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2024-06-30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精选9篇)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篇1

中央在一号文件中指出:“要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上述要求可以看出,今年中央把着力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为我们基层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大投入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作为乡镇政府,贯彻落实上述要求,必须广泛凝聚各方力量,不断加大农业项目的争取力度,以项目建设的大突破,带动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大改善,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不仅是履行政府执政为民基本职责的需要,也是解决当前农村“三最”问题的现实途径。

一、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成效

近几年来,镇以改造增效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向上争取,全力组织实施,在项目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工作氛围基本形成。镇村两级组织抓项目的机遇意识、主动意识明显增强;积极申报争取项目的热情普遍高涨;广大群众参与、支持、服务项目建设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全镇上下抓项目建设的工作合力基本形成。二是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落户我镇并得到实施建设的项目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投资额度越来越高。仅年,全镇用于镇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投资就达到1753.5万元。全年硬化乡村公路40公里,新建末级渠系9公里,改造土地5300亩,完成安全饮水工程2处,解决3000余名群众吃水问题。卫生院综合楼、司法所、福利院、村委会改扩建和村级无线广播网络等一系列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年,我们围绕年初八届二次人代会确定的2000万元农村项目建设目标任务,目前已落实到位了覆盖8个村的6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达2100万元以上,大部分项目已正式启动或正在施工。三是工程质量不断提高。建立健全了项目建设的运行机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加强全过程监管,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得到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四是项目效益发挥较好。通过村级道路硬化、末级渠系改造、农业综合开发、安全饮水、土地整理和次生林改造等一系列项目的实施建设,镇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大大提高,为实现农民增收目标,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做法

针对镇级财力捉襟见肘,村级组织集体经济实力不强,农民群众尚不富裕的实际,我们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紧盯目标,抢抓机遇,凝聚力量,完善机制,科学实施,力求以富有成效的项目建设改善农村面貌,造福一方群众。

(一)统一思想认识,建立工作机制。一是统一思想认识。通过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每年召开两次关于项目建设的固定专题会议,引导班子成员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践行执政为民宗旨的高度,增强抓好项目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准确把握项目建设的方向、目标和工作重点,在全镇干部中形成了“抓发展必须抓项目,不抓项目就是不作为”的发展共识;同时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入户宣讲等方式,积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抓项目建设人人有责”的责任意识和为镇委中心工作服务的大局意识。二是夯实工作基础。在全镇范围内广泛调查摸底,认真疏理汇总,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项目建设的重点,分村设立与完善项目储备库,并按照“先急后缓,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实行动态管理,确定主攻方向,突出建设重点,分步推进实施。三是建立工作机制。镇委成立了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六大工作专班,落实责任,明确任务,严格实行“领导牵头,目标管理,专班运作,经费包干,考核奖惩”,在项目工作推进过程中形成了“每周碰情况,每月报进度,季度结硬帐,全年严奖惩”的工作运行机制。

(二)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建设质量。坚持把提高工程质量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强化全过程监控,确保把每一个实施项目建设成为群众满意工程。一是坚持科学规划。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经济适用”的原则,聘请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在深入实地认真勘察的基础上,科学制订规划和施工方案,并层层征求项目区干部群众意见,反复进行论证,认真修改完善,力求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和实效性,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有效的蓝本。二是精选施工队伍。在工程的发包与施工单位的选择上,坚持看资质、看绩效、比价格,严格按要求公开对外发包,力求用最好的施工队伍、最低的建设费用,建设质量最过硬的基础设施。三是严格工程监理。在聘请中介监理机构进行监理的基础上,组织经验丰富的本地人,组成项目建设督查专班,与监理机构一道,严格按照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方案,督促施工单位按时按质按量施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到位。积极配合上级职能部门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验收,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工程,一律先整改后签字。四是优化施工环境。由班子成员牵头,镇矛盾纠纷调处中心、项目所在区驻村干部、村组干部组成专班,专事项目区矛盾纠纷及遗留问题的摸排处理工作,做到项目未动,纠纷先调,积极争取项目区群众的支持与理解。

(三)强化后期管护,发挥项目效益。坚持把基础设施后期管护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探索基础设施建设管护办法,确保基础设施效益的充分发挥。一是推行水利设施协会管护机制。通过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等组织,充分发挥协会作用,使各项工程后期管理及运行维护趋于规范有序。二是推行农村公路发包管护机制。结合实际,采取专业队伍,镇级统筹,分段划责等多种灵活方式,充分发挥项目区企业、退职干部和无职党员作用,镇级发包乡道,村级负责村道。三是推行公共设施专人管护机制。对村级广播、办公场所等,由村组干部负责管护。

三、切实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虽然我镇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情况来看,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仍然赶不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增加收入的迫切需要。结合近年项目建设的实际,主要有以下四个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解决:

(一)解放思想不够,视野不开阔。在项目争取上,受经济条件和地域环境的影响,部分干部群众视野不够开阔,争抢意识不强,走出去的力度还不够大;对项目建设发展形势了解把握不够,依赖性强;期望值高,缺乏锲而不舍的精神,心理承压能力弱。我们必须要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上下功夫,着力转变观念,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努力增强干部群众的开放、创新意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充分发挥村级主体作用,不断提高项目规划和实施的操作性,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二)镇村财力较弱,配套不充分。从目前情况看,我镇产业结构单

一、规模偏小,支撑作用较弱,实力不强,有限的地方可用财力维护基本运转已实属不易,配套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更显力不从心。加之受国家政策因素的影响,国家投入有限,地方配套不足,形成了项目争取越多,投入越大,债务越重的格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我必须要在进一步加快发展,增强镇域经济实力上下功夫,努力拓宽新的筹资渠道,建立新的投入机制,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力资金保障。

(三)群众尚不富裕,自筹能力弱。截止年年底,我镇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4089元,总量虽然呈逐年增长趋势,但受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对比,仍显不足;特别是外出务工经济快速发展,农村人才和劳力大量外流,致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筹资筹劳能力不强,效果不够明显。我们必须要在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逐步增加农民收入,集聚农村人才。

