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精选8篇)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篇1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各项任务,最终都要靠农村基层组织团结带领群众去完成。当前,我们一定要增强自觉性、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探讨开创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新局面的有效途径,艰苦奋斗,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进一步抓紧抓好。
一、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今年上半年,我们对全县238个基层党组织进行了分类调查,在调查的一、二、三个类别53个基层支部中找到了当前影响农村工作的主要病症。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落后的观念与“三个代表”新要求之间的差距日趋明显。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保证。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落后的观念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要求不相适应已成为突出的现实问题。一是代表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还很难冲破固守封闭传统思想的束缚。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代表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客观要求农村党员必须掌握现代化农业科技和现代管理知识,熟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学会运用科技示范方法和组织提供系列社会化服务来发展经济,并具有带领和团结群众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实现脱贫致富的本领。而在现实中农村党员队伍却普遍存在着文化低、思想陈旧、小富即安等问题。在调查的53个基层组织371名党员干部中,其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仅占13%,初中占32%,小学占53%,文盲占2%。较低的文化程度与固守封闭的传统思想模式一时还很难从根本上转变过来,这些问题与实践代表农村先进生
产力的发展要求形成鲜明反差。二是代表农村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尚未唤回部分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代表农村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客观上要求农村党员必须充分发挥党员的政治优势,充分展示其党员的先进性,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成为农民的表率。而现实中,农村党员和农村党组织与这个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从调查的情况看,有些农村党员长期受一些非法宗教、家庭势力等影响,理想信念还不坚定;有的党员和干部工作不安心,精神不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有的党员不按党章办事,放松要求,个别党员因违反纪律而受到处理。对此,群众反应较大。这与代表农村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形成反差。三是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还不能缓解党群之间激化的矛盾。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客观上要求农村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从保护和为农民谋利益出发,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帮农民之需,解农民之难,千方百计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而现实中,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党性观念淡薄,不关心群众疾苦,不为民办事,作风不民主,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有的办事不公,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谋取私利,吃、拿、卡、要勒索群众,有的党组织和干部工作不实,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和花架子,导致一些农村不仅工作没有起色,经济发展缓慢,而且干群关系紧张,甚至造成矛盾激化,严重地影响了党的威信和形象。使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受到挫伤,这与代表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形成鲜明反差。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落后的管理体制与党支部战斗堡垒核心作用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
加强以农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村级干部队伍,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所在。建立健全好村级支部班子,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则是关键的关键。在调查中发现两委班子不配套,管理机制落后、党员发展与后备干部短缺成了制约村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村基层组织两
委班子不配套,职责作用差。在调查中发现一些村党支部只所以掉入三类支部的圈子,主要是党组织的两委班子不配套。村委会、共青团、妇代会、民兵、村级治保组织、宗教组织、合作经济组织等配套组织建设不好,软弱涣散,形同虚设,有的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在解决村级重大问题时不够民主,也不愿接受村民的监督,对其它配套组织臵之不顾,对于一些在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农村经济中问题较多、制约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带领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好做法、好思路也引不起重视和借鉴,不去发挥配套组织的作用。更不依靠上级组织来解决,致使村级党组织工作一再落伍。二是农村基层组织管理体制不规范,在工作中得不到真正落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核心取决于村级党组织在日常工作中按章办事、依法办事,在办事过程中抓制度落实的程度。在调查中发现一些村级党组织工作缺乏活力,争先创优的意识淡薄,两委班子的配套组织之间协调不够,不能分解责任,形不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基层党建工作责任体系,对党员与其他干部的工作无考核,民主生活与群众评议制度也流于形式,村级政务该公开的不公开,缺乏党员与群众对党组织决策、管理和监督,致使基层干部缺乏依法行政、按章办事的自觉性,严重地阻碍了村级党组织的建设。三是发展党员与后备干部培养工作的力度不大是影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主要因素。优秀青年是党的财富,吸收他们加入党组织是为党增添新鲜血液的基本保障。加强后备干部的培养则是我们党的事业千年大计、万年大计,农村基层有着无数优秀青年,在他们中发展党员和培养后备干部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重要职责。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却恰恰忽视了这方面的工作,部分支部对后备干部和优秀青年的党员发展工作极其不重视,没有培养、教育、使用计划和定岗计划。个别村支部竟连续三五年没有发展一名党员,给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稳步发展设臵了障碍。四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的培养力度不大,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
高。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培养教育,是提高他们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农村基层领导班子示范带头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保证。在现实中,有些村党支部不认真落实培训制度,对党员干部的教育也不够,致使一些党员思想认识不清,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规理解不深,有的党员还因此违纪受到处理。给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也损坏了党员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稳步发展与“得民心工程”落实的程度有着主要的关系。
“干部受教育,农民得实惠”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终目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基层组织作用发挥的如何,将直接影响着这一伟大目标实现的进程。在调查中发现,“得民心工程”抓的不紧,落实的不好,直接影响到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农村经济思路不对头,制约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发展壮大农村级集体经济必须遵循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和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原则。在调查发现,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不能够紧紧抓住当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有利时机,因地制宜,立足开发和利用好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发展本村集体经济的思路还不清楚,做不到从实际出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对一些品牌产品和支柱产业还不能引起重视,形成规范去发展。二是减负政策不落实,影响了干群关系。落实减负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是解决好干群关系紧张的重要措施。现实中发现,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还不能够认真落实中央、自治区、地区、县委有关减负措施,还没有树立减负就是增收的观念,对规定中明确指出的部分涉农收费项目仍然得不到落实,措施不利,制度不全,落实不公,成效不大,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有的甚至造成农民上访、诱发集体事件的后果。三是“三老”人员工作不到位,后顾之忧解决不好。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他们劳苦一生,对党
有着深厚的感情,照顾好他们的晚年生活,是各级党组织的职责。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农村党组织对此项工作尚未引起高度重视,离生活上厚养、政治上厚待,去世后厚葬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同时也很难调动“三老”人员的工作热情,影响了“得民心工程”的真正效果和初衷。
二、解决好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问题的对策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三个代表”新高潮活动中,我们确立了“抓基层、打基础、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农村党建工作思路,紧紧围绕中心,顾全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使村级组织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协调化发展的轨道。
(一)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整体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适应新形势、新体制、新任务的指南,也为今后建设高标准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改变工作作风,密切干群关系,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前进的步伐。一是掀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努力培养一支与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党员干部队伍。培养一支整体素质高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是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需要。在开展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活动中,我们联系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的思想,充分发挥乡镇党校阵地作用,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培训、轮训工作。今年,我们共举办专题培训班83期,培训人员26441人,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一个党员干部不漏地学习了一遍。同时还利用党员电化教育,提高教育培训质量,结合“农村党员电教科技工程”,选好科技示范地,选准科技示范户,选好科技示范项目,使
农村党员、干部的科技知识不断得到提高,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学
科技、依靠科技脱贫致富。二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推进与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相适应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随着农业现代化事业的逐步推进,对农民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不断用先进文化、先进人生哲理、先进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教育农民,才能提高自身素质,为加速农村现代化建设,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一大的改观。下半年以来,我们统筹计划,按照系统、规范、配套的原则制定出3-5年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规划,确定了以农村组织建设为核心,建立健全了强有力的乡村组织体系;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内容,建立健全配套齐全的乡村民主管理体系;以全面提高农村干部群众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为目的,建立健全经常性的教育体系;以各项工作和运行规范及农村干部群众行为规范为内容,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政务村务运作体系四个主攻目标。加强宣传教育,增强舆论监督,落实领导责任制度,使农村基层组织在促进改革和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真正成为党在农村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是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创造与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相适应的良好氛围。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活动中,着重以改变党员干部工作作风为突破口,教育党员干部要有爱民之心,为民之德,富民之才,把农民致富作为第一目标,把农民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解决农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第一任务。县委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倡导“进农家门、知农家事、解农家难、帮农家富”,建立民情、村情、社情定期分析会制度,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干部、党员都确立了自己的联系点,使“得民心工程”处处有领导、有制度、有监督、有落实的规范化管理运作之中。使党的基层组织在群众中深得民心,受到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二)整顿与提高并重,抓好配套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领导班子是党的基层工作的骨干,加强领导班子
