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冷漠对待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原因及对策(共2篇)
农民冷漠对待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原因及对策 篇1
试析我国农村政治冷漠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力推进,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效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改善了农民的精神面貌。村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也随之有了更大的进步,他们以多种方式参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大大地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
一、农村政治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政治意识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熏陶下,不问政治以求苟全性命的思想根深蒂固,农村社会及村民们更是对政治知之甚少,绝大多数村民只是一味地遵从政府,有着逆来顺受的心理,在政治领域鲜有发言权,缺乏政治参与的内在动力。以小农意识为主体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思想,如“官本位思想”、“臣民意识”等根植于农民的内心深处,至今仍影响着当代村民的心理行为。村民政治心理存在问题,这必然会妨碍村民主体意识的产生和提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扼杀村民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而削弱村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最终形成村民的政治冷漠心理。许多村民在遇到自己的合法政治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会因为“民不与官斗”“胳膊拧不过大腿”等固有思想的作祟而选择忍气吞声,不敢言政、不敢涉政。村民为保自己的利益而选择自己不出头坐等别人出头的“搭便车”行为,根据公共选择理论中“理性而无知”的观念,即人人想要“搭便车”,但最终定会造成人人无便车可搭的后果,因此村民的个人冷漠容易进一步发展成为农村整体的政治冷漠。
(二)经济因素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很多地方经济仍很落后,人均收入低,经济利益成为多数人关注的焦点和奋斗的目标。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只有在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高层次需求,才会去追求进一步的满足,而政治显然不属于低层次需求。因而对于广大农民而言,民主政治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一种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奢侈品,而并不是他们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东西。正如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所说:“对大多数人来说,政治参与只是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如果个人能够通过移居城市,获得地位较高的职业或者改善他们的经济福利等方式实现这些目标,那么这些方式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他们参与政治的替代物”。村民在低层次需求未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自然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政治,政治参与的热情低迷,最终形成政治冷漠的氛围。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功利主义和金钱至上观念侵蚀了许多人的灵魂,毒化了部分人的思想,削弱了这部分人的政治积极性。他们唯金钱是瞻,忽视政治或为了谋利而自动放弃自己应有的政治参与权,对政治抱持观望及冷漠以对的态度。
(三)文化因素
一个人能够理性处理一般问题的前提在于他拥有相当程度的知识文化,这就表明,民主需要以一定的知识与文化为基础,而文化水平通常决定了公民的民主能力。列宁认为:“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飞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
我国农村村民受教育程度低,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对政治不了解,政治参与及民主意识淡薄,这无疑成为制约村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因素。此外,现在农村中众多男性村民长期外出打工,留守女性成为农村政治生活的实际主体,女性潜意识的妥协意识、主体意识薄弱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村民的政治参与程度,这些无疑成为村民集体政治冷漠的诱因。
(四)组织因素
我国民主政治制度不完善,体制还不健全,农村地区情况尤甚。就目前而言,农村地区政治参与形式较为单一,缺乏灵活性和适用性;且信息发布渠道及设备落后,多依靠宣传栏及村广播来传达。农村缺乏健全的基层信息发布机制,这直接影响了农村基层政府的政务公开。政务不公开、政府透明度低,基层政府与村民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村民成为弱势群体。
民意表达渠道不通畅,村民想要表达自己的意愿,就必须主动去找干部,而很少有干部会主动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的。基层政府人员与村民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对村民声音只听不管或不闻不问,导致村民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另外,农村基层干部腐败现象也很普遍,虽然涉及金额一般不大,活动范围和涉及面也较小,但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会使得广大农民丧失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而且会使得干部和农民之间的关系成尖锐对立化,从而挫伤村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导致村民的集体政治冷漠。
二、对农村政治冷漠现象的思考及应对措施
(一)推进政治文化建设,培养村民的法治观念
要改变农民政治冷漠现象,必须从政治文化建设方面着手,加强农民的法治教育,树立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观念,增强其主人翁意识,调动农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村民的政治自主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行使得当代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都有所提升,部分人能够摒弃消极政治参与的传统,逐渐形成民主意识、法治观念。但就整个村民阶层而言,政治意识薄弱,民主活动参与理性不足,政治价值观不正确的情况仍很严重,村民的政治参与能力较低。需要政府对民主思想、公民享有的权利进行大力的宣扬,来激发村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引导村民正确认识自己的政治地位,了解自己应有的权利,摒弃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此外,加强农村留守女性的教育对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政府应确保村委会干部中的女性比例,争取多设置一些实职、正职让妇女担任,少设副职、虚职。同时,应发挥各级妇联的作用,完善妇女权益保护机制,鼓励妇女走出纯粹的家务,多关注政治,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政治活动中去。只有在广大农村地区不断推进民主文化宣传,普及民主文化教育,培养大众政治参与技能,构建起农村民主政治体系,才能真正调动农民的政治参与积极性,使农民自觉参与政治生活。
