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产业化情况的调研报告(精选8篇)
关于农业产业化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1
关于农业产业化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围绕“果、林、菌、烟、牧、菜”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加快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建成了104万亩果品、13.5万亩大枣、10万亩核桃、28万亩速生杨、5.2万亩烟叶、11万亩蔬菜、3万亩芦笋、3200万袋食用菌和1173个规模养殖场,35个养殖小区等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培植各类农业龙头企业60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进入*****“20强”8家,形成了果蔬加工、中药材加工、林产品加工、畜产品加工四大产业链条,培育出了“岭宝”牌苹果、“沙大宝”牌大枣、“灵珍”牌食用菌、“*****”牌烤烟等一批地方名优产品,*****苹果、*****大枣、*****杜仲获得了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岭宝”牌苹果获得“中国名牌”称号。全市粮经作物面积比1∶4.5,产值比1∶9,先后被确定为全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示范市、中国果菜加工十强县市、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市。
一、主要做法
(一)加快建设新型果品生产基地。围绕建设新型果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打造全国果品产业大市目标,优化果品产业布局,—1—
加快推进三大工程。一是加快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工程。从2007年起市财政按每亩补贴50元标准,引导果农新发展苹果29万亩、大枣4.5万亩,果品总面积达到104万亩,历史性突破了100万亩大关。二是实施果品生产“231提质增效工程”。即用两年时间,全面推行秋施基肥、树形改造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三项技术,实现亩均增产1000斤目标。全市盛果期果园全部推行了秋施基肥,同时扩大了树形改造、无公害标准化生产面积,果品产量及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三是深化果品质量安全工程。推行苹果生产记录和统一包装标识试点工作,开展*****出口苹果生产基注册登记工作,推动了果品生产可持续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出口标准果品基地26万亩,有机苹果基地1000亩,百万亩优质苹果基地建设和优质苹果交易中心建设项目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
(二)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业。以养殖小区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销售品牌化为方向,突出三大提升,实现畜牧业数量、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比重明显提高。一是加快优势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提升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水平。全市规模养殖场达到1173个,养殖小区35个。截止6月底,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54.1万头、14.7万头、29.1万只、329.9万只。二是加快技术推广,提升畜牧业科技水平。全市猪、牛、羊、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2%、80%、75%、96%以上,优质畜产品的比例达到70%以上。三是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升动物防疫水平。加快乡镇畜牧兽医基础设施建设和动物检疫监督体系建设,完善了市、乡、村三级疫情防控网络,动物检疫率、受检率、上市产品持证率、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保障了畜牧业健康发展。
(三)着力打造菌业新形象。坚持“香菇为主、多菌发展、产销并重、加工增值、科技兴菌、生态菌业”的发展战略,趟出了一条新的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了食用菌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一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坚持示范引导,典型带动,突出发展专业乡、专业村、专业户,全市食用菌规模超百万袋的乡镇达11个、超10万袋的专业村达57个、超万袋的户573个,扶持发展50万袋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科技示范园3个,全市食用菌发展在数量、规模上有了大突破。上半年,全市共栽培各类食用菌2810万袋,其中香菇1756万袋,鲜品产量达15654吨,实现产值9392.4万元。二是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在发展香菇的基础上,积极提高草腐菌生产比重,规模栽培杏鲍菇、白灵菇等珍稀品种,着力推广“灵仙一号”双孢菇,适度扩大反季节高效品种,尤其是我市部分乡镇利用林地发展反季节香菇,经济、生态效益非常好,创出了菌林互补、菌兴林旺的发展新模式。三是强力实施品牌战略。香菇、黑木耳、金针菇、杏鲍菇、双孢菇、灵芝等6个品种已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灵珍”牌
黑木耳、香菇被评为河南省名牌农产品。
(四)巩固提升烟、林、菜等特色产业。围绕“稳定面积,优化布局,主攻质量,增加效益”的工作思路,加快烟叶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步伐,烟叶优势产业地位得到巩固提升,今年全市种植烟叶5.2万亩,计划收购量15万担;加快培育特色林果业,积极发展*****大枣、核桃、杜仲、速生杨等经济林,今年全市新发展大枣1.5万亩、核桃5万亩、杜仲1万亩,完成林业生态建设22.3万亩;加快设施蔬菜、特色蔬菜基地建设,上半年新发展芦笋4000亩,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蔬菜总产量达2.8亿公斤,总产值3.2亿元。
(五)强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围绕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果品加工业,以开拓国内消费市场为方向,壮大群体、扩张总量、拉长链条,积极开发生产高附加值终端产品,培植壮大了景源公司、鑫源果业、宝励浩公司等骨干果蔬食品加工企业10家,全市果蔬系列产品年加工能力达40万吨以上。畜产品加工业,以生源公司10万头肉猪和宏源公司万头奶牛养殖为重点,培育品牌企业,加快建设黄河滩涂畜牧养殖示范园;菌产品加工业,围绕做大做强灵仙菌业、林瑞菌业和金色庄园三个龙头企业,在菌品精深加工和创立品牌上实现新突破,积极实施灵仙公司气调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和“万菌苑”特色餐饮等项目,进一步拉长了产业链条。引导龙头企业、技术服务部门、专业大
户、农村经纪人创办领办各类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全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82家,农产品经济人队伍2万余人,全市进入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农户达到12.8万户。
(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在沿海地区用工减少、大量农民工返乡回流的形势下,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培训,认真落实劳务转移补贴政策,扩大补助范围,提高补助标准,突出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贫困地区转移培训“雨露计划”。上半年,全市完成转移农村劳动力10.3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4.3亿元。
二、存在问题及打算
虽然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与农民持续增收的现实需要相比,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各类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还不合理,农业结构有待继续优化,特色产业规模效益还需进一步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能力还不协调,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还不强;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任务仍然艰巨。
下一步,我们将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主要任务,以建立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为着力点,突出抓好特色农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深化农村改革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解决好农业产业结构的深层次调整问题。土地内部的结
构调整,要整合资源,扩张规模,追求单位土地面积效益最大化,下半年争取再新栽苹果5万亩,在建设全国县级最大的果品生产基地上迈出更大步子;土地之外的调整,要继续通过小城镇建设、农村市场、农产品流通网络、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建设等载体,鼓励农民从事小型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农业观光旅游等二三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长,增强农村经济活力。
