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通知

2024-10-17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通知(精选10篇)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通知 篇1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通知

冀政办函[2006]28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为贯彻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国务院令第456号,以下简称《条例》),做好我省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切实保障全省农村五保对象生活,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加强领导,充分认识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重要性

农村五保对象是农村中最困难的弱势群体。为切实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对五保供养的原则、对象、内容、方式及监督管理等方面都做出了新的规定。明确五保供养资金在地方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这不仅是资金来源渠道、供养性质及责任主体的重大转变,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使农村困难群众共享改革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条例》精神,把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摆上重要工作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好本级实施方案,统筹安排,建立目标责任制,切实抓紧抓好。

二、认真搞好调查摸底,全面掌握五保工作底数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采取各种形式做好《条例》的宣传普及工作,确保《条例》进村入户、家喻户晓。要以县(市、区)为单位,逐村逐户调查。对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人员要登记造册,建立供养对象数据库,并全部纳入供养范围,做到应保尽保。经认定后的五保对象要签订供养协议,明确供养责任,建立个人档案,发放《农村五保供养证书》。《农村五保供养证书》由省民政部门根据上级部门提供的样式监制。各地摸底工作要在今年6月底前全部完成,审核发证工作要在9月底前完成,新审批五保对象的供养待遇要在11月底前兑现到人,落实到户。

三、科学测算,合理确定五保供养标准 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条例》要求,根据当地五保供养对象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的生活需求,并考虑五保对象中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所需要的费用,按照不低于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科学测算,制定标准。具体标准由县(市、区)民政部门提出,与财政、物价、统计等部门协商后报同级政府审批,经省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我省五保供养标准以县(市、区)为单位制定,原则上分散供养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1200元;集中供养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1500元,并随着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时调整。今年各地确定的供养标准务必于9月底前报省民政厅。

四、加大资金投入,足额列支五保供养经费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增强公共财政意识,积极调整支出结构,确保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及时到位。我省农村五保供养资金,主要由县级财政承担,省、市财政对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年初,县级政府要根据需要足额列入预算,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坚决杜绝虚列预算、列而不支和挤占、挪用五保经费的现象。要多渠道筹措资金,有农村集体经营等收入的地方,可以从农村集体经营等收入中安排五保供养资金,用于补助和改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生活;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将承包地交由他人代耕的,其收益归五保供养对象所有;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向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敬老院建设提供捐助和服务。集中供养经费由各级财政部门根据民政部门提供的用款计划直接拨付敬老院;分散供养经费可由财政部门根据民政部门提出的用款计划,通过银行或邮局直接发放到户。市、县(市、区)要安排必要的管理经费,确保五保供养工作的正常运转。

五、加强服务机构建设,提高五保供养服务管理水平

各级政府要把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必要的资金、设备,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提高五保供养集中供养率。五保供养机构建设要打破乡镇行政区划界限,以县(市、区)为单位,本着方便五保对象生活、便于管理和整合资源的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利用乡镇闲置资源,改造和完善现有农村敬老院服务设施,集中兴建区域性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原则上每10万农村人口要有一所规模较大、设备齐全、环境优美、管理规范的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要积极推进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五保对象广泛参与的民主管理机制。要选配素质高、责任心强、思想作风正派的管理和服务人员做好服务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积极扶持供养服务机构根据自身条件开展农副业生产经营活动,以改善五保对象的生活。

六、加强监督,确保五保供养政策落实到位

各市、县(市、区)和乡镇政府要按照《条例》精神,尽快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五保供养管理制度,力争年底前基本形成上下协调配套的五保供养制度体系。成立由民政、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参加的监督管理机构,建立定期检查和情况通报制度,监督检查五保供养政策的落实和资金的使用管理。对认真做好五保供养工作,政策落实到位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落实供养政策不力、弄虚作假、贪污挪用和截留五保供养款物的,要严肃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建立五保供养公告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开五保供养待遇的申请条件、程序、民主评议情况以及五保供养的标准和资金发放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二00六年四月二十七日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通知 篇2

通知如下:

一、加强美容医疗机构管理

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严格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校验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设置审批和校验美容医疗机构,同等条件下优先设置审批社会资本举办的美容医疗机构。

二、加强医疗美容从业人员管理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严格按照《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开展美容主诊医师、医疗美容护理管理。尚未开展美容主诊医师管理工作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尽快开展或委托中介组织开展美容主诊医师认定工作,并加强管理。

三、加强医疗美容项目管理

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美容医疗机构的不同级别、类别以及《医疗美容项目分级管理目录》(卫办医政发[2009]220号),核定其执业范围。对于超范围开展医疗美容项目的,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四、加强医疗美容广告管理

美容医疗机构发布医疗广告,应当按照《广告法》及《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凡未获得批准发布医疗广告,虚假宣传或夸大疗效的,要依法依规予以处理。

五、加强美容医疗机构信息化管理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通知 篇3

加强全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通知

(黔府办发〔200〕92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农村公路(包括县道、乡道和村道及其桥梁、隧道和渡口,下同)是全省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重要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对保障广大农民群众出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为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和养护,巩固农村公路建设成果,确保农村公路畅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通知如下:

一、明确管理养护目标

坚持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并重的原则,建立健全省、市、县、乡、村五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系,以县级人民政府为管理主体,落实管理养护责任、资金、人员,2012年实现县、乡、村道全面管理养护;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常态化和规范化,2014年建立符合我省实际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运行机制,实现有路必养、养必优良,有路必管、管必到位。

二、落实管理养护责任

(一)省交通运输厅负责制定全省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编制下达养护计划,监督检查养护计划执行情况,统筹安排养护资金,指导管理养护工作。省公路局负责全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行业管理和业务技术指导,监督检查管理养护质量,参与编制养护计划,监管养护资金,监督管理养护工作。

(二)市(州、地)交通运输局负责编制上报辖区内农村公路养护建议计划,监督检查养护计划执行情况,统筹安排和监管养护资金,指导、监督管理养护工作。市(州、地)公路处负责辖区内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行业管

