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

2024-05-28

省政府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精选7篇)

省政府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 篇1

江苏省人民政府文件

苏政发〔2007〕27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省政府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 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近年来,我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经费保障方面,不少地方政府投入责任不够落实、经费供需矛盾比较突出,迫切需要从完善机制入手认真加以解决。为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不断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国务院关于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4号)精神,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按照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和有利于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原则,从增强县级财政平衡能力出发,调整完善省对县、县对乡镇的财政体制,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县本级财政预算,从体制上与乡镇脱钩。通过省级财政体制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补助结合、县级财政依法统筹安排,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规范合理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预算管理制度,加强专项资金管理,严格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保证学校正常运转。

二、抓好免收学杂费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各地要认真贯彻《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财政厅省教育厅江苏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苏政办发〔2006〕67号)精神,确保免收学杂费的政策落实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位学生。继续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保证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顺利接受义务教育。对免费提供课本所需资金,经济薄弱地区由省财政全额承担,其他地区由县级财政承担。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所需资金,由县级财政按每生每年不低于300元标准列入预算。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住宿费由学校负责免除。

三、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收学杂费后,所需公用经费由政府财政全额承担。省里制定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并逐年提高,确保提前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从2007年起将免收学杂费补助资金和原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归并,2007年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为小学每生每年230元、初中每生每年350元。各县(市、区)要结合实际,按照不低于省定基准定额和免学杂费前公用经费支出标准的原则,制定本地公用经费拨款标准。省财政按照免收学杂费的补助比例安排对经济薄弱地区的公用经费补助资金,其余部分由县级财政在预算内足额安排。

四、健全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各县(市、区)要严格执行教师工资和地方补贴发放的政策规定,将所需经费全额纳入县级预算并按时足额发放。在同一县域范围内,按国家和省统一规定的项目和标准发放中小学教师工资和省标补贴,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进一步落实教师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待遇,切实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

五、构建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各地要把校舍维修改造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真正实现校舍维修改造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各县(市、区)可按照省定农村中小学生均校舍面积、学生人数、使用年限、维修改造价格等因素测算,根据新增危房当年消除的要求和校舍维修实际需要,合理安排校舍维修改造资金。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可通过教育费附加安排、在公用经费中列支和专项资金安排等多种途径筹集。各县(市、区)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主要用于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建立校舍维修“以奖代补”机制。

六、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预算编制制度。按照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要求,切实加强县级预算管理。学校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由县级财政、教育部门及学校共同组织实施,统一政策,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以学校为预算编制基本单位,将学校各项收支统一编入县级财政预算,并由县级财政部门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办理资金支付。

七、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和收费管理。各地要对改制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进行全面清理整顿,确保改制的民办学校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和“四独立”的要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严格执行招生和收费管理规定,只收取课本费、作业本费和寄宿生住宿费,严禁再向学生收取其他任何应由学校负担的费用,各项合理开支要纳入学校公用经费支出范围。进一步加大治理教育乱收费力度,确保不出现“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和“先收后退”现象。

八、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领导。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级政府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各市、县(市、区)要成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基础上,制定完善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负责各项组织实施工作。各级政府在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时要切实做到公开透明,把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责任与投入情况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各级财政、教育、审计、监察、价格等部门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安排使用、家庭困难学生界定、中小学收费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并列为教育督导的主要内容。高度重视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宣传工作,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在全社会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使党和政府的这项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努力为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各地要参照本通知要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做好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

二○○七年三月二十三日

主题词:教育 农村 经费 机制 通知

抄送:省委各部委,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军区。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7年3月27日印发

省政府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 篇2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内容

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主要政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2]。

从2007年起,免除杂费标准按省定“一费制”标准执行,即农村小学年生均160元、初中年生均235元;县镇小学年生均190元、初中年生均265元。免除杂费所需资金中央财政承担60%,其余部分,省根据2003—2005年三年平均人均可用财力在全省排名情况制定分担比例,在全省排名前三十位的县,省、市、县分担比例为15%、10%、15%,在全省排名后五十位的县,省、市、县分担比例为25%、10%、5%,其他县分担比例为20%、10%、10%。

2. 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1)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央向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的教科书,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承担。(2)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除中央免费提供国家课程的教科书外,省级确定使用的地方课程教科书也全部免费提供,所需资金由省级财政承担。(3)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建立部分科目免费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制度。中央财政每年按照循环使用教科书书款的一定比例安排资金,用于循环教科书的补充更新。

3. 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

(1) 2007年,各级政府按照分担比例和小学年生均15元、初中年生均25元的标准足额落实公用经费。(2) 2008年,中央出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即小学年生均300元、初中年生均500元。分两年将基准定额落实到位,2008年和2009年,每年落实公用经费基本标准与基准定额差额的50%。

4. 补助贫困寄宿生基本生活费。

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费给予补助,基本补助标准:小学每生每天2元,初中每生每天3元,每年在校天数按250天计算。从2008年春季开学起,享受面为寄宿生总数的23%。所需资金中央负担50%。

5. 建立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

逐步对中小学校舍进行维修改造,并建立长效果机制,所需资金省级政府按照1∶1的比例与中央资金配套,不足部分由县级政府负担。

二、实施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现状及存在问题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一件事关民生的大好事,为了扎扎实实的将这件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大事抓好,廊坊市积极采取措施,进行统筹安排,组织落实各项工作,成效显著。