建设是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的关键。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一是选配好一个好的党支部书记,解决好“有人理事”的问题。今年,我县先后在重点村开展集中整治工作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下派机关干部入村,坚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一起抓。二是积极抓好村级党组织配套组织建设。在村级支部治理整顿过程中,我们采取有利措施,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配套组织的整顿建设工作,进一步把村委会、共青团、妇代会、民兵、村级治保组织、宗教组织、合作经济组织等配套组织建设好,对软弱涣散的配套组织及时地进行了整顿。三是建章立制,抓好落实。在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我们继续从建章立制入手,明确各乡镇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制度,对本乡镇基层组织建设负总责,签订责任状,落实责任制,实行与年终考核挂钩,重奖重罚。还对18名包乡镇的县级干部确定了建设目标,为县四套班子领导人确定了一个三类村的帮扶点,由组织部牵头,与纪检委、政法委、综治办、团委、妇联、统战部、民政局等部门签订共同治理协议书,确保了全县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常年有人管、有人抓,使我县村级党组织走向了按制度办事,以制度把关定向的良性轨道。四是加大培训力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在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中,我们首先严把组织发展关,把那些有觉悟、有知识、有专长、有上进心的年轻人及时吸收入党,做到成熟一个发展合格一个,今年我县共有入党积极分子729人,发展新党员401人。其次是注重解决党员干部的实际问题,加大了党员学习力度,解决了党员干部的思想问题,加大了对贫困党员干部的帮扶力度,解决了党员干部的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第三是切实抓好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做到了教育与管理双管齐下。通过开展对党员的民主评议,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开展党员活动日,党员目标管理等活动,提高了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第四注重加强党员培训,逐步建立乡办、村办业余党校,健全党员培训网络
(三)激发基层党组织内在活力,广泛开展“得民心工程”。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全面实施。今后五到十年,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依靠科技,面向市场,抓紧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小康社会是基层党组织“得民心工程”的主要任务。今年以来,我县基层党组织在落实“得民心工程”中,取得了明显效果。一是转变思路,增强了为民服务的意识。通过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报告精神,农村党支部党员干部明白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主动把时间和精神放在为农民提供服务上来。通过基层党支部提供系列化、社会化的服务,农民把家庭生产经营和乡村的集体经营与市场的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通过基层党支部对农民专业户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帮助农民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或不好办的事,积极主动为农民排忧解难,千方百计出主意、想办法、出实招,加快了农民增产、增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二是落实减负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解决好干群关系紧张的问题。今年以来,我们帮助基层党组织积极落实上至中央,下到县委各项减负精神措施,牢固树立减负就是增收的观念,健全组织机构,实行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卡制度,全县共发放监督卡17万个,认真落实“两工”管理制度,取消了强行以资代劳。针对村财务管理混乱的问题,县委下发了专项清理整顿的通知,对1997年以来村级财务工作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实行“村财乡管”和报帐制度,推行村务公开,主动接受村民监督。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今年以来,我县共减负192.5万元,有效根治了农村基层存在的侵占农民群众利益、乱摊派、乱收费的问题,进一步增进了党群、干群关系。三是落实“三老”人员政策,解决后顾之忧,“三老”人员为党工作几十年,把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党的事业,为我县的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过积极贡献。为此,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严格按照地委和县
委下发的“三老”人员养老补贴,丧葬管理等规定,认真贯彻执行。各村基层党组织做到了“三老”人员去世后,及时按标准修建坟墓,为其家属发放生活补助金。同时,按季度发放“三老”人员生活补贴,到目前为止,我县已将全年37万余元生活补助全部发放到“三老”人员手中。为解决“三老”人员生活困难问题,全县各村共建生活补贴基地3019亩,较好地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在生活中,农村基层党支部除了解决好“三老”人员贫困户、特困户扶贫救济外,还有针对性地了解民情,掌握村民思想动态,积极主动做好教育疏导工作,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切实做到了关心群众疾苦,乐于为群众排忧解难。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使全体党员干部认识到了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深刻内涵,牢固树立了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意识,从人民中吸取智慧,吸取思路,吸取力量,以良好的作风取信于民,起到了战斗堡垒作用,起到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减轻农民负担,用科学的方法勤劳致富,在农业现代建设中发挥了先锋及排头兵的作用。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篇2
一、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对新农村建设的价值所在
我国现有的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 是在人民公社体制解体后得以生成的, 它最早发端于解放初期农民带着土地、耕牛等私有财产入股的生产合作, 而生产合作又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和人民公社四个阶段。长期以来,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在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社区成员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等方面, 发挥了重要作用。[1]不仅如此,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宗旨与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也具有很强的契合性, 它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 更是新农村建设的推动者。
1.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
统筹城乡发展,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是建设新农村的必然举措。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 就是要革除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和社会体制, 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200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统筹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 并强调这是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 虽然农村的经济社会事业得到了巨大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有所改观, 但在农村内部以及城乡之间仍然存在诸多方面的强烈反差:一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与农村环境脏、乱、差之间的反差;二是农民收入年均较快增长与农民综合素质偏低之间的反差;三是农村小康标准中的经济指标与其他指标之间的反差;四是农村村级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水平与城市之间的反差。具体到“社区”而言, 城乡之间的反差尤为明显。甚至在过去很长时间内, “社区”一直是城市的专利, 农村不仅缺乏社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缺乏社区组织和社区建设, 而且似乎不存在“社区”这个概念。社区组织的匮乏和社区建设的滞后, 加剧了城乡差距, 导致农民在生活基础设施、劳保福利、环境卫生等各方面长期享受不到与市民同等的国民待遇。在此境况下, 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 有利于把农村与具有浓厚城市色彩的“社区”整合起来, 从而意味着农村也将作为国家的基本单元而被纳入现代国家的总体发展之中, 成为现代国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推动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 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 从而有助于缓解和消除上述反差, 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
2.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依托。
进行新农村建设, 无论是促进生产发展、生态良好, 还是实现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其最终目的和归宿都在于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让农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毋庸置疑,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农民的人均纯收入逐年增长, 其物质生活基本上已无后顾之忧。然而, 农民所理解和追求的“生活质量”, 已不仅仅局限于食有粮、穿有衣、居有房等基本消费层面, 也包括人居环境优美、人际关系和谐、自我发展全面、社会服务便捷等现代文明需求层面。其中, 加强农村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 由于投入不足,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农村的人居环境令人担忧, 甚至很多地方普遍存在着道路难行、垃圾成堆、污水横流、臭气冲天等问题。而发展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 有利于社区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农村集体经济实力的增强, 从而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此外, 通过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有效运作, 还可以在文化教育、娱乐休闲、医疗卫生等方面为农民提供便捷的服务, 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3.落实农村民主管理的重要平台。
进一步完善农村民主管理, 充分尊重农民在农村的主人翁地位, 切实维护农民的各项民主权利, 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政治保证。毋庸讳言, 虽然我国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 虽然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在制度层面上已经比较完善, 但从实践层面来看, 村民自治的实施效果还很不理想, 农村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还远未实现。改革开放以来, 农民的思想观念、就业方式、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这给本已薄弱的农村民主管理带来了更大的压力。甚至在一些村级组织, 还存在着富者为官、横者当政或依靠宗族、家族势力进行管理的问题。在此境况下, 迫切需要借助于一个有效平台, 以完善农村基层民主, 为全体农民提供参与民主管理的渠道。而加强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不失为落实农村民主管理的有效选择。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作为社区农民的群众性组织, 可以引导农民实现对农村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有组织参与, 保证农民充分表达个人意愿和合理诉求, 从而有利于增强农民进行民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最终实现农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2]
二、当前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面临的四大困境
就一个制度安排规范、现实运作良好的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而言, 它对新农村建设的上述价值是确定无疑的。然而, 目前多数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受内部制度安排、外部发展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发展面临诸多困境, 从而使上述价值尚未在现实中充分体现出来。
1.属性界定不清。