理和业务技术指导,监督检查管理养护质量,参与编制养护计划。

(三)县(市、区)人民政府是辖区内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责任主体,所属交通运输管理机关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本辖区内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和编制养护建议计划,筹集和管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落实管理养护任务,检查验收管理养护质量,组织协调乡(镇)人民政府做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及其设施的保护工作。县(市、区)公路管理所具体承担辖区内农村公路的日常管理养护工作,负责拟订养护建议计划并按照批准的计划组织实施,负责公路路政管理和路产路权保护。

(四)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辖区内乡道管理养护工作,监督、检查和指导村民委员会做好村道的管理养护及其设施的保护工作。各乡(镇)应通过内部编制调剂,设立农村公路管理站,配备专、兼职管理养护人员,具体负责本辖区内农村公路的日常管理养护,协助县(市、区)公路管理部门开展乡道的路政管理。有条件的乡(镇)可从本级财政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

三、加强养护资金筹措使用管理

(一)通过国家扶持引导、政府主体投资、群众捐资投劳等方式筹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筹集渠道主要为国家和省级补助,市(州、地)、县(市、区)人民政府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采取一事一议等方式依法筹集;社会捐助及其他方式依法筹措。

(二)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通过验收接(列)养的农村公路,按照县道每年每公里不少于7000元、乡道每年每公里不少于35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不少于1000元的标准安排,集中用于农村公路的大中修、水毁抢修及修复、桥梁的改建加固、安保工程等养护工程。市(州、地)人民政府(行署)、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本辖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实际需要,统筹本级财政预算,每年安排必要的财政资金用于农村公路正常养护,村道每年每公里不少于600元、乡道泥路每年每公里不少于1000元、乡道油路每年每公里不少于3000元、县道泥路每年每公里不少于2

000元、县道油路每年每公里不少于6000元,集中用于农村公路的小修保养等养护工程。随着农村公路里程的增加和地方财力的增长,用于农村公路养护的财政资金逐步增加。

(三)严格执行财务管理规定,严肃财经纪律,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或挪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县(市、区)、乡(镇)应当设置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专户,用于归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专户只办理和核算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的拨入和拨出,不得发生其他资金的收支。专户资金按进行逐级结算核销,有结余的,结转滚存至下一使用。各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构应健全管理养护资金申请、拨付、使用、管理和监督机制,按规定及时拨付资金,并加强资金使用动态监管,确保专款专用。县级及以上审计、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的监管。村道管理养护资金的使用情况应在村务公开栏公示。

四、健全管理养护机制

(一)推行多元化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模式。专业化管理养护。原则上聘请专业养护单位对县道和重要乡道实施管理养护;鼓励公路养护部门作为专业养护单位,承担县道、重要乡道和旅游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工作。承包管理养护。推行班组或个人承包对乡道、村道实施管理养护,承包管理养护模式应以公平竞争方式,就近组建管理养护班组或确定管理养护人员。认养。对于主要为企业服务的农村公路,积极引导受益企业认养;地处偏远地区、交通量小的乡道和村道,可由公路沿线农户认养,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鼓励个人参与认养。一事一议管理养护。鼓励以投工投劳、义务养护或轮流养护等一事一议方式组织养护农村公路。

(二)鼓励有资质的养护单位参与农村公路大中修及桥梁改建加固养护工程的招投标,择优选择养护单位,促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市场平等竞争。

(三)按照国家规定的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养护标准管理养护农村公路,确保农村公路保持良好运行状况。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实行“以养定建”,省根据各县(市、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到位、养护质量等情况,确定

各县(市、区)下一公路建设任务。通过小修保养确实不能满足通行要求,每公里修补面积超过600平方米的农村公路项目,可申请纳入省大修养护工程计划。

五、完善管理养护考核体系

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对辖区内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强化措施,制定实施方案,确保工作顺利实施。各市(州、地)人民政府(行署)、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将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纳入对相应下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考核,明确养护目标,签订养护责任书。各市(州、地)人民政府(行署)负责督促所属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及时、足额到位日常养护资金。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协调乡(镇)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及其设施的保护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将农村公路养护质量纳入对各村民委员会、各村干部的目标考核,分解目标、落实责任、责任到人,鼓励村民自发组织参与村公路养护。省每年组织一次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检查,市(州、地),县(市、区)每年组织一次以上检查。乡(镇)、村级可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开展检查工作。对养护资金足额到位且养护质量好的县(市、区),省在公路建设项目安排上予以倾斜;对养护资金未足额到位且养护质量达不到规范要求的,削减下一公路建设项目;对养护资金未到位造成公路失养情况特别严重的,不安排下一公路建设项目。对县、乡、村三级养护机制、资金、人员不落实的,暂缓拨付所在地的公路建设项目资金,并予以通报批评。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通知 篇4

(冀财社[2008]12号 2008年2月2日)

各设区市、扩权县(市)财政局、民政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国务院令456号),切实保障供养对象正常生活,经省政府批准,现就农村五保供养有关资金问题通知如下:

一、建立稳定的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筹集渠道。《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在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省政府对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管理工作高度重视,要求“一要贯彻执行国务院条例,二要从实际出发,探索多种形式的有效保障方式”。贯彻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落实省政府要求,迫切需要建立稳定的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筹集渠道。鉴于原来五保供养资金来源都是从农业税或“三提五统”中解决,免征农业税后省级通过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对各县(市、区)进行了补助,因此,在进一步明确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中的五保供养资金规模基础上,再从一般转移支付资金中切分一块作为五保供养资金来源。省级在对下分配一般性转移支付和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时,对五保供养资金单独测算分配,从而使五保供养资金有了可靠的资金来源。

二、市、县要确保五保供养资金落实到位。各县(市、区)要在当地财政预算中足额安排五保供养资金。各设区市要监督所属县落实资金。资金保障有困难的县,所在设区市要帮助解决。对于资金落实不到位的县(市、区),省级将相应核减一般转移支付资金。

