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县设施蔬菜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24-06-10

任县设施蔬菜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精选8篇)

任县设施蔬菜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1

任县设施蔬菜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任县蔬菜局李镇西

一、基本情况

任县是个农业大县,土地面积47.3万亩,2009年全县蔬菜播种总面积12.6万亩,其中设施蔬菜占地3.8万亩,蔬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21%,我县设施蔬菜的类型主要有:温室、大中小拱棚,其中温室0.3万亩,1837个;大中拱棚

1.43万亩,11569个;小拱棚2.07万亩,51483个。设施蔬菜的装备类型有:小型手扶旋耕机、小型松土机、20型拖拉机、机动喷雾器、喷粉机、自动卷帘机、加压泵、过滤泵、施肥罐、滴微灌设施等。

二、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县成立设施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各乡镇成立设施蔬菜生产专抓组织,具体负责协调解决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2、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县农业局、蔬菜发展局、广电局要协同制作“设施蔬菜生产”专题栏目,重点围绕设施蔬菜生产中建棚、育苗、移栽、嫁接、施肥、病虫害防治、棚温控制和采摘、销售等内容,在县电视台、县广播电台定期播出。各有关乡镇采取召开会议、刷写标语、喇叭覆盖、横幅跨街、板报上墙等方式,重点宣传发展设施蔬菜的意义,目标、任务、技术以及发展设施蔬菜致富的经验典型。

3、整合各方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实行设施蔬菜集中开发。逐步建立以龙头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题,财政支持、信贷扶持的投入机制。县政府将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①县财政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农户发展设施蔬菜的补贴。②对新增的设施蔬菜基地在享受物资补贴的同时,优先安排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③整合农口资金,集中向建设进度快、标准高的基地倾斜,并优先申报国家标准园项目。④实行单位帮扶制度。⑤利用土地流转政策,实现土地连片开发,发展设施蔬菜,培育龙头企业,走规模经营道路。

4、加强技术培训,为设施蔬菜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蔬菜局采取多种形式提高菜农素质,开展技术培训工作,成立技术指导小组,实行技术人员包乡、包基地制度,指导蔬菜生产。

三、生产经营情况

2009年设施蔬菜种植面积6万亩,年产量36万吨,销售收入2.1亿元。

任县设施蔬菜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2

肇东市设施农业经过近两年的强力推进, 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市设施农业总面积1.05万亩, 其中蔬菜种植面积9525亩, 瓜果面积520亩, 食用菌面积380亩, 花卉面积75亩;共有各类设施9120个, 其中连栋日光温室1858个, 塑料大棚7262个。全市现拥有500亩以上棚室群3个, 300亩以上棚室群3个, 200亩以上棚室群18个, 100亩以下50亩以上棚室群22个。肇东在推进设施农业发展中, 主要有以下好的经验和做法。

1.1 财政资金补贴机制。

肇东财政对当年新建达标的塑料大棚小区补贴2万元;对塑料大棚建设规模达到100个以上的小区补贴10万元;对当年新建达标的日光节能温室小区补贴3万元;对日光节能温室建设规模达到10个以上的小区补贴5万元。在积极进行配套投资的同时, 还以财政贴息方式为农户协调信用社小额贷款, 以少量财政资金调动金融机构大量信贷资金, 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效力。截至目前, 肇东乡村累计投入补贴、奖励与贴息资金约0.1亿元, 带动农户用于设施农业建设的直接投资或间接融资累计约达1亿元。

1.2 典型示范带动机制。

肇东十分注重培养设施农业典型, 通过典型引路、大户带动, 提高农户积极性, 提升设施农业的种植水平和经营能力。肇东寿光食用菌园区是市政府重点扶持的设施农业示范园区, 位于太平路东侧, 占地400亩, 总投资800万元。园区共26个单元, 每个单元建72平方米生产菌房一座, 450平方米、550平方米节能温室各一栋。农户共出资500万元建生产菌房26座, 节能温室52栋。镇、村两级出资近300万元, 为园区架电、绿化并修筑红砖路2100延长米, 彩色水泥围墙2000米, 为每个单元安装沼气池一座、深井一座。该园区于2008年4月初开始兴建, 并于当年9月末竣工, 现以投入生产。产滑菇、平菇、香菇、金针菇等食用菌, 年生产食用菌可达100万袋, 产食用菌300万斤, 纯收入可达125万元, 户均纯收入5万元左右。该园区与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有限公司达成协议, 聘请寿光技术人员对园生产进行全程指导, 将该园区建成与寿光蔬菜市场紧密对接、一体销售、功能互补的食用菌批发市场, 从而扩大食用菌生产规模, 提升发展质效。

1.3 产品质量控制机制。

肇东以现代设施农业建设为平台, 全力调动广大农民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积极性, 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强化广大农民的品种意识和品牌意识, 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牌创效益的经营理念。近年来, 高度重视优质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 共引进“美国红提”等新型优质果蔬品种50个, 有28个品种已试验成功并大面积推广。市农业主管部门积极宣传并配合各产区做好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工作, 增强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全市取得绿色无公害果蔬认证的有15个品牌, 覆盖种植面积达13万亩, 为实现农产品优质、高效、安全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1.4 市场流通渠道建设机制。

为保证设施农业产得出、销得畅、效益高, 肇东各基层政府积极搭建产销桥梁, 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 解决好生产与市场的衔接问题, 确保各个流通环节畅通无阻。通过引导扶持农村建立各类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 强化农产品运销专业队伍, 培育乡村农民经纪人, 招商引资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或蔬菜批发市场、销售公司等手段, 依托各类中介组织, 借助现代信息网络平台, 从规划建设、农资调配到农产品加工、销售, 以及质量安全检测等进行全程服务, 为设施农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目前全市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300余个, 农民经纪人1000余人, 建有大型批发市场2处, 中型市场3处, 较好地保证了产品快速顺畅的市场流通, 推动设施农业发展。

2 目前制约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2.1 资金短缺。

经过多年的引导和实践, 农民对日光温室的认知程度较高, 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较大的发展热情。但由于设施农业投资较大, 而肇东农业经济积累不足, 农民筹资能力弱, 政府补贴的范围和标准有限, 信用社贷款仍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资金问题依然是当前设施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2.2 土地流转难。

