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农业推广 优化产业结构”的论文

2024-10-16

关于“深化农业推广 优化产业结构”的论文(共7篇)

关于“深化农业推广 优化产业结构”的论文 篇1

关于进一步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的意见

邹政办发〔2008〕20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县政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关于进一步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鲁发[2008]9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的意见》及省市两级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大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全省和全市召开的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会议都明确指出一定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不断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领会会议精神,进一步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近几年来,我县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3611”工程和“七个一批”工作目标的要求,不断拓宽农业产业化的工作领域,经营体制不断完善,区域化布局、企业化管理、规模化经营的格局初步形成,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20家,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6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96家,入社农户达到20574户,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要看到,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大集团龙头企业较少,产品竞争力不强;二是与农民的利益联结关系不够紧密,产业组织形式有待完善;三是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产能提升较快,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四是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低,产业链条短等等。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深刻领会省市深化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精神实质,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符合我县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并结合实际,以产业化为基本经营形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和发展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建立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实现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促进农村经济综合协调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基本原则。一是市场导向原则。充分考虑市场前景,按照市场需要开发项目、组织生产,实现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生产和开发市场前景好、消费需求大的优势农产品。二是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和建设农产品基地。三是龙头带动原则。把扶持发展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着力点,壮大龙头企业群,重点支持发展势头好,产品竞争力强,带动农户作用大的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群聚发展,实现区域突破,带动整个产业发展。

(三)目标任务。一是重点龙头企业的加工能力和水平有大提高。到2010年,力争使我县县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80家,其中市级以上40家、省级以上10家。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到70%以上。二是建设一批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到2010年全县棉花生产基地20万亩,粮食生产基地50万亩,蔬菜生产基地10万亩,桑园基地4万亩,花卉基地1万亩。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带动能力和农民组织化程度有大提升。到2010年全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50家,其中示范性合作社达到50家,入社社员占全县农户总数的比例达到30%以上,带动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例达到50%以上,使农户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明显增加。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继续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1、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坚持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创办、壮大与农民形成紧密利益关系的农产品加工型、市场流通型、中介组织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积极帮助那些经 1

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突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申报省级、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争取上级更大扶持。努力打造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带动农民致富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集团,使其成为我县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生力军,推进我县现代农业发展。

2、建立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依靠龙头企业建立基地,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定向投资、定向服务、定向收购农产品等方式,加强与农户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合作,处理好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建立一种有效的利益连接机制,引导双方互助互信,加强合作,使企业愿意投资,使农户按合同生产经营,建立稳定的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实现企业与农户“双赢”,进一步促进龙头企业发展。

3、延伸农产品产业链。立足我县实际,加大对粮棉、果蔬、畜牧等优势产业的发展力度,加强对农产品加工、包装、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鼓励龙头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合作,有条件的龙头企业组建自已的研发中心,加大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和科研开发投入,发展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质量和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逐步延伸产业链。

4、窗体顶端窗体底端加强对重点龙头企业的动态管理。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动态监测机制,农业主管部门要强化对龙头企业的动态管理,及时发现龙头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监测合格的龙头企业,坚决取消重点龙头企业资格,对发展势头好、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及时充实到重点龙头企业队伍中来,做到有进有出,优胜劣汰,促进龙头企业健康发展。

(二)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1、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机制。鼓励农村能人、专业大户、龙头企业、村“两委”、乡镇基层服务组织等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鼓励他们开展跨区域经营,壮大自身实力,增强服务功能,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同时要加大对具有法人地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发展行业联合与协作,使其产、加、销各环节紧密结合。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建立平等自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同体,指导农户按订单生产经营,完善合作组织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机制,保护农户的合法权益。

2、加大宣传力度。继续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充分利用报纸、新闻媒体、宣传栏、培训讲座等形式进行宣传学习,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参社入社的积极性及依法办社的意识,增强广大干部依法支持和促进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营造支持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和工作氛围。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帮助合作社完善章程,健全制度,尽快完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登记工作。

3、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品牌经营,通过实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产品销售,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市场谈判地位;通过注册农产品商标,培育农产品品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合作经济组织参加各种产品展洽会、博览会、订货会,支持合作组织申报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认证,努力打造“邹平品牌”。

4、规范财务管理。按照财政部2008年1月下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加强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独立建帐,规范会计核算,定期向县产业化办公室报送财务会计报表和统计报表,向社员公布财务状况,并接受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审计和监督。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机制,专业合作社年度结算有盈余的,按照章程规定提取适量公积金,之后按社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实行“二次返还”,返还总额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百分之六十。

四、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扶持

中央省市各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都进行了政策扶持,包括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用电、运输、出口、保险等各个方面都在文件中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各部门要按照上级要求,不折不扣地把上级政策落到实处。同时我县根据实际情况也将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进行扶持。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县政府将把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列入财政预算,继续安排专项扶持资金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重点扶持县级重点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贴息、基地补助、人员培训、技术补贴、技术信息服务及引进新品种等。鼓励县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承

担县级的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本建设等项目建设,加大政策倾斜。探索建立担保基金、担保公司,解决龙头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整合运用财政、信贷政策,把对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基地贴息贷款等扶持政策,集中用于县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基地建设等工作,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重点是落实国家、省、市级税收支持政策,认真执行国家八部委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农发[2006]6号)、省委《关于进一步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鲁发[2008]9号)所规定的对国家认定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其所属直接控股比例超过50%以上的子公司,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取得的收入,与其他业务分别核算的,暂免征企业所得税。对省级重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所得,免征3至5年企业所得税。

(三)加强金融信贷服务。涉农金融部门要及时了解全县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情况,逐步扩大放贷规模,降低贷款门槛,积极落实有关的金融扶持配套政策。农业银行每年要安排一定的信贷规模和资金,优先支持符合贷款条件的龙头企业及合作组织。农村合作银行要加大对龙头企业、合作社的信贷投入。农业发展银行要扩大业务范围,逐步向农业产业化、农沙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拓展,重点支持县级以上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其他商业银行依据我县龙头企业正常生产周期和贷款用途,合理确定贷款期限,以保证收购季节收购资金的正常运转。

五、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

各级各部门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切实搞好规划指导、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等工作。农业、财政、工商、银行、税务、国土、水利、林业、畜牧等部门要明确责任,分工合作,加强沟通,从资金、项目、税收等方面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各镇办要根据全县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任务,明确各自的工作重点,制定相应的工作措施和考核制度,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考核激励机制,进一步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把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关于“深化农业推广 优化产业结构”的论文 篇2

2010年是“十一五”计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继续把“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2010年的重要经济工作之一, 由于受传统种植模式的影响, 再加上市场经济的波动性比较大一些群众的思想观念一直停留在相当保守的程度上不愿意接受优质良种的推广应用, 种植结构单一、技术革新缓慢、农民增产增收的进展缓慢从国内经济形势看, 我国经济在国际国内的复杂环境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尚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有效需求不足在农村市场疲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更加突出等, 同时采取招商引进的办法来兴办大型加工龙头, 形成粮食产业化。把发展农庄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进结合起来, 在动作机制上实现“三包”即:鼓励有经验的种植能力承包经营、鼓励镇村干部承包经营、鼓励城镇投资上山下乡承包经营, 金融部门要把农庄经济作为企业来扶持, 全力做好信贷服务、促进农业市场不断发展壮大, 农庄经济经营总面积达到万亩以上。只有这样, 才能体现出农村优化的特色, 效益也一定显著。对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和生产基地的联结方式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来改变农民作为单纯原料提供者的地位, 使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让农民逐步分享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利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今年的重要经济工作之一;制定在农业吸引外商投资环境。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些有吸引力的地方优惠政策, 鼓励外商直接投资农业综合开发;特别地对农业产业链条基础的种植部分, 因投资大、风险大、利润低可给予投资者在政策上最大限度的优惠。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无论做什么, 人们的行动都受着思想观念的影响, 绿色食品热销走俏效益好、加快农业产业化, 扶持和培育一批农业基地和农产品龙头企业以带动千家万户增收, 把“千家万户”和“广阔市场”两者结合形成“市场+农产品基地+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格局。发展建设一大批经营规模和外向型程度较高、品牌化经营的“立体农业”、“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等形式的农产品基地, 推动农业经济向集约化、基地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2 农业结构的研究