三、进一步明确农村五保供养的省定标准。分散供养对象年人均不低于1200元、集中供养对象年人均不低于1500元。各县(市、区)五保供养标准超出省定标准的,要在当地财政预算中足额安排。

四、进一步明确资金分配拨付办法。省民政厅和省财政厅根据全省供养人员分布情况和省定供养标准,制定五保供养资金落实方案。省通过下发文件的方式,明确各县(市、区)一般转移支付和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中的五保供养资金数额。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中的五保供养资金按照各地供养人数和省定供养标准平均核算。制定一般转移支付中的五保供养资金方案时,省将把各县(市、区)财力情况作为因素之一,加大对困难县(市、区)的补助力度。集中供养资金由县财政部门直接拨付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分散供养资金实行“一卡(折)通”式管理,由县财政直接拨付县民政专用账户,由民政局拨付五保供养对象个人账户。

五、各级财政、民政部门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严肃财经纪律。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拨付五保供养资金,确保专款专用,防止挤占、挪用,并自觉接受监察、审计部门和社会的检查监督。对违规使用供养资金的,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六、本通知从2008年开始实行。各地在执行中有何问题和建议,请及时函告省财政厅和省民政厅。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通知 篇5

【发布文号】甘政办发[2009]10号 【发布日期】2009-01-20 【生效日期】2009-01-2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甘肃省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系统督促检查工作的通知

(甘政办发[2009]10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提高政府系统督促检查工作水平,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顺利实施,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督促检查切实抓好工作落实的意见》(国办发〔2008〕120号)精神,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大督促检查工作力度。

加强督促检查工作是全面落实党和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的关键环节,是促进依法行政,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度的有效手段,也是各级政府切实转变职能、改进作风、提高效率,确保政令畅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省部分市县和部门还存在重决策轻落实、重布置轻检查的问题,影响了重大决策的全面实施,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各级政府及部门要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提高新形势下对督促检查工作的认识,把抓落实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督促检查工作贯穿于实施决策的全过程,研究决策时要明确督促检查事项,部署工作时要提出督促检查要求,开展督促检查时要加大工作力度,真正做到真抓实干,使每一项重大决策都能落到实处。

二、突出重点,围绕中心狠抓工作落实。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工作思路,围绕中心工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把出发点放在推动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上,把着力点放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上,把立足点放在促进工作作风的转变上,把落脚点放在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全面推进政府各项工作落实,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对国务院和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对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和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文件中明确要求报告贯彻落实情况的事项,以及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为民办实事的实施情况,要及时拟定督促检查方案,适时组织督促检查活动,按时反馈督促检查情况,确保国务院和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得到及时贯彻落实。

(二)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督促检查。根据省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省政府的目标管理责任书,做好各项目标任务和指标的细化分解工作,明确责任单位、配合单位、责任领导等,并确定时限和进度要求。对单项工作任务和重要目标、指标,各责任单位要开展经常性的督促检查,随时掌握进展情况,强化协调服务,加快工作进度。同时,省政府每半年组织开展1次综合督促检查,确保措施、责任和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

(三)加强对省政府会议决定事项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主要是督促检查省政府党组会议、全体会议、常务会议以及其他重要会议决定事项的落实情况,并适时上报落实情况,具体由省政府办公厅负责。

(四)加强对省人大、省政协有关意见建议和省政府系统承办的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理情况的督促检查。省人大、省政协有关意见建议和省政府系统承办的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由省政府办公厅统一接收,需省政府研究决定的,要及时提请省政府有关会议研究决定;需市州和部门办理的,要及时分解相关市州和部门研究办理。省政府办公厅要适时对办理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必要时可采取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视察检查,或与省人大、省政协联合召开督办会等形式,进行督促催办,确保按时完成办理任务。

(五)加强对领导批示、交办事项的督促检查。上级和省政府领导同志明确要求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办理,以及给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的批示件,需要报告和反馈办理结果的,应作为急件分别送省政府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阅批,指定分管负责人牵头办理,并按时上报办理情况。报告办理情况要实事求是、事实清楚、结论准确,由主要负责人签发后以政府或部门名义直接上报相关领导同志。

三、健全制度,建立督促检查长效机制。

(一)强化目标责任制度。各级政府及部门要坚持分级负责、责权统一的原则,构建自上而下逐级抓落实的督促检查责任体系。对督促检查事项要明确目标任务、工作内容、完成时限、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等,涉及多个单位的,还要进一步明确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及其职责。要尽快建立重点工作绩效评估和考核奖励制度,进一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二)严格执行报告制度。对上级政府发布的重要文件、召开的重要会议和上级领导同志批示或交办事项要求报告落实情况的,对有时限要求的,要按时办结并报告;对没有时限要求的,一般应在30个工作日内办结并报告;对有特殊要求的,要特事特办,及时报告;对确需延长报告时限的,要及时报告原因和进展情况。

(三)建立情况通报制度。省政府办公厅负责督促检查市州政府及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情况,并定期进行通报,对工作抓得紧、落实情况好的要表彰奖励,对措施不得力、工作不落实的要限期整改。

(四)完善工作联系制度。各级政府及部门要进一步畅通督促检查工作联系渠道,形成便捷、畅通、高效的督促检查工作网络,实现督促检查工作的协调联动。强化对基层督促检查工作的业务指导,组织开展经验交流和教育培训活动,不断提高督促检查工作整体水平。

(五)加强对督促检查的管理。以政府名义组织的督促检查活动,由办公厅(室)统一协调安排,未经授权,部门不得以政府名义组织督促检查活动。对临时抽调参与督促检查工作的人员要高标准、严要求,确保出色完成工作任务。各级各类督促检查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必须遵纪守法,廉洁自律,严格按督促检查工作有关规定和要求办事。