1. 严格预算管理,确保资金足额落实。

为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足额落实,廊坊市积极落实各项政策要求,2008年,全市教育支出26亿元,增长45%。各级财政共投入2.15亿元,保障了城乡中小学正常运转,对13 032名农村贫困寄宿生发放了生活补助,对25所中小学实施了校舍维修改造,并免除了43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投入2 538万元,支持了市第十五小学建设;投入4 774万元,对625所农村中小学实施了取暖设施改造工程,共改造取暖面积79万平方米;投入2 184万元,用于购买取暖用煤,保证了广大农村中小学生安全取暖,温暖过冬;投入1 200万元,对21所学校实施了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工程。通过各级努力,使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了公共财政范围,农村中小学的经费来源得到了根本保障,同时,也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消除了农村孩子因交不起学杂费而辍学的现象。

2. 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使用专款专用。

为了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高效运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廊坊市先后下发了《廊坊市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廊坊市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廊坊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实施管理办法》等,并在县级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专项资金专户,从制度上加以规范,有效地防止了截留、挪用改革资金现象的发生。

3. 强化督导检查,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为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进行,对全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落实情况进行了逐县的督导检查。从检查的情况看,财政部门在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上做到了公开透明,把落实保障责任与投入情况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同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教育部门加强了对免收杂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确保免收杂费政策的顺利实施。与此同时,还积极配合审计、物价、监察等有关部门,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作为监督工作的重点内容,加强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安排使用、中小学收费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制止和纠正各种违反财政财务管理制度的行为,确保经费管理的规范、安全和高效。

总的来看,廊坊市各级财政部门积极落实中央、省有关通知精神,市县两级配套资金都足额落实到位,并按进度将保障资金拨付到位,没有发生弄虚作假、挤占、截留、挪用专项资金问题,保证了此项政策的顺利实施。同时,农村义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道远,通过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就目前的发展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财力的原因,廊坊市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仍相对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几年来,虽然廊坊市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加大,与自身相比,是大踏步的前进,但与经济发达地区仍相差甚远。二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欠账较多。截至目前,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负债数额很高,特别是个别困难县,负债已严重影响到财政的正常运行。三是由于学校规模及办学条件不同,还不能满足学校的正常运转。例如,靠自己烧锅炉供暖的学校和已经开通远程教育网络的学校维持运转方面,仅靠市以上的经费补助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等[3]。

三、实施经费保障机制的建议与措施

面对当前廊坊市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更需进一步完善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机制,各级财政部门应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切实体现教育优先,支持教育改革,强化教育经费管理,为“建设教育强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要依法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即保证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平均的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要保证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预算支出的增长,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支出占各级财政支出的比重。二是进一步采取综合措施积极稳妥地化解教育债务。在科学确定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规模、办学条件水平的前提下,严格控制农村中小学校的新增债务,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努力消除农村义务教育存量债务[4]。三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要使农村中小学的各项收支都要统一编入县级财政预算, 并由县级财政部门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规定办理资金支付。实行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每个学校都应编有一个预算文本,在资金上给予充足保证。四是进一步深化和强化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机制。严格按照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的要求,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各县应建立县级教育集中核算中心,对农村中小学经费实行由县级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的方法,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的高效运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五是进一步规范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研究制定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评估、统计报告等一系列配套制度,使国有资产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根据现实发展与需要,提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思路和办法。推动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六是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积极推行并不断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等制度,深入开展治理教育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坚决制止挤占挪用教育经费,规范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地方教育基金的征收管理工作,切实做到足额征收,合理使用,规范管理。

摘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关系重大、意义深远, 其可以惠及亿万农民群众, 可以促进农村中小学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提高办学质量, 并有力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归纳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内容, 分析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现状和问题, 提出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义务教育

参考文献

[1]谢旭人.切实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N].中国教育报, 2007-06-21.

[2]常锡光.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与软预算约束——基于贫困民族边疆地区的调查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2) .

[3]丁延庆, 薛海平, 王莉红.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效果初探[J].教育与经济, 2008, (4) .

省政府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 篇3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问题;对策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方面存在的不足

1.缺乏完善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责任划分模式

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经费投入责任划分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影响着经费保障机制的运行质量。现阶段,我国各省及其以下各级政府所制定的义务经费责任划分模式大致相同,而该种划分方式却没有将农村义务教育与各区域间的教育差异以及其自身的特殊性相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短缺。此外,一般情况下,是由各级政府按照一定比例来分担农村义务教育项目经费。而分担比例却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没有进行量化。部分地方政府为了降低配套资金,有时会将公用经费或是学生人均学杂费标准低报,这就导致了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减少的现象发生。再者,部分地方政府不能足额落实或是不落实本机财政配套资金,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落实率低的现象以普遍存在。

2.缺乏健全的教育经费管理机制

现阶段,我国政府进行义务教育拨款还不够公开透明,大多数情况下只有直接经办人以及少数决策者知道,这就难以对经费拨款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有效监督从而就为贪污腐败的不良现象提供了温床,并助长了不正之风,使得以往教育经费被挪用、滥用等现象屡禁不止。