从国内经济形势看、我国经济在国际国内的复杂环境下克服了重重困难,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农业经济的调整和优化要抓住这次机遇的同时也要及早准备, 周密规划、严格实施、迎接挑战。达到更大规模来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这样才能带来更多的利益。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来改善生产经营环境, 乡镇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面临着诸多新矛盾和新的问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成为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我国农业产业化特色还不够鲜明, 所占比例较小、缺乏一批真正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增加收入的渠道相对狭窄。这也是由于本地区农业经济所占比例较大, 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挑战的同时广大群众有某些意识上的局限性, 在我国正发挥区域性的优势, 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农业, 鼓励农民和社会各界人士投资开发农业和兴建休闲农庄、垂钓中心、田园景观等农业庄园, 深层次开发农业资源。

3 农业调整优化的建议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调整产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农村工作目标的集中体现。城镇政府要解放思想从思想上跳出“农”字, 从非农领域寻找突破口、发展劳务输出等非农产业, 最直接、最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只有保证低成本、高产出, 才能使农户在结构调整中普遍受益, 实现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要重视培养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通过产业化、合作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大力培植龙头企业, 同时也要重视发挥村委会的经济组织职能。农民生产经营条件比较落后,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来投资改造的重点应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改造灌溉机站、排灌渠衬砌及河道治理、加快中低产田改造, 特别是村庄道路、生产环境改造、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 以“耕地储备流转”机制为载体, 深化“租地经营”和“以地入股”等路子, 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有效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来提高土地产值, 增加农民收入。

随着我国农村的工业化、城市化, 以及农业由传统方式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农业技术人才的紧俏日渐成为一种趋势。国农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农业增长方式由依靠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主, 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质的飞跃, 其关键是要有大量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的农业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是解决“市场失灵”现象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由农业生产特殊性决定的通过价格、成本、需求量、进口量、产量等预警要素, 政府有关部门对预警情况进行动态分析、监测市场行情变化, 随时为农户和经营者提供信息。关税减让和削减非关税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影响。长期以来, 我国农产品进口主要依赖进口许可证, 进口配额及其他非关税措施调控。加入WTO、向世界开放国内市场, 国际竞争的压力可能大于所获利益, 但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我国农业将从国际竞争中获得发展与增长的长期利益在入世之后, 我市在抓农业的时候要把三个产业结合起来考虑, 要利用二、三产业的力量促进农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上, 包括粮食结构调整经济作物结构调整、水果结构调整、畜牧水产结构调整、农副产品加工和市场经济调整, 农业结构调整关键是品种改良和龙头企业的带头要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 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入世后, 我市农业所面临的竞争最直接就体现在农产品的价格竞争上而要将农产品的价格水平降下来,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力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来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 进一步加强农业利用外资项目的管理来优先选择那些高产、优质高效、有出口创汇能力的项目, 提高外资的使用效益。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如能在广大农村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时, 突破农业仅提供初级原料的局限, 突破农业部门分割、生产经营分散的局限, 突破农业技术落后的局限, 重点搞好农业项目储备库, 培育和完善龙头企业, 经济效益好的农村龙头企业, 要连续扶持, 使其尽快成为农村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领头雁, 千方百计的增加税收。

摘要:积极不断地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是应对农产品由卖方币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基本对策, 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分析论述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特点、难点和重点, 提出新时期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结构,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1]杨国增, 郝水源, 刘永生等.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3 (B12) :252-253.

关于“深化农业推广 优化产业结构”的论文 篇3

加强耕地资源保护。推广绿色种养方式,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开通了“辽源市测土配方施肥互联网服务系统”,此系统是吉林省首家借助互联网平台建立的测土配方施肥信息服务系统。通过该平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平均每亩减少化肥施用纯量1.77公斤,全市耕地减少施用化肥纯量1800余吨。增施有机肥。推广施用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量。惠民生物质公司等10户企业,以畜禽粪便为原料生产有机肥,用于水稻、蔬菜等作物生产。同时,农户直接用畜禽粪便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全市亩均增施有机肥料0.3立方米,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28.87克/公斤,比往年提高了1.37克/公斤。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落实玉米秸秆粉碎还田82.9万亩,机械深松整地16万亩,免耕播种8万亩,有效改善和保护了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2016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8万亩,全市高标准农田达到88.4万亩,通过下大力气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实现了“藏粮于地”战略。

加快农机化进程。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100万元,补贴机具920台。拖拉机保有量达到6.1万台,配套农机具14.8万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13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7%。农机经营服务组织和农机户发展到4.7万户,从业人员6.2万人。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152个,入社社员4419户,服务作业面积达到64.5万亩。落实机耕整地303.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3.6%;机械播种264.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2.8%;机收面积121.1万亩,占耕地面积33.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5.3%。10月10日,全市举行了水稻开镰暨农业全程机械化现场会,标志着农业装备能力建设、农业技术集成应用迈上新台阶。

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00万亩、落实赤眼蜂和白僵菌生物防螟185万亩、农田灭鼠100万亩、种子等离子技术处理23万亩。同时,重点推广了“水稻三推两早一达标”技术和“高光效”技术。加快种业发展。吉东种业被评为中国种业骨干企业(第23位),年生产良种1000万公斤,吉东56和吉东705通过省审定,吉东种业国审品种达到4个,省审品种25个,玉米品种研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纳入国家和省种业发展规划,吉东种业股份制改造进入实质操作阶段。加强智慧农业建设。成功申报《农业信息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应用项目》,并整合农业信息资源,启动智慧农业建设,与辽源联通公司联手,打造测土配方施肥、农业气象、牧业小区、温室大棚、粮食收储等信息服务平台。开展秸秆、畜禽粪便等资源综合利用。实施玉米机收、秸秆粉碎还田30.6万吨;秸秆过腹转化59.1万吨;用作燃料消耗秸秆73万吨;盛开农业、金帆草编及食用菌企业消耗秸秆0.5万吨。通过以上秸秆“肥料、饲料、燃料、材料和基料”的“五料”转化,消耗农作物秸秆约166.2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64.2%。通过立项支持、争取欧盟贷款等措施,鼓励有机肥企业转化消耗畜禽粪便20万吨,占全市总量的37%;金翼蛋品日产10万立方米沼气项目,年消耗畜禽粪便18万吨,占总量的33%,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

关于“深化农业推广 优化产业结构”的论文 篇4

一、我省营商环境持续改善

近年来,中共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的优化,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创新市场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持续整顿机关工作作风,取得了明显成效。这种改善和进步既得到了企业和群众的肯定好评,也被我省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效所验证。2017年全省gdp增长6.1%,实现4年以来最快最好的增长,2018年一季度我省gdp增长在全国排序的位次前移。截至2018年3月底全省实有市场主体215.5万户,同比增长8.6%。其中,企业42.3万户,同比增长12.1%,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省委省政府先后下发《进一步优化全省发展环境的意见》、《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多部指导性文件。今年,省委办公厅印发《2018年深化机关作风整顿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制发《重点工作任务分解》等系列文件,以聚焦问题、系统延伸、苦练内功为总体要求,统筹推动全省工作。各地各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和工作特点,细化出台有针对性的配套举措,亲商护企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

商事制度和“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各级政府积极转变职能,改革简化行政审批制度,建立并统一规范权责清单,五年来共18批取消下放行政权力1068项,目前行政审批精简率为70%,行政权力精简率为73%。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信用奖惩机制信息应用更加广泛。商事制度改革向纵深拓展,在“四证合一”“五证合一”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企业注册登记所需时间大幅缩短。推进县级以上政务服务大厅统一使用网上政务服务,推动多部门数据共享。制发省直机关服务大厅及窗口单位深入推进“四零”承诺服务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并积极推进创建工作向基层延伸、一线拓展。