四、因地制宜,创新督促检查方式方法。

要因地、因时、因事制宜,坚持全面自查与组织抽查相结合,书面督促检查与实地督促检查相结合,经常性督促检查与定期督促检查相结合,单项督促检查与综合督促检查相结合,进一步拓展督促检查的深度和广度。在抓好政府系统内部层级督促检查的基础上,努力创新督促检查工作方式。

(一)开展联合督促检查。紧紧围绕落实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加强与党委督促检查部门的工作协调,及时沟通情况,积极开展联合督促检查。对一些涉及面广、难度较大的督促检查事项,党委、政府督促检查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联动,进一步增强督促检查工作合力,提高督促检查工作效能。

(二)邀请人大、政协视察调研。各级政府和部门要主动接受和积极配合人大、政协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围绕人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政府参事视察调研,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工作。

(三)组织新闻调查。围绕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点工作和焦点问题,协调组织有关媒体开展新闻调查,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作用,全面真实报道有关情况,广泛宣传典型经验,及时反映存在的突出问题。

(四)强化民意调查。围绕社会广泛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协调组织有关部门,通过电话、网站、问卷等多种方式进行民意调查,并适时适度向社会公开调查情况和问题解决的进展情况,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政府专网和内网建立督促检查工作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政府系统督促检查工作信息的互联互通,提高督促检查效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省长信箱》来信网上办理系统,优化工作流程,认真回应群众的关切和诉求。

五、加强领导,提高督促检查工作成效。

各级政府及部门要把加强督促检查作为推进工作落实的关键环节来抓。主要负责人是推进工作落实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好重大决策部署的督促检查。各级政府办公厅(室)要把督促检查作为重要职责,加强组织协调和监督指导。要通过开展督促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适时、全面、准确地向决策者报告决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并提出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确保督促检查工作取得实效。各级政府及部门要积极改善督促检查工作条件,进一步加强市县政府现有督促检查机构建设,督促政府部门明确专门机构、确定专门人员具体负责督促检查工作。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为目标,配齐配强工作人员,优化队伍结构,教育引导工作人员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高素质督促检查工作队伍,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为加强督促检查、推进工作落实提供有力保证。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一月二十日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通知 篇6

一、充分认识加强学校体育的重要性

1. 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生命力旺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体育锻炼是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有效途径,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把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作为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基础工程,把加强学校体育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多年来,各地不断完善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有力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但总体上看,学校体育仍是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学校体育未能得到足够重视,评价机制不够完善,体育教师短缺,场地设施缺乏,影响和制约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学校体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任务,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二、明确加强学校体育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3. 加强学校体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加强政府统筹,加强条件保障,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切实提高学校体育质量,完善学校、家庭与社会密切结合的学校体育网络,促进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融合,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

4.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中小学为重点全面加强学校体育,深入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总体达到国家标准,初步配齐体育教师,基本形成学校体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建成科学规范的学校体育评价机制;各方责任更加明确,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推进机制。

三、落实加强学校体育的重点任务

5. 实施好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各地要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严禁挤占体育课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要因地制宜制订并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方案,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科学安排体育课时。建立健全学生体育竞赛体制,引导学校合理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活动。积极鼓励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群众性体育活动。各级各类学校要制订和实施体育课程、大课间(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一体化的阳光体育运动方案。要创新体育活动内容、方式和载体,增强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着力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运动兴趣和技能特长,大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每个学生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6. 加强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要加快教师结构调整,制订并落实配齐专职体育教师计划,多渠道配备好中小学和职业学校体育教师。建立健全体育教师培养体系,办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逐步扩大免费师范生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中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规模,完善农村学校教师特岗计划补充体育教师的机制。鼓励退役优秀运动员按照有关规定从事学校体育工作。加大国培计划培训体育教师的力度,拓宽体育教师培训渠道,到2015年各地要对中小学和职业学校体育教师进行一轮培训。要保障体育教师在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表彰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对体育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以及组织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要纳入教学工作量。

7. 加快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各地要按照《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中小学校体育设施技术规程》及相关学校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加大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在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中统筹规划学校体育设施,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项目中加大对体育设施建设和器材配备的支持力度,推动全国学校体育设施和器材逐步达到国家标准。大力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向青少年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课余和节假日应向学生开放。

8. 健全学校体育风险管理体系。研究制订学校安全条例,组织修订《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体育安全的指导和监督,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风险管理机制,形成包括安全教育培训、活动过程管理、保险赔付的学校体育风险管理制度,依法妥善处理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各学校要制定和实施体育安全管理工作方案,明确管理责任人,落实安全责任制。加强对体育设施的维护和使用管理,切实保证使用安全。

四、建立健全学校体育的监测评价机制

9. 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评价制度。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修订并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做好学生健康检查制度、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制度的配套衔接。各学校每年对所有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并将测试结果经教育部门审核后上报纳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同时,要按学生年级、班级、性别等不同类别在学校内公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体结果,并将有关情况向学生家长通报。各地要加强管理,创造条件,保证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将学生日常参加体育活动情况、体育运动能力以及体质健康状况等作为重要评价内容。因地制宜组织实施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积极探索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做法,推进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建设,有效发挥其对增强学生体质的引导作用。

1 0. 实施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制度。教育部研究制订以评价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基本运动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学校体育工作评估标准和实施办法。从2013年起组织开展中小学体育工作评估,县级教育部门要组织学校按照要求进行自我评估,地市级教育部门要对本地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结果进行复核检查,省级教育部门要进行抽查和认定,并将经认定的评估结果汇总后报送教育部备案。教育部将组织制订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和高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并适时组织开展高等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深入分析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动态把握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变化趋势,有效指导学校体育工作。

1 1. 实行学校体育报告公示制度。各地教育部门要逐级上报本行政区域学校体育工作情况,上级教育部门对所报情况进行公示,重点报告和公示学校体育开课率、阳光体育运动情况、学校体育经费投入、教学条件改善、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等。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向社会公布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工作方案、基本要求和监督电话。学校要利用公告栏、家长会和校园网等定期通报学生体育活动情况。从2013年起,教育部组织编制和发布《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按生源所在地分省(区、市)公布高等学校新生入学体质健康测试结果。