3.缺乏行之有效的预算制度

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学经费的预算是于政府定额定项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也就是先由财政部门与教育行政部门對学生人均经费支出项目以及拨款定额进行明确规定,再由学校在此框架下开展收支预算。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因为,省级所核定的公用费用与生均杂费都比较低,如若没有充分考虑农村教育的特殊性就直接生搬硬套,就容易致使农村学校农用经费不足,绩效管理与自主发展都受到制约,并逐渐加大农村学校的债务化解难度。此外,预算管理与采购行为相脱节,导致采购行为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二、对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议与措施

1.明确各级政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与县政府的主体责任

针对于缺乏完善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责任划分模式所导致的经费运行无法保障的情况,笔者认为应将各级政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与县政府主体责任予以明确,通过采取这一措施能够较为有效地解决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运行问题。

(1)明确各级政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

首先,各地方政府在面对较为紧张的财政资金情况下,为了有效地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地投入应对财政支出进行一定的优化,以此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以及确保及时投入。其次,各地方政府应就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制定出与国家财税体制相配套的机制,并根据该机制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予以明确。就当前我国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政府投入来看,4个级别的政府即中央、省级、地(市)以及县级政府是其投入的最主要来源,这其中前两级政府承担起约80%的经费投入,而后两者分别承担10%。最后,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安排中,目前主要实行县级财政统一管理,县级政府根据本地区教育情况统筹安排该经费使用。

(2)明确县政府主体责任

为了切实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得到充分地使用,将该经费的管理者县政府主体责任进行明确至关重要。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着手:首先,确保每年所拨付教育经费增长必须大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其次,县政府应将执行中超收安排教育经费与新增经费纳入下一阶段投入中。最后,强化县级政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使用明细社会公开,通过这一的方式不但能够使得县政府的主体责任在社会监督下得到良好落实,同时更有利于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得到有效地使用。

2.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拨款与使用过程的监督工作

第一,国家政府部门应提高对各地区及其下属乡镇的义务教育拨款透明度。第二,应健全我国义务教育资金管理制度,并要求各级政府定期将义务教学详细拨款情况进行公开,将教育经费的拨款公开化与透明化,接受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教师与学生家长的监督。第三,应强化义务教育经费的使用监督力度。学校应严格遵循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经费使用标准与范围,并每隔一段时间将学校的收支情况进行公布,一旦出现私自挪用或滥用义务教育经费的行为,应及时进行责任追究。第四,应积极结构件义务教育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机制。第五,应实行农村教育事业费专款专用制度。

3.加大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的筹措力度

首先,针对农村学校的特殊性,国家可出台相关政策,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农村义务教育各项公用经费制定统一的标准,不仅能为学生进行年度预算的编制提供便利,而且还方便对公用经费的使用进行统筹规划。除此之外,各级财政部门还能够根据农村学校预算的执行情况来进行有效的检查与监督,避免公用经费被滥用或挪用的情况出现。其次,相关政府部门还可以结合农村学校的实际需求,合理加大公用经费的筹措力度,并保证能够确保农村学校的基本开支得以保障。

参考文献:

[1]聂劲松,彭天文,陈竖.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调研报告[J],当代教育论坛,2005,(5).

[2]于相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带来的影响及其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07,(1)

省政府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 篇4

为了全面构建我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巩固“普九”成果,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意见》(甘政发〔2006〕6号)和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暨“两基”

攻坚工作会议精神,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深刻理解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

农村义务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来,确立了“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市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精神,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认真实施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两基”攻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积极落实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两免一补”政策,使我市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促进了全市农村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但是,随着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现,主要是:各级政府投入责任不明确,缺乏合理的经费分担机制;财政投入总量不足,经费保障水平较低;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供需矛盾突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缴费上学,农民负担较重等。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九”成果的巩固,不利于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必须深化改革。在全国上下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中央做出了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大决策,从理顺机制入手,解决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等问题,这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执政为民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农村发展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证;是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完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中,中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这不仅是对我市农村义务教育的极大支持,而且对提高我市农村义务教育水平,更好的发挥农村义务教育在推动全市农村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各县(区)必须按照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精心组织,扎实工作,把中央、省上的这项惠民政策和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二、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按照中央确定的“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将逐步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省、市、县(区)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经费省级统筹、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

(一)全部免除农村地区(包括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免学杂费资金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共同分担,中央财政承担80,省级财政承担20%。免杂费标准为:农村初中每生每年200元,县镇初中每生每年230元,农村小学每生每年150元,县镇小学每生每年180元,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免杂费标准按照县镇初中标准执行;贫困家庭寄宿生按县(区)寄宿生总数的50%掌握,补助资金由市、县(区)财政按2∶8比例共同承担,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39元,并逐年有所提高。县(区)财政部门要调整支出结构,积极筹措经费,足额落实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资金。开学后新增学生的免杂费资金和补寄宿生生活费资金由县(区)财政自行解决好范文

(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在免除学杂费的同时,要落实市财政局、教育局转发的省财政厅、教育厅《关于下达甘肃省中小学公用经费和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的通知》(平市财教〔2005〕98号)规定的农村中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承担80%,省级财政承担20%,具体补助标准为:初中每生每年32元,小学每生每年24元。

(三)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中央将根据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和

校舍生均面积、使用年限、单位造价等因素,分省测定每年校舍维修改造所需资金,并由中央和地方按照5∶5比例共同承担。

(四)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中央继续按照现行体制,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经费给予支持。省级也将继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照国家标准按时足额发放。