土地承包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区域性种植规模的有效扩大。在规划建设集中连片的专业化种植区域过程中, 关于土地的权属和使用问题, 成为困扰工程规划和实施的重要因素。有多个连片种植小区计划因部分农民不愿意把土地通过转包或出让使用权的形式进行流转, 而规划区外的农民虽有积极性, 却没有经营使用权, 导致计划搁浅。

2.3 基础设施落后。

肇东农业基础条件较差,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历史欠账多,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缓慢。在规划建设选址时, 往往受到原有地段有效灌溉面积少、水利设施不完善不配套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和限制, 无法满足当地农民对发展设施农业的需求, 造成了规划布局往往在城郊区安排较多, 极大地制约了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4 技术服务滞后。

肇东科技服务体系仍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农业技术力量不足, 培训手段和方式比较落后, 信息网络和市场建设相对滞后, 不能满足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要求。而且技术服务在生产时间的跟踪上, 存在着重产前、产中服务, 轻产后服务的现象, 对农产品的储运、保鲜、包装、加工等各个后续环节, 缺乏应有的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

2.5 市场销售问题。

肇东设施农业的规划布局比较分散, 缺少具有足够市场竞争实力的大规模种植区域。尽管产出效益较好, 但由于配套的储运、加工、包装等环节受到产地规模的限制, 无法吸引足够的投资, 更谈不上产销同步发展。市场销售环节的缺位, 使设施农业效益大打折扣。

3 设施农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3.1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肇东市政府应聘请有关农业专家和农技工程师, 针对肇东市不同区域的自然特点和资源条件, 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与规划, 立足实际, 分类指导, 强力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专业化、特色化、规模化设施农业生产区域。

3.2 建立科技支撑体系, 打造农业技术人员队伍。

应积极加强与区内外科研院校的交流合作, 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开展讲座, 并进行实地指导, 重点抓好农业技术人员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和设施农业生产者、管理者的技术知识培训。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 严格按照设施农业技术操作规程实施, 进一步加大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投入。

3.3 健全市场服务体系, 建设农产品销售队伍。

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思想逻辑和行为准则, 在占据本地市场的同时, 把眼光放在外地市场的开拓上, 及时掌握各地农产品需求信息, 引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 开辟销售渠道, 拓展市场空间。大力培育农民经纪人和营销队伍, 在设施农业集中区, 建立农产品销售协会或中介服务组织。

3.4 建立质量安全体系, 增强品牌意识。

品牌是优质产品的标志, 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发展无公害、绿色产品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和提升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针对肇东气候特征, 增加设施农业中的名、优、特、稀蔬菜品种的生产比重, 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生活需要。积极推广无害化栽培新技术, 加快绿色食品认证, 提升设施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3.5 增加财政投入, 加大金融扶持。

建议将设施农业专项列入农业产业化扶持项目, 在资金上提供必要的保障。积极协调当地企业与从事设施农业的乡村进行结对帮扶, 加快全市设施农业发展步伐。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应转变方向, 向设施农业倾斜, 对于农民建设温室大棚可适当提高最低信贷额度, 解决设施农业发展中的资金问题。

3.6 促进土地流转。

任县设施蔬菜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3

榆树市是全国的产粮大县之一。近年来,榆树市不断加大棚膜经济发展力度,在资金上、政策上、技术上都进行扶持,创新推进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棚膜蔬菜产业。到2010年末,全市蔬菜大棚、温室发展到4万多栋,面积2667公顷,形成了以15个乡镇为单元蔬菜产业基地,共建设46个棚膜蔬菜园区,农民人均蔬菜收入实现2700元。

刘丰艳副主任说,榆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棚膜经济发展,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来抓,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榆树市棚膜经济发展实现了园区化,资金投入多元化,品种管理實现了标准化,政府扶持实现了制度化,为全省棚膜经济发展树立了学习的典型。

在榆树市弓棚镇机关干部创业园,统一建设的蔬菜日光温室整齐划一排列,尽管棚外冰天雪地,棚室内却春意盎然,黄瓜苗、豆角秧、油菜苗郁郁葱葱,尽情地沐浴着阳光,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水肥条件为它们提供了有利的生长环境。在太安乡西龙村棚膜蔬菜园区进行集中育苗,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分散育苗带来的技术问题、采收品种分散以及成熟时间不一等问题。

刘丰艳副主任强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菜篮子”工程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将以强基础、调结构、提质量、保供给为主攻方向,稳定露地面积,扩大棚室规模,加快科技创新,积极构建现代蔬菜产业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在棚膜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原则,坚持规模化发展,坚持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着力提高蔬菜生产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品牌化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强化政策扶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大力开拓省内外市场,从而全面推进我省棚膜蔬菜产业的发展。

市设施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4

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是项目农业建设的有效载体,是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农业竞争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市设施农业经过近几年的强力推进,目前在数量、产量、效益上都取得了明显突破。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城乡一体化”总体目标,按照“继续做大做强农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定位和建立“绿色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功能定位,重点开展以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为重点的现代农牧业建设,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呼包鄂经济圈”食品加工业的优质原料基地、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和休闲度假的绿色生态旅游区,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地区规模大、产品层次高、知名品牌多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推进“塞外粮仓”到“西部厨房”的现代农牧业转型。

截至xxxx年底,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8.1万亩,其中日光温室4.7万亩,塑料大棚3.4万亩。全市100亩左右的设施农业园区已发展到63个,200——400亩的有33个,500亩左右的有9个,1000亩左右的有15个。全市参与设施农业建设的企业共32家,企业建设设施农业面积共1.56万亩,其中温室1.46万亩。

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面积627.8万亩,占到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5%,其中农业部认定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216万亩。绿色食品生产企业45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认证的产品116个;有机食品生产企业8家,获得有机食品标志认证的产品47个。“河套番茄”、“河套向日葵”等特色产品获得了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登记保护。河套牌雪花粉、河套白酒、维信羊绒制品、金川牌保健啤酒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二、存在问题

