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村基层水利建设(共12篇)
河北农村基层水利建设 篇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 作出的又一个重大战略决策。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指出, 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 农业丰则基础强, 农民富则国家盛, 农村稳则社会安。
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关键在党。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和关键。基层组织建设是农村和谐发展的基石, 也是实现管理民主的前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 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结合当前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 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大力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不断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概览
根据《党章》第五章规定:农村基层组织, 包括设在乡镇 (办事处) 和村一级的各种组织, 主要是指村级组织。包括基层政权、基层党组织和其它组织三个方面, 主要有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团支部、村妇代会、村民兵连及“两新”组织 (“新的经济组织”和“新的社会组织”) 。由此可知, 农村基层组织涵盖了党在农村的全部工作。有资料显示, 截至2010年底, 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8026.9万名;党的基层组织总数为389.2万个, 其中基层党委18.7万个, 总支部24.2万个, 支部346.3万个。而2008年底, 全国34324个乡镇中, 34321个乡镇建立了党组织。60.6万个建制村中, 60.5万个建制村建立了党组织, 占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建制村总数的99.98%。正是这些农村基层组织, 成为党组织发展壮大从而服务于广大农民的坚实的基础。
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 是加强党的组织建设重要措施之一。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其中强调了必须“坚持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 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这一要求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农村经济基础还相对薄弱, 发展动力相对不足, 要加快农村发展, 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力量推动。与此同时, 从目前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情况看, 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决定》这一精神, 作为基层的乡镇一级党委首先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 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执行力。
近年来, 通过党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教育实践活动等一系列活动, 使得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行力进一步增强, 党的整体队伍建设有了大幅度提升, 农村党员的总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为我国广大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 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譬如:村级经济较为落后, 组织生活受到影响;领导班子不够健全, 年龄结构偏于老化, 文化层次低, 战斗力不强、后备力量不足;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带领群众脱贫奔小康的本领还不够强, 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 学用脱离, 法治意识、纪律观念淡薄;部分党员的党性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个别党员宗旨意识淡薄, 脱离群众、脱离实际, 铺张浪费, 官本位意识浓厚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党的农村政策贯彻与落实的薄弱环节, 严重疏远了党员和群众的血肉联系, 影响了人民群众对部分党员干部的信任和拥护, 导致了党组织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降低, 阻碍着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正常发挥, 制约着党组织的战斗力和执行力, 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
三、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无到有, 从建立到完善, 使我们的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物质文明大发展, 社会上涌现出了很多新阶层, 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也日趋复杂, 广袤农村也随之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变得丰富多彩。当前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着这个问题, 课题组对河北省部分基层党组织尤其是保定周边基层乡镇、村组进行了大量的走访和调研。我们认为, 要解决上述农村基层党建存在的主要问题, 加强和改进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需要把以下几个方面作为重要抓手。
㈠创新工作方法, 促进增产增收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是推动农村科学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 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创新党建工作方法,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是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出发点, 是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同时也是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落脚点, 也是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最终归宿。
2012年以来, 河北省委选派1.5名优秀党员干部, 带着工作经费进驻全省5000多个自然条件差、班子不够健全、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民生活不够富裕的村摸底调研, 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以帮助后进村转化为重点, 集中解决村里影响科学发展的难点问题、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关键问题。并设立了帮扶项目专项资金, 由各级财政和帮扶单位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项目化帮扶”, 健全两委班子, 丰富组织生活, 传授农业知识, 教习从业技能, 创新“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在帮扶工作中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保定市在全市筛选出班子问题多、经济发展慢、稳定任务重、基础条件差的643个村, 选派1933名市县机关干部组成工作组, 集中驻村帮助“武装脑子、建强班子、找准路子、打牢底子、建好村子”。按照建立联村、产业、行业协会、经济合作社、龙头企业、示范服务基地和专业市场党组织等七种模式创新党组织设置, 把党支部、党小组建到产业链条上, 使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在引领农村发展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最前沿。在帮扶工作中既锤炼了广大党员干部, 促进了基层组织建设, 也大大的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 进一步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㈡加强干部培养, 优化组织结构加强年轻党员干部的培养, 推进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优化基层组织结构, 是解决当前部分基层组织班子年龄结构老化、战斗力和执行力不强等问题的重要手段, 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是新形势下搞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环节。培养和选拔年轻干部, 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 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年轻干部茁壮成长、执政队伍人才辈出,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长盛不衰的根本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们必须把培养党的后备干部放在战略高度来抓, 必须要下大气力认真做好培养后备干部工作, 加强对于年轻党员成为后备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加强对后备干部尤其是年轻后备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及时发现和选择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年轻党员进行重点培养, 并对培养对象进行定期考核。对已经具备领导干部条件的, 要不失时机地把他们推上基层领导岗位, 为他们提供施展才能、服务人民的政治舞台。
近年来, 国家逐渐加大了对年轻干部的选拔和任用。截止2012年9月, 全国累计选聘30万名大学生到村任职, 目前在岗21.2万名。他们当中, 已有8.2万人进入村“两委”班子, 5060人担任主职干部。已有5.6万人进入企事业单位等各行各业并逐步崭露头角。已有3万多人进入各级党政机关, 3200多人走上乡科级领导岗位, 有37人当选省级党代会代表, 4人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30万名大学生村官发挥自身优势, 积极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 为农民群众提供政策、法律、信息、技术等服务, 带头并带领群众创业致富, 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河北省保定市在创先争优活动中, 认真抓好以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制度、基本保障为主要内容的“五个规范化”建设, 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整改提高、晋位升级。注重选拔培养、教育培训、管理监督, 着力打造政治思想好、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村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队伍。村两委换届结束后, 市级组织举办10期示范培训班, 对2468名新任村党组织书记进行集中轮训。采取机关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大学生村官选拔、“一好双强”型村书记跨村任职、面向社会公开选聘四种渠道配齐配强村党组织书记, 对不胜任现职的及时进行调整。对任职期满考核优秀的村党组织书记优先提拔使用, 安排事业费开支, 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录乡镇公务员。该项工作得到了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的肯定。新一年的春天, 河北省又将有一大批大学生村官进驻基层, 一大批优秀青年被列为后备干部人选, 一大批年轻党员走上领导岗位。这些优秀党员和青年干部的加入, 为农村基层党建和民主自治建设输送了新鲜血液, 优化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年龄结构和知识, 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添了新的力量, 也必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
河北农村基层水利建设 篇2
“河北省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
申报材料
我村现有1100余口人,其中妇女453人。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区、镇两级妇联的具体指导下,我村坚持党建带妇建、妇建服务党建的工作原则,大力实施“强基固本工程”,不断完善组织网络,创新工作机制,倾情尽力,把妇联组织打造成为党开展妇女工作的坚强阵地和深受广大妇女信赖和热爱的温暖之家。妇女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
一、组织机构健全,积极推进妇女组织网络化建设,增强了组织影响力
(一)实施强基固本工程,着力巩固组织建设。
(二)大力推进阵地建设,强力发挥组织作用。积极实施“妇女温暖之家”行动,利用村党支部现有的“党员之家”等活动阵地建立“妇女温暖之家”,实现妇女活动场所、文化娱乐等资源共享,使“妇女温暖之家”有场地、有牌子、有制度、有活动、有效果,推进妇女组织充分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
(三)探索成立新妇女组织,不断拓展组织网络。
(四)创新工作方式,努力完善妇女组织。主动争取把村妇女组织的换届工作纳入全村 “两委”换届的总体部署,在党组织的指导 1
下,推动选举工作创新,完善妇女组织建设。推进村“两委”委员兼任妇代会主任,设立专职副主任,进一步完善妇女组织。
二、工作制度健全,规范化建设有序,加强了妇联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增强了组织战斗力
(一)严格程序,选优配强妇联干部。严格妇代会主任选任条件,注重让那些懂技术、致富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热心妇女事业的优秀妇女担任妇代会主任。采取竞争上岗、群众选举等方式,把自身致富和带领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型优秀女性选拔到妇代会主任岗位上,有效改变了妇代会主任的素质结构,增强了妇代会服务妇女、带领妇女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
(二)实施素质提升工程,提高妇联干部队伍素质。制定《妇女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建立多元化的妇联干部教育培训机制。通过参加各种专题培训会,加强对妇联干部培训;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妇联干部走出去,到先进地区学习考察,解放思想,开拓视野。
(三)落实妇联干部政治待遇,激发工作积极性。
三、建立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干部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增强了组织凝聚力
一是建立党建带妇建联动推进机制。推动党组织把妇建工作同党建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抓党建工作与抓妇建工作同步进行,围绕目标,做到带组织、带队伍、带能力;实现党建与妇建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二是规范妇联干部管理机制。
四、活动载体有特色,社会效益良好,增强了组织吸引力
(一)发挥组织优势,提升妇女文化素质、助推妇女创业就业、打造妇女温馨港湾。
(二)发挥活动优势,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创新工作思路,整合各类特色家庭评选活动,先后打造“和睦促和谐、和谐建设在家庭”文明家庭、“教子好父母、孝顺好儿女、和睦好夫妻、互敬好婆媳、友爱好邻居”五个好家庭成员等品牌,共组织发动全村80%家庭参与创建活动,评选出各类文明和谐家庭,以家庭文明和谐促进了村庄文明和谐。
(三)发挥职能优势,促进村庄稳定发展。实施“妇女儿童权益维护行动”,推动源头维权、实事化维权。坚持从政策层面协调妇女儿童利益关系,促进妇女儿童权益得到及时、有效维护。
河北农村基层水利建设 篇3
【摘 要】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和判断。研究表明,产业提升和充分稳定的非农产业就业机会是重要条件与保障;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失业率对农村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解决不力,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因素可能成为阻碍因素。
【关键词】城镇化;产业结构;农业生产水平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事关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它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对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影响。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党的十六大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1.城镇化建设的理论内涵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丰富,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因此不能只从某一方面、角度、层次对其界定,而应从其共性和个性、一般性和特殊性两方面加以把握。一方面,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准则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城镇化发展规律和趋势,这是新型城镇化的共性的、一般性的涵义;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的具体实现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实现形式,这是新型城镇化的个性的、特殊性的涵义。在目前的历史条件下,结合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新型城镇化是以实现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以新型产业和信息化为推动力,追求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高效发展的多元演变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新型城镇化脱胎于传统城镇化、互补于新型工业化、融合于特色城镇化、指向于城乡一体化,期间伴随着人口、产业、资源的重新配置、制度体制的博弈变迁以及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新型城镇化本质上是一场以人为中心的、涉及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的全面转型和深刻革命,蕴涵着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彼此关系的和谐融洽以及整体效益的整合提升等。