(五)逐步完善

城市及农垦、林场等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城市义务教育也要逐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在平凉城区学校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属于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子女、残疾人子女、家庭困难的残疾学生及农村二女结扎户学生全部享受免学杂费政策。享受城市“低保”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学杂费所需资金由市、区财政按3∶7比例共同承担;残疾人子女、家庭困难的残疾学生及农村二女结扎户学生免学杂费所需资金,按照学生所在学校的隶属关系由市、区财政分别承担。符合条件的学生需提供相关有效证件,由所在学校登记造册并公示无异议后,享受免学杂费政策。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平凉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与所在学校城市学生享受同等政策。

农垦、林场等所属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与本县(区)教育部门办学校执行同等政策,所需经费按照现行体制予以保障。

三、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步骤

全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从2006年春季开学起全面实施,分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

(一)2006年,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安排公用经费补助资金,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启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保障新机制;市、县(区)财政补助困难寄宿生生活费,免除平凉城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子女、残疾人子女、家庭困难的残疾学生及农村二女结扎户学生学杂费。县(区)财政要科学合理调动资金,保证运转资金及时到位,确保农村中小学正常运转。

(二)2007年,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做好各项改革工作,巩固2006年全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成果,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2008年,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全部达到市财政局、教育局转发的省财政厅、教育厅《关于下达甘肃省中小学公用经费和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的通知》(平市财教〔2005〕98号)规定的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中央财政安排资金扩大免费教科书覆盖范围。

(四)2009年,中央出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我市执行的省定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低于中央基准定额的差额部分,当年安排50,所需资金由中央和省级财政按照8∶2比例共同承担。

(五)2010年,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按国家制定的基准定额全部落实到位。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改革政策落实到位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十分艰巨。各县(区)、有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增强工作责任感、紧迫感,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统筹安排,落实到位。

(一)成立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了全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见附件),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各县(区)政府也要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财政和教育等有关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协同工作。各县(区)要按照市上的实施意见,认真制定本县(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

(二)明确责任,强化资金管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实行由省级政府统筹落实、管理“以县为主”的制度。市政府负责制定全市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具体政策和配套管理办法,确定市、县(区)政府的具体责任,安排转移支付和市级承担的资金。县(区)政府作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直接管理者和使用者,要根据政策规定,建立科学规范的专项资金管理、学校经费预算、公用经费管理等各项制度,管好用好各项义务教育经费,具体内容包括:将农村中小学各项经费全部纳入预算,科学合理分配资金;建立健全科学规范、高效快捷的资金拨付制度,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严禁挤占、截留、挪用教育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全面清理现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政策。学校按“一费制”规定收取课本费、作业本费两项代收费项目和寄宿生住宿费外,不得向学生收取其它任何费用,坚决杜绝乱收费。县(区)财政原来安排的义务教育经费要继续保留,并加大对贫困寄宿生的生活补助,防止发生经费投入上的“挤出效应”,确保中央、省、市和县(区)同步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

(三)加快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依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实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加强农村中小学编制管理,加快清退不合格和超编教职工;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提高农村中小学师资水平;完善城镇教师、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支教、任教服务制度,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支持力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推进农村办学模式改革,进一步加强“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严格控制农村中小学教科书的种类和价格,推行教科书政府采购,逐步建立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强化学校内部管理,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规范教学秩序;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义务教育评价体系。促进教育公平,防止教育资源过度向少数学校集中。

(四)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改革政策落实到位。各县(区)政府在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时要切实做到公开透明,要把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责任与投入情况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并向社会公布,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财政、教育、物价、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安排使用、贫困学生界定、中小学收费等情况的监督检查。积极推行农村中小学财务公开制度,主动接受师生员工监督。切实改进和加强教育督导工作,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和教育综合改革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教育督导部门督政、督学的职能。通过齐抓共管,真正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成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和阳光工程。

省政府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 篇5

绩效评价自评报告

张家口市教育局、财政局:

根据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河北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绩效评价暂行办法》的通知(冀教财[2011] 号)(文件)要求,我们对全县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情况开展了绩效评价。现将评价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总体资金安排及落实情况: 全年公用经费1747万元(其中,中央1012万元、省562万元、县财政配套173万元);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206万元(其中,中央111万元、省53万元、县财政补助42万元);为全部学生免费提供的教科书都按有关规定在每学期开学初免费发放给学生,资金由中央负担(春季176.82万元、秋季202.60万元);校舍维修资金260万元(中央130万元、省130万元)。上述各项资金当年已全部落实到位。

1、保障措施

(1)为切实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领导。按照冀政[2006]86号、冀财教[2006]111号、112号、113号和114号四个配套文件规定,县政府早在2006年9月已成立了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由教育、财政、计划、宣传、监察、劳动保障等相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同时,依据上级文件要求并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阳原县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方案》,确定了我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改革的基本原则、实施范围、主要内容、资金管理和组织领导等各项措施,为进一步做好教育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运行以来,随具体情况及时变更领导小组成员,及时印发和公布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定期就保障机制改革问题召开政府常务会或办公会等,协调处理改革中的问题,切实履行了领导职责。