(一)资金短缺制约设施农业发展。一是设施农业的投入非常大,目前我市建一亩砖钢结构温室投入14万元左右,建一亩土钢结构温室投入9万元左右,对收入相对较少的农民来讲,还没有能力完全承担建设资金;二是设施农业贷款门槛较高,贷款期限短,额度小,加上不能抵押,农民联户担保能力弱,信贷风险大,因而银信部门放贷积极性不高;三是设施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工作经费短缺,许多成熟生产技术不能推广应用,影响了设施农业效益的提高。

(二)农民对设施农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设施农业生产需要一年四季劳作,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有嫌麻烦的思想。部分农民对设施农业缺乏正确认识,参与意识不强,顾虑较多,政府推动与农民自愿差距较大,制约了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

(三)技术力量薄弱。我市设施发展迅速,生产基地点多面广,技术指导服务任务繁重,缺乏设施农牧业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科技带头人,现有技术力量相对薄弱,难以满足设施农牧业发展需求。

(四)市场体系不健全。各旗县尚未形成大型农产品物流园,无市场带动能力,组织化程度较低,蔬菜销售相对困难,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规模化种植程度不高,产业链条不完整,因而未能形成完善的市场流通服务体系。

按照全市“十二五”规划目标,到“十二五”末,全市设施农业面积发展到30万亩以上,设施农产品总量达到60亿斤,总产值达到50亿元,农民人均来自设施农业的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吸纳农村劳动力20万人。积极稳妥推进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流转,推动土地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集中,加快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经营。到“十二五”末,全市土地流转累计达到500万亩。就目前的发展状况实现上述目标还有一定难度,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三、建议

一是政策扶持--抓投入。针对发展设施农牧业资金匮乏的实际,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吸引更多的信贷资金、企业投资、社会融资和农民筹资,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切实加大对设施农牧业的投入力度,确保建设资金及时到位。积极协调银信部门想方设法解决贷款资金,特别是对于建设规模大的农户,酌情放低贷款门槛,增加贷款额度。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有关发展设施农业项目。强化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宣传补贴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宣传及舆论环境。依托区位、交通、资源优势,精心组织、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到我市投资设施农业建设,从而辐射带动周边发展。

二是拓宽渠道--抓市场。抓生产,必须抓流通,没有市场流通,设施农牧业难以做大做强。应坚持两手抓,生产与流通要同步进行,各乡镇要转变政府职能,主动出击抓销售。一是率先培育销售经纪人队伍,培养营销大户,拓展外销市场。二是依法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统一管理、经营,提高设施农业组织化程度。三是抓好批发市场建设,创造良好的农产品交易流通平台,保证农产品货畅其流。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型产业化组织体系,使设施农业建设、生产、流通融为一体,以拉动全市设施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是品牌经营--抓质量。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生产者的质量意识,坚持品牌战略,打造无公害蔬菜品牌。加快新品种的引进,重点培植一批农产品品牌和商标,抓好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积极做好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扩大蔬菜生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知名品牌。引导有实力的合作社和企业建温室、建保鲜库,培养和发动一批经纪人积极参与生产、收储、保鲜、调运和销售,提高设施农业组织化水平。

四是依靠科技--抓服务。一是要进一步加强科技人员配备,充实设施农业技术力量,尽快培养一批能进棚实践指导的专业技术人员,并要整合全市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实行跟踪负责,做好技术指导服务工作。二是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筹措专项经费,聘请外地有经验、懂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实地指导,增强技术支持。三是加强对现有科技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和服务水平。四是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设施农牧业是一项资金、技术、劳力密集型产业,而农民又是设施农牧业的主体,必须抓好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尽快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五是集中力量建设先进的试验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六盘水蔬菜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篇5

陈 霖 左 娟

〔内容摘要〕 作者通过调研,总结了2008年我市蔬菜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和在实施我市“菜篮子”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市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关 键 词〕 蔬菜产业发展报告

〔作者简介〕 六盘水市果树蔬菜站钟山区大河镇农业服务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六盘水市蔬菜生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受生产规模小,较分散,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较低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为充分发挥我市地理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商品蔬菜规模化生产,进一步摸清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状况,我们对全市蔬菜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就调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08年,全市总人口301.8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38.5万人,农牧渔业产值457558.4万元,种植业产值242617万元,蔬菜总产值49417.4万元,耕地面积216.55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366.66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2727元(同比增加390元),农民人均种植蔬菜纯收入387.33元(同比增加39元)。2009年,预计全市蔬菜种植面积30万亩,蔬菜总产值5.07亿元,农民人均种植蔬菜纯收入845元。

二、蔬菜种植业发展情况

(一)全市蔬菜生产和销售情况

2008年,蔬菜种植面积33.45万亩,产量48.784万吨,产值5.8亿元,销售量29.72万吨,成交额2.37亿元,与2007年相比,蔬菜种植面积增加近9万亩,产量增加10万吨,产值增加1.4亿元,销售量增加7万吨,成交额增加1亿元。2009年,预计蔬菜种植面积30万亩,产量45.352万吨,产值5.07亿元,销售量36.12万吨,成交额3.07亿元。蔬菜种植品种主要有:白菜类、甘蓝类、芥菜类等14类40余种蔬菜。

(二)蔬菜设施发展情况

2008年,全市已安装镀锌管及钢架结构大棚1430个,438.8亩,竹木结构大棚1719个,约586亩,小拱棚9405个,约141亩,喷滴灌棚室55个,15亩。棚室育苗株数4700万株,产值470万元。2009年,安装镀锌管及钢架结构大棚1470个,449.82亩,竹木结构大棚1903个,约674亩,小拱棚10405个,约156亩,喷滴灌棚室55个,15亩。棚室育苗株数5100万株,产值510万元。

(三)蔬菜采后处理和加工情况

我市现有盘县玉祥油脂有限公司、六盘水益康食品有限公司和钟山区魏老妈辣椒厂3个蔬菜生产加工企业,产品主要以辣椒为原料生产销售辣椒食品。2008年,3家企业共生产辣椒食品290吨,销售产品290吨,产销率为100%,形成销售额464万元情况。企业消耗

