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的调研分析

2024-10-02

关于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的调研分析(通用7篇)

关于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的调研分析 篇1

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是**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的新形势的需要,旨在进一步推进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实践证明,基地生产是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发展现代农业的今天,**区着重突出主导产业发展的重点环节,因地制宜引导各镇乡(街道)选准并做优做强精品产业。

一、**区产业化基地建设现状

今年年初,**在全区范围开展了“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年”活动,该活动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围绕科学发展观要求,对照新农村建设行动纲领,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布局,着力建设高效、生态、安全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和规模化、集约化的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今年5月,对2006年的**区万亩果桑生产加工基地和**区万亩粮食优质高效综合示范基地2个市级农业产业化基地通过验收;计划在12月之前,对2007年的**万亩有机笋生产基地和**万亩名优茶生产示范基地2个市级农业产业化基地通过项目验收;今年新进入的**岐海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等3个市级产业化基地已全面启动实施;区级重点建设的邱隘镇精致农业示范园区和**区四明山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个产业化基地建设已基本成型;今年新建的**区五乡钟家沙无公害茭白基地等3个区级基地和**区滨海特种果蔬基地等5个镇级产业化基地预计可保质保量完成。同时继续抓好**区湾底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市港城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

目前,各镇乡(街道)已经对农业产业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布局。在近郊主要建设都市型的生态高效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在山区、半山区着重建设规模化、集约化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计划至2010年,全区建成10家市级、10家区级、20家镇级农业产业化基地,各镇乡(街道)至少建成1家以上农业产业化基地,使全区的农业特色产业和主导农产品基本实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现代化设施及先进科技相配套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新格局。

二、当前**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区已有一批产业基地陆续建成或即将建成。结合近年来**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其成效主要体现在这样几点:

1、农业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通过大力培植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基本实现主导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初步建立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产业体系。以位于云龙镇和姜山镇的区万亩粮食优质高效综合示范基地为例,该基地于2006年被列为**市首批20个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之一。两年来,总投资超过600万元。基地通过减量增效科学施肥,实施水稻“双减”工程,在农药、劳动力等成本投入减少的情况下,提高作物产量2.5-3.0%,亩平均节本增效30元/年以上。而各项先进技术的使用,使基地内1.9万亩次水稻平均每亩增效达到120元左右,年增收144万元。更难能可贵的是,这里的农民种田观念正在一步步转变,科学种田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并且产生了一批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和乡土人才,提高了基地农户的技术业务素质,基地的大气、土壤和水环境等生态环境正在得到进一步改善。

2、龙头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化基地的建设,促使**区加大力度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市场开拓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通过抓龙头、壮基地、带农户,将基地建设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有机结合起来,推广“公司+基地+农户” 或“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区的万亩果桑基地以**天宫果汁、果酒有限公司为依托,以茅山2000 亩果桑基地为核心区域,通过**天宫果汁果酒有限公司加工、销售,建立起产、加、销一体的流程模式,并加强技术创新,解决果桑在采收、贮运等方面难题,降低生产、加工成本,同时进一步加大果桑由品牌走向名牌的工作力度,使之成为**区乃至我市基地示范和推广的典型。预计到2010年,全区果桑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果桑加工业产值超过1亿元。今年5月,这个**区首批市级农业产业基地项目,已顺利通过竣工验收。

3.农产品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产业化基地的建设,在集聚农产品的规模种植效应的同时,也加快了**区农产品市场销售功能的进一步提升,并促使一大批农产品购销大户、经纪人队伍加快发展壮大起来,市场开拓能力不断增强。市级农业产业化基地之一的龙观乡桂花产业基地,现已种植桂花5000余亩,已被中国特产之乡命名委员会批准命名为“中国桂花之乡”。据介绍,今年该乡桂花销售势头看好,花农们在广州、常州等城市开设的销售门市部销量日增。过去难销售的小桂花,现在被加工成盆景和树桩后,进入家庭绿化市场。桂花全身是宝,桂花

花朵还被用在了做桂花糕点、糖果、酒类等副食品,花朵市场价每公斤10元。

4.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产业化基地的建设,加强了基地与农户之间的联结,有利于发挥基地的扩散效应和示范作用,通过基地带动农户按照品牌的质量要求,按照安全农产品的标准组织生产,统一经营,从而真正实现“生产在一家一户,规模在千家万户”的目标。今年3月

8日,**市在外地最大的养猪场项目——婺鄞生猪产销专业合作社大型生态养猪基地在江西省婺源县正式动工。该基地将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各规模猪场为基本组成单位,投资2.5亿元,设计年出栏生猪20万头,其中70%以上的生猪将供应**。这个在外生态养猪基地的建设,在拓展**区畜牧发展空间的同时,更显现了组织化程度提高后带来的集团发展效益。以合作社的依托,四家牧场建立统一的生产、加工、供应、销售、管理模式,以高度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现代化管理、品牌化经营的手段,生产出高度安全、优质、卫生的标准化产品,从而达到成本最低、效益最好、市场竞争力最强的目的。

虽然**区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但由于农产品供求格局和市场条件发生根本性变化,流通组织和产地市场不发达,技术和信息缺乏,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基地建设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难题和政策性障碍,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相对不平衡。由于各镇乡(街道)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基地建设的规模和档次有着明显的差距,尤其是在发展创汇农产品基地方面尚待新的突破。经济欠发达、基地建设起步迟的地方,基地示范带动性不强,真正形成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的还不多,连片种植的基地规模偏小,且以大路货为主,名优品种稀少,产业发展雷同,产品缺乏竞争力。

2、农产品深度开发和加工相对滞后。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多数处于手工作坊状态,农产品深加工严重滞后,由于规模偏小,技术落后,导致加工增值能力低,带动辐射能力不够强。二是农民组织化程度还不高,企业与农户关系还不够紧密。相当一部分农业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关系是松散型的,没有形成紧密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签订的产销合同不能如约履行。

3、农产品科技含量还相对不高。随着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逐步深入,农产品基地建设对种子、技术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从**区目前的情况来看,农业科研综合实力薄弱,对高新技术品种的研究跟不上结构调整和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引进多,吸收消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少。

4、土地流转问题制约了农业的规模经营。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民害怕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被强势群体侵犯其合法权益或期盼土地增值而不愿流转,另一方面工商企业或大户害怕农民反悔而不愿对集中的土地进行长期的、战略性的规划和建设,制约了对土地的有效利用。同时,集中土地需要同许多农户打交道,业主怕、农户担心,可变因素多,这也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基地的进一步发展。

5、资金问题成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的“瓶颈”。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农户和龙头企业的融资环境较差,农业贷款困难依然比较普遍,一些农业产业化基地的建设和农产品的加工转化项目苦于缺乏资金而不能实施。同时,面对日趋商业化的银行、信用社,农户和龙头企业小额流动资金贷款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而且贷款手续多,数额小,进一步加大了农业投入的困难,这对农产品的规模经营带来的影响更加巨大。

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受到以下一些因素的制约:一是受规模小的制约。从专业化生产发展角度看,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的细小分散是专业化生产的重要障碍。人均耕地少,使种植规模受到制约,小生产者“小而全”的生产格局,影响了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和规模化发展;二是受素质的制约。农业是科学技术为依托的产业,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要有其素质与之相适应的农民。但多数农民的文化心理都较为消极,缺乏闯劲和冒险精神,满足于温饱,自由松散、自私保守,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三是缺乏大量资金投入。**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传统的名优产品,为农产品的深度开发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但受投入能力不足的牵制和开发条件的阻碍,有些特色优势农产品尚未做大做强;四是没有形成发育完善的农村市场机制。产业化农业实质就是市场农业,而当地分散经营的小农户规模小、商品量少、商品率低,农户产前生产要素的积累、产中产品量和技术的提高、产后产品销售等,没有为之服务的系列健全组织机构能进行及时有效的系统服务,也就无法实现好生产与大市场的顺利衔接,因而产销脱节,常遭受巨大损失。

三、发展**区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对策措施

为进一步做好全区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要进一步做好统筹、引导、服务和扶持的文章,促使其健康、有序的发展。

1、综合布局,统筹实施,全面提高基地规划建设水平。

在原有农业产业基地的总体规划上,要按照“示范先导、市场取向、突出优势、统筹发展”的原则,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通过充分挖掘基地在生产示范、科学研究、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等方面的综合功能,走产加销一体、农科游结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高度统一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道路。

科学引导,多元投入,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梳理完善各项扶持政策,增加财政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投入加紧开展政策创新研究,探索建立吸引“三资”投入农业优惠政策、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政策、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政策、发展农业品牌政策等扶持新措施,不断为**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基地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同时进一步加大向上申报力度,积极帮助全区农业特色产业基地争取各级各项财政扶持资金,扩大资金来源渠道,提高自身发展潜力。

加大扶持,加强引导,依托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

龙头企业具有外联国内外市场、内联生产基地、带动千家万户的功能,是农工商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火车头”,而农业产业化基地,则是龙头企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农业产业化基地,龙头企业就失去了原料供应,成为无源之水,形不成规模化生产,没有规模,就占领不了市场,没有市场,就谈不上效益。针对当前**区许多龙头企业,没有稳定的商品生产基地;或者有稳定的生产基地,没有连着千家万户的、与生产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松散,甚至一些龙头加工企业起不到牵头作用,带动功能很弱的实际,应进一步加大培育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是弱化种植农业,强化加工农业。加强加工、流通企业的发展,应围绕主导产业,按照起点高、辐射力强、市场潜力大的原则,建立一批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强化服务的骨干企业。在发展这些龙头企业时,一是政府一定要加强引导和协调,使企业与农民、基地真正形成“公司+基地+农民”的生产模式,做到优势互补、实现“双赢”;二是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投入,进一步深化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确保企业正常运行,不半途而废,不损害农民利益;三是扩大农业的对外开放,重点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提高农产品加工的质量的档次,积极引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大型综合项目,带动产业化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

4、克服规模约束,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进土地要素的合理流转。

规模经营是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基本要求。但从目前我国农村的现实状况看,农户经营规模细小、经营效率低下,已经严重影响到农业市场化的发展。农户经营规模小,同样成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的“瓶颈”因素,要克服规模约束,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完善土地经营方式,以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目标,在稳定土地承包制基础上,实现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在坚持自愿、有偿的原则下,通过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出租、兼并等形式,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动,完善土地流转使用制度,制定土地流转优惠政策,促使土地相对集中,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应不能搞强迫命令,以农民自愿为前提;应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此外,不能改变土地的所有权,要完善流转合同,不能放任自流。