2.河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2.1农村城镇化质量不断提升
近几年来,农村城镇发展进程很快,城镇建设质量也不断提升。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农村经济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经过逐步的结构性调整,乡镇企业逐步朝着集中、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发展,成为农村城镇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根据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公开的数据显示,2010年1-5月,河北省乡镇企业实现利、税分别达到1054.9亿元和330.8亿元,同比增长20.8%和23.1%。河北省乡镇企业1-5月累计提供劳动者报酬483.1亿元,同比增长20.3%。
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经济,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和源泉。当前河省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淘汰低水平的工业生产,努力发展第三产业。2009年与2008年相比,河北省三大产业的生产总值增长中,第三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最快为12.87%。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就业人数增加速度在三大产业中也是最快的,为3.32%。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带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增加,也带来了农村收入的增加。2009年河北省城镇就业人员1002.8万人,增长3.9%,提高0.5个百分点。
2.2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河北省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不及城市居民家庭收入,但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由表3可知,2008年,河北省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17%,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4.73%。2009年,河北省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1.0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3.59%,分别比上年增长了7.4%和下降3.2%。2010年,河北省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为35.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为32.3%,比上年分别降低了14.4%和3.84%。可见,近几年来,河北省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均有提高,有利于河北省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2.3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河北省把加快城镇化建设列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主体战略,2008年在全省开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全省11个设区市预计总投资将近8000亿元,用于包括旧城改造、保障住房及基础设施等1000多个重大项目建设。2008年以来,河北省大力推进棚户区、旧住宅区、城中村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2010年11个地级市完成890万平方米城市棚户区改造、1100万平方米旧住宅小区改善任务,启动城中村改造285个,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经济、产业、人口、科技、基础设施等因素通过不同机理对其产生复杂的影响,并表现为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实际中的数量特征。对这些数量特征与关系加以实证,既是对现阶段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应效检验的要求,也是明确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具体制约因素的需要,更是找准河北省新型城镇化现实建设的重要依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河北省必须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根据基本完成工业化的要求, 我国城镇化水平在2020年应达到50%以上。河北省要实现这个基本目标, 每年要提高1.4 个百分点, 如果要承担起支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增长率应在年均1.5%以上。显然, 按照20世纪90年代的速度年均(0.7%) 是不可能实现的, 城镇化进程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为追赶全国的城镇化速度, 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决定》提出,2005年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36%以上,2010年达到4%左右(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 , 2020年达到57%左右(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 。同时《决定》还提出, 实施城市化战略要坚持“ 分类指导, 梯次推进, 突出重点, 注重协调加快发展壮大中心城市 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具有河北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与现代化要求相比,与先进省份相比,河北省还存在相当的差距和不足。与全国相比,我省城镇化水平不仅在东部沿海省份中居于末位,而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多百分点,与经济大省和东部沿海省份的地位极不相称。
3.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多维过程,是经济、产业、人口转移等因素相互作用与耦合的过程。
3.1经济发展。
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总是和一种粗略的线性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镇化水平也就越高。没有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2产业发展。
世界城镇化历程显示,城镇化始终与产业发展同步。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存在意向的因果关系。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是城市化发展的Granger原因。随着产业结构的继续深入调整,第三产业最终将成为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主导动力。
3.3人口转移。
伴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镇,导致城镇人口密度和空间密度猛增,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归结起来,人口转移对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推动力,主要受到城乡实际收入差异、农村大学生来城市就业、城镇就业率等的影响。
3.4除了上以上因素外,人均固定投资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及和农村机械化对城镇化发展也起一定积极作用。
4.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构建
根据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结合主成分的回归分析方法,依次通过对变量的适合性检验、参数估计,得出实证结果。
4.1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遵循科学性、综合性、可操作性等原则,设计出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表1),奠定后续实证分析的基础。
表1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
表2 河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影响因素的指标
资源来源-河北省统计局网站
4.2模型构建和参数估计
根据上面的数据,我们分别建立,人均GDP、第三产业产值、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镇登记失业率、第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量,乡镇企业数,农业生产水平,基础设施这几个指标与城镇化率的关系。
表3 各指标与城镇化率的关系
上面只是分析每一指标与城镇化率的关系,其中有些指标存在重复的关系,所以我们要克服多重共线性的影响,用Spss软件中的Step-wise-Regression方法对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模型估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Y=-33.340+0.008x9+0.006x3-.005x5+2.446x6
5.实证结果与讨论
(1)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起着极其显著的负向抑制作用,当城乡收入差别过大时,为了防止人口大量流动,城市政府往往采取包括户籍制度在内的一系列限制政策,阻碍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政府限制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的政策导致城乡收入差别进一步扩大,结果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2)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城镇化建设的也起到积极的作用,第三产业的产值每增加1亿元,城镇化水平就会增长6个百分点,同时,城镇化的发展必然会促进商业、饮食、服务、教育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第三产业的展。
(3)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对农村城镇化发展也起一定的促进作用,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的瓶颈,就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有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才能极大的发挥农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解放出更多的劳动力,加快第三产业的展,进而带动城镇化的发展。
(4)经济发展的现实推动力仍显不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为为0.00099,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将提高0.099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城镇化率的决策系数是0.935,实证结果与预期是一致的,说明经济发展水平是推进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重要源泉。虽然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这一因子在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影响因素的弹性系数排序中排在最后,即河北省相对较为滞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束缚了新型城镇化发展。这也再次表明:进一步夯实经济发展基础、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对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具有基础性的支撑功能。
(5)失业率不能超过一界限。
我们发现表3失业率的R2为0.5364,比其他几项都低,这说明城镇失业率与城镇化率的拟合程度不是很高,而表4中城镇失业率的回归系数是2.446,说明城镇失业率与城镇化率是正比关系,这似乎与理论与有些悖理,但我们仔细想一下,这其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在农村城镇化虽然可以吸收农村大量劳动力就业,但城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农村闲散劳动力,导致农村城镇化的同时,失业率不降反升,但我们不能错误认为,失业率高,城镇化率就高,失业率是有一定的度的,超过这个度,失业农村率对城镇化是有反作用的。
(6)人均受教育水平影响因素在降低。
从表3中看到人均受教育水平的R2为0.9411,似乎与城镇化关系很密切,但排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我们发现,人均受教育水平对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很小,这主要是因为,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民都转变为城镇户口,而他们本身文化程度并不高,从而人均受教育水平在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在削弱。
6.政策建议
6.1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产业布局
加大农业机械投入,完善土地承保制,拓宽农村投资,调动各方面投资农村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农村投资体系,,使部分农业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是农村实现城镇化的有效途径。通过土地制度创新,鼓励土地合理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从有利于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出发,加强《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促进农民转变观念,拓宽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思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农业企业化行动,加快农用地依法流转,提高农业产业经营水平。
6.2缩小城乡差距
城乡差距是制约农村城镇化主要因素,因此解决这一问题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增加农业投资,促进农民增收。政府应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政府不仅要增加用于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也要将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纳入公共财政领域,增加农村道路、农村教育投入,要拿出部分资金支持农产品储存、保鲜等市场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对城镇居民收入的再分配调节。要全面的强化全省城镇居民的个人所得税征管,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收入监督以及设置合理的税收标准。
6.3加快就业制度创新,降低城镇失业率
失业问题的性质决定着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内容和方向,收入支持政策主要解决的是长期失业者的生活保障问题,而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解决的是结构性的失业问题,河北省的失业显然是两类矛盾共存。因此,要有效地应对失业和扩大就业,培育和发展城乡一体,竞争公平,运行有序,服务完善的现代劳动力市场,增加劳动者接受各种培训和教育的机会,以促进各种就业机会的增加,切实增加劳动者收入。
6.4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小城镇产业升级
河北省城镇化率低,作为工业产业的主要载体,城市对高附加值的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缺乏足够的承载能力,产业结构总体偏重,以传统资源性工业经济为主的局面没有改变,特别是作为第三产业的主要发源地,城镇的现代服务业成长缓慢,所以,在现阶段河北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是主要矛盾。实现城市建设与产业协调发展,把城镇化作为核心战略明确下来,并坚持不懈地推进,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向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东东,王鹏伟.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制约因素实证分析中国市场,2012,1.