新鲜辣椒原料1000吨。吸纳技术人员20人,管理人员12人,常年用工量38人,用工日数320日。

(四)蔬菜产业发展新品种引进情况

2008-2009年,在蔬菜新品种引进方面,全市引进水生蔬菜新品种21个,试验示范60余亩,商品茭瓜示范面积500亩,68户。引进以色列系列,金罗汉系列,长江系列等多系列的西红柿和辣椒优良杂交品种。在夏秋反季节蔬菜高效栽培和周年模式化生产技术试验示范方面,每年示范2500余亩,种植模式有“西瓜-速生蔬菜-马铃薯”和“甘蓝-西红柿”两种模式等。复种面积3305亩,平均亩产3497公斤,总产1155.76万公斤,亩产值5201元,总产值1718.93万元,投入产出比1:2.51。其中夏秋反季节西红柿、速生蔬菜完成面积2510亩,亩产量2811公斤,总产量705.56万公斤,亩产值4657.5元,总产值1169.03万元,投入产出比1:2.27。

三、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各级政府及农业部门高度重视,齐心协力促进基地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六盘水市蔬菜生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市委市政府为大力推进我市商品蔬菜规模化进程,决定以建设六枝郎岱市级10000亩蔬菜基地、水城县蟠龙法那5000亩蔬菜基地作为突破口,加强六枝平寨镇、大用镇等地,盘县西冲镇、红果镇、鸡场乡等地,水城县发耳乡、滥坝镇等,钟山区大河镇等二线蔬菜基地的建设力度,加大其他乡镇特色蔬菜的开发,带动全市蔬菜产业全面发展,实现农业经济跨越式发展。专门召开蔬菜工作会议,安排部署蔬菜生产,细化了商品蔬菜基地建设的目标任务,同县、区(特区)政府签订商品蔬菜基地建设目标责任状,出台一系列扶持措施和办法。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随时关注和重视蔬菜基地建设,多次深入基地督促检查指导。市及县农业部门和六枝郎岱镇、水城县蟠龙乡都将蔬菜基地建设作为考核的重要目标任务,组建了工作班子,抽派了技术人员,明确了工作责任,制定了工作措施和考核奖励办法,将蔬菜发展规划到田块,充分发动群众,培训技术和物资供应,确保了基地建设的顺利推进。

(二)加强组织领导,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促进蔬菜产业的发展

为加快蔬菜产业稳步发展,市政府2007年12月制定下发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商品蔬菜基地建设的意见》等相关的政策。市委市政府及各县、区(特区)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六盘水市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市及县、区(特区)农业局,负责指导全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技术服务等职责。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蔬菜产业领导机构并制定实施方案,乡(镇)长亲自挂帅,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蔬菜产业办具体抓落实的措施。

(三)创新工作方式,积极引进蔬菜种植大户,组建蔬菜专业合作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在基地建设中,在市及县、区(特区)相关领导和涉农部门的领导专家多次调研后,提出了把六枝郎岱建成市级万亩无公害商品蔬菜基地、水城县蟠龙乡建成5000亩无公害蔬菜

生产基地,并责成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组织规划和组织实施。积极引进蔬菜种植大户,组建蔬菜专业合作社,发挥示范作用。2009年全市共有蔬菜专业合经济组织17个,人数1050人,生产(采购)大白菜、番茄等蔬菜23173吨,销售量21075吨,销售额2132万元。产品主要销往六盘水中心城区、各县(区)中心城区和乡镇农贸市场,以及贵阳、昆明、重庆、广州和广西等外地市场。

(四)生产技术指导和培训到位,提高了蔬菜种植户的种菜技术水平

蔬菜生产是一项技术含量高、需要进行精耕细作的劳动密集型工作。在技术服务方面,市及县、区(特区)农业局技术人员做到蔬菜栽培技术课堂讲座,播放光学影视资料,深入田间地头作现场培训、技术咨询和发放资料等工作,指导农户严格按要求生产,逐步引导农户专业化,规范化种植;调动乡镇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对蔬菜生产的技术指导,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种菜缺乏技术的难题,提高菜农种菜的积极性,为蔬菜基地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五)制定优惠的财政资金扶持政策,扩大农村信用社小额资金信贷投放力度,为基地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为加快商品蔬菜基地建设步伐,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08年至2010年三年内每年安排扶持资金900万元,其中市级财政安排450万元,县、区(特区)配套450万元,按每亩200元给予补助给予扶持。六枝郎岱镇还对基地蔬菜种植户按每发展每亩商品蔬菜给予1000元小额贷款扶持,2008年已发放小额贷款326.5万元。

(六)制定相关奖惩政策,鼓励公职人员参与蔬菜种植

对参与种植蔬菜的公职人员,政府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扶持,给予一定的贴息贷款,帮助他们发展蔬菜生产。公职人员包村包技术的,完成任务的根据实际面积数和种植标准化程度给予适当奖励;完不成任务不给于奖励;对技术指导人员工作到位、指导效果较好的也给予一定奖励。

(七)积极探索新的农业生产发展方式,实行土地规模化统一流转,为基地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为进一步抓好蔬菜基地的发展,提高农户种植蔬菜的积极性,尤其是蔬菜种植大户的积极性,市及县(特区、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和蔬菜种植重点乡镇积极探索,引进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引导农民摒弃“恋地”情结和小农意识,本着“合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不改变农户原来地块和面积,实行土地规模化统一流转,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展专业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

(八)做好商品蔬菜生产基地产地、产品认定认证工作

无公害商品蔬菜生产的产地产品认定、认证工作,是蔬菜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蔬菜产品要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走出六盘水,就必须做好蔬菜产地产品认定、认证工作,才能在大中城市站住脚,并被市场认可。据2007年11月26日贵州农业厅发布的《贵州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目录》资料记载,目前我市已通过“贵州省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认证的无公害商品蔬菜产品产地有:盘县响水镇鲁楚蔬菜协会750亩蔬菜产地;水城县蟠龙乡、阿戛乡、米箩乡计7村共5600亩黄瓜、茄果类产地和7200亩蔬菜产地;六枝特区大用镇5村1200亩蔬菜产地。六枝郎岱市级万亩基地、牛场辣椒的无公害产地认定认证已经申报,正在办理过程中。