(四)体制机制不顺,管护不到位。近几年,我们结合实际,探索建立了一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机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就基础设施管护而言,体制尚不健全,特别是管护资金来源有限,投入不足,村级管护方式也就能简则简,投入能少则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效益的充分发挥。我们必须要在进一步加大管护机制的探索实践上下功夫,健全管护机制,明确管护责任,加大经费投入,尽快探索推行切合实际的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实施办法。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研究项目争取和建设的新形势和新特点,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方式,加大投入,配套完善,健全机制,特别是在健全管护机制上积极探索,为发挥项目作用,造福群众不懈努力。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篇2

1 基本情况

扶风县位于陕西八百里秦川腹地、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的中点, 毗邻国家杨凌农业高新产业技术示范区。辖9镇3乡185个行政村, 47万人, 农业人口42万人, 农户10.1万户, 总耕地面积5.68万公顷, 常年粮食种植面积5.53万公顷, 苹果面积0.69万公顷, 是国家粮食生产大县和全国苹果基地县。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42.82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4 560万元, 农业总产值达到15.9亿元, 粮食总产达到29.64万吨, 农民人均纯收入3 447元。

2 建设成就

(1)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农业生产快速发展。近年来, 扶风县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 多方增加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 使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 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2008年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近亿元。结合国家安排的以工代赈、优质粮基地、节水灌溉等农业基本建设项目, 组织农民投工投劳兴修农田水利工程, 加大农业适用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力度。新修U型防渗渠65km, 机电井100余眼, 新建人畜饮水工程32处。

(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1) 农村公路建设情况。2008年投资1.2亿元, 改造省县道101km, 铺筑通村水泥路130km, 西宝北线、扶绛公路、天绛公路等8条主干道竣工通车。156个行政村通上了油路、水泥路, 农村公路建设有了较大的改观, 县乡公路主干网基本形成。 (2) 农网改造建设情况。2007年扶风县共投入资金46.98万元。共建设 (改造) 35KV线路47.31km, 35KV变电所5座;110KV变电所1座, 110KV线路34.33km;10KV线路33条, 总长975.05km, 10KV配电变压器共1692台, 改造用电户数7.9万户。农村电网改造后, 大大提高了供电安全性, 保证提供正常电压质量。 (3) 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在国家和省的支持下, 扶风县加大了农村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有力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教育方面, 2007年全年普通中学招生8974人, 在校生28 507人, 全县普通中学23所, 小学201所。全县累计投入危盖改资金555万元, 维修扩建校舍8126m2, 改扩建校舍23 474m2, 新建校舍3 268m2, 改造学校9所, 撤并规模小的学校3所, 全县新建民办学校4所, 农村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卫生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全县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0.4%, 共有卫生医疗机构22所, 床位1 192张, 卫生技术人员1 211人。文化方面, 全县开通有线电视的村101个, 村村通网络覆盖率达到80%以上。 (4) 农村能源建设情况。近年来, 县委、县政府将农村沼气开发利用作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大力推广沼气生态农业技术, 全县沼气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累计建设沼气池8 000多口, 分布在11个乡镇65个村, 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3 存在的问题

(1)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量不足, 投资渠道单一。由于国家和省级财政每年投入到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有限, 扶风县财政困难, 农民收入低下, 拿不出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 导致多年来扶风县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1)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差。北部旱作区农田灌溉设施不配套, 灌溉设施仍有空白, 遇有干旱大气造成大面积农作物受旱减产, 特别是遇严重干旱年份, 因无水浇灌导致大范围农作物枯死。一批建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灌溉站, 因缺少资金维修和更新设备, 多年带病运行。 (2) 由于部分地区地下浅层水受到污染, 一部分农村居民饮水安全不能得到有效保证。 (3) 农业科技推广、信息、检验等农业服务体系没有建立健全。乡镇机构改革后, 部分农业科技人员被分流下岗, 乡镇没有真正的农业综合服务站, 由于农业科技人员少, 不能很好地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作用。 (4) 部分县乡公路路面毁坏严重, 缺乏资金维修和改造, 已建成的乡村公路因投资少, 设计标准低, 抗灾能力差, 且无公路养护机构和养护经费, 使用年限较短。

(2) 地方财力不足, 制约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 扶风县地方财政总收入低, 大部分依靠上级转移支付, 县上除发工资和保证机关事业单位正常运转外, 拿不出多余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安排的政策性投资项目, 由于地方不能按要求配套资金, 造成大部分项目不能按计划完成全部建设内容, 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

(3)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结构不合理。国家对大江大河的治理投入较多, 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少, 对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更少, 对农村交通、文教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也远远不足。由于投资结构不合理, 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平衡, 影响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4) 税费改革后, “一事一议”难以充分执行, 致使农村小型基础设施投资、投劳不足。农村税费改革以后, 采取“一事一议”筹劳筹资, 在改善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配套农村道路等各项公益事业建设。但从全县的具体执行情况来看, 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1) 农村“一事一议”的实施主要靠当地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一些政策和上级下达的有关文件精神, 在实际执行中缺乏操作性。部分农村两委班子缺乏凝聚力, 进取心不强, 对兴办公益事业不关心, 认为村民会议难开, 不积极主动宣传和贯彻“一事一议”政策;上级政府的指导、服务不到位, 只求减轻农民负担, 却忽视了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的投入。 (2) 农村问题错综复杂, 农民参与“一事一议”的积极性不高, 民主意识不强。外出打工的农民较多, 对兴办公益事业不感兴趣, 以至于村民大会召集不起来或参加人数比例太低, 形不成决议。 (3) 部分农民认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公益事业是各级政府应该为农民做的事情, 税费改革后换一个“一事一议”的提法, 实质还是向农民要钱。

(5) 在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投资中, 由于部门多头管理, 造成部分项目投资分散, 或出现各部门管理实施的项目在同一区域内互相交叉、重复建设等问题, 给项目建设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影响部分项目的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

(6) 农民的农田小而分散, 加之外出打工人员较多, 大部分农民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给今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了难度。

4 主要做法

(1) 改革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和经营权。 (1) 明晰所有权, 搞活经营权, 放开建设权。盘活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存量资产, 实行“谁投入、谁经营、谁受益、谁管护”, 调动农民管理、使用、养护积极性, 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使用年限。 (2) 分离农村基础设施所有权与经营权。将部分小型机电灌溉站承包给有责任心的村级干部或农民经营, 县水利部门与经营者签订合同, 明确各自的责、权、利, 将水利工程管理使用权、经营权及抗旱、养护等责任落实到灌溉站经营者头上, 实现有人管站、有水灌溉、有钱养护, 确保机电灌溉站良性运行, 充分发挥作用。