二要解决好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困难问题。要比照工业企业,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同样给予更多的特殊关怀、特殊扶持,支持他们创新机制、引进人才、开拓市场、提高研发能力和帮助他们解决融资难问题。特别是对果汁加工企业,要积极支持他们开发罐头、果酒、饮料以及石榴汁、大枣汁、果汁饮品等终端产品,推动生产经营重心的战略性转移。
三要解决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问题。抓住各级加大三农投入的机遇,集中财政支农资金,重点抓好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公路、中低产田改造、农业扶贫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关于农业产业化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2
一、重点产业发展初具成效
㈠主导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多年来, 县上立足资源优势, 紧紧围绕果、薯、畜三大主导产业作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中优先发展的重点, 集中主要精力, 实行政策倾斜, 初步形成了规模化、区域化发展布局。
果品产业不断壮大, 目前果园面积达到80万亩, 果品总产量达45万吨, 发展果蔬贮藏、加工企业48家, 农民从事果品产业化人均增收2300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 由于大力推行标准化果园建设, 果品产量产值、出口创汇均创历史新高, 成功注册静宁苹果证明商标, 果品产业在扩量提质增效上实现新突破。西北部畜薯产业助农增收作用凸显, 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30万亩, 全部实现脱毒马铃薯全覆盖, 扶持新建了三元、兴辉、金豆、红光等一批马铃薯经销、贮藏、加工企业家, 马铃薯销售、贮藏量由过去的不足3%提高到现在的6.8%。扶持发展了恒丰、精威、广源等一批规模化、现代化养殖企业, 畜牧养殖业产值占农牧业总产值的21%。
㈡企业与农户和基地的联结程度更加密切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 我县积极探索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 (协会) +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 通过建立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等中介组织, 带动了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通过订单生产的方式, 使企业、农户与生产基地的关系进一步得到了加强。
㈢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得到不断增强近年来, 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基地和产品品牌。静宁县上先后组织认定了30.1万亩果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建成4000亩良好农业规范 (GAP) 苹果基地, 认定了1.35万亩无公害马铃薯生产基地, 3万亩无公害西瓜生产基地, 4万亩无公害辣椒标准化生产基地, 使“三品”基地认定总面积达到38.45万亩。引导企业注册了“静宁红富士”、“陇原红”、“常津”“格瑞”、“路大路”、“精威”等各类农产品商标30余个, 提高了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㈣龙头企业规模档次不断提升坚持多种形式创办和培育龙头企业, 不断提升企业的规模和档次。引进了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科技含量高, 管理先进的现代化企业, 如静宁县鼎元纸业有限公司、静宁县益源果品有限公司、静宁县通达果汁有限公司和静宁县润源果蔬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 企业实行现代管理制度;改扩建了静宁县常津果品有限公司、静宁县陇原红果品经销有限公司、静宁县工业品公司、静宁县润仕果品有限公司、精威饲料有限责任公司、红光淀粉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等一批老企业, 进一步盘活了资金, 为使企业焕发新的活力。通过引进和改扩建, 全县果品贮藏能力达到30万吨, 马铃薯精淀粉加工能力增加了1.5万吨, 饲料加工能力增加了1万吨, 极大地缓解了农产品集中上市的压力, 使企业实力得到增强, 带动能力更大, 产品更具有市场优势。
三、主要做法
㈠科学制订计划, 落实指导培训根据省、市和县上农业产业化工作要求, 每年制定年度实施计划, 并在年终组织检查考评。并对重点龙头企业深入进行调查研究, 现场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督促完善了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制度。同时对从事产业服务的相关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进行了经营管理知识指导培训2期120人次。
㈡积极争取项目, 加大扶持力度静宁县上根据省、市农业产业化项目的要求, 积极论证和筛选了一批产品优势明显, 带动能力强, 信用度好企业给予重点推荐扶持, 争取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补助或贴息。并对产品竞争力强, 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进行了项目后期贮备。同时多方联系金融部门对符合政策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融资帮助, 2012年协助农业发展银行静宁分行、建设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 累计向各级龙头企业发放贷款2.1亿元, 争取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200余万元。
㈢加强产业指导, 做好交流服务在省、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工作中, 宣传相关政策, 对符合条件家企业积极组织申报和监测。到目前, 已申报国家、省级和市级重点农业产化龙头企业共计30家, 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 省级龙头企业3家, 市级龙头企业26家, 并在此基础上, 基本摸清了全县规模发以上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为今后分类指导和服务奠定了基础。每年组织3—5家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省、市的各类参展、产品评比等经贸活动, 增强了企业的交流合作和市场应变能力。
四、存在问题
一是总体投入不足, 缺乏发展资金。虽然静宁县上制定了一些鼓励和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 由于地方财政困难, 农业产业化发展始终受到资金短缺“瓶颈”的制约, 用于农产品认证、产品评优、技术创新、企业升级、人员培训等方面经费明显不足。
二是部门协调不力, 上下缺少互动。农业产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产加销各环节、贸工农各方面, 横跨各大产业, 牵扯诸多部门,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 在实际工作中缺少统一安排和协调, 财政、农牧、商务、供销等部门没有形成上下互动、左右联动、整体推进的合力。
三是企业制度不健全, 利益机制不规范。现在有不少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 更加看重的是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的扩张, 各项规章制度不完善, 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个别企业法人满足现状, 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有的实行家族式管理, 忽视人才的引进和职工的培训。
农业产业化的核心问题是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机制, 目前一般采用的是合同契约方式, 由于容易受市场行情影响, 加之部分农民、企业法律不强、诚信不够, 合同不规范等原因, 导致合同履约率不高, 纠纷时有发生。
五、对策及建议
一要集中突破, 促进重点企业上规模、上档次。静宁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有待提高, 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4家, 因此,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是当务之急, 当前要集中精力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整体推进中寻求重点突破, 促进有实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尽快上规模、上档次, 带动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实现企业优化升级。同时, 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尽可能多的引进资金和技术。
二要强化企业监管, 完善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按照“动态管理、优胜劣汰”的原则, 加强对省、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监测管理, 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落实和使用情况的跟踪督查, 积极引导企业发展“订单农业”, 逐步规范公司与农户的产销合同, 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 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 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关于农业产业化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3