5、加快科技创新,深化农民培训,提高产业化基地建设的科技水平。

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要与相应的种子种苗产业发展和农业科技示范相配套。目前**区已建立了塘溪观赏鱼种苗繁育基地、华东最大的梭子蟹土池育苗基地、**市猪人工授精中心、林业工厂化容器苗繁育基地、优质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基地等五大农业种质资源圃,成为全市乃至全省一流的农业种质资源中心。在当前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中,要积极发挥这些种子种苗工程带来的优势,进一步明确建设的方向和功能定位,提高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能力,在优势品种方面加速运用组织培养、脱毒、快繁、dna导入等生物高新技术,进一步突出产业化基地的科技示范作用,辐射和带动**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要加快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克服传统的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经营相互脱节的弊端,通过建立农业科研、推广、生产一体化新机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此外,要加强对基地农户的技术培训,要结合实施“绿证”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重点提高规模化基地种养大户的科技素质,培养一批骨干农民。

6、加强领导,细化考核,努力调动各级建设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基地的积极性。

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是城郊农业发展的高级形式,是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现代农业形态。对此,区农林部门要切实转变工作职能,强对基地发展的宏观引导,实现由一般号召向重点突破、典型引路方向转变。同时,改进服务方式。在制(修)订规划布局和政策措施前,深入生产实际,注重调查研究,努力向先进县市区学经验、求创新,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努力提高服务水平。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基地、农户的关系,尊重农民和基地的生产经营自主权,真心实意为基层、业主服务,切实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在信息引导、政策落实、发展环境营造上提高服务质量,切实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安全性的指导、监管,以品种更新、技术创新、无公害技术推广、加工包装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等为重点,培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牌农产品,抢占国内外市场。

关于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的调研分析 篇2

一、发展现状

1.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我市围绕大交通形成的格局,积极发展通道经济,以茶叶、食用菌、蔬菜、水果、中药材、马铃薯、油菜、蚕桑为主的特色产业播种面积达231.3万亩,产量187.11万t,特色产业占种植业总产值达58.7%。

2. 园区示范带动有力

目前我市已建成食用菌、蔬菜、茶叶、优质粮油、金银花等特色产业示范区10多个。巴州区在清江建蔬菜大棚100亩,新植柑橘等水果3 000亩,示范带动发展甘蓝、辣椒等特色蔬菜10 000亩;在曾口以“猪—沼—菜”、“猪—沼—果”等生产模式,建蔬菜大棚100亩,水果苗圃80亩,新植柑橘等水果2 000亩,示范带动发展特色蔬菜10 000亩;在恩阳、柳林连片扶贫开发产业园建标准化蔬菜生产大棚100亩,新植辣椒450亩,新植柑橘等水果3 000亩,示范带动发展蔬菜10 000亩。通江县紧抓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机遇,建立了以周子坪———仙人嵌为核心示范区,覆盖“三线”(通江、通铁、通南)“两带”(大小通江河产业带)25个乡镇、75个村的食用菌产业基地,以烟溪———兴隆为核心,覆盖5个乡镇22个村的万亩茶叶产业示范带,以空山乡为中心,以“222”为主要内容(原种200亩,一级种繁殖2 000亩,生产用种薯20 000亩)的马铃薯产业基地。平昌县立足优势,大手笔、大气魄推进,大抓光辉———太平、驷马———坦溪的农业产业园和设施农业,建钢架菌棚156个,蔬菜温控育苗大棚1栋,钢架蔬菜大棚350个。南江县围绕字库———回龙食用菌产业基地,元顶子富硒茶产业基地,赤溪乡金银花标准化种植示范片,在黄金———槐树村大力建设蔬菜种植示范片,新发展食用菌200万袋,新植茶园0.6万亩,改造0.21万亩,新建金银花GAP基地200亩,建无公害蔬菜基地1 000亩,建日光温室大棚1 000个,种植地膜蔬菜640亩。近年来,通过园区示范带动新增特色产业基地33万亩,改造38万亩。

3. 项目整合加强

巴中把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与“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扶贫连片开发”、“加快巴中革命老区发展”等重点项目、重点工作有机结合,目前特色产业示范区共整合涉农项目资金4个多亿,2010年新增8 820万元,其中:发展茶叶2 100万元、金银花120万元、蔬菜1 300万元、食用菌3 480万元、水果1 300万元、川明参520万元。

4. 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理念发展特色产业。巴中市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企业达12家,认证产品4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原产地保护产品3个。南江大叶茶、通江银耳、南江金银花名优品牌享誉全国。

5. 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共有特色种植业龙头企业51家,产业化经营总额4.51亿元,加工增值0.95亿元,种植业专合组织275家。

6. 发展机制不断创新

巴州区绿旺种业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牵头建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入户农户达到419户,占全村农户的92.7%。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一部分土地由合作社统一流转给公司经营管理,公司每年按每亩700元的土地租赁费承付农户,并按基地实际投资额的10%向合作社上交承包费。承包费除留足一定的合作社发展资金外,其余资金全部发放给合作社社员;未流转的土地农户自己种植,由绿旺种业公司提供优质蔬菜种苗和实用技术,并按市场价格统一收购产品。

二、存在的问题

1. 生产规模偏小

我市特色种植业有特色无规模的矛盾十分突出,生产总量偏小。2009年,粮油播面597.72万亩,占82%;经济作物播面133.08万亩,占18%。粮经比为4∶1,产业优势没有完全转换成经济优势。

2. 产业化水平较低

龙头企业数量少、产业链不完整,不能带动更多农民进入产业链,农民增收不显著。2009年,全市GDP238.3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31.8∶29.2∶3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5.20亿元,其中农业产值46.4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 318元。

3. 标准化水平不高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留守农村的农业劳动力呈现老龄化、文化素质低,加之宣传、推广力度不够,一些新的种植技术和生产标准难以大范围推广和应用。

三、发展优势

1. 生态优越

森林覆盖率达到54%,大气、土壤、水资源均处于洁净状态。根据四川土壤肥料测试中心和环保单位监测,我市90%以上的区域符合绿色食品的产地环境要求。通江、南江茶叶主产区土壤为p H值4.5~6.5的酸性土壤类型,是硒元素的富集地区,且立体气候明显,具有发展特色产品的优越自然条件。二是有品牌优势。有42个特色产品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标志认证。认证面积达14.3万亩,产量达5.25万t,17个农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通江、南江分别被命名为“中国银耳之乡”、“中国富硒茶之乡”,一些产品也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称号。三是重点产业发展已纳入全省规划。

2. 增产增收潜力巨大

近年来,我市特色种植业产量、产值虽有大幅提高,但与全国和全省相比,单产、产值都有明显差距。如:茶叶平均亩产仅为34kg/亩,而全省为75kg/亩;蔬菜平均亩产为1 294kg/亩,而全省为1 836kg/亩。因此增产、增收的空间较大。

3. 产业化经营水平潜力大

目前我市蔬菜、马铃薯基本还无加工企业带动。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基本属于初加工,附加值低,精深加工开发潜力大。

4. 市场开发的潜力大“翡翠粮油”、“

通江银耳”、“南江金银花”、“罗村茶叶”等特色产品在省内外已有较高的声誉和品牌认知度。随着大交通格局的形成,巴中将融入成都、西安、重庆经济圈,因此巴中的特色种植业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四、对策与建议

1. 搞好规划布局

一是围绕标准搞规划。产业基地应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标准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并通过安装频振式杀虫灯、推广使用生物肥料、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提升农产品品质。二是围绕市场搞规划。充分发挥巴中自然生态优势、产品特色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抢占重庆、成都、西安、达州等大中城市市场。三是围绕主导产业搞规划。重点将南江县大叶茶、金银花,通江县罗村茶、食用菌,巴州区川明参,优质水果、蔬菜等产业与新农村建设、扶贫连片开发结合起来,搞好规划建设。

2. 突出园区带动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应以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为突破口,按照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的要求,搞好园区水、土、路、电及设施设备等综合配套建设,对现有生产基地进行改良更换,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完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抓住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结合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引导加工、流通、储运等环节向特色产业园区聚集。巴中应重点建设食用菌、蔬菜园区,因地制宜建好茶叶、优质粮油、金银花等特色产业园区。坚持一个特色产业园区制定一套发展战略,成立一个工作组,配备一个乡镇领导、一个站所负责人,推广一套实用技术,培育一个龙头企业,制定一套扶持政策,统一使用一个品牌。

3. 强化体系支撑

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体系建设是关键。一应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加强茶叶、蔬菜、食用菌、金银花、马铃薯产业的良繁体系建设,应以蔬菜集约化育苗、食用菌良种繁育、果树无病毒苗木繁育、茶叶无性系苗木繁育为重点,制定相关产业的标准,提高良种繁育水平;二应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监控体系建设,核心示范园区应实现绿色防控全覆盖;三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落实产品生产、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监管责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四应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的先进生产技术示范园区,加强科技攻关力度,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高产业科技含量;五应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促进超市、农业企业、基地的有效对接,完善营销网络,拓展产品市场。

4. 创新建设机制

一应创新发展机制。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户和业主参与”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发展机制,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大基地+小业主”、“大基地+业主+农户”等基地建设模式。二应创新投入机制。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重点用于良种推广、标准化生产示范、发展设施栽培、技术研发等。三应创新利益连结机制。着力完善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生产,鼓励龙头企业实行保护价收购基地农产品。建立土地流转中心,指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有序流转农村土地用地经营权,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等生产要素入股,形成“土地保底租金+二次分利”、“保护价收购农产品+二次分利”等利益分配模式,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5. 打造特色品牌

鼓励和帮助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合作经济组织以品牌为纽带,打破地区、企业和所有制界限,对资产、生产要素进行兼并整合,打造区域品牌,提高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开拓能力,应重点打造“翡翠牌”、“绿颂牌”、“龙头牌”等优质粮油品牌,“富硒茶”、“罗村”、“云顶”等名优绿茶品牌,“通江银耳”食用菌品牌,“南江金银花”、“巴州川明参”等中药材品牌;政府及职能部门应积极引导企业制定品牌建设规划,帮助基地产业化企业申请地理标志,打造地域品牌、区域品牌或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的双品牌发展战略;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应将产业基地申报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作为工作重点。