河北农村基层水利建设 篇4
从当前经济发展进程看,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高速发展阶段。社会工业化发展需要大量的新型产业工人来支撑, 其中相当一部分要来自于农村地区, 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人口转移, 这就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进城务工人员的技能水平。当前,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 “三农问题”处理得当是关键环节。大学生村官计划即是我党、我国政府根据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点制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政策。河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梁滨同志在全省优秀大学生村官培训示范班提出“大学生村官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了群众、加强了农村社会管理”。肯定了大学生村官为新农村建设所做出的贡献。
就目前而言, 伴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 大学生村官项目中的制度建缺乏完善, 相关问题也会渐渐凸显出来, 使得大学生村官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定位不准、不能适应环境等问题, 这些是大学生村官普遍面对的问题, 相关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村官项目的有效开展。因此, 如何解决相关问题保持此项政策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就是一个必须进行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针对河北省大学生村官基层就业的建议
(一) 学校应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培养适合农村基层所需要的大学生村官
做为教书育人的高校, 在毕业生培养, 人才输出方面的任务责无旁贷,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在大学生入学教育期间就应该树立和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 为促进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应深入浅出的做好毕业生到农村地区发展的熏陶, 让广大学生了解农村、认识农村、喜欢农村, 讲述今后农村发展的潜力, 提升大学生投身到农村发展的信心和动力。再次培养广大学生树立艰苦奋斗, 勤俭爱岗的学习和工作作风, 从而有效的便于适应农村地区艰苦的工作环境。最后在大学生村官报名审查期间, 学校切实做好资格审查工作, 对动机容易导致偏差的大学生“村官”例如:心态不稳、政治意志薄弱、目的不纯、责任心不强, 思想无法扎根农村, 把做村官当成是一块跳板, 总想另谋出路等同学要加强排查。
(二) 大学生村官应加强自身素质, 提升自身能力
多数大学生村官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过渡到村官岗位, 虽然大学期间学习的理论知识非常丰富, 工作之初也有积极的热情, 但由于缺乏社会工作经历和农村基层工作经验, 面对复杂的农村工作时, 各种能力方面的不足和局限性就不断暴露出来, 导致农村各项工作进展缓慢,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大学生的积极性。大学生村官作为一个新兴的群体需要一段时间与农村磨合、相互融合, 为了加快大学生对自己身份转变的时间, 就需要大学生村官加强自身学习, 强化业务能力, 尽快适应农村基层工作。
(三) 政府部门应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建设
1) 选任机制要保证大学生参加选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该在选拔上, 一是选拔生应遵循“因村选人, 因人定村”原则分配到村, 统筹考虑选拔生专业特长、所任职村的需求及个人意愿等因素。二是选聘高校毕业生时应结合农村实际需求, 重点考虑农村最急需的技术包括农、林、水、医、企业类等当前农村需要的人才。三是鼓励选拔生回原籍农村工作。在聘任到村或者镇时, 尽量将选拔生分配回原籍, 以便选拔生尽快进入角色, 减少适应新环境、新工作的时间。四是对选拔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察, 积极向上, 思想素质过硬, 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条件艰苦地方依然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为农村的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五是考虑安排有基层任职意向的大学生到农村实习, 将实习表现作为选聘的一项重要参考内容, 使选拔生提前熟悉农村工作, 从中发现和培养基层党政人才。
2) 大学生村官项目中关键环节之一就是大学生村官的“出路问题”, 该问题是大学生村官自身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如何制定政策使大学生村官期满后得到有序流动, 是大学生村官计划持续开展的关键节点。我们应当注意到每位大学生村官能力存在差异、成长环境存在区别、发展意向各有不同, 这就需要政府整合相关资源、集思广益, 安排好大学生村官离职后的出路, 为大学生村官计划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使该项计划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如若不然, 大学生村官对自己事业预期模糊, 也就很难安心在农村基层开展工作, 那么“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也就只能是一句口号, 无法落实。基于上述观点, 通过对相关论著、文献的总结和归纳, 笔者认为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的出路主要为以下几种:一鼓励大学生村官继续在村任职。二优先录取大学生村官进入党政机关。三鼓励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四对离任大学生村官进行职业培训。五鼓励大学生村官继续深造等。
笔者认为全社会应当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重要作用, 认识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大学生村官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并继续坚定的推行该计划, 使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发展, 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课题号:12ZR037保定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课题《河北省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实施成效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艳艳."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公共政策分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2]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大学生"村官"课题组.2008年大学生"村官"发展研究报告 (节选) [C].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
[3]王志刚, 于永梅.大学生村官的择业动机、满意度评价及长效发展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
河北农村基层水利建设 篇5
河北省财政厅
河北省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冀体字„2012‟18号
关于印发《河北省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设区市体育局、财政局、基层建设年活动办公室,省直驻村工作组临时党委:
根据河北省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工作精神和河北省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河北省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项目帮扶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冀建组„2012‟19号),省体育局会同省财政厅、河北省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建设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基层建设年活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建设进行了认真研究,制定了•河北省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方案‣。现将•方案‣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 ○ 一 二 年 四 月 六 日
河北省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方案
全省组织开展基层建设年驻村帮扶活动,是河北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重要举措。按照省委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的安排部署,现将河北省加强基层建设年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八次党代会和省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体育强省建设目标,以满足农民群众体育健身需求为主线,紧密结合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强力推进帮扶村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
二、建设范围
河北省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共5010个帮扶村。
三、实施标准
(一)场地要求
河北省加强基层建设年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场地建设需由帮扶村进行建设,驻村工作组应组织帮扶村科学选择适宜的健身场地,并进行必要的硬化、绿化等处理,为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的安装提供良好保障。场地面积最少不低于200平方米。
(二)器材要求
根据工程建设实际,制定了以室外健身路径为主的体育健身设施,器材建设由体育部门负责实施。器材数量在6-8件左右,器材品种结合农村实际,认真设计配置器材种类,选择群众普遍喜爱、安全性能高、健身
效果好、适应不同人群使用的健身器材。器材采购要符合新的•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 通用要求‣(GB 19272-2011)要求,确保器材的质量和百姓健身安全。
(三)统一配置告示牌。
河北省加强基层建设年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需统一配置告示牌,内容为中国体育彩票五色标识和“彩票公益金资助—中国体育彩票”字样,工程名称为河北省加强基层建设年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落款为河北省体育局、×××市体育局捐赠和捐建日期。
四、建设资金
省级补助每个帮扶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经费5000元,地方需按每个村不低于5000元标准安排配套资金。
五、实施步骤
4月份各地根据情况制定各地实施方案,并报省体育局。5月份为实施阶段;6月份为器材购置阶段;
7、8月份为器材安装和检查验收阶段,此项工程任务必须确保在8月底前全部完成,9月份完成验收。
六、有关措施和要求
(一)全省体育部门要把加强基层建设年帮扶村农民健身工程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部署,作为农村农民体育健身第一要务来抓。各级体育部门,必须思想认识到位、责任意识到位、领导力量到位、筹措资金到位、组织措施到位,加强领导,科学规划、精心组织,根据帮扶村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实施工作。
(二)各市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纳入当地今年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
性,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建的良好工作局面。
(三)为确保实施进度,实行加强基层建设年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月报制度,即从5月起,每月25日前,将本市工程每月实施情况上报省体育局,直到工程全部建成验收。
(四)为保证健身器材质量,设备采购工作实行省级把关、市级统一招标制度。即各市需先将招标预方案和招标文件上报省体育局统一审核同意后,再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进行采购。
(五)奖惩制度。对未按要求完成今年基础建设年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建设的,除通报批评外,今后三年内将全部取消国家和省级工程援建项目,并奖补到完成好的市。
(六)各市体育局基层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要按照职责分工,明确相关责任,集中人力财力,保障帮扶村健身工程建设。各市体育局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进一步转变观念,打破常规,从现在起,立即行动起来,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强力组织实施帮扶工程。
(七)省体育局成立了以张平局长为组长、张建新副局长为副组长、省体育局群众体育处为职责部门的领导小组。各市体育局长必须亲自挂帅,统筹协调,亲自过问,亲自督导,确保高质量按时完成,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河北省体育局联系人:徐建振 电话:(0311)85266990
附件:河北省加强基础建设年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任务分配表 主题词:体育 基层建设年 工程 通知河北省体育局群众体育处 2012年4月6日印
(共印150份)
附件:
河北省加强基层建设年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任务分配表
浅谈农村基层文化建设 篇6
拿青海省湟中县来说,作为全省人口大县、农业大县,湟中县农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3%。近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愈来愈高,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发展部门极为关心和高度重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和队伍建设。作为群文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但就目前农村基层文化的现状而言,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令人担忧。本人就湟中县为例谈一点肤浅看法:
一、文化基础设施比较差但在逐步完善
1、近年来,在湟中县委、县政府以及宣传部门的支持下,县宣传文化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县级公共文化场地有了很大改善和提高。但是,放眼基层,只是整个重视文化工作的口号响,雷声大、雨点小,大家只讲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理论,不讲队伍建设,更谈不上怎样抓队伍建设,没有好的具体措施和政策,真正为农村基层的文化建设解决实际问题甚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的问题得不到解决,真正用于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资金微乎其微。
2、湟中县15个乡镇都设有文化站,配备了专职文化干事,近年来随着“文化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全县三分之二的村社也都配备了相关的文化体育器材,有些村还建了文化活动室。
二、文化活动开展的富有成效
1、乡村文化活动不断活跃。县文化馆充分发挥文化辐射功能,以带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目前全县共成立27家文化中心户,每年利用节庆假日以及农村传统节日的一些文化活动竞相开展。全年各类演出活动达上万场次,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活跃,已经成为全县文化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
2、全县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文化中心户“几个轮子一起转”,城乡一体化。县城、乡镇、农村整体联动,并妥善处理专业与群众文化、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富有成效地整合全县的文化资源,使其发挥社会文化的最佳效果。农村社火、曲艺、戏剧等竞相绽放,相得益彰。这些民间文化不断更新,勃发新的活力,为农村群众带来了精神文化食粮。
3、近几年来,湟中县文化馆每年组织两次以上全县大型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尤其塔尔寺“灯节”活动规模宏大,活动内容丰富。每年春节期间选调的社火来县城巡演,极大地丰富了城乡群众的节庆文化生活。
4、湟中县文化馆还积极发展、推介湟中农民画,每年争取资金开展农民画创作培训班、讲习班、研修班,目前全县有300余名农民画作者,近百人优秀农民画家,“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花落我县,农民画也成为湟中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三、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成果显著
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文化资源没有消失,而是更好地成为了“非遗”申报的条件和资本。近几年来,县文化馆积极搜集整理和挖掘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更有效地保护我县的民间文化遗产。塔尔寺酥油花、加牙藏毯、湟中堆绣、千户营高台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湟中农民画、湟中却西德哇古老游戏、湟中皮影、湟中越弦已经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县文化馆至此也两次获得全国优秀集体奖状,11次省市各类奖项,有3人获得国家文化部12、13、14届群星奖。
2、近年来,县政府着力推出我县的民间艺术,大力打造“八瓣莲花”民间艺术文化品牌。同时,坚持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文化活动形式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相结合,不断赋予湟中“八韵”以崭新的时代内容,成为这片厚土上别样的文化风景,也成为全省农村文化生活的一个亮丽品牌。湟中农民画、湟中堆绣、湟中壁画、湟中泥塑、湟中灯影戏、湟中镶丝、湟中银铜器、湟中木雕这八种民间艺术,一瓣一技能、一瓣一芬芳。灯韵、鼓韵、墨韵、武韵、学韵、曲韵、歌韵、舞韵——“湟中八韵”相得益彰、共同繁荣发展。