一、河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达15.85万个。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范围,已由早期的单一从事种植、养殖业生产,逐步向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生产经营发展,并向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耕种、统一开展病虫害防治、测土、施肥等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统一烘干、统一储存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延伸,正在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合作社+社员、合作社+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合作组织模式,出现土地股份合作、联合社、资金互助合作、加工合作等多种合作形式,涉农服务更为专业,利益链接更为紧密,加速了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于受相关法律政策体系尚不完备、农业市场化机制尚不健全等因素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发展理念亟待提升。一是农民认知程度不够。二是部分乡镇干部观念因循守旧。三是一些基层政府急躁冒进。
(二)融资瓶颈亟待突破。农业生产经营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需要前期资金持续注入。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经济实力有限,由于信贷融资困难,面对巨大的资金投入需要,普遍感到束手无策。信贷资金来源受限和持续巨额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制约了经营规模的扩大,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资金链断裂,难以为继,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三)农业比较效益亟待提高。一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由于我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普遍存在着农民参与者少、规模小、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低、经营模式单一、收入少、经济实力不强等问题。许多农民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仅开展了农业生产的耕、种、植保、收获、养殖、防疫等农产品生产及服务,还很少有能力扩展到收购、仓储、加工、运销等农产品增值环节。规模生产经营主体,除了进行农业生产需要支付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费用,耕、种、浇、管、收费用,雇佣劳动力支付工资外,还要支付土地租金,致使其利益空间狭小,增值收益空间不大,使他们处于保本微利经营状态,严重制约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二是流转土地“非粮”比例日益加重。由于种粮经济效益低,部分土地流入方基于经济利益诱惑,驱使他们在流转到手的耕地上从事“非粮”活动,有的基层改变耕地的用途,从事非农生产活动,完全背离了国家鼓励土地流转的宗旨。
(四)内部管理有待加强。目前,我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管理机制和制度建设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机制不完善。许多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没有在主管部门正式注册登记,组织者、经营者对本组织的运行宗旨、机构设置、职责划分等没有清晰的认识和考虑,导致其发展、运行不够规范,制约了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发展和完善;二是管理不规范;三是组织化程度不高;四是辐射带动能力有限。虽然我省的土地流转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多处于起步阶段,成员数量少,业务范围窄,多数只停留在信息、技术服务及初级产品包装、销售的层面上,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等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很少,由于缺乏专业市场分析和经营管理人才,许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场开拓能力、市场竞争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有限,达不到规模化、组织化的要求,阻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
三、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建议
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就是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建设,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发展质量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培养一批经营规模大、运作机制新、产业基础牢、带动能力强、产品质量优、经营管理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强化服务引导,推进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发展。一是加大投入。要充分整合各部门涉及到农业、林业、交通、国土、能源等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资金,改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包土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同时按照“谁享受、谁负担”和自愿的原则,引导民间投资主体自主投入;二是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明晰产权,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符合金融机构的信贷准入要求。明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法律地位、认定标准、注册登记等,推动其成为独立的、稳定的承贷主体;三是建立县、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步伐,支持流转整合土地、山林、设施等资源。
(二)破解融资瓶颈,加大金融对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力度。一是创新信贷支持方式。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制定支持新型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创新金融产品,降低贷款门槛,扩大信贷额度和发放专项信贷,全面推行林权抵押贷款,积极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尽快形成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点的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办法。二是综合运用支农再贷款、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等货币政策工具,支持涉农金融机构加大对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投入。探索开发直接融资工具,支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鼓励地方政府和民间出资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服务。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服务“三农”的县域中小型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不断丰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类型,切实破解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的问题。三是积极鼓励农户联保贷款。采取由个人申请、多户联保、周转使用、责任连带、分期还款的管理办法,简化贷款手续,放宽贷款期限,实行优惠利率进行小额信用贷款。
(三)加大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发展体制机制。一是创新保险支持方式。鼓励保险机构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特点,开发具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积极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提供各类保险服务。二是创新农业保险险种,加大农业保险理赔力度。在商业保险不愿介入的领域,引入政策性农业保险,形成以政策性保险为导向、多层次的农业保险体系。实行差异化的农业保险扶持政策,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和理赔标准,通过各类保险制度稳定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建立和完善政府支持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和保险政策。三是探索建立政府支持的农业巨灾风险补偿基金,健全完善相关权益机制,逐步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关于农业产业化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4