6. 培育市场主体

应围绕规模化生产基地和特色优势产业,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一是培育绿颂米业、翡翠粮油集团、龙头食品等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优质粮油加工企业;二是培育以普瑞制药、正华药业、金银花发展中心等为龙头的中药材加工销售企业,带动我市道地中药材的发展;三是培育以通江山霸王野生食品、银耳集团、光泰科技等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食用菌加工企业,积极开发银耳酒、银耳保健茶、速溶银耳冲剂等系列产品;四是培育以罗村茶叶有限公司、元顶子茶场等为龙头的茶叶加工销售企业,延伸农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五是积极引导龙头企业、科技能人,建立农产品流通协会、专业技术协会和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农民经纪人,发展特色农产品营销队伍,不断完善农产品营销体系,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7. 积极争取项目

关于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的调研分析 篇3

一、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近几年,安徽省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逐步构建了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性服务相协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一)服务组织不断健全。一是公益性服务组织建设不断推进。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和改革,全省16个市、105个县(市、区)、1228个乡(镇)设立的市级、县级、乡镇(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分别为70个、553个和2433个,村级农技人员16000余人,建立了县、乡、村、户四级基层农技推广和服务网络,农业、畜牧、林业、水利等基层站所基本实现乡镇全覆盖。二是合作型服务组织蓬勃发展。全省各类农民合作组织超过30000个,实有成员数达到260多万人(户),其中服务类合作社3088个,涉及种、养、加、销和农机、植保服务等多个领域,全省95%以上的种养业专业合作社为成员户提供多种形式的技术推广服务。三是市场性服务组织日渐壮大。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00余家,国家级龙头企业49家,省级龙头企业近900家,已上市龙头企业20家,部分龙头企业直接参与农业生产,为农户提供统一品种、统一技术服务和管理、统一收购等多种类型服务。

(二)服务内容不断拓展。一是服务环节由产中服务向全程服务延伸。产前方面,通过工厂化育苗,为广大农户和生产经营单位提供了优质种苗服务。如安徽天禾种业公司与霍邱农委联合,参与霍邱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计划,投资4000万元新建和改扩建育秧工厂,免费为全县各乡镇20多个育苗工厂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产中方面,随着植保和动物防疫体系的建立以及基层技术推广机构的整合完善,农技推广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产后方面,培育了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了一批专业市场,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渠道得到拓宽。二是服务范围由种养业向多行业拓展。农产品联销协会、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等各类流通协会新型农民专合组织蓬勃发展,不仅将服务范围由单一的粮油拓展到畜禽、茶叶、水产、苗木花卉、蔬菜等各个生产领域,而且在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机服务等方面开展了系列服务。

(三)服务方式不断创新。一是农资社会化服务创新。依托农资供应商建立的为农民社会化服务组织,一方面为农民提供各类农资,同时积极为农户提供土壤统测、肥料统配、统采统供等技术服务。二是农机社会化服务创新。农机服务组织每年在主要农时季节前组织开展培训示范活动,加大保护性耕作技术、设施农业技术以及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推广,为农民提供农机作业服务、农机运输、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农机跨区作业等服务。三是种苗社会化服务创新。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种养业良种工程建设,建立良种繁育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种苗生产专业合作社以及种苗行业协会,为种苗生产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社会化服务。四是病虫害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创新。通过发展专业化的统防统治组织,促进传统的分散防治向规模化、集约化统防统治转变,可以提高防控效果,降低农药使用风险,规范田间作业行为,不仅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而且大幅度降低防治成本,减少因灾损失。五是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创新。我省自2003年开始实施基层动物防疫体制改革,目前建有1291个乡镇兽医站点,建立健全以乡镇兽医机构服务为主导,村级防疫员为主力,乡村兽医人员为补充的动物疫病防控和诊疗服务网络,积极开展冬春强制免疫防控活动,基本确保了不发生重大动物疫病疫情。

二、财政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的措施

(一)支持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一是大力支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近年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23亿元,支持新建和改扩建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站1136个。投入资金2.43亿元,支持乡镇农技推广站开展农技服务补助,将乡镇农技推广站纳入财政全额预算供给,保证基层农技推广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手段、有经费。二是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培训。我省自2009年开始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并纳入民生工程内容,共投入资金8.77亿元,开展各类培训206万人次,其中培训基层农技人员7万多人次,为推动农业科技普及与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支持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近3年来,共筹集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类项目资金近2亿元,支持农业科技项目190个。四是支持农业科研。省财政预算每年安排省农科院科研经费2000万元,重点支持农业领域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与实验示范等。五是在强化重点项目支撑。在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把支持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运用作为重要建设内容。近5年安排的投入累计超过6亿多元,显著提高了项目区农业科技贡献率。

(二)支持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将支持农民合作组织作为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内容,近5年来仅中央和省财政专项支持农民合作组织资金超过3亿元,2012年达1.2亿元。2013年省级财政预算安排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专项资金3000万元,支持合作组织向社员和农户提供农资供应、统防统治、产品销售等各类生产服务。二是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省财政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化,每年跨部门整合资金超过1亿元,通过补助、贴息、参股等多种形式扶持龙头企业400家.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有效地提升了农产品收购、加工、储藏和营销能力,也带动了农户开展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三是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累计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4亿元,补贴农机具70万台,全省农机总动力接近600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64.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安排资金10400万元,在全省奖补标准化育秧工厂500个,为100万亩水稻提供机械化育插秧。2010年和2012年省财政安排6000万元补贴资金,调动25万台收割机参与夏粮抢收,全省3000万亩小麦在5天内全部抢收完毕。

nlc202309020407

(三)支持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一是支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从2006年开始,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5亿元,在全省建立29000多个农家店,建立了覆盖全省城乡的商品流通网络,极大地提高了农资等产品配送效率。二是大力扶持新网工程。自2007年起,省财政设立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专项资金,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8亿元,支持实施项目693 个,在全省建立了农资经营现代服务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我省供销社下属安徽辉隆农资公司在全省设立了50个直营连锁配送中心,发展加盟农资连锁店2840家,构建了以农资供应为核心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为一体的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

(四)支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快建立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加大财政引导金融支农力度,安排资金超过4000万元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新设县域分支行,支持各类资本在农村投资设立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农业担保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多层次的、竞争有序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二是支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通过划拨优质资产、增加注资、奖补、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积极支持农信社改制成农商行,进一步增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金融支农主力军的作用;积极支持金寨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设立金寨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省级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三农”金融风险补偿、涉农贷款贴息、充实国有担保机构资本金。三是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近5年来,累计投入保费补贴资金44.8亿元,支持保险公司累计承保农作物近4亿亩、牲畜815万头,为8043万次农户提供1140亿元的风险保障,农业保险日益成为农业风险的“防火墙”、农民增收的“安全网”和农村和谐的“稳定器”。

(五)支持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试点农业物联网。我省从2011年开始在全国率先试点农业物联网工程,省财政累计投入资金4000万元,基本建成小麦、水稻、玉米、大豆“四情”监测调度系统和省级农业生产指挥调度平台,启动了首批13个试验示范县建设,鼓励农技推广机构、科研单位、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运用物联网技术为农户提供服务。二是支持建立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体系。以安徽农网、安徽农业信息网为平台,研发应用了一系列促进农村信息化的服务系统,全省乡镇拥有省级认证的农村信息员5000多名,建立覆盖市场信息发布、防灾减灾、气象预警的信息收集、推进服务网络体系。三是支持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省农委与电信部门开通了《手机信息报》,直接将农业信息送到合作社、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订购《农民日报》和《安徽日报农村版》,赠送给贫困地区村委会、农民和农技人员。

(六)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一是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近5年,省财政连续安排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资金,累计超过5000万元,支持建成9个市级监测中心,58个县级监测站,1286个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支持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试点,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二是支持农业植保体系建设。2012—2013年投入小麦一喷三防和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资金4.4亿元,省财政安排3000万元小麦追施拔节肥补助资金,主要依托各类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施肥、喷药、排灌等服务。三是支持动物疫病防控,全省共有村级动物防疫员14196名,每年投入近5000万元用于基层动物疫病防控经费和村级动物防疫员补助,每年安排畜禽重大疫病疫苗采购资金达1.2亿元,支持重大疫病强制免疫。

三、财政支持农业生产社会服务体系建设若干建议

(一)在支持思路方面。一是要发挥政府作用与尊重市场规律并重,总体上说,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重要职能。当前,要按照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科学划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各类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服务中的职责,能交给农民自办或者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办好的,应一律交给农民和市场,将政府的工作重心放在“创新服务体制、完善激励机制、提高人员素质、改善政策环境”上,着力支持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二是要加大财政投入与综合措施并重,综合运用财政奖补、税费减免、金融支持等手段调动各方面参与社会化服务的积极性,整合归并现有的社会化服务财政支持政策,形成支持合力。三是要放宽准入与加强监管并重,凡是有能力、愿意参与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各类服务组织,不分所有制及隶属关系,一视同仁地纳入支持范围,享受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要加强管理,加大监督和打击力度,把一些坑农害农的组织清除出市场。

(二)在支持重点方面。一是要突出重点领域,重点支持农户一家一户干不了、社会和中介组织不愿参与的领域,如农业生产信息、农田水利建设、抗旱排涝等方面,财政要舍得花钱,加大支持力度。二是要突出重点产业,粮食、生猪等关系国计民生和战略安全的基础性产业,财政需要履行职责,将其作为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的支持重点。三是要突出重点环节,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重大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环节关系农业生产全局,财政必须“守住底线”。

(三)在支持方式方面。运用灵活的补助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帮穷人不帮懒人,避免形成刚性支出和体制性补助。一是加大保障力度,对农业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农业科研、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等,必须要财政来保底,全力支持。二是实行奖补和贴息,对合作组织开展专业性服务和半公益性服务可以采取先服务后补助的方式,对龙头企业提供的盈利性服务可以采取财政贴息的方式,通过政府花钱买服务、买机制,实现财政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可持续性。三是实行财政参股,对一些重点龙头企业,为了支持其做大做强,可以采取参股、基金投资等方式支持企业,提升企业服务农业生产的能力和水平。