长期以来, 对于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到底属于合作经济还是集体经济, 理论界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不仅如此, 中央有关文件对这一问题也没有界定清楚, 甚至一度将合作经济和集体经济混为一谈。比如: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把实行了家庭承包制的生产队和生产大队, 称为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经济”, 认为“分户承包的家庭经营只不过是合作经济中的一个经营层次”。显然, 这个说法混淆了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再如, 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 政社分设以后, 一般应设置以土地公有为基础的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 这种组织可以同村民委员会分立, 也可以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提法, 混淆了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与村民委员会的功能。直到1991年11月, 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才把“乡村合作经济组织”改称为“乡村集体经济组织”, 这标志着我们对合作经济与集体经济的本质规定有了正确的理解。即便如此, 许多人在实际工作中仍然习惯于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称为合作经济组织。在理论界, 很多人认为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是传统经济体制的产物, 体现了较大的天然地域性和行政化的特征, 不能与新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相提并论, 甚至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合作经济组织。因为, 所谓的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在多数情况下都是集体经济的遗产或社区集体经济, 其成员因为是该社区的人并与土地或其他集体所有的资产相联系而自然地成为其一员。这些组织并无经典的合作社成员那样的自愿入社、自由退出、民主管理、按交易量返还利润或按股份分红等权利, 因而不加区别地把它们称为合作经济组织是不准确的、勉强的。
实际上, 合作经济与集体经济是理论边界非常清楚的两个概念, 二者在财产占有权以及内部构造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合作经济的本质是交易的联合, 它承认私人财产权;而集体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公有财产, 它否认私人财产权。把合作经济组织与集体经济组织相混同, 必然会扭曲甚至阻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因为, 如果认为合作经济就是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组织就是集体经济组织的话, 那么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任务将是十分简单甚至多余的, 它只不过是摘掉“集体经济”的牌子、换上“合作经济”的牌子而已。
2.外部关系不顺。
目前我国存在的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 一般都是在村民委员会所辖的村落范围内, 以集体所有的土地为基础组建而成, 并利用原有的集体经济资源发展起来的。由于未能及时完善社区合作制, 大部分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村其他组织的关系没有理顺, 从而在实际发展中导致诸如权限不清、职责不明、争权夺利等许多问题。首先,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与乡镇政权组织的关系没有理顺。很多乡 (镇) 级的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实行党、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 存在政社严重不分的问题。比如, 有的乡 (镇) 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 董事会由乡镇人大选举, 总经理由董事会任命, 董事长由乡镇党委书记兼任, 总经理由乡镇长兼任。这种体制, 必然会给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打上了政权组织的烙印, 使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职能目标多极化, 致使其无法独立行使合作组织自身所承载的职能。其次,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与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没有理顺。按照有关法律和中央有关文件规定,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职能主要是为其成员提供生产、技术、信息等服务, 管理协调和资产积累, 组织合理开发、利用集体资源, 壮大经济实力等。比如, 2002年修订的《农业法》第十条第三款明确规定, 村集体经济组织 (村经济联合社) 应当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 依法管理本村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的资产。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村民委员会的职责是发展经济、组织生产服务、管理集体资产和集体资源开发, 并应当保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利。《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 农村基层村党支部的职责是领导。显然, 按照上述规定,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与村党支部及村委会在职能上存在着较大的重合。在实际工作中,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与村党支部、村委会往往是几块牌子、一套人马, 干部交叉任职, 甚至许多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本身就是与村民委员会合为一体的。而由于村党支部在农村基层处于最高权力的位置, 所以无论是社区合作经济组织还是村委会, 都只能听命于村党支部的领导, 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和村委会的领导也往往是村党支部的成员, 从而形成了党支部、村委会、合作组织三位一体、干部交叉任职的权力结构。村级合作经济组织不管是否独立于村委会, 其领导往往都是由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兼任。这样做的结果, 只能依然是政社不分、政企不分, “合作组织”实际上徒有虚名。
由于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没有理顺与农村其他组织的关系, 因而往往在实际工作中导致许多利益纷争和冲突。如2002 年6月27日广州市某村民委员会登报撤销村经济联合社, 致使该村经济联合社及其成员四处上访维权, 村社组织关系一度陷入混乱状态。[3]
3.内部治理不佳。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在内部治理结构上的主要缺陷是:一是产权关系模糊, 归属不清。在许多地方, 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没有个人财产权, 他们对本组织的财产拥有完全平等、无差异的所有权, 名义上是“人人有份, 人人有责”, 实际上是“人人无份, 人人无责”, 集体产权处于虚置状态。即使是在那些已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造的合作经济组织, 其所设的集体股归属也仍然模糊不清, 由此导致在“镇改街、村改居、农民转居民”工作的实施过程中, 有的集体股被平调或改变权属。在这样的产权制度下, 没有一个组织成员会对合作组织负责, 合作组织只能委托给村党支部、村委会或乡镇政权组织, 由其来承担集体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4]二是组织机构和制度缺损。由于产权界定模糊, 没有明确的个人或内部组织机构对合作经济组织具有明确的所有权, 因而来自所有者的约束和激励必然缺失, 而缺乏内部约束和激励的组织必然是低效率的。在一些地方的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中, 未按有关规定和组织章程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机构, 有关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会议、民主理财和激励约束等制度机制严重缺损。特别是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很不到位, 总体上存在着“官化”的倾向, 农民的自主参与程度较低, 不能体现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并不真正是农民自己的组织。由于组织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 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极易滋生“内部人控制”问题, 甚至蜕变为“乡村干部经济”, 缺乏应有的内部活力和对外界的吸引力。
4.服务水平不高。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具有综合性、服务性和相对封闭性的特点, 其基本职能是为农民的家庭经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综合服务, 这些服务具有较强的排他性, 即只供本社区组织的成员享用, 社区外人员和虽在本社区居住但不属于本社区组织成员者无权享用。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 甚至应视为社区合作经济组织较之于其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一个基本特征。而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上述职能能否得以充分发挥, 取决于一个关键因素, 即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实力, 而它的经济实力又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社区集体经济和集体收入。然而, 目前大部分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实力是十分薄弱的。自家庭承包制实行以来, 大多数村虽然奋斗了几十年, 但基本上没形成什么集体收入和集体积累, 成为所谓的“空壳村”;有的虽有集体收人, 但仅够维持给村干部发工资。这样的经济实力, 大大限制了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服务功能的发挥, 以致于多数社区合作经济组织长期以来或者只是履行土地承包的管理协调功能, 或者只在农业的生产过程为农户提供少量的服务。至于农户最需要的生产要素供应和农产品销售等产前产后服务, 大多是由私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承担,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在这方面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困境破解
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与发展, 积极寻求破解困境之路, 以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1.推进产权改造。
属性不清, 产权不明, 往往是制度低效率的根源。长期以来, 在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改造问题上, 理论界向来存在重大分歧。有学者主张用合作经济的原则来改造现存的社区合作经济组织, 使之成为真正的合作经济组织;另有一些学者则认为, 既然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总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 而现存的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名不副实, 因而不如干脆将其改造成为集体经济组织。笔者认为, 由于我国各地农村发展极不平衡, 市场经济条件、社会因素、资源禀赋和竞争主体千差万别, 因而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改造不应该也不可能套用一种模式, 应当采取与当地情况相适应的多元模式。
从实践层面来看, 近些年来, 国内有些地方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制度改革, 将其改制为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所谓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 是以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 (行政村或自然村) 为单位, 以土地的集体所有为纽带, 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和集体财产不可分割并占大头的原则下, 把社区合作经济组织长期积累起来的集体财产, 全部或部分折成股份, 量化到每个成员头上, 使每个成员都成为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股东, 并参照股份制的治理结构改造社区合作经济组织, 成立股东代表大会和董事会, 集体项目统一经营, 实行劳动联合与资金联合的统一、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的统一。[5]通过对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股份合作制改造, 可以实现资金整合, 以解决单家独户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同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不相适应的矛盾;可以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从而有助于明晰产权;可以实现管理职能和管理机构的专门化、独立化, 提高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水平和资本运作效率。股份合作制的创新, 在于在产权形式上将原来无差别的共同共有, 转变为有差额的按份共有, 这不是瓜分集体资产, 而是还权于民的重要表现。
2.理顺对外关系。
理顺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与乡镇其他社区组织的关系, 是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前提。首先, 要理顺乡 (镇) 级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与乡镇政府的关系。应在区分乡镇政府的管理职能与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职能的基础上, 把属于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职能交还给社区合作经济组织, 改变乡镇政府包揽和代行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职能的做法。乡镇政府对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 主要应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 通过规划指导、协调服务和检查监督, 去规范、引导和促进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及其下属集体企业的发展。乡镇政府要尊重和支持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行使集体资产的出资者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干部, 应由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民主选举产生, 不再由政府任命, 其工资由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支付;党政机关在职干部被选入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任职的, 一般应辞去原来职务。其次, 要理顺村级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与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的关系。从理论上讲, 村委会等农村社区自治组织与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是性质和功能不同的两类组织, 它们应该完全分开、相互独立,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各自的功能。但在我国现行的制度框架下, 把二者截然分开是不可能的。因此, 关键是在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和村级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之间建立科学的工作协调制度和运行机制, 明确哪些性质的具体事务应由三个组织各司其职, 哪些性质的具体事务应由三个组织共同研究实施。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三个组织之间的相互扯皮或争权夺利, 形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