回顾近几年来湟中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笔者认为要以创建促进发展。近年来,湟中县紧紧抓住创建文化大县这一契机,在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等方面实现了新的飞跃。比如,湟中县宣传文化中心的建成就大大满足了县城居民的文化活动的场地需求,“农民艺术节”、全县职工文体活动等等成功举办,这在前几年是没有过的,即使有也没有现在的规模和影响。还要以服务赢得地位。由于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始终围绕全县的中心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也得到了上级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再加上群众的信赖,文化工作发展得较为顺利。
那怎样才能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呢?对此,本人作为一个群文工作者也在思考、探究。
1、加大对乡镇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村级文化阵地建设的扶持力度,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实施对农村“文化扶贫”,不能只搞“窗口”建设,不能只图应付检查,要为大多数人民谋利益、办实事。
2、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关键是加强队伍建设。基层群众文化少之又少,许多文化活动有始无终,许多有价值的文化产业得不到很好的开发。推行“以钱养事”必须首先坚持“以人为本”。毛泽东曾经这样总结:“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所以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关键是加强队伍建设。
3、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开发、挖掘和抢救保护优秀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工作的议事日程,积极、热情扶持创建农村民间文艺团体,对优秀民间艺人分别授予荣誉称号和给予一定的经济待遇,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留下来。
4、正确处理好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年度工作的考核和考察衡量提拔重用领导干部的条件之一。
5、建立一支稳定、热爱本职、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的文化“专业”队伍。
6、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村专业文化人员定期开展培训,同时加大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力度。
总之,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一要务必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二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要确保经费投入。四要上级主管部门加强指导。五要充分发挥各自的特色优势和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扶持。认真解决好上述问题,切实做好各项基层基础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会充满活力,才会有新的局面,文化大繁榮、大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结论:先进的文化是前进的方向,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和谐文化,建设文化大县、强县,没有稳定的队伍,没有基层文化组织者的引导,没有基本的物质条件,只能是纸上谈兵,喊破嗓子!有文化才有魅力、才有活力。为正视现实,不回避问题,真正把握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充分调动人的因素和工作热情。为构建和谐政治、和谐经济、和谐文化、和谐社会,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物质文化生活,缩小城乡差别,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加牙藏毯、塔尔寺酥油花[J].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青海篇.
[2]袁组.党建与人才[J].2002年第5期,维普资讯网.
[3]登安球.文化产业发展理论研究[J].文化产业基本理论2.1.
[4]何志伟.调研世界[J].2007年第7期,万方数据.
[5]新东方教育2009-01-08作者:David、编辑:姚阿珊.是金子就一定会发光[J].来源:新东方.
[6]罗萍.学术论坛[J].2010年第11期,维普资讯网.
[7]白岚麟.国内世界遗产研究与概述[J].2008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8]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史哲辑学科范围.语言、文字、文学、文化、艺术.
[9]王栋.湖北社会科学[J].2007年第10期,万方数据.
[10]董善凤.安徽农学通报[J].2009年第16期, 维普资讯网.
(作者简介:柴发柏,男,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文化馆群文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民间艺术。)
河北农村基层水利建设 篇7
1. 调查对象。
课题组到省农工办、农业局、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等部门进行前期调研, 了解河北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基本状况, 参考文献资料, 借鉴国内其他地区的做法, 初步拟定农村实用人才的分类和标准, 并将此分类和标准反馈到相关涉农部门进行初步验证、修改和补充。以初步拟定的实用人才分类和标准为参考设计调查统计表, 在全省各乡镇进行调查, 调查分为两期。第一期, 针对河北省农村实用人才从事行业情况, 对农村劳动力从业状况进行相关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验证、修改、完善并最终确立符合该省实际的农村实用人才分类及标准。第二期, 对符合标准条件的农村实用人才进行专项调查。各村会计指导本村符合条件的实用人才填写调查表格。
问卷调查工作从2011年3月开始至2011年4月结束, 取得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两期调查共发放调查表300份, 回收292份, 回收率97%。
2. 调查内容。
(1) 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教育、激励、投入等情况; (2) 农村实用人才的自身需求; (3) 农村实用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4) 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基层党员干部等对加强该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5) 背景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称、政治面貌、家庭收入等。
3. 调查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根据以上调查统计分析: (1) 从行业分布上看:1) 生产型人才86人, 占人才总量的29.5%;2) 企业经营管理型人才49人, 占人才总量的16.8%;3) 社会服务型人才43人, 占人才总量的14.7%;4) 村组管理人才34人, 占人才总量的11.6%;5) 能工巧匠18人, 占人才总量的6.2%。 (2) 从年龄结构上看:30岁以下36人, 占人才总量的12.3%;31~50岁163人, 占人才总量的55.8%;50岁以上93人;占人才总量的31.9%。 (3) 从学历结构上看:具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56人, 占人才总量的53.4%;中专 (高中、技校) 113人, 占人才总量的38.7%;大专以上学历23人, 占人才总量7.9%。 (4) 从职称认定上看:有初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有46人, 占人才总量的15.8%;中级职称的有56人, 占人才总量的19.2%;高级职称只有3人, 占人才总量的1%。
二、调查结果分析———河北省农村实用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严重不足, 整体素质不高, 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不明显。
农村实用人才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但人才队伍规模与其所应发挥的作用却反差极大, 据农业部相关估计, 全国范围内农村实用人才占农业人口的比重低于5%。据本课题组调查推测, 目前全省农村实用人才总数为279万人, 占农村人口 (5 500万人) 的5.07%, 占农村劳动力 (3 100万人) 的5.87%。其中女性45万人, 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16.13%。令人担忧的是, 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22万人, 仅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7.9%, 而且他们大多是通过自学成才或者长期的经验积累, 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相关专业知识, 难以满足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
2. 农村实用人才的分布结构不尽合理。
河北省农村实用人才的分布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 而市场营销、物流、旅游管理与开发等新兴产业人才较为短缺。从调查情况看, 种植、养殖的生产型人才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29.5%, 社会服务型人才占14.7%, 企业经营者占16.8%, 村组管理人才占11.6%, 能工巧匠占6.2%, 多面手型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不能充分利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优势, 带领广大农民发家致富。
3. 农村实用人才支撑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实地调查情况显示, 河北省农村实用人才管理制度处于一种零散状态, 人才支撑体系建设也不完善, 这给人才管理带来了较大困难, 虽然我省采取了一些管理措施, 但都是以宏观引导为主, 没有形成科学的、操作性较强的管理模式, 影响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发展和总体素质的提高。
4. 农村实用人才受传统观念束缚, 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发挥不足。
通过访谈发现很多农村实用人才仍然存在小农经济思想, 虽然他们掌握了一些技术特长, 但由于缺乏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经营能力有限, 并且受当地环境影响等原因, 还没有发挥自身优势, 创造出应有的效益。有的农村实用人才受一些老思想的影响, 在“帮扶致富”等活动中不积极主动, 没有很好地发挥带动作用。还有一些外出人才事业有成后返乡创业, 但由于缺乏资金, 只能进行小作坊生产, 不能形成产业化、规模化, 影响了辐射和带动的范围。
三、河北省农村实用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
1. 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要利用现有资源, 建立一批实用有效的教育培训基地。以现有的各级党校、卫校、技校、职业学校、远程教育中心、农业广播学校、农技推广中心、文化馆等为基地, 充分发挥组织、人事、劳动、农业、教育、卫生、科协等部门的资源优势。改革涉农院校现有的办学模式, 围绕农村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合理调整并开设各类专业和课程, 进行专业培训, 逐渐向农村输送大量的农村实用人才, 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二是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和培训。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团体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结合产业结构调整, 加大对包括返乡农民工在内的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各地政府部门应制定必要的政策, 采取措施, 加大扶持力度, 高效率地完成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
2. 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选拔机制。
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 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县乡两级要选拔一批素质较高、专业技术门类齐全的农村实用人才。以公开、平等、择优为导向, 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机制, 真正把那些掌握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熟悉市场经济、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能够带领广大群众共同致富的人才选拔上来, 积极为他们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同时, 在开发培养现有人才的基础上, 还要注重后续人才的开发和培养, 扩大人才覆盖面, 加大人才总存量, 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适合本地发展的需要。
3. 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评价机制。
科学的农村实用人才评价机制是选拔、使用农村实用人才的基础和依据。要建立以业绩为重点, 由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等要素构成的各类农村实用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注重通过实践检验人才, 在评价体系建设中, 要以评价组织社会化、评价标准科学化、评价方式市场化为原则, 合理评价农村优秀人才, 辅以激励机制, 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为农村发展贡献力量。
4. 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创业的激励机制。
为了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 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河北省农村实用人才奖励办法, 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村实用人才实行精神和物质奖励, 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激发广大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同时, 鼓励农村实用人才兴办民办企业, 在企业员工培训、科技立项、税收、信贷支持等方面,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给予优惠和支持。对种植能手需要承包土地, 进行规模经营的, 应促进土地合理流转, 并打破区域界限。
5. 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 必须广辟资金渠道, 建立多元化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资金投入机制。一是各级政府要发挥资金投入主渠道作用, 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开发专项资金”, 用于农村实用人才的技术培训、科研开发、技术推广、培训基地建设等;二是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 要对农村实用人才在科研开发、咨询服务、技术推广项目实施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 特别是农村小额贷款应重点向农村实用人才倾斜;三是税务部门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创业和科研, 要制定税收优惠政策, 减轻他们的创业负担;四是拓宽融资渠道。通过设立农村实用人才发展基金的形式,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和开发, 逐步建立起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6. 创造优良环境。
(1) 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的作用,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 弘扬农村实用人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 宣传他们科技致富的事迹, 不断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社会地位, 扩大他们的社会影响。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使河北省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2)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十二五”期间, 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由目前的1 200个发展到2 000个, 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达到60%以上。要鼓励农村实用人才积极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为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平台, 在专业合作组织注册登记、资金额度和活动范围等方面放宽条件, 给予政策扶持。 (3) 创新服务形式。大力加强专业化农村实用人才市场建设, 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市场网络体系。按照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 充分发挥市场的配置、交流、培训、开发功能, 通过农村实用人才市场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 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个人提供各种技术和信息服务。建立各类农村实用人才的跟踪服务工作网络, 成立农村实用人才协会或服务中心, 根据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 研究制定符合国情的农村实用人才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 解除农村实用人才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杨清霞.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农业, 2011, (8) .