(四)在支持内容方面。从当前我省农业社会化服务内容上看,对公益性服务,重点支持其服务条件和手段建设,为基层农技服务机构配备和更新必要的仪器设备,提高农技推广人员待遇水平,吸引更多专业人才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对生产型服务,重点支持水稻工厂化育秧,从全国范围来看,水稻机插都是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最薄弱环节,必须下大力气予以解决,同时对农机作业给予燃油补助,减轻农民因油价快速上涨增加的负担;对经营性服务,突出提升农民合作组织服务能力建设,重点支持农民合作组织示范社和示范县建设,整县制推进农民合作示范社建设,力争在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能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的合作组织,让农民合作组织挑起农业社会化服务大梁;对金融服务,重点支持组建村镇银行、农业担保机构、资金互助社,拓宽融资渠道,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生产;对信息服务,重点支持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提供农业信息服务,支持建立覆盖县、乡、村、大户四级的手机信息平台,及时准确为各类农业从业人员提供农业信息服务。

(五)在支持措施方面。目前我国农业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现代农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要建立发达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因此建议:一是开展试点。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围绕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围绕农业主导产业,要集中力量,针对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区域,以县为单位,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试点,每个省可选3—5个县先行试点。二是深化改革。支持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作用,中央财政可采取打捆方式下达财政支持资金,由地方按要求,结合本地实际,选择支持重点和方式,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提升绩效,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考评,引入社会中介组织和机构,客观地评价和评议,加大对地方的考核,加大奖罚力度,强化绩效意识,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作者单位:安徽省财政厅农业处)

责任编辑:洪峰

关于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的调研分析 篇4

根据省政府领导的指示,由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省农业厅等部门单位组成农业产业化调研组,从2007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分别对省内的8个设区市和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4个省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组与省内外农业产业化第一线的政府和部门领导进行了座谈交流,走访了一批龙头企业、基地和农户,目的是摸清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为省委省政府制定推动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决策依据。现将调研情况和我们的政策建议报告如下:

一、我省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成效及发展特点

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和农业产业化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结合各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创造性地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力显著增强。各地把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千方百计扶持龙头企业成长壮大,龙头企业实力显著增强。

一是企业数量、规模不断壮大、综合效益显著提高。全省国家级龙头企业由2002年的9家增加到14家、省级龙头企业由100家增加到259家,市级龙头企业也已超过800家。2006年,273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67.4亿元,企业平均销售收入为2.08亿元,与2002年相比,企业平均规模增加了0.78亿元,增长了60%。

二是带动能力明显增强。2006年,273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联系带动农户390万户,约占全省农户总数的48%。其中,以合同、订单形式直接带动农户196.3万户。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增加收入总数达到44.81亿元,同比增长12.6%,户均增长1150.58元,同比增长8.6%。同时,龙头企业吸纳和安置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达12.3万人,同比增长30.6%。

三是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有了新突破。省级龙头企业中,大多数建有专门的质检机构和质量管理制度,90%以上通过了ISO9000、ISO14000、HACCP、QS体系认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6个,获得省著名商标84个,省名牌产品54个;通过有机食品认证12个,绿色食品认证271个,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95个、省级585个。如赣南脐橙、国鸿猪肉、阳光乳品、南安板鸭、汪氏蜜蜂、煌禽烤卤、军山湖牌清水大闸蟹已在省内外有了一定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扩大。

四是市场开拓能力进一步提高。龙头企业通过在省内外异地投资建厂、建基地、设专卖店的形式来扩大生产,壮大实力。汪氏蜜蜂园从2003年起已在全国各地建立养蜂基地31个,已发展专卖店2400家,农业产品销售收入达4.5亿元,实现税利8000万元,成为我国蜂业第一家。

2、主导产业及其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全省已形成了一批布局相对集中,区域特色明显的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了粮油、生猪、水产、水禽、水果等五大省级主导产业,油茶、花卉、商品蔬菜、茶桑、中药材等五大区域性特色产业。其中,以鄱阳湖、赣抚平原、吉泰盆地粮食主产区和赣西粮食高产片为主的“三区一片”优质稻生产基地,总规模达到4500万亩,产量330亿斤;以环鄱阳湖为主的特色水产养殖基地,养殖面积170万亩,产量达9万吨;以赣中优势片和浙赣线、京九线为主的“一片两线”优质生猪生产基地,出栏量达1000万头;以“南桔北梨,东枣西桃”为格局的赣南脐橙、南丰蜜桔、赣北早熟梨果业基地,规模达610万亩,产量160万吨。

农产品基地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仅在2006年,273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含14家国家级)直接建立基地数7315个,基地面积达945.4万亩。同时,全省800多个市级龙头企业和众多的县级龙头企业也建立了大量的基地,可以说,全省农副产品绝大部分实现了基地化生产,形成了优势农产品块状或带状基地生产格局。

3、农业产业化经营外向度明显提高。全省60余家获得出口自主经营权的省级龙头企业,2006年实现出口创汇2.8亿美元。德兴市百勤异VC纳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产品畅销全球各地,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40%,2006年,出口创汇1800万元。水产品出口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2006年全省水产品出口额达1.275亿美元,连续八年列全国内陆省份第一名。

与此同时,各地纷纷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到我省投资建设产业化项目。近几年,全省龙头企业共引进外来资本5亿多美元,仅2006年龙头企业直接引进资本达到3.8亿元。一些龙头企业如南丰飞环酒业、江西苎麻、奉新米业,以改组改制方式,引进外来资本,优化了股权结构。

目前,已有赣南果业、泰纳南丰蜜桔、正邦科技、仁和药业4家龙头企业上市,汇仁、汪氏蜜蜂等企业正处于辅导期。

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促进农民增收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各级政府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大力推动农业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程度,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全省出现了合作社、协会、联合体等多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的势头。到2006年底,全省拥有比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124家,其中,农业部示范点13家,省级示范点36家。按行业划分,种植业1371家,占46.7%;畜牧业712家,占22.5%;渔业336家,占8.7%;其他705家,占22.1%。拥有社员和会员62.5万人(其中农民52万人),带动农户98.2万户,资产总额达到9.7亿元,销售收入42亿元,农民社(会)员人均纯收入6750元。全省农业产业化组织规模也快速增长,到2006年底,全省拥有农业产业化组织达15742个,比2005年增加了1982个,增长14%,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13206个。

5、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省市县都成立了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努力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998年省委、省政府制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决定》,有关部门2002年、2007年先后制发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关于实施农业产业化“十百千”工程的意见》等扶持政策文件。各市县也都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了实施意见和优惠政策,形成了较为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有关部门积极支持配合,认真落实资金、税收、出口、投融资、行政审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如省财政从2002年起,先后拿出9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中央和省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投向农业产业化资金达3.9亿元,用于农业产业化项目贷款贴息、基地建设,技术创新和名牌奖励。各市县级政府都设有配套专项资金,如赣州市从2003年至2005年每年从市财政拿出700多万元用于连片规模脐橙基地开发的扶持奖励。

各级政府还高度重视为农业产业化提供科技信息和各种优质服务。大多市县建立了以科技特派员“联村、抓点、带片”及农技干部“分线、抓点、带面”的工作责任制度,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供技术服务,送药上门,下乡就诊。省、市以及大多数县级政府的农业主管部门都建有自己的网站(页),汇集了政策文件、市场信息、科技服务、办事指南、项目申报等有关信息以供企业、农户浏览和收集,企业和农户也可以通过网站、电话或信访等方式来获取政府的指导与帮助。

6、农业产业化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良好的发展氛围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极大地激发了各类市场主体对做大做强农业的积极性。

一是龙头企业和一些合作组织纷纷加大了投入。进行扩大再生产的省级龙头企业有217家,占总数的80%,投资金额60.5亿元,并且在217个项目中有80%以上是农产品加工项目。江西国鸿和润合两集团将斥资新上两条百万头生猪屠宰生产线、永修县艾城养鸭合作社争取在近年内建立自己的饲料厂和冷藏库。

二是种养户扩大种养规模,转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全省出现生态畜牧养殖小区1043个,畜禽规模养殖户达22.16万户,其中小区生猪出栏达到450万头。南昌、樟树等一批县市规模养殖都在70%以上。

三是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农业快速发展,比较效益提高,吸引了大量的工商业资本进入。江西绿洲园林绿化有限公司是浙江一家从事建筑行业的民营企业在德兴投资建立的,抚州苍源药业是从房地产开发转向专门从事中药材金银花基地的种植和深加工的一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二、我省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组织形式及其联结机制

总体上看,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在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组织形式不断创新完善,从组织形式上看,有6大类型:

1、“公司+农户”型。龙头企业通过与农户签订定单合同,形成利益联结体。农户按照要求生产,企业按合同收购。如樟树粮油公司、婺源大彰山茶、吉安温氏集团等。吉安温氏集团通过“公司+农户”形式与农户合作养鸡,公司对养户实行“四提供一回收”(提供鸡苗、饲料、药品、技术服务、回收全部合格肉鸡),农户一年可以养3-4批鸡,平均每只鸡可以获利1.3元左右,若每批养鸡5000只,年纯收入可达2-3万元。

2、“公司+基地+农户”型。公司以租赁的方式取得农民土地直接开办种养基地或示范基地,又把基地承包给农户管理,公司从基地获得产量质量稳定的原材料,农户从租赁和承包中获得收益。如抚州苍源药业、樟树天齐堂饮片公司、仁和公司等。苍源药业租赁临川崇湖乡荒山2.2万亩种金银花,倒包给当地农民种植,当地农民1个人承包100—500亩,年收入2—6万元,农闲在基地打零工,也有5—6千元收入。

3、“公司+合作社+农户”型。龙头企业通过协会、合作社、经纪人等中介组织将农户与自己紧密联结起来。如婺源林生茶合作社,依托林生实业有限公司,建立有机茶8000多亩,目前拥有会员1426户,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670万元,每户社员平均增收580元,年底还进行了利润盈余返还,共返还基地社员6.15万元。

4、“专业市场+农户”型。以专业市场为纽带,联结广大农户、专业户、商户,实施产销一条龙经营,带动当地主导产业或特色产业发展。如南昌的小蓝禽蛋批发市场、南昌深圳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乐平蔬菜批发市场等。乐平蔬菜批发市场,年销售量52万吨,销售收入6.8亿元,上交利税22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5.6万户,建立生产基地56万亩。