为了保证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与乡镇其他社区组织的关系的稳定性和权威性, 有必要加强立法。目前, 我国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 从而使它们的发展受到制约。可考虑制定《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法》, 以明确农村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与法人定位, 明确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资格, 并对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内涵与外延加以法律界定, 以改变目前人们对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这两个概念的模糊认识。在《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法》出台之前, 可先通过对《民法通则》的修改和完善, 在其中增加“合作社法人”类别, 并把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纳入合作社法人体系进行规范。
3.优化内部治理。
优化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治理, 应重点抓好如下两个环节:首先, 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已实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革的, 要按照改革后的有关要求, 建立健全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会议为最高权力机构和决策机构、理事会为执行机构、监事会为监督机构的组织结构。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会议要定期召开, 对国家有关法律和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章程所规定的、成员应享有的各项权力, 要予以充分保障。其次, 要建立和完善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一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章程。组织全体成员结合实际讨论制定和完善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章程, 明确组织的职责和权限、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等。二是建立和完善民主决策制度, 主要包括明确民主决策的事项、民主决策的形式, 规范民主决策的程序, 建立决策责任追究制度。三是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和民主理财制度。规范集体财务收支审批程序, 制定和完善集体资产监管办法, 防止集体资产流失, 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四是建立社务公开制度。明确社务公开的内容, 规范社务公开的形式, 设立社务公开监督小组。五是建立和完善对社务管理者的激励约束制度。大力宣传、鼓励和表彰积极推行社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管理者, 切实维护和保障社务管理者的合法权益。推行民主评议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班子成员工作制度, 评议结果要与班子成员的奖惩直接挂钩。[4]当然, 鉴于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兼具获取经济效益和提供社区服务的双重功能, 因此它在利益分配等具体内容上应保持适当的制度弹性, 以协调好社区公共利益与社区成员的个人利益关系。
为保证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合作”属性真正名副其实, 在加强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治理的过程中, 尤为重要的是强化民主控制。应当看到, 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容易发展为利益日渐隔离的两个集团,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支配权极易从农民手中转移到少数管理者手中。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不能恪守民主控制原则, 农民的民主权利得不到切实保障。因此, 强化农民对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民主控制, 是防止集体经济向小团体经济演变的重要保障。必须承认,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社员的自主自助组织, 它不属于经选举产生的管理人员, 更不属于雇员。社区合作经济组织若与其他组织包括政府达成协议、进行交往, 应当确保农民社员的民主管理和本组织的自主性。
4.提升服务水平。
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户家庭的经营规模较小, 生产经营较为分散, 再加上农产品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 导致农民生产经营的交易成本较高、风险较大, 从而使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鉴于此, 需要在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嵌入一个中介组织, 以缓解二者的矛盾, 更好地维护农民利益。在我国,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拥有其特有的组织资源优势。如果能将它加以改造和完善, 将对服务农民, 特别是帮助农民规避市场风险、改善生产环境、增加经济收入, 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在服务农民的过程中, 要注意坚持如下三个原则:第一, 突出重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民最迫切需要的是市场信息、科学技术和各种产供销方面的服务,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应当重点在这些方面满足农民的需求。鉴于农业产业化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一条基本途径, 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应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好载体作用, 履行好服务功能、中介功能和实体功能, 并借此将分散的农户纳入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二, 内外有别。农村社区合作
经济组织是社区农民的互助合作组织, 应坚持合作制的基本原则, 实行内外有别, 即对组织内成员按非赢利原则, 为社员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综合化、社会化服务, 满足其经济和社会需要;而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发生的经济行为, 则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争取为社区农民谋求最大利益。第三, 增加盈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同其他经济组织一样, 都是平等的市场主体, 在市场上展开竞争。社区合作经济组织要想在市场上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不断壮大其经济实力, 增强其市场力量。而要做到这些, 仅靠为社员服务是绝对不够的, 还必须不断增加盈利。应当看到, 传统合作社的组织目标是为社员服务, 而现代合作社的组织目标已逐渐向为社员服务和盈利并重的方向发展。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既要服务社员, 又要增加盈利, 这不仅符合现代合作社发展的潮流, 而且二者本身也是辩证统一的:只有不断增加盈利, 才能为社员服好务, 社员的利益才能有长远保障;只有坚持服务社员, 满足社员的各项需求, 盈利才有强大的现实基础。
摘要:一个制度安排规范、现实运作良好的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 有助于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落实农村民主管理, 从而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价值。然而,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目前面临属性界定不清、外部关系不顺、内部治理不佳、服务水平不高等诸多困境, 由此导致它对新农村建设的价值尚未得以充分体现。鉴于此,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 完善发展对策, 以更好地促进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新农村建设,价值,困境
参考文献
[1]侯保疆.中国乡镇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172.
[2]李安增, 等.科学发展的青州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381-382.
[3]陈道.一村两“主”各干各, 斗来斗去百姓苦[N].羊城晚报 (新闻周刊) , 2000-08-03.
[4]侯保疆.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区合作组织建设[J].岭南学刊, 2008 (3) :85-88.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街道社区 党组织建设 主要问题 解决对策
社会实践表明,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经济的发展衍生出了一些全新的经济组织,包括个体经济、外资经济以及一部分私营经济等,这些经济组织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入了活跃的力量。相对而言,也出现了一些例如行业协会、慈善机构以及街道社区党组织等组织。在街道社区党组织的建设过程中,街道社区党组织作为党建工程中的新事物,在初具发展规模的街道社区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中,由于其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街道社区党组织在参与基层群众工作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积极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才能更好地发挥党组织在街道社区发展工作中的重要指导作用。
一、街道社区党组织工作中仍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存在“盲区”
在社会经济发展与日俱进的阶段,社区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成为继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经济组织后,广大群众较为关注的社会组织之一。但是,在街道社区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由于其没有专门负责管理的上级主管部门,致使其在发展中,没有强有力的制度与政策的支撑,在处理街道社区实践工作方面,不能有效地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无法使街道社区党组织力量有效扩展,造成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与发展工作方面存在一定的“盲区”。因此,相关管理部分必须依据街道社区党组织工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二)街道社区党组织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
全新的社会组织,是沟通党和广大群众的基本纽带。因此,近年来街道社区党组织工作的发展,备受党和国家的关注。目前,街道社区党组织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党组织工作,应结合街道社区发展的实践,深刻地研究仍然存在的问题。其中,由于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在职街道社区党组织中的党员自身组织意识逐渐薄弱,加之岗位的变动等原因,无法发挥在职党员该有的先锋模范作用,甚至有部分党员徇私枉法,作出有违自身职业的违法乱纪行为,给街道社区党组织良好形象的树立,造成了不良影响。但是,目前针对街道社区党组织的有效管理手段还没有具体的实践措施。因此,街道社区党组织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严重影响了社区建设的发展进程。
(三)街道社区党组织力量薄弱
由于街道社区党组织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离退休的党员以及过去国家对街道社区党组织的发展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使街道社区党组织缺少优秀、年轻的党务干部力量。目前,街道社区党组织队伍呈现出年龄偏低、学历偏低以及工作人员思想保守等弊端,薄弱的街道社区党组织力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给街道社区的实践工作造成了严重的滞后影响。
二、街道社区党组织工作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转变街道社区党组织人员的思想观念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必须转变街道社区党组织人员的思想观念,强化其作为联系党和基层群众的重要纽带作用,重视实践工作中的工作对象、工作方法以及领导方式,在街道社区的相关工作中,积极履行自身的职责,不断促进基层组织建设的探索与发展。同时,也应注意处理好街道社区成员与代表大会、社区居民委员会等其他组织的关系,旨在共同促进街道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增加街道社区党组织收入,确保相关工作正常运行
在改善社区党组织工作方面,适当增加社区党组织人员的收入,提高其正常的福利待遇,能够有效促进其正常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是确保街道社区党组织一系列工作的重要物质保障。社区党组织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离不开物质方面的保障以及智力方面的保障,通过增加社区党组织工作人员的收入以及提高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也是吸引年轻工作人员参与此项工作的有效方法之一。另外,适当筹建一部分街道社区的发展经费,对于街道社区公共措施的建设和提高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重视网络创新工作方法的应用与实践
就目前社会科技发展水平而言,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赢得了社会工作的广泛关注。网络技术的发展,也给街道社区党组织的创新工作方法的探索,奠定了技术基础。通过合理地将网络技术应用到实际的工作环节,建立相对灵活的交流平台,深化街道社区党组织和群众路线发展的政策与方针,拉近与基层群众的距离,并定期对在职党员进行理论学习培训,提高党员自身的素质。另外,还需要建立公开的网络信箱,用以随时听取和了解基层群众的心声,关系涉及民生的故事与事件,积极解决存在的各种民生问题,不断提高街道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
综上所述,街道社区党组织作为党联系基层广大群众的有效纽带,其工作的水平,对于促进党组织与基层群众之间的发展关系,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街道社区党组织工作中存在的重要问题,积极地在实践工作中探寻有效的解决措施,提高党组织在街道社区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参考文献:
[1]董海荣.社会学视角的社区自然资源管理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2]袁新华.云南省个旧、楚雄、曲靖三市社区卫生服务运行现状及对策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3.