关于神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作者:贺林海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12期
为了系统全面掌握神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本情况,认真总结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市政协文件精神,农业局组织专人,对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神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神木县积极实施“以煤富县,以农富民”战略,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在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下,经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以小杂粮、牛奶、猪肉、饲料、牧草等种养、流通、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已初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
1.龙头企业数量、规模不断壮大
近年来,神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从数量上看,由少到多,到2009年底已认定龙头企业8个,销售收入都在500万元以上。其中市级龙头企业8家,县级龙头企业6家。从企业注册类型上看,龙头企业全部属于私营企业。从企业分类看,由单一到多样,主要有小杂粮加工3家,牧草加工1家,畜产品加工1家,养殖业3家。从企业组织类型上看,有合作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企业。从企业规模上看,总资产上亿元的企业1家,千万元以上的企业4家,500万元以上的企业3家。2009年龙头企业实现年销售1亿多元。
2.龙头企业呈现出区域化、特色化发展的趋势
神木县属于干旱半干旱区,农业特色产业是小杂粮种植和养殖业。近年来,神木县加大以工哺农力度,通过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农业园区的建设,推动了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神木县龙头企业立足市场,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显示出龙头企业的区域化和特色化,同时龙头企业的发展也推动了特色产业的发展。
3.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显现
2009年,8家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1万户,带动生产基地26万亩,农户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增加收入3099万元,户均1526元,安置农村劳动479人,农民工获工资福利855万元。龙头企业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出了一定的作用。
4.部分工业老板投身农业
农业是弱势产业,同时,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投资大,见效慢,很多人不愿意投身农业。神木县作为煤炭工业大县,不少人从煤炭起步致富,可喜的是,近年来,一些从事煤炭工业致富的老板,为了回馈社会,带领更多农民致富,投资农业。同时,不少龙头企业重视人才资源,引进新科技成果,经营理念有了较大变化。神木县金土地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与西农大教授合作,从事小杂粮药膳研究,神木县小康农业有限公司,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开发牧草饲料。
二、主要工作
1.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支持龙头企业
近年来,神木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切实把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来抓紧抓好,把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成立了农业产业化办公室,2008年,县政府认定了第一批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出台了扶持政策和免税政策,加大了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2.加大特色产业建设,增育龙头企业
为了实现“以农富民”战略,神木县确定了以“薯、豆、枣、蔬、羊”等为主导特色产业,在特色产业发展上开展农作物高产创建活动,建立了1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100个推进村,农业示范园区,加大了良种推广、补贴力度,极大地壮大了特色产业发展,培育壮大了龙头企业。
3.加强指导服务,优化产业化经营条件
积极抓好特色产业布局,根据神木县不同区域的农业优势资源,神木县特色农业沿“一河两川”(黄河、窟野河、秃尾河),“三大区域”(北部风沙草滩区、中南部丘陵沟壑区、工矿城区),重点发展“五大板块”。一是以马镇、万镇、沙峁、贺家川沿黄四乡镇为主的优质红枣产业板块,重点发展红枣产业;二是以栏杆堡、解家堡、太和寨、花石崖、乔岔滩五乡镇为主的中部旱作农业优质小杂粮产业板块,重点发展大明绿豆、红小豆、优质小米、香谷米、青豆等杂粮产业,同时因地制宜发展马铃薯种植基地;三是以尔林兔、大保当、锦界、中鸡四乡镇为主的养殖业板块,重点发展草产业、配方饲料加工、白绒山羊、奶牛养殖;四是以大保当、锦界、高家堡、尔林兔四乡镇为主的玉米生产区,重点发展玉米养猪、配方饲料加工,延伸玉
米产业链;五是沿工业走廊、神盘路以大柳塔、店塔、孙家岔、中鸡、麻家塔、神木镇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运输产业带。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
目前神木县虽然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但数量较少,总体规模较小,实力弱,没有上档次的龙头企业,还没有省级乃至国家级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中,有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并与农户有定单关系的龙头企业也仅占20%上下。由于神木县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较弱。
2.龙头企业整体科技含量低
全县龙头企业自身的科技含量、精深加工能力、产品档次、市场竞争力、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资本运营水平、盈利水平等都还不高,管理方式仍未完全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
神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中,80%以上为初加工产品,由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企业利润低,农民增收少。
4.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系不够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松散
神木县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结机制多以合同收购为主要形式,执行中还不够规范。部分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农户没有签订产品购销合同和契约,尚未真正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受市场变化、自然风险以及企业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等因素影响,农户在与龙头企业的联结中处于弱势地位,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5.农业标准化水平低,外向度不高
由于神木县农业产业化起步晚,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缓慢,农产品加工档次低,标准化水平低,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步伐滞后,农产品外向度不高。
四、发展对策与建议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党中央、国务院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大战略决策,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农民增收的推进器,也是农村深化改革和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因此要做大做强神木县龙头企业。
1.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