企业的制度交易成本有所降低。我省逐步完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资源市场化配置效率和质量大幅提升。企业降本减负持续推进。五年来,累计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以及所有权力类型涉及的中介服务事项313项占比79%。2017年全省减轻企业税负130多亿元。目前,省级设立的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全部取消。

维护企业权益的法治环境明显改善。法治黑龙江建设不断推进,执法责任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启动“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优化经济发展法治环境”三年专项行动,持续开展“法治建设年”活动,特别是省高检、高法在清理积案、强化执行力方面采取专项行动,有效地维护了企业的权益,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便利企业服务群众的新风尚逐步形成。今年2月份,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2018年全省作风整顿工作,春节过后第一个工作日,省委就召开全省整顿作风优化营商环境大会,省委书记张庆伟作讲话部署。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媒体开放日,张庆伟书记再次代表省委表明态度,提出要用“钢牙”啃“硬骨头”,今后每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都要召开整顿作风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不松劲、不停步,久久为功。省委领导小组统筹部署,全省上下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围绕效能提升,全面推进作风长效化建设。坚持问题导向,突出中央巡视组反馈的两类问题,聚焦企业反映强烈、群众反映集中、社会普遍关注的作风顽疾和侵害群众利益、损害党和政府形象、破坏发展环境的人和事,多路并进,集中开展专项整治,“人人是环境”“事事是环境”的良好局面初步显现。

二、我省营商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红利”、“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政策红利”也逐渐弱化,未来经济长远发展将更多依靠“创新红利”“人才红利”“制度红利”,营造公平高效、诚实守信、民主法治、稳定有序并且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正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省与自身过去相比成就很大,但与发达省区比、与一些曾经滞后但后来居上发展较快的中西部省区比,特别是与日趋激烈日益国际化的市场竞争局面比,我省的营商环境还有差距。

(一)政务环境有待改善。行政审批许可等涉企事项多、环节多,“信息孤岛”、部门割据严重。干部作风虽有转变,但不作为、不负责、懒政怠政现象时有发生。

政府、市场、社会三者间的权责与边界还不清晰,简政放权的力度还不够大。调研中了解到,涉及多部门、多环节的审批事项权限下放不配套、不同步,部分审批权限下放基层难以承接。投资领域项目审批虽经压缩,但各种审批“要件”、程序和环节还是繁多。全省并联审批和网上审批工作进展不平衡,网上政务服务存在数据信息壁垒。如某企业办理房产证,因网上数据和工作流程问题,房产局说不动产处办理、不动产处说房产局办理,企业办证用时半年之久。部分网上业务功能运用体现不出便捷性,某企业反映在四年一次的行业核证网上办理中,4名职员用时2个多月,准备的资料半米厚,提前半年申报,至今已过去7个月还未批下来。个别政务大厅授权不充分、运行不规范、监督评价系统缺位,在岗非正式人员占比较高,群众办事等候时间长。干部作风问题依然存在,表现为部分干部优化营商环境的思想站位不高,行动少落实差;

一些干部不愿接触企业,只怕“不清”、不怕“不亲”;

有的“只要自己不出毛病,办事能拖就拖”;

有的对急事急办事项,不能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凡事只讲“不能办”、不讲“怎么办”;

有的不论大事小事,都要层层请示,乃至开会集体讨论解决。虽然在省直机关推广“四零”承诺服务创建,但督促检查没有压实落靠,执行力层级衰减,制度机制尚需完善。

依法事中事后监管服务有待提升。在执法监管层面,有的地方事中事后监管服务创新不够,多头、多层执法依然存在;

缺少统一的标准化流程规范,对执法过程中如何保存证据、公示信息公开范围、非专业人员如何交叉检查等问题规定不够明确;

行政自由裁量权尺度不一,随意性较大,执法行为不够规范;

部分行政执法单位尤其是基层执法单位对企业检查多评比多,过度执法、滥罚乱收等情况仍有发生;

垄断行业、消防等部门通过“四指定”等途径干扰企业问题突出。如企业反映有的地方换锅炉要收高额的设计费,换接管道也要收设计费和较高的施工费。一些供电设备指定购价高于市场价格四五倍;

基层执法人员力量薄弱,监管要求高与执法水平低的矛盾仍较突出;

行政违法行为惩戒压力传导还没有实现上下贯通、同频共振,一些地方对行政违法行为的处罚和追责力度还不大,没有形成持久从严态势。

部分政策推送精准度不高,政策实施评估调整机制还不到位。一是部分政策法规接地气不足。一方面在制定政策时征求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不够,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政策虽然“闻着香”,企业却“吃不到嘴”。如:有的市(地)在制定财政优惠政策时附加一些限制性条款,影响资金支持的精准到位。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和省扶持政策有效益指标和技术改造投入量的要求,而地方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每年兑现率不足70%。二是推动国家有关金融政策落地滞后。市场化债转股、无还本续贷等政策,在我省实际操作没有落地。三是部分政策有违公平竞争要求。如我省对从事旅游业的旅行社奖励政策方面,现行的奖励办法只针对省内旅行社,排除省外旅行社。四是部分政策效应发挥待提高。在产业政策上,采取市场化方式不多,目前政策大多是政府资金补助、奖励。有的市县优惠政策停在纸上、闲在账上。五是企业获取渠道不畅。许多惠企政策举措信息散落在各系统各部门,缺少政府职能部门专项指导或针对需求企业提供“一对一”答疑解惑。

(二)市场要素环境有待改善。我省远离国内中心消费市场,运费高、电价高、贷款利息高“三高”等问题突出;

激发自身活力和以深化合作扩大开放谋发展的创新举措不多,部分地方政府热衷于招商引资上项目却忽视对企业发展生命全周期的服务保障。

在人力资源供给方面,问卷调查显示,38.2%的企业对劳动力的可获得性表示满意,33.9%的企业对技术工人的可获得性表示满意,37.8%的企业对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可获得性表示满意。受访企业普遍反映专业技术人才紧缺、招工用工难、企业用工成本持续上升,是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其中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压力最大。据调查统计,2016年外流人口中有80%外出务工经商,其中企业主群体和专业技术人员一共占45%。造成人才流失既有自然条件、薪酬待遇等“硬件”短板,也有就业环境、发展空间等“软件”影响。此外,调研中企业集中反映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过高。

在能源土地供给方面,企业反映较多的是我省基本电价和土地使用税税额标准偏高。由于多种原因,我省企业用电价格一直居高不下。2017年7月1日始我省一般工商业电网销售度电价格(不满1千伏)下调为0.8349元/千瓦时,但仍高于江苏等地,售电价格在全国排名第12位。因电力计价方式的影响,一些企业的实际用电价格远高于平均价格。采暖成本是我省企业用能的另一项较大支出。有一企业2016年采暖费用总额占到企业能源总成本的42.7%,为职工支付采暖费用总额占企业总采暖费用比重达41.9%,企业年负担总采暖费用达1.23亿元。在用地方面,许多园区项目用地不够集约,不同程度存在僵尸企业、用地闲置现象;

还有部分企业认为土地使用税税额标准虽经调整但仍然偏高。

在物流供给方面,不少企业反映,与去年同期相比,物流成本未降反涨,有关降低物流成本惠企举措的适用性不高。问卷显示,有38.6%的企业认为交通物流是影响企业在龙江投资的主要因素,在各项外部基础设施环境因素排序中列第一。

在金融服务方面,融资难、融资贵仍然是制约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很多企业反映,银行对企业贷款主要是抵押贷款或变相抵押贷款,且抵押率逐次降低、贷款额逐次减少,银行慎贷、惜贷、拒贷现象时常发生,贷款成本高于江浙地区约20%左右。在市地调研时还有部分企业反映某些银行机构采取“事前许诺,事后变卦”手段无理由抽贷、断贷。我省法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与先进省份有较大差距。截至2017年末,全省农合机构、龙江银行、哈尔滨银行的存贷比仅为51.8%、47.5%和43.7%,而设在我省的外地银行分支机构存贷比均在90%以上。全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在2017年末虽然降低为6.24%,但仍高于吉林、辽宁及全国平均水平。从市场主体看,在全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中,直接融资规模增量仅占4.5%。