5、“专业合作社+农户”型。从事专业农副产品生产、销售的农民,以产品和技术为纽带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有农民自发和政府引导两种形式。上高县养猪专业户自发成立牧业合作社,现有社员1015户,年出栏生猪28万头,占上高生猪年出栏的35.7%。余江县的养猪大户,在县政府的引导下,成立养猪合作社,树立了“余江无公害生猪”特色品牌,合作社社员的出栏数达到40多万头,占全县生猪饲养量的76%,有效地促进当地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户经济收入的增加。

6、股份制型。是指将资本联合与劳动联合结合在一起,农民既参加劳动,又集资入股,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股分红相结合的方式。如萍乡市江西天涯种业股份公司、宜春市恒天实业有限公司等。宜春市恒天实业有限公司,当地农户部分土地被征收后,用征地补偿款入股,同时有近400农民作为企业员工参与公司的生产和经营。

农业产业化联结机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由原来简单的订单关系向合同契约关系、合作制等方式演进,由合作制向股份制演进,农民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获益增多,基础更加牢固。目前,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的形式主要是合同契约制、订单制、合作制、股份制等。根据部分市县的调查,具有较稳定的联结机制如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的比重约占73%。

三、当前制约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

我省农业产业化与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诸多差距,当前制约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1、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竞争力和带动力较弱。一是我省龙头企业尤其是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偏少,实力偏弱。我省现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00多家,山东省销售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就有1000多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只有14家,而山东、河南、江苏、安徽分别有45、23、28、20家;我省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只有5家,超30亿元的只有3家,超50亿元的没有一家,山东超50亿元4家,超100亿元2家;河南双汇集团年销售收入达230亿元。二是企业加工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我省273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只有50%左右是加工型企业,而且这些加工型企业中又是以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企业少。如全省蔬菜深加工率仅为10%左右,在抚州全市89家加工企业中,精深加工企业只有12家。规模小、竞争力弱,限制了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发展,对农户的带动能力也较弱,我省平均每个龙头企业直接带动的农户数只有安徽、河南等省份的60%。

2、企业融资困难,银企关系有待进一步改善。在我们调研中,龙头企业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是融资比较困难,尤其是中小龙头企业。出现这种局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从企业本身来看,包括大部分省级龙头企业在内,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大多在亿元以下,抗风险能力较差,有效的抵押物不足,银行信用等级不高,较难获得银行贷款。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由于农业投入大,见效慢,受自然灾害影响比较大,银行放贷的风险相对较大,单笔成本也比较高,致使银行对中小龙头企业,特别是信用体系还未完善的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不高。此外,各级政府的担保机构实力较弱,担保能力有限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获取贷款的数量。

3、一些政策措施落实还不到位,支持效果还不理想。有企业反映一些地方政府因农业产业化企业上缴利税不多等原因而不大重视龙头企业的发展;一些地方反映在税收、土地、融资、用水用电等方面还有一些优惠政策没有真正落实,如可享受农用电价的一些龙头企业用电还是按照工业电价来收费;还有企业反映政府支持农业产业化的资金不少,但投入分散,扶持效果受到影响。

四、兄弟省份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借鉴

1、调动全社会参与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一是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产业化经营。江苏省把“三资”引入农业产业化的情况作为考核地方政府的重要指标,2006年,农业招商引资规模以上项目投资额331.79亿元,外资项目10.55亿美元。二是积极拓展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的渠道。山东省积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户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合作、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来参与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活动,山东寿光市有8.9万农民获得“绿色证书”,2.4万农民取得了“农民技术员”资格。在河南许多龙头企业就是农村村支书、村委主任或是农村能人创办领办的。三是创新经营机制,引导发达地区的产业向欠发达地区延伸,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江苏省为了进一步发展苏北经济,在税收、土地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在苏(中)北建基地;河南支持黄河滩区发展成规模的奶牛养殖示范小区,以此带动当地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的经营。

2、明确主导产业,重点抓龙头企业。一是明确主导产业。山东省按照“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的总体思路,着力培育优势产业,突出发展蔬菜、园艺、畜牧、水产和农产品加工业等主导产业。在这些主导产业的带动下,形成了寿光蔬菜、威海海产品、烟台苹果等一大批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二是重点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以点带面,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河南漯河是一个农业小市,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和产业基础设施,不仅培育了双汇等4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还吸引了江苏雨润、福建福源、北京中旺等多家国字号企业前来建立基地。三是加强农产品流通领域建设,拓展产品市场空间。如江苏省已经在上海连续举办了四届江苏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帮助企业集体营销,同时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形成以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为主体,连锁店、超市、专卖店和安全无公害农业产品基地为补充的多种经营模式,并通过媒体、网络、培训等工作做好农产品市场行情的服务工作,促进农产品流通。

3、高度重视合作组织发展,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一是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2003年,江苏省就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列为农业产业化三大经营主体之一,省财政每年拨出3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和发展了6000多个“有制度、有规模、有效益、有场所”的“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安徽省宁国市每年也拿出100万元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二是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在 “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和“企业+市场+农户”等基本生产组织形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股份制等紧密的利益联结模式。在山东很多龙头企业和农民构成了股份合作关系,农民以土地和劳动入股,不仅可得土地租金和劳动报酬,企业还要进行利润返还,按股分红。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通过利润返还、兼并联合、按股分红形式带动种植基地338.1万亩,牲畜养殖量97.3万头,禽类养殖量2.6亿只,水面养殖22.6万亩,占各类基地总数的6.5%-21.1%。

4、创造农业产业化良好融资环境。首先是整合现有的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明确扶持重点。安徽省出台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整合省级财政支农资金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政办[2005]33号)的文件,规定省级财政支农资金均要按照“项目带动、明确职责、统筹安排”的原则,集中用于扶持省里确定的十大主导产业及其龙头企业。其二是加强政府与银行的沟通联系,积极为企业融资、贷款创造条件。山东省政府自2003年起每年都与中国农业银行签署《支持山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协议》,当年新增贷款规模200亿元,以后逐年增加。其三是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扩大农民小额信用贷款额度。安徽省农村信用联社发放的农户小额贷款,采取由龙头企业担保或承贷承还的方式,贷款额度增加到0.5万元至10万元不等,有效解决了部分困难农户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其四是给予民营龙头企业与国有企业同等的政策贷款待遇。江苏省农业发展银行创新工作方法,给予高邮市双兔米业有限公司等大型民营粮食加工企业解决收储粮食优惠贷款,并与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享受同等的待遇。

五、关于进一步促进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硬抓手。当前,我省农业产业化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实现我省农业产业化的新跨越。

(一)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

1、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为基本任务,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开放型农业为主战略,按照“有限目标、突出根本、抓住关键、凝聚合力”的原则,着力提升农产品专业化、规模化种养加工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运储保鲜能力、市场准入能力、合作和组织能力、对农民增收带动能力。坚持科技先导,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扶持,推动江西农业产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2、重点工作任务。集中力量重点扶持一批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和市场份额大的龙头企业群,形成大中小龙头企业共同发展格局;着力培育壮大具有江西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显著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高标准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精心培育一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按市场化原则创新完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开放型农业,增强农业产业化外源性活力;强化科技创新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撑,改善投融资机制,创造农业产业化领域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和良好发展环境。

3、发展目标。力争到2010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200家,超10亿元龙头企业达到20家,超50亿元的龙头企业2家,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0%,标准化生产基地产品来源占农产品总商品量60%,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食品类产品达到无公害和绿色标准,培育全国驰名商标20个,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200个以上,农户直接带动面达到60%,每户增收1700元。

(二)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做大做强骨干龙头企业

4、明确重点扶持对象。省、市、县要围绕省确立的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分层次、有选择的重点扶持若干龙头企业。实行有限目标,集中投入,坚持数年,重点支持3—5家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带动面大、年销售有望在2010年突破50亿元的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

5、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认真落实中央八部委《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以及我省制定的《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等政策文件有关税收、抵扣、金融、出口、引资、运输、用水用电、参会等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土地要素供给优惠,龙头企业所需生产用地视同重点项目用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编制用地计划时予以优先安排;龙头企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以及设施农业用地等,视同农业生产用地,不办征用手续,各项规费地方留成部分实行先缴后还。

6、加快龙头企业规模扩张。支持和鼓励重点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为纽带,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联合,组建企业集团。积极开展外引内联,吸引国际、国内著名加工企业、外资和省内外其它工商资本、民间资本等多种市场主体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龙头企业组建集团公司的,其注册资本可降至3000万元,子公司的个数可少到3家,母公司和子公司的注册资本总和可下调至5000万元。省级龙头企业改制或组建企业集团中的各种登记费、评估费减半收取。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进行改革和运营,积极支持和培育重点龙头企业上市融资。

7、着力提升龙头企业的精深加工能力。充分发挥加工型骨干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推进农产品深度加工开发和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加工率,逐步实现农产品由鲜销向加工、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粮食加工方向重点培育大型稻米精深加工企业,发展籼稻和大米深加工;畜禽产品重点发展冷却猪肉、低温肉制品、水禽产品和羽绒加工;水产品重点发展烤鳗、淡水鱼片和虾仁加工;经济作物重点发展赣南脐橙、南丰蜜桔为主的果蔬商品化处理与冷冻配送深加工,以及茶叶、蚕桑、白莲、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

8、建立完善龙头企业的认定标准和优胜劣汰机制。对龙头企业的认定要突出其带动能力、市场扩张能力和对本地农产品的加工能力。在达到规模要求的基础上,省级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加值占总增加值的比重必须要达到70%以上,带动农户(特种养殖业和农垦企业除外)3000户以上(基地型龙头企业带动农户7000户以上),年户均增加纯收入300元以上。加强对省级龙头企业的动态监测评价,实行两年一次的监测评价制度,对监测合格的省级龙头企业,继续享受有关的优惠政策。及时把带动能力强、成长性好的龙头企业纳入省级龙头企业的支持体系,及时淘汰没有带动能力的企业。

(三)科学规划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提升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和基地化生产水平