发展龙头企业,实行产业化经营,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的必由之路。龙头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业企业,它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肩负着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共同致富的重任,是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因此,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作的责任感,树立加快发展的观念。各相关部门要把高度重视产业化经营,从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稳定的大局出发,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提高神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2.进一步落实扶持、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
尽快制定出台关于扶持龙头企业建设的政策性意见。在财政支持、退税减免、用电以及规模扩张、技改、联合与合作等方面,予以全方位支持和扶持。加大对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形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对一些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使其尽快膨胀规模、壮大实力,尽快培植形成一批大型骨干企业集团,提升产品档次,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
3.抓好基地建设,打造龙头企业生产的“第一车间”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和“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的原则,抓好龙头企业配套基地建设,打造龙头企业生产的“第一车间”。组织龙头企业与农民签订收购保障合同和技术服务合同,既保证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又要保障农户的产品有销路,能增收,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投资建设生产基地,切实把基地作为生产的“第一车间”,把基地农民当作“第一车间”的工人,密切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关系,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逐步形成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
4.运用现代科技,打造新型企业形象
不断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打造龙头加工企业的精品名牌。加强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协作,加快现代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新产品的开发步伐。提升龙头企业的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以及市场竞争力,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5.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竞争力
重点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全力打造一批强势品牌,进一步增强品牌效应的辐射力度,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切实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同时积极抓好质量体系认证和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强化企业人才管理、质量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用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企业行为,提高企业素质。
6.大力发展中介组织,搞好服务加快发展
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5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各项政策,高度重视发展农业,以稳定粮食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各项措施,我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取得明显的成效。表现为我县龙头企业数量增加、龙头企业规模增大、带动农户总量增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截止调研时,我县拥有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1家,县级龙头企业28家。上半年,省市级龙头企业总产值为10.36亿元,企业总净利税为8500万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7家,比去年增加8家,产值11.02亿元,增长40.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成为农民致富的“引路人”。
二、存在问题:
在调研中不难发现,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偏小。我县至今没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绝大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产值均在3000―5000万元左右,有些养殖业年产值虽超亿元,但通过实地调查,远远达不到亿元企业规模;二是融资困难,企业产业链不长。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困难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大部分企业没有土地证和房产证,企业土地和房产不能去银行抵押,无法足额贷款;三是农产品品牌混乱,造成无序竞争现象。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我县绿茶品牌就有十几个,又如酱制品,品牌也有4家。而这些企业各自为阵,相互恶性竞争,从而影响了品牌发展。
三、意见建议:
为进一步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工委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积极培育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一是要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重点培育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把财政支农资金和各类涉农资金以及其它有关开发项目,实行捆绑使用,支持重点龙头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强自身活力,尽快扩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二是围绕我县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特色产业,大胆地引进外资,吸引外资参与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利用他们的资金、技术、管理经念和模式,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三是要培育一批规模大、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化集群,逐步形成茶叶、蚕桑、养殖业、粮食、宣纸书画纸、木竹加工等为主的主导产业集群。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产业化发展环境。一是认真落实好中央、省、市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资金和优惠政策;二是对已制订出台的扶持政策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对照政策,在抓好具体落实的同时,制订和完善扶持政策,并参照工业企业标准,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扶持奖励资金比例,鼓励并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三是要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整顿涉农企业收费,全面清理、取消涉农企业不合理收费项目,规范收费行为;
2、积极为具备条件的涉农企业办理土地证、房产证,切实解决涉农企业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的问题;三是要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真正从政策扶持、组织机构、规划等方面着力落实农业产业化园区建设。
关于农业产业化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6
山阳县农业局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各级各部门按照“政府扶持、自主发展,扩大规模、提升质量”的发展思路,坚持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发展县域经济、实施农民增收八大工程相结合,初步形成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引领、合作组织开发、产业大户带动的良好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有效促进了我县农民增收步伐。
一、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成就及特点