在园区作用发挥方面,2016年,我省经济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37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仅为26.24%,而吉林省占比为66.70%,超过我省2倍。在产业布局上,缺乏清晰明确的产业定位,普遍存在传统产业同质化问题,高附加值产业不强。在体制机制上,许多地方存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等问题。在招商引资上,部分开发区重“量”轻“质”,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出现在建项目没等建完达产就停建、缓建。2016年,全省开发区共有企业32550家,但投资额超亿元的企业只有1708家,仅占5.25%;

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全省的17%。基础设施投资强度明显不足,2016年,全省105家开发区中,投资额不到5亿元的有46家,占全省开发区的44%。

在科技创新企业转型升级方面,2016年我省有创新活动企业比重分别比全国水平、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低15.4、18.6、11.9个百分点。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比重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低13.4、16.3、11.0。创新阻因被提及最多的是缺乏人才或人才流失,其次是创新前期投入大、资金不足,还有部分企业提及缺乏战略合作伙伴和对市场前景把握不准。企业转型升级也面临市场环境、行业环境不成熟,地域传统观念阻碍,缺乏相关资源和技术等问题,尤其是人才缺乏和资金短缺较为普遍。问卷调查显示,正在转型升级的占57.6%;

未转型升级的占25.6%;

已转型升级的占14.3%。

(三)社会环境有待优化。一方面,社会“重公德守信义”、企业“重合同守信用”、政府“重承诺守信誉”尚未形成浓厚社会氛围,“不靠市场靠熟人”、“不靠规则靠人情”的陋习具有一定的市场。另一方面,冬季漫长、气候寒冷、区域偏远,社会组织市场化发育程度不高,收入待遇水平和职业发展机会有限,交通生活便利度以及教育、医疗等资源保障程度欠佳,成为一些人不愿选择留在龙江工作的重要原因。

从总体上看,我省仍然有许多传统“熟人社会”的特点,外来企业普遍反映龙江人热情、仗义、大气,但人们的法制意识、规则意识、契约意识都显不足。在调研中了解到,一些企业不仅要应对严峻的市场竞争,还要腾挪出大量的精力来应付方方面面的社会关系。有的要化解诸如“村霸”“市霸”等欺行霸市的外在矛盾和纠纷;

有的要想方设法打点理顺关键部门和机构人员的关系,习惯于办什么事都要托人托关系。

在社会综合服务领域,城市交通、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商业等公共服务体系还存在短板,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滞后,历史欠账多,任务急迫,投入压力大,还有待精准规划、精准建设、精准管理。如:部分工业园区周边公交、商业、文化、娱乐、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严重滞后,员工出行、休闲和生活等存在许多不便。

在诚信社会建设领域,个别地方政府对民营企业已承诺的土地、税收、用电、用水、用气、用热等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也有相当部分企业和商会反映有些地方“新官不理旧账”,已签的正式协议领导人一换便无人兑现,导致企业家进退两难。有一商会企业,11年前在哈洽会上协议投资5000万元,11年盖了18个章,项目到现在也没有落地。有的企业不重视自身信用建设,对已签协议或合同轻易撕毁违约,不仅造成诸多经济纠纷,也影响了自身信用等级的提高。

三、进一步优化我省营商环境的建议

优良的营商环境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应把营商环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按照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的要求,结合地方机构改革,从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和市场化发展两方面发力,促进龙江经济从传统的成本竞争向以品牌、资本、技术、服务、人才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转变。

(一)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服务效率

在涉企行政许可、行政审批等重点事务上,按照“前店后厂”的模式再造流程,即企业找政府部门办事应象顾客购物一样,只进“前店”,只进“一扇门”,只递“一张单”,“后厂”的流程由各行政部门按时限、标准联动完成,让市场主体最大程度减少与政务人员不必要的往来。凡政府的审批事项,除法律法规明确之外,做到“只服务不收费”。

一是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改革。注重减少各级权力层级,按照市场化导向,统筹推进行政审批、投资审批、职业资格、收费清理、商事制度、科教文卫体等改革,有效推进关联、耦合类别审批事项“全链条”取消或下放,并做好落实衔接工作。以“三张清单”为抓手,进一步厘清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把市场能够办好的还给市场,社会能够做好的交给社会。同时,完善备案审查制度,避免发生权力滥用和误用。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施“宽进严管”的企业登记管理新体系,全面提升商事登记注册环节的精细化、信息化水平。建议对利用家庭住宅和租用居民住宅从事电子商务、设计策划、文化创意等不存在安全隐患、环境污染、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秩序的市场主体,办理工商登记时,免于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探索实行企业集群注册登记管理办法;

对拥有多个分支机构的连锁企业,在同一行政区内可选择一个分支机构作为本行政区的管理机构注册登记;

借鉴上海等地开展的一站式“银企通”服务的做法,方便初创企业注册登记。

二是建立有效市场监管体系。推动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市场竞争秩序监管体系、行业自律体系、消费者维权社会监督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服务体系,创新信用监管、审慎监管等管理措施。按照“双随机一公开”原则,完善企业信息报告和公示制度,加快建立以联合年报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和信息平台,建立市场主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和责任追溯制度。针对多头执法和重复检查问题,结合地方机构改革,探索整合政府部门间相同相近的执法职能,归并执法机构,统一执法力量,试行跨部门多领域的综合执法改革。

三是提高政务服务效率。改革政府涉企行政许可、行政审批等制度运作程序,打破部门层级界限、政务藩篱和信息孤岛。可以学习江苏“不见面审批”和浙江“最多跑一次”等方面的经验。如可借鉴浙江省采取自上而下通过立法促使政务信息共建共享,自下而上以热门政务事项重点突破的方法举措,倒逼政府机构改革,下功夫解决好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领域存在的基础设施条块割裂,网络互联互通不畅,业务系统缺乏协同等堵点问题,加快实现各部门、各层级、各业务系统公共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并逐步拓宽网上政务服务覆盖范围延伸至县(区)。

建议由省级层面加强政府数据管理的顶层设计,设立省政府大数据管理中心,统一全省各政府部门间数据采集、交换、汇总、使用等工作。加快落实政务服务办理电子化归档工作,做到凡是能够通过信息共享获取的信息和前序流程已收取的材料,不得要求企业和群众重复提交;

凡是能通过网络核验的信息,不得要求其他单位和申请人重复提交;

凡是应由行政机关及相关机构调查核实的信息,由行政部门及相关机构自行核实,实现相同信息“一次采集、一档管理”。

(二)持续为市场主体减负,确保惠企政策落地生效

一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根据我省财政支出远大于地方财政收入的实际,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用好用足各项政策。推动政府专项资金基金化管理,完善政府性投资引导基金体系,扩大政府风险补偿资金规模。督促市县财政部门严格落实产业政策。统筹安排重点产业项目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支持产品创新、研发设计、品牌培育和标准制定,引导传统产业项目创新发展和梯度转移,加强重点产业企业与国家和省战略对接服务。指导企业用好各类普惠性税收政策,进一步扩容“银税互动”范围。此外,对抵扣成本低、附加值高的高科技企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议将外聘人员劳务费、试制产品检验费、专家咨询费、高科技研发保险费等纳入研发加计扣除范围。

二是优化要素供给环境。发挥好政策性和开发性金融作用,提供大额低成本信贷供给。鼓励和支持实体企业通过股票融资、债券融资、资产证券化、重大资产重组等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并科学设置奖励节点,按签订三方协议完成股改、申请受理、上市融资等重要节点分段补助,降低企业上市成本。积极利用境外低成本资金,发展跨境融资,合理利用外债资金。积极创新信贷产品和融资模式,优化服务流程,压缩管理成本,有效缓解涉农领域融资贵问题。积极搭建农村各类产权登记、交易、流转服务平台,建立更多的涉农融资担保机构。规范各类金融交易行为,防止金融脱实向虚。统筹兼顾企业承受能力和保障劳动者最低劳动报酬权益,合理确定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和调整频率,阶段性适当降低企业社保缴费比率。把握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契机,争取国家给予我省农业用电特殊政策,获取更大政策红利。加快我省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外送通道建设,通过降低发售电企业成本来降低实体企业用电价格。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在产业战略定位与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制定物流支持政策措施,加快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供应链重点企业,继续支持“哈欧班列”等物流平台,优化交通枢纽与物流节点空间布局,推进物流全程“一单制”,实现“一站托运、一次收费、一次认证、一单到底”。