(九)加强市场信息平台的建设,及时掌握和发布蔬菜市场供求信息

在蔬菜栽培品种选择和产品供求关系上,市及县(特区、区)农业部门和各蔬菜种植重点乡镇做了大量的工作,逐步组建了蔬菜专业合作社,明确专人负责蔬菜品种选择和商品菜供求信息的搜集和发布,随时掌握市场信息动态,指导农户生产和销售,为蔬菜生产和销售提供服务。

四、存在的问题

1、商品蔬菜生产基地范围内的基础配套设施滞后,特别是交通设施(机耕道)、水利设施,产地批发市场和低温贮藏保鲜库等建设未完善。

2、农民种植粮食习惯还未完全转变过来,普遍缺乏蔬菜种植技术,商品质量意识淡薄,重视产量忽略质量,缺乏标准化生产组织管理、技术服务和质量监督等体系,制约了蔬菜产业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3、市场营销体系建设不完善,产地批发销售成交量较小,进入的大型中介组织和运营公司少,未形成配套的“运销型”机制,外销难度大,缺乏对全市蔬菜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4、商品蔬菜基地融资困难,蔬菜生产周转资金投入较大,农户获得贷款较困难。

5、市场信息网络闭塞,获取的信息滞后于市场变化。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民很难及时了解掌握市场行情,生产盲目性大,存在着产品规模小,数量少、质量差、价格低和产销脱节等现象,极大挫伤了菜农的生产积极性。

6、龙头企业建设环节薄弱,缺乏“龙头”带动作用。商品蔬菜的产品精加工和包装销售严重滞后,产品档次品位低,市场销售渠道狭小,严重制约了蔬菜产品效益的转化增值。

五、建议

1、各级政府部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和整活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和扶贫等项目资金,加快商品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2、加大蔬菜基地种植农户的培训力度,提高种植农户的科技素质和积极性。培训工作中做到:一是加强蔬菜栽培实用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市县乡三级农业科技服务队伍优势,采取办培训班、专家讲座、典型报告、现场指导、农民相互传授和交流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对农民的科技培训;二是加强科技交流。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引进外地先进的技术、土专家、种植大户、管理人才、优良品种及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组织技术人员、种植大户到先进地区观摩考察;三是抓好生产示范点展示工作。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提高蔬菜种植的科技含量,推动蔬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确保城镇居民“菜篮子”正常供给,促进蔬菜种植农户增产增收。

3、加强农业科技在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支撑作用,积极引进一批名、优、特蔬菜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增加花色品种,推广特色种植。以当地资源优势为前提,以提质增值为目标,积极注重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加快品种筛选和更新,形成主导产品,突出价格优势,延长供应时间,提高经济效益,完善蔬菜品种的种植结构,增加品种的多样性。

4、制定优惠金融政策,加大财政、信贷资金对蔬菜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解决农民生产资金缺乏的困难。同时加大对蔬菜协会和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提高蔬菜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5、加强网络建设,搞好农产品信息服务。政府部门应当把乡镇和农村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作为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内容来抓。通过信息服务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结构,有序进入市场。开发区域内信息资源,及时反应全市商品蔬菜供求状况,引导农户根据市场信息做好生产规划,依靠科技提高质量,增加农民种植优质商品蔬菜的积极性,为蔬菜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提高我市蔬菜产业持续发展和市场竞争力。

任县设施蔬菜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6

注:肃州区原为县级酒泉市,2002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市设区,是酒泉市政府所在地。全区总面积3386平方公里,现辖15个农村乡镇,20个城市社区,总人口45万,其中城市人口25万,有汉、回、裕固族等15个民族,耕地面积63万亩。201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0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长28%;工业增加值达到70亿元,年均增长61%;财政收入达到7亿元,年均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6亿元,年均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550元,年均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76元,年均增长11%。全区粮、经比例由2011年的44.89:55.11变化为2012年的45.69:54.31,制种面积达到284186亩;各类蔬菜面积(含设施种植)157473亩;全区主要畜禽出栏217.59万头(鸡出栏185.78万只,猪出栏6.62万头,羊出栏21.86万只,牛出栏3.33万头)。今年上半年,为了全面推进“2+2”增收模式,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力推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组织开展了城郊高效设施农业发展情况专题调研,提出的意见建议在编制《肃州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出台《建设肃州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指导意见》中得到党委政府的采纳和吸收,并在制定完善措施、推进工作落实方面予以落实。

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为目标,抢抓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机遇,打造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培育壮大规模化设施养殖,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大棚蔬菜、经作制种、新型产业为主的城郊型农业,是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着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部署。为了大力推进城郊型高效农业设施发展,努力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在有关部门的参与配合下,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有关专门工作人员,采取现场视

察、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对城郊型高效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项调研。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肃州区立足于自然地理条件、资源禀赋及产业发展基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做精第一产业、做强城郊农业、做大优势产业的战略部署,大力实施“1+1、2+2”富民增收工程,特别是今年以来,结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和“五个年”活动,把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作为促进城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加以推进,按照“设施配套,节本高效、统一标准,集中连片”的发展思路和“科技优先、突出效益,行政推动、突出特色、高效实用”的原则,采取“政府规划、部门帮扶、财政补助、政策激励、农民主体”的工作机制,紧紧围绕“日光温室、大棚蔬菜、高效制种、立体种植和标准化设施养殖”五大建设重点,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抓手,以高新技术组装配套为手段,以提高产品质量效益为突破点,以高效示范园区、示范小区建设为依托,积极发展城郊型高效设施农业,取得了一定成效,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的显著特点:

(一)蔬菜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在设施农业建设过程中,坚持规模发展、连片落实、重点推进的思路,以示范小区为突破口,狠抓日光温室、大棚

蔬菜种植。截止2012年4月份,已落实日光温室新建面积2030亩,占计划任务的101.5%,其中有机生态无土栽培面积1010亩,预新建百亩以上温室小区21个,日光温室累计面积预计可达3.07万亩。落实塑料大棚面积10113亩,占计划任务的100%,落实百亩以上连片小区43个,在百亩小区落实搭建面积4381亩。预落实蔬菜面积20万亩,比计划任务增加5000亩。建成300万株以上的集约化育苗中心3个,已育蔬菜苗木320万株。目前落实3000元以上的高效田48万亩,其中: 5000元田18万亩,万元田10万亩。培育户均2亩万元田示范乡镇5个,新增2亩万元田示范户1.2万户,整体实现“2+2”目标的示范村将达到50个。