[3]张仁斌.我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创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篇4
本站讯 农村基层党组织处在农村工作的最前沿,是党团结和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堡垒。如何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及党员的“自富带富”作用,是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通过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总体状况是好的,绝大多数农村党员“自富带富”能力不断提高。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新任务的不断出现,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如何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还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
1、农村党员结构和整体素质呈现年龄老化、知识老化、作用弱化的倾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活动范围日益扩大,观念日益更新,农民的价值观趋于多样化。许多中青年党员和群众外出寻找发展机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造成有的村难以找到合适的党员发展对象。特别是一些“老、少、边、穷、山”地区,能外出的都外出打工了,留守在家的大多数是妇女、老人、儿童,人称“38 60 61”部队,这也是目前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另外,农村中浓厚的宗族观念和强烈的本位思想又成为吸收和发展新党员的一道难以突破的屏障。有的村支部主要成员私心太重,在发展党员时,不是按照党的要求和党员的标准,而是以宗族家族为界,对不是本宗族者的入党要求以种种理由推托,甚至有些支部成员自我保护意识过重,生怕发展的有能力新党员对自己地位有冲击,不发展或控制发展能力型党员。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工作严重滞
后,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党员老化的同时带来作用弱化,党员的本质和应发挥的作用不明显,导致群众看党员是“党员不党员、各种各的田、多交两毛钱”,党员作用的弱化同时导致基层党组织吸引力的弱化。
2、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受到挑战。改革开放以后,全党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代,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许多农村组织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方面的适应期过长。有些村党组织在实施领导过程中,在具体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包揽型领导,即党支部包揽一切,把村委会变成党支部的附属物;放任型领导,即党支部班子软、懒、散,作风不正,威信不高,没有战斗力和凝聚力,自动放弃领导,或者村委会无视党支部的领导,凌驾于村党组织之上,党支部无权威性,领导作用无法发挥;对立型领导,即村“两委”班子互相对立,形成两股势力两大派别,矛盾斗争尖锐,搞内讧,造不和谐。这些都使得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削弱。
3、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水平较差。面对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一部分村支部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实现“领导核心”作用。农村党支部肩负着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光荣使命,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大部分农村的实际情况表明,绝大多数村支部和党员能够在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但不能忽视的是,还有一些村党组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前,对群众快速发展经济,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热切期望和要求显得力不从心。有的村支部和主要成员不仅缺少应有的领导水平和能力,而且缺乏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知识和本领,甚至有极少数党员变为群众的“尾巴”。
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对策措施
1、加强组织建设,形成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领导核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提高其战斗力,既是开展各种党内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必备条件。农村党员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细胞”,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农村党员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农村党组织作用的有效发挥,关系着农村各项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必须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一支能适应新形势需要的高素质的队伍。一是按照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条件配备好党支部书记。新形势下,增加农民收入的最佳途径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只有通过产业化经营才能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增加农产品的竞争力,为农民增收创造必要的条件。这就决定了选择培养支部书记的最新标准,也应该定位在“能否带领群众进行产业化经营”上。只有用此新标准来选拔人才,才能使他们有资格充任群众的致富向导。二是配强支部班子,加强支部班子建设。支部书记和党员骨干带富作用发挥得如何,不仅取决于他们的致富技能,同时也取决于他们的团队合力。因此,培养选拔“双高双强”型的农村领导人才,还要重视其素质提高的“综合化”,培养他们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思想境界。三是为无职党员没岗定责。树立人力资源开发理念,把党员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每个党员的特长、优势集中起来,加以分类,然后设立诸如“思想政治支员岗”、“政策法制宣传岗”、“村务党员监督管理岗”、“民事纠纷调解岗”、“勤劳致富岗”、“科技致富岗”等岗位,让党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作用,真正使党员做到“无职有位,有产有力”,使每个有能力的党员都能积极参与到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各项事业发展的实践中去。
2、加强教育管理,提高党员素质和致富能力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对农民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的基本单位,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是农村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使党员保持和发挥党的先进性,做合格共产党员的基本措施。农村工作面广量大,纷繁复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飞跃提升,许多村支部成员和党员感到工作越来越难做,压力越来越大,困惑越来越多。如有的村干部感到“致富无门群众怨”、“负担过重苦难言”、“孤立无援名声差”、“待遇偏低没盼头”。各级领导干部和组织部门要尽快从那种只注重研究如何“管理”、“规范”和“约束”村干部,转变到重视如何“关心爱护”和“支持”村干部和党员上来,努力改善农村党员干部的工作环境。首先,要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抓好党员的培训工作,紧密结合党员的思想生活和家庭实际,敢于触及党员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帮助党员和群众去化解思想矛盾,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其次,要加强致富能力培训,加强对农村党员市场经济知识实用技术、农业科技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培训,广泛开展挂钩联系贫困户制度,加大对农村贫困党员的帮扶力度,先富党员带动贫困党员和群众,形成一富带百富的生动局面。第三,提高基层党组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这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是党的领导与党的当前任务相适应的要求。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位的要求,生活宽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目的。特别是现阶段的“三农”问题,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探索“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经济模式,促进农民增收,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凝聚党心民心。
3、创新基层组织制度和机制,形成建设新农村的强大合力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基层组织中的“龙头”,积极促进民主法制建设,推进村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进程是提高村级党组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篇5
从目前情况看,农村两委班子干部主流是好的,绝大部分能够按照上级的指示,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严格要求自己,真抓实干,切实维护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带头人,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一些农村干部在作风建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纪律涣散。部分村干部将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事业或经营上,把管理村务当作兼职。一些干部作风软、散、拖,对上级部署的任务,不积极,不主动,靠乡镇包村干部的指派和协助才去开展工作。
2、处事不公。一些干部在处理村务上优亲厚友,甚至假公济私,如在承包村集体资产、收取各类款项、发展新党员等方面,标准不一样,条件不一致,不能一碗水端平,引发村民不满情绪,影响了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
3、方法简单。个别村干部遇到问题只看表面现象,缺少理性思考,不做深层次分析,处理问题简单,干工作、办事情,只讲热情胆大,不讲方法策略。有的作风粗暴,搞“一言堂”,甚至违法施政,激化了班子内部和干群矛盾。
4、为政不廉。个别村干部大吃大喝,铺张浪费严重;有的开具虚假发票报销不合理开支,侵占集体财物;有的收钱交帐不及时,花钱报账不及时,坐收坐支现象严重;有的财务审批手续不严,白条入账多;有的利用出售集体资产收回扣,借机敛财;有的村务公开不真实、不全面,避重就轻。