三是持续清理整顿涉企收费。加强社会中介组织改革与监管,限期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与行政执法机构、公共事业单位脱钩,审批部门不得向企业指定特定的中介服务机构,由审批部门负责办理的事项,不得向企业收取费用。大力推行清单管理,减少企业信息搜寻成本和不确定性风险。持续清理整顿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和金融服务等领域在企业融资过程中的评估、担保、登记、审计等收费行为,重点排查强制企业接受中介机构有偿服务及发放贷款中附加隐性或变相收费行为。

(三)打造宽松有序市场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一是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严格落实“非禁即入”原则,对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的产业和领域,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以“证照分离”“照后减证”为抓手,建立企业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许可相分离、审批与监管相适应的新型企业登记管理体制机制。开展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全省公共资源交易系统,健全公共资源市场配置、公共资产交易、公共产品生产领域市场运行机制,使更多公共资源要素的流转和聚集由市场主导,剔除各种人为干扰。建立健全重点投资项目联系机制,认真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深入推进公共资源要素交易组织方式改革,研究“按批招标、按实结算”、网上商城快速采购等交易方式,实现交易价格和成本同步降低。

二是推动垄断行业服务改革。建议省有关部门牵头从严查处垄断行业包括消防等部门妨碍市场公平竞争如“四指定”等行为。推进市场化取向的分类改革,对公益性行业、垄断行业和竞争性行业三种类型国企进行不同的公司治理建设,加快推进电力、石油、燃气等领域市场化改革,放开重要领域和环节价格管制,破除各种隐性障碍,明确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制定进入的实施细则和办法。

三是不断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强化部门协同意识,破解“九龙治水”局面,落实信用联合奖惩机制。坚持不懈打击制假贩假、低价倾销、逃税骗税、商业欺诈、恶意拖欠、逃废债务、侵犯知识产权等不法行为。各级政府要提高公信力,带头守信用、讲诚信。建议在全省开展以市(县)为重点的政府诚信专项清理整治活动,下决心清理兑现政府承诺,维护政府信誉。采取自上而下、下查一级、“一把手”负责的方法措施,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向企业有书面承诺而未兑现的问题进行全面清理。凡政府做出的承诺属合理合法或不合理合法的应明确主体及时限,坚决兑现,凡属合理不合法或不合理不合法的,要对企业和社会做好解释工作。同时,加大司法介入惩戒政务失信行为的力度和对政务失信行为的曝光力度,把政府的失信行为与具体的决策者、管理者的政绩考核挂起钩来,无论是集体决策还是个人拍板,都要对结果负责。

(四)加强产业园区建设,着力打造开放便捷的营商环境

一是促进园区整合优化发展。支持以国家级开发区和发展水平高的省级开发区为主体,整合区位相邻相近的开发区,通过整合土地、产业、招商等资源,在个性化、差异化发展上求突破,在“建链强链补链”上求突破,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加快突破制约产业升级的研发、设计、精密加工、供应链管理、品牌培育、营销等关键环节,调整存量、优化增量。二是推进园区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招商引资方式改革。理顺园区与政府的关系,推进园区管理服务去行政化,支持园区根据管理需求,自主设置组织机构。坚持“招商与招才”“引资与引智”并重,着重从产业配套、人才供给、营商环境等方面创新招商引资手段,科学设置外资考核指标。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社会资本为主的招商引资引导基金,重点对招商重大项目进行引导,实现基金滚动发展。三是整合园区要素供给平台。归集相关部门园区扶持资金,统筹财政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投、贷款贴息、有偿使用、投资参股等方式,支持园区重点企业发展。支持园区与供电企业建立直供电关系,推行园区标准厂房用地采用“弹性年期出让”方式。推进省市领导包园、部门对口、联络员入企帮扶等经验,着力解决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

(五)积极有效应对人才“争夺战”,打赢遏制人才外流的“保卫战”

目前,我省人口与人才的外流趋势应引起足够重视。在某市调研时了解到该市中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近50%都到外省就业、创业。我们在浙江嘉兴调研时了解到,仅嘉兴一地就有10万黑龙江人员就业,而且60%左右是近几年流入的,不仅涉及工商领域,也包括大量医疗、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实用人才。我省应把人才政策体系制度设计的着眼点放在打赢“保卫战”上,真正把现有的人才留得住、用的好作为基点,有了好的制度设计和发展环境,人才的引入也就水到渠成。一是进一步完善激励制度设计,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重效率、重实绩、重贡献、重知识产权的分配机制,充分体现“一流人才、一流回报”的人才激励机制。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进一步优化企事业单位人事、科研、资金等方面的制度政策,为人才创造出“发展有空间、干事有舞台、创业有机会、增收有保障”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三是依据我省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适当扩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试点数量和范围。加大校企对接合作办学力度,支持企业发展实训基地,扩大企业定向订单招生办学比重。四是争取国家在人才评选、人才选派、人才引进方面给予专项支持,适当增加分配名额和保障经费;

加大选派专家服务团到东北老工业基地服务力度。五是大力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对企业引进的高端人才的住房安置、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优惠的政策待遇。

(六)营造良好司法环境,切实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推动人大和政府清理、修改和废止不利于营商环境的法规、规章和制度。重点清理社会反响强烈、久压不决涉企案件,长期未结涉企诉讼案件。深入推进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和执法规范化建设,优化与营商环境直接有关的、属于操作层面的商事、民事法律操作规范,对有一定社会影响,存在一定政策争议的涉企案件,召开听证会或提交人民监督员评议;

在具备条件的高新区、开发区实时设立知识产权法庭。聚焦我省乡村振兴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对接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尤其是县域乡村各类创业群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各类法律服务。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营商法治体系,发展我省涉外法律服务业。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服务窗口、执法办案、行政管理等重点单位,结合“法治建设年”活动,严肃查处服务不优、质效不高以及执法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大力开展企业周边和项目建设环境集中整治活动,解决恶意阻扰项目建设、蓄意破坏企业生产经营等恶性竞争行为。

(七)强化组织领导,建立长效推进机制

全面贯彻从严治党方针,建立管政治、管思想、管纪律、管作风一体化推进机制,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亮出纪委、监察利器,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地区专项巡视,坚决惩处干预企业招投标、插手企业工程建设、干预企业采购的行为;

政府部门不兑现承诺和协议以及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

吃拿卡要、以权谋私等违规违纪行为。严肃查处干部队伍中滋生的“在位不在状态、不作为、慢作为”现象;

部门领导人工作“无动力、无态度、无要求、无时限”问题。同时,对涉及党政机关各类司法、投诉积案和与发展环境有关的重点信访积案,采取各级领导尤其是党政主要领导包案,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分类限期解决。建议加强对优秀企业和企业家的评定、表彰工作,对时常出现的针对我省的负面新闻舆论及时有效应对,借机反转提升形象,赢得发展动力。

建立健全有利于营商环境建设的长效推进机制。加快制定出台省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意见,全面清理规范省级政府考核事项,改进政府督查方式方法,围绕责任落实、任务分解、组织推动、工作实效等内容,建立衡量和考核政府服务效能的量化指标和涉企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聘请我省企业社会组织和住龙江外埠商会(行业协会)为省优化营商环境监督测评站点。建立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企业投诉举报台账管理、调查处理、转办交办、限时办结、跟踪督办和回访反馈制度。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细化实施办法,规范容错纠错的具体情形、界定程序和保障措施,为干事者鼓劲、为担当着撑腰;