(二)草食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

按照“建园抓场扩规模、标准养殖提水平”的发展思路,狠抓标准化养殖园区和规模养殖场建设,着力培育高效养殖示范户。至4月份,全区已落实新建人畜分离牛羊标准化养殖园区15个,规模养殖场8个,改扩建标准化养殖小区25个,种羊扩繁场6个。养殖园区已完成水、电、路三通和场地平整,部分乡镇圈舍等主体工程已开工建设。落实万元规模养殖户12075户,其中2万元养殖示范户5028户,100立方以上青贮池350座。一季度,全区畜禽饲养总量达到435万头只,同比增加16.6万头只,出栏166万头只,与上年同期持平。其中:肉牛存栏8.3万头,出栏2.85万头,同比分别增加0.54万头和0.13万头;羊存栏74.7万只,出

栏18.6万只,同比分别增加2.8万只和0.15万只。改良生猪5500头,补栏6300头;补栏羔羊27万只,调引基础母羊2160只、冻配牛1.63万头,下达的600只种公羊调引任务已全部落实到村组农户,正在寻找羊源,考查价格,组织调引。

(三)科技示范园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以示范园区建设作为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的重要平台,以重大科技项目为依托,以科技培训为先导,通过集成推广各类增产增效措施,有效发挥了科技园区示范推动作用,提高了设施农业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67%。全区共建成市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2个,其中:国家级园区1个,市级园区5个,区级园区6个,目前已全部完成方案制定、育苗、基础设施建设等前期准备工作。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设施农业重建轻管,效益发挥还不够充分。2012年,全区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为主的设施面积已发展到4万亩以上,设施蔬菜已成为城郊农民致富增收的主要方式,但据调查,全区近1万亩设施面积效益没有发挥出来。在日光温室上,由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打建的温室存在基础设施简陋、条件落后、保温性能差等缺点,提升改造难度较大,效益发挥较差,另外,经营分散,没有销售优势也是导致效益较低的主要原因;塑料大棚近年发展较快,但由于存在重建轻管、盲目生产的原因,没有真正发挥出“春提早、秋延后” 的种植效益;城郊养殖小区,存在有“区”无畜的现象,部分农户以修建养殖小区的名义圈地,只修围墙,不修圈舍,有改变用途之嫌。

2、设施农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发展速度缓慢。近年来,由于原材料及人工因素的影响,设施农业投资越来越大,资金回笼周期较长,农户打建温室的积极性不高。目前,全区日光温室的发展模式已经由一家一户的个人行为转变为集体打建、承包经营的种植特点,尽管政府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只能是杯水车薪。新建的几处高标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日光温室,全由乡村两级筹集资金建设,每座温室成本价6-7万,不含园区基础设施投入,现每座温棚已给农户补贴到1.3万元,但农户还是感到投入资金较大,难以承受,积极性不高,园区发展速度缓慢。

3、非耕地设施农业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潜在的困难和问题诸多。经过多年的发展,非耕地日光温室建设已经成为全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在国内设施农业无土栽培发展中影响深远。目前,从银达镇六分村非耕地高效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总寨镇沙河千亩非耕地有机生态无土栽培科技示范园和西洞镇罗马村非耕地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示范园等三个大型的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情况来看,各乡镇通过多渠道融资,使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但已建的温棚谁来经营,成为困难。乡镇虽然出台诸多优惠政策,放低门槛来吸引农户经营,但租赁难度大,租费低,难以收回成本,租

费增加,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目前部分温棚暂时只能压给乡村组干部来经营,直接影响园区工作推进力度。

4、设施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低,运行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为了提高设施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已引导乡村成立了20多个专业合作组织,目前只有少部分专业合作社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大部分专业合作组织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产销组织化程度低,并且面临名存实亡的窘境。另外,土地流转问题已经成为影响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耕地区内规划建设集中连片的专业化种植小区,由于土地的权属和使用问题,成为困扰设施农业建设规划的重要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部分乡镇采取政府出资向农户租入土地,进行规模化布局、集中开发,这无形中提高了设施农业建设成本,增加了区、乡两级政府及村委会资金投入负担。

5、农业技术力量薄弱,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短缺。设施农业是一项高科技、高投入的农业栽培方式,在技术方面要求较高。目前,虽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区乡两级基层技术服务体系,但存在区级技术人员少,乡级技术人员专业性不高等原因,加之技术水平高、指导能力强的技术人员少,特别是能够投入生产一线进行指导的技术人员短缺,严重制约着设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效益的提升,加之农村年轻劳力向城市转化,现有的劳力均处于年龄偏大,接受新知识能力弱,新品种和新技术在农户中推广还有一定的难度。

三、对策及意见建议

1、以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引领示范园区建设,加快设施农业发展。立足我区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有利时机,突出区域特色,合理布局产业基地,以城郊农业示范园区突出试验示范展示功能,布局建设非耕地设施反季节精细菌菜、特色高效经济作物制种、牛羊标准化养殖、精细蔬菜生产、农产品加工等五大类示范区,促进沿山形成杂交玉米制种和肉牛肉羊产业基地,中北部形成特色高效制种产业和优质蔬菜产业基地,防止设施农业分散化、一般化的倾向。着力培育独具特色的产品优势,扩大特色产品规模,强力推动设施农业特色化、规模化、园区化发展,加速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效设施农业。

2、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加快多元投入设施农业新格局。积极向国家、省市争取现代设施农业扶持补贴力度,减轻乡村资金投入压力;不断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引导农户通过土地转包、出租、入股等形式参与示范园区建设,促进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对现有的二代温室效益低的小区给予政策扶持,加大提升改造力度,增强农民经营的积极性,使温室小区种植效益最大化;引导和鼓励省内外企业通过直接投资、租赁经营、参股经营等多种方式,进入设施农业发展领域,形成多元投入的新格局。