1、成就。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县域工业化及农民增收,不断加大畜、果、药、茶、特色农产品包装推介,吸引山阳在外老板返乡和有实力的客商创建农产品加工及营销企业,重点在畜牧养殖、核桃板栗、茶叶、中药材等优势产业方面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目前我县农产品加工、开发、营销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139个,其中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34个、专业合作社82个、专业协会22个,其中从事种植业开发的产业组织48个、畜牧66个、林特产业19个,其他14个,产业化组织固定资产总值达到8.2亿元,带动农户7.8万户。其中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生产线达到48条,从业人数达到 3495人,年生产加工能力达到4.3万吨,年销售收入达到5.2亿元。目前全县已有8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其中市级7家,省级1家,从业人数达到1966人,固定资产总值达到6.6亿元,年带动农户7.5万户,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4.28亿元,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企业8家,其中陕西必康制药有限公司年销售收入过亿元,龙头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目前还有一家市级龙头 企业正在申报之中。
2、特点。一是订单模式。如金川封幸、三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药业龙头企业,采取订单形式建立订单药源基地;二是示范基地综合带动模式。如户垣晨阳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起以蔬菜开发为主体的农业综合开发基地1260亩,发展莲池养鱼500亩、“冬暖式”大棚蔬菜60亩,设施蔬菜700亩,为特色产业开发树立了样板,同时公司采取“反租农民土地或鼓励农民以地入股”方式,充分让利于群众,每亩每年租金800—1000元,超过群众种粮亩均纯收入的2倍以上,通过土地流转将分散各户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既解决了产业发展的规模用地问题,又拓宽了农民增收空间,目前这一产业开发可实现群众地租收入112万元,就地常年安臵劳动力150人,实现就业收入150万元,向外转移劳动力800人,实现劳务收入800万元。每年共可实现收入1100万元,使所涉及农户人均净增收3600元。计划投资700多万元的漫川镇前店子村生态观光农业园区正在筹建之中;三是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如龙山药材有限公司出资48.65万元与城关镇陈湾村农民组建了“山阳县龙乡药材专业合作社”,以批发价供应农业生产资料,保护价收购中药材产品,开展技术培训,在城关冯家湾、色河赵塬、花栗沟、板岩罗川等地建立生地、丹参、连翘、二花药源基地5000亩,人工饲养鼯鼠6000只,收购中药材3153吨,价值2824万元,带动农民8000户,户均增收1770元;四是企业扶持带动模式。如天元隆公司采取保护价收购,每亩补贴2000元,连片种植100亩以上的村建立魔芋初加工厂等优惠政策,在全县建立了2个千亩魔芋镇、5个百亩以上魔芋村,目前已落实订单魔芋基地2290亩,促进了魔芋特色产业发展。
二、主要做法
1、创新开发模式,培育有效市场主体。一是积极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大户,引导特色产业开发。全县在抓好145个一村一品示范村的基础上,重点对核桃、九眼莲、设施蔬菜、畜牧养殖等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发展户进行资金等各方面的优惠与扶持。在设施蔬菜建设上,县财政拿出100万元,按照中棚每亩3000、大棚5000、温室3万的标准,对20亩以上的规模种植户予以补贴,有效促进了设施蔬菜规模化发展。在畜牧产业发展上,县财政对一次性出栏100头以上一次性奖励5000元,对存栏100头以上种猪大户一次性奖励2万元,使全县设施蔬菜、养殖、核桃、茶叶、九眼莲等特色产业发大户达到1万余户,促进了产业基地规模化发展步伐。二是培育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农民进入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采取抓点示范、信贷扶持、免收工本费和增值税等有效措施,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同时对全县农民合作社实行分类管理,发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生产指导、技术推广、产品加工包装、品牌开发、产品销售中的作用,目前全县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合作社已达到82家,发展数量位居全市第二,合作社从业人数累计达到 4756人,带动农户1.8万户,年销售收入达到 3142万元。三是积极发展农民营销队伍,围绕我县优势特色产业,全县农民营销队伍发展到2000人,通过培育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有效促进了我县特色产业发展步伐。目前全县中药材保留29万亩,茶叶发展到2.13万亩,畜牧养殖小区达到30个,养殖专业村达到41个,全县猪、牛、羊、禽发展到245万头(只),其中规模养殖占全县畜禽养殖总量的40%以上;以九眼莲、魔芋、设施蔬菜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36万亩,其中设施蔬菜发展到4000亩,九眼莲1.2万亩,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2、加快特色产业市场开发步伐,打造优势特色品牌促进开发。一是狠抓农产品开发包装步伐,积极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组织注册农产品商标,目前全县龙头企业及合作组织注册的各类农产品商标达到12个,农产品市场开发步伐不断加快。二是扩大优势农产品展示宣传,采取制作宣传牌、组织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展示交易会等多种形式,做好农产品展示宣传,扩大山阳农产品营销;龙山公司引进日本先进生产技术,年生产加工中药饮片500余种、1200吨,与省内外10余家医药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100多家业务经营单位建立了购销联系,产品营销网络遍及全国主要医药市场;秦丰养鸡专业合作社生产的“丰阳”牌鸡蛋已入西安市;“庙枫延”牌茶叶、“山里人家”牌手工粉条已畅销省内外;金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生产加工的“丰菇源”香菇在西安建立了销售中心。三是强化品牌整合,提升品牌形象。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我们按照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规格、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营销管理 “四个统一”的原则,加快核桃、茶叶、九眼莲三大特色农产品品牌整合力度,实现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销售品牌化,全县形成山阳核桃、竺仙牌天竺翠峰茶叶,山阳九眼莲三大优势品牌,有效提升了山阳农产品品牌形象。
3、健全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强化龙头企业发展基础。一是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方案。为了促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山阳县促进农民增收八大工程规划(2009—2012年)》、《2009年农民增收工程实施方案》,《山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2009-2012年)》、《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规划、方案、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农业产业化建设思路、工作目标及重点,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二是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在进行农村土地流转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针对我县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对流转方式、流转程序及服务管理做了明确规定,结合我县优势特色产业及设施蔬菜建设,重点在漫川前店子、户垣桃园村、十里刘家村等7个村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与农户签订标准化土地流转合同1532份,集中流转土地770亩,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3614亩,为农业规模经营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强化科技支撑,促进特色产业升级。充分整合“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农民创业技能”等培训项目,聘请农业、林业、畜牧多名专家携带电教设备、宣传资料先后多次深入100余个一村一品示范推进村开展产业培训50场次,累计培训农民5万余人,推广双膜莲菜8000亩,有效提高了产业科技含量。大力推广和引用新品种、新技术。同时充分发挥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作用,不断提高产业信息、科技服务能力。