关于“深化农业推广 优化产业结构”的论文 篇5

(2008年5月16日)

一、全省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会议主要精神

4月22日至23日,省委、省政府在烟台召开全省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会议。省委副书记刘伟作重要讲话,副省长贾万志主持会议并作总结讲话。与会人员分别参观考察了蓬莱、莱阳两

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烟台、潍坊、山东六和集团等单位作了大会典型发言。会上印发了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表彰了30个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市区和50家优秀龙头企业,公布了第四批174家农业产业化省重点龙头企业名单。各市市委副书记、分管副市长、农工办主任、农业局局长,省直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受表彰的先进县市区委书记、优秀龙头企业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主要精神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总结分析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形势,提出了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和任务目标。会议指出,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载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经过20多年探索,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由探索起步、全面发展迈入了深化提高的新阶段,既面临难得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紧迫性和自觉性,推动农业产业化工作继续深入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工作指导和发展方式转变,创新体制机制,在更高层次上全面推进种养加、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加快实现农民组织化、生产标准化、分工专业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经营规模化,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再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优势。发展目标是,经过5年努力,培育省重点龙头企业500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突破1万亿元,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70%,出口创汇突破200亿美元,75%以上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

(二)部署安排了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工作。会议要求,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515”工程,即用5年时间,投入财政与信贷资金100亿元,重点支持500家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在“七个重点工作”上下功夫。一要在培育壮大优势农业主导产业上下功夫,着力抓好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主导产业,建立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打造优势产业区,重点培育粮油、蔬菜、畜牧、水产、果品、棉花、林木花卉、种子、生物质和生态旅游十大产业体系。二要在促进规模化经营上下功夫,着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资本运营和品牌优势,盘活资本,整合资源,推进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和上下游产品的联合与合作,培育大型骨干企业集团。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推进土地向种养大户、龙头企业、优势产业集中,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创新产业化经营体制,完善利益联接机制和组织形式,提高综合效益。三要在推进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上下功夫,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产地环境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认证体系及质量全程监管体系,建立农产品可追溯制度。四要在打造农业品牌上下功夫,着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围绕农业主导产业,打造农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品牌及省级知名品牌、国家知名品牌、国际知名品牌等品牌体系。五要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上下功夫,着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农村能人、龙头企业、村“两委”、乡镇站所、基层供销社等领办合作组织。积极推进农村专业合作、信用合作和供销合作,探索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小型基础设施股份合作、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形式。依托优势产业产品,组建专业协会和行业协会。六要在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上下功夫,着力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主体,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强市场分析、研究和引导。七要在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上下功夫,着力构建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农村信息网络、金融保险服务网络、科技推广服务网络,为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信息服务支撑、资金保障和技术服务。

关于“深化农业推广 优化产业结构”的论文 篇6

宁陕县素有“安康的北大门,西安的后花园”之称。版图大县、人口小县,资源富县、经济穷县,是宁陕的基本县情。全县总面积3678平方公里,是安康市面积最大的一个县,辖12个建制镇,98个行政村,总人口7.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221户58385人,农业人口占到全县总人口的78.5%。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对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影响很大。因此,针对宁陕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进行分析具有现实意义。

一、宁陕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宁陕农业生产总值逐年稳步提高。财政支农投入进一步加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扩大设施农作物面积,依托“一村一品”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9万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6亿元,同比增长6.6%。,农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农村经济向着规模特色效益化迈进。

2、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成效,农民增收呈现亮点。“一菌三园”(袋料食用菌,建设板栗园、核桃园、蚕桑园)建设势头良好,2011年食用菌产量3580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0.84%,板栗、核桃产量分别为3320吨和1216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0.52%和49.20%。特色冷水鱼养殖突飞猛进,以陕西龙泉大鲵养殖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的大鲵养殖产业采取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走上了“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发展路子,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以猪苓、天麻等中药材为主的林下药材种植业逐步壮大。2011年全县中药材收获量为172万公斤,比上年同期增长18.68%,实现现价产值为7169万元,带动了农民增收。

3、设施农业发展平稳起步。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生产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宁陕建成设施蔬菜大棚168栋,日光温室1栋。大棚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14亩,大大提高了蔬菜种植的收益。

4、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迅速。以广货街镇“省级生态旅游村和休闲农家乐明星村”---蒿沟村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农业,带动了宁陕各地农家乐蓬勃发展。依托生态山水旅游促进了农民增收。

二、影响宁陕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因素

1、农业经济产业结构的趋同单一,地理环境制约产业发展。一是宁陕处于秦岭山脉深处,山大人稀,平地少坡地多,不能和处在月河川道的区县比较。农民处于生计,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意识不够,这样造成了对环境的过度透支。二是近年来物价上涨,农产品的价格不稳定,种植业比较效益低,影响农民对发展种养业的积极性。三是农业结构的主要收入来源为木耳、食用菌、板栗、核桃等,农产品比较单一化。要想开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这把锁,关键是要发展本县名特优新农业产品,从根本上优化宁陕农业发展结构,增加产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农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一是县直涉农部门专业人才少,譬如全县至今无从事蔬菜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据了解全县从事农业生产技术的人员只有5人,从事畜牧生产技术人员也只有8人。二是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人才严重短缺,不能有效地组织引导农民进行科学化种养,严重制约了宁陕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3、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业人口老龄化、农业劳动者素质下降。一方面是绝大多数70、80后的农村劳动力不熟悉耕种方法,农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在家种植养殖,没有外出务工收入高;一方面农村居住环境、配套设施相对落后,农业信息闭塞,不畅通,农民不知道如何依附农业科技实现致富增收。据统计数据显示,宁陕农村劳动力资源数为36194人。农村劳动力转移为17466人次,占到农村劳动力人口数的48.26%。

4、农业经济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对当地的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带动力不强。农村专业合作社没有充分发挥应具有的作用。

三、对推动宁陕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建议

1、大力优化宁陕农业产业结构。一是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旅游富民、文化兴县”的发展战略。依托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由农家乐转型为生态农庄经济,带动农业经济发展,走出宁陕特色生态农业经

济可持续性发展之路。二是依托大秦岭文化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积极提升文化底蕴打造文化品牌实施文旅融合,带动农产品的销售收入。三是抓实传统产业。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抓好粮食生产,壮大畜牧业、林业和渔业,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繁荣,努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四是做大特色产业。要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农产品深加工业、冷水鱼养殖业、蜂蜜产业和中药材产业等特色产业。带动全县养殖大鲵和鳟鱼的人数,充分发挥专业养殖合作社的作用,使宁陕成为秦岭大鲵的故乡。

2、集中力量搞好现代设施农业发展。一是出台惠农政策,搞好设施农业发展的各项补助。二是资金方面,应发挥信合、农行的涉农信贷力度。最大化的为农民的农业贷款开启绿灯,简化信贷手续,为现代化设施农业发展创造可持续的融资机制。三是招聘大批的专业型人才充实到基层一线。四是提升设施农业发展的保险措施,给农产品上保险,以降低设施农业的风险性。五是大力加强现代农业企业的招商力度,培植龙头企业。六是加快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以促进农民对设施农业的信心。

3、畜牧业发展要多元化,规模化。一是扶持有资金有想法的农民发展一些特色养殖。(如:部分珍禽养殖)二是力争每个建制镇都能扶植起一个规模化的畜牧业养殖厂。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养殖转型、升级,有效的促进农民增收。

4、发挥森林资源优势,加大林下种药材的产业发展。一是药监部门要加大药材种植培训力度,引导农民科学种植。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坚持规模化发展。二是建设龙头企业。引进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中药材种植、研发、加工企业来宁陕投资,引领以猪苓、天麻等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三是加大对食用菌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其应有的高附加值,同时严格控制食用菌产业户数,而不是“一窝蜂式”的发展,有序开采森林资源。