(2) 多渠道筹措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建设资金。县政府高度重视乡村公路建设, 制定了“村村通”工程实施方案与工程建设目标, 把省部通达项目、以工代赈项目、扶贫项目以及乡镇、社会个人筹集的资金捆绑在一起, 统一使用, 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3) 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各项农业基础设施工程实行“五统一、五把关”的管理模式, “五统一”即统一规划审批, 统一勘探设计, 统一招标、监理, 统一资金管理, 统一验收和决算审计;“五把关”即实行严把施工队伍关, 严把建材购买关, 严把施工质量关, 严把竣工验收关, 严把决算审计关。

5 政策建议

(1) 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对“一村一品”、旱作农业、优质粮基地、苹果基地、畜牧养殖小区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资, 调高乡村公路设计标准和补助标准, 逐步减少地方配套, 直至取消。继续加大对农村中小学危房的改造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文化室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几年内再上一个新台阶, 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整合各类支持农业和农村建设资金, 实行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建议今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由计划部门统一上报审批、统一下达投资计划、统一管理、监督、验收, 行业主管部门具体制定规划、组织实施、养护, 计划部门与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的管理与使用, 以避免项目分散建设, 重复建设等问题。

(3) 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 建立健全农业生产科技服务体系。县、乡两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直接关系农业科技进步, 对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 指导服务农业生产发挥重要作用。建议上级增加经费投入, 加大对农业科技服务组织扶持力度, 支持农业大县建立良种繁育、试验示范基地, 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

(4) 建立农业和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养护机构, 定编定员, 养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尽量安置乡镇依法清退的社办人员, 尤其是农机、农技人员, 解决这部分人长期上访的问题。

(5) 提高农民素质, 增强农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和管理使用的能力。充分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和农民的技术培训, 培养有文化、会经营、懂管理的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素质, 使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真正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工程。

(6) 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在于加强组织和领导, 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要把此项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主要领导亲自抓, 分管领导具体抓, 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作为考核地方政府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内容, 真正做到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

参考文献

[1]张淑华.促进新农村建设之我见[J].农业科技通讯, 2009 (7) :21-22.

[2]王小京.对我国现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的几点建议[J].陕西综合经济, 2008 (3) :41-42.

[3]王艳红.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工程机械发展的契机[J].农业机械, 2008 (32) :2.

[4]周小庆.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J].达州新论, 2006 (3) :26-28.

[5]施孝忠.我国财政支持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J].特区经济, 2009 (7) :157-158.

苏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查 篇3

一、当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种类多而散,项目重复交叉设置。目前,我国现行的财政支农支出实行分块管理,多部门、多渠道管理造成了事权不明、职能交叉,缺乏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既难以形成监管合力,又造成重复浪费。有的同一个类型项目,由于资金安排渠道不同,由同一个部门的多个职能处(科)室交叉管理。如水利部门的项目要建桥、财政部门自主的小农水项目要建桥、农工办的“一事一议”项目要建桥、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的项目也要建桥。再比如,财政部门的基层处(科)有农桥建设,农业处(科)也有农桥建设,优质稻米基地建设归农业处(科)负责,千亿斤粮食工程归经建处(科)负责,如此等等。由于部门间、同一部门的职能处(科)室间缺少实时信息共享,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相互套取资金的现象。

(二)重建设、轻管护。盐都区水利类项目3年来只安排过一次维护经费260万元,工程预算中又没有安排后期维护经费,只是明确根据项目大小实行镇、村分级管理,由于乡镇财政普遍比较困难,基本没有能力安排专项管护经费,从而使得已建成的农业基础设施后期管护跟不上,较大程度上缩短了使用寿命,使用绩效不高。

(三)农业基础设施底子薄弱、欠账严重。近年来,盐都区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向上争取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中小河流治理、节水灌溉、高标准粮田建设等项目。2013—2014年,共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51865万元,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持续改善。但由于过去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欠账太多,加之区级财力有限,全区农业基础设施的现状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目前还有5万多亩农田、1175个匡口受路、桥通行限制,大中型农业机械无法通达,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四)项目配套比例过高,县(区)级财政难以承受。在所有农业项目中,水利项目盘子最大,基层配套比例最高,县(区)财政负担也最重。除高效设施农业、高效设施渔业等项目不需要县(区)财政配套外,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粮田、一般土地治理项目县区财政配套比例今年为7.5%(2014年以前为2.5%);水利项目县区配套比例下限为30%,2013年该区争取的横塘河项目资金总量为2971万元,要求区财政配套比例竟达60%。2013—2014年,区财政仅水利项目配套就达10003万元,远远超出了该区财政承受能力。

(五)投入与绩效存在较大反差,绩效评价未能跟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数额庞大,但投入的绩效如何,项目实施是否按项目规划或初始计划实施到位,项目建成后是否发挥应有的效益,这些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基本未实施相应的绩效评价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一)进一步确立规划意识,实行区域统筹推进。县(区)级水务、农委、农办、国土、财政、交通等部门要树立大局意识,打破利益桎梏,共享信息,通盘谋划,按照统筹兼顾、轻重缓急原则,建立部门联席审批和定期会商机制,共同编制本区域内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2至3年建设规划,在规划的框架内建立年度项目库,规划与项目库须报省级水务、农委、农办、国土、财政、交通等部门备案,并作为审批项目的重要依据。县(区)依据项目库再按部门职能向上申报,从而避免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现象的发生。

(二)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结构调整,着力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项目资金整合的关键在省级层面,近两年来省级涉农相关部门对项目、资金的整合已有所动作。建议省级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整合的力度,根据“三农”工作的客观实际,简化资金类别与分项设置,整合资金办大事。同时,整合支农资金管理部门,变多头管理为单一管理,克服“小、散、乱”现象,便于支农资金的统筹安排、合理配置。可以考虑将各县区的支农资金整个切块给基层,基层根据县区发展计划、规划,结合上级的要求,统筹安排,实现财政资金效益的最大化。