五、加强对学校体育的组织领导

1 2.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和管理。各地人民政府要认真履行发展学校体育的职责,将学校体育发展纳入本级政府年度工作报告,建立健全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和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工作机制。教育部门要完善政策,制定标准,加强监督管理和科学指导,将学校体育纳入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类教育规划。发展改革部门要把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支持学校体育发展。财政部门要完善支持学校体育的投入政策。体育部门要把学校体育作为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在技术、人才、场地和体育组织建设等方面加大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支持。校长是所在学校体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确保学校体育各项工作任务的具体落实。

1 3. 加大学校体育投入力度。要统筹教育经费投入,切实保障学校体育经费。合理保证中小学校公用经费中用于体育的支出,并随公用经费标准提高而逐步增加。利用现有渠道,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活动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加大投入力度。优先支持农村和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工作。

1 4. 实施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各地要结合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找准学校体育的突出问题、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特别是要在确保学生锻炼时间、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落实政府工作责任、完善学校体育政策体系、实施学校体育评价制度、改善学校体育办学条件等方面确定发展目标,逐年分解落实任务,以县为单位编制加强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2013年3月底前,各省(区、市)行动计划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1 5. 强化学校体育工作督导检查。国务院教育督导机构组织修订《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办法(试行)》。各级教育督导机构要研究制定和实施学校体育工作督导检查办法,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健全目标考核机制,建立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制度,定期联合有关部门开展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并将督导评估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告。

16.健全学校体育工作奖惩机制。各地要把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作为教育等有关部门和学校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对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突出的地方、部门、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三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教育工作评估和评优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通知 篇7

【发布文号】京政办发[2003]10号 【发布日期】2003-04-03 【生效日期】2003-04-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

(京政办发[2003]10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2003年以来,全国安全生产形势仍比较严峻,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截至3月23日,全国共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35起,死亡619人(其中煤矿事故11起,死亡261人;道路交通事故15起,死亡226人),分别比2002年同期上升14%和23%。上述事故的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对此高度重视,作了一系列重要批示。为了贯彻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国办发明电[2003]3号)精神,切实做好本市的安全生产工作,防止重大事故发生,现就有关问题紧急通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首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各级政府要从组织领导、工作制度、监管机构和方法手段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当前安全生产形势的严峻性,牢固树立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观念,紧紧把握“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一级抓一级,逐级负责,逐级抓好落实。主要负责同志作为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要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安全生产的情况,对重大问题要亲自抓,对存在的事故隐患要彻底排除,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

二、全面开展一次安全生产大检查

从本《通知》下发之日起,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要立即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彻底排查各类事故隐患,迅速进行整改。这次检查要将危险性较大的企业、交通运输以及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等领域作为重点进行检查和整治。一是煤矿生产安全,要重点检查小煤矿关闭整顿情况和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坚决遏制非法开采。二是非煤矿山、化工、石油、冶金、建筑和水、电、气、热等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要重点检查危险源监控情况和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三是交通运输安全,要重点检查交通运输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和运输企业、客运站点对客运车辆及驾驶员的管理情况,切实加强客运车辆安全技术检验和客运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及时堵塞客运车辆安全和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对客运车辆超载、超速、客货混装和驾驶员疲劳驾驶、故障车辆上路、农用车非法载客等违规违章行为必须坚决予以纠正,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四是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主要检查消防安全责任制是否落实,消防通道是否畅通,设施是否齐全等情况。特别是“五一”黄金周之前,各有关单位要组织力量,对商场、影剧院、歌舞厅、网吧、饭店、旅游景点、车站、机场、学校、地下铁道、城市广场等人员密集场所,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消防安全检查,消除一切火灾事故隐患。对达不到消防要求的场所,必须停业整顿,限期治理。同时,还要加强对食品卫生情况的检查,防止食物中毒事故。加强中小学生春游活动的安全管理,防止意外伤亡事故。

三、严肃处理事故,依法追究责任

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令第302号)和《北京市关于重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市政府令第76号)等相关法规、规章。对已经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要按照“四不放过”(即事故原因没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没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没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没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原则,一查到底,严厉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因政府工作人员失职、渎职导致重特大事故的,要严肃追究其行政责任。要把安全生产责任追究与扫黑除恶、惩治腐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紧密结合起来,坚决打击和严惩违法犯罪活动。

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要按照上述要求认真组织落实,并将检查和整改情况于2003年4月25日前报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二ΟΟ三年四月三日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通知 篇8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县基本农田保护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我县位于安徽省西南边陲的皖鄂赣三省结合部,东西长67公里,南北宽72公里。县域总面积为2369.54平方公里(包括省直华阳河农场和九成劳改局)。全县辖9镇13乡208个行政村(居委会)。全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依次为中山、低山、丘陵、岗地、湖泊和平原,呈阶梯状下降。境内湖泊辽阔,水系发达。我县农村土地辽阔,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大,按我县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到20实现我县耕地保有量65748.29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57183.72公顷。省政府与我县签订耕地目标保护责任状要求我县耕地保有量达到75707.41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57183.72公顷。

面对皖江示范区建设和省直管县的历史性机遇,“十二五”时期,全县上下在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大力实施三化联动、滨江突破、东进西联、外向带动、基础先行和城乡统筹六大战略,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创新区、城乡统筹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联动发展先行区的同时,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保障发展和保护耕地的关系,认真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根据我县变更调查显示:截至月30日,我县耕地保有量为81029.21公顷,达省政府下达的保护任务的107.03%;根据我县20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显示划定后我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57507.39公顷,达到保护任务的100.57%,实现了我县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大力推进宣传,明确保护责任