[2]许文兴.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35.
[3]雅各布.明塞尔.人力资本研究[M].张凤林, 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49-62.
[4]张袁媛, 张海涛, 赫松伟.农村实用人才开发问题与对策[J].海峡科学, 2011, (11) .
[5]张海涛.基于农民行为的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研究[M].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9.
河北农村基层水利建设 篇8
一、文化工程的内涵及相关概念
文化工程是在文化科学理论的指导下, 运用文化技术, 结合自然科学技术, 发展社会文化事业的综合性、规模性的实践活动。文化工程的实施建造是由文化工程的主体、客体和手段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就文化工程的主体而言, 根据主体在文化工程运作中的作用, 将文化工程主体划分为文化工程的决策主体、文化工程的规划主体、文化工程的运行主体和文化工程的评估主体。文化工程客体指的是文化工程所发生作用的对象, 主要指文化工程所要处理的社会事物、社会问题, 是文化工程的承担者。文化工程的手段定义为主体在改造客体, 创造文化过程中使用的一切方法性、手段性的东西, 包括组织手段、制度手段、物质手段、精神手段和信息手段。工程目的的实现是几种手段综合运用的结果。
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 “文化惠民工程”是在党的十七大提出来的, 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重大举措, 也是一项普及大众文化的工程。其中包括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的具体内容根据不同省份和地区的不同实际情况又各具有自己的特色。
二、河北省农村文化工程建设的现状
(一) 送书下乡和农村书屋建设工程。
在送书下乡工程中, 全省向40个国家级贫困县图书馆及435个乡镇图书馆 (室) 配送了60多万册图书。在2007年初, 河北就全面启动新农村书屋建设工程, “十一五”末已建成农村书屋10, 000多家, 规划2015年前实现49, 824个行政村“全覆盖”。
(二) 流动舞台车工程。
这一工程从2006年开始实施, 国家和省共投入资金1, 800多万元, 为基层文艺演出团体配送流动舞台车63台,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基层演出团体搭台和转场设备短缺、行动不便的状况, 提高了向基层群众提供公益性文艺演出的能力。
(三)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
乡镇综合文化站是党和政府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十一五”期间河北省共新建或改扩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 902个, 占全省乡镇总数的97%。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 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的作用。
(四) 全省基层群众文艺辅导基地建设情况。
近年来, 省文化厅将“基层群众文艺辅导基地”建设作为开展公共文化延伸服务的重要举措, 组织全省各级群艺馆、文化馆建立了一大批基层文艺辅导基地, 成为了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益补充。到2012年末, 全省共巩固、完善和新建各类基层群众文艺辅导基地1, 355个。从区域上看, 农村群众文艺辅导基地共1, 094个, 占总数的81%。
三、河北省农村文化工程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在全省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 农村文化工程的建设得以稳步推进, 农民的文化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然而, 农村文化工程的建设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突出表现为农村文化工程的建设无法满足广大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皇甫华对河北省农民进行的调研显示, 农民的基本文化需求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类:一是提供便于参与、设施齐全、环境良好的文化活动服务;二是提供种类丰富、贴近生活、强调参与的文艺演出服务;三是提供技术先进、频次适当、场地舒适的影视放映服务;四是提供更新及时、方便借阅、实用有效、数量充足的图书信息服务;五是提供范围广泛、形式多样、切合实际、费用低廉的教育培训服务;笔者对100名村民的调研也证实了以上结果。同时, 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总的来说, 河北省农村文化工程的建设和上述公共文化需求还存在脱节和错位等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数量不足, 结构不合理。
河北省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数量不足, 内容单一, 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面临的一个普遍现象。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 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仍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以群众文艺辅导基地为例, 虽然全省农村文艺辅导基地多达1, 094个, 占到了总数的81%, 但与全省近50, 000个行政村这一数量相比, 农村文艺辅导基地的数量显得微乎其微, 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另外,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时, 很多地方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 建设模式过于死板。多数文艺辅导基地都开展针对老年人的秧歌辅导, 而农村青年人最想接触的时尚文化如舞蹈和瑜伽等则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在大力建设农村书屋的过程中, 也存在书屋的读物与农民实际需求“不合拍”的现象。
(二) 农村文化工程建设不均衡。
河北省的农村文化工程建设在区域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衡现象。在农村文化工程建设中, 较发达的地区建设情况和速度明显好于落后地区。以正定县为例:2008年, 正定县10个乡镇、174个行政村, 已乡乡建有文化站, 村村建有图书室。农村文艺辅导基地的建设在区域上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现象。在保定曲阳县, 共建有群众文艺辅导基地9个, 其中灵山镇就建有4个, 而其他乡镇则数量很少或是仍然处于文艺辅导的空白状态。
(三)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机制不健全。
积极发挥农村文化工程评估主体的评价作用, 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机制是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本身的价值, 只有通过服务效果评估才能得以充分实现。现阶段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不高、文化服务的积极性不足、农民对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低等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完善的评估机制, 从而导致了公共文化服务对供给内容、供给效率、供给效益等基本问题重视不足这一现象的出现。
(四) “文化工程目的”在实现过程中缺乏对农民群众的引导。
文化工程目的的实现, 是综合运用各种工程手段的结果。而在河北省农村文化工程建设过程中, 最经常被忽视的一种工程手段便是精神手段的运用, 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缺乏对农民群众的引导。笔者在对全省100名村民进行的调研中, 78%的人明确表示相关部门没有对农村文化工程进行过宣传, 也没对他们进行过正面引导。
四、解决河北省农村文化工程建设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一) 增加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数量, 优化供给结构。
首先农村文化工程的决策主体要加大财政对农村文化工程的投入力度, 形成财政支出向农村倾斜的机制, 加快农村文化工程的建设速度。同时, 建设群众文化需求反馈平台, 根据不同地区人民群众的不同需要, 适当调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 优化文化产品的供给结构, 尽量满足农民对不同文化的迫切需求。
(二) 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
要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 一是要求农村文化工程规划主体加强科学规划的力度, 切实考虑大部分农村群众的文化权利。二是在农村文化工程建造中, 要加大在资金、人才方面对经济落后农村的倾斜力度,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贫穷地区和农村基层延伸覆盖。
(三) 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机制。
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价, 要从评估主体、评估方法、评估结果反馈等方面去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从评估主体上看, 要形成农民群众参与的多元评估主体, 实行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方法, 同时要有效利用评估结果, 达到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目的。
(四) 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思想引导, 进一步解放农民群众思想。
要加强引导就要引导农民群众摒弃旧的、不良的一些观念和娱乐方式。一些农民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 觉得在众人面前进行唱歌、跳舞等文化娱乐活动有伤大雅, 难以迈出去参加文艺辅导的第一步。还有一些农村群众, 热衷于传统的娱乐方式, 诸如赌博、打麻将等。对于这部分人, 一定要加强引导, 加大宣传力度, 使他们摒弃旧的观念, 自觉用新的健康的公共文化产品来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 .王振华, 朝克, 杨娟.论“四位一体”建设视域下的文化工程认知[J].山东社会科学, 2010, 7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篇9
一、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 我们党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做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促进农村各项事业进步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当前, 在构建和谐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就更加需要结合新情况新问题, 以创新的精神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应服从服务于构建和谐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不断提高服务人民群众, 促进各项工作的能力。
(一) 是要始终保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
先进性是我们党获得执政地位的基本条件, 也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础和第一要素。团结带领农民群众致富,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内在要求, 也是先进性的具体体现。为此, 基层党组织要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 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增强组织观念和大局意识, 以党和国家的利益、群众的根本利益为重, 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要改变工作方式, 提高驾驭复杂局面, 处理各种矛盾的能力, 构建和谐农村。使农村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先进性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充分体现。
(二) 是必须建立好党支部。