(2)为切实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顺利实施,确保资金运行的规范性,早在2007年2月县财政局就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地方财政专户,并成立了财政集中支付教育分中心,专门负责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的支出审核与监管,在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主权、会计主体法律责任不变的前提下,实行财政集中支付制度。基层学校全部实行报账制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杜绝不合理的开支。运行模式执行至今,一直能够按照职责分工较好地履行职责。

(3)为进一步规范运作,县教育分中心制订了相关的规章制度,教育局出台了经费使用和管理制度及考评制度。

(4)为切实提高新保障机制下财会人员的素质。2006年8月,县教育局计财股长参加了由市教育局财务科组织的、中央教科所举办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培训;2007年2月,县教育局计财股主管会计参加了省教育厅财务处举办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预算编制”培训。随后,教育局组织全县中小学校长和财务人员进行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培训,分发了预算编制培训资料。2007年初,县教育局组织了各学校预算编制的试编制工作。2007年7月份,教育局、财政局再次分别派专人参加了省教育厅、财政厅联合在廊坊举办的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培训。2010年11月份,教育局又派专人参加了省教育厅在石家庄举办的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培训。并于当年12月底再次对全县各学校的财会人员进行了针对2011年学校预算编制工作的系统培训,并印发了培训资料。通过这些措施,正确理解和执行中央政策,提高具体操作层面的规范性。

2、预算编制及落实情况

(1)2010年开学前,由教育局计财股牵头,组织全县37所具有独立核算资格和职能的中小学(2所完全中学、1所特殊学校、9所初中、18所小学、7所一贯制学校)开展了预算编制工作,按照“二上二下”的编制流程,到4月初全部完成并已呈报市教育局和县财政局。具体情况见阳原县2010年《学校预算编制综表》、《阳原县中小学2010年预算编制说明》。

(2)按照2010年的预算控制额度进行的学校预算编制:①全县按(小学355元生/年、初中555元生/年;)生均补助标准,中小学公用经费补助总额1733万元(年底实际执行1747万元),按照分担额度指标,其中,中央1040万元(年底实际执行1012万元)、省347万元(年底实际执行562万元,含划转市级的173万元)、市173万元(年底实际已由省级划转执行173万元),县财配套为173万元;②2010年,共有寄宿生7958人(其中小学3323人;初中4635人)。全县核定享受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的学生,春季补助2191名(其中小学981人、初中1202人、特校8人),按原定标准(小学250元/生.学期、初中375元/生.学期、特殊教育学校500元/生.学期),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共计70万元(省28万元、县财政配套42万元)。春季小学初中享受补助比例分别为29.88%和25.93%;秋季补助2656名(其中小学1096名、初中1552名、特殊教育学校8名),按原定标准(小学250元/生.学期、初中375元/生.学期、特殊教育学校500元/生.学期),贫困寄宿生生活费共计86万元(中央86万元),秋季小学初中享受补助比例均达33%以上。全年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共计156万元(年底实际执行206万元,其中用于提高补助标准的50万元待县级承担的10.3875万元配套后即可拨付执行);③2010年春季为23278名小学生和10095名初中生免费提供了教科书和辅助学习资源,共计资金176.82万元(其中小学95.05万元、初中81.77万元);秋季为24195名小学生和10880名初中生免费提供了教科书和辅助学习资源,共计资金202.60万元(其中小学100.16万元、初中102.44万元)。④校舍维修资金260万元(中央130万元、省130万元)。按照省级下达的控制额度,需县级财政配套的资金足额已纳入了年初财政预算,下达了预算批复。并于当年全部落实到位。

3、资金管理情况

(1)中央和省级资金、市级和县级配套资金年底前都已拨付到位。(2)资金全部集中在县教育支付分中心实行统一管理,分校核算。(3)资金支付相对及时,年底前全部。

(4)会计核算及帐务处理。县城中小学全部实现了会计电算化,所有学校支出票据合法有效,账务处理规范,无白条入帐等违规行为发生。

(5)按照规范程序进行贫困寄宿生界定、审批,及时、规范发放生活补助,签字手续齐全、档案整理规范,无违规行为。

(6)公用经费(含取暖费)分校核拨标准符合(小学年均355元;初中年均555元)要求,无挤占、截留、挪用问题,也未发现违规收费问题。(7)未发现虚报学生人数,套取国家专项资金问题。

4、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实施情况

我县2010年按规划实施的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共3个,涉及3所学校。具体情况是:

①中央资金130万元,用于东堡小学和东井集中学教学教辅用房建设项目。东堡小学规划建筑面积560㎡,总投资80万元;东井集中规划建筑面积480㎡,总投资50万元。

②省级资金130万元,用于高墙小学教学楼建设项目,规划建筑面积1800㎡,总投资220万元(其中省级专项资金130万元、台塑集团捐资45万元、省教育厅45万元)。

上述项目中的东堡小学和东井集中学都已实施并于当年10月底竣工验收,交付使用;高墙小学于当年 月开工,工程在建,预计2011年8月底前可竣工验收,交付使用。

(1)各项目实施与上报规划基本一致,无擅自修改和增减行为。(2)各项目符合已制定的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并结合了校舍安全工程规划,且安排适施的项目均为长期保留学校,近期拟撤并学校都不在规划和实施之列。