(三)进一步突出财政支农重点,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农的重点应当遵循“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主题,围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现代化这一重点领域。同时,尽可能增强与农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农桥、农村道路、村庄河塘整治、县乡河道清淤、机耕路修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可以适当考虑逐步缩小或取消对农民个人的小额补助,将该部分资金集中起来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四)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转移支付。建议省级财政等相关部门从3个方面对苏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支持:一是增加省级乡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资金,重点对苏北县区实行倾斜。二是降低苏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县区级配套的比例,建议不超过15%;或者实行区别对待,对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倾斜,直至免除配套。三是落实专项农业基础设施维护经费,可以在项目预算中安排,或者是专项经费,以保障农业设施发挥应有的效益。

(五)进一步实施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绩效评价工作。抓紧建立并实施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评审制和绩效评价制,项目申报初期要通过财政投资评审,实施后要进行投入绩效评价。近年来,财政部就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作出了明确要求。建议省财政及相关涉农部门抓紧做好设计,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为重点的财政支农绩效评价工作进行部署,拟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稳定的评价队伍(目前,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聘请第三方实施评价)。同时,加大评价结果的运用,以此作为相关转移支付和专项扶持的重要依据,并对绩效不高的项目追回财政资金,直至对相关部门和责任人问责。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申请农业设施用地报告 篇4

德化县国土资源局:

兹有德化县维祯阁生态旅游养生农庄,在德化县雷锋镇(石桥板边)十五小组,租用农田300亩,山地200亩。进行农业综合开发蔬菜,名贵花草种植和家禽放养,旅游观光,养生度假开发种植,为使荒山得到充分利用,加快发展步伐,拟植树20000株,种植若干亩无公害蔬菜,养殖土鸡80000只,旅游景点·及养生度假点10余处。特申请建设办公使用土地5亩,需要征用农田和山地用杂地,请求县领导及有关部门特批!

德化县维祯阁生态旅游养生农用庄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篇5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主要用于解决借款人在农村路网、电网、水网、信息网、农村能源和环境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需求而发放的贷款。

农业综合开发贷款主要用于解决借款人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改造、农业生产基地开发与建设、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资金需求。

贷款对象: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对象,为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政府主管机关核准登记,实行独立核算的企业法人、事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贷款种类: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按照项目的目标,可分为经营性项目和非经营性项目;按照贷款性质,可分为项目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按照贷款期限,可分为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

贷款条件:

1、依法办理工商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和有效年检手续;事业法人依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了登记或备案。特殊行业持有有权机关颁发的营业或经营许可证。

2、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和相关产业发展政策。

3、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开立存款账户,自愿接受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信贷管理,恪守信用,遵守合同。

4、实行公司制的企业法人申请信用必须符合公司章程,如果公司章程未做规定的,可提供具有股东大会(股东会)授权董事会(总经理)对外借款的决议。

5、持有中央银行核准发放并经过年检的贷款卡、技术监督部门颁发并年检的组织机构代码证。

6、有合法稳定的收入或补贴来源,具备按期还本付息能力;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等主要财务指标达到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规定的要求。

7、不符合信用贷款方式的,应提供符合规定条件的担保。

8、经营性项目资本金比例符合国家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有关规定;非经营性项目资本金比例可参照经营性项目资本金比例标准执行。

贷款期限: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的期限一般为5年,最长不超过10年。

贷款利率: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在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基准利率的同时,可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予以优惠政策支持。

贷款方式: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篇6

一、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为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我国的经济水平在逐年提高,市场和社会也在不断变革,与此同时,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逐渐体现出来。在经济发展如此快速的今天,我国对于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如果要实现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提高农田的水利建设水平。[1]就我国农业目前的现状来说,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急需解决,比如说我国农村水利的基础设备不够完善存在着滞后性、农业的基础不够雄厚、一些地方没有较好的条件来抵抗不确定的自然因素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一定要做好水利的基础建设,建立好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加强便民服务的建设和管理,为群众提供公开、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同时为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

(二)能够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

在实现城镇化建设的道路上,农村人口需要从农村脱离出来,进入到城市之中工作,也就是说,有一部分的农村人没有参与耕地活动,所以现在我国要调整目前的农业结构,实施以“承包、租赁、拍卖及股份合作”、“共同投资、共同受益”等为主要形式的产权改革,提高农业生产力。[2]想要推动农业生产力的有效提升,就需要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以及提高粮食的生产力,而水利建设是实现这两项内容的重要基础,因此,加强基础建设,能够间接推动我国调整农业结构。

(三)能够刺激农村消费,为我国经济增长作出贡献。

做好水利的基础建设,能够保障我国农村的基础建设工作。受到收益的影响,民间资本对于农田水利的投资极其有限,农户的自有资金又全部投入收益较高的非农产业,这也使农村经济陷入不利的经费缺口不断加大的恶性循环。搞好水利和农业发展,可有效促进农村消费,降低农业生产经营的成本,加强农户之间的合作投资和开展自我服务,扩大内需,增强投资,从而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

二、加强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工作人员要加强对基础建设工程的重视程度,要善于总结经验,把握发展规律,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创新,明确职能分工,促进工程的维护与运行工作。如果水利工程是农民自主开办的,那么需要政府去进行核查,通过之后给予有效的证件;[3]如果是存在盈利性的水利工程,要遵循市场的发展规律,引进有效的管理机制,吸引企业进行投资,实现有效的运行,对于国家相关的政策补贴,可以由相应的部门进行保管。政府谨慎科学地评估现有的公益性质的农田水利工程,对于拥有产权的工程,给予业主一定的资金回报,让工作人员更好地进行工程管理工作。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实现单位的改革和更新,要结合实现的工作情况,清减一些完全没有职业素养的在岗人员,减少不必要的投资,同时要实行激励奖惩制度,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供工作效率,加强整个水利工程的管理,为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和宣传。