村看村, 户看户, 关键要有个好支部。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最基层的组织, 是村级各级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 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内容执行者。一个好班子, 带富一方人。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推进, 与农村党支部班子的素质和能力密切相关。在实践中, 要把以“亲民, 为民, 富民”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层好班子创建活动纳入新农村建设, 使之与推进村民自治有机结合起来,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实践证明, 凡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搞的好的农村, 都有一个坚强的党支部。有了坚强有力的党支部, 就可以带领农民群众沿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前进。建设一个好的领导班子, 最关键是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首先要把带头人选好。在村党支部书记人选上, 要注重政治素质, 把政治坚定、办事公道、清正廉洁、乐于奉献、群众公认作为选拔村党支部书记的基本条件。同时还要注重能力, 把能够驾驶全局, 有较强组织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善于带领广大农民致富作为选拔村党支部书记的重要条件。要拓宽选拔范围, 采取适当形式, 通过各种途径选拔优秀人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三) 是要完善农村干部选拔管理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农村干部选拔机制, 严格按照党章和有关规定, 在干部选拔过程中要依法办事充分发扬民主。应该使群众充分认识到搞好农村干部选拔管理的重要性, 端正态度, 顾全大局, 选举优秀人才进班子。一是要健全选拔机制。解决好农村基层干部“难选”的问题, 在基层干部的选拔任用上要大胆进行改革, 要真正选出懂经营, 善管理, 能带领一方群众共同致富的人进入村党支部。要健全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机制, 坚持继续选拔优秀大中专毕生到农村工作和有目的地引导回乡青年、退伍军人和长期在外打工回乡的人在农村创办、领导经济实体, 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为村党支部干部队伍储备人才。要根据税费改革后乡村管理体制变化、合村并组等实际, 及时调整党组织的设置, 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式, 健全农村基层组织并保证能及时发现优秀人才加以帮带和培养。二是要完善教育培训机制, 解决好农村基层干部“难当”的问题, 面对农村出现的新情况, 新问题, 许多干部由于自身思想政治素质能力水平难以适应新形势要求, 存在“本领恐慌”的问题, 这就要求通过教育培训帮助基层干部更新观念, 增强致富本领。要加大典型的培植力度, 选树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村级干部典型, 用身边典型现身说法, 发挥示范、辐射、教育、带动作用, 要充分运用先进性教育活动建立起经常性的教育机制, 强化干部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同时要在政治待遇上给予适当的考虑, 经济待遇上给予必要的保障, 以稳定基层干部队伍。在干部选拔过程中必须防止宗族关系、亲情关系, 利益关系等干扰干部选拔管理。
(四) 是妥善处理农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的关系。
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虽然性质不同, 但根本目标一致, 都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带领广大农民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 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其中应当明确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村党支部作为我们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 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宪法法律的贯彻执行者, 发挥着“总揽全局, 协调各方”的作用。如果改变了村党支部的地位和作用, 必然削弱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 村民委员会要接受党支部的工作指导与监督。同时, 村党支部尤其是书记要支持村民委员会和村主任的工作, 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在重大问题上, 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应互相沟通, 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在部分农村实现了村“两委”交叉任职, 大部分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 这样有利于精简干部职数, 减轻农民负担, 减少村“两委”内耗, 提高工作效率。
二、围绕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是衡量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是否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标准。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不断提高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
(一) 围绕新农村建设, 努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搞好农村经济建设的本领。
建设现代农业,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能力高低, 首先体现在能不能把本村的经济搞上去, 让农民群众尽快富起来。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善于从实际出发, 选准切实可行的致富路子, 并根据发展形势及时调整完善, 打造特色品牌。要不断强化科技、市场、人才、竞争观念, 善于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要根据生产力发展状况, 适时推进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当前, 发展农村经济, 要走产业兴村的路子, 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龙头企业十基地十农户”为主要形式,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要高度重视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让更多农民向非农业转移。
(二) 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 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本领。
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党员的头脑, 增强农村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推动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要在农村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要强化市场经济和科技文化知识教育, 不断增强群众的致富本领。要从完善水、电、路、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入手, 大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要经常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效载体。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中要严格按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要求, 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 健全完善村级组织议事规则, 搞好村务公开, 要用制度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和党组织的议事决策程序, 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三) 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 抓好班子调整。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 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在于搞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搞好基层党组织建设, 首要的是解决好人选问题。要把选配好支部和村级班子当做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大事来抓。要按照“四化”方针, 坚持德才兼备标准, 对班子成员的年龄、知识、能力、特长等实施合理配置, 并根据他们在班子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负的责任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打破由于“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做法, 不断拓宽干部选人用人渠道, 坚持不拘一格选人才。特别是要精心选配村党支部书记和支部班子。实践证明, “选准一个人, 带好一班人, 致富一村人”。要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强, 人民群众信得过的队伍, 并及时总结实践中的新经验, 探索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路子。
(四) 加强管理监督。
河北农村基层水利建设 篇10
做好新农村文化建设, 可以激发农民的创造热情, 为农村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本文以农村社会管理为视角, 分析研究了河北省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对可以代表河北省经济发展中的高、中、低水平的城市, 即唐山、保定、张家口进行深入了解, 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 共回收调查问卷780份, 其中有效问卷752份, 有效率为96.41%。调查内容主要为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农民对当地文化建设的满意度、认知、未来预期等。
1 河北省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1 农村文化活动多样化, 集体文化活动缺乏
1.1.1 农民个体文化活动多样化
在针对农民日常生活中的个体文化活动调查中, 农民的选择不再是集中看电视、看书、看报和打牌这些传统的娱乐方式和获取信息的渠道。与前几年相比, 传统的休闲娱乐方式所占比例正在下降。2008年与2012年农民日常文化活动的比较结果见表1。
%
同时, 农民个体文化活动方式逐渐多样化, 上网、文化表演等形式逐渐活跃, 农民参与比例接近10%, 与往年相比有很大提升;唱卡拉OK (歌舞厅) 、跳舞或健身活动等新潮的文娱活动也逐渐渗入到农民的日常文化生活中。值得注意的是, 在相对丰富的个体文化活动中, 老年群体的参与度较低。虽然他们的空余时间相对于青年群体和中年群体更加充裕, 但是他们的文化生活却相对贫乏。被调查的村庄很少设立老年活动中心, 老年群体平时的活动主要是打麻将、晒太阳、看孩子。调查结果显示, 有24.49%的老年人平时的活动就是在家帮儿女们带孩子。与青年群体的兴趣爱好不同, 老年群体偏好戏剧、历史类节目, 但是能满足其文化需求的娱乐节目比较少。
1.1.2 农村集体文化活动较为缺乏
除了个体性文化活动, 集体性的公共文化活动也是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丰富的个体文化活动相比, 公共文化活动较为缺乏, 但与往年相比, 公共文化活动的形式还在不断多样化, 文化下乡活动、各类演出、农业科技培训等公共文化活动形式均有涉及, 具体见图1, 其中农村露天电影是农民一项比较重要的文化活动, 政府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在农村公共文化活动中也占很大比例。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目前农民集体文化活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推动的。通过调查发现, 农民对文化下乡活动的满意度不高, 不满意的比例高达43.65%。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政府主导的集体文化活动难以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虽然集体文化活动形式逐渐多样化, 但是内容空泛或脱离农村实际情况, 开展活动的频率小, 这是导致农村文化活动难以满足农民需求的重要原因。
1.2 传统文化逐渐流失, 封建陋习普遍存在
由于现代文化形式的经济性、便利性和可获取性, 对传统民间文化活动或节日感兴趣的农民群体逐渐减少, 尤其是青年群体。调查结果显示, 高达83.58%的农民感觉村里的春节不如以前热闹, 青年群体缺乏对传统节日习俗的关注度。独具特色的庙会文化也在逐渐消失, 庙会活动的开展频率正在减少、农民参与度逐渐降低, 也从侧面反映了现如今的庙会活动缺乏特色, 无法激起农民参与的热情。除了春节、庙会等传统文化活动的发展呈萎缩趋势外, 传统的民间工艺技术的保护和继承也受到很大冲击。
在问到“你村里赌博的人多吗?”时, 仅14.08%的被调查者表示本村“没有赌博现象”。在参与赌博的群体中, 数量最多的为中年男性, 占46.86%;其次是中年妇女, 占20.71%;再者是老年人, 占14.85%。其中49.72%的农户认为, 形成赌博风气的原因是村里的娱乐活动太少;30.03%的农户认为, 赌钱玩着刺激、有意思;20.25%的农户认为, 玩牌赌钱比较容易把大家聚在一起。
调查算命等迷信现象时发现, 有一半的农户表示自己算过命, 被调查者表示一般在家里有病患、子女订婚或结婚、给新生儿起名字、家里孩子考学等情况下去算命。调查数据显示, 95%以上的农民每次花费在10元以上;其中花费超过30元的被调查者超过30%;更有甚者, 个别村落的著名“大仙”、“天师”等单次收费超过100元。这说明当前农民对算命的信任度很高, 且愿意在这一件事上花费金钱。
1.3 婚丧嫁娶民俗衍生出新型文化产业
婚丧嫁娶是家庭中的大事, 对于农民来说尤其重视, 现今专门服务于婚丧嫁娶的民间乐队就是在此基础上迅猛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文化产业。调查结果显示, 78.88%的村民表示婚丧嫁娶时会请民间乐队来助兴表演, 而且随着这一产业的发展, 乐队的表演形式也在不断丰富, 如唱戏、歌舞、相声小品、二人转、魔术杂技等, 其中农民请的最多的是唱戏表演和歌舞表演, 分别占34.37%和30.48%。
在调查民间乐队花费情况时, 被调查者的支出存在差别。94.92%的被调查者表示花费超过500元, 且在500~1 000元和1 000~1 500元这两个区间比较集中, 所占比例分别为27.08%和27.93%, 这一情况说明农村在婚丧嫁娶上聘请民间乐队的投入并不小。