5、加强技术培训,培养新型农民和农业技术专门人员。一是加大农民的培训力度,大力提升农民农业文化素质,不仅需要有理论知识的培训,而且还应该注重实践操作的培训,要把知识和培训送到农村的田间地头。二是加大力度招聘配齐基层相关农业专业人才。三是继续加大一村一品的建设,给予优惠政策鼓励本土大学生回乡创业。

关于“深化农业推广 优化产业结构”的论文 篇7

虽然这几年南丰蜜桔面积扩大快、产量增幅大, 但是和其它柑桔品种一样也步入了市场低迷的困境。分析其原因:一是客观上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减少, 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二是近年来全国水果普遍增产和境外水果的大量涌进国内市场, 大大增加了消费者对水果消费的可选性;三是受到来自其它地方的其它柑桔品种的市场挤压加大, 特别是迅猛发展的广东沙糖桔更是与南丰蜜桔直接进行市场叫板;四是南丰蜜桔山地种植面积扩大, 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待提高, 水利设施建设有待配套, 新老桔园栽培管理水平不一, 幼树投产面积大, 致使蜜桔品质良莠不齐;五是2008年四川广元“虫桔事件”的影响, 致使全国整个柑桔市场走低, 南丰蜜桔也毫不例外地受到市场冲击, 销售压力明显加大。因此, 笔者认为, 要使南丰蜜桔产业在这风起云涌、变幻莫测和市场竞争白热化的新形势下得以顺利推进, 已不仅仅是快速做大产业规模的问题, 更是整个产业发展水平的总体提升的问题。为此, 要分析形势, 理清思路, 把产业发展由数量扩张型转变为质量效益型, 大力调优品种结构, 着力提高产品品质, 强力推进品牌销售, 努力开展精深加工, 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促进南丰蜜桔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1 坚持“双管”齐下, 大力调优南丰蜜桔品种结构

1.1 大力调优品种结构是南丰蜜桔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是柑桔产业形势复杂多变, 品种结构在不断调整。柑桔是世界上产销量最大的水果之一, 2008年全世界柑桔面积发展到840万hm2, 总产7100万t。中国柑桔已走在美国和巴西的前面, 2008年全国柑桔面积206.7万hm2, 总产2200万t, 面积和产量均跃居世界第一位。近年来, 易于剥皮、食用方便的宽皮桔在世界柑桔鲜销市场上不断走旺, 种植规模迅速扩大, 市场鲜销量正以每年增长19%的速度发展, 于是, 与南丰蜜桔同类的产于欧洲诸国的老字号品种克里曼丁桔正在变化中扩大生产;日本、韩国等地的温州蜜柑在品种改良中加快发展;美国新培育的Tango (探戈) 桔, 以其色泽艳丽、质地细腻等特点成为美国柑桔市场上的新宠。二是南丰蜜桔产销矛盾日显突出, 品种结构必须调整。全国柑桔产量目前正处在快速增长时期, 根据农业部《国家柑桔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2008—2015) 》显示:到2015年, 全国柑桔总面积稳定在200万hm2左右, 但总产量将达到3000万t以上, 比2008年的2200万t, 还要净增800万t, 增长25.7%。目前, 湖南、湖北的温州蜜桔、浙江的椪柑、本地早等品种与南丰蜜桔已摆开了竞争态势, 特别是近年来呈“放卫星式”发展起来的广东沙糖桔更是和南丰蜜桔直接进行市场抗衡, 南丰蜜桔的市场竞争压力明显加大。经反复市场调研, 南丰蜜桔“一统天下、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时代已经过去, 但10~12月中旬这段时期是南丰蜜桔的销售“黄金期”和“主导期”。因此, 要大力调整南丰蜜桔品种结构, 并通过品种结构的调整来优化熟期延长上市时间和提高品质, 并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三是南丰蜜桔有较为丰富的种质资源, 品种结构可以调整。南丰蜜桔有较为丰富的种质资源。由于天然杂交和自然芽变的作用, 南丰蜜桔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出现许多品种变异类型, 通过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现已选育出性状较优的南丰蜜桔品系类型有:杨小2-6、97-1、97-2、SS-7、SS-28等, 还有“十月红”也是极好的早熟品种, 在这些优良品系中, 不论早熟系、晚熟系还是中果系、小果系, 都是好品系;都是通过示范栽培获得了稳定的优良遗传性状、可以大力推广的良种, 因此, 大力开展南丰蜜桔品种结构调整有条件、有基础、有保障。四是大力调整品种结构, 是为了更好促进南丰蜜桔“双百工程”建设。第一, 实施南丰蜜桔“双百工程”建设近3年来, 全市南丰蜜桔的新增面积和产量都超过了“双百工程”建设规划预期。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也应看到部分桔园存在品系混杂、品种 (系) 结构单一和熟期过于集中等问题。第二, 柑桔产业发展突飞猛进, 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为了更好地实施“双百工程”, 加快全市南丰蜜桔产业发展, 不仅要乘势而上, 更要因市而变, 要通过品种结构调整, 来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 实现增效目标。第三, 调优品种结构也是促进南丰蜜桔品牌建设和品牌保护的重大举措。

1.2 调优南丰蜜桔品种结构要实行双管齐下, 做到两手抓, 一手抓大面积高接换种, 一手抓良种推广

实行高接换种是迅速改换品种 (系) 的有效措施, 只要操作得当, 管理到位, 可以达到“一年高接、二年挂果、三年丰产”的速生丰产目的。要在进行全市南丰蜜桔调查摸底的基础上, 对那些结果性能差、味酸味淡、渣多核多、粗皮大果的劣质树种和部分接穗来源不明、苗木品系混杂、成熟不一、大小不均的桔园全面进行高接换种。高接换种就是果树高位嫁接技术, 操作简单, 容易推广, 全年可在春、秋两季进行, 2009年抚州市进行了大面积推广, 取得一定成效, 今后还要加大推广力度, 力争用3年的时间将全市现有的1.33万hm2需要改造换种的南丰蜜桔改良过来。调整品种结构的另一手就是大力推广南丰蜜桔优良品种 (系) 。重点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调整熟期结构。重点推广“十月红”等早熟品种 (系) , 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全市南丰蜜桔的早熟品种 (系) 面积占到总面积的10%, 从而拉长蜜桔的上市时间, 以缓解中、晚熟品种 (系) 集中上市的销售压力;另一方面是优化品种 (系) 布局, 全面推广普及杨小2-6、SS-7、SS-28等南丰蜜桔优良品系, 并按“一县一品”的建设格局, 加快推广。

2 突出“三高”重点, 着力提高南丰蜜桔品质

2.1 高起点规划

做到“好栽地方尽量多栽, 可栽的地方建好再栽, 不宜的地方不栽”, 从源头上夯实品质基础。对自然生态条件较好的山地, 可适度发展优质南丰蜜桔, 对一些自然条件和立地条件确实不能满足南丰蜜桔优质丰产要求的山场、地块就不要牵强种植, 以免得不偿失。另一方面, 要按照建设生态桔园要求, 努力做到“山顶戴帽 (造含养林) 、山下开沟 (排水、蓄水) 、山腰缠带 (防护林) ”, 对一些坡度大、土质差、水源缺、环境恶的桔园要加以改造, 改善生态环境, 实现优质丰产。

2.2 高标准建园

实行高标准建园, 不仅是实现南丰蜜桔优质丰产稳产的基础工程, 也直接影响到建园后园地管理的难易和生产成本的高低。一是坚持等高开垦作业。按照建设生态桔园的要求, 对规模以上桔园建设大力推广机械化开垦耕作, 不仅可以提高工效, 降低开发成本, 而且能提高建园质量。在红壤丘陵山地建园实行等高开垦, 既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涵养桔园土壤水分, 又有利于桔园管理和耕作;对于一些已经是顺坡开垦的桔园, 要尽早进行等高改造。二是实行基础设施配套。做到水、电、路、房、栏、林统一规划, 配套建设, 提升桔园综合功能和改善生态条件。三是做到垫足施全底肥。除铺垫大量有机基质以外, 还要增施石灰, 改良土壤, 并在苗木定植时更要施入磷肥和生物有机肥等, 促进苗木早生快发。四是做到定植规格合理。由于南丰蜜桔树性较为开张, 为了提高树体的通风透光条件, 提高品质, 苗木定植规格可放大到4m×4.5m, 或3.5m×5m, 667m2控制在33株左右。五是实行优质大苗移栽。严格做到“三个不栽”, 即:未经过市果业局审定的品系苗不栽, 种源不明的苗不栽, 没有达到出圃要求的苗不栽, 确保建园标准化、品种优良化。