3、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坚强

神池县设施蔬菜发展研究 篇7

1 设施农业发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1 农业资源满足

1.1.1 耕地资源充足

神池是农业大县, 耕地充足, 全县可耕地1.28×104hm2, 农作物种植面积5×104hm2, 尚有1×104hm2的隔年休闲地和撂荒地, 通过合理地耕地流转, 在条件较好的地区发展适度规模的设施农业根本不需要与粮食和油料生产争地, 也就是说, 发展设施农业在满足当地蔬菜供应的前提下, 既不影响粮食和油料安全, 同时可以实现合理的种植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这是第一资源优势。

1.1.2 水资源相对充足

水资源缺乏是神池县的客观现实, 但100 m以下的深井完全可以出水, 特别是在朱家川河流域和县川河流域的中下游等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区, 地下水位较高, 一般在80 m左右, 这就是说, 水源不成问题, 这是第二资源满足。

1.1.3 热量资源

神池县热量资源不足, 年平均气温4.1℃, 无霜期114 d, 有效积温2 300℃~2 500℃, 这正是发展反季节蔬菜, 生产高质量果蔬的必备条件。

1.1.4 其他问题

土壤虽然不肥沃, 这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肥料投入来解决。

1.2 市场需求广阔

以10×104人口的神池小县, 加外来人口和餐饮业总体测算, 神池县年蔬菜需求量大约为9 000 t。以每个标准棚年产合格商品菜1 t计算, 当地发展10 000棚设施蔬菜可完全在当地销售。如果考虑神池反季蔬菜由于高寒气候形成独特的品质, 走出当地, 开辟区域外市场, 将有更大的市场潜力。

1.3 农民增收的需要

神池县种植业以小杂粮和油料为主, 收入在300~500元/0.067 hm2, 21世纪以来, 虽种植玉米和旱地瓜菜, 但种植业效益仍然低而不稳, 一般0.067 hm2收入800~1 000元, 调整种植结构, 提高种植业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条件是大面积推广高效种植。所以, 发展适度规模的设施农业是解决种植业效益低下、增加农民收入的科学选择。

1.4 现代农业趋向

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社会化管理、集约化经营、高效化生产、科学化种植, 设施农业可以说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最佳载体。

2 设施农业发展应重视和正确理解的几个环节

2.1 资源与气候

要走出寒、旱、薄是制约设施农业发展的认识误区, 其实发展设施蔬菜最佳的地区正是在高寒冷凉地区, 只有在高寒冷凉地区才能够实现足够的温差, 生产出干物质和糖分含量丰富的蔬菜产品。相反, 在南方除去可以生产大路蔬菜外, 发展设施蔬菜没有意义, 这就是农业上讲的有效积温和足够的积冷概念, 这同样是气候和资源的制约。尽管晋西北高寒冷凉地区不是发展设施蔬菜的优势区, 同时已不在全省建设五大设施蔬菜产业区规划之内, 但同样能够发展设施蔬菜, 因为现代农业技术和设施手段能够有效解决寒、旱、薄等问题。

2.2 消费与民意

要引导形成健康、科学、合理的饮食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困难时期莜面山药蛋充饥度日, 富足时羊肉焖萝卜, 猪肉炖粉条大吃二喝固然不能说是什么落后的东西, 但这对于健康无益, 对于人体正常营养需求, 特别是从出生到成人阶段正常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是极其不合理的, 明显的事例是高寒冷凉地区的人, 身材不好看、气色差、女人不漂亮等等。更主要的表现在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与人们大鱼大肉, 大吃二喝, 缺乏蔬菜等维生素, 粗纤维摄取量不足有较大关系。发展设施蔬菜是引导合理膳食, 促进当地人们健康生活的科学选择, 有消费才能有蔬菜, 有市场才能有生产, 这是发展设施蔬菜必须高度重视的环节。

2.3 技术与生产

晋西北高寒冷凉地区是传统小杂粮区, 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所以要发展设施农业, 生产设施蔬菜必须解决好生产技术的问题。只有在当地培养出一大批设施蔬菜生产人才, 才能够发展蔬菜, 靠雇佣山东乃至其他地区的技术员是不行的。一是增加了生产成本;二是不能调动菜农的生产积极性;三是外地的技术员在当地不一定能够解决所有问题。这个环节的重视与解决, 需要农民、设施农业建设组织者、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完成, 特别是政府要投入。

2.4 投入与效益

如前所述, 当地较贫穷落后, 农民手中无钱, 让小富即安的当地农民冒着风险投入设施农业建设, 肯定是行不通的。这就需要培养善于创新, 敢于冒险的先进农民、企事业干部、经营性老板率先带头干起来, 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性投入和项目性补贴, 建起来后承包给农民经营。必须做到, 低费承包、服务到位、确保菜农效益, 只有使农民感到靠经营设施蔬菜获取比种粮或者养羊的效益高, 农民才能够积极地行动起来, 这是发展设施蔬菜最重要的环节。目前,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 是可以有效利用的主体。

3 设施农业发展思路

3.1 设施农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设施农业建设要形成以农民为主体, 企业参与, 农民合作社承办的投入建设格局, 使农民真正承担起受益和投入的双重责任, 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3.2 提高补贴标准或者改变补贴形式

应加大农户建造温室的补贴力度, 调动农民转型经营设施蔬菜生产的积极性。或者将一部分补贴用到企业或合作社建造温室, 然后反租给农民经营。同时对租赁费或生产资料以补贴, 减轻从事设施农业生产农户自筹资金的压力。

3.3 提高农民素质和专业技术培训

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技术培训工作, 提高农民、蔬菜合作社、管理者的生产技能和科技素质, 使科技真正用于农业生产。

3.4 抓信息, 强化服务职能

建立农产品信息服务中心, 从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入手, 有针对性地向设施农业生产者发布生产资料、产品销售等信息, 把外面的信息引进来, 把本地区的信息发布出去, 确保设施农业生产者的利益。

3.5 遵照“适度规模、循序渐进、示范引导”的原则

任县设施蔬菜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8

关键词:设施蔬菜;问题;对策;鄂尔多斯市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2-67-02

近年来,设施蔬菜在鄂尔多斯市取得了较大发展,为企业或农民带来了一定的效益和实惠,有效地调整和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问题。因此,探讨设施蔬菜进一步思路与措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 设施蔬菜生产现状