1.4 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硬件设备不能满足农民文化需求
电视、手机仍然是农民家中主要的文化设备, 二者占67.88%的高比例;其次是影碟机, 占15.53%;受农村经济水平和农民自身收入的限制, 电脑、数码相机等相对高端的硬件设备在农村家庭中的购买率较低, 电脑占11.20%, 数码相机仅占5.4%。
在调查村镇公共文化设施时发现,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形式逐渐多样化, 如有线电视安装、网线铺设、广播站、体育场地、图书馆、文化活动室或文化广场、报栏及户外健身器材等, 但并未普及。对于村子里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 56.65%的农户表示不能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 在今后的文化建设中, 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还要加强设施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
1.5 农村文化队伍年龄大、人数少、技术低, 文化队伍建设亟待提高
在调查文艺队伍建设情况时发现, 文艺队伍中人员年龄普遍偏大, 队伍的规模不大, 大于20人的队伍仅占14.23%。在文艺队伍的专业技术方面, 专业人员较少, 仅占7.48%。针对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积极性方面, 被调查者年龄越小, 热情度和积极性越低, 30岁以下的农民仅有21.67%表示愿意加入。综上所述, 河北省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处于基础阶段, 文化工作者专业技术不高, 数量不多, 年龄偏大, 在今后的农村文化建设中应加强农村文化人才的建设。
2 制约河北省农村文化建设的因素分析
制约河北省农村文化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宏观经济政策、个人素质等都可能影响其发展, 文章在数据调查的基础之上, 从政策、农村经济、农民素质及区域位置等方面着手, 利用交叉列联表方法, 分析了以下几方面因素对河北省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影响。
2.1 政策因素
由分析以往河北省出台的文化政策可知, 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是相当重视的。但是文化建设情况却不是十分乐观, 政府出台的文化政策下放到基层落实不了。原因如下:首先, 从政策方面, 河北省出台的文化政策仅仅是纲领性的总体计划, 并不具体且不详细, 导致基层政府不知如何开展文化工作;其次, 从政府工作人员方面, 对落实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编制、审批、考核等制度不明确, 许多文化工作人员工作了几十年后仍然是农民身份, 客观上打击了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 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以上两点说明河北省文化建设相关政策及管理制度并不完善, 应继续深化、细致文化建设工作内容, 具体落实文化政策, 推动文化发展。
2.2 经济因素
选取民间乐队的花费情况作为列变量, 且其花费为单次聘请乐队支出额, 选取农户家庭总收入水平作为行变量, 进行交叉列联表分析, 发现家庭总收入水平与聘请民间乐队花费关系较复杂, 具体见表2。
由表2可知, 家庭总收入水平与聘请民间乐队花费情况的交叉列联分析结果与本次调查预期的结果不一致。大多数农民在聘请民间乐队上的花费处于500~1 000元和1 000~1 500元这两个范围内;家庭收入水平“中等偏下”, 乐队花费超过2 000元的也比较集中, 且高出“中等偏上”家庭近5%。这可能是由于收入水平偏低的家庭在婚丧嫁娶场合更加注重形式, 喜欢大操大办;而相对收入水平偏高的家庭并不太在意, 认为没有必要消耗过多的金钱。
2.3 区域因素
河北省各地区发展状况不同, 区域因素对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着影响。地理位置离城市越近, 农村大学生愿意回村就业的比例越低, 山区的被调查者表示, 村里的大学生“相当部分回村就业”比例为10.4%, 而城市郊区的只有6.9%。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城市就业机会较多, 就业环境远远优于农村, 越靠近城市的村庄交通越便利, 既可以满足大学生的“乡土情结”, 又可以在城市获得更高的就业环境;也可能是越靠近城市的村庄, 经济水平越高, 在城市就业的经济压力比山区农村的大学生要小很多。家庭地理位置与大学生返乡情况的关系见表3。
3 对策建议
3.1 地方政府应落实文化建设内容, 规范相应制度
地方政府应当转变工作思路, 将单纯追求经济绩效的工作重心转变为经济文化两手抓、经济文化共同发展的建设内容, 切实做好当地农村文化建设, 不形式化, 不做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政府落实文化建设内容, 规范相应制度:一是规范资金管理制度, 建设农村文化仅仅依靠政府是不行的, 文化建设资金除了政府划拨之外, 还包括社会筹资, 不论哪种资金都要统筹规划、统一管理, 都需要不断总结完善资金管理制度;二是规范人员管理制度, 调查发现, 河北省村文化干部或文化能人的政府编制得不到落实, 有的工作人员工作了几十年仍是农民身份, 这一现象极大挫伤了其对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文化队伍中大多数人是业余村民, 专业性不高、年龄还偏大;三是规范法制管理制度, 应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 防止出现资金挪用、贪污等现象[1]。
3.2 农村文化建设应关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文化需求的差异
以年龄为划分依据, 发现不同群体文化需求不同;以区域位置划分, 发现不同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程度和重点不同。基层领导应当根据这些差异区别对待, 解决好不同地区、不同群体间文化建设的结构性失衡。对于青年群体做好引导工作, 防止其沉迷网络、赌博等, 浪费青春。“由于经济条件对上网消费的限制、受教育程度对网络操作和网络文化的理解与吸收的影响及年龄增长形成的惯例思维对新生事物的排斥等, 农村老年群体正在被以网络应用为主要特征的信息社会边缘化”[2]。老年群体的闲暇时间更加充裕, 也增加了精神层面的需求, 基层单位可以针对其需求特征组织一些场面热闹的文化活动方式, 如看戏、文艺演出等, 以丰富老年群体的文化需求。不同地区也有其不同文化需求, 越接近城市, 其硬件设备越完善, 文化建设应注重形式、内容;越接近山区, 应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如文化器材、网络信号等。
3.3 政府应鼓励民俗文化的发展传承, 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基石, 大力推进民俗文化的发展是民族复兴所必需的。乡村是民俗文化发源地, 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 民俗文化被一代代传承发展至今,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道路上, 要加以保护。要正确认识民俗文化内涵, 不仅是“文化遗留物”, 更是当下活生生的文化现实, 发展当地民俗文化不仅要传承历史, 更要使之成为一项可获得经济效益的“阳光产业”, 为民俗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3]。
参考文献
[1]董焕敏, 张霞.新农村文化建设运行机制问题与对策:以苏南新农村文化建设为例[J].宜春学院学报, 2012, 34 (9) :74-77.
[2]王见敏.基于农村居民秉赋视角的农村文化建设分析:来自湖北省A市L镇的实地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观察, 2012 (4) :76-88.
关于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11
文化的缺失是制约我国农村地区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国家长期以来一直在推行文化扶贫,但是,农村地区文化的建设仍然不能尽如人意:
l、传统思想占据人们思想的主导地位,落后观念根深蒂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受到封建思想影响较深,一些落后思想难以根除,同时长期的小农思想积累,使得人民群众容易满足现状、闭关自守、墨守陈规,小农意识强烈。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区域较为封闭,人们思想观念较为落后;(2)缺乏商品经济和社会竞争意识;(3)对新生事物和先进科技技术难以接受,
2、文化基础设施较差。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就是对于促进文化传播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它是文化的载体和通道,是人们接受和理解文化知识的重要道具。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在文化构建方面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往往更加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人民大众文化知识的更新,导致人民整体素质较差,反过来又拖累了经济的发展;政府对文化建设资金投入较少,使得一般的公益性、教育性基础设施建设稀少,质量较差并且更新频率低等。
3、农村地区文化建设过于笼统,且并未考虑实际情况:一些地方在构建文化体系时,往往实行拿来主义,将别处成功的经验事例直接照搬到本地区,而并未考虑地区实际风俗民情以及人们的思想状况,从而导致地区文化建设事业发展缓慢。
4、地方封建思想抬头,一些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过程缓慢、成效较差,使得地区落后封建思想以及腐败享乐等不良思想泛滥抬头,严重影响文化扶贫过程的开展。
5、文化建没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我国落后地区较多,文化建设的相关人员素质往往较低,并不能很好地胜任这个任务,他们在工作中存在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的思想态度。另外他们通常身兼数职,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文化建没事业之中,使得文化建设时断时续,难以取得成效。
二、文化扶贫战略在农村基层文化构建中的意义及作用
文化扶贫过程是推动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社会公平及社会主义目标、促进国家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它对地方文化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文化扶贫有助于启迪地区人民的思想,形成地区文化启蒙和文化归属感。国家所实施的文化扶贫工程将通过地方政府进行文化知识的宣讲和普及,它并不仅仅是将外来文化直接拿来使用,而是在地方政府的筛选协调下,使其更加符合当地人民群众的人文观和民族特性,从而点亮人民的思想之火,启迪人们,使之开始注意地区文化的存在,并形成文化归属感,为构建农村地区文化体系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文化扶贫将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文化知识的普及,促进地区摆脱落后的局面,为构建地区文化体系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文化扶贫对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是整个扶贫项目工程的重要一环,地区经济的落后,归根结底在于人们思想文化水平的落后,国家积极实行文化扶贫战略,扫清地区经济发展的文化思想观念制约因素,将推动地区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将为地区文化体系的构建提供物质支持,修建和完善文化设置,更好地促进文化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至2012年,福建对省内农村地区已开展多项文化科普宣传活动,在宁德福鼎,实现全市乡镇街道、管委会综合文化站、村居文化室覆盖率达100%,建设农村宣传文化墙100多个,大力开展文化三下乡、送戏下乡等
惠民活动,积极宣扬农作物及畜牧养殖知识,给农村人带去了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3、文化扶贫将开拓人们的眼界和思想境界,使其有能力、有愿望去构建农村地区文化,使更多人能够了解和接受文化的熏陶。通过文化扶贫战略,农村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将发生巨大转化,人们不再像以前一样仅仅局限于眼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是紧跟社会主流文化知识,从而开拓了自己的眼界和思想境界。同时又使得人们有能力去深度挖掘地区文化,并努力传播和发扬地区文化使更多人能够了解本区域的文化。接受文化的熏陶,从而真正构建起自己的文化体系。
4、文化扶贫将为构建农村地区文化人才体系开拓一条适合自己的培养途径,文化扶贫将推动地区文化设施的建设,如学校、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娱乐项目场地等等,同时也将宣传基本的科技知识,使人们不再蒙昧,为今后地区文化人才的培养扫清道路,并开拓出一条适合农村地区文化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目标,它对社会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文化扶贫工程则是构建农村基层文化体系的有力措施,它关系到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能否走现代化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我们相信只要扎实推进文化扶贫工程的稳步实施,就必将改善农村地区文化知识落后的局面,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具有地区特色的文化体系,促使农民摆脱文化落后的现状,而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生活。
参考文献:
[1]杨主英.福建省山区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3).
