 从经济角度来讲, 杂粕饲料并不节约成本, 相反会影响蛋鸡的生产性能。因此, 根据蛋鸡不同的营养需要而配制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水平的饲料来充分发挥鸡的生产性能是最经济的一种方法。

3. 对全市蛋鸡养殖发展的建议

(1) 加大扶持力度, 解决资金短缺问题针对企业缺少贷款抵押, 融资周期较长等问题, 政府应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一是提高对蛋鸡企业的贴息贷款幅度和范围。二是通过补贴担保公司, 低价为蛋鸡企业提供担保;鼓励和支持以本行业领头企业为核心成立担保公司, 为养鸡农民提供专业金融服务。三是建立蛋鸡企业融资贷款扶持基金, 为蛋鸡产业发展提供长远稳定的资金支持。四是针对不同规模的蛋鸡养殖企业, 出台相应的融资扶持政策, 改变蛋鸡养殖业只能靠自身滚雪球式和民间借贷式发展的现状。

(2) 确定行业基本准入门槛一是确立养殖场 (小区) 及畜产品加工企业审批门槛。畜牧部门应遵循强制性和现实可操作性原则, 制定标准及市场准入制度, 更要严格执行。不过, 对蛋鸡产业的改造和提升, 也需立足现有条件和资源, 有计划分步骤的向理想状态靠拢。二是要充分发挥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能, 严格检查程序, 加强监管力度。

(3) 鼓励和引导成立蛋鸡养殖合作社蛋鸡养殖合作社是解决全市蛋鸡行业目前困境的一种有效手段, 随着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准入制度的实行, 中小散户的鸡蛋直接进入市场的比例将逐步降低, 经过鸡蛋加工企业的加工、处理、包装进入市场的份额逐步上升, 龙头企业承担市场的风险, 养殖户只承担养殖的风险。市场一旦形成这种格局, 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就会规范养殖户的品种、规模和质量, 实现市场的有序发展, 推动蛋鸡养殖走向适度的规模化和自动化。

上一篇: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义下一篇:中外合资中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