1.1 生产能力 截至2014年10月底,鄂尔多斯市设施农业占地面积4 047.27hm2,可种植面积1 162.47hm2。其中日光温室可种植面积917hm2(包括10.4hm2智能温室),塑料大棚可种植面积245.47hm2。2014年实际种植面积880.67hm2,占可种植面积的76%,比2013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主要种植甜瓜、西红柿、豆角以及芹菜、油菜等大路菜,产量在7.4万t左右,产值10.4亿元,良种覆盖率达到91%,现有集约化育苗中心18处,育苗能力达到7亿株,实际育苗4.5亿株,地膜覆盖面积0.08万hm2,地膜用量15t,微喷面积140hm2,滴灌面积666.8hm2,遮阳网覆盖面积146.67hm2,用量150万m2,防虫网覆盖100hm2,用量34万m2。

鄂尔多斯市有66.67hm2以上园区2家,6.67hm2以上园区39家。全市冬春季生产能力达到5万t,主要以西红柿、豆角以及叶菜类为主,全市冬春季消费总量为30万t左右,缺口很大。

1.2 供需情况 2014年,鄂尔多斯市全市蔬菜需求量在60万t左右,调出蔬菜量为40万t左右,主要调出青尖椒和菜心、芥蓝等。集中在7~10月份,销往地区为广东、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省市。调入总量为45万t左右,主要调入品种为茄果类为主,大部分从山东、北京等省市调入,部分叶菜类从周边包头等地调入。目前全市有农产品批发市场42处,大部分以产地批发为主。

1.3 流通情况 目前,全市有蔬菜加工企业5家,主要脱水及番茄酱加工,加工能力1.56万t/a,实际年加工量在0.86万t左右,全市现有专业合作社55家,协会26个,注册品牌产品5个。

1.4 农牧民收入情况 2012年鄂尔多斯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11 416元,2013年为12 800元,2014年预计13 940元。其中蔬菜人均收入分别为809.1元、1 465.7元、1 134.5元,分别占3a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7.1%、11.5%、8.1%,设施蔬菜收入分别为162.2元、285.3元、349.1元。分别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1.4%、2.2%、2.5%。

2 设施蔬菜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经营效益低,设施闲置问题严重 由于劳动力成本增加、栽培管理技术粗放、种植品种散、规模小、商品销售环节不能形成合理有效的渠道等原因,造成鄂尔多斯市许多设施农业园区或企业经营效益低。随之带来的不良影响是投资主体在前期完成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后,在随后生产经营中“高效益,高回报”并未出现,减少了后续的投入,加之部分企业或个人后期资金投入乏力亦无他人租赁承包,导致许多园区利用率不高或闲置,2013年鄂尔多斯市设施利用率仅为65%。经过采取引进外地种植户等措施,2014年,全市设施种植率达到76%,提高了11个百分点。

2.2 重硬件轻技术 鄂尔多斯市在设施农业发展中投入主要集中在建棚等基础设施建设“硬环境”上,而对于设施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应用、技术人员的培训与储备、农户实用技术的普及等“软实力”则投入不足。造成目前一流的设施生产不出有竞争力的设施农产品。

2.3 流通体系滞后 鄂尔多斯市设施农产品销售主要通过农牧民自产自销、合作社组织销售和企业订单销售等途径。通过组织化销售的设施农产品比例不到总量的12%。订单农业、农超对接等模式还处于摸索阶段,产品信息化平台建设严重滞后,这就形成了目前(下转74页)(上接67页)设施蔬菜产品主要依靠自产自销的方式进行,市场出现“散、乱、小”等现象。虽然鄂尔多斯市在近几年为平抑物价建设了一批标准化菜市场、二级集贸批发市场和平价便民店,但其主要货源仍以外部调入为主。

2.4 规模发展后劲不足 目前由于总体经济环境影响,企业在设施农业建设方面投入减少,而设施建设成本较高对于单个农户参与设施农业规模化建设资金问题难以承受。加之近年来设施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村劳动力减少等因素使得我市设施蔬菜在规模化发展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困难。

3 设施蔬菜发展对策

3.1 优化生产结构 大力发展露地蔬菜生产,结合露地蔬菜发展大棚蔬菜生产,稳步推进日光温室蔬菜发展,形成温室、大棚与露地多形式、错季栽培的蔬菜生产格局。引导蔬菜生产向品种多样化、周年生产的方向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3.2 加强蔬菜标准园建设 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的要求,进行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提升蔬菜综合生产能力及产品品质,引领蔬菜产业发展。

3.3 启动闲置温室、大棚,提高设施农业利用率 一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从人多地少、人口密集的设施农业发达地区,引入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菜农,在租金、水电费、批发市场进场费等方面给予相应优惠政策,启动和利用现有闲置设施,带动当地农户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生产。二通过广泛宣传、培训,积极协调变更生产经营主体,引导广大农户,特别是返乡农民投身设施农业建设与生产。

3.4 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 瓜果蔬菜产业发展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农民生产经营和市场主体地位,依托合作社建设和种植大户培育,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特别是在设施农业发展中,一定要抓住鼓励农民自身投入设施农业建设这个关键,使农户成为利益受益者和责任承担者,自建自营、自负盈亏,促进设施农业健康发展。

3.5 建立健全蔬菜产业技术服务体系 一聘请省级以上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专家组建专家顾问团队,对瓜果蔬菜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持;二建立由市、旗、镇(乡、苏木)三级科技人员组成的技术执行团队,在关键生产环节进行巡回技术指导、培训、监督和协调;三由蔬菜种植企业、合作社聘用区内外蔬菜产业发达地区的科技人员或农民技术员,具体进行蔬菜生产、技术管理。

参考文献

[1]刘艳梅,张雪梅,赵丽,等.鄂尔多斯市设施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J].现代农业科技,2014(13):222-223.

[2]强毅,周爱兰.论宁夏设施农业制约因素、突破路径及发展战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11):12-14.

[3]张印生,乔金友.黑龙江省设施农业产业建设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化农业,2010(12):34-35.

[4]滕宏飞,高豫如.南京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以浦口区为例[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8(1):48-52.

[5]程大庆,梁丽芳,胡进亮,等.延庆县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1,25(1):11-14.

上一篇:石景山区三维动画招商引资宣传片下一篇:在参观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