我县高度重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成立了由县长王华同志任组长,分管县长和政办主任任副组长,县国土资源局和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XX县保发展保红线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双保行动日常事务性工作,明确了责任,加强了领导。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宣传,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也一起把基本农田保护纳入了宣传计划,利用6.25全国土地日和12.4法制宣传日集中宣传与日常宣传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大力宣传双保工程和基本农田保护取得的新成效。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积极有效组织了基本农田保护程宣传工作,为基本农田保护的深入开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我县结合实际,及时制定了《XX县保发展保红线工程2012年行动实施方案》,严格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加大规划管控力度,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保障科学合理的用地需求,全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建设,着力建立符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土地资源利用条件和发展需要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

我县近些年全面落实基本农田保护五项制度,进一步加强县、乡、村、户四级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体系,重点完善了乡级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考核制度。层层分解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签订保护责任状,自省政府到村分级签订保护责任状共231份。在确保耕地数量稳定的基础上,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努力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保护质数并重。

我县被省政府授予“耕地保护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2012年我县又被授予“安徽省双保工程2012年行动成效显著单位”,并奖励我县建设用地计划指标100亩。

(二)积极做好永久性基本农田建设工作

根据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加强和完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18号)精神,和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皖国土资[]417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充分应用第二次土地调查基本农田上图成果,以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为基础,组织实施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我县于2013年2月28日经由县招标局招标委托安徽省地质测绘技术院为我县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与数据库建设单位,经认真讨论制定了我县基本农田划定方案,并将我县基本农田划定方案以书面形式分送县发改委、农委、财政局、住建局、环保局、林业局、水利局等单位征求了意见。

目前我县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已经完成了外业调查、内业检查和数据入库工作,经多次与各乡镇对接,也将可能影响各乡镇近年建设或不利于进行保护的和不符合划定要求的基本农田进行了划出,并对近年来通过开发、复垦和土地整治新增的耕地进行划入。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规划基本农田面积为57183.72公顷,本次划定后基本农田面积为57507.39公顷,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多323.67公顷。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图件已经生产完成,各村与乡镇的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也已签订。现已投入近200万元进行了22个乡镇及华阳河农场、九成监狱管理分局和208个行政村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的制作安装。

(三)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近年来,我县共获批准四个国家级投资或省级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分别是破凉镇土地整理和河塌乡基本农田整理,竣工验收资料已上报省厅,等待验收;长铺镇整地兴农项目,正在进行报验前工程完工扫尾、造价审核、编制竣工验收资料;20复兴镇基本农田整理项目,正在组织实施年内可望完工。

积极组织实施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按照省政府要求,我县“十二五”时期,要完成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31万亩。20完成了9.7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其中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项目中各相关部门在建项目7个,建设规模6.2686万亩,稍加改造项目4个,建设规模3.4327万亩。2013年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10.02万亩,涉及项目8个,其中:基本具备条件的项目5个,建设规模5.43万亩,稍加改选的项目3个,涉及复兴、洲头、汇口三个乡镇,并注意做好了与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的衔接,建设规模4.59万亩,目前正在按步进行。以上项目除2013年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外,共向上级争取了土地整治资金9726.17万元。

今年我县拟完成土地开发复垦项目19个,新增耕地面积约140余公顷,确保完成省厅下达的新增耕地年度目标任务。

(四)科学选址保障用地,严格土地执法监察,确保耕地红线不被侵犯

我县为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后续工作,确保重点工程尽快落地,专门出台了《XX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申报、审批、实施、验收和后期管护等程序和要求,并明确由乡镇人民政府承担项目的实施和拆旧工作。我们一方面积极推进项目区建设,督促指导拆旧区复垦验收、抓紧城镇建新区土地征收报件等各项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向省厅沟通协调,建议省厅加大支持力度,给予鼓励政策,在项目区验收后,尽早下达新一年度的周转指标,提前做好增减挂钩项目区申报、方案编制及报批的准备工作。并且按照部、省要求,进行做好项目区资料建档、在线备案工作,严格执行各项审查、报批程序,促进我县增减挂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为保障重点工程项目用地,我们提前介入,提前参与选址,尽快掌握项目用地情况。同时在选址过程中本着节约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使项目用地尽量做到能占未利用地的不占耕地,能占劣地的不占好地,尽量避开占用基本农田,从而确保项目工程用地顺利进行。

2012年,我县共上报省政府建设用地4916.43亩,获批4916.43亩,其中增减挂钩建新区2754.909亩,批次用地1716.7005亩,独立选址242.718亩,先行复垦202.1025亩。共审批各类建设项目用地共115宗,面积2475.0705亩。其中:国有建设用地审批80宗,面积2466.9705亩(公开出让34宗,面积1071.5955亩;划拨用地46宗,面积1395.375亩),有力地保障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

建立了违法用地查处共同责任机制,构建了以乡镇、村为基础的综合防控体系,实行违法用地联合防控;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土地执法共同责任制的意见》(松发[2013]2号),健全完善多部门相协调的联合执法机制,促进形成国土资源执法监管多部门共同责任机制。国土部门认真履职,加强巡查,切实做到违法用地“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相关部门和单位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加强违法用地监管,实行违法案件部门联动查处,始终保持“有违必查、查处必严、有查必果”的高压态势。及时对违法违规用地行为进行查处整改,确保履职到位。

(五)创新节约集约机制,提前做好后备资源储备

近些年,我县严把项目审批关,坚持用地标准和行业准入门槛,严格执行投资强度要求,严格核定用地规模。大力支持经济开发区标准化厂房建设,严把合同履行关,将土地批后监管与执法巡查挂钩,对照出让合同的约定,切实加强土地批后监管力度。对批而未征、征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的土地有针对性地采取盘活、处置措施,对低效利用的土地进行二次开发。对用地单位自身原因引起的闲置1年以上未动工建设的,依法收取闲置费,停止办理相关手续;连续闲置2年以上的,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暂停其他项目用地申请。把有限的建设用地资源更集中地用到保障新一轮结构调整上来。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通知 篇9