4、加强组织领导,为龙头企业发展及特色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一是强化领导责任。县上坚持实行农业产业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主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农业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加强农业产业化工作协调,全县上下形成了高位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的有效工作机制。二是落实优惠政策,强化政策扶持。积极落实国家支持龙头企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联合邮政储蓄银行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000余万元,联系金融部门发放龙头企业贷款2.7亿元,落实各类税收减免70万元,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及农业产业化发展。三是整 合涉农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积极争取中省产业项目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用活政府配套资金、捆绑整合涉农资金、带动农民自筹资金、多方筹措社会资金的多元化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新路子,不断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2009年县财政累计投入570万元(农民增收专项资金200万元,核桃产业专项资金200万元,设施蔬菜专项资金100万元,一村一品专项资金50万元,科技特派员项目到村帮扶资金20万元),整合农林水牧等专项资金1000余万元,为农业产业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四是强化农业产业化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县政府把将农业产业化发展指标纳入各乡镇、部门目标责任考核内容,每季度由县委、政府督查室对农业产业化建设进行督查通报,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建设。
三、存在问题
虽然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我县投资环境相对滞后,人才和资金缺乏,难以吸引外地资金投入本地特色产业开发。
二是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总量较小,现有加工包装的农产品数量占农产品年产量比重较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弱。
三是市场服务体系不完善。县内农产品市场网点分散、辐射不全、经营不专、联系不紧、市场服务体系不完备,信息渠道不畅,龙头企业发展的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四是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足,目前我县各类农产品品牌虽已达到14个,但市场占有率较低,品牌知名度及美誉度需进一步提升。
五是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县级财力有限,农民收入普遍不高,投入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十分有限,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市 场融资难度大,造成产品种类单一,竞争力下降。
四、对策与建议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抓好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基地建设及农产品品牌开发四个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健康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不断壮大龙头企业发展规模,重点抓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负责人培训,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管理水平和市场营销能力。认真抓好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的监测指导,不断加快龙头企业认证,全年至少完成一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认证,不断提高龙头带动能力。
二是不断创新开发模式,壮大农产品基地建设规模。继续围绕农民增收八大工程规划及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要求,强力推进“强村大户”模式,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积极参与特色产业开发,突出抓好六大产业(即一抓核桃,二抓劳务,三抓畜牧,四抓药业,五抓茶叶,六抓特色农产品),形成六大产业分别有一名主要领导包抓,有一批产业强村支撑,有一批市场主体带动的产业发展格局,为农民增收奠定坚实产业基础。
三是切实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不断拓宽农产品市场渠道。扎实做好农产品宣传和产品推介,切实加强农产品门店的营销指导,做大经营规模,做优产品销售,做精产品包装,搞好农超对接,重点做好设施蔬菜的产销衔接,带动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积极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产品经纪人、生产大户参与多种形式的农产品推介交易与展示,不断提高我县优质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四是强力打造优势农产品品牌,不断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 力。积极引导相关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购销大户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包装,加快商标注册步伐,全年至少新完成一个农产品商标注册任务,继续抓好核桃、茶叶、九眼莲品牌整合工作,做到注册一个商标,打造一个品牌,拉动一个产业,不断提高山阳“一村一品”市场竞争力。力争到2012年,全县龙头企业增加到4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增加到150个,农民营销专业村发展到10个,农民营销队伍发展到2000人,农民人均产业化经营收入不断增加,在农民人均纯收入所占比重大幅提高。
五是进一步优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建议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进一步改善龙头企业发展环境。第一,建议将市级龙头企业纳入财政贴息范围,每年对经营情况比较好的市级龙头企业安排至少10万的贴息贷款额度,切实解决龙头企业融资困难。第二,实行龙头企业信用等级量化考核制度,对龙头企业实行综合量化考核,对带动特色产业发展能力强,带动农户致富快的龙头企业实行以奖代补,并将考核等级与信用等级进行挂钩,将考核结果作为企业贷款的信用评定依据。
关于农业产业化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7
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基本情况
多年来, Y乡种植业一直维持“一油一稻”或“一麦一稻”的传统种植模式, 农业产值低下, 不仅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 而且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为了优化产业结构, 改变传统产业格局, 增加农民收入, Y乡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由单一农业向多元化农业发展。
1.1 主要做法
一是完善种植技能培训体系, 提高种植质量。二是有效增强农村道路通行能力, 方便群众生活。三是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引资, 拓宽农产品市场。四是探索农产品深加工, 提升产业层级。
1.2 典型做法
Y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结构调整工作,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主题, 以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为主线, 以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 高标准打造了万亩草莓产业示范区、全国蔬菜种植标准园、养殖业基地、苗木培植基地等, 有效地带动了Y乡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实现了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一是草莓产业发展良好, 带动能力强。二是养殖业品种丰富, 经济效益高。三是蔬菜种植标准化, 菜篮子日益丰富。四是发展苗木培植, 绿化生态环境。
2 存在问题
2.1 三大产业发展不均衡
Y乡产业发展仍以第一产业为主, 农民收入以种植油菜、小麦、水稻等传统作物为主要来源, 二三产业发展滞后。虽然近几年Y乡已经形成了草莓产业、特色种植业、蔬菜种植和苗木花卉种植四大主导产业, 但是除了草莓产业形成规模外, 其他3个产业规模还比较小, 品种、技术和销售渠道有待进一步改善。
2.2 劳动力外流严重
Y乡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导致农民收入水平较低。近年来, Y乡加大对外劳务输出力度, 全乡外出务工人数达8 000多人, 占全乡人口总数的20%以上, 劳务经济已成为全乡群众重要的致富途径之一。Y乡外流人口中男性占到54%, 而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为:一是女性需要照顾孩子和老人, 并从事一定的农业生产;二是女性一般文化程度不高, 又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 在城市寻找工作比较困难;三是一家人在外地生活的成本太高。另外, Y乡跨省流动人口多于省内流动人口, 分别占总人口的61%和39%。Y乡外流人口主要在江浙沪一带打工, 外流情况形式严峻。造成人口外流的最重要原因是Y乡产业结构落后, 群众收入水平太低。
2.3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Y乡处于江淮分水岭脊背, 高岗缺水, 用水处于淠史杭用水末系, 用水比较困难。不能满足Y乡农业用水的需求, 限制农业产业的发展。此外, Y乡现在还没有规模工业, 没有形成发展工业企业集群优势, 致使外来投资企业投资信心不足, 影响招商引资。