2.3 高水平管理

柑桔产量和品质呈正相关, 即在一定的产量水平内单产越高, 品质更优, 这在南丰蜜桔果小而多的特性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因此, 要千方百计通过科学栽培管理来提高单产, 保证品质。全面推广标准化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模式, 增施有机肥, 尽快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到1.5%以上, 科学补足必需的微量元素, 实行病虫害综合防治, 科学用药, 确保果品质量安全。要抓好以防寒抗冻为重点的桔园冬季管理, 采取一系列桔园防冻措施, 确保树体安全越冬。要分类指导, 全面推广优质丰产技术。一是加强新开发桔园和幼树的管理。采取“整形修剪、抹芽放梢、重氮增磷”等速生丰产措施, 使其尽快正常投产, 达到“三年试果、四年全面投产”的目标。二是加强中、低产桔园的改造。据统计, 全市667m2产量在1000kg以下的中、低产桔园面积有1.2万hm2。要重点对这些桔园采取“重修剪、重肥水”等低改措施, 确保6年内实现667m2增产250kg的低改效果;三是对正常投产桔园加强管理。采取“平衡施肥, 调控新梢, 保花保果”等措施, 力争平均单产稳定在1500kg的水平。四是大力推广桔园套种、套养。要结合深耕熟化, 桔园套种绿肥、豆类等经济作物, 套养鸡、鸭、鹅, 发展生猪、沼气、实现以短养长, 提升土壤肥力和改善桔园生态小循环。

3 强化“五项”举措, 全力搞好南丰蜜桔市场销售

市场销售是一个产业产品的最终归宿和价值体现。随着南丰蜜桔产业的发展, 产量规模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因此, 搞好销售始终是南丰蜜桔产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要勇敢面对目前不尽人意的柑桔市场, 做到越是弱势市场, 越要强势出击。

3.1 加大宣传力度, 努力扩大影响

要通过多种渠道, 采取多种宣传方式, 不断提高南丰蜜桔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要继续争取上级支持在中央电视台和南丰蜜桔主销区卫视中以及重点报刊等媒体上做南丰蜜桔宣传广告;要继续举办好2年1届的南丰蜜桔国际节活动;要继续充分发挥农村经纪人和南丰蜜桔销售企业及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 支持其参加国内外各种农产品博览会;要继续在全国重点水果批发市场做南丰蜜桔广告宣传牌, 继续在重点路段和位置打出醒目的南丰蜜桔宣传标语;要利用互联网建立南丰蜜桔网站, 全方位地介绍和宣传南丰蜜桔, 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销南丰蜜桔。

3.2 努力开拓市场, 延伸销售触角

要寻找大中城市的市场“盲点”, 要在中小城市填补销售市场的“空白点”, 把市场触角延伸到县、乡 (镇) 一级。真正使南丰蜜桔做到争“洋市”、上超市、抢集市。

3.3 实行精品战略, 增加外贸出口

据农业部门资料显示, 近10年来, 我国柑桔鲜销出口量年均增长26%, 由于近年来世界主要柑桔生产大国巴西和美国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在逐步萎缩, 所以, 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柑桔出口量仍处在快速增长期。据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介绍, 2008年全国宽皮桔出口86万t, 而南丰就出口8万t, 约占10%, 可见南丰蜜桔有较强的出口优势和竞争优势。因此, 要抓住机遇, 抢占商机, 加大出口, 南丰蜜桔销售企业、专业合作社要依托南丰蜜桔出口生产基地, 搞好果品的分选包装, 做好GAP认证, 搞好出口退税等服务, 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力争使南丰蜜桔出口国家发展到25个, 保持南丰蜜桔出口总量的稳定增长。

3.4 正确引导桔农, 适时适价鲜销

要适时开采上市, 力争在12月中旬前 (广东沙糖桔上市前) 销出南丰蜜桔总产量的70%以上。各重点县 (区) 要通力协作, 正确引导南丰蜜桔合理的市场流向, 避免销售“扎堆”现象的发生。

3.5 政府牵线搭台, 营造良好氛围

要在搞好品牌建设和品牌保护的同时, 鼓励南丰蜜桔创新包装, 规范包装箱制作标准、规格、产地名称等。要发挥政府引领开拓市场作用, 专门组建多个专业促销小分队, 分赴全国各地和重点国际市场召开南丰蜜桔品尝会、推介会。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营造良好的营销环境, 制定工作措施, 强力推进南丰蜜桔销售。

4 拓展“四条”渠道, 努力开展南丰蜜桔精深加工

按照农业产业化建设要求, 来谋划和培育一个产业发展, 最终离不开产品加工这一个环节, 这也是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和提高产业综合效益的必由之路。目前, 南丰蜜桔产业建设中的产品加工环节还是一条短腿, 必须认真研究, 积极跟进, 加以延长。

4.1 通过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联姻渠道, 研发南丰蜜桔加工新产品、新工艺

南丰蜜桔的科研活动一直停留在品种选优、栽培技术和品牌建设上, 一直在试验示范推广的模式中打转转, 对于如何开展南丰蜜桔精深加工研究得少, 活动得差, 投入得少。当一个农业产业发展到一个规模时, 其产品加工必须跟进, 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产业的发展后劲, 才能拉动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做大、做优、做强。因此, 市、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和蜜桔企业要筹集专项资金, 积极主动地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搭桥攀亲, 觅媒联姻, 开展科技攻关, 研发新产品, 研制新工艺。要进一步冲破南丰蜜桔果形过小, 只能鲜销, 不适合加工的思想禁锢, 重点在等外果系列产品的加工研发和生产工艺上攻关, 在化工医药和食品原料的提取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取得科研成果来对外招商。

4.2 通过招商引资渠道, 建立和培植一批南丰蜜桔加工企业

南丰蜜桔加工一直处在徘徊状态, 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进行了桔瓣糖水果罐、桔子汁、桔子晶等加工产品的商品生产, 到20世纪80年代又与天津王朝集团等单位合作开发出桔花啤酒、桔子干黄酒和桔子酱等南丰蜜桔加工产品;进入21世纪以来, 通过企业改制、资源重组和招商引资等重大举措的实施,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丰蜜桔加工的巩固和发展。但加工规模依然很小。按照“双百工程”建设进程, 南丰蜜桔产量达到100万t, 按20%的等外果计算, 全市有20万t的南丰蜜桔等待加工处理和消化, 通过加工增值500元/t, 则可增加产业1亿元的利润, 效益高、前景广, 值得挖潜改造和精深开发, 其中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就是整合好项目, 优化好环境, 制订好政策, 开展招商引资, 以尽可能多的吸引外商投入到南丰蜜桔加工业来, 建立一批现代企业, 深化蜜桔加工, 创建几个在国内外都和南丰蜜桔一样驰名的南丰蜜桔加工产品的著名品牌, 从而引领全市南丰蜜桔产业迈上健康良性发展的康庄大道。

4.3 通过与国内外果品 (食品) 加工企业的合作渠道, 为南丰蜜桔寻求更多的产品出路

在目前自身加工能力和水平尚且不足的情况下, 要主动走出去, 寻求加工合作伙伴, 可以作为外地加工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基地建设合作, 也可以是加工半成品生产基地合作, 还可以是来料加工方式的合作, 借助外地的加工能力和利用外地的加工产品品牌合作生产, 借鸡生蛋, 实现双赢, 积极开拓南丰蜜桔加工的新路子、新方法、新渠道。

4.4 通过增强产后简易加工渠道, 拓展南丰蜜桔销售市场空间

上一篇:不过如此作文600字下一篇:新形势下的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