(二)大力发展经济,为政治参与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与经济密不可分,政治青春的保持离不开经济。目前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各地社会经济发展还存在失衡现象,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还占有相当的比例,他们一直为生计疲于奔命,在贫困线上艰难挣扎,这严重制约了他们的政治参与能力。
由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可知,当人的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时,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因而,只有生产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人们才会有更多的精力和物力去关注政治、参与政治,而不是一直处于边缘地带。为此,政府必须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生产力,切实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让村民不必依靠单一的外出打工来满足物质追求,使村民能够安心从事一些体力以外的事情,改变其政治冷漠的心理。
(三)完善村民政治参与制度,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我国目前的村民自治制度在其运行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些不足都会对村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起到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政府应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村民政治参与制度和配套的保障制度,以保证村民政治参与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村民政治参与制度,加强政府的指导作用。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各项规定,明确划分村委会与村党支部的权力,减少双方工作中的职责交叉现象,真正做到党支部管组织、思想和政治,而村委会负责具体的经济发展及公共事务,完善村民自治法规,落实村民自治制度。
其次,完善相应的民意表达渠道,更新信息发布设备,多方面发布信息,确保信息的及时、有效。提升政务透明度,保证民情能上通下达。建立多种沟通途径,让村民的想法与要求有处可诉;让村委会领导端正态度,主动深入群众体察民意,倾听群众的心声。
最后,完善协商机制和利益维护机制,为民谋利,取信于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公仆”,村委会及村党支部都应该时刻牢记为民谋利,把村民的利益放在工作的首位,经常主动了解民众的困难,进行合理的协调与处理,为村民的合法利益提供有效的保护。
(四)培养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杜绝不良的人为现象
基层干部的言行时刻代表着政府的形象,推进村民政治参与、消除村民政治冷漠的关键在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这就需要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正确处理乡镇政府和村委会之间的关系。乡镇政府不能过度干预村委会的工作,要对村民意愿给予充分的尊重。在农村基层选举过程中,有时村干部都是内定好的,村民觉得选举只是一种形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而不想参加选举。正因为这样,政府在选举过程中必须要想方设法避免“暗箱操作”的情况,要确保选举的公正性。只有正确处理好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关系,村民才能感到自己选举出来的村干部确实是有职有权、能代表民意的,从而激发他们政治参与的热情,转变政治冷漠现象。
政府必须要下大力气去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基层干部,并予以严格的法制教育,保证基层干部能够切实为民谋利,公正、平等地履行各自的职责,保证农村各项事务有秩序、有效地进行。
总之,农村村民的政治参与对我国的民主化进程有很大的影响,现在导致村民政治冷漠现象的原因已被初步分析,相应的对策也逐渐被提上日程。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会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不断推进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农民冷漠对待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原因及对策 篇2
【摘要】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是我国“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国策的一项具体形式,更是村民自治和民主化进程的一个重要载体,但由于种种原因,新形势下村级换届选举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难点和问题,本文就此展开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农村 换届选举 工作研究对策
引言
村组织是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和政权基础,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基层,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保证。因此,做好“两委”换届工作,选好配强“两委”领导班子,是进一步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现结合工作实践就更好地提升开展该项工作的水平,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进行一些探索、研究。
一、做好农村基层换届选举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做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组织保障
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依靠坚强的村“两委”领导班子和善于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队伍。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不断增加,群众就业、社会管理任务非常繁重, 因此,做好2011年“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非常重要,只有选出让人民群众满意、放心的“两委”班子,才能更好地组织和带领人民群众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
(二)做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是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法治社会的重要体现。农村人口多、范围广,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难点领域。村“两委”换届 1