5、支部、村委工作“两张皮”。在实行村委会主任和村支部书记一肩挑之前,有的村委干部觉得自己是村民选举产生的,过分强调村民自治,不愿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工作,导致两委班子常常各自为政,相互扯皮,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有了分歧也难以沟通和平衡。目前仍有个别村还存在这类问题。还有的干部借家族撑腰,极力维护家族利益,激发了宗族派别势力在农村的蔓延和抬头,产生上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思想教育不到位。对农村干部的教育仅仅是阶段性的教育,不能系统地进行党的政策、法规教育;特别是乡镇党委、政府对农村干部重使用轻教育,只顾眼前利益,能干就先使用,出了问题再换人;一些农村党员干部“三会一课”制度坚持不好,致使党支部在党员中的号召力、吸引力、凝聚力减弱,支部的战斗力弱化,不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二是综合素质不够高。一些村干部受年龄、学识限制,思想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较低,尤其是在处理应急问题、化解矛盾冲突、维护群众集体利益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少数村干部有封建意识,尤其是在处理选举、利
益分配上,经常陷入“家族圈”,有的为了工作方便搞“裙带关系、父子兵”等。
三是财务管理不健全。一些村干部不能带头执行财务制度,财务管理混乱,村民理财小组形同虚设,甚至有的干部既是会计,又是出纳。村财镇管还不够深、不够细,个别村有截留出租、买卖、承包等收入问题。
四是农村政策、制度不完善。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各项惠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农民得到了实惠,但是一些应由农民尽义务的政策、制度制定却滞后。如建设农村公益性事业,应该由受益者—农民集资一部分搞建设,但是一些农民却拒绝集资,村干部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只能自己借钱垫付,造成村干部个人债务较重,严重地挫伤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五是当前农村三年换届的制度有待探讨。根据有关规定,农村两委班子三年一换届,村干部往往是“一年干两年看三年等着搞民选”,缺乏长期工作的观念;个别乡镇违反《村民组织法》,随意撤换村委会成员,造成两委班子不和,引发部分村民及其他村委成员的不满。
要解决上述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要加强教育,完善农村干部待遇保障体系,使农村干部不想腐败。组织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章等党内法规,坚定理想信念,重点开展权力观教育,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通过选树廉政勤政先进典型以及警示教育等多种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增强农村干部为民务实清廉意识。本着量力而行、逐步纳入的原则,突出任职年限,突出贡献大小,突出激励约束,解决好农村干部正常离职后的养老问题。
二是加强综合治理和制度建设,使农村干部不能腐败。进一步深化村财镇管,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加强村务公开,深入推进村务公开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统一公开时间,建好公开阵地,完善公开内容,拓宽公开形式,抓好公开检查,增强群众的监督效果。
三是及时查处违纪问题,使广大农村干部不敢腐败。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干部违纪问题的查处力度,并注意发挥查办案件的教育效果,利用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起到查办一案教育一片,处分一人教育一群的作用。
四是开展下访活动,拓宽群众反映问题渠道。建立健全下访工作制度,并经常组织人员深入乡村和农民当中调查走访,及时了解和掌握农村干部作风建设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切实促进农村两委班子建设及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五完善农村政策体系。既让农民享受惠农政策带来的实惠,又要其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
总之,加强农村基层干部作风建设,提高农村干部廉洁从政意识,是一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篇6
一、当前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现状
近年来,随着整个经济社会快速增长,农村面貌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辛勤工作,廉洁奉公,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是,对照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状况还不能令人乐观,面临的形势仍然相当严峻。
(一)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基础薄弱。乡镇纪委书记分管工作过多,精力分散,我们县多数街道镇乡的纪(工)委书记都分管了大信访或其他行政工作,任务繁重,难免有顾此失彼的现象;同时农村基层党内生活不规范,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流于形式的问题普遍存在。
(二)少数村干部法律意识、纪律意识不强,作风不实,知法犯法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
1、财务管理混乱。部分村社将集体收入不入帐,直接坐收坐支,存在“口袋帐”、“包包帐”现象,造成财务管理混乱,群众意见大。比如,福禄镇红山村7社社长将本社摩托车司机捐资款700余元,直接用于维修公路,收支均未入帐;浸河村二社社长将集体出售柏果村和大门的收入20xx余元直接用于公路开支,坐收坐支,甚至因久未做帐,各种票据丢失,造成上万元的支出采取白条入帐,上万的支出无法回忆,至今帐目不清。
2、集体资金随意挪用。个别基层干部随意挪用集体资金,有的长期挪用不归还,或私自将集体资金借给他人,有的还将收入不入帐据为己有,在群众中造成了极坏影响。如福禄镇红山村一社原社长将集体现金7000余元私自借给本社村民,至今无法收回,造成集体经济损失;健龙乡小河村在04年合并社时有一名社干部挪用集体奖金500元左右,至今未还;八塘镇前进村于20xx年处理村加工房时收入200元,村主任将此收入不入帐据为己有,20xx年该村村委会换届时,此事才暴露出来;大路镇某村一企业在20xx年建成投产后,为感谢当地对建厂的支持帮助,自愿向所在村集体捐资1000元,村干部收到此笔资金后未入集体收入,据为己有,直接20xx年12月,村级组织换届时,知情者才举报此事,后经查证属实,有关人员受到了严肃处理,又如三合镇财政所会计陶海峰贪污挪用公款一案,长达几年,镇里都不知道,直到县审计局要去审计该镇财务时才得以暴露。
3、财务支出审核把关不严。村委会干部在未详细了解支出用途等情况下,在单据上潦草签字同意报销,导致虚开发票,村干部白条自批自支现象较为普遍,不符合财务制度相关规定。
4、社干部由于职数减少只有组长一人,社的帐务只有组长一人管理,一个人批条,一个人说了算,造成问题较多。比如我们调查的大兴镇符家村,经济条件好社年收入集体资金有几千元,上交20%给村后,留80%社里开支,社长一人管理,且开支在200元以内的,都由社长一人支出和签字报销,由于绝大部分开支都是小额发生,因此存在无法监督的局面。
5、个别干部民主集中制执行不到位。对涉及集体利益的重大事项,不民主决策,主要表现为乡镇在重大决策、工程发包、大笔资金使用上,不召开办公会议研究,或办公会上仅靠主要领导一个人说了算现象。村社区对资产处置,农村低保,重大开支等不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或社员大会,凭关系、感情,全人说了算,村组重大事件一事一议执行不到位。如八塘镇敢英村在20xx年开展农村低保工作中,所确定的低保户全是村支书、村主任的亲戚,群众意见很大,镇纪委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进行了纠正,挽回了影响。
6、个别乡镇干部工作作风粗暴、方法简单、态度强硬。个别乡镇干部对群众办事不耐心,不认真,不仔细,有的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和群众的困难采取“拖”、“推”的方式,不主动想办法做解决问题。特别是涉及到为农村农民办事的窗口部门甚至会出现农民多次上门无法办,群众意见较大。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篇7
水安全无法保障就无法保证新农村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自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全国各地的学者都对农村水安全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比如:贾登勋,陈春帆认为要保证西北地区的水资源量,雨水利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1]。另外还有一些学者从全国角度,分析了全国范围新农村建设的水资源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2,3,4,5]。但是西北地区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十分特殊,全面阐述西北地区农村建设中的水资源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对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是必要的。
1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面临的水安全问题
水安全问题早已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就水安全标准而言,主要包括以下4项:①水量安全。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有一定量的水量供应;②水质安全。是指饮用水符合国家标准;③保证率安全。就是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保证一定量的水量供应,包括枯水期和干旱的年份;④方便程度。即从取水点到使用地必须在一定距离之内[6];⑤生态性。主要是指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会破坏生态环境,不会产生环境地质问题。只有这几个标准同时满足时才能称为饮水安全。中国西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一系列水安全问题。
1.1水资源短缺是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
我国是一个世界上比较缺水的国家,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西北地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区域,降雨量少,蒸发量大,使得该区水资源十分缺乏。水资源短缺分为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由于降雨量少,蒸发量很大,使得区域内地表水缺乏,地下水得到大气降雨的补给量也有限,从而导致了资源性缺水。西北地区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也影响了水资源的数量。西北大部分地区为荒漠区,无人居住,人与耕地基本上分布在适宜人类居住的盆地边缘和绿洲,然而这部分面积实际很小。因此在西北地区存在着局部缺水问题[7]。在西北地区的某些农村,机井打了几十米深,打出的水量却不够一家4口及牲畜的生活用水,而不得不到几里外的地区取水。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快,许多工矿企业都到西北地区投资建厂,然而工厂排出的废水未经处理就排了出来,矿产开发的废渣不加任何处理原地堆积,极大地污染了当地的水资源,引发了水质性缺水问题。据调查,西北诸河Ⅳ类水及以上比例超过了20%,而且有愈演愈厉的趋势。同时,地下水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由此可见,西北地区缺水问题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水资源匮乏已是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缺水问题不解决,人无法生存,新农村建设则成为一句空的口号。
1.2 水资源污染,破坏生态环境,损害人类健康