(3)工程土建资料齐全。每个项目获取立项批复后,都办理了招投标手续,有工程预、决算、施工图纸、监理日志、竣工验收报告、竣工验收审计报告等工程档案资料。

(4)已竣工并经验收后交付使用的项目工程,都未发现质量问题。(5)年危房改造率达80%以上,年危房发生率一直控制在2%以下。

二、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从新机制实施以来的运行情况看,公用经费切实得到了有效保障,并能合理使用,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各校经费都能维持运转,但仍相对欠缺。现针对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建议如下:

1、鉴于现行的经费保障标准所限,学校仅能在低水平上勉强维持运行,距离中小学硬件的标准化建设、现代教育资源的配臵、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实验教学的普及等方面的要求,尚有很大的差距。例如:多媒体教学“班班通”、校园网尚有待增加经费投入,实现普及;信息技术和实验课的开设等,都需投入大量的经费用以购臵和维修维护,同时也需支付相当数量的水电费用。而以现行的保障标准,确实难以满足当前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求,特别是规模较小的农村薄弱学校,更是捉襟见肘,难以为继。为此,建议各级政府,拓宽资金筹集渠道,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补助标准,经测算,年生均公用经费应达到小学600元/生、初中800元/生,方可保障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实施。

2、我县地处河北省西北部高寒地区,每年取暖期都在5个月(10月初至次年4月底)左右,取暖费支出较大。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近年来煤价不断上涨;二是取暖设施改造后,取暖成本有所增加。现生均55元的补助标准远远不能满足各学校取暖需求,甚至出现了部分薄弱学校取暖费用占到全年公用经费支出总额70%的现象,有的学校为节省取暖用煤,不得不闲臵暖气设施,再改用炉具取暖。为此,建议省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各县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提高相应补助标准,足额补助取暖费用,以满足冬季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有效实施。

3、县政府安排到教育系统的自收自支人员(如退伍兵、合同工人等)、学校临时雇佣的工勤人员工资等经费,按照《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冀财教[2006]112号)第三条之规定:“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是指保证农村中小学正常运转,在教学活动和后勤服务等方面开支的费用。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包括: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实验实习、文体活动、水电、取暖、交通差旅、邮电,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等购臵,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方面的开支。”所以都未纳入预算,没有着落,确需解决。

三、评价结果和结论

依据《河北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经逐项自查自评,我们认为我县的经费保障措施是有效而完善的,自评得分9分;预算管理相对到位,公开公示工作不够及时,仍有欠缺,自评得分18分;资金管理,运行状态较好,自评得分36分;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管理,严格规范,实施过程手续完善,资金使用发挥了最大效益,自评得分30分。

综合评价应得93分,结论为优秀。

阳原县财政局 阳原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

省政府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 篇6

今天召开的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传达和贯彻落实xx、自治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我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年1月20日,自治区召开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明确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新机制,将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农村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面貌,是一项惠及各族人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为全面贯彻落实xx、自治区有关要求,切实推进好此项改革,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国家继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后的又一项重大决定,是党中央、xx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改革,给农村义务教育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自治区党委、政府也高度重视,专门召开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对改革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充分认识这项改革的历史背景和重大意义。要从大局出发,增强做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xx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要求上来。要在工作重心和工作精力的分配上,把这项工作作为头等大事,“一把手”亲自负责,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倒计时安排工作,一抓到底。确保今年春季开学时,按照xx和自治区的要求,顺利实施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相关工作。

二、全面准确把握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

这次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从今年开始实施,准备用5年时间,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构建起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新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问题。这次改革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大突破。

1、明确政府责任,规范保障制度

这次改革的关键和重点突破是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明确各级责任,自治区地县分担,经费省级统筹,管理以县为主”的新机制,确保各级政府完全负担起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

第一,明确各级政府分担责任。改革把明确政府的责任作为重点,实行中央与地方分项目、按比例的分担办法,明晰了中央与地方的经费分担责任。自治区的资金分担方案是:免学杂费和提高公用经费水平资金,中央和自治区的分担比例为8:2,其中,杂费补助自治区的分担任务全部由自治区本级承担,提高公用经费水平自治区的分担任务由地县财政承担;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中央与自治区的分担比例为5:5,其中,自治区的分担任务由自治区与地县按9:1承担;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贫困生生活费补助资金自治区本级与地县财政按7:3承担;贫困学生免教科书资金,由中央和自治区全额承担。

第二,管理以县为主。县级政府作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直接管理者和使用者,要按照改革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将农村中小学各项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科学合理地分配资金;建立健全科学规范、高效快捷的资金拨付制度,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乡镇级政府,也要按照xx和自治区的要求,履行好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应有职责。

2、免除学杂费,受惠覆盖面大

省政府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 篇7

这次会议的内容非常重要。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要求,安排部署我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前面,教育、财政的同志对此项工作作了具体安排,元英市长对做好这项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我表示同意。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保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程。这次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推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使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也是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的必然要求,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影响深远的大事。