选举工作的过程,既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和选民进行党规党纪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的过程,又是党员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过程。做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推进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将更好地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强化广大基层干部依法办事和服务群众的意识,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做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是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党组织战斗力的重要途径
农村是党的执政基础之所在。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强弱,直接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做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既是对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检验,也是改善“两委”班子结构、增强班子整体功能、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有利保障。切实抓好换届工作,促进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村级换届选举工作面临的新难点
(一)选举呈现局限性
由于原先各村经济条件之间的差异,各村村民利益的不同,使得各村村民矛盾比较尖锐,现在不少较小的自然村村民,对村级换届工作比较消极,认为小村在选举中比较吃亏。同样作为小村的村干部这种思想更为突出,认为自身在选举中处于明显劣势,情绪显得比较消极、抵抗,甚至出现个别干部在群众中挑拨离间,引发矛盾,阻碍村级换届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宗族势力影响存在少数选民存在狭隘的民主意识,小区域观念,并受家族势力的影响,增加了民主选举的难度。尽管纵向比较,现在农村中的宗族因素对村民的影响逐渐在减弱,但这种影响并未消失,仍然影响着村民的行为。
(三)选举竞争更加激烈
近些年来,一些激励村干部的政策措施日益完善,村级组织运
转经费和村干部报酬待遇大幅度提高,村干部岗位吸引力显著提升。村干部,特别是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岗位的吸引力显著增强,选举中竞争将更加激烈。大大增加了换届选举工作的复杂性。
(四)流动人口增加操作难度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农村人员流动性较大,村民之间缺乏相互交流和相互了解,外出打工的群众和党员较多,一部分长期在外打工的村民对村务了解较少,缺乏关心本村事务的内在冲动,因而不热心于本村事务,影响选举工作的正常进行。另外,外出村民行使选举权,可以通过委托投票,但是这种方式受接受委托方的意愿所左右,并不能准确的表达外出村民的意愿,降低了他们对选举的有效参与。
三、做好农村基层换届选举工作的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用坚强的组织保障换届选举工作
“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强,工作环节多,安排紧凑,情况复杂,要确保这项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圆满完成工作目标,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切实加强领导和指导。要建立领导干部挂点联系制度,各级领导要带头深入村、组、小区第一线调查情况,总结经验,解决问题,指导做好换届选举工作,确保不出大事,避免小事,确保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开展。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密切合作。尤其是一把手要亲自抓部署,抓落实,主动到问题多、矛盾突出的地方,加强指导协调。各单位要密切配合,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进一步广泛宣传,用良好的氛围促进换届选举工作 在当前换届选举工作上,最为突出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村民的政治素质。迫切需要通过宣传来提高村民对村级换届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村民的政治觉悟,提高村民的责任意
识,提高村民的大局观念和主人翁意识,使得广大村民在选举中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正确的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要借助黑板报、横幅、广播,以及电视等载体广泛宣传换届选举的意义、知识,真正做到依法选举,选举出德才兼备的人来带领村民走上富裕之路。
(三)进一步排解矛盾,用和谐的环境助推换届选举工作
和谐的环境是根本。做好任期目标考核和财务审计,组成工作组对村进行任期目标考核和财务审计,对各村的财务进行了村务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用详实、权威的结果“还权于民”,同时也让村民更加信任基层农村党组织。
(四)进一步加强培训,用有力的业务指导换届选举工作 一是扩大培训范围除了对乡镇(街道)领导干部、驻村干部、村书记和委员进行培训外,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村两委干部等也纳入培训范围。二是改进培训方式除了集中进行业务培训外,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制作电教片,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提高培训的实效。
(五)进一步完善制度,用快速的督查形式推进换届工作 一要召开专题调研分析会,对排查出来的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的重点村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坚持 “因村制宜、一村一策”原则,提出分类指导的意见,采取有效措施,提早介入,使能解决问题的尽快解决。二要推行问责制。将换届选举工作的各项任务量化,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和责任追究方式,正真做到责任明确,出现问题追究到人。三要实行分析指导例会和定期督导制度。针对村级组织换届工作初期阶段、高峰阶段、攻坚阶段、扫尾阶段的不同工作特点,定期召开分析指导会议,深入解剖,逐个商讨对策,对换届选举“重点村”,实行每周分析会制度,做到专题研究,专项解决。同时,成立专门督导组,对村级组织换届工作进行全面督导,深入摸底换届工作中存在或可能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
问题,做到及时掌握、及时解决。
结束语
【农民冷漠对待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原因及对策】推荐阅读:
影响农村和农民稳定的主要问题及对策11-15
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及解决方法10-16
目前我国农民收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分析10-02
道德冷漠的教育审视09-19
新型农民培训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09-08
冷漠中的悲凉散文07-01
超冷漠个性签名的女生句子06-25
我的冷漠与冬天无关散文08-12
农民工选举权的保障10-01
道德冷漠05-31