[2]辛秋水.文化扶贫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价值[J].福建论坛,2010.
河北农村基层水利建设 篇12
1.县级财政资金配套压力大, 财务可持续性差
旧农保之所以难以为继,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责任不到位。新农保注重强化政府责任, 基础养老金部分由财政出资, 中央和地方财政各分担一部分。这意味着财政在农村社会养老上的巨大投入。如何保证地方财政, 特别是县、乡财政充分安排资金对农民养老缴费进行补贴, 将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难题。当前, 河北省张家口、承德等地, 县、乡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 入不敷出。如果仅简单地匡算新农保资金配套一项, 或许短期财政农保支付压力不大, 但是考虑到近年来出台的与民生相关的惠民政策, 都要求地方政府给予“资金配套”, 如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每人每月40元, 新农保每人每月30元, 城市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低保县里分担10%, 看起来哪项都不高, 但是加起来就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 这对县级财政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一些专家建议用土地出让金、国有资产利润及增值减持等反哺农民, 但在当前行政考核评价体系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 短期内让地方官员转变急功近利的心态, 克服GDP偏好、工程偏好而关注民生, 是不太现实的。为此, 应重构省级政府、市级政府及与县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 省级、市级财政应按照各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对养老保险的保费补贴予以分担, 以加大对贫困县的支持力度。
2.新农保基层管理平台脆弱, 管理能力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的县级市, 只有57.4%建立了农保经办机构, 乡镇只有14.1%;经办机构基础设施落后, 经办人员编制缺位、业务素质偏低, 很多基层经办人员不熟悉业务流程、对新农保政策把握不准, 工作效率低、工作漏洞多, 难以适应新农保制度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在一些乡镇, 新农保整个业务流程的实施还停留在手工操作的层面, 经办自动化水平较低, 目前的机构网络对于保费缴纳、归集上解、待遇领取等无法做到简单、便捷、安全, 信息平台严重滞后。一些地方的新农保保费和养老金由县邮局代收代发, 制度平台、管理平台、技术平台亟待加强。因此, 必须加大管理建设投入, 一方面配备较为先进的管理硬件, 为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加大基层管理人员、特别是一线经办人员的培训力度, 提高其业务素质, 实现新农保制度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
3.保障水平过低, 难以发挥养老保障的功能
新农保养老金账户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支付终身。基础养老金为每人每月55元, 而2010年河北省农村平均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是58元, 就是说目前的基础养老金比农村的低保还要低。个人账户储蓄额为个人缴纳的保险费加上当地政府对每人每年30元的补助以及其他集体补助之和。个人缴费标准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 多缴多得。缴纳15年并到60岁后, 每人每月可以领到养老金。我们以最高档次个人缴费额进行计算:一位村民选择最高档次缴纳, 500元×15年=7500元, 加上各级政府补助30元×15年=450元, 那么他个人账户至少有7950元, 另外还加上一年期的利息。这位农民缴满15年新农保后, 他个人账户金额8000元, 而他60岁后每年每月可以按时领到的养老金只有:8000元÷139 (系数) 3+55元 (基础养老金) =112.6元。
如果将这一数字进一步与其他群体的养老金待遇相比, 更显捉襟见肘。2010年调整后的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为1320元, 公务员的养老金待遇平均比企业职工高出1.1倍。这意味着, 每月112元的农民养老金, 仅仅是企业退休金的8%, 更不到公务员退休金的7%。对于这些已经丧失劳动能力、贫病交加的老人而言, 每月100元左右的生活很难想象, 新农保的养老保障功能严重缺失。
4.新旧农保制度衔接不到位
尤其是与旧农保在缴费及待遇发放方面的有效衔接。近年来一些东部试点地区做了大胆探索, 有些地区采取的是区 (市) 、街 (乡镇) 、村 (居) 、个人四级负担机制, 按照农民纯收入确认缴费基数和档次;有的地区是根据农民年龄段划分成不同的个人缴费基数,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补贴;有的是根据养老金的领取标准来设计补贴数字。这些模式都充分考虑了本地实际, 在妥善处理历史旧账的同时, 实现了制度的有效对接。新旧农保制度的衔接是一项政策性极强、操作较为复杂的工作, 需要将对接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 这既有利于新农保制度的顺利推进, 也有利于提高农民对这一制度的信任感和满意度。另一方面, 随着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从城乡二元转向城乡统筹,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必将实现国民一体化。在推进中国养老保障制度一体化的进程中, 农村与城市养老保险制度应该逐渐实现统筹, 新农保制度要充分考虑与城保及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可衔接性, 同时重视与其他社会保障措施的配套与衔接:与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衔接;与新农合的衔接;与社会救助制度的衔接、与商业保险的衔接等。构建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家庭养老、土地养老为基础, 个人储蓄养老、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为补充的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 以更好地保障和提高农村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
分区域、多层次、复合式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重构
1.强化政府在新农保制度推进中的主导作用
(1) 政策责任。省、市、县、乡各级政府要把新农保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配套工程, 逐步推行新农保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从筹划组织实施、沟通协调服务、运营监督管理等方面提高行政职能和公共服务能力。在制度推进过程中, 省政府应明确渐推渐进的改革路径, 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整体和统一的框架, 既考虑各地实际, 又统筹全局。市、县、乡政府也要及时跟进, 明确定位, 形成省、市、县、乡四位一体的政府主导体系。
(2) 财政责任。新农保制度持续发展的关键, 是政府财政补贴的及时、足额到位。虽然新农保提出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模式, 但集体补助并不是强制性的, 而且我省的集体经济远不如东部沿海发达, 这很容易造成集体补助的缺失。因此, 各地在制定具体政策时, 要合理确定筹资标准的高低和各方责任的负担比例。特别是省、市、县三级政府的财政负担比例, 可以考虑按3:3:4的标准承担筹资责任, 这一方面可减轻农民负担, 另一方面也可避免基础养老金过分依赖县乡财政的窘境, 防止由于县乡财政不发达导致农民的实际待遇下降。在具体补贴方式上也要有所侧重, 一是对参保农民实行普惠式补贴, 二是对贫困区域实行倾斜性补贴, 三是对特殊群体 (农村低保户、五保户等) 实行重点补贴, 以此来保证新农保制度的普惠性。
(3) 法律监管责任。我省新农保制度实行县级统筹, 这是比较低的统筹层次, 地方部门管理往往容易造成账目的混乱、责任不清、制度变更频繁, 这就容易发生基金的挪用、侵占、流失等问题。同时管理体制的不顺畅也会加大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县市农保工作监督的难度。从目前来看, 一方面国家应尽快出台有关这方面的法律法规, 依靠法律的强制性保证新农保制度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应建立一个有法律界人士参加的、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监督机构, 负责对新农保整个工作的专门监督。
2.因地制宜, 差异化、非均衡式推进
我省地区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无论是在人均收入水平、经济结构和城市化水平、财政能力等方面, 各地差距都很大, 而且这种差距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都必将存在。这种差异性也说明新农保制度需要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 允许和鼓励地区之间存在多样性。因此, 新农保在扩面过程中, 应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状况, 在同一制度模式下, 实施差异化、非均衡式发展策略。一方面我省唐山、秦皇岛、廊坊、石家庄、沧州等地经济较发达, 集体经济活跃, 应鼓励村集体等经济组织为农民参保提供补助, 具体补助比例可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对于五保户、伤残家庭等弱势群体, 应强制性要求村集体按最低缴费标准为其个人账户缴费并承担基础养老金的支付, 以保证制度的普惠性。另一方面, 张家口、承德等地区经济欠发达, 集体经济不活跃, 有些地方甚至没有集体经济, 个人账户养老金的缴纳就要靠省、市、县、乡四级财政共同努力。省、市两级财政要承担较高补贴比例, 对国家级贫困县省、市按7:3全额补贴, 对经济发展一般的县按70%进行补贴, 剩下的30%由县乡自行解决。
这里所指的差异化、非均衡, 是指我们可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将省内各市划分为不同区域, 同一个市内也可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划分为若干区域, 不同区域的省级财政支持力度、各方缴费比例、优惠政策是不一致的, 但同一区域内的政府支持力度、各方负担比例、待遇水平应是一致的。随着收入水平和经济结构趋同, 地区之间财政支付的养老金给予水平也逐步趋同, 最终实现制度模式与制度实践的完整统一。
3.加强制度创新, 实现新旧农保制度的无缝对接
【河北农村基层水利建设】推荐阅读:
河北省农村学校06-02
河北省农村消费市场07-20
河北省农村教师涨工资05-11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考试真题07-29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简章10-16
河北省玉田县农村金融改革经验材料07-04
2018河北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专业知识题库(1.7)07-02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管理暂行办法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