水利事业的建设发展中,需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社会管理。我国经过了几十年的水利建设,已经初步建成了防洪、排涝、灌溉和供水体系,为国家经济和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加强水利建设,能够便利农作物的灌溉,促进农作物的良好生长,让农民在秋天得到丰收,最终提高农民的经济水平,让农民更加珍惜和爱护水利建设工程,以此往复,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不过在调整农业结构时,没有完善农业的基础建设,比如说灌溉技术存在着滞后性、管理水平较差等,由于这些因素,导致在实际的灌溉过程中,加强了用水总量,使得水资源被严重浪费,加强水资源用量,但是对最终的农业产量并没有促进作用,所以,要向农民大力宣传节水灌溉的意识,加强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力度,减少资源浪费,促进水利建设的积极发展。第一,因为管道式喷灌有着方便管理、投资较少的优势存在,所以在灌溉旱田的时候,可以运用这一喷灌方式,来进行灌溉,节约水资源;第二,工作人员要做好相对的工作,促进水资源的反复利用;第三,要加强节水意识的宣传活动,让当地的农民树立起节约水资源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节水灌溉技术的有效推广,才能够提高灌溉效果,促进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三)完善水利人才建设。

当前农村水利建设工作的开展和推广方面存在人才急缺的现状。要快速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抓好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通过短期的培训快速提高他们的业务技术水平。二是增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健全管理网络,推动建设运行管理与维护主体明确的改革,落实管理责任制度,创建产权明晰的农村水利社会化管理体制,在申报程序、建设地点及规模投资等方面做好审批实施,严格资质证制度、施工准入证制度并实行严格的建设监理制度,做好技术人员在现场的勘查和指导工作,通过“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新工艺和新材料、新方法真正应用到农田水利的建设中,以保障农业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为了保障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要做好农田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完善水利建设的管理体制,宣传节水灌溉意识,促进节水灌溉技术的有效推广,让农民认识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爱护水利设备,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推动我国农村的全面建设,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凌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用水效率的研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8:68~69,190

[2]张京杰.试论齐河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农村(黑龙江),2014,16:217~217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篇7

关键词 设施农业 建设 问题 对策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以下简称《新农村建设意见》)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北京市落实中央关于现代农业建设的指示精神的所采取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加快了设施农业建设的步伐。

设施农业是以采用一定设施和工程技术为手段,最大限度的利用太阳能并利用其他能源,在局部范围改善或创造环境气象因素,为动植物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而进行的有效生产的农业。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我们国家人口众多、耕地资源紧缺、水资源匮乏,农业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业作物的生长周期受自然和地理条件的因素的影响,生长周期长,产量较低。这就决定了我们必然要走节约资源、集约化经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路,才能取得高效益、高产出的结果。这就需要我们依靠农业科技手段,大量采取农业高新科学技术,解决诸多的农业限制性因素的问题。

宗锦耀指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对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设施农业通过汇集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形成了以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力密集为主要特征的集约高效型产业。设施农业不但是提高农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有效地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吸纳农民就业的重要载体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因此,设施农业不但是现代农业发展重要形式,而且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因此,北京市把设施农业建设当作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来抓。

一、北京市设施农业建设现状

自1980年代以来北京就开始了设施农业的建设和探索,主要有3种形式:一种是温室种植,这是投入和技术条件要求最高的设施农业的形式,一种是大棚种植,一种是中小棚种植。中小棚种植是农户或专业户因地制宜建造的设施农业形式,特点是设施技术条件含量低,简便和投入资金少,大棚是介于温室和中小棚种植的一种形式。

自2006年以来,北京市加大了设施农业的建设力度。2006年4月24日,市农委、市科委等9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发展设施农业的意见》。市农业局成立了设施农业建设指导督查小组。熊波指出:“2006年,全市设施农业中发展新区占地面积达到1.45万公顷,比去年同期增加1933公顷,增长15.6%,占全市设施农业的比重达81.3%,实现收入16亿元,占全市设施农业总收入76%。拓展区占地面积达到867公顷,比去年同期增加60公顷,增长7.1%,占全市设施农业的4.9%。”2006年是北京市设施农业发展有史以来建设力度和规模最大的一年。

(一)总体状况

北京市设施农业的总体状况见表1。

从种植面积上看,2005年和2006年北京市设施农业面积分别为1.56万公顷和1.78万公顷,设施农业面积占北京市耕地面积的6.71%和7.64%,北京市设施农业发展的空间很大。

从产值上看,2005年北京市设施农业总产值为18.62亿元,设施农业占农业总产值的19.06%;2006年占农业总产值的21.43%。设施农业市的盈利能力不断提高。

从表2可以看出,在种植面积中,蔬菜的种植面积最大,然后依次是瓜果、花卉和水果。在收入中,蔬菜的收入也是最高,以后依次也瓜果、花卉和水果。从单位面积收入看,花卉最高,其余依次是水果、蔬菜和瓜果。

(二)产业结构

设施产业包括温室种植、大棚种植和中小棚种植,见表3。

从种植面积上看。北京市设施农业中小棚种植面积最大,大棚种植面积次之,温室最低。从收入上看,大棚收入最高,温室次之,中小棚收入最低。从单位面积收入看,温室最高,其次是大棚,最后是中小棚。这说明技术含量最高的温室的生产率是最高的,其次是技术含量次之的大棚。

(三)种植结构

北京市设施农业内部种植结构有4种形式,一是蔬菜种植,一是花卉种植,一是瓜类种植,一是果类种植,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北京市3类设施农业4种作物种植面积和收入上看,蔬菜种植在3类设置农业中种植面积都为最大。其中,中小棚占北京市设施农业种植面积比重最高22.40%,其次为大棚,为20.46%,温室最低,为17.31%。瓜类种植面积占北京市设施农业种植比重第二,其中,中小棚种植比重为15.63%,大棚为11.6%,温室为2.05%。花卉种植面积占北京市设施农业种植比重为第三,其中,温室为1.94%,大棚0.98%,中小棚0.39%。果类种植面积占北京市设施农业种植面积比重第四,其中,温室为1.23%,大棚0.98%,中小棚0.22%。

收入方面。温室蔬菜种植收入占北京设施农业种植收入比重最大,为24.87%,其次为大棚,为22.05%,中小棚最低,为14.16%。瓜类种植收入占北京市设施农业种植收入比重,以中小棚种植比重最大,为8.05%,大棚为6.81%,温室为1.45%。花卉种植收入占北京市设施农业种植收入比重以温室比重最大,为6.45%,大棚1.48%,中小棚0.77%。果类种植收入占北京市设施农业种植收入以大棚比重最大,为8.55%,温室为1.82%,中小棚0.11%。