水资源污染是西北地区面临的又一个重大问题。水资源污染不仅导致水质性缺水,破坏了农业生产,还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使淡水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迅速减退。生态环境的破坏进一步破坏了西北地区人类生存的适宜性,而且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农村居民所饮用的水中有许多指标是不达标的。农村不比城市,城市可以有自己的水源地,有专门的机构管理,有水厂处理不合格的水,城市居民所饮用的水基本上都是符合国家标准的。而在农村就不同了,农村用水基本都是自家打的自备井,或直接从地表取水,几乎不加任何处理。水中的许多细菌、病原体、重金属离子等无法清除,或某些离子组分偏高,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农村水资源污染除了周边城乡工矿企业的污染外,主要原因还包括农民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人畜的生活污水等。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农民的环保意识淡薄,农村落后,缺乏环保设施,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执法力度的不够等造成的。
1.3 水利基础设施老化落后,难以满足发展需要
西北地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老化,难以满足新农村“生产发展”的要求。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设施老化落后会严重影响农村农业生产和农民生产生活的用水。在新农村建设中,首先要呵护好农业的"命脉"。发展农业、富裕农民必须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出发,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不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西北地区占地广阔,农业生产还未摆脱靠天吃饭的情势,很多农村生活用水困难、饮水水质不能满足饮水标准。不加大投入解决水利基础设施老化落后问题,不解决农民吃水用水问题,新农村建设就不可能有条不紊的进行。
1.4 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
由于偏远,贫穷,技术落后以及受投资不足的制约,西北地区农村渠道建设和维护严重滞后,沟渠渗漏严重,影响了水利投资效益的发挥。同时,在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和制定节水政策措施方面做得也不够多,农村普遍存在节水意识淡薄、水浪费较为严重的现象,许多部门都存在着水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水的利用率低也导致部分地区水费偏高,出现了农民浇不起地的情况。由此可见,解决西北地区农村水资源利用效率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综合的问题。需要政府和民众,技术与经济之间的协调。一方面政府要加对农村的投资,积极为农村节水提供新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农民要加强节水意识,自觉养成不浪费水的好习惯。
1.5 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引起不良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下水超采会引起许多环境地质问题,如地面沉降、地裂缝、咸水入侵。这些都会给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据统计[8],在陕西、宁夏、青海等省区已形成多个地下水降落漏斗,而且这些漏斗仍在逐年扩大。西安城郊存在多条地裂缝,据有关专家研究,这与地下水严重超采有密切的关系。不良地质灾害的发生,威胁着当地居民的人身健康,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影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水资源问题对策
2.1 采取多项措施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解决农村建设的水资源问题,首先就要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因为没有水何谈建设?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考虑:
(1)加大雨水资源的利用率。雨水资源是一种最根本、最直接、最经济的水资源[9]。虽然西北地区年均降雨量不足200 mm,但是西北地区地域广阔,在这样大的一个地域上,如果将大部分的雨水集中起来,得到较高程度的利用,也将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贾登勋,陈春帆[1]分析了西北地区雨水资源利用的可行性,认为发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对促进我国西北干旱缺水地区农业持续高效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加强节水措施。节水就是要减少水资源无谓的损耗。水资源消耗少了,那么可利用量就相对增多了。节水实际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不仅农民生活要节水,做到一水多用,农业生产也要节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然而农业也是用水大户,农业用水占了60%以上,从用水大户上节水应具有更广阔的前景。
(3)增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另一个途径就是将污水资源化。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经过适当处理可以作为其他用途用水。这无疑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减轻了地下水持续开采的压力,也缓解了因地下水超采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
(4)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最重要的还是完善用水制度,加强用水管理。建立一套适合西部发展的高效、权威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对城市和农村进行统一规划,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
2.2 加大投入,提高环保意识,消除水资源污染
水污染的问题其实早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是为什么到现在污染问题还没有解决?水污染的范围还在越扩越大?一方面是国家投入的不够。水污染的治理是一项耗时耗资的重大工程,资金投入不够很难有所成效。另一方面就是农民环保意识还很差,以为一个人污染不要紧。然殊不知保护水环境人人有责。因此解决水污染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国家资金投入问题,资金投入充足,污水处理技术和设施才能发展和完善。其次对农民加强水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其保护意识。保护意识提高了才能自觉保护水环境。在水污染处理技术问题方面,多多借鉴发达国家的科研成果,用他国的技术为本国服务。
2.3 保护生态的同时继续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
农村水利设施的建设是保障农村用水安全的基本措施。陆续加强实施河道综合治理、水库引水补源、农村水源工程、节水灌溉工程、水源地生态保护工程等水利设施建设,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西北地区发展落后,虽然近年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经济发展迅速,但是总体而言,和沿海地区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而且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一些不合理的开发活动正在破坏着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对此国家应加大执法力度,规范企业活动,同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将农村水利事业作为一件大事来对待。只有国家重视,全民才能得到引导,西部农村水利事业才能蒸蒸日上。
2.4 采取新技术,提高用水效率
提高用水效率实际上就是从另外一个方面节水。用水效率提高了,用水量自然而然就减少了。但是用水效率的提高需要新技术的支撑。不仅要加强生活用水、工业用水效率,更重要的是要在用水大户身上寻求发展,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这就要求加强农田灌排设施建设,继续抓好节水灌溉工程,大力发展渠道防渗、管道灌溉、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目前,西北地区大片的农田采用的还是落后的灌溉技术,不仅浪费水资源,而且容易诱发次生盐碱化,破坏生态环境。新技术的发展需要科研单位和有关高校合作,积极研发高效节水器具,促进西部农村的发展。
2.5 采取措施,遏制环境地质灾害
地下水超采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给西北农村居民带来了许多不良后果。地下水超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地裂缝、咸水入侵等环境地质问题时刻困扰着当地的居民和当地政府部门。如何遏制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关系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其根本原因就是水资源短缺。地表水资源不足以满足人民生活需求,自然地下水就成为人们开发利用的焦点。因此解决地下水超采问题,根本措施还是增加区域的地表水资源量。采取区域之间调水,雨水收集等都是增加地表水资源量的有效方法。但在实施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水量调控理论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
2.6 政府民众团结一致,稳步发展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说了算的事情,它是一个全民都要参与的巨大工程。只有全民都动员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农村的水利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有所改观,新农村建设才能平稳发展。在这方面,政府要做好宣传,做好投资引资工作,引导农民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农民大众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认真学习节水技术,增强节水、保水意识。使农村水利发展景观化、一体化、私有化、生态化、信息化、社会化、民主化、科技化[10]。
3 结 语
西北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水利建设又是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水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只有保障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用水安全,保质保量的为农村建设提供水资源才能保证农村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西北地区地理位置特殊,气候条件恶劣,这就要求我们更要坚定信念,克服困难,积极推进西北水利工程建设,加大投入,妥善解决西北农村水少、水浑、水脏问题。全民团结一致,一起动手,发挥西部高校和科研部门的优势,为西北新农村建设努力奋斗。
摘要:西北地区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其成为我国“三农”及生态问题等各种矛盾最集中、最突出、最普遍的地区。要实现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这个目标的重要保障之一就是解决农村水安全问题。通过综合分析,论述了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水安全问题,主要包括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污染,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利用效率低下,环境地质问题严重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防范措施,为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水资源,水安全,中国西部
参考文献
[1]贾登勋,陈春帆.新农村建设与西北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J].发展,2007,(8):11-12.