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党和国家一直十分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大幅度增加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在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过程中,始终将农村义务教育改革纳入农村综合改革的大局,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和政策,农村中小学生入学率巩固率明显提升,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依然是低水平、不全面和不巩固的。农村教师水平和教学质量不高,日益成为农村义务教育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农村学校管理滞后,办学水平亟待提高。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方面,仍然存在着各级政府投入总量不足、保障水平偏低、农民教育负担较重等突出问题。这些都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的发展,必须从理顺机制入手,建立起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目前,我国农村地区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提高我国农村地区人口文化素质,已经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当前低水平、维持性的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保障机制,解决农村义务教育中经费保障不足、投入责任不清等问题,在新的起点上,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高我国农村地区人口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农民脱贫致富的能力,更好地发挥教育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推进公共财政建立,减轻农民负担的重大举措。让公共财政更多地覆盖广大农村,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亿万农民,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农村义务教育是农村最大的公共事业,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体现,是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方向。农村税费改革之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农民承担,农村教师工资一部分来源于农村教育费附加,公用经费主要来源于向学生收取的杂费,校舍的维修改造经费主要来源于农民的集资和投工投料。这个体制为我国在上世纪末实现“两基”宏伟目标做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改革过去那种农村义务教育以农民为主的办学机制势在必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财力的增长,国家决定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也为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创造了条件。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必将大大减轻农民的负担,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将为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新机制建立后,农村学校公用经费将有较大提高,一些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将得到根本解决。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广大校长和教师可以集中精力抓好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新机制的建立将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使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总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将为高质量、高水平地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提供有力保障,促使农村义务教育向更高水平迈进。

二、明确责任,落实资金,扎实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

国务院《通知》提出了“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改革原则,要求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这次改革的关键和重要突破是,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分担,经费省级统筹,管理以县为主”的新机制。这一保障机制,责任明确,措施得力,便于各级预算安排和监督检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有教职工工资经费、公用经费、校舍维修改造经费、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经费等四大项。这次改革,除教职工工资在现行体制下加大保障力度外,其余三项,由中央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及财力状况,对西、中、东部地区实行不同的分担比例予以保证。对免学杂费和提高公用经费水平的资金,中央与地方的分担比例是,西部地区为8:2,中部地区为6:4,东部地区除直辖市外,按照财力状况分省确定。对校舍维修改造资金的分担比例是,中西部地区为5:5,东部地区主要由地方承担,中央给予适当奖励性支持。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的资金,中西部地区由中央全额承担,东部地区由地方自行承担;对贫困寄宿学生进行生活费补助的资金,由地方承担。按照国务院要求,湖南省财政厅根据2004年我省各县人均可用财力确定地方配套部分按四类标准分担,即:一类是38个贫困县,由省、市、县按8:1:1比例分担,为了减轻贫困县的财政压力,最近,省政府决定,免除国扶县、省扶县县级财政在新机制中承担的资金,由省级财政统一安排。二类是人均财力在2万元以下的县,由省、市、县按6:1:3比例分担;三类是人均财力2万元至3万元的县,由省、市、县按5:1:4比例分担;四类是人均财力在3万元以上的县,全部由县财政承担。我市在地方分担比例中,石门县属第一类,其他区县(市)均属第二类。各区县(市)政府要按照国务院和省里的文件规定,履行好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应有职责。

(一)要足额安排地方配套资金

据测算,这次改革我市每年将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16559万元。其中:免杂费并补助公用经费和校舍维修改造经费中央分别补助8337万元和1332万元;省财政分别补助3461万元和830万元;市财政分别补助556万元和133万元;县级财政配套分别为1542万元和369万元。在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中,中央补助资金占58.39%,省级财政补助资金占25.91%,市级财政补助占4.1%,县级财政配套占11.53%。由此可以看到,在整块资金中,中央拿了大头;在地方配套资金中,省里拿了大头。各区县(市)政府对该拿的资金不能打任何折扣。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中部地区今年启动校舍维修改造新机制,2007年全面进入保障新机制。对于今年启动的校舍维修改造新机制县级配套资金,各区县(市)政府要调整预算落实,对明年保障新机制所需资金要在预内足额安排,不留缺口。我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新机制所需资金必须从新增财力中安排,各级财政已经安排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改革实施以后不能撤出或减少,要继续用于支持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总之,遵照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依法落实义务教育经费,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认真做好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

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农村税费改革进入了全面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就是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据有关部门调查,农村中小学乱收费金额已占涉农乱收费的一半。要减轻农村教育负担,首先要免除农民子女缴纳的学杂费,这为制止各种乱收费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是继全面取消农业税之后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的又一重大举措。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统一部署,我市从2007年全面进入保障新机制,从明年春季起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这项工作涉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各级政府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把中央这一惠农政策深入细致、扎扎实实、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把好事办好。工作中,特别要注意四个问题:第一,要确保农村和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都能够按照规定享受到免除学杂费的政策。同时,把由于统计口径原因填报为“城市学生”的农村学生和把由当地政府委托承担义务教育并执行公办教育收费标准的民办学校中就读的农村学生全部纳入免杂费的范围。坚决杜绝该免而未免的现象发生。第二,要确保免除学杂费后的财政补助资金包括预内公用经费落实到位,绝不能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转。第三,要对农村中小学的各种收费进行清理,绝不允许“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大家在认识上要避免一个误区,就是不要把新机制实施前的一些不正当收费作为正常的经费来源。如果学校的所谓收入来源于不正当收费,就应该从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坚决取消。学校按照国家规定开展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和各种基本办学开支,一律在财政安排给学校的公用经费预算中开支,不允许通过向学生收费来解决。要进一步控制农村中小学校教科书的种类和价格,学校不得向学生统一征订教辅资料。实行新机制后,学校除代收课本费(享受免费教科书学生除外)、作业本费和需要搭餐、寄宿的学生的搭餐费、寄宿费外,不得向学生收取其它任何费用。乱收费一经发现,要坚决查处,并追究学校主管部门与校长的行政责任。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学校搭车收费和乱摊派行为,也坚决抵制。第四,各区县(市)政府要在预内足额安排中小学教师政策性津补贴所需经费,确保中小学教师政策性津补贴按时足额发放。不允许把缺口留给学校。另外,教师的继续教育经费要按规定落实到位,不得加重教师个人经济负担。