单位面积收入方面。温室的蔬菜最高,以后依次是大棚和中小棚。温室的花卉最高,其次是中小棚,最后是大棚。温室的瓜果收入也是最高,以后依次是大棚和中小棚。这些数据说明科技含量最高的温室单位面积收入也是最高的。

(四)经济效益分析

设施农业的效益与传统的路地产品比较见表5,以蔬菜比较为例。主要产品生产量,大棚比陆地少1238.3公斤,总收入高出陆地生产2727.29元,价格高出陆地生产1.27元,人工费用高出陆地生产847.12元,物质费用高出陆地生产943.14元,总成本高出陆地生产1790.26元,期间费用高出陆地生产42.21元,生产利润高出陆地生产894.82元。从数据分析上看,设施农业的物质投入水平高,产品价格高,效益高,说明设施农业是高投入和高产出的农业。

二、北京市设施农业建设问题

北京设施农业的发展是在国家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展开的。设施农业的发展迎来了最好的时机和机遇。但是,我们的设施农业与国外的先进的设施农业比,起步晚、差距大,科技含量低。

(一)农业设施在建设中的问题

在温室建设中,存在着温室基础不牢,没有按照标准建设的问题。熊波指出:温室的“墙体保温层反置。这种做法大大降低了墙体的蓄热功能,相同的投入,蓄热效果相差很大。墙体坚固性差。在雨水冲刷或浸泡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坍塌。墙体高度不当。墙体太矮,不利于农户劳作,同时还降低了温室的蓄热能力;墙体太高,不利于保温。后屋面简陋、仰角不合理。钢骨架设计不合理;竹木骨架承载能力差、不便于人工作业、无法实施机械化耕作;无机复合材料骨架强度低;镀锌钢管桁架焊接后未作防腐处理。”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设施装备水平是比较低的,建设的还是日光温室(大棚)。这些温室仅仅具备一些保温和防雨的功能,不能对光、温、气进行有效调控,温室的设计和建设也不尽合理。在这些温室中不能开展机械作业,温室也不具备环境因子的调控功能。最终结果是投入不少,但是产出不高。

(二)现有的农业设施的结构不合理

农业设施结构不合理。在北京市的农业设施中,温室面积只占总面积的35%,大棚占近38%,中小棚占近39%。现代化的温室比例不大,除少数科技示范园区外,体现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特色。而且绝大多数农业设施简陋。

农业设施结构单一。基本上多是种植蔬菜、瓜果的设施,像国外的多用途的养殖业、种苗业、特种植物、药用植物、工业用原料植物的生产和育种利用的温室我们还很少。

(三)农业设施的机械化水平低

熊波指出:“设施的机械化配备水平低,只有卷帘机和微耕机被少量应用;政府补贴的耕作机械投入量小;植保机械性能落后,跑冒滴漏现象严重。”我们建设的多数还是小型的日光温室,设施内生产仍然以人力为主,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效率低。这说明我们现在建设的大部分的农业设施不但规模小,而且科技水平低。高水平的现代化的大型温室还没有真正地建设起来。这也说明我们还没有建立起来设施农业生产的产业链条来。

(四)作物品种单一,品质不高

由于农业设施结构简单、单一,导致设施内的农产品品种单一,产品产量低、品质参差不齐和品质差。缺少完善的栽培技术和适栽品种。设施农业还没有发展有特色的具有高附加值的植物,如香料、特种植物、工业原料植物、药用植物和名贵观赏植物等。培管理主要靠现有的经验,与设施农业所要求的数量化和指标化生产管理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这些不利的因素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规模效益的提高。

(五)农业设施的生产主体(农民)的科学素质低

设施农业应用主体农民的科学素质低下。由于我们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教育体系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导致我们的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水平不高,阻碍了农民学习、利用和管理农业设施的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北京市设施农业建设的对策建议

宗锦耀指出:“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用现代农业技术和装备武装设施农业,努力实现我国设施农业环境控制自动化、主要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管理规范化、生产技术标准化、目标产品品牌化。力争到“十一五”期末,设施农业取得阶段性进展,特色农产品市场均衡供应,抵御自然灾害和保障质量安全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到2020年,使我国设施农业整体水平达到先进国家水平,单位产量和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实现无公害生产。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提升我国设施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品国际竞争力,使我国从设施农业生产大国转变为设施农业生产强国。”

从这一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一是设施农业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二是北京市的设施农业建设状况与国家目标的差距。我们结合国家设施农业的建设目标,针对北京的问题提出以下的建议。

(一)建立设施农业建设的支撑体系

设施农业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现在还没有一个全方位支持这个系统工程运转的支撑体系。这是设施农业的诸多问题产生的根源。这个支撑体系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一个适合的生产农业设施的生产支撑体系。设施农业是现代工业、生物和电子计算机等多种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综合应用,从优化的设施结构和完善的配套技术,到强化的生产标准,要有一套完整的生产、经营和装备制造体系。这个体系选择对生产效果影响大的技术与装备来生产出来,能把装备与农艺相结合、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我们不建立一个有效的适合北京郊区特点的农业生产体系,势必就形成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低水平重复建设农业设施的局面。

二是建立投资运行支撑体系。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仅仅依靠农业的自身发展和积累,难以在短期内形成“聚积效应”。设施农业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应逐步建立起以国家投入为先导,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驱动,外资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设施农业的投融资体制。通过国家投入,解决设施农业前期基础设施的兴建,通过创新农业金融支持体系,解决设施农业运转、发展所需资金,主要用于扶持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制和开发。我们对有一定知名度的市场前景良好的大型农业集团公司,允许其优先上市发行股票、债券等,利用资本市场向社会筹集资金。同时,积极发展农业合作基金、股份合作社等非信贷方式直接进行融资。我们没有一个有效的投资体系作保障,设施农业建设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三是建立科技创新保障支撑体系。设施农业是高层次、高科技、高品位、高形态的产业。它是高度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智能化的物质生存生态产业。我们没有充分调动农业企业技术和产品创新的积极性,没有完善设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没有贯穿在设施农业的建设和发展中,没有一个科技创新保障支撑体系作为基础,设施农业很难持续发展下去。