一、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发展困境

2006年1月, 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今后五保供养资金在地方人民政府预算中安排, 五保制度得到了进一步规范。但五保制度的发展空间逐步趋窄。原因是由于农村五保制度和低保制度存在制度重叠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两种具有高度重叠的制度同时存在必然导致社会保障资源的浪费。由于农村五保制度的覆盖人群包含低保制度的覆盖人群, 五保制度应该成为被调整对象。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那些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 其覆盖人群是农村中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贫困人口, 农村贫困人口包括五保制度覆盖的鳏寡孤独及老、弱、残疾人。

除此之外, 农村五保制度和低保制度在制度目标、资金来源、救助标准等多个方面具有惊人的相同或相似性, 但同时又在救助内容和救助形式 (或供养方式) 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样一来, 农村五保制度融入低保制度成为制度发展趋势, 但如何融入又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五保制度的制度目标是保障农村鳏寡孤独及老、弱、残疾人的生存权, 生存权保障同样也是农村低保制度的制度目标。五保制度的资金来源在2006年新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明确界定为由国家财政主要负担, 这一点与农村低保制度是相同的。在救助标准方面, 五保制度的救助标准是“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不得低于当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 并依据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提高。”农村低保制度的救助标准是由各地按照当地维持居民基本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费用, 并适当考虑水电煤气 (燃气) 费用以及未成年人教育费用确定, 对低保户按当地低保标准实行全额救济。五保的救助内容主要包括食物、衣物、住宿、医疗、丧葬和未成年人的教育, 主要是实物和服务的提供, 较少涉及救济金的发放, 而农村低保制度则与之相反, 主要是救济金的发放, 较少涉及实物和服务的提供。在救助形式 (或供养方式) 方面, 目前五保供养方式是由分散供养向集中供养转变, 集中供养率不断提高,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 以及新农村建设和民政部‘霞光计划’的推动下, 我国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五保供养和敬老院建设工作, 纷纷提高供养标准和加强敬老院的建设力度,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农村低保制度主要的救助形式是发放救济金, 辅以实物和服务提供, 被救济人群多处于分散的救助状态。五保制度如何融入农村低保制度是一个较具现实意义的命题。

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发展趋势

理论界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关于五保制度发展趋势的主张, 如邹文开主张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未来将一路融入面对全体国民的最低社会保障制度”。笔者基本上赞同该观点, 但认为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应该首先与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融合, 至于融入面向全面的最低社会保障制度的部分, 由于目前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仍然处于相互分割的状态, 要视我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统筹情况再做决定。在做出五保制度将融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判定后, 便要针对如何融入农村低保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决定应该围绕着五保制度与农村低保制度的异同点展开, 把两者相同、相似的地方合并起来, 相异的地方进行重点探讨。五保制度和农村低保制度在制度目标、资金来源、救助标准等方面存在一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在救助内容和救助形式 (或供养方式) 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五保制度的制度目标、资金来源和农村低保制度是相同的, 此处的整合简洁明了, 不需要过多的考虑。两者在救助标准方面存在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性大于相异性, 从社会救助的制度使命, 即“保障社会成员最低社会或水平”方面考虑, 救助标准应该选择两者中较高的, 且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逐步提高, 以更好地保障部分生活困难的农村社会成员的生存权。五保制度和农村低保制度的覆盖人群是重复的, 但需要重点指出的是, 五保救助人群是五保制度和农村低保制度双重覆盖的人群, 如何避免该人群在五保制度融入农村低保制度后, 救助水平出现下降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五保制度和农村低保制度在救助内容和救助形式 (或供养方式) 方面存在的差异, 可以在五保制度融入低保制度时, 通过特殊的安排来解决。综上, 五保供养制度的发展趋势应为:逐步转变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下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综合补充救助项目, 项目的覆盖人群为原五保救助人群, 不扩充覆盖范围, 这样的做法是为了使农村鳏寡孤独及老、弱、残疾人在享受农村低保的救助后, 仍能享受五保项目的救助, 提升救助效果。救助的内容与原五保制度保持不变, 供养方式按照地区实际在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之间做出理性选择, 既要看到集中供养的经济性, 也要看到分散供养在救助人群精神保障方面具有的先天优势。

三、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发展规划

五保供养制度转变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下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综合补充救助项目的具体操作, 可以通过对五保项目进一步解析:

1.农村低保制度下的五保供养项目的具体内容

农村低保制度下的五保供养项目是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下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综合性补充救助项目, 覆盖人群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人群中的部分鳏寡孤独及老、弱、残疾人, 在保吃、保穿、保住、保医和保葬方面给予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 主要是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起一个辅助支撑作用。五保供养项目的性质为社会救助中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下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综合性补充救助项目, 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新型五保供养项目的保障覆盖人群、保障水平、保障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独立性, 有别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五保供养项目的保障人群仍是农村中的鳏寡孤独及老、弱、残疾人, 不同于现有农村五保制度的地方为:该部分人群在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的基础上, 附加性的享受五保供养项目, 保障责任主体为国家, 且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经济救助为主, 五保供养项目应以实物和服务救助为主。

2.农村低保制度下的五保供养项目的保障方式

农村低保制度下的五保供养项目的保障水平不应低于当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 。经费来源应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按比例提供。监管方式除了传统的政府监管, 还应积极引入社会监管。至于供养方式的选择要结合地区实际进行, 如果按照上述构想, 五保供养成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补充项目, 分散供养的五保人群在获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经济保障的基础上, 还能享受新型五保供养项目为其提供的实物和服务救助。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280.

[2]徐清照.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趋势研究[J].理论学刊, 2009 (1) .

[3]王洪春.社会保障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7:226.

[4]李春根, 赖志杰.新时期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双月刊) , 2008 (2) .