(三)科学规划,确保校舍维修改造资金落到实处

自2001年以来,全市共投入3.15亿元,改造中小学危房面积88万平方米。对于保障学校安全、改善办学条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现行的危房改造办法是一种临时性、应急性的措施,采取集中组织和项目管理方式,有待于改进。国务院提出从2006年起建立校舍维修改造的长效机制,把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纳入经常性、制度化的轨道。这就对中小学危房改造提出了新的要求,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资金不允许冲减原来中小学建设的几个“硬口子”资金;校舍维修改造资金要与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用于教育的10%的危改专项资金、一般转移支付高于25%用于教育的资金、城市教育费附加等专项资金捆绑用于学校建设。不得因为建立了校舍维修长效机制而将其他几个硬口子资金挪作他用。全市可以算一个大帐,长效机制建立以后,全市用于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至少有四笔“硬口子”资金来源,一是长效机制专项,全市有2664万元,二是税费改革转移支付65%用于教育,其中10%用于中小学基本建设,全市有1458万元;三是一般转移支付,省政府要求高于25%用于教育,我市原来规定一半用于“两免一补”,另一半用于中小学危房改造。新机制建立后,免杂费资金已经解决,这笔资金应全额用于中小学建设,全市每年约有2000万元;四是城市教育费附加除市城区外每年保守计算应该有1000万元。这四笔资金合计7000余万元。如果农村中小学新建房屋按每平方米500元计算,全市每年可以新建14万平方米的教学生活用房。今后每年都有这笔资金,要用好这笔资金有一个科学的规划问题。结合“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各区县(市)政府要科学制定中小学建设布局调整规划,校园平面规划,项目建设规划。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避免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实施。

从2007年春季开学起,我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就开始实施。现在距中小学放寒假只有不到三个月时间,要把这项工作布置下去,春季开学前,各项资金报付到位,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同时,这项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必须精心组织,扎实工作,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进行。

(一)加强领导。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举措,是一项使广大农民和子孙后代充分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各级政府一定要深刻认识改革的重大意义,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决策精神上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上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切实履行好工作职责。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要求,区县(市)要成立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这项改革的领导;要搭建工作班子,抽调精兵强将,制定工作方案;要周密部署,建立高效的工作机制,为顺利实施这项改革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加强配合。这项改革,涉及许多部门,需要各部门之间密切配合。一要从讲政治的高度,顾大局,增强协作意识,搞好协调配合;二要注重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三要建立必要的工作机制,党政领导要定期召开会议,共同研究及时解决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新机制改革工作开个好局。

(三)落实责任。按照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的筹集、拨付以及管理。目前,市本级应承担的改革经费已经足额落实到位。区县(市)财政部门要负责统筹落实应承担的经费,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落实到位,同时要加强资金调度,在省财政下达预算控制数后,各地可先行预拨部分国库资金,落实到校,不要因为资金拨付问题影响学校正常运转。各级教育部门要负责做好规划,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强学校管理,切实管好用好每笔资金。

(四)加强管理。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既要讲增加投入又要讲严格管理。通过这次保障机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运转经费和建设经费有了基本保障,规范经费管理、规范中小学建设项目管理的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各地要高度重视管理工作,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方面狠下功夫。一是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校预算编制制度。这是规范农村中小学经费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农村中小学经费管理的难点。要通过建立新机制,进一步规范农村中小学校收支、经费拨付、物资采购和资金管理监督等环节,保证学校的每笔正当开支有根据、有来源、有保障、有效益、有监督。要按照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的要求,遵照事权、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大胆探索“拨付及时、监管到位、方便快捷”的“校财局管”的路子。要从体制、机制上防止支出混乱和挤占挪用现象发生。对挤占、挪用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拖欠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以及不及时修缮危房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在新机制运行下要使教育财务管理有一个新的突破;二是各区县(市)政府要科学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按照财力状况分制定学校建设项目库,同时,建设、国土、规划要会同教育部门切实加强建设项目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在新机制运行下办学条件要有一个新的突破;三是全市既要抓财务管理软件建设,通过财务制度建设,按照依法依规依程序的要求,安排各项支出。县级财政要实行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同时要切实抓好财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加强对财政、教育两部门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与此同时,又要抓财务管理硬件建设,要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规范中小学收费和财务管理工作。在全市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过程中使全市财务管理水平有一个新突破。

(五)加强监督。各级政府在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时要做到公开透明,要把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责任和投入情况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财政、教育、物价、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安排使用、贫困学生界定、中小学收费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各级人民政府要改进和加强教育督导工作,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教育综合改革,作为“两项督导”的重要内容。通过齐抓共管,真正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成为德政工作、民心工程和阳光工程。

上一篇:庆同小学下一篇:元旦文艺汇演校长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