(二)发展设施农业的具体建议

1.在设施农业建设方面

一是既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农业设施,又要制定农业设施的技术规范,保证科学合理地建设设施和设施质量。对成熟的设施成果要形成标准化的工艺模式、工程模式和管理模式,保障推广工作规范、高效。二是要加强温室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力度,保证新型的建设材料推广应用。三是设施配套技术与装备的研究要深入开发和研究,包括小型农机具和温室传动机构、自动控制系统等关键配套产品,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加强设施农业关键技术与装备的应用普及。

2.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高新技术的应用是设施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要以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和设施农业技术为重点方向,逐步建立起具有首都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的创新源和辐射源,努力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

针对农业发展中的技术难点,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组织重点攻关,把新技术、新品种无偿提供给农民。农业技术推广网络是科技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是连接科研机构与农民的桥梁和纽带。要下力量完善这个网络,强化公益性职能,放开经营性职能,开辟田间学校、科技入户、远程教育、信息驿站、科技示范户等多种渠道,解决从科技到农民“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农业综合信息平台应根据农民和农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完善,更好地发挥作用。

3.促进农业经营规模化和经营一体化

只有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才能真正地建立起设施农业的产业链条。农业经营规模化需要依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确定区域农业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从而建立规模经营的农产品基地,克服设施农业散小弱的局面。用农业经营一体化带动设施农业的发展,通过优化组合设施农业的各种生产要素,通过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经营,实现农业结构升级,延伸设施农业的产业链,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把设施农业作强作大。

4.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

加强农业人力资源的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设施农业作为一种现代农业,需要大批素质高、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因此,政府一方面要加强对农业高等教育院校经费的投入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设施农业发展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要坚决贯彻国家9年义务教育法,增加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尽快解决农村人口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文盲、半文盲的问题。尤其是要加快发展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在专业设置上突出特色,力求与北京的优势产业的发展相吻合,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北京的新农村要全面建设,农业要向现代化迈进,农民的收入要增加,这些都有赖于设施农业的发展,有赖于政府部门和农业企业的共同努力,有赖于农业科技的进步,更有赖于农民们奋发向上不断开拓的决心和意志,这是最根本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干部读本).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7.2.

[2]王耀林.国内外设施农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农业科学,2001(1).

[3]何芬,马承伟.中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中国农学通报,2007,23(3).

[4]宗锦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促进设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在中国温室园艺行业2007年年会上的讲话.http://www.aweb.com.cn,2007-11-28日.

[5]熊波,宫福生,常晓莲.北京的设施农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北京农业实用技术,2007(4).

建设现代设施农业(汇报材料) 篇8

今年上半年以来,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培育特色、能人带动、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立足实际,始终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狠抓不懈,进一步加强领导,科学谋划,全力推进,设施农业发展成效明显。截止目前,全乡共建成日光温室192座,其中:双孢菇大棚107座。葡萄大棚64座,蔬菜大棚21座。设施农业发展已初具规模,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一、上半年设施农业完成情况

1、双孢菇:双孢菇是我乡近两年才发展的产业,总计将达到107座(40米标准棚)。东门村36座;陈户村32座;西门村30座;盘山村9座;截至目前,双孢菇大棚种植已全部出菇,8月份将大批量上市。

2、红提葡萄:我乡红提葡萄大棚共有64座,陈户村3座,东门村20座,西门村21座,盘山村20座,其中东门村20座,陈户村3座已挂果,长势较好,陈户村已经产生了经济效益;西门村葡萄大棚由于水质及管理不到位,苗木成活率低,计划还需4000株苗木进行补种;东门村10座今年已经全部挂果;盘山村20座大棚今年继续进行补种,计划用苗4000柱。

蔬菜:今年我乡将种植蔬菜大棚21座,其中西门村9座,东门村10座,陈户村7座,蔬菜长势较好,基本能够满足附近居民蔬菜需求。

二、建设设施农业的主要做法

1、集中整合土地,做大规模,提高土地利用率。

我们改变过去建大棚存在的分散建设规模小、实际种植面积小等缺点,通过土地集中起来连成片,形成规模,建成园区集中经营管理。在大棚设计上,我们在不影响温室采光、保暖的前提下,尽量减少非生产用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

2、学习先进经验,科学运作,尽快投产达效。

在建设设施农业的过程中,我们组织相关人员到张掖地区学习和考察,在乡政府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学到了双孢菇种植技术、红提葡萄栽培技术。针对我乡的实际情况,我们将采取“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来发展。目前投产的温室大棚既有承包给农户种植的,也有村上集体经营管理的。

三、存在的问题

1、种植规模小,销售道路狭窄。双孢菇大棚能否真正投产达效,关键在于销售。只有形成良好的销售,才能促进种植形成规模,目前的销售无论是外地客商,还是周边群众,都没有形成销售规模,所以我们必须建设一个设施齐全、高效工作的销售中心。

2、资金、技术跟不上,见效慢。今年,个别村上想建设规模较大的双孢菇大棚种植,但随之资金缺口较大的问题。限制了大规模的种植,葡萄和蔬菜大棚由于缺乏技术种植,苗木的死亡率较高,产量较低,经济效益不容乐观。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篇9

http://bnz.cq.gov.cn2009年12月7日

彭水县位于渝东南部,处武陵山区乌江下游,幅员面积3906.63平方公里,全县有耕地79.74万亩。境内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坡徒,沟壑纵横,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属严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寒潮、冰雹、暴雨、洪涝、干旱等灾害性气候频繁。彭水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也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于

近段时间,县农综办对我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就如何搞好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研讨。

一、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我县历来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0年至

着力加强了以田间基础设施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9年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加强了农业生态环境,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

县农综办成立以来,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区域内水土流失状况,建设了一大批

排水通畅,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基本农田

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整体效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沟、池、田、林、桥”配套齐全,农村经济发展生机勃勃的新景象。

9年来,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在田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共完成水利工程达处,其中排水渠道18条,蓄水池

其中人行耕作便道达72

万亩。相继建设了保家项目区、雷公盖项目区、白云项目区、新田项目区等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区。