9、科学规划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根据市场需求、技术进步方向以及我省的资源特点和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粮油、生猪、水产、水禽、水果五大农业产业化省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油茶、花卉、商品蔬菜、茶桑、中药材五大区域性特色产业。鼓励各地根据自身优势发展当地特色产业。

10、加快推进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生产的规模化、区域化和基地化。建立以鄱阳湖赣抚平原、吉泰盆地粮食主产区和赣西粮食高产片为主的“三区一片”优质稻生产基地;以赣中优势片和浙赣线、京九线为主的“一片两线”优质生猪生产基地;以环鄱阳湖为主的特色水产养殖基地;以“南桔北梨、东枣西桃”为格局的赣南脐橙、南丰蜜桔、赣北早熟梨果业基地等大宗农产品区域分工布局。以“一村一品”为切入点,促进主导和特色优势农产品向主产区集中,形成

“一乡一品”、“一县一品”、“数县一品”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生产格局。

11、提高农产品的高端市场准入能力。大力推进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品牌化,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探索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新路子。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测体系、认证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等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按照安全、优质、环保、高效的要求,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帮助和指导龙头企业申报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进行品牌开发;把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品牌化作为农业产业化重点支持的重要标准。按照“统一对外,利益分享”的方法推动同地同类品牌整合,增强著名品牌的竞争实力。

(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创新、完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

12、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部署和建设好省、市、县三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体系,积极引导和推动农民建立各种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村组干部、农技人员、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发起和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面落实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对达到一定规模的规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地方财政一次性给予2—3万元的开办补贴;在20天内给审查合格的合作社颁布发营业执照,免除办理登记、年检的费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农业机耕、病虫害防治、配种等技术和劳务收入免征营业税,暂免征收所得税,对其生产销售的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用于农、林、牧、渔的生产用地免缴土地使用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予以优先支持,对社员的信贷在数量、年限、利率、抵押物等方面给予优惠。安排一批省农业开发项目、扶贫项目、农田基本建设项目、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基地建设、“一村一品”等项目,由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

13、因地制宜、因业制宜推广创新农业产业化多种组织形式。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成熟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户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以土地、山林、劳动入股的形式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组织,引导企业与农户等合作主体按照市场分工与协作的要求,建立长期稳定共赢的利益联合体。对在实践中出现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要及时总结经验,加以引导,给予政策扶持,形成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市场带动型等多层次、多类型、跨区域的产业化经营发展态势。

14、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对于当前广泛采用的合同、订单农业、租赁反包、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形式,要及时引导其向规范化、稳定化方向发展,提高合同履约率。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建立风险基金、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形式,与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向股份合作制方向发展。

15、建立农户直补机制。积极探索利用农户直补机制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方式的操作办法,可根据农户与龙头企业签定的定单合同,按照交易数量和价格的一定比例,将农业产业化的部分扶持资金直接补贴给农户。

(五)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农业产业化外源性活力

16、把招商引资作为实现农业产业化新跨越的重大措施。积极引进省外、境外、国外资金、技术、人才,引进优良品种、先进开发理念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整体水平;建好农业产业化招商项目库,拓宽外商投资农业的领域;采取更加灵活、优惠的政策吸引国内外大型龙头企业来我省从事开发型农业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或与省内龙头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发展一批规模大、技术起点高、外向程度高的出口创汇龙头企业,提高龙头企业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

17、实施出口导向型农业发展战略。进一步调整优化我省的农产品出口结构,积极促进园艺、水产、畜禽等优势农产品出口。鼓励和帮助龙头企业申报和争取自营进出口权;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到境外投资经营,带动农产品出口和劳务输出;积极帮助省级龙头企业争取中央外贸发展基金的出口贴息,按农产品出口额的一定比例对龙头企业进行奖励;对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出口退税上全面实行“免抵退税”政策;对出口龙头企业投保短期出口信用险的,按缴纳保费金额给予一定的补贴(不包括国家补贴);对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农产品展销会、开展农产品境外商标注册和取得进口国市场准入所发生的费用给予适当补助。鼓励出口型龙头企业建立质量可追溯系统。完善农产品出口检验检疫和通关服务,及时提供主要农产品进出口数据和市场变化等信息。

18、建立实物市场与虚拟市场相结合的现代农产品营销网络。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发展农产品批发、连锁、专卖、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形式。建立健全产地到销地的营销网络,内联种养、加工、营销大户,外联农贸市场与超市。加快建设以政府门户网站为依托的农产品购销网上超市,办好江西绿色食品信息网,建立农产品信息收集反馈网络,大力发展网上交易。

(六)加强科技创新,强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科技支撑

19、积极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自办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究开发机构;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校和科研人员以农业产业化科技需求为目标确定科研课题,创新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研发机制和研究路线,筛选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种养、加工、保鲜、储藏、运输等环节中的重大关键技术进行攻关;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良种良法的引进、试验、繁育和推广应用,大力开发优质高效农业技术、降耗减本等实用技术,促进一批高科技项目与龙头企业嫁接。完善科研推广机制和应用平台,按市场化方法,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

20、加大农业产业化科技投入和科技培训。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重点龙头企业的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或超过全省科技投入的平均水平。加大政府农业产业化科技投入,发挥科研资源分配的导向作用。加强农村科技网络建设和人才培训,组织好科技下乡和技术服务,围绕农业产业化项目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育,实施“绿色证书”、“蓝色证书”工程,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七)优化金融环境,拓宽农业产业化融资渠道

21、建立龙头企业和金融机构新型合作机制。涉农金融部门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要不断创新金融理念、创新金融产品,降低贷款门槛,拓展质押担保方式,落实金融配套扶持政策。给予县级分支机构一定的农业产业化信贷审批权限;对龙头企业套用农业、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实行差别化的信贷准入;放宽对龙头企业的授信管理;扩大贷款抵押物范围,依据“物权法”,允许以流动资产、山林使用权、经济作物(果树等)和动产(如牛、猪)作为抵押,允许仓单质押,允许以大型超市进场权、网络无形资产等新的物权质押;允许龙头企业间的连担,允许法人代表、股东为龙头企业的贷款担保。龙头企业要加强诚信建设,健全公司财务制度,建立准确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

22、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产业化担保基金。逐步扩大基金规模,提高担保能力。采取信贷鼓励和风险补偿的形式,鼓励银行对龙头企业放贷,根据银行新增农业产业化贷款额和期限,按一定比例对贷款银行进行奖励。鼓励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建立联保基金,政府对联保基金实行再补贴。

23、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制。从农业产业化、农业开发、扶持资金、民政救济金中各拿出一定比例设立农业保险基金,加上商业保险公司的垫底资金,形成农业保险总准备金。按市场化办法由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经营亏损由政府和保险公司按比例分摊。积极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以消除保险公司从事农业保险的后顾之忧。

(八)加大财政投入,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

24、建立政府农业产业化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从2008年起,随着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在2007年5500万元规模的基础上每两年递增1000万元的额度,重点用于省级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基地补助、技术补贴和著名品牌培植。各设区市也要建立稳定的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增长机制,安排一定的农业产业化的专项资金,用于省级以上项目的配套和农业产业化中小项目的支持。

25、建立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协调机制。实行存量调整与增量集中相结合的办法,将省预算内用于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水利基金、水利专项资金、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资金,以及“科技三项经费”、省高新技术产业贴息专项资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专项资金中可用农业项目的支农资金等,与农业产业化资金整合起来,集中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改善基地水利、交通等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扶持龙头企业,扶持农产品深加工、农业良种工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示范等环节,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集中投入协调机制。

26、创新补助和奖励方式。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激励和放大作用。对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项目贷款贴息;对上一获得省级以上技术创新项目和知名品牌企业和单位进行奖励;对龙头企业建设和扩大基地、推广良种和标准化体系建设给予补贴;积极探索财政资金以参股的形式对省级龙头企业予以支持。

27、建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使用监督机制。对已实施的项目,要委托中介机构进行绩效评估,对连续几年扶持的项目,根据绩效评估情况,决定下一年的扶持力度和方向,并对负责使用的部门和项目进行奖惩。

(九)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政府政策的执行力和操作力

28、加强农业产业化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各级领导小组在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确定重大项目、协调政府资金投入、制定重大扶持政策措施等重大事项上的决策作用,认真落实各部门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工作责任和具体措施,用足用好农业产业化各项优惠政策。完善工作机制,建立重大项目联席调度制度、农业产业化工作考核制度和政策措施落实督查制度,形成各部门鼎力扶持农业产业化的合力。

农村农业产业化建设调研报告 篇5

术和突破农业建设资金

科学技术的引进

几年来,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主体,在做好常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的基础上,主要推广了以下几项新技术和新品种,并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是黄瓜、甜瓜嫁接生产技术。通过嫁接可有效解决黄瓜特别是甜瓜不能重茬的问题,防治各类土传病害的发生。现全市推广面积已达2万亩,亩增产达10%以上。

二是推广使用垄鑫、氯化苦等土壤消毒技术。为解决保护地连作重茬障碍,该项技术可有效解决保护地因连作重茬而导致的各类土传病害的发生与蔓延。现全市推广面积亩,亩增效达15%以上。

三是推广种植森列尔黑花生。森列尔黑花生具有品质好、高产等优点,比常规品种亩增产达35%以上,深受广大农民喜爱。

四是引进优质糯玉米新品种,示范推广。 共引进优质糯玉米、甜糯玉米新品种共14个,为农民带来较高收益。

五是保护地综合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20多项新技术,

六是推广使用新型杀虫、杀菌剂。随着无公害生产技术的不断推进,在生产中需要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各类新型杀虫、杀菌剂,以满足无公害生产的要求。

七是各类复合肥推广使用。复合肥的使用推广力度也得到进一步加强。由于其N、P、K配比全面,使用简便,且增产效果显著。

农业建设资金来源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党和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复州湾镇是以建筑材料制造、地下采矿、海上养殖和盐化生产为主导产业而闻名东北三省的老建制工业重镇。业基础雄厚,包括盐化、轴承、水泥、陶瓷等12大门类的各类工商企业150多家。近年来,复州湾镇已成功踏上经济飞速发展的快车道,除振兴本镇企业外,还成功引进大化碱厂、大连水泥厂、韩国服装厂、大连环鲁包装制品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自起这些大项目陆续建设投产,经济发展前景十分可观。至此,工农业完全可以达到互利互助,农业的快速高效发展为工业提供了大量原料,同时,工业也为农业创造了大批量的发展资金和技术支持。