3 主要对策
3.1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要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 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要围绕现代农业市场主体、市场需求变化, 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模式、新标准, 推进特色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发展、品牌化营销, 打造一批全省有知名度、全国有影响力的诸如“长丰草莓”现代农业品牌。
3.2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速培育新兴服务业, 围绕都市居民需求, 发展城郊型旅游业, 规划开发一批独具长丰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 打造长丰皖垦草莓村、龙门寺体验观光区、果蔬采摘园等旅游新亮点。
3.3 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关于农业产业化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8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6-06-1
1 发展现状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被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
1.1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
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的手工劳动,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目前,大安市农机总动力63.1万千瓦,拥有各种农机26257台。大安市农作物机播率85%左右,机收率不到20%,秸秆直接还田率20%左右。
1.2 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
要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实践当中,这样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品安全。目前,大安市抗旱坐水一条龙作业模式的粮食高产模式化种植技术日益成熟,高光效、生物防治等技术全面推广,科技贡献率接近70%。2013年,大安市推广生物防治等五项重点技术205万亩,开展粮食高产创建13万亩。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还开展了科技110、开通技术服务热线、建立庄稼医院等科技服务平台,利用各种形式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
1.3 农业经营方式产业化
要转变农业产业增长,主要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提高农业的经营效益,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目前,大安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发展到43家,绿色、有机、无公害品牌发展到40个。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带动3.6农万户增收。
1.4 农业服务社会化
形成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整个农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有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专门服务。目前,大安市农村经纪人达到3000多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122个,遍及粮食、瓜果、蔬菜、家畜、水产等10多个产业,带动农户近3万户,可为农民增收8000万元。
1.5 农业产业布局区域化
各乡(镇)根据自身的资源、地理和环境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并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支柱形产业和形象产品,形成规模农产品产业带,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2013年,大安市特色产业发展面积46.2万亩,温室大棚1.4万栋,形成了以舍力镇、叉干镇等乡(镇)为主的花生、豆类产区,以两家子镇、烧锅镇乡等乡(镇)为主的大挠子产区,以红岗子乡、四棵树乡等乡(镇)为主的西甜瓜产区,以大赉乡、安广镇等乡镇为主的蔬菜产区的产业格局,特色产业村屯发展到189个。
1.6 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
既有利于增强农业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又有利于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农业发展后劲大为增强。目前,大安市现有大小机电井11067眼,灌溉面积136.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7.1%。
1.7 农业劳动者专业化
让农民懂得农业生产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掌握几项农业生产实用技术,通过专家讲解或实用人才操作来提高农民劳动技能,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2013年,大安市以阳光工程、科技入户工程为载体,通过召开现场会、广播电视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多种多样的技术培训形式,达400多场次,培训农民3万多人次。
2 制约因素
2.1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劳动力素质低
2013年,大安市农村劳务输出近5万人次,实现收入10亿元,但是农村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仍然没有离开土地,短期打工的多,到城镇、非农产业部门就业的少,土地无法高效流转,而且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导致就业岗位选择面狭窄。
2.2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低
当前,大安市土地经营大户有1883户,家庭农场151户,农业机械化经营程度不高,劳动生产率低,难以带动农业规模发展。
2.3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
农民对生产中的投入绝大多数集中在土地与劳动上,普遍采用的是一种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粗放式经营,土地经营广种薄收,从而减缓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 工作建议
3.1 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
农民整体素质现代化,就是提高生产方式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要加强农民的各方面教育,把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快速发展农村的实用人才,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
3.2 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促进科研成果应用
依托各大科研院校和科研机构,搞好农业新品种实验、示范,让农民自觉地接受和运用新科技;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推动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做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3 发展农业机械化
把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生产环节,逐步践行农户土地经营权的租赁、转让、买卖和入股联合等改革措施,从而实现土地机械化规模经营。
3.4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以“公司+农户+基地”等多种形式,强化“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专业化模式。
3.5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要利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育优良品种,建立适应区域特点的耕作模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同时加强农业科学管理,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关于农业产业化情况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的调研分析10-02
关于我市农业水利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07-23
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调查报告07-06
农业产业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11-13
关于“深化农业推广 优化产业结构”的论文10-16
国农办[2015]52号关于调整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07-14
关于2016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05-18
丽江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