(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通过中低产田土的改造,建设了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不仅减少了农民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还降低了农业的市场风险,让农民掌握了结构调整的主动权和多种调整方式的选择权。一体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2008年,我县共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建设资金 27座,便民水井机耕道建设达完善田间配套基础设施,,加强了项目区田间农业基“田成方、路相连、沟相通,现在许多乡村出现了6处;完成田间道路建设25千米;共完成土地综合治理面积达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4161万元,“路、5197千米,5.5我县通过多年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历史性的 千米,在我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加强土地治理、改造中低产田的同时,注重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先后建设了水产养殖、优质桑园、优质红薯、无公害蔬菜等基地,这些基地的建设为当时较好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且雷公盖蔬菜基地和新田乡蔬菜基地的建设为农业结构调整、蔬菜产业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积极发展了经济林木,致力于将区域内国道“319”沿线建成“优质水果长廊”和“生态旅游观光带”,目前已建有布郎李、优质枇杷、桃花山庄桃子基地各1个。在该片区农家乐、节假日度假、观光旅游等正蓬勃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综合开发效益正渐渐显现出来。

(三)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通过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并蓬勃发展。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

农村经济发展取得这样的成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上功不可没。

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我县的农业综合开发田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实践和调查中,反映出一些问题,存在着一些困难,亟需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农民自筹资金、投工投劳困难。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设主体是农民,受益主体也是农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建设中需受益农民按国家投入的一定比例筹划资投劳。然而,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受益农民主动筹资投劳的现象很少,并且时常有农民阻碍施工建设的情况发生。例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国家农综办要求农民筹资投劳应达到中央财政投入的70%,其中自筹资金

劳不接受,不参与,更有一部份农民在工程建设中横加阻挠,无端强行收取石料费,引水费等增加施工难度。这样就造成了工程投入不足,计划工程量无法完成等现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质量。

(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上级下达的计划任务完成困难。

我县在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加大了工程建设的难度,增加了工程建设的成本。在项目资金投入不变,或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工程计划任务难以完成。如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平缓地段的治理成本在每亩1500-2000元,缓坡地段在每亩

1000元。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护不力,工程项目利用率低,项目效益发挥不充分。项目工程的良好管理是工程持久、充分发挥效益的保证。一是在我县的一些土地开发和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常常可见乱搭乱建民宅,人为破坏基础设施,垮塌等情况;二是在水利工程方面,沟渠内杂草丛生、乱石成堆,还存在许多病危排水渠道需要整治和改造,这就严重地影响了其效益的充分发挥;三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与传统农业种植模式相结合,良好的基础设施与传统的低效益的种种模式并存,农业结构调整3174元,与20%,投工投劳 2000-30002000年相比翻了一番多。全县50%。但在工程建设中农民对筹资投元,而市上的治理投入标准每亩不足

力度不够,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迟缓,未能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形成定点和有力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队伍有待加强。

我县目前农田基本设施建设队伍人才溃泛与农业大县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的现实不相符。据统计,农综办项目科仅1个人。

(五)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部门协作少,条块分割严重。

在2000-200年,农业综合开发还能与以工代赈资金、水利建设的部分资金整合、协同建设农业基本设施,但最近几年存在条块管理,分散使用基本建设资金的现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由多个部门管理,部门间各自为战,致使资金安排使用分散,不能形成合力,影响了基本建设资金的整体效益发挥。二是县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虽然我县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但还是应保证必要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经费的投入。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形势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这重,从2004年起,连续多年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同时中央对新时期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特别是科学发展观众和社会主义的提出,对我们科学认识和切实做好新阶段三农工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四、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议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业和农村的各个方面,涉及到财政、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国土、农业综合开发等相关部门,县委县政府要加强对基本建设工作的领导,组织好各部门打好总体战,一是建立健全我县农田基本设施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统一协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各个方面的工作,解决其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形成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的格局。二是乡镇人民政府要把农田基本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行政领导责任制,要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内容;计委财政部门要研究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扶持政策加大前期工作经费投入,解决好办公经费不足的问题;乡镇人民政府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农口相关部门要在乡镇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科学规划,加强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要密切配合各施其职。三是加强各部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机构和队伍建设,解决好无人做事的状况,四是加大宣传和开展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评比、表彰活动,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营造大搞农业基础设施的良好氛围。

(二)规范群众筹资投劳,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目前,我县项目区农民筹资投劳困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

入,不仅取消了两工和统筹费,而且从今年开始取消农业税,补贴农业生产性投入。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人均收低,以及劳务经济的发展农展,每户经济状况和劳动力状况参差不齐,筹资对农民来说仍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自身利益息息相关,没有农民的广泛参与就不会取得成功,如何解决筹资投劳问题,一是要通过宣传引导,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农民自我发展自我积累,实现增收的过程,也是减轻负担的有效措施。二是让农民参与到项目规划编制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来,尊重农民意愿,发扬民主,大力推行项目公示制,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农田基本建设的透明度,激发农民自觉自愿筹资投劳。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设施建设项目实施按照总体规划,项目区群众积极性高的先实施,积极性差的后实施,以此引导激励筹资投劳,四是充分发挥村民代表的作用,严格遵循“一事一议”,民主决策的村民自治办法,规范农民筹资投劳。

(二)整合资金,合力开发,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中央在去年和今年的一号文件中,明确要求,加大国家在农业资金投入的整合力度,鼓励以县为单位,在不改变投资来源渠道和部门职责分工的前提下,通过规划引导、统筹安排、明确职责、项目带动等方式整合投资提高资金使用率。因此,我县要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加大农口部门支农资金的整合力度,确保投入的资金产生最大的效益。一是坚持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的原则,捆绑使用支农资金,相互补充相互配合。二是坚持资金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原则,各负其责,处理好分与合的关系。确保资金的渠道不乱,性质不变。三是选好支农资金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为资金整合找准载体,当前,支农资金的整合要选择一些全县重点难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

(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与管护利用结合起来,确保其效益的充分发挥。一是要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大力推进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小型农业基础设施权责不明、管理不善、效益发挥不充分的问题。二是乡镇、村组要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管理,落实管理主体和管理责任,杜绝人为破坏的行为,三是加大对水毁工程和病险设施的修复力度,确保农村安全生产,维护农民切身利益。

(五)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繁荣农村经济结合起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上一篇:描写灯会作文400字下一篇:鲁冰花开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