[5]邹文开.我国“五保”供养制度的沿革及其前景分析[J].求索, 2004 (1) .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通知 篇10

京政办发〔2012〕29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关于进一步加强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工作的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一二年六月六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工作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务改革发展的意见》(京发〔2011〕9号)精神,进一步加强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工作,现就有关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水务改革发展的要求,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为基础,以推进污水资源化为重点,加强行业监管,依法强化管理,努力构建完善的设施体系、高效的运营体系和科学的监管体系,不断提高本市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工作水平,促进水环境全面改善,为全面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运营方面的主导作用,按照统一规划、优先发展、适度超前的要求,强化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工作的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地位。

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好城区与郊区、流域与区域之间的关系,城乡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的布局及建设标准要与区域、流域水环境质量目标和纳污能力相协调,公共排水管网未覆盖地区进行开发建设时应同步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坚决杜绝污水直接排放。

坚持循环利用。坚持污水资源化和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置,继续坚持再生水与全市水资源统一调配,实现多水源联合调度,优化配置,循环利用。

坚持建管并重。完善政策法规,理顺排水和再生水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不断提高运营管理水平。

三、工作目标

到“十二五”末,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其中四环路以内地区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达到100%,中心城其他地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8%,新城达到90%,农村地区达到60%;再生水年利用量10亿立方米以上,利用率达到75%;污泥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基本建成设施完善、运营高效、监管科学的工作体系。

四、主要任务

(一)加快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

加快全市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及再生水厂建设。到“十二五”末,新增污水处理规模205万立方米/日(其中中心城新增131万立方米/日),新建、改建污水管线约2600公里,基本建成满足城乡发展需求的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体系。

中心城:以改善清河、坝河、通惠河、凉水河流域水环境为目标,清河流域完成清河、北苑、肖家河等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和扩建工程建设,新建清河第二再生水厂;坝河流域完成北小河、酒仙桥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新建东坝再生水厂等项目;通惠河流域完成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新建定福庄再生水厂;凉水河流域完成吴家村、方庄、小红门、卢沟桥等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新建郑王坟、垡头再生水厂。

加快推进雨污管网分流、老旧排水管网更新改造和以本市南部地区、城乡结合部为重点的管网工程建设,中心城规划新建管线348公里,改造353公里。由中心城流入北运河的主要河流水质主要指标基本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标准,为城市重点功能区建设提供水环境保障。

新城:以改善新城水环境和再生水循环利用为目标,升级改扩建通州碧水等12座污水处理厂,新建顺义马坡等18座再生水厂,新建、改造污水管线1212公里。乡镇:结合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扩建污水处理厂8座,新建再生水厂20座,新建、改造污水管线692公里。

村:以水源地保护为重点,大力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建设村级污水处理设施250处。

(二)加强输配水设施建设。

按照“管道输水、河网配水”的原则,结合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和再生水厂建设,配套建设再生水管线685公里。实施跨流域再生水配置工程,进一步优化再生水资源配置方案,将再生水优先用于工业、园林绿化、河湖环境,并通过河湖水网用于农业灌溉。新建清河、酒仙桥、高碑店、小红门四大再生水调水工程,新建再生水调水管线6公里,年调水3亿立方米。

(三)提高污泥无害化处理能力。

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改扩建庞各庄污泥堆肥场,新建高碑店、郑王坟、琉璃河等污泥干化利用工程,在新城及乡镇建设污泥资源循环利用工程11项。新增污泥处理处置规模3990吨/日,基本实现污泥无害化处理。

(四)构建排水和再生水运营维护体系。

中心城继续以集中统一运营维护为主,强化排水运营维护的系统化和专业化。新城建立相对集中统一的运营维护模式,建立专业化的运营维护队伍,强化资源整合、统一管理、专业养护。乡镇、村采取委托运营等方式,建立社会化的专业运营维护体系。

(五)完善排水和再生水监管体系。

进一步完善《北京市排水和再生水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215号)配套政策,制定和完善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相关技术标准和规程。进一步明确市、区县两级排水监管职责,建立专业化的排水监管队伍。加强排水和再生水执法力度,依法处罚违法排水行为。大力推广应用物联网等新技术,加强对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运营过程的监控,建设覆盖城乡的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监控系统,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监管效率。

(六)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科技投入,重点研究污水深度处理和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与装备,大力推广应用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污泥处理处置新技术、新装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积极引进创新型高级技术人才等措施,全面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为行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推进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工作协调小组,统筹协调和指导全市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等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水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规划委、市环保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市政市容委、市交通委、市农委、市水务局、市国资委、市园林绿化局、市农业局为成员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要按照统一规划、优先发展、适度超前的要求,优先安排和保障政府投资,保障市属工程维护和运营资金,完善落实市属排水设施运营补贴机制。市国土局、市规划委要及时办理项目用地、规划选址等审批手续,统筹做好衔接工作。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共同推进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工作。

区县政府要落实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工作的属地责任,做好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工作目标及所属排水和再生水设施建设、运营、管理等工作。

(二)加强污染源监管。

研究制定更严格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和工业企业排放标准。加强对工业企业废水直接向环境水体排放的监管,确保重点污染企业在“十二五”末达到新的排放标准。强化垃圾处理设施、粪便消纳设施和垃圾渗滤液处理设施运行监管。

(三)加大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将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通过加大政府直接投资,争取国内外金融机构以及外国政府贷款,不断扩大和丰富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投资规模和方式。通过政府贴息、偿还资本金、发行企业债券和提高运营补贴等方式,提高国有运营企业融资能力。通过BOT(建设—经营—转交)、BT(建设—转交)等项目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直接投入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

(四)增加设施运营投入。

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和再生水价格调整机制,适时调整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和再生水价格。制定《北京市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制定公共排水管网维护定额,将公共排水管网维护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和完善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运营经费拨付与设施运营、维护绩效考评结果相挂钩的工作机制,加强补助资金和设施运营维护资金的监管。

上一篇:公司财务报告分析案例下一篇:感人的学生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