五、复州湾镇农业产业化,多元化,特色化的典型实力分析

xx市xx镇提出用工业化的成果反哺农村和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让更多的农民加入现代农业生产,让重点乡镇成为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区。

xx市xx镇郭屯村农民刘斌前几年在南方打工,看到很多村里人养牛比自己一年在外地打工赚钱还要多,他去年也回到家乡,与建在家门口的省级龙头企业雪龙集团签订了小牛养殖合同,以公司加农户的形式为雪龙公司养两头牛。经过培训,他学会了一套现代养牛技术,成为雪龙公司工厂化养殖的一名“编外产业工人”,一年下来赚了4万多元。目前,已有1000多农户与雪龙公司签订了养殖合同。

5年来,复州湾镇投入10多亿元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化,用财税、土地征用等多项优惠政策引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36家,以“公司+农户”形式带动农民增收,使当地农民的平均收入达到9200多元,列东北之首。十一五期间,xx镇计划在各个现代农业园区,再引进20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六、农业产业化造福复州湾镇的表现

关于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的调研分析 篇6

(四届十四次常委<扩大>会议通过)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阶段加快农村和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我市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由市政协农业委员会牵头,于2005年10月24日至28日利用5天时间,对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龙头企业的建设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委员们先后深入到瑞兴、鑫宇、环飞、红源、众生、利达、聚兴、天盛9个牧业企业,维群、映泓、绵山陈醋厂3个加工企业和宏大1个林牧企业共13户龙头企业,进行了实地察看和情况了解,并听取了畜牧局对有关工作的介绍,而后进行了集中讨论。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建设

近几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尤其是龙头企业蓬勃发展,成效显著,大大加快了全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带动了整个农业产业效益的提高,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工商大户成为农业开发的主力军。我市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多,起步早的优势,引导、支持工商大户开发农业,实施比较优势战略,全力推进产业化经营,一批龙头企业乘势而起,开发领域越拓越宽,规模越做越大,特色越来越突出,成为推动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形成具有介休特色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到目前,我市投资农业的工商企业,工商大户达到260户,总投资3.5亿元,形成较大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16户,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户。投资开发的领域涉及种籽培育、生态林种植、林果种植、牧草种植、温室蔬菜花卉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和休闲观光农业等。此次调研的13户企业中,省级龙头企业为聚兴、环飞、维群3户,在建企业有天盛1户,投资总额2.3185亿元,就业人员1105人,直接或间接带动省内农户63147户。

2、龙头企业带动和辐射作用有所增强。龙头企业的强势发展,带动了我市种养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拓展了农民的增收渠道。龙头企业、农业公司、农业大户直接或间接带动全市3.45万农户,在龙头企业、农业公司就业的人员达到4000余人。维群公司每年可转化玉米87272吨,相当于20万亩玉米产量,解决了介休、平遥、孝义、汾阳、灵石3万农户的销售问题;建雄粮油家禽实业公司带动农户200余户,并为农户长期提供无偿防疫、技术指导和服务;鑫宇禽类产业公司2004年8月投产,目前已发展农户40户,肉鸭养殖大棚40个,涉及4个乡镇7个村的农民。

3、产业级次和产品档次明显提升。我市龙头企业在积极谋求发展,实施品牌战略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改变了我市农副产品绝大部分以初级原料形式供应市场的状况,提升了农业产业和产品级次。聚兴公司、环飞公司通过了ISO9000质量认证和14001环境认证,映泓公司、陈醋厂通过了ISO9000认证,聚兴公司生产的兆兴等品牌肉制品已形成四大系列100多个品种;映泓公司则已形成果蔬汁和碳酸饮料两大系列7个品种,新的系列产品正在研发之中;维群公司围绕玉米深加工这一产业,延伸以玉米淀粉为依托的产品,形成从粗加工到再加工到精细加工的不断延伸的产业链。另外,龙头企业具有规模优势,更加注重农业科技的引进与应用,进一步提升了产业级次和产品档次。瑞兴公司和众生公司正在建设和筹建的沼气工程,既对粪便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又生成了新的能源;众生公司去年引进发展“长大”二元种猪1000多头,以大户为主销售自繁种猪2000多头,提升了我市养猪户品种级次,取得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4、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推进。我市龙头企业注入资金开发农业的行为,与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政府和农民的调产要求保持了一致,所以我市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推进。维群玉米加工企业生产转化正常,使玉米价格一路上扬,我市玉米种植面积由不足7万亩达到了15万亩;宏大农业公司租用我市城关乡罗王庄村汾河滩地,种植三倍体毛白杨3000亩,建成我市最大的三倍体毛白杨生产基地,在宏大公司带动下,全市三倍体毛白杨种植面积已达到4万亩;畜牧业因投资回报率高、见效快、农产品加工业附加值大、技术含量高成为我市龙头企业首先的经营项目,极大地带动了我市养殖业的发展,形成一大批规模养殖户,全市规模养殖户发展到12520户,其中养鸡470户,养猪户962户,全市猪饲养量达到11万头,鸡饲养量达到134.3万只。这些都促进了我市主导产业的成型,目前,我市玉米、肉猪、肉鸡、林浆纸一体化四大主导产业已具雏形。

总之,龙头企业将工业的经营理念、人才、技术和雄厚资金带动了农村农业,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注入了强大活力,加快了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带动了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同时,还培养了一批专家级乡土人才,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农业和农民的整体水平因此得到了很大提高。

二、调研活动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1、部分龙头企业生产能力闲置,经营困难。调研中我们发现,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部分龙头企业存在较为严重的销售障碍,自身发展举步维艰,带动农户的作用大打折扣。红源公司以奶制品生产销售为主,具备每小时1吨的生产能力,但受蒙牛、伊利等品牌企业还原奶事件影响,市场萧条,乳制品价格下跌,加上营销乏术等原因,每天的生产量仅为1吨,开工严重不足。映泓公司、陈醋厂亦存在类似情况。

2、资金不足,后期投入难以为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都由具有一定资金积累的民营企业、工商大户组建,先期基础投入比较充足,积累资金消耗大且快,致使后续发展资金短缺,大大延缓了企业的发展壮大进程。农业企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承担着市场风险与自然风险双重风险,与工业项目相比贷款更难。因此资金不足已成为龙头企业目前面临的共性问题。

鑫宇公司推广的肉鸭养殖项目,成本低、风险小、销售形势好,但由于企业实力局限,流动资金不足,对农户发展肉鸭所需的1.5万元启动资金不能进行及时扶持。农户、企业申清贷款较难,对我市养殖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制约。

3、人才短缺,综合管理跟不上,产品竞争力不强。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营销人才的严重短缺,对我市龙头企业的制约更直接,更严重。我市龙头企业管理者在原来从事的行业积累了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但与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管理及技术管理还存在一些差别,其经营管理的理念局限性很大。另外,企业做大做强,实施品牌战略任重而道远。映泓公司生产的“绵泉牌”果茶,质量、口感、营养均属佳品,但受营销力量局限,饮料市场虽大,产品销路不畅。公司采取花巨资做营销策划,请营销专家培训,付高薪于现营销人员等多种措施,市场运作仍然没有起色,预期的经济效益大打折扣。

4、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运作不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还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关系。企业和农民的关系是松散的,尤其是遭遇市场风险时,企业往往将风险转嫁到农户身上,对龙头企业及农户及相关产业造成极大的损害。环飞公司在乳鸽形势好时,给农户收购价格为每只乳鸽8~11元,农民饲养乳鸽每只可获纯利3--5元,一户农民饲养20对种鸽,可获纯收入840--1400元,2001年全市养鸽户达到6000户。2002年乳鸽市场暴跌,公司的收购价格也随之跌到6--3元,农户饲养乳鸽不仅不挣钱还得赔钱,由于养鸽户没有能力抵御市场风险纷纷倒闭,为我市农民增加收入的养鸽业从此一蹶不振。2003年环飞公司大量收购乳鸽后,遭遇禽流感事件冲击,乳鸽市场萧条,产品积压,蒙受了严重损失后元气大伤,今年乳鸽市场形势较好,但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恢复养鸽产业的可能性已是微乎其微。

5、农业宏观调控不到位,职能部门指导监管服务力度不够。目前,企业农业宏观调控机制未得到有效确立,完全靠政府的行政行为,难以控制农村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活动。而且,对龙头企业的监管力度也不够,例如对于龙头企业有损农民利益的行为,相关职能部门监管力度的力度不大。再如新投资兴办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企业应该科学论证,但相关职能部门从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角度,审核把关,科学规划,提高农业产业化工作的科学决策水平还不高。另外,动物防疫工作及技术服务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动物防疫工作目前抓大村放小村的做法,不能保证防疫工作覆盖全市,也难确保我市不发生大的疫情。

6、中介服务机构不完善。龙头企业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的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我市甚至我省也未形成完备的专职中介服务机构。

三、对策及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政策扶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社会工程,需要加强宏观协调,加强组织领导。有必要定期不定期地召开产业化领导组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农业产业化尤其是龙头企业建设中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做好宏观协调管理工作,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在我市形成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强大合力。一是实现对龙头企业的动态管理。在龙头企业的认定上实现能者上、弱者下,不搞终身制,不搞一刀切。尽可能出台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对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制定必要的扶持、奖励措施。二是对新投资兴办的龙头企业要加强前期调研论证工作,要确保产业产品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另外农业企业大多和食品行业有关,场址的选择要慎重,应该尽可能选在污染较小的丘陵区。三是要进行合理规划。是否可以考虑在丘陵区建设农业园区或农业加工小区,解决企业的占地问题、污染问题。四是要加强协会组建工作,充分发挥协会的中介服务功能。五是实施品牌战略,促进龙头企业建设取得更大成绩。

2、完善投入机制和资金安全使用监督机制。采取国家和地方提供优惠的信息贷款、企业自主筹集资金等多渠道投入机制,确保企业有充足的后续发展资金;国家和地方的项目资金重点放在对农户的补贴上,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建立健全资金安全使用监督机制,确保专款专用和专项资金使用安全,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和产业延伸提供足够的资金及安全的资金使用环境。