[2]张允锋,史正涛,李滨勇.刍议我国水资源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当代生态农业,2006,15(1):24-27.
[3]李怀忠.新农村建设中节水灌溉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11):25-26.
[4]侯玉玲,王之义,顾宏,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水利问题[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9):55-56.
[5]陶杰,左其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水资源问题及保障措施探讨[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9,7(1):36-39.
[6]王殿武.现代水文水资源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7]董雪娜,李雪梅,贾新平,等.西北诸河水资源调查评价[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
[8]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资源公报[Z].郑州:黄河水利委员会,2007.
[9]李培月,吴树宽.廊坊市水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利用的探讨[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9,7(2):47-49.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篇8
【关键词】基层政权 乡镇机构 存在问题 改革设想
【中图分类号】D42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73-02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的一个突出的重点和亮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同我们党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是内在统一的。农村的富裕繁荣,是整个社会富裕繁荣的基础。广大农民的日子过好了、素质提高了,广大农村形成安定祥和的局面,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就会更加牢固。而党和国家有关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最终都要落实到农村基层政权。农村基层政权是我国政权序列中处于最低一级的政权机关,却是整个国家政权“大厦”的基石,起着“一针穿千线”的作用。可以说,乡镇政权是党和国家关于农村方针政策的最终显示器,其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农村工作的成败,势必影响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因此找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相应的对策,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一、当前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管理体制不顺,机构设置臃肿,编制管理不规范
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关系乱。目前,乡镇事业单位在隶属关系上主要存在着以乡镇管理为主、条块共管和上级业务部门管理为主的三类,这就使得在管理上普遍存在着条块分割、管用脱节、各部门人财物三权不统一、社会化程度低等问题,给农村基层政府的管理和独立办公带来很大的困难。县属各部门在乡镇设立的派出机构,往住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部门保护主义屡见不鲜,有的只顾争利,不顾横向之间的协作和联系,互相“踢球”的现象已成为家常便饭,淡化了综合协调、服务的功能。
编制管理不规范,编外用人多。从报表上看,乡镇机构行政编制突破的少,但实际用人数量大都超过了编制数,编外用人较为普遍。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编制管理不严格、不规范,缺乏对乡镇编制扩增的有力约束。乡镇政府“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方面,各上级部门都强调本部门工作的重要性,要求乡镇政府设立对口部门,另一方面,乡镇政府为了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过多配备专职人员,扩大机构。结果造成人员臃肿、部门增多、人浮于事现象严重,财政上难以支撑。此外,乡镇领导干部子女的安插,人情面子的照顾,也致使人员充斥,争吃财政饭。
(二)乡镇政府债大、权小、能弱
90年代中期实行分税制以来,中央和省吸取财税的功能不断强化,比重不断上升,而农村基层的财力不断削弱。乡镇一级由于处于权力最底层,在财政分成一面处于最不利的地位,但乡镇财政还要确保上缴上级财政,确保乡镇干部及教师工资发放,确保乡镇党政机关及其职能部门正常运转,确保稳定,哪个方面少一点都不行。但是在财政收入方面,由于大部分乡镇工业基础差,乡镇财政除少量的工商税以外,大量需要开支的预算安排难以找到合理的财源。在税费改革前,这部分费用有的分解为特产税,行政收费或其它收入,有时不得不“巧立名目”向农民集资,然后再偷梁换柱,用于财政支出。在不考虑债务的情况下,乡镇税收能勉强维持当年的支出。税费改革后,乡镇的负担并没有减轻,而财政收入却大幅减少,债务有增无减,使得本来就入不敷出的财政雪上加霜。乡村两级财政短缺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而财政紧张又使乡镇无力完成很多公共服务与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同时还容易造成乡镇干部人心浮动。
(三)乡镇政府自我权力、自我利益扩张倾向严重,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虚化
如今,相当数量的乡镇政权的组织行为,已经远离了基层群众的利益,同时也远离了国家的利益,很大程度上成为一个以自我权力扩张为后盾,动员辖区内的资源为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乡镇权力的核心成员谋取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最大化的相对独立的行动者,它既不对上负责,更不向下负责。乡镇政府的这种自我利益扩张倾向,加重了农民的负担,阻断了中央或上级政府的政令,使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不到贯彻执行,降低了国家支持农民的政策效能。乡镇政权权力组织在自我利益扩张的同时,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却被搁置在乡镇权力结构的边缘,其组织功能严重虚化。在权力地位最高的党委、权力最实的政府的乡镇权力结构中,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及不能决定乡镇干部的任免,也无力对乡镇政府行政权力进行监督。乡镇的重要决策通常也都有党委会讨论,一年只召开一次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对此没有多少发言权。基层民主难以发展。
二、农村基层政权走出困境的对策初探
(一)放权乡镇,合并机构,定编减员
管理体制上,以块为主,放权于乡镇。遵循区域覆盖和就近服务的原则,将上级业务部门派驻到乡镇为农业和农民服务的事业机构和业务人员,全部下放到乡镇管理,上级业务部门对其仅进行业务上的指导,把管人和管事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放权于乡镇,真正建立起来以块为主的乡镇管理体制,实现人、财、物三权的统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乡镇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功能,增强乡镇的调控能力。
(二)采取各种措施解决乡镇政权财政紧张问题
可以说,乡镇政权的基层财政危机已经成为基层政权行政能力弱化、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提供匮乏、乡镇干部与村民关系紧张等基层问题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尤其在农村税费改革后,这种危机进一步突显。
首先,应调整目前的税收财政管理体制,实现乡镇政府权、责的相对均衡。要适当地将某些税种留在乡镇政府,尽可能增加乡镇所用财力,把困难留在上面,不要全部下压给基层政府,以确保乡镇政权的基本支出需要和正常运转。同时,将乡镇政府承担的很多本属于县级或县级以上政府承担的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责任向上级政府移交,比如义务教育、水利工程、农村道路等责任,由中央政府或省级、县级政府承担财政成本。
其次,要严格控制财政供给人数的增长,控制机构的膨胀,以减轻财政负担。对政府的行政事业单位实行明确和严格的定员、定编、定额标准,并坚决不允许突破这个标准。杜绝通过自筹经费随意增加人员编制的做法。
再次,要分类制定乡镇财政支出的基本顺序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的原则支出;并严格控制会议、接待、小车、电话费用等开支;严禁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
(三)扩大乡镇基层民主,调整乡镇权力结构
针对目前相当数量乡镇政府自我利益扩张倾向日趋严重现象,扩大乡镇基层民主,调整乡镇权力结构是制止和清除这一不良现象的根本途径。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村民自治,提高村民政治生活的组织化水平,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政务和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把乡镇政权真正建设成为既对上负责又对下负责的政权组织;另一方面调整乡镇党委和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在重大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把乡镇重大决策的方式由党委会直接决定转变为通过加强与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联系而影响党委的决策。扩大和强化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权,并享有对乡镇干部的选举权和任免权,把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从乡镇权力结构的边缘拉回中心,充分发挥乡镇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遏制乡镇政府自我权力和利益扩张的态势,阻断乡镇政府自我利益扩张的途径,依法实现上级县市对乡镇政权的领导和乡镇政权对基层的负责。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不会一蹴而就。我们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并通过农村基层政权将中央的各项政策转化为各项具体措施,这样才能较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张立顺,贺恒安:谈谈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中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J],宿州师专学报,2000(2)
[2]杨成: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政权面临的困难原因和对策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论文
[3]董磊明:我国农村基层政权的调查与思考,发展[J],2003(10)
[4]马宝成:农村税费改革对基层政权建设的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04(1)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推荐阅读:
农村小学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07-08
农村信用社合规风险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08-29
农民冷漠对待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原因及对策10-27
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0-23
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23
浅谈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9-05
晴隆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现状及思考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