3、注重人才引进,充分发挥人才中心作用。分区域或分行业对我市相关企业进行所急需人才的调查摸底工作,通过举办较大型的人才洽谈会等形式,引入一批管理人才、策划人才、营销人才及信息管理人才或对我市现有人才进行合理配置,研究建立事业人员流动管理办法,鼓励、支持学有所长的事业人员到企业兼职,加快龙头企业发展。既可以解决企业人才短缺问题,又可以解决单位人浮于事问题。

4、组建农业龙头企业集团。实践证明,只有大企业,才更便于开拓大市场,打造著名品牌,真正带动农户发展。针对我市尚无一家知名度较高企业的实际,要筛选一户重点企业或组建企业集团,集中精力重点扶持打造出一个拳头产品,实现率先发展,形成突破,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成绩。

5、积极培育市场,建立健全中介服务机构。产业化的成效主要通过市场来体现,建立长期、稳定、畅通的市场体系,对于推进农业产业化极为重要,同时,要加强管理人才、策划人才、营销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中介服务机构,为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和产业链条的延伸提供优质的服务。

6、大力推进城镇化。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带动农民向城镇转移,减少农户,逐步改变人多地少的状况,走规模经营之路,大力推广运用农业先进技术,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农业经济竞争力。

关于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的调研分析 篇7

关键词:团场农业职工;身份界定;思考

一、兵团团场农业劳动力资源相对富裕

团场人口占兵团人口的73.29%,团场劳动力资源84万人,团场从业人员占全兵团的71.47%。团场从业人员的3次产业构成为88.7:2.6:8.8,呈现出一三二的结构。近年来,兵团全面落实和扎实推进职工减负增收政策,团场承包土地的积极性提高,团场(特别是腹心团场)人地矛盾问题逐渐显露,劳动力资源相对富裕趋势。在调研团场中除边境六十七团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人均占有量较高,其他团场都出现人多地少现象(见表1)。

二、团场农业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

(一)在册农业职工及其管理

团场在册农业承包职工,包括签订了劳动合同,又签订了土地承包合同,并按规定缴纳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5大保险的人员,有职工身份地,享受减负政策。如七十团身份地为22亩,亩均缴费193元。其中,三连在册占农业从业人员78%;十连比重达56.8%,在岗比率89.4%。六十七团身份地40亩,亩均缴费108元(自身受益的五保三费),实行实名制管理。其中,三连在册比重达86.9%,全部在岗;六连比重达86.8%,全部在岗%。五师九十团身份地为40亩,亩均缴纳25公斤棉花,实名制管理。调研的二连在册农业职工比重为65%,全部在岗。三师四十一团实行实名制管理,在册全部在岗(见表2)。

(二)团场扩面农业职工及其管理

扩面是指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扩面职工主体是老职工子女,均为本连落户人员。一般建有档案,但无招录手续,不签劳动合同。只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其缴费标准不同于在册职工,按个体费率缴纳,不享受工伤失业等保险。也有个人交不起医保的,只交养老金的。子女医疗、上学等方面与在册职工待遇一致。扩面职工承包的是租赁经营地,亩均缴费高于身份地,租赁合同一年一签。同时,不享受减负优惠政策。调研的七十团扩面职工亩均缴费250元。三连扩面职工62人,占农业从业人员20.7%,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下,其中老职工子女占90%,有20人只缴养老金。十连扩面职工103人,占农业从业人员31.1%,不缴纳医保等保险(见表3)。

(三)团场非职工租赁经营的从业人员及其管理

团场非职工承包土地的人员,只签订土地租赁经营合同,亩均缴费高于身份地。养老及医疗保险个人自愿缴纳,不享受减负政策优惠。如七十团非职工租赁经营土地为本地户籍个体承包户,三连有4人,占农业从业人员的1.3%;十连有40人,占农业从业人员的占12.1%。六十七团三连有34名,占农业从业人员12.1%,承包3千多亩经营地,主要是其他团场人员。六连租赁承包在面积达11800亩,人均300亩,主要是团场以外人员。九十团二连有55人是在册职工配偶,7人是个体户承包者,合计占农业从业人员的35.0%(见表4)。

(四)团场土地流转基本情况及其管理

七十团十连承包土地有20人因在外地工作或者居住,有的长年在内地城市,每年回来签一次承包合同,再将土地转包出去。由承包户与流转户自主签订有关双方权利义务转包合同。六十七团六连在册在岗职工18人,没钱交清承包土地的生产费用,将土地交给连队再流转3601亩,主要流转给团内外连的、外县外团等非职工。承包户则给别人打工,正常年份比承包土地收入低。连队与流转户建立了土地租赁经营关系。实名制管理团场没有土地流转现象。

三、目前团场农业职工身份界定的困惑

(一)团场连队的农业劳动用工呈现多样化、复杂化

自1995年《劳动法》颁布实施,兵团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团场用工制度随之发生了根本变化:真正落实了团场用工自主权;改变了团场职工身份,变国家职工为团场职工;打破了团场用工终身制,团场和职工都有选择权;团场劳动力市场初具规模。同时随着团场农业用工形式趋于多样化,团场劳动关系复杂化:一是有与团场签订了土地承包合同和劳动合同,参加了社会保险的在册在岗职工;二是有与团场签订土地租赁合同,但未签订劳动合同,参加养老医疗保险或者仅参加养老保险,有事实劳动关系者的,多为扩面职工;三是与团场签订土地租赁合同,但未签订劳动合同,自愿参加社保的个体承包户;四是团场发包流转土地时签订土地租赁合同者,并形成“一地二主”的现象;五是在册在岗职工长期雇佣劳动力所形成的雇佣关系;六是在册不在岗由雇工履行承包合同,也形成“一地二主”的现象,很容易导致雇工追溯团场责任,最终损害团场利益;七是团场国有工交建商企业改制、重组转岗分流到农业连队,保留职工身份,不承包土地,签有劳动合同,建有职工档案。

(二)对团场农业职工身份界定不确定、不统一

1、统计部门与劳动部门对团场农业职工的界定不一致。统计部门按照国家统计局劳动统计方法制度要求,统计“在岗职工”队伍指标;劳动部门按照劳动用工管理需要,统计“参保职工”队伍指标。随着兵团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劳动用工形式多样化,目前实施的劳动统计制度无法满足各级党政及部门管理需要,面临诸多不适应方面。

2、基层对“团场农业职工”的概念和范围界定不明确。部分被调研连队以农业从业人员界定农业职工;有认为就是农业从业人员;有认为是农业在岗职工,包括:签订承包合同、租赁合同、流转地承包合同的在岗从业人员;部分认为应按劳动关系(包括与团场签订劳动合同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及未签订劳动合同但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人员来界定;有认为界定的最小口径就是参保职工;甚至还认为就是农业劳动力资源等等,各种认识不一。

调研座谈会中,团场领导干部普遍同意团场农业职工的身份界定应当同时具备户口在团场、办理了正式招录手续、与团场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依法交纳社会保险,并与团场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同时,基层普遍反映,应当尽快明确界定“团场农业职工”的概念和范围,以有利于团场劳动用工管理。

四、改革团场农业职工身份界定方法,稳定团场职工队伍的对策建议

(一)关于“职工”的法律界定

在我国,《劳动合同法》没有关于“职工”的定义。在《公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工伤保险条例》中对“职工”的法律定义是:指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各种用工形式、各种用工期限的劳动者。且在《工伤保险条例》中“职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职工仅指各类企业的职工;广义的职工,还包括个体工商户所雇用的帮工、雇工。

(二)科学界定团场农业职工身份的建议

团场是兵团履行屯垦戍边使命的基础和载体,不仅具有发展经济的企业属性,还具有增进民族团结、确保社会稳定、巩固西北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作用。而这种作用体现在团场每一位职工身上。因此,界定团场农业职工身份,既要符合国家统计制度的要求,又要体现兵团特殊管理体制的实际,满足兵团屯垦戍边的特殊使命的需要。因此,团场农业职工身份界定必须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凡经过人事、劳动部门办理了招收、录用、登记手续,或按国家政策规定从外单位调入、毕业分配、从部队转业或复员安置到团场工作的;对户口在团场内,与团场签订了劳动合同,与团场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团场为其分配承包土,并在岗的;依法参加了社会保险,交纳“五保三费”的。这样界定团场农业职工,团场和农业职工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通过合同形式明确,符合兵团特殊管理体制和特殊使命的要求。一是团场根据农业用工需要,通过招录手续,合理确定职工的政治、文化、劳动技能素质及年龄要求,能保障团场农业职工队伍“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确保“数量足够”于发挥兵团现代农业优势和保障维稳戍边动员力量。二能有机衔接劳动合同与承包合同。劳动合同确定团场与农业职工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过劳动合同确立劳动关系,有助于保障队伍的“相对稳定”。通过土地承包合同规范团场农业职工的生产、经营与管理行为,有助于保障团场农业职工队伍的“纪律严明”、“诚实守信”。三是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交纳“五保三费”,是团场农业职工的合法权益,也是职工应尽的法定责任与义务。

(三)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全面实施团场农业职工实名制管理

团场应根据《劳动合同法》要求,规范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程序。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加大对在册不在岗职工的安置和清理力度,全面实行实名制管理。招录农业职工必须按照“个人申请-团场初审-签订劳动合同-建立职工档案-签订承包经营合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程序,确定其职工身份。

(四)规范土地承包合同和土地租赁合同,健全土地流转机制

团场基本经营制度核心就是以职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首先要保持承包土地长期固定政策的稳定性,切实维护承包职工家庭的土地承包权。同时要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目前,在团场以各种形式流转的承包耕地在耕地总面积中占有一定比重。建立合理的承包土地流转机制,明确土地租赁经营有关团场与租赁土地人员权责,避免形成“一地二主”现象。

(五)加强团场农业职工管理制度建设

完善招聘管理制度,严把入口关;根据农业生产和经营特点,制定劳动定额,建立职工教育培训和职工考勤、考绩等劳动管理制度;加强职工行为规范管理制度建;要建立完善职工奖惩条例;五是要加强团场农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2008)[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兵团第二次全国农普办公室,兵团统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08)[J].新疆农垦经济,2008(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Z].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Z].

5、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Z].

6、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Z].

*本文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资助,课题名称为减轻和规范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农工负担的实证分析与理论研究,项目批准号:2007YB10。

上一篇:关于小学音乐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餐厅服务员奖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